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罪的分析

时间:2019-05-13 23:1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法集资罪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法集资罪的分析》。

第一篇:非法集资罪的分析

前言

本讲跟大家交流一下非法集资案件的认定和犯罪构成。

第一个内容,是民间融资和监管的问题。非法集资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土壤,就是民间融资。

第二个内容,简单介绍非法集资案件的态势和发展背景。非法集资是一个罪名体系,它包括了刑法体系当中的七个个罪。

第三个内容,介绍非法集资的罪名体系当中的重要个罪,其中一个是集资诈骗罪。

第四个内容,介绍非法集资的一个兜底罪名,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一、背景框架的介绍

(一)我国民间融资的发展态势

非法集资,实际上离不开民间融资的土壤。根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来民间融资的规模呈现出一个跳跃式的指数增长态势。根据央行的统计,1994年全国的民间融资规模只有五百亿,到2004年从五百亿跳跃到了八千三百亿,到2011年5月份已经达到了3.38万亿。

那么一个问题就是民间融资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指数性的增长?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有解读。一言蔽之,实际上就是一种矛盾,简单的说就是用钱的人得不到钱,有钱的人融资渠道有限。这种矛盾必然为民间融资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一个土壤性的条件。

(二)我国民间融资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多元化、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多元化,就是融资的主体、资金的来源非常多样化。另外,它的风险系数非常高,也存在高投机性。

第二个特征,融资的利率比较高。要把老百姓手中的钱从银行里吸引出来,必然要有一个诱饵,因此融资的利率就得远高于银行。

第三个特征,跟官方融资相比较,民间融资手续非常简便、灵活和高效。

第四个特征,现在融资的信用成本加大了。

(三)我国对民间融资的监管和引导

民间融资在夹缝当中发展非常快。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开始,就出现了央行所冠以的金融三乱象,即乱集资、乱办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

这三乱的现象,实际上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一方面是除了金融风险以外,它还会给维稳带来很大的压力。另外一方面是民间融资它也有好处,也不能完全扼杀,所以要对它进行规范。

所以以央行为首的监管部门开始对金融三乱,包括非法集资采取了一种高度关注的态度,比如在温州建立了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实际上就是想对民间融资进行一个规范的引导。一方面要引导它的规范,但是对三乱和非法集资的态度一直都是非常坚定的。从出台若干重要规章制度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全国人大在1995年6月30号通过的《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在这个《决定》当中,把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独立成罪了。

国务院实际上也通过了很多通知。

从实务部门来看,最高院通过了三个重要的法律性规定:第一个就是1996年关于审理诈骗罪的一个司法解释。第二个是2010年专门针对非法集资出台的一个司法解释。第三个是2014年两高一部新通过的关于办理非法集资的一个意见。

二、非法集资(上)

接下来主要从规范角度来探讨非法集资的内涵及特征。

(一)非法集资的罪名体系以及各罪之间的关系

非法集资它不是一个个罪名,它是一个罪名体系,它包括了七个罪。2010年的司法解释明确的把非法集资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做了一个界定。该解释的第一条“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这句话实际上就说明什么叫非法集资。

集资诈骗罪,实际上是非法集资当中最重的罪名。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2010年司法解释的规定,它实际上是一个兜底的罪名。集资诈骗罪客观方面跟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样,不同的是集资诈骗罪主观方面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所以它的危害性更重。

第三个罪名和第四个罪名的犯罪对象都是股票和债券类,即证券类的犯罪,未经批准发行股票或者欺诈发行股票。

第五个罪名,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

第六个罪名,它实际上是一个广义的非法集资,它主要就是以传销的形式非法吸纳资金。

最后一个罪名,非法经营罪,就是擅自发行基金去募集资金,又如非法经营证券、保险等。

如果从学理上来分类,这七个罪可以分成使用型和占有型。

使用型的非法集资就是把资金吸纳过来加以使用,但并没想据为己有。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擅自发行股票债券。

占有型的非法集资实际上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如集资诈骗罪。

非法集资的渠道实际上就是以存款利息为对价吸纳资金。

擅自发行股票是以股权为对价来吸纳资金,所以它的媒介是真实的股票和债券。

集资诈骗就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把钱吸纳过来以后非法占有。

从客观方面来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没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都是非法吸纳资金。但是这两个罪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使用型的,集资诈骗是占有型的。

(二)非法集资的本质特性(上)

从法律意义上来看(根据2010年司法解释第一条的规定),非法集资必须同时具备四个特征,即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和社会性。

1.非法性

关于非法性,2010年司法解释的原文术语是未经有关部门的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去吸收资金,即为非法性。大家可以看出,它的非法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未经依法批准,另外一个是挂羊头卖狗肉。

对比发现,1996年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当中对于什么是非法性的规定是单一的,只有“未经有关机关批准”。2010年在这一条中加进了“依法”二字。这是因为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原来的规定有很多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第一种情形如合法借贷和私募基金的过程当中,也会出现非法吸收资金的现象,又如合法的机构在借贷和私募基金的过程当中超权限、超业务吸纳资金。这种情形实际上就根本无须有关部门的批准,但是这个也是非法吸收资金的一个渠道。

第二种情形就是违法批准和骗取批准,它实际上是没有法律效力的。2010年加入“依法批准”,进行了限定,实际上就是把违法批准和骗取批准给排除在外了。

第三种情形是发现有的法律已经明确禁止的,比如放高利贷、地下钱庄,这已经明确禁止的,还考虑它经过批准,这就显得同意反复,也没有太大意义。

所以简单的说起来,1996年的“未经有关机关批准”,它有两个缺陷:一个是非法性的路径太单一了;另外一个,没有“依法”二字的限定会漏掉一些违法情形。

哪些情形叫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实际上它的范围非常宽泛,主要包括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未经批准,连这个程序都不走,那当然叫非法集资了。

第二种是虽然它有官方的批准文件,但是这个批准文件是骗来的或者是用欺诈手段得来的。

第三种是它确实具有主体资格,但是它具体的业务没有经过批准。

第四种是它有主体资格,但是它的经营行为是违法的。如私募基金或者发行股票超规模了。

二、非法集资(下)

(二)非法集资的本质特性(下)

2.公开性

公开性指通过媒介、推荐会、传单、手机短信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宣传。

公开宣传是公开性的最重要的实质。关于宣传的途径,2010年的司法解释是采取列举式,是通过媒体、推荐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2014年新通过的打击非法集资的意见把这种列举式改为了“各种途径”,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四个列举容易把司法机关的手脚给束缚住,所以就把这个列举给取消了,就用“各种途径”。还有一个就是这种改变实际上使得司法机关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

2014年《意见》里面的第二个重要内容,除了以各种渠道传播信息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明知向社会宣传,但加以放任。

公开性里面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宣传的渠道可以是各种渠道,司法解释已经不把它细化了。而且宣传不限于虚假宣传,也就是说欺骗性不属于非法集资的必要条件。

3.利诱性

利诱性就是承诺还本付息和给予回报。关于利诱性,我们在认定的时候要注意三个内容:一,它是有偿的集资。二,它不是限时给予回报。三,这个回报在程度方面,不需要达到一个高额的程度。

4.社会性

社会性是非法集资的最本质的特点。禁止非法集资就是要保护公众。

社会性的三个特点:

第一,非法集资的对象和资金都是不特定的。也即公众的量化。非法集资的门槛限制条件是(2010年的司法解释):向个人非法吸收资金要三十人以上,以单位的名义去吸收公众存款必须是要150人以上。

第二,它必须具有广泛性。

第三,非法集资的对象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在2001年的金融犯罪座谈会纪要当中,它的单位用的是户,2010年改成了人。这是一个变化。第二个变化,就是计算用人而不是人次。

2014年的意见当中把除却规定给废掉了。之前的规定是如果向亲友或者单位内部吸纳资金,不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但2014年的司法解释做了重大的改变,即将这两种情况全部认为具有社会性。

实务部门在社会性的判断方面要抓住两个要点:

第一个是看够不够三十人。

第二个就是质的方面,怎么来理解这个“不特定”。一一定要看出资人的经验。二要看出资人和集资人之间的关系。三要看出资人的财富水平。四要看集资人的主观态度和集资方式。

(三)非法集资目前的态势

宏观来看,在过去两年,全国法院受理的非法集资犯罪案件是4293件,重刑率是34.75%。

再看微观方面,在宁波地区,2009年到2013年五年内,一审通过集资诈骗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个案是192件,涉案金额达到了109亿。

在公安领域,接到有关非法集资的报案数年均两千起。2013年公安系统处置的非法集资案是3700多起,挽回了64亿。

在经侦局,非法集资所占到的比重是经济犯罪总量的5%以下,但是它的涉案金额,占了10%以上。这就体现出它对经济方面的危害。

另外,非法集资它是一个涉众型的犯罪,它会引起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甚至会出现自杀等恶性事件。所以非法集资不仅仅会带来经济方面的危害,它对治安稳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2014年关于非法集资的部际联席会议给出了一个数据,即2013年的犯案数超过了以往年均水平,规模也是非常可怕的,全国31个省、87%的市,全部都涉及到了。

另外,非法集资的渠道也是与时俱进,开始大量利用网络平台,因此非法集资的危害也日益突显。在这个部际联席会议上,公安部经侦局的负责人就通报了六种典型的手法:假报民营银行、非融资性担保企业搞虚假理财、假冒国际知名公司设立网站、打养老旗号、打高价回购收藏品旗号、假借PtoP名义。

打养老的旗号和假借PtoP名义的非法集资是目前需要高度关注的。

对比发现,关于非法集资的手法,2010年的司法解释当中是列举的,但是到了2014年的意见当中它不列举了,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列举可能会出现挂一漏万的状况。

关于司法机关在介入非法集资案件的时候需不需要考察行政机关的批准文件,2014年的意见第一条就完全加以了否定,也就是说行政部门对非法集资性质的认定不是刑事诉讼程序的必经程序。这是出于司法独立和促进非法集资案件及时有效查处的考虑。

第二篇:非法集资材料

防范打击非法集资

问:什么是非法集资?

答: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投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问:非法集资有哪些特征?

答:非法集资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2)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4)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问:非法集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非法集资活动涉及内容广,表现形式多样,从目前案发情况看,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借用投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

2)以发行或变相发行股票等权利凭证或者以期货交易、典当为名进行非法集资。

3)通过认领股份、入股分红进行非法集资。

4)通过会员卡、会员证、席位证、优惠卡、消费卡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5)以商品销售与返租、回购与转让、发展会员、商家联盟与“快速积分法”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6)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或者地下钱庄进行非法集资。

7)利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构造的“虚拟”产品,如“电子商铺”、“电子百货”投资委托经营、到期回购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8)对物业、地产等资产进行等份分割,通过出售其份额的处置权进行非法集资。

9)以签订商品经销合同等形式进行非法集资。

10)利用传销或秘密串联的形式非法集资。

11)利用互联网设立投资基金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

12)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

13)私自、违法利用银行工作人员身份或银行场所“代销”理财产品、基金、股权、债券等进行非法集资。

问: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有哪些?

答: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主要是:第一,承诺高额回报;第二,编造虚假项目;第三,以虚假宣传造势;第四,利用亲情、朋友、同乡诱骗。

问:非法集资活动对社会的危害性如何?

答:非法集资活动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一是参与非法集资的当事人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血本无归。二是非法集资也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引发风险。三是非法集资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与安全问题。由于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危害极大,希望社会公众一定不要参与非法集资活动。

问:从事非法集资活动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处罚?

答:对进行非法集资活动的,除了依照《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取缔非法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等行政处罚外,对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例如: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未经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情节严重的,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最高可处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和各省区市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非法集资快速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非法集资活动仍比较猖獗,形势不容乐观。

一、非法集资形势依然严峻

(一)非法集资案件持续高发。据统计,2005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非法集资立案年均2000多起,涉案金额200亿元左右。2011年底至2012年初,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部际联席会议会同公安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整治非法集资问题专项行动,各地方政府积极行动,公安机关重拳出击,打出了声势,打出成效。许多非法集资案件被侦破,一些潜在的案件得到了集中暴露。尽管今年新发案数量、涉案金额、参与集资人数与2012年同期相比有大幅下降,但与以往常规年份相比较仍呈增加趋势。

(二)涉案地域、人员、行业广泛。当前非法集资案件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市),集资参与者既有家境富裕人群,也有吃低保的社会弱势群体,既有在职人员,也有离退休人员,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案件涉及众多行业和领域,包括农业、林业、房地产、教育、商品流通等等,并由传统的种植、养殖业逐步蔓延至科技、环保、投资等领域,形式手段更趋债权化和机构化,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借贷涉嫌非法集资的情况日渐突出。

(三)社会危害严重。非法集资作为典型的涉众型违法经济犯罪,往往因为涉及区域广泛、集资参与者众多,使得案件处置难度很大。而且常常由于经营不善或犯罪分子侵吞、挥霍及转移资产,造成案件最终挽损率普遍偏低,有的甚至是血本无归,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扰乱国家正常经济金融秩序,甚至激化社会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例如,湖南省湘西州曾成杰集资诈骗案,先后集资34.52亿余元,涉及人数24238人。集资总额减去还本付息的金额后,曾成杰集资诈骗金额为8.29亿元,造成集资户经济损失共计6.2亿元。集资户吴安英见集资兑付无望,当众自焚造成七级伤残。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曾成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核准。

(四)非法集资存在原因复杂

非法集资的成因十分复杂,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状况密切关联,涉及国内外宏观经济、社会环境、金融服务、个体参与者情况等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环境因素。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民财富的增强,民间资金充裕,投资需求强烈,而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比较有限,不同投资者可能选择的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的偏好也不同,部分投资偏好于高收益的投资者,可能会把资金投向于高收益的民间借贷,甚至是非法集资。二是参与者自身因素。许多参与集资者缺乏相应的经济金融法律方面的知识,不能区分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对“谨慎投资,风险自担,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的投资理念认识不足,经受不住社会上的高利诱惑,加剧了非理性逐利冲动而上当受骗。三是制度政策方面因素。当前一些领域的改革还待于进一步深化,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领域的监管还有待于加强,对民间借贷等投融资的规范引导还有待于完善,特别是防范预警和打击非法集资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工作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开正道、堵邪门、强监管,严防不法分子钻政策和法律空子,从事非法集资活动。总的来看,影响非法集资的一些因素仍将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随着市场活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如果监管与管理一时难以同步加强,非法集资的风险还可能进一步加大。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非法集资活动仍会频繁发生,案件高发态势仍将持续,并不排除在一些地区、行业和领域集中爆发的可能,形势依然严峻,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的工作任务仍将艰巨。

二、高度关注、防范一些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

近些年来,许多非法集资活动打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倡导绿色消费”、“金融业务创新”等旗号,以合法公司名义,以高收益、高回报为诱饵,形式多样手段翻新,由直接吸收资金发展到进行生产经营投资,由单一债权发展到股权甚至债权、股权相混合,由个人作案发展到组织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手段更加隐蔽,欺骗性更强。当前,以下领域及形成的非法集资风险尤其要注意关注和防范。

(一)民间借贷诱发非法集资案件在一些地区或行业仍会高发。从近几年的发案情况看,民间借贷越是活跃,非法集资的案件越是高发,在当前企业融资需求旺盛、民间资金较为充裕、社会投融资政策积极宽松,而相关规范引导不尽完善的环境下,民间借贷在一些地区或行业诱发非法集资案件的风险仍然较大。

(二)一些中介机构参与非法集资,风险集聚。目前社会上各种中介机构种类繁多、数量很大,但监管缺失或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无序发展、恶性竞争,助长了民间融资乱象,积聚了很大的非法集资风险。一些中介机构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用于投资或转借给他人,谋取不法利益,隐患很大,一些地方的风险已经集中暴露。

(三)农业专业合作社类非法集资风险开始上升。近年来全国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在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有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背离办社宗旨,专门从事吸收农民资金和放贷等业务,甚至进行异地吸金和放贷,进行非法集资,直接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农村发展与稳定,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已发生了十多起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发的非法集资案件。

(四)网络借贷诱发非法集资将成为新的案件高发点。近几年网络借贷迅猛发展,今年初以来更是火爆,新开设的P2P平台数量和贷款规模也都迅速飚升,但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范和规定,该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正快速积聚,应及时加强有效规范和引导,防止网络借贷领域成为非法集资“重灾区”。

(五)股权投资领域非法集资活动一直比较活跃。今年股权投资领域非法集资新发案件虽有减少,但陈案风险很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50余家私募股权企业涉嫌非法集资,涉案金额逾160亿元,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

(六)银行业金融机构个别工作人员涉嫌非法集资风险显现。银行业金融机构个别工作人员打着单位旗号、利用职务之便涉嫌非法集资,严重影响银行声誉和正常经营活动。尽管目前案件数量很少,但风险及影响不容忽视。

三、全面加强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

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严厉打击,依法惩处犯罪分子,进行警示和震慑;另一方面要加强防范和预警,特别是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社会公众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抵制并远离非法集资。

年初以来,部际联席会议在大力推动一些重点案件查处的同时,按照“关口前移、打早打小”的工作思路,于5月在全国集中开展了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共开展集中宣传活动730余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200余万份(册),摆放、张贴展板、海报35万多个(张),悬挂标语横幅55000余条,出动巡回宣传车1400辆(次),设置宣传咨询点6300多个,接受咨询人数320多万人(次),发送公益短信8亿余条,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宣传7000余次,在68万辆移动公交载体播发宣传信息等,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从8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又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涉嫌非法集资广告资讯信息排查清理活动,多地政府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积极行动,整合力量,多方位、多渠道、细致深入地对涉嫌非法集资广告资讯信息进行了排查清理,成效明显。

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就是为了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研究分析当前非法集资形势的同时,组织开展新一轮的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法律政策宣传攻势,营造引导公众防范和远离非法集资、打击震慑非法集资犯罪的良好社会氛围,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非法集资,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我希望而且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媒体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取得成功。保监会历来重视非法集资风险防范治理工作,加大非法集资防范打击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健全机制。先后出台非法集资预警和查处工作暂行办法等9项制度,建立包括案件监测、报告、分析、处置、责任追究在内的全流程工作机制,强化非法集资案件日常管理。二是定期排查风险。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深入排查非法集资风险隐患。先后4次部署行业进行风险排查和预警防控,重点排查保险中介业务、基层机构及收付费环节案件风险,力争“打早打小”。三是严肃查处大案要案。对于非法集资案件做到每案必查,及时处置化解风险,完善内控,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严肃追究案件管理责任,先后对32起非法集资案件140人进行了责任追究。四是加强宣传和警示教育。通过下发宣传手册、组织宣传活动、通报典型案件等方式,不断提高保险消费者以及保险从业人员防范非法集资的意识和能力。今年5月组织开展宣传月,全行业悬挂条幅、摆放海报、展板等3万份,发放宣传资料100多万份,通过短信或微信平台、电子邮件等发送宣传短信130多万条,举办客户讲座千余次,直接受教育的社会公众达到260余万人次。

从近几年全国情况看,非法集资持续活跃,新增案件多、金额大,并且呈现由传统生产领域向投资理财领域、活动空间由实体向网络发展、参与人员遍及社会多个阶层、民间融资引发案件较多、衍生犯罪频发等特点。今后一段时期,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等影响,一些潜在非法集资案件可能会加速暴露。在全国非法集资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保险从业人员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风险也在增加。

近年来,保监会在防控行业案件风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非法集资案件。保险领域非法集资主要表现为保险机构工作人员或销售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或公司管理漏洞,假借销售保险名义、制售虚假保险单证或理财协议,向社会公众给予或承诺给予高额回报并非法吸收资金。保险领域非法集资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利用职务便利。部分涉案人为保险机构工作人员甚至是高管人员,在当地有一定社会人脉或知名度,利用管理或职务便利获得消费者信任;部分涉案人为保险机构代理人员,熟悉保险业务流程并长期接触客户,客户较为信任。二是假借销售保险名义。涉案人虚构保险理财产品,或者在原有保险产品基础上承诺额外利益,或者与消费者签订所谓的“理财协议”,吸收资金。三是高额利息诱导。涉案人采取先支付利息、到期支付本金或继续滚存的方式,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消费者高额回报。四是伪造单证印鉴。涉案人出具假保单,并在自购收据或公司作废收据上加盖私刻的公章,甚至直接出具白条骗取资金。

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业非法集资案件的数量、涉案金额、受害人数都比较少,非法集资案件风险整体可控。但由于保险业务的特殊性、非法集资犯罪行为的复杂性,我们在查防工作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一是对保单的法律定位不明晰,影响了案件立案。销售假保单只能以实际非法所得计算犯罪数额,不能以票面金额计算犯罪数额,导致一些利用虚假保险单证非法集资的案件因行为人的犯罪所得较少而不能立案,错过了“打早、打小”的有利时机。二是有关部门基层机构处置涉案财产标准不明确。当事人将通过非法集资、传销等途径获取的资金用于投保,对保险业来说,在案件结案前属正常业务,有关部门直接要求保险机构全额退保并划转资金或重复划转,将导致保险机构面临诉讼风险或承担经济损失。三是部分非法集资案件处置操作要求不明晰。案发后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案件处置工作,但出于地方利益考虑,往往寄希望于公司“买单”,与相关规定中“因参与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的精神不符,甚至致使一些非法集资案件的性质难以及时、准确认定,同时也给公司造成一定负担。

非法集资涉及金额高、涉及面广、危害性大,需要全社会一齐努力,共同预防,坚决打击。下一步,我会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配合部际联席会议做好各项防范处置工作,构建并完善保险行业非法集资案件风险管理体系。保险监管部门要建立完善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强化对保险机构涉嫌非法集资活动的监管,加强针对保险从业人员、保险消费者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提醒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在保险消费过程中力争做到“两查两配合”,即“查产品、查单证,配合做好缴费,配合做好回访”。“查产品”就是买保险时通过网上查证(中国保监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及保险公司网站),或者致电保险公司客服人员等方式核实所购买保险产品的真假,不要相信高息“保险”,也不要受“先返息”之类的诱惑。“查单证”就是交费后要求销售人员及时提供正式保单和保费发票,并认真鉴别保险单证的真伪:真保单上有保险公司印章且为电脑打印,不应有人为改动、手写的地方。“配合做好缴费”就是消费者所交保费超过1000元时,应选择银行转账方式或者到保险公司营业场所缴纳,不要随意将现金交给公司人员。“配合做好回访”就是购买分红、万能、投连等新型保险产品后,积极配合公司回访,确保利益不受损害,如果购买上述保险产品未接到回访,或者发现从业人员存在非法集资嫌疑的,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方式向保险监管部门进行举报反映。保险机构要积极开展风险排查,及早发现风险苗头;案件发生后积极做好案件调查、客户回访、追赃挽损等工作;要针对案件暴露出的管控漏洞,做好责任追究、后续整改以及警示教育工作,防止同质同类案件发生。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任务,为了积极防范保险领域非法集资风险,我们建议:一是加强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间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协作力度,建立案件查办会商机制、加强执法信息交流,形成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合力。二是建议明确保险单的法律性质,即明确保单为金融票证的法律属性,并使之得到刑法保护。三是进一步明确非法集资案件处置环节的操作要求,明确债权债务处理规则,细化不能偿还债务的处理方法与标准。

第三篇:非法集资问题调查分析

非法集资问题调查分析

近年来,非法集资活动在全国各地的普遍出现,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扰乱了我国的金融秩序。在此背景下,各地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去预防、打击。但是,随着金融市场和民间借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全国各地出现的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仍然频发。

结合当前一个阶段我院辖区以及我县的具体情况,参考全国有关数据,发现该类犯罪中,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两个罪名较多、涉案金额较大、受害人群较广、大案频发、犯罪数量呈现上升趋势。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笔者对近年来发生的非法集资犯罪活动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对非法集资类犯罪活动的内涵、特点、原因加以分析,并比照民间借贷的特点以及整个金融市场的背景去探索相应的对策和预防模式,希望寻求一条既能够使老百姓合理科学的投资理财,也能够保障老百姓的合法权益的路子。为进一步做好人民法院预防、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司法正义、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一、非法集资相关概念

(一)非法集资的含义

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做法。

(二)非法集资相关罪名

非法集资刑事犯罪,是指涉及人员、金额达到刑事案件追诉标准,应当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刑事责任的非法集资行为。我国刑法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非法经营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等对该类犯罪行为作出惩罚。结合办案实际以及案件的处理情况,主要有以下两个罪名。

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1)条文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一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2.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三十户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百五十户以上的;

3.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讯宽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五十万元以上的。

(2)犯罪构成分析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犯罪对象是公众存款,存款是指存款人将资金存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向存款人支付利息的一种经济活动;公众存款是指存款人是不特定的群体。

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具体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不法提高存款利率或者变相提高利率的方式吸收存款、依法无资格从事吸收公众存款业务的单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要求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会造成扰乱金融秩序的危害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2、集资诈骗罪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1)条文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犯罪构成分析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将非法集资的资金据为己有的目的。

3、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

(1)侵犯的对象不同

集资诈骗罪的对象是他人用于集资获利所交付的集资款,可以表现为资金和财物;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对象则是公众的存款,只能表现为金钱,且只能以存款人用于存款而获取一定利息的形式出现。

(2)犯罪客观行为的表现方式不同

前罪是以诈骗的方法去非法聚集资金,表现为诈骗方法与非法集资两种行为的统一。诈骗属于方法,是为非法集资这一目的去服务的;后罪是以存款的形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其可以采用欺骗的方法,但不是必须的方法。

(3)犯罪目的不同

前罪的目的是为了将所非法募集到的集资资金据为己有,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后罪的目的是为了营利,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中,“为了营利”是指将所聚集的资金用于一些诸如生产投资、高利放贷等生产或服务的经营活动。

(4)侵犯的客体不同

前罪侵犯的是双重客体,既侵犯了国家有关集资的金融管理制度,又会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后罪只侵犯国家有关集资且主要是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信贷管理制度。

(三)非法集资类犯罪与民间借贷的区别

在实际生活当中,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的概念混淆,错误判断,成为许多老百姓成为受害人的一大因素,使自己在经济上蒙受损失,心里上遭受打击。

所谓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的正常借贷关系。即满足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也相应有效,但利率一般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由于种种原因,使民间借贷行为存在不规范现象,处在一个尴尬的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我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就对民间借贷做出了对应的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同时根据1991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息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

倍,超出部分的利息法律不予保护。国务院247

号令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客观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企业未经有权批准的机构审批,向社会上不特定的公众吸收存款。这一特征也是区分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行为的重要界限,如果借款人向特定的人依照法律的相关规定进行借贷活动,相应的就产生了一个合法的、受到法律保护的民事关系。而一旦面向不特定的社会大多数人进行借款、集资,这就突破了法律的界限,当然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非法集资犯罪现状及特点

近三年来,我县涉及非法集资类案件呈上升趋势,而此类案件频发已经成为我市,乃至全国的共性问题,加之此类案件受害人数多、涉案金额大、破案难度高、追赃挽损难,已经严重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综合起来看,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

从近年方城县发生的非法集资案件来看,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是所有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一个显性特征。涉案人员以月利率3%-5%不等的高额回报去吸引存款者,使其在初期能够得到银行同期定期存款20-40

倍的回报,且基本能按约支付,这就使得许多受害人投身其中。再加上大多数受害者与涉案人员有朋友、同学关系,就会对这种从天而降的“好事”深信不疑,并加大投入。而随着集资的数额不断增大、范围不断扩大,开始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拖欠受害者的利息,这样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巨大的资金黑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个案涉案金额在3000万人民币以上的占多数,其中更有赵某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案金额多达一亿五千万人民币。

2.受害人数众多,严重影响群众生活

近年办理的几起案件中,受害人数少则数十人,多则达数百人。如南阳市出现的两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受害人达分别有151人、594人。一个受害者背后至少是一个家庭,而像此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的受害人讲述,受害人大多是被告人的邻居、同学、朋友。这样算来,受害群体至少是几百个家庭,造成的严重后果需要这些家庭去承受,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3.涉案人员文化水平较高,社会隐患重大

该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涉案人员,大多数为大学本科以上文化,且有公职或退休人员较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为广泛的圈子,在一定程度上让这部分不重视法律规范的人在违法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较高的文化水平,一方面使得他们具有更加缜密的思维和较为细致的安排,另一方面让其犯罪活动更有信服力和扩张力,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受害人,使更多的受害人受到财产损失,使众多家庭受到重创,一些老人甚至失去了积攒多年的养老钱。

4.受害群体特殊,亟待普及法律知识

在该类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发现受害者多为年龄偏大的社会弱势群体,诸多原因使得他们的法律和防范意识较为薄弱,这成为他们容易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另外,发现受害人中绝大部分为退休、下岗人员,而原因在于此类人群年龄结构大、收入渠道窄,缺少相应的投资理财及相关法律知识,极易受到高额利益诱惑而进行盲目投资,最终导致财产受损的结果。

5.集资活动头衔繁多,欺骗性隐秘

分析此类案例,不难发现,诸多涉案单位、人员都是打着看似合法合理的头衔和名目来进行非法集资活动,诱导老百姓投资的。例如:购买保险、参加邮政商品保值活动、技术合同、开发矿产等。曾经报道过的类似案例,涉案人员就将预备投资或者已经投资的老百姓组织起来,进行厂房、企业的参观,并营造出虚假的企业运营正常,收益颇丰的现象去迷惑受害者。一系列措施和宣传后,受害人便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积攒多年的资金拱手送出。这些不法分子依靠自己的职业优势或者挂靠手段,取得正规渠道的项目信息,以合法的头衔去进行不法的集资活动,编造虚假项目,承诺高额收益,使社会公众对之深信不疑,非法集资手段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和隐秘性。

由民间借贷演化而来的一些非法集资活动,更加值得重视。一些融资公司、投资理财公司作为正常开展业务的民间借贷居间公司,一旦有贷款方无力偿还的情况发生,放贷一方便只能抓住居间公司,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不良后果就需要链条上的中间环节去承受。实体经济利润下降、企业创新不力以及盲目的投资都有可能造成民间借贷链条的断裂,这也是近几年来我市融资公司、理财公司等纷纷关闭的原因之一。

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的成因

分析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的成因可以使我们从根源上去寻求一套合理有效的制约机制,从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维护社会金融秩序,确保老百姓的资金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非法集资活动的出现,有内因的决定作用,也有外因的推波助澜。

(一)中国民间金融状况的影响

早在1986年,浙江温州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抬会”。所谓“抬会”是温州早期典型的民间金融组织,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会,会员缴纳资金形成会费,由会员轮流使用,先用的人付利息,后用的人吃利息。会员也可以自己发展新的“抬会”,层层向下,形成复杂的金字塔结构。但是,当全民加入“抬会”时,利息被无限制的抬高,民众对实体经济的热情减弱,完全进入“炒钱”迷局,导致资金断裂,全盘崩溃。据当时的资料显示,在三个月内,温州有63人自杀,200人潜逃,近1000人被非法关押,8万多户家庭破产,多为会主被判处死刑。

另外,自2010年以来,民间借贷危机首先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以温州为例,2011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跑路潮,其中有负债高达12个亿的债务人,只每个月的利息就需要2000多万元,这是一组令人瞠目的数据。然而,四年过去了,这种跑路和债务没有停止,反而在全国各地都频频发生。

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因“炒钱”而起。而“炒钱”是因为相比较投资实体,钱更加值钱。市场上流动资金短缺,部分企业盲目投资之后银行银根收紧,企业不得不寻求民间借贷去偿还银行贷款,这其中引发的民间存款的利率不断攀升,最终导致企业无力支撑,酿成悲剧。

(二)房地产行业发展中带来的问题影响

房地产行业,始终是备受瞩目的一个行业。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的影响,使得房子对于中国每一个家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例如当今,结婚要买房、孩子上学要学区房、老人要养老房……有许多的城市都是靠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为支柱的,然而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就为非法集资活动埋下了隐患。

发展房地产需要大量的资金去支撑,而并非每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开发时土地等相关手续完备齐全,在这种情况下,向银行抵押贷款就成为一个问题。那么有些开发商就想到了用吸收民间存款的方式去筹集资金,也就是开始了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然而在开发的过程中以及开发完成后一旦资金链断裂,造成的就是非法集资的严重后果。当然,不仅是房地产行业会存在这类问题,其他的企业也会出现资金短缺且无从贷款的困境,但是不去寻求合法正规的解决途径,终究不能化解问题,还会将自己推进深渊而不能自拔。

四、非法集资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及危害

非法集资类犯罪活动通常波及面广,危害程度大。首先,其不仅扰乱了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其极大的损害了受害群众的利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再者,在一定程度上,此类犯罪还会损害政府形象,影响了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具体到个案的当事人而言,参与非法集资人员遭受经济损失,甚至血本无归。用于非法集资的钱可能是参与人一辈子节衣缩食省下来的,也可能是养命钱,而非法集资人对这些资金则是任意挥霍、浪费、转移或者非法占有,参与人很难收回资金。

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仅有一步之遥,二者往往相生相伴。当民间借贷链条中的一环产生了问题,就会导致全盘崩溃,也会引发非法集资类犯罪。出现崩盘影响是全面的,宏观上对发生地的金融市场、微观上到每家每户受害者,都是不小的打击。

(一)对金融体系的影响难以消解

以一个断裂链条中的企业为例,企业破产,银行会首先受到冲击,导致银行坏账率大增。其次会影响到当地民间资本的投资,据温州市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6月,温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8648亿元,比年初增加了525亿元。比2011年6月危机爆发前,增加了1000多亿元,该项数据说明老百姓宁可把钱放在银行里贬值,也不敢再拿出去借贷。

(二)对社会稳定的波及不可避免

无论是民间借贷还是非法集资,依靠的重要力量是亲情、友情等构筑的民间信用体系。一旦民间借贷崩溃或是非法集资类犯罪被发现,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便会一去不复返,信任感没有了,有何谈亲情友情,当所有的关系都要用无感情的借与贷来支撑时,影响的不仅是金融市场,更是社会中诚信的树立。民事关系是建立在平等、诚实守信的原则上的,可见信用体系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五、司法机关在办理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犯罪案件中的难题

在办理非法集资类案件中,取证难、追赃难成为一大难题,这个难题直接导致了受害者的损失成为了永久损失,无法加以补救,而使得惩治犯罪的活动难以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

一方面来讲,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账目不清楚、部分被害人无法找到、被害人陈述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之间存在差异等各种情况多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对犯罪数额的认定。目前来看,在数额的认定上,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广大被害者提供合同、收据、银行记录等证据来计算。这也带来了局限性,就是一旦遇到被害人找不到,或者没有书面合同,或者没有相关的书证,那么在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说法出现较大出入的情况,就给办案带来了很大困难。

另一方面,很多案件当中,大量赃款去向不明。案件追缴赃款困难重重。由于犯罪分子多以现金方式转移赃款,或者由于金融机构与公安户籍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基本信息不共享,出现了大量以虚假身份证和虚假营业执照开立的存款账户,使得追缴赃款线索中断,导致结案后赃款无法追回、损失得不到补偿、受骗群众不满意的局面。

六、对非法集资活动的应对及预防对策

对非法集资行为的治理,不能单单依靠刑法。要让全社会动员起来,做到防范和打击双管齐下、形成合力。

1.提升政府对非法集资活动的监管能力

在我国,政府是市场监管的主体,全面、有效、合理地执行市场监管是其职责所在。在一些先进地方,针对非法集资活动,建立了由银监部门牵头,工商、司法等部门参加配合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权责划分,不搞形式主义。另外,适当放松民间金融管制,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正规金融,将民间融资监管制度平台尽快建立起来,强化非法集资活动专门监管机构,完善民间融资风险预警机制,适时进行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不断防范和化解风险。

2.完善非法集资的其他法律

我国《刑法》已经对非法集资类犯罪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打击犯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资本得到了极大扩充,对民间资本有效的法律保障还不健全。因此,加强民间资本立法,健全民间资本运行的法律保障机制迫在眉睫。在立法层次上,明确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主体的法律地位,不对合法民间融资规模设定统一标准,引导民间金融参与金融市场竞争,重新明确民间借贷最高利率,区分“黑色”与“灰色”高利贷行为,有效遏制非法集资活动。

3.司法机关加大打击处置力度

司法机关应高度关注因非法集资活动导致的各种犯罪问题,通过专项行动或日常打击等方式,全力侦破大要案,严惩犯罪分子。另外要注重加强内部与外部的配合,一是公检法之间的配合,二是与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工商等部门及金融机构、检法机关的配合协调,拓宽案件来源渠道。在一些关键领域,例如房地产、理财、保险等金融行业,密切关注其动向,重点打击非法集资类犯罪,以及因非法集资诱发的其它暴力犯罪。在打击犯罪的过程中,全力追赃,最大限度追缴涉案资产,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并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准确区分和处理非法集资与民间借贷行为,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经济效果的统一。

4.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观念。分析各个案例,发现法律观念淡薄的群众,是犯罪分子最爱下手的目标,且最容易被犯罪分子欺骗。因此,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力度。要采取以案说法等形式,用老百姓容易接纳的方式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理财知识,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理财观,不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做到理性投资、合法理财。同时注重畅通沟通渠道。例如在相关部门设立非法集资投诉受理中心,设立公开电话,受理群众举报,并提供相关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帮助公众投资释疑解惑。

严打非法集资诈骗犯罪活动,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做到防范和打击双管齐下。司法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从重从快进行打击,发现一起,打击一起,迅速破案,震慑犯罪。同时,法院要依法快审、快判这类犯罪,从源头上彻底铲除其产生的条件和土壤。

第四篇:四类非法集资罪的认定与解析

四类非法集资罪的认定与解析

2008-06-08 12:26 形形色色的非法集资行为破坏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危及社会稳定,因此有必要予以打击。对于某些危害较大的非法集资行为,依靠让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手段来规制是不够的,而必须用刑事的手段来予以打击。目前我国刑法规定了四种非法集资类的犯罪,它们分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以下笔者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对这四种犯罪予以初步研究。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依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该罪是目前我国发案最多的一种非法集资类犯罪。至于何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及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目前并无相应的司法解释,但一般会参照国务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来理解。该《取缔办法》第四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性质相同的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和识别。如某房地产公司因资金紧张,以宣称将给与高额利息或其他回报的方式直接向公众借款,就属于比较典型的非法吸收存款行为。而对于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由于其形式多样,并且经常花样翻新,有意逃避法律的制裁,因此相对较难以被识别。如以发展会员、特许加盟店、专卖店、代理店等为名,许诺以高额回报,非法吸收资金;以出售返租产权式商铺的名义,宣称低风险高回报,非法吸收资金;以支持生态环保、发展绿色产业、植树造林等为幌子变相吸收 1 公众存款,等等。对于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需要我们结合非法集资的基本法律特征来加以识别。

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只有具备一定的数额或情节才能构成犯罪。200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下称“《追诉标准》”)第二十四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1)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2)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三十户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百五十户以上的;(3)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五十万元以上的。

二、集资诈骗罪

依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在现代社会,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而生产者、经营者自有资金极为有限,因此间社会筹集资金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金融活动。与此同时,一些名为集资、实为诈骗的犯罪行为也开始滋生、蔓延。这种集资诈骗行为采取欺骗手段蒙骗社会公众,不仅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同时更干扰了金融机构储蓄、贷款等业务的正常进行,破坏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广大投资者对集资活动的过分谨慎,甚至对金融机构进行集资也可能产生不信任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本罪行为人在客观方面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必须有非法集资的行为。所谓集资,是指自然人或者法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募集资金或者集中资金的行为。依法进行的集资主要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个人、团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问社会、公众发行有价证券或者利用融资租赁、联营、合资、企业集资等方式在资金市场上筹集所需的资金。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为了设立或者生产、经营的需要。而发行股票和债券。从当前资金市场的情况看,从事集资活动的主要是企业。一般来说,企业的集资行为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集资的主体应当是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条件的公司或者其他依法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2)公司、企业聚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公司、企业的设立或者公司、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不得用于弥补公司、企业的亏损和其他非经营性开支。

(3)公司、企业募集资金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者融资租赁、联营、合资等方式进行,其中发行股票和债券是一种主要的集资方式。

(4)公司、企业在资金市场上募集资金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就是说公司、企业在资金市场上募集资金的行为必须按照公司法及其他有关募集资金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按照法定的方式、程序、条件、期限、募集的对象等‘行,违反法律规定募集资金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所谓非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未经批准。违反法律、法规,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向社会公众或者集体募集资金的行为,是构成本罪的行为实质所在。

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

(1)集资后携带集资款潜逃的;

(2)未将集资款按约定用途使用,而是擅自挥霍、滥用,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3)使用集资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4)向集资者允诺到期支付超过银行同期最高浮动利率50%以上的高回报率的。

2、集资是通过使用诈骗方法实施的。所谓使用诈骗方法,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谎言,捏造或者隐瞒事实真相,骗取他人的资金的行为。在实践中,犯罪分子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行为主要是利用公众缺乏投资知识、盲目进行投资的心理,钻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纷繁复杂、投资法制不健全的空子进行的。如有的行为人谎称其集资得到政府领导和有关主管部门同意,有时甚至伪造有关批件,以骗取社会公众信任;有的大肆登载虚假广告,引起社会公众投资盈利心理;有的打着举办集体企业或发展高科技的幌子,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优厚的红利为诱饵;有的虚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企业或企业计划。只要行为人采用了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的方法进行集资的,均属于使用欺骗方法非法集资行为。

3、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必须达到数额较大,才构成犯罪。否则,不构成犯罪。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依本节第200条的规定,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主体。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上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犯罪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将非法聚集的资金据为己有的目的。所谓据为己有,既包括将非法募集的资金置于非法集资的个人控制之下,也包括将非法募集的资金置于本单位的控制之下。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目的具体表现为将非法募集的资金的所有权转归自己所有、或任意挥霍,或占有资金后携款潜逃等。

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集资诈骗罪中的“诈骗方法”是指行为人采取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的手段; 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1)携带集资款逃跑的;(2)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3)使用集资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4)具有其他欺诈行为,拒不返还集资款,或者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将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归纳为:(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根据《追诉标准》,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或者单位集资诈骗,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依法予以刑事追诉。由于集资诈骗罪的主观恶性及社会危害性较大,对于数额特别巨大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集资诈骗罪,最高可判处死刑。

三、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

依据《刑法》,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是指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依据《追诉办法》,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受到刑事追究:(1)发行数额在一千万元以上的;(2)伪造政府公文、有效证明文件或者相关凭证、单据的;(3)、股民、债权人要求清退,无正当理由不予清退的;(4)利用非法募集的资金进行违法活动的;(5)转移或者隐瞒所募集资金的;(6)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依据《刑法》第一百七十九条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非法募集资金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是指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依据《追诉办法》,擅自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受到刑事追究:(1)发行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2)不能及时清偿或者清退的;(3)造成恶劣影响的。

第五篇:非法集资新闻稿

学生之家积极开展“拒绝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宣传活动

(贵州大学学生之家 讯)5月15日,为响应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暨“5.15”宣传日活动,贵州大学学生之家于本日在贵州大学新校区西一区,西二区及北校区等地方开展了相关宣传活动,现场进行摆点宣传,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音频、接受同学们咨询等形式来帮助广大师生了解和学习如何防范非法集资等犯罪活动。

据了解,贵阳市已经连续多年组织开展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此次贵州大学的宣传活动选择在各校区教学楼下、宿舍区、食堂门口等人员相对集中和密集的场所开展,并结合QQ校园公众空间等媒体宣传相呼应,以“室内室外、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方式,广泛普及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等法律常识,引导同学们树立科学理财观念,自觉远离非法集资。

为配合开展本次宣传活动,学生之家以非法集资的基本概念、表现形式、主要危害及防范等常识为主要内容,设计制作了数千余份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在多个宣传现场同时进行发放,并组织同学们进行自觉抵制非法集资签名活动,此举获得了同学们积极的响应。

相关阅读:

所谓“非法集资”,就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的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利益等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给予回报的行为。非法集资活动涉及内容广,表现形式多样。从目前案发情况看,主要包括债权、股权、商品营销、生产经营等四大类。

非法集资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未经有权机关依法批准;二是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即社会公众筹集资金;三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货币、实物、股权等其他形式的还本付息;四是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目的。

事实上非法集资是一种违法活动,出资人的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资金大多被挪作他用,中饱私囊;活动中少数出资人侥幸获得回报,但往往都是拆东墙补西墙,给大多数投资人造成重大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对此我们要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活动:

1.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危害,提高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进行冷静分析,避免上当受骗。2.正确识别非法集资活动,主要看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以及其从事的集资活动是否获得相关的批准;是否是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是否承诺回报,非法集资行为一般具有许诺一定比例集资回报的特点;是否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性质。

3.增强理性投资意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不规范的经济活动更是蕴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定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4.增强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意识。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参与者投入非法集资的资金及相关利益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当一些单位或个人以高额投资回报兜售高息存款、股票、债券、基金和开发项目时,一定要认真识别,谨慎投资。

5.非法集资大多借助传销手段,由于多是亲戚、朋友、熟人介绍、推销,一方面,容易取得信任,另一方面,碍于面子也不便推辞,因此这种方式更容易在民间渗透,其危害面也更广。因此面对熟人的好心和善意推销,得多长个心眼儿。

6.形形色色的非法集资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许诺高额回报。每当遇上诸如此类“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本万利”“一夜暴富”的神话般的诱惑,千万冷静,得悠着点儿,决不能因为听到别人发了财眼红,进而跌入欺骗者设下的陷阱。

下载非法集资罪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法集资罪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法集资司法解释

    非法集资十宗罪:最高法院有关司法解释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类别:金融事务与合同(投资融资贷款债券) | 浏览(934) | 评论(0) 2011-01-04 19:00 标签:《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

    非法集资测试题

    关于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集中宣传教育活动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 1、下列不属于非法集资特征要求的是(C) A、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吸收资金 B、通过媒体、推介会......

    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参考材料

    宣传教育参考材料 一、部分宣传要点 (一)一般非法集资的特征。一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是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

    非法集资自查报告

    非法集资自查报告 根据船民办办公室2015年3月9日的通知,我校按照要求认真进行了自查,结果如下: 一、各类证照齐全,名称及法人均一致。 二、没有账外账户,学校学费已存入学校账户......

    非法集资表现形式

    非法集资活动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 一、非法集资的特征 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以及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的集资。 2.承诺在一定......

    非法集资承诺书

    承 诺 书 为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切实确保群众的合法权益,本企业郑重承诺如下: 一、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规定,依法经营,守法经营......

    2016非法集资承诺书

    2016非法集资承诺书模板 非法集资承诺书模板 为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切实确保群众的合法权益,本企业郑重承诺如下: 一、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依照国家法律法......

    非法集资总结文档

    长春市双阳区金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关于《开展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 总结报告 长春市双阳区金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识别金融犯罪和利用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