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改善城人居环境拟奖补PPP项目清单

时间:2019-05-14 00:1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年改善城人居环境拟奖补PPP项目清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年改善城人居环境拟奖补PPP项目清单》。

第一篇:2017年改善城人居环境拟奖补PPP项目清单

2017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拟奖补PPP项目清单

1.太原市晋源东区地下综合管廊二期工程 2.太原植物园一期工程PPP项目

3.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B部分)PPP项目 4.朔州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

5.朔州市七里河六座桥梁及连接线工程PPP项目 6.河曲县黄河东大街道路改造工程PPP项目 7.文水县城集中供热工程

8.柳林县热电联产城区集中供热工程PPP项目 9.晋中市餐厨废弃物处理PPP项目

10.晋中市城区东、南外环道路快速化改造工程ppp项目

11.山西省寿阳县市政道路、地下综合管廊及配套设施ppp项目

12.灵石县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

13.阳泉市中环快速路(西南环)建设工程PPP项目 14.长治市污泥餐厨垃圾处置PPP项目 15.长治市污水处理PPP项目 16.沁县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PPP项目 17.高平市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 18.临汾市河西(第三)污水处理厂

19.临汾市规划三街道路工程和河西新城中心区综合管廊工程打捆PPP项目

20.临汾市龙祠水源净水厂改扩建工程 21.垣曲县城区集中供热项目 22.平陆县污水处理二期PPP项目

第二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PPP项目合同(编制大纲)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PPP项目合同

PPP项目合同体系的合同组成

在PPP项目中,项目参与方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来确立和调整彼此之间哒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合同构成了PPP项目的基本合同体系。根据项目特点的不同,相应的合同体系也会不同。PPP项目的基本合同通常包括PPP项目合同、股东协议、履约合同(包括工程承包合同、运营服务合同、原料供应合同以及产品或服务购买合同等)、融资合同和保险合同等。其中,PPP项目合同是整个PPP项目合同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PPP项目合同体系中,各个合同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紧密衔接、相互贯通的,合同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关系”。

1.PPP项目合同

PPP项目合同是项目实施机构与中选社会资本签订(若需要成立专门项目公司,则由项目实施机构与项目公司签订)的约定项目合作主要内容和双方基本权利义务的协议。其目的是在项目实施机构与社会资本之间合理分配项目风险,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双方能够依据合同约定合理主张权利、妥善履行义务,确保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顺利实施。PPP项目合同是其他合同产生的基础,也是整个PPP项目合同体系的核心。

2.股东协议

股东协议由项目公司的股东签订,用以在股东之间建立长期的、有约束力的合约关系。股东协议通常包括以下主要条款:前提条件,项目公司的设立和融资,项目公司的经营范围,股东权利,履行PPP项目合同的股东承诺,股东的商业计划,股权转让,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组成及其职权范围,股息分配,违约,终止及终止后处理机制,不可抗力,适用法律和争议解决等。

3.履约合同

(1)工程承包合同。项目公司一般只作为融资主体和项目管理者而有本身不一定具备自行设计、采购、建设项目的条件,因此可能会将全部或部分设计、采购、建设工作委托给工程承包商,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项目公司可以与单一承包商签订总承包合同,也可以分别与不同承包商签订合同。承包商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于工程承包合同的履行情况往往直接影响PPP项目合同的履行,进而影响项目的贷款偿还和收益情况。因此,为了有效转移项目建设期间的风险,项目公司通常会与承包商签订一个固定价格、固定工期的“交钥匙”合同,将工程费用超支、工期延误、工程质量不合格等风险全部转移给承包商。此外,工程承包合同中通常还会包括履约担保和违约金条款,进一步督促承包商妥善履行合同义务。

(2)运营服务合同。根据PPP项目运营内容和项目公司管理能力的不同,项目公司有时会考虑将项目全部或部分的运营和维护事务外包给有经验的运营商,并与其签订运营服务合同。具体操作中,运营维护事务的外包可能需要事先征得政府方的同意。但是,PPP项目合同中约定的项目公司的运营和维护义务并不因项目公司将全部或部分运营维护事务分包给其他运营商实施而豁免或解除。

(3)原料供应合同。有些PPP项日在运营阶段对原料的需求量很大,原料成本在整个项目运营成本中占比较大,同时受价格波动、市场供给不足等影响又无法保证能够随时在公开市场上以平稳价格获取原材料,继而可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持续稳定运营,如燃 煤 电 厂项目中的煤 炭。因此,为了防控原料供应风险,项目公司通常会与原料的主要供应商签订长期原料供应合同,并约定个相对稳定的原料价格。原料供应合同一般会包括以下条款:交货地点和供货期限、供货要求和价格、质量标准和验收、结算和支付、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不可抗力、争议解决等。除上述一般性条款外,原料供应合同通常还会包括“照供不误”条款,即要求供应商以稳定的价格、稳定的品质为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原料。

(4)产品或服务购买合同。在PPP项目中,项目公司的主要投资收益来源于项目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收入。因此,保证项目产品或服务有稳定的销售对象,对于项目公司而言十分重要。根据PPP项目付费机制的不同,项目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最终使用者。以政府付费的供 电项目为例,政府的电 力主管部门或国有电 力公司通常会事先与项目公司签订电力购买协议,约定双方的购电和供电义务。此外,在一些产品购买合同中,还会包括“照付不议”条款,即项目公司与产品的购买者约定一个最低采购量,只要项目公司按照该最低采购量供应产品,不论购买者是否需要采购该产品均应按照该最低采购量支付相应价款。

4.融资合同

从广义上讲,融资合同包括项目公司与贷款方签订的项目贷款合同、担保人就项目贷款与贷款方签订的担保合同、政府与贷款方和项目公司签订的直接介入协议等多个合同。其中,项目贷款合同是最主要的融资合同,一般包括陈述与保证、前提条件、偿还贷款、担保与保障、抵销、违约、适用法律与争议解决等条款。同时,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虑,贷款方往往要求项目公司以其财产或其他权益进行抵押或质押,或由其母公司提供某种形式的担保,或由政府作出某种承诺,这些融资保障措施通常会在担保合同、直接介入协议以及PPP项目合同中具体体现。

5.保险合同

由于PPP项目通常资金规模大、生命周期长,负责项目实施的项目公司及其他相关参与方通常需要对项目融资、建设、运营等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风险分别投保。通常可能涉及的保险种类包括货物运输险、建筑工程险、针对设计或其他专业服务的专业保障险、针对间接损失的保险、第三人责任险、政治风险保险等。

6.其他合同

PPP项目中还可能会涉及其他的合同,如与专业中介机构签署的投资、法律、技术、财务、税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合同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PPP项目合同模板:

本合同于2017年【X】月【X】日由下列双方在XX市签订: 甲方:XXXX,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正式组织和存续的XXX机构,其住所为XXXXX,法定代表人为XXX;

乙方:XXXX,系按照其注册地法律设立、登记、注册及运作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其住所为XXXX,法定代表人为XX。待XXXX成立项目公司,并由项目公司与甲方签署本合同的补充协议后,乙方即指项目公司。第一条 定义与解释 1.1 定义 1.2 解释

第二条 声明与保证 2.1 甲方的声明与保证 2.2 乙方的声明与保证 2.3 各方的声明与保证 2.4 违反声明与保证

第三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PPP项目的合作范围和期限 3.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概况 3.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的合作范围 3.3 甲方前期投资的确认

3.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合作的排他性 3.5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合作期限 第四条 前提条件

4.1 履行本合同的前提条件 4.2 前提条件的期限 4.3 前提条件的放弃 4.4 前提条件未实现 第五条 项目融资 5.1 乙方的融资责任 5.2 融资担保 5.3 甲方对融资的支持

第六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土地指标和土地出让 第七条 项目建设进度 7.1 首期启动资金

7.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实施进度 第八条 运营和维护

8.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公司经营计划及财务资料的报告 8.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设施的运营和维护 8.3 运营协调委员会 8.4 审计部门的监管 8.5 履行义务 第九条 产业发展服务

第十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公司的成立及股权转让的限制 10.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公司成立 10.2 股权变更的限制

第十一条 政府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 第十二条 履约担保 第十三条 双方承诺 13.1 甲方的承诺 13.2 乙方的承诺 13.3 双方承诺 第十四条 保险 14.1 保险义务 14.2 需购买的险种

第十五条 守法义务及法律变更和政府行为 15.1 守法义务

15.2 法律变更和政府行为

15.3 不视为法律变更及政府行为的情形 第十六条 不可抗力 16.1 不可抗力事件

16.2 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期间各方权利和义务 16.3 不可抗力事件的处理 第十七条 甲方的监督与临时接管 17.1 甲方的监督权

17.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质量管理 17.3 中期评估

17.4 甲方临时接管的权利

第十八条 违约、提前终止及终止后处理机制 18.1 违约与赔偿 18.2 提前终止及处理机制

第十九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移交 19.1 期满移交 19.2 移交程序 19.3 提前终止的移交 第二十条 争议解决及法律适用 20.1 争议的解决 20.2 法律的适用 第二十一条 其它 21.1 环境保护 21.2 保密条款 21.3 税收优惠 21.4 通知 21.5 合同的文字 21.6 合同的生效 21.7 合同的补充 21.8 合同的附件 签署页】

本合同由以下双方于二零一七年X月X日在XX省XX市签署,以兹为证: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

第三篇: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建城[2006]101号)

关于修订《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 的通知

建城[2006]101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中国人居环境奖”设立以来,在改善我国城乡人居环境、指导城市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建城[2002]127号)中的部分内容和指标已不适应于当前城乡建设工作。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规范“中国人居环境奖”的申报和评选工作,我部对《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进行了修订,现予印发,请在组织申报时遵照执行。《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建城[2002]127号)同时废止。

附件:1.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

2.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

3.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

4.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5.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附件1

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

一、奖项的设立

为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表彰在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城镇、单位和个人,建设部决定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含“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反映城镇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总体成就。“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反映获奖者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工作中某个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评选对象

“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评选对象是城镇政府。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评选对象是:

1、城镇政府或政府部门;

2、企事业单位;

3、社会团体;

4、项目;

5、个人。

三、申报条件

(一)城镇政府或政府部门

积极制定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并取得实施效果;组织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的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重视对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投入;有效领导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工作;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建筑节能检查中没有被通报批评;不存在拖欠工程款或农民工工资以及因拆迁引起大量群众上访事件等问题。

(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为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积极从事和广泛参与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工作。有效动员和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工作。

(三)项目

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有效利用资源;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成效显著,并具有推广价值,或能给予其他地区以有益启迪的住区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城镇污染治理等项目;不存在拖欠工程款或农民工工资以及因拆迁引起大量群众上访事件等问题。

(四)个人

热心改善人居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改善人居环境领域积极进行宣传、科研和科普教育工作,或有重要理论成果、科研成果,贡献突出、成效显著。

四、申报程序

(一)申报受理和管理机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的申报组织和推荐工作;建设部负责全国申报受理工作,具体工作由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人居奖办公室”)负责。人居奖办公室设在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二)申报方式

采取自愿申报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自愿申报由申报单位提出申请。人居奖办公室根据需要也可直接推荐备选项目。

(三)申报材料

1、申报表;

2、文字材料,包括3000字的申报内容介绍;

3、照片或图片资料;

4、长度不超过10分钟的音像资料。

(四)报送程序

1、申报单位通过网络传送申报资料(文字材料以WORD格式、图片以JPG或JPEG格式上传,音像资料以光盘形式邮寄到人居奖办公室,由工作人员负责录入数据库);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地区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批,并出具推荐意见;

3、为便于工作衔接,各地报送有关材料,申报表以书面形式、文字材料以软盘形式、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分别以光盘的形式上报,一式三份报人居奖办公室。

(五)申报时间

每年的7月31日为人居奖办公室接受申报材料的截止时间。

(六)采用网上申报的办法另行通知

五、评选程序

(一)建立专家评选委员会专家备选名录,根据每年申报项目的情况组成专家评审组;

(二)人居奖办公室对各地的申报项目进行资格预审;

(三)人居奖办公室组织对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镇进行现场考察;

对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评选对象,人居奖办公室将根据需要、有选择地组织现场考察,《考察报告》将作为评选依据提交专家评审组;

(四)专家评审组根据《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参考指标体系》、《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对人居奖办公室提交的预审合格的评选对象进行正式评选;

(五)专家评审组的评选结果,经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审查批准后,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由建设部公布;

(六)人居奖办公室从已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奖”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提出推荐申报“联合国人居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名单,报经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由建设部负责组织申报材料并向联合国人居署报送。

六、有关事宜

(一)为了保证“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工作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宜再设立省一级的“人居环境奖”。

(二)建立“中国人居环境奖”预备名单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将当地准备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包括计划项目、在建项目、已建成项目)列出预备名单,并加强对这些项目的指导,提高项目的质量和示范性。“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预备项目可以随时从网上传送材料,正式的申报项目原则上应从预备名单的竣工项目中推荐。

(三)建设部对已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进行动态监督。对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每三年复查一次;对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每五年复查一次。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方杰义、徐春波

电 话:010-58933089 传真:010-58934664

附件2

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

一、定量指标

1、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m2

2、城市规划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00人

3、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每户人均住宅建筑面积:≥8m24、城市燃气普及率:≥95%

5、集中供热普及率:≥65%

6、城市供水普及率:≥98.5%

7、城市污水处理率: ≥70%

8、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20%

9、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5m2

10、以步行、自行车和乘坐公共汽车出行的居民比率≥55%

11、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

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35%

12、城市规划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m2

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6m1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5%

14、城市规划建城区内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面积比例

(2006年)

北方地区城市:≥30%

过渡地区城市:≥25%

南方地区城市:≥20%

(今后每年此指标提高2~5个百分点)

二、定性指标

1、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已依法编制、审批并公布,各层次城市规划的编制符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相关规范要求;

2、基本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3、规划区内各项建设实施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严格依法管理土地,合理安排对土地使用。对违反《城市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的各类案件及时查处;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合理,市政公用设施日趋完善;

5、建立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及应急系统,保证城市用水有效供给,供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配套建设城市排水设施,切实发挥其排涝和保护水环境质量的作用,城市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6、建立城市燃气安全保障及应急系统,保障安全供气;

7、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有完善的城市路网结构及功能完善、状况良好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大城市应在城市主干道上设置公共交通专用道(路)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

8、积极推广城市绿色照明;

9、建设(城建)档案(特别是地下管线档案、基础设施档案、房屋产权产籍档案)收集齐全完整,管理科学规范;

10、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交易规则健全,增量市场、存量市场、租赁市场体系健全,住宅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11、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12、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范,近两年未发生拆迁恶性事件;

13、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行了物业管理,绝大多数的旧住宅小区经过整治后实施了物业管理;

14、已编制完成城市空气污染的控制性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大气污染,建立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治理城市噪声污染;

15、有效地控制城市污水排放量,并实行达标排放,规划区内的河、湖、渠已全面整治改造,水体环境质量达到相关标准;

16、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基本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全面实施污水处理收费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费标准,运行资金解决较好;

17、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切实可行;

18、建立健全保护监管机制,各类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完好;

19、依法行政,城市规划、建设、监管法规、制度健全,体系完善;

20、市民广泛参与城市规划、发展的重大决策,社区内生活、文化、卫生、教育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情况良好,社区公益性活动开展较好;

21、综合防灾管理机制健全,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

22、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村镇建设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村庄整治富有成效,村容村貌整洁、农民的居住条件良好;

23、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状况良好,已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统一管理;

24、建立有效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有实质性进展,建立建筑能耗统计报告、公告制度;

25、积极开展改善人居环境的宣传教育和科技创新工作。

三、相关条件

1、已被命名为“节水型城市”;

2、已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3、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附件3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

主题1:居民住房状况的改善

建立了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

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有效启动了廉租住房;

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房地产市场活跃、交易规则健全,增量市场、存量市场、租赁市场体系健全,住宅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得到有效启动;

商品房空置量处于合理的区间;

住宅建设广泛采用无障碍节能设计,注重养老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残疾人、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房屋产权、产籍档案管理科学规范;

房地产交易、产权登记程序合理、服务规范;

市场规则比较健全。

主题2:住宅科技研究及成果转化

编制完成住宅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和开发关键技术,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积极推行康居示范工程,引导住宅规划设计质量的提高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推广应用先进的结构建造技术,增进居住功能;

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促进住宅整体技术的进步;

注重住宅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技术突破;

在住宅技术集成、技术整合方面成绩突出;

在推进住宅标准化工作、实施工业化成套技术方面有杰出贡献;

在住宅部品生产、运行和流通体制方面,努力实现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改善部品质量。

主题3:社区公共管理与服务

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行了物业管理,绝大多数的旧住宅小区经过整治后实施了物业管理;

社区内生活、文化、卫生、教育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

社区居民团结互助、文明居住,重视开展社区的公益活动;

社区社会稳定,治安情况良好,各类矛盾得到有效的协调和化解;

重视失业或下岗人员的就业安排,社区里没有工作能力的老弱病残人员及其子女得到有效的接济;

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妇女参与社区的公共服务及管理的程度较高;

社区有居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正式程序,并得到认真实施;

重视社区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主题4:减少空气污染

加强城市燃气设施建设,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城市煤烟污染,基本实现集中管道输配燃气;

三北地区城市积极发展集中供热,逐步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努力提高城市集中供热水平和热能利用效率;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城市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

城市内的建筑施工场地有防止扬尘的措施;

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制度;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主题5:水环境治理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有较为科学、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

重视城市污水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有效控制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实行达标排放;

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全面实行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费标准,运行资金解决较好;

规划区内的河、湖、渠已全面整治改造;

水体沿岸绿化良好、具有特色,已形成绿化景观。

主题6: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积极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促进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

积极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重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过程中的可燃气体、有机肥料和热能等资源性产品的合理利用,促进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

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防治的技术政策,科学、合理地选择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水平;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城市生活垃圾经处理后达到无害化标准;

全面实施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费标准,运行资金解决较好。

主题7: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有效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

加强城市供水设施建设,保证城市用水的有效供给;

重视城市水源地保护,建立水源地水质报告制度;

重视城市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有效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

大力开发污水回用技术,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

开展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并已被命名。

主题8: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已完成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并按程序经过批准。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建设管理;

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的各项建设项目,其建设选址按规定经过审批;

风景名胜区内没有破坏自然、人文景观,违章建筑,乱砍树木,捕猎动物等行为发生;

古建筑、古树名木保存完好;

风景名胜区内有严格的消防管理制度并得到认真地执行;

风景名胜区内的生态、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保护。

主题9: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或规章,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已编制有关的保护规划,并按规定的程序依法批准实施;

保留了真实的历史遗存,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并在保护规划中划定了保护范围;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良好,未列入保护等级的历史建筑也得到妥善保护;

注重对地方传统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包括地方戏剧、传统工艺、饮食、民俗等;

对于具有旅游价值的保护区,制定了相应的游客管理措施,并注意避免由旅游引发的对居(村)民传统生活方式产生的不良影响;

建立有规范的保护管理档案。

主题10:城市防灾与减灾

城市各项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的强制性规范;

完成对城市险情和易受伤害程度的评价,根据实情制定以社区为重点的、系统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和实施细则,并认真执行;

建立早期灾情警报系统,及时向居民发布灾情警告;

建立建设(城建)档案(特别是地下管线和重大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地下管线事故明显减少,抢修救险能力显著提高;

划分各主要职能部门和行为主体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职责,有完整的危机处理程序和对策;

做好城市防灾减灾的宣传工作,提高城市居民(特别是老弱病残人员)和各有关方面的防灾减灾意识,确保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重视城市之间防灾减灾方面的协作和交流。

主题11:灾后重建工作

城市政府对灾后重建工作制定了近期规划和长远目标,从资金的筹集、人力的动员到重建工作的开展,都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政府各部门要明确界定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争取同所有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进行广泛合作,支持各种参加救济、恢复和重建的活动,使重建恢复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把受灾的损失降到最低。

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中要重点考虑老人、妇女和儿童的需要,鼓励妇女积极参与灾害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住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及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

主题12:小城镇建设

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已按法定的程序、权限审查批准并公布;

镇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

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公共服务覆盖镇域农村和农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范围较大,对农民和非农产业集聚具有较强的吸纳力;

镇区绿化状况良好,主要街道和河、渠两岸植被丰富,镇域内各类古树名木保存完好;

城镇供水设施良好能满足需要,水质综合合格率优良;

镇区能源结构合理,燃气普及率较高;

镇区主次干道路面铺装达到较高水平,路灯等设施齐全有效;

镇区主次干道、公共场所和集中居住区有地下管渠排水设施,实行雨污分流;

镇区污水经过处理和综合利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不污染水体;

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镇区防洪、排涝、消防等各类防灾设施符合标准、安全完好。

重视镇区住宅小区的设施配套和环境改善;

城镇建设档案完整、准确、系统,管理科学规范;

镇区基本实现平均每户拥有一套功能相对齐全、综合质量较高的住宅;

重视镇容镇貌管理,成效显著;

垃圾站点分布适宜,设施完好;

镇区公厕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卫生状况良好;

镇区粪便、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无露天堆放。

主题13: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有科学的公共交通规划、合理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和完善的法规体系;

规划调控作用发挥得好,组织实施措施有力。有完善的城市路网结构及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城市道路通行能力高;

公共交通运营结构合理;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上科学设置公交优先专用道(路)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形成覆盖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快速网络,提高公共交通车辆的运行速度和准点率;

建立先进、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指挥系统;

公共交通投资经营市场规范有序,管理法规健全;

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的监管体系,确保公共交通安全、正常运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车辆和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给予必要资金和政策扶持。对公共交通实行规范的经济补贴、补偿政策。加大对公共交通行业的科研投入,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公共交通营运组织和管理水平。

主题14:生态保护及城市绿化建设

重视对行政区域内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等特殊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将其列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中;

重视城市在周边地区植树造林等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大力推进城郊绿化,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建设绿化隔离带;

认真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实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

重视城市中心区绿化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城市道路绿化情况良好;

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公园设计突出植物景观,绿化面积符合标准,绿化种植植物群落富有特色,维护管理良好;

城市绿化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区域性的乡土树种、草种,加快新品种的研究和引种驯化,丰富植物物种;

城市广场以植物造景为主,乔、灌、花、草有机结合;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法规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建档立卡,责任落实,措施有力;

重视庭院绿化美化,城市全民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高;

新建居住小区和改造旧居住区重视绿化建设,小区绿化符合标准。

主题15:通过宣传、科普教育和科研成果促进人居环境改善

热心从事改善人居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改善人居环境领域积极进行宣传、科普教育工作,贡献突出、成效显著。

长期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的科研工作,其研究理论成果、科研成果,被证明确实有效,并已广泛传播,对人居环境的改善做出突出贡献。

主题16:推行建筑节能,建设节约型城镇

做好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订;

积极落实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要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节能技术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宣传培训;

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节水工作;

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和绿色建材的应用;

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小区)中得到规模化应用。

主题17:村庄整治

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安居乐业,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富有传统文化和乡土特色;

村内道路通畅硬化,饮用水质安全卫生,排水沟渠顺通实用,垃圾收集转运有序,新旧水塘洁净自然,厕所粪坑卫生无害,村民住房安全适用,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基层组织和村民活动场所配套。

整治后的村庄公共设施管理制度完善有效,村规民约健全,管理民主公开,各类公共设施运行与维护正常,具备持续发挥效益的能力。

村民具有参与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管理事务的责任意识,已初步具有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和风尚,相应的村民自主参与渠道明确,村集体和村民的责任清晰。

主题18:城市管理与市容环境治理建设

加强政府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城市管理工作达到全行业覆盖、全社会管理和全过程控制;

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服务热线,随时受理公众对城市管理问题的举报,城市管理监督和处置的各项制度健全;

积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体制,管理运行模式建设、系统建设和数据平台建设符合各项标准;

建立了目标明确、责权分明、关系协调、执法文明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机制;

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城市管理难点实行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附件4

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汪光焘(建设部部长)

副组长:仇保兴(建设部副部长)

成 员:李东序(城市建设司司长)

沈建忠(房地产业司司长)

唐 凯(城乡规划司司长)

李兵弟(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

何兴华(外事司司长)

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 任:李东序(兼)

副主任:陈蓁蓁(城市建设司副司长)

姜万荣(房地产业司副司长)

成 员:欧阳湘(村镇办处长)

郑广大(外事司处长)

方杰义(城市建设司助理调研员)

赵永革(城乡规划司副处长)

杨学安(人居中心信息办副主任)

第四篇:建设部关于修订《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的通知(建城[2006]101号)

【发布单位】建设部

【发布文号】建城[2006]101号 【发布日期】2006-04-29 【生效日期】2006-04-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建设部关于修订《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的通知

(建城[2006]101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中国人居环境奖”设立以来,在改善我国城乡人居环境、指导城市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建城[2002]127号)中的部分内容和指标已不适应于当前城乡建设工作。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规范“中国人居环境奖”的申报和评选工作,我部对《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进行了修订,现予印发,请在组织申报时遵照执行。《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建城[2002]127号)同时废止。

附件:1.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

2.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

3.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

4.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5.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附件1

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

一、奖项的设立

为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表彰在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城镇、单位和个人,建设部决定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含“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反映城镇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总体成就。“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反映获奖者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工作中某个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评选对象

“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评选对象是城镇政府。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评选对象是:

1、城镇政府或政府部门;

2、企事业单位;

3、社会团体;

4、项目;

5、个人。

三、申报条件

(一)城镇政府或政府部门

积极制定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并取得实施效果;组织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的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重视对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投入;有效领导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工作;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建筑节能检查中没有被通报批评;不存在拖欠工程款或农民工工资以及因拆迁引起大量群众上访事件等问题。

(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为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积极从事和广泛参与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工作。有效动员和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工作。

(三)项目

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有效利用资源;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成效显著,并具有推广价值,或能给予其他地区以有益启迪的住区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城镇污染治理等项目;不存在拖欠工程款或农民工工资以及因拆迁引起大量群众上访事件等问题。

(四)个人

热心改善人居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改善人居环境领域积极进行宣传、科研和科普教育工作,或有重要理论成果、科研成果,贡献突出、成效显著。

四、申报程序

(一)申报受理和管理机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的申报组织和推荐工作;建设部负责全国申报受理工作,具体工作由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人居奖办公室”)负责。人居奖办公室设在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二)申报方式

采取自愿申报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自愿申报由申报单位提出申请。人居奖办公室根据需要也可直接推荐备选项目。

(三)申报材料

1、申报表;

2、文字材料,包括3000字的申报内容介绍;

3、照片或图片资料;

4、长度不超过10分钟的音像资料。

(四)报送程序

1、申报单位通过网络传送申报资料(文字材料以WORD格式、图片以JPG或JPEG格式上传,音像资料以光盘形式邮寄到人居奖办公室,由工作人员负责录入数据库);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地区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批,并出具推荐意见;

3、为便于工作衔接,各地报送有关材料,申报表以书面形式、文字材料以软盘形式、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分别以光盘的形式上报,一式三份报人居奖办公室。

(五)申报时间

每年的7月31日为人居奖办公室接受申报材料的截止时间。

(六)采用网上申报的办法另行通知

五、评选程序

(一)建立专家评选委员会专家备选名录,根据每年申报项目的情况组成专家评审组;

(二)人居奖办公室对各地的申报项目进行资格预审;

(三)人居奖办公室组织对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镇进行现场考察;

对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评选对象,人居奖办公室将根据需要、有选择地组织现场考察,《考察报告》将作为评选依据提交专家评审组;

(四)专家评审组根据《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参考指标体系》、《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对人居奖办公室提交的预审合格的评选对象进行正式评选;

(五)专家评审组的评选结果,经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审查批准后,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由建设部公布;

(六)人居奖办公室从已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奖”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提出推荐申报“联合国人居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名单,报经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由建设部负责组织申报材料并向联合国人居署报送。

六、有关事宜

(一)为了保证“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工作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宜再设立省一级的“人居环境奖”。

(二)建立“中国人居环境奖”预备名单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将当地准备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包括计划项目、在建项目、已建成项目)列出预备名单,并加强对这些项目的指导,提高项目的质量和示范性。“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预备项目可以随时从网上传送材料,正式的申报项目原则上应从预备名单的竣工项目中推荐。

(三)建设部对已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进行动态监督。对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每三年复查一次;对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每五年复查一次。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方杰义、徐春波

电 话:010-58933089 传真:010-58934664

附件2

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

一、定量指标

1、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m2

2、城市规划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00人

3、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每户人均住宅建筑面积:≥8m2

4、城市燃气普及率:≥95%

5、集中供热普及率:≥65%

6、城市供水普及率:≥98.5%

7、城市污水处理率: ≥70%

8、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20%

9、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5m2

10、以步行、自行车和乘坐公共汽车出行的居民比率≥55%

11、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

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35%

12、城市规划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m2

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6m2

1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5%

14、城市规划建城区内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面积比例

(2006年)

北方地区城市:≥30%

过渡地区城市:≥25%

南方地区城市:≥20%

(今后每年此指标提高2~5个百分点)

二、定性指标

1、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已依法编制、审批并公布,各层次城市规划的编制符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相关规范要求;

2、基本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3、规划区内各项建设实施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严格依法管理土地,合理安排对土地使用。对违反《城市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的各类案件及时查处;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合理,市政公用设施日趋完善;

5、建立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及应急系统,保证城市用水有效供给,供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配套建设城市排水设施,切实发挥其排涝和保护水环境质量的作用,城市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6、建立城市燃气安全保障及应急系统,保障安全供气;

7、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有完善的城市路网结构及功能完善、状况良好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大城市应在城市主干道上设置公共交通专用道(路)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

8、积极推广城市绿色照明;

9、建设(城建)档案(特别是地下管线档案、基础设施档案、房屋产权产籍档案)收集齐全完整,管理科学规范;

10、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交易规则健全,增量市场、存量市场、租赁市场体系健全,住宅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11、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12、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范,近两年未发生拆迁恶性事件;

13、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行了物业管理,绝大多数的旧住宅小区经过整治后实施了物业管理;

14、已编制完成城市空气污染的控制性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大气污染,建立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治理城市噪声污染;

15、有效地控制城市污水排放量,并实行达标排放,规划区内的河、湖、渠已全面整治改造,水体环境质量达到相关标准;

16、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基本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全面实施污水处理收费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费标准,运行资金解决较好;

17、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切实可行;

18、建立健全保护监管机制,各类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完好;

19、依法行政,城市规划、建设、监管法规、制度健全,体系完善;

20、市民广泛参与城市规划、发展的重大决策,社区内生活、文化、卫生、教育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情况良好,社区公益性活动开展较好;

21、综合防灾管理机制健全,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

22、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村镇建设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村庄整治富有成效,村容村貌整洁、农民的居住条件良好;

23、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状况良好,已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统一管理;

24、建立有效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有实质性进展,建立建筑能耗统计报告、公告制度;

25、积极开展改善人居环境的宣传教育和科技创新工作。

三、相关条件

1、已被命名为“节水型城市”;

2、已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3、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附件3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

主题1:居民住房状况的改善

建立了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

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有效启动了廉租住房;

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房地产市场活跃、交易规则健全,增量市场、存量市场、租赁市场体系健全,住宅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得到有效启动;

商品房空置量处于合理的区间;

住宅建设广泛采用无障碍节能设计,注重养老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残疾人、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房屋产权、产籍档案管理科学规范;

房地产交易、产权登记程序合理、服务规范;

市场规则比较健全。

主题2:住宅科技研究及成果转化

编制完成住宅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和开发关键技术,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积极推行康居示范工程,引导住宅规划设计质量的提高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推广应用先进的结构建造技术,增进居住功能;

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促进住宅整体技术的进步;

注重住宅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技术突破;

在住宅技术集成、技术整合方面成绩突出;

在推进住宅标准化工作、实施工业化成套技术方面有杰出贡献;

在住宅部品生产、运行和流通体制方面,努力实现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改善部品质量。

主题3:社区公共管理与服务

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行了物业管理,绝大多数的旧住宅小区经过整治后实施了物业管理;

社区内生活、文化、卫生、教育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

社区居民团结互助、文明居住,重视开展社区的公益活动;

社区社会稳定,治安情况良好,各类矛盾得到有效的协调和化解;

重视失业或下岗人员的就业安排,社区里没有工作能力的老弱病残人员及其子女得到有效的接济;

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妇女参与社区的公共服务及管理的程度较高;

社区有居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正式程序,并得到认真实施;

重视社区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主题4:减少空气污染

加强城市燃气设施建设,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城市煤烟污染,基本实现集中管道输配燃气;

三北地区城市积极发展集中供热,逐步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努力提高城市集中供热水平和热能利用效率;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城市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

城市内的建筑施工场地有防止扬尘的措施;

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制度;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主题5:水环境治理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有较为科学、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

重视城市污水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有效控制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实行达标排放;

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全面实行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费标准,运行资金解决较好;

规划区内的河、湖、渠已全面整治改造;

水体沿岸绿化良好、具有特色,已形成绿化景观。

主题6: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积极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促进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

积极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重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过程中的可燃气体、有机肥料和热能等资源性产品的合理利用,促进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

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防治的技术政策,科学、合理地选择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水平;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城市生活垃圾经处理后达到无害化标准;

全面实施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费标准,运行资金解决较好。

主题7: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有效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

加强城市供水设施建设,保证城市用水的有效供给;

重视城市水源地保护,建立水源地水质报告制度;

重视城市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有效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

大力开发污水回用技术,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

开展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并已被命名。

主题8: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已完成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并按程序经过批准。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建设管理;

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的各项建设项目,其建设选址按规定经过审批;

风景名胜区内没有破坏自然、人文景观,违章建筑,乱砍树木,捕猎动物等行为发生;

古建筑、古树名木保存完好;

风景名胜区内有严格的消防管理制度并得到认真地执行;

风景名胜区内的生态、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保护。

主题9: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或规章,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已编制有关的保护规划,并按规定的程序依法批准实施;

保留了真实的历史遗存,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并在保护规划中划定了保护范围;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良好,未列入保护等级的历史建筑也得到妥善保护;

注重对地方传统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包括地方戏剧、传统工艺、饮食、民俗等;

对于具有旅游价值的保护区,制定了相应的游客管理措施,并注意避免由旅游引发的对居(村)民传统生活方式产生的不良影响;

建立有规范的保护管理档案。

主题10:城市防灾与减灾

城市各项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的强制性规范;

完成对城市险情和易受伤害程度的评价,根据实情制定以社区为重点的、系统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和实施细则,并认真执行;

建立早期灾情警报系统,及时向居民发布灾情警告;

建立建设(城建)档案(特别是地下管线和重大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地下管线事故明显减少,抢修救险能力显著提高;

划分各主要职能部门和行为主体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职责,有完整的危机处理程序和对策;

做好城市防灾减灾的宣传工作,提高城市居民(特别是老弱病残人员)和各有关方面的防灾减灾意识,确保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重视城市之间防灾减灾方面的协作和交流。

主题11:灾后重建工作

城市政府对灾后重建工作制定了近期规划和长远目标,从资金的筹集、人力的动员到重建工作的开展,都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政府各部门要明确界定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争取同所有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进行广泛合作,支持各种参加救济、恢复和重建的活动,使重建恢复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把受灾的损失降到最低。

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中要重点考虑老人、妇女和儿童的需要,鼓励妇女积极参与灾害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住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及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

主题12:小城镇建设

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已按法定的程序、权限审查批准并公布;

镇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

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公共服务覆盖镇域农村和农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范围较大,对农民和非农产业集聚具有较强的吸纳力;

镇区绿化状况良好,主要街道和河、渠两岸植被丰富,镇域内各类古树名木保存完好;

城镇供水设施良好能满足需要,水质综合合格率优良;

镇区能源结构合理,燃气普及率较高;

镇区主次干道路面铺装达到较高水平,路灯等设施齐全有效;

镇区主次干道、公共场所和集中居住区有地下管渠排水设施,实行雨污分流;

镇区污水经过处理和综合利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不污染水体;

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镇区防洪、排涝、消防等各类防灾设施符合标准、安全完好。

重视镇区住宅小区的设施配套和环境改善;

城镇建设档案完整、准确、系统,管理科学规范;

镇区基本实现平均每户拥有一套功能相对齐全、综合质量较高的住宅;

重视镇容镇貌管理,成效显著;

垃圾站点分布适宜,设施完好;

镇区公厕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卫生状况良好;

镇区粪便、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无露天堆放。

主题13: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有科学的公共交通规划、合理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和完善的法规体系;

规划调控作用发挥得好,组织实施措施有力。有完善的城市路网结构及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城市道路通行能力高;

公共交通运营结构合理;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上科学设置公交优先专用道(路)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形成覆盖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快速网络,提高公共交通车辆的运行速度和准点率;

建立先进、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指挥系统;

公共交通投资经营市场规范有序,管理法规健全;

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的监管体系,确保公共交通安全、正常运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车辆和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给予必要资金和政策扶持。对公共交通实行规范的经济补贴、补偿政策。加大对公共交通行业的科研投入,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公共交通营运组织和管理水平。

主题14:生态保护及城市绿化建设

重视对行政区域内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等特殊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将其列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中;

重视城市在周边地区植树造林等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大力推进城郊绿化,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建设绿化隔离带;

认真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实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

重视城市中心区绿化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城市道路绿化情况良好;

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公园设计突出植物景观,绿化面积符合标准,绿化种植植物群落富有特色,维护管理良好;

城市绿化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区域性的乡土树种、草种,加快新品种的研究和引种驯化,丰富植物物种;

城市广场以植物造景为主,乔、灌、花、草有机结合;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法规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建档立卡,责任落实,措施有力;

重视庭院绿化美化,城市全民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高;

新建居住小区和改造旧居住区重视绿化建设,小区绿化符合标准。

主题15:通过宣传、科普教育和科研成果促进人居环境改善

热心从事改善人居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改善人居环境领域积极进行宣传、科普教育工作,贡献突出、成效显著。

长期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的科研工作,其研究理论成果、科研成果,被证明确实有效,并已广泛传播,对人居环境的改善做出突出贡献。

主题16:推行建筑节能,建设节约型城镇

做好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订;

积极落实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要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节能技术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宣传培训;

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节水工作;

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和绿色建材的应用;

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小区)中得到规模化应用。

主题17:村庄整治

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安居乐业,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富有传统文化和乡土特色;

村内道路通畅硬化,饮用水质安全卫生,排水沟渠顺通实用,垃圾收集转运有序,新旧水塘洁净自然,厕所粪坑卫生无害,村民住房安全适用,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基层组织和村民活动场所配套。

整治后的村庄公共设施管理制度完善有效,村规民约健全,管理民主公开,各类公共设施运行与维护正常,具备持续发挥效益的能力。

村民具有参与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管理事务的责任意识,已初步具有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和风尚,相应的村民自主参与渠道明确,村集体和村民的责任清晰。

主题18:城市管理与市容环境治理建设

加强政府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城市管理工作达到全行业覆盖、全社会管理和全过程控制;

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服务热线,随时受理公众对城市管理问题的举报,城市管理监督和处置的各项制度健全;

积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体制,管理运行模式建设、系统建设和数据平台建设符合各项标准;

建立了目标明确、责权分明、关系协调、执法文明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机制;

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城市管理难点实行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附件4

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汪光焘(建设部部长)

副组长:仇保兴(建设部副部长)

成 员:李东序(城市建设司司长)

沈建忠(房地产业司司长)

唐 凯(城乡规划司司长)

李兵弟(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

何兴华(外事司司长)

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 任:李东序(兼)

副主任:陈蓁蓁(城市建设司副司长)

姜万荣(房地产业司副司长)

成 员:欧阳湘(村镇办处长)

郑广大(外事司处长)

方杰义(城市建设司助理调研员)

赵永革(城乡规划司副处长)

杨学安(人居中心信息办副主任)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项目实施方案

PPP项目实施方案是指政府为实施PPP项目编制的计划性文件,由于PPP项目涉及的政府部门较多,专业性较强,实施周期漫长,为保证PPP项目的顺利实施,政府或其授权主体有必要针对PPP项目拟定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的内容逐步推进PPP项目的实施。

根据《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部门可以根据经济社会情况发展需求,以及有关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特许经营项目建议等,提出特许经营项目实施方案。”因此,项目实施方案一般是由政府确定的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部门负责编制。而实施方案的内容,参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特许经营项目实施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实施机构;

(三)项目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实施进度,以及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标准等基本经济技术指标;

(四)投资回报、价格及其测算;

(五)可行性分析,即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效率的分析估算等;

(六)特许经营协议框架草案及特许经营期限;

(七)特许经营者应当具备的条件及选择方式;

(八)政府承诺和保障;

(九)特许经营期限届满后资产处置方式;

(十)应当明确的其他事项。”虽然特许经营属于PPP模式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操作模式,但其规定项目实施方案的内容涵盖了PPP项目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即实践中PPP项目实施方案一般包括项目概况、风险基本分配框架、项目运作方式、项目合作期限、交易机构、合同体系、监管架构及采购方式选择等内容。实施方案框架

一、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PPP项目概况

(一)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PPP项目基本情况

(二)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PPP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三)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PPP项目公司股权情况

二、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PPP项目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

(一)风险分担

1、政策风险

2、汇率风险

3、技术风险

4、财务风险

5、营运风险

6、环境风险

7、社会风险

8、法律风险

9、不可抗力风险

(二)利益共享

三、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PPP项目运作方式

实践中,常见的项目运作方式包括委托运营、管理合同、建设-运营-移交、建设-拥有-运营、转让-运营-移交和改建-运营-移交等形式。

PPP部分运作方式中共部门和私人部分关系图

四、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PPP项目合作期限

(一)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PPP项目合作期限的确定

(二)合作期限的形式

五、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PPP项目交易机构

交易结构是指实施PPP项目所设定的交易体系,主要包括项目投融资结构、回报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安排。

六、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PPP项目回报机制

回报机制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重要基础,不同的回报机制表明风险分配方案和收益回报的差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时,拟定回报机制对于PPP项目的实施至关重要,常见的回报机制包括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贴三种方式。

七、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PPP项目配套政策

(一)负责或协助获取项目相关土地权利的配套政策

(二)提供相关接连设施

(三)办理有关政府审批手续

(四)防止不必要的竞争性项目

八、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PPP项目合同体系

项目实施方案中的合同体系内容,是指政府在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时对构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关系的安排设想,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如何通过一系列合同合理构建双方的权利义务体系。常见的合同包括项目合同、股东合同、融资合同、工程承包合同、运营服务合同、原料供应合同、产品采购合同和保险合同等。

PPP项目常见基本合同体系及参与方

九、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PPP项目监管架构

监管架构是指政府在PPP项目中履行监督管理责任的体系。监管架构主要包括授权关系和监管方式。

十、河道治理与环境改善PPP项目采购方式选择

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的最终目的是进行PPP项目采购工作,推进PPP项目的实施。PPP项目采购,是指政府为达成权利义务平衡、物有所值的PPP项目合同,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完成PPP项目识别和准备等前期工作后,依法选择社会资本合作者的过程。

下载2017年改善城人居环境拟奖补PPP项目清单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年改善城人居环境拟奖补PPP项目清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