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社会调查报告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暑假实践报告
调查目标: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 调查对象: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外贸工业园
调查方式:观察、走访、调查问卷
去年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中来,近年来,从“最美”现象(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喷涌、道德模范受推崇,到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提出,我们能够感受到从公民个体到国家、社会层面上,对道德提升的需求和呼唤。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探求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方法,小编特意走访深圳市宝安区保安外贸工业园,进行问卷调查。以下是此次调查报告:
一、调查过程
一月十八号早上七点半,小编早早来到工业园里面,由于工业园里的工厂大部分是八点上的班,此时正值工人们起床吃早餐的时段,拿着早餐一边走一边吃着走去工厂的人随处可见。小编顺着工业园的大路走,来到了工业园里面的一家小型的电子零件生产工厂,此时工厂里面已经来了几个人,正坐在车间中准备着上班。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很快八点就到了,此时工厂熙熙攘攘已经来了十几个人,工人们都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据工厂的负责人介绍,这家工厂主要是以生产光纤跳线为主,加工各种集成器为辅的电子加工工厂,工人们主要是以手工作业为主,只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技术技能胜任这家的工作岗位了,只有少数几个技术工人是需要熟悉一些复杂机器的使用以及一定的技术水平。小编观察发现,这家工厂车间面积并不大,大约只有200多平方,整个车间用来堆放原材料与生产成品的空间大约占了三分之一,其他地方都是生产工作用地,在工厂的上班期间,小编发现,这家工厂的工人并不是太过拘束,在上班的时候工人之间大多有说有笑,甚至还可以随时走出车间上厕所。当问及这些在正规大型的工厂车间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否会影响工厂的生产效率时,负责人解析说,由于工厂规模并不是很大,如果制定正规的生产规章制度的话,则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规章制度的可行性和工人们的意见,工厂没有制定这些制度,一个是因为小车间成本大,得不偿失,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率了。而没有制定这些制度,工人们和工厂之间反而会融洽相处,工厂对他们的约束不大,他们则会更加乐意为工厂做事,生产效率反而会因此而提高了。
当小编问及工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时,工人们则比较赞成维持工厂现状,反对建立正式的规章制度。大多数工人认为正式的制度会严重影响到工人们的自由活动,使工人们对工厂产生抵触情绪,而这种抵触情绪则会影响到工人的工作热情,进而使工厂的生产效率降低。反之,不建立正式的制度,则会增加工人对工厂的认同感,依赖感,使工人们真正把自己当做是工厂的一部分,进而则会提高工厂的工作效率,是工厂得到良好的发展。当提到最近几年来发生在国内的一些“最美”事件,并对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看法时,多数工人表示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这些事情离老百姓和他们这些“星斗小民”太远,认为都是领导们关心的问题。更有些工人悲观的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不可行,至少在现阶段的中国实现不了,扶起跌倒老人反被污蔑,救助站工作人员殴打流浪人员,小悦悦事件都是最好的证明,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GDP的提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建立重污染企业却没有相应水平的污染处理设施与措施,导致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大阻力。当谈及十八大报告已经将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作为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并问及他们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时,大多数工人都表示支持党和国家的政策,并希望党和国家实现好这个目标。至于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他们则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是全体人民的事情,全体人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党和国家最大的支持。以他们为例,只要他们在工厂里做好生产,工厂负责人做好管理工作,工厂老板好好对待工人,那他们的工厂就是一个“美丽”的工厂,就是一个“团结”“和谐”“互助”“友爱”的工厂。
二、调查结论
社会主义“美丽中国”不仅仅是只生态上的,环境上美丽,更是指社会上的美丽,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需要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它的一个重要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建设社会主义“美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丽中国”,还要把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与文化素养,使人们做到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爱护自然环境,自护的节约资源,真正做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还要加强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其中来,拥护和支持党和国家的建设目标,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并且在实施的同时还要保障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能够真正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重大部署,河北省突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协调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产业逐步融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为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关键词: 十一五,新农村,建设
正文
近几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央推出了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加以应对,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手段扩大内需,此时,八亿多中国农民再一次肩负起拯救中国经济的重任而受万众瞩目。然而,中国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对衡水市农村的调查做几点分析。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农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30%的人口,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尚未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至少是还不显著。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岂止是尚未完全发掘,应该说是极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的消费水平。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最近十几年,我国GDP从1990年的363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3960亿美元,增长了12倍,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08年的4761元,仅增长7倍,低于GDP增长率。看以下的图表,这是我根据历年的数据绘制的一个图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增长并不同归。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不止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够快,其消费结构同样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可以看下表,比较一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同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巨大差距。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仅相当于十年前的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2004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之比为3.5:1,农村居民消费只相当于90年代初的城镇居民水平,农村消费倾向持续小于城镇。
(二)村民抽样
通过我对衡水市几个村村民的抽样调查,我发现,每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收入比之十年前增长了四倍,而居民消费并没有多大改观时,大部分村民都会反问我:“东西难道没变贵吗?”我找了一下近十年的物价水平,发现若以1985年的物价水平为一百的话,则2005年的物价水平为413.5,正好为20年前的四倍,因此,可以这样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长并未向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好。
胡主席曾经说过:“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过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要想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三)我认为,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和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人均占有耕地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粮价上涨幅度也比不过物价上涨幅度,要使农民快富,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其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正如《衡水日报》所提到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现在很多新闻都会提到农村中最普遍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读一年大学要一万多元,比许多农户家庭一年纯收入的总和还要多。一般的阑尾炎手术在有条件的乡医院要900—1000元,在城里医院要2000元—3000元,相当于一个农民一年纯收入的总和。一旦发生这些严重的灾害,一夜之间,有的农户就由“温饱型”家庭转为“贫困型”家庭。
(一)教育问题。
教育,是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知识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话,可在农村,这句话却不灵验了。与城市家长拼命将孩子送进高等学府正相反的是,许多农村家长只看到了大学昂贵的学费以及电视上所报道的那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从而认为大学无用,进而其孩子由于没有高的学历,找不到好的工作,丧失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长此以往,则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新农村建设有曾么会真正意义的成功呢?
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今天,我认为应该及时扩大我们义务教育范围了,让农村和城市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都能透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为社会贡献更大力量。我本人认为,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必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医疗方面。
现在正在推行衡水市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正去看过《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暂行),其中有一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用于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费用,重点对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进行补助。”这就是说,如果不是住院或者购买大额药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不会补助的。在我调查时,有村民就对我说:“买医疗没有用,打针吃药一点都不保。”
因此,我希望政府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一)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垃圾随处可见,污水四处流淌”,“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是现在多数农村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有近半数的农村人口没有安全饮用水,沼气新能源普及不足30%,农田水利建设还在吃大集体时的老本,还有三分之一的下湿低产田急需改造。
(二)农民缺乏发展生产的资本积累
农民的一点积蓄考虑的是子女读书的高额支出、家庭成员治病的支出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如果要搞规模化生产,要上新的农业产业项目,靠农民这点资本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农民发展生产要求的情况下,农民要发展生产,只有靠私人借贷。对策与建议
(一)把握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原则
1.广泛宣传、强化意识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认识,共同积极行动。因此要加强对区(市、县)、乡、村干部的培训,使他们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明确思路,从而强化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意识,树立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增强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2.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主体地位的原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确立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只能是引导,而不是主导。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和完善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为农民发展生产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还要靠农民自身的努力。
3.因地制宜的原则。全市农村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经济条件,财政收入,自然条件都不一样,加之各县农村的基础条件也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自然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分清各地的轻重缓急,制定出不同的规划方案,选择不同的建设重点。比如,建设村、社道路,农电网改造等,就应当及时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在规划上把农民居住房屋适当集中,减少对道路建设、农电网改造、饮用水、沼气等资金的投入。
4.注重实效的原则。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讲求实效。而讲求实效的判定标准不是政府和官员,而是农民群众,因此这也是农民自愿的原则。中央1号文件中写到的“五要五不要”讲得十分清楚。要切实针对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针对那些最能给农民带来实惠的事情,重点投入资源和财力,下大力气做工作。讲求实效,也就是量力而行,不搞冒进;不能搞成一场运动,更不能用长官意志,搞强迫命令,违背农民的意愿,做表面文章和造形象工程。上级部门不能脱离实际,给下级部门定任务,搞攀比。上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下级政府的监督和考察,实事求是地评价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成效。
(二)确立财政倾斜机制,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新农村建设,虽然农民是主体,但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大力投入,建设显然要落空。拿全市14035公里村道硬化来说,建4.5m宽,18cm厚的水泥路面,1公里要投资18万元左右,按农民投工投石料折投入50%计算,全市村道硬化要投入资金12.6亿元。因此,财政投入必须由向城市倾斜改为向农村倾斜,其投入比例要逐年提高,进入钢性预算,坚持数年必有成效。在财政支持投入方向上,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利、能源等;二是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障等;三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使用方式上,建议整合资源,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扶贫、以工代赈、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专项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在具体方法上,采取财政支持为引子,财政专项资金安排一部分,项目资金捆绑一部分,机关单位扶持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社会各界捐助一部分。通过项目整合,各级联动,社会化筹集等方式,多渠道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推动土地流转,积极促进土地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基本落实,95%以上的农户都拿到了经营权证书。由于实行土地承包经营,致使土地流转困难,目前全市流转土地只有47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11.7%,并且基本上是农户间的流转,说明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还没有转移出去,大量务工人员的非农业职业属性没有真正替代农民身份;另一方面,规模化、专业化农业经营也没有前提条件。针对农民对土地依附性强、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发展缺乏集约优势的现状,应积极探索新路子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一是加快农业人口培训,推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加快土地集约经营;二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财政制定补贴办法,鼓励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培训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新农村,人是主体,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农民去支撑。目前,随着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和稍有文化、较高素质的农民转移到务工经商,留在农村务农的主要是年龄偏大和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群体。这些人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体。对这一群体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种养水平和整体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素质支撑。每个乡应该恢复和建立农村技术培训学校,每个村应该有一个培训点。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予以补助,以解决农民素质提高的“空白”问题。实际上,新农村建设过程,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即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面对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工作一定要有新认
识、新思路、新举措。
四、综述
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我明白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也一定能够取得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胜利。
我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农民,但不能只靠农民自己,必须要有城市的帮助,必须统筹城乡关系。正如胡主席提到的:“我国能否有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去绝育我们能不能用适合我们国情的方式,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必须真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应该继续加大全省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和用好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政府应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而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争取早日将其应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第三篇:民权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民权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也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希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三农”问题也备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去年农业直接补贴税的发放更是体现了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具体实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20个字的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一、调查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特别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通过走访、实地考察本地的农村现状,并对比乡村建设前后的差别,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二、调查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有着许多过去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新机遇。
一、在物质条件方面,当前我国显著增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使我国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在政策环境方面,最近几
年,中央的支农政策力度在逐步加大,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农措施;
三、在社会氛围方面,凝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村发展不仅是农民的盼望,也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认识;
四、在农村自身方面,农村建设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一些地方积累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经验。所有这些主客观有利因素都表明,只要能抓住新机遇,加大推进力度,新农村建设就一定会取得较大进展。
三、调查内容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民权县,属于豫东平原区,是典型的农业县。本次暑假社会调查我调查的是一个本镇的一个乡村,下面分类介绍一下在这次调查中获得的信息:
(一)农业:“民以食为天”,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农业都在其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我们这个村地处中原地区,降水适中,因此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小麦等,这里的耕地是旱地,是一年两耕。
(二)教育: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历来为国人所重视,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人才的培养。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村义务教育比重大。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在我省的地位和作用。在我村更是如此,这里的村民普遍还是比较重视教育问题的,随着农村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更关系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我调查的农户中大部分人都说孩子上学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应该尽量支持孩子的学业。同时,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这里的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硬件、软件不断完善。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多数的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农村,这一个思想观念一直贯穿在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受教育过程中。从小形成的走出农村,告别农民的思想观念使义务阶段的教育严重背离义务教育对农村教育的目标,很少有人选择在掌握好知识后为农村作贡献,甚至在学习知识选择上避开农村避开农业。不仅在农村教育上产生了障碍,而且深层次的对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三)经济:有人说:“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村社、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参与。新农村建设不单是知识分子倡导的社会改良和实验,不单是农民的自发行为,也不单是政府的一相情愿,发挥政府、社会和农民三方面的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工业反哺、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等,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鲜明时代特征”。经验告诉我们,既要看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大量转移的必然性,也要看到,农业兼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退化的严重后果,那些大量输出劳务的村落显现的凋敝现象足够我们警惕,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迫在眉睫。”
(四)医疗:医疗对民众特别是经济不宽裕的农民来说曾经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以前不少农民存有“小病不想看,大病
不住院”的想法。但自从有了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后,我村农民只需交20元钱就可以在以后的医疗过程中报销60%以上,基本上每个村民都对此政策大加赞赏。
四、本县新农村建设后的总体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在2000年前乡村仅靠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使得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80至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少数的人看过黄河牌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转投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车的行驶量多如牛毛,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
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新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生活保障: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五、问题和不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面貌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地方领导干部没有拿出足够精力来研究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无论从理论学习上、政策研究上,还是实践探索上,都缺少实际行动,表面的东西多,实际推进的措施少。有的是思路不清,到底怎么抓、抓什么心中没谱。同时,少数镇、村干部因对建设新农村认识模糊,遇到资金等困难时就产生畏难情绪,缺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另一方面,农民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有的示范村群众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认识不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依靠政府
投入的问题,不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投工投劳,等靠要思想严重,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没有树立起来,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
二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尽管我县已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教育、文化、卫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帮扶单位或因客观自身财力有限,或因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
三是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当前,我县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四是发展生产办法不多。我县农业总体上看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中,只是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
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后记:
通过实地考察调查和阅读资料,我了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它的“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乡村,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乡村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通过此次社会调查,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更强的信心。同时,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一定能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调查报告(精选)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调查背景: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
调查地点:河南省**县**镇**村。
调查方式:查资料,实地考察,询问该村的同学,拍照片,咨询家长等等。
调查时间:2011年1月26日至2月16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和农村税费改革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又一战略性举措,它所蕴含的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家所在的村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我家旁边的村庄***变化特别明显。
素有“中国画虎第一村”美誉的***画虎村,隶属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地处黄河故道腹地,豫、鲁两省结合部。东距文哲大师庄子故里15公里,西距南朝文学家江淹故里21公里。是全国特色村、全国文明村。
2005年,该村成立了***绘画有限总公司并申请了“民权虎”商标。2006年4月,在河南省博物院举办了第二届***农民书画展,多幅作品被北京博物院收藏。一个小村400多农
产成本,又可提高生产效率,收入自然增加。还有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等等。农民收入增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二、交通方面的改变。
1、村村通公路工程,简称“村村通”。是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又称“五年千亿元”工程,该工程是指中国力争在5年时间实现所有村庄通沥青路或水泥路,以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解决9亿农民的出行难题。“村村通”工程实施后,柏油路几乎通到了家门口。以前一下雪和下雨,人们得好几天不能出门。现在的道路四纵八达,人们出门很方便。
2、公交车通到了村口。以前坐公交车得到镇上,很浪费时间。现在在村口就能坐车了。
3、交通工具的变化。从最初的“11路”到现在的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汽车。有的搞物流还买了大卡车。今非夕比呀!
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以前农村农闲的时候,村民就在一起打牌、闲聊,有的甚至赌博。现在
会自带蜡烛或者自制煤油灯。现在的学校设施很齐备。宽敞明亮的教室不再是梦想。我们村的小学教室已经装上了空调,日光灯代替了白炽灯。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自从有了“两免一补”,农村孩子辍学的越来越少了。
六、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作为中国画虎第一村,它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村已经建设了画虎村的展厅。随着社会经济等等方面的发展,画虎村建立了以虎为商标的饭馆,超市等等。除虎画外,村里还开发出系列“虎”产品,村里妇女绣制的古朴可爱的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枕等,在市场上极为抢手。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旅游纪念品投入市场。如:小长卷百虎图、百鸟图、百鱼图、百虾图、百鹰图等,小扇面精品礼盒、精品册页等,都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七、农村政策的变化。不仅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而且还实行了更加惠民的政策。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至此,农业税成了历史。有人欢心鼓舞地说,农民几千年来交皇粮的历史终结了。这对农民来说,仿佛意味着自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又一次的“解放”。
***全村1366人,其中有800人从事绘画产业。村中夫妻画家、父子画家、姐妹画家及三世同堂作画者比比皆是,村民以工笔画虎为主,兼画人物、花鸟、山水等,品种繁多。已辐射带动周边两省三县数千名农民从事或经销农民画,形成了以***为龙头的农民画家群。仅北关镇就达1500多人。画虎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农村道路。我相信***村这条路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但是现在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还不够深入,有很多问题没解决比如留守儿童、医疗、孤寡老人等社会问题。
调查感悟:通过这次调查,对于该村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对于出现的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作为农民的儿子更加深入了解了我深爱的土地。通过调查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协调能力。
***
2011年2月16日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连云港康居示范村桃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背景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因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连云港康居示范村桃东村
2回顾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各地,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给农民以实惠——各地种粮农民首次享受到直接补贴的好处,2004年全国共安排粮
食直补资金116
亿元;全面放开了主产区的粮食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实行转移支付……2004年农民增收6.8%、粮食增产9%之后,今年国家又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如加大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减免力度,着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
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认为,新农村的新,新在农村的发展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通过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概括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上就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提高农村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务农劳动者的收入。在社会事业、文化事业等方面可以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来实现。
服务惠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
2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后连年明显扩大,目前仍维持在3.21:1。即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终于走出“八年徘徊”,也只是恢复性增长。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反哺之义也不止于增
加农民收入。五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应用实例
社会主义新农村3这个努力方向来源于如下现实:目前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有近
7000万户农民的住房需要改善,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6%的村子还没有电话……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后果不仅是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等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据卫生部估计,全国农村人口中40%到60%,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60%到80%的患病农民死在家中。湖南的一项调查则表明,农村孩子从进学校门到高中毕业,在上世纪80年代共需支出108元,90年代需支出约8000元,到2004年则需支出约3万元。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也正是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放不下的事。今年4月温家宝在四川巴中考察时对乡亲们说:“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国庆节期间他在河北农村考察时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为农民办好四件大事:一是发展农村经济。二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四是增加农民收入。相关措施
应当看到,近几年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
4农村教育方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国家还确定,“十一五”
期间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过去义务教育免除学费的基础上,农村学生的书本费、杂费等费用也将全部由国家负担。医疗卫生方面,中央财政今年将在上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预计涉及中央集中采购的金额将有30多亿元,这个金额明显高于2004年招标采购总计22亿元的总值。
农村大发展不久前记者在陕西延安的羊泉镇东里村采访时,村民徐建红说,“过去做饭满窑烟,如今生火拧开关。这多亏有了沼气池!”他家的猪圈,猪粪全流进沼气池,一点也不臭。旁边的厕所,以前来个人都没下脚的地方,现在改成水冲的,干净多了。农业部的统计显示,全国已有1540万农户用上了沼气。以沼气等新能源为代表的一批生态项目,如今在各地农村积极推进。山东、浙江等省提出要以“生态立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在河北,从2004年起开始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确定把“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作为主要抓手。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5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新农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农村要想改变面貌,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以外,也需要农村提高自身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就必须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农业的附加值、科技含量。他同时提醒,“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不能一哄而起。所以中央特别强调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浙江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系教授陆文聪认为,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点非常重要。通过实行民主的社区管理,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如何落实中央精神并转化为具体政策,是今后的重点所在。概括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国家应重点加大五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是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信息网络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二是治理和保护农村自然环境,三是重点发展医疗、养老等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支持农业生产,五是发展教育事业。人们期望,有一套新的改革措施出台,形成一个合理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今后几年内能使农业、农村与工业、城市及国民经济的其他方面协调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得到质的改善,农村建设上一个大台阶,并给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乡村旅游
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旅游产业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旅游开发对于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明乡风形成,整洁村容建设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
1、旅游支柱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恰恰需要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把农业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以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等为依托,开发旅游休闲产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5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闲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随着汽车进入百姓家中,自驾车旅游休闲成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乡村环境、新鲜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为城市居民最喜爱的商品。城市居民对于走进乡村,完成风味独特的晚餐,有着永不疲倦的热情。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增长,驾车到1小时以内的地方晚餐,3小时以内的地方度周末,已成为城市中产阶级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乡村环境和农家情趣,是休闲生活的最大吸引力。我们划出了两个圈,是城市居民消费范围:第一个为餐饮消费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都是城市居民餐饮消费出行区域;第二个为休闲消费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在这两个圈范围内的农村,都具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基本条件。这是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主要区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的途径,具有极大的现实推广价值。此外,是具备较高价值旅游资源的农村区域,包括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林场等区域,一般为国家所有。但是,资源区周边土地,一般为农民的承包土地。因此,如何在景区开发中合理安排农民利益,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民参与结构,成为旅游开发必需加强研究并推广有益经验的重要领域。以上两个方面发展,构成了旅游产业在农村经济中_的重要方面。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提升了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的价值,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了餐饮住宿及文化服务的高级产品与消费形态。因此,旅游休闲产业,已经成为近远郊区及旅游区新农村发展生产的支柱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2、旅游业是富民产业旅游休闲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具有较大的家庭服务特性,最具增加就业、富裕民众的推广价值。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可以是独立经营的农户,也可以是集体或私营的企业。独立经营农户,以采摘、农家乐、垂钓园、民俗大院等方式,可以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形成家庭收入。农村企业提供的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档次的旅游休闲服务,不仅就地消化了农产品,吸收农民就业,而且带动了区域的发展。旅游休闲是一个富民产业,对于参与农户的收入支持,超过对税收的贡献。因此,旅游休闲是新农村建设中比较容易直接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
3、旅游开发作用旅游休闲产业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更不易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现实的教育下,培养了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市场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服务教育将农民培养成为文明卫生礼貌的公民。乡村旅游需要文化的支撑,民俗文化的包装,餐饮文化的开发等,都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游客带来的城市文化,对于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也具有极大的作用。]形成文明卫生美丽独特的景观b]乡村旅游中,旅游环境打造、农家接待条件的建设都是最基础的内容。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旅游休闲要求村庄面貌不是干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和惟一性等等,所以,乡村旅游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干村一面的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