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
201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今年5月中内六部委下发了《贯彻实施意见》,《意见》强调了落实《规定》、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开展的重要意义,对组织领导、计划实施、规范化建设、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学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下面,我结合学习两办《规定》和六部委的《意见》,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予以批评指正。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干部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推动党风和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审计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难点和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1、经济责任审计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和审计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增加了审计风险。党政领导干部调配使用一般比较集中,其经济责任审计通常由组织部门出具授权书,审计机关根据委托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而领导干部从被组织部门确定调整到正式任职,时间一般都很短,基本上都是组织部门集中交办、审计部门突击审计。而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资源的严重不足与审计时间紧、任务重很不对称,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调查取证的局限性,减少了了解和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的可能性,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法》规定了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但实际审计过程中,无论是调查的范围、还是调查的深度都有局限性。主要表现:一是对于被审计单位配合不积极、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
不全面,欠缺相应的法律手段或强制措施;二是对于超出审计对象或管辖范围的相关单位,欠缺调查的权力。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仅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已经基本趋于合法的会计资料,再加上调查取证受到限制,就很难把问题查深查透,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就很难保证,必然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3、审计机关接受双重领导,体制上导致审计独立性不够,审计评价难度较大,造成审计风险。一方面,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
—1—
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行政经费受财政部门的制约,审计监督需要政府部门的配合,审计人员在执行审查、进行判断与评价时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这次《规定》虽然作了界定,但仍感到缺乏具体的、明确的评价标准(比如:多少金额属于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应该有具体的标准等等。这样,由于责任的界定而产生的审计风险,有时很难避免。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绝大多数是“先离后审”,领导干部调离岗位或转任升任后才进行审计,给离任审计工作带来了不便和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其一,被审单位配合不积极。离任事后审计,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虽然愿意积极配合,但已经离任并不方便。而新任领导普遍存在避嫌心理,觉得前任离任审计与己关系不大,多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能避就避,能不发表意见就不发表意见,给审计部门的正常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其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落实。前任领导干部已经调离原单位,与原单位已经没有了经济联系,起不了监督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的效果。
(三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常规审计,而是从“审事”入手,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达到“评人”目的。
目前,新的《规定》第五章对审计评价、责任界定进行了规范。但是,仍然是原则性比较强,比较粗放,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内容大部分还是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与领导干部本人联系的程度不高,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事项进行评价,一直困扰着审计人员,审计结果报告离达到党委、政府的要求,并得以利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化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将审计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组织部门选人、用人提供依据。目前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尚未建立相关制度,难以适应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的客观要求。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因素有: 一方面,“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现阶段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由组织部门先下达调任通知,审计部门再实施审计。此种审计方式造成了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明确,所起作用仅为新任领导摸清了家底,为被审计单位财务移交充当“公证人”,对离任者和新任领导的经济责任的界定及任职去留实际意义不大,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无从体现。
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所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定的内容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目的是为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依据,最终落脚点是“评人”,关系到被审计者的政治生命,政策性非常强,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真
—3—
实可靠。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体系和标准,评价难度大,难以根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任用干部。
二、几点建议
1、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
《规定》的出台,使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可操作性仍不是很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必须通力协作,共同研究确定不同性质的部门其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研究制定出类似《经济责任审计指南》这样指导性比较强的文件,用于指导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特别是审计机关,也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制定与《规定》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审计对象管理、组织协调、计划管理、审计整改、结果运用、责任追究等制度,尽快出台既符合我市实际情况又便于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2、审计项目的确定要切实做到计划管理
目前,审计人员少和审计任务重的矛盾较为突出,组织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联席会议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要在统一协调,充分考虑审计机关实际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及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确定审计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不能过于集中,以免影响审计质量。
3、要有区别地实施“先审后离”和“先离后审” 要有区别地实施“先审后离” 先离后审” 一种情况,对拟提拔或拟调往重要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应 坚持“先审后离”,以增加干部的责任感,便于配合审计部门的工 作,便于及时下结论和处理,也便于给组织部门的干部使用提供 决策依据,提高组织威信。另一种情况,对离岗、离职、退休或 免职又不再安排新的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视情况可以采取“先离 后审”。这样,有利于分解工作量,避免突击性,从而使得审计部 门有充裕的时间来澄清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4、要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书到用时方知少”这点我深有感触,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 容很广,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而目前,通晓预算、基建、金融、计算机等方 面专业知识的“多面手”还比较缺乏。比如:在经济
责任审计的单 位中,有一些单位有基建项目,不审计不行,审计了又审不透。因为基建项目涉及到项目的决策、选址、设计、招投标到施工管 理、完工验收、财务决算和交付使用全过程,审计范围广、内容 复杂、技术性强。还有计算机审计,财务、业务数据的处理、现 场审计系统的运用等,都有着诸多的困难。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提 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政策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经 济责任审计的要求。—5—
第二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
201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今年5月中内六部委下发了《贯彻实施意见》,《意见》强调了落实《规定》、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开展的重要意义,对组织领导、计划实施、规范化建设、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学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下面,我结合学习两办《规定》和六部委的《意见》,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予以批评指正。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干部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推动党风和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审计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难点和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1、经济责任审计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和审计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增加了审计风险。党政领导干部调配使用一般比较集中,其经济责任审计通常由组织部门出具授权书,审计机关根据委托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而领导干部从被组织部门确定调整到正式任职,时间一般都很短,基本上都是组织部门集中交办、审计部门突击审计。而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资源的严重不足与审计时间紧、任务重很不对称,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调查取证的局限性,减少了了解和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的可能性,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法》规定了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但实际审计过程中,无论是调查的范围、还是调查的深度都有局限性。主要表现:一是对于被审计单位配合不积极、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不全面,欠缺相应的法律手段或强制措施;二是对于超出审计对象或管辖范围的相关单位,欠缺调查的权力。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仅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已经基本趋于合法的会计资料,再加上调查取证受到限制,就很难把问题查深查透,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就很难保证,必然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3、审计机关接受双重领导,体制上导致审计独立性不够,审计评价难度较大,造成审计风险。一方面,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
—1—
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行政经费受财政部门的制约,审计监督需要政府部门的配合,审计人员在执行审查、进行判断与评价时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这次《规定》虽然作了界定,但仍感到缺乏具体的、明确的评价标准(比如:多少金额属于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应该有具体的标准等等)。这样,由于责任的界定而产生的审计风险,有时很难避免。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绝大多数是“先离后审”,领导干部调离岗位或转任升任后才进行审计,给离任审计工作带来了不便和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其一,被审单位配合不积极。离任事后审计,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虽然愿意积极配合,但已经离任并不方便。而新任领导普遍存在避嫌心理,觉得前任离任审计与己关系不大,多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能避就避,能不发表意见就不发表意见,给审计部门的正常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其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落实。前任领导干部已经调离原单位,与原单位已经没有了经济联系,起不了监督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的效果。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常规审计,而是从“审事”入手,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达到“评人”目的。— 2 —
目前,新的《规定》第五章对审计评价、责任界定进行了规范。但是,仍然是原则性比较强,比较粗放,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内容大部分还是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与领导干部本人联系的程度不高,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事项进行评价,一直困扰着审计人员,审计结果报告离达到党委、政府的要求,并得以利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化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将审计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组织部门选人、用人提供依据。目前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尚未建立相关制度,难以适应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的客观要求。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因素有:
一方面,“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现阶段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由组织部门先下达调任通知,审计部门再实施审计。此种审计方式造成了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明确,所起作用仅为新任领导摸清了家底,为被审计单位财务移交充当“公证人”,对离任者和新任领导的经济责任的界定及任职去留实际意义不大,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无从体现。
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所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定的内容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目的是为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依据,最终落脚点是“评人”,关系到被审计者的政治生命,政策性非常强,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真
—3—
实可靠。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体系和标准,评价难度大,难以根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任用干部。
二、几点建议
1、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
《规定》的出台,使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可操作性仍不是很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必须通力协作,共同研究确定不同性质的部门其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研究制定出类似《经济责任审计指南》这样指导性比较强的文件,用于指导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特别是审计机关,也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制定与《规定》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审计对象管理、组织协调、计划管理、审计整改、结果运用、责任追究等制度,尽快出台既符合我市实际情况又便于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2、审计项目的确定要切实做到计划管理
目前,审计人员少和审计任务重的矛盾较为突出,组织部门提出下一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联席会议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要在统一协调,充分考虑审计机关实际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及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确定审计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不能过于集中,以免影响审计质量。— 4 —
3、要有区别地实施“先审后离”和“先离后审”
一种情况,对拟提拔或拟调往重要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应坚持“先审后离”,以增加干部的责任感,便于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便于及时下结论和处理,也便于给组织部门的干部使用提供决策依据,提高组织威信。另一种情况,对离岗、离职、退休或免职又不再安排新的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视情况可以采取“先离后审”。这样,有利于分解工作量,避免突击性,从而使得审计部门有充裕的时间来澄清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4、要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书到用时方知少”这点我深有感触,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而目前,通晓预算、基建、金融、计算机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多面手”还比较缺乏。比如: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单位中,有一些单位有基建项目,不审计不行,审计了又审不透。因为基建项目涉及到项目的决策、选址、设计、招投标到施工管理、完工验收、财务决算和交付使用全过程,审计范围广、内容复杂、技术性强。还有计算机审计,财务、业务数据的处理、现场审计系统的运用等,都有着诸多的困难。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政策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
—5—
第三篇:浅谈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的重点及难点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及难点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审计制度。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与稳步推进,这项制度对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效果。据统计,1998年到2003年,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共查出各种违规行为金额3301亿元,损失浪费金额255亿元,其中由于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的违规行为金额219亿元,损失浪费金额43亿元。另外,审计还发现个人经济问题12.4亿元。今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制度,写入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由此可见这项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审计处自成立以来,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其中仅2004年就开展7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这些项目,具有财务收支金额较大、被审计人任职时间较长、审计工作量较大的特点。在审计中,我们严格按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和委托方(人事部门)的要求开展工作。从反馈的信息看,有关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对我们的审计结果是非常满意的。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审计成果,也积累了一些审计经验,在此向各位领导和同行作简单的汇报和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好。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则 由于集团审计处人员少,任务重,不仅要完成西新工程等审计任务,还要随时接受人教司或人事部(以下简称人事部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而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时间比较集中,比如我们今年开展的7项审计任务中,就有6项集中在上半年的 3--6月份,这样对我们顺利开展这项工作从时间方面就捉出了挑战。面对较为繁重的审计任务,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特点,确定了“以我为主,借助外力,确定重点、客观评价”的审计思路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我为主”就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要以我为主,首先考虑由审计处自身完成;“借助外力”就是如果由于时间或人员等客观原因无法由本处人员完成,便将该项任务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但在方案制定、审计实施、报告撰写以及结果利用等方面,审计处必须亲自参与把关;“确定重点”就是在审计方案的制定时确定重点环节,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关注重点内容,在审计报告的撰写时披露重点问题;“客观评价”就是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被审计人作出一个与其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审计评价。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按照人事部门的委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人事部门没有委托的,我们就不做,这是最基本的,否则实施审计就缺乏制度依据,容易产生种种矛盾。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二)根据被审计人任职期间较长、经济业务较复杂、审计工作量较大、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客观情况,我们一般将审计时间范围定为最近三年,但是任职期间的重大事项要追溯至以前;
(三)区别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他审计的特点,不拘泥于会计资料,采取实物盘点、向有关单位或个人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收集审计证据;
(四)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不能认为检查责任全部由对方负就放松审核标准,一定要核实基本数据、基本事实和基本结论;
(五)必须分清审计与人事(或组织)、纪检监察和财务等部门的职责权限,在审计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人员一般任职时间较长、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范围较广、所在单位经济业务复杂、下属单位较多,加之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庞杂,还涉及到处理与人事、纪检监察、财务等部门的关系,审计人员一定要抓住重点开展工作。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经营性质不同、经济业务不同、业务收支活动的性质不同,审计重点也不同。审计人员应按照经济责任内容,如财务责任(资金、资产管理)、会计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经营责任(经营决策、有无重大资产流失事件)、管理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管理方法是否先进、科学,人才培养)等,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把握审计重点。
(一)企业单位
1、国有资产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是第一审计重点。
首先,因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首要目的是要评价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是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经济责任。因此我们认为,对企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该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完成情况为中心进行审计和评价。
其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是离接任领导都关心的指标,既可以用来评价被审计人任职期间国有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和任期内损益情况——这是被审计人最关心的,也可以反映被审计人离任时点的国有资产状况——这是接任领导最关心的。
再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计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就要核实任期内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的盘点、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盘点、应收款项的清理、对外投资的核实,账外资产、不良资产的确认等)、负债(应付款项的真实性检查、大额借款的手续合法性的确认)、所有者权益变动(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注册资本变化的合法性)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任期内损益(收入确认、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的真实性等等。
2、其他重点内容包括任期其他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利润、主要财务比率、职工收入增长情况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和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单位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对上届任期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情况的审计;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重大遗留问题、或有事项等)。
(二)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的真实、完整是审计评价事业单位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最重要内容。确认任期内国有资产真实、完整,需要审核任期内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盘点、存货和固定资产盘点、应收款项的清理、对外投资的核实,账外资产、不良资产的确认等)、负债(应付款项的清理、大额借款的手续是否合法)、净资产变动(事业基金、固定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其他基金、专项资金结余变化的合法性)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以判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或潜在的可能性;任期内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在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收支、是否存在账外收支等)。
其他重点内容包括: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完成主要工作任务、获 奖情况、工作效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和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单位遵守财经纪律情况(财政性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用途、范围、标准使用,专项资金有无挤占挪用现象,经费支出是否有超标准、超范围支出现象)、原始凭证的审核管理(填制不全、发票连号、凭证不全、非正规发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重大遗留问题、或有事项)。
三、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无论是《审计法》还是其他相关法规,对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尚无相关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法律依据。
1、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被审计人的主管部门等没有明确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范围、被审计人没有履行经济责任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领导责任等,无法判断被审计人是否履行了经济责任、履行了哪些经济责任,使追究被审计人的直接责任尤其是主管责任无法落到实处,从而限制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
2、多方关系人的经济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易划分,而有关的法律法规又没有明确的规定,如前任责任和继任责任人的责任划分,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划分,法人代表和其他副手责任的划 分等等。
(二)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行业标准指标缺失。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曾发布国有大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评价指标,但是除此而外,针对企业单位或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形成。指标的对比分析缺乏参照物,比如与先进单位的对比分析、与同行业水平的对比分析都无从谈起,只能根据本单位历史数据对比分析,而这种对比分析的局限性太大且缺乏实际意义。
(三)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确认。
1、离任时点资产的真实性的确认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不良资产(三年以上应收账款、积压商品物资、不良投资等)的净值计量是一个难点,涉及被审计人的经营业绩,也涉及离任时点的资产数额,并可能影响继任者的经营业绩。
2、对外投资的可收回性和投资收益无法准确计量。例如,某公司截至到被审计人离任时点对外投资2,368万元。被审计人任职期内,实现投资净收益合计76万元,投资收益率仅为3%。据了解被投资公司多数没有效益甚至亏损,由于该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对外投资,对外投资的控股公司亏损形成的损失未在账上反映,这势必形成潜在的投资损失,进而影响离任时点的资产数额和资产质量。
3、资产存货计价方式对存货数额和盈亏的影响无法准确计量。经审计,某被审计单位的一个经营项目截止到审计日亏损520万元,由于这个项目还有一些账外存货,这些存货如果能够变现,就能弥补一部分亏损额,关键是无法准确计量变现额;同时,该项目售后服务还要形成暂时无法确定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确认该项目的盈亏额就显得十分困难;其次,如果这些账外存货按照市场价评估,离任人肯定不会同意,因为价值太低影响业绩,同时继任者或许也会有异议,因为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售出价是否和评估价一致无法确定,况且还要支付一定数额的销售费用;如果按照账面价值计算,继任者肯定不同意。
4、应收账款的实际数额和可能的损失无法准确计量。根据某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显示,截止到被审计人离任时点,该单位三年以上应收款项合计1,513万元,占应收款项总额3,740万元的40%;三年以上应付款项合计5,030万元,占应付款项总额23,7207i元的21%。截止到审计日,该公司尚未对上述往来款项进行清理,也没有计提坏账准备金。三年以上的大额应收、应付款项,可能形成或有损失或收益,从而对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产生重大影响。
(四)审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和评价涉及人事(或组织)、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权限范围,只有各部门各 司其职、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为了协调各部门的关系,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必须以法定形式固定下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只靠审计一个部门难以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五)审计的不确定性因素。
以集团审计处为例,今年上半年一共承办6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工作量的突然增大,使审计处无法按照既定审计工作计划开展工作。从这一点讲,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中加入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内容以及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四篇:座谈会发言提纲
座谈会发言提纲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地区纪检委《关于召开建立健全对地委、行署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座谈会的通知》精神,我办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议,对座谈内容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意见建议。
一、纪检监察监察机关是党委的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应重点检查地区各县(市)、地区各部门单位和垂直管理部门贯彻落实地委扩大会议等重大会议,以及地委、行署领导主持召开的重要会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明察暗访,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民生项目、干部纪律作风等方面。这是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所确定的。
二、在监督检查工作中,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
三、监督检查工作如何启动、如何在所属地区和部门推开。我们认为应该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地区部门和单位的汇报,同时,采取明察暗访或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监督检查。
四、如何根据决策部署的内容和监督检查工作需
要,吸收相关部门参加。这要根据监督检查的内容来确定参加的部门和单位。比如经济发展和重大项目方面,可以吸收发改委、经贸委、经工办等综合经济部门。同时要积极发挥绩效考核、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三位一体体系的作用,不断加强协调、配合。
5、建立健全上下协调的会议制度,建立半年或季度会议制度。
6、监督流程应该包括制定方案、确定重点、开展检查、反馈结果、运用检查结果。
7、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分类上我们认为问题达到什么程度就交给哪个部门处理。如:问题既不够组织处理又不适用纪检处理的,由绩效考核部门按照《塔城地区机关工作人员诫勉教育和效能告诫暂行办法》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对影响恶劣的,干部纪律作风方面,由组织部门处理;违纪的由纪检部门处理。
8、建议与班子调整结合起来,与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与评先选优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意见建议:
1、作为绩效办,我们将积极参与、配合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各项各类督查检查工作。
2、监督检查过程中,根据职责划分及时提出处理的意见和建议。
3、对于我们平时检查到的相关情况,及时移交纪检委。
4、建议纪检委将督查检查结果作为我们绩效考核依据。
5、建议建立健全干部纪律作风责任追究制度。
6、建议建议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度。
第五篇:座谈会发言提纲
加强对“走出去”
民营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的思考
------基于对两家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营活动进行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民营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面对国内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一些先知先觉者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快速挺进国际市场,由此也带来了“走出去”民营企业的税收管理问题。下面就以门楼镇两家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经营活动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两家 “走出去” 民营企业的案例介绍
1、某公司从事设备出口和技术转让暂时搁浅
XX公司是门楼镇一家长期从事水泥生产的民营企业,具有丰富的水泥生产和营销管理经验。经过反复调研和实地考察,该公司发现:位于非洲西部的贝宁共和国近年来政治和平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基建投资巨大,具有较大的商业机会。2009年,该企业通过其关联企业(注册在香港)在贝宁成立一家中资公司,与当地企业签订水泥粉末站项目建设协议,由中方提供设备和技术,并负责项目施工,待项目全部完工后移交当地企业,中方可将国内生产的散装水泥运往拟建设的粉末站进行包装并在当地销售。项目计划投资9000万美元,由西非开发银行提供定向信贷支持,并计划分三年完工,每年投资约3000万美元,该项目市场前景非常乐观。但建设方在取得第一笔3000万美元贷款后,并没有将资金用于支付设备和技术转让等费用,而是将大部分款项用于 1
商业地产开发。西非开发银行发现信贷资金被挪用后已暂时冻结其信贷计划,导致设备投资和技术转让协议均被暂时搁臵。目前,该企业在贝宁的子公司从事玻璃等建材贸易,并等待转机。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基础材料和基础设施是当前我区“走出去”民营企业从事的主要经营项目;二是当地政治局势、社会结构和营商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对“走出去”民营企业的经营业绩将产生巨大影响。
2、某公司从事境外劳务取得初步成功
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简称中石油)在非洲中部的乍得共和国实施了一项大型石油开发工程。该项目涉及大量的劳务子项目。其中,部分设备安装业务由门楼镇居民于XX投资成立的劳务公司具体负责,该批劳务项目自2010年1月始实施,现已取得初步成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民营企业依托大型国企实施借船出海战略可以大大提高其成功的机率。
二、“走出去”民营企业的涉税问题分析
通过对上述两个案例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分析发现,对“走出去”民营企业的税收管理和服务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征管基础不扎实,境外投资经营信息难掌握
一些民营企业或因审批手续繁琐,或出于逃避纳税的目的并不主动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而是采取“迂回战术”,或通过香港的关联公司、或通过办理因私护照等途径“曲线”出国
经营。外经贸和对外投资主管部门对许多境外投资项目信息知之甚少(我区有关部门对以上两个案例均没有掌握)。由于宣传的缺位和制度的缺失,“走出去”民营企业不知道应当向而且事实上也很少向境内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境外涉税情况(即便纳税人能够进行申报,税务人员也未必知道该如何受理),最终导致境内税务机关很难准确掌握“走出去”企业在境外的投资情况及涉税信息。
2、征管制度不健全,管理规程欠规范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体系,对纳税申报、汇算清缴和关联业务申报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请进来”企业的税收管理效能显著提升,但对“走出去”企业如何申报纳税并没有制定具体办法。虽然税法规定境外所得要与境内所得汇总纳税,但境外所得如何申报、如何管理、又如何进行征收,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境外投资行为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
3、税收政策不完善,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企业的境外所得已纳税款作出了“分国不分项限额抵免”的原则性规定,但是这种粗线条的政策规定既没有体现出投资产业上的区别,也没有体现在投资地区、投资形式上的政策导向。税收抵免作为对“走出去”企业进行税收支持的主要手段,形式比较单一,对“走出去”企业提供的税收权益保障存在不足,纳税服务措施也相对滞后。
三、对“走出去”民企税收管理和服务的几点建议
1、建立信息共享的征管平台
掌握涉税信息是加强“走出去”民营企业税收征管的关键。由于“走出去”企业的大量信息散落在在商务、财政、外事和公安等部门,因此,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建议由税务部门牵头,建立商务、财政、外事、公安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信息,随时掌握“走出去”企业的各方面情况。
2、完善税收管理制度
建议制定专门针对“走出去”企业的税收管理办法,尽快建立境外投资申报备案制度、投资情况和境外所得申报制度、明确申报操作规程。
3、提高纳税遵从度
要加强国家税收主权观念教育,帮助“走出去”企业提高税收主权意识,自觉把维护国家税收利益放在重要位臵,鼓励“走出去”企业把投资收益汇回国内,依法纳税。要简化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明确“走出去”企业境外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要统一报表标准,建议以经当地正规中介机构审计认定的会计报表为准,减少逃避纳税义务等现象的发生。
4、加强纳税服务工作
由于对税收协定的不了解,境外投资企业很少到税务机关开具《中国居民身份证明》,导致其不能享受到优惠条款,甚至造成双重征税。因此,税务机关应加大对税收协定的宣传力度,开展
各项国际援助服务,积极发挥税收协定在维护国家税收主权和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的职能作用,以服务促管理。要切实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税务干部服务水平。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政策性强,既涉及国内税收,又涉及国际税收。因此,必须加强对税务干部的专题教育培训,重点帮助税务干部了解和掌握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签订的税收协定文本以及我国“走出去”企业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的税收政策,从而提高税务干部的国内国际税务咨询服务能力,培养一批既精通国内税收业务,又精通国外税收相关法律,对“走出去”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税收管理和服务的税务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