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

时间:2019-05-13 23:5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

第一篇: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

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在北京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

来源:史利莎、黄璐、许智钇 编辑:Admin 摄影:许智钇

时间:2010-07-31 23:38:28 关键词:迭部评审会

生态文明,迭部县跨越发展新思路 服务藏区,学术界鼎力相助共奉献

——严力蛟博士主持的藏区首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甘肃省 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在北京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

2010年7月25日下午,《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项目评审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会议中心举行。由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历时近5个月完成的藏区首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金鉴明院士、冯宗炜院士和李文华院士担任此次评审专家组组长与副组长,中科院、国家环保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等不同领域的教授及研究员作为该规划的评审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经过项目汇报、专家点评、形成评审意见,最终该规划顺利通过评审,并经进一步修改完善、经过地方人大法律程序报批后,该规划将成为迭部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指导规划。

《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评审会

该规划由迭部县县委、县政府委托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完成。为了支援西部建设、支持藏区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研究所所长严力蛟教授接手项目之初当即拍板:“此规划我们服务藏区、不收规划费用,但要比任何一个项目都要用心!”带着“引领中国、示范天下”的决心,项目组发挥创新精神,在5个纵向课题的研究基础上,认真细致地描绘起迭部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蓝图。该规划响应国家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及跨越式发展的号召,在生态资源良好、尚未经历工业文明的藏区——迭部县进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将县委最初定位的“生态立县”提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将“循环经济、低碳藏区、三生有幸”的规划理念融入到迭部县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的建设中,力争使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青藏高原上一朵亮丽的奇葩。

会议上,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严力蛟所长对本规划做了基本介绍后,项目组主要成员黄璐博士对规划成果做了详细的汇报,之后与会专家和领导高屋建瓴、从各自专业角度对项目做了深刻点评,并指出项目还待改进、完善之处。专家评审组组长金鉴明院士指出,“该规划的编制和进一步实施完全体现了十七大的精神,有很多先进的理念,非常及时。提出藏汉共建生态文明试点县,分三级时序,从环境保护、产业、人居、文化、保障等方面展开,提出68项建设项目,具有完善的框架、内容和体系。规划还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37项评价指标。三生有幸、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的建设理念结合迭部特色,因地制宜。整个规划内容全面、框架合理、文本规范,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同时,金院士也对项目寄予极大的期许,为项目的修改和完善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冯宗炜院士在对规划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指出了有待修改、完善和深入思考的一些问题,包括:近、中、远期阶段目标如何合理分配以及如何实现?空间布局如何因地制宜?如何在制度、体制、机制、法律层面上保障在县领导班子换届的情况下,规划的实施能够延续下去?另外,还重点就碳汇和碳交易、生态补偿、绿色GDP、矿产开发和水电开发等方面进行阐释和指导,并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由于时间冲突、未能参会的李文华院士第一时间发来评审意见,指出“该规划立足迭部,依托大区,联系全国,放眼世界,不仅对迭部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西部老少边穷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开拓性和示范性的作用。该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正确,依据充分,空间布局与时序安排合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一定的可操作性。”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的李红兵处长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规划提出了战略性的方向指引。其他来自清华、北大、浙大、IUCN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的教授从不同角度对规划给予评价,并提出中肯的、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IUCN的田兴敏教授被严教授无私 服务藏区的精神感动,也表示期待与迭部的进一步合作,为迭部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项目负责人严力蛟教授介绍项目基本情况

金鉴明院士和冯宗炜院士对规划文本提出修改意见

项目组主要成员及迭部县领导拜访李文华院士并交流规划文本

本次评审会在各位院士、教授、领导的高度肯定与期许中圆满结束。随后项目组将对规划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并于今年8月8日在兰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上召开成果发布会。

评审专家、领导和项目组成员合影

《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大事记:

2009-07 研究所初次考察迭部县 2009-08 研究所再次考察迭部县

2009-09 正式成立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组 2009-12 项目组第三次详细调研考察迭部县

2010-03 确定编写《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

2010-05 在迭部举办《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专家意见征询会

2010-07 在上海举办《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迭部县领导意见征询会

2010-07 在北京举办《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项目评审会

相关新闻链接:

[1] 浙江大学甘肃迭部项目组考察取得圆满成功

[2] 我所组团赴甘肃参加“绿色长征──为中国加油”走进红色圣地腊子口 [3] 九寨沟的旅游开发及其对迭部的启示 [4] 黄龙景区的旅游开发及其对迭部的启示

[5] 如何将迭部县纳入周边大旅游圈? ——从旅游交通线路说起 [6] 迭部项目组顺利开展第二轮意见征询会

规划相关附件:

附件1:

严力蛟教授在《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项目评审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金院士、冯院士、朱局长、赵书记、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下午好!

首先要感谢大家从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规划评审会,支持西部、老区、藏区的工作,并向各位表示深深的敬意。下面我谨代表规划项目组,把本规划的背景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去年6月底到7月初,规划团队部分成员率先进入迭部,对迭部的生态环境与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考察,同年8月在迭部召开的首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上,通过对迭部的进一步调研以及与广大干部群众的交流访谈,对迭部县有了更深的认识,2009年迭部县正在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我们觉得以迭部现有的条件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认识,在迭部县县域将其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已经成熟,经双方商议,确定由我们浙江大学承担《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任务。该规划从2009年6月底开始,到2010年7月结束,历时整整一年。在规划编制启动以前,我们规划项目组首先分成5个纵向课题组,对迭部县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综合了研究,我们的规划是建立研究基础之上的。本规划的调研工作总共有四次,实地考察时间合计多达一个多月,跑遍了迭部的山山水水。为使规划工作有更坚实的基础,突出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补位发展,项目组还对迭部县周边区域进行考察的旅游资源进行重点考察。

在本规划的调研和编制过程中,始终得到迭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规划开展前后与迭部的主要领导、职能部门、科技人员、林场职工、农牧民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其中正式的交流会、座谈会和意见征询会就有四次,此外还重点融合了迭部县委书记赵凌云、迭部县各职能部门以及张跃西教授、张正春教授等多方面的书面修改意见(包括结合在迭部召开的由生态、旅游、规划、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参加的意见征询会,全县范围内的意见征集,以及在上海召开的座谈会等),已经几易其稿(正式的文本就做过三次)。其他通过电话、传真、电子信箱、QQ等的交流、沟通就更多了,对接非常充分。所以该规划是我们浙江大学和迭部县共同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双方的心血与汗水,是我们两家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要真诚地感谢迭部县委、县政府、迭部人民以及为该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的各位专家。

迭部的地形、地貌、植物、动物、地质、生态多样性非常丰富,是西北的小江南,是活的生态学标本和生态博物馆,是梦中的香巴拉。天险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和领导地位,使红军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失败走向胜利,从胜利走向辉煌,当时毛主席在他的诗篇中豪情万丈的抒发了当时决胜千里、胜券在握的心情:“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俄界会议旧址、茨日那毛主席故居、崔古仓遗址,都留下了红色的印迹。迭部人民纯朴善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迭部的建筑非常有特色,民族服装丰富多彩,藏传佛教神秘而神圣,迭部的领导精诚团结,务实敬业,富有责任性,他们抱着为迭部跨越式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强烈愿望,在競競业业的奉献着。

近年来,甘肃省迭部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抓机遇、办实事、求发展,在县域可持续发展建设方面有思路、勤作为、出成效,特别在2010年迭部县将原来的“生态立县”战略进一步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这是一次理念的飞跃。《规划》在对迭部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现状进行全面调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立足迭部,依托大区,联系全国,放眼世界,突出产业,提出以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家园”、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总体战略目标,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幸福生活的“三生有幸”为规划理念,提出建设红绿辉映、民族共荣、低碳循环的新藏区,并重点就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进行了全面规划。

下面请黄璐博士将规划的主要内容向各位专家和领导作一个汇报,希望各位专家和领导不吝赐教,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的目标一致,就是如何为西部、老区、藏区的建设树立一个样板,打造一个精品。

谢谢!

附件2:

《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2010年7月25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和领导对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编制的《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专家评审。参加评审会的有来自中科院、国家环保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环保局、甘肃省迭部县委与县政府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20余人。评审专家组成员在认真听取规划编制单位汇报和审阅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经提问和认真讨论,形成如下评审意见:

1.近年来,甘肃省迭部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抓机遇、办实事、求发展,在县域可持续发展建设方面有思路、勤作为、出成效,特别在2008年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体现了迭部人民继承长征精神、实现远大理想的意愿。在此基础上,2009年迭部县将原来的“生态立县”战略进一步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这是一次理念的飞跃,具有重要的意义。

2.《规划》在对迭部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现状进行全面调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立足迭部,依托大区,联系全国,放眼世界,突出产业,提出以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家园”、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总体战略目标,立意高远,依据充分,不仅对迭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尤其是藏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借鉴和推广作用。

3.《规划》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幸福生活的“三生有幸”规划理念为指导,提出建设红绿辉映、民族团结、低碳循环的新藏区,并重点就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初步构建了评价指标和保障体系,指导思想明确,战略定位适当,空间布局合理,建设时序可行,建设项目具体,发展重点突出,充分考虑了迭部县的区域特色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4.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规划》思路清晰,工作扎实,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图件规范,符合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划编制要求,同意通过评审。并建议编制单位充分吸收各位专家和领导的意见与建议(见附件),认真修改、补充和完善后,经法定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评审专家组组

长:

副组长:

2010年7月25日

附件3:

基本情况介绍

迭部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川交界处。北靠卓尼,东连舟曲,东北与宕昌哈达铺毗邻,西南分别和四川若尔盖县、九寨沟县接壤。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总面积5108.3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总人口5.6万人,其中藏族占77%,年均气温6.7℃,森林覆盖率58%。境内有“俄界会址”、“茨日那毛主席旧居”、“腊子口战役”等革命遗址。境内青山碧水,层岭叠嶂,遍布悬泉、飞瀑、神湖、秀峰、险峡等奇丽而壮观的美景,是甘肃的一座绿色资源宝库。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绿色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峡谷溪涧旅游、藏文化旅游四大特色。

《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是由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严力蛟博士领衔的规划设计团队免费为迭部做的一个规划项目,前后历时一年,四次进入迭部,实地考察时间达一个多月,跑遍了迭部的山山水水,与迭部的主要领导、职能部门、科技人员、农牧民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其中正式的交流和意见征询会有四次。总体来说,当地领导高度重视,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沟通对接非常充分。

附件4:

《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经过情况介绍

这个规划是一个全方位的大规划,涵盖了迭部县社会、经济、环境等诸方面,它将成为迭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行动纲领,也是县委、县政府工作的总抓手和载体。规划工作自始至终得到甘南州、迭部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沟通对接充分,凝聚了浙江大学和迭部县双方专家和领导的心血与智慧,是我们两家共同劳动、精诚合作的成果。

本规划有扎实的基础工作,从2009年6月底开始,到2010年7月结束,历时整整一年。纵向研究分5个子课题先行,为本规划奠定理论基础。横向规划于2010年3月初启动,预期7月底完成,将在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上发布规划成果。

一、已经完成的工作

1.调研工作

本规划的调研工作总共四次,实地考察时间合计多达一个多月,跑遍了迭部的山山水水。为使规划工作有更坚实的基础,更充分地了解周边,项目组还前往迭部县周边区域进行考察。

 2009年6月30-7月5日:黄璐和史利莎代表严力蛟教授随甘肃社科院张正春先生赴迭部进行初次考察,并参与了首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的思路企划过程。

 2009年8月27日-9月4日:严教授带领黄璐和史利莎第二次前往迭部县参加首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会后又对迭部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

 2009年12月9日-12月18日:严教授带领项目组10人前往迭部县进行深度调研,为项目组的5个子课题研究工作集中搜集资料、实地调研。

 2010年4月28日-5月6日:严教授带领项目组15人参加“绿色长征 为中国加油——登虎头山”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根据规划工作对迭部及其周边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调研。

2.会议讨论

规划开展前后与迭部的主要领导、职能部门、科技人员、林场职工、农牧民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其中正式的交流和意见征询会就有四次,此外还收集了迭部县委书记赵凌云、迭部县各部门及张跃西教授等多方面的书面修改意见。其他通过电话、传真、电子信箱、QQ联系、交流、沟通就更多了。

 2009年8月“第一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上严力蛟教授做了题为《整合特色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的报告。

 2009年12月严力蛟教授在迭部县做了《生态文明与绿色长征——兼论迭部腾飞的契机》的报告会。 2010年5月项目组在迭部县召开了《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初稿)》专家及领导意见征询会。

 2010年7月项目组与迭部领导在上海召开了《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修改稿)》领导意见交流会。

 2010年3月-7月收到来自中科院李文华院士、浙江旅游学院张跃西教授、甘肃社科院张正春先生、迭部县赵凌云书记、迭部县各部门等各个领域专家、领导的书面意见若干。

3. 规划工作

在前期几次调研及纵向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于3月开始启动《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居完善、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全县进行总体规划,总共历时五个月,从规划初稿到修改稿、评审稿不断完善。

 2010年3月初启动规划项目,以先前的纵向规划为支撑开始总体规划。

 2010年4月底完成规划初稿,并在迭部县召开了初稿的意见征询会,听取了生态、旅游、规划、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及迭部县领导的意见。

 2010年4月-6月项目组针对初稿意见征询会的修改意见及后来各位专家、领导的书面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

 2010年7月中旬迭部领导与项目组主要成员在上海召开了修改稿的意见交流会,之后又对规划做了进一步的修改。

 2010年7月20日完成规划评审稿,打印成册。

二、下一步的工作

1. 7月25日在北京召开评审会

2. 7月26日-8月5日对规划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定稿。

3. 8月8日在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兰州分会上发布规划成果。4. 进一步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也要跟进。

第二篇:建设生态文明乡镇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5)(修改)

中共相公街道工委相公街道办事处

建设生态文明乡镇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

为切实抓好我街道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省、市、区关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按照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步伐为目标,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着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新型农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群众为主。加强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引导农民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农民始终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主体,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

2、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根据各片区客观条件和发展水平,科学编制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规划;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村容村貌整治上,要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3、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制定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生态文明乡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4、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我街道农村点多面广,发展极不平衡,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必须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有新突破,在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上有新突破,在扶贫攻坚上有新突破,在“十个一”推进上有新突破,在民主管理、便民服务和平安村建设上有新突破。要抓重点,攻难点,突亮点,建示范,稳步推进。

5、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推进。

三、目标任务

从今年开始,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使以村为单位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农业总产值有较快增长,农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在全街道农村开展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规划和文明村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灶、改厕、改厩、改路)、“四新两好”(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发展好产业、创建好班子)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标准,农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具体目标是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达到“十有”标准:即户户有花有树有竹有白净墙;有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厕、改厩、改灶);有最基本的生活设施(通水、通电、通路、有水泥院坝、薪炭房);有一项收入稳定的产业;有一人掌握一项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技能);不能有一个留守孩子失学;有一个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行业)或参加农村专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街道政府有一个文化站和业余文艺表演宣传队;每个自然村有一个文化科技广播活动场所;有一套群防群治的安全机制。具体任务是: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把我街道90%的自然村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乡村。

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点规划

(一)建设点布局

根据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十一五”期间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点分三个层次:一是规划1个村居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要求;二是规划3个村居取得明显成效;三是规划2个贫困村居达到脱贫目标;四是各

村居至少有一个解决留守儿童的失管失教问题工作平台(例如“少年之家”“代理家长”)。

(二)建设内容及投资

根据中央、省、市、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按照“十二五”期间1个村民小组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2个村民小组取得明显成效、4个村民小组脱贫致富的建设要求,我街道结合实际分层次规划了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新型农民培训等建设项目。

(三)资金筹措

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坚持投资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本着以政府引导、适当扶持,群众自主参与建设的原则予以实施,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对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建设项目资金主要通过争取国家投资为主,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对产业发展、新型农民培训等建设项目由政府给予扶持帮助;对精神文明、民主法制等建设项目由政府指导、引导,群众自建,不纳入投资范畴。

(四)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通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各建设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现状,有效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

2、经济效益。

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业产出率,夯实农业基础。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可使各建设点农户户均有一至二个产业致富项目。再加上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增强发展后劲,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3、生态效益。

通过生态能源、河堤治理等建设项目的实施,保持水土,增强地力,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生态产业项目的实施,可提高植被覆盖率,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五、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一)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落到实处。

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街道办事处主任任副组长,其他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在规划点建设中,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并成立由村领导任组长协调工作组,落实专人抓、具体抓,明确各部门和各级干部职工的工作职责,形成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在涉及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国家投入资金的建设项目,要加强资金管理和工程技术指导,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和工程质量过关。

2、建章立制,强化管理,落实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村民“一事一议”的自治优势,在规划的建设项目实施完后,交付所在村委会和建设地村民小组按谁受益、谁管理的办法进行管理,确保建设项目持久发生效益。同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

立符合各建设点实际的长效机制,为村民持久受益提供制度保障。

3、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共相公街道工委

相公街道办事处

2011年1月5日

第三篇:东营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要点

东营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要点

——新汇设计院杨晓敏

一、规划范围及内容

规划范围为东营市全部行政区域,规划总面积为8243.26km²。

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体系建设、水生态体系建设、水工程体系建设、水景观体系建设和水管理体系建设。

二、规划依据

1.《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

2.《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等部门关于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鲁政办发[2012]68号);

3.《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 4.《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 5.《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6.《东营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1-2030)》; 7.《东营市防洪规划(2014-2030)》; 8.《东营市水土保持规划(2011-2030)》; 9.《东营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11-2020)》; 10.《东营市水资源公报(2014)》。

三、规划期限 规划现状年:2014年;近期:2015-2017年; 远期:2018-2020年。

四、规划目标

(一)规划总体目标。一是至2020年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三条红线、四项制度”体系;二是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全面展开,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三是防洪安保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基本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四是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与河湖水系健康保障体系,打造“库清、河畅、水净、岸绿、景美”的“诗画东营”生态格局,实现“河湖相连、鱼鸟共生”的“和谐东营”生态目标;五是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体系,人文风貌与自然水系良好融合,创建时代前沿的生态亲水城市,使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二)近期目标。一是城市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完善,且始终保有备用水源地;二是市内主流媒体增设节水专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2,管网漏损率降低到10%;三是主要水域100%满足水环境及生态水量要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0%以上,中心城区水岸林带绿化率达到9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0%以上;四是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标率满足100%;五是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达到7个;六是基本形成完善的水管理机构制度建设,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使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86%。

五、总体布局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念指导下,打造“四区 五城 一核心”、“两带 八廊 十景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格局。着力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体系,完善健全的防洪、排涝保障体系,精细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水绿相依的水文化与水景观体系,精心塑造“梦栖河海、心泊湿地”的城市形象。

四区:构建东部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部生态景观区、西部水土保持区、南部地下水涵养区四大功能片区,提升水环境承载力。

五城:建设河口区城区、东营港城城区、广饶县城区、利津县城区、垦利县城区五个水生态文明城区,统筹区域管理。

一核心:构筑中心城区水生态体系核心,强化生态水城建设。两带:打造沿黄生态廊道控制带、滨海生态廊道保护带,强化区域带动力。

八廊:营造神仙沟生态湿地绿廊、生态河滨河生态绿廊、草桥沟滨河生态绿廊、溢洪河滨河景观绿廊、广利河滨水展示绿廊、支脉河生态保护绿廊、小清河滨水防护绿廊、淄河滨河体验绿廊八条主要滨河生态绿廊,构建城市生态水网、绿网。

十景区:打造清风湖水利风景区、龙悦湖水利风景区、溢洪河水利风景区、孙武湖水利风景区、民丰湖水利风景区、蓝湖水利风景区、黄河文化园水利风景区、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湿地之城水利风景区、神仙沟水利风景区十大核心水利风景区,展示东营水域文化。

六、建设任务及内容

(一)水资源体系建设。

一是确定2020年用水总量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标;二是确定水资源宏观优化配置方案,包括水资源统一调配方案、新增供水能力分析、东营市水中长期供求配置方案;三是确定2020年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包括万元GDP用水量、城镇居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农村居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亩均灌溉用水量);四是确定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措施(包括农业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及节水宣传计划;五是确定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六是制定较为完备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划定水源地保护范围。

(二)水生态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水域环境建设,构建东营市生态水网。建立完善的蓝线控制体系,促进市域水系良性循环,改善水系水质,达到景观用水水质标准;二是划定市域水生态分区,并制定相关保护与修复措施;三是结合水生态构建东营市生物多样性体系;四是开展市域水土保持工作,确定规划期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包括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河渠湖库绿化工程、风沙片综合治理工程。

(三)水工程体系建设。一是防灾减灾建设工程,包括河道综合治理及防潮堤建设工程;二是城市水系建设工程,包括中心城水网综合治理工程及各区县城市水网综合治理工程;三是南水北调工程、蓄水工程、灌区工程、示范区水利配套工程、雨洪资源利用工程等水资源保障工程;四是民生水利工程,包括饮水安全保障工程、粮食主产区供水保障工程;五是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

(四)水景观及水文化体系建设。一是东营市五大水文化体系构建;二是构建水文化载体,给水文化以展示平台;三是重点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及河道、湿地、林场及沿海防护林的打造。

(五)水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完成《东营市水资源管理办法》、《东营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水管理体系政策文件以及《东营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东营市水资源“十三五”规划》等相关水利规划的审批;二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三条红线”控制体系,实施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构建水利管理信息化平台;三是提升水管理机构体制及人员水平。

七、近期重点建设内容

(一)水资源体系建设。一是确定2017年用水总量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标;二是确定近期水资源宏观优化配置方案,制定《2015-2017东营市水中长期供求配置方案》;三是确定2017年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四是确定2017年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措施;五是确定近期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六是完善现有水资源及水源地保护方案,划定已有及新建水源地保护范围。

(二)水生态体系建设。加强水域环境建设,基本形成东营市生态水网及水循环体系;改善市域水系水质,设定河道入口排污控制标准;

(三)水工程体系建设。一是基本构建城区防灾减灾建设体系;二是基本完成中心城水网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及建设;三是构建城区水资源保障体系基础格局;四是初步形成饮水安全保障及粮食主产区供水保障体系;五是全面开展中心城区区域水环境整治。

(四)水景观及水文化体系建设。一是全面启动中心城区及主要水文化区的水文化展示载体建设;二是根据城市发展逐步完善龙悦湖、孙武湖等水利风景区建设,陆续开展生态河、广利河、淄河等生态河道景观提升工程,完成广利河湿地等河湖人工湿地修复工程。

(五)水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完成2015-2017年相关的水管理体系政策文件及水利规划;二是基本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三条红线”控制体系;三是改进、完善现有水管理机构体制。

八、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

1、总投资估算

东营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工程项目总投资估算为431.00亿元。其中水资源投资18.49亿元,水生态投资1.94亿元,水工程投资306.09亿元,水景观投资103.86亿元,水管理投资0.62亿元。

2、近期投资计划

近期投资占规划总投资的45.7%,为197.13亿元。水资源投资11.09亿元,水生态投资1.11亿元,水工程投资111.61亿元,水景观投资72.96亿元,水管理投资0.36亿元。

2015年10月29日

第四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

土木1102班

学号:

11101140228

姓名:

余叙

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列入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正是基于对生态持续优化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00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从人类发展的连续性出发,尊重并维护后代人所拥有的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用永恒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中,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心和信念。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成果的分配等方面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目标,美丽中国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美丽中国,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紧扣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这个主题,从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出发,提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战略部署,这是省委对省情认识质的提升,更是对未来发展更高层次上的谋划,符合党和国家对青海的殷切期望,体现了省委对发展大势和全省人民期盼的准确把握,凸显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

青海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和巨大生态环境价值。青海位居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之源”。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其基础性生态效益直接维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青海被认为是对全国、全球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及调节区、全球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因此,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青海生态不仅关系到青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甚至世界的生态平衡,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生态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青海就本着保护和建设好美好家园的目标,实施了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植树造林、中小型水利、工业“三废”监测和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原围栏建设等一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立了孟达、青海湖、隆宝滩、可可西里、三江源、可鲁克湖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进入新世纪,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经过全省上下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三江源草地系统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强,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升,荒漠化面积正在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青海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区系和植被类型,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环青海湖地区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基因库。祁连山冰川冰雪融化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是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的水源基础,更是遏制中国沙尘暴策源地的关键所在。所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就是要形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青海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我国重要水资源涵养区和产水区,是世界上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地区。全省水资源总量629.3亿立方米,每年向下游地区输水量占水资源量的97.7%。保护好青海的水资源,稳定江河的基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对青海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对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等流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把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必将对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要着力把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2011年底,国务院批准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是国家是对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必须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探索建立符合功能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手段,完善有利于促进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实施民生改善、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财税、投资、金融、产业、人口、对口支援、人才等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推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上新台阶。

四是要着力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工业“三废”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确保新上工业项目能耗、技术、环保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推进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湟水流域、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为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这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对于减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从自身做起。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低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地球变暖的‚祸首‛,却也是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的排放量。然而我们每天都要呼吸、上网、用电、坐车,这些都能造成二氧化碳点的排放。如果减少碳的排放量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要成为低碳一族,必须学会计算碳排放量。

消耗100度电=78.5公斤碳排放量=1棵树 消耗100公升汽油=270公斤碳排放量=3棵树......这是由一套精准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它反映‚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碳补偿‛的环保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它

标示者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的‚碳耗用量‛,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环境影响的指标。碳耗用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种树就是碳补偿,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也是碳补偿的唯一办法,一棵树生长40年,平均每年可吸收465公斤二氧化碳,平均每天吸收1.27公斤的二氧化碳。

依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根据每天不同的耗电量、耗水量、汽油消耗量以及肉类食用量等来计算出碳足迹以及需要的相应的碳补偿

或许每个人的数据不同,但平均算下来需要的碳补偿所需每天的种树量去世不低于50棵。可见我们按照目前能源的消耗程度,碳补偿对于维持生态环境只是杯水车薪。那如何从身边做起,来减少我们碳排放呢。

我们正需要低碳生活这种以生活作息时尽量减少耗用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主的新绿色生活型态。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身边很多地方注意保护环境。

第五篇: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促进环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环保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中的先锋作用。

三、严格执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为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一支较为过硬的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和落实这些方针、政策。有许多方针、政策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基本职责。问题是这么多年来,有些政策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达到可以具体执行的程度或者是能够依法可靠执行,政策制定得再完美,如果在实际中无法执行,它就不是一个好的政策,需要我们多做实际工作。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要切实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行为。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和治理,国家环保总局甚至动用了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绿色信贷等政策,有些地方环保部门也采取了挂牌督办、专项行动、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但环境污染仍然屡禁不止,原因何在?一是地方保护主义,二是环境执法手段软,再加之目前的确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使部分企业宁可冒险偷排偷放,也不按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办事。怎么办?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制度,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说到底是要真管用,如果只停留在文件法规中,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

第二,要严格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加大惩处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相互融合,社会责任要具体落实到政府部门,强调政府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责任。个人责任则要使每个社会公民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自觉的行动,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等。

环保工作者要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坚决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有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执行起来就比较难,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环保工作者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来,顶住压力,为民办事。通过环保队伍整体的严格执法,使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环保干部队伍是关键。必须进一步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环保干部尤其是一线执法队伍的权力,使他们在执法中不受任何干扰,确保执法到位;其次环境执法队伍的建设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实的保障;第三要建立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环境违法行为或生态破坏行为是由群众举报才发现的,建设生态文明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有些问题不会得到及时处理,至少目前或相当长一段时期,这种情况会依然存在。为了使破坏生态或污染环境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必须建立群众参与的社会机制。同时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也是对政府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监督。

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者分内的责任。

下载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3、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两型社会?如何过“低碳生活”?国家怎么办? ①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③实施依法治国方......

    专题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定稿)

    专题六建设生态文明 共享蓝天碧水 命题角度一巴黎气候大会 1.为什么世界各国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大会受到世界广泛关注,说明了什么?) (1)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

    昨日下午,2012年“深圳市民环保奖”颁奖仪式举行,来自深圳大学的90后大学生张意全等10位市民代表捧走了这一被誉为“绿色奥斯卡”的环保大奖。他们中有为率先开展PM2.5数据民......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经济发展减速的情况下,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持我国经济增速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增加,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创美丽中国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B1104 姓名:葛兰 学号:1311110405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

    建设生态文明范文大全

    当前,我国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央高度重视,着力要将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自然生态,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提出的要求,而我省则提出建设生态大省的任务。这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