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顶山第二次经济普查信息
平顶山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索引号:D0360-0501-2010-00001 ] [公开范围:全社会] [公开日期:2010-05-18] [责任部门:]
2010年5月18日
根据国务院决定,平顶山市于2008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经济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掌握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的发展规模及布局,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为加强和改善各级政府决策与管理、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8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8年度。普查对象是在全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2]。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科技活动情况等。
在平顶山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全市各级普查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平顶山市第二次经济普查的登记填报和数据审核汇总工作已经完成。平顶山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分层随机等抽样方法,对10个市辖县(市、区)的数据质量进行了抽查,抽中的127个法人单位(抽查比例约为7.8‰)涉及工业、建筑、房地产、贸易和服务业等行业。抽查汇总结果显示:数据填报差错率为4.34‰,录入差错率为1.02‰,均低于国家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数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经市政府批准,平顶山市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平顶山市统计局将分三次向社会发布普查公报。现将第一号公报发布如下:
一、单位总体情况
2008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6337个,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的11498相比,增加4839个,增长42.1%;产业活动单位22475个,增加5139个,增长29.6%;个体经营户195991家,增长34.5%,其中有证照的115668家,占总户数的59.0%(详见表1)。表1 单位数与个体经营户数
一、法人单位 企业法人
机关、事业法人 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
二、产业活动单位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三、个体经营户 第二产业
单位数(个)
16337 9628 2321 4388 22475 5388 17087 195991 48883
比重(%)
100.0 58.9 14.2 26.9 100.0 23.97 76.03 100.0 25 第三产业 147108 75
与2004年相比,全市企业法人单位增加3982个,增长70.5%,占全部单位数的比重增加了9.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316个,占3.3%;集体企业428个,占4.4%;股份合作企业55个,占0.6%;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共1258个,占13%;私营企业7114个,占73.9%;其他内资企业411个,占4.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1个,占0.2%;外商投资企业25个,占0.3%(详见表2)。表2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
合计
内资企业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股份合作企业 联营企业 国有联营企业 集体联营企业 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 其他联营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独资公司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 其他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单位数(个)
9628 9582 316 428 55 14 3 5 2 4 1037 18 1019 207 7114 411 21 25
比 重(%)
100.0 99.5 3.3 4.4 0.6 0.1 0.0 0.1 0.0 0.0 10.8 0.2 10.6 2.1 73.9 4.3 0.2 0.3
全市拥有的法人单位数在全省居第13位,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数在全省居第11位。法人单位超过2000个的县(市、区)有:叶县、汝州市;产业活动单位数超过2000个的县(市、区)依次是:汝州市、叶县、新华区、宝丰县、郏县、鲁山县;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超过10000户的县(市、区)依次是鲁山县、郏县、汝州市、宝丰县、叶县(详见表3)。
表3 单位与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的地区分布 法人单位
数量(个)
全市 新华区 16337 1999
比重(%)
100.0 12.2
数量(个)
(%)
22475 2606
100.0 11.6
115668 9799
100.0 8.5
产业活动单位
比重
数量(个)
比重(%)
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 卫东区 石龙区 湛河区 宝丰县 叶 县 鲁山县 郏 县 舞钢市 汝州市
1357 232 1120 1952 2126 1819 1994 1517 2221
8.3 1.4 6.9 11.9 13.0 11.1 12.2 9.3 13.6
1977 267 1762 2544 2984 2467 2528 1941 3399
8.8 1.2 7.8 11.3 13.3 11.0 11.3 8.6 15.1
9470 767 7243 11441 11345 24087 16115 9899 15502
8.2 0.6 6.3 9.9 9.8 20.8 13.9 8.6 13.4
在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制造业的单位3850个,占17.13%;批发和零售业3723个,占16.56%;教育2465个,占10.9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5430个,占24.16%。以上四个行业合计占68.82%(详见表4)。
表4 产业活动单位的行业分布
合 计
农、林、牧、渔业 *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单位数(个)
22475 1075 3850 158 305 388 477 3723 842 766 295 373 283 154 236 2465 869 765
比重(%)
100.0 0.09 4.78 17.13 0.70 1.36 1.73 2.12 16.56 3.75 3.41 1.31 1.66 1.26 0.69 1.05 10.97 3.87 3.4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5430 24.16 *此处的农、林、牧、渔业为第二、三产业法人兼营的第一产业活动单位。
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较为集中的五个行业是:工业14465户,占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总数的12.5%;交通运输业19913户,占17.2%;批发和零售业51458户,占44.5%;住宿和餐饮业9832户,占8.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9249户,占8.0%(详见表5)。
表5 有证照个体经营户的行业分布
合 计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其他
*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市第二、三产业单位和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3]数为1042719人。其中,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514649人,占49.4%;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528070人,占50.6%。在从业人员中,单位从业人员772330人,占74.1%;有证照的个体经营人员270389人,占25.9%。
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制造业208644人,占27.0%;采矿业178499人,占23.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97022人,占12.6%;建筑业63008人,占8.2%;教育55970人,占7.2%;批发和零售业44177人,占5.7%(详见表6)。
表6 单位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
合 计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从业人员(人)
772330 178499 208644 10452 63008
比 重(%)
100.0 23.1 27.0 1.4 8.2
单位数(个)
115668 14465 1881 19913 51458 9832 15 1373 9249 412 5701 424 945
比重(%)
100.0 12.5 1.6 17.2 44.5 8.5 0.0 1.2 8.0 0.4 4.9 0.4 0.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2594 3910 44177 18801 18010 6451 11669 5611 7719 2762 55970 19533 7498 97022
1.6 0.5 5.7 2.4 2.3 0.8 1.5 0.7 1.0 0.4 7.2 2.5 1.0 12.6
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0.61%、9.36%、19.18%、35.49%和35.36%。在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占10.15%、41.42%和48.43%。在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分别占2.12%、9.78%、33.29%和54.81%(详见表7)。
表7 单位从业人员学历、职称、技术等级情况
一、从业人员合计 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 具有大专学历者 具有高中学历者 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者
二、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合计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 具有中级技术职称者 具有初级技术职称者
三、具有技术等级证书人员合计 高级技师 技师 高级工 中级工
从业人员(人)*
772330 4711 72308 148126 274108 273077 113176 11484 46880 54812 77095 1636 7537 25664 42258
比重(%)
0.61 9.36 19.18 35.49 35.36 100 10.15 41.42 48.43 100 2.12 9.78 33.29 54.81
*分组从业人员不包括铁路运输业
三、企业资产总额
2008年末,全市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额为3218.55亿元,比2004年增加2434.76亿元,增长3.1倍。其中,国有企业资产总额971.17亿元,比2004年增加878.25亿元,增长9.5倍;集体企业资产总额77.23亿元,比2004年增加36.23亿元,增长88.3%;股份合作企业资产总额123.86亿元,增加94.22亿元,增长3.2倍;私营企业资产总额361.62亿元,增加282.04亿元,增长3.5倍;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资产总额90.30亿元,增加81.29亿元,增长9.0倍;外商投资企业资产总额137.61亿元,增加93.20亿元,增长2.1倍(详见表8)。
表8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资产总额
合计
内资企业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股份合作企业 联营企业 国有联营企业 集体联营企业 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 其他联营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独资公司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 其他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注释:
[1]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本次普查未包括国际组
资产总额(亿元)
3218.55 2990.63 971.18 77.23 123.86 0.39 0.10 0.20 0.03 0.06 954.77 47.30 907.46 491.31 361.62 10.28 90.30 137.61
比重(%)
100.0 92.9 30.2 2.4 3.8 0.0 0.0 0.0 0.0 0.0 29.7 1.5 28.2 15.3 11.2 0.3 2.8 4.3 织。
[2]单位的划分:
法人单位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其他法人。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
(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2)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3)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是指除农户外,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营单位。其中包括:
(1)按照《民法通则》和《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具体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活动的个体劳动者。
(2)依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经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登记、领取《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登记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人)登记证书》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3]从业人员:是指2008年12月31日在第二、三产业单位和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在岗的从业人员。未包括上述范围之外的从业人员。
单位从业人员是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年末实有人员数。期末从业人员包括在各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工作人员、兼职人员、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但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4]表中的合计数和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平顶山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索引号:D0360-0501-2010-00002 ] [公开范围:全社会] [公开日期:2010-05-18] [责任部门:]
根据平顶山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市第二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2008年末,全市第二产业有法人企业单位5196家,比2004年增长48.2%;资产合计1613.21亿元,比2004年增长1.6倍;从业人员460603人,比2004年增长22.4%。
一、工业
(一)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市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4892个,从业人员397595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48.8%和19.3%。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4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22%;外商投资企业占0.33%。在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占1.47%;集体及股份合作企业占3.54%;私营企业占82.65%;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占7.65%;其余类型占4.15%。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6.8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27%;外商投资企业 占1.89%。在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占26.34%;集体及股份合作企业占6.19%;私营企业占28.78%;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占29.50%;其余类型占6.02%(详见表1)。
表1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
甲
合计 内资企业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股份合作企业 联营企业
集体联营企业
其他联营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独资公司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个)1 4892 4865 63 155 18 2 1 1 383 9 374 61
比重% 2 100.00 99.45 1.29 3.17 0.37 0.04 0.02 0.02 7.83 0.18 7.65 1.25
从业人员(人)3 397595 385020 96473 22858 1752 28 8 20 125563 8272 117291 21300
比重% 4 100.00 96.84 24.26 5.75 0.44 0.01 0.00 0.01 31.58 2.08 29.50 5.36 私营企业
其他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4043 140 11 16
82.65 2.86 0.22 0.33
114439 2607 5046 7529
28.78 0.66 1.27 1.89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1054家,制造业3781家,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7家,分别占21.5%、77.3%和1.2%。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44.9%,制造业占52.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2.6%。在工业行业大类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位居前五位,分别占41.0%、11.9%、4.2%、4.2%、3.5%(详见表2)。
表2 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
企业法人
甲 总计
采矿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其他采矿业 制造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个)1
4892 1054 481 79 39 446 9 3781 418 117 54 2 80 55 39 123 71 24 40 35 121 21
从业人员(人)2
397595 178499 163175 6300 819 8097 108 208644 9164 6034 3632 1070 16517 4302 2313 2136 1014 2212 905 10182 13793 4011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2008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3。
表3 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原煤 吨 洗煤 吨 原盐 吨 饮料酒 千升 纱 吨 布 万米 焦炭
吨 烧碱(折100%)吨 化肥(折纯)吨 帘子布 吨 化学纤维 吨 氧化铝
吨 21 80 1493 28 14 291 184 99 118 68 7 15 137 19 57 22 10 25
产量6028 2225 2280 47484 16746 5049 13252 13136 9271 3735 7875 379 1225 2373 301 10452 6288 1315 2849
59611774 23976249 2262000 52159 98398 5758 4235731 267107 199504 37811 100519 446212
树脂 水泥 生铁 粗钢 钢材 发电量
(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吨 吨 吨 吨 吨 万千瓦小时
198120 8807469 801536 3262890 2738778 1849186
2008年末,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1533.99亿元,比2004年增长1.6倍;负债合计902.96亿元,比2004年增长1.6倍;所有者权益合计[1]631.02亿元,比2004年增长1.4倍(详见表4)。
表4 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行业分布
计量单位:千元
总 计 采矿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制造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资产 153398893 59181568 56279470 2490099 49767 362232 82188824 1229507 2654330 739786 189190 2697289 299098 157754 32568 6910 168995 52200 4000062 9939102 680029 9550842 245296
负债 90296408 32341816 31065742 1109833 11184 155057 49320454 452989 1870019 347278 7230 1814218 81248 41156 6506 150 109230 6609 2593503 5930776 415099 5215040 427200
所有者权益
63102485 26839752 25213728 1380266 38583 207175 32868370 776518 784311 392508 181960 883071 217850 116598 26062 6760 59765 45591 1406559 4008326 264930 4335802-181904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四)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
301004 12818354 15430602 3315525 957842 3751184 2493873 550020 7175163 29696 2664851 51898 5854 12028501 11239578 454438 334485
130239 6469224 9512422 1927394 563235 2108907 2091626 317501 5387380
1147 1466278 25244 1606 8634138 8073125 322976 238037
170765 6349130 5918180 1388131 394607 1642277 402247 232519 1787783 28549 1198573 26654 4248 3394363 3166453 131462 96448
2008年末,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1557.79亿元,比2004年增长2.4倍。其中,采矿业占32.3%,制造业占63.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4.3%。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的行业有16个,比2004年增加11个,超过100亿元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利润总额153.30亿元,比2004年增长4.4倍。在利润总额中,采矿业占59.0%,制造业占44.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亏损。利润总额超过1亿元的行业有19个,比2004年增加14个(详见表5)。
表5 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行业分布
计量单位:千元
总 计 采矿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其他采矿业
主营业务收入
155778998 50359171 46100343 2495202 219762 1523290 20574
利润总额
15330361 9040071 7856855 842382 53485 285100 2249 制造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98747623 4999293 2011932 695415 58782 2769383 398625 735209 350718 209102 438800 327903 9861472 7974508 683673 6416672 229473 691503 11422843 23620375 1883757 3280049 3748305 3781295 2826619 6895481 75758 1958262 354856 47560 6672204 6223738 274872 173594
6817089 627508 152135 63634 12390 131927 68473 120309 49811 39013 6647 34903 476429 151029 48051 23786-52950 106920 1203155 1199185 147619 372603 506917 184576 307239 426003 6555 332950 63215 7057-526799-555433 29971-1337
2008年,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市前3位的县(市、区)依次是:新华区、舞钢市、卫东区。
(五)企业科技活动
200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中开展科技活动[3]的企业有64个,占6.8%;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有35个,占3.7%。在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27.7%,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17.9%。
2008年末,全市有科技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科技活动人员15597人,比2004增长1.3倍;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为23.9亿元,比2004末增长6.3倍。
在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较快增长,2008年为12.1亿元,比2004年增长8.6倍;200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强度[4]为0.84%(详见表6)。
表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的行业分布
投入强度
经费投入(千元)
(%)
总计
采矿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制造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纺织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210472 577018 577018 624474 7981 4107 4058 222 38003 290 259711 4831 144205 30197 260 3696 843 124362 920 788 8980 8980
0.84 1.2 1.28 0.69 0.46 0.73 0.16 0 0.49 0.04 4.05 0.06 0.61 1.62 0.01 0.1 0.03 1.85 0.05 0.93 0.14 0.14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5]产值83.58亿元,新产品产值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为18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0件;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16.2%。
二、建筑业
(一)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市共有建筑业法人企业单位304个,比2004年增加84个,增长38.2%;从业人员63008人,比2004年增加19964人,增长31.7%。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19个,占6.3%;集体企业32个,占10.5%;私营企业141个,占46.4%;其余类型企业112个,占36.8%。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占12.3%,集体企业占13.4%,私营企业占22.4%,其余类型企业占51.9%(详见表7)。
表7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合 计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股份合作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
企业法人(个)
304 19 32 1 92 19 141
从业人员(人)
63008 7772 8465 6 28423 4251 14091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58.2%,建筑安装业占13.8%,建筑装饰业占24.3%,其他建筑业占3.6%。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81.2%,建筑安装业占8.9%,建筑装饰业占3.7%,其他建筑业占6.2%(详见表8)。
表8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
合 计
企业法人(个)
总计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建筑安装业 建筑装饰业 其他建筑业
(二)建筑业总产值
304 177 42 74 11
从业人员(人)63008 51178 5621 2319 3890
资质内企业 企业法人(个)
236 139 33 55 9
从业人员(人)58638 48338 4385 2062 3853
资质外企业
企业法人(个)
38 9 19 2
从业人员(人)
4370 2840 1236 257 37
2008年末,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87.88亿元,比2004年增加58.12亿元,增长2.0倍。其中,资质内企业完成[6]85.34亿元,比2004年增长2.1倍;资质外企业完成2.54亿元,比2004年增长42.3%。
在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83.1%,建筑安装占5.6%,建筑装饰业占1.6%,其他建筑业占9.7%(详见表9)。
表9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建筑业总产值的行业分布
单位:千元
合 计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建筑安装业 建筑装饰业 其他建筑业
(三)房屋建筑面积及竣工价值
2008年末,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70.89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1.8倍;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3.34万平方米,竣工价值22.5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1倍和1.4倍;其中住宅建筑竣工面积229.55万平方米,竣工价值16.6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2.5倍和4.0倍。
(四)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2008年末,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的资产合计为79.22亿元,负债合计为60.64亿元,企业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8.58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1倍、1.4倍和40.3%;资产负债率为76.5%,比2004年增加了11.7个百分点(详见表10)。
表10 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
和所有者权益行业分布
单位:千元
合 计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建筑安装业 建筑装饰业 其他建筑业
(五)工程结算收入和利润总额
2008年末,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工程结算收入79.97亿元,比2004年增长1.5倍;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83.6%,建筑安装业占4.2%,建筑装饰业占1.6%,其他建筑业占10.6%;利润总额1.39亿元,比2004年增长3.0倍;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81.1%,建筑安装业占5.5%,建筑装饰业占2.0%,其他建筑业占11.4%(详见表11)。
资产合计
7921774 6697184 524309 203067 497214
负债合计
6063705 5248712 336078 64773 414142
所有者权益合计
1858069 1448472 188231 138294 83072
合 计
8788255 7301937 490296 144425 851597
资质内企业
8533957 7191712 366619 124979 850647
资质外企业
254298 110225 123677 19446 950 表11 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工程结算收入和利润总额
单位:千元
合 计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建筑安装业 建筑装饰业 其他建筑业 注释:
[1]所有者权益合计: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即企业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
[3]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是指有组织地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活动,并有相应经费支出的企业。[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是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5]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包括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并在有效期内的新产品,也包括企业自行开发研制,但尚未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投产一年之内的新产品。[6]资质内建筑业企业:是指依据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2001年第87号)及《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2001]82号),已经领取《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企业。资质外建筑业企业指虽然没有领取《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但实际从事建筑生产经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
[7]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总承包企业是指具有施工总承包资质,可以对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或者对主体工程实行施工承包的建筑业企业。专业承包企业是指具有专业承包资质,可以承接总承包企业分包的专业工程或者建设单位按照规定发包的专业工程的建筑业企业。不包括资质以外的建筑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8]表中的合计数和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首页 >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统计信息
工程结算收入
7996828 6687778 333509 130718 844823
利润总额
139182 112908 7680 2759 15835
平顶山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
[索引号:D0360-0501-2010-00003 ] [公开范围:全社会] [公开日期:2010-05-18] [责任部门:]
根据平顶山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市第三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2008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1141个,从业人员311727人。其中,企业法人单位4623个,从业人员125810人;行政事业、社会团体及其他法人单位6518个,从业人员185917人。
与2004年相比,法人单位数增加了3150个,增长39.4%,从业人员增加48461人,增长18.4%。
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一)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市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148个,比2004年增长32.1%;从业人员 12262人,比2004年末减少4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行政事业及其他法人单位4个,从业人员332人。
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中,交通运输业[1]占77.7%,仓储业占19.6%,邮政业占2.7%;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交通运输业占82.8%,仓储业占12.7%,邮政业占4.5%(详见表1)。
表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合 计 铁路运输业 道路运输业 城市公共交通业 水上运输业 航空运输业 管道运输业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仓储业 邮政业
(二)资产、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
2008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固定资产原价总计4094446千元。在固定资产原价总计中,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分别占93.4%、4.1%和2.5%。
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2765259千元。在营业收入中,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分别占67.8%、25.5%和6.7%。
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利润225875千元。在营业利润中,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分别占88.7%、14.0%,邮政业亏损(详见表2)。
表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 单位:千元
企业法人单位(个)
2 83 14 0 0 0 16 29 4
从业人员(人)
12262 7173 2668 0 0 0 301 1559 547
固定资产
原价总计
合 计 铁路运输业 道路运输业 城市公共交通业 水上运输业 航空运输业 管道运输业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仓储业 邮政业
二、批发和零售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市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2284个,从业人员44177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88.1%和10.1%。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批发业1065个,零售业1219个,分别占46.6%和53.4%。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批发业占40.8%,零售业占59.2%(详见表3)。
表3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合 计
批发业 农畜产品批发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 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 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 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 贸易经纪与代理 其他批发 零售业 综合零售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
法人单位(个)从业人员(人)
2284 1065 115 39 13
575 232 31 50 1219 264 106 210
8440 2227 270 827 26170 10096 1597 4039 44177 18007 2256 3776 126
4094446
4575 3737846 64019
0 0 0 19785 167762 100459
2765259
6433 1772431 78270
0 0 0 16918 705206 186001
225875 2250 185394 7491 0 0 0 5254 31639-6153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 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
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 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 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材料专门零售 无店铺及其他零售
47 182 180 101 36
1409 2328 2205 2762 1365 369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123个,占5.1%,集体企业145个,占6.3%,私营企业1484个,占65.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个。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占21.2%,集体企业占11.0%,私营企业占38.3%(详见表4)。
表4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合 计
内资企业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股份合作企业 联营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 其他内资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二)资产总计
2008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20.38亿元,比2004年增长74.5%。其中,批发业法人单位资产81.50亿元,零售业法人单位资产38.89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65.8%和96.0%(详见表5)。
表5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
合 计
批发业 农畜产品批发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
资产总计(千元)
12038493 8149899 2124671 934383 20314
0
法人单位(个)
2284 2283 123 145 18 6 340 53 1484 114 1 0
从业人员(人)
44177 44174 9370 4863 244 295 9192 2351 16928 931 3 0 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 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 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 贸易经纪与代理 其他批发 零售业 综合零售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 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
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 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 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材料专门零售 无店铺及其他零售
(三)主营业务收入
13597 3986258 830485 122358 117833 3888594 1341575 147786 392904 172646 343721 803211 448529 179389 58833
2008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389.06亿元,比2004年增长3.6倍。其中,批发业321.75亿元,零售业67.31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3.9倍和2.7倍(详见表6)。
表6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
合 计
批发业 农畜产品批发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 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 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 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 贸易经纪与代理 其他批发 零售业 综合零售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
主营业务收入(千元)
38906417 32175423 1669524 2269405 61545
0 36594 25736213 1763776 353825 284541 6730994 1752110 272907 602017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 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
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 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 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材料专门零售 无店铺及其他零售
三、住宿和餐饮业
(一)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318532 746933 1503569 846101 584490 104335
2008年末,全市共有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774个,从业人员18801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1.7倍和83.0%。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住宿业224个,餐饮业550个,分别占28.9%和71.1%,分别比2004年增长67.2%和2.5倍。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住宿业占48.7%,餐饮业占51.3%,分别比2004年增长60.9%和1.1倍(详见表7)。
表7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合 计
住宿业 旅游饭店 一般旅馆 其他住宿服务 餐饮业 正餐服务 快餐服务 饮料及冷饮服务 其他餐饮服务
法人单位(个)
774 224 33 184 7 550 473 22 9 46
从业人员(人)
18801 9156 4044 4868 244 9645 8552 291 98 704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19个,占2.5%,集体企业26个,占3.4%,私营企业638个,占82.4%,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6个,占0.8%。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占10.1%,集体企业占3.3%,私营企业占65.5%,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占4.2%(详见表8)。
表8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合 计
内资企业 国有企业
法人单位(个)
774 768 19
从业人员(人)
18801 18019 1900 集体企业 股份合作企业 联营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 其他内资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二)资产总计 1 2 26 8 638 48 5 1
624 60 27 1483 572 12321 1032 585 197
2008年末,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为17.48亿元,比2004年末增长123.9%。其中,住宿业11.98亿元,餐饮业5.50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80.7%和3.7倍(详见表9)。
表9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
合 计
住宿业 旅游饭店 一般旅馆 其他住宿服务 餐饮业 正餐服务 快餐服务 饮料及冷饮服务 其他餐饮服务
(三)主营业务收入
2008年末,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15.40亿元,比2004年增长3.3倍。其中,住宿业5.68亿元,餐饮业9.72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5倍和6.0倍(详见表10)。
表10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
合 计
住宿业 旅游饭店 一般旅馆 其他住宿服务 餐饮业
主营业务收入(千元)
1539944 567549 215952 331049 20548 972395
资产总计(千元)
1747993 1198197 440983 706577 50637 549796 489561 23141 4532 32562 正餐服务 快餐服务 饮料及冷饮服务 其他餐饮服务
四、房地产业
(一)企业单位数
844963 39212 12996 75224
2008年末,全市共有房地产法人企业290个,比2004年增长94.6%。其中,房地产开发业185个,物业管理业72个,中介服务业23个,其他房地产业10个(详见表11)。
表11 房地产业企业单位地区分布
房地产业
地 区 企业个数(个)
总 计 新华区 卫东区 石龙区 湛河区 宝丰县 叶县 鲁山县 郏县 舞钢市 汝州市
(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市房地产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合计6451人,比2004年增长44.8%。其中,房地产开发业3716人,物业管理业2139人,中介服务业505人,其他房地产业91人,(详见表12)。
表12 房地产业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地区分布
房地产业
地 区 年末从业人员
(人)
总 计 新华区 卫东区 石龙区 湛河区
6451 2839 1374 0 1036
房地产 开发 3716 1345 894 0 650
物业 管理 2139 1040 443 0 333
中介 服务
505 416 13 0 45
其它 房地产
38 24 0 8
290 100 55 0 63 10 5 6 9 24 18
房地产 开发
185 61 35 0 42 6 4 4 7 15 11
物业 管理
22 16 0 17 2 1 1 1 8 4
中介 服务 13 2 0 3 1 0 1 0 0 3
其它 房地产 4 2 0 1 1 0 0 1 1 0 宝丰县 叶县 鲁山县 郏县 舞钢市 汝州市
166 138 78 83 383 354
90 48 72 257 258
48 16 4 118 85 0 14 0 0 11 0 0 7 8 0
(三)主营业务收入、实收资本和营业利润
2008年末,全市房地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8.2亿元,比2004年增加12.99亿元,增长2.5倍。其中,房地产开发业17.51亿元,物业管理业58242千元,中介服务业9829千元,其他房地产业2093千元。全市房地产企业实收资本23.42亿元、营业利润1.34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2.1倍和8.7倍(详见表13)。
表13 房地产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地区分布情况 房地产业
地 区 主营业务收入(千元)
总 计 新华区 卫东区 石龙区 湛河区 宝丰县 叶县 鲁山县 郏县 舞钢市 汝州市
五、其他第三产业
(一)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市共有从事其他第三产业[2]的法人单位数7645个,比2004年增长22.8%。从业人员230036人,比2004年增长23.7%。其中,企业法人单位1127个,从业人员44119人;行政事业及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6518个,从业人员185917人(详见表14)。
表14 其他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法人单位(个)
企业
及其他
合 计
1127
6518
44119
行政事业
企业
及其他
185917
从业人员(人)
行政事业
1820839 716670 457010
0 301243 20243 114543 13259 518 85421 111932
房地产 开发 1750675 693849 442769
0 272496 18875 114431 12871 383 84136 110865
物业 管理 58242 18807 13111
0 24675 424 112 250 0 793 70
中介 服务 9829 3647 782 0 3891 374 0 138 0 0 997
其它 房地产
2093 367 348 0 181 570 0 0 135 492 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60 51 233 107 48 194 83 31 120 0 2 2 44 96 83 16 908 740 206 4417
3881 17764 10481 2840 1213 2428 2097 1369 2046 0
332 29 246 1188 2771 6506 334 53873 18164 5452 97022
(二)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
2008年末,其他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固定资产原价79.81亿元;营业收入135.35亿元,营业利润22.27亿元。在固定资产原价中,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是56.8%、18.3%和14.1%,三个行业合计占89.2%。在营业收入中,金融业、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是72.3%、13.4%和6.3%,三个行业合计占92.0%。在营业利润中,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63.1%、25.5%和5.5%,合计占94.1%(详见表15)。
表15 其他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
合 计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说明:金融业数据中未包括证券行业数据。
(三)行政事业和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收入和支出(或费用)
2008年末,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固定资产原价总计115.46亿元,全年收入合计92.81亿元,全年支出(或费用)合计89.43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24.7%、89.1%、87.7%(详见表16)。
固定资产原价
7981402 4532449 1457234 1123508 111526 129524 138377 316236 53992 118556
0
营业收入 13534642 1809261 9790595 858116 264080 50723 173955 133299 303646 150967
0
单位:千元 营业利润
2227146 567385 1405066 121843 30982 6952 49682-13661 25861 33036
0 表16 行政事业和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固定资产原价、收入和支出
单位:千元
本年支出(或费 合 计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注释:
[1]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2]其他第三产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3]表中的合计数和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固定资产原价
11545861
570 57248 60406 105401 2623170 25859 3002837 1517567 301892 3850911
本年收入合计
用)合计
9280575
1783 9281 55195 155110 232737 13209 2093975 1521603 96013 5101669
8943457
1225 151463 45457 134320 236319 12393 2053774 1384375 93138 4830993
第二篇:第二次经济普查情况汇报
白旗乡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情况汇报
随着县政府经济普查办公室针对我县范围内的各经济行业进行全面普遍调查的步伐,我乡也积极的组织人员,于10月12日深入对我乡辖区范围内的个体工商户、大小企业进行了清查,下面将着重于工业企业的清查工作做一个汇报:
一、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强大的普查班子
面对工商注册户分布全乡各村的复杂情况,如何既普查全面又做到准确细致,乡政府从各村抽调了一批工作能力与责任心强的骨干人员共17名,由乡政府乡长董树军带头负责的共20名人员的普查班子,具体全面的进行清查。
二、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供良好的后勤工作
为了能快速、准确、细致的进行普查工作,乡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仍先期拨出一部分经费用于普查工作的办公用品、伙食开支等的支出。对于普查人员,为了能准确填报各类经济普查表格,首先抽调人员上县城进行业务培训,回乡后又用1天的时间集中普查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做到有条不紊、从容上岗,为后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工作。
三、广泛宣传,增强对普查工作实际意义的宣传力度
为了能顺利的普查,在工作开始阶段,乡普查工作小组就采用标语张贴、广播宣传等不同形式的方法在乡内进行了广泛宣传,让广大被普查户及村民了解经济普查是怎样一回事,尽量争取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和配合这一意义广大的普查活动,为被调查普查对象负责,为乡、县、国家负责,做到普有所为,查有其效。力争普查全面,数据真实有效,填表准确清晰。
四、全面清查,交叉检验
针对我乡区域每村分布的行业单位各不相同的问题,为了统一普查填表速度,在人员的分工上也作了相应的小调整,普查小组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分村包干分工的工作方式,全乡共17个村,固定乡普查指导员负责白旗村范围内的调查及机关单位的普查工作,另外兼负其它各村的调查工作指导,做到了大统一、小协调的灵活工作方式。截止于2008年10月31日,全乡共深入调查个体工商户388个,产业活动单位10个,法人注册单位、法人部门下属产业活动单位27个,涉及文教、电力、汽配零售、矿藏开采、农业综合服务、医药卫生服务、文化艺术、餐饮服务、米面加工等13个行业,全乡共计425个。由于单位工作交叉复杂,在清查工作中就增加了极大的难度,但工作人员们本着对工作的负责,不计较工作的繁琐复杂,耐心讲解,准确的填表,严格的审核表格质量,做到了清查全面,无漏查漏报现象;表格齐全,无漏填错填发生。圆满地完成了现阶段我乡清查工作,并收齐整理完毕上报县经济普查办公室。
经济普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普查表设计过杂,指标设计过细,内容设计过多,难度设计过大,这些超出了基层普查员应有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二是部分普查对象,特别是有些个体私营业主对经济普查的意义认识不是很到位,配合程度低,也有一些普查对象有各种各样的疑虑,填报数据水分较大,配合协作的难 度加大;三是上面强调普查数与年定期报表数相衔接,导致普查数据的不精准;四是产业活动单位填报难度大,原因在于产业活动单位在我们普查范围内,但所属法人单位在外省、外地,由此,产业活动单位表中“所属法人单位情况”一栏的填写非常困难。
经过紧张的工作,目前基本上已经结束现阶段工作,由于时间仓促,涉及面宽,调查对象错综复杂,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失误。我们也做好了下一步查漏补缺的工作准备,争取我乡2008年的经济普查工作真实有效的反映出我乡各类行业在运转中所表现出的和潜在的能力与缺陷,为今后如何发展好我乡的经济提供准确的信息预报。
第三篇:经济普查信息
曲烟社区节后迅速掀起
经济普查登记核实新高潮
元旦的气息尚存,曲烟社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核实工作在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展开。在建宁街道经普办的指导下,曲烟社区为打好普查登记核实攻坚战,组织普查员向普查对象宣传普查知识,指导填报登记,采取八项措施,严把普查登记填报数据质量关: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建立健全普查岗位责任制,形成确实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对普查全过程的数据质量负责。
二、加强检查、指导。从元月4日起,社区普查员严格执行上级普查方案,牢牢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准确的原则,兵分两路,一路守在办公室协调、答疑,一路深入到各普查单位具体指导,及时掌握情况,发现、解决问题。
三、加强协调沟通,及时上传下达。在正式清查单位建立起经济普查工作报告制度,对存在问题和疑问及时向街道经普办汇报,并及时把情况反馈给普查单位。
四、加大宣传力度,再次掀起经普宣传高潮。尽力打消调查对象疑虑,力促如实申报。
五、切实加强核对工作,把数据质量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普查的各个阶段和全部过程,层层负责,严格把关,确保普查数据的真实可靠和调查对象的不重不漏。
六、针对规模以下、限额以下和个体经营户调查数据质量保证难的问题,制定不同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强化审核评估。组织、指导普查人员采用“倒推法”和利用用电量、从业人员、固定资产等相关指标的逻辑关系,相互验证,审核、把关,提高数据填报质量。
八、加强组织协调领导,密切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与普查对象的沟通联系,及时解决排除普查员登记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推动经济普查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曲烟社区居委会二00九年一月九日
第四篇:阿拉善盟第二次经济普查进展情况
阿拉善盟第二次经济普查进展情况
(一)盟委、行署高度重视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及时转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阿署办函[2007]97号),并提出了贯彻意见;下发了《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成立全盟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阿署办字[2008]6号);转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财政厅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区经济普查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阿经普办发[2008]3号);印发了《阿拉善盟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尽快落实普查机构和经费的通知》(阿经普办发[2008]2号)等有关文件。2008年5月5日在全盟统计工作会议上,及时学习传达全区统计工作会议就全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部署,会上盟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王金喜同志代表盟行署与各旗人民政府和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签订了阿拉善盟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责任书,明确了普查工作职责。2008年5月12日各成员单位的领导参加了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电视电话会议。
(二)普查经费正在落实之中。历次普查经验表明,保障普查经费按时到位是普查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所需经费,国务院明确提出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按时到 1
位。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和国家统计局、财政部下发的《统计部门周期性普查和大型调查经费开支规定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盟实际,对我盟第二次经济普查所需经费总额从普查前期准备工作的业务培训、试点、社会宣传、购置数据处理设备、入户登记、数据处理到普查后期的普查资料编辑出版、总结表彰工作等所需经费按相应进行了预算,其中:2008的所需经费预算已向盟行署专题报告,同时抄送盟财政局。目前,正在落实之中,但2008编制预算与实际安排资金有较大的差距。各旗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所需经费也都做了预算编制工作,并在落实之中。
(三)组建普查机构。2008年3月28日盟行政公署办公室下发《关于成立全盟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阿署办字[2008]6号),成立了由盟委委员、常务副盟长王金喜同志任组长,盟统计局、发改委、财政局、宣传部、国家统计局阿拉善调查队等14个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阿拉善盟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随后成立了普查办公室,组成人员由盟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阿拉善调查队及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普查办公室内设6个业务组,各业务组的工作人员均从盟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阿拉善调查队的相关科室选调组成。目前,各旗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普查办公室均已成立。
(四)布置第二次全盟经济普查工作。利用全盟统计年
报会议和统计工作会议,向各旗、经济开发区布置了第二次全盟经济普查有关工作,重点是抓紧组建普查机构和普查经费的落实工作。
(五)加强宣传,为经济普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六月十一日为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阿拉善盟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会议由盟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盟行署副秘书长黄巴特尔主持,黄巴特尔副秘书长就搞好全盟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要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经普工作,明确各自职责,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全盟第二次经济普查。
(六)我盟第二次经济普查下一步工作重点
根据自治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总体安排和工作进度,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1、认真贯彻文件精神,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在普查工作中遵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制定普查宣传工作规划,认真做好普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其他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在全盟各地营造一个关心、了解、支持经济普查的社会氛围。
2、努力争取普查经费。在第二次经济普查筹备初期,我盟就把落实普查经费摆在了突出位置,上报普查经费预算135万元,目前只落实了3万元。今后将根据工作进度,继续跟踪落实普查经费,为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财力保障。
二00八年七月十八日
第五篇: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集体汇报材料
经济普查先进集体材料
本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体现。根据政府发【2008】52号文件精神。局主要协助对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和非企业单位的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进行调查录入。
自2008年11月开始,至2009年5月,局高度重视经济普查工作,积极抽调人员,科学设计、精心组织、依法实施、确保质量。最终顺利完成了机构组建、人员配备、单位清查录入和经费落实、填报普查表等工作,完成了对89个村委会、141个社会团体、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清查。力争全面、准确地了解数据,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人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
首先,高度重视,明确了职责分工。为确保普查人员业务素质,我局抽调了一些素质较好、在群众中威信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志加入经济普查队伍,并要求其参加单位清查培训。同时,加强与主管部门协调,保证了清查和普查工作的质量;加强与名录库比对工作,保证了清查阶段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二,积极协助主管部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经济普查家喻户晓。多次联系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安排有关事项,做好全面细致的动员工作,重点面向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宣传依
法普查、如实登记知识,力求得到基层调查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对于个别单位认识不够,局进行认真的宣传讲解,反复做工作,最终打消了普查对象的思想顾虑,配合完成了清查工作,使普查取得了社会的支持、群众的配合,有效地保证了经济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加强质量控制,认真做好普查工作。数据质量是经济普查的生命线,为加强登记普查表数据的质量控制,局普查工作人员全程参与普查登记工作,每一阶段完成后,将数据资料交由单位领导把关审查,再上报县普查办审查,从源头上提高普查登记的数据质量。
第四,制定工作计划,完善管理制度。为使普查试点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确保普查各项工作协调运转,局认真按照县普查办的安排,坚持每个阶段工作做到周密细致,使每个普查人员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使整个普查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地展开。不断规范统计基础工作,整理了完整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等相关社团和非企业单位名录库,为做好经济普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