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

时间:2019-05-13 23:4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

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试点省市的经验不断引起业内各方人士的密切关注。2004 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起始年级全部走进新课程。在局领导以及教研室的领导下,我县各中小学校的课改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参与课改的学校由原来的几所试点学校到现在的100所,收到了可喜的成效。但具体到每个学校却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课改的成败,从教育行政、专家、教授到普通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校长是课改第一责任人。校长应该带头学习新理念,带头转变教育观念,深入课堂,亲自执教,认真反思自己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符合课改精神,教师和学生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怎样引导师生的教育理念,学习理念。

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那是往大里说,真正实施行为还在学校,新课程崇尚个性化行为,每个学校情况各不一样,正是个性化体现的基础,这种体现,校长是最好组织者,也只有校长从观念到行为变化了,这所学校的课改才能进行得有声有色,办学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校长是一校之魂。校长对新课程的态度决定着一所学校课改的成败。

(一)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只有理念、认识提升了,新课改才会有生命力。

要提升对新课改的理性认识,做好解冻工作。关于素质教育,关于新课改,我们听到了两种不同声音。两种声音的出现引发了我对素质教育进行理性思考。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了十年,但总体上看,客观上说,确实存在着“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问题。新一轮课改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作为校长必须理性地思考如何在课改中避免以往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切实提升对新课改的理性认识,真正使其回归自然。

(二)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推进课改的核心要素来抓。再科学的课程设置,再好的教材,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去驾驭,那么也将事倍功半。冷静地看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在实际中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面对全新的教材,面对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能只做到了皮毛,其实差距甚远。绝大多数教师缺乏宽厚的知识底蕴,缺乏灵活驾驭教材和学生的能力,缺乏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教师素质不提升,课改不会有实效。为此,我们必须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实现课改高质量的核心要素来抓。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将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加大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力度。可从四个层面提高教师素质:第一个层面是进取精神和师德修养;第二个层面是教育观念的更新;第三个层面是课改的实践操作能力;第四个层面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在校本教研中透彻领悟“以校为本”的原则: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

通向未来的路,不是回家的路;这是一场全新的赛局,有着与以往不同的赛场规则。谁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它,跑在前头谁就是赢家;要赢,就必须从竞争对手的队伍中跑出去,而不是在队伍之中。

认真地反思一下学校的工作,首先,学校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校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家长、社会和上级领导的普遍认可,但是,学校将如何顺利进入第二次发展轨道,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是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实应该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进行深层次的民主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寻找出适合学校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其次,学校如何建立富有科学化、人文化、校本化的管理模式?怎样充分调动教师、家长、社区等人员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是值得今后思考的课题;三是校长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并将理念持之以恒地落实到学校的日常工作细节上,让所有的人努力实践学校的办学理念;四是更加明确校长要始终坚持抓好三件事:学校的发展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造品牌学校。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以来

新课堂 新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之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了新“课程”,涌现出一大批新经验和新课例,真是令人欣喜振奋。但是在我们听课观察中,也发现少数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异”,确有可讨论之处。下面略谈几种“新问题”:

1、“自主”没有落到实处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学生生命的灵性,实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而真正“自主”往往没有落到实处。通过多次的课堂观察,发现有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他主现象。即学生在整堂课中,都是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在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自主学习,所以“他主”现象明显。

二是淡化出场。有些课堂教学教师却出场很少,一切让学生说了算,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其结果使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都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我们提倡学生“自主”,绝不是否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的职责,一定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2、“合作”存在无效现象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组际竞争,时有思维碰撞的课堂切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有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甚多。通过我们观察确实存在无效现象。一是合作匆忙。即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简短,讨论、研究匆匆,缺乏深思熟虑。

二是合作无机制。即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盲目让学生分组围坐,但成员分工不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结果乱哄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三是合作成“调味”。由于合作的目标不明确,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

1放在小组里合作思考,把合作学习看成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品”,无实际意义。

四是合作“包场”。即在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性不够,发言汇报时往往优生包揽全场,学习能力较弱、反应较慢的同学则过于依赖,一部分则盲从。

因此,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引导等诸多因素都是教师应全盘考虑的。

3、“探究”没有抓住重点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在探究操作上要讲究科学,要杜绝随意性。

关于探究性学习,根据我们的听课观察,教师让学生探究的机会比较少,即使有探究环节,尚有以下几种现象应特别引起注意:

一是探究学习形式化。少数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左一个探究,右一个探究,充满了整个课堂,有些问题可以用接受性学习来解决的,也要探究,其实,我们反对“注入式”,不是反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二是探究问题无意义。在教学中,有的探究题目零碎,未抓住重点,不能通领全局;有的过于肤浅,不需探究也要让学生探究,有的偏离教学目标,费时过多,常常事倍功半。

三是探究问题来自教师。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有时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没有经过学生的思考,在实践中学生不感兴趣,在探究中比较被动;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当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不是不可以,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教学艺术。

四是忽视探究结果。过去在教学中“轻过程,重结果”,现在我们提倡要“重过程”,但是“重过程”不代表不要“结果”,这是个误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过程观”。有时教师将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初衷很好,有时却常常是不了了之。

4、“对话”理解不够全面

“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的、合作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有少数教师在理解“对

话教学”中有不够全面的现象:

一是对话机会不等。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有时师生的对话呈现“课堂上的孤独行为”,“问题”均有教师提出;或者呈现出简单的“一问一答”,话语霸权严重。

二是对话淡化倾听。在教学中,注重交往和交流,淡化倾听现象严重,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使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在对话中互补与汲取,教师也没有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

三是对话忽视前提。对话前应该让学生对问题多思考,多准备,才能保证对话交流质量。而有少数教师,问题一提出,学生未好好地思考,书本也未好好地看,却让学生展开讨论,组织交流。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

5、“赏识”需要教师真诚

新课程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新课程所以为新的一种标志。可是,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是否真正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赏识是否真诚?值得探讨。

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答的是什么,都一律评为“好”,“不错”,没有发展性评价,或者根本不予评价,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真诚地赏识学生,就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也要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方法的运用,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的丰富,价值观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目标。

6、“预设”中的行为呆板执行

课前“预设”是必要的,关注“生成”是可佳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但呆板地执行“预设”就要扼杀可贵的“生成”。其表现如下:

(1)执行教案,不折不扣

在课堂中,教师不善于根据教学情况,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害怕“节外生枝”,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设计的顺序对话,教师就要打断学生的发言,此种现象非常普遍,因为他不懂如何开发生成性资源。

(2)学生资源,视而不见

教师不善于挖掘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教师忽视了学生是

带着知识、经验、思考、智慧、情感,参与到课堂中的活生生的人。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与表现,视而不见;而课堂的动态生成被教师的迟钝所扼杀。

(3)偶发事件,缺乏机智

教师在备课预设时,对教学中偶发事件没有做到充分的准备,或者说,没有把偶发事件作为预设的一部分,当课堂事件发生了,没有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办法,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把它转化为可贵的教学资源。当事件发生了,只能追求与预设的一致,对其避而不谈或生硬回绝,导致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的失败。

(4)资源开发,“五个不知”

课程资源的开发,它关系到在课堂能否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大问题,在当前资源开发中,少数教师尚存在“五个不知”,即只知有教材,不知有课程;只知有教师,不知有学生;只知用多媒体,不知怎样用多媒体;只知有教不会的学生,不知有不会教的教师;只知临渊羡鱼,不知退而结网。

第三篇: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更新)

老调新“谈”

——浅说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中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永康市实验学校吕阳春

摘要:学生的学习好差是客观存在的,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同样会有。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天禀赋的不同,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甚至可能是教育因素造成。在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动手操作的能力来促使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发展,避免在小学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中两极分化的情况发生,并为儿童终身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关 键 词:科学课实验探究两极分化有效教学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科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为科学教学活动的基础;课堂互动、主动参与是科学课堂主要形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为科学课堂学习的主要学习方法。然而随新课改不断深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实验探究学习时出现了一个问题:大多数的同学在实验探究学习中是认真而主动的,对实验探究的热情是相当的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是非常的仔细;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同学基本上就是配角或陪衬,甚至是没有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中,这在“探究既是科学的学习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的科学课堂发展下去,不只影响科学课教学的实效,更严重的是将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既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两极分化”不是新课改的产物,只是新课改下的“两极分化”更具危害性。究其原因有:

(一)积极主动好求上进者发展提升的空间更加广阔

在新课改之前,学生主要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学习方法、思维方式都受到了限制,所以学生表现在学习上的差距不是太大,可以说是有潜力的学生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而实施了新课程改革,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

方式的改变,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学习方法以自主探究为主;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等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科学探究活动形式多样而且富有挑战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这种学习方法适合大部分学生,他们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新课改的课堂成了这些学生的舞台,也为提供这部分学生向上分化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二)基础薄弱又缺乏主动学习的责任心,等于压缩自己的发展空间

和上面同学相比,有一小部分同学他们上课不发言,讨论当听众,实验操作当观众,甚至不做观察记录。《科学》的学习是以经历探究过程为学习的目标和方法的,这与其他课的探究学习是有很大区别的,没有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没有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同学就出现懒于动手实践、不积极参与观察发现,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对这类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新课程条件下,由于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情况很不一样了,学习困难生只是一种表面形式的参与,实际收效不大,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探究的机会越多、时间长,这些学生失去的也就越多,固而也就成了化分的另一级。.教师创设问题、设计实验往往都从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综合性的特点出发,而这恰恰又是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学生所最缺乏的,自然也就成了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课的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和过程中,虽然显示了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氛围的热烈,但是由于小组成员往往是好、中、差搭配,容易形成一个依赖的主从的关系,既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成了小组的主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违背了以好带差的初衷。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属,甚至是受排斥的对象,而讨论、汇报小组成果时就更没有他们的发言席位了。这样这部分学生向另一级分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中学生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并不复杂,但是容易被科学课堂这种特殊的探究学习形式所掩盖,影响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实验探究学习中学生产生两极分化与新课改的宗旨是不相符的,作为科学教师应该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己任,多角度、不同方位为这些学生着想,以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的发生。

(一)面向全体,改变观念,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

聪明、好学的孩子固然人见人爱的,但是社会需要和职业操守告诉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关注所有学生。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只要付诸爱心、和风细雨、对症下药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特别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发展,在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针对学困生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参与探究学习,多用鼓励性评价,建立学生的成功信心,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从而实现转变并不是不可能。各学科有关差生转变的案例、经验并不少见,在我们科学课里同样可以借鉴。同时,在设计实验时把操作难度降低一些,让实现现象明显些,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多关注、多激励,充分调动让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从简单的开始,帮助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平时,给学生布置一些信息收集、准备实验材料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去完成,养成主动参与、自觉完成的学习习惯。

(二)缩少小组成员的层次差距,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科学课是最适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学科,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分组方法——好、中、差搭配,这种搭配固然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但这往往成了学优生展控的舞台,造成一部分学生成为观众、听众的主要原因。“《科学》这门课是需要实验、需要动手操作、需要人人参与体验过程的”,其实“分层次教学”在小学科学的小组探究学习中是很适用的,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操作能力的实际情况把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为同一小组。可以避免被他人包办一切、代替一切的结果,而老师也可以有更多机会、时间给予这些学生的关注、帮助和辅导,很好地阻止了他们的分化发生。例如在比较《谁流得更快一些》的教学时,我就有意识把几个平时懒于动手、不参与小组实验操作的学生分在一个组,这样他们就不能再当观众、做听众,只有自己动

手完成水、洗洁精、食用油三种物体的流速的比较实验。虽然他们完成的探究任务要比其他同学化费更多的时间,既便如此,他们至少经历了自己动手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自己的成果,其实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部分学生不仅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实验的能力,而且还会缺少自我感悟体验的过程,甚至会流于形式。

(三)、变换分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同一组织形式使用的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学生也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生兴趣的。科学课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各种不同的分组形式进行实验探究教学,避免长时间采用一种分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学习。在分组探究学习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和职责,在不同的实验活动中小组的成员要经常进行调整,在实验材料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把小组分得小些,甚至是个人独立完成。例如在教学《温度和温度计》时,要求学生对温度计进行观察、探究,并对发现作具体的记录,原本安排四人组成一个探究小组,在教学中就发现有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探究学习,后来我改变初衷,让学生每人一支温度计,独立完成对温度计的观察探究,之后同桌间交流讨论,避免了部分学生陪衬附属的角色,而在科学课可以这样安排的内容还有很多。

(四)发挥探究记录本的作用。

实验记录是科学探究学习成果体现方式,是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依据,老师可以从记录的结果上了解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情况。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时,我就要求学生有专用的实验记录本,记录科学探究学习中的观察发现、原始数据、实验过程,甚至是存在的问题、失败的原因等,每次探究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记录,并且及时检查学生记录的情况,以便了解学生参与的程度,了解探究成果、学习的轨迹,以便修正及时教学策略。对记录结果做得好的或有代表性记录进行表扬和展示,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寻找差距及时补上。

学生两极分化并非只发生在《科学》里,只要科学教师在科学实验探究教学过程加以关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主动承担学习中的责任,积极培养

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在实验探究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在实验探究学习中是可以避免向低级分化的。

参考书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傅圣瑾《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靳玉乐《合作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韦 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2012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预测题(新课改)

一、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构主义课程以美国的_______为代表。

3.根据课程管理和设置的要求,把所有课程分为_______和_______。

4.国家制定的是教育目的,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是_______,到课程工作者所要确定的是_______。

5.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是_______。6._______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7.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_______。

8.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

9.课业及进程是指_______。10._______最早将课程编制引入课程评价。11._______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模式。

12.美国的加德纳提出了_______,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1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_____。

14._______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之前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被成为“过程评价”,_______被称为“结果评价”。

15.2001年6月______________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

16.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课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课程理论上,偏重能力的是_______,偏重知识的是_______。

18.课程设置的最终表现形式是_______。

19.课程设计所形成的文件称为_______。

20.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终要体现科学教育与_______相结合。

21.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_______、赫尔巴特、斯宾塞。

22.新课改下,小学阶段以_______课为主,初中阶段设置_______课程。

二、简答题

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3.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临沂山香咨询电话:***1QQ客服:126483546

3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5.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6.简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7.简述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8.简述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

9.简述课程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2012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预测题(新课改)答案

一、填空题

1.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2.布鲁纳 3.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4.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5.教育目的 6.课程实施 7.教材/教科书 8.课程计划 9.课程

10.泰勒 11.发展性评价 12.多元智力理论 1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4.诊断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1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6.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17.形式教育论 实质教育论 18.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19.课程标准 20.人文教育 21.夸美纽斯 22.综合 分科与综合二、简答题

2.(1)社会发展水平

(2)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2)强调加强基础

(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活实际的联系。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4.(1)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

(2)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

(3)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

(4)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教师个体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

5.(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6.P27

7.(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8.P

539.(1)体现课程结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原则。

(2)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原则。

(3)体现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4)统一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原则。

新课程改革知识要点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1、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

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4、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九、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十一、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十二、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十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潜能。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

3、关注弱势群体。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5、关注“违规事件”。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

十四、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十五、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小组中交流的时间,交流后整合的时间,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的互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4、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②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④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

5、应该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6、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

我县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实验中学课改是教育本质的一次变革,实施新课程是一种必然。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新时期课堂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我校的高效课堂是“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自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经过中国教师报李炳亭主任、县教育教研室、学校老者研室三级培训后,我已经初步掌握要领,并在课堂中贯彻执行。虽然收获颇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遇到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预学的环节内容变化大,形式更多样

以前的新课,学生基本上就是读书,勾画,做题填空等简单形式的预学,更利于学生展开独学、对学和群学。今天的课是单元复习课,内容难度比较大,既要整体梳理一遍教材,又要梳理单元检测题试卷等,更为艰难的是,这种复习课本来上的就不是很多,为此同学们表现出了许多的不适,在合作上大家没有了往日的默契。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因为刚上完了必修课,今天就接着复习,同学们在梳理教材时有了难度,在小组内部分工上,比过去的协调也增加了难度。

二、展示环节有所变化

首先,展示什么内容,比过去有所变化。过去是展示自己小组最拿手的成果,是首先要展示自己小组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接着是小组互相解决问题,展示成果。这样的课堂设计学生有些不太适应,所以,该哪个小组出场展示呢,学生们就出现了混乱。当学生出现这个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纠正。我怕纠正太多,学生更无所适从,希望他们在课后的反思中能够理清思路,留待以后的课上改进。

其次,怎么进行展示,比过去有所变化。为了增强学生对疑惑问题的记忆深刻和关注,今天要求大家把问题板书呈现在黑板上,过去是以说代替写。今天在写上,大家有些不适应,而且对于时间的把控不够好。多数学生没有写过这么大量的粉笔字,甚至为了板书美观,好几个同学都擦了又写,写了又擦。怎么样写好,怎么样板书,今后这些内容我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培训,这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挑战。单元复习课,更应该落实到善于归纳,善于理清思路和结构来学,落实到笔记是一个关键,这也是本节课要求学生板书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衷。

再次,展示过程中学生灵活性不够。今天的课堂,学生灵活反应不够好,没有及时对相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寻找其共性,这些是新授课中少有的。我想,这和老师的调动及氛围的营造不够有很大的关联,今后要加以改进。

三、评价环节有变化

经过三级培训的学习,结合学校情况和学生情况,我们将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变为复合的评价方式,即采用参与度和结果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所以,过去我们对学生的参与 只停留在口头表扬的层面,从来不给予加分。今天,要考虑参与度加分,我自己首先就感觉有些不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情感氛围等营造的不够。

在这些变化中,我们也许有很多的不适应,我想慢慢会好的。

当然,今天的课也有一些是没有变化的,但教学中,却无形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展示环节的走样。本学期,我们都是按照学校制定的“五步三查”教学环节进行的,即展示小组成果――接受大家质疑――修改完善并归纳小结――欣赏评价的环节进行,今天第二个小组的展示就出现一些混乱,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当时的教学处理有些急躁和粗糙,还没有和学生交流,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展示成果不适应。也许更习惯的是小组全体上台,这样大家心里没有那么慌张,相互有提醒,能够更好地进行展示。第二,反馈环节 的处理不果断。今天的复习课,实际上是可以不超过规定时间的。一方面是展示环节的调控不太恰当浪费了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展示过程,了解复习的把握程度,可以灵活处理最后还是否需要反馈与评价。第三,师生的沟通不顺畅。过去的课堂总是春风笑语的,今天我满脑子里想的都是五步三查,抓紧时间,及时了解学情,学生心里想的是怎么在小组中参与展示。我感觉师生的精神面貌没有激发出来,相互之间的和谐、互动缺乏温度,所以整个课堂的激情不够,感情不够,也影响了学生的发挥。我个人的体会是,尽管老师要少说,可老师仍然是整个课堂的情感氛围营造的主要源动力。

在这节复习课中,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我需要以后加以改进,也需要理加多的学习。同时,我也有所收获,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信学生,是解放教学的基本前提。本学期,我们在导学案的编制上就不断地渗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如标注A、B、C三级训练题。今天的复习课导学案编制,为了避免老师的交代不清楚,学生了解不明确,考虑到复习的内容多。所以,重点解决了学生的行为要求。我觉得今天的导学案更像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课前,课中,老师基本上没有花时间来啰嗦“现在你们干什么,怎么干”,相信学生的结果是,大多数同学还是能够按照要求去学习。

2、从形式上来讲,五步三查的环节基本完成。在学校课堂改革的固模阶段,我觉得自己是严格按照五步三查的要求,亦步亦趋,努力探索怎么样落实教学预学、展示、反馈三环节及五步的。上完课后,自己总的感觉是,五步走完了?探究课上了?形式的问题似乎容易解决,内在的问题只好慢慢摸索前进。

3、3、控制冲动,凡是传统课堂的不当做法先放一放。我觉得对自己来说对有些问题的传统做法,自己是想方设法地控制自己停止不说。比如按照过去的思路,复习课一般是把知识结构梳理梳理,把重难点、易错点、常考点以及各种题型归纳归纳,很多时候讲得学生一愣一愣的,讲得学生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问题是,老师讲完了,学生真的掌握了吗?而且,一节课不够老师讲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没有提填空题的问题,就真的没有问题了?按照学生的问题学生找,学生的答案学生发现的原理,像今天的课堂,我该什么时候插入其中了解学生对填空题把握的真实情况,甚至怎么样“引导”、“点拨”?我当时真的还没有考虑好,也没有寻找到适当的时机,也就控制了冲动,没有采

取贸然行动。

总之,我认为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应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为了提高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我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对以上问题加以认真解决,这是我今后教学需要更加认真思考的。

下载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总结

    龙形市中心学校新课改工作阶段性小结 (2013年9月——11月) 2013年下期开学以来,我校在上学期两个班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学校新课改工作推进力度,扩大了试点面,确定五、六、......

    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XX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2009年秋学期) 一、 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及市区、学区课程改革实施......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模版)

    西台学校丰台小学部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新世纪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创新精神的......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范文大全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林泉小学陈芳经过一天的观摩与学习,是我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不管是在上午两位老师的示范课,还是下午于老师的讲座,我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思想......

    新课程改革论文[推荐]

    活用新教材 教活新课程 新课程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2008年我校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新一轮课改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 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等多方面较原来的课程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我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为了积极开展新......

    有感于新课程改革

    有感于新课程改革 自去年工作以来,笔者教了两个七年级教学班的数学,至今已有一年之久,所用的教材就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虽然没用老教材教过,但却用老教材学过,在这一年教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