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四个全面引领实现强军目标
以四个全面引领实现强军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朱生岭
《 人民日报 》(2015年04月03日 07 版)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勾绘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蓝图,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是当前我们朝着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目标前进的行动指南。我们要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行动、凝聚意志力量、实现强军目标。
以深入学习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的高度政治自觉
推动伟大事业发展、赢得伟大斗争胜利,须臾离不开理论创新和理论引领。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创造性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我们要深刻认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着力增强贯彻落实的高度政治自觉。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是凝炼升华了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交汇、国内与国际关联上,科学回答了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如何治国、如何管党等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是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结论。这一战略布局的核心要义是“全面”和“协调推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四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科学严密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了新境界。二是科学把握了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特点规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化改革新课题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新格局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广大人民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的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抓住了“四个全面”,就抓住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三是集中反映了推进强军兴军伟业的时代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建设强国军队、一流军队提出更高要求,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能使命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当前,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遵循和统领,着眼强军目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加强军队党的建设。我们要准确理解把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做到感情上真诚认同、政治上坚定信仰、行动上自觉运用。
以强军兴军的责任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实现强军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选择。我们要着眼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
以强军兴军的责任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一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部队广大官兵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站排头、作表率。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重点学好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系统学,聚焦强军目标重点学,确保听党指挥不存二心、不打折扣。二是从富国与强军相统一上强化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责任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蕴含着强军梦。只有具备强大军事实力,才能有效捍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要树牢时刻准备打仗思想,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把时刻准备打仗作为不可动摇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行动自觉;深入推进实战化训练,着力提升有效履行使命任务能力;持续深化战斗精神培育,着力锻造枕戈待旦、闻战则喜、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血性胆气。三是从解放生产力与提高战斗力相统一上强化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高度自觉。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由之路。要深刻认识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加速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战区特点的军民融合新格局。
以坚定的决心意志当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拥护者执行者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审视,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面对这场回避不了的大考,我们必须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决拥护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
当好改革的拥护者执行者,一要高举改革旗帜不动摇。改革之难,首先难在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上。当前,社会上针对改革的杂音噪音不少,部队官兵中也有一些疑虑困惑亟待澄清。要唱响改革主旋律、激发改革正能量,把政策解读与实践感悟、正面引导与解疑释惑结合起来,大讲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极端重要性与历史必然性,大讲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有利条件与美好愿景,不断增强官兵投身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为改革营造良好思想舆论环境。二要服从改革大局不含糊。要从政治和大局出发,把拥护支持改革作为高举旗帜最直接的检验、作为听党指挥最实际的行动、作为与党同心最现实的要求,正确对待利益得失和进退去留。特别是改革决策部署一旦定下来,必须坚决听令而行、不折不扣落实,决不以任何理由和方式讲价钱、摆困难、提条件。三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懈怠。国防和军队改革面临不少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要求我们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去破解。要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放大胆子与放稳步子相统一、实践探索与制度跟进相衔接,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强军活力。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部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标志,是强大军队的重要标准。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环,内在要求依法治军取得大进展。强军必先强法治,兴军务必肃纲纪。依法治军对实现强军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铸牢强军之魂要靠严明的法律法规来保证,聚力强军之要要靠严肃的军规军纪来支撑,夯实强军之基要靠严格的法规约束来养成,只有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到部队建设全过程各领域,才能使广大官兵步调一致,共同担当起强军重任。
全面提高部队建设法治化水平,必须以强军目标为统领,把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根本要求,把服务战斗力、保障打胜仗作为最终目标,把持续正风肃纪作为重要任务,把维护好官兵合法权益作为重要落脚点,把依法和从严有机统一起来。一要树立法治信仰。广泛开展学法规、用法规、守法规活动,不断增强法治素养、培育法治精神,坚决破除“权高于法、言重于法、情大于法”的陋习惯性,使法治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二要厉行依法办事。贯彻“五个坚持”“三个根本性转变”要求,严格按条令条例和法规制度管人、管事、管部队,做到工作循于法、秩序统于法。三要严明纪律规矩。全面贯彻“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要求,在落实上做到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在监督上力避好人主义、实用主义,在惩处上坚持铁面执法、赏罚有据,真正让纪律规矩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四要抓住关键少数。把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在尊崇法治中培塑信仰,在学习法律中知晓规矩,在遵守法纪中当好表率,带动形成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行动、官兵依法履职的良好局面。
以突出“严”和“治”加强部队党的建设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既是方向指引,又是政治保证。全面从严治党,要害在“严”、关键在“治”,必须着力在“严”上铆足力气,在“治”上下足功夫,使之贯穿党建工作各方面。
在部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一要把握整风精神这个锐利思想武器。整风精神是我党我军勘误纠错、永葆活力的特有法宝。要把贯彻整风精神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一招,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把握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的内在要求,用好走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二要扭住转作风反腐败这个工作重心。当前,作风建设到了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头,必须一鼓作气往前走、抓到底。要从严从紧纠“四风”改作风,以“三严三实”为镜鉴和准绳,把整风肃纪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要持续保持反腐惩腐的高压态势,做到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剜毒瘤的勇气不泄、严惩处的力度不减。要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好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一岗双责”,形成正风反腐的整体合力。三要突出党委班子和高中级干部这个整改重点。班子带头、领导示范,从严治党就会立竿见影。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眼睛向内认领问题的态度,有刀刃向己立说立改的决心,从灵魂深处反省,从具体问题治起,切实把自身搞得干净硬气。
(作者为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第二篇:实现强军目标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勇敢承担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我们希望和平,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抓住战略契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第三篇:以“四个全面”引领法律服务和保障
以“四个全面”引领法律服务和保障
吴爱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对于司法行政机关来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努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重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历史上,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二者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可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治军之道一脉相承,又进行了系统整合和集成创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个全面”顺应历史潮流、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如何治国、如何管党,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是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是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切实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针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必须深刻理解和切实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自觉运用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和推进司法行政改革发展。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谋划推进工作。司法行政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开展,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理解、科学把握党和国家在每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找准司法行政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不断提高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成效。在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把服务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是发展。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必须把服务发展作为重要任务,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立足职能、发挥优势,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和保障。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执行矫治、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职能作用,汇聚起服务发展的合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把深化改革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深刻认识和把握自身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肩负的重要职责,切实做好与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努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和保障。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律师制度、监狱制度改革,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研究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完善司法协助体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制度。
把推进法治作为重要职责。应坚持以法治为引领,认真做好司法行政机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体系,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机关履职能力和水平。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司法行政改革发展,不断提高司法行政工作法治化水平。
把从严治党落实到队伍建设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魂。必须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加强司法行政系统党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司法行政队伍。
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职能作用
司法行政制度是为国家司法活动和法治建设提供服务和保障的一项法律制度。司法行政机关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
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司法行政机关具有监狱管理、社区矫正、戒毒管理等职能,担负着刑事、行政执法以及把刑事犯罪和吸毒违法人员教育矫治为合法公民的重要职责。应大力加强监狱工作,坚持把教育改造罪犯作为中心任务,不断提高改造质量。进一步强化监狱内部管理,强化管理意识,健全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大力推进管理工作科学化,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落实监管制度,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坚持把教育改造社区服刑人员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中心任务,切实加强教育矫正,不断提高社区矫正质量。切实做好戒毒工作,坚持把戒毒人员的教育戒治作为中心任务。
培育全民法治意识。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基层组织、部门和行业依法治理以及司法行政系统法治新闻出版传播等职能。应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积极推进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健全普法考核评估机制,进一步提高普法宣传实效。扎实推进依法治理,着力深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民主法治示范村(居)等法治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司法行政机关承担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管理以及人民调解等职能,在法律服务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应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广泛深入开展专项法律服务,积极服务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工作。大力推进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发展和规范基层法律服务。进一步拓展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培育涉外法律服务人才,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法律服务。推动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推动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在企业设立公司律师,为党委和政府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拓展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努力使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作者为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
(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4月17日)
第四篇:以“四个全面”引领天全绿色崛起
以“四个全面”引领天全绿色崛起
四川省天全县紧紧围绕“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目标,以“四个全面”为引领,认真贯彻省委“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和雅安市委“实施后发追赶,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部署,打重建“硬仗”,补发展“欠账”,坚守安全、质量、稳定、廉洁、厉行节约、舆论引导“六位一体”工作底线,全力推进城乡住房、公共设施等七大重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天全县经2014年规划调整后的358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不含6个世行贷款项目)完工347个,完工率96.93%;完成投资803013万元,投资完成率96.22%。
谋“全面小康”之业,力促重建跨越
――建设一批惠民工程,提升民生水平。在灾后重建中,天全县民生类项目的重建资金达40.47亿元,占天全县总包干资金50.03亿元的80%左右。截至目前,全县9237户农房重建全部完工并入住,22个新村聚居点全部完工;3896户城房重建全部完成,进入装修、入住阶段。170个公共服务项目全部开工建设,估算总投资99695万元,完工166个,完工率97.65%,累计完成投资95691万元。
――做实一批产业项目,筑牢富民基石。围绕山葵、冷水鱼、茶叶、中药材、山药、林竹、猕猴桃等绿色支柱产业,引进润兆冷水鱼、蓝公府山葵、青竹茶叶、同善堂中药、西蜀雅禾山药等一批龙头企业,估算总投资35.32亿元,重点打造万亩猕猴桃示范园、万亩优质茶示范园、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等特色产业示范园,初步形成“一产业一龙头一基地”的发展格局。
――创建一个精品景区,引领旅游发展。把喇叭河精品景区建设摆在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结合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重点打造万亩野生杜鹃、万里云海、万丈金山“三万”新景点。同时,由二郎山生态旅游开发公司自筹资金3亿元,实施景区旅游观光索道、蓝水晶文化体验区、鹿鸣商业街区等项目建设。
――打磨一串“彩珠靓玉”,建设美丽新村。依托国道318线这条天然纽带,将灾后恢复重建与幸福美丽新村有机结合,打造出多功乡南天新镇、始阳新民新村、紫石乡紫石关村、两路乡新沟村等一批沿线美丽新村聚居点,形成了一条具有天全地方特色的休闲、养生旅游线。
――建设一个“枢纽中心”,夯实交通基础。把国道318线改造、国道351线、雅康高速、成康铁路“四大工程”的建设当成天全突破发展瓶颈、奠定发展基础的核心来抓,大力推进征地拆迁、统筹协调等工作,确保四大工程快速、有序推进,打通重建发展的“大动脉”。狠抓经济干线天芦路、攀西枢纽荥天路、民生工程乡村路这“三路”建设,疏通重建发展的“毛细血管”。
扬“深化改革”之帆,激发重建活力
――群众主体,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一是实现了群众自我管理。从重建之初,成立22个聚居点“自建委”。在聚居点全面建成后,以“自管委”为平台,积极探索基层民主自治新模式,全县新建的22个灾后新村聚居点全部建立“自管委”。二是实现了群众自我教育。在全县“感恩奋进、思源进取”的浓厚氛围下,通过《新天全》等文化阵地,感恩宣传进村、进重建户、进学校等方式广泛开展感恩教育。
――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全县38家部门5520项行政权力进行清理,将所有行政审批项目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全县行政审批承诺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提速超过60%。积极探索“一站式并联评价、一站式并联评审、一站式并联审批”试点。
――创新思路,放大重建政策、资金效应。一是集中力量“推”,对“小而杂”的项目进行适当整合、调整和打捆,将资金重点倾斜到推进旅游城市打造、景区景点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上。二是加大招商“引”,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重建,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6个、5亿-10亿元的项目3个、1亿-5亿元的项目7个,引进城市建设项目5个。三是引导民间“投”,吸引和带动民间资本投入恢复重建,仅在黄铜西城片区,将国家补助、棚户区改造、过渡安置和贷款贴息等政策相叠加,就撬动了民间资金2亿元投入老城改造。
走“厉行法治”之路,构筑重建屏障
――全面提升重建法治水平。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到重建中,实现了358个重建项目、83亿元重建资金的科学布局、分配与实施。强化在建项目跟踪审计和完工项目竣工审计。强化项目资金监管,成立3个监督检查组和7个片区监督组,开展重建资金检查120余次,发现并及时纠正问题173个。
――全面推行“法律进重建,调解进项目”。在重建中建立调解组织161个、落实人民调解员775名,专门成立多功乡南天新镇、沙坝村灾后重建、雅康高速工程建设等16个灾后重建和重点工程项目调解室,重建以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00余起,实现了95%以上的矛盾不出村、不出工地。
――全面维护重建秩序。全面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建立起了“网格-社区-乡镇-县”四级联动的管理体系,在全县划分网格172个,配备网格员246名,已办理矛盾纠纷调解、民生服务等事件12095件。全面开通涉灾信访绿色通道,对涉灾群众信访诉求按照“优先接待、优先办理、优先解决”的“三优先”原则,未发生一起因重建引起的集体上访事件。全面推进“平安天全”建设,构建街面、社区(村)、单位和行业场所、区域边际、虚拟社会、线(路)治安防控“六张网”,突出治安问题整治率达到100%。
亮“从严治党”之剑,凝聚重建力量
――从严从实强队伍,增强重建向心力。坚持由基层党组织全面领导灾后重建工作,成立城市拆迁改造片区工作组临时党委4个、灾后新村聚居点党组织23个。把最鲜明的旗帜树立在重建第一线,县级干部带头包片负责,把办公室搬到重建第一线,抽调500余名党员干部投入五大片区城市改造。广大党员干部在灾后重建的大战场上不叫苦、不喊累,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天全状态”成为常态,涌现出一大批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的先进典型。
――从严从实转作风,增强重建凝聚力。围绕服务群众转作风,深入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推行联系群众网格化,组织1700余名机关干部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推进作风转变常态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调减党政机关办公用房项目6个,压缩建设规模12161平方米。
――从严从实促廉政,增强重建保障力。全面落实“两个责任”,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厉查处项目招投标、工程量变更、插手重建工程项目等几个关键环节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气正风清。建立健全重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查处重建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案件9件,处罚公司12家。
第五篇:完善优抚政策,实现强军目标
完善优抚政策,实现强军目标
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军队的建设和我国民政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障优抚对象的生活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社会优抚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保卫国家安全,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优抚社会工作优抚政策对策
优抚指的是优待和抚恤的简称。在中国,指国家和社会对为人民利益作出牺牲或有特殊贡献者给予的良好待遇。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即给予政治上的荣誉或精神上的安慰,也予以钱物等照顾。优抚工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项特殊社会工作。社会优抚事业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保障,是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措施,是鼓舞士气、焕发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是兴国安邦的后盾。
一、军人优抚对军队现代化的建设,实现强军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军人优抚是抚恤有待军人以及家属的需要。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优抚工作有利于解决官兵及家属的现实生活困难与问题,从而提高了家属支持军队工作的力度,也解决了现役官兵的后顾之忧,保证了他们在部队安心服役,认真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激发习武热情、积蓄强大后备力量。因此,唯有完善军人优抚制度,健全军人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官兵思想稳定,推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2.军人优抚是实现我国强军计划,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需要。当前,我国处于深化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我国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但是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必须以强大的军队和国防建设为坚强后盾。军人作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重视和加强军人优抚工作,保障军人的各项权益,对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3.军人优抚是建设和谐社会,协调好各方利益,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社会公平和正义首先体现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优抚社会工作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军人优抚工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了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有利于部队吸引和保留优秀的军事人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军营环境、融洽的军民关系。
二.、我国现阶段军人优抚政策的不足与问题
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对退伍军人的安置、就业、优抚相关方面的政策的制定得了质的突破,并且不断地与时俱进的完善,但是由于我国政策制定者的特点,即政府一手包办,所以我国现阶段军人优抚政策依然存在着不足与问题。
1.缺乏军人优抚的基本立法,地方立法权威性差。我国在军人家属优抚制度方面还缺乏完善系统的国家立法,尤其是缺乏军人优抚的基本法。我国现阶段的军人优抚制度虽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国家立法为基础、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多层次的体系,但针对优抚相关的立法都比较笼统,而地方性的权力超限,所以在具体的政策落实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由此导致军人优抚的立法权限和内容不明、因此导致政策落实的不精确性。
2.军人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偏低。主要体现在:一是“看病难”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针对军人建立了优抚医疗保障制度,缓解了优抚对象医疗费看病报销难的问题,但军人保险滞后于社会保险,“看病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而且大多数优抚对象患有慢性疾病,年龄偏大,基本靠药物来维持治疗,所以超额的医药费早已超出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变相的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标准。二是缺乏针对军人的保险制度。相比普通的社会保险,针对保障军人优抚权益的保险种类相对较少、水平低。
3.军人的优抚政策落实不到位。《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是对军人的一种关爱,但其存在的不足也很明显:一是细节不够。在每一条中,虽然都规定了要优待什么,但在具体优待条款后,地方应该怎么优待,具体的实施措施是什么,没有明确要求,这种笼统的、没有明确规定的政策,不可避免的引发军人优待落实难现象;二是法制性不强。也就是监督的问题,条例虽然规定了优待的项目,但缺乏具体的监督机构,是否落实全凭地方政府对优抚工作的关注程度。
三、健全与完善我国优抚制度的对策与思考
1.加强国家立法,重在健全军人优抚制度的基本立法。在《军事法》和《兵役法》的指导下建立军人优抚工作方面的基本法,明确了各方主体在优抚工作中的任务和职责,这样就保证了军人及家属的权益落到实处。
2.发挥军人协会、社会公益组织的辅助以及监督作用。在我国,由于政府一手包办的特点,所以民间社会组织大多认为优抚工作是政府的政务,不干涉这一领域。所以应发挥社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出谋划策,深化改革我国的优抚社会制度,完善优抚政策。
3.增加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与扶助。军人家属优抚制度的内容还不够明确,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预算的多少取决于各地方政府对优抚工作的重视程度,所以要加大国家专项财政资金对优抚工作的扶持力度。
4.切实提高军人的优抚待遇的水平。在保障军人家庭基本生活标准的前提下有所提高,并且大幅度提高部分重点优抚对象的定期定量生活补助标准,扩大军人家属优抚政策的范围,建立涵盖就业、安置、医疗、教育、养老等多方面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建新.军官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构想[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8,15(1):34-36.[2]吴丽.军人社会保障政策建议[J].当代经理人,2011年第10期(综合研究)2005,18(1):240.[3]邹军誉主编.国外优抚安置制度精选[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268.[4]戴均良主编.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1.[5]攸谙发.优抚工作五十年[J].中国民政,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