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好乡村建设宣讲稿
为建设美好乡村而努力奋斗
——安徽黄山市歙县美好乡村建设解读
歙县县委讲师团 张联辉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对于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的战略举措。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推动全面转型的重大任务。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如何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环境和生态为代价,具有安徽特色的“三化同步”发展道路,是事关我省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同时,也将对传统农村社会结构造成巨大冲击,搞不好就会导致农村边缘化,进一步拉大城乡发展差距,进而影响我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以城乡统筹为方略,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工业化提升
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夯实农业基础;就是要通过城镇化带动农村,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到农村,在加快城镇化中加强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一体化创新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形成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是创造性落实中央部署、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有力抓手。这些年来,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但受发展阶段、经济实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农村建设总体水平仍然不高,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支撑不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比较大;规划滞后,村庄建设无序,整体面貌没有大的改观;农村人居环境仍然较差,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趋势;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仅仅处在起步阶段,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欠账较多;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内生动力不强。总体上看,我省新农村建设尚处于由点上探索向面上推进的阶段,迫切需要针对突出问题,结合新的形势,在更高层面上谋划新的举措。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从农民最期盼、最容易见效的地方做起,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重点更为突出,力量更易凝聚,能够推动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迅速推开,较快改善农村面貌,更好地调动农民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理念、思路和措施的全面提升。可以说,开展美好乡
村建设,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省情实际,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省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打造安徽“三农”工作新品牌,增创农村发展新优势。
第三,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任务。农业比重高,农村人口多,城乡差距大,这是我们的基本省情,要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基础支撑,着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可以扩大有效投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拉动即期经济增长,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农村是延续农耕文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传播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必须保护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农业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涵养地,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必须把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构建绿色乡村体系。总之,建设美好乡村,对于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第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造福千万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我们所要推动的发展是涵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科学发展,让占全省人口多数的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
践行党的宗旨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30年前,我们率先开展的大包干,核心是赋予农民土地经营自主权,解决农村温饱问题。30年后,我们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就是要着眼更高的目标,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从做得比较好的地方看,美好乡村建设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待,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顺应民心,符合民意,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
二、美好乡村建设面临的形势
当前,建设美好乡村各方面条件日益成熟,面临难得的有利时机。一是投入有保障。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人均GDP将由3000美元向6000美元跨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将大幅提升,建设美好乡村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二是各方有动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十分强烈,尤其是我省农民建房正进入以兴建楼房为主的新一轮高峰期,为因势利导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条件。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的认识也比较统一,都认为美好乡村建设值得干、值得大干、值得长期干。三是工作有基础。近年来一些地方先行开展了美好乡村或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省直有关部门,指导各地深入开展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等,为美好乡村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积累
了一定的经验。总之,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顺势而为,合力推进,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实现全省乡村总体面貌的根本改观。
三、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和任务
我县美好乡村建设以“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生态优良、特色鲜明”为建设标准,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555”计划,即加强“五大整治”: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庄道路、乱堆乱放、河道沟塘;强化“五大提升”:提升设施配套、饮水安全、农房风貌、绿化美化、乡风文明;推进“五大建设”: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平安和谐,不断提高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水平。到2016年力争5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9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的目标,2013年,拟建设21个中心村(其中省级19个,市级2个)及100个自然村的任务。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制定村庄整治、产业发展等具体方案,有序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八项重点任务是:
一要完善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改变农村面貌,解决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首先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
加快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信息网络、污水和垃圾处理、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治理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基本农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排灌泵站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商业网点、配送设施、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不断夯实美好乡村建设的基础。
二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的公共服务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现阶段要致力解决广大农民需求最迫切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就业服务、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均等化等问题,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有条件的中心村,要注意学习借鉴湖北鄂州“1+8”公共服务模式,以党(委)支部、村(居)委会为核心,以便民服务、综治维稳、文体活动、就业培训、卫生服务、计生服务、农家超市、党员电教等功能为重点,建立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标准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要强化产业支撑。建设美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通过乡村产业的不断壮大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地要立足比较优势,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最能为群众接受的产业,重点要扶持和培植茶业、竹木业、茧丝绸业、果蔬业、中药材业、特色养殖业、花卉苗木、油茶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建设,以此带动美好乡村建设。同时,要认真落实省、市有关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政策措施,坚持农业内部挖潜和拓展外部增收空间相结合,多渠道培育新的增长点,确保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目标。尤其是乡村旅游问题。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很快,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村已近200个,乡村旅游接待量已占全市游客总接待量一半以上。要进一步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出系列精品线路,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统一收费、统一管理”的要求,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加快形成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四要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乡村集体经济与产业支撑有直接联系,但也有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集体经济属于所有制范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而且也影响到美好乡村的建设和维护。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农村面貌变化就大,农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就多,农民群众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热情就高。目前,黄山市743个行政村中有经营收入的村476个、占64%,无经营收入的村267个、占36%。可以看出,黄山市村级集体经济还普遍比较薄弱。各地在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当中,必须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加快制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政策,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支持引导各地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
资产、经营集体资金,探索以入股、租赁等形式发展符合农村实际的产业,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五要整治村容村貌。乡村之美,美在村容整洁、环境清新、秩序井然。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重点村镇环境风貌整治,着力抓好控违拆违、改徽建徽、环境整治三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要把整治村容村貌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开展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改徽建徽、垃圾污水处理、安全饮水、卫生改厕、村组道路硬化、河道治理、河塘沟渠清淤等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使乡村风貌与优美的自然山水和周边环境更加协调。
六要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美好乡村的现实需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村庄撤并和新建步伐加快,以血缘和宗族为纽带的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和治理结构受到较大冲击,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然。要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围绕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完善村民自治组织设置,加强农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水平。要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推进农村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网络化服务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关心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农村社会管
理综合治理,有效排查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七要树立文明乡风。健康向上的乡风文明是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动力源泉。要结合文化繁荣先行区建设,把徽文化传承保护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发掘、保护和开发,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具有徽文化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赋予美好乡村以文化内涵,增加其文化积淀,彰显其文化魅力。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使美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八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美好乡村,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非常重要。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建功立业。要深入推进“动车组”工程,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美好乡村(中心村)挂职锻炼,从业务部门选派干部到乡镇担任村规划建设指导员,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注重在基层和一线培养、识别和考察干部,适时选拔一批长期在村任职并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成绩突出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进入乡镇党政班子。要有针对性加强镇村两级干部培训,重点举办好乡镇党委书
记、乡镇长、分管负责人、乡村规划建设专职人员、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等专题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明确思路、坚定信心,增强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能力和本领。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让农民群众满意的工作业绩。
四、美好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
资金政策:设立县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从2013年起,在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个亿、市级5000万,县级不少于1000万,用于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治理。同时大力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危房改造、清洁工程、村庄整治、民生工程等相关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中心村,兼顾治理自然村。围绕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精心编制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库。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其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以及土地增值收益全额用于美好乡村建设。探索建立土地出让金纯收益城乡统筹使用和分享机制。支持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助、认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支持美好乡村建设。
土地政策: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农村土地、住房确权登记,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对省里每年安排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确保不少于5%用于美好乡村建设,增减挂钩指标要优先
安排被拆迁农户安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农村预留不少于10%的非农产业发展建设用地指标。对于符合村庄规划但没有建设用地指标的,允许借贷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实行先建后补。探索建立建设用地指标市场交易平台,允许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调剂使用。
金融政策: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发展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等抵押贷款试点。开展农户联保贷款,降低信贷门槛,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小额贴息贷款,拓宽美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
项目政策:与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等重点工作相衔接,又与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民生工程、“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百佳摄影点、百个亮点、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关键区域控制工程、重点村镇环境风貌整治等重大决策部署相衔接,还与全县各项重点工作相衔接。
五、美好乡村建设中需把握的原则
要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始终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建设依靠农民,建设成果由农民共享。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进一步激发群众建设美好
乡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
要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要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施的思路,逐村整体推进,确保建一个成一个。
要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的目标,把“风貌整治、塑造特色”作为村庄建设的主导模式,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切实做到彰显青山秀水、突出乡村特色,体现田园风貌,注重文化传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长期共存、功能与特色互补的美好家园。
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乡镇和村庄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按照古村保护型、优质生态型、产业带动型、异地安置型、综合提升型和扶贫示范型等类型,选择符合本地城乡发展趋势、符合群众发展需求的建设模式,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现阶段应以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为主,不搞大拆大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中心村建设占用基本农田。
第二篇:美好乡村建设
深化认识主动作为,完善机制狠抓落实
-----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感想
建设美好乡村是省委、省政府基于我省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徽的基础性工作,是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重大部署。
作为皖北平原的农业大市,宿州市农村人口多,耕地面积广,村庄规模大,分布密度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是省里规划的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片区。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我市应当高起点、高站位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科学谋划,勇于创新,狠抓落实,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一、吃透政策,深化认识
个别同志认为,美好乡村建设与以前的新农村建设是一回事,是新农村建设的延续,继续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步骤开展工作就行了。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种认识是对政策的片面误解。从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9月10日做出的《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我们可以看到省里对美好乡村建设不仅在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且从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兴业富民、管理创新等五个方面作出了具体细致的安排,可操作性很强;在保障措施方面,不仅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改为美好乡村建设资金,而且从每年2.65亿元增加到10亿元,并逐年增加,资金支持力度大幅提高;在组织
领导方面,省里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省直机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美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我们要看到,省里已经将美好乡村建设提升到“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高度,而且对我省农村现存的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提出了科学的指导意见。因此,我们必须读懂吃透省里的政策精神,进一步深化建设美好乡村的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抢抓机遇,主动作为
我市应当依据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两区”建设,紧紧抓住实施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政策机遇,不等不靠,科学谋划,主动作为,积极地开展美好乡村建设。
首先,应当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土地流转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工业,提升兴业富民能力;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确保耕地质量不下降、数量不减少,明确建新拆旧制度,规范农民建设用地使用行为;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和水利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培育家庭农场,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通过土地资源规模效益的发挥和乡村工业发展的带动,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为美好乡村建设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对各行政村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批重点建设的中心村,分等级分批次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治理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基础设施好、社会服务完善、乡风文
明的示范村。目前我市桃园镇光明村、夹沟镇夏刘寨村等中心村在土地流转和村庄建设方面均已初具规模,应当鼓励人口、资金、生产要素、社会服务业向此类中心村有序流动,形成资源集聚整合态势。同时,对在中心村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好经验要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大力推广。及时组织各村进行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好的做法,坚持以点带线推面,达到点、线、面协同推进、整体联动的效果,充分发挥中心村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再次,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目前我市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乱扔乱堆现象严重,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秸秆焚烧,对大气环境和土壤质量带来巨大危害。农村道路和河道树木砍伐严重,绿色长廊已遭到严重破坏。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对农村生活和生产中所造成污染进行有力的治理,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态涵养功能。
最后,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全面实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以健全村民自治为突破口,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依法保障村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健全农村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在校大学生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乡镇综合文
化站、农家书屋、村文体活动室等公共设施的使用率,引导村民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三、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良好的工作机制对于推动工作,落实党委、政府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要及时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各级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村结对共建机制,对口支持、共同建设美好乡村。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选派干部、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干部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美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责任分配到人。同时,严格奖惩兑现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建设美好乡村的积极性。对在美好乡村建设总成绩突出的同志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拖拉懒散,涉农违法违纪的同志予以严肃查处。
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乡村,发挥农民群众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各级干部要严格按照实施细则和工作部署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狠抓落实,确保实效。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团结协作,扎实奋进,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身美好乡村建设,为全面推进我市美好乡村和“两区”建设而努力奋斗。
朱仙庄镇党政办寿春雷
2012年11月17日
第三篇:师德建设宣讲稿
温馨的校园 成长的乐园
--马鞍山市金瑞中学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马鞍山市金瑞中学坐落在安徽省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金瑞新城”内,开办于2006年8月,办学四年来,学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得省卫生先进单位、省青少年消防教育先进单位、市平安校园、市巾帼文明岗、市绿色学校、市交通安全规范学校、市先进教导处、市先进政教处、金家庄区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有一支凝心聚力的教师团队是分不开的,是教师们辛勤努力和默默奉献的结果。
一、温馨洒满菁菁校园
金瑞中学的教师团队是逐步形成的,2006年在编教职工只有17人,2007年为29人,2008年为45人,现有教职工49人。几十个教师来自于几十所学校,并且多数教师来自于边远学校,面对新环境,面对新伙伴,学校尊重教师的过去,宽容教师各自特性。开办之初,尽管学校经济很困难,但注意抓住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构建和谐的教师团队,如:对教职工本人及其家庭的“五必访”,2007年春节,学校领导到每位教职工拜访;每逢教职工生日,学校为他们送去鲜花、蛋糕,学校广播站为教师点送生日祝福歌;为了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关爱教师的健康,增加教师了解机会,学校开设了“教师休闲吧”,提供咖啡、点心等。学校开展创建温馨班级活动,倡导和谐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通过创建,涌现一批富有爱心责任心的老师,如:204班崔明老师自费为学生准备了“爱心雨伞、雨披”,为下雨天没带雨具的同学应急之用。201班潘时香老师自费为学生准备“爱心早点”,发现哪个学生未吃早饭,就会把他叫到办公室,递上一杯香浓的牛奶,几块面包或饼干。203班张勋贵老师班有个学生家住的比较远,为了学生的安全,经常骑车送他回家〃〃〃〃〃〃老师们的关爱让困境中的孩子感受到明媚的阳光!
二、爱心伴随学生成长
金瑞中学的学生60%来自于拆迁安置户子女、周边农村,40%来自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困难家庭较多,家庭教育能力较弱,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老师们必须有超常的耐心、爱心和细心,必须要有更多的付出。老师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展各类帮困助学活动。如“党员一帮一”活动,全校19名党员及7名入党积极分子分别与在学习生活、行为规范上有困难的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和这些学生谈心交流,了解他们在成长中的困难和困惑,并及时给与帮助;“初二年级爱心班”活动,初二年级的教师牺牲中午休息的时间,义务给中午留校的学生开班补缺补差,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快跟上学习进度;青年教师组织志愿者开展“关心留守儿童及外来务工子女”活动,利用节假日和孩子们一起包饺子,带他们到市博物馆、方特游乐场活动,给这些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党支部每学期初开展向困难学生捐献“爱心书包”活动,使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看到生活的希望。每学期中间和寒暑假期间,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家访活动,教育学生和家长注意假期安全,合理安排假期生活。全体教职工从思想、学习和生活各方面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多次得到马鞍山市日报、皖江晚报、马鞍山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如今的金瑞校园,师生相互关注,处处充满和谐。
三、目标引领教师发展
1、人人有目标
金瑞中学的教师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为了促进教师立足金瑞中学早日快速成长,学校制定了教师成长规划,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教师明确了要求,并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规划,制定个人成长计划,从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规划自己成长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和需要的帮助。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监督和考核,为此,2
学校把教师是否有专业发展规划纳入绩效考核中去。教师发展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学校提供广阔的平台,为此学校专门为教师配备各类书籍,并开设“教师沙龙”,教师相互交流心得。每年的4月,学校举办“教师论坛”,让每位教师走上论坛,畅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实践,畅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学校派出教师到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学习,学校还多次聘请专家、劳模到校讲座。
2、层层有目标
学校虽然只有几十名教师,但学校在对教师发展整体规划的同时,还制定了分层目标。学校党支部抓好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党员做到“为人师表走在先,教育教学走在先,吃苦奉献走在先”。要求干部讲团结、注学习、乐奉献、作表率、会沟通。记得2006年8月到10月,学校已正式开学,可学校还没有围墙,大门也没建好,学校仅有的教学设备的安全难以得到保证,那时的金瑞新城,除了学校,没有一户居民,环境十分恶劣,学校无力雇佣外人。面对难关,学校全体党员、干部和男教师自发组织起来,轮流值班守夜,没有报酬,奉献精神实在感人。目前学校青年教师人数较多,学校以关爱和关注为主抓好他们成长的每一步,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经过几年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现有市级骨干教师1人,区级骨干教师4人,校级骨干教师14人。为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学校对各级骨干教师提出了每年必须完成的“六个一”目标。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校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明确班主任职责,规范工作要求,定期和不定期召开班主任德育研讨会、班主任培训和经验交流会,并组织班主任远赴上海民立中学、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等地参观学习,切实解决问题,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四、规范提升师德水平
高尚的师德师风是建立一所特色学校的“魂”,只有“魂”正才能“心”正,3
才能“身”正,才能“影”正。而师德师风的形成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需要更加规范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为此,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胡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一系列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督促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提高理论水平,依法执教。明确要求开展了“全体教师定期走访家庭”、全员育人、“树师表形象、展教师风采”主题演讲、“廉政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学校还与每位教师签“师德承诺书”和教师文明承诺书,要求每位教师自觉做到:依法执教,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先进文化,不发表、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和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任何言论。恪守师德,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尊重家长、严谨治学、廉洁从教。尊重学生人格,了解学生的需求,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坚持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和目标,在全面学习、提高整体文化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参加教研教改,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为人师表,着装大方,谈吐文明,举止得体,作风正派,言谈举止各方面争做学生的表率。学校通过学生座谈、家长座谈、学生评教等方式,加大教师师德行为的考核力度,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师德水平。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师德建设的内容也需更加完善,金瑞中学,作为一所历史短暂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刚刚起步,任重道远。
2010年8月
第四篇:美好乡村建设演讲稿
关于美好乡村建设
聂 苏(2012年8月)
讲5个问题:
1、什么是美好乡村建设?
2、美好乡村为谁而建?谁来建设?
3、美好乡村建设有哪些模式?
4、乡村社区如何建设才美好?
5、美好乡村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什么是美好乡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美好乡村建设,两个概念有很大相关性,但又各有侧重。
多数情况下,美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两个概念,可以当作一回事来用。(因为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一样的,都是推进农村工作的,都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
1、美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区别。第一,内涵范围有差别,一个内涵广泛一些,一个内涵具体一些。新农村建设是长期历史任务,美好乡村建设是现实着眼点。可将美好乡村建设看作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项工程。(四川:新农村建设综合体,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第二,针对性有差别,一个针对三农全面问题,一个针对城乡巨大差别。在各地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之后,乡村建设过于滞后的局面,已经难于为继了。
第三,操作主体有差别,一个由中央主导,一个由地方主导。
①目前新农村建设对面上的推进措施,主要是由中央主导的。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强化社会管理和建设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主要任务是落实中央的规定运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措施,受益最多的是农民。中央在财力增长的条件下,逐步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努力方向是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城乡二元结构的旧格局有望逐步突破。
必须承认,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旧格局,是一种“制度落后”的表现。(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从摇篮到坟墓。印度虽落后,有种性歧视,没有城乡歧视。英国:全民免费医疗。朝鲜:金牌选手奖励平壤户口)
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很长时期以来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过去农村公共服务靠农民集资才能开展。
这些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有很大提高,但要完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在今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中央会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这件事情自上而下推动,主要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计划生育、住房保障、公共文化,路、电、邮、能源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补偿。基层的主要任务是抓好政策落地。
②美好乡村建设所采取的措施,大多数是地方自选动作,基本上是通过由点到面,逐步扩大实施。把村容环境搞整洁,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有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要做。地方上财力有限,只能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2、美好乡村建设提出的背景。第一,城乡建设差距拉大。(最大的不平衡、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非农产业增长慢。欧洲与非洲的反差。)
保持较强的城市吸引力,有助于人口城市化,但过度了,就容易造成农村衰落、荒凉。
这种局面并不符合改革的初衷。在八十年代中期,城乡差别曾经缩小到建国后的最小程度,后来又再度拉开了城乡差距。实践科学发展观,所谓以人为本,农民是大多数,必须兼顾;所谓全面协调发展,不能任凭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二,在我国从总体上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强化乡村建设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就是“天时”。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二三十年之后,现在我们有条件在城市建设加速发展中,借用工业反哺、城市带动、公共财政的力量,同步推进乡村建设。现在,政府财政有可能向农村建设更多倾斜,城市先进生产力有可能向农村转移,地方“以工补农”实力有所增长。
第三,农民对幸福生活有新期盼。两栖生活质量不高,留守人员苦不堪言。眼界打开,知悉山外,人心向城,羡慕文明。过去不出家门,现在打开电视便知天下事。
农民个人财富有所增长,也有条件把生产生活安排得更好
一些。
3、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总书记在小岗村视察时候讲得“三把”是重点:(把生产发展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容环境搞整洁)
第一,美字当头,把村容环境搞整洁。新农村建设强调“新”,美好乡村建设强调“美”,美字当头,又美又好,这是一个必要的调整。
针对性:要力争早日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这些年农村环境,树木多了、山区绿了,但生产废弃物没有出路,生活废弃物白色污染增多,面源污染加重,农村建房混乱。目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要下决心扼制住。
可能性:在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中,“村容整治”是现在就可以做成的事,其他四句话,需要长期为之奋斗。解决农村居住条件问题和脏乱差问题,是当前比较容易操作的工作抓手。
少数原本环境秀美和有文化积淀的乡村,有一个搞好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第二,确立支柱产业,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建设美好乡村,所谓“好”,主要体现在生产发展、就业稳定、收入增长。贫穷不是美好乡村。
经过那么多年,现在大规模外出打工潮,与留守就业、回乡创业潮,这“出”与“回”两股潮流,应该达成一种平衡。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讲了那么多年,也应该把支柱产业立起来了。所谓支柱产业,就是一个乡村居民赖以生存的主导产业,不是经营的种类越多越好。农林牧副渔,粮棉油茶果蚕,贸易旅游加工,总有一款适合。
现在有财产的农民占大多数,没有财产的农民是少数。现在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发展高效产业和盘活资产,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把文化生活搞丰富。
特别是要把“三留守”问题解决好,把乡村社会氛围搞和谐。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大问题。由于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城镇生活成本高以及户籍制度等多种原因,很多农民短期内难以举家进城。近年来,涉及“三留守”的伤亡事故、权益侵害等时有发生,令人痛心疾首。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好“三留守”问题。
对留守儿童,要切实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对留守妇女,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让她们生活安定、心情舒畅。
对留守老人,要在提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老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让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二、美好乡村为谁而建?谁来建设?
1、为谁而建? 建设美好乡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不能脱离经济基础、地理位臵的实际,也不能脱离人的实际。革命时期要弄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美好乡村建设要弄清我们为谁而建,依靠谁来建设。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的,是可以具体化的。
有的地方有的同志,自觉不自觉地是为了政绩而建设,是为了土地指标而建设,他们更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做盆景、糊弄上面。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论怎么建设,终究是要让农民增强幸福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总之,乡村要围绕“人”的感受来建设。美好乡村建设,要像城市建设那样,建设规模要注意人口的容量和变动趋势。
要避免不顾人口变动的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和建设浪费。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新房闲臵、设施闲臵的状况。
另外,美好乡村建设不是否定城镇化,促进农村富余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不能停下来。不适宜容纳太多人口的乡村,仍要继续推动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些资源贫乏的乡村,不管搞什么产业都养活不了那么多人,能够组织更多富余人口向城镇转移,也是对美好乡村建设的一种支持。)
仔细分析下来,建设美好乡村,与以下几种人有关: 第一,可能长久居住在村庄的人。不论城镇化如何发展,我国终究会有几亿人生产生活居住在农村。为他们建设美好乡村,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对美好乡村建设也最热心,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
第二,愿意在城乡两栖的人。现在农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主要是靠近城镇的乡村),生产在城镇,生活在乡村的,白天看不到,晚上或假日都回来了,这部分人对美好乡村建设也是热心的,他们的意见也要充分尊重。
第三,外出后有可能回乡就业创业的人。进城和外出后,会有一部分人回到家乡重新就业,或者进行一次创业、二次创业。现在他们虽然不在家乡,但有必要给他们预留下发展空间。
第四,愿意进村打工就业的外来人。在经济较发达的乡村,有很多外来打工者,随着人口迁移政策逐步放宽,会有一部分人留下来,美好乡村建设不能排斥他们。农转农的移民,以后会逐渐增多。
第五,愿意移民城市的人。现在已经有很多举家外出不回乡的农户,不能阻挠他们外出,但新建住房和设施,要扣除他们的人口容量,避免浪费。这些人当中,会有相当多的人,仍愿意保留已有的地产和房产,要想办法让他们的地产增值,房产要利用起来。
第六,城市愿意到在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的人。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这对乡村原有居民来说,是发展农家乐和休闲农业的机遇。乡村建设美好了,会进一步增加这一群体。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美好乡村建设要充分考虑这种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容量。
2、谁来建设?
中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因为大多数没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国家,人口可以自由迁徙;个别有城乡二元户籍的国家,也不允许人口随意流动。国外很多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才会出现农村仅剩老人妇女儿童的景象。
农村人口的这种格局,对劳动力输出地区,既带来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也带来了“谁来建设”的问题。没有人才、缺少骨干、缺乏人气,不管是种地还是建设,都是一个大问题。现在,省内一些新农村建设搞得比较好的乡村,大都是劳动力外出较少、本地就业较充分的地区;劳动力外出较多的地区,虽然有一些好典型,但新房闲臵较多,新社区里人气不旺。
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必须有办法面对这个棘手问题。第一,要尽量调动没有外出人口的积极性。对这些人员要进行调查分析。分清哪些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热心人、是可以依靠的对象,哪些是需要动员组织的对象,哪些是不积极的因素。现在一些地方,村干部与群众“两不找”,村干部没有积极性,上级推行美好乡村建设不愿意找他们;村干部有积极性的地方,也可能出现干部“一头热”的情况。
由于人口大规模的城乡流动,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很多意料不到的情况。过去,讲农村是“熟人社会”,现在农村同村的人接触也十分有限。过去,农村以务农为主,有经验的老人在家庭里掌握财经大权,现在财经大权被年轻人所掌握。美好乡村建设需要群众出钱出力的时候,有时留守老人不一定当家。(统计部门将改进农民收入统计,农民工汇钱回家才算农民收入)。
做群众工作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现在用以前的“钥匙”是打不开现在的“锁”的。如今群众用起“弱者的武器”,越来越熟练,群众工作费口舌、难疏通、不配合,在所难免,作干部的只有保持耐心没有别的办法。
第二,要吸引人才回归。
持续二十多年的人口进城运动,进入稳定期,我们现在有条件、有可能,吸引其中有经验、有积累、有愿望的人,回乡
参与美好乡村建设。对此,乡村干部应该“心中有数”,本地有哪些人才可以利用,要主动做工作。有些村组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用对一个人就可能扭转局面。特别是哪些外出锻炼成才的人,很多人有着浓浓的乡情,愿意为家乡做贡献,这是最需要重视和依靠的力量。
第三,要用好外来力量。
要迎接企业家下乡、迎接城市人才(包括设计策划人才)下乡。欢迎所有愿意为乡村建设出力的人。现在有很多民营企业、工商资本,愿意到农村发展,这是一支可以充分利用的力量。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村企共建,也是非常提倡和鼓励的。
三、美好乡村建设有哪些模式?
城市如何建设与产业特征和地理位臵有关,工矿城市与农区城市的建设肯定有差别,沿海城市与沙漠城市的建设肯定有差别;同样,乡村如何建设也与产业特征和地理位臵有很大关系,由此,派生出了各种不同模式的新农村。
第一,城郊型。靠近城市的乡村,为城市服务,接受城市幅射,必然带有深厚的城市建设元素。很多成功的典型,成为城市人的菜园子、后花园。(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郊区)
第二,项目型。靠近重大工程项目的一些乡村,有可能因开发区建设、高速公路建设、煤矿开采塌陷区移民迁建等,抓住机遇建设新村,并加上其他措施从而成为新农村的典型。(合铜黄高速沿线、两淮)
第三,农业型。地处深山偏僻地方和传统农区的一些乡村,产业基础仍然是常规农业或者特色农业,由于民风淳朴,干群关系良好,加上抓住政府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机遇,通过
就地整治建设,也涌现出了一些好典型。(砀山刘瑞莲所在白腊园子村、潜山县、金寨县)
第四,工商型。一些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乡村、村企共建较好的村、建制镇所在地的村庄,农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本身具备“以工补农”的能力,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各地的前列。(凤阳县的赵庄村、宿州埇桥区王化东所在的夏刘寨村)
第四,旅游型。休闲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农旅结合是乡村建设的必然选择。(皖南的黄山市、宁国市、广德县等地,有大量这样的典型。)
四、乡村社区如何建设才美好?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社区化,正在成为新一轮建设的热点。农村本来就是一种有别于城市的社区,推进农村社区化并不是要建设原本没有的社区,而是要引入社区建设新理念,把乡村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中央早就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美好乡村应该是这样一个社区,应该成为人们愿意生产、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以,人们纷纷涌进城市。未来,城市能够让生活更美好,乡村也能够让生活更多美好。如果什么时候人们也愿意纷纷涌进乡村,那就算“美好”了。
当然,城市与乡村毕竟不是一回事,让生活更美好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城市:繁荣、热闹、方便、快节奏,多数人对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感兴趣,但也总会有人对农村环保、绿色、生态、安静、慢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感兴趣。(发达国家有这种现象,国内也有极个别人如此)
各地乡村社区千差万别,要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目标,关键是要做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统一,一定不能照搬城市社区做法。
第一,城镇生产方式占支配地位的农村社区,村民的生活方式可以更加城市化,居住方式可以像城市一样高度密集。这样的地方,工业化、城镇化直接带动农民现代化,农民愿意“上楼”,基本不存在被迫上楼的情况,今后也有可能转化为城市社区。“上楼”农民的房子,可以放“两证”,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半工半农的农村社区,生产方式有城市的,也有田野的,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可以逐步走向集中。这样的地方,农民有愿意上楼的,有不愿意上楼的。今后,应当引导农民逐步进入集中居住区,可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小城镇功能注入居住区,让超市、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广场公园等进入农村社区,农民可以逐步放弃“赶集”的习惯。有些中心社区有可能升级为小城镇。
第三,山区、传统农区、农业规模经营区,大多数农民的生产方式仍是农林牧副渔,农民的生活方式仍是田园式的,居住方式适应这种生产方式,应该继续维持分散居住的习惯,继续保留乡村田园风貌。这样的地方,强迫农民“上楼”肯定是错误的,应当“把农村建的更像农村”。
五、美好乡村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美好乡村建设有机遇,也有困难,有些矛盾一时还没有很
好的解决办法,希望大家在农村工作第一线,发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创出经验。
1、土地用管矛盾。
新农村建设越是进展快的地方,土地用管矛盾越是突出。群众反映,宅基地管理审批程序复杂、环节多、时间长,审批层级高,效率低。特别是土地指标严格控制,使不少地方农民建房因缺少用地指标而无法审批,已经集中建设的农民新村以及农民自建房,自觉不自觉成了“违法占用耕地”。有的县反映,全县每年有100多起农民建新房属于这种情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政策,落实得很不理想。有个村反映,他们引进北京一家企业到村里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双方合作意向积极,但止步于土地指标无法获取。
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借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强劲东风。我们认为,有3项改革是可以探索的:
1、开展宅基地退出机制试验。应该鼓励进城农民主动退出宅基地,给新建房农户让出宅基地,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建房违法用地。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找到失地农民可以接受的补偿办法。
2、探索建立新型土地使用制度,农户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量化确股到农户,由合作社与城市(企业)进行土地市场交易,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收入。鼓励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化,强化农民土地财产功能。
3、经批准的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开发建设,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工业、商业、旅游、农家乐等项目建设。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定进行抵押融资,以激活农村土地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村建设用地,要允许农村集体组织自己开发建设,甚至可以抵押融资。
2、资金整合问题。
全省美好乡村建设资金需求巨大(超过城市建设),政府是包不下来的,如何有效运作政府财政扶持资金是一个大课题。
1、县财政缺钱。美好乡村建设以县为主运作,但各县财政自有扶持资金却非常有限(即使宁国每年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在省内算多的,与近邻浙江安吉县财政上亿元的安排相比,也是毛毛雨),多数县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完全或者大部分依赖上级专项资金。
2、各县财政资金整合工作不平衡。有的县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主持整合,项目集中度高,效果好,由部门自行操作的地方,整合效果明显不到位。
3、公共财政投入越界。公共财政扶持美好乡村建设,原则上主要用于公共事业和公益性项目,不能替代市场化运作经营性项目,不能替代村民运作应当由村民自行建设事项,但现在有的示范点的财政项目投入,已经超出公共财政范畴。
总结项目资金整合较好地方的经验,应当以示范点整合带动项目资金整合。实行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县委书记县长负责制,由各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主持对各方面专项资金进行整合。
整合的侧重点是对示范点进行整合,纠正各部门分散设立示范点的做法,今后各县级部门上报示范区、示范村、示范单位、试验区、重大项目,除了上面有特别指向的之外,一律应当报请县级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安排,引导各部门的项目安排突出重点,避免“撒胡椒面”。
3、主导产业问题。
既能“安居”又能“乐业”,才是美好的。这些年有一部分新涌现出来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明显缺乏稳固的支柱产业作支撑,农民进入新村后,就业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善,增收的可持续性是个大问题。像这种安居之后不能乐业的地方,亟须进行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补课。
还有少数地方的示范点,重视了村容村貌的建设,产业发展指导没有及时跟进。
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具体到每个点上,虽然不一定以发展生产为突破口,但一定要有产业发展的支撑。为此,有四个关节点要抓住:
一是靠近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地方培育美好乡村建设,应当以农业现代化建设带动美好乡村建设。
二是缺乏支柱产业支撑的地方,要加速补课,大幅度增加安排产业发展项目,帮助其尽快确立起支柱产业。
三是在纯农业社区,要采取措施壮大职业农民队伍,鼓励能人大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办家庭农场、生态农庄和特色农业。
四是在城郊社区和二三产业较发达社区,应当进一步打造低成本投资环境,营造创业热土,激发创业活力。资助青年农
民工群体创业。
4、环境整治问题。
农村环境脏乱差加剧,与人、物、钱、管四个方面工作不落实有关。
1、对农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培养,没有纳入乡村组织日常工作议程。
2、环卫设备的研发、推广、生产和配备,明显落后于农业机械化进程,远不能满足乡村改善环境的需求。
3、环卫资金的落实,虽然从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群众一事一议等多渠道可以临时解决一部分,但现在基层最期盼的是环境卫生经费能够从制度上机制上得到保障。
4、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严重缺失,“村管”制度明显滞后于“城管”制度。二十年前,国家出台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农村这方面制度缺失。
推动农村环境治理,有这么几个方面亟需要加快探索:
1、广泛发动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教育环卫意识和垃圾分类必要性。城市尚且做得不够,农村更不容易。
2、大力支持对环境卫生整治设备的研发、推广、生产和配备,仿造农机购臵补贴制度,设立农村环境卫生设备购臵补贴制度。
3、积极探索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工作经费保障的新路子。要增加财政补助,同时,要鼓励民营企业和能人大户捐助治理经费,鼓励村民理事会出面筹资和一事一议筹资。
4、完善管理制度。可以推动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执法和服务向乡镇、农村延伸。可以自行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乡村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保洁员队伍。
5、组织建设问题。
建设美好乡村,村干部是一个重要元素。虽然这些年在改善办公条件、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深受欢迎的政策措施,但与任务增重、压力增大、群众工作难做的现实情况相比,村干部为民服务的报酬仍然偏低。
同时,村干部越是忙于集体事务,越是没有时间料理家庭经营,家庭经营状况及收入水平差异很大。低收入农民当村干部不安心,富裕农民当村干部不上心,符合条件年轻人对当村干部不热心。
必须想办法,采取措施提升村干部建设美好乡村的士气。有三条措施,大家可以进行探索:
1、引导条件适合的村推行村企一体化,或者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推进村级组织向经济实体发展,推动村干部职业化,扩大村干部发挥作用的空间。
2、对村集体开发利用“三资”提供支持,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量化配股到户,让农民享有按股分红的权益,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收入,同时也减少对财政扶持资金的依赖。
3、对低收入村干部的家庭经营,在贷款、担保、免税、项目安排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对农民企业家、回乡创业带头人等较高收入村干部,从政治上给予鼓励,从业务上提供指导培训;对把个体财产捐助给村集体的村干部,要按规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篇:美好乡村建设简介
xx县美好乡村建设简介
xx县地处安徽省中东部,南京“1小时都市圈”核心层,是南京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3万亩,辖12个乡镇,130个村,50万人口。
2012年以来,xx县进一步明确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全力打造“安徽第一印象”。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努力实现村庄规划布局美、创业生产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村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整体提升美好乡村建设水平。
高度重视摆上位子。自2012年5月开始,县政府主要领导两次率领有关乡镇和单位负责人到外地考察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研究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指挥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召开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两次现场会、两次调度会;两次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举办两期专题培训班;两次组织人员专项督查,下发督查简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十次分别带领有关人员实地检查指导美好乡村建设工作。
规划引领搭好架子。编制县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明确了“34567”空间布局,集中整治3条线,重点建设4个示范镇,努力打造5个样板村,治理改造近600个自然村,精心建设70个中心村。按规划先行的原则,搭好美好乡村建设框架,完成了美好乡村建设示范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
规、修建性详规、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完成了道路、给排水、环卫专项规划的编制;完成了2013年重点培育19个中心村修建性规划。完成规划编制后,及时按要求对规划进行了评审。
综合治理整出样子。重点抓一镇(水口镇)两村(相官村、十里村)一线(滁汊线)的综合治理。抓基础建设,实现街镇和村庄内15.2公里路面硬化,修建下水管道10公里;建设饮水工程,4271户全部用上卫生自来水;安装路灯368盏;建停车场3个12002平方米。抓环境整治,对滁汊线沿线和两村内1664户房屋刷白237000平方米;拆除猪圈、厕所、破旧房221处,清理草堆、杂物436处,清理垃圾290处343吨,拆除更换店招店牌243块,清理出店占道经营276处,清理小广告等547处;村庄内部绿化面积30000平方米,街镇绿化面积20400平方米。抓卫生保洁,建垃圾中转站2个,建垃圾池31处,配垃圾桶420个,配保洁人员65人。通过综合整治一镇两村一线基本达到净化、美化、绿化、亮化的效果。
产业支撑提供台子。发展农业产业,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平台。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农村主导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打造大英有机稻米、张山蔬菜、嘉吉肉鸡养殖、半塔罗庄葡萄、舜山林巧苗木等现代农业示范区“五朵金花”;全县建设3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240个。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星级农家乐、特色农业园区、鲜活农产品采摘基地、休闲农业观光地,打响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全县建设各类农家乐24个,被评为五星级农家乐3个,建成省级生态旅游示范点2个。
社会管理明确路子。健全村民会议和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村民自治制度,成立了村民理事会、村民监督委员会。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中心村因地制宜设置小学、幼儿园、卫生所、农资店、便民超市、金融网点;建设农家书屋、文化综合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示范镇村建文化广场5处、20000平方米,农家书屋1个2间,文化综合活动室2个6间。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开展了文明村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示范镇村成立了志愿者队伍,示范镇成立了文艺团体。
多元投入舍得票子。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原则,拓展筹资渠道,实现多元投入。整合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集中投入、捆绑使用”原则,对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用于美好乡村建设达1700万元。强化财政投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重点用于中心村建设,自然村治理,每年县财政列入预算不低于2000万元。吸引金融信贷,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抵押融资机制,完成了农民住宅登记发证工作,全县融资机构投放200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广泛吸引社会投入,引导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美好乡村建设,已有6家企业领建示范村建设,1家企业投入5000万元建设有机稻米省级农业示范区,县直29个单位帮扶示范村、中心村建设资金近1百万元。2012年全县用于美好乡村建设投入达10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