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西市农村信用组织信用信息采集管理办法
批转人行定西市中心支行
关于定西市农村信用组织信用信息采集
管理办法的通知
定政办发〔2012〕24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驻定有关单位:
人民银行定西市中心支行制定的《定西市农村信用组织信用信息采集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批转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O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定西市农村信用组织信用信息采集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农村信用组织信用信息采集流程,保障信息的安全管理和合理使用,强化“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发挥农村信用信息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保障作用,根据《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信用惠农工程的意见》(定政办发〔2011〕301号)、《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信用惠农工程领导小组和农村信用组织评审委员会的通知》(定政办发〔2011〕315号)和《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信用惠农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2年)的通知》(定政办发〔2011〕316号),制定本办法。
—1—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村信用组织,主要指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所称的农村信用组织信用信息,是指农户、行政村、乡镇在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能用以分析、判断农村信用组织信用状况的记录和数据,以下简称农村信用信息。
第三条 本办法涉及采集的农村信用信息,主要为“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持,为评审认定各级农村信用组织提供基础信息保障,确保“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
第四条 本办法涉及采集的农村信用信息,主要在定西市辖区各级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间使用,主要应用于评定各级农村组织的信用等级,为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提供参考依据,为政府部门监测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第五条 “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是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和农户信用信息中心,主要功能是破解银农信息不对称、规范农户信用评级管理和提升信贷支农工作。
第六条 “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中心设在中国人民银行定西市中心支行,分中心设在所在地县级人民银行。安定区信息分中心设在中国人民银行定西市中心支行。
第七条 本办法适用于定西市行政区域内各级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评估和使用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制与保障
第八条 农村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实行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按照“分级采集、统一管理”的原则,具体由各级农村信用组织评审委员会负责实施。即:县区农村信用组织评审委员会负责采集所辖乡镇的信用信息;乡镇农村信用组织评审委员会负责采集所辖行政村的信用信息;行政村农村信用组织评审委员会负责采集所辖农户的信用信息。
—2—
第九条 地方各地政府切实发挥在农村信用信息采集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加强对农户信息采集的督查指导,确保农村信用信息采集全面、真实、完整。
第十条 加强各项政策支持与机制保障。建立农村信用信息采集补偿机制,财政部门加大对农户信息采集的财政补助,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和设施保障。
第十一条 建立农户信息采集长效工作机制。县区、乡镇两级政府及行政村确定专门的农村信用信息采集机构,并确定专人负责农村信用信息采集,坚持每年定期采集更新,确保各项信息及时、准确、连续。
第十二条 加强部门间信息的共享交流。县乡两级金融、工商、财政、住建、税务、农业、林业、民政、公安等部门积极主动地提供相关农村信用信息,实现信息安全、有序共享。
第十三条 建立农村家庭资产评估机制。农业、林业、住建、房产、畜牧等部门配套建立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制度,实行对农户家庭的房产、林权、农机设备、种养殖产品等的科学、公正评估。
第三章 信息采集
第十四条 农村信用信息采集范围主要包括:农户信用信息、行政村信用信息、乡镇信用信息。
第十五条 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内容:
(一)家庭基本情况:
(1)户主姓名、户口本编号、居住起始年份、居住状态、联系电话;
(2)户口所在地、家庭住址;
(3)承包耕地面积:山地面积、川地面积、水浇地面积、四荒地面积、宅基地面积;
—3—
(4)家庭成员(含户主)基本情况:姓名、与户主关系、身份证号码、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
(二)家庭收支情况:
(1)粮食作物收入、经济作物收入、养殖收入、个体经营收入、劳务收入、惠农补贴、其他收入、家庭年度总收入;
(2)基本生产支出、基本生活支出、医疗支出、子女教育支出、消费支出、其他支出、家庭年度总支出。
(三)家庭资产负债情况:
(1)房产性质、房产结构类别、房产建筑面积、房产评估价格、房产评估价格合计;
(2)林权证号、主要种植品种、种植年份、种植面积、林权评估价格、林权评估价格合计;
(3)设备名称、购进年份、设备数量、设备购进价格、设备评估价格、设备评估价格合计;
(4)家庭库存货物评估价格、其他资产评估价格、家庭总资产合计;
(5)金融机构借款信息:贷款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贷款合同编号、贷款金融机构名称、贷款种类、贷款发放日期、贷款到期日期、贷款合同金额、当前贷款余额、贷款担保方式、贷款期限、贷款五级分类状态;
(6)为他人提供担保情况、为他人担保金额;
(7)民间借贷情况:民间借入金额、民间借入期限、当前民间借贷余额、民间借贷总余额。
(四)家庭其他社会信息:
(1)农户敬老情况、农户邻里关系情况、农户对公益事业关心度、农户是否有不良嗜好;
(2)参加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农业保险、其他保险、新农合保险以及保险费金额、各类保险费合计;
—4—
(3)水电费欠缴情况及金额、其他费用欠缴及金额;
(4)政府表彰:表彰部门、荣誉名称、表彰时间;
(5)违法违纪:违法违纪人员姓名、处罚部门、违法违纪事实及处罚内容、处罚时间。
第十六条 行政村信用信息采集内容:
(一)基本情况:行政村名称、村民小组个数、人口数量。
(二)经济发展情况:
(1)多种经营农户数、多种经营农户占比、专业化养殖农户数、专业化养殖农户占比;
(2)耕地面积、户均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林业面积、粮食作物产量、药材产量;
(3)机电井数量、水窖数量、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
(三)村民信用观念:村民法制观念、村民信用意识、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配合程度、对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评定配合程度。
(四)村委班子建设:村委组织建设情况、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配合情况、支持农村金融工作情况。
第十七条 乡镇信用信息采集内容:
(一)基本情况:乡镇名称、行政村个数、农户总数、人口数量。
(二)经济发展情况:
(1)多种经营农户数、多种经营农户占比、专业化养殖农户数、专业化养殖农户占比;
(2)耕地面积、户均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林业面积、粮食作物产量、药材产量;
(3)机电井数量、水窖数量、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
(三)村民信用观念:村民法制观念、村民信用意识、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配合程度、对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评定配合程度。
—5—
(四)乡镇党委建设:乡镇党委建设情况、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配合情况、支持农村金融工作情况。
第四章 信息采集流程
第十八条 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流程:入户实地摸底调查—数据质量审核评价—信息录入上报—信息异议申请处理—异议信息数据调整。
第十九条 在农村信用信息采集中,金融机构借款信息更新频度为季,季后30天内上报更新,具体由县级金融机构统一生成辖内报文后向本级“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报送;其余信息更新频度为年,年后60天内上报更新,具体由乡镇、行政村两级信息采集机构进村入户采集后,以乡镇为单位生成报文后统一提交当地人民银行,由当地人民银行审核后向“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报送。
第二十条 各级农村信用信息采集机构调查填制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乡镇(行政村)信用信息档案”统一由所在乡镇妥善、严格保管,保存期限为3年。
第二十一条 超过保存期限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和“乡镇(行政村)信用信息档案”,须征得上一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后,并在现场监督下进行永久性销毁。
第五章 信息安全管理
第二十二条 农村信用信息实行“谁采集、谁负责”的管理原则,其采集和使用必须遵循客观、准确、公正、及时的要求,依法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得妨害个人信用信息安全和社会秩序,不得泄露个人隐私。
第二十三条 各级农村信用信息采集机构采集的农村信用信息必
—6— 须真实、可靠,不得提供虚假信息。
第二十四条 各级农村信用信息采集机构必须保证调查数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除了农户对自身信息存在异议之外,其他情况下不得擅自修改、变更“农户信用信息档案”中的原始信息。
第二十五条 各级农村信用信息采集机构在数据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过程中,严格遵守数据信息的保密规定,不得随意向他人泄露农村信用信息。
第二十六条 各级农村信用信息数据中心(分中心)严格保证农村信用信息的安全存储,定期进行数据信息的异地备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第二十七条 各级农村信用信息数据中心(分中心)一律不得擅自复制、更改、删除和对外提供农村信用信息。
第二十八条 各信息使用部门(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查询农村信用信息时,严格内部授权、审批和查询程序,妥善保存查询记录,不得对外泄露。
第二十九条 有关信用信息共享部门要在规定的使用范围内应用农村信用信息,未经数据中心批准,不得擅自对外传播、复制。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定西市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信用惠农工程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7—
第二篇:信用信息锁定管理办法
信用信息锁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创新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规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行为。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指导意见》和《山西省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是指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者的信用信息。
第三条 信用信息锁定是对我省辖区内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发生了符合第二章规定情形时,对其信息在一定时期内的固化。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被锁定的信息,依法在其办理注册、年检、备案等事项时予以提示和限制,同时加强监督管理。
第四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 锁定范围
第五条 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对其信息进行锁定:
(一)逾期未年检的;
(二)前置审批、许可过期的;
(三)营业执照过期的;
(四)经营地址查无下落或联系方式发生变化导致工商部门无法与之取得联系的;
(五)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
(六)违反法律、法规,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立案调查的;
(七)立案查处结束而未执行的;
(八)其他执法机关请求协助执行的;
(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需要采取信息锁定措施的其他行为。
第六条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对其信息进行锁定:
(一)符合本办法第五条
(一)至
(八)所列情形的;
(二)符合《山西省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第十条所列情形的;
(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需要采取信息锁定措施的其他行为。
第七条 无照经营者的信息锁定。对正在立案查处和查处结束而未执行的无照经营者,限制其注册登记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或担任法定代表人;对于查处的无照经营者及其违法行为,在信用山西网和其他媒体予以公布。
第三章 锁定程序
第八条 对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实施信息锁定,按照下列程序。
(一)符合第五条
(一)至
(六)所列情形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息,由业务系统自动锁定。
(二)对符合第五条
(六)、(七)所列情形在业务系统中无记录和
(九)所列情形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息实施锁定,由承办机构填写《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锁定申请表》,并经承办机构负责人批准,由信用办登记备案,信息中心在业务系统中实施锁定。
(三)对符合第五条
(八)所列情形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息实施锁定,由承办机构填写《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锁定申请表》,并经承办机构负责人批准,由信用办登记备案,信息中心在业务系统中实施锁定。
第九条 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实施信息锁定,按照下列程序。
(一)企业、个体工商户信息被锁定后,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信息将同时被锁定。
(二)符合第六条所列情形,业务系统不能自动实施信息锁定的,由承办机构填写《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信用信息锁定申请表》,并经承办机构负责人批准,由信用办登记备案,信息中心在业务系统中实施锁定。
第十条 对查处的无照经营者的信息锁定,由业务系统自动实施。
第十一条 各市申请锁定管辖区域范围之外的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的信息,由各市工商局填写《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锁定申请表》、《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信用信息锁定申请表》,并经分管局领导批准,报省局信用办登记备案,由省局信息中心在业务系统中实施锁定。
各市工商局负责本市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者的信息锁定。
第四章 解除锁定程序
第十二条 对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解除信息锁定,在依法做出处理后,由做出处理的机构填写《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解除锁定申请表》、《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信用信息解除锁定申请表》,经分管局领导批准,由信用办登记备案,信息中心在业务系统中解除锁定。
对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自做出处罚决定之日起满三年,系统将自动解除信息锁定。
第十三条 对无照经营者解除信息锁定,按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各市申请解除锁定管辖区域范围之外的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的信息,由各市工商局填写《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解除锁定申请表》、《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信用信息解除锁定申请表》,经分管局领导批准,报省局信用办登记备案,由省局信息中心在业务系统中解除锁定。
各市局负责本市的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者锁定信息的解除。
第五章 责 任
第十五条 被锁定信息的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者对锁定有异议的,可以向锁定其信息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解除信息锁定申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及时做出处理,锁定信息确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第十六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者信息锁定,相关机构应当及时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七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各类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者解除信息锁定,相关机构应当及时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八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人事、纪检监察部门依照《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二○○九年六月一日起实施。
第三篇:质量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推进本市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质量信用信息管理,增强社会质量诚信意识,根据《上海市产品质量条例》及质量技术监督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对企业和个人质量信用信息的采集、公开、共享、使用。
第三条(术语定义)本办法所称质量信用信息是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行政审批、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等方面,从企业采集的能够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守质量法律法规、执行技术规范和标准、履行质量承诺情况等及个人在质量方面信用记录。
本办法所称质量信用调查是指由质量信用服务机构依据《企业质量信用分级评价准则》等地方标准,依据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质量信用表现,对其产生质量信用风险程度的调查和评估,其结果分为A、B、C、D四等。其中A等为质量信用良好企业,D等为严重失信企业。
— 1 — 第四条(基本原则)质量信用信息的采集、公开、共享和使用遵循真实、准确、公正、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管理部门)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设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本市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督促检查质量信用信息管理情况。
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市质量信用信息的统一管理和质量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规划工作。
各有关部门按照局信息化管理要求,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企业及个人质量信用信息的记录、采集和使用工作,配合做好质量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
第六条(经费保障)
各有关部门应将质量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二章 质量信用信息采集和公开
第七条(采集和公开范围)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质量信用信息采集和公开的范围和方式进行审定并发布。
第八条(信息内容)质量信用信息分为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和个人质量信用信息。
(一)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包括基本信息、获证信息、良好记录和不良记录等信息。
1.基本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代码、注册地址(办公地址)、行政区划、营业范围等。
2.获证信息包括企业获得的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各项行政审批记录。
3.良好记录信息包括企业获得的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质量奖励,推荐的名牌、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质量证明。
4.不良记录信息包括监督抽查不合格记录、行政处罚记录、日常监管不良记录等。
5.其他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时信用状况的信息。
(二)个人质量信用信息包括基本信息、良好记录和不良记录等信息。
1.基本信息包括身份证明、职业资格、执业注册、上岗记录等。
2.良好记录信息包括个人获得的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质量表彰等。
3.不良记录信息包括个人违反质量法律法规的记录。第九条(采集主体)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谁履职、谁采集、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专人,负责质量信用信息的采集和维护。
第十条(采集时限)各有关部门应在质量信用信息产生后的15个工作日内,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格式,将经过审核的质量信用信息采集到局信息化业务系统。
— 3 — 第十一条(信息变更)企业和个人认为其质量信用信息不准确的,可以向信息采集部门提出变更申请。经核查确有必要变更的,信息采集部门应当及时变更信息,并通知申请人。
质量信用信息发生变更的,信息采集部门应当在变更完成后的15个工作日内,将新信息采集到局信息化业务系统。
第十二条(信息公开)质量信用信息的公开,应依法遵循公正、公平、便民、及时的原则,依据局信息公开管理要求统一管理。
第十三条(信息共享)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依托质量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等质量数据平台,逐步与本行政辖区内的政府部门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质检部门建立质量信用联动机制,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质量信用信息共享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一)由各政府部门根据职能需要主动查询;
(二)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抄告不良质量信用信息;
(三)定期汇总质量信用信息提供给本市社会信用管理部门。
第十四条(信息抄告制度)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应依托市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信息抄告和反馈机制,明确抄告不良质量信用信息的种类、抄告对象接受部门的监管信息反馈途径和传递要求。
第十五条(向上级部门的信息报送)各级质监部门应按照
— 4 — 国家质检总局和市政府规定及时向上级部门报送各类质量信用信息。
第十六条(企业信息的采集)企业应配合质监部门完成质量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并应保证报送的信息真实有效、准确无误。
各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督促和指导企业开展信息采集工作。
第三章 质量信用信息的使用
第十七条(信息的使用)各级质监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审批、资质等级评定、定期检验、表彰评优以及政府采购、拨付财政性补贴资金等工作中,应当依法积极核实企业和个人的质量信用信息。
第十八条(培育质量信用服务市场)鼓励各有关部门结合工作需求,委托质量信用服务机构开展质量信用调查。
第十九条(分类管理)鼓励各有关部门按照企业质量信用情况实施分类监管。
第二十条(鼓励守信)对于质量信用良好企业,可以依法采取下列鼓励措施:
(一)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适当优先办理行政审批、审核手续;
(二)在品牌建设、政府质量奖励等工作中,给予同等条件下优先待遇;
(三)在专项资金资助等工作中,给予同等条件下优先待遇。
(四)给与专门的社会宣传和推广。
第二十一条(失信惩戒)对于严重失信企业,应当依法采取下列惩戒措施:
(一)作为检查或抽查的重点对象,依法加强监督检查;
(二)不得授予该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有关荣誉或者称号;
(三)加强风险分析,必要情况下对企业进行预警;
(四)符合条件的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五)其他加重监管措施。
第二十二条(联动惩戒)鼓励各有关部门依据其他政府部门提供的失信信息,遵循依法、合理的原则,对相关企业和个人实施联动惩戒。
在实施失信联动惩戒时,应当告知行政相对人失信信息来源。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工作例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对质量信用信息管理工作进行部署、通报有关情况。
— 6 — 第二十五条(培训教育)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失信企业法定代表人质量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各类企业应加强企业员工质量法律法规知识、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第二十六条(违规处理)各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因失职、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行为,造成质量信用信息失实、失效或被不当使用的,形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严格追究其相关责任。
对于不按规定采集、使用及变更质量信用信息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七条(监督检查)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质量信用信息采集、共享、使用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结果作为局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各级质监部门及下属各事业单位应定期向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质量信用信息采集情况。
第二十八(企业信息报送的监督)企业报送的质量信用信息失实、失效的,应由各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督促企业整改。
对2次以上未报送质量信用信息或报送信息失实、失效的,应将其视为企业质量信用不良记录。
第二十九条(服务机构管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应结合自身职能,会同市征信管理部门做好对质量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管和指导。
各质量信用服务机构应定期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报告质量
— 7 — 信用调查结果。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解释)本办法由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对信用信息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二条(生效时间)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自本办法发布之日起废止。
第四篇:信息采集形成和发布管理办法
信息采集形成和发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XX局信息形成、审核、发布、应急处置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自治区以及桂林市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规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开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信息包括:
1、机构职能;
2、法规规章;
3、领导动态;
4、工作动态;
5、决策信息;
6、规划信息;
7、统计信息;
8、财政管理;
9、人事信息;
10、行政职权;
11、信息公开指南;
12、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13、应急监察;
14、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应当让公众知晓的政府信息。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信息形成和发布包括信息采集、内容保障、保密审查、公开审核、形成信息、录入和录入审核、应急处置七个阶段;前四个阶段属采集信息,后三个阶段属发布信息。
第四条政府信息发布渠道:
1、XX政府或政府信息公开统一平台;
2、XX市政府信息公开统一平台;
3、市政府政务信息报送平台;
4、市政务服务中心网站;
5、相关媒体(报纸、电视、电台);
6、其他合法渠道。
第五条信息发布遵循合法、及时、真实、“涉密信息不公开,公开信息不涉密”、“不审核不公开”和“谁主管谁公开,谁公开谁负责”的原则。
第二章信息采集
第六条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采集、加工、整理信息。
第七条局办公室负责对本局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工作进行管理。
第八条信息采集的内容应当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内容全面、信息真实、表述规范、结构严谨,并有时效性和内部控制。
第三章内容保障
第九条局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对已采集的信息进行审核修改,保证信息内容和数据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
第十条局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应对已采集的信息提出公开或不公开意见。
第四章保密审查
第十一条局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对已审核的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第十二条保密审查工作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及《桂林市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中相关规定进行。
第十三条保密审查工作应在公开审核工作之前进行。
第五章公开审核
第十四条指定专门负责人(或业务主管领导)担任信息公开与储存审核人,明确已采集信息公开属性。
第十五条信息公开的属性包括: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三种。
第十六条属于“三密”信息或涉密特别敏感信息为不予公开信息,应注明不予公开的原因。
第十七条已采集信息公开审核工作依据《桂林市容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中相关规定进行。
第六章信息形成第十八条公开审核后的已采集信息经法律法规或组织授权的行政机关领导审阅、修改、确认信息属性、签发即形成政府信息。
第十九条签发日期为信息的生成日期。
第七章录入和录入审核
第二十条属于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指定专人在信息形成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信息录入工作,确保信息录入正确、完整、及时。信息录入完成后,录入人对信息的内容再次确认没有错误方可发布,属于重大或紧急事件处置的政府信息需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公开的,按其他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主动公开的信息第一发布渠道为指定的网站,第二渠道为政报和合法的媒体,第三渠道为合法报栏等。
第八章应急处置
第二十二条以下两种情况应当采取应急处置:
(一)公开的信息造成公众错误理解或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
(二)公开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报、预防和实际灾情、应急救援、善后处理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十三条应急处置工作应当遵循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原则。信息发布单位应成立常规化的应急处置机构,专门采集和处理信息发布后公众和社会的反应程度以及提出应对措施。
第二十四条应急处置工作应当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准确而简要信息,随时发布初步核实情况、应对措施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第五篇:云浮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云浮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市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经依法授权或委托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公开和使用,促进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信用信息,是指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或掌握的,可用于识别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公开和使用等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和改革局,下称“市信用办”)负责全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工作,负责建设和管理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为公共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服务,依法为社会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查询服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包括云浮新区管委会、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应当加强对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综合协调,依法确定相关部门负责本县(市、区)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公开和使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工作。
第五条
公共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公开和使用,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客观、准确、及时的原则,依法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不妨碍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以下统称信源单位)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章
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
第六条
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实行动态目录管理,主要明确公共信用信息的信源单位、归集范围、类别、公开程度、更新周期、提供方式和信息项构成等。
第七条
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目录由市信用办根据国家和省的归集目录进行拟定,报市政府审核后实施。
第八条
信源单位负责记录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过程中产 2 生或者获取的公共信用信息,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等办事全过程中产生的公共信用信息。
第九条
信源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系统或本行业内的公共信用信息档案,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按照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目录和统一标准规范,通过市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依法、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市信用办提供公共信用信息。
第十条
信源单位发现提供的公共信用信息变更或失效的,应当自发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告知市信用办并提供有效的证明文件。市信用办应当于收到告知后的5个工作日内予以修改。
第十一条
市信用办在归集、使用公共信用信息时,发现信息不完整或不真实的,应当自发现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告知信源单位,被告知单位应当在收到通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并将结果反馈给市信用办。
第十二条
信源单位之间提供的同一公共信用信息不一致的,由市信用办组织核实。信源单位对核实结果有争议的,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研究协调处理。
第三章
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内容
第十三条
归集的公共信用信息实行分类管理。按照信息主体分为企业信息、事业单位信息、社会组织信息和个人信息;按 3 照信息属性分为基本信息和提示信息;按照公开程度分为依法公开信息、授权查询信息和行政机关共享信息。
第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基本信息包括:
(一)登记注册、备案信息;
(二)动产抵押登记信息;
(三)股权出质登记信息;
(四)行政机关依法进行年检年审年报的结果;
(五)资质等级情况;
(六)取得的行政许可情况;
(七)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
(八)其他依法可以列入的基本信息。
前款规定的信息包括登记、变更、注销或者撤销的内容。
第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提示信用信息包括:
(一)获得县级以上行政机关表彰奖励的信息;
(二)获得县级以上行政机关认证认定的信息;
(三)拖欠社会保险费和行政事业性费用信息;
(四)拖欠、骗取、偷逃税款信息;
(五)违法用工、拖欠员工工资等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查处信息;
(六)重大质量、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事故的责任追究信息;
(七)行政处罚信息;
(八)行政强制信息;
(九)法院生效判决、裁定、调解和执行信息;
(十)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可以列入的其他守信或失信信息。
第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与履职有关的下列信息也列入提示信息:
(一)对本单位严重违法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记录;
(二)正在被执行刑罚的记录;
(三)因犯有贪污贿赂罪、侵犯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或者因犯其他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3年以及因犯罪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5年的记录;
(四)对破产清算负有个人责任,破产清算完结未逾3年的记录;
(五)个人负债数额较大,到期未清偿的记录。
前款第(五)项所称的个人负债数额较大的标准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并予以公布。
第十七条
个人基本信息包括:
(一)个人身份识别信息;
(二)其他依法可以列入的基本信息。
第十八条
个人提示信息包括:
(一)荣誉信息;
(二)专业许可和资质信息;
(三)行政处罚信息;
(四)因未执行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而失信的相关信息;
(五)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可以列入的其他个人守信或失信信息。
第四章
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
第十九条
公共信用信息依照使用权限分为依法公开、授权查询和行政机关共享三种公开方式。
第二十条
依法公开的信息可以通过信用门户网站、政务网站、新闻媒体及新媒体等途径依法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二十一条
授权查询分为信息主体授权和法定授权。单位或个人查询信息主体授权公开信息的,必须经被查询信息主体同意。法律明确授权的国家机关,在依法履职过程中,可无需信息主体本人授权,查询信息主体未公开的信息。
单位或个人查询自身公共信用信息的,必须经合法程序确认其身份真实性。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关根据业务开展需要,可以通过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共享公共信用信息。
行政机关不得将共享获取的公共信用信息用于履职和约定之外的其他用途。
第二十三条
在法律、法规、规章的许可范围内,市信用办可以向社会公开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下列公共信用信息:
(一)注册登记、备案信息;
(二)行政许可准予、变更、延续信息;
(三)商标认定情况;
(四)审计、审核情况和社会保险登记证年检情况;
(五)获得县级以上行政机关表彰奖励的信息;
(六)能力或产品、服务获得县级以上行政机关认证认定信息;
(七)拖欠社会保险费和行政事业性费用的情况;
(八)拖欠、骗取、偷逃税款的情况;
(九)违法用工、拖欠员工工资等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
(十)重大质量、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事故的责任追究情况;
(十一)生效的行政处罚记录;
(十二)生效的行政强制措施记录;
(十三)其他依法应当公开的信用信息。
法律、法规、规章对公开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发布期限设定如下:
(一)基本信息公开发布期限截至终止之日起满3年;
(二)提示信息存在有效期的公开发布期限与有效期一致;不存在有效期的公开发布期限为3年,自信息主体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计算。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个人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发布期限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提示公共信用信息存续期间,信息主体可以对提示信息作出说明,市信用办应当予以记载。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发布期限届满的,转为档案保存。
第五章
公共信用信息的使用
第二十五条
行政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审批、表彰评优、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资质等级评定及周期性检验等工作中,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当查阅公共信用信息记录作为参考。
第二十六条
对提示信息中存在良好信息记录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行政机关可依法实施下列激励措施:
(一)在法律、法规、规章允许的范围内,减少对其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抽查;
(二)授予相关荣誉;
(三)作为履行行政合同能力的重要参考;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激励措施。
第二十七条
对于提示信息中存在不良记录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行政机关应当依法采取下列监督管理措施:
(一)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作为重点进行检查或者抽查;
(二)不授予有关荣誉或称号;
(三)在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进行限制。
除前款规定外,法律、法规、规章对企业或者个人有限制登记注册、对外投资、资质等级评定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
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时,经出示所在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的正式函件,可以向市信用办申请查询信息主体涉密信息。
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查询获得的信息主体涉密信息使用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违法泄露。
第二十九条
行政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或提供社会公共服 9 务时,可以查询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核实当事人身份信息。在取得信息主体有效授权的情况下,可以查询企业或个人涉密信息。
金融机构在办理信贷、保险、证券、赊销、租赁、担保等金融业务活动时,在取得信息主体有效授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依法查询未向社会公开的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
查询本条第一款、第二款信息,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
市信用办应采取适当措施,为信用服务机构获取公共信用信息提供便利。
第三十一条
市信用办应当保存授权查询公共信用信息的被查询记录,保存期限为2年。查询记录应当包括查询人、查询事项、查询时间以及累计查询次数等内容。
第六章
异议信息处理
第三十二条
信息主体认为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记载的自身公共信用信息与事实不符,或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不得公开发布的,可以向市信用办提出异议信息处理的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应依据。
第三十三条
市信用办应当在接到异议信息处理申请后对相关信息作出存在异议的标注,并在2个工作日内向信源单位发出协查函,信源单位应当在接到协查函后的5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
第三十四条
市信用办应当根据信源单位的书面答复,在5个工作日内按下列情况作出处理:
(一)异议信息经核实确有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更正,并在原发布的范围内予以公告;
(二)异议信息经核实无误的,应当取消异议标注并及时通知异议申请人。异议申请人仍持有异议的,可以在其信用记录中对相关内容增加附注声明;
(三)异议信息无法核实真实性的,可以根据异议申请人的要求对异议信息进行更正。
第三十五条
异议处理期间,市信用办认为需要停止发布该信息的,或者申请人申请停止发布,信用信息平台管理机构认为其要求合理的,可以暂停发布。
信息主体认为有关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市信用办应当制定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保存、公开、使用、异议处理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三十七条
市信用办应当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保障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国家保密有关规定管理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建立异地备份设施,确保信息安全、可靠、完整。
第三十八条
市信用办应当建立身份认证机制、存取访问控制机制和信息审计跟踪机制,对数据进行授权管理,设立访问和存储权限,防止越权存取数据。
市信用办应当对其工作人员查询信用信息的权限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对工作人员查询信用信息情况进行登记,如实记载查询工作人员的姓名和查询时间、内容及用途。工作人员不得违反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查询信息,不得泄露工作中获取的信息。
第三十九条
信源单位应当保证所提供公共信用信息的真实、完整。
信源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要求,制定有关公共信用信息提供、维护、管理、使用、异议处理等方面的内部工作程序、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十条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市信用办和信源单位应签订信用信息资源安全保密协议,按约定方式储存和使用信息。涉及国家秘密的要报保密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
未经信息主体或市信用办同意,信息查询人不得擅自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披露信用信息内容。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二条
市信用办应当公开下列事项,接受社会监督:
(一)信用信息的归集规范和发布期限;
(二)信用信息服务的方式;
(三)异议信息处理程序;
(四)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认为依法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市信用办的管理活动侵犯其合法权益,或者存在其他违法行为的,可以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投诉和举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应当于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或答复。
第八章
惩
处
第四十四条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将通过市信用办获得的公共信用信息公开披露或者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依法依规可向公众公开的信息除外。
市信用办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人员违法发布、使用、篡改公共信用信息,侵犯企业或个人合法权益,损害企业或个人信 13 誉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信源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或者无故拖延向市信用办提供有关信用信息的,拒不协助市信用办进行异议信息处理的,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上报市人民政府给予书面通报批评。
第四十六条
信源单位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向市信用办提供虚假信息的,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予以警示并责令其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行政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提供虚假信息给有关信息主体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市信用办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责令其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发布或泄露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用信息的;
(二)捏造或擅自更改信用主体信息的;
(三)违反国家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规定的;
(四)违反异议信息处理规定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第四十八条 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不按规定履行监督职责,或者泄露信息主体信息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第九章
附
则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