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第三十号)
《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已经2010年12月18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0年12月20日
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
(2010年12月18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及其监督管理。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分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镇、乡和村庄,镇、乡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不单独划定规划区。
第三条
城市和镇、乡应当制定城市规划、镇规划和乡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应当制定村庄规划的区域。鼓励其他村庄根据发展需要制定村庄规划。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注重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相结合,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突出地域特色和传统风貌,改善人居环境。
第五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编制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给予经费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的需要,在年度预算中安排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
第七条
经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管理,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
对在城乡规划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委员会是本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决策的议事机构,负责审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和需要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的城乡规划草案以及需要其审查的其他城乡规划草案,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审查意见。
城乡规划委员会由本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行政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其成员由本级人民政府聘任。城乡规划委员会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运作程序和表决方式等工作规程。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其中,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乡规划工作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按照规定职责承担有关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以外的镇和乡人民政府依法承担城乡规划管理职责,并确定相关机构或者人员负责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一条
制定城乡规划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本省城乡规划编制的标准和技术规范,规范和指导全省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指导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第十二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国务院审批。
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并由组织编制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三条
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合肥市和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其他镇的总体规划和乡规划、村庄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其中,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内的镇的总体规划和乡规划、村庄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分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一并编制和审批。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远景发展做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四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在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研究处理,并反馈处理情况。
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对代表的审议意见进行研究处理,并反馈处理情况。
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十五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经城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中,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内的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
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应当包括: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的管制要求,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省域内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控制性指标、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范围以及防灾减灾等。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应当包括:各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设高度、绿地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配置要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以及涉及文物保护单位附近的建筑物、构筑物控制指标等。
第十七条
乡规划应当包括本行政区域内村庄发展布局,确定保留、发展和撤并的农村居民点和村庄建设标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布局与建设要求、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对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保障措施等作出的具体安排。
村庄规划应当合理配置规划区内各类生产要素,综合利用村内闲置土地和土地整理节余建设用地,统筹各类生产及服务设施用地布局,确定农村住宅建设要求。规模较小的村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简化部分规划内容。
第十八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重要交通枢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审定。镇人民政府组 3 织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定。其中,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内的镇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定。
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由建设单位编制,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定。
第十九条
涉及空间资源利用的相关专业规划,经征求本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意见,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
法律、法规对专业规划编制、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同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已经批准的,应当单独编制保护规划,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备案。
第二十一条
城市、镇的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镇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专业规划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或者城市、镇总体规划,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得违反所依据的城乡规划,不得在规划成果中弄虚作假。
第二十三条
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在固定场所、政府网站等向社会予以公告,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专家或者有相应资质的城乡规划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审查。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自城乡规划批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社会公布城乡规划。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将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材料存档。公众可以依法查阅存档的材料。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城乡规划。
城市、县和镇人民政府应当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同步编制城市、镇的近期建设规划,并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第二十五条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的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推行建筑节能,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镇、乡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建设标准,统筹布局产业、居住等各类用地,优先安排供水、防洪、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优先安排生产、生活必需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按照节能节地、防灾减灾等规定,鼓励和引导村民集中建设农民新村或者农民住宅小区,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二十六条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一)需要省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由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征求项目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意见后,核发选址意见书;
(二)需要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做出决定。符合城乡规划的,核发选址意见书;不符合城乡规划的,不予核发选址意见书,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七条
因安全、环境保护、卫生、资源分布等原因需要独立选址的国家或者省 5 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规划选址专题论证,编制规划选址专题论证报告,按照下列规定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按照规定程序核发选址意见书:
(一)建设项目位置在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需经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
(二)建设项目位置在县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需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
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相关专业规划或者规划选址专题论证报告核发选址意见书。
第二十八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划拨土地前,持选址意见书和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以及依测绘成果绘制的规定比例尺地形图等相关材料,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地块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工程设计。
规划条件应当包括建设用地的位置、范围、面积、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设高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等内容,以及标明建设用地位置、范围界线、现状、周边环境和各类规划控制线、建筑界线等附图。
第三十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材料,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决定。对符合规划条件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符合规划条件的,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测绘资质的单位依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放线;建设工程基础、管线等隐蔽工程完工后,应当经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机关组织验线。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机关应当依法将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施工现场公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第三十一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前,持村民委员会书面同意意见和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以及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向镇、乡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确需占用农用地的,还应当提供农用地转用批准材料。
镇、乡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查意见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决定,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不予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二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申请人应当持村民委员会证明材料、户口簿及其复印件,向镇、乡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使用原有宅基地和其他非农用地的,镇、乡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不予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确需占用农用地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供农用地转用批准材料。镇、乡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查意见之日起十五日内做出决定,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不予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三条
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有效期为一年。需要延期的,应当在期限届满三十日前向发证机关提出延期申请,延期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逾期未申请延期或者申请延期未获批准的,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
第三十四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应当向城市、县人 7 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说明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十日内进行审查,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不予批准;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有关专家对变更的内容进行论证,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进行公示后,作出是否同意变更的决定。
同意变更规划条件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本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并予以公示。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当服从规划管理,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包含地下工程的,地下工程应当与地上工程同时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单独开发的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通信、管线、人防工程等建设项目,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城镇地下建筑物、构筑物以及管线动态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十六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确需进行临时建设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进行审查,不影响城乡规划实施的,依据有关规范标准提出临时用地规划条件,核发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需要临时占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和个人还应当取得城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临时使用土地的文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办理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一)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内的;
(二)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的;
(三)影响道路交通、公共安全、市容的;
(四)占用绿地、水面和广场、公共停车场等公共活动场地的;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七条
取得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完成设计方案的临时建设工程,建设 8 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依据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定临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明确临时建设工程使用期限。自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之日起,临时建设工程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二年。确需延长使用期限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期满三十日前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延期。延长期限累计不得超过一年。
临时建设工程使用期限届满,或者因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需要提前拆除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使用期限届满之日或者接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前拆除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自行拆除,并清理场地。
第三十八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竣工核实技术报告,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要求进行核实。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核实;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要求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要求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三十九条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网络、媒体等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一般每二年评估一次,城镇体系规划、镇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一般每五年评估一次。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的情况。
第四十条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情形的,组织编制机关可以依法进行修改。
修改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 9 制修改方案。
修改后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四十一条
乡规划、村庄规划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可以依法组织修改:
(一)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
(二)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
(三)规划内容在实施中发现明显不适当的。
乡规划、村庄规划的修改,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论证,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四十二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可以依法组织修改:
(一)总体规划修改对用地布局和功能产生重大影响的;
(二)实施国家或者省重点建设项目需要修改的;
(三)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防灾减灾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需要修改的;
(四)规划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行为。
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实施的监督。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内违法建设行为,应当配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四十五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本区域内有违法建设行为的,有权予以劝阻,并及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者镇、乡人民政府报 10 告。
第四十六条
省及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向下一级人民政府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
城乡规划督察员对城乡规划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向派驻地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督察意见,同时将督察意见报派出人民政府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派驻地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纠正城乡规划违法行为,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城乡规划督察员。派驻地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拒不纠正的,派出人民政府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四十七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固定场所、政府网站等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依法应当公开的城乡规划信息资料;特殊情况需要的,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均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权就涉嫌违法的建设活动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举报,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立即组织核查、处理,并将核查、处理情况告知举报人;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转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告知举报人。
第四十八条
对于无法确定所有人的违法建设,建设工程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在新闻媒体、违法建设现场发布公告等形式告知违法建设所有人依法接受处理,公告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公告期满仍无法确定违法建设所有人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有关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的;
(二)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和修改城乡规划的;
(三)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
(四)违反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修改城乡规划的。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镇、乡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11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组织编制城市、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二)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
(四)未依法对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的;
(五)同意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前未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的;
(六)发现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的规定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行为,而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七)违反规定的程序变更规划条件的。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文件的;
(二)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
(三)对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由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
(二)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编制城乡规划的;
(三)违反所依据的城乡规划编制规划的。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在规划成果中弄虚作假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未按照规划条件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工程设计单位违反规划条件进行建设工程设计的,由项目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合同约定的设计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前款所称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应当符合下列情形:
(一)违法建设工程处于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不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实施的;
(二)违法建设工程不危害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不影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正常运行的;
(三)违法建设工程不违反城乡规划确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的;
(四)违法建设工程未侵犯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者经过改正后可以消除的。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建设工程造价按照有违法建设情形的单位工程造价确定,其中房屋建筑工程按照单体建筑物工程造价确定。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款规定,具有测绘资质的单位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放线的,由项目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提请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镇、乡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管理办法
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管理办法
(2013年.修订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评选管理办法》,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推动安徽省行业技术进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激励我省广大规划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创新意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是我省城乡规划设计领域的最高奖项,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同意,由安徽省城市规划行业协会设立。
第三条 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表扬奖。必要时设置特殊贡献奖。
各类奖项的获奖项目总数原则上不超过申报数量的1/3,其中 一、二、三等奖项的获奖总数不超过该全省各地申报数量的1/3,其中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获奖比例按1:3:6。表扬奖和特殊贡献奖的数量视具体情况设定。
第四条 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从获得“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以上的项目中优选部分项目参加“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
第五条 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规划创新。按照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规定,保护相关单位或个人的知识产权,尊重有关规划编制单位和个人的原创性。
第六条 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的评选工作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保障评选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严肃性。
第七条 安徽省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的评选工作由安徽省城市规划行业协会负责,接受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社会的监督。
各类别评选具体事务委托相关部门办理,其中:
城市规划类、规划信息类、风景名胜区规划类由安徽省城市规划行业协会秘书处组织;
村镇规划类由安徽省村镇规划学会组织; 城市勘测类由安徽省城市测绘行业协会组织;
第二章
评选范围和评选标准
第八条 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范围:
城市规划类:单独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专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城市设计及有关规划研究项目;
村镇规划类:单独编制的县域镇村体系规划,除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镇以外的镇(乡)总体规划、镇详细规划、小城镇设计、村庄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及研究类项目;
城市勘测类:为城乡规划服务的城市测绘地理信息项目;
规划信息类:城乡规划信息化系统开发、应用及研究等项目;
风景名胜区规划类: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风景名胜区其他规划设计及规划研究类项目。
第九条 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乡统筹、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十条 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各奖项水平应达到以下标准:
一等奖:达到同类项目的省内领先水平,技术难度很大,在规划理念和方法有突出的创新,对提升行业技术进步作用重大,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二等奖:达到同类项目的省内先进水平,技术难度较大,在规划理念和方法方面的有所创新,对提升行业技术进步作用较大,取得较大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三等奖:达到同类项目的省内较高水平,对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有较大作用,对和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表扬奖:在某些方面具有同类项目的省内较高水平,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特殊贡献奖:在特殊时期、特殊背景条件下,具有时代意义和实践代表性的城乡规划业绩成果。
第三章
申报条件
第十一条 申报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的项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报单位应是持有的国家、省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颁发的相应等级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的法人单位,或者持有由相关部门颁发的相关资质证书的法人单位;持有由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城市规划服务资格证书》的法人单位。
(二)申报项目应符合国家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以及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规定,技术成果要具有真实性。
(三)申报项目应是评选前一年的12月31日以前,经规定程序审查批准并付诸实施的项目。申报的城乡规划项目,应体现对同一层次相关规划或下一层次城乡规划的作用和意义,其中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具备较完整的实施效果。
(四)申报项目材料应包括申报表、本办法规定所要求 的相关证明。
国家相应同类评优另有申报条件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 申报项目须附项目所在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证明。
在皖中央和省直各部门直属单位的申报项目应由本单位进行审查,提出推荐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后,附项目所在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评价证明,按照有关通知规定一并申报。
专项规划的评价证明由专项规划相应的主管部门出具。第十三条 申报项目为合作项目的,应由牵头单位先行征求合作单位意见,并附合作单位同意证明材料按规定办法申报。
评审工作正式开始后,申报项目的合作单位与人员名单原则上不得再修改。申报单位承担由此造成的相应责任。
第十四条 原则上同一单位的申报数量不宜超过10项,同一项目只能申报一次,不得通过不同渠道重复申报。
按整个项目申报时,其子项目或分项目不应另行申报。
已申报或参加其他部以上级别奖项评选的项目不予受理。
在历届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的评选中落选的项目不应再行申报。
第十五条 国内规划设计单位在国外(境外)承接的规划设计项目可以申报,申报材料需附项目上级主管部门或业主对该项目的评价证明。
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城市规划服务资格证书》的境外规划设计单位独立完成或者中外合作完成的规划设计项目可以申报,申报材料和申报程序与国内设计单位一致。
第四章
评审及评选结果的公布
第十六条 安徽省城市规划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建立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评选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组委会下设评审组和监审组。按相关工作规则进行评审工作。
评审组由组委会在全省城市规划专家库或城乡规划相关部门或单位中遴选专家或有关人员组成。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审专家应是具备高级技术职称、20年以上工作经验、身体健康的规划专家,年龄一般不超过70周岁。
监审组由安徽省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及有关方面代表组成,人员不应少于3人。
第十七条 评审工作实行专家回避制度,接受监审组的全程监督。回避采取如下原则:
(一)评委为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人员,不参加本市项目的评分;
(二)评委不参加本单位项目的评分。申报项目为多个单位合作完成的项目,评委为合作单位负责人的不参加该项目评分;
(三)评委与项目参加人有直系亲属关系的不参加该项目评分。
第十八条 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审程序:
(一)专业评审。专业评审组对申报材料进行专业评审,采取记名打分方式,提出本专业优秀城乡规划设计获奖项目建议名单。
(二)综合评审。组织专家对各专业评审组提交的建议名单进行综合评审,采取记名投票方式,提出优秀城乡规划设计获奖项目提名名单。
(三)公示。将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提名名单在有关媒体或相关网站上公示7个工作日,广泛征求意见。
(四)组委会会议审定。根据公示情况,按有关规划将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提名名单报组委会会议审定,提出终审意见。
第十九条 安徽省城市规划行业协会根据组委会的终审意见,批准并公布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第二十条 对于缓评项目,组委会将出具缓评理由,并书面通知申报单位。待充分补充完善后,可在下一向组委会提出复评。
第五章
奖励和惩处
第二十一条 对获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的项目,向获奖单位颁发奖状,向主要规划设计人员颁发获奖证书。
第二十二条 获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项目的完成人原则上不得超过15人。特大型合作项目原则上不超过20人。
第二十三条 参加评审的专家必须遵守相关工作纪律,以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评选工作。对于违反相关评审工作纪律,造成不良影响的,经组委会会议决定,取消其专家资格。
第二十四条 获奖项目如发现剽窃、弄虚作假等重大问题,经查实后,在媒体及相关网站上公布撤消其奖励,追回奖状、证书,取消单位和个人下次申报资格,并由安徽省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将不良诚信记录在案。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工作不向申报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六条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过程将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上接受相关部门及社会全程监督。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管理办法》(修订稿)(皖规协〔2011〕12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八条 解释
本办法由安徽省城市规划行业协会负责
第三篇:安徽省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安徽省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办法的通知
皖政办〔2011〕1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三月九日
安徽省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办法
第一条
为建立和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强化城乡规划行政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人民政府向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以下简称督察员),对当地城乡规划管理、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风景名胜区管理等工作进行督察。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督察员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条
督察员原则上在从事过规划管理工作的退休及已退出现职岗位人员中遴选,具体包括:曾担任过市、县政府分管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市级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的负责人。
第四条
担任督察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熟悉城乡规划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具有城乡规划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备城乡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比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从事城乡规划工作10年以上或具有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
—1—
(三)具有较强的原则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未受过任何处分;
(四)身体健康,能适应异地派驻工作需要,年龄在63周岁以下。第五条
根据以上遴选条件,由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推荐人选,经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提出督察员候选人名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聘任、派驻。
第六条
督察员有权对下列行为进行督察:
(一)违反法定程序编制、调整、审批城乡规划的;
(二)委托无资质或资质等级不符合要求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
(三)在实施城乡规划中违反城乡规划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
(四)对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查处不力的;
(五)其他城乡规划违法行为。
第七条
督察员一般以参加会议、查阅资料、接待群众来访、现场调查、巡查、约谈等方式开展督察工作。采用约谈方式的,应当制作谈话笔录。
第八条
督察员开展督察工作时,有权向城乡规划组织编制、审批、申报、执法等单位收集资料,进行调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拖延和拒绝。
第九条
派驻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向督察员通报有关城乡规划的重要情况,并对其督察工作给予支持、配合。派驻地人民政府涉及城乡规划的重要会议或专门会议,应当邀请督察员参加。
第十条
鼓励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向督察员举报城乡规划违法行为。第十一条
发现城乡规划违法行为,督察员应当及时向派驻地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督察意见,同时将督察意见报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
派驻地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收到督察意见后,应当认真研究,及时纠正城乡规划违法行为,并在15日内向督察员反馈处理结果。督察员对反馈意见有异议的,应当及时沟通并上报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派驻地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拒不纠正的,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
第十三条
督察员应当对督察意见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并将跟踪信息及时报送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实行督察员任职回避制度,督察员原则上不派至原工作单位所在或所属城市(原工作单位为省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勘察设计单位
—2—
可不受此限制)。督察员每届聘期2年,期满后经考核合格的,可继续聘任,但在同一地区连续督察不得超过两届。
第十五条
督察员在聘期内仍享受原单位同类人员工资福利医疗等待遇;履行督察职责所必需的工作经费和补贴,由省财政按相关规定安排。
第十六条
督察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督察,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应当严格执行相关保密规定,不得泄露涉密信息;在督察工作中,不妨碍、不替代派驻地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正常工作。
第十七条
督察员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由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经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撤销聘任。
第十八条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辖区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办法。
第十九条
本办法具体实施中的问题,由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3—
第四篇: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草案)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办法(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及其监督管理。
本办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分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办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村庄的建成区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镇、乡、村庄,镇、乡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不再单独划定规划区,其规划建设纳入隶属的城市、镇、乡统一管理。
第三条 城市和镇、乡应当制定城市规划、镇规划和乡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区域内的村庄应当制定村庄规划。鼓励其他村庄根据发展需要制定村庄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镇、乡、村庄,不单独编制规划。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的规模、步骤和标准,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突出地域特色,改善人居环境,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第五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编制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给予经费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的需要,在预算中安排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
第七条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管理,建立健全城乡规划数据库与城乡规划档案,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并对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委员会是本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决策的议事机构,负责审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和需要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的城乡规划草案以及其他城乡规划草案,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审查意见。
城乡规划委员会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工作职责,完善运作程序和表决方式等工作规程。城乡规划委员会成员由本级人民政府聘任。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其中,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乡规划工作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按照规定职责承担有关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以外的镇和乡人民政府依法承担城乡规划管理职责,并确定相关机构或者人员负责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一条 制定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城乡区域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资源承载力,科学预测城乡发展,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区域协调发展。
制定城乡规划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技术规范。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省城乡规划编制的技术规定,规范和指导全省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指导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十二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国务院审批。
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分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一并编制和审批。
第十三条 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合肥市和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其他镇的总体规划和乡规划、村庄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中,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内的镇的总体规划和乡规划、村庄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30年至50年的城市远景发展做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四条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研究处理,并反馈处理情况。
其他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对代表的审议意见进行研究处理。
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十五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经城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中,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内的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 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应当包括: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以及水系等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区域。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控制性指标、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范围以及防灾减灾设施用地等。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应当包括:各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设高度、绿地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配置要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以及涉及文物保护单位附近的建筑物、构筑物控制指标等。
第十七条 乡规划应当包括本行政区域内村庄发展布局,确定保留、发展和撤并的农村居民点和村庄建设标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布局与建设要求、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对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保障措施等作出具体安排。
村庄规划应当合理配置规划区内各类生产要素,综合利用村内闲置土地和整治节余的土地,统筹各类生产及服务设施用地布局,确定农村住宅建设要求。规模较小的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简化部分规划内容。
第十八条 城市、镇的下列重要地块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一)城市、镇中心区;
(二)重要景观地带、园林绿地及广场周边;
(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
(四)重要交通枢纽和城镇主干道两侧;
(五)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要地块。
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其他镇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其中,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内的镇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定。
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由建设单位编制,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定。
第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织编制区域性交通、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电力、通信、防灾等涉及空间资源利用的专业规划,经征求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意见后,报审批机关批准。
城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组织编制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卫生、公交、燃气、供水、防洪、排水、供电、通信、绿地、地下空间等专业规划,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法律、法规对专业规划编制、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同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已经批准的,应当单独编制保护规划,并按照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报批备案。
第二十一条
城市、镇的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镇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专业规划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
第二十二条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等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特定区域的城乡规划按照下列规定制定:
(一)城镇体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特殊功能区的总体规划,由特殊功能区管理机构组织编制,征求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意见,经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三)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特殊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特殊功能区管理机构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四)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特殊功能区内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特殊功能区管理机构组织编制、审定;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由建设单位编制,报特殊功能区管理机构审定。
第二十三条 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在固定场所、政府网站予以公告,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30日。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自城乡规划批准之日起15日内向社会公布城乡规划。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将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材料送交本级城乡建设档案机构存档,公众可以依法查阅。
第二十四条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和修改工作,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规范,不得违反上位规划,不得在规划成果中弄虚作假。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城乡规划,促进城乡健康有序发展。
城市、县和镇人民政府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城市、镇的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确定近期控制、引导城市、镇发展的原则、措施,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第二十六条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的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建设标准,统筹布局产业、居住等各类用地,优先安排供水、防洪、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优先安排生产、生活必需的道路、供水、供电、环境卫生、排水、学校、卫生所、文化站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按照节能节地、防灾减灾等规定,鼓励和引导村民集中建设农民新村或者农民住宅小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十七条 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集约节约用地,统筹安排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注重体现地方特色。
旧城区的改建,应当合理控制用地使用强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配套完善综合交通、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有效利用既有建筑,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旧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第二十八条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持建设项目拟选址地形图和建设项目规划选址专题论证报告,按照下列规定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拟选址位置符合城乡规划或者已经纳入依法批准的专业规划并与城乡规划确定的用地布局相符合的,可以不提交建设项目规划选址专题论证报告。
(一)需要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由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征求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意见后,核发选址意见书;
(二)需要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做出决定。符合城乡规划或者相关专业规划要求的,核发选址意见书;不符合城乡规划或者相关专业规划要求的,不予核发选址意见书,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九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划拨土地前,持选址意见书和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以及依测绘成果绘制的规定比例尺地形图,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并做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一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或者提供的规划条件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定的要求。未依法编制和批准控制性详细规划地段的建设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核定或者提供规划条件。
规划条件应当包括建设用地的位置、范围、面积、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设高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等内容,以及标明建设用地位置、范围界线、现状、周边环境和各类规划控制线、建筑界线等的附图。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工程设计。
第三十二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决定。对符合规划条件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机关应当在建设工程开工前组织定位、放线;其基础、管线等隐蔽工程完工后,应当组织验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机关应当依法将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施工现场公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和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第三十三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前,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村民委员会书面同意意见;
(二)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
(三)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四)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提供农用地转用批准材料。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查意见之日起15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四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申请人应当持村民委员会证明材料、户口簿及其复印件,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使用原有宅基地和其他非农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决定。符合规划要求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不予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确需占用农用地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供农用地转用批准材料。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查意见之日起10日内做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五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规划建设用地内集体土地和乡、村庄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城市、镇规划建设用地内国有土地上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的规定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第三十六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取得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1年内办理建设项目审批、用地许可以及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手续。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1年内开工建设或者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需要延期的,应当在期限届满30日前向发证机关提出延期申请,延期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逾期未申请延期或者申请延期未获批准的,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
第三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说明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不予批准;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变更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10日内做出同意变更的决定;
(三)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本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并予以公布;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八条 建设项目因安全、环保、卫生、资源分布等原因需要进行独立选址建设的,应当进行规划专题论证,并按照下列规定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选址建设:
(一)建设项目位置在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需经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
(二)建设项目位置在县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需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
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或者规划选址专题论证报告安排选址。
第三十九条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包含地下工程的,应当与地上工程同时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单独开发的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通信、管线、人防工程等建设项目,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城镇地下建筑物、构筑物以及管线动态管理系统。
第四十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确需进行临时建设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城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临时使用土地的文件后,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在不影响城乡规划实施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规范标准,提出临时用地规划条件,核发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办理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一)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核心保护区内的;
(二)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的;
(三)影响道路交通、公共安全、市容或者其他公共利益的;
(四)侵占绿地、水面和广场、公共停车场等公共活动场地的;
(五)侵占电力、通信、人防、气象观测、防洪保护区域或者压占城市地下管线的;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一条 取得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完成设计方案的临时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依据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定临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临时建设的使用期限不得超过2年。确需延长使用期限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期满30日前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延期。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年。
临时建设使用期限届满,或者因城市、镇规划建设需要,提前终止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届满之日或者接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前终止通知之日起15日内自行拆除并清理场地。因施工需要的临时建设工程,应当在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全部建设工程申请规划核实之前拆除。
第四十二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复印件、建设工程竣工核实技术报告,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报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要求进行核实。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予以核实;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要求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未经规划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要求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城乡建设档案机构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四十三条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每2年评估1次,城镇体系规划、镇总体规划实施情况每5年评估1次。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的情况。
第四十四条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可以依法进行修改。
修改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合肥市总体规划和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修改其他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修改非强制性内容的,经原审批机关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后,由组织编制机关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并公布实施。
第四十五条 乡规划、村庄规划有下列情形的,组织编制机关可以依法组织修改:
(一)上位规划发生变更需要修改规划的;
(二)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
(三)规划内容在实施中发现明显不适当的。
乡规划、村庄规划的修改,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论证,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第四十六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可以依法组织修改:
(一)总体规划修改对用地布局和功能产生重大影响的;
(二)实施国家、省重点工程需要修改的;
(三)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防灾减灾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需要修改的;
(四)规划审批机关认为需要修改的其他情形。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论证,采取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报原审批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组织修改。涉及修改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
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四十七条 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后尚未开工,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需要变更内容的,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及时查处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行为。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实施的监督。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措施。
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内违法建设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配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五十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本区域内有违法建设行为的,有权予以劝阻,并及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关执法部门或者镇、乡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十一条 省及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向下一级人民政府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
城乡规划督察员对城乡规划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向派驻地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督察意见,同时将督察意见报派出人民政府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派驻地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纠正城乡规划违法行为,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城乡规划督察员。派驻地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拒不纠正的,派出人民政府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五十二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其网站、办公场所或者指定的城建档案机构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依法应当公开的城乡规划信息资料;特殊情况需要的,也可以通过主要新闻媒体予以公开。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均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并有权就涉嫌违法的建设活动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举报,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立即组织核查、处理,并将核查、处理情况告知举报人;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转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告知举报人。
第五十三条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其给予行政处罚。
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对违法当事人给予行政处罚,并将行政处罚结果报告上级行政机关。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有关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的;
(二)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和修改城乡规划的;
(三)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
(四)违反上位规划编制、审批和修改城乡规划的;
(五)未能及时将审批后的规划报备案机关备案或者未能按照备案机关的审查意见修改规划的。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镇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未依法组织编制、修改城市、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
(二)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
(四)未依法对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的;
(五)同意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前未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的;
(六)发现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的规定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行为,而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七)违反规定的程序变更规划条件的;
(八)未按照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要求或者未在法定期限内对建设工程进行规划核实的。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对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文件的;
(二)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
(三)对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四)对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办理施工审批手续的。
第五十七条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向原发证机关提出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的建议;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
(二)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编制城乡规划的;
(三)在规划成果中弄虚作假的;
(四)违反上位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的;
(五)违反规划条件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
工程设计单位违反规划条件进行建设工程设计的,由项目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合同约定的设计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向原发证机关提出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的建议;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
前款所称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情形:
(一)违法建设工程处于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不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乡规划、村庄规划实施的;
(二)违法建设工程不危害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不影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正常运行的;
(三)违法建设工程不违反城乡规划确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的;
(四)违法建设工程没有侵犯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者经过改正后可以消除的;
(五)城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五十九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镇、乡人民政府发出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之日起停止建设,并在15日内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逾期不改正或者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可以拆除。
第六十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工程造价1倍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的;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四)临时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收到提前终止通知之日起15日后仍未拆除临时建筑物、构筑物的。
临时建设使用期限未满,因城市、镇建设需要提前拆除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六十一条 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城乡建设档案机构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强制拆除的费用由违法建设当事人承担。
第六十三条
对于无法确定所有人的违法建设,建设工程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在公共媒体、违法建设现场发布公告等形式告知违法建设所有人依法接受处理,公告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公告期满仍无法确定违法建设所有人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予以拆除或者依法予以处理。
第六十四条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本办法规定,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8月30日安徽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2004年6月26日安徽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修正《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城乡规划学
城乡规划学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20 年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党中央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将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生命安全等与城市和乡村建设统筹考虑,作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是支撑城乡建设事业的人才技术的重要保障。因此,将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和谐统一的重要支撑性工作。近二十年来,我国城乡规划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很快,据2008年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国内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大学院校在180所左右。办学领域涉及面较广,如建筑类、地理区域类、人文社科类、农林类等。城乡规划学科的蓬勃发展,使得城乡规划教育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服务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城乡规划教育正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承担重要社会职能的作用。城市规划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我国早期城市规划营造思想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后世2000 多年的发展,形成以中国为特色的东方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脉络,对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世界现代城市规划虽开始于19 世纪的工业革命,但经过100 多年的发展,已在缓解区域与城乡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引导城乡经济建设与发展,维护生态与环境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社会经济价值。现代城乡规划学科是在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现代城乡规划学科开拓者霍华德倡导的“花园城市”、格迪斯的“人与自然融合”、芒福德的“区域整体协调”等思想,极大推动、深化和提升了现代城乡规划的理论思想,并在解决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城市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作用。正是这些相关交叉学科的渗透和理论拓展,使得现代城市规划学科诞生。自20 世纪中叶,以城市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成为国际政界和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交叉学科理论与思想大量涌入城市规划领域,促成了城市问题和城市发展研究的繁荣,并出现了诸如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等交叉学科。这些新兴学科的诞生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研究领域与范畴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在20 世纪末(1999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中国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教授撰写了大会的主题报告,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吴良镛教授用东方融贯综合的哲学观念,论述“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提出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的综合目标是为人类生活营建理想的聚居环境。吴良镛教授
“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国际和国内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响应。现代城乡规划在学科理念上已经
发生很大的变革。现代城乡规划学科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城乡土地利用和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为学科的核心,结合城乡发展政策、城乡规划理论、城乡建设管理等社会性问题所形成的综合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应包括:对城乡规划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宏观层面的研究;对城乡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研究;对城乡规划的管理、法规、政策体系等层面的研究。
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中,将国家“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列为重要的领域。近30 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未来的发展中,大中小城市和广大的乡村,都急需城乡规划学科的专门人才。快速城镇化提出对城乡规划学科综合性、跨学科的专业人才需要,关系到我国城镇化的质量水平,涉及经济运行的可持续化、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重要领域的综合方面。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发展与规划
(2)城乡规划与设计
(3)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
(4)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5)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6)城乡规划管理
(1)区域发展与规划
学科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政策与战略、区域规划与城镇化。研究内容:区域发展、城乡统筹、城乡经济学、城乡土地规划、城镇化理论、政策与发展战略等。
(2)城乡规划与设计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乡村规划。研究内容:城市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理论、城市设计、乡村规划与设计、城乡景观规划、新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等。?
(3)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
主要研究方向:住房政策与规划(包括房地产)、社区建设规划。研究内容:城市住房 政策、住区开发、房地产开发、社区建设与管理。
(4)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主要研究方向:城乡历史发展与理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内容:城市建设史、城乡历史发展与理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乡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5)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主要研究方向:城乡生态规划、城乡安全与防灾。研究内容:城乡生态规划理论、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社会型基础设施规划、工程型基础设施规划。
(6)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城乡建设管理。研究内容:城乡安全与防灾、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管理与法规、乡村建设管理。
城乡规划学学科可归属的二级学科包括以下6 个学科方向: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
这 6 个建议的二级学科目前的学科所属大致情况:城乡规划与设计目前在建筑学一级学科所属的城市规划二级学科中;区域发展与规划目前在地理类和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中均有覆盖;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目前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和建筑管理(房地产类)学科中有所覆盖;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目前设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中;城乡生态环境与建设管理中的城乡生态环境目前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农林类有所覆盖,而建设管理在建筑管理类学科中有所覆盖;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目前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和市政类学科中有所覆盖。乡村规划学科内容以前尚未明确学科领域,属随国家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新学科。2009 年以前的农村地区规划仍然在建筑类和地理类的学科覆盖中。乡村规划内容应随国家住房和城乡和住房建设部的设立纳入城乡规划的学科中。学科内容的建设,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区域城乡规划学科内涵和外延的丰富和拓展,得到完善和成熟。
城乡规划理论是关于城市和乡村规划的普遍性和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的知识形态。城乡规划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涉及不同的价值基础,因此规划理论本身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是丰富的。其理论基础兼容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科学的理论内容与技术方法。城乡规划学学科的理论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于城乡空间发展理论。包括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环境关系等方面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描述和解释城市发展的现象、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内容,通过这些理论可以认识城乡规划研究和实践对象的发展演变规律,包括城市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交通通信子系统和空间子系统等。二是关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涉及规划质、思想、规划技术和方法,是关于如何处理城乡规划的本质内容,如何认识城市及其空间,如何来组织这些内容,依据怎样的思想来规划和建设城乡环境。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关于规划的整体框架;关于现在与未来演进的关系;对实际操作技术方法的解释。
城乡规划学学科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4 个方面基础性思考:
第一,规划作为公共的和政治的决策,是确定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理性过程;第二,综合性空间规划是经济、社会、环境和形态的协调发展;第三,规划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但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更为注重科学;第四,规划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
城乡规划学学科和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曾经是“建筑学”
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风景园林曾经一度是城市规划学科中的一个方向),构成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学科门类的三个一级学科群,学科群培育发展,以开放的学科体系构成,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吸纳其他学科的加入和拓展,逐步成型人居环境学科门类。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对建筑、城乡规划、景观园林的学科关系,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了“融贯学科体系构架”的阐述。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积极应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对高层次规划人才的需要,培养适应于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和建筑学科基础审美与工程技术方法的专门人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当前的高校对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尽管近10 来,全国许多高校开设了城乡规划专业(全国10 年来增长出近100 所院校开办城乡规划专业),但办学的专业背景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院系,专业差异性大,需要规范的办学指导。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成为社会急需和紧缺人才,城乡规划专业成为高校热门专业。
我国城乡规划学学科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普遍较好。尽管不同高等院校之间教学条件和水平存在差异,但是该专业的毕业生总体上供不应求,这也反过来刺激了新设院校的增加。城乡规划本身在当前我国各地受到了地方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规划的“龙头作用”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问题的日益重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和开发的需要,使得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日益关注,社会对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呈日益增长态势,对于高端顶尖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从城市规划专业就业情况来看,每年毕业博士、硕士和本科全日制学生保持100%的就业率,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国家或地区大的规划设计单位、政府部门、高等院校、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城建系统的企业、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国外相关研究、设计和咨询企业等。根据5 年数据跟踪,平均每年招聘岗位和毕业生比达到了5∶1 左右,呈现出长期高需求比。根据目前国内建设行业的趋势,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旺盛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