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县的思考02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县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任务,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成果,必将对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西北内陆省份的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是国家对我省的战略定位之一。作为河西走廊狭长绿洲中段的张掖将“生态文明大市”建设确定为主要发展目标,这也成为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生态文明的由来和科学内涵 1.生态文明的由来
生态文明也叫环境文明、绿色文明。它源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前提、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为出发点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克服了传统农业和工业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缺陷,把人类的发展与倡导人在主观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方式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的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文化的享受。虽然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极为严重的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成本过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太低,环境污染极为普遍而又非常严重,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我国现有资源已难以支撑我们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持续发展,现实的国情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中必须加快缓解能源消耗太大的问题。而与此同时,我国的生态状况也十分严峻,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
2.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从理论层面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基本特征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其科学内涵是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应共享一个地球,它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前提、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为出发点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我国传统文化蕴藏着朴素的生态智慧,倡导“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道法自然”,主张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倡导“仁民爱物”,主张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相互仁爱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发展历程看,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它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省的结果,它摈弃了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摈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摈弃了“物质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种既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又不损毁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从自身特征看,生态文明是由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构成的有机体,具有价值理念平等性、生产生活自律性、社会发展和谐性、建设过程长期性的鲜明特征。生态文明是一种以生态文化繁荣为先导,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生态经济为核心,以生态科技为动力,整体推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具有的建设过程长期性,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既要描绘好远景蓝图,又要提出阶段性目标任务,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好生态文明路”。
二、建设生态文明县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生态高台的目标取向体现了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高台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高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经济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之路。不管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保护,还是从资源的节约利用,抑或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可持续性来讲,都应当而且必须走这条路。从抓好发展第一要义看,农业文明辉煌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既十分脆弱又面临危机,触目惊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困扰着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生态高台,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切实破解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难题。从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看,科学发展必须以既能造福当代人又能造福后代人为根本价值尺度。建设生态高台,让人民在碧水蓝天和空气清新的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这是科学发展中应有之义。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存发展条件是我们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重任,是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要求。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必然要求我们要抢抓国家十二五期间投资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的机遇,把生态高台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从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看,科学意义上的发展,是既要学会“弹钢琴”,又要抓主抓重,以“生态高台建设”这个重点带动,走出高台特色文明之路——以城市湿地为标志的现代生态文明与以节水型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文明和以清洁能源为依托的新型工业文明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从和谐高台的目标看,建设生态文明,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建设生态高台的目标取向是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实现高台永续发展的科学定位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生态文明为支撑,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讲,生态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神。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我国已经呈现出经济高速增长、生态极度脆弱的不协调局面。生态差距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之一,生态恶化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产品已成为我国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生态立县”的战略定位会为我县的科学发展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生态资源、生态效益、生态价值本身也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产生巨大的“洼地效应”、“连锁效应”、“亲和效应”,可以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集,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形成强大的民心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建设生态高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在进入工业化以后的相当长时期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是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来推动的。早已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发展阶段,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都发生在这些国家。从我县的发展现状看,环境污染、生态问题也很严重,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无序开发仍然存在,地下水位下降,生存环境恶化、生态环境脆弱等。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积累优化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优势已成为市县发展的主要战略定位,我县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县的目标,继续将生态文明工程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不仅符合省市区域发展规划要求,也符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四)建设生态高台体现了我们维护西北生态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局性问题,需要各行各业各部门共同解决,共同参与。县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大县,是作为西北边陲的一个干旱绿洲县城对构筑全市全省及至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高台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西北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我们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西北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了我们对自身定位的科学把握。只有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 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建设生态文明县的背景基础
自然属性。高台处在河西走廊西部,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县年均降雨量110豪米左右,年均气温7至8度,是一个旱区背景下的绿洲城市。在地理环境上,南部沿山冷凉区、中部绿洲平川区、北部风沙荒漠区的地域生态特征非常明显;在湿地生态上,黑河从东向西贯穿全境,流经长度达88公里,县城依黑河而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更显优越;境内主要河流有6条,年均流量15.8亿立方米,境内水库19座,水库塘坝全市最多。在生态区位上,南与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相连,北与黑河湿地紧密相连,使高台在整个黑河生态流域乃至西北生态系统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臵。已批准的高台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高台县中部,东起小海子水库,北至正义峡,总面积为3 560hm2,其中湿地面积2 500hm2,占总面积的70.22%,天然湿地面积2 250hm2,占湿地面积的90%。湿地面积占全市的71.57%,全市最大,流域内湖泊沼泽遍布,芦苇丛生,有其特殊的自然禀赋,湿地之城、戈壁水乡就是高台的基本属性,有良好的生态自然优势。
历史属性。高台位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之处,处于我国地形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过渡处天然走廊的中部,历史上就是商贾重镇、丝路要塞(丝绸之路)。东西文化在此交流,南北民族在此交融,既有“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又有“血战高台”的悲壮历史,既有“塞上江南”的自然美景,又有“北凉古都”的历史风貌,历史文化独特而深厚,人文景观神往而迷人。
基础现状:近年来我县实施“南保水土,北御风沙,中建绿洲”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以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和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为重点的绿化建设,共完成各类造林封育8.74万亩。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7.1%,集体林权确权到户率达83.1%。实施了以黑河流域野生动物保护、候鸟疫病监测、黑河湿地保护、黑河湿地生态恢复示范区为重点的湿地生态建设,投资750万元,完成滨河路延伸段路基铺垫、堤坝整理、南北广场场地整治、大湖湾水库栈道建设等任务,湿地生态体系得到初步恢复,候鸟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生物多样性特征日益显现。以生态文明引领城镇化建设,实施了城区公共绿地改造,绿化街区主干道、10万盆鲜花进县城、外围防护林营造为重点的城市绿化美化建设,绿化覆盖面积达1070亩,绿化覆盖率达26%,城市绿化体系初步形成。编制完成了《县城水域体系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和21个村庄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实施了以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黑河退耕还林还草调节水工程为重点的生态水利建设,完成了马尾湖、大湖湾等10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允许利用的水资源总量达5.39亿立方米,解决了11.8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占全县的88。45%。在生态节水产业上,设施农业、制种玉米、番茄、棉花等多年来一直是全县的主导产业,常规节水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在工业节能减排上,关停了水泥厂、造纸厂两户高污染企业,蕃茄制品公司新上了污水处理设备,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使用,日处理污水6000吨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在十二五时期也将建成。形成了矿产化工、轻工纺织、生物制品、建筑建材、新型能源为主的五大工业体系,相对来说是污染环境较小的。这些都有为建设生态文明县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条件。
形势机遇。我们面临的历史机遇非常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大背景和我国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都迫切要求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凸显后发优势。国办47条指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巩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成果,保护天然湿地”、“加快推进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区防沙治沙工作,建设防风固沙大型综合防护林体系。大力推广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支持建设以河西地区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都要求要向西部倾斜向生态环境倾斜。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也将节约用水、生态用水定位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连续10年,每年近4000亿元的水利建设投资为旱区背景下河西绿洲提供了更多的生态发展机遇。准确把握和利用好国家这些政策,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建设生态文明县的途径选择
21世纪初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天行有其道,地行有其常。”当我们以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重新审视高台生态优势,检视高台文明发展的足迹时,就会得到有益的启示,作出明智的选择。
一是我们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尽快形成高台浓郁的生态特色。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特色越浓,给人的印象越深,吸引力越大。我们高台的生态环境要有特色,有个性,有魅力,就要做到规划的起点要高,立意要新,定位要准。我们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创造自身独特的生态特色。比如,高台的滩多、湿地大、路(公路、铁路)多,通过科学规划,应当使滩有滩的个性,湿地有湿地的景观,路有路的风光。形成生态特色必须增强精品意识,努力塑造一批具有示范辐射效应的生态亮点。最核心的生态亮点应该是立足城市精品工程,依黑河,顺水势,构建草水相间、形神合一的生态环境,让高台开门见水,开门见绿,成为亮丽的湿地之城。在建设生态大市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认真实施城镇生态、绿色通道、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土保持、商品林基地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农村能源工程和生态农业示范等生态工程。运用整体、整合、整理的方式,集中力量,大做精品,实现一景一品,形成生态亮点,并注意增强亮点与亮点之间的关联度,通过各个亮点的连接和聚集,产生品牌效应。坚持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要落实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在西部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通过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保护和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在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的循环发展中,充分发挥林业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天然林保育等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提高环境承载力,自净能力、环境容量,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实现国土生态安全,维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防沙治沙和三北防护林建设为依托,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为背景,继续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找准国家政策与县情的对接点,大力实施 “南保水土、北御风沙、中建绿洲”的生态发展战略,全民推进县域南部、北部、中部区域性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加大封滩育林面积,加大人工造林,加强天然林管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做好绿文章。南部沿山区借助祁连山争取国家制定出台规划,把祁连山生态保护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争取冰川、森林等重点生态保护项目,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重点保护和发展水源涵养林、沙棘和仁用杏等植物,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北部风沙区,加快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构筑北部荒漠区“绿色长城”,阻挡风沙侵蚀,保护绿洲安全,重点巩固和扩大生态造林和农田森林网,提升防风固沙能力;中部川区城市和城镇建设更要打生态牌,按照人居环境生态化的思路,精心做城市城镇的形象设计,凸现城市的个性和魅力。以黑河中游湿地保护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加快黑河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示范区建设,完成防洪堤坝、南北广场及场地硬化绿化工作和南华滩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二期项目,在城市新区建设规划中增加绿地建设面积,在老城改造上尽可能增加绿化带。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减少城市污染。积极争取节能减排、污染治理项目,改造城市供热体系,减少供热锅炉,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提高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水平和生态效应。
二是我们需要倡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观,从一个号令自然、征服自然的主人转变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朋友。千秋基业,生态为先;优化生态,人人有责。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积极推动生态文化建设,以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助推生态高台建设。我们要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树立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和行为准则,积极引导人们的工作生活进入“绿色工作生活”轨道,自觉保护生存环境,实现传统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社会各界,在深入学习、宣传、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生态建设的共识,以全民共同参与推动生态高台建设,创造“生态高台我受益,我为生态做贡献”的社会环境条件,形成生态建设的合力。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重要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为现代文明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三是要坚持走清洁生产道路,推进循环经济模式。我们需要追求一种环境与发展“双赢”的境界,把建设生态大市的过程变成一个加快发展的过程。实践告诉我们,环境与发展结合得越紧,协调得越好,“双赢”效益就越高,生命力就越强。生态经济是21世纪的主流经济,体现了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提高效益的高度统一,表达了越是生态越有效益的发展趋势。青绿是金,良好的生态就是生产力。工业是高台经济的一条短腿,拉长这条短腿必须围绕培育壮大以五大工业体系为依托,发展一批有效益、无污染的优势企业。一方面要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做好低碳文章。认真落实污染减排目标,以最严格的环境执法力促生态高台建设。大力整治行业污染,督促污染企业达标排放。引进企业时要加强环境评估,做到谁污染谁治理,有污染必治理。管理企业时,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将企业生产和管理纳入“绿色生产”轨道,实现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积极促进废物回收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的污染。加快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商业、民用、政府机关和农村领域的节能降耗,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土和环境治理,做好保护文章。要从水资源管理、节水措施应用上,促进用水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严格废水排放企业日常管理,加强地表水环境和饮用水源、空气质量等安全监测。尤其是组织开展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村环境保护,解决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积极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大力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尤其建好用好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城市垃圾添埋工程。
四是以建设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契机,切实做好黑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做好湿地文章。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节水还湿地工程,扩大绿洲面积。要抓好以黑河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示范区为主的高台黑河湿地公园建设、滨河新区开发,充分发挥高台黑河湿地面积大、野生动植物种类多、保护级别高的独特优势,切实做好保护利用工作,不断恢复提高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充分彰显“湿地之城”、“黑河水乡”的独特魅力。最大限度地将深层次、原生态的“水”文化底蕴展现出来,把“湿地”和“绿地”作为塑造城市形象。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做好节水文章。高台是农业大县,建设生态文明县首先应从农业“生”起。一方面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突出发展以无公害种养业为主的绿色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大力总结推广 “暖泉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经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科学规划设计农业循环系统,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改善化肥、农药对土地污染。另一方面要建设生态水利,为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保障。尤其是抓住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机遇,以13座黑河口门改造、黑河湿地景观区建设、水库新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渠道衬砌为依托,大力增加节水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设景观设施,增加绿化面积。
五是我们需要坚持以综合手段来推进生态大市建设,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199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建设生态大市,打造生态品牌,是一项功在当代、荫及子孙的德政工程,也是涉及面广、关联度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部门的密切配合,一代一代地不懈努力。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作为各级领导,既要担负起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义务,又要切实履行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政治责任。关键是要按照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领导,落实任期目标责任制,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一起规划、一起实施、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各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尽显其能,为建设生态大市尽一份责任,做一份贡献。全社会都要发扬“燕子垒窝”的创业精神,关心环境,支持生态,大家都要做建设生态大市的促进派。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生命有限,生态永恒。美丽富庶的高台大地,是我们世世代代生长的地方。我们每一个高台人都肩负着保护生态、造福子孙的历史重任。我们坚信,今天的艰辛将铺就明天的坦途,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高台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高台的未来将更加富庶、秀美而安康
第二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种全新的文明,它强调我们人类在追求自身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权力的同时,电应当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它强调我们人类在追求当代发展与消费的同时,要努力做到使后代人与自己的机会平等。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昕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与环境、社会生产与发展相适直,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就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旰枯诀和国家的长久治安。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人民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人民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知识欠缺。
人民不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人民是否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针对人民是否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有调查显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了解的人群占30%,了解一部分的人群占25%,不了解的人群占45%。
由此可见,社会上大多数人生态文明知识欠缺,对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不重视。
(二)人们某些行为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们乱砍滥伐、乱扔垃圾、随意焚烧垃圾、工厂乱排汗水和有毒气体。二是浪费各种生活资源,如:经常使用一次性碗筷、浪费水、浪费电,没有深层次的节约概念和行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注意生态环境的行为显而易见,人们习惯生活中人走灯未灭,餐厅、饭店经常使用一次碗筷,特别是人们随意扔垃圾,不注意环境卫生更是常见,种种现象表明社会中现存大量破坏生态文明现象和行为无处不见。
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人们对生态环境非常满意度很低,大多数不基本满意,也有一部分人群不满意,有的认为无所谓,对自己的生活无碍无灾。
建区30年来,区政府对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动了大手笔、做了大文章,有一定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对大汤河的改造后,环境有很大改观,两岸绿树成荫,白鹤成群。反之,有的人们对生态环境感到不满意,这说明社会在此方面还需要改进的地方,社会还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给人民一个更 好的生活环境。有的人对生态环境持无所谓的态度,反映出这部分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重视和生态环保的意识匮乏、对自身生态环境的忽视。
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没参加过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大多数人都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不容忽视。
三、针对生态文明现存不足的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柬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目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在家里
1、注意随手关灯、照明用电。
2、尽量节约厨房里的能源,使用低碳烹调法。
3、节约用水
(1)淘米水可以用来洗碗和浇花,它也是很好的去污洗涤利。既可以省谁又能少使用洗洁精,也可以减少污水。(2)洗衣服、洗脸、洗澡、洗头等的水可以收集起来冲马桶或者擦地。
4、循环再利用
靠循环再利的方法来进行材料的再循环使用,可以减少生产新原料的数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纸和卡纸版的循环再利用。回收的纸再生可以减少树的大量砍伐,从而减少水污染。因此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和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
5、垃圾处理分类
在我们的日常垃圾处理一直延续混装,特别是有的人群不注意公德,装修杂物也图方便倒进垃圾桶。
垃圾分类:把再生与不能再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爱护环境的习惯和自觉性。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一起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
第三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
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1.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落脚点是“发展”。一味的被动保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环境问题是发展产生,也应该通过发展来解决,要在转变发展模式中寻找出路,即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中心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2.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机制。发展绿色经济,善待自然;发展绿色科技,尊重自然规律;重建文化的政治体制,实现人与人的公正、平等。3.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维护生态系统结构与平衡。任何事物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崩溃,生态环境更是如此!假如当年罗斯福没有下令捕杀亚利桑那州北部凯巴伯深林中的狼,我想那里的鹿会生活的更好。事实证明,杀狼是不能保护鹿的,因为那样破坏了生态平衡!生态文明体现的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布局,坚持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协调的区域生态经济体系,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大量的发展事实告诉我们,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1.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
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老子就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说明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而我们现在必须认识到这一点!2.树立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谋发展的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就必须在发展经过程中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消费之路;就必须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否则,就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与贫穷。我们要把生态文明观贯穿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推进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民用工业道路。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进行下去!3.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的理念。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
(三)培养生态文明意识1.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同时环境教育要求人们依据环境法则,逐步树立起“一个地球”的意识,树立起人与自然平等、国际间和代际间公平的思想。2.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3.加强生态法制教育。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联合国于1993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21世纪议程》在全球的执行情况,目前有80多个国家
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交了执行《21世纪议程》的国家报告。与此同时,不同国家也根据各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制订了各种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纲要和法规。目前环境法学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新视域。生态法制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现在有许多人追求原生态,追求绿色,这说明由现代科技创造的事物不及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安全和舒适。毕竟,我们是生活在自然里。我永远相信,大自然给人类的永远是最好的!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破坏自然呢?深入开展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正确的选择,也是我们对自然的一种感恩,更是对人类自己的一种负责!作为这其中的一份子,我们对党的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都应该尽自己的一分力!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作业(2012-02013学年第一学期)
班级:物流1103姓名:冯妍瑶学号:4号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文明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一方面,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创造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是以其他三个文明为前提,又反过来有利于促进三个文明的建设;而三个文明则是在生态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四种文明共同构成文明建设的体系。另一反面,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生态文明体现了三种文明建设的升华,是后者的落脚点,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是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而生态文明不仅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社会不公,使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发展,而且还把许多新观念、新内容引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生态文明这一崭新的文明形态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形成新的“四位一体”建设。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和体现,也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体现和应用。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纵向来看,生态文明将成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文明;从社会现实存在的横向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并列的另一种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施,是人类对长期以来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重大飞跃,是人类文明理念的一次创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以往的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他们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整个世界,科学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论断,显露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没有明确提出过生态文明的概念,但他们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都包含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此做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地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并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一、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一哲学基本观点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以及由人构成的各种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界中进行的,人和社会都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是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是唯一的物质基础。“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1]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先后经历了从“膜拜”“敬畏”自然阶段到“征服”“统治”自然阶段到“协调”自然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尊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统一。
其次,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同生死,共存亡。大自然作为无意识的客观存在,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它的发展和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人类或者没有人类肆无忌惮地过度开发,我们的生态系统是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生态问题的。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们可以并且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去探索、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不仅如此,人一旦掌握客观规律后,就能够运用客观规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以满足人自身需要。
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存在物,人的实践则是有意识、有计划并且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活动。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程度和严重后果,如果人类不能很好地及时解决这些严重的生态问题,将会阻碍人类的发展,长此下去必将威胁人类的存在。主体的人的活动是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生态文明。可见,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
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其特定规律,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纵向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的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首先,坚持了实践第一,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人的实践活动是利用自然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是不能创造物质本身的,“没有自然,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1]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长期探索发展道路上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创新的经验总结,是在认真分析比较优势后作出的历史抉择,是在实施了科学发展观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等基础上提出的一条符合国情的新的发展路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全体公民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还应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各项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使生态文明建设向着理想的新境界有序迈进。
其次,坚持了普遍联系和矛盾发展的辩证统一。普遍联系和矛盾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关于自然界所有的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的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到处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及上面的人、事、物是一个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统一体系。人、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关系。
自然是人通过自身能动的实践活动改造了的自然,是人的自然,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所以,人们不管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进行实践活动,都不能只从人的视角或社会的视角来进行,还必须关注自然,把人、社会和自然有机的统一起来。现在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人、自然、社会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只是一味地以人类为中心,片面地强调经济的发展,过分注重物质文明,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人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自然界,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变化。“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和消逝着……”这个生成和消逝的过程,可能是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转化,但也可能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具体是向哪个方向转化还需要实践与时间来检验。“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于我们人类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我们只有利用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观察生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必须从全球大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局部的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做法,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矛盾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来指导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人类社会、生态环境之间也是矛盾的。个体的人或集团在利益动机的驱动下,为人类社会可能创造一时的物质文明,但也可能损害区域环境,使得公共资源和环境受到威胁。现实中无约束地滥用公共资源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活动的参与人理论上均偏好寻求个人理性的纳什均衡——双方均取非公平利用公共资源环境,而先取公平利用(帕累托均衡),这就需要政府的正确制度、机制安排。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出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就是要平衡利益矛盾,实现公共资源和环境的合理配置。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继承和发展,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所以,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统筹考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只有这样,才能早日真正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本文章由西安牛皮癣医院http://www.xiexiebang.com/整理发布,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