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精准扶贫工作路径的几点探讨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路径的几点探讨
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经成为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经济发展滞后,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有的放矢地打一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如何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我们对****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调研,并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路径进行探讨和思考。
一、抓好产业培育是精准扶贫的基础。
根据我们调查,**县贫困成因主要表现为: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从区域上看,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而形成的贫困,****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就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集中分布在*****的特困片区,这是****贫困问题的共性成因。阶层性贫困则是贫困户个人、家庭由于身体素质比较差、文化程度比较低、家庭劳动力少、缺乏生产资料和社会关系、因病残、因学等原因而导致的贫困,这是贫困户致贫的个性成因。为此,要把扶贫措施选择与致贫根源精准融合,科学谋划,在优选产业上力求取得实效。
第一,培育基础产业。精准扶贫,关键是要选好一个产业。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短板”是没有产业的支撑,必须因地制宜,挖掘 当地潜力,精心培育脱贫产业,实现稳定脱贫。通过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升级劳务产业,培育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立足当前,谋求长远,通过产业开发,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培育优势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措施。要借鉴****在苹果产业培育上成功的经验,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资源和产业基础,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区域产业品牌。注重4个贫困片区在中药材种植、畜牧养殖、林果等传统主导产业上多作文章,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经营性收入。
精准确立扶贫支柱主导产业,就要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按照市场需求,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开发重点,把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优势。
升级劳务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有效手段。目前,****贫困地区工资性收入主要靠劳务产业,已经成为贫困户收入来源的主体。但贫困地区由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大多又缺乏劳动技能,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艰苦、工资收入较低的工种去务工。加强对贫困户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扶持他们学会一技之长,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增强在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获得相对更高的工资性收入,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脱贫措施。
第二,拉长产业链条。精耕就是脱贫产业靠精细的工作和高投入 增加贫困户收入。培育基础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相关产业,要把贫困户纳入围绕着产业共同产品而展开的产业链条上,并成为这一链条的一环,实行区域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多种专业生产区、专业村、专业户,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以产业开发为基础,覆盖带动更多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开发中来,从产业开发中增加收入、增强发展能力。脱贫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支持优势,加大产业投入的力度,使产业规划、产业培育、产业发展多环节相互衔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第三,拓展产品营销市场。市场营销是贫困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短板”,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地区有好多优质农、药、畜、禽产品,而且这些产品属于原生态产品的或食品、原料,目前市场上对原生态产品很受欢迎,但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低,仍然处于“自产自销”的状况,远离市场、销售成本太高,常常会因市场原因而出现滞销,产品难以实现其价值。我认为:
一要扶持培育一支营销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商品价格跌宕起伏,这就需要一支专业的营销企业去做;二要扶持开办电子商务。要倡导贫困地区电商的发展,积极引导营销本地商品,在全国市场中打开销路,增加收入;三要积极宣传特优农产品。借鉴举办“苹果节”的宣传推介模式,大力宣传****特色产品和服务;四要做好对产品的认证工作。按照相关程序,对产品进行注册和论证,保证产品的安全。
二、创新机制是精准扶贫的动力
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要在借鉴30年扶贫经验的基础上,革新过去分散式扶贫的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力争按时全面实现省委提出的精准扶贫目标。
(一)推动生产方式新转变
马克思曾经说过,衡量进步的标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就是说,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引擎。产品质量的好坏依赖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而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则受制于生产者所掌握的丰富的技术手段与社会管理能力,亦即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组织方式。
据调查,****贫困地区生产方式中生产经营规模小、方式粗放、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效率不高是突出表现。扶贫开发同样要求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生产,同时依靠科技,推进农产品升级换代,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现代化大市场的需求。
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就要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和扶贫资金、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在生产中尽可能多地使用机械作业,增加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把劳动者从长期严酷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方式新转变。
(二)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旨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并充 分发挥其制度优越性,在贫困地区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改善农村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农业发展潜力。
贫困地区从体制方面看,由于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落后、经营品种多、规模细小、生产粗放、抗风险能力弱,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农民专业合作机制的集成创新,形成集约化的家庭生产经营与产业化的合作服务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从而切实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的根本问题,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具体来说,要着重在“五化”上下功夫,增强贫困户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农业产业链利润分割的能力,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创造条件。
(三)合理配臵资源要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的合理配臵,实质上是由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即价值规律决定的。合理配臵资源就是符合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有效的资源使用,其着眼点在于“有效”,“有用”,使资源的安排能可持续地满足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需要,体现资源配臵的合理性,有效性,必须使公平和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然要求政府在资源配臵中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人、财、物、科技、信息等资源的使用 和安排的优先考虑到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优化配臵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由市场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配臵,从而自动地实现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臵。这就要求贫困地区产业链的生产结构要与市场需求结构一致,从社会整体需求的层面保证资源配臵的合理高效;并要节约使用资源,努力在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加强管理、提高技术,以降低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
在精准扶贫中既要体现资源配臵的合理性,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倾斜,又要体现资源的优化配臵效率,使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健全组织是精准扶贫的保障
贫困地区村组织是扶贫的直接组织者,贫困农民是精准脱贫的主体,充分发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困难群众的主体作用是精准脱贫的关键。在精准扶贫的新形势下,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贫困户组织化程度
考查贫困户脱贫中的困境不难发现,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着规模小、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形势下,解决贫困农民增收困境客观上要求提高组织化程度,发展各种经济组织,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既能克服生产、流通小规 模经营的困难,降低交易成本,化解市场风险;又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助于实施现代经营理念,促进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产业的竞争力。使贫困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分享相对较高的收益。
(二)因地制宜选择组织化模式
****贫困户分布在不同区域,区间立地条件、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在贫困农民的组织化模式选择上,必须考虑到各地的差异性,赋予农民充分的自主选择权。鉴于各地成功的经验,提高贫困农民组织化程度,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
1、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这种模式现阶段比较符合****贫困农民经济组织化实际,是农民经济组织的主流形式。
2、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模式。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组织化程度的要求,龙头企业需要组织起来的农户,农户也需要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对接,构建起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新机制。****有中药材种植的贫困地区,可以借鉴这种组织化模式,但关键是贫困农民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利益分配。
3、生产服务的组织化提供模式。****农户经营规模小,通过土地经营规模扩张,组织化程度提高获取规模效应的空间有限。这类 模式在****主要在苹果产区苹果树病虫害防治专业组织、既节约了防治成本、提高了防治的时效性和专业性。同时,又增加了服务组织成员的收入。
4、公司制企业模式。公司制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基本主体,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人为核心不同,公司制企业以资本作为运营与分配利润的核心,通过自愿入股的形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新型的农业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贫困地区要探讨以土地、生产资料入股的方式,分享到企业收益。
(三)组织化培训
提高贫困农民的素质是脱贫致富的首要因素,****贫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精神贫困、科技素质低,劳动技能缺乏。这就需要有的放矢地加大培训力度,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掌握一到两项技能,增强脱贫本领。
加强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每个贫困农民掌握一至两项技能,逐步成为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精准脱贫中的作用。目前,特别注重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务经济效益,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扶贫产业开发和培育处于核心地位,提高贫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位于关键环节,精心细致地做好重点环节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群众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如期完成精准脱贫的艰巨任务。
作者姓名: 祁国正
现工作单位:****县委党校
职称:讲师
联系方式:电话 ***
邮箱:lxlzb0615@126.com9
第二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与路径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与路径
[摘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实现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力实施“技能致富”计划,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调研发现,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成效,应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推进教学改革,精准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加强职教培训,精准培训提升技术技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帮扶促就业;加强观念引导,精准宣传职业教育内在价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问题;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宁夏作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技能富民行动”,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拔穷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不仅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更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持续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人才智力基础。
一、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
(一)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机制。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从制度层面完善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机制体制,陆续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精准脱贫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见》《宁夏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和《闽宁职业教育协作助力脱贫攻坚工
作实施方案》等,提出以扶贫开发重点县职业教育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为抓手,引导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自治区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强化职业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投入 61.74 亿元建设西部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占地 8.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 171.3万平方米。建设了涉及能源化工、葡萄酒工程、设施农业、枸杞保鲜与加工等多领域的国家级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全区建成 3 所国家级骨干示范性高职院校,13 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山区贫困家庭脱贫提供了技能保障。
(三)建立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2013 年以省为单位在西部率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学生享受每生每年 2000 元生活补助。2016 年开始,固原市实行“三免一补”,2017 年秋季学期开始,扩大到山区 9 县和其他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构建了国家资助、扶贫资助和社会资助三大体系。自 2007 年以来,全区中等民族职业学校学生共有 23 万人次享受到每人每年 1500 元的国家助学金;有 3.5 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得到“雨露计划”每人每年 1500 元的补助;近1 万名学生接受了社会资助基金。
(四)加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力度。自治区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教师编制管理方式和专业技能型师资引进、聘用、培训办法,通过国家级、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专业课教师培训实现全覆盖。与天津市联合培养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近
200 名,职业教育教师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充分发挥示范骨干职业院校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职业教育结对帮扶。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职业教育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自治区多渠道帮扶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成立山东、福建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站,促进中南部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到东部发达地区创业就业。2006 年至今,宁夏赴东部地区实习和就业的学生总数已超过 9 万人,其中来自中南部地区学生约为 7.85 万人,有近5 万名学生在当地就业创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现实问题
(一)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精准度有待加强。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精准度不足制约着精准扶贫的有效开展。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宁夏的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各家各户的情况差异明显,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地区的扶贫办在识别扶贫对象的过程中,对农村贫困户的认定、收入计算方法、贫困类别、致贫原因、脱贫能力、接受教育情况等信息不够精准。案例 1:一位职业院校学生处的工作人员讲述在认定扶贫学生时,学校主要是看学生出具的扶贫开发办公室认定的书面证明材料,即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登记表,依此向贫困学生发放各类补助和补贴。职业院校仅仅依据这一纸书面材料落实扶贫措施,难以有效地将教育资源投入到最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身上去,容易造成真正贫困个体没有得到认定、不能得到帮扶的情况。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长期以来,职业
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办学形式单一、竞争力不强;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职业院校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给职业教育拔根除贫带来相当困难。案例 2:一位扶贫办工作人员的讲述宁夏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相匹配,没有精准面向区域需求与贫困需求,社会服务功能拓展不够。宁夏高、中职职业院校专业布点最多的是机电、计算机、电子等技术专业,作为贫困地区的支柱型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仅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 7 所院校设立相关专业。专业更新速度缓慢,农民靠种养业(果蔬种植技术、牛羊猪养殖技术)为主要增收方式,而这方面的课程尤其现代农业少之又少,专业结构的非精准对接很难真正满足精准扶贫的实际需要。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培训效果不佳。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能够有效帮助贫困劳动者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就业创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实现有尊严、可持续脱贫。但贫困劳动者工作流动性较大,家庭经济负担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不一等是当前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难题。案例 3:一位曾经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的讲述因为交通不便、平日还要兼顾劳动生产,尤其还有一些散居贫困户,难以集中时间、地点参加培训学习。技能培训课程设置单一、重复,培训内容与形式和贫困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情况不相适应,很难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要。由于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之前,相关部门很少针对农民个人意愿、开展技能培训的合适时间等进行调查,致使技能培训
固定时间安排困难,培训内容判断出现偏差,影响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
(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创业是促进贫困地区就业的重要形式,而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通过创新创业,有能力的贫困生把高校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等辐射到贫困地区,带动当地脱贫致富,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然而,宁夏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还存在明显不足。案例4:一位就业创业与人才服务局工作人员的讲述宁夏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创新创业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缺少创业实践经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也制约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需要高职院校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五)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功能定位认识不足。受“重文凭、轻技能”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劳动力就业市场招聘人才时大多要求学历处于本专科以上,造成人们普遍对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认识不足。而贫困地区尤其宁夏中南部山区人口由于见识不广、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等,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和歧视表现得更为突出。案例 5:一位宁夏职业院校学生家长的讲述只有通过读书上大学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宁愿让孩子上学费昂贵的三本院校,也不愿意送入一流职业院校学习。之所以让孩子就读职业院校,是因为没有考上高等院校。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社会认
可较低,已成为影响宁夏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给职业教育服务于精准扶贫战略带来思想观念上的极大阻力,也滞后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脚步。
三、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一)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真贫,真扶贫”,强调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因此,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健全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机制。第一,政府部门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程序,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各级基层行政部门和组织要成立扶贫对象识别调查组,通过实地调研确认贫困户,深入了解贫困对象的贫困类别、致贫原因、文化程度、脱贫能力等具体信息,并登记在册、建档立卡,建立互联互通的各级扶贫信息系统平台。早在 2017 年,自治区主席咸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要建成精准扶贫云应用系统,对建档立卡户实行动态管理。第二,职业院校要在政府部门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对贫困学生“精准施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上学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将统计的结果同扶贫数据系统的信息进行核对,及时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情况,在此基础上“精准施策”。
(二)推进教学改革,精准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一是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宁夏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的需要,面向贫困地区开设一些市场急需的特色专业,加大涉农类专业的开设比例,如生态农业、农产品营销、乡村旅游等,加大一些就业前景好、收入高的专业设置和投入,如老年服务、家政服务、社区康复等,形成一批叫得响、有
优势的品牌专业,用鲜明实用的技能特色增强贫困子女入学的吸引力、就业的竞争力。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和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发挥职教合作优势,把贫困地区的学生送到东部发达地区甚至国外去就业发展。如为帮助宁夏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在福建稳定就业,2018 年以来,在闽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强力推动下,宁夏向福建转移就业 7333 人,其中山区 9 县(区)输出农村贫困劳动力 1073 人。
(三)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精准培训提升技术技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的是提高贫困对象的发展能力,促进贫困人口的发展。为此,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培训质量。一是建立综合性职教扶贫技能培训开放平台。在贫困群体中采取“群众点菜、专家主厨”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定期派遣相关行业部门的技术专家,深入生产劳动一线,及时解答贫困群体劳动生产中的困惑难题,帮助他们快速有效地掌握一技之长。如盐池县 2018 年开展送培送技术下乡活动,培训学员 12 期 884 人,对 1000 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开展了滩羊养殖、黄花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并安排学员到宁夏大学北农饲料厂、盐池县滩羊繁育中心等企业观摩学习,切实增强了城乡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合宁夏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在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村委会主任等群体中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培养地方农
业致富带头人。三是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推动职业教育扶贫。充分利用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的新机遇,依靠教育信息技术,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在家务农、外出务工或者回乡创业者采取“菜单”式培训,根据学习者的时间、地点提供所需的项目培训,针对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请求专家指导。
(四)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帮扶促就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相融合。一是实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建立职业院校贫困家庭学生实名制信息库并建档立卡,面向建档立卡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创业教育培训,举办专门招聘会,挖掘合适就业岗位,优先推荐和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回乡创业的贫困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小额担保贴息。二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应依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等,提高贫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主动性,增强贫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2018年在银川市闽宁镇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闽宁专场活动,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洗礼、立志创新创业,帮助宁夏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重要作用。
(五)加强观念引导,精准宣传职业教育内在价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应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使社会和贫困人员自觉从思想上接受职业教育、从行动上选择职业教育。一是要加强政府部门的观念引导。各级政府应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新时
代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大众尤其贫困人口正确认识劳动的社会价值和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广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让社会公众从方方面面感受到职业教育的美好前景,让职教成才的观念在社会中广为传播,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世俗偏见。二是多渠道立体式进行精准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和网站、微信、微博、手机 App等新兴媒体,从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就业优势、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精准宣传,使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理解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讲好身边职业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深入挖掘农村优秀技能人才的典型事例,使贫困群体感受到只有掌握技能才能真正“促就业、促生产、促发展”;引导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改变“唯文凭论”“唯学历论”等错误的人才招聘观念。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EB/OL].
[2]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我区职业教育六项措施助推精准脱贫[EB/OL].
[3]余维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背景下宁夏职业教育发展与职教园区作用发挥之我见[J].宁夏教育,2016(11).
[4]彭晓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立论依据、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12).
[5]廖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8(4).
[6]于晶.高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
作者:王小蕾 刘瑜 单位: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精准扶贫中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精准扶贫中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摘要]在新形势下的农村建设及发展过程中,精准扶贫工作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内容及任务,也是实现农村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精准扶贫工程中,农村经济发展属于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促使精准扶贫取得更满意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因而需要对精准扶贫中的农村经济发展加强重视及认识,并且要积极实现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本文就新时期精准扶贫中农村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以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更好成果。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随着国家政府对农村发展越来越重视,在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中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且对于精准扶贫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使其得到满意的效果。在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中,需要有效开展各个方面的工作,而农村经济发展就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因而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精准扶贫中的农村经济发展加强重视,并且需要选择有效途径实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良好发展,以满足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实际需求,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支持及保障。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基础设施缺乏完善
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首要影响因素就是相关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有利支持及保障。在经济发展方面,交通运输属于十分重要的一个条件,而农村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且道路修建存在较大难度,也就致使农村地区的基本交
通条件不够理想,对于外界经济信息也就很难充分快速把握,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另外,目前农村生产劳动形式相对而言仍旧比较落后,很多农村地区仍旧选择传统劳动方式,有关的先进设备比较缺乏,导致农民工作效率比较低,且效益比较差,农业生产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比较大,很难得到理想的生产效果,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此外,目前农村地区水利设施及相关通信设施仍比较缺乏,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1.2 农民整体素质比较差
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素质已经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当前农民的整体素质并不理想,致使农村经济发展不够理想。就目前农村地区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农村教育虽然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然而相比于城市教育仍旧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而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教育之前存在密切关系,也就致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理想。对于大多数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一些学生,在毕业之后也都进入城市工作及生活,农村地区所剩余的劳动力都是一些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农民,这些人的小农经济意识比较严重,不具备现代化的农业思想,且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未掌握及应用先进的技术,导致农业生产效益比较差,最终影响农村整体经济发展。另外,由于农民整体素质比较差,对于很多新型的赚钱方式缺乏充分了解及掌握,影响农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就使农村经济受到影响。
1.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理想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因而需要实现集体经济的良好发展,然而,目前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并不理想,基本上都会以个体经济为主,经济个体比较分散,相关产业规模也比较小,这种情况通常只能实现农村特殊个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无法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就无法使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比较少。同时,农村地区的现代化产业比较少,基本都是传统产业,这种传统产业已经不符合现代发展需求,且所得到的经济效益比较低,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很难得到较好的成果。新时期精准扶贫中农村经济发展有效途径及策略
2.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为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更有效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层政府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农村经济发展加强重视,并且需要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投入力度,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建设,从而使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更好的基础与支持。一方面而言,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交通道路建设,修建公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拓宽农村道路,从而使农村交通更加便利,为农产品的向外运输及外来资源的进入提供更好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强通讯工程及水利工程建设,以更好接收外来信息,了解经济发展新态势,以结合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更理想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更好实施,使农业生产效益提升,进
而提升农业经济水平,最终可实现农业整体经济的有效发展。
2.2 强化农民整体素质
在目前精准扶贫中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应当增强农民的整体素质,这也是精准扶贫项目实施中的必然要求,主要是因为在农民素质得以真正提升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农民脱贫真正实现,使农民经济水平提升,从而使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真正实现。首先,农村基层政府单位需要对农村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从多个方面入手对农民进行培训,不但要培养其农业技术及知识,并且要对其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从而使农民的整体素质能够得以提升,使农民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新知识及新事物能够主动接受并且掌握,同时促使其改变以往的小农经济意识,对现代化经济发展理念加强理解,促使其通过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其次,农村地区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入农村地区发展,从而使农村地区发展具有更多地高素质技术人才,为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及保证,使其得到更好发展。
2.3 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在精准扶贫项目中,其主要目的就是缩小农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也就十分必要。首先,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将其作为整体对待,对于土地资源整合需要加强重视,促使农村集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对于闲置土地需要进行充分合理利用,对选择土地租赁方式,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形式的进一步丰富,还需要发展除农业之外的其它相关产业,从而使农村经济结构更完善,实现其更好发展。其次,对现代化科学技术需要进行充分合理利用,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创新农村产业结构及模式,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及进一步发展,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满意成果。结语
在目前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属于十分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农村整体良好发展的重要任务及基础,因而需要积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为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更理想发展,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精准扶贫,从各个方面入手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经济水平得以有效提升,为农村地区整体良好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与支持。
[参考文献]
[1]付敏.新时期精准扶贫中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2]汪雪梅.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9(31).[3]田鹤林.精准扶贫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0).[4]李艳.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8).作者:杨梦迪 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第四篇: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提纲
穆棱镇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提纲
为切实做好迎接国家第三方评估及省际扶贫交叉检查,确保脱贫攻坚成效,通过近阶段 “动态调整”和精准帮扶工作,结合我镇实际,科学规划、认真落实,现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做以汇报。不足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精准识别基本情况
高度重视动态管理工作,将识别要精准紧紧抓在手上。目前我镇通过“回头看”和“动态调整”,识别出贫困户58户142人,脱贫户2户5人。一是领导重视。镇党委迅速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脱贫开发攻坚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层层落实的责任制。二是宣传到位。通过召开动员会、入户宣传、印发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标语、微信群等各种方式和形式保证知晓率100%。三是严格操作程序。在精准识别过程中充分发动帮扶单位、包村领导、包村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逐户逐人入户核查、签字负责。严把精准识别关,将真正贫困的村民纳入到建档立卡对象。四是落实督查机制。机关干部(除窗口单位)全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与绩效考核挂钩;村三职干部全额工资与扶贫工作挂钓并实行“一票否决”。
二、交叉检查档案整理情况
按照穆棱市扶贫办下发的乡镇脱贫攻坚成效考评要点材料清单。一是及时完善镇、村、户档案。镇级扶贫档案和村级档案
第五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要切实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大家创业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供大家参考选择。
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红光村位于海林镇西部 12 公里处,与 301 国道相邻,共有耕地面积 5917 亩,其中水田2253 亩,旱田 3687 亩,农业住户 320 户,农业人口 1500 人,2017 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 2户,边缘户 25 户,危房户 19 户。
二、帮扶措施和成效
按照《海林市扶贫领域问题自查及整改工作实施方案》(海扶组发〔2018〕2 号)及《关于进一步推进问题整改提高脱贫攻坚质效的实施方案》(海扶组发〔2018〕6 号)的通知要求,医院会同村“两委”班子一同制定了精准帮扶措施,确保做到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精确瞄准,为扶贫对象制定具体可行的脱贫帮扶计划。结合医院特点,为 2 户贫困户上门义诊和免费检查身体。广泛宣传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为 25 户边缘户和 19 户危房户建档,强化思想引导,强化脱贫自立自强意识,鼓励、扶持两户建档立卡户发展养牛产业增收。
贫困户史兴产 61 岁,无儿无女,妻子 56 岁,为一级听力残疾,无劳动能力。家有耕地7 亩,年人均纯收入 3075 元。房屋为 C 级危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生活条件艰苦。海林镇政府投入 5000 元,市医院投入 6500 元,对其危房进行外墙保温,更换了房顶彩钢瓦和 24米彩钢杖墙。市医院又投入 1800 元对其房屋内进行粉刷,并用山砂铺垫了院里地面,改善了史兴产家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考虑到史兴产夫妻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发展养牛业,医院帮扶 3000 元、史兴产自筹 3000 元购买了 1 头小母牛,通过养牛产业增收,今年人均纯收入能达到 5400 元。
贫困户东野长宗 64 岁,妻子 61 岁。儿子 30 岁,患精神病(有低保),无劳动能力。常年口服药物治疗,发作期需住院治疗,年自付治疗费用约 1 万元。家有耕地 13 亩,原有母牛 1头,年人均纯收入 3089 元。考虑到东野长宗有养牛经验,医院帮助其发展养牛业,医院帮扶3450 元、东野长宗自筹 3000 元购买 1 头小母牛,力争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市医院投入1500 元对其房屋进行粉刷,并用山砂铺垫了院里地面,改善了生活环境,通过养牛产业增收,今年人均纯收入能达到 8200。
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xxx 共有相对贫困户为 136 户共 318 人(有劳动力贫困户 61 户共 235 人,无劳动力户 75户共 83 人)。截止目前 136 户 318 人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其中有 133 户 307 人于 2019 年月份已脱贫退出,有 3 户 11 人在 2020 年 2 月份达出脱贫标准,正在申请退出。
二、具体增收措施
1、鼓励和引导务工促进增收,全镇共有 53 户 77 人通过务工促进增收;
2、自主发展项目促进增收,有劳动力贫困户 61 户中有 57 户有自主发展项目(养殖和种植)促进增收;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增收,依托旧城雾山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种植旱地西洋菜 120 亩,参与入股贫困户菜有 31 户,每户每年增收 4000 元以上;
4、通过县统筹资金入股县小水电,年终资产收益增收,每人每年 400 元。
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2018 年,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精准扶贫文件精神,借助政策和自身条件,开展精准扶贫,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村 2018 年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禄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46 户 76 人,2014、2015 年退出户 10 户,2016 年脱贫户 13户,2017 年脱贫户 4 户,2018 年预脱贫户 9 户,经过今年以来,全村根据市、镇两级脱贫攻坚工作总部署,牢固树立全镇一盘棋,走好扶贫每一步指导思想,以促进贫困人口脱贫为目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贫措施。我村坚持党组织书记抓扶贫,驻村工作对指导扶贫工作的方针,明确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分工要求,特别是关乎扶贫工作质量的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危房改造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养老保险等工作,明确各村干部的分工任务,将扶贫开发作为全村当前首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落实扶贫措施和扶贫政策,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同时,我村加强组织纪律管理,对于上级所传达的文件、会议精神,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集中讨论,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按质按量的完成各项扶贫任务,为贫困户实现脱贫创造条件。
二、加强和后盾单位的沟通,开展结对帮扶。我村共有后盾帮扶单位 5 个,帮扶人 30人,通过构建后盾单位、镇联村干部、村三委干部、三位一体的帮扶机制,抓建好一户一档,做好一户一策、评估好一户一动态三个环节,凝聚扶贫攻坚合力。在日常的扶贫工作中,积极与帮扶人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将上级的政策告知帮扶人,并协助帮扶人向贫困户传达,确保扶贫政策宣传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让贫困户能够享受应得的扶贫政策。同时,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我村根据实际情况,召集帮扶人进行培训。其中集中式的大型培训会 4 次,前往后盾单位逐一培训 30 次,通过培训会的举办,让帮扶人能够不断熟悉扶贫政策,并切实提高了扶贫业务知识水平。
三、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面貌助力脱贫攻坚。2018 年,禄全村仅仅围绕贫困户脱贫户标准的要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积极向上级申请,于 2018 年 10 月份
开工建设了桥头屯到红珠岭篮球场支线、土贵屯到风满岭的水泥路,并已于 11 月中旬全部完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于今年 7 月份开工建设的木浦屯移民公共活动中心已经完成了主体建设,预计 2019 年春节前便可完工投入使用。同时禄全村的改厨改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该项旨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优先照顾贫困户,目前已经有 7 户贫困户领取了物资,并安装完毕,全村完成改厨改厕的农户已达 55 户。
四、通过产业“以奖代补”为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动力,2018 年,我村共有 15 户贫困户申请产业“以奖代补”,共获得补助 20625 元,通过这一政策,确保了特色产业实现了贫困户的全覆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五,加大基本保障,确保三保障工作不漏一户,不漏一人。针对部分村贫困户为丧失劳动力或因病致贫,禄全村积极落实好新农合、大病救助、民政临时救助等惠农民生政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同时,对符合办理特困供养的贫困户,及时帮助他们办理,让特困供养人员能够按规定享受相关补贴。
六、以集体经济发展为动力,助推群众脱贫致富。积极调整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盘活村现有集体资产,通过入股源安堂,获得 1300 元的村集体经济“第一桶金”,最大化发挥闲置资源的作用,在改厨改厕工作中,通过企业和合作社的合作,让合作社参与到改厨改厕项目,使得合作社如期完成了 2 万元收入的任务。下一步,我村将以这些资金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资本,通过将资金和现有的土地产权资源相结合,和企业合作,积极引进项目,为我村脱贫攻坚助力,争取 2019 年能够为贫困户实现更为明显的增收,让项目的银镜为我村面貌的改变贡献应有的力量。
七、开展脱贫“双认定”工作和信息核对工作。按照镇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禄全村工作队通过入户核验,9 户 31 人“八有一超”情况全部达标,并召开评议会,确定我村 2018年脱贫户 9 户 31 人。在对扶贫手册的信息核对工作中,禄全村工作队和帮扶人一起,对扶贫手册的每一项内容进行仔细核对,共发现错误信息 60 多条,并逐一和信息员在扶贫系统上修改,确保扶贫信息“四个一致”,经过多次核对,我村的扶贫信息在 11 月 29 日前全部录入核对完毕,在镇党委的再次核查“双认定”表中,我村没有出现一个问题数据。11 月份的“双认定”工作和信息核对工作,为 12 月的扶贫考评打下了良好基础。
八、存在问题
1、特色产业发展仍没能形成规模化发展,对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同时特色产业的发展也缺少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
2、贫困户的“等、要、靠”思想仍然存在,部分贫困户不愿外出务工,对自己的现状过于满足,在扶贫工作中,一些贫困户过度依赖政府的扶持。
九、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在完成资产清查核查工作后,积极整合全村土地资源,优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引进规模化的特色产业,为贫困户的增收致富增添动力。
2、加强贫困户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我村将继续加强贫困户的扶志教育,让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同时,借助上级的技能培训班,积极鼓励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学有所成,真正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