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
中国
摘要
农业机械化是用各种动力和配套农机具装备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有关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论述颇丰,但对解放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的研究不多,对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阶段的总结和分析更是鲜有所见。
本文的贡献还包括运用政策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的进行了总结,对制定主体、过程和方法,政策的执行和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毛泽东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农业机械化政策及进程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关键词:中国 农业机械化 起步
引言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一直将实现农业机械化列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大量增补旧式农具和推广新式农具,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实践,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十年的工作,既有显著的成绩,也有明显的失误。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有人作过详细的总结。本文拟根据历史文献,回顾此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及实践,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相关分析评价。1.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机械化是用先进工程技术配合生物技术,用机器逐步替代人畜力和工劳动工具,用新的耕作方式和科学技术作用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增加农业量,提高产品价值。其根本任务是用各种动力和配套农机具装备农业,实现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狭义的农业机械化一般指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的械化,广义的机械化则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过程,以及产前生资料准备和产后农副产品装运、贮藏和加工等项作业的机械化(1)。
农业生产使用的机具种类很多,可以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根据其功能,农具可分为耕种农具、灌溉农具、收获农具、加工农具和运输农具等;根据其形状和复杂性,农具可分为小型农具(简单农具)和大型农具(复杂农具)。我国建国初期为了研究分工的需要,将新式农具按水早两类土地分为水田新式农具、旱田平地新式农具、旱田山地新式农具和苏式马拉农具4种(2)。
对农具与农机的区分有不同的原则。有人主张凡是农业生产上使用工具都称为农具,也有人提出按构造分类,简单的称为农具,复杂的称为农机。对于这些提法,专家认为不妥。他提出依据动力进行分类。“凡是广义的农业方面应用的器具,无论新旧、简繁、轻重、大小、高低的形式,只要是用人力来推动或工作的(例如手和脚),就称为农具”;“其原动力是非人力的,就称为农业机械”。按照这一原则,他根据性能和用途将农机具分为农艺用具、园艺用具、畜牧用具、森林用具、蚕蜂用具、农业动力机器、农业加工器械、农业水利用具、农业运输用具等;农艺用具再分为整地用具、栽种用具、中耕除草用具、施肥用具、收获用具、调制用具、贮藏用具等(3)。可见,他对“农具”和“农机”虽有明确的划分,但在使用上并未严格区分工具,因此,他将所有农业生产工具统称为农业机械(4)。
本文根据当时的工作实践和文献记述,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下称为1950年代)我国农业生产上应用的农具分为旧式农具(解放以前使用创制和使用的)、新式农具(解放以后改进和创制的)和农业机械(主要指以机械为动力的农具)三大类,主要讨论作物生产工具的改良改革和农业机械化尝试。
2.意义
农业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在缺少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不仅劳动者要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生产量和生产效率都非常低下。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人们创造发明了多种机械和工具应用于生产。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研究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党和国家农业机械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制定更为科学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实施更加有效的行动计划和措施,促进我国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国内外研究状
有关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论述很多。绝大多数文章是基于对农业机械化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5),提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思考,或对未来发展趋势加以预测。研究解放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的文章很少,以下介绍几篇相关论文。
米华和黄西莲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上撰文介绍了建国初期(1950-1953)我国建设国营机械化农场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投资建设、加强农机经营管理、规划土地和培训人员等。文章认为,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政策未能处理好重点示范与普遍推广的关系、种植业机械化与农林牧副渔各业机械化的关系(6).王磊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上撰文概括了毛泽东的农业机械化思想,指出它包括“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思想、“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方针和在合作化实现后大约需要25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构想(7);蒋国宏认为,毛泽东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要求在农业机械部的领导下,按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步骤,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方针,争取在25年时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8)。以上三篇文章都很简短,讨论的内容或只是针对某一地区(第一篇文章主要基于新疆国营机械化农场建设),或只从某一角度(第二、三篇文章只讨论了毛泽东关于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指示和思想),未能全面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
赵勇在其硕士论文《新中国五十年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研究》(9)中将新中国半个世纪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949.1980年为行政推动阶段,国家通过行政命令和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的转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和教iJiI;1980.1994年为农民参与农业机械化经营阶段,国家用于农业机械化的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形成了“计划+市场”的运作机制;1994.1999年为市场化发展阶段,国家通过一系列法规政策,加快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市场化,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方针,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思想日益成熟。文章将建国后的前30年笼统归为一个阶段,对其中最初1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分析讨论比较简单。
除研究论文外,也有一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992年,《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16出版。该书共编撰了与农业机械(化)有关的近万个条目。作为一部辞书。内容包涵广泛,论述精炼。不过该书没有关于农业机械化政策的条目。
综上所述,有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的研究有以下特点:(1)按时间顺序,分阶段进行研究。一般按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笼统地将1950一1980年作为一个阶段(即计划经济阶段)来研究。没有根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详细分阶段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农业机械化起步阶段的论述非常简略;(2)从过程和结果上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论述较少;(3)少数关于农业机械化政策的研究或侧重某一方面,或单独讨论某项内容,没有全面系统地讨论农业机械化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执行情况。4.内容
农业机械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经济工作,是动态发展的,它随着经济、社会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充和深化。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农业机械化是农业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子系统,它与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大系统密切相关。考虑到农业机械化问题的复杂性,研究显示,一则填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二则对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阶段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执行情况进行深入的讨论。
19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面对全国剐解放时农村生产工具极其落后且十分缺乏的局面,领导各级政府大力开展农具改良和改革活动,建设国营农场、拖拉机站和农具推广站,开展农业机械化试点和示范工作。在这一时期,中央不仅提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目标,而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领导各级地方政府贯彻执行各种措施,通过大量广泛具体的行动,探寻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开始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这一时期的农业机械化工作,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凸现出许多问题,折射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失误。这些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不仅决定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过去进程,而且其经验教训对以后的农业机械化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宝贵的借鉴价值。因此,本文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和实践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题研究,回顾其政策的制定和实践过程,分析其作用及影响。
5.我国的初期的农业机械 1.建国初期农具生产和推广
建国初期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底,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个时期全国刚刚解放,农业生产工具非常落后且普遍不足。由于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工业基础薄弱,国家不能大量制造新式农具和农业机械。因此,党和政府通过发动群众,大量增补旧式农具和进行新式农具的示范推广,以解决农业生产工具不足的问题。
2.“一五”期间农具改良
建国初期的农具增补和改良工作,不仅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积累了经验,为后期工作奠定了基础。一五”期间,中央要求国家主管部各地区政府吸取前期工作的经验教训,加大新式农具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以双轮双铧犁为代表的新式畜力农具。
3.“大跃进”时期农具改良
1958—1960年,在“大跃进”浪涛中,全国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运动,从改良水利工具开始,到全面改革各种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工具。在中央领导下,各级政府坚持政治挂帅、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土洋结合的方针,大办县社工业,广泛开展农具改革、创造、试验和推广使用。参加人员之多、涉及面之广、投入之大远远超过了前期的农具改良工作。
但是,由于缺少技术、设备和原材料,执行过程中不顾实际,不讲科学,大搞虚假浮夸,农具改革运动不仅未能取得所宣称的成效,反而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留下了一些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6.农业机械化尝试
尽管国营农场的数量从一开始便发展较快,但是固营农场的机械化却经历了艰辛的摸索过程。+原以为有了拖拉机和拖拉机手,就可以大嘣积开荒,大量生产粮食。但是,事情远非想象的简单。由于机务工人只知道开机器,不懂农业生产和耕作技术,开荒、播种和田问耕作的质量都很差,导致农田杂草丛生,作物缺苗短条,产量只比种子多2—3倍。因此,首要任务改进耕作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农场工人和拖拉机手通过不断实践和改进,终于逐步摸索出适合农场条件和作物要求的耕作制度。配合深耕、密植等生产技术改革,采取机械化生产的国营农场作物单产一般都超过了当地的农民。
7.我国农业机械化目标
‘按照“先合作后机械化”的指导思想’在农|业台作化基本完成以后,中央要求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和期限。
1955年,毛泽东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技术改革大概需要4—5个五年计划(即20一25年)。从1955年算起,也就是说大约至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等。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是变化不定的,这无疑影响了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贯彻落实。实践证明,当时所确定的目标太高,不切实际。
结 语
1.成效与失误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和严重失误。
总之,长年的实践和探索,不仅生产和推广了大量的农机具,而且大大提高了我国农机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初步形成了我国农业机械工业布局,开创了新中国农业机械科研事业,建立了我国农业机械管理和推广体系,培养和造就了我国农机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队伍,为后期的科研、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样品、标准规范、制度规章和经验教训,奠定了物质、技术和管理基础。
这些成绩和缺点,不仅与党和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是受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具体工作和行为实践的直接影响。分析当时政策措施的制定过程和执行情况,总结各地各项工作实践,可以得出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的主要特征。
2.评价与讨论
(1).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五十年代的实践证明,改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开荒垦殖、抗御灾害、抓住农时、提高复种、增加产量,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的有效手段,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指导方针是可行的,但其思想基础是不完善的。(3).农业机械化政策措施大多是讵确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偏差。对农具改良实行“积极稳步”的方针和“先示范后推广”政策措施是适宜的,针对地区特点开展农机具试验、示范和鉴定是有效的,因地制宜、分步发展机械化的战略是恰当的。主要失误表现为存在着主观做法和冒进行为,特别是大跃进期间的盲目狂热和愚昧蛮干。
主要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刘少自选集(上、下册[M],2004.北尔:入促㈤钣社. 3.周恩来选集(上、下卷)[M].1984.北京:人民出版社. 4.陈云文选[M]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49.9.1960.12)[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3卷)[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7.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1983.中共党史学习文献简编(社会主义革命时期)[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91.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98.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汇编(农业卷)[c].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第二篇:中国农业机械化点滴
摘要:本文描述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即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针对现状,探究原因; 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并预测未来的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为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 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只有农业发展了,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1]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 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并配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 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 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中国用占世界7 %的耕地, 确为世界22 %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充足的食品。农业的快速稳步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2.1中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2.1.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1949 年, 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8101 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只有117 台, 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 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截至2003 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 亿kW以上,农机原值达3 362 亿美元。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 万台, 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 万部, 联合收获机械36 万台。
2.1.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6.8 %、26.7 %、19 %;2004 年小麦机收比1995 年提高了47 %。
2.1.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 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向其他领域扩展。一大批设施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温室面积达到69 亿平方米, 田园管理机达到4 万台。[1]
2.1.4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
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 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 也没有必要, 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以1996 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机收小麦为标志, 中国的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1996 年以来, 中国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 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 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 天增加到一个多月, 提高了联合 1 [2][1][2][1]
收割机的利用率, 即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 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 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
2.1.5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
近年来, 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 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 取得了双赢的佳绩。国内一些大型企业, 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 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的提高。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 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在中国举办类似于今天的展览会, 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 我们积极支持这类活动在中国开展。
2.2国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体现了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有别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这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差异,存在着土地相对稀缺与农村劳动力过剩,且农村人均投入水平较低、存在着地域间的差别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下,将体现出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区域,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数量较多,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相对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农机拥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东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2.1%,而农机动力拥有量占全国农机总动力的50.2%;西部地区耕地占23.7%,农机动力却只有15.3%,相对动力拥有量为2.4:1。[3] [1][1]
中国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最低, 原因在于其不利的地理条件、落后的经济状况及大量的农村人口。提出了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改善这一状况应采取的措施: 利用中国加入 的机遇, 因地制宜, 采用正确的发展战略, 合理地选择农业机械、机械化技术及机械化环节, 借鉴外国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经验, 集成有关的技术、措施和政策, 在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的管理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相关的措施、政策等方面实施创新, 通过农业产业化、信息技术、适用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强研究开发工作,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此外, 还需要一套全国性的法规政策体系来促进农业机械化工作。
2.2.2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一是部分农业机械老化严重, 更新换代乏力;二是运输机械多, 农田作业机械少;三是动力机械中小型机械多, 大中型机械少;四是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 配套比率低;五是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少, 高性能机具少。
2.2.3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水田机械化水平太低。我国有0.25 亿hm2 水田,稻谷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但是由于缺乏适用的水田机械,水稻生产仍主要靠手工作业,机械播种、插秧只占种植面积的2.2%,机械收获占
2.5%,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机播水平的1/10 和机收水平的约1/5,严重地制约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1]
展。近几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南方一些地区出现的土地抛荒现象与水稻机械化严重滞后具有直接联系。在农田作业各主要环节上,收获机械化是水平较低需求最大的一类。此外,玉米收获机械化在少数地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棉花机械收获仍属空白,具有节水、节肥、节种等性能的机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影响了节本增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农机门类品种和适用性上的缺陷,使农机产品存在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和农机效率与效益的提高。
2.2.4 农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的作用在于农民的购买、使用和取得效益。但是,有许多地区存在农民买不起、用不好和效益差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机数量和水平的提高。其表现为:一是“买不起”。一般农田作业机械,大中型的需要5万~10万元,小型的需要0.3万~1 万元,一次性投资大。而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支出负担重,资金筹措困难,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虽然许多地方都出台了购买农机补贴政策,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二是“用不好”。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农机具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以及农机技术无偿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农民素质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造成部分农民虽然买得起农机,但也用不好农机。三是“效益差”。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培训机会少,不能科学地使用农机,造成故障多、效率低。同时,农机作业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农机具闲置与非田间作业时间多,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2.2.5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 整体效益差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下滑, 农机维修管理关系不顺, 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有实力的农机大户少, 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 还不够规范。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使用水平低, 农机经营总体效益差。
2.2.6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大中型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化。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结构性矛盾,农机总量增长较快,但先进技术的应用仍较慢;虽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机已开始向一些特色产业应用,但应用的步伐仍较慢。
2.2.7农机具科研开发配套系统建设落后
新技术、新机具发展缓慢,满足不了当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机化科研、推广队伍亟待壮大。示范手段落后,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不能及时掌握有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信息,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3]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劳动力因素、土地资源状况等, 以下将深入剖析这几个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
3.1劳动力因素
3.1.1导致农业生产规模不经济, 阻碍农机化的发展
农业生产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在空间上有较大的分散性, 使得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带有
很大的不稳定性。由于土地面积以至于可耕地面积的有限性,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必然造成土地的分散经营, 土地规模因人口增长和农户的增加而越分越细。随着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由于没有土地的集中相配合,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而小规模农业生产的成本必然会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当农民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时,必然会造成农民少种地或不种地, 甚至会造成耕地的弃耕, 进而影响粮食生产, 危及粮食安全,从而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
3.1.2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影响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阻碍农机化的实施。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用机械动力代替人畜力, 提高农业生产率,以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前提是城镇及乡镇企业能够提供相当的工作岗位, 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或者说是为了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1.3农民人均收入过低, 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入, 阻碍农机化的发展
农民收入包括农业产业收入和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 以及国家对农户的政策性支付。农业比较利益低下, 工农剪刀差现象严重。再加上现阶段农产品基本上已呈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 伴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增加, 农民进城打工越来越难, 所有这一切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甚至出现负增长, 农户根本无法购置农业生产所必须的机械设备。但是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分散性、季节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它所需要的农机品种多、数量大, 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若农户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生产就会出现萎缩, 大量农民就滞留在小块农田上, 不能顺利地向二、三产业转移, 由此严重地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2土地因素
我国农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经营规模狭小。虽然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分离, 并且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 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得地块过于零碎,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方式很难推广, 因而导致小农经营的原始耕作方式仍在很多地方保持, 这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阻碍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表现为: 经营规模狭小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规模狭小也有碍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1][ 1][ 1]中国农机化发展策略与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 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将是农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农机企业的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也是国内农机工业生存发展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为了能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创造经济效益,企业必须审慎对待自身行为。[ 4]
4.1 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农机化整体素质和效益
在农机化结构调整上:一是要坚持分类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二是要配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牧业等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引导农民购置和使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农业机械。同时,提高拖拉机和农具配套比,重点鼓励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大中型农机具和复式作业机具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机利用率和作业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在保持必要的农机装备数量增长的同时,注重农机装备质量的提高。[ 3]
4.2 开展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创新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关键,未来农机化创新的特点:一是加强技术创新。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新技术、机具的研究与开发,力争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以及农产品分级、加工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二是加强机制创新。要进一步深化农机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校、大型农机企业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机科技资源配置。三是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要重点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玉米收获及育苗移栽机械化、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秸秆机械化还田、粮食产地烘干、设施农业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牧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和农用航空“十大”农机化技术。[ 3]
4.3 推动跨区作业,使跨区作业向规模化发展
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是把分散的农机户与农机作业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效率。为此,政府要高度重视,组织跨区机收指导工作要到位,使跨区机收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此外,加快国内经济发展,不断地消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推动农业向社会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积极进行城镇化建设也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农机产品质量和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农民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愿望将进一步增强, 必将扩大对农机化的需求。展望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5.1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好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于2004 年6 月25 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该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职责, 明确了对农机科研开发和生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农机作业服务和保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该法的颁布实施, 进一步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 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1]
5.2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需求进一步扩大
主要是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在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 粮食机械化技术需求将主要表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技术、高速插秧技术、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技术, 适应多个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关键环节。如:棉花机械化播种或移栽、采摘, 薯类、鳞茎类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机械, 油料作物和糖类作物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6 ]
5.3畜牧业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将有较快发展
围绕提升畜牧业生产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将重点推广草原改良、人工草场建设和农区
秸秆利用机械化技术, 广辟饲料来源;推广奶品采集机械化技术, 提高奶业生产卫生安全控制能力;加快畜禽养殖环境控制机械化发展, 为畜牧业安全生产创造条件。这方面的技术装备将有较快的发展。[1]
5.4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设备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发展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和均衡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为巩固和提高果蔬生产的竞争力, 促进果蔬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节能型设施农业装备、移栽机具、监测与调控设备、土壤消毒灭菌设备以及无土栽培设备等将会得到较快发展。[1]
5.5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 保障中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需求将加大。主要包括: 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节水灌溉、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高效安全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装备等机械化技术。
[7]
5.5农机的升级换代技术需求强劲
中国农机技术水平总体质量不高, 技术含量低, 中小型机械多, 科技含量高、可靠性强、操作方便的大型机械缺乏。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强, 对先进适用、高科技含量和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类机械的开发、引进和生产将是农机技术升级换代的重要内容。[1]
6结束语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2l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体现多学科综合和交叉特色的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是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信息与网络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都易于共享世界技术革命的成果,为此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按市场规律运作,抓住机遇,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5 ]
参考文献:
[1 ]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07.2.25~28.[2 ]石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机化论坛.8~10.[3]牛淑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7.25~27.[4 ]刘晓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8.116~118.[5 ]伦冠德.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6.6.17~19.[6 ]武少文.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M].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2.[7 ]万鹤群.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机械化优化[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8 ]万鹤群.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机械化优化[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9 ]万鹤群.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机械化优化[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0 ]万鹤群.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机械化优化[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三篇: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的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标志。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退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民私人为投资主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快速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研究表明,土地经营规模、农民收入、农业机械价格水平、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变化等因素对农业机械化产生重要影响,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市场监测及前景预测报告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的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仍存在着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问题。因此农产品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品质上,相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入WTO 后,国家要降低农产品进出口关税,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会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抓住加入WTO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机遇,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他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波动将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农业是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和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中国政府积极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受务农人口众多、农户土地规模较小和农民收入较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一直不高,很多农田作业环节还必须依靠人力、畜力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业机械化事业也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加。(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3)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效益稳步增长。(4)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加大。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国家重视农机化的发展,对发展农业机械化、增强技术支撑和营造社会氛围都非常有利。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 多年的发展,为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中国已经加入WTO,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这必将开创我国农机事业的新局面。
第四篇: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简介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隶属原国家机械工业部,1999年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成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转制以来,坚持“科研立院,人才兴院,发展产业,服务农业”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研开发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科技企业集团”的发展方向,制定了“以人为本,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支撑科技创新,科技与产业协调互动,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企业取得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xx年,全院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万元,比2002年增长;总资产达万元,比2002年增长;净资产达万元,比2002年增长;利润总额万元,比2002年增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职工总数为3187人,在职职工2122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09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68人,研究员5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4人。院自有土地面积321万平方米,自有房屋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院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外贸进出口自主经营权。
我院现拥有全资子公司15个,控股公司9个,形成了以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制造为主,关联产业多元发展,全资、控股、参股、直属研究所等不同产权形式和多种股本结构并存的,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科技企业集团架构。
中国农机院建院以来,以为农机企业提供机电产品技术,为农业提供先进
大型装备和承建成套工程为核心业务,建立了耕作、种植、植保、灌溉、收获、干燥、畜禽养殖、饲料、农产品加工、草原建设与畜牧工程、工程设计与勘察等体系完善的科研开发和自动化、液压、工艺材料配套专业研究机构,向社会提供9大类3000多种农机产品技术。据不完全统计,全行业在产产品80%以上的技术原始设计出自我院。每年在研执行国家863、科技攻关等重大科技开发项目70多项,年承接委托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农业成套工程项目近200项,年申请专利20多项,技术性收入占全院总收入的32。
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中国农机院把产业建设与发展作为集团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秉承“求实、求新、求变”的企业精神,发挥科技领先优势,孵化培育产业群体,推进企业改组改制,促进集团经济发展,把企业做强做大,形成现代农业装备、农产
品加工技术装备和工程液压机械、机电与材料、报刊出版、建筑设计与房地产开发等功能和资源相关多元化的六大业务板块,构建起集团总部、板块业务控股公司和产业群体三个层次的集团产业组织框架,向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科技企业集团发展目标迈进。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高校代码:99999 所在省市:北京 学校地址:北京德胜门外大街北沙滩1号
联系电话: 学校传真:
学校址:转载自工作总结
第五篇: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成员名单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成员名单
会长
张桃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 常务副会长
马世青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原巡视员 副会长
朱明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刘敏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站长
丁翔文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宋毅 中国农机安全报社社长、总编辑焦刚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原站长易中懿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陈志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本中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
洪暹国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杰 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农机物资站站长傅泽田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郭子超 安徽省农机协会会长
屈大伟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桂民 福田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镜辉 约翰迪尔中国销售和客户支持总监卞大坚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小平江苏常发集团董事长
刘汉武 中机美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明 四川吉峰农机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秘书长
刘敏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站长 副秘书长
陈海燕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排列):
丁翔文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马世青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原巡视员卞大坚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桂民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明 四川吉峰农机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敏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站长刘汉武 中机美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镜辉 约翰迪尔中国销售和客户支持总监朱明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宋毅 中国农机安全报社社长、总编辑张桃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
张焕民 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京忠 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林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副站长
沈瀚 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站长陈志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屈大伟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中懿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宣碧华 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暹国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
赵杰 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农机物资站站长骆琳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所长郭子超 安徽省农机协会会长
郭玉富 天津富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本中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
黄小平江苏常发集团董事长
傅泽田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温辉 天津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焦刚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原站长雷雨春 洛阳中收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理事(按姓氏笔划排列):
丁春深 安徽全柴天成动力有限公司总经理
丁翔文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马世青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原巡视员卞大坚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孔进生 洛阳四达农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天辰 甘肃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站长
王桂民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明 四川吉峰农机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凡记 山东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站长刘敏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站长刘汉武 中机美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臣 长拖农业机械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若桥 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镜辉 约翰迪尔中国销售和客户支持总监
华均清 无锡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明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朱昭平湖南省双峰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书记何堤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庆峰 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主任宋毅 中国农机安全报社社长、总编辑张丽华 武汉市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站长张伯泉 上海松浦农业机械厂厂长
张明 赤峰市宁城长明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桃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
张焕民 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怀庆 山东潍坊拖拉机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京忠 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
李俊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 杨宝玲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 杨林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副站长 汪锡文 安徽鲁班集团神牛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沈广树 江苏省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 沈瀚 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站长 肖冲舟 安徽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站长 邵海波 重庆嘉木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陆立国 江苏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所所长 陈志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玉山 郑州中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志颖 青岛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 陈树才 吉林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站长 卓武军 浙江艾格莱机械有限公司销售经理 屈大伟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易中懿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 林广平浙江四方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林仰南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 林建华 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主任 姚世平江苏省射阳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 姚运仕 广东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站长 宣碧华 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洪暹国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胡尔广 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玺贤 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 胥德季 山东潍坊鲁中拖拉机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杰 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农机物资站站长 赵秉杰 北京金乐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项安琪 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 骆琳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所长 夏海荣 上海市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 郭子超 安徽省农机协会会长 郭玉富 天津富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崔本中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 崔守波 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黄小平江苏常发集团董事长 傅泽田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行学敏 陕西省农业机械安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温辉 天津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焦刚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原站长 雷雨春 洛阳中收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蔡国芳 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站长 魏学庆 青海省农牧机械推广站副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