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州市禁毒宣传教育基地讲解导览词
湖州市禁毒宣传教育基地讲解导览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湖州市禁毒宣传教育基地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极具湖州特色的浮雕馆名墙。本墙面设计将湖州元素和禁毒理念融入其中,历史悠久的飞英塔和现代都市特色的喜来登酒店融入太湖水中,缉毒警察的庄严和各行各业人民拒绝毒品的表态,警民一家亲来共筑抵御毒品的钢铁长城,橄榄枝拥抱整个画面寓意健康、希望、平安、和谐。
一、序厅 现在,请大家转过身去看右边的展厅导览,从这里面可以看到本馆的参观指引,本馆分为序厅、毒品认知厅、毒品危害厅、拒毒防毒厅、禁毒影院和结束区六大区域。你现在看到的就是序厅,这里有国际国内毒品形势的介绍,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五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禁毒工作的寄语。
二、毒品认知厅
好了,我们现在进入展馆主体部分参观。首先我们要先认识一下毒品,毒品认知厅将会给你展现毒品与人类、毒品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常见的毒品种类和吸毒工具等方面的知识。
你右手边的毒品与人类和毒品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墙面主要介绍了毒品的起源问题和如何流入中国成为毒害国民的杀手的。左手边的是大型造景:中国禁毒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场景的模拟,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禁毒先辈的气势和毒品带给中华民族的灾难历史。
继续向前走我们可以看到吸毒工具的展柜,里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一些吸毒工具,通过它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毒品的特性和识别可疑吸毒者。
向前看就是认识毒品的展示,这里你可以通过毒品实物模型、图文展板和触摸游戏更加具体地了解和查询相关毒品知识。
三、毒品危害厅 认识了毒品后,转过墙我们就进入了毒品危害厅继续参观。本厅主要展示的是毒品对人身体的危害、家庭的祸害和社会的危害。
首先我们进行个小游戏,名字叫:吸毒“毁容”体验。请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操作就可以看到自己不同吸毒年限后的模样了,是不是很吓人呢?这说明了毒品对人体的外面容貌影响是很大的。
接下来我们有真实的图文和科学的分析视频来讲解毒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转过身来对面的展示区域我们有微电脑人体吸毒血液循环演示模型,通过该模型你可以选择鼻吸、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四种吸毒方式,来观看不同吸毒方式下的毒品是如何通过血液循环来危害我们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旁边的图文也明确地向我们展示了毒品侵害我们这些器官系统后会引发的疾病。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具体的吸毒案例,这些案例告诫我们:一朝陷毒瘾,一生难自拔,可千万不要沾染毒品这个恶魔。而且还有投影视频展示了一个吸毒者吴桂林生命中的最后19天惨状,吸毒就是选择死亡!
如果我们不去吸毒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啊!对面的折扇墙和植被墙就表达了这样的主题,从正面看折扇墙你看到的是吸毒所造成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而远离毒品后就能从反面看到与家人幸福生活的美好画面,幸福与悲痛仅一念之差,关键在于你的选择。因此要像植被墙所倡导的“远离毒品、健康生活”,给生命以绿色的希望吧。
接下来在右边就是本展厅的最后一个内容了,展示的是毒品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用湖州本地的真实案例展示了吸毒是犯罪的祸根,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拒毒防毒厅
既然毒品的危害这么严重,如何防范毒品对我们的危害呢?接下来的拒毒防毒厅给你答案。本厅主要展示了防毒缉毒知识、湖州的禁毒戒毒成效等内容。
首先,在你左手边的是“青春年华拒绝毒品诱惑”展区。通过五个具体生动的案例来讲解生活中诱惑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另外,还可以通过有趣的青少年防毒游戏来学习防毒知识和防毒戒律,寓教于乐,赶快去试试吧!
接下来在右手边你会看到湖州警方的禁毒工作成果宣传片和缉毒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我们可以感受到湖州警方向禁绝毒品的信心和现代高科技在缉毒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不由得为我们湖州缉毒民警点赞哦!
接下来,我们走过禁毒法规宣传的造型书,学习一些禁毒法规相关知识后。可以看到如何辨别吸毒者的展项,在这里,你可以通过图文和视频的方式学习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辨别可疑吸毒人员,尽快向警方报告共同参与禁毒。
对于吸毒人员该怎么办呢?那就要尽快戒毒,远离毒品了。戒毒难,难戒毒。左手边的湖州戒毒工作纪实就是展示了湖州市戒毒工作成效,“四四五”戒毒模式在湖州市的具体体现。你还可以戴起耳机来倾听戒毒者的心声。
继续向前走过走廊我们可以在左手边看到湖州市禁毒工作一些难忘的时刻,只要毒品一日不觉,禁毒工作就一刻不止。右手边展示的是湖州禁毒工作的一大特色,作为全国禁毒志愿服务试点工作的经验和成效。
五、禁毒影院
接下来我们进入禁毒影院来观看禁毒教育宣传片,更加详细全面地认识毒品和禁毒工作吧。
六、结束区 至此,基地的主体部分已经参观结束。大家在离开基地之前请先进行一下模拟考试,自我检测下学习参观的成果哦。还可以在电子签名机上留下你的感悟哦。也可以扫描结束语墙面上的有关我们禁毒工作的二维码,获取更多禁毒工作资讯。
让我们认识毒品的罪恶真相,吸取吸毒者的惨痛教训,担当起禁毒戒毒工作的历史使命,共筑抵御毒品的钢铁长城吧!本次参观讲解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再次光临!
第二篇:呈贡校区导览词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主校区校园参观导览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云南师范大学呈贡主校区校园导览员ⅩⅩⅩ,欢迎您来到云南师范大学检查指导工作。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展开校园之旅。
现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校区正南入口“和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青色校名石取材于滇西大理苍山应乐峰,石材长13.2米,高4.2米,厚1.4米,重约220吨,是目前西南片区最大的一块校名石。正面铭刻的是学校校名,背面镌刻的四个大字“刚毅坚卓”为我校校训,这一校训也是1938年诞生于昆明,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建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训。1946年,西南联大复员北返,为答谢八年来云南的无私厚爱与支持,联大留下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定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之后几经更迭,发展为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而今,学校仍然沿用这一校训,集中体现了学校与西南联大的历史文脉关系。
在校门校门广场,大家可以看到矗立于大门两侧的6盏全永磁悬浮风光路灯,这些路灯采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以供照明,全灯颜色为白色,光源采用暖色光调,是学校为彰显本校太阳能研发及新能源利用优势学科,突出节能、减排、环保使用等特点而修建的。在校门两侧整齐排列的20颗大榕树,是学校2008年校庆70周年时,由学校董事会成员单位的西双版纳州的一家企业捐赠。近年来,学校积极开拓交流与合作渠道,在既有州校、校企、校际合作的基础上,于2008年11月成立了校董会,成立当年便筹得学校发展建设基金1.3亿元,以董事会为核心与纽带开展的校企合作在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校总占地2323.5亩,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整个建筑色调取自于西南联大校徽的灰色、紫红色和白色三种主体色。校区自2005年12月27日奠基,2006年初开工建设,2010年主体搬迁以来,至今已容纳了二万余名学生。
近年来,我校在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等重大科研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今天我们首先要参观到的是教育部民族教育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车参观!
参观完教育部民族教育信息化重点实验室,我们继续展开校园之旅!
以校园南北向主要干道为界,将校园分为东、西两个片区,结合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分别命名为“启园、和园”。现在我们所在的校区为和园,有包含、包容、和谐之意,意蕴大学海纳百川、广采博取、和谐融通的精神内涵。而以西的校区为启园,蕴含着开启、启示、启蒙及大学教化的意思。
现在我们所经过楼宇群为“同析楼”,“同”也有公共之意,“析”有分析、研究之义,主要由3栋公共实验楼和数学学院组成主教学区,具有科研实验、学生教育、师生交流、教师休息等多项功能。学校强调重点学科建设及学科间的联合、集成、交叉,通过凝聚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层次、组建创新团队等措施,已逐步形成了学术梯队合理,与云南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群。农业生物与能源工程、无机化学、基础数学、汉语言文字学、少数民族哲学、教育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发展迅速、优势明显。
现在我们继续前行,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座雄伟的建筑,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图书馆大门正前方的水体称为“南湖”,学校的水体共有三个,名称均取自于组成的联大三校北大、清华、南开校名的首字,“南湖”取自于南开大学首字,其余“北海、清泉”分别取之于北京大学、清-1-
华大学的首字。
图书馆位于校区的中心地带,是学校最大的单体建筑。“图书馆”三个大字是由云南省著名书法家杨向阳先生题写。图书馆总的单体建筑面积为6.89万平方米,主楼12层,裙楼5层,可藏书500万册,过刊70万册;共有书库、阅览室18个,阅览座位5000余个,是一个集藏、借、阅、咨询、网络通讯、学术交流、办公于一体的信息共享空间。
目前,图书馆馆藏图书280万册,自建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特藏室”、“西南联大文库”、“云南当代文学艺术文库”等特色资源库,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云南省中心,云南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单位,也是云南当代文学艺术文献中心和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常设单位。
现在在我们正前方的这个水体为“北海”。北海是现有水体景观中面积最大的。由于校园生态环境较好,每年都有白鹭、海鸥前来栖息。清清的湖面上,曼妙的水鸟以及摇曳的水草,都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在环湖的两侧,种植有近千株红枫,待到秋风霜叶尽红时,景象则更加迷人。
湖面之畔的四栋三层建筑为专家公寓,主要是为特聘专家预留的。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理念,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紧紧抓住人才吸引、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集聚了一批包括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在内的人才梯队,聘请了西南联大校友、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吉亨·阿马拉通加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特聘教授、荣誉教授、客座教授。
在湖面的东边,分布着艺术学院及体育学院,而西面则分布着外语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历史与行政、文学院、传媒学院等文科学院,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之畔,是学子们读书、写生、散步的好去处!
经过哲学与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我们的游览车将驶入下穿隧道之上的清华路。这一下穿隧道是为适应市政公共交通需要,尽量减少对学校的影响而修建的。由于地处校区连接处,下穿隧道也由此成为“和园”与“启园”的分界线。现在我们左手边这个造型精巧的建筑是游泳馆,采用地热供水,里面设置了国际标准的泳池,可以承担各项正规的游泳赛事。游泳馆后的高楼是国际交流中心,将成为学校的会议和接待中心,现在通过引进专业酒店的方式进行管理,不久的将来就会投入使用。
在大桥右面的纪念石碑,上面篆刻有“清华一百年,重走联大路”字样,是2011年4月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教育中心举办的“清华一百年 重走联大路”云贵段活动在云南师范大学新校区圆满落幕时竖立的,纪念石碑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亲自揭幕。
在我们前方有一座牌坊式校门,是按照西南联大校门式样复制的,在校门两侧则为民主墙,墙体采用青石浮雕,主要反映了联大时期师生通过多种海报、刊物传播民主言论,弘扬爱国精神、追求自由与和平的真实写照。
现在各位老师左边的这个建筑是学校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分部着校团委和学生处及学生社团活动室。
坐落于校园南北主轴西区的西区体育馆,从外形上看酷似一朵盛开的山茶花,以花为造型,充分体现了体育建筑的力与美以及校园建筑的自然与亲和。在体育馆西侧,是校园运动场,而其东部为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总建筑面积9816平方米,可容纳观众4285人,最多可容纳5812人,除提供体育教学和体育健身的需求外,还设置了升降舞台,能够提供大型赛事、大型典礼和演出场地与服务。
与体育设施的日渐完备相适应,学校不断强化体育学科优势,培养出了王晓福、李季、熊小铭等优秀体育健将,在奥运会、残运会等大型赛事中屡获佳绩。在第十三届云南省运动会上,学校以奖牌96枚、金牌44枚、银牌29枚、铜牌23枚的绝对优势,名列所有参赛高校金牌榜第一名、全省成人组金牌榜第二名、全省成人组团体总分第二名,创造了学校体育运动史上的辉煌。
现在各位老师的右手边的楼群为汇文楼。汇文楼位于西侧入口的中轴线上,正对西大门,主要提供公共教学服务。建筑面积37733平方米,分四个建筑联合组成,总座位数12074个,建筑立面设计为内凹的弧形界面,并架空两层以利于穿越,以此形成包涵内敛的空间状态。这栋标志性建筑也是学校呈贡校区建设中最早竣工的建筑,2007年,学校首批搬迁呈贡的1600余名新生在这里举行了开学典礼,云南师范大学也由此成为第一所入驻呈贡校区的高校。
在汇文楼前方有一个三角锥形的校训纪念柱标志,纪念柱的三个立面分别刻有北京大学“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及校徽。以三校标志为形立碑树传,寄望青年学子永远缅怀和继承西南联大精神,以之刻石流芳,昭示来者!
70余年沧桑,“梅园”已非往昔模样,砚池碧水依旧泛着粼粼的波光,新校区已由蓝图变为现实;70余载风霜,战争的纷乱早已湮息,西南联大“为国读书”的呼声却依旧响彻耳畔„„云南师大的风雨历程给了我们多少启迪与智慧,云南师大英才辈出、群贤毕至,校友学子遍布海内外,师大铸造的成就与辉煌会成为师大人永远的骄傲!
相聚的时光是短暂的,我们的校园参观就要结束了,我想,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美丽的校园时光永远是您最美丽、最温柔、也是最生动的记忆,希望云南师范大学能勾寻起您对于青春印记的追忆与怀念,也希望您下次能够再到云南师范大学做客!
最后,祝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第三篇: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导览词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导览词
欢迎词: 各位朋友:
现在由我给大家来介绍北京孔庙和国子监。首先介绍北京孔庙,想要了解孔庙,先应知道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现山东曲阜)。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中国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开创的儒家学派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干,对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形成及发展有着极其重大极其深刻的作用和影响。孔子作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孔子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他的思想既是历史的,又是跨世代的。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奠定了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在世界范围内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孔庙,又称文庙,先师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庙。在中国,孔庙遍布各地,但孔氏家庙全国仅有两处,一个在山东曲阜,一个在浙江衢州。而北京孔庙规格最高,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除中国外,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国也都建有孔庙。
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楼的古巷――国子监街:
北京历史上重要的街巷,常以牌楼为主要标志。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几乎已将这种标志冲刷殆尽。现今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规格保留下来的古老标志的街巷,仅存于安定门内。横贯街巷四座一间式彩绘牌楼,将这条浓荫蔽日的小街,点缀的分外古朴庄肃,著名的北京孔庙就座落在这条街巷的东端。由于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还享有某些与皇帝相等的待遇,故而在孔庙大门外东西两侧二十米处,各设一座清代下马碑,碑身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即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表庙门森严、神权至上,孔子地位之尊。同时在孔庙大门前还设有镶嵌琉璃雕花砖影壁一座,以示孔庙的威严。
左庙右学―北京孔庙的兴建: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笼络汉族民心,下令袭历代旧典,命宣抚王楫于金枢密院建宣圣庙,祭祀孔子。据《元史·哈刺哈孙传》:“京师久阙孔子庙,而国学寓他署,乃奏建“庙学”。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建庙,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西邻国子监,(又称“太学”)构成左庙右学规制。
北京孔庙,占地22000多平方米,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三进院落,建筑左右对称,主体建筑依序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经历代多次扩建修葺,至民国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北京孔庙形成现今的规模和布局,成为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先师门:
一般孔庙大门均称“棂星门”。帝王祭天时要先祭棂星。北京孔庙大门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后,定名为“先师门”,“棂星门”三字则很少应用。大门为配有鸱吻等饰物的歇山式屋顶,顶檐下造型古朴简洁、稀疏硕大斗拱,仍保留了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同类建筑,北京难得一见。
先师门至大成门为第一进院 孔子加号诏书碑 :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孔子被历代帝王尊为先师、先贤、先圣,尊号不断加封,冠以最神圣、最智慧的头衔。
大成门前东侧立加号碑一座,内容为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孔子在历代所获得的最高称誉。碑文中有“谴使阙里,祀以太牢”等句,是研究元代思想、政治、文化的实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进士题名碑:
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从此,科举一直成为中国历朝历代培养和选任官吏的正途。经唐、宋、辽、金、元诸朝,至明、清达到鼎盛。负有盛名的孔庙进士题名碑,就是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制度最真实的历史见证。
清代科举考试沿袭明代,分文、武两科,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三级考试。文考第一级为院试,一般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县、治所举行,考中者称“秀才”(或称“生员”);二级乡试,一般在省城举行,由皇帝的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员”;第三级考试包括会试与殿试,会试于乡试第二年在京师贡院举行,由朝廷礼部主办,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考中后再到故宫参加殿试,按成绩重新排列名次,入取者统称“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只取三名,赐“进士及第”,一名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称“探花”。二甲名额不等,赐“进士出身”。三甲名额不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会试、殿试是分别发榜,故有“两榜进士”之说。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的,称“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由于考试等级繁缛,名次关系一生前途,故学子们对名次十分重视,曾为两帝之师的翁同和即是状元出 身;洋务运动的著名领袖张之洞曾考取榜眼;而清咸丰帝重臣曾国藩因只中了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故对这个“同”字十分忌讳,一生当中每闻此字,便大发雷霆,成为笑柄。
孔庙院内198座进士题名碑,记载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进士题名始于唐代雁塔题名,据说韦肇及第,偶尔题名寺塔,于是后人相继仿效。孔庙院内题名碑是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开科取士后建立的。元代开科16次,明代又曾把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本朝进士姓名,故元代题名碑已不多见,仅有的三座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校长)吴苑掘地时发现的。明代77座,清代118座。著名人物有:明朝护卫北京城将领于谦、明末大将军袁崇焕、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禁烟首领林则徐等。其中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代末科进士题名碑上还刻有“沈均儒”的名字。沈先生是著名的爱国人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还有一些事迹、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传奇人物,如刘墉(刘罗锅)、纪昀(纪晓岚)等,也均碑上有名。刘墉、山东诸城人,按其才华本应成为状元,但一般考官决定不了,必须皇帝御批。乾隆皇帝拿到刘墉试卷后,看其名字为“墉”,说 “状元怎能用庸碌之人”,于是召见刘墉,见其矮小、鸡胸、罗锅。便想为难他一下,让他以自身长相为题作诗一首,刘墉即刻吟到“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弄得乾隆皇帝哑口无言,但乾隆还是御批为二甲二名。光彩夺目大成门:
进入先师门,迎面便是重基石栏的大成门。大成门与主体建筑大成殿同取孔子对中国古文化做了“集大成”之意。大门前后 三出陛,中为螭陛,左右各十三级台阶。门内悬钟、置鼓各一,每逢皇帝祭孔,鸣钟108响,击鼓360通。钟鼓齐鸣,百官就位,庄严肃穆。乾隆石鼓:
大成门内两侧有石鼓十枚,为清乾隆年间仿照先秦石鼓刻制而成。原物在唐代陕西歧山出土,因其形状似鼓故称“石鼓”。鼓上文字内容为游猎古诗,称为“猎碣”。石鼓被称“国中之宝”,乾隆皇帝因“惜其岁久漫漶,所存不及半……”故而重新刻制。原物早年辗转徙迁,曾置放在孔庙,现今存放于故宫博物院。乾隆石鼓之文字,为今人习石鼓文书法的重要范本。石鼓歌碑:
东西两侧的石鼓旁各立有一碑,东侧碑文记载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刻石鼓之经过,西侧碑是清代大书法家张照草书唐代韩愈所作的《石鼓歌》。张照手书,苍劲有力,刚柔相济,属难得的书法珍品。
大成殿
碑亭
焚帛炉
砚水湖
古柏:
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为二进院,是孔庙的中心院落。院内有东西庑各十九间,左右对称。东西庑北端有东西掖房各十间,南端有祭器、乐器库各十二间。东西掖房及两库均为L形平面附属建筑。
院内青砖铺地,苍松翠柏,古树参天。中间一条甬道直通大成殿。甬道两旁浓荫掩映,有清代十一座碑亭(东六西五),加上一进院三座共十四座,碑亭巍峨壮观。碑上内容主要是明、清两朝,特别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重大史实,或是修葺国子监孔庙、或是皇帝“临雍”、祭孔的纪事。亭内石碑高大、龟趺精美,碑体穷尽雕工,精制绝伦。甬道西南有焚帛炉一座。炉呈长方形,上覆歇山顶盖,炉内均罩绿琉璃砖,庄重醒目。古人认为:只有把供奉的物品烧掉,孔子在天之灵才能收到,每当祭品焚烧之时,青烟缭绕,直上九天。此炉亦称燎炉。炉旁尚有一眼明代古井,当年水浅而甘冽,相传封建文人若能饮一杯古井“圣水”,并以井水磨墨,便能文思如泉涌,笔下生花,金榜题名。为此,乾隆赐名“砚水湖”。一株名为“触奸柏”的老树:
大成殿月台前右方,有一株苍劲高耸的柏树名曰“触奸柏”。相传明代奸相严嵩曾代嘉靖皇帝祭孔,他平时专横跋扈、欺压百姓、残害忠良、作恶多端。当他路经该树下,狂风骤起,柏树枝摇动,吹掉他的乌纱帽,使其仓皇逃走。后人认为柏树有知,能辨忠奸,称此树为“触奸柏”或“辨奸柏”。据说,这株古柏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所植,至今已700多年,仍枝繁叶茂,挺拔苍劲。金碧辉煌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建筑,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现存大成殿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而成,五进九间,双层飞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黄色琉璃瓦,顶部正脊两端均装饰龙形鸱吻,殿内金砖铺地,整体规制,与故宫太和殿无二。
大成殿前宽敞月台,高于地面2m,月台由汉白玉雕云头石栏三面环绕,东西两端各有16级台阶,前级正中嵌有一块7米长、2米宽的大青石浮雕,石面上下雕有二龙戏珠,中间盘龙吞云吐雾、宝珠火焰、云水波涛、蔚为壮观。
大成殿与月台的和谐统一,犹如白云托扶的天上楼阁,令人不禁心弛神往。清代皇帝御笔匾额:
清代自康熙皇帝始,每一皇帝即位,照例要到国子监讲学,原讲学处为国子监内彝伦堂,乾隆49年(1784年)增建辟雍,讲学处改在辟雍,称“临雍”。然后在孔庙大成殿悬匾一方,有的皇帝即便不“临雍”,也要照例题匾悬挂。1912年清帝退位,民国建立。1916年遵教育总长范源濂指示,将清帝题匾取下,改悬时任大总统黎元洪的题匾。1985年,所有题匾重新复原陈列。只康熙题“万世师表”匾,改悬大成殿前檐下。“神位”“四配”“十二哲”:
跨进大成殿堂,迎面绣有吉祥图案的金色幔帐簇拥着供奉的孔子神位木龛,龛两边的楠木大柱,一幅乾隆御笔名联越然其上:“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正龛内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的木牌位。正位两旁,设有配享的牌位,复圣颜子(回)、述圣孔子(伋)、宗圣曾子(参)、亚圣孟子(轲),称为“四配”;东西两侧设有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孙师、朱熹牌位,称“十二哲”。礼器
祭器
乐器:
大成殿内的礼器、祭器、乐器皆为祭孔大典及平时供奉所用,多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遗物,包括有尊、爵、卣以及笾、豆等,乐器中的编钟、编磬、柷、敔、篪等在现今乐器中,已很难见。祭孔乐舞:
大钟鸣响,琴箫悠扬。舞生秉羽而立,歌手执笏唱颂,身着朝服的主祭官,恭敬举爵献酒……。这一切恍若隔世,却又近在眼前。这是9月28日孔子诞辰之日,北京孔庙举行盛大的祭孔 乐舞表演的场景。
清代以来,每年举行大型祭祀孔子仪式两次,即仲春上旬丁日和仲秋上旬丁日,简称“丁祀”。每逢祭日,午夜过后,参祭人员齐集孔庙门前。晨三时许,祭祀仪式开始,钟鼓齐鸣,奏乐、迎神等一套仪式后,直至拂晓方告“礼成”。随后祭祀所用的三牲(猪、牛、羊)分成若干块分送主祭和陪祭,分享祭孔供品,算是一种荣誉。按规制,皇帝亲临祭孔,拜于大成殿中,谴亲王恭代,拜于檐下月台,谴大臣代祭,拜于阶下,不可逾礼。
祭孔活动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曾以祭孔掩其真面目,妄图借此表明称帝合法化。民国期间最后一次祭孔活动为1948年。
祭孔乐舞表演以颂扬孔子生前业绩为主,集乐、歌、舞三位一体。乐源于孔子所推崇的韶乐,舞蹈起源于夏,歌词为隋代牛弘、蔡徵创作。演礼乐生阵容庞大,四十五人分别击磬敲钟、弹奏古筝古琴,吹奏笙管笛箫,柷、埙、篪,样样齐备。乐曲八音齐全,古朴纯正,金声玉振,典雅悠扬。
舞生三十六人,左手持龠,右手持羽,每一个舞蹈造型代表一个字。歌生唱完一句,乐曲奏毕一节,舞生正好完成一组动作。舞姿刚劲优美、舒展大方、有雕塑之美。祭孔舞蹈音乐源远流长,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文明。
整个典礼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部分。作为一种庙堂艺术,形成了自古以来独具一格的国学祭孔气氛与大成殿之间宏大的统一。香烟缭绕中,让人感觉孔夫子正襟危坐在殿堂内,我们则仿佛置身于中国历史的春秋时代,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崇圣祠: 崇圣祠座落在孔庙第三进院,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殿顶采用绿色琉璃瓦,它与大成殿之间有崇圣门相隔,独成一体,绿瓦映古柏,更显幽深清宁。孔庙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外,三进院落中东西两侧均有辅助建筑多间。前院东侧有省牲亭、井亭、神厨,西侧有致斋所、神库,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后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大成礼乐:
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它们的本义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从孔子开始,儒家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视礼乐的传统。“大成礼乐”展演项目是我馆抢救和保护传统礼乐文化,将孔庙国子监蕴含的礼乐文化精髓挖掘整理后,搬上舞台展演表现的一次尝试,是对博物馆传统基本陈列展览的丰富和创新,它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新感受,在与演员的互动中体味传统礼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大成礼乐》的舞蹈和乐曲,继承了孔子的“礼”“乐”之美学思想,将“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以“乐”载“道”,以“道”育人,从音乐美学、舞蹈美学、声乐美学的角度,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台好看好懂的节目,真正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礼乐的“肃穆、庄重、典雅、含蓄、和谐、纯正”之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孔子思想的时代精神,并起到教化人们思想,传递“以礼修身,以乐感人”的艺术宗旨。展演内容:
1、序 幕:《有朋》——迎宾,音乐大气、舒缓,厚重;吟诵和朗诵叠加 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美好感觉。
2、第一幕:《学而》——竹简舞,吟诵、朗诵叠加,体现出儒家文化精髓,再现浓郁的学堂风气。音乐肃穆、庄严;舞蹈震撼、庄重。
3、第二幕:《福兮》——女子群舞,音乐优美,清雅,欢快。舞蹈优美、典雅。
4、第三幕:《关雎》——女子独舞,古琴和男子唱诵,再现古代人对爱情的美好追求。音乐唯美,优雅,华丽。
5、第四幕:《大同》——祭孔舞,吟诵、朗诵叠加,表现出天下大同,千秋宁和的景象。音乐庄重,大气,祥和。演员与观众互动礼拜先师先祖。乾隆石经:
“乾隆石经”是指儒家的13部经典著作。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孔庙的“乾隆石经”刻石共有189座,原存放于国子监东西六堂,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移至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
“乾隆石经”是研究儒学的珍贵史料。我国虽有“熹平石经”、“开成石经”,但都有不同缺陷,唯乾隆石经有独特之处。
蒋衡,清雍正年间江苏金坛恩贡生,游历长安时,见“开成石经”众手杂书,紊乱不堪,深以为憾,决心自书一部十三经。于是,从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历时12年,完成了这部63万字的经文手书,字体工整,一丝不苟。乾隆五年(1740年)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将蒋衡手稿转献朝廷,收藏于大成懋勤殿。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钦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裁,负责考订蒋书经文,并动工刻石。彭、刘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校订蒋衡手稿,并把俗题字改为古体字,同时考证经文异同。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碑刻成,立于太学。同时以墨拓本颁行各省。彭因功受赏太子太保衔。和珅为此嫉恨,命人一夜 挖去碑上经彭改过的古体字。嘉庆八年(1803年)和珅被贬,嘉庆帝又命学者纪晓岚、董诰等人重新校订并补齐被和珅挖去的字,至此“乾隆石经”得以还本来面目。
与“乾隆石经”同处在一起的还有从国子监彝伦堂移来的清康熙帝御笔《大学碑》。《大学》选自《礼记》一书,内容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理。康熙书法功底深厚,气势磅礴。除此之外,北京孔庙尚有清乾隆登基60年(1795年)时镌刻的《御制说经文》碑13座,《御制石刻蒋衡书十三经于辟雍序》满、汉文碑各1座。下面介绍国子监:
国子监始建于13世纪的元朝(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至今已有7百多年历史。
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大学,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有修建,尤其是经明永乐、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也曾对国子监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致使这座古老的大学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平面整体呈南北走向的长方形,由三进大型院落组成,占地面积2万7千多平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 “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亭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国子监前院东侧由“持敬门”于孔庙相通。
国子监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包括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国子监又是全国唯一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学校:琉 球、日本、朝鲜、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国的学生,也曾在国子监读书。国子监为培养全国各族学生成长,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过积极的重要作用。古老大学的象征——太学门:
国子监大门称“集贤门”,顾名思义,就是聚集、培养贤能人才的地方。二门称“太学门”。说到“太学”,可以追溯一下历史。“太学”一词源于三千多年前,那时就有了以“太学”为名的学校,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已创立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所中央官办大学――“太学”,与世界上最早的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欧洲的雅典大学同处一个时期。从此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一直延用至清末。因此,古时候国子监称为太学、国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今有些人拿国子监与今天的北大、清华相比,不够准确。因为清华、北大与复旦、南开等在国内都是重点大学,地位平等,而当年的太学是国家办的唯一的中央大学,其他学校是不能与之媲美。
太学门还有一层意思。因为国子监的“监”字,实际上是指管理教育的衙门,但到明、清时“监学合一”,也就是管理职能和学校教育职能合二为一,总称国子监,进了二门就算进入教学区了。
别具一格的琉璃牌坊:
踏进太学门,迎面是一座高大华美的三门四柱七座的琉璃牌坊。在北京,类似的牌坊不止这一座,但国子监琉璃牌坊地位特殊,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一是因为它位于皇帝讲学宫殿“辟雍”的前面,可以说是辟雍的大门,牌坊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具有典型的皇家建筑特征。而其他琉璃牌坊都是建在寺庙内,用绿 色琉璃瓦为顶。二是牌坊上没有任何宗教饰物。牌坊中门上方,南北两面分别书写的“圜桥教泽”、“学海节观”横额,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其含义都与教育有着直接关系。皇帝讲学的宫殿——辟雍:
走近辟雍大殿,人们会被这座黄瓦红柱的宏伟建筑所吸引。辟雍可以说是世上唯一一座专门供皇帝讲学用的宫殿;建筑形式独一无二。
辟雍建于清乾隆48年(公元1783年),是座四四方方建筑,通高34米,除石基外,全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大殿为两重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瓦,檐角翘起,四条屋脊直达顶部,顶端做成圆型,铜包鎏金,既所谓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式建筑。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着乾隆皇帝书写的“辟雍”匾额,这块华带匾边框为七彩九龙祥云圆雕,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匾中也是极其罕见。辟雍四周建有围廊,红色檐柱、廊柱多达数十根,柱间建雀替,大木构架绘以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四面开门,门窗装饰三交六碗菱花图案。高大的石基下建水池环绕,池岸用汉白玉做护栏,构成“辟雍环水”的古代形制。池水之上东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梁桥通达四门,连接内外,构成了辟雍的独特建筑风格,体现了辟雍深邃的历史内涵。“辟雍”一词起源于我国三千年前的周代,据史料记载“天子之学曰辟雍”,辟雍四面环水,是周天子学习、议事的场所。辟雍最早是建在湖心小岛上的大房子,周边是水,水的外边是树林,天子不仅可以在里面学习文化政治知识,还可以在四周捕鱼狩猎,古时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可以在这里学习演练,是一处即安全又安静的好地方。也正是由于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它的名称。据汉代大学者蔡邕解释:辟雍的“辟”字与玉璧的“璧”通用,就是 指周边的水环绕一周,湖水清澈透明,形成圆型,就像一块无暇的玉璧;“雍”为水中陆地;而“辟雍”这座大房子就建在上面,是玉璧的中心,所以取名辟雍。
辟雍的兴建与清乾隆皇帝有关,乾隆是清朝鼎盛时期的君主,他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几下江南,耗尽国力,是清由盛而衰的“高宗”皇帝。他登基的第二年,就亲临国子监讲学,可那时太学还没建辟雍,皇帝讲学是在后边的彝伦堂内设座。乾隆不甚满意说:“以天子讲学于彝伦堂,只可以说是视察学校,而不能说是“临雍讲学”。他几次提议建辟雍,但都因故没有实现。直到乾隆48年,年逾古稀的乾隆终于下了死命令:“国学为人文荟萃之地,规制宜隆,辟雍之立,元明以来典尚阙如,应增建以臻完备”。派当时担任工部尚书的刘墉主办此事,让他“兼理国子监事物”。我们知道,辟雍建筑跟水密不可分,大殿有水环绕才能叫“辟雍”。但国子监内没有水,又不能把辟雍建在荒郊野外有湖有河之地。另外,辟雍没有可参照的建筑物,只凭书上简单的文字记载,要达到既符合古代形制,又要美观实用,实为一道难题。但这些都没有难倒刘墉和他手下的能工巧匠们,时间不长,辟雍环水工程的设计就搞出来了。首先以开凿深井,取地下水注入环池,解决了辟雍环水问题,又在环池搭建四座石桥,直通辟雍四门,形成了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环桥造型。自乾隆48年春动土,到49年冬竣工,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创造性地建成了辟雍环水工程。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夸赞说:“辟雍建筑复古而不泥古,循名以务实”。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高大的石碑上,矗立在辟雍前东西碑亭中。又将他对古时候天子在辟雍内进行敬老尊贤活动时所谓“三老五更”的认识,写成《三老五更说》一文,也用 两种文字,分别刻在石碑的背面。这样两座御碑,相同的内容,也成了国子监碑亭的特色内涵。另外,还把国子监里报时的钟鼓,移到琉璃牌坊稍前方的左右两侧,造就高台阶的钟鼓亭,构成了以辟雍为主,包括东西碑亭、琉璃牌坊一组皇家级建筑,为国子监整体建筑群增添了几分高贵的气息和美感。
走过宽阔的石桥,踏上六级台阶,跨过高高的门坎,进入殿内。殿内井口天花,正面以龙彩绘;无梁无柱一览无余。其实,辟雍殿内并非无梁,而是采用斜角架梁的办法,这又引出一段真实的小故事。
当年刘墉他们在内部结构的设计中,四角位置原设计有四根立柱做支撑,该设计上报乾隆帝审批,乾隆批转户部尚书和珅审议,和珅提出:可不可以把四根立柱去掉,改成斜角架大梁的办法。这一提议立即被采纳。仅这一项改动,即节省了4400两银子,又使殿内没有柱子遮挡,整体显得更加宏伟宽敞,结构更 趋合理,而且造就了辟雍殿内穹隆顶的特点,一举多得,实在高明。看来和珅虽是个大贪官,但也确有过人之处。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斜角架梁的建筑结构。斜梁、额方采用金龙合玺彩绘,是最高规格的。殿内地面满铺“金砖”。辟雍是一座方形殿宇,有人会问,古时候皇家宫殿都是九间制,就连门钉都是九九八十一颗。辟雍为何是面阔三间。其实辟雍也是九间制,你不妨在中间划一个“井”字,稍一琢磨就清楚了。皇帝的宝座就安放在正中一间的中心位置。
当我们进入辟雍内,正面皇帝宝座和屏风等陈设立刻映入眼帘,这些摆设,都是当年乾隆皇帝“临雍讲学”时用过的原件文物!现今能在北京如此近距离地观赏皇帝升殿的御用物品,恐怕只有国子监辟雍殿了。话说当年乾隆皇帝在辟雍建成后的第二年 早春,就到国子监辟雍大殿举行了首次“临雍讲学”典礼,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皇帝坐稳龙椅后,先由满汉大学士讲“经”,再由满汉祭酒讲“易”,称之为助讲。随即乾隆帝亲自宣讲《四书》中《大学》里的一段话:“为人君者止于仁,……”。论述自己如何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殿内东边站着一排王公,西边站着一溜部级以上的大臣,其他听讲的学生和各级官员都跪在环桥以南的甬道两侧。据记载,仅听讲的学生就有3088人,再加上在北京的各级官员、朝鲜使节等,不下4、5千人。
皇帝“临雍讲学”,还要在辟雍内题匾,辟雍内正北上方“雅涵於乐”,是乾隆亲题;南边“涵泳圣涯”,东边“万流仰镜”,分别是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题写。东西六堂——监生上课的教室:
迈出辟雍的大门,可以看到两边是长长的带有廊柱的房子。这两排房子称为“东西六堂”,是当年国子监学生上课的教室。
“东西六堂”分为东三堂、西三堂,每堂11间房,共计66间房。六堂内部宽敞,外廊连接,建筑规范,整齐划一,成为国子监建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堂中:广业堂、崇志堂、正义堂是初级班,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一年级,学期一年半。诚心堂、修道堂是中级班,二年级,学期也是一年半。率性堂是高级班,一般学期为一年,大约一共上四年。但是升入高级班后,要实行积分法,一年内积满8分才能毕业,不然就要留级。国子监实行月考和季考,分别由副校长,校长主持,非常严格。考核中文理都是优等的才给一分,考核一般的只给半分,不好的一分不给。因此学生们必须用功读书,平日里“书声喧两庑”,晚上是“传析三更静,挑灯六馆明”。昼夜苦读,才能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升级,踏入仕途。国子监的学生来源途径多,名称繁杂,通称为监生。监生以贡监生为主。贡监生来自全国各地,是由各府、州、县学经过严格考选的优秀学生,就像进贡一样送到京城皇家大学来深造。监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还有一些历史、文学、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学习写作“时文”,即八股文,以便将来参加科举考试。
监生每月月初和月末休息一天,平时除上课外,老师要布置作业,初一和十五要考试。每天上课签到,考试成绩要记录在案,是非常严格的。假如背书背不过,考试不及格还要受到体罚,或打手板。严重违规的要送“绳愆厅”处罚。所以按中国旧式教育的说法:老师省了板子,学校坏了孩子。学生们风趣地比喻:“子产、子产”准备挨板!“中庸、中庸”,屁股打得鲜红。
国子监监生的生活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住宿在国子监周围的“号舍”(宿舍)内,伙食也还不错,还发统一服装,但要求也很严,外出要登记,探亲有时限。学习成绩的好坏,能不能遵守监规至关重要。监生的淘汰率从初级班三堂,到高级班只剩下一堂。情况就可以窥见一斑。
国子监监生毕业后,“就业”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参加科举考试,监生有较为固定的录取名额,比各省学校学生的录取比例高许多。二是到中央六部去当“公务员”。国子监从明代初年开始,实行监生“历事”制度,也就是监生在毕业前要到六部各衙门去“实习”半年到一年。毕业时,六部会到国子监挑人,直接送到部里去工作,当个小官。国子监毕业的学生跟科举入仕差不多,都属于“正途”出身。绳愆厅与监规
博士厅与孔尚任:
沿“率性堂”继续向北,我们看到高台基上一座三间悬山式 大房,檐下高悬着“绳愆厅”匾额,这是国子监从事管理的重要部门,相当于现代学校的教导处,负责人称“监丞”是仅次于校长、副校长的第三把手。国子监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违反校规,犯了错误,都由绳愆厅负责惩戒。绳愆厅内设有红长凳四条,专为行刑而用。受罚的人趴在上面挨打,只要监丞一声吼,板落不知有多少,而且根本不容申辩。如有重大罪责,还要带枷锁,甚至枭首示众。监生稍有不慎,轻则开除、关押,重者丢了性命,做名监生实在太难。
博士厅与绳愆厅东西相对,是国子监负责管理教务的部门。国子监博士主要负责教学管理,也负责出题考试,给监生上大课,做学术引导等,厅内陈设有讲章牌,九门门差牌等。清康熙年间,《桃花扇》作者,孔子之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曾在里边办公,他在《出山异数记》中讲到,初到国子监任博士时,就在彝伦堂前露台西阶设座讲大课,“集八旗十五省满汉弟子数百人,绕座三拜……”,然后听他讲课的情景。可以想见,当年台上讲章牌侧立,六堂学生整齐就列,礼生按部就班,有一种博士讲经授业,师生各得其所,其乐融融的场面。彝伦堂——国子监的大礼堂:
彝伦堂的建筑形式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七间,后带抱厦三间,总面积6百多平米,是国子监里最大的厅堂式建筑。
彝伦堂原名崇文阁,建于元代(公元1313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后来明朝永乐年间重新翻建,改名“彝伦堂”。大堂中门上方“彝伦堂”横匾,则是清康熙皇帝题。在辟雍未建之前,皇帝到国子监讲学,都在彝伦堂正中设置宝座。彝伦堂东门是国子监祭酒和司业设座的地方,学校遇有重大活动,也在彝伦堂举行。比如历届科举考中进士,由一甲,也就是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率领,祭孔后到国子监彝伦堂东门拜谢“恩师”。当然,这些进士不一定都是国子监的学生,但最高学府的校长、副校长是全国老师的代表,也就具备了这一恩荣。然后还要进行“释褐簪花”之礼,既众进士从此脱下粗布的百姓衣服,换上官服,并由祭酒、司业亲自在前三名的头上插金花,是一种非常荣耀的礼仪,过后祭酒还要赐宴,与所有中进士的学生们把酒庆贺。
彝伦堂前,宽广的平台,称为灵台,也叫露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场所。灵台东南角上,立有一座石刻日晷。日晷又称日表,是白天测定时间的仪器。国子监日晷建于明代,虽然没有故宫里的日晷高大华贵,但基座敦厚大方,云纹雕衬表盘,于古朴中更显庄重,低矮之处更为实用,与国子监钟鼓相和,是当时学校的主要计时器具。自成一统,地位特殊的“敬一亭”:
进入国子监第三进院,中轴线最北端的一座建筑叫“敬一亭”。敬一亭面阔五间,为单檐歇山顶,内外双面五踩斗拱檐,门上有“敬一亭”匾额。亭内梁架为明代团锦彩绘,面积约300平米。敬一亭四周砌有红墙,自成院落,小院正门上方刻有“敬一之门”四字,两边屏墙有砖刻团龙图案,建筑形式、规格都很特别。
敬一亭从建筑上看,根本不像个“亭子”,就是一座殿堂式建筑。它建于明朝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存放着嘉靖皇帝的《敬一箴碑》等七块明代石碑,后来康熙皇帝御书的《崇高峻极》等四块大字卧碑和雍正皇帝的《训饬士子文》也放在亭内。
敬一亭两侧,有两个长方形二进小院落,东边的院子称东厢,西边的院子叫西厢。东厢是当年祭酒办公的地方;西厢是司业办公的地方。但司业有时常常和祭酒在东厢联合办公,因为国子监 “琉球学馆”设在西厢,是来自琉球的留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在历史上,国子监曾接待容纳过许多国家的留学生,如日本、朝鲜、越南、泰国、俄罗斯等等,尤其是琉球学生从明代初年到清朝后期,几乎没有间断过。国子监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的历史贡献功不可没。复苏槐与罗锅槐:
在彝伦堂前灵台西侧,“博士厅”门前,有一株由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矮墙围绕的双干古槐,史称彝伦堂古槐,是京城最知名的古树之一。相传古槐为曾两任国子监祭酒的许衡亲手所植。清乾隆十六年,时逢乾隆母亲慈宁太后六十寿辰,本已枯死的古槐忽发嫩枝新绿,枯而复荣,又称“复苏槐”。一传十,十传百,众人皆认为是吉祥之兆,又恰遇大学士蒋溥奉命“释奠”孔庙,当即绘图赋诗恭呈圣上。乾隆得知后非常高兴,并提笔咏诗赞其瑞,朝中大臣也纷纷赋诗作画颂扬。时任管理国子监的大臣观保等也不甘落后,上疏请刻“御制古槐诗”碑,立于西讲堂正中以垂永久。而今,这株古槐依然枝繁叶茂,是国子监700多年的活见证。在辟雍殿西北侧,紧靠圜池石栏,还斜立着一株巨大的古槐,人称“罗锅槐”。据史书记载,修建辟雍时,将彝伦堂以南几十株槐、柏树移种二门外和雍和宫内。相传罗锅槐因为树龄已长,树干粗大,被列入砍伐之例,因刘墉爱惜古槐,力排众议,才得以保留。但不久,辟雍竣工,乾隆皇帝率文武百官前来视察,走到这棵树旁灵机一动,笑问群臣:“诸爱卿,此槐象谁?”大家心领神会,笑而不答。因刘墉天生背驼,为人机敏耿直,滑稽幽默,背地里人称“刘罗锅”。皇帝心说,你刘墉说出话来,常使我难堪,那“坏点子”都藏在罗锅里,罗锅槐,罗锅坏,音同意亦同。我把你的罗锅砍了,看你“坏招”从那出。于是指着槐树说:“罗 锅失雅,砍去修直。”如今,在古槐粗干的阴面罗锅处,砍削的痕迹还清晰可辨。结束语: 各位朋友:
往昔,孔庙国子监,蕴含着丰富的儒学文化内涵,文人荟萃,帝王光临,祭孔、视学。如今,这两组宏伟圣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新纪元。
国子监孔庙导览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再次光临.21
第四篇:甘棠苑廉政教育基地讲解词
甘棠苑廉政教育基地讲解词
欢迎各位光临甘棠苑廉政教育基地参观,我是讲解员***, 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
甘棠苑廉政教育基地位于陕州古城西北部,占地面积25亩,由民营企业家吴启民先生投资兴建。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座建筑叫钟鼓楼,它始建于唐代,当时也叫樵楼,是专门用来报时、报警的。大家看,拱洞上方“钟鼓楼”三个镏金大字是由原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题写。拱洞旁“四面云山三面水,一城烟树半城田”,这幅对联生动形象的概括了陕州古城当年优美恬静的自然环境。
我们现在进入的是钟鼓楼门洞。在原陕州古城北城门的拱洞下方立有十九根木柱,它代表了河陕汝道的十九个郡县,每根木柱上都挂有一个木笼,里边装的是官靴和官帽,素有“清官留靴,赃官留帽”一说,他是老百姓对历代官员是否清廉的褒贬评论,与之对应的是左边的八大廉吏和右边的四大贪官。因北城门现已无法参观,就将其复制过来了。
钟鼓楼匾额“云浮千秋”和“江山千古”都是被日本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的范曾先生题写。对联“钟声唤醒千人梦,鼓音催香百里山”,是陕西省书法协会副主席茹桂先生书写的。对联“世长势短莫以势压人,人多仁少须以仁择人”这副富含哲理性的对联则为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
穿过钟鼓楼门洞,可以看到甘棠苑大门前有两块巨碑,右边的是唐《召伯祠碑记》碑,原碑是唐德宗贞元年间陕州县令所立。左边的是《陕州召公甘棠庙碑》,原碑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后修复召公祠时立的碑,由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撰写碑文。现在的这两块巨碑碑分别是吴启民先生2012年6月重新竖立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型仿古建筑群——甘棠苑,它是在原古代召公祠的遗址上修建的,是祭拜召公的纪念性建筑。“甘棠苑”的苑名是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提议命名的,门楼上方悬挂的匾牌“甘棠苑”三个字,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傅佐题写的。两面的对联“倡廉风年年珠圆玉润,顺民意时时月朗气清”是茹桂先生所书写的。东影壁墙上的“廉风垂范”也是茹桂先生题写;西影迎壁墙上“甘棠遗爱”题词和召公画像是范曾先生题画。
各位里边请,进入甘棠苑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湖石,大家看它像什么?对!像大象,大象是吉祥物,放在这里是屏风,起照壁墙的作用,建苑者一番苦心把它安奉在这里,祈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风调雨顺。
大家向右边看是清风亭,它取自于明代诗人李元伯的一首诗:“在昔召公去,国人爱棠树。如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两边的对联是由我市的著名书法家邵玉铮先生书写的。“清池水浅曾留月,古木枝遒正倚风”巧妙地把清风二字嵌于联中,亭里的石碑碑文是建苑者吴启民先生撰写的《甘棠苑记》,表达了他建苑的初衷。
前边这个角落是供游客小憩的地方,墙壁上有原三门峡政协副主席杨书忠先生撰写的长诗《甘棠遗爱》,详细地记述了召公治陕的故事,还有吴启民先生撰写的《甘棠颂》。这里还有一颗甘棠树,下边石头上刻着孔子赞美召公的一段话;“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请大家随我回到玉石桥畔,在桥的两侧分放着两块非常有灵气的湖石,东边叫恐龙悟道,西边叫猛虎初禅,意思是说连猛虎和恐龙这样凶猛的动物,在召公精神感染下,在社会正气的召唤下都能渐断恶念,产生良知,何况人呢?希望各位来到这里能有所启示,有所收获。
我们再看前面这座桥是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共分三道,分别叫做静心桥,清心桥,净心桥。从中间的静心桥走过,能够顺境不骄,逆境不躁;从右侧的净心桥走过,能够净化心灵,自强不息;从左侧的清心桥走过,能够像召公一样清正廉明,爱结民心。心静则明,心净则公,心清则善。请大家选择喜欢的桥通过。
走过桥的中央在向右侧看,是一片非常漂亮的石林,这块巨石上刻的“清正廉明”四个大字是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书写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高6.8米,重60吨的大理石雕像,就是甘棠苑纪念的圣贤召公。召公姓姬,名奭﹙shi﹚,是西周初期赫赫有名的一位政治家。陕州是西周时周召分陕而治的重要界区,分陕而治,使召公与古陕结下了不解之缘。《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至陕视察的时候,地方官吏要老百姓把房屋腾出来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召公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就在甘棠树下办公,倾听百姓的诉求,解民之忧。累了就在甘棠树下休息,渴了吃棠梨果子。他这种宁劳一身,而不劳百姓的做法,被称为“甘棠遗爱”,召公被誉为“廉吏始祖”,深受历代人们的敬仰,产生了流传千古的《召南·甘棠》诗以及陕州城内自发捐修长期延续的召公祠。
瞻仰了召公雕像,就来到这座召公大殿。召公大殿是在原来召公祠的基础上修建的,长42米,宽12米,高15米。“召公殿”匾额题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明善先生所题,对联“彰古贤以扬正气,遏人欲以复天理”是吴启民先生撰写的《甘棠苑记》中的两句话。进入大殿我们首先看到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端坐在中央,他就是西周大政治家召公塑像。两边的对联“心存仁义春常在,道合乾坤福自生”为前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张海先生题写。
现在我们参观《棠阴明镜》展览。
为使人们深入了解召公,感受召公那“宁劳一身,不劳百姓”的情怀,体味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渊源和三门峡的廉政新风,三门峡市纪检委、三门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三门峡市博物馆、中国文化促进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了《棠阴明镜》展。
现在请随我一起参观展览。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有着清正廉洁传统的伟大的党。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当然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本”就是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的民本主义思想;这“源”就是产生于周朝初年的“敬德保民”的观念。展览由召公其人、思想光华、去而益咏、香远益清、崤函清风五部分组成。我们看第一部分“召公其人”。
穿过历史的烟云。作为我国廉政思想的生发者和践行者、留下“甘棠遗爱”佳话的召公在历史上又是怎样的人呢?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近召公,详细了解这位3000年前的廉政始祖。
召公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庶子,武王姬发的异母弟弟,其最初封地在召,故称召公。因其封国在燕,又称燕召公。又因他与周公旦辅佐成王,“作上公,为二伯”,又称为召伯。死后谥号“康公”。召公是西周早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在周初的政治舞台上,曾先后辅佐文、武、成、康四代周王,官至太保(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与周公旦、太公望并列为“三公”,为西周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勤政爱民的思想,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下面简要介绍下召公的功绩:
第一、召公对周王室所建功勋极为显著,他循行南国、佐弟开疆、平定叛乱、营建洛邑,为周朝的建立、稳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文王实施灭商大业时,召公就受其委派与南方诸侯国联系,组织了反商军事同盟。1902年,陕西岐山西南召公封地刘家塬村出土的太保玉戈上27字铭文,记载了召公这一功绩。
召公不仅是周初伟大的外交家,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积极辅佐弟弟武王开拓疆土、征战灭商,使周的政治版图扩展到中原地区。“每日拓疆百里许”。《诗经.召旻》的结尾这一节突出体现了召公英勇作战、神气不凡的军事才能。
武王病逝,成王继位后,召公与周公共同辅佐幼主。面对政局不稳的局面,召公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坚决支持周公出兵平叛。于是,成王出征,“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平定了 商遗民和“三监”之乱,为巩固新生的西周政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件太保簋上有33字铭文,记载了召公受王命率军消灭了录子圣,(成)王赐物以褒其功的史实。太保(召公)为铭记王恩,做了这件器。这件旅鼎,1896年在山东莱阳出土。内壁铸铭文6行,33字,记述了西周时期召公征伐东夷,旅从征有功,召公赏赐旅贝十朋的史实。
在政治上,召公也表现出了卓绝的政治才能。天下初定,召公奉命在洛邑营建新的政治中心。在那里,他勘测地形,选定城址,营建新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王朝的两京制。而召公左祖右社、前朝后世的设计,也成为历代王朝营建都城所效法的传统模式。
第二、分陕而治。由于周公长期驻东都洛邑镇守中原,最初的周公辅佐实质上转换为召公辅政。为了便于管理日益扩大的领土,保持政权的稳定,成王让周公、召公以陕为界,分陕而治,周公主东,召公主西。西方在召公的治理下“甚得兆民和”。“甚得兆民和”这句话出自史记,召公当政期间,将自己的辖区治理的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在当时的社会,召公作为一个贵族,却始终坚持“敬德保民”的执政思想,这是非常先进和难能可贵的,这体现出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廉政爱民的思想萌芽了。“不劳百姓而劳一身”,是召公廉政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召公治陕期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受百姓赞颂。这块周召分陕界石是高3.5米的青色石柱,原立于陕塬(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塬),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1981年至今存于三门峡车马坑陈列馆。分陕石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块界石。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以西的地区。元、明两朝之后,陕西省的得名也源于此。古语有云“政者,正也。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召公既能正己身,又能正人,问政阡陌,爱民如子,劳己而不劳民,为公而不为私的精神,为后世清风之源,天下廉吏之祖。
第三、促成成康之治。公元前1021年,成王临终时将太子姬钊托付给召公。召公遵照成王遗愿,将钊立为康王。召公告诫康王:要节俭,不要多欲。在召公的辅佐下,成康时期,成王执政37年,康王执政26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史称 “成康之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成王和康王统治期间,之所以使得社会安定,四海宾服,归根结底,是他们听从了召公的劝诫。“克勤克俭,敬德保民”,这也是召公廉政爱民思想的具体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们参观第二部分“思想光华”。
武王灭商后,来自西方的小邦周一举成为中原大地的统治者。如何使王权巩固并能长远延续,成为当时最高统治者思考的问题。经历了殷周社会剧变的召公以他超常的历史智慧,总结了夏、商(殷)两代治国的得失成败及周族兴起、发展的经验,洞察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认识到作为天子,虽接受天命,若不恭谨于自己的德行,其国命便不会延长。应该身体力行,劳一身而不劳百姓,敬德保民,德和天下。从而产生了敬德保民的思想,这思想的核心就是为民。在召公思想的影响下,历代周王克勤克俭,以民为本,使周王朝历经800年之久,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政权,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召公这一超常的史鉴智慧理念比西方的史鉴说早1000多年。召公不愧是当时政治舞台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决策者和有着深远影响力的政治家,他的敬德保民思想和勤廉爱民的行为,值得今天各级干部学习和践行。
召公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夏、商(殷)为鉴,吸取夏、商亡国的教训。在西周以前,夏、商(殷)统治者认为上天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主宰,王权是上天授给的。为了讨好上天,统治者祭天成为常态,不注意去修德,体恤百姓。特别是在政权临近末期,统治者日益丧德,昏暴无道,导致政权丧失。召公吸取了夏、商灭亡的教训,得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结论,即君主要敬德保民,勤政爱民。
召公思想来源的第二个方面是仁德兴周,总结周兴起的经验。周本是西方偏远的一个小邦国,历代首领,皆关爱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四方之民多归之,终灭殷商。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西伯侯姬昌实行德政,诸侯遇到有争议不能解决的事都来让他评判。于是虞地、芮地有人有争议在当地不能解决,就去让西伯侯评判。到了周地,看到这里种地的人都互相谦让,尊敬长辈。虞、芮来的人还没有见到西伯侯,就感到很惭愧,互相说,我们现在去找评判,只能自取其辱,于是互相忍让,不再争讼地回去了。诸侯们听说了这个故事,都说,西伯侯真是受命之君啊!还有一个文王访贤的故事。一天夜里,周文王梦见一只飞熊向其扑来,醒后便觉得这是一个好梦,于是就坐上车,带着卫队出发了。他这次出行名为游猎,实为访贤。他们来到渭水河边看见一个大约七、八十岁的老人在钓鱼,口中还念念有词。文王觉得好奇便下车到跟前听一听,一听更为好奇,老人嘴里念叨着“上钩啊,快上钩,愿者快来上钩!”上前一看,发现那鱼钩是直的,上面没鱼饵,且离水面很远,便觉他非比寻常,就和老人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老人叫姜尚。文王发现姜尚谈吐非凡,学识渊博,兵法战策无所不通,高兴地说你就是我求的贤才呀,就请姜尚一同乘车回宫筹划治国安邦宏图大业。这件反映文王求贤故事的元代金带扣现藏南京博物院。
有了敬德保民,勤政爱民的思想理念。召公就努力去实践。
一是著文立说,积极劝谏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有两篇文章详实地记载着召公的“敬德保民”思想。其中一篇是劝谏武王的《旅獒》。武王克商后,许多小国都来进贡,其中有一名为“旅”的小国送给周武王一只高大威猛却也乖巧可爱的大犬。武王喜欢并欣然接受。召公在一旁看到,深思熟虑写成《旅獒》,劝谏武王:一个圣明的君主应当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千万不要忽视一些细小的行为。因为良好的品德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这就好比筑起一座百尺高的山,土要一筐一筐地堆积。可是如果最后一筐土没有堆上去,这座百尺高的山也就没有完成,所以千万不能功亏一篑。真能做到这些,则人民就安其居了。至于玩物,君主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己所喜好的事物之上,哪里还有心思过问政事?武王接受了劝谏,退回了那只“宠物”,专心理政治国。召公“务从节俭,克制多欲”这一远见卓识,对当朝或后世均具有普遍的的警示作用。文中的“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等语句,早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珠了。第二篇是《召诰》。它是史官记录的召公的诰词,名叫《召诰》。在诰词中,召公征引夏、商两代因为不敬德而早早丧失天命的惨痛教训,反复劝谏成王“敬德”、“保民”。此外,《诗经》中还收录有他的一篇诗作《卷阿》。成王三十三年,召公随从成王出游祖陵和宗庙所在地的古卷阿(今陕西岐山周公庙)后,做成答谢成王的歌词,题为《卷阿》。文中,他生动鲜活,寓教于乐,智慧地劝谏成王像先祖们那样发愤图强,体恤百姓,广纳贤才。只要 有“卷者阿”,才能“飘风之南”,国泰民安,事业兴旺发达。《诗经》将其收录为《大雅·卷阿》。
二是身体力行
劳身保民。召公主陕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劳一身而不劳百姓,舍于甘棠树下,决狱于阡陌陇亩之间,后人怀其德而爱其树,见甘棠而思召公,以此为“甘棠遗爱”。据说召公当时休息、听讼的古甘棠树,就在古陕州(今三门峡市)境内。
我们参观第三部分“去而益咏”。
召公虽逝去了,但他敬德保民,劳一身而不劳百姓的思想和行为,犹如昊日朗月,照耀于中华民族历史的长空,受到后世的推崇,获得了百姓的敬重,肇始了中国人绵延数千年的对社会正义和政治清明的不懈追求。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用记事、述怀、歌咏等各种方式来纪念召公。《诗经·召南·甘棠》这首诗体现了人民对召公的赞美和怀念。《甘棠》三章,一唱三咏。“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译文:高大茂盛甘棠树,莫剪它来莫修它,曾是召伯临停处。高大茂盛甘棠树,莫剪它来莫折它,曾是召伯休憩处。高大茂盛甘棠树,莫剪它来莫拔它,曾是召伯休息处。)
甘棠诗之所以被累世传诵,就在于召公的为民情怀;甘棠树之所以永年,在于它遒劲的根须,深植于中国人崇德向善、饮水思源的文化心理之中。甘棠,是一个民心的图腾。甘棠,是一个官德的风标。甘棠,是一个清廉的符号。
老子著经函谷关时,盛赞召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孔子继承了召公敬德保民思想,在《论语·为政》中提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子·尽心章句下》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承袭召公“敬德保民”思想的体现。
司马迁高度评价召公政绩:“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
在诗词盛行的唐宋时期,更是留下了许多歌颂召公德政的诗篇。
唐玄宗李隆基这位开创“开元盛世”的君主,在《途次陕州》中,遥想召公德政,吟出“树古棠阴在,耕余让畔空”的诗句(诗句大意是:召公已经远去多年,但是他的谦让、厚道之风传承至今。)。斗酒诗百篇的大诗人李白《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中竟发出“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的赞叹。(诗句大意是:这树木就如同召公办公事的甘棠树,深受人民喜爱,谁会去攀折呢?)北宋心系天下的名臣范仲淹《送郑环秀才游金陵》中有“古来王谢地,今有周召风”的诗句。(诗句大意是:以前这里是王、谢两大豪门望族的居所,如今这里崇尚召公的清廉爱民之风)。北宋名相、改革家王安石《杂咏八首》中有“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亚。农时惮烦民,听讼甘棠下。”诗句(诗句大意是:地方父母官象召公那样受人尊敬,才能仅次于孔圣人。农忙时怕麻烦老百姓,就应在甘棠树下断案。)
古代的诗人们不仅歌颂召公,也通过召公抒发自己的拳拳爱民之心。
南宋文天祥《过召伯镇》诗中有“我有扬州鹤,谁存召伯棠。”诗句翻译过来是:我有我的理想追求(寓意以死报国的爱国之情),谁来保护召公的甘棠树(寓意召公清廉爱民的德政)呢?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被革职流放伊犁的途中,写了《庚子岁暮杂感》四首诗抒发自己的愤懑心情。其中有:“茹荼(音tu)心事苦,愧尔颂甘棠”。诗句翻译过来是:嘴里吃着苦菜心里苦,自感愧对百姓送的“甘棠遗爱”颂匾。表达了他壮志难伸,以及愧对召公、朝廷和民众的苦闷心情。
召公的思想自西周时期,传续至近现代,依旧没有失去光辉,他的“敬德保民”的思想仍在口口相传。
清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作有“东篱客采陶潜菊,南国人怀召伯棠”的诗句。诗句翻译过来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南方百姓怀念召伯甘棠树。
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作有“诗歌甘棠美邵伯,天谴江山助牧之”的楹联。翻译过来是:甘棠诗赞美召公,上天给江山,就是下派(你)服务好百姓的。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巴金先生,他对召公的热爱体现在他的名字上,他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就取自《诗经.召南.甘棠》中“蔽芾甘棠”,甚至他还把自己的儿子起名李小棠。
我们看第四部分“香远益清”。
千百年来,召公和甘棠树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历代百姓对他的传承、颂扬已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全国各地有许多与召伯、甘棠相关的村名、地名,与召公有关的庙、祠等纪念建筑,也不胜枚举。召公勤政为民、敬德保民的思想和行为已化作中华民族的血液,奔流于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影响着泱泱中华大国的政风民风,汇聚着中华民族敬德保民的正能量。大家看:
一是甘棠遍天下。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召公的名字命名的地名、村名很多,这既说明了召公一生中曾到过很多地方,他的思想遍及中华大地,又说明了召公深受民之爱戴。以甘棠命名的一村、一庙、一祠、一树、一路,蕴含着人们对召公深厚的情思。据统计,全国以“甘棠”为名的地方有数百个,遍布大江南北。图为百度地图搜索出的 全国现在叫甘棠村、镇名称的分布图。
我们三门峡市原有甘棠村,文化大革命时期改成如今的向阳村,这是向阳村街道以及整个村子的俯瞰图。
在三门峡市区,有一条以“甘棠”命名的南北方向的大道——甘棠路。这条因著名历史典故“甘棠遗爱”而得名的城市道路于1998年9月开工建设,1999年12月完工,后经修建,如今长约2800米、宽约40米,是三门峡市区重要的主干道。图为甘棠路及其指向牌。
如今在三门峡这片深受“甘棠遗爱”恩泽的土地上,除了甘棠村、甘棠路外有召公路、召公岛、甘棠公园、甘棠小区和遗爱湖等不少以“召公”、“甘棠”为名的地方。甘棠文化已成为三门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三门峡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面是全国其他地方以“召公”、“甘棠”为名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地方的图片。
二、古陕亷吏榜。古往今来,大凡有抱负,有作为的官员,都以廉为荣,心系百姓。作为召公敬德保民思想的直接实践地古陕,更是先后产生了一大批廉吏能臣。其杰出代表就有杨震、姚崇、曹端等。
四知先生——杨震。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东汉时期名臣,人称“关西孔子”。他在年过五旬时才入朝为官,升至太尉,掌管朝廷军事大权。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举荐王密。在他调任东莱太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境)时,王密夜晚怀藏十金报答杨震举荐之恩,杨震拒收。王密说:“夜间无人知晓。”杨震则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无人知道?”杨震“暮夜却金”一事,在古今中外广为传颂,后人因此称他为“四知”先生。这件事被后世传为“四知”佳话。
救时宰相——姚崇。姚崇,字元之,唐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先后在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为相,人称救时宰相。他以十条政治纲领,辅佐唐玄宗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开元盛世而载入史册。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称他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当政时为官员制定了《五诫》,要求官员“为政以公,毫厘不差”,提出“与其浊富,宁比清贫”,“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并告诫说:“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若尔有赠,吾今取之,尔则丧宝,吾则怀非。故曰欲人不知,莫若无为;欲无悔吝,不若守慎。”姚崇倡导廉勤,且身体力行。他立有盖世之功,贵为首辅宰相,却清廉得盖不起自己的府第,常年租房子住在长安城一座偏僻的寺院——罔极寺内。这话让现代人听了决然不信,然而史籍上却明明白白的记载着“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
公廉之父——曹端。曹端,字正夫,号月川,明初河南渑池窟陀里(今渑池县仰韶镇曹滹沱村)人,曾任山西霍州、蒲州学正,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论者称为“明初理学之冠”。明永乐年间,曹端的弟子郭晟长安赴任,过蒲州拜见先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首倡“公廉说”。山东巡抚年富在其府衙树碑,镌刻此文,加 “公生明,廉生威”遂成36字“官箴”。后人称曹端为“公廉之父”。
“公”和“廉”是召公和他的精神继承者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启迪我们广大领导干部,要秉公办事,做到身正、心正、行正,不愧于己,不负于心。
四是梦想成大道。从近代开始,一些有识之士,高举召公为民思想大旗,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奋斗。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 “民生”思想,体现了召公敬德保民的理念。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德治党的“德”,就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其内核与召公的“敬德保民、勤政爱民”思想一脉相承。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党依靠群众、组织群众进行伟大斗争的丰富经验,提出了群众路线的理论,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为《大公报》首次题写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承继了召公“宁劳一身而不劳百姓”的言行。这是毛泽东的手书。1944年9月8日为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告诫全党:“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政治报告中,他再次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而且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
作为廉政之始祖,召公的廉政思想是当代人反思借鉴的一面镜子,是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工作的源头活水,对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五是光华启后人。“古县甘棠也作花”。长期担任过习仲勋秘书的张志功同志在《难忘的二十年——在习仲勋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一书中,提到作为中央领导人的习仲勋曾高度评价三门峡的召公文化。书中回忆道:1958年春,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陪同周恩来总理、彭德怀老总一起来到河南三门峡,研究三门峡水库坝高问题。会后到三门峡、陕县参观座谈。当天晚上晚饭后,习秘书长在院子里散步时突然语重心长地问他:“小张啊,你是陕县人,你知道召公吗?召公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是陕西富平县人,咱们这两个地方在西周的时候,都属召公管辖。当时召公巡行各地,轻车简从,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疾苦,嘘寒问暖亲如一家,老百姓的大事小事都挂在心上。他不受宴请,不扰百姓,在甘棠树下搭个草棚办公断案。他公道正义,清政爱民,所以才有了几千年相传的故事——甘棠遗爱。这个古陕州城还流传着一句话:古县甘棠也作花。这可不是单纯的甘棠花,而是召公勤政爱民之花啊!以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像召公这位先贤一样,学习他清政爱民的精神,多为老百姓做实事,当好人民的公仆。”这是原习仲勋同志的秘书张志功同志与三门峡甘棠苑创建者吴启民先生的合影。“大爱无疆”感恩行,重立“陕州召公甘棠庙碑”。上世纪30年代初,陕州(今三门峡)一带自然灾害频发,百姓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施襄臣等人不顾个人安危前来陕州赈灾施粥。赈灾之余,施襄臣慕名去陕州著名的召公祠祭拜,却发现召公祠“墙倾栋摧,上无盖障”,便筹资重新修葺,并请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时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的唐文治撰文。于是,便留下了这块《陕州召公甘棠庙碑》碑文。2012年11月,召公文化研究中心与三门峡市慈善总会、三门峡日报社等联合举办重立“陕州召公甘棠庙碑”仪式。该活动包括到无锡寻访84年前来陕州赈灾无锡慈善家后人之感恩行动及重立“陕州召公甘棠庙碑”活动。这是他们立的《陕州召公甘棠庙碑》碑文。这是活动结束后举办方与参加活动的无锡慈善家后人代表在三门峡甘棠苑召公塑像前留影。
召公的廉政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执政党身上,也得到了良好的延续。召公的敬德保民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建国之后,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廉政制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干部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习总书记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的重要理念。召公的廉政思想,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健全反腐倡廉的社会机制。各地充分发挥召公史迹的文化内涵,把召公史迹创建成廉政教育基地。
三门峡市以甘棠苑为“平台”,充分挖掘、整理与召公有关的历史文化遗产,创建“中华甘棠”廉政教育基地品牌。2008年7月三门峡甘棠苑被命名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2016年10月5日,来自全国18省(区)137名召公的后裔燕氏族人,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甘棠苑召公祠前,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
我们看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崤函清风”。
“古陕棠风承千载,崤函甘雨润未来。”廉政文化的力量,在于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在召公精神影响下,崤函大地,清风劲吹,正气浩然。
近年来,三门峡市把传统优秀廉政文化转化为现实的廉政教育资源,以文化的力量滋润心灵,充分挖掘当地传统廉政文化资源的精髓,突出特色,努力打造地域特色浓厚、主题鲜明、社会知名度高、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组团发展的廉政教育基地,形成“崤函清风”廉政文化品牌,涌现出以甘棠苑、函谷关修德养廉馆、刘少奇旧居等“一苑一馆一居”为基础,廉政诗词楹联文化基地和廉政剪纸艺术基地为拓展,警示教育基地为重点的“3+2+1”廉政教育基地格局,成为河南省重点培育的四个廉政教育基地群之一。
甘棠苑廉政教育基地——突出“勤政为民”。我市传承、弘扬召公“敬德保民”思想,成立“中华文化促进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和热爱甘棠文化人士,搜集整理有关召公和甘棠文化资料。截至目前,搜集知名专家学者论文200余篇、考古资料70余份、诗词3000余首,共计300余万字;编写出版了《召伯甘棠》、《蔽芾甘棠》、《十年一梦》、《追梦巴蜀》、《棠棣是你的菩提》等廉政教材;开展了召公杯第二届全国廉政诗词楹联大赛活动;在三门峡辖区内5所中小学刊办《棠棣之花》校报,在学生中传播甘棠文化;拍摄专题片《棠苑雪魂》、《甘棠》、《丰碑》、《甘棠苑召公清廉思想的探析》。甘棠苑被命名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全省首批优秀法制文化建设示范点”,每年有万余名党政干部前来参观学习。这些是出版的相关书籍资料。函谷关修德养廉馆——突出“修身悟道”。老子在灵宝市函谷关著述的《道德经》,民本思想尤为突出。灵宝市充分挖掘老子《道德经》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等民本思想,组织编写《读〈道德经〉重品行修养》《老子警句今读》和函谷关修德养廉教育基地辅助读本——《东方智慧》《老子廉政名言解析》《读〈道德经〉悟修德养廉》《魅力函谷关》等书籍,促使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修养、增强廉政意识。渑池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基地突出“党性修养”。三门峡廉政楹联文化教育馆——以传统国粹诗词楹联为载体,以倡导为民务实清廉为核心。三门峡党员干部警示教育基地——依托三门峡监狱,结合其教育改造的功能定位,彰显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决心和惩治腐败的力度。
在相关部门努力下,廉政文化结出累累“硕果 ”。2013年10月,河南省老子学会、省社科院、省廉政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道德经》与修德养廉”报告会和“中国·函谷关《道德经》与修德养廉理论”座谈会在老子著经地召开。全国著名专家学者齐聚灵宝市论“道”,向会议提交论文20余篇,挖掘传承廉政文化资源,传承弘扬《道德经》廉政文化内涵,借古鉴今,以史育人。2014年10月,依托甘棠文化和甘棠苑廉政教育基地,第七届中华廉洁文化论坛在三门峡举行,论坛主题是“从召公到焦裕禄——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发展”。来自全国有关高等院校的廉政专家学者、召公思想和焦裕禄精神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召公思想和焦裕禄精神进行学术交流,深入挖掘弘扬召公文化,助推党风廉政建设。2014年11月,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在渑池县召开“党员修养与党的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2014年年会”。专家学者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党员修养与党的建设,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思想内涵、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等进行了深入研讨。近年来,在“中原清风杯” 系列活动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我市创作的网络廉政歌曲《清泉》《淡泊》、电教片《歧路安在》、《清风送古今,文化沐崤函》、廉政公益广告《公烛》等获得多项大奖。在2015和2016“清风中原·廉洁双节”廉政戏剧巡演活动中,《曹端还乡》作为重点推荐剧目在全省各地市巡演。
展览结束语
清风源头,廉政祖庭;甘棠遗爱,千古传颂。
廉吏始祖召公勤政爱民、敬德保民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而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廉政新风更是激扬神州。清风不息,正气永存。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树立廉洁从政理念,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心里充满百姓,我们的脚步走向群众,我们的工作更加务实,我们的作风更加清廉。
出了展馆,前方看到这一栋楼是本苑的办公楼,上方匾额“踪贤旌善”也是由中国书协副主席钟明善题写的。两边的对联是由吴启民先生所题“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倾吐了他的心声,意思就是说兴建甘棠苑不是为了赢利,而在于弘扬召公精神,如能正视友谊就不会谋取其中的利益,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不会计较其中的成败得失。
大家仔细看眼前这座竹桥,我们都知道竹子是空心的,先哲有这样一句话:“笋未出土先有节,纵是参天仍虚心”。所以我们称它为“虚心桥”。桥北池中有荷花女的塑像,这里流传一个美丽的故事,陕塬有一女子名叫荷花,心灵手巧,做的鞋结实、美观,穿着舒服,被恶少看中,想占其为妾,荷花跑到甘棠树下找召公告状被救,为感召公恩德,荷花女就做鞋相赠,因鞋中有荷花香精,穿上不出脚汗,召公加倍付钱,约定常为做鞋,从此此鞋流行于世,人们称其为“召公鞋”,荷花女看人做鞋,若是贪官,给钱再多也拒之门外,若是清官廉吏,分文不收,此风世代相传,在陕任职的官员,走时清官留靴,百姓赠召公鞋,贪官污吏留下乌纱,百姓将其挂在楼下。
前方这个阁亭上边的匾额“淡然天趣”四个字是由陕西省书协主席石宪章先生题写的,两边的对联“满苑棠花红联竹里,遍池春水绿尽天缘”,是对本苑景色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放在这块池水碧透,鱼翔浅底,荷花争艳的地方更能衬托出它的含义,请大家随我来看下一个景点。
前边路中间这块大石为“圣喻石”。据载,北宋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命所属郡县将蜀帝孟昶﹙chang﹚的诗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刻在石头上,立于衙门大堂前通道正中,人们称之为“戒石铭”。意思是说你的官位,你的俸禄都来自老百姓的血汗,老百姓虽然好欺负,但皇上和苍天却是难以欺骗的。
大家跟我来,这里是一组大型的浮雕长廊,高2米,长30米,是用27块芙蓉红大理石雕刻而成的。整个画面由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分陕而治,勤政爱民,鼓励农耕,崤山抗旱,同舟共济,棠树论政等12个片段组成的《甘棠遗爱》。请看画面,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商纣王昏庸无道,民怨四起,于是引发了一场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导致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当时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自召公主政以来,广施仁政,对每一个案件都仔细查明秉公而断,因此有“公堂无冤”之说,一日红日西沉,为了不打扰百姓,他就在甘棠树下,搭个草棚歇息,百姓知道后纷纷腾出房屋让他住,他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有违先君文王愿”大家看召公他一手托着厚厚的案卷,一手拿着干枯的禾苗,双眉紧锁,反映了当时他忧国忧民、心急如焚之情。下个画面是他巡查到函谷关为一位老者端汤送药,这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后面的景象讲述了当时天气干旱,树木枯萎,民众翘首企盼雨露的降临,召公在甘棠树下请来老者和民众,共同商讨抗旱事宜,又率领百姓奋力自救,一起去寻找水源,使旱情得到控制,召公关心民众疾苦,采取减免赋税,免除劳役,鼓励农耕等措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些无不表现了他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
请大家看前边这个景点叫“甘棠会贤”。它再现了数千年前的情景。前边两块竖起的石柱上镌刻的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梁启超先生7岁时应对父亲的一位客人出的上联“东篱采客陶潜菊”梁启超不假思索对曰“南国人怀召伯棠”由此可知召公风范在梁启超幼小的心灵上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影响他的一生。高台上两棵甘棠树是按照原来的情景,从甘山公园移植而来的。它春季开花,秋季结果,花开的时候呈米白色,清香淡雅,果实似樱桃,呈褐色,相传当年召公就在甘棠树下搭起茅草棚,亲政听讼,扶植农桑,他坐在石椅上与百姓促膝谈心,摘吃棠梨果子充饥解渴充饥,并称赞它说“酸甜可口,而且可以解渴止乏”。百姓传送一首歌谣盛赞召公恩德,后被载入《诗经·召南·甘棠》。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对小而茂盛的甘棠树,不要去剪它,伐它,折断它,因为当年召公在这里居住过,休息过,教化过子民,这是按照范曾先生所书而镌刻的。
大家再看下边这块不起眼的石头,叫做“试心石”,各位游客听了召公的故事后,肯定都非常地崇拜和尊敬这位先贤,站在这块试心石上的时间越长说明你的心越诚,同时也是对身体平衡的测试,大家可以试试。
再看台下三块石碑,其中有原来召公祠仅存下来的一块石碑,刻的是“在昔召公去,国人爱棠树,如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李元伯正丁丑四月十九日”。第二块上刻“古甘棠”。第三块石碑上刻着“召公遗爱”。
这高台的对面就是遗爱阁,上面的牌匾“甘棠遗爱”四个镏金大字是晚清慈禧太后所书,看来她也想借召公的名气来掩饰自己的昏庸无能。这两边的对联为“棠苑播慈雨,尘海寄佛心”。充分体现了建苑者的觉明妙行,追求正道,积德行善的良苦用心。若人人都发善心,定会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前边脚下这一小桥,叫“明心桥”表明了召公精神就像潺潺溪水一样源远流长。在召公精神感染下,我们要象先贤们那样,是普通人的就独善其身,做一个好公民。是国家公职人员的,则心系百姓,清廉有为,干出一番业绩,谱写新华章。清风劲吹,正气浩然。不朽的名节可以千古流芳,为政清廉、垂爱民生的道德风范必将牢牢扎根中华大地。
好,我的讲解到此结束。不到之处,请多提宝贵意见,欢迎下次再见。
第五篇:维新学校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维新学校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本,我校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上级禁毒工作指示精神。积极开展禁毒教育,使全校师生了解毒品的基本常识,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防毒、拒毒意识。
一、成立禁毒教育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学校禁毒教育的组织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首先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政教主任为副组长,其他行政、团委书记、校医、各班主任为组员的学校禁毒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窦全伟
副组长:李应虎
成员:李万忠 何启霞 马成生 白国平段国功 周应海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禁毒的关键在于预防,在于唤醒民众。相对于众多的德育主题教育,禁毒教育往往得不到应有重视。多年来,我校把禁毒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中,通过教师大会、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把禁毒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学校法制教育相结合,与培养青少年树立良好的道德观相结合,做到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常抓不懈,使广大师生了解毒品基本常识,无人参与涉毒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集聚合力,加强教育
我校注重活动载体建设,在活动中落实毒品预防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毒品预防教育活动,通过请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到学校做报告,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学校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结合研究性学习开设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们通过查阅、展示资料,了解学生吸毒现状,讨论分析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及其危害性,增强禁毒、拒毒意识。医务室何医生则通过校健康教育课开设“青春期专题讲座”,分析吸毒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学校还依托家庭、社区,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合力,开展禁毒教育。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了学校的毒品知识教育,自觉形成了禁毒意识。
四、落实措施,精心组织
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禁毒教育活动,尤其是切实做好“五个一”活动。
1.上好一堂禁毒教育课。第15周,学校要求全校各班利用班会课上一节禁毒教育课,各班主任都能积极通过上网或看书查找资料,认真备课,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授课,切实让学生了解毒品形势和国家有关禁毒法律法规。政教处还对上课的教案认真检查。
2.看一部宣传片。组织全体同学在教室观看“拒绝毒品、关爱未来”文艺晚会专题片和禁毒专题片《与法同行》,让师生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禁毒的重要性和当前形势的严峻性。
3.读好一本书。全校各班认真组织学生学习《禁毒教育手册》,学校政教处统一对学生进行禁毒知识测试,让学生切实掌握毒品知识和国家对禁毒的法律法规。
4.开好一次主题班会。全校各班在第15周星期三下午的班团活动课举行了以禁毒为主题的团会,开展禁毒讨论,提高防毒、拒毒意识。
5.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学生每人完成一篇心得体会,并组织语文教师对比较好的文章进行评奖,鼓励学生参与禁毒活动。
五、注重研讨,加强交流
为了提高毒品预防教育的科学性,鼓励教师撰写禁毒教育工作总结或经验论文,并在班主任会议上介绍交流。还鼓励教师带着课题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推动学校禁毒教育的科研化发展。然而,成绩只能证明过去,为了更科学有效地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我们将继续努力,一如既往地抓好禁毒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师生的防毒、拒毒意识,确保我校这片“无毒”净土不被污染。
维新学校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