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选调生面试备考热点:管好亲朋严防擅权干政
www.xiexiebang.com
2015选调生面试备考热点:管好亲朋严防擅权干政
2015国考面试备考热点:
亲情眷顾,人皆有之,没有谁生活在真空中。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眷顾,究竟是私事私办,还是私事公办?是花一己之费,还是慷公家之慨?是以普通人身份,还是利用特殊地位?
社会学上有个“角色失范”理论,讲的是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一套与之关联的社会标准,每个角色按标准行事,社会才不至于失序失常。领导干部的亲朋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虽然并不执掌权力重器,在身份上却有着特殊性。没有一定的规矩约束和教育引导,稍不注意就可能逾矩失范、开败事之端。
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要求,发人深省。正所谓“人不以规矩则废”,党员领导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必须管好自己的身边人,常打预防针、架设高压线。尤其是,要坚决防止家人朋友和身边工作人员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正常工作进行,决不纵容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民则利、为己则害,为公则利、为私则害。在近年来查处的案件中,“一人当官、全家腐败”的事例不胜枚举。有的主政一方,爱人孩子经商办企业,包揽工程、批发项目,套取巨额利益;有的搞“一家两制”,“前门当官,后门开店”,家人跟着一起大发横财,自己成了“权钱交易所所长”,担纲“腐败共同体”的“轴心”。对身边人的胡来不加约束纠正,甚至打气撑腰,到头来的结果只有一个:同堂受审、身败名裂。“一朝得势万人捧,一夕落魄众人唾”,权力成就一个人,也足以毁掉一家人,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亲情友情是最可宝贵的感情,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谁没有个三亲四故?在一个人功成名就后,谁不想好好回报亲朋?亲情眷顾,人皆有之,没有谁生活在真空中。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眷顾,究竟是私事私办,还是私事公办?是花一己之费,还是慷公家之慨?是以普通人身份,还是利用特殊地位?如果分不清界限,只想着如何补偿家人,怎样回报亲朋,“不贪污受贿,给家人安排个工作总行吧?”“不奢靡享乐,让家人经商办个企业应该可以吧?”这种纪律、规矩上的松懈,为权力变现大开绿灯,让官商勾肩搭背有了可能,也会将家庭幸福推到铤而走险的悬崖。
不可否认,在我们这个极为重视“差序格局”的社会中,来自亲朋好友乃至骨肉至亲的求助请托,非常容易碰到。在情与法、情与规的取舍上,难免遭遇“行不两全,名不两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www.xiexiebang.com
立”的两难,以及“面子过不去”“亲情过不去”的纠结。然而,价值选择上看似复杂,其实取舍并不艰难,关键就看能不能坚守住党性立场,把握住法纪底线。讲亲情义务,奉公守法、遵规守纪是基本的原则。一事当前只看亲疏远近不管原则有无,利益关口只顾人情长短不管法纪规定,结果必会是亲情绑架公权,私利盘剥公益,走上违法违纪之路。
清朝官场就流行过“莫用三爷,废职亡家”的劝进之言,所谓“三爷”,指的就是“子为少爷,婿为姑爷,妻兄弟为舅爷”。在更为重视法治原则的今天,基本的回避原则和廉政准则,是不容逾越的从政底线。清廉不是亲情之殇,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见担当,从政要做什么,给家人留下什么,给老百姓留下什么,心中一定要有清晰的答案。自己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党内纪律,也用廉洁从政准则严格要求家人,才能理顺为民与为己的价值排序,从盘根错节、无孔不入的亲族关系、裙带关系中跳脱出来,真正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相得益彰。
权力这杯酒,不是谁喝都会醉,只要站稳了脚跟、立定了心思、守住了规矩,有油水的地方再滑也不会跌倒。总书记担任地方领导干部时,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在干部大会上他也郑重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如此立身以正、严格要求家人和干部,值得广大干部细细体味和践行。
推荐专题:2014年终大盘点-华图网校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第二篇:选调生面试热点
2012年选调生面试热点模拟:官员网络问政
事件概述
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演进,使领导干部、党政机关与网民互动的门槛越来越低。“官员开博”蔚然成风,其中不乏百万粉丝量级的“明星官员”。微博打开了官民沟通的新局面,党政机关在微博上可谓“遍地开花”。其中公安系统一枝独秀,截至3月中旬,新浪微博上就有超过1200个经认证的公安部门微博。各地宣传部门也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在一些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发生时,官方微博成为公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从领导干部与网民在线交流,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网上征集民意,到各级各部门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处理和回应机制,“网络问政”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
相关评论
1.《人民网》孙金栋:官员织“围脖”面临三大风险
官员织“围脖”至少存在三大弊端。第一,有泄露秘密的风险。特别是掌握国家机密的公职人员,有可能不自觉地谈论本职秘密。为此,有必要规定:现役军警人员、涉密机关人员、党和国家高级干部,不得开私人微博。第二,有损害诚信的风险。相当级别的政府公职人员一旦开微博,就会粉丝如云。原因在于,他们掌握一定权力,民众希望他们通过微博为民解困解忧。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高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宜即席表态。这就带来了,说错了或者说迟了,都会失信于民。因此,掌握实权的高官不宜开实名微博。第三,有暴露隐私的风险。光明正派的官员,有时也会大意疏忽,在开心之时放松心情,说出不应公开的个人隐私。道德败坏之人,或者无知无畏之人,更会闹出与情妇开房的笑柄。文化水平不高、网络知识贫乏、容易情绪控制的官员也不宜开微博。总之,微博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有它主流好的一面,也有支流坏的一面。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兴利除弊,宜开则开,当禁则禁,不要盲目跟风。
2.《东方评论》江锡钰:官员“织围脖”,需要车头带
消除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顾虑和网络偏见是推进网络问政的关键,而消除的关键又是领导带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句很响亮的口号就叫“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推行网络问政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必须做当之无愧的“火车头”。
3.《深圳晚报》夜雨:“微任务”任重道远
正在如火如荼迅猛发展的政务微博,未来也并非一片坦途,在发挥其“畅达性、高效性、亲和性”等诸多优势时,初具雏形的“政务微博”也暴露了“形式化、空心化、名利化”三大短板。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研究报告表明,真正通过微博平台进行政务沟通的习惯尚未形成,微博关注度及影响力也有待提高。统计显示,在政务机构微博中,微博信息发布数在100条以下的情况占60%,而发布数量在500条以上的只占8%。
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上,都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开通微博后就不闻不问,成了“空壳微博”,顶多转发一些政府公告和地方新闻;还有官员的微博中反复出现的都是“您反映的问题我们已经交给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内容。一些网民网友担心,政务微博会不会重蹈领导博客和信箱的覆辙,潮流一过就“人去博空”。
论坛上,专家们认为:如何理性应对一些非理性的网络舆论和社会情绪,如何处理好政府网站与政务微博之间的关系,如何避免其简单化„„这些问题充分考验着政府、官员的执政智慧,也体现出官员对群众的态度,这都是“政务微博”要解决的问题。
ü 模拟题
谈谈对于“官员开博”蔚然成风的看法。ü 参考解析
早在2008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聊天,2009年温家宝总理与全球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到各地方政府将“网络问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网络问政”热对我国社会发展已经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互联网快速普及,公众参政议政的门槛大大降低,网民参政议政热情高涨,政府正在将“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运用于虚拟世界。2010年,曾被誉为中国微博元年,作为“网络问政”的一种高效、便捷的新模式,“微博问政”得到了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器重”。
第一,“微博”为民众提供了表达民意的便捷通道,降低了公众参政议政的门槛,充分保障了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第二,“网络问政”就是政府机关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今天,“官员开博”提升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不可否认,“微博问政”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在“官员开博”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情况,例如“空壳微博”、“微博开房”等。所以对于“官员开博”应该给予一些积极的引导。第一,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应该进一步了解网络、学习网络、善用网络。也就是说,在微时代,只有学习,而不是逃避,才能真正适应形势。
第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开通微博,切忌作秀心理,破除迎合粉丝的心态。开微博不是取悦网友、取悦上级、跟随潮流,而是要踏踏实实构建交流平台。
第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微博上发言必须谨慎,发布的信息要真实可靠。对一些新闻事件、工作安排,可以在自己权限范围之内实事求是的介绍情况,不能无端揣度,要避免发布与身份不合适的观点。
第四,“微博问政”应避免流于形式,切实解决百姓关注的问题,在“微博”上承诺百姓的事项,一定要抓紧落实,给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就要关注微博、倾听微博,切实发挥微博在“网络问政”过程中的功效,我们应该看到,“微时代”如何提升“微素养”已成为现阶段政府部门的必修课。
热点二:关注小微企业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落实并完善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活力。实施结构性减税。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标准表述】 [深入分析] 中小企业,尤其小微企业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其生存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据2011年中国企业调查系统调查显示,目前“停产”、“半停产”的中小企业约占15%—20%,约1/3中小企业主表示如果企业停产则退出“不干”。为缓解当前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自2011年10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两次以小微企业为专题研究扶持其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也先后出台多项扶助措施。
根据近年来的调研发现,中小企业2008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难,2009年是没订单,2010年是用工荒,2011年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交织影响造成的生存困境。如果说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那么2011年中小企业是最纠结的一年,特别是小微企业正面临多重困境:第一,小微企业面临不断被压缩的利润空间。生产原料和资源环境代价不断攀升,全方位的“高成本”和难以逃避的“高税费”两头挤压,利润微薄;第二,小微企业陷入更为严重的融资困境,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融资,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第三,小微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用工荒,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造成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存困境的深层原因是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和市场扭曲,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产业上游与下游的“两极分化”。处于上游的“银根、地根、能源流、物流(路桥)”高度垄断,土地、资金、能源等关键性生产要素供应缺乏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处于产业下游的企业过度竞争,利润微薄。二是实业与金融的“两极分化”。实体企业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环境,承受着持续攀升的成本压力,利润“比刀片还薄”,而靠息差“以钱生钱”的银行则利润大好。三是供应链上的大企业强势和小微企业弱势形成的 “两级分化”。部分大企业借助强势竞争地位,故意拖欠中小企业的货款资金,小企业难以为继,往往成为“三角债”中最容易受伤的群体。
[措施] 缓解小微企业困境是保障经济后劲与活力的重要任务。缓解小微企业生存困境,不仅在于通过财税、金融政策为其“输血”,化解“燃眉之急”,更重要是要加快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全面提升小微企业的“造血”功能。为此,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提升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要将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小微企业,通过“减税、减费”等方式切实为企业减负,对其“少取多予”,帮助其轻装上阵。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和导向作用,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其经营的市场风险。二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平等使用信贷资源的融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形成“门当户对”的融资体系,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三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减少小微企业升级阻力。同时,小微企业也要苦练内功,借助市场竞争淘汰机制的“倒逼”压力,变被动为主动,变“生存压力”为“转型动力”。
热点三 :恐归族
新年临近,在外奔波一年的人们开始陆续返乡与亲人团聚。然而,有些人却由于种种原因,对回家这个本是温馨的词汇产生了恐惧,父母询问归期的电话、路边商家的红灯笼、甚至似乎等不及而提早响起的鞭炮声,都让他们感到焦虑和烦躁,这就是最近引起人们热议的“恐归族”。
原因分析:
临近春节,网友们评选出过年最纠结的8件事。
1、春运拥堵,一票难求;
2、没有对象,家人逼婚;
3、混得不好,无颜归家;
4、聚会攀比,造成矛盾;
5、订年夜饭,容易被宰;
6、娘家婆家,回谁家好;
7、亲朋众多,疲于奔场;
8、过年花销,难以承受。
从上可以看出出现“恐归族”的原因,首先是面子问题。那些“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打工者、漂泊者,绝大部分人都是在事业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觉得回家怕村里亲友逼问或者瞧不起;其次是观念变化,漂泊族在城市里呆久了,会对农村的风俗习惯产生“逆反”,包括年轻一代与父辈们在生活观、价值观上的差异,如年轻人晚婚晚育,父母不一定理解,产生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社会观念的逐步改善。
外因:春运压力、经济压力反映社会现实。首先是春运压力,买票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为了得到一张回家的车票,不惜冒着严寒连夜在售票窗口前排队,也有人宁愿加价从“黄牛党”手中买票。而买到票只是第一步,如何在汹涌的人潮里挤上车,甚至从车窗爬上车,考验的是各人的身手。上车后在无处立脚的车厢里度过一个拥挤而漫长的旅程,考验的则是耐力。
经济压力更是恐归的重要因素,大城市里挣得多、开销也大,辛苦一年攒下的钱,回家过一次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亲戚朋友的红包不说,请客吃饭娱乐哪一样都需要经济支撑。一些收入不高的年轻人,一个春节几乎将一年积攒下的钱消耗殆尽,恐归自然可以理解。
内因:“恐归族”自身的心理症结相对于外因来说,“恐归族”们自己的心理因素,才是产生恐归现象的主要因素。在外面混的不好,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是很多“恐归族”的心理症结所在。都是在“外面混”的人,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事业有成,自己却还前途未知,收入微薄,的确让有些人心中纠结。尤其是到了春节,假如别人个个衣锦还乡,自己却灰头土脸,恐怕更要撩拨起那根最敏感的神经。某种程度上,春节“恐归族”的心态其实不难理解。
另外,“恐归族”大多数还都是单身族,害怕父母春节期间逼婚,也是恐归的一个原因。
当然,把“恐归”全部归咎于心态,也并不公平。假如来自亲情的更多是压力而不是理解,甚至反而要再次遭遇世俗目光的评审,回家也就的确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节日“恐归族”,或许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甚至亲情的内涵,都有反思和重构的必要。
调整对策:不管是春运压力还是经济压力,都不是短期能改变的,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人口流动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目前交通运能供需依然有缺口的现状,这虽不是短时间能消除的,但依然需要我们有关部门去努力解决。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例如车票实名制等一些探索性的新举措,已经开始在部门地区实施开来。而“恐归族”们的经济压力,则更需要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去用心研究,如何提高人民收入和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更是一个长期的话题。
自身而言:
首先要对自己赚钱能力进行客观心理定位。对于家庭背景一般的大部分毕业生来说,毕业后三五年内日子过得紧巴巴,其实很正常。初入职场,初入社会,历练不足,能赚到高薪其实才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所以,目前赚不了高工资,是一种常态的现象,要学会接受它。当然,仅仅知足常乐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乐于进取,总有爆发的一天。
对于父母来说,或许他们会不经意的给你造成一些压力,但是你一定要知道,父母永远是最心疼你的人,也许正如一位母亲所说的那样,“其实,父母最希望的还是孩子能回家过年,有没有钱、有没有对象都在其次,平安就好。”
其次、调低心理预期。不要过分强调回家的攀比、汇报功能。一般来说,中国人有“衣锦还乡”的传统心理,但真正做到衣锦还乡的人并不多,因此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做出成绩,在春节回家时会感到不安。其实现实和理想还是有差距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满足和评价成功的体系,如果适当调低自己的心理预期,把回家过年情感交流作为主要任务,而不是把成就作为自己最在意的事,那么你就会义无反顾地回家和亲人团聚。
另外,春节回家带礼物,不要把自己“拔”得太高,非要给自己规定带多少财物回乡,才是成功的标志。其实春节对于一家人来说,就是团聚共享亲情的节日,哪怕是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都是最好的礼物。
三、接纳自己现状,变压力为动力。恐归族要从心态上进行调整,自己减压。接纳自己的现状,过去一年如果确实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我们承认,但是我们也曾经努力过了,目前并非失败,只是暂时没有获得想要的成功而已。接纳自己现状的同时,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把父母的督促、礼品、红包都作为来年的动力。
四、理解父母及关心我们的人。理解对方只是善意地关心与提醒,并非恶意为难。恐归族们要了解,对于老人来说,亲情的抚慰要大于经济上的抚慰,老年人最害怕的是孤独感。虽然个人事业成功会给父母带来满足和安慰,但父母最需要的是大年三十团聚的感觉。
春节本是团聚的时刻,在外工作,平时就很少有机会回家看望父母。在春节团聚的特殊时刻,没有子女陪伴,父母会倍感孤单,没有子女陪伴,过年的喜庆味可能会大打折扣。对于那些关心我们的人,要理解对方只是善意的问候和关怀,并非恶意为难。
所以恐归族们一定要顶住压力,调整好心态,积极争取回家过年。或许当你踏上回家之路的时候,会发现你所担忧的那些其实并没那么可怕,回家是对父母最好的礼物,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安慰。
热点四:养孩难一个新母亲在面试保姆时遭遇了鄙夷眼神。“什么?4个半月还不会翻身?你是有知识的,网上什么都有你该看过吧,你儿子的大脑发育已经被严重耽误了,他必须赶快接受专业的培训,输在起跑线上,不是闹着玩儿的。”这位母亲告诉我,她女友被知名专家告知,孩子8个月还不会爬是发育迟缓。老话说有苗不愁长,为什么妈妈总是遭遇这种恐吓呢?
谁也不能允许自己的宝贝失败,毫无疑问,“输在起跑线”的理论像根金刚绳,从孩儿降生那一刻,就开始“绑架”中国父母。
然而,育儿焦虑在全球化的今天,有蔓延的趋势。据3月5日的《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父母也有育儿焦虑,“在孩子上大学前约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都在接受某种抗抑郁或抗焦虑的医学治疗”。研究人员发现,美国“在外工作的美**亲今天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比20世纪60年代全职妈妈还多”。这反映在近期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养育宝贝》对法国父母的智慧赞赏有加;《爱斯基摩人如何为婴儿保暖》则称赞了阿根廷父母在特殊场合让婴儿熬夜,日本父母让孩子彼此一决高下。而《虎妈的战歌》虽然引来了众多的批判之声,但美国父母仍为虎妈带来的焦虑牢牢钳制——“如果不强迫孩子无休止地练习拉琴,是不是我们在剥夺他们到常青藤盟校就读的前途?”
教育焦虑其实是社会焦虑的投射。首先,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国际竞争白热化,每个孩子刚出生就被置于一个充满了丛林法则的竞争环境;其次,网络和信息公开造成可选择的教育理念、方法太多,使人容易举棋不定;第三,全球性的污染和工作压力令人生孩子变得比以往更难;最终,基于对教育失败的恐惧,煽动孩子成长过程“步步惊心”明显能养肥一群人。文章开头那位妈妈经历的恐吓只是刚刚开始,从此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会有各路人马为了推销其服务、商品打出“起跑线理论”来要挟家长。毕竟,用钱来买踏实是最容易的,让全社会都对孩子怀有一颗恐慌的心,对拉动经济益处大大。
商品在全球化,推销技巧在全球化,父母教养孩子的焦虑自然也就全球化了。
美国人最羡慕法**亲“教育孩子能够安然面对自己的处境”。但,一个不能安然面对自己和孩子的处境的家长,又怎么能让孩子安然面对自己的处境?换句话说,焦虑的母亲很难教出怡然自得的孩子。
我身边典型的例子,有些父母最初很“开通”,以“素质教育”、“让童年留下欢乐”的名义不让孩子课外学奥数学英语。可到六年级小升初了,一看别人升学简历丰富,又忽然板起面孔,成了教条的应试狂人。在观念、角色的反复中,孩子被骤然加压,难以适应,大人也陷入自相矛盾无法解脱。
羡慕别人、否定自己是父母焦虑的根源。当父母必须有强大的定力,最痛苦的人往往是随波逐流的人,总觉得别人的方法好,最后把自己的孩子弄得失去方向。
虎妈焦虑吗?坚持一种教育观不动摇,如果她的孩子在习惯中接受了她的“法西斯成才观”定期出息了,她有什么可焦虑?据我所知,赴美的第一代华裔移民对孩子的教育抓得紧,一周报七八个培训班很常见。沃顿商学院大二的华裔男孩告诉我,他从小在妈妈的鼓励下学习刻苦,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参加父母老乡举办的私人培训。“我学校的同学家都很有钱,开豪华轿车,还都非常聪明能力也强”。他说,“妈妈反复告诉我,她能给我的就是美国国籍,剩下的靠我自己争取。所以我必须做的跟别人不一样!”
那些第一代赴美移民的年轻时代是,手里拽着老大,一边挺着大肚子一边学外语考学位,还要挣钱养家,他们的生存焦虑大于子女教育焦虑。
其实他们跟来城市的农民工有很多共同之处,没有房子没有存款,能荫庇孩子的能力甚少。为了让儿女能在陌生的地方扎下根活的好,只能逼着他们像自己一样奋斗。相比之下,在国内的大城市,刚出生就拥有两三套房产和银行存款的孩子,上进动力就没那么强了。
适度的焦虑其实没什么不好,这个世界谁能永远快乐、舒服呢?中国古话“学海无涯苦作舟”,父母只能尽量调动孩子的好奇心主动性,真能让学习不苦?恐怕没人有这本事。大家都说美国轻松,可学得好的人去华尔街搞金融年薪50万美元,每天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学习上混日子的人只能挣年薪5万美元,最终还是用数字衡量了人的价值。用《列子》里的一个观点:你要想休息,坟墓里最舒服。
于是,新移民子女将有根的人作为竞争的假想敌,老居民看到外来户强劲的向上动力又心惊胆战。学习种类和时间烘托出一种氛围,没有最多只有更多,大范围的恐慌由此产生。
在这种氛围下,说到不焦虑,我很推崇曾经的女邻居。她是日本人,从美国名校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去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工作,迅速结婚生了俩孩子,过着简朴生活。虽然同学多在华尔街的银行拿高薪,但她无所谓。
她让几个月的孩子光着屁股和脚坐在冰凉的瓷砖地上玩玩具,冬天顶着四五级的风出门也不给孩子穿棉袄。经常有小区的老人围着批评她、指导她,但这妈妈就是我行我素。
她目标明确:趁年轻突击把最重要最辛苦的事儿干了,把养育孩子当成全新体验,相当在读博士;她分清主次,不为别人的成功所动,算清楚,等小儿子上幼儿园后,她也刚28岁,再步入职场又是一个好姑娘!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掂量好自己的经济基础与孩子能力,作出判断,然后坚持下去。想想,父母的焦虑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在子女幼小的心中播种了不安全感,让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应对困难和挑战,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感到绝望又有什么好处?
不如该补习补习该玩乐玩乐,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有你没我,学习和快乐也不是生死仇人。有些课是教育的目的、有些则是升学的手段,分清它们,别把渡河的舟楫当作彼岸,就不会如此紧张了。此后,当好心人推介和赞美自己了不起的孩子时,你真心为人家高兴;当商家用玄之又玄的理论刺激你时,你清醒地知道他的用心在于你的口袋;当你孩子不争气处处被同学赶超时,你给他足够的耐心和等待。给了他做人的底线,给了他独立的意志,还能怎样差呢?
如此磨炼下去,这个家长的内心会变得很强大:我的孩子起跑虽然慢点,但他像刘翔,冲刺特别快。
热点五: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宽带建设投资巨大,十年甚至数十年都难以收回成本。在城市,用户一方面抱怨网速慢、信号差,一方面对社区内的宽带设施建设不配合,甚至加以阻挠;开发商将本应承担的接入管道和设备间责任“转嫁”给电信运营商,要求运营商高价格买断或租赁设备间;物业公司对运营商入场施工恶意阻挠,动辄坐地起价数十万元……就在全国网民对高速宽带网络翘首期盼的同时,宽带网络的建设和推进却遭遇社会公众想象不到的重重阻碍。
一位通信员工近日在微博感言“谁知光世界,兆兆皆辛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宽带提速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困难重重呢?“宽带中国”建设如何才能步入快车道?
从世界范围看,宽带提速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农村及不发达地区普及难,二是城市宽带光纤化成片改造难。而在中国铺设宽带“最后一公里”的时候还面临房地产企业、物业公司等接入场所经营者及相关方的市场阻力等问题。
农村宽带建设成本高、需求小,投资长期难以回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以发达地区补贴不发达地区的宽带建设是普遍的解决之道。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设立普遍服务基金。发展中国家有99个在电话方面设立了普遍服务基金,有36个提供宽带的普遍服务。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目前我国农村的宽带建设主要依靠电信运营商自发投入。记者了解到,在我国地理条件最偏远的几个西部省区,运营商每年在光纤业务方面的投入占比多数已达到40%。但运营商毕竟是上市公司,不可能一味不计成本去填补不发达地区的宽带建设亏空。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等专家疾呼,要促进宽带普及和国家宽带水平提高,应该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推动,设立宽带普遍服务基金势在必行。另外,在财政税收等方面,也应该给予农村宽带消费更多的优惠。
城市宽带建设的光纤化改造,也有一个成片推进的问题,否则运营成本将居高不下。一年多来,《人民邮电》报记者对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宽带建设开展了深入采访调研,了解到有四大难题制约了城市宽带网络规模化推进步伐。
一协调难。我国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并没有预留基站、交接箱等通信设施的位置,电信运营企业在宽带建设过程中,破路施工和架设交接箱等设备时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协调难。电信企业需要和市政、路政、园林、交通等众多部门打交道,这些部门层层审批周期很长,有时批个文件要一两个月,严重迟滞了光纤网络建设的进度。宽带中国要打通“绿色通道”,运营商如何增强对各方的协调力?
二入场难。“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运营商在光纤进入小区和无线宽带进入地铁、高铁时面临的处境。无论是新建小区的房产开发商、老旧小区的物业部门,还是“铁老大”等,看到运营商前来洽谈宽带建设和信号覆盖项目,一上来就开出入场费、设备操作间费、施工配合费等清单,由于对交接箱、电力设备间、槽道等所需设备没有标准定价,更是狮子大开口,有的还要求运营商在宽带收入上给予分成。北京联通计划管理部副总经理程继伟告诉本报记者:“前几年我们估算交接箱的租金价格为每平方米每天1.5元~2元,以一个20平方米的交接箱操作间计算,一年租金是10多万元,这几年房价飞涨,一些开发商租金要价都达数十万元,有的高档小区租金居然超过百万元,这样的成本把我们的背都压折了。”我们不禁要问,是谁给予了这些“地主”如此霸道的底气?
2010年3月17日,中央七大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投资主管部门在住宅小区、商住楼、办公楼等新建与改扩建项目的审批中,明确为光纤宽带建设预留管道、设备间、电力配套等资源,所需投资纳入建设项目概算,并保证电信企业平等进入。然而现实中,相关政策就是不能落地和执行。
三入户难。在光纤入户的过程中,大多数年轻用户还是非常欢迎的,因为高速宽带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更密切。但也有一些用户担心穿线破坏墙体建筑、担心噪音扰民、担心辐射、担心“光猫”断电不能用电话等等,对施工不配合,甚至恶意阻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光进铜退片区改造。在国外,政府高度重视对用户的宣传,通过直邮与通知、深入社区的活动、公众教育宣传以及通信体验中心等,增强民众对光纤的接受程度。而我们对用户的协同宣传又在哪里?
四监管难。目前我国通信市场整体竞争态势日趋白热化。在校园市场、地铁高铁市场恶性竞争事件频发。在宽带进小区、宽带进商务楼的争夺中,各家宽带运营商都不惜血本,互相抬高价格为“地主”抬轿,在施工建设甚至建成后还出现破坏宽带设施的行为。这种恶性竞争加重了企业的成本,也拖了宽带建设的“后腿”。宽带这朵“花”在竞争者眼里怎么就变成“刺”了呢? 破解这些阻挡宽带加速向千家万户挺进的现实难题,单靠市场这只手、单靠电信运营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出台国家宽带战略及配套细则,以国家意志强势推动。除了推动宽带普遍服务、促进宽带网络在农村普及外,很多专家还建议:在宽带设备生产和终端消费等环节给予财政与税收补贴;政府部门设立推进光纤化建设审批的“绿色通道”;地方政府出台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保障细则,强制开发商预留宽带网络相关设备空间;规范管道、设备间、电力配套等的基础定价;政府主导在全社会加大光纤网络和服务的宣传;各地电信管理部门加强协调和监管,推进宽带网络共建共享模式。只有务实地做好这些保障措施,光网之花在神州大地才会更快绚烂绽放!(记者 蒋水林)热点六:一些非法网站看到消费者期待维权、企业害怕被曝光这一特殊市场,翻手套取消费者投诉信息,覆手转向企业收费删帖,将“3·15”变成“发财节”。记者调查,仅北京非法“3·15”网站就有数百家,这些网站泛滥的背后折射的是正规维权渠道的不畅。在这个“3·15”背后的江湖中,消费者从头到尾都是被利用的。(《新京报》3月15日)
“3·15”原本是属于消费者维权的日子,但进入我们眼帘的事实却表明消费者被利用了还浑然不觉,权益的维护更成了一种幻想。那么,是谁制造了“3·15”变成“发财节”的荒诞和背谬呢?仅仅是那些利欲熏心的非法“3·15”网站吗?
在消费者依然弱势的当下,“3·15”变成“发财节”背后的多重悖谬值得厘清和重视,消费者不能永远生活在被利用的尴尬境地中。其一,这是根本不把消费者权益当作一回事的表现。其二,企业责任和商业伦理意识淡漠,在无形中助长了歪风的蔓延。其三,监管部门的缺位造成“李鬼”横行。其四,归结到一点,就是各方做人处事底线下沉、交织的产物。
在各种各样的行业潜规则肆虐的当下,“3·15”变成“发财节”是新的潜规则的生成,是消费者权益依旧无法兑现的真实写照。尽管消费者权益日在我国的设立已经多年,但是,不少企业却只知道变着法子追逐利益,而不知道只有尊重消费者权益的企业才可能长久发展。也正是这种心理的作用,一方面要追逐利润,另一方面又担心曝光断了财路,所以宁愿花钱删帖,也不愿意采取措施尊重消费者,最终陷入了南辕北辙的陷阱之中。就笔者的看法,从表面上看,非法“3·15”网站利用的是消费者,从实际上说,企业不是也在被利用和裹胁吗?
在笔者看来,假如企业能履行社会责任,遵守商业伦理,非法“3·15”网站绝不可能泛滥。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企业的非理性行为助长了非法“3·15”网站的嚣张气焰和蔓延程度。可以说,由于企业无法应对负面信息,一旦发现问题,首先思考的不是怎样尽快解决,而是如何掩盖真相,把“应对”、“公关”当作摆平媒体、欺骗消费者的工具。在这样的行为选择下,是一些企业的荒诞逻辑:资本可以控制一切,资本可以收买网站,资本可以摆平一切。“3·15”变成“发财节”的潜规则生成逻辑正在于此。
“3·15”变成“发财节”意味着消费者被利用而非保护每一天。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必须作为一个消费主体出现,必须满足衣、食、住、用、行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才能生存和发展。虽然,从表面上看,“3·15”变成“发财节”,受利用的是个别消费者,但实际上则是消费者群体的沦陷,是消费者权利被侵蚀和伤害的结果。
进一步说,“难找到、反馈慢、看不到”的官方消费投诉特点,给了非法“3·15”网站生存的空间,“只要有投诉,我们马上挂出来,不管是真是假,不管能不能解决,都能赚钱。”而“李逵睡觉 李鬼当道”怪象的形成,可是说是各种底线都严重下降和媾和的产物。
“3·15”变成“发财节”的荒诞和背谬是一种惊醒,但应看到“李逵”缺位和企业无底线是“3·15”变脸“发财节”的罪魁祸首。我们最应追问的问题是:在消费者权利越来越被强调和保护的当下,如何更好的每天“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恐怕惟有各方合作,积极担当责任,才能迎来保护而非利用消费者每一天的社会愿景。
据报道,仅北京地区,就有数百家非法“3·15”网站。这些网站刊登消费者的投诉信息后,靠收取涉事企业的公关费和删帖费牟利,日进数万元,而消费者从头到尾都被利用。据从业者称,3·15前后投诉最多,也是其挣钱最快时,业务量能翻番。(《新京报》3月15日)
黑吃黑的假维权网站借3·15之名大谋私利,真让人大开眼界。对于这些建立假3·15网站的不法分子,消费者感觉受到了“二次伤害”。一方面,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另一方面,假网站却利用自己受伤的经历谋取了私利。然而,这样的网站还并不在少数,居然成行成市,却不能不让人反思背后的深层原因。
非法3·15网站如此之多,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网络监管不给力,诸如一些带有“3·15”字样的网站,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对于这些打着维权却谋私利的网站,应该及时查封;其二,企业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花钱删帖”方式,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认为花点钱是能够消灾的,这严重危害了市场的正常环境;其三,消费者缺乏洞察能力,或者说容易被虚假的网站迷惑。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我们的社会并没有为消费者建立起真正的维权体系和维权制度。除了一部12315电话热线,除了一些媒体办的3·15晚会及其他的产品质量与维权节目、专栏,被侵权的消费者根本找不到一家效率快、态度好的维权平台,以至于出现了“有病乱投医”的局面。
3月15日毕竟只有一天。一年才一次,这个节日内,能曝光的行业内幕、数量极其有限,对于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的当下而言,只在权益保护日维权显然是一种悲哀。而消费者的权益维护需要一个常态化、制度化的机制。一年365天,无论哪一天,都可以维权,这才是消费者所希望看到的。
消费者正常的维权通道和平台如果不能建立,不能制度化、常态化,则打着维权名义黑吃黑的敲诈行为必然会滋生。可以说,非法3·15网站之所以能赚钱,日进斗金,就是“赢在”了正常的诉求路径的缺失现状。
热点七:去年3月,国务院明令要求98个中央部门公开“三公”数据。但已经公开的并不能让民众满意,而要真正借此监督政府花钱,仅仅公开还不够。
(一)“三公消费”不得不公开
公民意识觉醒,政府没法再像以前一样躲在暗处花钱
要求公开三公消费,其实源于公民意识的觉醒。公共财政开支的公开透明,是一种大势。社会发展有这个时代要求,公众关切有这个知情需要,舆论监督有这个着力点。公众所以如此关注三公消费,正是因为这笔开支源于纳税人的血汗钱。公众深知血汗钱来之不易,也明白“开门七件事”,政府也有正常开销,只是希望能够把不该花的留下来,把能节省的钱省下来。
(二)离真正的公开还有距离
问责缺位:“清水衙门”先公开,“富裕”部门不公开怎么办?
“三公”经费公开虽然定有期限,但如果有些部门不及时公开,上级部门也难以处理。这也让更多的部门心存侥幸,要等等看其他部门怎么公开。这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往往是中国工程院这样的“清水衙门”率先公开“三公”支出,而那些“富裕”的部门则要观察风向,避免一上来就成为众矢之的。
标准模糊:哪些算“三公消费”由各部门自己说了算?
财政部公布2010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4.7亿元,这个数字公众觉得低了,因为要注意这里的一个前提———“中央机关 „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言外之意是“非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不在其中。在这样一个狭小而模糊的“三公”标准之下,中央机关就不得不发挥聪明才智,自己去理解“三公”的标准,于是出现了畸高畸低的数字。
细则不清:老百姓看不懂数字笼统的“模糊账”怎么办?
从中央部门已公布的“三公经费”看,除审计署细化到每辆公车的平均费用外,大多数部门只是交代几个简单数据。由于目前还缺乏相对客观的比较标准,尤其是各部门对“三公消费”的解释惜墨如金,语焉不详,公众既看不出这些花费是否真实,也难以判断这些花费是否合理。
(三)公开也不能成为形象工程
如果公开之后有问题也不处理,公开的意义何在?
就算公布了具体详实的“三公”账单,也不等同于实现有效监督。应该说,公开只是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有了知情权并不等于有了监督权,更不等于有了制约权。只有后续的审计、问责等配套措施立即跟进,才能实现公开“三公”支出的初衷。
“三公消费”数字报完以后,如果查出来有些部门胡报乱报数字,却没有任何部门的领导干部受到惩处,对部门的权力职位也没什么影响,这样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所以说,惩处制度至关重要,要整治“三公消费”必须下决心建立一整套配套制度,如果不公开、假公开,公开数字不真实,部门就要负责,特别是主管领导要负责,这样对“三公消费”蔓延的这种现象有一种警示作用,使这些人不敢再在“三公消费”数字公开方面弄虚作假。
如今公开只因上级指令,没有第三方监督无法长久
目前公开公布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上级的(国务院),而人大在目前的运作中,实际上也只是“批准”的职能,似乎并没有起到监督的效果。要真正遏制“三公消费”现象,监督是重要的,不能只通过政府部门自身监督,而是必须引入第三方监督。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各个部门的“三公消费”的预算、决算,必须通过人大常委会审批,必须在以后的制作安排过程中让人大做一个财政预算,特别是在“三公消费”方面有一个主要的监督机构。二是每年坚决公开“三公消费”的一些预算的注资,进行社会舆论监督、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
建立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从源头管住花钱的手
“三公消费”的数字由各部委报上之后,如果能在审批环节就控制住,也就没有过度“三公消费”的条件了。要保证这点得解决几个问题:由谁来审批,谁对审批进行审查,如果审查不实,应如何追究?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之策还要摈除财政预算的不公开不透明。作为影响最广泛的公共事务,财政预算不仅是简单分配政府资源的工作,还是民众参与政治的一个实际步骤,某种程度就是民主的试金石。唯有扩大公民与人大代表们的话语权,让他们有机会参与编制和审议政府预算,才能真正使涉及到公众切身利益的财政开支不会成为一笔胡涂帐。热点八:近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工众网研究中心联合发布《农民工就业趋势报告》。该报告指出,与此前的农民工就业相比,目前农民工就业“短工化”趋势愈演愈烈,农民工每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还不到2年。2000年初次就业的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持续3.8年,但2008年就业的农民工每份工作只持续1.4年。
为什么2008年初次就业的农民工会比2000年就业的农民工的“短工化”更加明显?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越年轻的群体比年长者对工作的要求可能会更高,因此一旦目前的工作不如意或者有了更好的工作岗位,就会从原来的工作岗位辞职。事实上,这个现象并不仅仅限于新生代农民工,在非农民工群体也有所呈现。
比如在2004年,上海职业介绍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上海25岁以下的求职者中一个月内重新择业的比例高达32.2%,三个月内找过工作的占53.3%.报道该现象的新华网甚至用“上海年轻人的跳槽频率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来形容这个现象。
由此可见,年轻人比年长者更加容易跳槽,更容易出现“短工化”可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非农民工阶层独有。但是,农民工倒是有个现象迥异于城市工人,那就是农民工的就业场所比城市居民要更广。有的农民工可能在一年之中会在多个城市就业,这一点在城市居民中是不可想象的。绝大多数城市居民会固定在一个城市就业,而不是在多个城市中选择。当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农民工在城市里是无根基阶层,迁移成本比较低,在不同城市中漂泊的现象也就很自然地产生于农民工群体。
在现代商业社会,“短工化”的现象并不可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现在的年轻人谁也无法想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一辈子都在一个机构就业,在一个机构中生老病死。据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教授斯蒂文斯的研究,一个人一生从事七份工作。而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局经济学家彼雷特的一项始于1979年、共有10000名14至22岁的美国人接受的调查表明,这些调查对象在18至42周岁之间每人平均从事过10.8份工作。
如果以此标准作为参照物,那么我们不必为中国农民工的“短工化”现象忧心忡忡,甚至要肯定这种现象,与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在一个机构工作的员工相比“短工化”意味着现代的新农民工比第一代进城的农民工在对职业预期上有了更高的目标,同时体现为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当然,简单地说现代农民工比传统的农民工更加自信也无多大意义。他们之所以能够自信,是因为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劳资力量对比,因此现代的农民工能够比他们的上一代更能“短工化”。
历经了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和质量都有了大的提升,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岗位也比以往更为丰富,这使得新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择业更为从容。相比较而言,老一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比较单一,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劳工的就业面就越来越广,选择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实施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在供给上越来越稀缺,以前多个工人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在很多地方已经被“用工荒”所代替。在这个背景下,农民工的“短工化”自然会越来越严重。而且,这些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他们独有,而不会有另外的人群来竞争———城市居民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少愿意去从事“酒店服务员”等看起来简单而枯燥的工作。
作为享受中国经济奇迹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的视野和预期都迥异于他们的前辈,再加上“人口红利”的消失,“短工化”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很明显,用人单位,而不是农民工是这现象的最大受害者,谁都知道员工流动过于频繁会影响企业的效率。当然,解决“短工化”现象的钥匙不在农民工手里,而是取决于用人单位。
如何应对这个现象,看看其离职原因吧。这份报告指出,64.28%的男性农民工和56.54%的女性农民工是因为对公司条件不满意而离职。看来,用人单位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然,如果有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其内部管理而应对“短工化”,那就另当别论———市场竞争的胜利者永远属于能够面对这一挑战的强者。不过,我们更需铭记的是,人越来越贵了,人口红利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热点九:
一、热点概述
广西柳州以盛产名贵木材闻名天下,但最近柳州因其将整座城市用9个收费站围起来对外地车辆收取“进城费”,经2011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而成为“明星城市”。
这里所谓的“进城费”就是外地车辆进柳州要缴纳的路桥使用费,柳州本地车辆要办年票,外地车辆进柳州则要按次交费,并且外地车辆在柳州停留是按时间计费的,交一次费只能管用48个小时,过了这个时间,就要以48个小时为单位再缴纳出城费。例如开小轿车来柳州探一次亲,停十天半个月,就视同通行了柳州好几次。这样的围城收费政策,按照当地的“红头文件”规定,将执行到2028年12月31日。
司机们将计时收取“进城费”称为“柳州一大怪”,而柳州市物价局收费管理科和柳州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城市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则指出,这种收费方式是为柳州城市路桥的建设还贷款,而且“围城收费”的批准是走过程序的,也符合《城市道路管理条例》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规定。
中青报的报道引发了大量主流网络媒体的转载和网友的热议,舆论普遍持反对态度,柳州市政府有关部门也表示将尽快研究调整措施。
二、相关评论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教授:贷款还钱是政府的事情,不能完全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所所长赵杰:一个城市靠收“进城费”发展,是短视的表现。
@现代快报记者:柳州虽然偏处一隅,但按小时计费的围城收费,却准确地点到了中国路桥收费政策的痛处。
@网络资深评论员侯文学:公路养路费已成历史,二级公路收费正处在取消中,那么,缺少现实和法律支持的“进城费”,也应该取消(事实上很多城市早已自己取消了)。
三、模拟真题
最近《中国青年报》曝光了广西柳州市独创的机动车“进城费”,广西柳州市对外来进市区的车辆要按小时收费,而且对市内的各种车辆也要收取年费。你是否赞同柳州市对机动车收取“进城费”?请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四、参考解析
我不赞成柳州市对机动车收取“进城费”,具体理由主要有两点:
第一,《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不能作为柳州市收取“进城费”的充分依据。虽然《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有“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原则性规定,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路桥都能被无条件收费。《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只规定“对利用贷款或者集资建设的大型桥梁、隧道等,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向过往车辆收取通行费,用于偿还贷款或者集资款”,并没有规定整个城市的通行都可以收取费用。而且该条例施行于1996年10月,当时还未实行燃油税改革,事实上2008年底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取消公路养路费等收费项目,任何地方、部门和单位均不得设立新的与公路、机动车辆等有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柳州从2010年6月开始按车辆驻留时间收取进城费,严重违反了国家相关政策,既收燃油税又收路桥费涉嫌重复收费。
第二,城市道路建设的费用应主要由地方财政出资修建,由税收来支付。上世纪80年代“收费还贷”模式在广东兴起的时候,各地政府财政收入的确较少,修路铺桥力不从心,但现在,各地政府财政收入普遍连创新高,政府财力相对丰盈,单是附着于车辆之上的各种税费(燃油附加、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等)就已经规模可观。城市道路建设应该主要由地方财政出资修建,因为城市道路建设属于民生工程,而且这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政策的应有之义。
总之,虽然“围城收费”有助于柳州市政府能够收回贷款修路的成本,有助于控制柳州城内的车流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但从整体而言属于短视行为,不仅破坏了柳州的城市形象,而且影响了投资环境。我认为柳州市政府应当践行执政为民理念,争取多方筹措资金,督促物价部门和柳州市城投公司重新设计收费数额,尽快取消按时段收滞留费,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能让各方都能接受的收费方案。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快研究现行立法规定的不足,适时变现行《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中的“贷款修路、收费还贷”为“政府收税,投入公路”,明确政府从税收中进行专项投入是路桥建设资金的最主要来源,彻底革新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模式。
热点十:自2012年1月1日起,北京市22万公务员全部取消公费医疗待遇,全部纳入职工医保,对此,你怎么看?
【考察方向】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政府机关思维方式,能够站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角度来看待政府自身的问题。
【背景资料】建国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政府主管和操纵着国家的主要资源,其中也包括医疗资源——绝大多数的医院都是公立的,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范围,医护人员也是国家工作人员。与此相应的,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确立了优先保障国家工作人员的方针和政策,从而建立起了历史悠久、饱受垢病的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保障范围,不仅包括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及伤残军人等纳入财政预算保障范围的特殊人群。
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文件,要求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其中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比,公费医疗最大的特点有三:
其一,无须个人缴纳任何费用,一般采用先支后报的制度,即常说的报销。
其二,报销比例普遍偏高,以住院报销为例:≤10000元:公费医疗报销90%;>10000元:公费医疗报销94%,远远高于基本医疗保险。
其三,看病成本极低,几乎到了零成本的地步。
【评分标准】能够看到公费医疗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能够看到政府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意志,能够就如何推进公费医疗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解题要点】
1、表明态度:总体上还是要支持。
2、阐述理由:公费医疗破坏了社会公平,浪费了医疗资源,引起公众不满。
3、提出建议:改革既要注重打破坚决,也要稳步推进。
【参考答案】
各位领导,公费医疗改革是大势所趋,我坚决支持。诚然,公费医疗对于集中医疗资源,优先保障特殊人群的医疗卫生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注: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走极端,不搞秋后算账)。但随着全民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费医疗的弊端日益显现(注:发展地看待问题,点明公费医疗改革大的时代背景)。
第一,公费医疗保障人群范围极小,特别是将公务员作为重点保障对象,实际上是一种特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公平(注: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因为群众不满,群众不满是因为公平感受挫)。
第二,公费医疗报销门槛低,比例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过度医疗,小病大看,动辄住院,甚至出现了“一人生病,全家买药”的不良现象,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注:密切结合实际情况,对公费医疗的弊端认识具体)。
第三,公费医疗的资金全部来自于政府财政,个人无须缴纳医保费用,既浪费了大量财政资金,也不利于筹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资金,不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水平(注:能够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较深刻)。
因此,公费医疗改革意义重大,在推进过程中,既要勇于打破利益坚冰,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短期内可以发放一定的医疗补助(注:各地都本着“待遇不降低”的原则,发放了医疗补助),直至取消医疗补助,实现完全平等(注:对策部分言简意赅,符合机关实际)。热点十一:2011年5月29日,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隆重开幕。一直持续到6月的非遗节,成为一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饕餮盛宴。而就在非遗节开幕3天后的6月1日,酝酿多时的非遗法也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一时间,频频聚焦于镁光灯下的非遗成为当下文化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现在众多地方政府都热衷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的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而第三届国际非遗节以“弘扬人类文明,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并将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因此,本次非遗节将成为四川成都新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为推动非遗保护、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世界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对于众多地方政府热衷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动,应该客观地评价。有的地方政府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在充分展示这些文化遗产特长的同时,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及时的保护,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但是,当作为民族财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之后,其经济属性正在以一种令人始料未及的力量改变着“非遗”保护现状,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政绩化、产业化、同质化的怪圈,成为赚钱机器,大大改变了文化遗产的味道,就其本质来说,这些举动不是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是对文化遗产的伤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走上依法保护的阶段。有了这部法,就如同手里握了一把“尚方宝剑”,另外,这部法律因为从实践中来,也有利于纠正以往我们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偏差。对于狂热的“申遗”来说,也是很大的降温。
法律的关键在于执行。如何贯彻落实《非遗法》,以规范今后的非遗保护工作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热点十二:(一)背景链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出席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并讲话。******指出现在有些地方不顾农民合法权益,搞强制拆迁,把农民赶上楼,丢掉的不仅是古村落,连现代农村风光都没有了。农民失去的是土地,这件事情远远超过文化的保护。
(二)怎么看
1.意义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存在的问题
(1)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打着新农村建设的幌子,大肆侵占耕地,强制农民拆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促进经济发展,还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2)对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古村落的建设,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根本不遵从文化规律,而是从眼前的功利出发,改造得面目全非,把真的古村落搞成了假的古村落,使得古村落迅速消亡。
(三)怎么办
吸取教训。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批真的物质遗产被拆毁,然后又花了很多的钱建了许多假的东西,因此,要注重古村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因地制宜。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各地的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问问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看看群众是希望进行旧址改造还是建设新村,听听群众对该村的发展方向有何设想,这样一方面能够避免不合理的决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能够拉近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主人翁的位置。
合理规划。新农村建设要合理规划,对于涉及拆迁的农民要给予相应的拆迁补偿,拆迁过程中要多与农民沟通,规范拆迁,避免强拆造成的冲突。
(四)怎么考
专家认为有以下几个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一:命题的核心会围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暴露的“一刀切”、“古村落损坏”、“强拆”等问题,但题目的引入可以是某件具体的事例,也可能直接提问,命题的角度可以是对这种现象本身的认识,也可以是对改进措施的探索。
命题角度二:在建设过程中,某些措施引起群众不满,导致群众不配合工作,作为政府或是相关的工作人员,如何作群众的工作、也有可能要求现场模拟。
命题角度三:针对新农村建设或是具体农村工作任务,比如建设农村图书室,考查前期的调研工作和实际的组织管理。
命题角度四:无领导小组面试试题:某个具体的村庄,给定几套新农村建设方案,比较分析每套方案的优势和劣势,从中选取一套相对比较适合的方案,或是重新拟定新的方案。热点十三:
一、热点背景
据2011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报道,四川省仁寿县珠嘉乡6年来实行15元接待餐,来人来客,一律在乡政府机关食堂就餐;每人每顿,无论领导客商,标准只有15元;抽烟不发整包烟,喝酒就喝自制桂花泡酒。
据仁寿县珠嘉乡党委书记彭安全介绍,2005年5月彭安全来到珠嘉乡任党委书记,当时乡债务高达600多万元。每年几十万元的招待费用中,接待上级领导占10%,接待上级部门和友邻单位占30%多,接待招商引资占50%多。乡党委提出从压缩接待费入手解决债务危机。
6年过去,珠嘉乡领导和机关干部迈过了面子关、人情关,从很不习惯到习惯了,再到不这样做反而不习惯。一条乡党委制定的新的财经纪律就这样坚持下来。
采用新制度后,珠嘉乡一年的公务接待费用仅十万元左右。2005年至今,乡政府没有新增债务,贷款利息也是每年结清。据统计,6年间,乡政府连本带息偿还债务近500万元。
经过媒体报道之后,15元接待餐一时成为网络上点击率最高的新闻之一,这项廉政之举受到媒体和专家的普遍好评。
二、相关评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石志夫:各级财政对于公务接待虽有规章,但是其约束力不强。虽然有些地方和部门基于级别,给于消费差别限制,但对于具体每一笔额度内的消费却缺少监督和审核,因而形成事实上的消费无限制局面。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公务接待是非常引人关注的话题。在国外,凡是公务接待,必须要经过公共财政预算,然后向公众告知后才能支出。而在国内,类似意识相对非常单薄。仁寿县珠嘉乡推行的15元接待餐,应该给予肯定,也值得推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焦建国:公务接待的核心是财政制度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的****都是财政的****,没有严格控制的职务消费就成为****的渊源。要让官员们小气起来的根本方法就是让预算软约束硬起来。
三、模拟题
四川省仁寿县珠嘉乡6年来坚持实行15元接待餐,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赞扬。请谈谈这对于治理三公消费的启示。
四、参考解析
四川省仁寿县珠嘉乡坚持6年之久的15元接待餐,不仅减少了公费开支,把钱用在改善民生的刀刃上,无形中也提升了当地政府的形象、优化了投资软环境。15元接待餐的实践表明,只要从反腐倡廉、关注民生的高度来认识,并具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三公消费的难题可以得到解决。
“三公消费”耗费财政资金巨大,最近几年“三公消费”一直是民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随着三公经费的公开,中央单位的公务接待消费多多少少给公众画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而地方政府的公务接待消费却犹如一个无底的黑洞无从探知。珠嘉乡坚持推行15元接待餐的实践给我们治理三公消费带来了诸多启示,在我看来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并拿出决心。珠嘉乡的15元接待餐能坚持推行,与乡党委书记的重视和勇气、与原县委书记和新任县委书记的强力支持密不可分。为了刹住三公消费尤其是愈演愈烈的吃喝风,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下发了不少文件,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像珠嘉乡领导班子那样勇于迈过面子观、人情关。这启示我们在三公消费的规范过程中要拿出决心,不能前怕狼、后怕虎,不能顾及面子和怕得罪领导,要通过切实的行动取信于民。
第二,坚持制度化、公开化,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在珠嘉乡机关食堂的墙上挂着两个账本,一本是乡干部用餐每日登记册,另一本是乡政府接待登记册,每一次接待对象的职务、人数、时间、开支经费等都一一登记在册,并由负责接待的干部审核后签字生效,乡政府坚持把账目表贴在机关门口,方便干部和群众监督。这启示我们在三公消费的治理过程中要建立健全规范而细化的制度体系,使得接待费的标准以及审批、监督、公开等各环节都有明确的规范,同时要加强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的监督力度,把公务接待管理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检查的必查内容。国务院法制办近日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节约、公开、反对奢华并接受公众监督的原则,要求县以上政府定期公布三公经费,三公消费应当采购中低档的货物和服务,不得采购奢侈品、建豪华楼等,这些制度设计如果得到落实,既可以从源头上收紧公务支出的闸门,也能够为各地各部门提供更为强劲的公务消费改革动力。
珠嘉乡坚持实行15元接待餐,把节省下来的钱投入到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特困群众救助和产业结构调整当中,这种用实际行动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做法值得肯定。治理和规范三公消费需要15元接待餐这样的实际探索,更需要在宏观层面进行制度的设计和机制的推动,只要各级政府部门拿出决心和勇气,积极付诸行动,三公消费这样的行政难题一定能够治愈 热点十四:网站主体良莠不齐、消费欺诈、“霸王条款”、抽奖舞弊、售后服务无保障、维权困难……在我国网络团购市场日益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3月14日,国家工商总局制定发布《关于加强网络团购经营活动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加强监管,规范网络团购秩序。
严格准入、事前审核,团购网站要把质量关
网络团购是指通过互联网渠道,聚集一定数量的消费者组团,以较低折扣购买同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商业活动。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团购经营活动发展迅速,用户总量和交易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1年底,我国团购用户达到6400多万,增长率超过了200%,超过3亿人次参与过团购。
此次出台的意见明确,团购网站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在其网站主页面醒目位置公开营业执照登载的信息或者其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
意见规定,团购网站经营者应当对团购商品(服务)供应者的主体身份和经营资格进行审查和登记,不得为无营业执照或未取得相关前置行政许可的团购商品(服务)供应者提供服务。
团购网站经营者还应当对团购商品或服务项目进行严格的事前审核备案,保障团购商品(服务)质量,考查确认商品库存、发货速度、物流体系、服务细则等关键因素,并防止出现虚高报价。
意见要求,各地把好网络团购市场准入关,审核辖区内团购网站的主体资格,对无照经营的,依法予以查处和取缔,并提请通信管理部门依法关闭网站;对违法经营的,依法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热点十五:“千人计划”可谓是邓露的“捷径”,他由此而破格担任湖南大学的教授和博导。面对质疑,他很坦然:“28岁和„教授、博导‟放在一起,如果换作别人,我也会质疑。不过,我的这个机会是国家和学校给我的,我只有努力工作来打消别人的质疑。”(据 3月6日 华声在线)
甘地说:“善,总是以蜗牛的速度前进。”改革创新亦是如此。无论制度或是人,若想进步或被接受,总是始于一个聚沙成塔的渐进式过程。例如,近来备受瞩目的“不拘一格用人才”问题,公众的质疑声从“最年轻市长”起,在“29岁县长”处高涨,又在“最有实力”清华毕业副县级干部处渐趋平静,如今“最年轻博导”邓露的出现,已使各行各业的年轻人才逐步赢得公众认可。
从三国时期曹操的“唯才是举”到200多年前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号,再到如今的“破格”选任,国家对人才的渴求和招募从未停止。然而,“不拘一格”就有争议,不循常规便有质疑。这本无可厚非。诚如邓露所言,他们这些被破格任用、重用的人才,在“偶然”的光鲜背后有着成功的“必然”。
思想解放,打破论资排辈的“大锅饭”。论资排辈曾是我国干部选拔使用的“陈规”,无论老幼,只要处于体制之内,就要耗年头、熬资历。不少才智之士都被这样的陈规阻止在为党为国建功立业的沙场之外,使得多少志士仁人都发出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无奈概叹。然而,人才价值,以用为本。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关于人才的招揽也切实大胆打破旧时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唯才是用,唯才是举,大胆使用优秀人才。为人才的成长和任用打通“快车道”,为他们更有力地发挥价值创造“捷径”。使得邓露脱颖而出的“青年千人计划”就是打破陈规的有益尝试,也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保障。
目标量化,营造人才成长的“竞技场”。邓露曾说,作为一个28岁的教授和博导,在搞好科研的同时还要当好一名老师并不容易。起点高,大家的期望值也高,是压力更是动力。诚然,近年来因个别官二代、富二代借破格提拔的东风上位,使得公众产生了因噎废食的心理。无论干部还是人才,但凡破格,总会勾起公众的质疑。同时,也期待这些人才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这就要求所有如邓露一样被破格提拔的干部、人才,都要接受公众超出常人的期待,也要表现出更卓越的实力。因此,相关部门对于特定人才的管理和考核,呈现出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压力更大的态势,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竞争环境。使人才队伍在保持蓬勃生机的同时,也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脚踏实地,建设真材实料的“储备库”。俗话说“成功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人才是有成长规律的,能够被破格任用的人才,他们的成功同样有规律可循。当我们面对一个同龄甚至低龄的成功者,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酸葡萄心理”,认为他一定有背景。然而,焦三牛和邓露的事实证明,他们并非神童,也不是天才,没有背景,也不靠人脉。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唯靠坚定的信念,明确的目标,刻苦的努力,最终获得超越常人的实力。诚如邓露所说,作为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并非一蹴而就,除了国家给予的机会,还需要自己学好知识和本领,脚踏实地做好前期积累。唯此,才能在机会面前用实力赢得肯定。
热点十六:“今年两高报告聚焦的热点哪个最给力?”截至下午3时,在新华网和百度新闻联合推出的调查中,有超过六成网友选择了“查办贪腐深挖‘蛀虫’,显反腐决心”,表达出网民对司法机关打击贪腐工作的认可。
来自两高报告的数据令人欣慰,统计显示,检察机关去年全年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567件44506人,其中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524人(含厅局级198人、省部级7人)。查办贪腐抓大不放小,充分显示出法律的威严和效率。近年来,一些公职人员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滥用职权的行为频频曝出,既损害政府形象,也严重挤压社会公平正义。这些“害群之马”,有的在工程招投标环节收受回扣左右招标结果,有的在保障房配租中先行抢占谋取私利,还有的在公开招聘中做手脚照顾“关系户”„„利欲熏心,往往导致肆无忌惮。
公职人员滥用手中的权力,左右有限的社会资源配置,极易造成巨大的不公,引起公众不满。
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区域发展的快慢、个人财富的增减,极易放大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个体发展上的不均衡。因此,如何维护个人发展的机会公平、如何合理地平衡社会资源配置,变得尤为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约束公权力,严惩贪污腐败行为,使权力规范运行,保障个体的合法权益。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讲话中强调,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充分表明了中央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行为的坚强决心。
对于司法机关来说,“超六成网民关注查办贪腐”无疑是一种鞭策:这一方面表明,法律在公众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公众相信法律部门“亮剑”必将捍卫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也表明查办贪腐仍然任重道远,司法部门应牢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更好地维护公民合法权利。
热点十七: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会场忙议政,会下织“围脖”,让今年的两会多了一道风景。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两会前后,中国政务机构微博较去年底上涨七成多,官员微博也上涨近七成,其中北京官员“微博控”最多。(3月9日 中国新闻网)
其实从去年开始,北京等多地就开通了微博发布厅,政务微博成为了网络问政的一种新形式。不断涌现的政务微博体现出各级政府紧跟社会发展变化、创新服务手段,推进政务公开的探索和努力。积极利用网络应用的新形式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服务水平,是党和政府的要求,更是百姓的期待。
人们欣喜地看到,政府网站、政务博客、政务微博、政务客户端等不断融入政府服务成为亮点,并对推进政务公开、塑造服务型政府和新型政民关系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百姓的期望面前,政府部门的创新网络应用依然任重道远。首先,要提高政府网站、政务微博等网络服务的质量。以迅猛发展的政府网站为例,到2008年底,中央部委政府网站的普及率就已达到96.1%,省市政府网站普及率更是达到100%,地市级政府网站普及率也达到99.1%,这为建设“网络政府”、宣传政府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据工信部下属的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政府网站的公共需求满足率和用户满意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要迫切解决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信息和服务失效问题。
其次,加强网上网下互动,拓宽网络问政之路。政务微博等网上问政虽然发展迅猛,但要真正让群众满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网络问政需要形成一个网上受理、网上网下办理、网上回复的完整链条。在搭建好网上受理的平台以后,需要充实的内容跟上,这样的服务创新才能满足群众期待,才能达到网络问政的目的,而如果网上热情、网下冷淡,群众自然不会买账。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遇到问题不“踢皮球”,使网络上的创新应用真正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务实举动。
创新网络问政手段,不是面子工程,更不是形象工程,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众的共同呼声。因此,相关部门要以公众的需求和关切为导向,把创新应用集中到推进政务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密切政民互动上来,这样才能真正使新手段成为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重要推手,并始终沿着服务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正确道路前行。
热点十八: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提出“关于推进公务用餐和公务住宿改革的建议”,希望改“单位报销制”为“企业报销制”,即建立公务接待管理机构,行政单位在饭店、酒店等消费后,由相关企业到公务接待管理机构申请报销;行政单位领导只能消费、签单,不能再染指支付报销行为。(3月12日 《京华时报》)
所谓“企业报销制”,按照全国人大代表叶青的说法,核心就是取消行政单位领导的直接报销权,改由饭店、酒店等相关企业到公务接待管理机构申请报销,实现消费主体与支付客体的独立两条线。笔者以为,这一方案倘若付诸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恐怕值得商榷。
很明显,“三公消费”之所以弊端丛生,原因主要在于三点:一是权力缺乏约束,单位领导尤其是“一把手”权力过大,想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二是公开力度不够,某些人弄虚作假、乱花乱报,民众既难知真相,也无从监督;三是处罚措施不严,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甚至已成为某些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即便偶尔被曝光,也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少有人曾为此受到严惩,结果自然形成不了足够的威慑。
由此观之,“企业报销制”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尽管表面上看,领导报销权被取消了,但实际上决定权仍掌握在个别领导手上,钱花得该不该,是不是乱消费,公务接待管理机构很难了解实情,最终还是签单者自说自话,而至于饭店、酒店等企业,追求利润是第一要务,只要能赚到钱,你让他怎样他就怎样,更别指望他们监督了。显而易见,“企业报销制”既不能有效制约权力,也无关“三公”公开,何用之有?
毫无疑问,“企业报销制”乃是新瓶装老酒,并未触动问题的根本。要想真正遏制“三公消费”,关键还是要将权力置于阳光下运行,譬如在单位内部废除“一支笔”审批,扩大知情和决策参与范围;在单位外部推进信息公开,将支出详情亮出来接受监督;同时进一步完善预决算制度,强化审计,严厉问责,对挥霍者罢官免职“零容忍”,鼓励并为民众举报消除后顾之忧。如此一来,看谁还敢继续肆无忌惮地乱花钱? 热点十九:
第三篇:2013年湖北省选调生面试热点
2013年湖北省选调生面试热点
2013年湖北省选调生面试公告、报名入口、大纲解析、职位表下载及备考资料汇总:
一、官方智库报告建议我国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10月26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报告就集纳了这20多位人口学者的政策建议。该报告特别提出,近期生育政策的调整方案应该是在全国分步实施放开“二孩”。第一步,在城市地区和严格执行一孩政策的农村地区即刻放开二胎;第二步,2015年,在实行“一孩半”政策的地区放开二胎,实现全国全面放开二胎的目标。专家称,应尽快放开二胎政策,越晚放开,就越被动。
二、调查称57万大学生待业在家 10余万人“啃老”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三、PS照及悬浮照现象 暴露“悬浮政绩观”
10月31日,云南昭通政法委以一封公开致歉信,回应“PS送锦旗图”事件。该致歉信说,“由于把关不严,审核不力,刊用了一张经电脑合成的照片,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作风,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在昭通“PS送锦旗图”之前,有河南嵩县领导“悬浮”考察照事件、四川会理“飘浮”视察公路事件,以及四川乐山用消防水枪营造“领导冒雨视察工作”事件。
四、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54%医生曾接受过药品回扣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近日表示,54%的医生表示曾有过接受药品回扣的行为,还有39%的人说曾接受医药公司的会议资助。据称,该数据来自名为“透视医生调查”的研究。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表示,医患关系紧张,就医方而言,缺的非技术而是医德。
五、村庄消失 城市能繁荣吗?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近日透露,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间由360万个,锐减到只剩270万个。这意味着,每一天中国都有80个到100个村庄消失。
第四篇:2013国家公务员面试备考热点(最终版)
2013国家公务员面试备考热点:组织管理类题目
在公务员考试中,笔试是场资格赛,面试才是定盘星。在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面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很多考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广大考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不知道国家公务员面试到底考什么,因此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准备。在此,启政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将梳理和分析历年国家公务员面试题,总结提炼出命题规律,为考生的面试备考指明方向。
结构化面试是公务员考试中最主要的面试形式,它更多的是通过考生表达题目内容来考察考生能力。近年来国家公务员面试的题目难度在不断加大,灵活性在不断提高,根据对往年面试题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2012年国家公务员结构化面试题型主要包括:自我认知、人际沟通、组织管理、应急应变、综合分析、情景模拟类试题。据此推测2013年国考面试题型不会有大变化。
组织管理:设问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强调实际办事能力
组织管理类试题主要考察考生计划、组织、协调、统筹等能力,即做事的能力。在越来越强调实际工作能力的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组织管理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最近两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结构化面试中都占据了约20%的比重。
近年来组织管理类题目逐渐变得更加多样和灵活,尤其是设问方式在最近两年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请问你怎么组织”式提问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怎么执行、活动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保证调查的真实性、怎么把这个活动落到实处、想三个活动主题、如何用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得到群众的建议、报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取资料”等灵活的设问。希望考生的答案能减少套路化、模板化痕迹,增加对实际组织工作的想法与设计,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启政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建议考生:在回答时要避免将题目回答得过于宽泛、模板化,又要避免将题目回答得过于具体,显得毫无要点,尤其要注意活动计划在实施时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最后预祝各位考生在2013年国考面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五篇:2017山东选调生备考之面试热点:“旅游景区被摘牌”
2017山东选调生备考之面试热点:“旅游景区被摘牌”
》》面试热点背景链接
在国家旅游局督促和指导下,2016年下半年,各地旅游部门启动了对全国4A级及以下景区的集中复核检查。其中,共有255家4A级景区被处理,占全国4A级景区总量的9%;其中62家4A级景区被取消及降低了等级,占被处理4A级景区的24%。
从地域来看,东北地区治理整顿力度最大。此次黑龙江和辽宁又有8家4A级景区被摘牌。辽宁、黑龙江、河南、江苏、吉林和四川6省本次处理A级景区超过20家,另有福建、安徽、湖北、广东、湖南、内蒙古和海南7省处理A级景区超过10家。
》》面试热点分析 【面试预测题目】
继河北、吉林、江苏、浙江和安徽5省今年10月率先取消10家4A级景区资质后,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完成对本地4A级及以下景区检查,55家4A级景区在内的107家A级景区被摘牌。对于“景区被摘牌”你有什么看法? 【中公参考答案】
景区乱象一直被人们诟病,景区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众多国人的关注,“景区摘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探索,也充分彰显了政府对治理此问题的决心。
被摘牌的旅游景区存在一定的问题,摘牌行动势在必行。国家旅游局通报指出,被处理景区存在的问题涉及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不到位、厕所环境卫生条件不合格、市场秩序混乱、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足、标识导览系统短缺、资源保护措施不到位等。为强化A级旅游景区监督管理,今年9月起,国家旅游局督促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对全国范围的4A级及以下旅游景区进行了全面排查,对存在问题的景区作出严肃处理。国家旅游局明确,对未采取整治行动的省份,将收回其4A级景区评定管理权限,并停止受理其5A级景区申报。
要让景区旅游乱象彻底改观,需要旅游、物价、工商、公安等部门密切合作,仅靠景区自身,或者仅靠旅游监管部门,难以荡涤旅游乱象。面对这样的现状我觉得,政府应做出的努力还有很多:
第一,排查整治不是“一阵风”“黑名单”走向常规化制度化。为强化A级旅游景区监督管理,今年9月起,国家旅游局督促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对全国范围的4A级及以下旅游景区进行了全面排查,对存在问题的景区作出严肃处理。国家旅游局明确,对未采取整治行动的省份,将收回其4A级景区评定管理权限,并停止受理其5A级景区申报。A级旅游景区整治永远在路上。
第二,酝酿推出新修订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让管理法制更加规范化。新的管理办法将对景区出现何种问题加以何种处罚等作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使A级景区复核监管工作更加规范,有据可查,有理可依。
第三,面向旅游管理部门、景区、专家和第三方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优化复核监管机制,让景区监管走向制度化和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