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实际成果提升形象凝聚人心检验干部
全力以赴 合力攻坚
以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实际成果提升形象凝聚人心检验干部
同志们:
这次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动员大会,是春节过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二个大规模的重要会议。刚才,翁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对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动员,讲得非常好;有关部门、镇街道、社区负责人作了很积极、也很有激情的表态发言,表明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今天会议精神,全力以赴、合力攻坚,确保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三年目标顺利实现,以实际成果提升形象、凝聚人心、检验干部。
下面,我就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有共识,人心才会凝聚;有共识,全市上下才会有共举。我市(①有一个较好的创建基础)自1996年创建成省卫生城市以来,各项创建活动尤其是“五城同创”活动深入发展,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城和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去年又通过了省级文明城市复评,成功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新一轮省级“双拥”模范城等创建活动也在扎实开展,有效促进了平湖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平湖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环境优势进一步凸显,城市化有力有效地带动了工业化。
(②科学分析和判断)但是,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是初级阶段的、低水平上的成效,我们的城市离现代、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差距还很大,真正的新型城市化还任重道远。我们要乘势而上、迎难而上,巩固和提升已经取得的创建成果,继续深入推进“五城同创”活动(经过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市政协的认真分析研究,科学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水平,认真查找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最大问题、最大障碍,我们认为,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化进程不快、城市竞争力不强、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是当前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转型升级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心,横下一条心,下更大的决心、化更大的力气,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为载体、为动力,把我们的城市化水平抓上去)。因此,我们下决心要在2012年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今年必须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全市上下要把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作为整个“五城同创”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巩固和拓展创建成果的重要举措,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提升,以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实际成果提升形象、凝聚人心、检验干部,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观在平湖的生动实践。
(③创建的重要意义,现实需要)
1、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提升城市形象的现实需要。①城市,不仅是宜居宜业的空间,更是区域发展的发动机,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当前,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通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和创建活动,平湖的城市形象有了提升,为我们引进投资、承接产业、扩大开放增强了底气、增添了信心。但对照中央推进城镇化的新形势、新机遇,对照老百姓对城市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我们这座城市的整体形象还相对滞后,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还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到工业化的中后期这个阶段,城市化是主动力。当前我们平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化进程不快,城市的竞争力不强,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不足。正因为这样,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形象提升作为今年“三年”活动之一,作出了实施城市“形象提升工程”的部署,并把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作为城市“形象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②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卫生问题,也不单纯是一项卫生工作(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环境建设、是民生工作,是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民素质于一体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城市的卫生状况,客观上反映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市民的文明素质,是一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一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国家卫生城市的指标体系是一个科学体系,它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自然等方方面面。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可以全面改善我们这座城市的人文人居、生产生活、商务政务环境,形成良好的经济基础、市民素质、市容市貌,不断提高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层次品位,进而全面改善投资环境、生产生活环境,树立城市新形象,为引进投资、承接产业、扩大开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抓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就是在抓发展,就是在抓环境,就是在抓民生,就是在实践科学发展观。
2、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平湖发展与自身的利益紧密相连,才能赞成、拥护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五城同创”活动之所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通过创建,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生活,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词语,但又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品质,表示人们日常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等等)。当前,平湖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既要求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更要求政府转型,而且这三大转型又是相互关联、互为作用的(我们今年提出“三年”活动,项目推进年安排总投资306亿元的404个项目,主要是在推进经济转型;城市形象提升年,主要是推进城市转型、社会转型;环境建设年,主要是推进政府转型)。因此,我们现在抓工作,决不能再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经济论经济、就发展而发展,要用立体的思维、战略的眼光、统筹的方法去抓工作,要跳出经济抓城市,真正以城市化来带动工业化。城市,是政府提供给老百姓的最大的公共产品,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城市的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政府全面转型的集中体现、综合反映,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经济转型升级,有一个前提,城市与社会要先转型升级。而且,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各方合心合力合拍,才能构筑好这个系统工程。因此,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一定要全社会动员,要把全社会发动起来。城市建设,人人有责;卫生城市,人人共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正是市委、市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作出的决策部署,既是推动城市转型的具体抓手,又是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我们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过程中,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民生活,今年我们将精心组织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大系列工程”、市容环境卫生“十大专项整治行动”、卫生城市创建“十大宣传教育活动”等三个“十大”系列工作,重点推进50个项目,完成拆迁10万平方米,新建扩建城市道路3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50多万平方米。可以说,生活品质所包含的内容与卫生城市的内涵是完全吻合的。因此,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功,不仅能够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中有效推进城市转型发展,而且能够在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中凝聚起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
3、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锤炼和检验干部的有效载体。在前几年的“五城同创”等工作中,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合力推进,创出了一种精神风貌,创出了一种工作作风,创出了一种生机活力,更创出了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创建工作,确实是锤炼和检验干部的有效载体、展示能力水平的重要平台。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面广量大,系统而复杂,尤其是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多,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内河河道以及一些社区单位、背街小巷等地方的脏乱差问题都有待根本解决,城市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市民的文明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等。这些工作、这些难题,都需要我们各级干部以好作风去推进、去破解、去引领。各级各部门、各级干部的态度端正不端正、决心大不大、能力强不强、力度大不大、作风硬不硬,都可以在这些工作的推进和这些难题的破解中得到检验,同时干部的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锻炼。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虽然标准高、难度大,但只要全市上下思想统一、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创建成功,创出成效。
二、要求真务实,务求实效
创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一个抓手、载体、动力。我们要切实解决好“为谁创建”、“谁来创建”的问题,端正态度、端正认识,以务实的作风、务实的手段,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来创出实效。
1、城市面貌要有实实在在的改善。我们要按照“2010年攻坚年、2011年冲刺年、2012年迎检年”的三步曲安排,乘创建之势,千方百计把城市实力做强,科学合理地把城市规模做大,精心细致地把城市形象做美。一是投入要实。要实打实地投入,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已经排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大系列工程”要组织实施好,通过大投入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奠定硬件基础。二是整治要硬。城市卫生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些问题由来已久,成为城市卫生的顽疾,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大力开展各项整治活动,今年尤其要组织开展好市容环境卫生“十大专项整治行动”,保证创建工作深入、有效推进(并且要成为一种常态)。三是整改要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整改提高的过程。各级各部门要对照创建标准,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各自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分工,认真细致地对照有关考核指标,不折不扣地推进达标工作。对已经达标和基本达标的项目,要继续巩固提高,确保达标。对存在问题尚未达标的项目,要落实严格的责任制,按质、按量、按时整改达标。当前,各项任务已经细化分解到各个责任部门和单位,每个责任部门和单位一定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按照三步曲安排,循序渐进、边整边改,做到迎检之年不失分、保满分。
2、市民素质要有实实在在的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美好的生活环境,二是良好的市民素质(我们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还是在于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培养文明市民。如果市民的文明素质没有提升,没有达到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要求,那么马路再宽、楼房再高、保洁工作再全面,也不能说是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市民是一座城市的主人,只有主人文明,才能称得上城市文明)。因此,在大力开展城市环境卫生整治的同时,要全面提升市民素质,精心组织开展卫生城市创建“十大宣传教育活动”,及时了解市民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保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把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到创建工作中来,提高广大市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水平,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德向善,陶冶高尚情操,增加审美情趣,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提高整体素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我们各级干部的素质提升问题,从我们市四套班子领导到我们的社区干部,都是如此。要市民的素质提升,我们干部的素质首先要提升;要市民讲文明、讲礼貌、讲诚信,我们干部首先要讲文明、讲礼貌、讲诚信,而且要从自己的小环境抓起,自己的办公室、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办公楼、自己的小院子整洁卫生做起,要从个人的卫生习惯、文明修养做起(身教重于言教。行动是无声的命令)。
3、人民群众要有实实在在的受益。群众受益,既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我们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群众受益的高度来开展工作,不跟风、不作秀,不劳民、不伤财,把创建工作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百姓民生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需要最迫切的问题,使群众在创建中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以实际成果造福于民、取信于民,更好地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三、要强化保障,齐抓共管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目标的实现,各级领导重视是前提,方方面面强化保障、齐抓共管是关键。
一要强化组织保障。市里建立了领导小组及“一办九组”,明确了牵头领导、牵头单位、配合单位,也明确了完成时间、达标措施与要求。各级各部门都要自觉接受领导小组及下设机构的领导和协调,层层落实责任,相关镇街道、部门单位也要成立专门班子、建立组织体系,明确专门的责任人员,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负起总责,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抓好落实。
二要强化人力、物力、财力保障。除了明确专人、落实责任,还要加大对创建工作的投入,真正为创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保障,同时要把创建工作列入相关镇街道和部门单位的年度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要强化纪律保障。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按照创卫领导小组1号、2号、3号文件要求,按照创卫领导小组交办的任务抓落实、抓执行。落实和执行过程中,要严肃纪律,特别是对领导小组、创卫办(创卫办也是代表领导小组)交办的事项要无条件接受、全力以赴组织实施。要真正把督查工作抓起来,保证创卫纪律的执行。市里已经建立市级领导督查等一系列督查机制,创卫领导小组特别是参加创卫督查的市级领导和创卫办,要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同时,要落实社会监督机制,广开言路,鼓励广大市民参与监督(包括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员对创建工作进行督查)。督查要严,要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标准来进行(这是一个科学体系、科学标准)。整改要到位,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督查者要当场指出,被督查者要立说立改。要通过督查,来严肃纪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对创建工作成效明显的部门单位要给予表扬,对拈轻怕重、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进展缓慢、群众反响强烈的部门单位,该批评的批评、该通报的通报、该责令纠正的责令纠正、该严肃处理的坚决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工作抓上去。
四要强化作风保障。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作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鼓足敢打硬仗的勇气、发挥攻坚克难的韧劲、坚定决战决胜的信心、展现勇争一流的魄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从一棵树、一条路、一个垃圾箱等一点一滴做起,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五要强化氛围保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动员,大造声势,尤其要多一点文化墙、公益广告等创卫文化的宣传,多一些好人、好事、好做法等创卫激励宣传,真正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是一场攻坚战。希望各级各部门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志在必得的精神状态和“要创,就要创成功”的坚定信念,鼓足干劲,扎实工作,确保平湖如期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8月25日,由云坤书记主持,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了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汇报。会上,省委书记王云坤同志、省长王珉同志对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明确表示这是全省的一件大事,要给予全力支持。下午王珉省长就研究确定给予长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省委副书记全哲洙同志,省委常委、秘书长李申学同志,副省长李斌同志对我市的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会议并做了发言,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这说明我市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今天我们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要认真贯彻汇报会议的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就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长春如期进入全国卫生城市行列。下面,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讲三点意见。
一、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国家卫生城市是全国爱卫会授予城市环境卫生方面的最高荣誉,也是评价和反映一个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性标志。正如云坤书记批示所指出的那样:“国家卫生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的反映”。我市的“创卫”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迎接全国爱卫会开展的全国城市卫生综合检查评比活动。1990年、1992年、1996年和1999年,先后四次参与检查,并连续四次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第二个阶段,就是从2000年正式向国家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申请到现在,进入了全面开展“创卫”活动阶段。应该说,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打下了较好的工作基础,形成了全市抓“创卫”的良好氛围,初步达到了国家卫生城市的硬件标准。但必须看到,要完成创建任务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当前,我市的“创卫”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省直部门积极支持,全市人民非常关注,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创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要进一步认识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具有综合性考核评定特征,既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整洁卫生、舒适优雅的城市环境,又包括约束人们不文明、不卫生行为,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化程度,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等内容。通过做好“创卫”工作,有利于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这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创卫”的过程对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创卫”活动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特别是当前我市正处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根据我们的发展实际,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把经济建设同环境卫生建设结合起来,而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经济一时的发展和繁荣,这是我们开展“创卫”工作的出发点之一,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第二,要进一步认识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有效载体。环境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不单是为长春争取荣誉、获得一块奖牌,最大的收益就是要通过“创卫”赢得城市综合环境的全面改善。近年来,郑州、大连等城市通过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载体,城市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吸引了一大批国外和港澳台的投资商,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大促进作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建设优美的卫生环境就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必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提高,进一步实现城市环境的净化、美化、优化,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提升城市档次和品位,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知名度,提高城市影响力,加快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步伐,极大地增强长春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要进一步认识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造福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由困难向温饱转变,由温饱向小康转变,人民群众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既希望经济发展,也希望社会进步,既期盼物质上的充裕,也期盼精神上的富足。在建设和谐长春的进程中,对于人民的这些要求和愿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扎实地做好工作,努力争取逐步实现。创建卫生城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都是在为人民群众营造卫生、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增强全民的健康素质,促进生活品位不断提升,这是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好事和实事,广大市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可以说,深入开展“创卫”工作,优化全市的人居环境,既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着想、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所以对这件事关全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同时也要把广大群众、全社会力量广泛动员起来,全党动手,全民参与,共同推进。
二、要找准差距,抓住重点,全力打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战
根据新修订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鉴定及监督管理办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严,考核的内容越来越多。《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共分10个大项、65个子项、1000多个考核点,按照考核标准,我市的创建工作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问题,有些指标必须花大气力才能达到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大工作力度,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集中精力打好创建工作的攻坚战。在全面推进各项指标落实的基础上,当前尤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一项重要考核标准。长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最大的问题就是存在“硬伤”。一方面,旧城区基础设施欠账多,市政环卫设施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新城区环卫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下一步,要采取超常规措施,把“创卫”的硬件基础夯实。一是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按最新详细测算,我市现有72块棚户区,面积1240万平方米。棚户区缺少最基本的环卫设施,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很差,必须通过彻底改造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今年已完成拆迁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在此基础上,明年力争二环以内棚户区基本消灭。二是加快巷道建设。2004年以来,我市已改造巷道2523条,这是历史上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时期。今年9月底前,二环以内巷道要全部铺装完毕,明年力争三环以内巷道能够完成90%以上。三是加快公厕建设。出行市民如厕难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国家要求每平方公里公厕不低于3个,按此标准我市建成区至少要有900余座公厕,并且全部是水冲公厕。今年主次干道旱厕要全部取缔,明年建成区全部消灭旱厕。还要研究公厕的管理办法,政府投资的公厕必须全天候免费向社会开放,绝不允许以“以商养厕”为名搞乱收费。四是加快环卫设施更新。今年市委市政府又拿出4.2亿元专项建设环卫设施,环卫车辆、果皮箱的购置要特事特办,一路绿灯;对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北郊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明年必须全面完成,否则就没有国家卫生城市的“入场券”。另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粪便无害化处理都是动态指标,也要超前谋划,该改造的改造,该新建的新建,全面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
(二)要切实加强市容和环境卫生整治与管理。结合当前实际,要突出抓好五项专项整治活动。一是城乡接合部、进出城口和城中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目前,城区31个城中村仅有3个基本达到要求,27个城乡接合部没有一个达到标准,12个进出城口仅有2个基本达标,这项工作由市建委牵头,各区配合,对进出城口私搭乱建进行清理,年底前必须有大的改观。二是楼道卫生专项整治。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我市开展了以清理酸菜缸为主要内容的楼道卫生革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现在楼道杂物推放现象有所反弹,特别是散居小区尤为严重,要迅速开展专项整治,在说服教育居民的同时,组织街道和社区干部搞好全面清理和日常监管。同时,积极发挥好老干部、老学员、老知识分子“三老”的作用,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三是集贸市场卫生专项整治。现在有的市场基础卫生条件很差,没有基本的卫生设施,另外占道经营有所抬头,露天经营屡禁不止。对这些问题,由工商部门牵头,行政执法、市容环卫、卫生等部门协同,在较短时间内搞好整顿提高,经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取缔。四是开展建筑工地专项整治。我市在建、待建工地较多,这方面的卫生问题也比较多。比如,工地管理问题,运输车辆带泥带土,风天起灰,雨天造成道路泥泞,严重影响环境。比如垃圾车、散装水泥车污染问题,由于运输过程中对垃圾和水泥等遮盖不够,车子在行驶中垃圾等一路上散落,等等。关于这些问题,有关部门都有明确规定但是执行不力,反映出管理上存在疏漏,必须认真加以解决。要集中力量加大这方面的卫生管理,彻底、系统地解决垃圾和建筑材料运输过程中对城市环境卫生造成的影响问题。还要坚持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做好工地食堂、厕所卫生管理等工作,防止民工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五是铁路沿线、轻轨沿线、伊通河流域等“三线两岸”卫生专项整治。组织开展群众性的除脏治乱活动,解决好垃圾围城现象。通过这五项集中专项整治,确保年底前城市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
(三)要全面开展“五小”单位整顿。全市“五小”(小饭店、小理发店、小旅店、小浴池、小网吧)单位共有5136户,其中,小餐饮单位2810户,大多数基础条件差,卫生设施不完善。特别是,有的餐饮单位餐具消毒不到位,消毒设备与消毒餐具数量不能满足客流量的需求。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市“创卫”的老大难问题,往往抓一抓,就好一点,稍一松懈,问题就多起来。下一步,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采取拉网式排查,通过“整顿一批、巩固一批、取缔一批”的方式,不断加大对“五小”单位的整顿,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对于城乡接合部、校园周边、居民小区的小餐饮单位,尤其要敢于出重拳,动真格的,绝不允许无证经营和不符合卫生条件的食品单位存在。对不规范的所谓的司机盒饭、向学生兜售盒饭的行为要坚决取缔。要积极引导不具备基本经营条件的“五小”单位转向经营。比如,对烧烤经营活动,要在每个区和开发区开辟几处集中经营场所,规范业户入室经营。要建立责任制度和督查制度,对“五小”整顿要建立包保责任制,要一条街一条街地落实,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包保,要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定期督导。要从机制、体制、模式上来探索具有长春特色的管理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四)要继续发挥城市“细胞”的示范带头作用。创建卫生先进街道、社区和小区,是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参与“创卫”、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重要举措。去年,经市爱卫会考核验收,有11个街道、90个社区和109个小区达到爱国卫生先进街道、社区和小区的标准。今年,要继续开展这项创建活动,使“创卫”工作切实从基层抓起,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方式,进而实现全市卫生街道的“满堂红”。具体讲:一是把落实《长春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制暂行办法》作为重点,切实落实好“门前责任制”,使沿街单位和个人都成为“创卫”的主人。这项工作已于今年7月份启动,已实行“门前责任制”的街路455条,签订责任书的业户13155户,距离全市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关键是把制度建立好,把责任落实下去。二是把小区垃圾清运作为重点。这方面市里已专门对垃圾费收费标准进行了明确,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把社区居民小区保洁做好。三是把社区的软硬件作为重点,做到硬件设施达标,软件管理长效,对达标街道参照去年标准给予10万元奖励。年内,力争使全市2/3的街道和社区达到标准。
(五)要全面提高市民的文明卫生素质。提高市民文明卫生素质,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载体,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贯穿于“创卫”工作的全过程。一是要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开展“讲文明卫生光荣、不讲文明卫生耻辱”主题实践活动,革除有悖科学、有害健康、有碍观瞻、有损形象的不良陋习,大力倡导文明、健康、卫生、科学的生活方式。二是要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起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的外延和拓展。无论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还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提高人的素质。要通过加大健康教育和文明卫生的宣传,通过“创卫”促进全国文明城市的建设,力争2008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创建健康城市。三是要与大型节庆会展活动结合起来。9月初,我市要举办第二届东北亚博览会,明年1月要举办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要借助“创卫”这一载体,加强市民的文明卫生教育,增强“主人翁”和东道主意识,以良好精神状态迎接四海宾朋的到来。
三、要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顺利实现
“创卫”是当前我市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加强领导,科学组织,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明年年底前达到全国卫生城市标准,通过国家验收。具体要做到六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为全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省里和长春市共同成立了由我、李斌副省长和业精市长为组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市五大班子有关领导为副组长,各城区、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开发区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省会长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五个工作组。市五大班子有关领导同志,要认真落实包保城区和开发区工作责任制,高度重视,严格要求,有序组织“创卫”工作。各城区、开发区在“创卫”过程中任务艰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组织各方面力量认真贯彻执行好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卫”工作的各项部署,确保各项“创卫”任务落到实处。各相关部门、单位责任重大,主要负责同志要以大局为重,竭尽全力,确保目标、措施全面到位。
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创卫”工作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责任是否落实。要把“创卫”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位和每一个人身上,确保各项措施层层落实到位,推动创建工作顺利进展。创建办要全程跟踪督查,每月通报检查评比情况,对在“创卫”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年终给予表彰奖励;对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要及时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对不能按时完成目标任务,影响全市“创卫”工作进程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制度约束到位。“创卫”工作具有涉及面广、动态性大、社会性强的特点,如果没有配套完善的制度,就无法保证“创卫”工作的顺利推进。市里将结合实际,制订综合目标考核、“创卫”职能部门责任,“创卫”指挥部定期会议、“创卫”办定期会议、社会部门“创卫”责任、分级督查督办制、分级检查考核奖惩制、各级“创卫”保证金制、卫生举报办理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且具生机与活力的工作制度。做到制度健全,严格执行,以制度建设保证各项“创卫”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是合力创建到位。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通力协作。各部门和单位要顾大局,识大体,协调一致,齐心协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凡是创建工作所涉及到的事,各部门和单位都要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尽职尽责,主动服务。对“创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想方设法予以解决,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决不能避开矛盾,推诿扯皮。
五是支持参与到位。“创卫”工作是全省的大事,离不开驻长中省直部门和单位的支持。目前,在长中省直仅大的单位就有235家、80多万人。多年来,在长中省直单位为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做了大量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没有中省直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就没有长春今天“创卫”的成果。在“创卫”的攻坚阶段、关键时期,更不离不开各单位的支持,更需要在长的中省直单位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共同承担责任,共同落实好各项任务。
六是宣传发动到位。群众是“创卫”活动的主体。只有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打赢这场硬仗。会后,要迅速在全市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宣传高潮,形成浓厚的“创卫”氛围,使广大群众了解“创卫”活动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动员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创建工作,争做创建工作的主人。各级新闻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制定具体的宣传报道计划,组织好宣传报道,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要通过设立各类专栏、专题等栏目,使“创卫”工作做到有形、有声、有像,充分激发广大市民热爱长春、建设长春、美化长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群团组织,也要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把群众宣传好、发动好、组织好,使“创卫”工作由“政府推动”向“社会推动”、“群众自发”转变。
同志们,现在距国家卫生城市的调研考核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希望全市各部门、各单位要迅速行动起来,努力工作,顽强拼搏,打一场“创卫”工作攻坚战,为推动长春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建设幸福宜居新新乡
——新乡市国家卫生城市年审汇报
尊敬的黄主任、尊敬的省爱卫办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在这初冬时节,我们迎来了省爱卫办国家卫生城市年审考核组的各位领导、专家。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您们多年来支持、关心新乡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紧邻省会郑州,是中原城市群及“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现辖两市、六县、四区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8249平方公里,总人口563万,市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新乡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和中国中部最佳投资城市,连续三届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31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3%和7.6%。中国社科院《2008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新乡综合竞争力位居河南省第三位。
近年来,新乡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四个重在”,以巩固创建成果,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市品位、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为目的,突出规范、科学、高效、创新四大主题,不
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城市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2008年12月我市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全市上下备受鼓舞。天更蓝了,水更清了,道路清扫保洁到位,垃圾清运及时,饭店卫生达标,公厕干净卫生,四害密度降低,广大市民深切感受到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为其生活环境改善带来的新变化,并自觉主动维护城市的卫生管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以及对荣誉的珍惜,使市委、政府下决心保持并巩固创卫成果,持续改善市容环境卫生状况和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让全市人民长期享有一个卫生、舒适、整洁、优美,秩序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此,新乡市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出台了多项卫生长效管理办法,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确保创卫工作不走过场,以实际行动落实“以人为本,为民创建,常态创建”的工作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新乡市两年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制度保障,开展长效管理
我市创卫成功之后,市领导高度重视长效管理工作,及时提出了创建工作要从行政强力推动到制度保障运行转变,从突击治理到日常的严格监督管理转变,从非常态创卫到常态的有效管理转变的“三个转变”,使城市管理尽快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使新乡创卫的成果得到不断完善和巩固。市委书记吴天君,市
长李庆贵等主要领导两年内对城市卫生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了40余次的巡视检查,现场办公解决问题60多件,协调各部门解决问题100多件,对城市卫生管理工作进行了多次批示,近期,市委书记吴天君在爱国卫生简报上的批示中要求:“要切实发挥‘一个委员会和两个中心’的作用,按照原确定的市爱卫会和市城管指挥中心的运作机制,加大督查、整改力度,严格兑现奖惩政策,确保我市创卫成果。”新乡市出台了《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爱国卫生工作构建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确立了“市领导周巡查,城管监督中心日督查,爱卫办月暗访”的工作机制。
按照长效管理机制的要求,市爱卫会、市城管指挥中心、市城管监督中心,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每周安排市四大班子一名市级领导带队开展巡视活动;城管监督中心“数字城管”督查员每天进行检查;每月由市爱卫办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对市容秩序、环境卫生、五小治理、病媒生物防制等进行暗访督查;城管指挥中心汇总情况后,每月召开一次多部门共同参加的城市管理讲评会,对各区、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进行点评和部署,严格落实奖惩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城市卫生管理的长效保持,并不断推向深入。
一是加强和调整了市城管指挥中心组织机构,由一名副市长任指挥中心指挥长,各区、各责任单位为其成员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义务,实行目标管理。二是按照“全覆盖、无缝隙”的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率先在省内建立了市、区两级的“数
字城管”网络系统;新乡市作为我省警务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警务体制机制改革后,城市管理任务迅速被纳入所有警种的工作范畴,形成了“大城管”的格局。三是严格监督检查,市城管监督中心实行早七晚十工作制度,开展网格化督查。选派230名督查人员,对市容环境卫生和所有城市部件进行全天候巡视,对发现的问题用数字化手机拍照编辑,及时派遣相关责任单位限时进行整改,对城市卫生管理主体、过程、结果实行数字化管理。
“数字城管”运行初期,结案率仅有60%,同时,市民投诉率较高。截至2010年10月份,通过“数字城管”网络共督查派遣各类问题16.9万件次,结案率达到了99.8%;受理解决市民群众来电来访、举报投诉近万件。对比发现,市民对环境卫生的投诉率逐年降低,各责任单位履行职责的意识明显增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为我市城市管理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乡市纪委监察局对全市各责任单位的长效管理情况实施全程效能监察。建立健全了“数字城管”与经济挂钩运行机制、城市管理单项工作“红”、“黑”旗评比制度及效能监察办法,规范了责任追究程序。由市纪检监察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城管效能监察工作,每月根据市领导巡视、“数字城管”运行、市爱卫办月暗访和媒体曝光等情况,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城管效能监察意见,实施责任追究。截至2010年10月份,共对各相关责任单位进行经济处罚100余万元,分别对14个县级单位进行通报批评,27名县级干部进行责任追究或诫勉谈话。通过对各责任单位长效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并记录在案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形成有安排部署、督查评议、整改落实和考核验收的督促检查机制。我市城市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已经形成,并充分的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城市卫生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市容市貌发生显著变化。
二、多策并举,巩固成果,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并不断提升
(一)大力实施“3010”民生工程
“3010”民生工程行动计划是新乡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建设中原城市群强市的高度出发,作出的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的重大决策,是从人民群众最企盼、最迫切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举措。按照“产城共融、交通先行、产业协调、城乡一体、集约发展”的理念,即通过优化周边八条快速通道连接功能 , 绿化美化沿路景观 , 实现 30 分钟到达六座卫星城和大型产业聚集区 ,打造“30分钟经济圈”,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基础设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建设“10分钟生活服务圈” ,使市民出门步行 10 分钟 , 即可方便地到达游园广场、学校、医院以及购物、休闲、健身等场所;建设 “10分钟生态休闲圈”,从市区乘车 10 分钟 , 即可到达市区周边的生态园、植物园、水系景观等景点 , 游览和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造就一个生态、和谐、舒适、方便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力地提升市民居住的舒适度、出行的便利度、环境的舒适度和服务的满意度。
通过“3010”行动计划的实施,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卫生城市创建,全面促进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使群众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城市卫生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市容市貌保持良好 在道路清扫保洁方面,今年我市重点推进专业化一体化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模式和建立清扫保洁应急机制,提升机械化清扫水平和道路洁净度。2010年投资600多万元购置道路机械设备,主要道路机械清扫率由2009年的60%提高到90%以上,大幅提高了我市道路机械清扫率和道路清扫洁净度;规范建筑工地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对新开工和在建的340个建筑工地,硬化建筑工地出入口,增设围挡护栏,改造宿舍,完善车辆冲洗设备,开工工地必须建水冲式公厕;加强对运输车辆带泥上路、沿路抛洒问题的源头管理,道路洁净度明显提高。在公厕、垃圾中转站管理方面,强化专业维护、专人看管保洁,确保生活垃圾、公厕粪便日产日清。在建筑垃圾清运处置管理方面,坚持日查制度,严格落实清运处置审核制度,切实遏制私拉乱运行为。2010年,我市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100座公厕,目前已建成51座。在“三场”(生活垃圾处理场、粪便处理场、医疗废物处理中心)运转方面,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处理生活垃圾、粪便和医疗废物。截至目前我市日产生活垃圾700余吨,日处理垃圾700余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投资1420万元建成新乡市
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日处理医疗废物能力8吨。全市89家医院、300余家诊所产生的医疗废物统一运至该中心集中进行处理,年处理量达1000余吨,有效控制了我市医疗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杜绝了医疗废物的外流;我市粪便无害化处理场总投资470万元,日处理粪便300吨。年产粪渣1.44万吨,运送到粪便无害化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1.2万余吨,处理率达83%以上。对市区各出入市口及过境铁路沿线开展以清理积存垃圾、清理户外广告、清理绿化带为重点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规范市容秩序方面,大力开展占道经营、店外经营、非法摩的运营、机动车乱停乱放、清理户外广告、露天烧烤等专项整治活动。按照疏堵结合原则,在市区建立了24个便民服务点和18个临时露天烧烤大院,合理布设早餐工程经营摊点,满足市民需求,方便群众生活。特别是今年6月份以来,全市12个派出所组织各警种综合执法,交通巡防大队民警在每天的重点时段,对重点区域紧盯死守,随时发现,随地处置,不给违规流动摊贩以可乘之机。治安管理大队、案件侦查大队民警24小时巡逻执勤,随时随地清理清除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通过综合治理,以前城市管理的难点区域面貌实现了大变样。
(三)强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市八条快速路的拆迁进展顺利,拆迁总任务188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拆迁185万平方米,占总任务的98%;7条干线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5.1亿元,6个项目正在开工建
设,1个项目正在招标; 2010年计划改造棚户区项目20个,拆迁8643户,需拆除旧房面积116.2万平方米。截至2010年上半年,已完成拆迁面积53.85万平方米,占46%。在建面积60.1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76万平方米,实际完成投资1.728亿元;卫河沿线11座泵站全面升级改造,目前4座已完成改造任务。剩余7座泵站土建已基本完成。加大城中村拆迁改造力度,全市城中村改造项目共28个(其中,续建16个,新建12个)。截至2010年上半年,已完成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16个,正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9个,已启动拆除改造12个村,累计拆除各类房屋42.8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村民安置楼的10个村,累计建设村民安置楼65.34万平方米。
(四)水源地整治工作出现新起色
2009年以来,我市组织中源水务公司大规模整治西大池,对铁路西梦西路东西两侧便道以外进行彻底清理,敦促搬迁周边养殖场,砌筑蓄水池防浪墙和护坡,维修输水暗渠及补漏,完成中心岛环境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贾太湖占地36.06万平方米,库容200万立方米,设计输水能力为每天13.2万立方米,其供应量占全市需水量的80%以上。该区域附近监狱的排水系统,直接影响供水质量。为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根,市政府协调司法部门投入资金70万元,整修排水系统,整治周边环境,使贾太湖水质明显好转,现在贾太湖水质完全达到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截至2010年10月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
(五)环境保护扎实有效
2009年以来,新乡市政府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卫河流域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强化环境执法,严格环境监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2009年API指数≤100的天数为335天,优良天数占总天数365天的比例为91.78%,截止到2010年10月25日,我市API指数≤100的天数为 276 天,优良天数占监测天数298天的比例为 92.6%;两年来,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均达到100%; 2010年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已完成,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1.9分贝.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污水处理率,我市组织相关部门的技术骨干,普查62个城中村的村修雨水管线,对已标注道路红线、管线位置,已列入城中村、旧城改造计划。更新改造了原有水厂和城区供水管网,新建了五水厂,城市用水普及率达100%,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对新修的11条道路,污雨水管网直接与收水管线连接,使污水处理率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6.71%。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两年来未发生特大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
(六)食品及公共场所卫生得到保障
全市两年来共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75个,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38个,正确发放率达100%。同时,加强督导,有专职部门对各区“五小”卫生状况进行督导检查。两年来共检查督导单位4400余户次,提出整改意见1700余户次,及时掌控反弹现象,对反弹严重、问题突出的单位,采取集中治理的方式进行整顿,不符合要求又拒
不整改的坚决予以取缔。
(七)传染病防治效果明显
2009年以来,我市加大了重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尤其是手足口病防控和甲型H1N1流感防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遏制疫情传播,成立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防控方案、确定定点收治医院、实行首诊负责制、强化预检分诊、信息收集、加强疫情监测、病情筛查,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强督导指导等,通过不懈的努力,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2009年,我市手足口病防控达到了“无蔓延、无恐慌、无死亡”的效果。2010年,截至7月底,我市手足口病共报告1221例,较去年同期减少2296例,下降65%,平均发病率为每万人2.36人(全省平均每万人8.15人),处全省发病人数的第17位(高于济源市)。甲型H1N1流感防控情况较好,2009年以来,先后培训卫生系统医护人员2600余人,确定了市传染病医院为市级甲型H1N1流感定点收治医院,新建成5间负压病房,负压急救车,药物、仪器设备等应急物资准备到位。信息收集准确,疫情动态掌握及时。对甲型H1N1流感接触人员进行跟踪管理,实现了群防群控,有效遏制疫情传播。
同时,使用9种疫苗预防12种疾病,全面做好扩大免疫规划工作,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提高二类疫苗接种率。全面落实艾滋病救治救助政策和结核病现代防治策略,进一步强化重大传染病综合防制措施。
(八)进一步完善公共医疗卫生基础设施
目前,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4个,构建了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市传染病医院应急救治病房楼、市疾控中心、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卫监所,城市医疗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三、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一)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
两年来,以整治城乡环境卫生为重点,全力开展三清、三改、四灭活动。一是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市委、市政府从2010年开始,将每年四月份的爱国卫生月确定为春季环境综合整治月,在全市城乡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全面清理城乡环境卫生。每旬进行讲评及排序,强力推动全市城乡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二是充分的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利用爱国卫生月宣传活动,到基层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结合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全力提高广大群众对整治环境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做到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综合整治。三是加强督查指导。市爱卫办以孳生地治理为主要内容,督促爱卫会各成员单位迅速展开以清除暴露垃圾、露天粪坑和污水坑为治理重点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市场、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等城市卫生管理薄弱环节为检查重点,对市区大力开展暗访督查工作;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对全市的封闭垃圾道、改造厕所、宣传栏、鼠饵盒、垃圾箱的设置进行复查,我市建成区范围内没有出现旱厕反弹,所有居民小区垃圾道封闭后没有重启现象。广场游园设置的宣传栏、垃圾箱、禁烟牌都
保证了使用功能。到目前为至,全市共清除城乡结合部暴露垃圾3600立方,清理整治污水沟13条,增设垃圾箱2400余个。截至2010年10月份,共下达各类督办通知261件,建议整改通知书7份,接受各责任单位回复253件,协调解决问题300多个。
(二)卫生创建稳步推进
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建设健康城市为载体,推进卫生创建的细胞建设。近两年来,我市先后有300多个单位积极提出申请,要求创建省级或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到目前为止,全市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608个,国家卫生县城1个,省级卫生城市1个,省级卫生乡(镇)3个,省级卫生村10个,市级卫生先进单位117个,市级卫生村10个。
(三)病媒生物防制成效显著
病媒生物防制方面,采取了以孳生地治理为主,药物杀灭为辅的方针,组织群众清理积水、杂草,堵洞抹缝760余处,投放鼠药814箱;根据季节特点,适时开展灭蚊蝇压高峰行动,对蚊蝇高峰期进行集中消杀,使蝇、蚊、鼠等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连续三年组织全市各县(市)区及办事处病媒生物防制骨干力量进行了培训,使病媒生物防制一线工作人员更加充实了理论知识,掌握了更多实用技巧,有力的提升了技术骨干的水平和能力,为今后我市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更好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健康教育全面开展
认真组织开展“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4.25”全国计划免
疫宣传日、世界无烟日等各类宣传周(日)专项宣传活动,全年集中开展一次健康教育月活动,市区中小学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同时,以重点人群的传染病基本预防知识宣传为主,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多种渠道,利用散发宣传单、宣传画、小册子和举办讲座、开展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结核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健康教育。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50余期,制作宣传版面100余块,发放宣传单20余万份。
四、自加压力、持续提升,建设健康城市
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的基础上,新乡市委、市政府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超前的战略眼光,于2009年提出了建设健康城市的目标,将卫生城市创建引向更高层次。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为应对城市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所倡导的一项全球化行动。
我市参加了2010年9月在大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我市健康城市试点项目工作启动后,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多元合作、项目推进、健康促进”的做法。重点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医院、健康学校、健康酒店、健康商场等11类健康单位试点工作。以“3010”民生工程为抓手,大力优化健康环境,提升健康服务;实施市民健康素质提升工程,每周发送2.5万条健康教育短信,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健康城市理念,营造良好的健康氛围;积极倡导健康生活,实施市民健康行为干预工程,投资85万元为市区每户
家庭配置控盐勺、控油壶等健康干预产品,目前此项工作已经进入招标程序,将于今年年底前实施到位。我市建设健康城市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将不断展示一个魅力新乡、宜居新乡、健康新乡的美好城市形象。
两年来,新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卫生长效管理工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城市卫生管理从制度、运行、监督等长效机制的有效开展,保障了创卫成果的巩固提升。目前,新乡市委市政府正在组织实施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努力将创卫工作推向新的更高的层次。我们坚信,在省爱卫会的支持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努力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在不久的将来,新乡市一定能够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经济发达的幸福宜居之城。
谢谢大家!
第三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提升公民素质
用行动装扮我们的家园
十堰历经数十载的风雨历程,从泥泞和坎坷中走来,群山在绵亘中诉说着它的伟岸,江河在奔腾中书写着它的恢宏,岁月就在悄然中见证着它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十堰人民正沐浴着精神文明的春风,正经历着改革的巨变,十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还是荒芜贫瘠的土地,如今工业园区正勃然兴起;昔日还是泥泞满布的碎石路,现在已是平坦的柏油大道;昔日还是鱼塘菜地的河畔,今天一座现代化的文体广场已经崛起。清晨,鸟语花香,到处是晨练的人群;傍晚,万家灯火美不胜收,一派祥和安宁。
十堰的今天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成效,为了十堰的明天更美好,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以此来提升公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人居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城市功能,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惠及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我们看到,在城市空间不断拓展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一系列重点市政工程项目的相继实施,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城市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市容环境、公共秩序、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管理工作明显加强。同时,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市民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希望通过“创卫”改善市容环境卫生条件的要求也十分强烈,为我们实现创建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我们在硬件设施、日常管理、群众参与度等方面还有不少差距。从城市自身发展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家卫生城市的考核验收看,调研、暗访、评估和现场考核,一环扣一环,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检查更细。
我们的实际情况还有一些差距,更增强了我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及时查缺补漏,使创建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中学生也有维护城市卫生的义务和责任,城市是我家,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靠大家!其实,我们能做到的很多,可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说,如果你每天都弯腰去拣地上的一张纸,那么你走过的路就会多一份清洁;如果你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就会少一点白色污染;如果你在白天随手把家里的电灯熄灭,就会少浪费一点能源;如果你拒绝使用一次性的筷子,一次性纸杯,就会对绿色的森林多一点爱护。
从现在起,让我们来做一名创建卫生城市的参与者,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从我做起,树立新风。让我们把“创卫”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倡导文明,革除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垃圾,用实际行动为“创卫”增光添彩。让我们以优秀团员、模范市民的标准要求自己,遵守公德,保持市容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不乱停乱放,不乱贴乱画,自觉提高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交通意识。
从现在起,让我们来做一名创建卫生城市的传播者,积极宣传活动,让这次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每个市民都来遵守社会公德,保护城市环境,爱护公共设施,提高环境卫生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从现在起,让我们来做一名创建卫生城市的监督者,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倡导正气,营造氛围。让我们弘扬时代新风,参与社会监督,主动劝阻和制止损害公共卫生的行为,积极举报脏、乱、差情况,从身边小事做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人,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创卫”的良好氛围。
卫生是人类健康的基本需求,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精神之花。创建一个整洁卫生的城市环境,营造一种文明祥和的社会风气,构建一座绿色环保的和谐城市,是每一个十堰人的共同心声。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一心,齐抓共创,用我们的热情和真诚,用我们的辛勤和汗水,把家园装扮得更加亮丽,为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三(11)班
施光哲
第四篇:滨江街道以服务凝聚人心 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软实力”
滨江街道以服务凝聚人心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软实力”
滨江街道充分挖掘辖区文化资源,以“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社会”为主线,以“党建工作服务化,服务管理专业化”为目标,通过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加大社区建设,深入拓展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软实力。
一是加强社区文化滨江,提升城市生活品味。滨江街道依托阵地优势,将党员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整合。依托社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集滨江文艺排练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室,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二是加强机关文化滨江,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街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结合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要求,形成了机关工作和机关干部自我发展和谐交融的精神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常抓不懈、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探索建立顺应社区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机关文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加强机关团队精神,改善了干部形象,提高了干部服务效能。三是加强企业文化滨江,激发企业活力。立足于培育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凝聚职工人心,街道联合XX农商行、XX集团等辖区企业,积极培育企业文化骨干,编排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节目10余个,积极参与街道各类文艺演出,丰富了员工生活,提升了员工素质,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活力。
第五篇:创建精品国家卫生城市 提升泸州核心竞争力(模版)
创建精品国家卫生城市 提升泸州核心竞争力
——泸州市接受国家卫生城市第五次复审工作汇报
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市爱卫会主任 刘国强
(2010年6月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在我们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时刻,您们莅临泸州进行国家卫生城市第五次复审,这是对我市十多年来巩固和发展“国卫”创建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阅。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市爱卫会和497万泸州人民,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泸州自1992年开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995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先后经历了4次复审。2006年10—11月通过全国爱卫办组织的暗访调查,2007年1月再次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这块“金牌”来之不易,凝聚了省委、省政府和省爱卫会多年来的关心指导,饱含着全市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心血,是泸州人民最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
为把泸州建设成为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我们确定了“双百”(即到2012年,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0万人)、“双两百”(即到2030年,城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00万人)的发展战略。近年来,我们以全面提升泸州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为动力,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大力实施“1573工程”:
——“1”是确保一个目标,即确保我市爱卫和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5”是坚持“五化”标准,即做到城乡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文明化、制度化;
——“7”是注重七个结合,即将爱卫和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与国家卫生城市迎国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与森林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平安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中国酒城”相结合;
——“3”是实现三个提升,即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卫生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
通过全市动员、上下共抓、奋力拼搏,全市爱卫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进一步增添了“中国酒城”的魅力和风采。
下面,我就2007年1月泸州再次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强化爱卫工作机制建设 泸州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个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地级市。近二十年来,全市人民从创建和巩固发展“国卫”成果中得到了很多实惠,与之结下了深厚感情。保住“国卫”金牌,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和自觉行动。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国卫”成果的巩固发展工作,不断健全组织领导体系,不断构建长效工作机制。
(一)成立了最高规格的指挥部。我市国家卫生城市迎复审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以庄任总指挥长,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国强任指挥长,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任副指挥长。“国卫”迎复审指挥部办公室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合署办公,并从全市抽调30多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爱卫工作的干部充实到办公室。按照“国卫”迎复审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组成了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场所与生活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病媒生物防制、传染病防治等8个专业工作组,组建了由市城管、公安、规建、卫生、路政、环保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大队。
(二)构建了最完善的工作网络。为充实爱卫工作力量,市爱卫办专门增设了病媒生物防制科,人员编制增加了2名;市健康教育所编制由4名增加为10名,三个区也增加了9名编制。全市各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均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指挥爱卫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体系。全市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均设有爱卫工作机构,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级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和“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整体联动、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全方位工作格局。目前,全市爱卫机构网络健全、人员落实、经费到位,有城管、城监、卫生等各类执法队员1500余人,清扫保洁队员5000余名。
(三)建立了最严格的督查制度。我市建立了挂牌公示制度,将各区域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人等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国卫”迎复审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落实。同时,为切实增强整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上级指示的、市民提出的、基层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实施重点督查督办,一天一检查,严格追究问责。
二、大力宣传动员,积极营造浓厚爱卫文化氛围 人民群众既是爱卫工作的受益者,又是爱卫工作的主力军。我市始终把爱国卫生作为培育先进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引导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参与“国卫”迎复审工作。近年来,我们每年投入500多万元,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活动、多种形式,高强度、高密度地加大宣传,切实提高群众对“国卫”迎复审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认同率。
(一)立体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电台、网站等市内新闻媒体,开设了“七嘴八舌议整治”、“七十二行话整治”、“卫生与健康”、“健康资讯”等专题专栏486期;在公共场所设臵爱卫宣传栏4518个;制作、播放专题宣传片和公益广告455部;在报刊、杂志、电台刊发和播放宣传文章2万多篇。2009年,开展了历时5个月的“让心灵与山水共美,以行为扮靓酒城”公益广告评选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作品1024件,市级媒体连续两个月开辟专栏进行展播和展示,并将优秀作品制成明信片广泛发送,切实增强了宣传效果。
(二)领导带头,全民参与。近年来,每逢“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法定假日和传统节日,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带头走上街头,带领党政军民开展“整治卫生死角”、“向‘牛皮癣’宣战”、“治理小街小巷脏乱差”等爱卫主题实践活动,营造了强大的宣传声势。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全市组织群众性宣传活动参加人数就达79.9万人次,组织群众性文明劝导活动受众面达49.2万人次。
(三)部门主导,集中宣传。各级各部门广泛开展了“卫生城市是我家,人人动手爱护她”、“爱护卫生城市,共建美好家园”、“卫生城市靠大家,和谐环境你我他”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通过设宣传点、印发资料、表演文娱节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极大强化了市民的卫生意识。市、区两级的城管、公安、交通、工商、卫生等部门轮流组织宣传队伍和宣传车,深入街道、乡镇、社区等一线进行巡回宣传,进一步营造了爱卫生、讲文明、促健康的良好氛围。
(四)定期通报,持续引导。通过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在网络报刊开辟政务公开专栏等方式,通报爱卫工作进展情况,公开下一阶段安排部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爱卫工作中来。建立了有效的新闻监督机制,对脏、乱、差现象,对工作不到位、行动迟缓者,一律在新闻媒体上进行曝光。
三、深化环境治理,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建管水平环境治理是爱国卫生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决策部署,这既为我市爱卫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我市“国卫”迎复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国卫”迎复审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努力提升国家卫生城市的建管水平。特别是去年4月和今年1月,省爱卫办领导和专家先后两次莅泸调研,对我市“国卫”迎复审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指出了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差距和问题,我们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集中精力打了几场硬仗,掀起了“国卫”迎复审工作的高潮。
(一)加大投入,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是加快城市道路建设。三年来,共投入资金近20亿元,建成了酒城大道、蓝安大道、城南大道、迎宾大道、绕城公路等景观道路和泰安长江大桥、沱江三桥、沱江一桥复线桥,完成了蜀泸大道绿化改造工程、龙马大道景观改造工程、长江航道疏浚工程;快速推进了泸渝高速、泸宜高速、国窖大桥等重点工程。随着这些城市道路的不断畅通,为加快改善卫生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配套完善环卫设施。通过政府出资、争取国债项目、开发商配套、城市设施有偿使用、广告经营权拍卖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泰安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系统、医疗废弃物处理系统等大型市政环卫基础设施,确保了城市生活垃圾和粪便能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新建改造了一批垃圾收集点、果皮箱、公厕等环卫设施,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更为完善。三是升级改造农贸市场。三年来共投入资金近2500万元,新建农贸市场6个,升级改造农贸市场26个;建成了百子图、红星等一批省级“三化”标准农贸市场。今年底前,还将在城区新建农贸市场5个。通过新建改造,城区农贸市场达到了“两个统一”(即:市场基础设施标准统一和市场经营秩序管理标准统一),市场环境整洁、通道宽畅、车辆停放规范、排水通畅;市场内各种分区标志标识、标语口号以及店招店牌醒目一致,基本达到了“六归、五进、四上”要求;市场容量得到了极大增加,商品更加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生活需要。四是实施“百街改造工程”。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7300多万元,改造街巷153条共5.3万平方米,惠及群众近10万人。通过改造,道路街巷路面更加平整,下水道更加通畅,街面建筑更加美观。目前,城区道路完好率超过95%,下水道畅通率为98.3%,市政设施完好率为96.88%。五是建设智能夜景照明系统。投资1200余万元,新建夜景项目9个,新增路灯智能控制点38个,更新路灯智能控制点55个,新增更换180条街道近900盏路灯,进一步扩大了路灯智能化管理覆盖面。目前城区3万余盏路灯完好率达95%、亮灯率达99%、安全运行率为100%。城市夜景已成为了泸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强力攻坚,专项行动效果明显。去年,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以及5月的“五乱治理”和宣传发动、环境保护、督促检查等8个专项行动,6月的公路、水路、铁路沿线专项治理行动,7月的市场环境综合治理行动,8月的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治理行动,9月的城乡风貌和园林绿化专项治理行动。同时,针对我市国卫迎复审实际,全力打好了城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治理的几场攻坚战。一是打好病媒生物防制攻坚战。始终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防制为辅的综合防制措施,发动全民参与,科学合理用药,关闭了1465栋旧楼垃圾囱,全面清除“四害”孳生地。同时,坚持市场化运作,成功引入专业除“四害”公司参与“四害”消杀。三年来,共投入经费500余万元,投放除“四害”药品120余吨,以除“四害”为主要内容的病媒生物防制取得了积极成效。经监测,鼠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蚊、蝇、蟑螂密度明显下降。二是打好规范“五小”行业管理攻坚战。针对中小餐馆和“五小”场所业主卫生硬件设施档次较低,冷藏、消毒、保洁、“三防”等设施不符合要求的实际,我市切实加大了治理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江阳区出资200万元,为流动小摊贩统一制作了200个规范标识的摊位车,指定地点定时经营,既方便了社区居民,又规范占道经营。纳溪区对城区整改后合格的小餐饮业主实施“以奖代补”优惠政策,并将除“四害”药物、“三防”设施纱窗、卫生标牌标识等作为补助奖励实物送到业主店中。通过专项治理,全市中小餐馆和“五小”行业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治理。针对饮食服务业的煤油烟污染问题,组织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城区煤油烟整治专项行动,共计整治餐馆439家。三是打好城区风貌整治攻坚战。三年来,在城市主次干道,重点开展占道经营、流动售货、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不规范广告、“牛皮癣”清理等各类专项整治600余次,清除各类“牛皮癣”21万张(处),市容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小街小巷,重点开展特色风貌塑造。如江阳区启动了大河街仿古一条街改造工程。大河街因临长江而得名,在东门口至汇津门500多米的沿江商业街上,五金、小百货等商铺众多,但多数房屋破烂不堪,低矮潮湿。江阳区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对该商业街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仿古一条街,既呈现错落有致的清末明初建筑特色,又改善沿街商户和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四是打好城乡结合部卫生整体推进攻坚战。自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以来,我市爱国卫生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大力整治县城、乡镇、社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去年,合江县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泸县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查;共创建省级卫生示范社区7个、省级卫生先进单位23个。
(三)健全机制,长效管理能力日益增强。一是实行单元式管理。将全市城区市政设施划分为24个检查单元,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及时维修。二是推动市场化运作。高标准规划、市场化运作户外广告牌匾,确保了设臵规范。积极探索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机制,垃圾日产日清,密闭运输,主要街道保洁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一般街道保洁时间达8小时以上,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30%。三是实施标准化检验。严格按照《建筑工地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管理建筑工地,效果良好。2009年,我市有5个工地通过建设厅组织的标准化工地验收。2005年以来,我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连续五年获全省城乡建设目标考核一等奖。
四、打造健康城市,确保卫生城市成果普惠市民 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卫生城市,让人民群众共享创建成果、人人拥有健康,我市提出了打造“健康城”的目标,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开展教育活动,树立健康意识。一是明确健康泸州建设任务。完成了健康泸州建设基线调查和指标体系战略研究,明确了健康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办法,丰富了国家卫生城市内涵。二是加强健康宣传教育。2009年8月,率先在全省市州中举办“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巡讲,市民的健康卫生知识得到极大普及,卫生意识普遍增强,健康行为较好形成。全市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9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9%;医院通过电子显示屏、院内闭路电视、咨询台、活动室、讲座等形式,对病人及亲属开展健康教育,住院病人单病种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达80%以上;企业积极探索健康教育新模式,努力提高职工健康水平,经测评全市各行业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行为形成率达79%。三是积极开展健康活动。举办了“全民健身日”、“迎春万人长跑”等群众体育活动,健康、卫生、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全市爱国卫生事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提升监管水平,营造健康环境。一是实行量化分级管理。2007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对食品和公共场所实施量化分级管理,推行卫生安全信息公示,狠抓卫生法规和知识培训,小餐饮和“五小”行业卫生合格率逐年上升,严重违法经营现象基本杜绝,相关行业自律性明显增强,从业人员体检率、培训率、五病调离率均达到100%。二是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全市建成小餐饮示范街4条,帮助113家小作坊完成升级改造;城市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100%;城区各制水、供水单位及主管部门制度健全、管网完善、检测密集,三年来各水厂出水水质逐年提高,合格率达到100%,二次供水的水箱水质监测合格率达93.27%。三是提升监管和检验水平。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全省首家国家法定酒类和加工食品检验机构——国家酒检中心泸州实验基地,大大提升了全市食品监管和检验水平。
(三)加强疫病防控,维护健康生命。建立健全了以市县疾控中心、乡镇防保站、村卫生室为主线的市、县、乡、村四级传染病防治体系。认真宣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健全了院感、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规范处理排放医疗废弃物和医源性污水,着力提高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网络直报率及质量。全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小于2%,传染病报告质量2007—2008连续两年排名全省前列;流动儿童免疫建卡、建证率达95%,儿童计划免疫单苗、“四苗”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国家要求,连续三年排名保持在全省前三名。坚持规范接种,全市至今无一例接种安全事故发生;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全部得到妥善收治,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五、建设低碳城市,增强泸州发展核心竞争力 我们借力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积极推动泸州步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努力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卫生水平、创造健康生活,全面增强泸州核心竞争力。
(一)扎实推进“双创”工作。为了加快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品位、增添城市魅力,我市2007年启动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简称“双创”),力争在2011年前创建成功。围绕这一目标,我们高标准编制完成绿地系统规划,严格落实绿地管护制度,大力开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住宅小区建设配套绿化、城郊一体绿化等,大量建绿增绿,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绿化各项指标的全面提升。三年来,新建城市绿地132.5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8.2%。同时,以9个公园和13处城市绿化广场以及滨河水系绿化为重点,以140余个园林式单位和居住区绿化、街头绿地游园为网络,以城市风景林、防护林辐射城郊,构成了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化大格局。2009年,我市顺利通过四川省园林城市和四川省森林城市检查验收。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一是大力开展城市大气污染整治。对城区内原煤散烧的宾馆、学校、医院的锅炉和食堂实施煤改气。烟尘控制区从2004年底的49平方公里扩大到73.44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100%。经监测,城区内空气质量明显持续改善。二是切实开展水污染治理。投资1.2亿元,改造沿江和中心半岛污水收集管网,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幅提高。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境内长江干流和赤水河水质优良,沱江入长江断面水质达三类且明显优于入境断面水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每月对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2007—2009年达标率均在96%以上。三是加大城市环境噪声综合整治力度。对文化娱乐场所和建筑工地集中治理,在城区道路设立禁鸣标志、建筑工地推广“预拌混凝土”。近三年,全市未发生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建设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等意见和政策,促进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7:52:31。同时,我们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化建设,大力发展原生态农业,尽可能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等白色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尽可能减少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副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产业技术引进和开发,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快节能减排进程。通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根本上促进了爱卫工作长足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市国家卫生城市巩固发展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成绩,但我们决不会就此满足和止步。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各位领导、专家的指示精神,以打造“健康泸州”为努力方向,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不断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爱卫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我们坚信,有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大力关心支持,有省爱卫会的精心指导,有全市人民的团结拼搏,泸州一定能建成精品国家卫生城市,一定能再铸爱国卫生工作新辉煌,一定能让“国卫”金牌在泸州闪闪发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