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煤炭清洁发电是破解我国能源困局的有效途径
煤炭清洁发电是破解我国能源困局的有效途径
我国一次能源资源的禀赋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目前,煤炭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中占比约94%,石油、天然气合计不足6%。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不足65%,石油、天然气则高达24.7%。资源储量和消费结构上的不平衡使得我国能源产业发展面临安全保障、经济性和环境保护等诸多挑战。我们的研究表明,立足我国国情,大力发展煤炭清洁发电、实施能源终端消费革命才是破解我国能源发展困局的有效途径。
我国能源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1.安全保障挑战
目前,我国石油年产量仅能维持在2亿吨左右,增产潜力很小。但2013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达到4.87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8.1%,远超过50%的警戒线。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拉动我国天然气刚性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受治理雾霾天气影响,全国多个省份加快煤改气进程,导致天然气需求量过快过猛增长。2013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已达到1676亿立方米,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大增25%,达到530亿立方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30%,达到31.6%。天然气供应不足导致“气荒”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区域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2013年冬季西安市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影响了10万余户居民的家庭生活和取暖用气。
此外,我国油气进口大部分来源于中东、非洲和南美等地区,由于进口通道受制于人及我国远洋自主运输能力不足,石油天然气稳定供应面临挑战。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大了海外油气合作项目的开发力度,但易受到地缘政治形势、地区冲突以及出口国调整政策和西方对石油出口国相关制裁等因素影响,难以形成稳定可靠的油气供应来源,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2.经济性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比重已超过10%。但可再生能源产业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目前风电发电成本约0.45元/千瓦时,太阳能光伏发电约0.6元/千瓦时,分别是煤电(约0.3元/千瓦时)的1.5倍和2倍。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强化安全措施等影响,核电发电成本已上升至0.85元/千瓦时,其经济性正在减弱。
天然气作为清洁替代能源,被许多地方政府寄予厚望,纷纷提出将大量的工业燃煤锅炉、燃煤电厂改造成以天然气为燃料。
北京市计划到2016年基本完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河北石家庄计划在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燃煤锅炉、窑炉、自备电站的天然气替代改造任务。除气源不足的问题外,天然气也同样存在经济性较差的问题,燃气发电成本(约0.8元/千瓦时)是煤电的近3倍,燃气供热成本则是高效燃煤锅炉的约2倍。
清洁能源替代一方面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201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缺口已增至200亿元左右。北京市“煤改气”工程不算初始投资,每年仅运行费用支出至少164亿元。兰州市供热企业政策性亏损逐年增加,财政连年补贴负担沉重。另一方面导致居民生活支出和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十年来,全国电价累计上涨超过0.17元/千瓦时,涨幅30%—40%。兰州市2014年已将天然气集中供热价格由每月每平米4.2元上调为5元。电力、热力等基础性商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加重居民生活负担、提升几乎所有行业商品与服务的成本。
3.环境保护挑战
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引起的污染物排放已使我国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排放对空气、水体、土壤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2012年,我国酸雨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12.2%。如按欧盟标准,我国95%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2013年以来,严重雾霾天气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发生频度越来越高、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除了大气污染以外,水污染、土壤污染、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等问题也日趋突出,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正在我国集中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解决传统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加快去煤化进程,转而发展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大幅提高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二是立足国情,坚持煤炭主体能源地位不动摇,着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从安全保障和经济性考虑,采取第一种路径——盲目的“去煤化”存在诸多问题。而随着煤炭绿色开采技术、超低排放燃煤发电等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采取第二种路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能够大幅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超低排放燃煤电厂可以达到天然气电厂污染物排放限值。此外,通过发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项目还可实现大规模油气替代,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程度。
三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式的对比分析
目前较为成熟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式有三种,即“煤炭发电”“煤制油品”“煤制天然气”。三种方式的能效、成本、耗水及环保排放、安全性等存在一定差异。下面以不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式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为例,即“煤炭—电力—电动车”“煤炭—油品—燃油车”“煤炭—天然气—燃气车”进行逐一比较分析。1.能效比较
我们将煤炭运输、转化、输配环节、发动机效率等各个环节的能效汇总,得到不同转化路线的煤基能源产品全生命周期能效,从研究结果来看,“煤炭—电力—电动车”方案的总能效(28.6%)高于“煤炭—油品—燃油车”(19.2%)和“煤炭—天然气—燃气车”(13.3%)方案,分别是后两者的1.49倍、2.15倍。也即,1吨标准煤通过“煤炭—电力—电动车”可使车辆行驶3627公里,通过“煤炭—油品—燃油车”仅可行驶2434公里,通过“煤炭—天然气—燃气车”仅可行驶1693公里。因此,“煤炭—电力—电动车”的能源转化效率最高。
2.不同车辆运营成本对比
油品售价按7.72元/升、天然气按3.1元/标方、电价按0.68元/度分别测算,燃油大巴运营成本最高52.41万元/年,压缩天然气(CNG)大巴运营成本次之35.56万元/年,电动大巴运营成本最低仅35.2万元/年。此外,随着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步伐加快,价格逐年上涨将成为必然趋势。国家发改委宣布自2014年9月1日起将非居民用存量气价每米提高0.4元。此次调整是为了达成2015年存量气价与增量气价并轨、分步理顺存量气价格目标而迈出的第二步。而另一方面,我国正在推进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未来发电厂将可能直接面向用户售电,电网仅收取过网费。目前多数发电企业的度电成本在0.4元/度以下,过网费按0.1元/度测算,售电价仅0.5元/度,较我们测算电价0.68元/度下降0.18元/度,年运营成本可再节省1.8万元。因此,“煤炭—电力—电动车”运营成本最具竞争力。
3.耗水及环保排放比较
煤炭转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指标主要包括耗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汽车运行对环境的影响指的是尾气排放和噪音对环境的影响。耗水方面,转化1吨标准煤常规煤炭发电耗水1.96立方米,采取空冷节水技术后可降至0.7立方米,而煤制油需要耗水1.8立方米、煤制天然气耗水4.38立方米。进一步比较从煤炭到车轮的耗水量,即考虑不同转化方式的能效,折算到汽车行驶相同距离的耗水量,“煤炭—电力—电动车”方式每千公里耗水量0.19立方米,小于“煤炭—油品—燃油车”的0.86立方米和“煤炭—天然气—燃气车”的2.59立方米。
从污染物排放角度分析,随着各类最新环保技术的应用,煤发电、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等煤炭转化过程中,均可实现污染物的近零排放。电力输送和车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以及电动车运行可以实现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污染物零排放。电车汽车行驶中产生的噪声也远远小于燃油、燃气汽车。因此,“煤炭—电力—电动车”方式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小。
4.安全性比较 油品、天然气在存储、运输、使用等环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据统计,我国油气管道每千公里泄漏事故率为年均3次,远高于美国的0.5次、欧洲的0.25次。一旦发生事故,生命财产损失非常巨大。中石化青岛输油管爆炸事故,致62人亡136人伤,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燃气由于高压、易燃易爆等因素,安全事故频发,伤亡损失惨重。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因燃气泄露引发的爆炸事件已达220余起,死伤1000余人,经济损失达8.5亿元。与之相比,电力的生产、输配和使用都相对安全。因此,“煤炭—电力—电动车”方式安全性最高。
推动能源终端消费革命和煤炭清洁发电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煤转化为电能是最安全、经济、环保的利用方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促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应坚持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战略和电能替代战略。
1.逐步扩大电力终端消费比重
在所有的终端消费能源中,电能是最为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能源。从国内外能源发展趋势来看,电力消费比重扩大是大趋势,电能是近20年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品种。目前,我国人均用电量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电能消费比重较日本等发达国家低近5个百分点,我国的电力消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表明,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左右。
使用电力能源替代煤、油、气等常规终端能源,可以通过大规模集中转化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据专家测算,通过全面实施电能替代,2015年、2017年、2020年我国东中部地区PM2.5排放可比2010年分别降低12%、20%、28%左右。
2.坚持以煤电为基础的电力结构
截至2013年底,我国火电装机8.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69.18%,火电发电量4.2万亿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78.58%。煤电在我国电力供应中占据主导地位。同天然气发电、核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相比,煤电更加安全和经济。环保排放方面,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技术创新,燃煤发电已能实现污染物近零排放。神华舟山电厂4号机、三河电厂一期等一批燃煤机组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排放值均优于燃气机组污染物排放限值,实现超低排放。而对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的环保成本每度电仅增加2分钱左右。
从中国资源禀赋和大气环境治理的要求看,我国应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超低排放煤电机组。一方面加快推进煤电大基地大通道建设,重点建设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和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施北电南送工程。另一方面允许企业按照超低排放的环保要求,继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负荷中心建设一定规模的大型清洁燃煤发电机组。
3.提高煤炭集中燃烧比例,发展热电(冷)联供 目前,我国煤炭集中燃烧比例仅占全部耗煤量的48%,未配套建设污染物治理装臵的散煤燃烧设施数量极其庞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关键因素。而美国99%的煤炭用于发电,可实现对燃煤排放的污染物集中治理。未来我国需采取多项措施大幅提高煤炭集中燃烧比例,减少燃煤造成的污染物排放。一方面,非电力行业应减少分散的煤炭燃烧,增加电力消费比重。严格控制钢铁、化工、建材等工业锅炉的煤炭消费量,所需二次能源由电厂集中供给。另一方面,在城镇集中供热区、工业园区等热(冷)负荷区大力发展热电(冷)联供机组。热电(冷)联供机组既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梯级利用,大幅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热电机组经济性,又可大量替代单纯用于供热的小型燃煤锅炉,对于降低污染排放具有积极意义。神华集团正和武汉东西湖区合作,投资55亿元建设70万千瓦热电冷联供机组,建成后可为该地区的工商业、居民等供热供冷,替代掉区内的燃煤小锅炉,削减2/3以上的污染物排放。
4.加快发展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传感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新型电网,使电网具备了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的特点,对于保障电力安全高效运行、满足用户多元化用能需求、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的智能电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议我国抓住战略机遇期,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自主创新、标准引领、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原则,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当前重点是统筹推进电网电源接入、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各环节的智能化,推进通信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5.加快充电终端建设和居民生活电气化
充电终端是清洁电力到达用户的“最后一公里”,是决定终端用户能否自由方便地使用电力清洁能源的关键因素。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在6万辆左右,但作为基础配套设施,上半年仅建成充电桩2.5万个左右。充电终端发展严重滞后严重制约了电能在我国的推广使用。据统计,我国人均终端生活用能中,电能仅占到21%,远低于美国的50%和日本的46%。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充分调动电网、企业等各方力量,加快充电终端的建设,并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居民改变用能习惯,提高居民生活电气化水平。
相关政策建议
1.从监管能源使用转变为监管排放,实现管理端口前移 我国空气污染问题的根源不在使用了太多的煤炭,而在于煤炭的利用方式粗放、不合理。因此,政府在治理大气污染行动中,不应简单的“去煤化”、一刀切的“控制煤炭消费”,而应转变政府职能和定位,由监管能源利用方式转变为监管环保排放。只要有利于本地区的污染物总量减排,应遵循市场化配臵资源的原则,由企业自行决策是通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还是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这样既符合我国能源产业现状、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又有利于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更好更快地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2.科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与能源利用
实施电能替代、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是一场革命,势必对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电源侧,发展大型超低排放燃煤电厂,建设区域性热电冷联供中心;通道侧,建设发展智能电网;用电侧,建设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都涉及到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应深入研究城市能源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议各级政府对现有城市规划及时进行调整,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信息化、低碳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建设低碳智能城镇。
3.加快电力体制改革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我国电力市场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释放电力能源发展潜力。要抓住价格改革这个牛鼻子,推动供求双方直接交易,构建竞争性电力交易市场。建议由政府制定独立的输配电价,改变现行电网企业依靠买电、卖电获取购销差价收入的盈利模式,改为对电网企业实行总收入监管。在独立输配电价体系建立后,积极推进发电侧和销售侧电价市场化,实现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真正由市场形成。发电侧实现竞价上网,授予发电企业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的项目建设自主决策权和自主定价权。售电侧,放开售电市场,实现竞价购电,先推行“大用户直供”,最终扩大到全部用户。目前,国家已在深圳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标志着我国对电网企业监管方式的转变,是电价改革开始提速的重要信号,将为推进更大范围的输配电价改革积累经验,为下一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4.推动电能终端应用技术研发
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是关键。通过技术创新,可以破除目前电气化应用中的制约因素,推动能源消费终端升级。在工业领域,通过推行新设备、新工艺,提高电力能源效率。在交通领域,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电动轨道交通技术,重点研究电池技术、电机驱动技术和电动汽车整车集成控制技术。在商业和民用领域,大力发展电采暖,作为集中供暖系统的有益补充,利用低谷电能替代燃煤锅炉;推广和应用热泵技术,将低位热能转化为高位热能;推进家居电气化,将电气化与智能化相结合,大力发展智能家居,既可改善居民用能结构,又可大大提升生活质量。
5.推动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体制机制对能源发展具有重要的激励或约束作用。建议我国政府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能源产业转型。一是突破思想认识误区,还原能源商品属性;二是确立市场化改革方向,重点破除行业行政性垄断和价格政府监管;三是改变政府能源管理方式,从通过投资项目审批、制定价格和生产规模控制等方式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改变为放松规制,加强制度环境监管;四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用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企业的“负面清单”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五是健全法律体系和财税体制,完善能源市场制度环境。
第二篇:清洁能源发电比重日益上升
电力建设对社会经济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电力供应相对紧张。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需要加快电力建设力度。
一直以来,国家工业增加值与电力建设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随着电力建设的增加,特别是工业用电的增加,工业增加值也随之增加。换而言之,在工业电力建设上的投资成为工业增加值变化的明显影响因素。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电力建设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新增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达到13758千米;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达到8933万千伏安。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容量96166万千瓦,同比增长10.5%。其中,水电18874万千瓦,同比增长8.7%;火电72448万千瓦,同比增长8.9%;核电1082万千瓦,同比增长19.2%;风电3700万千瓦,同比增长70.1%。
全国电源工程完成投资1501亿元,其中水电379亿元,火电482亿元,核电339亿元,风电282亿元。全国电源新增生产能力(正式投产)3478万千瓦,其中水电624万千瓦,火电2331万千瓦,风电509万千瓦。电网工程完成投资1290亿元。
由此可见,火电项目仍然是电力建设中的主要构成部分。而风电、核电、生物质电等新兴发电方式在电力建设中的比重不断升高,在节能减排的大政策体系下,新兴能源发电的方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鼓励,在后期发展中将会有更大的投资进入这些行业中。
与此同时,国家实行竞价上网后,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以及国家电力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着外资企业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也加剧了电力建设行业的竞争,外资以自己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够在未来与其它国有企业的竞价之中获得生存。
前瞻产业研究院电力建设行业研究小组分析预测,到“十二五”末,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比重将超过30%,而水电和风电将成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到“十二五”末,煤电比重下降到68%,燃气轮机比重为4%,水电比重为20%,核电比重为2%,新能源发电比重为6%。这一发展规划势必将极大促进新能源电力项目建设的步伐。
本文作者:贺重阳(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前瞻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三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国家能源局
附件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近年来,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产量快速增长,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煤炭利用方式粗放、能效低、污染重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未来一个时期,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将占主导地位。为贯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和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4〕31号)和《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国能煤炭〔2014〕571号)要求,加快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进一步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按照源头治理、突出重点、高
效转化、清洁利用的发展方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科技支撑、法律规范、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发展高效燃煤发电和升级改造,实施燃煤锅炉提升工程,着力推动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推进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二、主要任务和行动目标
加强煤炭质量管理,加快先进的煤炭优质化加工、燃煤发电技术装备攻关及产业化应用,稳步推进相关产业升级示范,建立政策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机制,构建清洁、高效、低碳、安全、可持续的现代煤炭清洁利用体系。主要目标:全国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到2017年,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70%以上;现代煤化工产业化示范取得初步成效,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3年提高5个百分点。到2020年,原煤入选率达到80%以上;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现代煤化工产业化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更加完整的自主技术和装备体系;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3年提高8个百分点;稳步推进煤炭优质化加工、分质分级梯级利用、煤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的示范,建设一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
三、重点工作
(一)推进煤炭洗选和提质加工,提高煤炭产品质量
大力发展高精度煤炭洗选加工,实现煤炭深度提质和分质分级;开发高性能、高可靠性、智能化、大型(炼焦煤600万吨/年以上和动力煤1000万吨/年以上)选煤装备;新建煤矿均应配套建设高效的选煤厂或群矿选煤厂,现有煤矿实施选煤设施升级改造,组织开展井下选煤厂示范工程建设。严格落实《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推广先进的煤炭提质、洁净型煤和高浓度水煤浆技术。
在矿区、港口等煤炭集散地以及用户集中区,建设和完善区域煤炭优质化配送中心、大型现代化煤炭物流园区和储配煤中心,合理规划建设全密闭煤炭优质化加工和配送中心,通过采用选煤、配煤、型煤、水煤浆、低阶煤提质等先进的煤炭优质化加工技术,提高、优化煤炭质量,形成分区域优质化清洁化供应煤炭产品的格局,实现煤炭精细化加工配送。到2020年,重点建成海西等11个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和30个年流通规模2000万吨级煤炭物流园区。
(二)发展超低排放燃煤发电,加快现役燃煤机组升级改造 逐步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重,推进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
根据水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在新疆、内蒙古、陕西、山西、宁夏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科学推进鄂尔多斯、锡盟、晋北、晋中、晋东、陕北、宁东、哈密、准东等9个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大型煤电基地建设。
认真落实《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快燃煤电站节能减排改造步伐,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利用水平,打造煤电产业升级版。
(三)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在煤焦化、煤制合成氨、电石等传统煤化工领域进一步推动上大压小,等量替代,淘汰落后产能。以规模化、集群化、循环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焦炉煤气、煤焦油、电石尾气等副产品的高质高效利用。以现代煤气化技术促进煤制合成氨升级改造,开展高水平特大型示范工程建设。
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通过示范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国内自主技术,加强不同技术间的耦合集成,大幅提升现代煤化工技术水平和能源转化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示范取得成功后,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统筹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
重点在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有保障、生态环境许可、运输便捷的地区,根据生态环境、水资源保障情况,布局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坚持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禁止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限制和禁止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建设现代煤化工项目。严格控制缺水地区项目建设。
新建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的主要技术指标应明显优于首批示范项目的水平,大气污染物和污水排放要符合最严格的环保要求,4 废渣全部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推广应用废水制水煤浆、空气冷却等节水型技术,实现关键技术和装备国产化。
(四)实施燃煤锅炉提升工程,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
新生产和安装使用的20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应安装高效脱硫和高效除尘设施。在供热和燃气管网不能覆盖的地区,改用电、新能源或洁净煤,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区域集中供热通过建设大型燃煤高效锅炉实现。20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应安装在线检测装置,并与当地的环保部门联网。
加速淘汰落后锅炉。到2017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天津市、河北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鼓励发展热电联供、集中供热等供热方式,以天然气(煤层气)、电力等清洁燃料替代分散中小燃煤锅炉。
提升锅炉污染治理水平。10蒸吨/小时及以上的燃煤锅炉要开展烟气高效脱硫、除尘改造,积极开展低氮燃烧技术及水煤浆燃烧技术改造示范,实现全面达标排放。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区域的燃煤锅炉,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达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开发推广工业锅炉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技术,实现余热、余能高效回收及梯级利用。
到2020年,淘汰落后燃煤锅炉60万蒸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燃煤锅炉设施,基本完成天然气、热电联供、5 洁净优质煤炭产品等替代;现役低效、排放不达标锅炉基本淘汰或升级改造,高效锅炉达到50%以上。
(五)开展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鼓励低阶煤提质技术研发和示范。开展单系统年处理原料煤百万吨级中低温干馏制气、制油为主要产品路线的大规模煤炭分质利用示范,促进我国煤炭分质利用和提质技术水平的提高。
逐步实现“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的新型煤炭利用方式。鼓励煤-化-电-热一体化发展,加强各系统耦合集成。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进煤化工与发电、油气化工、钢铁、建材等产业间的耦合发展,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2017年,低阶煤分级提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020年,建成一批百万吨级分级提质示范项目。
(六)加大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力度,减少煤炭分散直接燃烧
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逐步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禁燃区内禁止使用散煤等高污染燃料,逐步实现无煤化。大力推广优质能源替代民用散煤,结合城市改造和城镇化建设,通过政策补偿和实施多类电价等措施,逐步推行天然气、电力及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形成多途径、多通道减少民用散煤使用的格局。农村地区综合推广使用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6 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散煤使用。
加大先进民用炉具的推广力度。民用优质散煤、洁净型煤等清洁能源产品,需配套先进节能炉具。制订民用先进炉具相关标准,建立民用先进炉具生产企业目录,拟定购买先进炉具的地方补贴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使用先进炉具的积极性。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限制销售和使用灰分大于16%、硫分大于1%的散煤。制定更严格的民用煤炭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加快修订优质散煤、低排放型煤等民用煤炭产品质量的地方标准,对硫分、灰分、挥发分、排放指标等进行更严格的限制,不符合标准的煤炭产品不允许销售。推行优质、低排放煤炭产品替代劣质散煤机制,全面禁止劣质散煤的销售。
(七)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大煤矸石、煤泥、煤矿瓦斯、矿井水等资源化利用的力度。推广矸石井下充填技术,推进井下模块式选煤系统开发及其示范工程建设,实现废弃物不出井;支持低热值煤(煤泥、煤矸石)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及锅炉的研发及应用;鼓励开展煤矿瓦斯防治利用重大技术攻关,实施瓦斯开发利用示范工程;有条件的矿区实施保水开采或煤水共采,实现矿井突水控制与水资源保护一体化;推进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建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炭地下气化发展路线。开发脱硫石膏、粉煤灰大宗量规模化利用及精细化利用技术,积极推广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在建筑材料、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建设与煤共伴生的铝、锗等资源精细
化利用示范工程,促进矿区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和示范;鼓励现代煤化工企业与石油企业及相关行业合作,开展驱油、微藻吸收、地质封存等示范,为其它行业实施更大范围的碳减排积累经验。
到2020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60%,在水资源短缺矿区、一般水资源矿区、水资源丰富矿区,矿井水或露天矿矿坑水利用率分别不低于95%、80%、75%;煤矿塌陷土地治理率达到80%以上,排矸场和露天矿排土场复垦率达到90%以上;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取得突破。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标准体系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明确限制类、淘汰类煤炭利用技术。加快制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和装备标准。完善煤炭及转化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建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先进技术遴选、评定、认证及推广机制。建立专家库,制定认证准则。根据相关标准对煤炭清洁利用技术进行评选,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先进技术目录。
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建设标准。通过项目建设规模、能源转化效率、综合能耗、新鲜水耗、资源综合利用率、污废产排率等具体指标进行调控和引导,促进集约化发展,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依靠科技驱动
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将示范技术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积极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融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煤炭清洁高效技术和装备研发企业。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加强国际合作
充分借鉴世界先进经验,高起点、高标准地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并组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境外资产并购和项目开发建设,加强与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提高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在国外建设大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商业化项目,带动我国技术服务、重大装备、人才劳务向国际市场输出,丰富合作层次,提升合作水平。
(四)完善政策支持
各有关方面要积极落实现行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台更加有力的支持政策。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相关领域,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煤炭清洁高效技术的运行和改造。
(五)强化监督管理
强化煤炭利用项目的能效、污染物排放等运行指标实时监测和信息公开;加强煤炭经营监督管理及环保、质检、工商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建立商品煤质量标识系统,严厉打击配煤环节掺杂使假行为。加强煤炭利用项目的运行监督和管理,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力度,确保煤炭利用技术和装置污染物在线监测的真实、准确。
(六)做好组织实施
各地区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进一步细化和分解目标任务,根据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研究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和扶持政策,狠抓落实,强化监管,确保取得实效。
第四篇: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也可替代煤炭等商品能源,而且能源效率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
中国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以消耗农业资源、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农村沼气把能源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农民增收链接起来,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生活文明。发展农村沼气,优化广大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优质能源供应、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为我国沼气发展的试验和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较长时期,沼气建设起落较大,总体发展较慢。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了研究和试验。20世纪70年代由于农村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掀起了沼气建设高潮。20世纪90年代为技术突破和工艺完善阶段。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和试验,中国沼气建设技术和工艺获得重大突破。
同时,中央和国务院历届领导对农村沼气的发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强有力的支持。
2003-2007年,中央累计安排国债资金80亿元,在7.3万个村支持建设823万户沼气,引导带动了沼气发展。至2006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已达到2200万户,已有8个省区户用沼气保有量超过100万户。
目前,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正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国务院常务会议2008年11月确定将农村沼气作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措施之一。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其中明确表明将加快农村的沼气建设,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过去每年沼气中央财政要投入20亿元,2009年在这个水平上要进一步提高,以使每年能解决400万到600万农民家庭使用沼气。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已被社会所公认,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产业化是当代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抉择,农村沼气建设也自然在其中。根据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把沼气建设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加速沼气产业化进程,逐步实现沼气建设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中投顾问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沼气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沼气的定义、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利用价值等,接着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农村基建与沼气的发展,然后具体介绍了国际国内生物质能行业和沼气行业的现状。随后,报告对沼气产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生产利用模式分析、沼气发电分析、技术与装置发展分析和项目投资分析,最后分析了沼气产业的未来前景和发展趋势。您若想对沼气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想投资沼气项目,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21世纪以来,在缓解能源、环境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可再生、低污染性的生物质能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而其中的沼气能,由于其分布广泛、建设成本低、综合效益显著、适合农村等特点,更是成为国家能源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优先发展重点。
中国的沼气建设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终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至2006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已达到2200万户,已有8个省区户用沼气保有量超过100万户。沼气建设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为用户提供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卫生状况和农民生活条件,并改善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沼气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巨大。预计到2010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7.8亿吨,其中约4亿吨可作为农业生物质能的原料;预计到2015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9亿吨左右,其中约一半可作为农业生物质能的原料。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中国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将分别达到25亿吨和32.5亿吨,约可产出沼气1500亿立方米和1950亿立方米,分别相当于替代标准煤2.4亿吨和3.1亿吨。另外,中国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也潜藏着丰富的沼气资源。2020年,中国沼气开发量将达到270亿立方米,是2000年的4倍之多,年增长率为9.1%,大大超过化石燃料(煤、油气)的增长速度,相当于2122万吨标准煤量,也就是约3000万吨原煤的数量。总之,中国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大有可为。
本报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沼气产业协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委员会、国内外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相关行业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首先介绍了沼气的定义、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制取条件和沼气池等,接着分析了国内外沼气行业的发展情况,然后具体介绍了广西、四川、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区沼气的发展状况。随后,报告对沼气产业做了生产利用模式分析、沼气发电分析、技术与装备发展分析、沼气发电设备重点企业的运营情况和沼气项目投资分析,最后分析了沼气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对策。您若想对沼气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想投资沼气项目,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据估计,在英国,利用人和动物的各种有机废物,通过微生物厌氧消化所产生的甲烷,可以替代整个英国25%的煤气消耗量。近年来,中国沼气事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沼气池总数已达到1000多万个。在四川、浙江、江苏、广东、上海等省市农村,有些地方除用沼气煮饭、点灯外,还办起了小型沼气发电站,利用沼气能源作动力进行脱粒、加工食料、饲料和制茶等,闯出了用“土”办法解决农村电力问题的新路子。专家们认为,21世纪沼气在农村之所以能够成为主要能源之一,是因为它具有不可比拟的特点,特别是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这些特点就更为显著了。首先,沼气能源在中国农村分布广泛,潜力很大,凡是有生物的地方都有可能获得制取沼气的原料,所以沼气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其次,可以就地取材,节省开支。沼气电站建在农村,发酵原料一般不必外求。兴办一个小型沼气动力站和发电站,设备和技术都比较简单,管理和维修也很方便,大多数农村都能办到。据调查对比,小型沼气电站每千瓦投资只要400元左右,仅为小型水力电站的1/2-1/3,比风力、潮汐和太阳能发电低得多。小型沼气电站的建设周期短,只要几个月时问就能投产使用,基本上不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采用沼气与柴油混合燃烧,还可以节省17%的柴油。中国地广人多,生物能资源丰富。研究表明,在21世纪无论在农村还是城镇,都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就地利用粪便、秸秆、杂草、废渣、废料等生产的沼气来发电。
农村户用沼气池生产的沼气主要用来做生活燃料。修建一个容积为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天投入相当于4头猪的粪便发酵原料,它所产的沼气就能解决一家3―4口人点灯、做饭的燃料问题。沼气还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中,如温室保温、烘烤农产品、储备粮食、水果保鲜等。沼气也可发电做农机动力,大、中型沼气工程生产的沼气可用来发电、烧锅炉、加工食品、采暖或供给城市居民使用。目前,中国沼气池的推广应用规模居世界首位,国家计划到2010年,要达到2600万口。由此,建池数量将占到全国适宜沼气发展农户的20%。
记者昨日从西安市农委获悉,西安农村
8.5万沼气用户为节能减排作出大贡献:每年节煤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2万吨。今年,西安还将有9000农户使用沼气,为节能减排再立新功。
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将产生的效益是:
一是农村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根据农户建设沼气前后的燃料和耗电量对比测算,一口8㎡的沼气池年产沼气380㎡,替代烧柴3000公斤,每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1000元左右;农田施用沼渣、沼液,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200公斤以上,节支400元,即沼气户每年节能增收在1400元以上。以蔬菜、茶叶等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推广“猪-沼—菜、猪—沼-茶、猪-沼-烟”等综合利用模式,实施立体经营,效益更为显著。
二是农村生态效益不断改善。人畜粪便是农村的主要污染源和瘟疫传染源,发展沼气,将人畜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使农民用上了现代清洁炊事用能,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生活习俗,提高了生活质量。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料,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明显下降,有效控制了农业源污染。同时减少了农民的生活用柴量,有效保护了林地,我县现有2万沼气户,相当于每年保护林地6000余亩。青了一片山,绿了一河水,富了一方民。
三是农村社会效益不断增强。沼气的综合利用,减轻了农村环境污染,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农产品的发展,保护了森林,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使农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得益彰,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内蒙古15项煤炭清洁能源项目稳步推进
内蒙古15项煤炭清洁能源项目稳步推进
今年以来,鄂尔多斯华星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呼伦贝尔5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也取得了国家发改委的“路条”,这两个项目的获批只是今年全区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中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之内的冰山一角。目前,我区正在积极推进的煤炭清洁能源项目共有15项,计划投资8336亿元。建设总规模达到9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油、甲醇及副产品2190万吨。如项目全部建成,每年可实现产值1.2万亿元左右,实现税收960亿元,实现就业近15万人。目前,国家发改委同意我区开展前期工作的煤基清洁能源项目共有5个,总投资2144亿元,建设总规模28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400万吨煤制油。此外,我区还上报国家发改委争取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有10项,计划投资总额6412亿元,建设总规模为煤制气640亿立方米,油品2000万吨。
今年确定的我区重大项目的实施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在煤制气方面,大唐克旗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已于2013年12月正式投产;第二条生产线正在安装设备,预计今年11月底实现试生产;第三条生产线预计2015年底试生产。汇能16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一期工程今年下半年建成,二期工程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
煤制油方面,神华直接液化项目一期二、三生产线计划今年完成总体设计和基础设计,计划今年开工建设,力争2017年之前建成。伊泰200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配套的煤矿已开工建设。此外,庆华集团赤峰、呼市两个煤基清洁能源多联产项目已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路条”。
煤制烯烃方面,包头神华煤制烯烃二期工程(年产180万吨甲醇、70万吨烯烃),计划今年开工建设;神华呼伦贝尔褐煤综合利用多联产升级示范项目(年产50万吨煤制甲醇制烯烃),最近已取得国家发改委“路条”。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