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西南干旱及农业保险
2010年西南干旱及农业保险
2010年5月,长达9个月的中国西南5省旱情结束不久,9月华北8省的旱灾又接连而至。截至2011年2月9日,华北八省冬小麦受旱面积已占播种面积的42.4%,严重受旱面积达2 536万亩。持续发展的旱情,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稳定物价、抑制通胀目标的实现,同时牵动着国际食品价格走势和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受旱灾导致粮食减产预期的影响,期货市场上小麦价格一路飙升,玉米、早籼稻等品种也呈现一定涨幅。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称,今年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在连续7个月上升之后超过2008年“粮食危机”峰值,为1990年以来最高,并就中国干旱可能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发出预警。以下为西南五省旱灾造成的损失:
重庆 34个区县出现旱情 农作物受害270万亩,其中重旱65万亩、干枯9万亩、水田缺水230万亩、旱地缺墒150万亩
94万人和42万牲畜临时饮水困难
重庆市要求中小型水库在抗旱期间要减少或暂停为配套电站提供发电用水。
四川 13个市(州)71个县、市(区)受灾 222.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51.1万公顷,成灾面积24.8公顷,绝收面积5.7万公顷 受灾人口828.8万人,184.9万人饮水困难,全省138.2万群众需救济 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 攀枝花、凉山两市州用于增雨作业的187门高炮、21套车载火箭、350套火箭全都处于应急作战状态。
云南 滇中、滇东、滇西东部的大部地区旱情为100年以上一遇 30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小春作物基本绝收。农业部门预测,粮食产量将下降50%,甘蔗将减产20% 700万人饮水困难,缺粮人数也达到700多万 直接经济损失达130多亿 云南省委、省政府派出16个督办组,确保受灾群众“不断水、不断粮”。
贵州 84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 农作物受旱面积1244.5万亩,占夏收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左右,其中轻旱632.8万亩,重旱434.2万亩,干枯177.5万亩 受灾总人口1728万人,有557万人、26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口粮救济的人口为312.9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28.77亿元。贵州省民政部门已下达救灾救济款9029万元,用于解决受灾困难群众的饮水和口粮问题,并及时下拨第二季度农村低保资金5.81亿元
广西 77个县(市)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其中特旱8个,重旱21个,中旱12个,轻旱36个。重旱和特旱主要分布在百色、河池、柳州、桂林四市 农作物受旱面积1126.38万亩,其中轻旱733.84万亩,重旱358.52万亩,干枯34.02万亩;水田缺水227.65万亩,旱地缺墒 508.17万亩 218.12万人、111.1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百色市饮水困难人数88.6万人、河池市69.76万人,需要送水才能解决生活饮水的人数为 31.86万人,其中百色市18.89万人,河池市12.97万人 因旱农业经济损失4.66亿元 全区各地投入抗旱人数263.05万人,投入抗旱资金9865.44万元
五地综合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 共5104.9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然后中国的农业缺一直都受干旱严重影响 时间 涉及省市
我国历年旱情灾情 2009年
华北、黄淮等15个省市
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不仅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态也在告急。都是因为一个字:水。2008年 云南
连续近三个月干旱,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达1500多万亩。仅昆明山区就有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旱,13多万人饮水困难。2007年
全国22个省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897万人、752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中央财政先后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2.23亿元。2006年 重庆
旱灾达百年一遇,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农作物受旱面积1979.34万亩,815万人饮水困难。
旱灾的历史特征:
从历史维度看,旱灾有几个方面属性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灾害:第一,复杂性。旱灾的出现通常与年际相关,其影响程度、受影响的中心区域及范围大小都会随年际的不同而不同。而这种影响又是非结构性的、分散的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和损失面积比洪水、热带风暴和地震等其他自然灾害更大,使得量化旱灾的负面影响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第二,缓发性。旱灾是一种缓慢发作的自然灾害,其形成是渐进的,影响更是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缓慢累积过程。通常情况下很难预料到旱灾何时发生,更难估测旱灾何时结束,因为旱灾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第三,相对性。旱灾是一种相对事件而非一种绝对事件,因为它可能在任何气候区、任何季节发生。一般认为旱灾往往应该更多地发生在气候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的地区,然而事实证明,它几乎在所有国家、地区、季节都发生过。第四,后延性。旱灾的后延性主要是针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而言。旱灾的负面影响在降水恢复正常后仍会持续,社会生产短时间内难以快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对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如饮水安全、生活质量下降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都需要相当长时间来解决。旱灾所引发的饥荒、大规模迁移以及内部冲突更是会给一个国家、地区的人民带来深远影响。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而农业保险则是推进农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对于减轻农业因遭受自然灾害所受到的损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在灾后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建立科学、有效、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以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我国农业保险
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5省(区、市)遭受重大旱灾,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止3月23日,上述5省(区、市)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36.6亿元。对此,财政部、民政部及时下拨中央旱灾救灾补助资金1.85亿元。但是,相对于236.6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1.85亿元的救助资金可谓杯水车薪。由此,依靠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减轻政府负担,则显示出了积极的意义。
一.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农业保险,是指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下简称《农业法》)提出,国家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2004年,中国保监会一方面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先后批设了安信、安华和阳光3家不同经营模式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另一方面依靠地方政府支持,在江苏、四川、辽宁、新疆等省份开展了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保险公司自营等多种形式的农险试点,实行国家、地方财政补贴、农户投入的形式。
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支柱作用、开办历史较长、具有一定保费规模的险种,如海南的橡胶树保险、陕西和山东的苹果保险云南的烤烟保险、广西的甘蔗保险等进行试点,逐步推广特色农作物保险业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截止2009年,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粮油棉产区和畜禽主产省,试点险种新增加了育肥猪保险和森林保险,中央政策性险种扩大到了9个。去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33.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3812亿元同比增长59%;参保农户1.33亿户,同比增长48%。西南旱灾后,我国农业保险暴露出农业保险赔付占农业经济损失比例小的问题。以重庆为例,旱灾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60多亿元,保险赔付仅有10多万元,仅为六万分之一。旱区的绝大部分作物并未投保,暴露了我国农业保险的“软肋”,凸显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缺位。
这体现了中国农业保险的几个问题
(一)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农民自身对于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够深刻,转嫁风险的意识还不高,西南地区的受灾农民普遍认为农业保险意义不大,遇上自然灾害会有民政部门的救济金解决缺粮问题;另一方面,虽然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费有一定比例补贴,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性质,保险公司出于防范风险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制定的保费依然偏高,影响了农民自愿参与投保的积极性。
(二)农业保险覆盖面狭窄
种植业保险险种只限于四大粮食作物和养殖业两类。种植业品种为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养殖业为能繁母猪、育肥猪。在有些地区,一些效益较好的农产品并未纳入保险范围。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粮食作物的承保比重只有0.01%,棉花0.02%,大牲畜1.1%,奶牛3.6%,生猪0.8%,家禽1.3%,水产养殖2.5%。同时,一些地区对参保农产品的规模作了规定,设置了高门槛。如此一来,基本上全是农业龙头企业投保并受益,而广大散户农民则无法参保并通过农业保险得到补偿,这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以重庆试点农业保险为例,在重庆市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区县,仅对一些形成产业规模的农产品投保,如生猪、奶牛、柑橘。还规定生猪出栏要达到50头以上、奶牛养殖5头以上,柑橘种植面积达5亩以上,才能成为获财政保费补助的投保人。而种植面积较大、在旱灾中受灾最严重的稻谷等粮食作物,由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大多由单家独户种植,政府实行直补政策但没有参保。
(三)农业保险的赔付制度存在缺陷
如河南省某县农民与当地保险公司签订了农业保险合同,每亩玉米的保费为11元,其中,个人支付2.2元,政府补贴8.8元。去年9月中旬,当地遭遇大强度降雨,部分农户损失近七成,有的甚至绝收,但保险公司确定每亩只赔10元。对平均每亩损失达到数百元的农民来讲,这10元的赔付实在是杯水车薪。还有部分农民反映,2009年他们也保了玉米的险种,也遭了涝灾,比去年还严重,而得到的赔付只有每亩8元,比去年还要少。对此,县保险公司的解释是,根据相关规定,农业保险有30%是免赔的。也就是说,损失在30%以内的,保险公司无须赔付,而损失超过30%的,扣除免赔的30%后再进行赔偿。去年根据县农业局的抽查结果,每亩定损不到32%,扣除30%的免赔,换算下来每亩只有3、4元的赔金,后来为了照顾受灾农户的生活,经过多方协调,才将赔金增加到每亩10元。
11元保费赔付10元,这显然有悖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初衷。无独有偶。显示,2010年,云南盈江县的24万亩甘蔗遭遇旱灾,最终得到了230万元的保险赔付,平均每亩的赔付不足10元,甚至低于保费。而2006年至2009年6月,吉林省白山市因自然灾害等因素给农业生产造成约1.6亿元的直接损失,保险赔偿仅仅0.076亿元,仅占损失额度的0.48%。
(四)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参与度低
我国的商业性保险公司一方面迫于国家政策性,不得不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问题,这个矛盾极大地影响了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纵观世界,有很多国家在开展农业保险时都建立了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再保险或者农业风险基金等形式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而我国的农业再保险制度显然是一个“短板”,不仅导致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增大,也影响了保险公司承保能力的扩大和经营稳定性,从而使得很多保险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时畏首畏尾。在今年4月19日举行的“首届亚太区农业保险再保险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黄延信表示:“缺少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保险公司超赔数额巨大,是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五)当前农业保险领域中存在法律空白
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4年至2006年的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都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我国农业保险至今仍未建立统一的农业保险法规体系,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农业法》有原则性规定以外,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而一般适用于各种商业保险的《保险法》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于农业保险;《农业法》也只是“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并没有新的条文来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
由于法律没有规定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职能和作用,致使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工作随意性大,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使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上有误解,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对策鉴于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上述不足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政府支持,提高农民参保意识
充分利用一切舆论工具进行宣传,逐步提高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覆盖率和参保率;大力开展以农户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等形式整体参保的同时,协调发展散户农民参保。中央及地方财政应在允许范围内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对保费的补贴比率,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农户参保的积极性,提高保险的覆盖面。
(二)扩大险种,做到“应保尽保”
农险公司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合理的保险条款,适当提高赔付标准;逐步增加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险种,对农业保险进行更精细的分类,将地方主导、特色产业、经济作物、易受损作物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
(三)商业保险公司积极介入和推进
在现阶段,政策的最终落实者--商业保险公司的行动尤其重要。从国际经验看,只要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足够的支持,商业保险公司仍然乐于开拓农业保险市场。至于具体的支持措施则有很多,比如目前学者热烈讨论的“以险养险”机制,实行保费(纯保费和经营保费)补贴,税收优惠,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更多的保险公司承保,支持多种形式的保险主体形式,督促奖励保险公司进行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条款设计等。借鉴西方国家开展农业保险的先进经验,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再保险或者农业风险基金等形式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
(四)加快完善已有的法律体制
由于缺乏长效机制推动和保障,各地做法不一,程度不同,极不利于农业保险的规范发展。为巩固成果,扬长避短,形成合力,当前亟需通过立法,建立长效、规范的制度体系。2007年1月,《农业保险条例》就已经被列入国务院2007年立法计划,由保监会负责起草,但至今仍未出台。应加快立法进程,就农业保险的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的职能作用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使农业保险依法实施,保险机构依法经营,农民权益依法得到保障。
“农业是容易受到巨灾侵害的脆弱产业。在中国、在亚洲、在全球,巨灾风险造成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财产的损失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对于农业再保险制度的需求以及巨灾风险转移机制的需求非常迫切。”
在日前举行的“2010年亚太区农业保险再保险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吴高连表示,中再集团将加强境内外农业保险再保险领域的合作,推动中国农业风险和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以下附一份金融时报报道
缺失风险分散机制 全球第二大市场遭遇尴尬
“2009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30亿元,提供风险保障3800多亿元,参保农户超过1.33亿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据吴高连介绍,连续七年,党中央、国务院都把解决“三农”问题和支持农业、农村地区的发展当作核心任务来抓,而大力推动农业保险发展正是支农惠农政策中的一项。尤其是在2007年中央财政正式启动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后,我国农业保险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但当前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面临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缺少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农业保险公司超配数额巨大。”谈及我国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部政法司副司长黄延信表示,农业保险要遵循大数法则,只有众多的具有类似风险的生产经营者共同投保,并能够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分散风险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政策性农险主要是由政府出钱给农民补贴保费,多家保险公司经营,全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而单个保险公司又难以在全国较大范围分散风险。此外,由于缺少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因而也难以在不同年份分散风险。
黄延信认为,实现政策性农业健康发展和稳步推进,迫切需要改变这种割据局面,通过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实现资源整合,将财政投入的补贴资金与再保险风险分散机制相结合,形成在全国范围、不同年份分散农业风险的机制。
再保险规模日益扩大 政府支持与参与必不可少
据中再集团副总裁余青介绍,随着近年来农业直接保险业务的迅速扩大,农业再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专业再保险公司,中再集团以商业合作的模式向为国内开办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提供了成数分保和超赔再保险服务。据统计,目前中国农业再保险保费收入约占农险保费总收入的20%,农业再保险业务已成为再保险业务第三大保费险种,排名仅次于机动车险和财产险。仅2004年至2009年六年间,中再集团依托自有资本开展商业性再保险业务,累计支付农险赔款22亿元,累计转移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风险责任1200亿元。
“我国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保险公司接受的巨灾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保险公司农险业务的承保能力,降低了保险公司对农业巨灾保险接受度,难以提升巨灾损失补偿水平。”对于政府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设立中的作用,余青称,没有一个强大的农业再保险市场和完善的巨灾风险分散制度安排,农业保险将难以持久健康运转。而国际经验也表明,无论是农业再保险还是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都需要政府一定程度的参与和必要的政策支持。
创新业务运行机制 打造多层次风险分散体系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再保险市场,激发民间再保险主体承保的积极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险在农业灾害融资方面的核心用。
余青称,目前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现状、困难与当年国内航天保险与核电站保险对外分保渠道有限、风险集中的情况类似,因而可以借鉴分摊航天发射和核电站运营风险的经验,组建农业再保险共同体,通过引进更多的保险公司参与再保险共同体,增强农业保险再保险的市场调节功能,有效解决农业保险再保险承保能力供给不足的问题。不仅如此,通过农业保险再保险共同体这一平台,还可以整合行业资源和技术力量,建立起农险信息和数据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强化农险承保理赔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农业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余青同时建议,由于农业巨灾保险业务“高风险性、高赔付率、高亏损率”的特点,再保险公司仅靠自身的能力难以支撑应对农业巨灾风险的责任,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农业保险巨灾保障基金。“通过建立政府资金支持、保险再保险公司自有储备、社会各界捐助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为农业保险再保险提供巨灾超赔保障,从而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再保险的承保能力,推进我国农险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2班
孟潇
2241609033
第二篇:西南干旱
范文:《为西南灾区捐款和节水的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春天本来是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但在美丽的西南地区,今年却是河水干枯、田地荒芜、庄稼枯死、颗粒无收。百年不遇的大旱,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旱情加剧。据统计,干旱受灾人口达到5000多万人,逾两千万人饮水困难,有的受灾群众一周洗一次脸、一周洗一次碗筷,甚至有村民为给全村取水而牺牲……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Xx乡中心小学的莘莘学子从来都不缺乏爱心和责任心,这在四川地震救灾时早有体现。时值西南同胞遭受旱灾最艰难的时刻,老师们,同学们,如果你正在关注,如果你也觉得揪心,请加入为灾区人民捐款的行动吧。同为华夏子民,灾区同胞是我们此刻最真切的牵挂!颗颗爱心将化作充足的水源流向龟裂的土地,我们的每份捐助将化为股股清澈的甘泉,滋润灾区人民的心田。相信我们的捐赠会给灾区群众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力量,我们的付出必将换得灾区群众的微笑,微笑里涌满清澈的泪花……
我们的力量或许微薄,但这情,送到了灾区便是救命甘霖,来吧,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携手同心、众志成城,与受灾群众一起共度难关,早日夺取抗旱救灾的胜利!
此次旱灾,再次敲响了环境恶化的警钟。在此,我们也向全校学生发出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倡议:
1.请尽量使用脸盆洗脸、洗手。
2.在没有脸盆、水杯情况下,洗脸、洗手、刷牙时,请控制水龙头开关大小,并及时断水。
3.见到有浪费水资源现象,请及时制止。
4.宣传节约用水,做到身体力行,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参与节约用水。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节约用水不仅仅成为一句干枯的口号,用我们的举手之劳换来一方净土、一片蓝天,让节约用水的绿色情怀填满我们的心房,响应学校的号召,从我做起,为建设节约型校园贡献我们的力量!
Xx乡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部
2010年3月30日
第三篇:西南干旱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心系旱区,节约用水》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鸟争鸣,大自然带给我们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就在这无限美好的时间里,我国风光秀丽的西南五省旱区,却正在经历着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八个月天不下雨,河床干了,井水枯了,大地裂了,庄稼死了。因为干旱,无数的牲畜渴死;因为干旱,美丽的贵州黄果树瀑布断流;因为干旱,很多的工厂停产;因为干旱,甚至出现了大批的老百姓饮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从报纸上、电视上、互联网上,我们看到了无数人用水桶到很远的地方去背水,山区里许多和我们一样的学生手捧大碗喝着盛满黄澄澄泥沙的浑水.......,这一幕幕场景让我们看了触目惊心。
同学们,无情的干旱给深在灾区的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当我们生活在温馨的校园,喝着可口的纯净水,吃着美味的饭菜时,是否想过那些渴望喝上一口甘甜的水的同学们呢?每当我想到我们洗脸、洗手、冲厕所时对水的不珍惜和浪费,我就会深深的感到惭愧和自责。一位哲学家说过:“如果人类从现在开始再不节约用水,若干年后,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
所以我倡议: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节约用水,爱护环境。为建设未来更加美好的家园携手努力!
最后,让我们祈福祖国的西南旱区早降甘露,祝愿远在灾区的人们生活和谐美好!
谢谢大家!
第四篇:西南干旱思想汇报
爱的党组织:
今年以来,西南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大旱。一些地方的灾情达到百年一遇,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给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带来很大困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各有关部门紧急动员、迅速行动,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旱区干部群众正在尽最大努力抗击干旱,奋力自救。
要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必不可少,抗旱体系和抗旱措施的科学高效同样至关重要。
首先,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形成一股合力。保证信息通畅,指挥有力。做好监测预报,加强对雨水情、旱情的分析、会商和研判,为科学制定应对旱情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各级抗旱组织要互相配合,协调行动,提高抗旱效率,把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刀刃上。
其次,要科学管理调配抗旱水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供水方案。对旱区的缺水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底,算清水账。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同时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种应急措施,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妥善安排好生产用水。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再次,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的职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根据水源现状,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旱作物种植面积,适时补种、改种农作物,推广抗旱节水技术,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第五篇:西南干旱情况调查表
楚雄州抗旱实况调查 ——以楚雄市及武定县为例
调查时间:2010年7月15日
调查地点: 楚雄师院新老校区、校园附近地区、尹家嘴水库和武定县 调查对象:师院在校学生、学校附近楚雄市民、尹家嘴周边农田及武
定县各受灾地区
调查方法:制作问卷调查表分发到调查对象手中,自由填写;现场访
谈、实验法等
调查人: 楚雄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协会成员。调查分工:以小组形式分别在不同地点对各行各业市民展开调查。
一、灾情简介
最近以来,楚雄、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其中楚雄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旱情。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3月26日18时,楚雄、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500万亩、占全国的84%,作物受旱7034万亩,重旱2539万亩、干枯148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2466万亩;有1893万人、117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和75%。
重庆 长江及嘉陵江水位持续下降,自2月下旬以来,干旱又有加重趋势,本月下旬,降水总趋势仍以偏少为主,预计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干旱仍将持续或发展。
贵州 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6个发生旱情,1700多万人出现吃水困难。
广西 14个市中已有12个市出现旱情,176万人、8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四川 自去年冬春以来的持续旱情已使四川6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
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中国西南五省的旱情不断加重。其中楚雄、广西的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严重干旱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近期楚雄州气象干旱发展迅速,旱情严重,导致土壤表层墒情不足,农业受灾严重,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持续偏高。干旱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程度重是楚雄省气象干旱发生发展的主要特点。楚雄干湿季分明,降水量在季节上分配极为不均。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为楚雄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至20%,冬春季干旱多发。特别是从2002年以来,楚雄处于夏秋季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的气候背景下,这也为2009年秋季以来干旱的发生提供了干暖的气候背景。气象专家分析说,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雨季提早结束是造成楚雄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监测显示,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2月23日,楚雄省平均降水量为521.6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30%,打破了1959年以来同期平均降水量的最少纪录;平均最高气温为23.7℃,比多年同期平均偏高2.0℃,打破了1959年以来同期平均最高气温纪录;2009年7月至12月,楚雄省平均水汽蒸发量为822.5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多12%;2009年9月1日至今年2月23日,楚雄省平均降雨日数为31天,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少44%,打破了1959年以来同期降雨日数的最少纪录。
二、调查目的:
西南地区的旱情可以说无人不知晓,西南五省2千万人饮水困难,旱情百年一遇。为了让楚雄市民进一步了解灾情和提高节水意识。
缓解我们的灾情,特对市区各个场所进行调查。同时这次调查也将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等。
三 原因分析
目前的情况看,气候专家大多认为,高温少雨是出现干旱的直接原因,但又是什么造成高温少雨的呢?今年我国西南的干旱至今未有缓解迹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从中原因众说纷纭。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究员王劲松表示,去年6月以来,中东太平洋海一直增暖,处于厄尔尼诺状态,这种海温异常影响印度季风减弱,导致西南干旱发生。去年入秋以来,西南气流偏弱、水汽输送少造成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这是楚雄等地产生持续气象干旱的直接原因。
“高温少雨是西南地区出现干旱的最直接原因。”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从大气环流形势看,入冬以来,南支槽偏弱,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比较弱,致使水汽供应不足,加之南方地区气候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响应滞后,西南地区容易出现气象干旱。
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则认为,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另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向东走,将热带水汽
带走,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与之相反,热带水汽减少,由南方进入到西南的水汽也偏少了。
这些年,西南地区农业水利设施薄弱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报道,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已建成水库总计约8.7万座,其中病险水库约3.7万座,而病险水库主要就是中小型水库,约占总病险水库的99.9%,楚雄也不例外,由于复杂的地质结构,境内的水库大多为中小型水库,且多数年久失修。近两年来,尽管中央和楚雄省政府都在逐步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资,但是由于病险水库基数太大,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四、调查问卷的汇总情况: 我所在的小组分别学生、农牧民、机关企事业工作人员调查得出一下结论:对所住地是否缺水问题:有33%人紧缺水,58%的人少量缺水,仅有0.8%的人不缺水。
结论—楚雄市大多地方缺水,只有少数地区供水正常。对灾情关注问题:60%的人十分关注灾情,30%的人偶尔关心。10%的人从不关注。
结论----大多数市民都是很关心灾情的,从中可看出他们对社会的则任感。
3是否因灾情而改变生活方式:90%更加注意节约用水,10%主动参与一些生态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
结论—大多数人已经身体力行参与到这次抗灾行动中了。献爱心问题:25%捐了钱,17%没有捐献,58%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找不到途径。结论—面对灾情,市民们还是有爱心的,只是社会缺乏一些有效地途径致使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5导致干旱原因问题:42%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33%认为是人类自己的行为导致。
结论—气候变暖和人类的破坏导致了旱灾。
6干旱是否会对中国粮食造成影响的问题:75%认为造成了较大影响,25%认为没多大影响。
结论—旱灾对粮食产量是有较大影响的。
7对饮用水来源、关注程度:17%的人很关注,67%的人一般关注,17%从不观注。
结论—人们还是很关心饮用水问题,从中看出他们对生命、生活质量的追求。
五、解决策施:
政府民间都在积极行动,共渡难关。旱情发生后,只能保证人、畜饮水,农业生产被迫停止。
一、对外输送农村劳动力,以减少干旱对农民的损失。
二、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寻找水源,打深井,尽力解决灾民的饮水问题。
三、组织驻地部队给山区的农村、学校等单位送水。
四、组织对口支援,互帮互助。
作为一名深处灾区的人来说,每天正常的刷牙洗脸吃饭...日常生活已被打乱,渴望着老天赶快下雨....另外,政府方面已经决定从今年起,加大楚雄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慢慢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
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灾区,人人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一定能取得抗旱救灾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