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11月25日修改)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规范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活动,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征信业管理条例》、《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和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定义)本办法所称公共信用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以及公用企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信息提供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或掌握的、可用于识别商事主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以下统称“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
第四条(原则)公共信用信息征集、披露和使用,应当遵循合法、客观、完整、及时的原则,依法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保护个人隐私。
第五条(管理机构)市政府设立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市信用办”),统筹协调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考核各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监督全市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和 使用活动。
第六条(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本市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统筹征集、整合、存储、管理覆盖全市的商事主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向社会披露公共信用记录。
各区、各部门应按照“共建共享”原则利用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本地区、本部门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和使用。
各区、各部门应通过本单位门户网站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并与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记录的信息保持一致。
第七条(公共信用管理机构)市电子政务资源中心(以下简称“资源中心”)负责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市公共信用中心(以下简称“信用中心”)负责全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应用及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管理。
第二章 信息目录
第八条(目录编制机构)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实行信息资源目录动态管理。市信用办会同信用中心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及国家信用标准编制本市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以下简称“市信用目录”),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九条(目录编制规则)市信用目录使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作为信息主体的识别标识码。
市信用目录应当包括公共信用信息的具体数据项、数据标准和公 开属性。
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属性分为社会公开、授权查询等类别。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中可能涉及商事主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商业秘密的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列入授权查询信息,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不经信息主体授权公开的除外。
第十条(组织信息目录)纳入商事主体、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的信息包括:
(一)基本信息:包括注册、登记、许可审批、资质资格认证、年度报告等信息。
(二)财务信息:包括能反映信息主体纳税、资产、负债、担保、利润等情况的信息。
(三)荣誉信息:包括被区级以上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及全国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给予表彰或授予荣誉称号的信息。
(四)监管信息:包括生效的行政处罚、行业禁入黑名单,经营异常状态,缴纳税款、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的异常状态,欠税、欠缴社会保险费、欠缴住房公积金、欠薪、欠费(水、电、气),签发空头支票、银行逃废债、参与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违规违约及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不良信息。
(五)涉诉信息:包括对信息主体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刑事、行政诉讼判决或裁定、商事仲裁和执行信息。
第十一条(个人信息目录)纳入个人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的信息包括:
(一)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就业状况、学历状况、婚姻状况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信息。
(二)个人荣誉信息:区级以上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及全国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给予表彰或授予荣誉的信息。
(三)个人不良信息:包括欠税,欠费(水、电、气、交通、通信等),刑事犯罪,行政处罚,民事判决执行情况,行业禁入黑名单,及其他依法可以记入的不良信息。
第十二条(禁止采集信息)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不得采集以下个人信息:
(一)个人的种族、家庭出身、宗教信仰。
(二)个人的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
(三)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但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的除外。
(四)法律、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信息。
第三章 信息征集
第十三条(征集机构)资源中心负责通过市政务资源交换平台归集本市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掌握的公共信用信息。
信用中心负责归集无法通过市政务资源交换平台归集的其他公共信用信息。第十四条(报送义务)本市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和公用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市信用目录向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报送本部门掌握的公共信用信息。
第十五条(报送时限)信息提供单位原则上应实时向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报送信用信息。
不具备实时报送条件的单位应当自信息生成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报送。
第十六条(个人信息提供)信息提供单位向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个人不良信息的,应当告知信息主体本人,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七条(绩效考核)建立公共信用信息报送绩效考核制度,定期评估并通报绩效考核结果。
第十八条(真实性责任)资源中心和信用中心应保持信息提供单位所提供信息内容的原始性,不得擅自更改。
提供信息单位对其向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提供信息单位为政府机关的,其所提供的信息直接来源于组织或个人申报的,信息的真实性由组织或个人负责。
第四章 信息披露
第十九条(披露机构)信用中心通过信息公示、信息共享和信息查询等方式统一向社会披露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记录的公共信用信息。信用中心应按照统一规范格式向社会披露公共信用记录,具体格式由市信用办会同信用中心确定实施。
第二十条(信息公示)信用中心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方式向社会公示可以公开的公共信用记录。
第二十一条(信息共享)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基于实施管理活动的需要,可以向信用中心申请共享公共信用记录。
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申请共享的公共信用记录属于公开信息的,信用中心应当及时响应并提供;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申请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属于授权查询信息的,应当约定用途,并与信息提供单位协商一致。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二条(信息查询)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登录深圳信用网官方网站或其他方式申请查询公共信用记录。
组织和个人申请查询的公共信用信息属于公开信息的,无需信息主体授权;组织和个人申请查询的公共信用信息属于授权查询信息的,应当提供信息主体的书面授权,并在信用中心窗口申请查询。
查询授权信息的具体条件和程序由市信用办会同信用中心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信息查询记录】信用中心应当对授权查询信息被使用的情况进行记录,并自该记录生成之日起保存5年。使用记录应当包括信息被使用的时间、对象等情况。第二十四条(披露期限)公共信用信息披露期限为:
(一)基本信息、荣誉信息、财务信息和涉诉信息在信息有效期内保存;
(二)商事主体、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监管信息最长不得超过三年,从信息生成或生效之日起计算;
(三)个人不良信息为5年。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记录的信息披露期限届满或失效的,转为信用档案保存。除国家司法机关执行公务需要查询外,信用档案不得再披露。
第五章 信用奖惩
第二十五条【信用承诺】建立商事主体、社会组织信用承诺制度。商事主体、社会组织在成立时,应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违法失信后将自愿接受信用约束和惩戒。
信用承诺纳入公共信用记录,在商事主体、社会组织存续期内披露。
第二十六条【政府使用】行政机关、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在实施日常管理活动以及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表彰奖励、政府资金扶持、人员招录等活动中,应当主动查询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共享公共信用记录,并将其作为实施管理活动的参考依据。第二十七条【守信激励】建立商事主体、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守信红名单制度,通过信用中心向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披露。行政机关、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领域,可以在同等法定条件下对守信红名单所列信息主体给予政策支持或倾斜。红名单制度的具体规定由市信用办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八条【失信惩戒】建立商事主体、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失信黑名单制度,将在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内有严重违法和失信记录的信息主体列入行政监管黑名单,通过信用中心向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披露。行政机关、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在实施管理活动时,对被列入行政监管黑名单的信息主体按照各自职能分工采取失信惩戒联动措施。
失信黑名单制度的具体规定由市信用办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九条【信息开放】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开放共享制度。信用中心依法以便捷方式向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商业征信机构等专业机构开放查询共享公共信用记录,鼓励以上专业机构在提供信息服务时积极查询、使用公共信用记录。
公共信用信息向社会专业机构开放查询的具体办法由市信用办会同信用中心制定实施。
第三十条【社会公众使用】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市场交易活动 中主动查询公共信用记录,了解交易对象的信用情况,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第六章 信息管理
第三十一条【信息安全】建立健全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资源中心和信用中心应当建立身份证、存取访问控制和授权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保护有关工作规定,保障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正常运行和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安全。
第三十二条【信息核查】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核查机制。信用中心应当定期对公共信用信息进行检查、审核,定期对信用信息完整、准确情况进行自行评估或者委托第三方评估,提高数据质量。
第三十三条(信息自查)信用中心发现所征集的信息不真实或不完整的,应当在发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告知信息提供单位,被告知单位应当在收到通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核查纠错,并将结果反馈给信用中心。
在信息核查期间,该条信息记录应当暂停披露。
第三十四条【信息异议申请】组织和个人对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记录的信用信息有异议的,可以向信用中心提出书面异议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据。
第三十五条【信息更正】信用中心接到组织和个人提出的信息更正申请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与信息提供单位提供的原始信息进行核对,经核对与信息提供单位提供的原始信息不一致的,应当及时更 正;与信息提供单位提供的原信息一致的,应当告知社会组织或个人向提供信息单位申请更正。
组织或个人向信息提供单位申请信息更正的,信息提供单位应当自接到信息更正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更正或书面答复,并同时将结果书面告知信用中心。
第三十六条【异议报告】对组织或个人向信息提供单位申请更正的信用信息,信用中心按信息提供单位的书面答复及时调整。信息提供单位逾期不答复,组织或个人仍有异议的,可以向信用中心提交书面异议报告,信用中心应当将异议报告附加在公共信用记录该条信息后。异议报告被列入信用记录1年后,该条信用记录不再公开披露。
信用中心在组织或个人申请更正信息期间发布异议信息,应当注明该信息处于异议状态。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监督检查】市信用办会同有关部门对公共信用信息征集、披露和使用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本行业、本系统相关工作的指导检查。
第三十八条【信息披露责任】 市信用办、信用中心、资源中心及其他有关部门和组织在披露公共信用信息时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其主管部门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行政监察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九条【工作人员责任】市信用办、信用中心、资源中心、其他有关部门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工作中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不正当手段采集公共信用信息的;
(二)篡改、虚构公共信用信息的;
(三)违反规定泄露公共信用信息的;
(四)未按规定处理和答复异议信息的。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条【解释】本办法由-----------解释。
第四十一条【生效日期】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二篇: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2017年8月正式稿
《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97号
《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已于2017年5月12日经深圳市人民政府六届七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陈如桂
2017年8月10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建立信用奖惩机制,规范公共信用信息的管理,推进深圳质量、标准、品牌、信誉建设,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根据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披露、使用和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信用信息,是指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以及依据法律法规行使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依法产生或者获取并经法定形式确认,可以用于识别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信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
第四条
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披露、使用和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客观、完整、准确、及时的原则,依法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害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应当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公共信用系统),归集、存储、整合本市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公共信用信息,并统一向社会披露。
各区人民政府(含新区管理机构,以下统称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应当按照“共建共享”原则,通过公共信用系统加强本地区、本部门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和使用。
各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应当在本单位门户网站推广公共信用信息查询。
第六条
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信用办),具体负责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日常工作,并指导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市公共信用机构开展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工作。
第七条
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负责本市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交换、共享,以及公共信用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市公共信用机构负责本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披露和应用及全市公共信用系统的业务管理,承担公共信用信息以外的必要的信用信息采集、分析和应用,协助研究拟定我市公共信用信息业务标准及公共信用建设相关政策规定。
第八条
信息提供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按照本市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以下简称信用目录)向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报送相关信息,并依法做好信息的记录、维护、异议处理及信息安全等工作。
信息提供单位可以对公共信用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二章
信用目录
第九条
公共信用信息根据信用目录进行归集。
信用目录实行动态管理,由市信用办定期会同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市公共信用机构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信用标准编制并公布实施。
第十条
信用目录应当包括公共信用信息的识别标识码、具体数据项、数据格式、数据源、公开属性和披露期限等内容。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是其信用记录的识别标识码,个人身份证件号码是自然人信用记录的识别标识码。
在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过渡期内,没有赋予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法人和其他组织以组织机构代码作为识别标识码。
第十一条
法人和其他组织信用目录包括下列类别:
(一)基本信息:包括登记许可、资质资格及与身份有关的其他信息;
(二)监管信息:包括行政处罚或者处分、行政强制、欠缴税款、欠缴公积金、欠缴社会保险费、劳动监察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监管信息;
(三)涉诉涉裁信息:包括发生法律效力的司法判决、裁定、决定,劳动争议仲裁裁决;
(四)其他信息:包括依法保留的中央和各省市评比、达标、表彰等奖励信息,信用承诺情况,补缴税款、公积金、社会保险费等信用修复信息,以及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
第十二条
自然人信用目录包括下列类别:
(一)基本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就业状况、资质资格及与身份有关的其他信息;
(二)监管信息:包括行政处罚或者处分、行政强制、欠缴税款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监管信息;
(三)涉诉涉裁信息:包括发生法律效力的司法判决、裁定、决定,劳动争议仲裁裁决;
(四)其他信息:包括依法保留的中央和各省市评比、达标、表彰等奖励信息,补缴税款等信用修复信息,以及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
第十三条
信用目录不得包括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收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信用目录不得包括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不动产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但是,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归集的除外。第三章
信息归集
第十四条
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应当按照信用目录归集信息提供单位的公共信用信息。
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应当将归集的公共信用信息完整、准确、及时、便利地共享给市公共信用机构。
第十五条
信息提供单位应当实时向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报送信用信息。
不具备实时报送条件的,信息提供单位应当自信息生成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向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报送。
信息提供单位提供的信息依法变更或者撤销的,应当按照本条前两款规定的时限报送变化或者撤销的信息。
第十六条
信息提供单位对其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不得隐匿、虚构、篡改。
信息提供单位所提供的信息直接来源于信息主体申报且未经修改的,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由信息主体负责。
第十七条
信息提供单位向公共信用系统提供自然人公共信用信息的,应当以书面或者数据电文形式告知信息主体本人,但依法公开的信息除外。第四章
信息披露
第十八条
市公共信用机构应当制定并公布服务规范,按照统一格式向社会披露公共信用信息。
第十九条
公共信用信息分为直接查询信息和授权查询信息。直接查询信息是指信息提供单位已经依法通过政府公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发布或者依法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
直接查询信息以外的信息属于授权查询信息。
第二十条
对直接查询信息,市公共信用机构应当通过官方网站、服务窗口或者其他方式向社会披露。
第二十一条
对授权查询信息,信息主体本人查询的,应当提供有效身份证明;信息主体以外的其他人查询的应当提供查询人的有效身份证明和信息主体的书面授权证明。
上述证明材料经市公共信用机构核实后,在市公共信用机构服务窗口申请查询。
第二十二条
市公共信用机构应当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不断创新披露方式,方便社会查询。
第二十三条
市公共信用机构可以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为商业征信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提供适应其业务需求的批量查询服务。
第二十四条
市公共信用机构应当对授权查询公共信用信息的情况进行记录,并自该记录生成之日起保存5年。
查询记录应当包括查询时间、查询人信息、授权人信息、书面授权书等内容。
第二十五条
公共信用信息披露期限按照下列规定执行,但是国家、广东省、本市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基本信息在有效期内披露;
(二)监管信息、涉诉涉裁信息披露期限为5年,从信息首次披露之日起计算。
公共信用系统记录的信息披露期限届满或者失效的,不再公开披露。第五章
信息使用
第二十六条
公共信用信息查询和使用应当遵循依法、合理的原则,不得以非法或者不正当手段获取、传播、使用公共信用信息。
第二十七条
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应当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应用清单,在实施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政府资金扶持、人员招录、表彰奖励、监督检查以及其他监管服务职能时,应当查询并使用相关主体的公共信用信息,褒扬激励守信行为,优化行政监管安排,提供公共服务便利,依法依规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行政性约束和惩戒,推进公共信用信息的综合应用。
鼓励组织和个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主动查询公共信用信息,了解交易对象的信用情况,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十八条
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在信息披露有效期内的信息主体,应当依法实施失信联合惩戒:
(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包括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强制性产品认证等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
(二)被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但拒不拆除或者逾期不拆除,或者被监管部门作出其他责令改正决定但拒不改正或者逾期不改正的;
(三)违反特区技术规范等严重危害深圳质量和标准的行为;
(四)故意侵犯知识产权,严重违反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假冒专利、侵犯著作权、侵犯商标权和技术秘密等严重违法失信行为;
(五)严重违反商事登记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包括无证照经营、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许可证、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永久性经营异常名录的,被列入行业黑名单或者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
(六)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包括逃税骗税、恶意欠薪、非法集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广告、严重破坏网络空间传播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严重失信行为;
(七)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文件规定应当纳入联合惩戒的其他情形。
对前款所列行为负有责任的自然人,包括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股东,投资人和其他相关人员,也应当依法纳入联合惩戒对象范围。
在规定期限内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不再作为联合惩戒对象。
第二十九条
本市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应当对联合惩戒对象依法依规采取行政性约束和惩戒,具体措施包括:
(一)商事登记机关依法不予受理商事登记申请;
(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不予行政许可审批、限制资质资格;
(三)依法限制参与政府资金扶持、表彰奖励;
(四)依法限制参与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资格;
(五)依法在人员招录等内部管理活动中进行限制;
(六)依法列入日常监督检查重点名单;
(七)依法限制出境、限制乘坐高级交通工具、限制购买不动产及其他高消费等;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其他惩戒措施。
第三十条
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当配合相关主体根据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七)项规定依法采取的惩戒措施,对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的严重失信主体实施限制出境和限制购买不动产、乘坐飞机、乘坐高等级列车和席次、旅游度假、入住星级以上宾馆及其他高消费等行为。
第三十一条
鼓励行业协会商会按照行业标准、行规、行约等,视情节轻重对失信会员实行警告、行业内通报批评、公开谴责、不予接纳、劝退等惩戒措施。
第三十二条
支持商业征信机构采集严重失信行为信息,纳入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
支持商业银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定价原则,对严重失信主体提高贷款利率和财产保险费率,或者限制向其提供贷款、保荐、承销、保险等服务。
第三十三条
本市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应当分别建立本单位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清单,并报送至市信用办汇总。
失信联合惩戒清单应当包括惩戒对象、惩戒措施、法律依据、实施惩戒部门等内容。
第三十四条
本市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应当按照联合惩戒清单,将公共信用系统信息查询使用嵌入审批、监管工作流程中,并依托公共信用系统,加强失信联合惩戒信息数据交换共享,建立失信联合惩戒的发起与响应机制。
第三十五条
市区政府部门应当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商事主体,进行重点监督管理或者实施有针对性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鼓励商事主体、社会组织向社会公开承诺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市公共信用机构应当将商事主体、社会组织信用承诺情况进行披露。
第三十七条
市公共信用机构和信息提供单位可与商业征信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合作,依法对公共信用信息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
第三十八条
市公共信用机构应当推动建立健全相关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公共信用信息的分级分类管理和合理精准应用。具体办法由市公共信用机构牵头另行制定。
第三十九条
市公共信用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的公共信用体系建设合作交流机制,加强与其他省市信用信息管理机构、港澳等境外信用信息评价机构的合作,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信用评价结果互认和信用奖惩联动。第六章
信息监管
第四十条
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应当采用互联网先进技术措施,及时维护、升级公共信用系统,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与信息提供单位、信息查询使用者实现互联互通。
信息提供单位应当按规定准确、及时提供公共信用信息。
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市公共信用机构应当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协作机制,促进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应用准确、及时、顺畅、便利。
第四十一条
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应当会同市公共信用机构建立健全公共信用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身份认证、存取访问控制和授权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保护有关规定,保障公共信用系统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
信息提供单位应当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本单位的信息安全技术措施,保障信息数据安全。
第四十二条
信息提供单位通过公共信用系统提供信用信息的,应当定期自查,发现信息不完整、不准确或者不及时的,应及时更正。
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应当对更正信息的情况进行记录。
第四十三条
市公共信用机构、电子政务资源机构应当建立公共信用信息核查机制,对公共信用信息的完整、准确、及时情况进行核查。
市公共信用机构发现信息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应当及时告知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收到市公共信用机构告知或者自我核查发现所归集的信息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告知信息提供单位,被告知单位应当在收到通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更正,并将结果反馈给市公共信用机构或者电子政务资源机构。
第四十四条
对披露的公共信用信息有异议的,可以向市公共信用机构提出书面异议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据。
市公共信用机构应当在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进行信息比对,发现披露的信息与公共信用系统记载的信息不一致的,应当予以更正并通知异议申请人;披露的信息与公共信用系统记载的信息一致的,应当转送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处理,并将转送情况告知异议申请人。
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自收到转送的异议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进行信息比对,发现公共信用系统记载的信息与信息提供单位提供的信息不一致的,应当予以更正并通知异议申请人;公共信用系统记载的信息与信息提供单位提供的信息一致的,应当转送信息提供单位处理,并将转送情况告知异议申请人。
信息提供单位应当在收到转送的异议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异议成立的,应当予以更正,并同时告知市公共信用机构、电子政务资源机构和异议申请人;异议不成立的,应当书面答复异议申请人,并同时告知市公共信用机构、电子政务资源机构。
上述时限确有特殊情况需延长的,应当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延长3个工作日。
第四十五条
信息主体对异议处理结果不服的,可向原异议处理单位申请复核一次。原异议处理单位应当在5个工作日之内将复核结果告知信息主体。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公共信用机构应当对该信息予以标注:
(一)异议正在处理;
(二)信息主体对异议复核结果仍有异议。
信息提供单位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时限核查异议信息并将处理结果告知市公共信用机构或者电子政务资源机构的,处理时限届满后应当向社会中止提供该信息的查询。
第四十七条
市信用办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公共信用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和信息归集、披露、使用等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业、本系统相关工作的指导检查。
第四十八条
市绩效办、信用办应当会同市公共信用机构、电子政务资源机构加强对公共信用信息提供、使用、异议处理和信用联合激励惩戒情况的绩效考核。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市公共信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本办法规定披露公共信用信息的;
(二)造成公共信用系统重大安全事故的;
(三)违反规定泄露、隐匿、虚构或者篡改公共信用信息的;
(四)未按规定处理异议申请的。
第五十条
市电子政务资源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本办法规定归集公共信用信息的;
(二)未按本办法规定向市公共信用机构提供公共信用信息的;
(三)造成公共信用系统重大安全事故的;
(四)违反规定泄露、隐匿、虚构或者篡改公共信用信息的;
(五)未按规定处理异议申请的。
第五十一条
信息提供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本办法规定报送公共信用信息的;
(二)报送信息时泄露、隐匿、虚构或者篡改公共信用信息的;
(三)造成公共信用系统重大安全事故的;
(四)未按规定处理异议申请的。
第五十二条
信息查询人或者社会信用服务机构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市公共信用机构从该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禁止其查询授权查询的公共信用信息;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变造信息主体授权证明获取他人非公开信息的;
(二)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
(三)以其他非法或者不正当手段获取、传播、使用公共信用信息的。
信用服务机构有上述行为之一的,由市公共信用机构通报社会信用服务相关行业协会,已开通批量查询权限的,由市公共信用机构予以取消。
第五十三条
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且造成不良后果的,由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相关活动中不查询和使用公共信用信息的;
(二)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实行联合惩戒和行政性约束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市公共信用机构可以按照平等互助、共建共享的原则与企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建立公共信用信息以外的必要的信用信息采集、应用、管理机制。
第五十五条
涉密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查询、管理按照《保密法》等法律法规执行。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云浮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云浮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市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经依法授权或委托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公开和使用,促进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信用信息,是指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或掌握的,可用于识别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公开和使用等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和改革局,下称“市信用办”)负责全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工作,负责建设和管理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为公共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服务,依法为社会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查询服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包括云浮新区管委会、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应当加强对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综合协调,依法确定相关部门负责本县(市、区)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公开和使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工作。
第五条
公共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公开和使用,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客观、准确、及时的原则,依法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不妨碍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以下统称信源单位)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章
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
第六条
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实行动态目录管理,主要明确公共信用信息的信源单位、归集范围、类别、公开程度、更新周期、提供方式和信息项构成等。
第七条
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目录由市信用办根据国家和省的归集目录进行拟定,报市政府审核后实施。
第八条
信源单位负责记录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过程中产 2 生或者获取的公共信用信息,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等办事全过程中产生的公共信用信息。
第九条
信源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系统或本行业内的公共信用信息档案,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按照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目录和统一标准规范,通过市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依法、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市信用办提供公共信用信息。
第十条
信源单位发现提供的公共信用信息变更或失效的,应当自发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告知市信用办并提供有效的证明文件。市信用办应当于收到告知后的5个工作日内予以修改。
第十一条
市信用办在归集、使用公共信用信息时,发现信息不完整或不真实的,应当自发现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告知信源单位,被告知单位应当在收到通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并将结果反馈给市信用办。
第十二条
信源单位之间提供的同一公共信用信息不一致的,由市信用办组织核实。信源单位对核实结果有争议的,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研究协调处理。
第三章
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内容
第十三条
归集的公共信用信息实行分类管理。按照信息主体分为企业信息、事业单位信息、社会组织信息和个人信息;按 3 照信息属性分为基本信息和提示信息;按照公开程度分为依法公开信息、授权查询信息和行政机关共享信息。
第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基本信息包括:
(一)登记注册、备案信息;
(二)动产抵押登记信息;
(三)股权出质登记信息;
(四)行政机关依法进行年检年审年报的结果;
(五)资质等级情况;
(六)取得的行政许可情况;
(七)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
(八)其他依法可以列入的基本信息。
前款规定的信息包括登记、变更、注销或者撤销的内容。
第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提示信用信息包括:
(一)获得县级以上行政机关表彰奖励的信息;
(二)获得县级以上行政机关认证认定的信息;
(三)拖欠社会保险费和行政事业性费用信息;
(四)拖欠、骗取、偷逃税款信息;
(五)违法用工、拖欠员工工资等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查处信息;
(六)重大质量、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事故的责任追究信息;
(七)行政处罚信息;
(八)行政强制信息;
(九)法院生效判决、裁定、调解和执行信息;
(十)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可以列入的其他守信或失信信息。
第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与履职有关的下列信息也列入提示信息:
(一)对本单位严重违法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记录;
(二)正在被执行刑罚的记录;
(三)因犯有贪污贿赂罪、侵犯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或者因犯其他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3年以及因犯罪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5年的记录;
(四)对破产清算负有个人责任,破产清算完结未逾3年的记录;
(五)个人负债数额较大,到期未清偿的记录。
前款第(五)项所称的个人负债数额较大的标准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并予以公布。
第十七条
个人基本信息包括:
(一)个人身份识别信息;
(二)其他依法可以列入的基本信息。
第十八条
个人提示信息包括:
(一)荣誉信息;
(二)专业许可和资质信息;
(三)行政处罚信息;
(四)因未执行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而失信的相关信息;
(五)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可以列入的其他个人守信或失信信息。
第四章
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
第十九条
公共信用信息依照使用权限分为依法公开、授权查询和行政机关共享三种公开方式。
第二十条
依法公开的信息可以通过信用门户网站、政务网站、新闻媒体及新媒体等途径依法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二十一条
授权查询分为信息主体授权和法定授权。单位或个人查询信息主体授权公开信息的,必须经被查询信息主体同意。法律明确授权的国家机关,在依法履职过程中,可无需信息主体本人授权,查询信息主体未公开的信息。
单位或个人查询自身公共信用信息的,必须经合法程序确认其身份真实性。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关根据业务开展需要,可以通过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共享公共信用信息。
行政机关不得将共享获取的公共信用信息用于履职和约定之外的其他用途。
第二十三条
在法律、法规、规章的许可范围内,市信用办可以向社会公开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下列公共信用信息:
(一)注册登记、备案信息;
(二)行政许可准予、变更、延续信息;
(三)商标认定情况;
(四)审计、审核情况和社会保险登记证年检情况;
(五)获得县级以上行政机关表彰奖励的信息;
(六)能力或产品、服务获得县级以上行政机关认证认定信息;
(七)拖欠社会保险费和行政事业性费用的情况;
(八)拖欠、骗取、偷逃税款的情况;
(九)违法用工、拖欠员工工资等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
(十)重大质量、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事故的责任追究情况;
(十一)生效的行政处罚记录;
(十二)生效的行政强制措施记录;
(十三)其他依法应当公开的信用信息。
法律、法规、规章对公开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发布期限设定如下:
(一)基本信息公开发布期限截至终止之日起满3年;
(二)提示信息存在有效期的公开发布期限与有效期一致;不存在有效期的公开发布期限为3年,自信息主体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计算。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个人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发布期限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提示公共信用信息存续期间,信息主体可以对提示信息作出说明,市信用办应当予以记载。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发布期限届满的,转为档案保存。
第五章
公共信用信息的使用
第二十五条
行政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审批、表彰评优、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资质等级评定及周期性检验等工作中,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当查阅公共信用信息记录作为参考。
第二十六条
对提示信息中存在良好信息记录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行政机关可依法实施下列激励措施:
(一)在法律、法规、规章允许的范围内,减少对其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抽查;
(二)授予相关荣誉;
(三)作为履行行政合同能力的重要参考;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激励措施。
第二十七条
对于提示信息中存在不良记录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行政机关应当依法采取下列监督管理措施:
(一)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作为重点进行检查或者抽查;
(二)不授予有关荣誉或称号;
(三)在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进行限制。
除前款规定外,法律、法规、规章对企业或者个人有限制登记注册、对外投资、资质等级评定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
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时,经出示所在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的正式函件,可以向市信用办申请查询信息主体涉密信息。
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查询获得的信息主体涉密信息使用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违法泄露。
第二十九条
行政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或提供社会公共服 9 务时,可以查询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核实当事人身份信息。在取得信息主体有效授权的情况下,可以查询企业或个人涉密信息。
金融机构在办理信贷、保险、证券、赊销、租赁、担保等金融业务活动时,在取得信息主体有效授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依法查询未向社会公开的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
查询本条第一款、第二款信息,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
市信用办应采取适当措施,为信用服务机构获取公共信用信息提供便利。
第三十一条
市信用办应当保存授权查询公共信用信息的被查询记录,保存期限为2年。查询记录应当包括查询人、查询事项、查询时间以及累计查询次数等内容。
第六章
异议信息处理
第三十二条
信息主体认为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记载的自身公共信用信息与事实不符,或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不得公开发布的,可以向市信用办提出异议信息处理的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应依据。
第三十三条
市信用办应当在接到异议信息处理申请后对相关信息作出存在异议的标注,并在2个工作日内向信源单位发出协查函,信源单位应当在接到协查函后的5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
第三十四条
市信用办应当根据信源单位的书面答复,在5个工作日内按下列情况作出处理:
(一)异议信息经核实确有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更正,并在原发布的范围内予以公告;
(二)异议信息经核实无误的,应当取消异议标注并及时通知异议申请人。异议申请人仍持有异议的,可以在其信用记录中对相关内容增加附注声明;
(三)异议信息无法核实真实性的,可以根据异议申请人的要求对异议信息进行更正。
第三十五条
异议处理期间,市信用办认为需要停止发布该信息的,或者申请人申请停止发布,信用信息平台管理机构认为其要求合理的,可以暂停发布。
信息主体认为有关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市信用办应当制定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保存、公开、使用、异议处理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三十七条
市信用办应当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保障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国家保密有关规定管理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建立异地备份设施,确保信息安全、可靠、完整。
第三十八条
市信用办应当建立身份认证机制、存取访问控制机制和信息审计跟踪机制,对数据进行授权管理,设立访问和存储权限,防止越权存取数据。
市信用办应当对其工作人员查询信用信息的权限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对工作人员查询信用信息情况进行登记,如实记载查询工作人员的姓名和查询时间、内容及用途。工作人员不得违反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查询信息,不得泄露工作中获取的信息。
第三十九条
信源单位应当保证所提供公共信用信息的真实、完整。
信源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要求,制定有关公共信用信息提供、维护、管理、使用、异议处理等方面的内部工作程序、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十条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市信用办和信源单位应签订信用信息资源安全保密协议,按约定方式储存和使用信息。涉及国家秘密的要报保密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
未经信息主体或市信用办同意,信息查询人不得擅自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披露信用信息内容。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二条
市信用办应当公开下列事项,接受社会监督:
(一)信用信息的归集规范和发布期限;
(二)信用信息服务的方式;
(三)异议信息处理程序;
(四)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认为依法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市信用办的管理活动侵犯其合法权益,或者存在其他违法行为的,可以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投诉和举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应当于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或答复。
第八章
惩
处
第四十四条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将通过市信用办获得的公共信用信息公开披露或者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依法依规可向公众公开的信息除外。
市信用办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人员违法发布、使用、篡改公共信用信息,侵犯企业或个人合法权益,损害企业或个人信 13 誉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信源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或者无故拖延向市信用办提供有关信用信息的,拒不协助市信用办进行异议信息处理的,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上报市人民政府给予书面通报批评。
第四十六条
信源单位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向市信用办提供虚假信息的,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予以警示并责令其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行政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提供虚假信息给有关信息主体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市信用办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责令其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发布或泄露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用信息的;
(二)捏造或擅自更改信用主体信息的;
(三)违反国家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规定的;
(四)违反异议信息处理规定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第四十八条 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不按规定履行监督职责,或者泄露信息主体信息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第九章
附
则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第四篇:浙江省建筑市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浙江省建筑市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快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及从业人员公共信用信息的认定、采集、公开、评价、使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包括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和从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质量检测、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活动的单位。
本办法所称从业人员,包括取得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的工程建设类注册执业人员以及其他技术经济管理人员。
第四条 省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全省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浙江省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以下简称省诚信平台),统一发布全省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的公共信用信息。
设区市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管理工作,建立完善本辖区建筑市场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对建筑市场公共信用信息认定、采集、公开、评价和使用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县级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公共信用信息的认定、采集、使用与管理工作。
第五条 公共信用信息由基础信息、良好信息、不良信息构成。
各方主体基础信息包括登记注册信息、资质信息、安全生产许可证信息、注册执业人员和技术经济管理人员信息、工程业绩信息等。
从业人员基础信息包括身份证明和履历信息、注册执业信息、职称信息、业绩信息、继续教育信息等。
良好信息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获得的与工程建设活动相关的表彰、奖项等信息。
不良信息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在工程建设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强制性标准等,受到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行政处罚或行政处理的信息,以及其他部门认定的与工程建设活动有关的、对其信用状况构成负面影响的信息。
第六条 按照“谁监管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工程项目信息的真实性,确保采集入库的工程项目信息真实、准确。
第七条 省建设主管部门通过省诚信平台依法公开本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和各设区市建设主管部门报送的公共信用信息,以及其他部门认定的公共信用信息。
在省诚信平台上公开的良好信息标准由省建设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八条 设区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本地区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与省诚信平台的数据自动传送机制,将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的良好信息、不良信息和严重失信名单实时传送至省诚信平台。
第九条 各方主体及从业人员有以下不良信息之一的,应当列入严重失信名单:
(一)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质、资格许可或者安全生产许可证而被撤销相应行政许可的;
(二)发生转包、出借资质,受到行政处罚的;
(三)被责令停业整顿三个月及以上的;
(四)被降低资质等级或被吊销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五)被责令个人停止执业三个月以上或被吊销个人注册执业证书的;
(六)被取消一定期限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项目的投标资格的;
(七)发生工程质量安全重大及以上事故或一年内发生两起及以上较大事故,或发生性质恶劣、危害性严重、社会影响大的较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受到行政处罚的;
(八)以暴力、威胁等方式拒绝、阻挠建设主管部门执法人员依法实施现场监督检查,或者拒不配合违法行为查处的;
(九)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列入严重失信名单的;
(十)经法院判决或仲裁机构裁决,被认定为拖欠工程款且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
(十一)经司法生效判决认定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存在犯罪行为的;
(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列入严重失信名单的相关信息。
第十条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以书面形式公布不良信息,内容应包括被认定不良信息的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的基础信息、违法违规具体事实、认定依据、公布期限及起止日期等。
各方主体被列入严重失信名单的,应当同时标明对该行为负有责任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的信息。
第十一条 对拟将其列入严重失信名单的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认定部门应当事先书面告知其理由、依据和期限以及采取的惩戒措施,并告知其具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陈述申辩时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认定部门应予采纳。
第十二条公共信用信息公布期限为:
(一)基础信息长期公布;
(二)良好信息的公布期限为自信息公开之日起三年;
(三)属于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不良信息,公布期限为自信息公开之日起一年至三年(行政处罚期限未满的将延长至行政处罚期满,下同);其他不良信息的公布期限自信息公开之日起最短为六个月,最长为一年,具体公布期限由认定部门确定。
公共信用信息公布的同时记入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基础信息长期保存,良好信息、不良信息保存期限为五年。
第十三条 严重失信名单公布期限,为自被列入名单之日起一年。公布期届满后由原列入部门将其移出。第十四条行政处罚和行政处理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行政执法监督被变更或被撤销,认定部门应及时变更或删除不良信息和严重失信名单,并及时予以公布。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快推进行业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共享,逐步建立与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纪检、监察、司法、银行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
第十六条设区市建设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或中介机构开展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评价工作。
第十七条 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评价应当以信用档案为基础,超过保存期限的信用信息不能作为信用评价依据。信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综合能力,包括资信能力、技术力量、工程业绩、科技创新等;
(二)合同履约情况,包括工程款支付情况、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情况、竣工结算办理情况、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制度执行情况等;
(三)现场管理能力,包括人员到岗履职情况、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质量安全控制情况、文明施工情况等;
(四)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良好信息;
(五)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不良信息。第十八条 各地在开展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工作中,不得设置与工程建设无关的评价指标,不得通过信用评价设置地区壁垒。第十九条 开展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的设区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制定的建筑市场诚信行为评价办法及标准在本部门政务网站和建筑市场诚信平台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市场和行业禁入(退出)、招标投标、资质管理、工程担保和保险、日常监管、专项检查、政策扶持、试点示范、评优评奖等环节,依法应用公共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结果,实施分类监管。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使用信用信息,不得使用超过公布期限的不良信息对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进行失信惩戒。
第二十二条省建设主管部门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上报情况通报和抽查制度,定期通报各设区市建设主管部门公共信用信息上报情况。对于应上报而未上报或未及时上报公共信用信息的,以及在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工作中违反本办法规定的部门,将责令限期整改并全省通报。
第二十三条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工作中应当依法履职,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对伪造、变造或瞒报、篡改公共信用信息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 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应当对提交的公共信用信息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并接受有关部门的调查核实。存在弄虚作假等行为的,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作为不良行为信息予以公布并计入信用档案。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异议信息申诉与复核制度,公开异议信息处理部门和联系方式。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对公共信用信息存在异议的,可以向发布该信息的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诉,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建设主管部门应对异议信息进行核实,并及时作出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有不良信息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具有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建立防范措施且确有实效的,可以向作出不良信息认定的建设主管部门提出信用修复申请。经核查符合条件的,可以缩短其不良行为信息的公布期限,但最短不得低于三个月。
属于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不良信息,不适用前款规定。第二十七条 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形成社会监督机制。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对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向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投诉。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山东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写写帮整理)
山东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了规范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征信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使用和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等活动。
第三条(基本概念)本办法所称公共信用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公共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以下统称信息提供主体),在其履行职责、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或者获得的,反映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
第四条(基本原则)公共信用信息工作应当遵循合法、安全、客观、准确的原则,维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得
1 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五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将公共信用信息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公共信用信息工作实行绩效考核。
第六条(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是公共信用信息工作的主管部门,指导、管理、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信用信息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同级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牵头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信息提供主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工作机构)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明确相关工作机构(以下统称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在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具体负责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使用和权益保护等工作;负责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官方网站的建设、运行、维护,提供信息查询、披露公示、异议处理、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公共服务。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是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全省企业信息统一公示工作。
第八条(宣传推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2 应当采取措施,弘扬诚信文化,加强诚信宣传教育,推进信用记录、信用评价、信用等级、信用报告等信用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应用,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章 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
第九条(识别标识)公共信用信息的采集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作为关联匹配信用信息的唯一标识。
自然人以身份证号码为信用代码;法人和其他组织由登记管理部门赋予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第十条(依法采集)信息提供主体应当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过程中,依法采集、客观记录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并建立本部门、本行业信用信息系统。
第十一条(报送义务)信息提供主体应当按照省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制定的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在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省、设区的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报送。
其中,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应当在行政决定作出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省、设区的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报送。
第十二条(目录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共信用信
3 息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编制、修订和公布本级公共信用信息目录。目录根据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内容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三条(统一归集)设区的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应当将归集的公共信用信息实时向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报送。已经实现本系统全省信息数据集中的,由省级信息提供主体向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报送本系统全省公共信用信息。
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将归集的企业信用信息推送至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
第十四条(信息分类)公共信用信息包括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基本信息、失信信息和其他信息。
第十五条(基本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基本信息包括下列内容:
(一)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注册登记备案信息;
(二)取得的资格、资质等行政许可信息;
(三)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获得的认证认可信息;
(四)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登记、知识产权出质登记、商标注册等信息;
4
(五)监管部门抽检、检查的合格信息;
(六)其他反映企业基本情况的信息。自然人的基本信息包括下列内容:
(一)姓名、身份证号码;
(二)就业状况、学历、婚姻状况;
(三)取得的资格、资质等行政许可信息。
第十六条(失信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失信信息包括下列内容:
(一)税款、社会保险费欠缴信息;
(二)人民法院发布的失信被执行人信息;
(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欠缴信息;
(四)提供虚假材料、违反告知承诺制度的信息;
(五)适用一般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信息,行政强制执行信息;
(六)发生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责任事故被监管部门处理的信息;
(七)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信息;
(八)被列入行贿犯罪档案信息;
(九)被监管部门处以行业禁入的信息;
(十)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其他失信信息。
自然人的失信信息除前款第二、四、五、八、九项所列
5 信息外,还包括下列内容:
(一)税款欠缴信息;
(二)通过注销逃避行政处罚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人员信息;
(三)参加国家或者本省组织的统一考试作弊的信息;
(四)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其他失信信息。第十七条(其他信息)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其他信息包括下列内容:
(一)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群团组织授予的表彰、奖励等信息;
(二)参与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群团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慈善捐赠活动等信息;
(三)刑事判决信息,涉及财产纠纷的民商事生效判决信息;
(四)拖欠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费,经催告后超过6个月仍未缴纳的信息;
(五)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其他信息。
第十八条(禁止规定)禁止归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信息。
未经自然人书面同意,不得采集其收入、存款、有价证
6 券、商业保险、不动产等信息。
第十九条(真实性责任)信息提供主体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核实采集的公共信用信息,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直接申报的信息,法律、法规未要求接受申报的机关和组织对申报信息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条(保密审查)信息提供主体向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报送公共信用信息前,应当进行保密审查,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不得报送。
第二十一条(数据加工)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应当对归集的信用信息进行数据清洗、交叉验证、关联比对,形成公共信用信息档案。
第二十二条(公共信用信息补充)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可以按照双方约定,从商业银行、大数据公司等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归集信用信息,作为公共信用信息的补充。有关企业、社会组织对其提供的信用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章 公共信用信息的应用
第二十三条(分类应用)公共信用信息按照其开放等级进行分类应用。开放等级分为以下三类:
7
(一)社会公开信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或者政府部门根据行政管理需要公开的信息。
(二)授权查询信息,指经信息主体的授权可以查询的信息。
(三)政务共享信息,指不得擅自向社会提供,仅供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查询和使用的信息。
公共信用信息的开放等级由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会同信息提供主体,在公共信用信息目录中予以明确。
第二十四条(政府应用要求)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履行有关法定职责时,应当查询公共信用信息,掌握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并依法将其作为实施行政管理的必要条件或者参考依据。
第二十五条(政府应用目录)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按照合理行政的原则,确定与本部门行政管理事项相关的公共信用信息应用清单。
省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对各部门的公共信用信息应用清单进行汇总,编制并公布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应用目录。
8 第二十六条(政府查询规范)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根据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的授权,登录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进行查询。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建立本单位公共信用信息查询制度,并建立查询日志,记载查询人员姓名、查询时间、内容及用途。查询日志应当长期保存。
第二十七条(信用激励)对信用状况良好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激励措施:
(一)对于诚信典型或连续三年无失信记录的行政相对人,在办理行政许可过程中,实施“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措施;
(二)在实施财政性资金项目安排、招商引资配套优惠政策等各类政府优惠政策中,优先考虑,加大扶持力度;
(三)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国有土地出让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依法依约采取信用加分等措施;
(四)在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中优化检查频次;
(五)在政府网站和“信用山东”网站进行公示,在会展、银企对接等活动中重点推介;
9
(六)国家和本省规定可以采取的其他激励措施。第二十八条(信用惩戒)对于信用状况不良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惩戒措施:
(一)在日常监管中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增加检查频次,加强现场核查等;
(二)在行政许可、年检验证等工作中,列为重点核查对象;
(三)取消或者减少已经享受的行政便利化措施;
(四)限制申请财政资金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
(五)限制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国有土地出让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限制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
(六)限制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表彰、奖励活动;
(七)限制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高级管理人员;
(八)国家和本省规定可以采取的其他惩戒措施。第二十九条(联合奖惩)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对严重失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采取联合惩戒措施;对诚信典型采取联合激励措施。
10 联合奖惩制度的具体办法由省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条(社会查询)社会公开信息可以通过“信用山东”网站、“中国山东”政府门户网站、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等方式进行查询。
授权查询信息在公共信用信息服务窗口查询,查询者应当提供信息主体的书面授权证明、约定的查询用途和本人有效身份证明。信息主体本人查询的,应当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明。
提供查询服务不得收取费用。
第三十一条(信用服务机构查询)信用服务机构符合下列条件的,经省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同意,可以批量查询公共信用信息:
(一)被列入省信用服务机构推荐扶持发展名录;
(二)具备有效的征信资质或者相关许可;
(三)获得信息主体授权;
(四)签订保密协议;
(五)不影响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安全;
(六)省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条件。第三十二条(鼓励社会应用)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开展金融活动、市场交易、企业治理、行业管理、11 11 社会公益等活动中查询使用公共信用信息,防范交易风险,推动形成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鼓励信用服务机构查询使用公共信用信息,向社会提供多元化服务产品,促进信用服务市场发展。
第四章 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
第三十三条(安全管理)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信息提供主体、信用服务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有关规定,建立内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明确岗位职责,设定工作人员的查询权限和查询程序,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查询日志并长期保存,保障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正常运行和信息安全。
第三十四条(规范使用)根据本办法规定应用公共信用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应用目录或者约定的查询用途使用信息,不得擅自将公共信用信息提供给第三方使用。
第三十五条(信息维护)信息提供主体发现信用信息变更、失效或者错误的,应当及时修改,并在修改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报送修改后的信用信息,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对相关信息
12 予以更正或者删除。
第三十六条(信息删除)失信信息的公开或者查询期限为5年,自失信行为终止之日起计算,国家或者本省另有规定的除外。公开或者查询期限届满,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应当将该信息从公开或查询界面删除,转为档案保存。
第三十七条(异议申请)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公布的有关其自身的信用信息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提出异议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一)公共信用信息记载存在错误、遗漏的;
(二)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不应当公开的;
(三)失信信息超过公开或查询期限仍未删除的。第三十八条(异议处理)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应当在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进行信息核查。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记载的信息与信息提供主体提供的信息不一致的,应当予以更正,并在2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异议申请人。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记载的信息与信息提供主体提供的信息一致的,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将异议申请转至信息提供主体,并通知异议申请人。信息提供主体应当在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异
13 议成立的,予以更正,并将核查结果告知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通知异议申请人。
第三十九条(异议标注)异议申请处理期间,或者对于异议申请已处理完毕但信息主体仍然有异议的,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应当对该信息予以标注。
第四十条(保密义务)信息提供主体、查询使用公共信用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越权查询公共信用信息;
(二)篡改、虚构、违规删除公共信用信息;
(三)泄露未经授权公开的公共信用信息;
(四)泄露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公共信用信息;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法律衔接)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规定法律责任的,依照其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规定法律责任的,依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14 第四十二条(行政机关报送责任)省、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行政机关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报送公共信用信息的,由本级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提请本级人民政府给予处分。
县级人民政府行政机关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向设区的市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报送公共信用信息的,由上级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提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处分。
第四十三条(公共组织报送责任)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公共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报送公共信用信息的,由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提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处分。
第四十四条(行政机关应用责任)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履行法定职责时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提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处分:
(一)不按照公布的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应用目录规范查询的;
15
(二)擅自将公共信用信息提供给第三方使用的;
(三)未建立本单位公共信用信息查询制度规范,未建立或者未长期保存查询日志的;
(四)不按照规定查询应用公共信用信息的其他行为。第四十五条(责任追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给信息主体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归集禁止采集的自然人信息的;
(二)以不正当手段采集公共信用信息的;
(三)未履行保密义务的;
(四)未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
(五)未按照规定处理异议申请,或者未进行异议标注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第四十六条(公共企事业单位的责任)公共企事业单位未按照规定处理异议申请,或者未履行保密义务的,由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提请
16 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处分;给信息主体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社会查询主体的责任)查询使用公共信用信息的自然人、信用服务机构等有关企业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涉及经营活动的,对单位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不涉及经营活动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给信息主体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变造信息主体授权证明,获取他人非公开信息的;
(二)未按照约定的查询用途使用公共信用信息的;
(三)擅自向第三方提供使用公共信用信息的;
(四)未履行保密义务的;
(五)不按照规定查询应用公共信用信息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17
第四十八条(有关用语的含义)本办法所称公共企事业单位,是指提供水、电、暖、燃气、交通、医疗等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
第四十九条(参照适用)本省行政区域内行业协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所产生或者获取的信用信息的归集和使用方式,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
****年**月**日起实施。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