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框 正视发展挑战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
2.知道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调整。
4.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
能力目标
1.搜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利用资源。
2.提高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重点
1.我国人口问题现状特点和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2.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难点
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2.资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的认识情况。2.搜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典型材料。学生准备:
1.反思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行为,并进行自我评价。2.预习新课。
一、材料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展示幻灯片:
2017年全球人口76亿,预计203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6亿,2050年将达到98亿,2100年将达到112亿。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如何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一框《正视发展挑战》,看一下我们国家这些问题的状况是怎样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过渡语】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问题是怎样的呢?
1.我国人口现状特点(1)基本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2)新的特点
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2.我国人口问题及对策(1)问题(三个不会根本改变)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对策: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3.认识我国的人口政策
(1)计划生育及作用
1978年,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累计少生四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所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2)生育政策不断完善 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知识拓展】“全面二孩”政策
“全面二孩”于2016年起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确实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后,两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明显增加。事实上,“全面二孩”落实之初,一些专家对此并不看好,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这项人口政策调整并不能扭转人口出生低迷的趋势。之前,一些地区对生育意愿的调查也显示,在已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中,只有一小部分有生育二孩的意愿,主要原因是现有“一孩”家庭,女方年龄普遍偏大,育龄妇女占比少且必然不断下降。
两年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证明,某些专家的预期过于悲观了。高龄妈妈们带着对二孩的深深渴望,在顽强跨越生育极限的同时,也让“全面二孩”释放出应有的政策红利。
“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这一现象令人欣喜。但调查数据同时显示,在二孩人数增加的情况下,2017年出生人口仍低于上一年,显而易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了我国人口均衡发展,让我国在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相对政策实施前有所增加。但是相关数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还不足以扭转我国当前少子化的趋势。
教师总结:“全面二孩”政策是我国生育政策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目前已取得初步效果,但我国生育率的低水平状况依然严峻。我国生育政策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还必须不断推出必要的补充、配套政策,让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这将有助缓解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劳动力短缺等潜在问题,保障人口的代际更替平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良性运转。(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过渡语】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社会上有很多人一辈子什么也不干,完全是消费者。人口的增多,人类生存和发展会消耗大量资源并对生存环境造成影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
1.我国的资源问题及影响
【过渡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为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1)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5最上面的“相关链接”,然后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①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②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2)问题影响及解决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2.我国的环境问题及影响 【过渡语】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1)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一些地方、一些区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2)环境问题影响
A.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B.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3.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解决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三、课堂小结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和对整个人类负责的精神认真研究和解决所发生的问题,积极探寻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相协调的新路子。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处理好我国人口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在这方面,全社会已经越来越达成共识、并为越来越多的公民所认可。究竟我们该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呢,这是我们下次课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
发展中的人口我国人口问题及对策
问题
计划生育及作用
认识我国的人口政策
生育政策不断完善正视发展挑战 我国的资源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
资源环境问题及影响问题影响及解决
面临危机我国的环境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问题及影响环境问题影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解决——绿色发展、文明发展道路
基本特点
我国人口现状特点
新的特点
第二框 共筑生命家园
知识目标
1.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2.知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措施。
3.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4.能够提出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做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分析,明确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2.通过观察与分析,明确我国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观念。2.树立科学发展观。
3.增强走绿色发展道路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重点
1.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措施。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3.如何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难点
1.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做法。
教师准备:
1.课前上网查阅有关破坏自然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制作成课件;
2.精心备课。
学生准备:
1.观察身边存在的破坏自然和生态的现象及问题; 2.提前预习新课。
一、材料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展示幻灯片: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并称为中国三大经济战略规划,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安徽、贵州等11个省市。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2017年7月,环保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日前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切实保护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规划确立了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确立水资源利用上线,妥善处理江河湖库关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坚守环境质量底线,推进流域水污染统防统治;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建设宜居城乡环境;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应对,严格管控环境风险;创新大保护的生态环保机制政策,推动区域协同联动。2018年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之年。
教师总结:环保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日前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透过规划中确立的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要想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知识拓展】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详细地说,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过渡语】我国对采矿等行业明文规定要实行生态补偿和修复机制,并以法律手段加以保护实施,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那么我们该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呢?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做法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9至80内容,让学生了解并归纳总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做法。
在学生总结基础上,教师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做法:(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3)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知识拓展】绿色渐化为发展主色调 雄安新区带来环保机遇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雄安新区的建设进程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重点。从2017年4月1日的设立,到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在“千年大计”的政策支持下,一个生态文明样板城市即将诞生。
千年发展,生态先布局
一个区域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生态优先的思路做选择,只要把生态环境搞好了,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自然会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充满活力。
在过去的近一年里,雄安新区规划消息不断,其中的重点任务之一便是要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国家层面也多次强调,雄安发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在发展之初保护好生态资源。
新年伊始,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曾表示,雄安新区规划框架基本成熟,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致力于在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具体而言,从白洋淀水域环境的治理到大规模森林绿化计划的启动,均是雄安新区的生态优先战略布局的体现。
2018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听取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根据最新透露的规划建设动向显示,雄安新区规划正在从编制阶段向实施阶段过渡,绿色环保成为一大关键词,行业相关企业将进入实质受益期。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做法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何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知识拓展】习近平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主题选用了总书记反复强调、大众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高度契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既反映了党中央对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高度期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顺应了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与全国人民一道,总书记也在期望蓝天、白云、洁净的水和新鲜的空气……人民的期盼,就是总书记的关切。正如他反复强调,“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目标。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小康的实现。必须承认,现阶段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短板。正是基于此,总书记特别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2014年11月,习主席在APEC欢迎宴会上致辞时指出:“希望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2015年3月,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解决好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问题,才能提升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必须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对此,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6年3月,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7年5月,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才能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倒逼了政绩观的加速改变。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破除“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越雷池一步。2013年9月,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2016年12月,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大环境督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如今,政绩考核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责任追究制度让各级领导干部警钟长鸣。
教师总结:世界环境日只是一种强化,我们每一天都应该坚持环保。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让我们一起努力,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推动者,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2)坚持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
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3.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意义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知识拓展】张应龙:靠产业引导治沙事业
中国绿色时报2018年1月15日报道(记者韩莹)“一个英雄无法改变生态,只有让全民都成为英雄,治沙事业才能真正实现。”这是新一代治沙榜样张应龙践行的人生诺言。
张应龙生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区的神木县,他用10年时间,创新治沙用沙模式,靠产业引导治沙事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科学治沙的路子。
2002年,张应龙辞去北京某外企副总职务,放弃年薪高达20万元的工作,回乡造林治沙。他先后承包毛乌素沙地秃尾河源头各丑沟流域42.8万亩荒沙。为治沙,他曾独自困守沙区40多天。为治沙,他花光个人积蓄,卖掉县城房产。十几年来,造林治沙巨额的投资让他几度一贫如洗,张应龙却不后悔。他说:“坚信自己最初的抉择是正确的,一定要干下去。”
为探索一条治沙新路,他走访了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地专家学者和治沙能手。根据承包区流沙深厚、土壤贫瘠、降水量少的特点,提出以灌木、乡土树种为主打树种治沙,用沙蒿障蔽固定流沙,用紫穗槐等豆科植物保水增肥,用樟子松、长柄扁桃形成稳定的作业区。根据区域春雨少、秋雨多的特点,实行一年三季造林。春季搭障蔽、栽紫穗槐铺底,雨季栽植樟子松,秋季栽植长柄扁桃等主打树种,形成一套用水省、成活率高的造林新模式。张应龙完成了角色转变,从林业外行成为治沙专家,完成荒沙治理面积35万亩,栽植树木2500多万株,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现在,张应龙承包的荒沙治理区生态条件已有很大改观,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局部小气候明显改善,野生动物逐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提高。
三、课堂小结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共筑生命家园,走一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坚持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人与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
自然做法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共筑生命家园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
展理念
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绿色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发展道路具体做法自然恢复的原则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
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意义
第二篇: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天蓝、地绿、水净”是我们的美好愿景。
(1)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基于我国怎样的国情?(4分)
2013年2月20日,东阿提出了建设“美丽东阿”的口号,全县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2)为建设美丽东阿,你认为政府、企业、公众应该怎样做?(6分)
(3)请你为建设美丽玉林设计两条宣传标语。(2分)
15.(1)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得不到合理开采和利用;(1分)我国资源形势日益严峻。(1分)②人们在利用和改选自然的过程中,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1分)环境形势十分严峻。(1分)
(2)政府:①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分)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立业;(1分)③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惩损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1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每个小点1分,共2分;若考生能答出“政府要在全社会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可评2分,但该生总分不能超过60分)
企业:①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升级,降低生产能耗;(1分)②自学承担社会责任。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利润。(1分)
公众:①树立环保节能意识,选择低碳生活方式;(1分)②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1分)③积极宣传节能环保知识,积极参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1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2分)
(3)示例:建设美丽玉林,人人有责;让我们天空更蓝,大地更绿。(每条宴会标语1分,共2分)
第三篇:建设美丽中国
“如今,我梦想祖国的梦想,阳光灿烂、山河秀美、人民安康„„”哼着《中国梦》,我又想起了前不久才看过的一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建设美丽中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接着,中国在世界上占据着主要地位。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中国的科技十分发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例如:2003年中国第一次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事件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证明了中国的强大。
可是,随着我们国家变得跟强大,还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雾霾。
有一个笑话,写的是:放下骆家辉的辞职报告,奥巴马沮丧地说:“你们这些大英雄也都不敢接任驻华大使了?雾霾那么可怕?”钢铁侠、绿巨人、蝙蝠侠、蜘蛛侠等纷纷羞惭地低下了头。忽然,金刚狼提议道:“擎天柱肯定可以!他不需要呼吸!”热烈的掌声响起„„擎天柱默默抬起头说:“我需要摇号!”
从这里可以看出,雾霾,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尤其是在北京、上海。他就像一个凶神恶煞的魔鬼,满脸狰狞。他掩盖了绿水青山,遮住了所有的风景,紧紧勒住中**亲的咽喉,稍一用力,便毁于一旦。
除了雾霾,中国还有许多存在的问题,数不胜数。曾几何时,中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国家,她拥有茂密的森林、清澈浩瀚的海洋、巍峨的高山、奔腾不息的江河、“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瀑布,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她穿着一条蔚蓝色的纱裙,成为众国家的焦点。幽幽蝉鸣,蛙声连连,海欧轻盈地掠过海面,秋风落叶,田野飘香。可如今呢?垃圾遍地,臭味弥漫天地。我们必须清晰地意识到,“环保”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时兴起的做秀,更不应当是繁琐枯燥的环保条文,它应当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深入骨子里的爱的表达。其实,只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做起,只要你少开一会空调,少用塑料袋„„都可以算是“环保”。
虽然我们只能尽到微薄的力量,但是积少成多,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将会越来越好。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为了把中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我们应该增强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绿色家园,促进科学节能。
第四篇: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问题
一、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我认为美丽中国首先要求是‚模样‛美,卫生美、环境美、生态美。然后是‚人‛美,有句话说的好,山美水美人更美,‚人‛美诠释了美丽中国的内涵。最后,还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美丽中国画上优美的一笔。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至少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入点,深刻理解和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把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主要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观念8个方面纳入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旨在破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指导性和实践性。
二、以生态环境建设、污染防治与减排为主线,深入开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咨询项目研究。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从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理论与指标体系、功能布局、建设重点、建设路径、保障措施等几个层面入手,研究提出环保部门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新思路、新领域、新格局、新任务,探索包括制度、体制、机制、政策在内的新路径、新举措,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域正确理解
三、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领域研究。10个重点咨询研究领域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污染减排与综合防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与江河湖海休养生息;改善和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与健康水平;城市空气、水源、森林质量评价监控与饮用水安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面源污染防治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与人类的责任;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与政策研究,分类管理,分区管理,完善生态补偿的政策;构建和谐社会与生态伦理道德。
问题
二、如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最年轻的建设,“生态文明”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合成。“生态” 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文明”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范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化状态。
第一,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第二,加快污染防治,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实施污染防治重点工程,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第三,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提高社会综合效益。实施生态工程不但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各类资源,更迫切的要以有限资源为基础,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满足人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并力求达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改善与维护生态系统,促进包括废物在内的物质良性循环,最终提高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效益。
问题
三、如何理解“棱镜”事件折射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隐私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2013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o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外交地震的趋势。
美国一向以“人权卫士”自居。自封为世界领袖的超级大国,“人权”高于了别国的主权,借口人权而侵犯别国主权说成是“不是利益之争,而是价值之战”,是维护“人权”。驾着飞机,开着坦克,在伊拉克左突右攻。空气中即使弥漫着血腥的刺鼻气味,却高喊“我们是来解放伊拉克人民的”。而驻伊美军士兵虐待战俘的消息和照片,令世界人民大为震惊,也揭开“人权卫士”“保护人权”的虚伪面罩。侵犯别国,发动战争,何谓“人权卫士”?取别国军事机密,政治,医疗,经济,文化等秘密,美国利用强大的网络优势,假扮黑客攻击,给别国互联网安全造成重大威胁。践踏文明,践踏自由,人权被毁,何谓“人权卫士”?
问题
四、如何理解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指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公报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要把安全、军事力量、经济政策、外交等综合起来,应该是和国家安全有关的所有部门都会在委员会内有代表。讨论重大事项的时候,各部门一起参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加强协调和集中,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机构。从国际上看,有国家安全委员会比没有好,外交实践告诉我们,对外形势越来越复杂,决策如果从部门利益去思考就形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相互冲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十分必要。有学者分析,除了国安、国防,各大涉外部门都会参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此外中国的国安会还会体现中国作为经济强国的安全需求等。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后,肯定会全面升级中国思想库和智囊团体系,并在国家安全应急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五篇:建设美丽中国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这个富有诗意和温暖的词语,再次让世界对中国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个充满了动感和色彩的词语,正为我们打开一幅“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天空更蓝”的美丽画卷。
建设美丽中国不能只是一个口号,我们需要用实招去实现这个口号。在过去我们只重视发展国民经济,对社会环境的放任自流,造成今天社会环境的严重污染,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极其深远,甚至需要今后几代人去偿还这一严重的结果为代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始核算“生态账”,把“生态账”和“经济账”都要算清楚。不能只顾把经济搞上去了,生态环境却被破坏殆尽;不能让“经济账”上的成果被“生态账”上的累累赤字所抵消,甚至最终一合计,发现“得不偿失”。
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口号,就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我们需要这样做:
首先,重点“围剿”PM2.5,让天空更蓝
根据环保部的检测资料中得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每年出现霾的天数在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两百天。因此,治理大气污染是今年环保工作的头等大事,具体包括完善国家环境空气网建设、积极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等等。今年我们将在全国116个城市建成440余个国家空气监测点位,并且实时发布监测数据。积极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推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快落实大气污染治理责任;确保环保部门一定要切实履职到位。还重点提到,对于大气重污染区域,环保部门将采取专门措施,其中不乏“史上最严”的办法。从今年开始在重污染区域,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污染治理史上最严厉的一项措施。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PM2.5纳入考核目标,而且在三区的PM2.5浓度要下降6%。
其次,铁腕治理污水,让河流更清
湖北、广西、江苏等地,去年先后出现饮用水安全事件,饮用水污染问题,让人们意识到,保护“生命之源”刻不容缓。在这次两会上,总书记参加团组讨论时说过一句风趣的话,网民检验水质的标准是“市长敢不敢下湖游泳”。这句话,同样考验环保部。对此,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说,一些地方政府提出的“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治官先治人”的铁腕手段,是很好的经验。我看到有些地方创造了很好的经验,我们在辽河流域成功地改善了水环境质量,一些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提出“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治官先治人”的铁腕治污措施,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把治污措施落到实处的要求。
另外,立法推动垃圾减量分类,让土壤更安全
在治理土壤污染方面,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肯定了深圳的做法,就是把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纳入立法,环保部鼓励并支持较为发达的地区多做这样的尝试。我们鼓励并支持较为发达的地区在生态建设上继续做出探索、先行先试,比如,垃圾减量分类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纳入今年的立法。
最终,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的内容之一,应该通过宪法确定。如果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再把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起来,美丽中国就有了更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