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大纲--(二)哲学复习考试知识要点(二)(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0:0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2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大纲--(二)哲学复习考试知识要点(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2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大纲--(二)哲学复习考试知识要点(二)》。

第一篇:02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大纲--(二)哲学复习考试知识要点(二)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二)哲学复习考试知识要点

(二)31.认识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2.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群众中来的过程);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33.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表面性、具体性、直接性。

34.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深刻性、抽象性和间接性。

35.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

36.客观性是真理最根本的属性,所以真理又叫客观真理。真理又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3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8.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3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判断任何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靠实践,实践作为区别真理和谬误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说是确定不移的,因而是绝对的。

有用的就是真理。这句话是错误的,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实用真理观。真理是有用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但是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如骗术对骗子有用,但不是真理;法轮功对李洪志有用,但不是真理)。凡没有反映客观事物的都不是真理。40.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

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真理和价值相互促进。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4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本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方面。

4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4.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等。二者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45.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4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其具体表现为: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更替。47.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

意识形态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意识形态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六、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

4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意识形态和各种因素之间怎样相互影响,最终还是要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4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二者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0.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51.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剧作者,领袖是剧中人)(英雄的产生是偶然的)、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如同无数力的平形四边形形成的一种总的合力;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及其趋势归根到底体现经济运动的必然性。

七、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52.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过程的真正主体。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54.唯物史观在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从未否认个人创造活动的作用,而是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个人的活动来实现的。

八、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

55.社会进步包括两种含义:

一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二是一个社会形态内部的演变发展。

56.社会进步的实质是社会有机体的内在活力的充分表现。

57.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其前进运动的具体道路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甚至历史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停滞和倒退,然而这并不能改变社会进步总的历史趋势。

58.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满足程度。

59.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属性。60.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必然。61.在历史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变革实践中,人自身也获得改造、发展与进步,并克服各种异己力量,最终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62.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63.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和价值目标。

第二篇:06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大纲--(六)毛泽东思想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六)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有新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中国社会已经具有形成新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的客观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社会已经具有形成新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的主观条件(共产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宝贵的实践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3.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形成、成熟、发展四阶段。

萌芽: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科学地认识和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理论。

成熟: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论》(1937年7月)《矛盾论》(1937年8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论持久战》(1938年5月)《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作出了概括: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十二大补充“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概括为六个方面: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

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8.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9.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六大基本特点:

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保持着; 二是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较大作用; 三是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后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专政;

四是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五是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六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0.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基本特点,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11.中国无产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它许多特有的优点。最具革命性、比较有觉悟、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盟友。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12.资产阶级有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区别。买办资产阶级总体上是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两面性)的阶级。

11.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和革命队伍的主力军。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12.中国革命在第一阶段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义革命相比,“新”在哪里呢?毛泽东认为,一是时代不同(中国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二是领导权不同(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三是前途不同(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13.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 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1956年)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5.1928年10月、11月,毛泽东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深刻地阐明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6.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阵地。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

17.《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18.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其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19.毛泽东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完整地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是:对内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对外抵御敌人的侵略,用民主的方法教育人民,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时,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问题,使 2 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21.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武装斗争

23.1927年8月7日,在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毛泽东鲜明地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25.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实行人民战争。民众的力量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26.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和“诱敌深入”的原则。

五、统一战线

27.农民是无产阶级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是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

28.无产阶级领导权是统一战线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29.共产党要取得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首先必须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

30.实现党对同盟者领导的重要条件:

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褔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加强政治教育。

31.毛泽东把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作为统一战线的根本策略原则。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标。

32.在同统一战线内部的资产阶级顽固派的斗争中,毛泽东提出了自卫、胜利和休战原则,就是有理、有利、有节。

33.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六、政策和策略

34.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党的政策策略是党和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35.制定政策策略的基本依据和原则:

要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的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 要有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 要走群众路线; 要有所区别;

要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七、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3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37.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专政)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民主)。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 3 内部矛盾则分为不同的情况。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

38.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用民主的方法并不排斥强制性措施。毛泽东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概括为一个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39.1956年9月党的八大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八、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40.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41.1939年10月,毛泽东提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42.党的建设过程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着的,这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最高目标和历史任务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体现,从根本上决定着党的建设。政治路线确定后,党的建设要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要用贯彻党的政治路线的实际效果来衡量和检验党的建设工作。

43.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党。44.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世界观问题。

45.整风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形式。整风是在全党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一种形式。46.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47.毛泽东提出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的纪律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目标,是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48.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他指出,我们党的干部路线,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和使用标准。49.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应该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50.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生动地体现了党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群众、对待自己的科学态度。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1.毛泽东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52.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针对党执政以后的新考验,毛泽东告诫全党: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九、思想政治工作

53.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54.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55.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

56.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57.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 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三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 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原则; 民主原则。

十、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58.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59.“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是去研究。

60.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最基本内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是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61.群众路线就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2.独立自主地领导革命和建设,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第三篇:19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大纲(十九)科学技术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十九)

第九部分

科学技术

科学常识和科学前沿问题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1.热力学主要是从能量转化的观点来研究物质的热性质,它揭示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时遵从的客观规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反映了能量守恒和转换时应该遵从的关系,它引进了系统的态函数――内能(包括分子的动能、势能和分子的内禀能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指明一切涉及热现象实际宏观过程方向的热力学定律,它指出了宏观过程的不可逆性。

2.分子运动论的内容:热是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征,大量微观客体的运动遵循着统计规律。

3.电磁学是研究电、磁和电磁相互作用现象及其规律和应用的物理学分支学科。电的流动产生磁效应,而变化的磁场则产生电效应。由于电磁场能够以力作用于带电粒子,一个运动中的带电粒子既受到电场的力,也受到磁场的力,洛伦兹把运动电荷受到的电磁场作用归结为一个公式,物理学就称这种力是洛伦兹力。

4.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麦克斯韦提出了电场变化也产生磁场的假设,并预言电磁场可以在空间以波的形式传播,预言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光的传播速度,而光不过是波长在一定范围内的特殊电磁波。由此,光子、电子、磁学就统一起来了。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麦克斯韦的假设。

5.相对论的建立,是20世纪科学发展的先导,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6.狭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建立的。它有两条基本假设:

一条是,在一切惯性参照系中,物理基本规律表现的形式都是一样,都用同样一组数学方程来表达。

再一条是,对于任何一个光源放出来的光,在一切惯性参照系中测量其传播速率,得到的数值都是一样的。

7.相对论力学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一个具有质量M的物体一定具有能量E,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E=mc²,其中c为光速,即使物体静止不动也是如此。8.在相对论力学中,光速是机械运动的极限,不可逾越。

9.广义相对论是研究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中如何进行引力相互作用的理论。10.量子力学就是研究微观世界运动规律的科学。11.太阳系是由太阳(恒星)、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组成的星系。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系有九个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最外面的冥王星离太阳约60亿公里。

12.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之一是光年。1光年是在一恒星年里光所传播的距离。

13.地球并不是一个简单单一的固态球体,而是由固体地球、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共同 构成的复杂的地球系统。

14.大陆地壳、海洋地壳、地幔、地核,以及土壤――岩石圈,共同组成固体地球。

15.覆盖全球的大气,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90%质量的大气集中在从地面到离地高15公里的空间里,成为大气层。其中氮78%,氧21%,氩0.0934%,二氧化碳0.033%,还有微量的其他气体。

16.揭示燃烧机理的是法国著名科学家拉瓦锡,他于1777年在题为《燃烧通论》的著名论文中提出了他的燃烧氧化学说。这一学说的要点是:物体只有在氧存在时才能燃烧;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合的结果;燃烧中放出光和热;燃烧后的生成物(非金属氧化物)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原,被称为酸元素。

17.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被称之为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认为元素性质是原子量的周期函数。

18.化学键是指由于分布于原子核外电子的作用而产生的吸引力形成的原子之间的联系。化学键通常分为电价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19.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的各组成物质通过合成及降解不断更新的过程和能量交换过程的总称。

20.整个生物界可以分为自养及异养两大类,前者包括绿色植物及光合细菌,后者包括动物以及不能进行光合的生物,大多间接地摄取光合产物作为食物。

21.基础代谢是动物牌完全静止状态时的代谢。此时,能量的消耗,由于完全没有运动,全部来自热量的损失。基础代谢率并不是运动最低代谢速率,影响基础代谢率的因素很多,其中体表面积是最重要的因素。

22.生物进化是生物群体的遗传组成部分或全部的不可逆转变,这种转变主要是基于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

23.1858年达尔文宣读了他的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

24.20世纪初遗传学建立,T.H.摩尔根等人建立了染色体遗传学,全面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25.所有细胞都是由水、盐类、核酸、蛋白质、糖、脂质以及其他各种微量元素如维生素、细胞代谢中间产物等组成。生物细胞的80%是水,核酸、蛋白质、糖和脂质等四种大分子物质约占细胞干重的90%以上。

26.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由氨基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它与核酸同为生物体最基本的物质,担负着生命活动过程的各种极其重要的功能。27.核酸有两种:一种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另一种为RNA(核糖核酸)。DNA以自身的一条链为模板,在细胞核内先合成RNA,把遗传信息抄录于RNA链上。这种携带遗传信息的RNA被称之为信使RNA(mRNA)。

28.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多数生物的基因由DNA构成,并在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

29.分子和原子是物质微观结构的两个层次。原子是由外层运动着的电子和内部的原子核组成的,最小的原子核是氢原子的原子核,叫质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30.物理学家们将微观粒子具体地分为引力子、光子、轻子和强子四类。31.电子、质子、中微子是稳定的,称为“长寿命粒子”。

32.世界万物的千变万化,可归结为四种基本力,即引力、弱力、电磁力和强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3.爱因斯坦率先把自己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应用于宇宙学研究,揭开了宇宙学研究的序幕,人类建立了“大统一天体演化模型”。

34.生命现象的本质内容是自复制和自组织。

35.在自然选择下进行的生命系统出现之前,就存在着另外一种进化,即“化学进化”。化学进化大致包括四个阶段:

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 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36.1990年,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主要由美、日、德、法、英等国的科学家共同参与,1999年中国积极加入,也成为参与这一研究计划的国家,并承担了相应的工作。

37.人类大脑是已知的最复杂的组织结构。它有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联结。

38.在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认为大量存在着复杂现象之最——混沌(湍动的大气、奔腾的河流、股市的涨落)。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39.把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的有: 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货币、可视电话与会议电视电话、可视图文信息系统

以及图文广播电视系统。

40.电子数据交换将使传统的贸易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两个或多个公司可以利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自动识别和交换各种商业文件。

41.各国正在大力发展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42.每一颗通信卫星可以俯视地球的三分之一,设置3颗可以完成全球信息传递。43.卫星通信特点: 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组网灵活,迅速; 通信容量大、费用省。通信卫星采用数字方式。

44.光纤的突出优点:是它可以在同条道路上进行双向传输。

45.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结合而成。硬件分为运算器、控制器、储存器、输入、输出设备。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现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逐步演变成三大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部件。

46.计算机网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两部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广域网是国际互联网(1nternet),其有三大基本功能:远程登录、文件传输和电子邮件。

47.完整的信息技术是“3C”技术,即通信技术加电脑技术加控制技术。具体包括: 感测技术(信息采集技术)、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3 智能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控制技术(信息应用技术)。

48.现代生物技术的主体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遗传育种等重大技术。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

49.发酵工程是微生物工程,目前医用抗生素、农用抗生素等已有近200个品种,绝大部分是发酵工程的产品。

50.遗传育种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抗逆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51.生物燃料是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绿色能源”之称。

52.按材料的组成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53.金属材料工业决非是“夕阳工业”。

54.膜分离技术被国际公认是21世纪初最具有发展途径以至会导致工业革命的重大生产技术。

55.新能源技术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洁净煤技术、磁流体发电技术、地热技术、海洋技术等。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核电站是秦山核电站。

56.激光器是20世纪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齐名的四项重大发明之一。57.陆地、海洋、大气层和外层空间是 人类的一、二、三、四环境。58.卫星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 行星速度11.2公里/秒; 飞出太阳系16.7公里/秒。

59.绿色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采用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一场新技术革命。

60.蓝色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海洋开发热潮。

61.白色农业是以微生物为主的农业模式,它的主要技术是微生物发酵工程,是一种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化农业。

62.纳米技术是一种在微观环境下工作的新技术,是一种操纵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分子团使其形成所需要的物质的技术。63.清洁生产的含义: 清洁能源的使用; 清洁生产的过程; 清洁的产品。

64.《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性纲领,它的内容包括 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四大部分。

第四篇:002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二)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二)哲学复习考试知识要点

(二)31.认识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2.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群众中来的过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33.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表面性、具体性、直接性。

34.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深刻性、抽象性和间接性。

35.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

36.客观性是真理最根本的属性,所以真理又叫客观真理。真理又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3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8.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3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判断任何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靠实践,实践作为区别真理和谬误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说是确定不移的,因而是绝对的。有用的就是真理。这句话是错误的,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实用真理观。真理是有用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但是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如骗术对骗子有用,但不是真理;法轮功对李洪志有用,但不是真理)。凡没有反映客观事物的都不是真理。

40.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真理和价值相互促进。

4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本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方面。

4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4.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等。二者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45.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4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其具体表现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更替。

47.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意识形态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4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意识形态和各种因素之间怎样相互影响,最终还是要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4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二者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0.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51.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剧作者,领袖是剧中人)(英雄的产生是偶然的)、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如同无数力的平形四边形形成的一种总的合力;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及其趋势归根到底体现经济运动的必然性。

52.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过程的真正主体。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54.唯物史观在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从未否认个人创造活动的作用,而是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个人的活动来实现的。

55.社会进步包括两种含义:一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二是一个社会形态内部的演变发展。

56.社会进步的实质是社会有机体的内在活力的充分表现。

57.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其前进运动的具体道路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甚至历史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停滞和倒退,然而这并不能改变社会进步总的历史趋势。

58.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满足程度。

59.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属性。60.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61.在历史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变革实践中,人自身也获得改造、发展与进步,并克服各种异己力量,最终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62.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63.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和价值目标。

第五篇:03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大纲--(三)哲学模拟练习题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三)哲学模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思维和存在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意识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A共性和个性关系 B理论和实践关系 C整体与部分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A英国古典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理论

4.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是(C)观点。A唯物论 B辩证法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A客观实在性 B、实践性 C直接性 D可知性

6.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是(D)。A思维和存在 B变化和发展 C斗争和同一 D联系和发展 7.“扬弃”是指(A)。A既克服又保留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完全抛弃 8.事物发展的源泉是(A)。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外部矛盾 C.辩证的否定 D否定之否定

9.“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哲学依据是(A)。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B)。A理性认识表面,感性认识深刻 B感性认识具体,理性认识抽象 C理性认识直接,感性认识间接 D理性认识初级,感性认识高级

1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是(B)。A唯物论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2.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为表明政绩,弄虚作假和浮夸风严重,必须制止。因为它违背了(C)。A实践 B真理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科学理论

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A)。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有条件的,静止的无条件的 C运动是绝对的,不存在静止 D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14.事物矛盾的精髓是(A)。A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质量互变规律

1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事物的(A)。A动力和源泉 B状态和过程 C道路和趋势

D联系和发展

1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的哲理是(A)。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C)。A.感性到理性 B理性到感性 C理性到实践

D实践到实践

1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A阶级斗争

B社会的基本矛盾 C生产方式 D社会革命

19.全部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 C哲学

D科学技术

20.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占主体地位的是(C)。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劳动工具

20.社会存在是指(A)。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B社会环境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结合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体系,因为它(AB)。A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实现了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D实现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BC)。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斗争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大自然科学基础是(ABC)。A细胞学说

B能量守衡与转换定律 C生物进化论 D价值规律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BC)。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D是科学之科学

5.“建大楼先设计图纸,然后建楼房”,这说明(BC)。A意识决定存在 B物质决定意识 C物质第一性 D图纸决定房子 6.意识的本质是(CD)。A自然界的产物 B社会的产物 C人脑的机能

D客观存在的反映

7.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因为它(ABC)。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是贯穿辩证法的中心线索

C是区别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试金石 D是唯物论的重要规律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B)。A共性和个性关系

B一般和个别关系 C普遍性表现特殊性

D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ABCD)。A事物发展的环节 B事物联系的环节

C“扬弃”

D事物自己否定自己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ABC)。A缺乏实践的观点 B缺乏辩证法的观点 C是直观反映论 D是能动的反映论

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强调(AB)。A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B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 C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物质决定意识

1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BC)。A二者相互包含

B二者相互依存 C真理的两种特性

D绝对真理是有条件的,相对真理是无条件的 13.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BC)。A表面性 B具体性 C直接性 D深刻性

1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ABC)。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社会意识

15.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BC)。A具有历史继承性

B发展不平衡性

C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D发展超前性

1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为(ABCD)。A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D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17.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ABC)。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D是英雄创造历史

18.人生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们是(AB)。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自然属性 D社会属性

1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A是物质财富创造者 B是精神财富创造者

C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是历史的剧中人

20.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BC)。A深刻性 B抽象性 C间接性 D生动性

三、判断题

1.哲学就是世界观。(×)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意识是特有的精神活动。(√)

3.世界统一于物质。(√)

4.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包括物质,也包括意识

5.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因此,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6.否定就是否定一切。(×)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7.真理和谬误是绝对对立的。(×)真理和谬误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8.人的价值就是指个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9.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 10.主观能动性发挥越充分,人生价值就越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11有用即真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12.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13.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1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矛盾越多,发展的动力就越大。(×)15.绝对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16.我们说话、办事跟着感觉走,才不会犯错误。(×)17.内因是条件,外因是根据。(×)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18.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1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中人。

20.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世界,而且能创造客观世界。(×)能改造客观世界 21.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世界是可知的

下载02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大纲--(二)哲学复习考试知识要点(二)(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02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大纲--(二)哲学复习考试知识要点(二)(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