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综述
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及近来的变化趋势
重视和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村环境品质,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业污染成为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加快治理农业污染步伐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农业污染的根源及危害程度
一般来说,农业污染分为天然和次生的。天然的是指一些地区土壤中本身就含有带毒的重金属元素;次生的是指健康的土壤被人为伤害而造成的。
1、来自农药的污染
据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提供的资料称,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品种有2500多个,加工制剂500多个,年产量40多万吨,居世界第二位。由于农民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农药喷雾实际附着于作物上的只有50%左右,农药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尚有70%的农药残留于农业环境中。更有甚者,有些农民在农作物收获前还施用农药,结果一部分直接污染粮食、水果、和蔬菜等,另一部分则污染土壤、空气和水,引起人和动植物造成急慢性中毒现象。
2、来自化肥的污染 因农民施肥方法不科学,化肥有效利用率低。据有关报道显示,2011年我国化肥产量达6027万吨,居世界首位,全国化肥年施用量达4000万吨以上,氮肥利用率仅30-40%,磷肥利用率为10-15%,钾肥利用率为40-60%,流失的很大部分则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盐渍化,使土壤中氮、磷养分富集,致水体富营养化,使农产品和饮用水中有毒成分增加,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害人体健康。我市总体上看肥料利用率比较低,氮肥利用率为22.8%;磷肥利用率为8.7%;钾肥的利用率为21.3%,与全国、全区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3、来自地膜的污染
随着地膜种植技术的推广,地膜带来的农田“白色污染”日趋严重,在农产品产量增加的同时,农膜污染己成为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有近半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给土壤带来了批量污染,使过去零星的易降解的农膜污染被批量的难以降解的污染所取代,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008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显示,我市废旧地膜的残留率高达46.2%,在全区12个盟市中列第一,2014年残留率仍高达40%,每亩农田土壤地膜残留量为3.4kg。
4、来自养殖业方面的污染
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原本用于蓄水用途的水库、山塘开辟为养殖场使用,有的配套养殖鱼类,2 有的在沿河两岸和人口密切生活区旁进行规模养殖。有的养殖场在饲料中滥用添加剂,还有的在畜禽用药时人药兽用,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废渣和恶臭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上。如此养殖业排出的污水、冲洗物、部分粪便及食物残渣,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重金属等。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后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河流、水塘,不仅对畜禽质量和人民群众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更是污染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环境。据环保部和农业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10年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184万吨和65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5%和25%,占农业源的95%和79%,养殖业污染成为农业污染的主要源头。
5、来自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
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不少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配备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散落在农村周边,污染农田、湖泊、河道、水塘,加之工业园区未经处理的废水排放,给农业灌溉带来的污染,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得不到质量保证。据我国农业部全国污灌区调查表明,在约140万公顷的污灌区中,遭受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灌区面积的64.8%,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吨。
二、农业污染的治理及相关措施 农民不合理和不规范使用农药、兽药、化肥、地膜、激素等农业投入品是造成农产品安全的直接隐患,使农业生产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等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污染,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很难有安全保证。全国各地一再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警示我们,治理农业污染刻不容缓。为此,我市农牧业局积极探索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生态农业等技术,我市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户用沼气池推广情况
按照养殖场—沼气—农田“三位一体”的模式,依托联户工程和养殖小区,大力发展循环产业,集中建设连体沼气池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拓展沼气利用新途径,实现了农田增产,农牧民增收。目前,我市户用沼气池保有量5万余座,有30050座户用沼气池能够正常产气。一座8--10m沼气池,每天可处理3-5口猪所排的所有粪便(每口猪每天排粪量一般为2.5公斤左右),全年可处理粪便3650公斤。按照使用新型高效沼气池技术,一年可产沼气380--450 m,提供的热能能够解决3--5口人的农户5---6个月的生活燃料,可节约煤炭1吨左右,可节省燃料费约760元。30050座沼气池全年可节约煤炭3.005万吨煤,折合标煤2.15万吨,可节约燃料费2283.8万元。
33为了使节能低碳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我市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组织培训班以及现场会议等形式,宣传沼气安全使用常识及发展农村沼气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沼气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农村卫生状况以及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宣传。利用村级展示栏对项目户进行统一公示,告知项目建设内容、资金补助标准,项目建设任务数。以沼气使用技术为主,组织科技直通车,送科技下乡,现场发放技术挂图、明白纸等宣传资料,选派技术人员进行不定期检查回访沼气户,最终形成“村村有专人管、户户有明白人”的良好局面。
2、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我市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调查、宣传、推广已有五年时间,由于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宣讲及时到位,农牧民对秸秆综合利用意识不断增强,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某些地区或个人正引进先进水平的秸秆转化设备,促进了我市农村牧区的过剩秸秆进行综合有效利用。目前,我市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秸秆饲料化。这是我市秸秆综合化利用最有效、也是利用量最大的一种方式。通过将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处理,饲喂畜禽,发展畜牧增值增收,转化过剩农作物秸秆。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秸秆养畜,实行农牧结合,形成环保型农业结构和节粮型畜牧业结构,是一条符合我市市情的可持续 农、畜牧业发展道路。
秸秆原料化。在农村能源建设中利用秸秆厌氧发酵产出沼气。即通过作物秸秆适配人畜粪便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产生出含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适应了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需求,同时消耗掉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可实现秸秆处理规模化的方式。
秸秆肥料化。秸秆在微生物菌种、净化剂等的作用下,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CO2、热量、抗病孢子、酶、有机和无机养料,进而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有机生产。该技术方便简单,运行成本低廉,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且每亩投入较少,即可达到增产增收、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少秸秆焚烧的目的,适用于从事温室大棚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的农户应用。我市在鄂托克旗和达拉特旗建设有日光温室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的示范点,通过试验示范对照比较,群众认识到此项技术是一个集生态、环保、经济等效益与一体的良性循环好技术。
3、新型再生清洁能源的推广
将沼气池建设、三沼综合利用、太阳能灶、太阳能供热取暖系统、风能利用,秸秆等生物质能利用等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创新和整合,使综合的节能环保模式广泛的应用于广大农村牧区。这正是我市农村目前推广的“农村牧区节能环保6 模式示范项目”的理念。
由市农村生态能源环保站站长组建的农村牧区节能环保模式创新团队已成功研发了自动跟踪太阳能灶和太阳能取暖自循环系统,且获得了国家专利。围绕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自循环系统和“四位一体”沼气建设模式的推广,我们制定了详实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技术方案。在节能环保模式推广的关键时期,项目组深入项目区蹲点开展政策宣传、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实行分片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重点普及推广“一池三改”、“四位一体”的技术集成化、生产集约化和发展持续化的节能环保模式,充分体现项目、技术、资源的“三集成”。目前,项目区已推广太阳能取暖自循环系统3000平方米。
4、节水灌溉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贡献
通过推广应用高标准节水灌溉设施,节约了农业用水量。2007-2014年,逐步完善规模经营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共发展喷灌基地148万亩、渠衬基地95万亩、管灌基地6万亩、滴灌基地6万亩。通过采取节水灌溉措施,节约了30%左右的用电量和30%以上的用水量,平均每亩地较常规灌溉模式年可节约用水70吨,255万亩基地每年可节水1.8亿吨。
5、测土配方施肥措施及成效
通过玉米施肥指标体系建立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项目9年的实施,科学施肥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化肥利用 率显著提高。据2006~2014年8个旗区肥料贡献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市的肥料贡献率由原来的29.2%提高到35.4%。化肥贡献率提高了6.2%,意味着肥料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同时,也平衡了作物营养供给,增强了作物的抗逆性,减少了农药使用,提高了农产品品质。目前,我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了70%,农作物化肥用量增幅下降1%以下;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50%,农作物秸秆养分直接还田率达到35%,机械施肥达到30%。
6、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近几年,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组织逐步成为蝗虫、草地螟、粘虫、玉米大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应急防控突击队。通过试验示范,防病杀虫效果显著,平均每季减少用药次数2-3次,减少农药使用量30%;杀虫灯每年2-10月每盏灯诱虫量9000头左右,大约可减少农药用量30%,品质提高了1个等级,并新增经济效益420万元,病虫综合损失率低于3%,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显著。药效持续期比对照增加5天,病虫损失降低16.7%,增产15%。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工作的融合推进,在防虫、防病、防草过程中,使用药量减少30%以上,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农药污染减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二篇:农业面源污染251
目录
1.定义......................................................1 2.污染现状..................................................1 3.污染类型及危害............................................2
3.1化肥污染及危害......................................2 3.2农药污染及危害......................................2 3.3农膜污染及危害......................................3 3.4禽畜粪便污染及危害..................................3 4.治理措施..................................................4
4.1生物治理............................................4 4.2化学治理............................................4 4.3推行循环利用........................................4 4.4积极进行宣传教育....................................5
I
1.定义
广义的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它是一种常见的面源污染。随着人口数量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农业中施肥量的不断增加,最终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日益加剧。为了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不断恶化,许多有效的措施被应用。为了更好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有必要对目前治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污染现状
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都存在很多问题,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落后很多。所以,在农业生产中,造成的污染很严重,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农业面源污染现在的情况,总体上叫不容乐观,但是污染种类多、分布广,各种类型在不同地区差异是比较大的。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农膜的大量使用,农膜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就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在中东部地区,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再加上特殊的生活气候条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的问题相对就比较突出;在南方地区,由于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比较高,规模也比较大,相对来讲农业畜禽粪污污染问题就比较突出。
现在我国的化肥农药用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20%。而若化肥过量使用就会造成土壤酸化,进而会诱发土壤重金属离子活性的提高。土壤pH值每下降一个单位,重金属镉的活性就会提升100倍,增加骨痛病等疑难病症的患病风险。
另外由于工矿业和城乡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排放,导致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下降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污染类型及危害 3.1化肥污染及危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分析,近年来世界粮食翻了一番,化肥起了50%的作用。我国在1965~1988年间,化肥施用对农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达4.17%,对土地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达41.43%,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达53.89%。而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使用量第一的国家。由于其增产作用明显、使用方便,所以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广泛而又大量的使用化肥,化肥用量不断上升,有机肥用量则随之锐减;而且我国生产力较低,化肥施用不够合理,利用率偏低,大量流失迁移,不仅不利于培肥土壤肥力,还使土壤肥力下降,增加农业成本,而且严重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降低了产品质量。
氮肥的利用率为30%~40%,磷肥的利用率只有10%~15%,钾肥的利用率为40%~60%。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部分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氮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对臭氧层起到破坏作用。同时,化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的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尤以化学污染为重。特别是过量施氮,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3.2农药污染及危害
据对农药的使用及污染情况调查,当前农药使用品种较多、乱、杂,约有30余个品种,许多被禁止的农药依然在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且导致了在食品中的有害残留。我国对农药的依赖性还特别强,其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
农药的利用率普遍偏低,绝大部分都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其中只有10%左右药剂附着在作物体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又降至土壤中,使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及衍生物含量增加,严重污染土壤。土壤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在一定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残留或超量残留在农作物上,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出口贸易。
3.3农膜污染及危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地发展,农业种植水平的提高,塑料地膜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残膜率达42%,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覆膜5年的农田每公顷农膜残留量可达78公斤,目前我国有670万公顷覆盖地膜的农田污染状况日趋严重,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进而对农作物也产生污染。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微量环境荷尔蒙物质也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绝大部分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残存的农膜碎片日益积累,又没人收集处理,在农村地区随风飘扬,严重污染农村环境。
3.4禽畜粪便污染及危害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各种产业也随之发展壮大。尤其是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但是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环境问题,畜禽粪便及粪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成为当前农业面源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根据国家环保部畜禽养殖污染调查显示,全国畜禽粪便排放量逐年增多,其排放的固体废物数量也十分庞大,已经超过了工业的产生量,粪便污水的COD大大超过工业废水鱼生活污水的COD排放量之和。畜禽粪便不经任何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这些畜禽粪便携带大量的大肠杆菌、寄生虫卵等病源微生物和大量的氮、磷等进入江河湖泊,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更是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4.治理措施 4.1生物治理
在农村建立稳定塘,稳定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总称,主要通过菌藻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而且该方法投入少,运行成本低,适合在农村地区开发运用,并且对当地的环境也有一定的美化作用。
4.2化学治理
该方法主要通过向土壤中施加土壤改良剂的方式减少土壤中N、P的流失。改良剂主要包括硫酸亚铁、聚丙烯酰胺(PAM)和生物碳(biochar)等。但是化学措施是否会造成另外的污染还有待研究。
另外就是通过化学研究改善化肥的配方,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多渠开辟有机肥料;改善施肥技术。
4.3推行循环利用
国家应该加强管理,大力推行新型绿色种植,养殖模式;比如桑基鱼塘的养殖模式,“农田水微循环利用”、“稻田养鱼(鸭)”、“猪-沼-果(菜)”等新的模式,还可以技术推进规模经营,以便于对废弃物进行统一的收集处理。这样做既
可以增加产量,还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
4.4积极进行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尤其强调对人体的危害,使之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性,从而自发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另外,现在网络较为发达,可以多选取一些农业面源污染的真实实例进行宣传,让人们有切身的感受;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宣传教育,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农业面源污染
第三篇:农业面源污染
控制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确立和认真落实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2005国家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种植业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引起了农业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湾)和大气的环境质量衰退。导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肥料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低,养殖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率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农业面源污染还引起经济方面的损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降低了农民的纯收入,二是湖泊富营养化和酸雨导致了经济损失。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面临很大的挑战,恰当的控制政策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农业气候、耕作制度和农民收入水平,不同省区需要制定并执行不同的控制措施。
对此,建议重点针对15个农业面源污染处于高风险水平的省、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河北、河南、安徽、陕西、宁夏、湖南),在政策、法规和技术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控制。在政策方面:建立恰当的粮食安全政策;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推动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研究示范。在法规方面:建立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建立有机废弃物排放法规。在技术方面: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推广成熟的施肥和施药技术;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流域综合管理。
中国农业在短短20多年的迅猛发展,已经在沿海发达省市出现了水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愈演愈烈,跨越了欧美发达国家在一百多年农业发展中走过的历程。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环境质量。首先是累积于饮用水源和土壤中的化肥和农药对沿海省份的广大居民健康构成了威胁。2002年有六个省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的农业面源污染处于高风险水平,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15个省、直辖市(增加了河北、天津、河南、安徽、陕西、宁夏、湖南)。其次是引起湖泊、河流、浅海水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引发赤潮。同时,氮肥的气态损失(目前中国农田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产生的N2O气体逸失量约占世界的1/3)作为温室气体影响了气候变化。此外,过量施肥和施用农药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影响了农民的净收益。
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利用效率低下(中国在占世界不到1/10的耕地上使用的氮肥量占世界的1/3);过量灌溉引起损失,特别是蔬菜种植业;广泛使用的肥料品种易于形成面源污染;施肥技术落后,施肥不平衡;化肥和农药包装没有使用说明或者说明不恰当;缺乏推广服务,农民缺乏相关的施肥知识;公众尤其是农民缺乏环境意识。
由国务院和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污染防治对策正逐渐限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目前正在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措施。然而,除非各级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全面的控制措施,由规模化养殖业导致的点源污染和作物种植导致的面源污染将成为水体和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控制农业种植业导致的面源污染涉及千家万户,比较复杂,其中的关键是完善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强化推广机构建设,鼓励和推动农民采用有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控制和治理中要贯彻4个原则: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综合规划、管理农村地区的环境;在农村规划体系中引入环境影响评估的观念;对农业采用循环经济的观念。在政策方面:
(a)建立恰当的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促进面源污染控制。考虑到粮食安全、面源污染以及其它环境问题,控制方案应该把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0%左右,减少环境压力。同时进行农
艺学和经济学的分析论证,考虑将国家粮食增产的重点恰当转移到中西部中产地区,如山西、江西、广西。
(b)在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促进农业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
(c)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发展农业种植业专业户,提高种植业效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
(d)全面推动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启动面源污染控制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在环境立法方面,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法规,制订强有力的法规体系。
(a)建立国家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拟定新的化肥和农药管理法律法规,鼓励能够减少面源污染的化肥和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包括:(i)制订化肥和有机肥的质量标准;(ii)建立农业优良耕作技术体系,针对作物确定化肥、农药和有机肥的施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
(b)建立我国有机废弃物排放的法规,有效控制城镇的污水排放和规模化养殖场牲畜粪尿的排放。同时,开展城镇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进程,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案。在技术体系方面:
(a)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主要措施包括:(i)在面源污染高风险区(15个省、直辖市)建立监测站,监测土壤、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含水层中的化肥、有机肥和农药的含量,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ii)开展污染高风险区的面源污染现状调查,提供全面的可靠信息。(iii)在各级政府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b)推广成熟的施肥和施药技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i)确定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施肥区划,采用平衡施肥、深施和水肥综合管理措施,重点避免在作物生长早期大量施用氮肥;(ii)恰当应用长效缓释肥,鼓励使用有机肥,并采用改良的施肥方法;(iii)采用免耕和其它农田保护技术(缓冲带和生态沟渠),减少由于土壤侵蚀导致的磷酸盐和农药损失。
(c)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加强推广体系建设,改进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支持,提高化肥和有机肥的利用率。包括:(i)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商业活动(如经销化肥和农药)分离;(ii)引进对政府和私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资格认证,提高推广人员的技能;(iii)通过农民专业技术组织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iv)拓宽农民的培训方式;(v)增强农技推广人员农民的环境意识。
(d)在污染区域实施流域综合管理计划,统一规划面源污染
控制政策,设立执行部门进行小流域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采用生态沟渠、生态湿地、生态隔离带等技术,同时开展面源污染控制最佳措施体系的研究和示范,尤其是开发适合农村及农田污染物控制的生态技术,吸取国家环保局和农业部发展绿色农业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态县(市)作为面源污染控制试点区。在流域的综合管理中,由当地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农村居住区的环境,控制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地表径流
第四篇:农业面源污染调研
关于XX县农业面源污染的
调研报告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化肥、农药、禽畜养殖粪便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土壤、水层、河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但面源污染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县以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及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养殖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使农村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难题。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绿色XX”发展,进一步治理我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打好自然禀赋牌,我们通过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形式,对我县面源污染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调研。
一、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目前,我县农业面源污染源主要集中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及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污染五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1、化肥使用现状
我县农业生产以小麦、棉花、果树为主,其中,粮食播
第五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定稿)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阜新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巾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因其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而被称为农业面源污染。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面源污染给我市农村环境带来的危害随处可见,必须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一、阜新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 我市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肥的连年施用对环境的影响。2014年全市农业化肥施用量15.2万吨。其中氮、磷、钾的比例平均为1:0.5:0.5。我们仅以氮肥的利用为例,氮肥施用为7.6万吨,而平均利用率仅约35%,剩余部分除以氨和氮氧化物的形态进入大气外,其余大都随降水和灌溉进入水体,这些过量施用的化肥流入水中,使水中藻类迅速生长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丧失应有功能,水色变绿、变黑,严重时会发出臭味;进入土地中,改变原有土壤的结构和特性,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另外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积存 在环境中,被农作物吸收,会损害人体健康。
(二)农药的过度使用对环境的影响。2014年全市农药使用总量达504.4吨,利用率仅为10%一20%,而80%一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各环境要素中循环,并重新分布,污染范围极大且易扩散,从而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这些残留的农药不但大量地杀伤天敌生物,破坏农田生态平衡,而且由于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严重的甚至危害人们生命健康。
(三)地膜覆盖中农膜残留对环境的污染。我市干旱少雨,节水滴灌成为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一种耕作方式,由此地膜覆盖面积逐年增加。由于地膜的连年使用,而且人工清除率较低,因此造成大量农膜残留于土壤中,不但影响农田机械耕作和作物根系伸展,造成作物倒伏、死苗、弱苗和减产,还会破坏土壤耕层结构。并且农膜残片很容易随作物秸秆进入饲料,造成农畜误食而死亡。
(四)畜禽粪便不合理排放带来的污染。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先后引进了一批国内知名畜牧业生产龙头企业。因此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养殖小区不断增加,我市的畜禽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据调查,有的乡镇村屯畜禽粪便处理 不当,直接排入水系或农田,造成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成分增多,使地下水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五)秸秆大量焚烧废弃带来的污染。近几年阜新市农作物秸秆总量均在200万吨以上,除去一部分作为饲料、还田和作为食用菌基质用于再生产外,每年都有约30%被焚烧或废弃。这些被焚烧的秸秆燃烧产生大量的浓烟,不但污染大气,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也是产生火灾的隐患。
由此看来,我市的农业面源污染也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经严重危害了农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迫在眉睫!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首先要改变不利的生产方式,同时更重要的是完善和强化保障措施,要做到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同步进行。因此,结合我市的农业生产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议各级政府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充分认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农业面源污 染防治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防治意识,要加强对农民清洁生产的技术培训,逐步使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扩大公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大家共同来减少污染,关爱家园。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解决农村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因此,在确保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要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纳入各级政府工作,做到有组织、有目标的开展此项工作。建议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分工上,环保部门负责统一监管和协调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农业部门负责专业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组织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畜牧部门负责专业指导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其他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国土、卫生部门等均要各司其职,分工有序,全市上下形成紧密配合、协调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大力提倡和推广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 近两年,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方面,我市相关部门开展了一些着实有效的工作。在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方面,我们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4年,全市农业部门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94万亩,增施有机肥650万立方米。在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草害方面,我市组织实施了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除此之外,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和农作物秸秆处理上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影响。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把好“防”“控”两个关口。建议从生产过程入手,继续加大力度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继续提倡秸秆还田、秸秆沼气化、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等,以减少秸秆焚烧废弃对环境的污染;在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上,尤其要加大力度,要做到科学规划设计,新建养殖小区要实行相对封闭式管理,将生活区、管理与技术等公用活动场远离小区,而且新建畜禽养殖场要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做到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养殖场竣工需相关部门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同时继续加大力度推广沼气工程、生物发酵床、粪便干湿处理技术、有机肥生产等粪便综合利用模式;在生活污染治理处理上,要 结合我市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在建设沼气池、污水处理池,配备户用垃圾桶,设立垃圾箱等方面,加大示范村的工作力度,力争尽快做到生活垃圾处理和田间垃圾收集工程普及到每个村屯,从而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实现我市农村田园、家园、水源的清洁。
(四)抓好示范,以点带面。农业面源污染涉及面广,内容多,治理难度大,因此建议各级政府整合农业开发、扶贫、科技等部门资源,给予相关部门立项,根据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不同因素,分类、分地区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各农业部门要结合农业生产和农业面污染的实际情况,规定实施具体内容和预期目标,明确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序有组织推进。通过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抓好示范,为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样板和经验。
(五)完善机构,夯实能力。建议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环境保护新机制,创新城乡一体化环保工作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农村环保能力建设,有选择地在乡镇一级成立专门机构,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作用。
(六)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效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农业、环保、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还要有财政、发改、扶贫、开发等部门的财力和项目支持,体制上要有管理和监督,技术和资金上要有保障。建议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整合各部门力量,落实责任制,制定责任目标,设立监督考核机制。在资金上,建议切实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逐步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自主投入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建议政府资金实行奖励和补助相结合的投入方式,予以“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支持, 重点加大农村环境监测和农村水环境保护投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涉及环保专项资金要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发动农民自愿筹资筹劳,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要联合高校和科研部门,搞好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示范,全市上下协调配合,以保证这项工作健康持续、有序的开展下去。
各位领导、委员们,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美丽中国”在广大农村的实践就是建设美丽乡村。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集聚全社会的力量,控制农业面源 污染, 必定能够还我们大家一个宜居、宜业、文明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