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 学 新 教 法 研 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3 23:0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 学 新 教 法 研 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 学 新 教 法 研 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数 学 新 教 法 研 究结题报告。。

《数 学 新 教 法 研 究》

课题结题报告

菜市街小学数学课题组

在市教科所、区教科所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11年12月启动《数学新教法研究》课题,现已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的实验,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课题的提出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有人提出,教学方法要适应儿童不同能力的发展,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改变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趋向。

1、强调提高教学效率,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拟定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第四条,明确提出:“必须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

2、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传统的教学法是灌输式,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皮亚杰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布鲁纳也认为,学习重要的不是记忆事实,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他提出“发现法”,强调“教数学„„要让学生自行思考数学,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

3、强调通过多种活动来掌握数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除了做习题以外很少其他活动。1976年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曾提出这个问题,强调在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活动,如画图、操作、制做、调查、收集周围环境的数字材料等,来组织教学。

4、面向全体,并适应个别差异,近二十年来,国外十分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问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适应个别差异。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试验,提倡分组教学。

二、研究的价值

课题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由实验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全国广大中小学生大部分用上了新教材。然而,这场教育改革只侧重或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改革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的既定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不过是信息单向传递;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单纯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教学方式。因为缺少操作性强、适合本地、适合本学科的数学新教法,许多教师正处在用传统教法教新教材的无奈境地。开展“数学新教法研究”课题研究,就是要致力于探讨研究适应数学课程的新教法,帮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课题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关系。这种引导和影响,首先表现在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打破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注入活力。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的发展。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新教法研究” 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数学新教法把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角色,而不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成人,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数学新教法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要求,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器”。数学新教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使教师认识到和学生的这种关系,不再推行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的和合作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

三:研究目标 1.“数学新教法研究”,以研究实际问题,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深入研究新教法对学生基础学习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学会学习。

2.开展“数学新教法研究”,重点探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探讨教学方法创新机制,研究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使数学新教法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实际行动。

3.通过研究、实践,最终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切实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造就一支善于钻研、总结、勤于思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研究的内容

1.数学新教法研究主要通过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2.数学新教法研究关注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等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获得学习方法,改变“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问题”。

3.数学新教法关注“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

4.数学新教法关注“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努力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五、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11年11月~2011年12月(1)组建课题组,召开筹备会,商量确定选题。

(2)学习和研究相关文献材料。(3)课题设计、论证、申报。

我们重点进行了理论学习,资料收集,课题立项,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对学生“数学教法” 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实验对象的状况有了深入了解。

(二)、实施阶段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

(1)分工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数学新教法的文本。(2)组织课题学习有关数学新教法的文献资料。

(3)进一步商讨和优化本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和方法。

(4)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组成员例会,交流和总结本月课题工作,商讨和确定下月课题工作。

(5)每学期每人设计2~3个典型的研究课例。上1~2节研究课,进行研讨。完成1~2篇研究论文进行交流和投稿推广。

(6)做好中期评估工作,完成阶段研究报告。本阶段我们拟定了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计划,并选择了小学各年级为研究对象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阶段分两个小阶段进行:

(1)2011年12月——2012年6月为“实施阶段”的第一小阶段,对“新教法”课的教学流程基本操作模式重点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基本操作模式:“尝试――探索――改进””的基础上,在研究中我们探索出了一些新教法课的基本教学流程:学生学习,质疑提问,自主学习贯彻全过程。

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2)2012年7月----2012年12月为“实施阶段”的第二小阶段,重点对有效运用新教法发展学生思维的基本策略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总结出了五项有效地发展思维的策略:收集有用信息;观察分析;猜测探究 ;正面求解或反驳 ;学做、学用。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提高阶段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

本阶段我们重点是收集、整理过程性材料,总结研究结果,完成研究报告。我们组织全校各年级数学老师听取了赖其娟、敬春荔上的课题成果展示课,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举办了学生学具制作作品展,把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以及论文进行了编辑,对课题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形成了结题报告。

六、研究成果

研究中我们选择课题组成员所在班级为实验班级,相应的平行班级为对比班级,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有效的教学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通过有关教学实践案例、课堂教学观摩和公开发表论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如今的数学课堂,老师存在以下“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没有让自主从形式走向实质,老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不能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不能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没有创设民主环境: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没有鼓励表扬学生,不能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探究结果,总是怕学生出错,不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横加指责,强令修正。没有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师没有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不能实实在在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不能很好表达:

小组中的“差生”发言机会少,教师也不能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总是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不能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较差,思维能力较弱,不擅言谈的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学会辩论: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时适时的辩论就显得十分必要。我们的辩论还存在以下问题:1,无意义的争辩,教师不能进行正确引导,及时干预。2,不能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语言进行辩论。3,失败了做不到坦诚面对,胜利了却扬扬自得。

(二)如何有效使用新教法,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我们在研究中总结出了五项有效地运用动手操作的策略。

收集有用信息;观察分析;猜测探究 ;正面求解或反驳 ;学做、学用。课前学生预习新课,收集有用数学信息,为上新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根据师生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判读分析;从而作出合理的猜测,小组对自己的猜测进行探究验证,可以正面寻求思路,也可以进行辩驳,从而得出新知,建构新知模型,最后学以致用,走向生活,做数学、玩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课题组初步探索“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的基本教学流程。

1、设置数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环境或背景,它能够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背景,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进而诱发学生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刺激事件和信息材料,情境同时也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心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

(1)、联系实际 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虽然人们常这样说:“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严重地脱离实际,学生早就产生了对数学的枯燥无味,神秘、难懂、厌倦的印象。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要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认知的基础,强调对数学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就给教师明确地提出,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去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自主探究。

如“乘法的简便计算”,课始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想一想,从江津到重庆可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学生马上联想到生活中认识的交通工具,提出了可以乘车,乘船,乘飞机,还可以骑自行车,骑摩托车,以至步行等不同的走法。“这些不同的走法,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呢?你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好与不好的呢?”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谈了不同的理由。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指出: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真思考,积极发言都能说出那种走法的长处,老师对同学们这种认真参与学习的态度表示由衷的赞赏。在乘法计算中,有时就跟从万州到重庆一样,有很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由此引入课题,抓住契机带领学生进入了乘法的简便计算的学习中。

(2)、联系已知 创设知识延伸的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权威人士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学中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创设知识发展延伸,可供学生探索的问题情境,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线,即通过情境恰当地提供诱因,激疑,引思,引发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经历“感知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

如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一改传统的复习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然后出示两步应用题,在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之后,把一步和两步应用题进行对比的教学方式,出示多媒体画面“两个小朋友踢毽(小明踢31个,小英踢32个),待学生看明图意后,老师提出:“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也参加了,老师踢了多少个呢?”学生纷纷参与,但猜的结果老师都未采纳而提出:“老师踢的个数比小明和小英踢的个数的总和少3个。”同学想知道老师踢了多少个吗,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内容和老师补充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由于这一环节较好地达到了激疑,引思的效果,引发起学生自主地提出了“小明与小英一共踢多少个?老师踢多少个?三人一共踢多少个?”等数学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自主的探索中,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样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师没有把数学只作为思维的结果去教,而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舞台,借助于情境提供的信息,恰当生疑,使学生的“探”有载体、有过程、有结果,而这个“结果”是学生自己探究,创造出来的。

(3)、联系实物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是相对于那些条件明确,结论确定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由于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设计开放的数学问题,精心安排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层次和结构。学生的认知活动基本上都要依赖于具体的实物或图画,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去作为认知活动的起点。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教学一个环节:教师引入课题后,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表面是圆形的物体和圆形物体的图画,待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 哪一些物体的面非设计成圆形不可?(让学生感知圆的外部特征)车轮要用轴来固定,那么轴应该安装在什么位置?(让学生感知圆心的意义)怎样找一个圆的圆心呢?(让学生自由地把圆形的纸片反复对折找出折痕的交点,经过讨论,寻找确定圆心的方法。)你能肯定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去确定这点是圆的中心,进而得出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

(4)、联系发展 创设促进学生创新的问题情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存在于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之中,而更广泛地存在于在新知的发展及综合运用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学要特别注意克服学生新知学习的结束,便是培养创新意识告终的认识。要把对新知探求的不同方法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视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又一新的层次,以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样这时仍需要精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的问题情境。

例如:学生用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过自主的探究,将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提出如果用一个三角形是否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问题,由于有刚才学习的经验,很多同学通过把一个三角形进行剪拼,同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后者对前者而言是发展和高一个层次的创新。

通过上面的例子,显然,为了让学生得已发展,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所以说,创设情境是提出问题的基础,为开阔思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的前提。

2、提出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情境的作用下提出数学问题,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站在“教”的角度对教学进行预设,然后让学生沿着预设所确定的思维方向,走完从旧知到新知的全程,而这恰恰是目前课程所要扼制的问题。因此,提出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增强意识,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机会。意识从某个角度讲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自动化的心理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程序,创设教学情境等一系列教学行为中自觉地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时间和空间。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材是以例题及其完整的解答过程组织教学内容,从某个角度讲,就不有利于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去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的产生和增强。假如教师具有了这样的意识,情况可以完全改变的,如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题”时,如果去掉例题中“某发电厂有2500吨煤,用去3/5,还剩下多少吨?”中的问题“还剩下多少吨”,让学生提出“用去多少吨”和“还剩下多少”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旧知,也是引入点,后一个问题是新知,怎样解决呢?自此揭开了本节课学生探究学习的序幕。

其次,要引导观察,让学生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要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强调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学生身边,强调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从生活走向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数学回到生活。例如一年级“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环境提出“教室里的学生多,老师少”,教室左边有三盆花,右边有两盆花,“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盆花?”等数学问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第三,要明确要求,让学生提出好的数学问题。教学中,很多时候虽然有教学情境的激励作用,但仍然需要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去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拿出一个形状象这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在经过观察与操作之后,提出了“这样的物体有6个面,形状是长的;每两个面埃在一起有一条直直的线;形状又显得很方”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归纳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得出,象这样“长长方方的物体叫长方体”。由于有教师的明确要求,学生不仅可以提出数学问题,而且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于课堂教学的缤纷色彩。

3、解决问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革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世界性改革的核心任务。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的 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或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猜测,发现,探究等活动凸现出来,把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形式是独立的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研究学习,即在教学问题提出之后,形式在问题的导向作用下通过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传统的教学,形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或者教师“扶”着学生走完由旧知到新知的全过程,这其中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探索”,教学预设就象圈套让学生往里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探索的自主性都被教师的主观思路所吞噬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得越雷池半步,没有时间和空间参与探究性学习。因此,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支持新的学习环境是学生独立探究的最基本的充分与必要条件。试想,学生在教学情境的激励下,在数学问题的导向下,如果占有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而且实践证明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体现了教学的真实和有效。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成功的教学案例证明,教师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驾驭教材,轻车熟路,把知识给学生讲清楚,也不仅仅认识停留在学生记忆,理解,掌握的层面,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情境,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经历教学过程,于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真实有效,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海无涯乐作舟。

4、注重数学应用

无论是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还是从评价的角度,衡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识记、理解、掌握、运用的哪个层次,当教学使学生经历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控制下解决问题之后,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形成技能,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设计新知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练习和新课结束后的综合性练习。练习的设计既要注重形式的丰富多彩,又要注重难易程度上的拾级而上,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竖成线,横成块,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思维得到发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教学中我们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挑战、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大部分学生问题意识增强,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对新情况充满了好奇心,敢于质疑和求异。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认真钻研、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尽量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创设支持性的环境,尽可能给学生一些探索、猜测的空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得到培养。学生掌握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五)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得到转变,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育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学习,我们真正树立了与新课程相对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对教师而言,“让位学生”意味着上课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大家一起互动探索,促进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成为活动了主角。真正做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研究中教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由最初的摸索、借鉴到有针对性的创造,教师在感悟、自主学习教学方面逐渐成熟,设计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科学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逐步运用到教学中,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实验探索过程中,磨炼了教学基本功,增强了教育科研能力。涌现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骨干教师,在课题课堂展示活动中,课题组成员张守平、肖吉惠、赖其娟等老师上的展示课充分展现了我们的课题特色,受到了参加活动的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教师研究学习的氛围日渐浓厚,涌现出了一批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科研队伍。各位课题成员正在壮成长起来。近两年年来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国家级获奖2篇,市级5篇,其它收入县交流汇篇。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经验交流、讲座十余次。为全县、兄弟学校上观摩课4节。

七、研究的反思

1、需要进一步完善新教法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的体系。实验中反映出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但操作性有待改进。

2、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

3如何使家校更紧密联系,使家长也参与到课题的改海潮中来,有待进一步研究。

4、如何对一教师的培训。课堂上反映出骨干教师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把握的比较自如,有些一线教师有运用的意识,但效果还不太理想,说明新教法的理念与策略要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还要有相应的培训,使课题研究成果让其他老师也尽快尽多地受惠。

八、研究的结论

数学新教法关注“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努力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证明,新教法遵照新课改精神,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教学规律,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推广!

第二篇: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研究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

长子四中

陈淑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义,极具挑战性的,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种多样,才能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目前这种知识爆炸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创新人才所占的比例与社会发展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合作、创新等热点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校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现行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结合新的时期《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拟定各年级在“加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方面所要达到的各种要求。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实验,不断总结经验,发挥效益,形成系列,充分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

3、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三个特点,加强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模式的探讨。

4、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5、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把数学教学过程优化为“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测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结合这些特定情况,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我校数学教学工作以此为指导思想,不断提升数学教学理念,注重对课题的研究实验,推进我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题实验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基础性原则。加强数学基础教学强化基本功练习,为实验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坚实的基础。

(2)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研究过程。

(3)合作性原则。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探讨式交流”也好,“互补式交流”也好,“反驳式交流”也好,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合作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循序性原则。尊重实际情况,正确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在课题方案实施过程中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不急不躁、耐心引导。

(5)开放型原则。从选择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坚持开放性原则,拓展学生思维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情发挥的可能性。

(6)实践性原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实践出真知”的内涵,在探讨和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丰富学生学习的情感。

(7)全位性原则。拓宽数学学习的范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课外活动为展示舞台,以社会实践为全新领域,综合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全方位体现课题研究带来的优越性。

(8)全程性原则。实验伊始便树立加强全程管理的观念。无论是过程、评估、总结,甚至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管理出效益”的科学论断。做到自始至终,以研究、实验为任务,以规范全程管理为要求,保证课题研究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定义

1、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为主要依据,兼顾我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有关“加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具体要求。

2、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挖掘教材中有探究价值的因素。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并推广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喜悦。

4、积极开展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主的班会活动,提高学生的品味。

5、全面引进自主探索性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合作交流性学习、成果展示性学习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切实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数学课外活动的探索。

6、进行学生评价的改革。摒弃以往纯粹以试卷反馈为标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做法,充实一些科学的评价方式,即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的养成;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意识的形成;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式,以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学习相关理论和专著,更新思想,提升研究的理念。

2、尝试法。向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思想去研究,作简单的尝试。

3、调查法。在尝试的基础上,我注意调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的困难,在思维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4、典型法。树立全班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面的典型,能以点带面,促进全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特色。

5、检查法。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分析实验的效果。

6、观察法。以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观摩。研讨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及方案的进展情况。

7、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调整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成果,撰写专题论文和《主课题报告》,总结经验,推广先进的做法。

六、课题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1、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首先成立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责任人,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启动阶段:

主要内容: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必要性(相关理论和实践)。

主要方式:专题报告、自学讨论等。

通过本阶段工作,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教师明白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操作定义和实施方法。

3、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按要求、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并不断总结、调整。

4、课题研究的中期小结阶段

以子课题的交流为主,完成中期报告,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5、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阶段

进一步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力争我校数学教学形成特色。

6、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收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完成子课题论文;完成主课题报告。

七、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一)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初步形成先自主探索,再合作交流的学习操作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三个“形成”:

1、形成学生学习新知时先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2、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特色。

3、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实践促进了我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摸索、实践、反复总结,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1、引导自学发现式学习。

2、倡导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

3、探索多样化学习方式。

(二)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我们要求教师能给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起到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这样,促进了在数学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尤其给教师作出了更为科学的定位。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时,我们致力于突出师生关系的四个特征:教育性、相互性、平等性、发展性。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进一步得以体现,既促进教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提高,也使得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更趋于和谐、和谐。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终身思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加大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力度。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校数学教学中强调的重点,在课题研究 的这几年中,老师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明确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以“自主探索新知,合作交流学习”为主要模式,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逐渐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也更坚定了教师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

(四)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 的研究与实践,收获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从事课题研究的几年中,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业务能力得以增强,教科研品味得以提升,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后专题研究更上了一个层次,教师们都能勤于笔耕,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等评比中屡获佳绩,学生竞赛也有所突破: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如何进一步完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校数学教学的特色。

2、如何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每一节数学课堂上。

3、在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我个人的理论水平,促进实际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仍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工作重点。

第三篇: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最新修改)

主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

子课题:《数学典型素材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清镇市红枫第六小学:胡蓉

主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

子课题:《数学典型素材中德育的有效渗透》结题报告

研究教师:胡 蓉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他们片面地认为这是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的分内事。忽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已经在全国成为风气。很多学生思想空虚、道德水平下降、少有感恩之心,80后90后的种种表现令人担心。当然大多数学生能自律自理、严格地遵守学校的组织纪律,但有不少在思想品德等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远大志向和目标,短视情况严重;二是缺乏民主法制法纪观念,是非观念淡薄;三是做人行事乖张,缺乏诚信原则;四是缺乏集体荣誉感,喜欢搞小集团,在班上拉帮结派,甚至跟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五是贪图享受,不知节俭及生活的艰辛;六是讲哥们义气,无视大局,无视他人利益;七是作风散漫,追求极端自由,等等。

数学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部分,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德育教育的题材,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德育,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加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德育赋予数学教学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课题的界定

1、学科教学指按国家新课程标准开设的所有课程的课内外活动。

2、德育渗透就是往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三、理论依据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主要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我们通过分析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和现状,用发展的眼光和新课程的理念,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使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核心和统摄地位。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实验,使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形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及道德水平。

首先德育应体现在教师日常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中,它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教育。其次课堂教学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它是一个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同时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

3、整合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使我校数学教师们在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六年级学生为主,以研究课堂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契机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生活实际对学生适机地进行德育的渗透,使这种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探索在数学教学时渗透德育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探讨和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模索渗透的方法,明确渗透的德育教育内容。力争使小学数学教师在从事小学教学时,恰到好处地、适时适度地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使小学生受到数学知识、思想、技能的启迪和训练,而且受到深刻的德育熏陶和教育,真正使小学数学的教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探索出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和谐渗透的教育新机制。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谈话与问卷)

通过谈话与“小学生德育问卷调查”,了解各班级中许多正面的思想,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反面的。比如:

积极的思想道德状况方面,(1)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调查表明:90%的小学生在升旗的时候会产生自豪感,有96.67的学生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会有自豪感。这些数据就说明了,孩子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学生在对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有66.67%持反对态度。有50%的学生认为不会用不正当的方式得到自己想得到的,而会的则为0个。有80%的学生认为在看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会上交老师,只有6.6%的学生会占为己有。在看到有纸屑时,有86.67%的学生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只有1名学生认为会视而不见。这些数据充分表明,目前我校小学生大多数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说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是良好的。(2)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调查显示:80%的小学生在学习中被别人超过时会加倍努力去赶超。76.6%的小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是坚决摒弃的。在对待学习目的的问题上,有83.3%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在对待班干部的问题上有90%的学生认为是更好地为同学为老师服务,而不是为了权力。在买东西时多找钱了,有76.67%学生会把多余的钱还回去。虽然我们调查只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但在这细微之处确可以看见我们的年轻一代人身上绝大多数人有着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3)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中小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小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调查中的一些数据让我们感到欣慰:在看到同学齐冲突时,有96.7%的学生会去告诉老师,或者劝告同学,缓解矛盾。在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时,有93.33%的学生认为要暗下决心勤奋学习。这些积极的思想因素无疑会影响着孩子,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应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4)在调查的学生中有93.3%的认为自己喜欢上思品课,在家时有86.67的认为会自己清洁地板。在老师生病时,有53.3的学生觉得肯定会去看老师。这些都让温暖知道了,现在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思想道德。真是值得我们欣慰。

消极的思想道德状况方面,(1)缺少远大的人生抱负调查表明,有超过13%小学生没有远大的奋斗目标。(2)意志薄弱、心理脆弱 调查表明,虽然学生的心理活动总体评价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①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家长或者老师的批评,但是也有6.67%的小学生仍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者反感这样的教育。②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下降 调查显示:我校小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诱惑的抵制能力正在呈下降趋势。40%的小学生认为在空闲的时间是可以进网吧的,甚至有3.33%的学生认为进网吧是个人行为。50%的小学生每周都有上网记录,而他们上网的目的很多都以游戏为主。③在看到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求父母买的占13.33%,这也就是说,还有一部分学生有攀比的心理。

结合以上情况,于是我尽量收集各种原始材料,比如数学教材中德育切入点、各种好人好事事例等,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2、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3、个案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德育渗透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4、文献检索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5、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5——2011.11)

课题开题后,在学校的组织和带领下,认真学习了学校“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实施方案、《小学德育纲要》、贵阳市教科所龙林老师的“如何撰写管理”、贵阳市教科所张宇敏老师的“课题的过程管理”、雷颖善老师的“课题的资料管理”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等相关容内和书籍,结合学校的课题方案,确定了自己的字课题——“数学典型素材中德育的有效渗透”,并拟定了自己的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相应的方法,即:通过课题研究实验,使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形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同时提高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及道德水平,使我校数学教师能在教学时,整合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12——2014.1)

本阶段主要研究小学教学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的渗透德育教育的机制,对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认识特点,其结果形式是写出问卷调查的分析性文章(调查问卷及问卷分析见《研究方案》附页)。

每学期开学初制定实施计划,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法,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

具体实施:

1、调查研究

通过谈话与“小学生德育问卷调查”,了解各班级中许多正面的思想,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反面的。比如:

积极的思想道德状况方面,(1)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调查表明:90%的小学生在升旗的时候会产生自豪感,有96.67的学生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会有自豪感。这些数据就说明了,孩子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学生在对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有66.67%持反对态度。有50%的学生认为不会用不正当的方式得到自己想得到的,而会的则为0个。有80%的学生认为在看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会上交老师,只有6.6%的学生会占为己有。在看到有纸屑时,有86.67%的学生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只有1名学生认为会视而不见。这些数据充分表明,目前我校小学生大多数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说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是良好的。(2)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调查显示:80%的小学生在学习中被别人超过时会加倍努力去赶超。76.6%的小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是坚决摒弃的。在对待学习目的的问题上,有83.3%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在对待班干部的问题上有90%的学生认为是更好地为同学为老师服务,而不是为了权力。在买东西时多找钱了,有76.67%学生会把多余的钱还回去。虽然我们调查只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但在这细微之处确可以看见我们的年轻一代人身上绝大多数人有着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3)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中小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小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调查中的一些数据让我们感到欣慰:在看到同学齐冲突时,有96.7%的学生会去告诉老师,或者劝告同学,缓解矛盾。在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时,有93.33%的学生认为要暗下决心勤奋学习。这些积极的思想因素无疑会影响着孩子,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应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4)在调查的学生中有93.3%的认为自己喜欢上思品课,在家时有86.67的认为会自己清洁地板。在老师生病时,有53.3的学生觉得肯定会去看老师。这些都让温暖知道了,现在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思想道德。真是值得我们欣慰。

消极的思想道德状况方面,(1)缺少远大的人生抱负调查表明,有超过13%小学生没有远大的奋斗目标。(2)意志薄弱、心理脆弱 调查表明,虽然学生的心理活动总体评价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①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家长或者老师的批评,但是也有6.67%的小学生仍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者反感这样的教育。②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下降 调查显示:我校小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诱惑的抵制能力正在呈下降趋势。40%的小学生认为在空闲的时间是可以进网吧的,甚至有3.33%的学生认为进网吧是个人行为。50%的小学生每周都有上网记录,而他们上网的目的很多都以游戏为主。③在看到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求父母买的占13.33%,这也就是说,还有一部分学生有攀比的心理。

结合以上情况,于是我尽量收集各种原始材料,比如数学教材中德育切入点、各种好人好事事例等,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2、课堂教学教研

认真梳理教材,找出德育渗透点,课前认真备课,巧抓德育渗透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有效渗透。比如,在“百分数的认识”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情绪所占比率(即:愉快占()% 紧张占()% 遗憾占()%)进行总结回顾,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教育学生做事情要用100%认真的态度去完成。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新课前我就以“学们们,为了我们大家能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我们每天除了按时打扫室内外卫生,还要做到随时保洁,做到不乱扔乱丢。”来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卫生教育”。从而引出新课的的内容。

3、观察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以身示范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在言语上我做到文明用语;在行为上以身示范,我走过的地方有了垃圾,我会弯下腰亲自将其捡起并扔到垃圾桶会垃圾池;在路上看到学生乱丢乱扔我会勒令其马上处理干净;听到学生在我耳边说脏话粗话,我会马上对其进行耐心的批评、说服教育,然他们深刻体会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危害,并得以改正。

4、个案研究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1)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思想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开数学发展史册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01415927,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把中国数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在数学教育中,经常给学生讲讲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能将这些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平时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小作业,如:周末回家收集我国数学家的资料等等,然后回学校大家再一起交流。

(2)以我国数学家们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德育的教育方法之一是榜样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许多古代杰出的数学成就对古代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这方面的生动素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1——2014.6)

1、撰写结题报告,课题成果写成总结性的文章。通过三年的研究,在课题成果上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第一,提炼出了5篇课例和5篇论文,并参与编写学校“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研究”的《论文集》和《案例集》。同时在《教育艺术》艺术上发表了“探索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教学论文。

第二,在我的实验班中,班级总体德育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不在随便出口脏话,出操不在懒散缓,真正懂得为何尊重国旗、如何尊重国旗,等等。比如我班的丁建伟同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可因为从小父母离异,长时间都是一个人生活,所以在思想品行上极为消极,学习没有自觉性,个人卫生极差,出口满是脏话,我通过个别谈话、耐心教育、电话家访(因为父母不在家)、及时表扬鼓励以及我的以身示范,一年下来,该生能够自觉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不再乱扔乱画,不再张口闭口就是脏话,更让我高兴的是,他还会制止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再如我班的罗朝波同学,原来爱打架、写字条骂女同学、翻越教学楼护栏,从不认真对待升、降旗等,我根据情况及时找他谈话,耐心批评教育,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保持家校教育相统一,一年来,该生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基本上得到杜绝,并积极向好的方面发展。

第三,撰写了学校“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研究”下子课题“数学典型素材中德育的有效渗透”结题报告。

2、整理汇编课题成果。

3、接受专家鉴定。

七、研究成效

通过德育渗透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德育渗透的方法。

1、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雄伟、西湖的明艳、三峡的雄壮、自觉纳税、我国的人口与计生现状,等等。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2、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对“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根据“练一练”第2题的我国人口与土地所占比例和世界人口与土地所占比例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3、兴趣教学法

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纳税和利息问题》一课,教学时运用了一段对话录音,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渗透培养学生的自觉纳税意识。

4、榜样启迪法

随时弯腰捡起身旁地上的垃圾、随时关掉水龙头及电灯等,让学生深受教师的感染,时时养成爱护环境卫生,学会节约能源,学会低碳生活。

5、推荐读物法

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依据教材内容推荐一定的优秀政治思想读物,让学生阅读,从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历史课,可以推荐《上下五千年》《昨天、今天、明天》等国情教育读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教育。

6、开展活动法

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一些必要的活动,如大、中、小队活动和各种周会、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受到教育。

总之,教学中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学科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又为完成学科知识、智能教育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思想合格证。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同他们学识、智能、意志、情感、品质的培养,必须得到同步发展,我们应再下一番苦功夫,探索出学科渗透德育的新路,开创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八、反思 经过三年来的研究,以及围绕课题研究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我们沿着“整体、科学、现代、主体、优化、深层、实效”的目标,推进学科的德育渗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为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数学教学要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如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挖掘数学中的德育素材,重视德育渗透。我会在教学中继续应用数学的特殊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反复地向学生渗透其德育内容,不厚望于某节课、某个内容,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争取再有一个更新的进步。

九、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 闫承利编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

2.《教育科学研究》(月刊)2002年第2期

3、《走出德育思维方式的误区》2004.12.27中国教育报

4、《学校道德教育与人的生命发展》 朱小蔓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龙门中心小学

数学教研组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充分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龙门中心小学是灵台县一所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五、六年级学生来自七村六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必然显得死板、机械、沉闷,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脚踏西瓜皮,练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主动的发展;也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的研究,也是为好落实和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推动我校小学数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通过实验: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4、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练习在评定检测学生数学成绩方面的评价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实践,阶段性小结。(2011年4月至2011

年12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及相关资料(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

(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3)前测,调查问卷

(一)。

(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

(6)后测,调查问卷

(二)。

(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8)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解题能力研究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

(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1、抽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从各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做样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将这一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为课题的研究作一个全面了解。

2、问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一套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而收集资料。在实施阶段之前和实施阶段之后各设计一套问卷,为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供有效的数据。

3、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学困生课堂练习的各种情况,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摄像、照片等,注视课题研究的现象,探寻课题研究的本质的方法。

4、数学法: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一些课题研究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时总结、修改、不断完善,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

四、研究的结果

(一)构成了四种开放式教学模式

经过及近一年的研究中,我们总结概括了由以下4种教学方法所构成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

1、激励评价式教学:

“激励评价式”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提出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任其发展,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上落脚,它离不开情感激励与动力的维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评价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为: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应用—自我评价—体验成功。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它可以是故事情景,也可以是生活情景,还可以是实践操作情景等等。但它们达到的目的则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情景的展示,引发出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探究的问题。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提出或者说矛盾的出现,都应该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面对问题寻找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互助合作的平台。我们倡导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解决独立探索中的困惑,还可以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4)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主要是应用已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包含内化知识、实际应用、加深联系三部分。

(5)自我评价,体验成功。我们提倡教师把激励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贯穿课堂始终,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也养成自我

反思的良好习惯。

2、情景导入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来源于实验教师冯平的研究成果,她自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以来,课堂教学逐渐形成“和谐、开放、自主、合作”的氛围。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参与中“做”和“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解决问题中,采取了各自为“战”和“分组合作”相结合;注重“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教师创设一个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取学习材料或信息,产生问题,通过筛选问题产生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索,通过交流讨论,从而形成结论,因为是小组讨论的结果,反馈的信息可能会是若干种,那么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具体的又分为一些小的模块:

(1)实验探究式教学: 以实验为主创设情景;

(2)模拟实践式教学:即把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课堂小天地模拟再现,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情景;

(3)课外活动式教学: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其走进校园,走出校园。通过参与调查、收集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情景创设。(4)自主拓展式教学: 根据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去探究的情景创设。

四种方法在开放式的数学教学中,即可以彼此独立进行,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交互运用。

3、互动活动式教学:

数学教学活动化,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指教学双方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有实际意义的数学活动,或者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来开展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1)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引入。(2)以“再现生活,发现数学问题”的活动过渡。(3)以“模拟生活原形,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发展。(4)以“品味生活,享受数学乐趣”的活动延伸。我校教师马小娟参加全县教学评赛,获得了三等奖,就是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

4、自主参与式教学

自主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而有意的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探究的意识、自我反思的意识。这一教学模式我们多数用于单元或整册书本的整理与复习,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教学前动员。即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重难点、学习目标以及学生公认的“困惑”,大致设想复习预案,让学生基本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便于学生参与教学时对自己的设想有一个大致的方向。(2)分组准备“抽签” 交流。即教学准备中,把学生分为四至八个学习小组,给出一定的时间,各小组进行精心准备。教师有意提醒要“抽签”交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3)教学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资源共享,因为是分组,教学形式

肯定会多样化,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高,那么在交流中,教师便有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在让他们过把教师瘾的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教后反思。这一内容不仅仅是互动式评价那么简单,而是要对学生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体参与作一个高度的总结,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点拨,取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比较认可,实验教师都感到效果比较理想。郑丽丽老师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执教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参加灵台县教师教学评赛,获优秀奖。

(二)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显著得到提高

1、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

我校中高年级的学生是我们开展课题实验以来最大的受益者。通过开放教学内容、时空、评价、方式,形成了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了爱学习、爱思考、爱提问的良好习惯。与以前的学生相比,他们不断会学习,还爱学习了。

2、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从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成果中发现,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正增强了。由于学生爱学数学了、乐学数学了,他们的数学学习领域就更宽阔了:一本本的数学日记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数学是现实的、鲜活的;一篇篇的数学摘抄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课堂外的数学也精彩;一幅幅漂亮的数学剪贴小报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成熟与发展,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和职业的幸福;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倡导团队精神,注重集体智慧,因此教师个体之间协同一致、相互配合、互相支持,优秀、高效的学习型团队正在不断形成,参与实验的教师个体充满激情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反思,实现了自我超越,让课题组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五篇:数学结题报告

《龙岩市“提高一般高中校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长汀河田中学课题组

主持人:傅清荣 游齐章 郑文旭 邱文明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一、课题的提出

农村中学的高中学生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偏科现象非常严重,这就更加对老师和学生本人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在备课,改作,辅导等各个环节下苦工,不断提高效率,学生则要提高每节课效率,这就要向45分钟要质量和效率,针对这些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在是普教室专家指导下和我校领导支持下的从2009,9—2012,6开始在我市三所中学(长汀河田中学、连城朋口中学、龙岩九中)开展以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为出发点的课题研究。

1.问题的由来

目前农村中学或者是三级达标学校的学生基础弱且偏科现象非常的严重,学生厌学情绪很普遍,新课程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更主要的是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出现缺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评价没有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状况导致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混乱,也造成了教师教学的混乱,严重妨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和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这种状况只有得到根本改变,方能促进教师的加速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切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作研究。探讨和制定科学有效而又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师生间教与学互动的各个层面,不仅 1 可以更好的渗透新课标所倡导的先进教学思想,而且也可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成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如何更好的公正客观的做好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能打破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在科学的评价体系指导下,以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为指导核心,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将新思维和新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那么这将成为新的突破。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2.本课题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其意义。

通过课题的研究,对于教师,探讨有效教学过程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探索有效的途径。通过研究,改革数学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养成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受用终身的学习能力,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

对于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同时减少课外因无效或低效教学而被占用的学习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实现素质教育。从学校角度来看,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整体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构建创新课堂搭建良好的平台,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与可持续化发挥作用。

二、研究目标

1.形成提高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提高大家对于新课程内容的理解,加深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把握,领会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理念,充分理解实施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力 2 争充分体现出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更好地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2.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把 “指导学生自学策略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机结合”作为本课题研究目标。

(1)优化课前准备(包括: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导学前置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2)调整听课习惯(包括:思维超前、质疑提问、求异创新、纳网提炼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3)衔接复习作业(包括:梳理归类、结论新解、作业意图探究等)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4)创意课后反思(包括:每日反思(学法反思、纠错分析)、每周一结(知识结构、自组试卷)、达标补救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5)坚持自主训练(包括:自选课题、定时训练、同学互批、阶段自评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6.班级分层小组互助(包括:班级分层、小组互助、小组评价等)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

教师必须关注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围绕“用较少的师生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效率。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取决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有效教学有一套策略。它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策略和选择,它并不 3 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不过教师还应当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尽可能地去充实提高相应的新的教育教学技能。

四、课题研究价值:

1.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课堂教学既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目标是否达标,而且还应该简便易行,做到不但要关注学习者在某一方面的收获,还要照顾到教育者的差异;既要让每一位教师者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力的发展,更要让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者脱颖而出。

2.课堂教学有效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实现有效性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手段的现代化,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本课题研究的指向,是要寻找一种“普适性”的规律,提供一整套可供人学习、借鉴、模仿的规则和操作方法,通过它启发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唤起教师的教育自觉,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书面的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分析所获取的有效数据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的实际依据,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并能够根据学情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目标地实施教学与研究,及时总结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

2.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积累和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多种情况反应,积累相应的原始研究资料,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纵向观察与分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微调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使每个阶段的研究进展真正取得相应的实际效果。

3.案例分析法。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在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中,以一个个的教学案例来分阶段逐步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对于每个教学的实际案例,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行及时的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直到达成相应的研究目标。

4.对比分析法。主要采取纵向的宏观对比的研究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成效,来证明实施新课改理念、有效地指导学生数学自学策略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收益的真实反馈。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巩固。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重点

1、能力水平: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

2、数学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

3、创造思维倾向:好奇性;冒险性;挑战性;创造性。

(二):研究思路

1、研究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2、探索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

4、积累有价值的经验,开发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

5、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科研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

①、确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子课题组,安排子课题组的负责人。②、组织参加课题组人员学习理论,做好课题理论准备工作。③、市有关专家作教育科研的专题学术讲座。

2、研究阶段(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

①、开题仪式,争取领导和专家帮助,课题负责人开展实研究。

②、定期召开子课题负责人会议,调度科研进展情况,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和课题实施方案,每年进行一次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撰写阶段性的报告、论文。

3、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①、各子课题及总课题研究成果的验收和鉴定。②、拟定本课题的研究报告。③、召开本课题研究的成果鉴定会。

(四)、课题实施过程的几个重要方面

在高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探索如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探索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探索“数学思维方式的系统综合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相关性。数学思维方式主要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上多种思维方式的系统综合,由此,我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思维发展特点来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协调发展。

2、探索“智力能力水平的提高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相关性。智力和能力是 6 创造性思维发展中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因此,我们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注重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几方面,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 在提高注意力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② 在培养观察力中促进创造性思维; ③ 在培养思维力中训练创造性思维; ④ 在培养想象力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3、探索“数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相关性。

4、探索学科练习对提高有效性的作用。

5、探索利用作业展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作用。

6、利用开展主题讲座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七、主要成果:

本课题研究所达成的成果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通过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改变了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以我校实际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即“适当难度、适当练习、适当课堂、适当讨论”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1.适当难度——教师实行集体备课,商讨预习案,定预习目标、定自我检测目标,准备练习以简单为主中等为辅,照顾大多数学生。

2.适当练习——在课前收上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适当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课堂练习,课后进行适当的作业作为巩固练习,一周布置适当的周末练习。

3.课堂探究——教师提点,学生分组讨论,从感性到理性,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同学一起研究问题,以固化知识,教师做适当指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我们以适当教学为载体真正使学生“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感知数学”、“ 实验数学”,帮助学生在做题中观察、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与位置关系,强化感知、丰富表象,使抽象的知识变的容易理解,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向课前、课后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增强,探究意识强烈,耐挫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互助氛围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进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通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1.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从自己设计问题入手,引发学生去思、去疑、去设计、去探索,同时以教学素材为载体,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得出结论的猜想,然后让学生通过逻辑论证,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得到结论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得性质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用结论及性质解决问题上来,在这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讨论研究,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解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问题的变式延伸,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化归,紧紧抓住数学思想方法这条主线将建构知识、能力、情感系统;并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学法,创设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创新的平8 台,开放式的课堂兼之分层评价的激励,能够及时反馈与调节本节课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掌握情况。

2.学生为主数学教学模式,要使分层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分层次教学按常规应对教学各环节分层,例如:教学目标分层、课前预习分层、课堂提问分层、问题探索分层、作业布置分层、单元考评分层、课外辅导分层等;我们研究认为分层次教学的核心是改革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方式。

3.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能力、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的目标、新课改的手段方法进行;这无形中给教师注入了动力,他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丰富充实“以学定教”数学教学模式的内涵;不断地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实施方案和计划,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究过程中每位教师都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提炼了八个优质教案和三个优质案例,丰富了自己教学成果和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

(三)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的活动中,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习惯得到改进,学习方法得到改善,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具有较强的持久的学习动力。由于新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参与、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亲身体验,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强烈欲望,逐步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之教师以导学案为载体,加强学习习惯培养、进行学法指导,逐渐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学生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能分析学习情景,提出有关的学习问题,能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能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和修正学习行为;能正确评价学习效果。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形成。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3.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我内化;逐步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学会”成为“我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教师逐步自觉把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这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融合在“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得到初步提高。从某种程度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了理论学习,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了实施新课改的信心和能力,提升了专业素质;同时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带动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八、存在问题:

该课题的提出原本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评价促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自觉改变自我教学定位还比较困难,不能很好的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满足于教师的讲授,缺乏自觉的思考,被动接受较多。农村高中校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还有许多的内容要研究,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进一步去研究去探寻。

附:每位课题组成员的教案各八个和案例各三个,从2009,9-----2011,11的各个学期的阶段小结和期初计划。每位课题组成员的课题论文一篇,集体备课记录,与课题有关的教研组活动记录等。

下载数 学 新 教 法 研 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 学 新 教 法 研 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数学结题报告

    《自主、合作、探索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陇县西大街小学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科研课题,2017年3月经学校小组评审和批准,列为我校教......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合集]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登封市直一初中 姓名:景慧鸽 课题研究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南山中心学校 “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县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结 题 报 告 自2014年1月加入‚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 ‛以来,我们学校本着‚真实、扎实、求实、落实‛的研究态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保安九年制学校 张雪玲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