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教学教案
一、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介绍徐霞客的生平及出游情况,突出表现了徐霞客对人类的杰出贡献及其为求知而探险的科学精神。
二、结构内容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介绍名、号、生卒年、评价、籍贯及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3-5段):一生出游情况。第一层(3段):少时兴趣及受母亲鼓励立志出游。第二层(4段):母亲去世前出游情况。第三层(5段):母亲去世后出游情况
第三部分(6-7段):游记成书经过及其文学、科学价值。第一层(6段):详细介绍游记来之不易及成书经过。第二层(7段):概述《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三、精炼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精炼生动,如第6段描写徐霞客在游览中所遇的艰险:“登危崖,历绝壁,涉洪流,探洞穴,冒狂风暴雨,行丛林绝径,有时真正是出生入死,更常常要忍饥耐寒”,动词“登”、“‘历”、“涉”、“探”等准确精当,而三字句,五字句和散句的交叉连用使语言灵动而有变化,又使整段话有了内在的节奏韵律,使读者在朗读中能更好地体会到徐霞客遇到的重重困难及其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四、列举实例突出真实性的写法
五、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的教学建议
本文虽为传记,但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情色彩,并且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建议从朗读入手,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的这一特点。
可抓住课文写徐霞客父母的内容,特别是语言描写部分,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选材的意图和好处。
建议多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让学生来把握文章的中心及徐霞客的为人。例如第5段中表示时间的词;第6段中的动词:登、历、涉、探、冒、行等。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教学过程设计1
一、导人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徐霞客游历中的奇闻轶事引入课题。
(在广西融县龙洞,他为了弄清洞中的脉络几乎被水淹死。在另外一个暗洞中,见巨蛇横卧,不见首尾,他跨身进洞。他为了登临雁宕绝顶,误人歧途,不得不悬空而下布绳由于被磨破断裂,他险些粉身碎骨„„)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略)
2.解释下列词语。(略)
三、阅读、复述
学生默读课文。
阅读提要:熟知内容梗概后,理清文章脉络,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性复述徐霞客的生平及其贡献。
(徐霞客,名弘祖,号霞客,明朝末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其自幼聪明,博览了古今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的书籍,受其父影响,对科举应试不感兴趣,而喜欢出外游历;受其母的鼓励,踏上游历的征途。在游历过程中他历尽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并用日记形式记录了经历和观察所得,被后人整理为《徐霞客游记》,此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四、阅读、理解
学生跳读课文。
阅读提要:
1.本文以什么为中心结构全文的?
引导:徐霞客一生有许多事可写,为什么这里主要写他的游历呢?
(文章写徐霞客喜好游历以及他游历的情况,是因为他的主要成就就是从游历中获得的,所以本文是以人物的主要成就为中心来结构全文的。)
2.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写其父母,这与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徐霞客不把“科举应试”放在眼里,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个十足的叛逆者,而他的叛逆性格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从文章中写父亲无意官宦、躲避官员访问的,可看出其父是个洁身自好、想尽办法逃避世俗的人,这对徐霞客有着很大的影响。其母是个很开明的人,她深深理解儿子不甘心随世俗浮沉,而有意远游,去亲近大自然,开拓自己的胸怀,于是鼓励他前行。所以说徐霞客受到其父母的影响与鼓励才踏上游历的征程,才游必有记。才有如此大的成就。)3.在徐霞客车癸三中时刻充满着艰辛和险阻,文章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用“——”标出),在这种情况下,他是怎样做的?(用“——”标出)
4。以上这些语句体现了徐霞客什么样的精神?
(这些语句反映了徐霞客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精神和不断进取、坚韧不拔、不畏艰辛、奋勇攀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
5.《徐霞客游记;有何价值?
(《徐霞客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五、阅读·总结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思考:
1.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立传人物来看,是属于自传还是他传?(他传。)
2.从本文中要看主人物传记的语言文字有何特点?(朴实无华;)
3.学习本文,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从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河山、不断进取、奋勇攀登等方面引导学生。)
六、布置作业
1.查资料搜集徐霞客的有关知识。
2.借助参考书,积累人物传记的写作知识。
第二篇:《徐霞客游记》摘录
南丹县政协推荐作品(选自1988年版《南丹县志》)联系人:莫克庆 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 ndzx7232097@163.com 1 《徐霞客游记》摘录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夏历三月十八日,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入南丹境游览,二十七日出境。其日记如下:
十八日
晨餐后得二骑差役,即以马夫二名作扶影射。既而萧公复以腆仪来贶,余受其笋脯,而尽壁其余。入城买贴作谢柬,入乃得之。行已上午矣。西向山之坞行,三里,有溪自北山南流,合于西来大溪,乃渡北溪,溯大溪北崖行,又七里,有村在南山之坞,有瓦室焉,名杨村(杨姓者有巨力,能保护此村)。循北山麓行,又二里,有飞石覆空而出,平压行人之上。已而上危级,见级外倚深坑,内有悬穴,中空下陷,洪流溢其底焉。既上,从山半行,遂循崖北转,又成南北之峡,山凑而为东、西两界矣。循东崖溯流上,升陡三里,渡溪而北,逾一坡而下,见东峡石壁危削,上有穹岩,下有骈峡,但闻水声喧甚,以为自堕峡而下也,而旁眺不见影。稍前,则溪水犹自北来,复渡之,循溪东行峡中。三里,水穷峡尽,北上岭,一里,又从岭兴行,一里,出两山坳间,有石垣两重,属两峰之左右,是为大山岭,河池、南丹之界也。逾岭北下,遂为丹州境。转而西二里,渡小水,其水南去,复西南逾一岭,复与水遇,随之西北行,共三里,复渡水,水汇于石壁下,遂就之而饭。又随水出峡,西二里,山势渐开,近山皆变石为土,南山下有茅一、二楹矣。随小水西行三里,渐转而北,土山坞尽,西山陇间有数十家倚之,是为土寨关,则南丹土税之钥也。路在东山之麓,遂北上土岭,其东来之水,似无北流之隙,唯西北有巨山悬削,想亦从其下入穴以注大江,而下金城、东江者,未亲晰也。北下土岭,其坞中小水亦自东而注西南,似亦逼悬削巨山而去。于是复西北上岭,升陟共五里,转出岭头,始有巨坞西北去,路从其西山岭半行,又五里,曰百步村。茅舍数家在西山陇,上皆江右人,为行李居停者。时锡贾担夫三百余人,占室已满,无可抚足,遂北向下陇前西北坞中。水至是转而西南去,有木梁架其上,覆以亭,亦此中所仅见者。度梁而上陇,其坞遂转东西。于是西向行,五里,有四、五家在南山陇间,曰岩田村。中有瓦栏三楹,颇巨,亟投之,则老妪幼孩,室如悬磬,而上瓦下板,俱多破孔裂痕。盖此乃巨目家,前州乱时,为贼所攻掠而破,遗此老稚,久避他乡,而始归故土者。久之,觅得一锅,仅炊粥为餐,遂席板而卧。
十九日平明起,炊饭而行。细雨霏霏。西向行土山间,三上三下共十里。有水自东北注西南,深不及膝,阔约五、六丈,是为大江。其源发于西北丛山壑中,南流东转而至永顺界,合东江下流者也。渡江,又西逾一岭,共五里,转下一坞,其坞中有一水东南去,溯之行,其水曲折坞中,屡涉之,俄倾数十次。共三里,有水一支自西北来,一支自正西来,遂转而向西溯之。又半里,有村在北山之麓,其名曰金村,乃是站之当钥者。(其地西往锡坑止十五里,西北去南丹州五十里。)入其栏,头目方往百步圩,乃坐而待之。雨时洒时止,陈梦熊从此入锡坑,遂别去。余候头目,抵晚始归。
二十日 晨起,雨霏霏。饭而候夫,久之,乃扎竹为舆,止得其一,而少其一,上午始行。雨中遂东北逾土山,一里余,越其脊,乃西北下,深茅没径。又里许,穿翳而降至坞底,则有小水自南而北,大路亦自南随之,则锡坑道也。从之北一里,又有一水自西南来,二水合而东北去。水东有村在东山下,是曰雷家村,山峡稍开。又一里,遂转而为东西坞,有大溪自西而来,合南来小溪,东去即南转而为大江者也。于是溯溪南土山嵫麓行,西向升陟共十里,有茅数楹在南山之半,曰灰罗厂,皆出锡之所也。由其下又西一里,其坞西尽,有土山横其中,一小水自西北,一大水自西南,二水合于横岭之下。于是涉小水西上横岭。岭东路旁有眢井种种,深数丈,而圆仅如井大,似凿掘而成者,即锡穴也。逾岭西下共四里,凡与前西南来大溪遇。其溪方北曲而南,遂绝流而西,其峡复东西开。溯溪行,其中屡左右陟之,四里,为西楞村。又一水自西北来人。路从大溪南岸行。又一里,路左有岐,逾岭而南,想往锡坑道也。又西,有溪自南峡来合,其溪亦巨,与西来之溪等。于是又横涉南溪口,仍溯西来溪南岸行。又五里,有村在南山,日大徐村。村之西,其峡复开,田始连塍,水盘折 其中,又屡涉之。四里,直抵西山下,溯流转而北,一里,乃涉水上西山。初上甚峻,望北坞山环壑尽,瀑流从山腋悬空直喷,界群碧间,如玉龙百丈。粤西皆石山森幻,唯此景独见。(乾隆本作:粤西皆石山林立,故悬水最艰)。忆前自全之打狗岭亦北望见之,至此已迂回数千里,涉历经年,忽于此得睹,亦汗漫中一奇遇也。西向援土级而上,瞻顾一里,而不能释。已而渐逾岭南,始不复见。又迤迥循北峰而西上者二里,逾一脊,脊北路隅是为打锡关,乃锡贾自锡坑而来者,昔于此征税,有居舍。自去年乱后被焚,遂无居人。由此西下半里,即有壑当峡之西,遂转而北,山夹成峡,又下半里,水始成涧,北去随之。又半里,渡涧西,缘崖北行,一里半,出峡。前峡又自东北向西南,乃循崖转而西南行,雨大至。既而复屡涉此涧,涧乃南去,路乃西逾山坳。共二里,复行坞间,半里,循北山之崖,前涧复自南来,涉之。西北行又半里,又一溪自南峡来,其水颇大,与前涧合而北,横堰而潴之。从堰西向北行,又一里而渡南丹之南桥,暮雨如注,雷电交作,急觅逆旅而税驾焉。
南丹之水,北流经州治东。其山东西分界,州治在西山下,其东有街,南北依溪而列,中有一街西入,大石坊跨其前,曰:“摅忠报国,崇整精徽”。粤省所未见者。由坊下进街西行,街尽,又入一石卷门,门内有关帝庙。西向,前亦有坊,其西即娶塘汇水,南北各有峰,自西山环臂而前,塘水直浸其麓。塘中有堤,东西长互数丈,两端各架木为桥,而亭其上。越西桥,又西过一废苑,则州治在西南小石峰下。其门北向,前亦有石坊,而四围土墙不甚崇整,此下署也,州官所居,则在囤上。囤上者,即署后小石峰之巅。路由署中登,乃莫公因家难后移此,以避不测者。盖西界群峰蜿蜒,其南北两支东突者,既若左、右臂,又有一支中下特起为石峰,而下署倚之,囤结于上,三面峭削,唯南面有坳可登;囤之后复起小峰,与囤中连若马鞍,其后与崇山并夹为深坑,其下有小水东南出而注于大溪,此署左第一层界水也。囤山之北,其山西断,有洞裂山下。其门东南向,正与囤山对。门顶甚平,亦有圆柱倒垂。门之中即有二巨石危踞,中开一峡,仅尺 许,北入三、四丈,折而西,稍下,则西巨石之后也,与洞后壁北距丈余,西深二丈余,黑无可见,不识有旁窦否?西巨石之上,其面高下不一,皆若台榭可栖。第四壁悬绝,俱无级可登;东石亦然。第后即联缀于洞壁,无后绕之隙,而石台之前,有石柱上耸,接于洞顶,为异西石耳。西石之西,又有小隙穹石,而北峡中架梯一两层,即可登石上,由西石跨石二尺,即可达东石之端,惜此中人不知点缀耳。由岩前北向行,半里,其山又开东西坞,循西山嘴转而西行,又有水自西峡来,东北向而人大溪,即清水塘之下流也。溯之,西行又半里,渡一桥亭。桥南有石崖障流,内汇水一池,昔水从桥下出,今捣崖根而东,不北由桥下矣。渡桥稍西,逾一岗,即清水塘。塘南北两山成夹,中开东西坞,西则大山屏其后,东即石崖所障水口也。寺在其中,东向而立。入门,即为方塘,四周石砌,汇水于中,不深而甚澈。前层架阁塘中,阁后越塘又中互一亭,亭南北塘中,复供石于水,两旁各架阁于塘,为左右厢。亭西则玉皇阁也,亦从塘中垒石为基,而中通水道者。阁下位真武,上位玉皇,而真武之后,又从塘中架阁一层,下跨水上,为栖憩之所,上与玉皇阁联架为一,置三世佛焉。佛后有窗,可平眺西峰,下瞰塘水从地中溢起,塘之外,皆有垣周之,层楼叠阁,俱架于水中,而佛像皆整丽,亦粤西所未见,惜乎中无一僧,水空云冷,唯闻唧唧溪声而已,寺为天启七年莫公所建,前年以谮,鞭杀僧,遂无居者。寺南有溪白西南腋中来,即由寺前东去者。寺北有大道西向逾岭去,是通巴鹅而达平洲者。寺前水东去,经石崖水口,又东出而注大溪,此署左第二重界水也。署右第一重界水,即前来所涉堰上南峡之流,第二重即打锡关东来之涧,二水合为大溪而经州前。
二十一日平明起,天已大霁,以陆公书投莫,莫在囤,不及往叩,以名柬去,余乃候饭于寓中。既午,散步东街,渡塘堤,经州治前,而西循囤山北壁下行,共一里,人北山南向石洞,又从洞前西北行,半里,转而西南,又半里,渡桥亭,入清水塘,返寓已下午。莫公馈米肉与酒,熟而酌之。迨晚霁甚。
二十二日 五更颇寒,迨起云气复翳。站人言夫将至,可亟炊饭。既饭,而夫仍不齐。先是,余无以为贽,以晶章二枚并人馈。(此晶乃漳中署中所得,莹澈殊甚),岂一并收入后,竟无回音。余索贴再三,诸人俱互相推委,若冀余行即已者。余不得已,往叩掌案刘,为言其故。刘曰:“昨误以为银珠薄物,竞漫置之,不意其为宝物也,当即人言。但斯时未起,须缓一日程可耳”。余不得已从之。(昨诸人竞私置于外,故不得回柬,至是然后入白也)。候至更余,刘犹在囤未归,乃闷闷卧。
银、锡二厂,在南丹州东南四十里,在金村西十五里,其南去那地州亦四十里。其地(厂有三)曰新州,属南丹;曰高峰,属河池州;曰中坑,属那地。皆产银、锡。三地相间,仅一二里,皆客省客贾所集。按志有高峰砦,即此高峰之厂,独属河池,而其地实错于南丹、那地之间。达州必由南丹境,想以矿穴所在,故三分其地也。(银、锡掘井取砂,如米粒,水淘火炼而后得之。银砂三十斤可得银二钱,锡砂所得则易)。又有灰罗厂,止产锡,(在南丹东南三十又五里,即余昨所经。有孟英山,在南丹西五十里芒场相近。止产银。永乐中遣中使雷春开矿于此,今所出甚微,不及新州矣。雷春至孟英时,河池所城是其所筑。)二十三日 候夫不至,总站徐曰:“以昨礼未酬,尚须待一日”。余求去不得,唯闷闷偃坐而已。至午后,始以两晶章还余,而损其一,余五色,则为诸人乾没矣。是日午间雷雨,晚大霁。
由银、锡厂而南,两日程至涯洞,有大江自西而东,为那地、东兰二州界。其渡处名河水渡,即都泥江也。其上流来自泗城界,其下流东历永顺土司,北五里,即下石堰,为罗木渡者也。
南丹东八十余里抵大山岭,为河池州界。东南四十里,过新州,为那地州界。.西三日程,约一百五十里,抵巴峨,北为平洲四寨界,西为泗城州界。西北二日程约一百里,过六寨为独山下司界。东北日半程,约七十里,抵东界,为荔波县界。
南丹米肉诸物价俱两倍于他处,米俱自独山、德胜诸处来。唯银贱而甚低,所用者止对冲七成。其等甚大,中国银不堪使也。龙眼树至此无。(德胜甚多。)二十四日 晨起,阴云四合。是日为立夏,饭而待夫,久不至,上午止得四名,二名犹未至,余不能待,以二名担行李,以二名肩舆行。出街北,直北行山坞间,一里半,大溪向东北去,路折而西北,逾土岭。二里半,逾岭西下,有水自东南来,北向而去,渡之南行,于是石峰复出,或回合,或逼仄,高树密枝,蒙翳深倩。时午,日渐霁,如行绿屋中。已溯峡西入,唯闻水声潺潺,而翳密不辨其从出,想亦必东向之流,然石路甚大,不若州东皆从草莽中行也。共三里,有石峰中立于两山峡间,高锐逾于众,而两旁夹壁反隘,益觉峥嵘、由其南夹西透,又陟岭一里,西南逾脊其南即深坑下坠,亦如岭北者之密翳沉碧也。由岭上西循北峰,又逾脊西下,共里余,由两山峡中西出,曰夹山关。夹西即有数家倚北峰下,其石削崖如屏,前则新篁密箐。路从其下行,忽北山之麓,石崖飞架,有小水自西来,漱石崖之脚,北人石洞中;洞门南向,在浮崖之东村后危崖之下,水自南捣人,当亦透北山而泄于南丹下流者也。由浮崖下溯细流西行,其内复回田一壑,南麓又有村数十家。又西三里,逾土山下,西北又一里,有水自西南土峡中来,东抵石崖下,转而北去,路亦渡水而北。二里,水由东北坞去,由小岐西升陟,岗阜高下共四里,乃下岭。又西南转入山坞,为彝州村。日已下午矣,炊而易骑,由坞中随细流东北行。一里,涉溪,又一里,逾坳乃转西北,细流在山峡中,亦西北转,至北渡一峡复北上山,缘西山之半行,共二里,峰头石路甚崎岖,其下峡中水亦自南而北,又有一东来小水凑合于其下而北去。又北行逾岭而下,则峡中汇水甚深,想即前水之转而西也。渡之,循涧北行,有堰截涧中,故其东水及马腹耳。共一里,又有小水自西土峡来,合而东去。从其合处,乃渡而北,则东来大路复至是会,乃循之西北上岭。一里,逾土山隘,则北面石山屏立而东,路循南界土山西北两界之中,复有田塍东西开坞,有小水界其中,亦东向去。又西二里余,坞南北山下俱有村,多瓦舍,曰栏路村。大路直西向山隙去,从岐北向渡溪,一里,逾北界石山,北下转西行,半里,宿于蜡北村。二十五日 昧爽,由蜡北村稍西复北向入峡中,半里,逾小脊北下,半里,抵尖高峰下。其处另成一峒,有一、二茅舍倚尖峰下。竟峒东北行,二里,有村在西山之麓,曰萧村,又北半里,有洞在西小山坑中,其门东南向,外层甚敞,中壁如屏,又辟内门甚深,路由东山崖上行,隔坞对望之,藤萝罨挂,中有水,自洞门潺潺出,前成涧,南流西折去。又东北半里,逾岭脊,颇峻。东西峰俱石崖,而此脊独土。逾之东北下,一里,又成一峒,曰街旁村。送者欲换夫骑,而居人不承,强送者复前。于是西北登岭,岭上下多倚,崖随壑之舍。一里,逾岭下而复上,又西北二里,复逾岭,西转北向行,有村在东山之半,甚众。循之北行二里,有尖山竖东峰之上,甚锐,下有瓦房,环篱迥堵,颇不似诸村落。其西界有山高耸,冠于诸峰,此始为南下多灵两江都泥、龙江。分界之脊,与所行东峰对夹成坞,中开大壑,自南而北,即前栏路村西行大道,转而为此坞者也。坞中土山之上,丛树蓊葱,居室鳞次,与此村江西相对者,曰芒场,此大道所经者。余以站骑就村相换,故就此小道,然村夫沿门求代,彼皆不承,屡前屡止,强之不行。方无可奈何,适有一少年悬剑插箭至,促其速行,则南丹莫君所遣令箭送余者,始得复前。又北逾一岭,又北一里,饭于壁坳村。数家在东峰之半,前多踞石排列,置庐其间,实为选胜,而土人莫之知也。既饭,易骑至而无鞍,乃令二夫先以担行,站夫再往芒场觅鞍。久之,仍不得,乃伐竹缚舆。舆成而候夫,又久之,马至,已下午矣。乃西向行。先是,壁坳站夫言:“西北石山磋峨,其下有村曰蛮王,此峰亦日蛮王峰”。乃望之西行,越一土阜西下,共二里,有涧自南而北,逾涧又北上岭,逾土山二重,共一里,下至土峡中,有小水自北而南,溯之,北上一里,直抵蛮王峰下。其骈耸,最西南,峰顶有石曲起,反躬北向,上复直坚如首,岂即所谓“蛮王”者耶?时顾仆押夫担在蛮王村,尚隔一夹,呼余直西从大道,彼亦从村押夫来。半里,会于峰之西,乃转而循峰西夹北向行,其夹会水于中。北上半里,夹中犹土田,而水已北注,是为北来山脊,至蛮王而西渡南下,峙为芒场西最高之峰,以至多灵,为都泥、金城两江之界者也。北随水行,半里,其水西向去,路西北,又半里,逾岭而下,半里,西南山界扩然,北界石山之脊自西而东,有尖峰竖其上,环其西南为大壑,田陇高下,诸庐舍倚其东北尖峰下。又里许,登其栏曰郊岚村,又名头水站。有水自东北脊间出为都泥旁支之上流,此“头”名所由起也。村人以酒食献。餐之,易骑行。西北一里半,有路逾北夹而去;乃导者由岐西出峰南。又半里,复易夫,始知其为小路就村也。又西一里,雷雨大至,俄顷而过。又西一里,登一堡,导者欲易骑,其人不从,只易夫而行。乃挟峰北转,越岭而下。又西南坠,共二里,渡一涧。又西北行,一里,始与东来大道合。复西北逾岭,三里,望北山石脊嵯峨,诸庐舍倚其上,而尚隔一壑。又西,大道西去,由岐北转,从北山下东向行,一里,上抵飘渺村。其村倚山半,南向。东有尖峰,高插岭头,西有危崖,斜骞岗上,村前半坠为壑,田陇盘错,自上望之,壑中诸陇,皆四周环塍,高下旋叠,极似堆漆雕纹。盖自蛮王峰西渡脊而北,至此,水皆西南人都泥,壑皆耕犁无隙,居人亦甚稠,所称巴坪哨,亦一方之沃壤也。是晚,雨后即霁甚。
二十六日
晨起,饭而候骑,命夫先担行;待久之,乃得骑。由西峰突崖下西向行,二里,逾岭西北下坞中。其坞东西开夹,中底甚平,东汇堰为塘,溯之西行,塘尽而成草洼。共西半里,有圩场在路隅,曰巴平场。其西有深夹,自西北来,为此东西夹上流,场乃挟右而转者。路度夹而西,复上岭,半里,逾脊西下,于是成南北夹,路转北行。半里,夹仍东西转,路又西向。半里,此夹中皆平底草蔓,似可为田。于是复西逾隘脊,其脊止高丈许,脊东即所行草壑,脊西则水溢成溪。随溪西行半里,渡从北山下行,过一坳,有三、四家倚之。又西半里,大路直西去,以就村觅夫,故又南由岐涉溪,逾南坳,共一里,得村于南坞中,曰潭琐。居村颇盛,山转中环,又成一峒。又饭而候夫,久乃得之。下山半里,由西北峡出,即前西流之溪矣。由溪南西行半里,溪转而北,路亦随之。于是山开东西两界:东界山皆自东而西突,凡五、六峰,西面皆平剖下坠,排列而北,若“五老”西向;西界山则土峰蜿蜓,与东界对列成峡,涧由其中北向去。从涧 西循西东麓北行,半里,有水东注于涧,渡之,又北一里半,抵一岭,涧转而东去,路乃北逾岭。一里,则大路自东来合。又东一里,有涧亦东注,渡之北,又一里,有水一泓,在路侧树根下石隙间,清冽殊异。又北一里,又有水自西北峡中来,东出与石泓北流之水合,似透东北峡而去,路溯西北峡而入。其峡湾环,北自东序六寨之一。南来,是名羊角冲,为此中伏莽之徒所公行无惮处。舆夫指路侧偃草,为数日前杀人之区,过之恻然。入峡一里,东眺已逼东界突山下。又北则突山既尽,其坞大开。东望一峰,尖迥而起,中空如合掌,悬架于众峰之间,空明下透,其上合处仅徒杆之凑,千尺白云,东映危峰腋间,正如吴门匹练,香炉瀑雪,不复辨其为山为云也。自桂林来,所见穿山甚多,虽高下不一,内外交透,若此剜空环翠者,得未曾有。此地极粤西第一穷徼,亦得此第一奇胜,不负数日走磨牙吮里血之区也。又北一里,有村悬西峰石坡上,曰东序村,乃六寨极南之首村也。缚舆换夫,东北二里,复换夫。西北逾一岭而下,共一里半,有场曰六寨场,转北而东,又半里,有溪自东来独木桥,渡其北一里,有石峰中悬两峡间,前有数十家倚之,是为六寨哨。所称“六寨”者,南自东序,北抵六寨哨,中有寨六。缚舆换夫从东峡北行,一里,转而西入峡,其水东流,溯之人。又一里余,大路直西逾隘,由峡西北就村,半里,得浑村,在北村下。头目韦姓,出贴呈览,以忠勇免差者。余谕之送,其人出酒肉饷,以骑送余。其地北有崇崖,有洞门西南向,高悬崖上,南有绝壁,有洞门东北向,深透壁间。从小路下西坡,交大路而南,二里,抵南洞之前,循石壁西,又一里,转入南山峡中,东南入坞,有村曰银村。待夫久之,晚而缚舆,昏黑就道,西北循山出峡,转而西,共三里,宿于晚宛南村。
二十七日 晨起不及饭,村人舆就,即行。循西山而北,石壑中渐有水东自浑村西麓来,流而成溪。半里,渡溪北行。半里,有村在西山下,溪流环其前,村东向临之,为晚宛中村,其长又半里。路隔溪,随之北,又一里,渡桥而西,饭于晚宛北村。换夫东渡桥,遂东北行,一里半,逾东岗,有村在岗北悬阜上。又换夫,北下岗,渡一 涧,复一里半,北上一岗,是为岜(土音作“壁”)歹村,乃丹州极北之寨也。六寨北至岜歹,西对巴鹅,昔皆泗城州所属之地:去泗城远,故后为丹州所占。三年前,上疏清界,当亦在其中。(由此西去两日程,曰罗猴为泗城东北境,都泥上流所经也)。饭而换马,北下阜,过一涧,于是北上岗陇,渐逾坳而北,三上三下坞中。俱荒芜无复耕塍,其水皆西南流,故知东北即大山之脊矣。共五里,为山界,土人指以为与贵州下司分界处,此不特南丹北尽,实粤西西北尽处也。逾脊北下,水犹西南流。又从岭北再升一土岭,共一里,北出石山之隘,是为艰坪岭。石骨棱削,对峙为门,是为南北二水分界。此下一里,石路嶙峋,草木蒙密,马足跃石齿间,无可着蹄处,正伏莽者弄兵之窟,余得掉臂而过,亦幸矣哉。既下,西向行峡中,水似西流,而似无出处。一里,始复睹塍田。又西半里,转而北,峡中塍乃大辟。又北一里,有村在西坞,曰由彝村。是为下司东南第一村,亦贵州省东南第一村也。南丹送骑及令箭牢子辞去。待夫甚久,担先去,暮,骑至。西北二里,至山寨,又逾岭涉涧,越数村,夜行八里,而抵下司,俱闭户莫启,久之,得一家,启户人,卧地无草,遍觅之,得薪一束,不饭而卧。
第三篇: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范文 作者简介(徐霞客简介)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范文
《徐霞客游记》得以成书和流传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它经过了一系列曲折坎坷的道路,许多人为了这部书的流传和出版,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徐霞客去世后不久,其生前友好钱谦益(牧斋)写信给徐霞客的族兄仲昭说:“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后来钱氏又写信给刻书家毛子晋,希望他将游记“仅存数本”刻印出版,广为流通。①由此可见,徐霞客的旅游日记,一开始就受到他同时代人的重视和珍惜。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徐霞客游记》大约有下面几个主要版本,曾流传于世。最早的第一个本子是“季本”(即季梦良本)。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徐霞客的姻亲季梦良(会明)受霞客生前的委托,和友人王忠纫,对游记手稿共同进行整理,为之分其卷次,订其前后,装订成册。然而不幸的是,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徐霞客的家乡江阴被屠,霞客长子屺遇难,游记原稿全部被焚于火,季梦良的整理本亦遭散失。事后虽经季氏再为搜集,但仍缺滇游记一册及游太华颜洞和盘江考诸记。今天被吴先生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据考当为季本的残存部分。全书共五册,仅记载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九月十九日至崇祯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的游历,即浙游日记、江右游记、楚游日记和粤西游记等部分。虽名为西游记,但缺黔游日记和滇游日记。首册中有初编者季梦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题识,并每册皆注明:“友弟季梦良会明甫校录”。关于它的来源,吴应寿先生有过详细考证,他认为《徐霞客西游记》就是明末著名藏书家钱谦益推荐给刻书家毛子晋刻印的“仅存数本”,时间大约在顺治八年底至十六年间。根据书中钤有的朱文
印,此书曾为汲古阁、莫友芝、刘嘉业堂等藏书家、刻书家和学者先后收藏过。解放后,才由刘嘉业堂将此书转给了北京图书馆。②这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至于毛氏未能将游记刻印出版,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当时社会**不定,出版困难;第二,因为书中有不少关于政局、阶级斗争、人民生活的记载,对统治阶级不利,不敢出版。后者又是最主要的原因《徐霞客游记》的第二个本子是“李本”。原来顺治二年以后,季梦良再次收集整理游记残稿时,曾经指出:“今全集唯义兴曹骏甫有之。初骏甫亦好游,慕霞客之高,闻其死,诣
徐本分十册,每册再分上下篇,并增添了书牍、墓志、诸本异同考略及辨讹,作为外编
附于第十册下之末。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八年)藏书家叶廷甲(保堂)又将徐刻本校刊、增补、再版。他在序言中写道:“嘉庆十一年冬,锡峪徐氏以所梓行游记之板归余。……翻阅之,朽蠹颇多。乃借杨文定公手录本,暨陈君体静所校本,与徐本悉心勘。……十三年春,延梓人于家,讹者削改,朽者重镌,又增辑补编一卷,附于后。”据我们查对,叶本实际上是徐本的翻版,除增辑补编外,正文和外编与徐本完全相同。自叶氏校补《徐霞客游记》印行之后,遂在社会上广为流通,后来出版的各种版本(包括石印本、铅印本)达十余种之多,皆以叶本为底本。目前通行的《徐霞客游记》主要是一九二八年丁文江的大字本和一九三四年的国学基本丛书本,前者根据咸丰年印本,卷首加添徐霞客小像一幅,又将清初潘次耕为《徐霞客游记》作的序(载于《遂初堂集》卷七),刻于本书之首。丁氏还为霞客作一年谱,与游记同印,又请人根据徐霞客的旅行路线,绘图三十六幅,作为副册。此外,丁氏从晴山堂帖中,录其完整者,汇入卷二十第五部分《家嗣丛刻》中。因此,丁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综上所述,《徐霞客游记》原稿早已亡佚,三百多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辗转传抄、校对、订讹、刻印,产生了各种抄本、校本、印本。其中最重要者,有季本、李本、杨本、徐本和叶本,季本仅存《徐霞客西游记》部分,李本已不传,杨本、徐本和叶本虽然保存下来了,但是他们都未见到原稿和最早的整理本——季本。由于传抄时容易产生错误,校对又缺乏原稿作依据,加之有些抄录者或校勘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文字炼达,又往往故弄玄虚,随心所欲的对《徐霞客游记》进行增删、改纂,致使今天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和通行本,与原稿的本来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出入。如果只根据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进行研究,恐怕不一定能完全、准确、真实地表达作者思想的全貌及其成就。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只是一名布衣知识分子而已,他的一生平淡而又寂寞,他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是金沙江导江的;他游历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他一次又一次踏上旅途,他一次又一次留下了日记,他就是闻名的徐霞客。他的《徐霞客游记》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是无穷无尽的,它在潜移默化中沁入我们的心灵。毛泽东曾一度说过:“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徐霞客游记》可以看。”《徐霞客游记》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它拥有历史的见证,从撰写,整理到传抄,失真再到校注,恢复本来面目。岁月记录下了它的全部历程。正因为经历过了重重困难,所以它更被世人所珍惜;正因为是徐霞客翻
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而留下的,所以它更让人惊叹。
我想起了啄木鸟,放着现成的草籽毛虫不吃,偏颇费周折的啄木叼虫,同样为了果腹,它显然比同类更艰难更有阻碍,但啄木鸟受到人们欢迎的程度却是同类所难望项背的,正因为多了一重生活阻碍,它们才多了人们的一份恩宠,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什么事是能随随便便就成功的。那本游记历经重重苦难才能向世人展现其中的美。它接受了时间的检验,历史的审读,时代的召唤,接受了磨难和阻碍,这才能看见美丽的彩虹。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欧美有些国家故意将本可笔直的公路修造成弯通曲道。筑路多费资金,开车多费时间,对于“时间就是金钱”颇具经济头脑的欧美人,真是“自讨苦吃”,但他们认为这很值得,应为长时间在笔直没阻碍的公路上疾驶,易引发交通事故,有了弯通曲道的阻碍,司机必须时时警醒不敢掉以轻心。事实证明,他们的做法确实是明智之举。
大千世界里,有风和日丽的春天,也有冰封雪飘的寒冬;有阳光雨露的滋润,也有冷风苦雨的侵袭。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旅程,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生活中的磨难,前进路上的阻碍,都是我们成才的催化剂。没有它,我们坚韧的品格难以形成;没有它,我们顽强的意志难以练就。想到泰戈尔的一句话:“我不祈求痛苦困难有所止境,只希望有一颗征服它的心。”面对那些曾经有过的或者即将到来的困难阻碍,我们不应该畏惧也不可以厌恶,我们还要展开双手迎接它拥抱它!
第四篇: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初中语文教案
(一)知识训练点
1.学习文学性传记以历史事实为根据,采用形象化手法的文章特点。2.体会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概括能力和欣赏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热爱自然、不畏艰险、求知探险的精神。(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学法引导
1.从朗读人手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情色彩、并且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2.抓住课文写徐霞客父母的内容,特别是语言描写部分,分析这样选材的意图和好处。3.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把握文章的中心及徐霞客的为人。
重点、难点:1.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办法。2.文学性传记既生动形象又不脱离事实的特点。
解决办法:现在的中学生,许多生活在城市之中,受到父母亲人的呵护,很少经历自然的挫折,即便是出外旅游,也是乘船坐车,缆车索道,不会对徐霞客的生平经历、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和热爱自然、不懈追求的豪情有什么深刻的体会。所以,解决本课的关键点,应该是引发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书中所刻画的徐霞客是那么的伟岸、高大,《徐霞客游记》是多么的珍贵。
针对传记文体的特点,本文与前两文有明显的不同,可用比较法,把本文与前两文进行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山川秀丽、古迹遍布的文明古国,有许多引入人胜的自然风景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物,你们曾去过哪里旅行吗?(学生答)在这些旅行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啊?(学生答)既然你们有这么丰富的收获,感到如此的快乐,那么你们愿不愿游历更多的地方,欣赏更多的美景呢?(学生答)怎么去呢?对,我们有许多先进的交通手段,让我们朝发夕至,快速便利。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出行的呢?(学生答)坐马车,骑马步行,没有飞机火车,缆车索道,人们要想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比现在要难上百倍千倍。那么古人是不是就不旅行了?(学生答)古人也爱旅行,更有一些人,除自己热爱自然,渴望游历名山大川,增长见识以外,还用笔记录下美丽风光,风土人情,给没走过的人看、给后辈人看,用自己的辛劳换来大家的愉悦,这些人伟大不伟大?(学生答)今天我们来学一位中国古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领略一下这位古人的风采。(一)明确目标
指名请同学读事先板书好的学习目标,老师强调:这篇文章是一篇具有文艺性的传记,与前两课有明显的不同。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其语言方面的特点,并学习以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此外,本文所写的徐霞客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有着非凡毅力和探险精神的旅行者,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学到许多不朽的、闪光的精神。
本节课是我们学习的第一课时,我们将主要针对文字基础知识和篇章结构进行学习。(二)整体感知
本文共7个自然段,介绍了徐霞客的家庭、志趣,30多年游历四方、遍踏中国名山大川的游历经历,以及写作《徐霞客游记》的艰难过程,并以形象生动的描写,刻画了徐霞客豪放乐观、不媚世俗、质朴执著的人物性格以及其母心胸开阔、助子成游的不凡形象。
我们学习本文,既可以学习传记的文体特点,了解徐霞客的生平经历,又可以欣赏文学作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技巧。(三)教学过程 1.请同学分段朗读全文,其他同学一方面勾画字词,了解内容,另一方面试归纳各段段意,为整理全文思路做准备。
2.幻灯打出题板,进行生字词认读。
(1)宦huàn途 涉shâ猎 羁jī留 危垣yuán 杀戮lù 散佚yì 南旸yáng岐(2)多音字准确读音标注。
散sàn佚 服丧sāng 间jiàn隔 不禁jīn(3)理解词语。
涉猎:比喻广泛的浏览书籍,一般不作深入的研究探索。
踌躇:犹豫不决,拿不定注意。徘徊:来回走动。
草莽:杂草、草丛。
3.思考每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各用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可让同学互相归纳补充,允许用词变化。)第1自然段:介绍徐霞客姓名、生卒及历史地位。
第2自然段:介绍徐霞客的家庭情况。
第3自然段:介绍徐霞客的志趣及徐母助子出游。
第4自然段:早年游历及徐母去世。
第5自然段:游历范围及去世。
第6自然段:《徐霞客游记》的创作经历。
第7自然段:《徐霞客游记》的巨大价值。
通过归纳段意,发现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部分(1-3):详细介绍徐霞客生活环境和对旅游浓厚的兴趣及家人对他的支持,这些都是他能出游的主客观条件,是为下文所做的必要的准备和铺垫。
第二部分(4-5):细致介绍了徐霞客出游的具体情形,特别突出了他不畏艰辛、志向执著的性格。
(四)布置作业
1.读两遍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和结构特点。2.写出一个名胜的导游词,准备竞赛。
3.读教材第二册“小说单元”的课文,复习有关人物描写的知识,以备下节课学习本文语言用。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一节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本节课深入研究课文语言、写法上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并从徐霞客的精神闪光点中汲取营养,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一)明确目标
1.分析精要语段,体会描写的作用。2.用比较法体会本文的写法特点。3.学习徐霞客的伟大精神。(二)教学过程
1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第3段、4段、6段,然后提出以下问题,同学思考:(1)第3段、4段对徐母进行了哪些描写,你感觉她是一个怎样的人?(3)你怎样评价徐霞客?请说出根据。
此问题的设置,从浅入深,有一定的坡度。第1题是复习第二册有关人物描写塑造人物的知识,学生可思考后自行解决。第2题又扩展到除人物描写以外的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分析问题,归纳答案。在前两个问题的引导之下,第3题锻炼学生从书中的描写中综合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写作内容对于问题的处理。第1、2题要求学生答准,第3题应互相补充答全。
答案:(1)第3、4段对徐母进行了语言行动描写,“身为男子,应该志在四方”,可以看出徐母是一个胸襟开阔、与众不同的妇人:她叫儿子陪她游荆溪和勾曲,表明她善解人意,处事巧妙。总之,徐母是—位可敬的母亲,正是有了她的不断鼓励,使徐霞客毫无顾虑的走上旅途,坚持信念,取得成就。(2)主要通过环境险恶、条件艰苦来突出徐霞客写作游记的艰难。第7~8句写出游历自然环境的危险,第9句写途中人为的艰难。第10~11句则如特写镜头,描绘出徐霞客夜宿山野、挑豆燃草坚持写作,突出了他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感人形象。(3)徐霞客是一个不慕世俗,志存高远,有恒心、有毅力、有着不懈追求,无畏探险精神的智者勇士。文中对徐霞客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性格。第3段写他不愿读“经书”、“最喜欢涉猎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对科举不感兴趣”,即说明他不与世俗合流,有自己的观点和人生追求;从他顾念母亲表明他不是私己莽撞的人;从他坚持30多年游历,并坚持写出游记,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从不退缩,表明他有着非凡的勇气和巨大的毅力,值得敬重。
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研究,我们充分了解了徐霞客可敬的品格。古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能做到这样,激励我们利用现在优越的条件,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肯付出努力、不畏惧艰难险阻的人。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本文中体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是通过描写的方法达到的。文中以恰当的语言、行动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衬托,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传记: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写,自己写的称“自传”。传记可分两类:①历史性传记。以记述历史事实为主,包括史传、纪传、传略、年谱等,多属历史或学术著作,其中也有的富于浓厚的文学色彩,如《史记》的纪传体作品。②文学性传记。以历史事实为根据,采用形象化的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刻画出生动的个性鲜明的形象,
第五篇: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在本学期应老师要求读了徐霞客游记,读了《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后,很受启发。知道了徐霞客一生共出游了二十四次,经历了种种磨难,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知道了只要有坚忍不拔,敢于奋斗,知难而上的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路。有时我又有些不相信,在那样一个交通闭塞的年代,靠骑马,一个半百的汉子,居然走遍了华夏的山山水水,漫游了半壁江山,还有时间坐下来,写了如此生动的游记。而且,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它记述了当地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考证了许多的历史谜题,事务由来。这是一本集历史学、文学、地理学和考证学为一体的重要著作,其学术价值,历久弥重。中华书局的书当然是善本,但不足之处是毫无注释,让许多欠缺古文功底的读者难以享用这经典大餐„„
“他是一个用双脚丈量土地的人,穷其一生在祟山峻岭中跋涉。他一路风雨一路泼墨,笔锋里夹杂着奔放的自由。他一生只有一本书,却把大地山河之间蕴藏的巨大奥秘揭露得令人那样叹服。隔着四百年的的时光,我们依然能够听到他进行的脚步声。”央视的这一席说辞我觉得挺精彩的。现在有一词叫做“旅游考察”,可是现代人只知道旅游还还懂什么考察啊?就算是旅游他们也都是只知道拍个照,摆几个姿势,挤出几个生硬的笑容.这哪里是看风景啊,完全是煞风景!徐霞客的游记中令人振憾的不是他对湖光山色的描写而是他身体力行的探索过程。论文笔,古来的流传下来的游记名篇哪一篇不比他写的好!但就是这样一个连举人都没考上的人写出日记体游的游记却是赢得了累世称赞。《徐霞客游记》以它那平实质朴,富有柴米气息的文字。深深着吸引着我们。看来旅游也还是得“背包”游才能体会到独特的感觉„„
首先,我介绍一下这本书。《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主要述徐霞客明末1613~1639年30多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均卓有成就。
《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有:(1)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
(3)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4)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
《徐霞客游记》 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
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事情,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同时,《 徐霞客游记 》 也是伟大旅行家徐霞客给我们留下的旅游实录,是他一生进行旅游活动的丰碑。它为千百万热心的旅行者提供了一部选胜登临的绝好的导游手册,带领人们有游览了中国各地的美丽景色,促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和奇特的景观。
下面,就是徐霞客的个人的一些介绍了。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也是有名的旅游家徐霞客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明万历十四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毅然放弃仕途,寄情山水,他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著作,但是,他并不是把前人的著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经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
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古代专业的旅行家。在三四百年前,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便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出于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以地理研究为己任,没有政治和宗教的目的,毕生从事旅行考察,他健于旅游,也善于旅游。他追求的是不问道理、不计行期的“万里遐征”,而不是一般人的“有方之游”。打听到哪里风景好,立即奔赴那里,他了解到几条路中哪条最陡最险,即决心选择最险的间道攀登,听说哪里豺虎出没,人迹罕至,越要循虎迹、追蟒踪,亲自去看看,他不知疲倦,从不满足,总是以求全的精神,力求“峰峰手摩足抉”,发现更多的胜景;在一组风景中,也力求游遍每个部分,这对地理学和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对许多地方的描写都是十分细致的,游黄山日记中,写出了徐霞客游遍黄山的整个过程,把自己的对黄山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黄山的美景,让人如痴如醉,山的险,景的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全文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都是黄山的“险”与“奇”,黄山独有的景象在徐霞客老先生笔下仿佛增添了几分生气与灵气,这样在无形中又让我们对黄山增进了解,让我们不得不对黄山的美向往。在描写庐山险峻的自然风景时,他还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为庐山的风景增添了人文魅力。文字间表现了对庐山山水的细致描摹,语言非常丰富,刻划各泉水、飞瀑的不同特点非常准确,特别对三叠泉瀑布的描写,非但张弛有致描写准确,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势之间的联系,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徐霞客的游庐山日记文字简单易懂,着重于对庐山险峰和流水的描写。再加上作者的个人感受更是为文章增色不少。让人对庐山向往!
《徐霞客游记》这本书还充分反映了徐霞客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考察方法和追求真知的献身精神。徐霞客旅游的目的,就是要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攀登地理科学的高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下定最大的决心,临行前,他嘱咐儿子说:“譬如吾将死,幸无以家累相牵矣。’在考察中,他不畏岩,不避死,他百折不挠地同大自然做斗争,“虽山精怪兽群而狎我,亦不足为俱。”另外,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徐霞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爱憎分明,对当时政治腐败不满,不入仕途,决心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关心百姓疾苦,“恤孤怜寡,拯弱救饥。” 总之,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学到徐霞客的许多优良品质。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他是我国古代学者的骄傲!
同学们,也许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生下来第一
件事就是学会走路,现在我们去某一个地方都有车骑,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当时去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么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双脚!同学们,让我们去学习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学习他的精神,让我们向目标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