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郭树清在券商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不能创新是中国经济最大风险
——郭树清主席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发表讲话
■(2012年5月7日)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召开的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备受各方关注。市场期待了很久,我们也做了充分准备。一个会议如果想要真正取得实效,做充分的准备很重要。陈云同志曾经说过,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不到10%的时间就可以了。为准备这次会议,庄心一同志带领机构部、证券业协会、沪深两家交易所,做了大量调研工作。这次会议下发的文件,会前也广泛征求了意见,文件内容很丰富,希望大家在会议期间继续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把文件改好。会上很多同志要作专题讲话,在座的证券公司老总也会发表非常专业的意见,我就扬长避短,讲几个综合性、一般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开这个会议?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证券行业现在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有人将过去的发展概括为“野蛮生长”、“清理整顿”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现在还处于规范发展阶段,希望从这次会议开始,进入到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为什么证券业要创新发展?是为了行业繁荣?为了让公司有更多业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不充分。真正的大背景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提出,金融一定要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我们的金融服务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是一个瓶颈部门。其表现在于,中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还不够顺畅、不够理想。
作为一个储蓄大国,中国每年的储蓄占GDP比例高达40%以上,那就是说有大约20万亿元,按现在的汇率计算也有3万多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但是资金的闲置、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还很突出,很多企业得不到资金。从总量看,储蓄率非常高,但资本配置的效率不够高。从结构看,大量的资本没有配置到最合适的地方,存在严重的浪费。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全社会的资金配置,不仅不能说是最优,恐怕也不能说是次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证券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责任了。
第一,“两多两难”是我们民族面临的一个挑战。
“两会”结束后我去浙江调研。浙江的同志说,他们现在最难办的问题就是“两多两难”,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金融市场上,需求足够多,供应也足够多,但成交不够多。这个问题,不仅是浙江一个省的问题,也是全国性的问题;不仅是一个金融的问题,也是一个国民经济的问题;不仅是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经济的问题,无疑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问题。
世界上似乎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有极高的储蓄率,按现行统计达到50%左右。2011年底城乡居民银行存款余额达到34.4万亿元,全部银行存款80多万亿元。这和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没有钱。我记得90年代初的时候,北京市修了两公里的地铁,由于那个项目没有经国家计委批准,所以被全国通报。现在北京地铁同时开工100多公里,去年有13条线路在建,欧洲人、美国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目前中国外汇储备是最多的,我们的资本输出在给全世界做贡献。
而另一方面,市场体系发育不平衡,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存在一些扭曲,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资本市场的问题更加严重。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全社会资本的闲置、浪费和风险集聚。当前,国内有的领域资金十分紧缺,比如,中小企业、“三农”、教育、医疗、文化及其他民生服务领域,但有些领域却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例如许多制造业、重化工业、矿业,在一些地方还包括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至于直接由政府主导的投资,与市场没多少关系,但闲置和浪费更为严重。例如,一些城市兴建了很多体育场馆,每个场馆耗资十几亿、几十亿,但短暂使用之后,许多都长期搁置在那里,这种情况发达国家都极为少见,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更不该如此。
此外,还有城乡二元分割问题。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还按农民对待,城乡要素资源不能双向流动,发展不均衡十分明显。北京周边几十公里外的农民年收入不到两千美元,如果把河北省算进来,那就形成一个环北京的贫困带,人均收入才只有2000元人民币,反差相当大。
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就是资本的稀缺性问题。搞市场经济,无论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按说资源是稀缺的--现代经济学所有的模型都是以资源稀缺来作为假定前提的,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资本似乎不再那么稀缺。不仅在相对意义上,甚至在绝对意义上似乎也是这样。若按在建房屋的面积来计算,去年中国的房屋建设规模大概是世界的一半,全世界一半的工地在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源浪费问题也很严重,其中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许多所谓的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包括光伏产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等在内,重复建设的很多是民营企业。居民个人的浪费也很严重,比如城市居民买了房子不出租,不少进城的农民还在老家建新房,都在那儿闲着,实际等于空置。我们中国人很节俭,很爱储蓄,但是很多人没有贴现、折现、现金流的概念,不知道这是占压了自己的资金,客观上必然会有折旧和利息成本,是损失了机会收益的。所以我说“两多两难”问题是我们整个民族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涉及到经济体制的各个领域,当然重要的是价格、金融、财政体制问题,投融资体制则更为直接。解决这个问题很不容易,但是在座的各位投资银行家义不容辞。
第二,不能创新是中国经济和金融的最大风险。
在讨论中国经济问题时,有人认为要吸收借鉴美国、欧洲金融创新过度导致危机的教训,这无疑是非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常必要的,但是得出的结论是金融不要创新了。这与中国面临的情况不符。无论是从全局上说,还是具体到金融体系、金融企业,我们最大的危险是不会创新,不能创新。不要认为创新很容易,胡搞乱来不叫创新,真正的创新并不容易。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七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我们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是政治问题和党的建设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经济和金融的一个要害问题,就是能力不足。
从一个角度看,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决定的要素首先是资本,发展中国家都不缺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也可以在国际之间调剂,缺少的是资本。所以资本的多寡,曾经可以解释一切经济发展问题。但在当代的发展实践中,这理论几乎丧失了生命力。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上世纪30年代,欧美经济学界发生过一场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优劣的辩论。对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有许多道理可以支撑和印证。最有力的学说是由奥斯卡·兰格提出来的,他说,中央计划局可以模仿市场的价格信号,使全社会的生产非常高效,同时避免市场的盲目性。批驳计划经济的经济学家,也拿出了许多过硬的论据,例如消费需求的无限多样性,强迫命令难以持续,平均主义分配会导致激励机制的丧失。更重要的是,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认为,没有货币价格或私人财产的存在,正确的经济计算是不可能达成的。但是,对市场经济捍卫最有力的,是熊彼特提出的“破坏性创造”理论。他认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不断地创造新技术、新组合、新模式,西方经济确实有危机和周期性,这恰恰是经济有活力和有动力的表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因此是一种“破坏性的创造”。经过这么多年,计划经济的试验在一度取得巨大成功后,最终被证明难以持续下去。市场经济也已经不是当年的形态,实践证明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必须结合起来。然而,一个基本的元素大家都赞同,就是创新。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保罗·罗默认为,对于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经验、想法和创意,与过去西方经济学中各种增长理论很不一样,那些理论都认为物质、劳动和资本最重要。
总之,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创新推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主流。美国最典型,从最高层次上,占据了全球竞争的优势,占据了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所有领域的优势。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我们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全世界第一,钢铁、汽车等制造能力都已远远超过美国,但是我们比较担心,高增长后会出现停滞,或者没有高速度的时候就很快出现停滞,也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我们的经济基本上是模仿和学习发达国家,在产业链低端从事生产,没有多少自己的创新和创造,只能跟在人家后面一步一步往前挪动,这种增长模式很难永久持续。这正是实体经济强调创新驱动的重要原因。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可以说是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实现这个目标,要靠体制机制,要靠人才,要靠许多条件,这是很不容易的。迄今为止,我们还有很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多不足,经济中追求数量的倾向,科研中依靠政府的倾向,教育中追求分数的倾向还非常普遍。因此,我们说,不能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危险。
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是这样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监管能力也不足。强调审批的环节太多,市场准入门槛很高,一旦进入市场后,对行为、过程的监管就缺失了。进入成本很高,违法违规的成本很低,这样的市场无法做到高效。为什么说我们的金融体系最大的威胁是创新不足呢?分析一下金融体系中种种奇怪现象也就清楚了。例如,上市企业不能破产,市场化并购太少,公司信用类债券几乎没有违约,这都是很奇怪的现象。按道理债券违约应该是经常发生的,就象破产和倒闭一样,我们这里也没有,尤其是最近几年没有,很奇怪。但实际上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既没有化解,也没有消失,既没有分散,也没有转移。在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金融体系的风险在日益积聚。所以,和经济体系一样,创新不足是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问题。
第三,金融创新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期。这是业界一致的看法,表现为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在日益深化,这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层出不穷的需求,要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二是财富管理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要。不仅个人储蓄要保值增值,社保资金、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也面临投资运营的问题。过去10年,地方管理的养老基金平均回报率扣除通胀后是负的0.9%。目前,全国企业存款20多万亿、机构存款20多万亿、个人存款30多万亿,其中很大比例需要通过财富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三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速深化,金融产品定价和管理市场风险,成为企业和家庭极为现实和普遍的需求。
四是社会各界对推进新一轮证券行业的改革具有较高期望。当前,我国几乎所有行业都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改革,社会普遍呼唤再次去行政化,对于金融行业尤甚。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从没有停止过。上半年,我们按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求,在新股发行、分红、退市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媒体非常关注,但是有的报刊文章,把这些叫做所谓的“新政”,这不正确,其实这是证监会一直在做的工作。
五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国际化,使得金融创新具有更好的条件。中国企业和居民个人以各种形式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如沃尔沃被吉利并购,IBM个人电脑被联想并购,中国人在很多发达国家作为外来居民买房的数量都是数一数二的,这个速度还会加快,世界希望中国有更多的需求,有更多的投资。所以创新也是必然的,否则无法适应需要。例如,我们的证券公司还没有一家能够为海外并购做财务顾问,更多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的优势还是在国内,所以我们鼓励大家“走出去”。
六是资本市场已经发育到一定水平,为正常合理的金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体系不断健全,结构日益优化,监管的有效性切实增强。目前,中国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三,债券市场规模世界排名也是第四第五,资本市场已经发育到需要加快创新的阶段了。例如,股票市场因盲目投资和炒作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三炒”的恶劣后果也已尽人皆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开始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
中国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问题还很多,投资回报率较低,投资费用成本过高。但也要看到,短短10年间,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从几万亿扩展到20多万亿元,市盈率从平均的50-60倍变成目前的13、14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市场结构的改善,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基础。再比如,债券的重要性在行业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债券的规模应当比股票大,金融市场价格体系、估值体系、风险控制体系要建立在债券市场上。国外经验表明,对于投行业务来讲,将来成长潜力最大、收入最多的可能就是固定收益产品。除公开发行的股票、基金、债券外,今后私募、场外交易、柜台交易等理财、债券和股本类创新产品的规模也将快速增长,证券中介服务的增长潜力必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第四,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的需要。
一定要牢记,实体经济的需要是金融创新的源泉,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爆发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行业带来极大震撼,同时也在深刻地警示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才能取得社会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证券行业的创新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着眼长远,着眼全局,注重投资的联动效应,做好市场渗透,才能赢得客户。美国的投资银行,经常能找到有潜力的小公司,这种小公司有的就办在居民楼的地下室或车库里,给予及时的数量恰当的资金支持。中国资本市场就缺乏这样的筛选机制和服务能力。作为证券行业,应该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企业,还可以通过市场并购等途径促进其加快发展。明显的例证是,我们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抓好食品安全的需求很迫切。比如奶制品行业,若没有现代化企业成长起来,面对诸如千家万户养奶牛的无序局面,挤奶、送奶这样的复杂环节,如何控制风险,又如何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是个很大难题,而这与金融服务不足又有很大的关系。
投资银行里的人都号称是最聪明的人,针对这些问题应该能够找到好的解决方案。我们比较重视“新三板”,重视中小企业私募债,重视各种投资基金,农产品期货,这对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好处。两个证券交易所深入实际,到中西部地区、工业园区进行沟通和联系,期货交易所也做得很好,正在研发许多新的产品,拜访了很多客户,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直接的金融服务以外,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产品和工具同样重要。要积极探索利率互换、外汇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远期、国债期货、商品期权等金融工具,切实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风险危害,为实体经济提供间接服务。
第五,创新特别需要理解和包容。
像柯达公司这样的世界知名公司、百年老店,即使倒闭了,也值得人们永远怀念。柯达不仅把胶片做到极致,而且正是它发明了为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的数码相机。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都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这不是柯达公司一家的问题。我们现阶段的金融创新,有相当多的“拿来主义”,很多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原创。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这是有利的条件,但是也有其危险性,就是容易简单照搬、食洋不化。创新不可能不犯错误,要懂得宽容,但还是要努力避免犯那种可以避免的错误。
首先,要避免重复我们自己的错误。建议大家一定要认真读一读新近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朱总理在这套书里,不少文章和讲稿都提到我国金融领域中,过去曾经出现过的“乱拆借、乱贷款、乱集资”问题,以及证券期货行业挪用客户保证金问题。这些错误警示我们,在创新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上。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有过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第二要避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的错误。中国证券公司的杠杆率普遍很低,欧美投资银行是我们的10倍,我们的杠杆率可以提高。但我们可能需要谨慎对待直投业务,我们的直接投资业务平均占4%,美国高盛、摩根占1%,我们还是比较高。
推进证券业创新需要把握的原则是:(1)严格区分公募和私募,逐步完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如果区分得当,一多半的风险可以避免。(2)永远不做自己不懂的产品。要将场外交易和柜台交易纳入登记、备案制度,保持一定的透明度。(3)不取不义之财。一定要牢固树立诚信观念,继承优秀的中国金融文化传统,特别是对客户,一定要有充分的风险提示机制,不欺骗客户、蒙蔽客户,这是好的投资银行和差的投资银行的根本区别。(4)风险敞口始终保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5)时刻做好经营状况向最坏方向发展的准备,要有逆周期的拨备。
第六,证券公司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首先是行业的责任。中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直接金融领域,间接金融领域也有,但不那么多。也就是说,创新主要集中在证券行业、基金行业、期货行业等方面。当然,我理解的证券行业是一个开放的行业,不能局限为就是109家证券公司26万人。金融行业的相互交叉是必然的,关键是要分业监管、行为监管、公平竞争。
证券业要发展必须开放。要坚持自主渐进、互利共赢、风险可控。自主,不是搞自我封闭、自我保护,而是有利于我们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们是以“引进来”为主,这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它符合我们的核心利益。外国人来中国办厂设机构,要求我们开放市场,根据对等原则,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我们也可以到对方市场设机构。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技术和资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们开放了市场又有多大意义?因为我们的知识和技术要靠间接的学习和利用,所以以我为主,就是从金融业、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紧迫的需要出发,从我们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阶段出发。
我相信,只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证券业也好,投资银行也好,发展成熟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我在商业银行工作时深有体会。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有几百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但市场份额到现在也只有2%左右,这是平等竞争的结果。外资银行网点不如我们多,对当地的文化不了解,怎么能竞争过中国的银行呢?如果中国的银行也使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样的网络、同样的IT、同样的ATM机,肯定比外资银行好,没有什么做不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上市过程中,外资银行参股最高的达到将近20%,有人说中国的银行变成外资的提款机了,如今赚钱了要撤了。外资确实赚了钱,但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技术水平进步了,经验方面提高了,人才培养了,最根本的是劳动生产率迅速接近了发达国家银行。
其次是市场责任。你们是市场的组织者、主要参与者,市场是否有秩序,是否公开、公正、公平,投资者权益是否得到足够保护,证监会有责任,你们在座各位都有责任。比如说发行、退市、分红制度的实施,上市公司的治理,都得靠你们去监督,去教育,去培训。
证券公司上市我们都赞成。但为什么有的公司发行市盈率达到40、50倍?如果市场认可、投资者认可,定80倍也没问题,但投行保荐人必须要说出道理来。对企业的定价绝不能建立在搞关系、讲人情、相互交易、送礼等不公平做法上。要建立诚信档案,严格按照法律追究,法律如果没有规定则可以建议推动修法。总之,要采取最严格、最严厉的措施,遇到一单处理一单。把投资者当傻瓜来圈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投资银行家应该最清楚这一点。
最后还有社会责任。这次会议印发的《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的征求意见稿,专门有一段写社会责任。表面上看这和创新大会关联不大,是我建议写进去的。
证券公司也好,证券行业也好,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诚实守信、依法合规、关心国家、热爱人民、扶贫济困、绿色环保的理念。证券公司党组织和管理层也要讨论是不是有精神懈怠的危险,是不是也有能力不足的危险,是不是存在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在座的很多人也是下过乡、扛过枪,在工厂里干过活的,任何时候,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和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要尽可能地多到社会基层走一走,多和普通群众在一起聊一聊,这样就和社会保持了一种紧密的联系。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企业都应当组织更多的专业或业余活动,深入社会实际。
深交所党委开民主生活会时,一些同志在发言中认真分析了美国和欧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提出中国绝不能出现像美欧那样,由于少数金融机构向其管理人员,支付与他们的贡献和责任严重脱节的高收入,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而造成的对社会的撕裂,即所谓1%和99%的严重对立。我们确实不能也不应该产生这种华尔街式的社会分裂,我们也完全有能力避免这样的结果。
谢谢大家!
第二篇:郭树清主席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发表讲话
郭树清主席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发表讲话
中国证监会 www.xiexiebang.com 时间:2012年07月19日 来源:证监会
积极地、审慎地探索和创造
郭树清
(2012年5月7日)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召开的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备受各方关注。市场期待了很久,我们也做了充分准备。一个会议如果想要真正取得实效,做充分的准备很重要。陈云同志曾经说过,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不到10%的时间就可以了。为准备这次会议,庄心一同志带领机构部、证券业协会、沪深两家交易所,做了大量调研工作。这次会议下发的文件,会前也广泛征求了意见,文件内容很丰富,希望大家在会议期间继续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把文件改好。会上很多同志要作专题讲话,在座的证券公司老总也会发表非常专业的意见,我就扬长避短,讲几个综合性、一般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开这个会议?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证券行业现在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有人将过去的发展概括为“野蛮生长”、“清理整顿”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现在还处于规范发展阶段,希望从这次会议开始,进入到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为什么证券业要创新发展?是为了行业繁荣?为了让公司有更多业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不充分。真正的大背景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提出,金融一定要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我们的金融服务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是一个瓶颈部门。其表现在于,中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还不够顺畅、不够理想。
作为一个储蓄大国,中国每年的储蓄占GDP比例高达40%以上,那就是说有大约20万亿元,按现在的汇率计算也有3万多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但是资金的闲置、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还很突出,很多企业得不到资金。从总量看,储蓄率非常高,但资本配置的效率不够高。从结构看,大量的资本没有配置到最合适的地方,存在严重的浪费。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全社会的资金配置,不仅不能说是最优,恐怕也不能说是次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证券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责任了。第一,“两多两难”是我们民族面临的一个挑战。
“两会”结束后我去浙江调研。浙江的同志说,他们现在最难办的问题就是“两多两难”,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金融市场上,需求足够多,供应也足够多,但成交不够多。这个问题,不仅是浙江一个省的问题,也是全国性的问题;不仅是一个金融的问题,也是一个国民经济的问题;不仅是经济的问题,无疑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问题。
世界上似乎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有极高的储蓄率,按现行统计达到50%左右。2011年底城乡居民银行存款余额达到34.4万亿元,全部银行存款80多万亿元。这和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没有钱。我记得90年代初的时候,北京市修了两公里的地铁,由于那个项目没有经国家计委批准,所以被全国通报。现在北京地铁同时开工100多公里,去年有13条线路在建,欧洲人、美国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目前中国外汇储备是最多的,我们的资本输出在给全世界做贡献。
而另一方面,市场体系发育不平衡,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存在一些扭曲,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资本市场的问题更加严重。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全社会资本的闲置、浪费和风险集聚。当前,国内有的领域资金十分紧缺,比如,中小企业、“三农”、教育、医疗、文化及其他民生服务领域,但有些领域却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例如许多制造业、重化工业、矿业,在一些地方还包括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至于直接由政府主导的投资,与市场没多少关系,但闲置和浪费更为严重。例如,一些城市兴建了很多体育场馆,每个场馆耗资十几亿、几十亿,但短暂使用之后,许多都长期搁置在那里,这种情况发达国家都极为少见,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更不该如此。
此外,还有城乡二元分割问题。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还按农民对待,城乡要素资源不能双向流动,发展不均衡十分明显。北京周边几十公里外的农民年收入不到两千美元,如果把河北省算进来,那就形成一个环北京的贫困带,人均收入才只有2000元人民币,反差相当大。
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就是资本的稀缺性问题。搞市场经济,无论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按说资源是稀缺的 —— 现代经济学所有的模型都是以资源稀缺来作为假定前提的,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资本似乎不再那么稀缺。不仅在相对意义上,甚至在绝对意义上似乎也是这样。若按在建房屋的面积来计算,去年中国的房屋建设规模大概是世界的一半,全世界一半的工地在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源浪费问题也很严重,其中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许多所谓的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包括光伏产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等在内,重复建设的很多是民营企业。居民个人的浪费也很严重,比如城市居民买了房子不出租,不少进城的农民还在老家建新房,都在那儿闲着,实际等于空置。我们中国人很节俭,很爱储蓄,但是很多人没有贴现、折现、现金流的概念,不知道这是占压了自己的资金,客观上必然会有折旧和利息成本,是损失了机会收益的。所以我说“两多两难”问题是我们整个民族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涉及到经济体制的各个领域,当然重要的是价格、金融、财政体制问题,投融资体制则更为直接。解决这个问题很不容易,但是在座的各位投资银行家义不容辞。
第二,不能创新是中国经济和金融的最大风险。
在讨论中国经济问题时,有人认为要吸收借鉴美国、欧洲金融创新过度导致危机的教训,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得出的结论是金融不要创新了。这与中国面临的情况不符。无论是从全局上说,还是具体到金融体系、金融企业,我们最大的危险是不会创新,不能创新。不要认为创新很容易,胡搞乱来不叫创新,真正的创新并不容易。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七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我们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是政治问题和党的建设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经济和金融的一个要害问题,就是能力不足。
从一个角度看,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决定的要素首先是资本,发展中国家都不缺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也可以在国际之间调剂,缺少的是资本。所以资本的多寡,曾经可以解释一切经济发展问题。但在当代的发展实践中,这理论几乎丧失了生命力。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上世纪30年代,欧美经济学界发生过一场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优劣的辩论。对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有许多道理可以支撑和印证。最有力的学说是由奥斯卡·兰格提出来的,他说,中央计划局可以模仿市场的价格信号,使全社会的生产非常高效,同时避免市场的盲目性。批驳计划经济的经济学家,也拿出了许多过硬的论据,例如消费需求的无限多样性,强迫命令难以持续,平均主义分配会导致激励机制的丧失。更重要的是,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认为,没有货币价格或私人财产的存在,正确的经济计算是不可能达成的。但是,对市场经济捍卫最有力的,是熊彼特提出的“破坏性创造”理论。他认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不断地创造新技术、新组合、新模式,西方经济确实有危机和周期性,这恰恰是经济有活力和有动力的表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因此是一种“破坏性的创造”。经过这么多年,计划经济的试验在一度取得巨大成功后,最终被证明难以持续下去。市场经济也已经不是当年的形态,实践证明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必须结合起来。然而,一个基本的元素大家都赞同,就是创新。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保罗·罗默认为,对于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经验、想法和创意,与过去西方经济学中各种增长理论很不一样,那些理论都认为物质、劳动和资本最重要。
总之,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创新推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主流。美国最典型,从最高层次上,占据了全球竞争的优势,占据了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所有领域的优势。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我们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全世界第一,钢铁、汽车等制造能力都已远远超过美国,但是我们比较担心,高增长后会出现停滞,或者没有高速度的时候就很快出现停滞,也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我们的经济基本上是模仿和学习发达国家,在产业链低端从事生产,没有多少自己的创新和创造,只能跟在人家后面一步一步往前挪动,这种增长模式很难永久持续。这正是实体经济强调创新驱动的重要原因。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可以说是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实现这个目标,要靠体制机制,要靠人才,要靠许多条件,这是很不容易的。迄今为止,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经济中追求数量的倾向,科研中依靠政府的倾向,教育中追求分数的倾向还非常普遍。因此,我们说,不能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危险。
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是这样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监管能力也不足。强调审批的环节太多,市场准入门槛很高,一旦进入市场后,对行为、过程的监管就缺失了。进入成本很高,违法违规的成本很低,这样的市场无法做到高效。为什么说我们的金融体系最大的威胁是创新不足呢?分析一下金融体系中种种奇怪现象也就清楚了。例如,上市企业不能破产,市场化并购太少,公司信用类债券几乎没有违约,这都是很奇怪的现象。按道理债券违约应该是经常发生的,就象破产和倒闭一样,我们这里也没有,尤其是最近几年没有,很奇怪。但实际上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既没有化解,也没有消失,既没有分散,也没有转移。在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金融体系的风险在日益积聚。所以,和经济体系一样,创新不足是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问题。
第三,金融创新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期。这是业界一致的看法,表现为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在日益深化,这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层出不穷的需求,要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二是财富管理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要。不仅个人储蓄要保值增值,社保资金、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也面临投资运营的问题。过去10年,地方管理的养老基金平均回报率扣除通胀后是负的0.9%。目前,全国企业存款20多万亿、机构存款20多万亿、个人存款30多万亿,其中很大比例需要通过财富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三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速深化,金融产品定价和管理市场风险,成为企业和家庭极为现实和普遍的需求。
四是社会各界对推进新一轮证券行业的改革具有较高期望。当前,我国几乎所有行业都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改革,社会普遍呼唤再次去行政化,对于金融行业尤甚。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从没有停止过。上半年,我们按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求,在新股发行、分红、退市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媒体非常关注,但是有的报刊文章,把这些叫做所谓的“新政”,这不正确,其实这是证监会一直在做的工作。
五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国际化,使得金融创新具有更好的条件。中国企业和居民个人以各种形式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如沃尔沃被吉利并购,IBM个人电脑被联想并购,中国人在很多发达国家作为外来居民买房的数量都是数一数二的,这个速度还会加快,世界希望中国有更多的需求,有更多的投资。所以创新也是必然的,否则无法适应需要。例如,我们的证券公司还没有一家能够为海外并购做财务顾问,更多的优势还是在国内,所以我们鼓励大家“走出去”。
六是资本市场已经发育到一定水平,为正常合理的金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体系不断健全,结构日益优化,监管的有效性切实增强。目前,中国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三,债券市场规模世界排名也是第四第五,资本市场已经发育到需要加快创新的阶段了。例如,股票市场因盲目投资和炒作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三炒”的恶劣后果也已尽人皆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开始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
中国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问题还很多,投资回报率较低,投资费用成本过高。但也要看到,短短10年间,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从几万亿扩展到20多万亿元,市盈率从平均的50-60倍变成目前的13、14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市场结构的改善,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基础。再比如,债券的重要性在行业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债券的规模应当比股票大,金融市场价格体系、估值体系、风险控制体系要建立在债券市场上。国外经验表明,对于投行业务来讲,将来成长潜力最大、收入最多的可能就是固定收益产品。除公开发行的股票、基金、债券外,今后私募、场外交易、柜台交易等理财、债券和股本类创新产品的规模也将快速增长,证券中介服务的增长潜力必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第四,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的需要。
一定要牢记,实体经济的需要是金融创新的源泉,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爆发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行业带来极大震撼,同时也在深刻地警示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liuhy:有点空,有点大),才能取得社会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证券行业的创新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着眼长远,着眼全局,注重投资的联动效应,做好市场渗透,才能赢得客户。美国的投资银行,经常能找到有潜力的小公司,这种小公司有的就办在居民楼的地下室或车库里,给予及时的数量恰当的资金支持。中国资本市场就缺乏这样的筛选机制和服务能力。作为证券行业,应该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企业,还可以通过市场并购等途径促进其加快发展。明显的例证是,我们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抓好食品安全的需求很迫切。比如奶制品行业,若没有现代化企业成长起来,面对诸如千家万户养奶牛的无序局面,挤奶、送奶这样的复杂环节,如何控制风险,又如何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是个很大难题,而这与金融服务不足又有很大的关系。
投资银行里的人都号称是最聪明的人,针对这些问题应该能够找到好的解决方案。我们比较重视“新三板”,重视中小企业私募债,重视各种投资基金,农产品期货,这对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好处。两个证券交易所深入实际,到中西部地区、工业园区进行沟通和联系,期货交易所也做得很好,正在研发许多新的产品,拜访了很多客户,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直接的金融服务以外,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产品和工具同样重要。要积极探索利率互换、外汇远期、国债期货、商品期权等金融工具,切实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风险危害,为实体经济提供间接服务。
第五,创新特别需要理解和包容。
像柯达公司这样的世界知名公司、百年老店,即使倒闭了,也值得人们永远怀念。柯达不仅把胶片做到极致,而且正是它发明了为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的数码相机。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都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这不是柯达公司一家的问题。我们现阶段的金融创新,有相当多的“拿来主义”,很多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原创。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这是有利的条件,但是也有其危险性,就是容易简单照搬、食洋不化。创新不可能不犯错误,要懂得宽容,但还是要努力避免犯那种可以避免的错误。
首先,要避免重复我们自己的错误。建议大家一定要认真读一读新近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朱总理在这套书里,不少文章和讲稿都提到我国金融领域中,过去曾经出现过的“乱拆借、乱贷款、乱集资”问题,以及证券期货行业挪用客户保证金问题。这些错误警示我们,在创新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上。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有过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第二要避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的错误。中国证券公司的杠杆率普遍很低,欧美投资银行是我们的10倍,我们的杠杆率可以提高。但我们可能需要谨慎对待直投业务,我们的直接投资业务平均占4%,美国高盛、摩根占1%,我们还是比较高。
推进证券业创新需要把握的原则是:(1)严格区分公募和私募,逐步完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如果区分得当,一多半的风险可以避免。(2)永远不做自己不懂的产品。要将场外交易和柜台交易纳入登记、备案制度,保持一定的透明度。(3)不取不义之财。一定要牢固树立诚信观念,继承优秀的中国金融文化传统,特别是对客户,一定要有充分的风险提示机制,不欺骗客户、蒙蔽客户,这是好的投资银行和差的投资银行的根本区别。(4)风险敞口始终保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5)时刻做好经营状况向最坏方向发展的准备,要有逆周期的拨备。
第六,证券公司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首先是行业的责任。中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直接金融领域,间接金融领域也有,但不那么多。也就是说,创新主要集中在证券行业、基金行业、期货行业等方面。当然,我理解的证券行业是一个开放的行业,不能局限为就是109家证券公司26万人。金融行业的相互交叉是必然的,关键是要分业监管、行为监管、公平竞争。
证券业要发展必须开放。要坚持自主渐进、互利共赢、风险可控。自主,不是搞自我封闭、自我保护,而是有利于我们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们是以“引进来”为主,这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它符合我们的核心利益。外国人来中国办厂设机构,要求我们开放市场,根据对等原则,我们也可以到对方市场设机构。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技术和资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们开放了市场又有多大意义?因为我们的知识和技术要靠间接的学习和利用,所以以我为主,就是从金融业、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紧迫的需要出发,从我们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阶段出发。
我相信,只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证券业也好,投资银行也好,发展成熟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我在商业银行工作时深有体会。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有几百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但市场份额到现在也只有2%左右,这是平等竞争的结果。外资银行网点不如我们多,对当地的文化不了解,怎么能竞争过中国的银行呢?如果中国的银行也使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样的网络、同样的IT、同样的ATM机,肯定比外资银行好,没有什么做不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上市过程中,外资银行参股最高的达到将近20%,有人说中国的银行变成外资的提款机了,如今赚钱了要撤了。外资确实赚了钱,但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技术水平进步了,经验方面提高了,人才培养了,最根本的是劳动生产率迅速接近了发达国家银行。
其次是市场责任。你们是市场的组织者、主要参与者,市场是否有秩序,是否公开、公正、公平,投资者权益是否得到足够保护,证监会有责任,你们在座各位都有责任。比如说发行、退市、分红制度的实施,上市公司的治理,都得靠你们去监督,去教育,去培训。
证券公司上市我们都赞成。但为什么有的公司发行市盈率达到40、50倍?如果市场认可、投资者认可,定80倍也没问题,但投行保荐人必须要说出道理来。对企业的定价绝不能建立在搞关系、讲人情、相互交易、送礼等不公平做法上。要建立诚信档案,严格按照法律追究,法律如果没有规定则可以建议推动修法。总之,要采取最严格、最严厉的措施,遇到一单处理一单。把投资者当傻瓜来圈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投资银行家应该最清楚这一点。
最后还有社会责任。这次会议印发的《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的征求意见稿,专门有一段写社会责任。表面上看这和创新大会关联不大,是我建议写进去的。
证券公司也好,证券行业也好,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诚实守信、依法合规、关心国家、热爱人民、扶贫济困、绿色环保的理念。证券公司党组织和管理层也要讨论是不是有精神懈怠的危险,是不是也有能力不足的危险,是不是存在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在座的很多人也是下过乡、扛过枪,在工厂里干过活的,任何时候,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和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要尽可能地多到社会基层走一走,多和普通群众在一起聊一聊,这样就和社会保持了一种紧密的联系。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企业都应当组织更多的专业或业余活动,深入社会实际。
深交所党委开民主生活会时,一些同志在发言中认真分析了美国和欧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提出中国绝不能出现像美欧那样,由于少数金融机构向其管理人员,支付与他们的贡献和责任严重脱节的高收入,而造成的对社会的撕裂,即所谓1%和99%的严重对立。我们确实不能也不应该产生这种华尔街式的社会分裂,我们也完全有能力避免这样的结果。
谢谢大家!
第三篇:郭树清讲话
郭树清:改善资本市场结构 促进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经过2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已建立起一个市值排名世界第三的股票市场,一个余额居世界第五位的债券市场,还有一个交易量名列前茅的期货市场。
要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的原则,主动改变监管理念和方式,大幅减少事前准入和审批。
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积极推动全国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
要强化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切实加强对其红利分配决策过程和执行情况的监管,强化对未按承诺比例分红、长期不履行分红义务公司的监管约束。
加大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欺诈上市、虚假披露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证券期货监管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牢牢把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证券期货领域的改革开放,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强化市场透明度建设,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11年资本市场改革和监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过去一年,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稳步推进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证券期货市场保持了平稳健康运行态势。
首先,股票市场继续得到发展完善。全面落实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措施,督促市场主体归位尽责,新股发行的市场约束有所增强。实施保荐项目问核制度,加强对保荐机构执业行为监管。完善发行审核监管工作,做好主板、创业板发审委换届与管理。2011年共有282家企业在A股市场首发上市,220家企业实施股权再融资,全年融资总额5073亿元。
第二,债券市场的统一规范迈出坚实步伐。将债券融资审核与股权融资审核相分离,优化债券审核机制与流程。启动创业板公司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全年上市公司债券融资1707.4亿元,创历史最高记录。加强与发改委、人民银行的联系协调,相关部门之间在市场准入、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安排和风险防范等多个方面形成广泛共识。截至2011年底,我国全部公司类信用债余额约4.9万亿元,在世界上排名估计居第三位。
第三,期货市场改革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功推出铅、焦炭和甲醇3个商品期货新品
种。修改完善天然橡胶、燃料油、棕榈油等已上市期货合约和交割规则,试点铅、黄金等期货品种套保制度改革。铜、铝期货保税交割试点进展顺利。推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市场。建立期货品种功能发挥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首次评估。启动期货市场历史账户清理和规范工作。
第四,继续大力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和决策机制,明确回报规划和分红政策,增强红利分配透明度。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推动部分改制上市公司整体上市,136家重点公司中有92家完成整改。规范并购重组行政审批工作,公开审核标准,完善审核流程,提高审核质量。全年核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69项,交易金额2369亿元。稳步推进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拟定《关于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第五,努力促进各类投资中介机构规范健康发展。加强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组织开展全行业统一压力测试。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上市和并购重组。鼓励开展债券质押式报价回购和现金管理等产品创新试点。有序推进融资融券业务由试点转向常规,成立了证券金融公司。截至2011年11月底,109家证券公司表内总资产1.65万亿元,净资本4633亿元,净利润343亿元。实行基金产品分类审核,探索实施创新基金绿色通道审核机制。修订基金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相关规定,扩大专户理财等私募业务试点。全年新设基金公司6家。截至2011年底,69家基金公司共管理基金915只,基金持股市值约1.29万亿元。完善期货公司分类监管指标体系,推出了期货投资咨询业务并核准47家期货公司业务资格。第六,进一步加强市场法治和诚信建设。集中力量调查内幕交易案件118起,推动司法机关审判中山公用(000685)、天山纺织(000813)等大要案,有力震慑了内幕交易违法犯罪行为。在上市公司和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全面实施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严厉查处市场操纵、“老鼠仓”、虚假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共调查各类案件209起,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与市场禁入决定68项,罚没款3.48亿元。按照国务院部署,稳步有序推进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推动最高法院出台关于内幕交易等刑事案件、期货纠纷、证券行政处罚证据等的司法解释。推进资本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升级,查询诚信记录已成为行政许可工作的必经程序。
第七,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取得新的突破。启动离岸人民币投资境内资本市场(RQFII)试点,批准9家基金公司、12家证券公司的业务资格。完成了境内投资港股交易所交易基金(港股ETF)的各项准备工作。新批29家机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研究修订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办法及配套规则,新批基金22只。积极支持企业境外上市
融资,11家公司境外筹资113.2亿美元。与美国证监会、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就跨境执法和会计监管等问题进行谈判协商,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监管机构开展跨境执法合作。牢牢把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实体经济是基础,是根本,只有百业兴,才有金融兴。同时,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对于引导社会储蓄转化为长期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资本市场由于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点,比较容易组织动员资金、人才等资源从事风险较高的创新创业活动,天然具有推动高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资本市场在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30年全球最重要的四大新兴产业---计算机、通讯、互联网和生物制药,都是通过资本市场发现和推动成长起来的。美国资本市场与高科技的紧密结合,支撑了其科技的持续领先。国际上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欧洲高科技产业落后于美国,并不是由于欧洲科技发明的落后,而是由于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落后。
经过2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已建立起一个市值排名世界第三的股票市场,一个余额居世界第五位的债券市场,还有一个交易量名列前茅的期货市场。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必须看到,我国直接金融仍然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我国资本市场确实支持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上市,但是,目前这些已上市公司大多是比较成熟的企业,而大量真正初创的、新兴业态的、新商业模式的企业,还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服务。必须下大力气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弹性和包容能力,使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创新型企业都能得到支持,推动我国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债券融资和并购重组,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配置文化资源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通过发展创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推动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支持文化创意人才和团队加速发展,使各种美好创意都能转化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插上强有力的金融“翅膀”。此外,资本市场在服务中小企业、“三农”、基础设施甚至环保等方面也大有可为。
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关系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企业股本、社会保障、金融体系之间可以形成密不可分的互相联系和互相支持。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繁荣,与此关系极大。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种稳定坚固的经济金融关系。但是全国
社保基金过去10多年的尝试已经揭示了这种互惠互利、共同促进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在这个领域我们应当也能够大有作为。
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之年,同时也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证券期货领域的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行体制改革,以充分、完整、准确的信息披露为中心,强化资本约束、市场约束和诚信约束。完善新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股票承销办法,使新股定价与发行人基本面密切关联。继续完善预先披露和发行审核信息公开制度,落实和强化保荐机构、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责任。按照统一准入条件、信息披露标准、资信评级要求、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和投资者保护制度的要求,大力推进债券市场改革,进一步促进场内、场外市场互联互通,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以柜台交易为基础,加快建立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阳光化、规范化的股份转让平台。以优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为导向,积极推进退市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市场化和多元化的退市标准体系。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的原则,主动改变监管理念和方式,大幅减少事前准入和审批。加快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机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成熟市场的机构、人才、产品和技术,有效提升境内机构的专业服务水平。抓紧建设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逐步使我国成为能源等大宗商品的国际期货交易中心之一。
二是努力推动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和服务能力提升。显著提高公司类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比重,研究探索和试点推出高收益企业债、市政债、机构债等债券新品种。进一步优化股本和期货市场的层次结构。进一步改善股票市场价格结构不合理状况,切实解决新股发行价格过高和恶炒绩差公司股票问题。积极研究开发股票、债券、基金相关的新品种,稳妥推出国债、白银等期货品种以及期权等金融工具。推动基金公司向现代资产管理机构转型。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积极推动全国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适当加快引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步伐,增加其投资额度。逐步扩大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范围和投资额度。适时推出双向跨境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三是以公开透明为核心加快市场制度建设。推动《基金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的修订或制定工作。主动公开行政许可、常规监管、稽查执法和复议诉讼等政务信息。出台诚信监督管理办法,扎实推进资本市场电子化信息披露体系建设,促进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提升商务诚信水平。要强化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切实加强对其
红利分配决策过程和执行情况的监管,强化对未按承诺比例分红、长期不履行分红义务公司的监管约束。推行上市公司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通过及时、广泛、深入的执法宣传,警示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按照“贴近大众,贴近市场,深入浅出,注重效果”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抓好投资者教育工作。
四是以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为重点做好市场监管。大力提高常规监管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有效落实相关市场主体的基础管理和内部控制,逐步健全市场化的监管机制。尽快推出《非上市公众公司管理办法》,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纳入法制轨道。加大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欺诈上市、虚假披露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认真做好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深入推进打击非法证券活动。切实加强行业信息安全管理。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境风险的监控和防范,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干部队伍建设。继续抓好思想和作风建设,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坚决杜绝不文明行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失职渎职等行为。注意改进工作方法,注重在精细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好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和重要环节的监督,完善预防腐败机制。厘清会机关与派出机构、自律组织的职责边界,完善协作体系,增强系统合力。(本文是郭树清在2012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表时略有删节,原载《紫光阁》杂志)
第四篇:郭树清讲话
改善资本市场结构 促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 郭树清
2012年02月02日08:17来源:《中国证券报》
■ 经过2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已建立起一个市值排名世界第三的股票市场,一个余额居世界第五位的债券市场,还有一个交易量名列前茅的期货市场。
■ 要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的原则,主动改变监管理念和方式,大幅减少事前准入和审批。
■ 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积极推动全国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
■ 要强化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切实加强对其红利分配决策过程和执行情况的监管,强化对未按承诺比例分红、长期不履行分红义务公司的监管约束。
■ 加大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欺诈上市、虚假披露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证券期货监管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牢牢把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证券期货领域的改革开放,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强化市场透明度建设,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11年资本市场改革和监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过去一年,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稳步推进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证券期货市场保持了平稳健康运行态势。
首先,股票市场继续得到发展完善。全面落实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措施,督促市场主体归位尽责,新股发行的市场约束有所增强。实施保荐项目问核制度,加强对保荐机构执业行为监管。完善发行审核监管工作,做好主板、创业板发审委换届与管理。2011年共有282家企业在A股市场首发上市,220家企业实施股权再融资,全年融资总额5073亿元。
第二,债券市场的统一规范迈出坚实步伐。将债券融资审核与股权融资审核相分离,优化债券审核机制与流程。启动创业板公司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全年上市公司债券融资1707.4亿元,创历史最高记录。加强与发改委、人民银行的联系协调,相关部门之间在市场
准入、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安排和风险防范等多个方面形成广泛共识。截至2011年底,我国全部公司类信用债余额约4.9万亿元,在世界上排名估计居第三位。
第三,期货市场改革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功推出铅、焦炭和甲醇3个商品期货新品种。修改完善天然橡胶、燃料油、棕榈油等已上市期货合约和交割规则,试点铅、黄金等期货品种套保制度改革。铜、铝期货保税交割试点进展顺利。推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市场。建立期货品种功能发挥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首次评估。启动期货市场历史账户清理和规范工作。
第四,继续大力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和决策机制,明确回报规划和分红政策,增强红利分配透明度。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推动部分改制上市公司整体上市,136家重点公司中有92家完成整改。规范并购重组行政审批工作,公开审核标准,完善审核流程,提高审核质量。全年核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69项,交易金额2369亿元。稳步推进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拟定《关于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第五,努力促进各类投资中介机构规范健康发展。加强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组织开展全行业统一压力测试。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上市和并购重组。鼓励开展债券质押式报价回购和现金管理等产品创新试点。有序推进融资融券业务由试点转向常规,成立了证券金融公司。截至2011年11月底,109家证券公司表内总资产1.65万亿元,净资本4633亿元,净利润343亿元。实行基金产品分类审核,探索实施创新基金绿色通道审核机制。修订基金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相关规定,扩大专户理财等私募业务试点。全年新设基金公司6家。截至2011年底,69家基金公司共管理基金915只,基金持股市值约1.29万亿元。完善期货公司分类监管指标体系,推出了期货投资咨询业务并核准47家期货公司业务资格。
第六,进一步加强市场法治和诚信建设。集中力量调查内幕交易案件118起,推动司法机关审判中山公用、天山纺织等大要案,有力震慑了内幕交易违法犯罪行为。在上市公司和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全面实施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严厉查处市场操纵、“老鼠仓”、虚假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共调查各类案件209起,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与市场禁入决定68项,罚没款3.48亿元。按照国务院部署,稳步有序推进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推动最高法院出台关于内幕交易等刑事案件、期货纠纷、证券行政处罚证据等的司法解释。推进资本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升级,查询诚信记录已成为行政许可工作的必经程序。
第七,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取得新的突破。启动离岸人民币投资境内资本市场(RQFII)试点,批准9家基金公司、12家证券公司的业务资格。完成了境内投资港股交易所交易基金(港股ETF)的各项准备工作。新批29家机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研究修订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办法及配套规则,新批基金22只。积极支持企业境外上市融资,11家公司境外筹资113.2亿美元。与美国证监会、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就跨境执法和会计监管等问题进行谈判协商,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监管机构开展跨境执法合作。
牢牢把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实体经济是基础,是根本,只有百业兴,才有金融兴。同时,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
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对于引导社会储蓄转化为长期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资本市场由于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点,比较容易组织动员资金、人才等资源从事风险较高的创新创业活动,天然具有推动高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资本市场在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30年全球最重要的四大新兴产业———计算机、通讯、互联网和生物制药,都是通过资本市场发现和推动成长起来的。美国资本市场与高科技的紧密结合,支撑了其科技的持续领先。国际上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欧洲高科技产业落后于美国,并不是由于欧洲科技发明的落后,而是由于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落后。
经过2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已建立起一个市值排名世界第三的股票市场,一个余额居世界第五位的债券市场,还有一个交易量名列前茅的期货市场。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必须看到,我国直接金融仍然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我国资本市场确实支持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上市,但是,目前这些已上市公司大多是比较成熟的企业,而大量真正初创的、新兴业态的、新商业模式的企业,还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服务。必须下大力气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弹性和包容能力,使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创新型企业都能得到支持,推动我国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债券融资和并购重组,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配置文化资源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通过发展创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推动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支持文化创意人才和团队加速发展,使各种美好创意都能转化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插上强有力的金融“翅膀”。此外,资本市场在服务中小企业、“三农”、基础设施甚至环保等方面也大有可为。
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关系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企业股本、社会保障、金融体系之间可以形成密不可分的互相联系和互相支持。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繁荣,与此关系极大。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种稳定坚固的经济金融关系。但是全国社保基金过去10多年的尝试已经揭示了这种互惠互利、共同促进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在这个领域我们应当也能够大有作为。
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之年,同时也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证券期货领域的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行体制改革,以充分、完整、准确的信息披露为中心,强化资本约束、市场约束和诚信约束。完善新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股票承销办法,使新股定价与发行人基本面密切关联。继续完善预先披露和发行审核信息公开制度,落实和强化保荐机构、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责任。按照统一准入条件、信息披露标准、资信评级要求、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和投资者保护制度的要求,大力推进债券市场改革,进一步促进场内、场外市场互联互通,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以柜台交易为基础,加快建立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阳光化、规范化的股份转让平台。以优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为导向,积极推进退市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市场化和多元化的退市标准体系。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的原则,主动改变监管理念和方式,大幅减少事前准入和审批。加快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机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成熟市场的机构、人才、产品和技术,有效提升境内机构的专业
服务水平。抓紧建设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逐步使我国成为能源等大宗商品的国际期货交易中心之一。
二是努力推动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和服务能力提升。显著提高公司类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比重,研究探索和试点推出高收益企业债、市政债、机构债等债券新品种。进一步优化股本和期货市场的层次结构。进一步改善股票市场价格结构不合理状况,切实解决新股发行价格过高和恶炒绩差公司股票问题。积极研究开发股票、债券、基金相关的新品种,稳妥推出国债、白银等期货品种以及期权等金融工具。推动基金公司向现代资产管理机构转型。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积极推动全国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适当加快引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步伐,增加其投资额度。逐步扩大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范围和投资额度。适时推出双向跨境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三是以公开透明为核心加快市场制度建设。推动《基金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的修订或制定工作。主动公开行政许可、常规监管、稽查执法和复议诉讼等政务信息。出台诚信监督管理办法,扎实推进资本市场电子化信息披露体系建设,促进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提升商务诚信水平。要强化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切实加强对其红利分配决策过程和执行情况的监管,强化对未按承诺比例分红、长期不履行分红义务公司的监管约束。推行上市公司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通过及时、广泛、深入的执法宣传,警示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按照“贴近大众,贴近市场,深入浅出,注重效果”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抓好投资者教育工作。
四是以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为重点做好市场监管。大力提高常规监管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有效落实相关市场主体的基础管理和内部控制,逐步健全市场化的监管机制。尽快推出《非上市公众公司管理办法》,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纳入法制轨道。加大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欺诈上市、虚假披露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认真做好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深入推进打击非法证券活动。切实加强行业信息安全管理。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境风险的监控和防范,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干部队伍建设。继续抓好思想和作风建设,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坚决杜绝不文明行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失职渎职等行为。注意改进工作方法,注重在精细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好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和重要环节的监督,完善预防腐败机制。厘清会机关与派出机构、自律组织的职责边界,完善协作体系,增强系统合力。
(本文是郭树清在2012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表时略有删节,原载《紫光阁》杂志)
第五篇:券商创新发展11大扶持政策
券商创新发展11大扶持政策
全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监管部门已经制定《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未来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11大类措施,这是今后一段时间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这11大类措施包括:提高证券公司理财类产品创新能力、加快新业务新产品创新进程、放宽业务范围和投资方式限制、扩大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 围、支持跨境业务发展、推动营业部组织创新、鼓励证券公司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鼓励证券公司积极参与场外市场建设和中小微企业私募债券试点、改革证券公司 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探索长效激励机制、积极改善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环境等。
一是提高证券公司理财类产品创新能力。支持证券公司以维护和强化资本市场中介属性为基点,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理财产品创新活动。在坚持 信息真实披露、风险充分揭示、投资者适当性、客户资产第三方托管等基本要求的同时,扩大投资范围、允许产品分级、降低投资门槛、减少相关限制;对大集合产 品,投资范围放到短融、中票、本金保证型理财产品以及正回购等;对小集合产品,投资范围放松到证券期货交易所交易的产品、银行间市场交易的产品、经金融监 管机构审批或备案的金融产品等;对定向和专项理财,允许投资者与证券公司自愿协商,合同约定投资范围;允许资产管理参与融资融券业务,将其持有的股票作为 融券标的证券借给证券金融公司。将现金管理产品的投资范围从银行存款放宽到各类风险较低、流动性较强的债券。同时,重新评估各类产品的投资者适当性安排,合理设计投资门槛,引导证券公司高度重视和积极挖掘个人高端客户和机构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证监会机构部已会同证券业协会向全行业征求了《资产管理试行办 法》及配套规则的修改意见,目前正在抓紧进行修改。
二是加快新业务新产品创新进程。证监会已报请国务院审改办取消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审批项目,审批取消后改为备案制,过渡期内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审 批采取简易程序。创新过程中,对简单业务和产品不搞评审和试点;对比较复杂、风险较高的业务和产品,必须加快评审和试点的,尽量缩短评审和试点期限;适当 加快试点扩大周期,试点成功的及时转入常规;已转入常规的业务、产品,尽量依靠自律、内控机制,依法必须审批的,简化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在对一般性业务 或产品实行事后备案制的同时,对风险特征复杂的结构性产品仍应采取事前备案或审批制。加大对有利于提高证券公司服务能力、在行业内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业务 和产品创新的激励力度。年底前再次修改《证券公司产品和业务创新指引》。
三是放宽业务范围和投资方式限制。在科学调控杠杆率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证券自营投资品种范围,直至允许投资所有场内场外证券类金融产品;支持证 券公司开展市值管理等各类中介服务;放宽报价回购、约定购回和融资融券业务限制,扩大三项业务的市场覆盖面;允许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依法投资金融期货、商 品期货、黄金现货及其他非证券类金融产品,在完善净资本规则和落实“隔离墙”制度的基础上,对证券公司依法设立直投子公司、并购基金管理子公司、另类投资 子公司等非证券业务子公司及其开展相关业务进一步放开限制。目前,证监会机构部已着手修改有关规则,并已会同交易所、证券业协会研究部署扩大报价回购、约 定购回、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转常规工作。
四是扩大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围。充分发挥证券公司柜台销售能力,允许证券公司代销经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授权机构批准、备案发行的各类金融产品,为证券公司探索客户财富管理等业务创造条件。目前,证监会机构部正在制定《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暂行规定》。
五是支持跨境业务发展。支持我国证券公司及其境外子公司、境内合资证券公司为中国企业跨境发行上市、并购重组提供有关中介服务;加快研究制定境 外公司到境内发行股票和人民币债券的有关办法和规则,明确由境内证券公司从事保荐和承销业务;增加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 资者(RQFI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额度,允许多种方式使用该额度,并简化审批流程,加快推出跨境双向挂牌上市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产品;允许证券公司开展专项QDII经纪业务,以自有资金、专项理财基金或直投基金进行跨境投资。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框架内,积极支持跨境业务在两岸三地资本市场先行先试,为行业进一步开放积累经验。抓紧研究制定相关 业务规定,形成有利于跨境业务发展的政策规则体系。
六是推动营业部组织创新。允许证券公司自主决定营业部的组织形式和业务范围,放开设立营业网点的主体资格限制和地域限制,以风险资本准备调控营业网点设立的规模和速度。
逐步放宽客户开户方式限制,在基本符合开户流程、保证投资者教育到位和客户资料真实完整、客户回访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允许证券公司探索网上开 户,以减轻设立网点的压力。允许证券公司在符合规定的最低标准基础上自主决定IT技术配置和营业部技术框架,以降低经营成本。目前,证监会机构部正在修订 营业网点监管规定和相关经纪业务监管要求,证券业协会正在制定证券公司客户账户自律规范、修改证券营业部信息技术标准。
七是鼓励证券公司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允许符合法定上市条件的证券公司自主确定境内外上市安排;同时,积极推动证券公司市场化并购重组,对以行 业整合为目的的收购,将解决“同业竞争”的期限由2年放宽至5年。证监会机构部拟于年底前取消证券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上市审慎性监管标准(借壳上 市的审慎性监管标准不变)。取消后,证券公司申请IPO上市,机构部仅对合规状况和风控指标达标情况出具监管意见,由发行审核部门依法审核。
八是鼓励证券公司积极参与场外市场建设和中小微企业私募债券试点。在场外市场发展过程中,培育证券公司柜台交易业务,拓展证券公司托管、结算、估值等证券服务和市场组织功能,满足非上市公司融资以及为专业投资机构提供后台管理支持的需要。结合场外市场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私募债券试点,探索做市商制 度。支持证券公司建立面向自己客户的柜台交易市场(OTC),允许证券公司将个性化产品通过OTC市场销售给合格投资者。通过证监会的统一安排,证券业协 会正在制定《中小微企业债券承销业务试点办法》,中登公司和交易所也在抓紧制定相关措施,争取今年上半年开始试点。
九是改革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借鉴国际金融改革最新做法,从我国市场和行业的实际出发,调整完善净资本构成和计算标准。增加风险覆盖率和 杠杆比率等指标,完善逆周期调节机制,实施灵活地调整有关风控指标和风险准备计算比例,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大行业业务规模空间,提高公司自有 资金使用效率。证监会机构部已会同证券业协会征求了全行业的意见,并正在修订《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
十是探索长效激励机制。为支持证券公司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应对行业对内对外开放压力,在《证券法》相关条款修改之 前,允许证券公司管理层和业务骨干以信托方式或设立有限公司、合伙企业方式间接持有证券公司股份,并探索其他合法合规、长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十一是积极改善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完善证券公司及从业人员从事业务的适当性管理要求,强化证券公 司及其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建立证券纠纷调解机制;持续开展投资者教育;加强行业形象宣传,组织行业参与扶贫解困等社会公益活动,为证券公司营造宽松 和谐的发展环境。证监会机构部、证券业协会已开始组织修订《证券从业人员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管理办法》,证券业协会已建立证券纠纷调解中 心并制定了相关业务规则,正在制定《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指引》。由证券业协会发起组织会员自愿设立中国证券业公益基金会,支持行业开展投资者教育、证券 纠纷调解、行业扶贫等公益活动和形象宣传。11大扶持政策绘就券商创新发展蓝图
来源: 证券时报 时间: 2012年05月08日 09:09:00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