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分选技术
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分选技术
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生活垃圾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集市贸易与商业垃圾、公共场所垃圾、街道清扫垃圾及学校、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与城市化的迅速扩大,中国在超过美国后成为世界头号生活垃圾生产国。由此带来的生活垃圾任意堆放、大量侵占土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大量浪费等问题,己成为影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体,无沦是采取卫生填埋、堆肥,还是采取焚烧的处置技术方式,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改变垃圾的混杂性是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重要前提。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经验积累,己经形成了各自完整的分类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在德国80%的居民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德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玻璃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50%,纸张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41%,塑料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5%,纸板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三分之一:85%的美国人参与街道资源化利用的废物收集工作:加拿大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就己经开始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同收,并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垃圾分类同收系统:瑞士、奥地利人保护环境是非常自觉的,他们不需要任何“环境卫生条例”来约束,其生活垃圾分类自觉执行:我国的近邻日本是生活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国民是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其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目前己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律体系和分类后的垃圾分类处理处置体系。
无沦后期生活垃圾处理工艺路线焚烧、生化处理、填埋的技术如何纯熟过硬,实施如何严密合规,如果没有前端的有效分类,就都无法有序进行。我国关于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应用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最初重点关注垃圾的末端处理处置到90年代后期,生活垃圾管理逐渐由末端处置向全过程方向延仲、由单一处理方式向综合处理系统方向发展。生活垃圾分类的概念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中国,对国人而言己不再陌生:但真正落实起来,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在所有链条中的分类情况几乎都很混乱。中国经济向发达国家迅速靠拢的同时,环境水平却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近似。
自2000年我国确定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等八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至今,中国的生活垃圾分类己经走过了十余年,但生活垃圾分类似乎仍是一个口号。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生活垃圾收集方式都是混和收集,除试点城市外还有许多城市根本就没有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城市,市民和路人也做不到垃圾分类投放,即使分类投放,由于没有垃圾分拣中心,最后还是混合后运送至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在“2008中国固废高级沦坛”上,北京桑德环保集团王凯总工程师将“混合收集为主”的现状归纳为中国生活垃圾特性之一,这样的结沦不免让人大跌眼镜,难道那些分类同收桶仅仅只是摆设,生活垃圾分类的瓶颈何在?经分析,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可持续处理技术政策推行“步履缓慢”的原因主要包括:环保意识欠缺、宣传不够、成本太高、监管不严、投资集中于终端焚烧或填埋、缺少全程布局。尽管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在我国首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政府规章—《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于2011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当前国内背景下,随着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日益恶化,生活垃圾分类寻求突破势在必行。
我国目前需要的是更好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以使生活垃圾得到更有效更可靠的处理。但对生活垃圾分类,目前国内的研究工作投入太少。政府与分类者之间存在概念隔离,分类需要搞清楚要分千}一么,分出来后有稳定的去向,成本也能承受,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愿望。生活垃圾分类必须先易后难、逐步推进,通过规划沦证,逐步建立起分类同收系统,做好前期的公众教育,再通过立法来强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首先是要建立家庭有害类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对于厨余垃圾的分类行为应从容易的着手,逐步地推广,而且必须研究配套的步骤。
国外的生活垃圾分类有一个从头至尾的“全过程管理”,具备较为清晰详细的条例、法规、标准,这很值得借鉴。
2、垃圾分选技术
传统的生活垃圾分选方法主要有筛分、重选、风选、浮选、磁选、电选、静电分选、电磁分选及光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垃圾分选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2.1 筛分
筛分是依据固体废物的粒径不同,利用筛子将物料中小于筛孔的细粒物料透过筛面,而大于筛孔的粗粒物料留在筛面上,完成粗细物料的分离过程。筛分包括物料分层、细粒透筛两个阶段,物料分层是完成分离的条件,细粒透筛是分离的目的。筛分主要可筛分出垃圾中的纸张、塑料、玻璃等有用物质。该方法的优点是生活垃圾中有近90%的物质为易筛物,因而碰撞可以导致物质通过筛孔的可能性增大,使得分选效率上升;缺点是生活垃圾组分复杂及成分不规则,易导致分选效率有极大的波动。目前,应用于垃圾处理行业的筛分设备主要有张弛筛、滚筒筛和圆盘筛3类。张弛筛通过柔性网面的张弛运动实现粒径分级和自清筛面的功能,多用于含水率较高的生活垃圾小粒径组分的分离。滚筒筛按粒径分级和处理量的不同可分为单节单级、单节多级、双节多级的结构类型,设备通用性强,滚筒筛的效率较高,适合不同尺寸物料的分离,但需要拆换筛面。圆盘筛多用于生活垃圾的初、预筛,可以通过调节圆盘轴之间的距离适应不同尺寸物料的分离,且具有自净能力,无须另外的清理装置,但筛分过程中可能会有长绳类物料缠绕问题出现。
2.2 重力分选与风力分选
重力分选是根据固体废物中不同物质间的密度差异,颗粒群在运动介质中受重力、介质动力和机械力的作用,会发生结构松散及迁移分层,从而得到不同密度产品的分选过程。风力分选与重力分选的原理一致。其实施方法是以气体为分选介质,在气体流动的作用下,较轻的物料被向上吹向水平较远处,而重物料则由于惯性,只能在水平方向抛出较近的距离,这样固体废物颗粒即可按密度和粒度分离。风力分选适用于重物质与塑料的分选,但能耗偏大,尤其是在塑料分选的终处理中会表现出较低的分选率。这是因为分选机内气流复杂,且终处理时塑料纯度的波动性大,这种情况下,仅存在的较窄风速范围,使分选效率只能维持在80%左右。风选设备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垃圾中轻质物料(纸张、塑料薄膜等)的自动分选。按主体空间布置分为卧式风选机和立式风选机。卧式风选机结构简单、维修方便,但精度不高,常与破碎机和滚筒筛配合使用。立式风选机又可分为下鼓风、上抽风和鼓抽风结合等多种形式,具有占地面积小、布置灵活、分选精度高等特点。2.3 浮力分选
浮选原用于废旧塑料分选,主要针对表面性质不同的物料进行分选。该技术通过投加浮选剂,物料借助气泡的浮力作用,从物料的悬浮液中分离。浮选与物料表面性质有关,而与其密度无关。能浮出液面的物质,对空气的表面亲和力比对水的表面亲和力大。颗粒能否高效地附着在气泡上,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提高颗粒的表面疏水性。所以在浮选工艺中选择和使用浮选药剂是调整物料可浮性的主要外因。2.4 磁力分选
磁选原用于选矿工艺,主要针对磁性不同的物质进行分离。磁选有两种类型:一是传统磁选法,直接用于磁性和非磁性物质的分离。另一种是磁流体分选法,先将物料在磁场中按磁性差异分离,之后在似加重介质中按密度差异进行分离。当固体废物中各组分间的磁性差异小而密度或导电性差异较大时,采用磁流体可以进行高效分离。磁选技术相对成熟,现主要用于生活垃圾与焚烧灰渣中磁性物质的资源化回收。2.5 电力分选与静电分选
电力分选适用于分离导电性不同的导体、半导体和非导体。电力分选利用固体废物中各组分在高压电场中电性的差异而实现分选。将废物颗粒用给料斗均匀给入滚筒,颗粒随着滚筒的旋转而进入电晕电场区,此时导体和非导体都获得负电荷,因它们进入静电区时放电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电选法分离耗能较少,结构紧凑,对重选法无法分离的塑料易于分选,但该方法对分选物料的湿度及粒度要求较高。
静电分选主要针对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该技术通过不同种类的物料在一个容器中相互碰撞摩擦起电,使之分别带正负电,并从排料口排出,进入由正负电极形成的静电场,利用旋转电极使其产生静电感应,带正电的物料被吸到负电极一侧,从而实现分选。该类技术可将混合塑料分离成纯度达到99%以上的单类塑料。2.6 电磁分选
电磁分选技术一般应用于废旧电池分类。利用电磁传感器原理,按照电池的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进行分拣。当电池处于激励线圈产生的高频磁场,电池的不同结构和物质成分产生不同的涡流,此时探测线圈通过探测涡流在电磁场中产生的变化来鉴别电池的种类。电池的分类过去由人工完成,电磁传感器因为能快速鉴别电池的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因而效率可 大幅提高。2.7 光电分选
光电分选又称为颜色分选,原用于农业选种,主是利用物质表面的光反射特性不同来鉴别垃圾的种类。此技术要求对垃圾进行预分类,之后由给料系统将垃圾物料均匀输送给光检系统,光检系统通过光源照射,显示出物料的颜色及色调。若预选物料的颜色与背景颜色不同,高频气阀被驱动,利用高压气体将物体吹离原来的轨道使物料分离。光电分选法适合于块状垃圾的分选,对于破碎后的细颗粒物质,由于光谱中某些波段会发生偏移,难以分选。此外,也不宜分选厚度薄的片状垃圾或黑色垃圾。
光电分选设备是近年来国外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装备,目前在国内已有应用。光电分选多用于不同种类塑料的分离,但易受物料清洁程度、光谱差异显著性等影响。与光电分选原理类似的还有红外光分选机和颜色分选机,红外光分选机主要用于塑料瓶的分选,可将塑料分类为PVC(聚氯乙烯)、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PE(聚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颜色分选机主要用于玻璃瓶的分选,可利用瓶的透光性,根据其颜色将单行排列的瓶子进行分类。2.8 新分选技术
2.8.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技术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主要是因为混合塑料的再生利用需要较高的鉴别准确度发展起来的。利用有机物的不同官能团在红外光照射下会产生相应的光谱图,而这些红外光谱又各有不同,由此作为精确鉴定的依据。按红外光波长不同,将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划分为近红外分析技术(NIR)和中红外分析技术(MIR)。近红外区的波长范围为0.75-2.5 m,中红外区的波长范围为2.5-25 m。该技术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穿透试样的能力强,对体积大、光径长的物料(如塑料瓶)其谱图也可准确记录且重现性好。但NIR 一般不适于鉴别黑色或深色的塑料,且某些峰有时不清晰,需要一些新光源来克服这一缺点。2.8.2 图像识别技术
图像识别技术主要针对特定的垃圾进行分拣。该方法通过工业相机对目标区域不断进行拍摄,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当识别为特定形状及颜色物体时发出信号,继电器控制相应的气动电磁阀,使气流从喷嘴喷出,将颗粒吹至相应物体容器中,从而达到分拣的目的。图像处理技术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供料系统、图像识别算法及颗粒种类等。2.8.3 变重分选
变重分选是轻物质分选中的创新分选技术。该项技术根据塑料与纸等轻物质的亲水性差异,将一次风选后的混合物料在水池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通过液压系统对浸湿的垃圾进行挤压,大部分水分挤出后,混合物料的比重发生改变。纸等由于吸水性强,挤压后体积变小,密度增大;塑料的吸水性差,挤压后体积变化不大,密度几乎不增加。塑料与纸等物料的相对密度关系即可从均为轻物料转化为轻重物料的混合。此时进行二次风选,可将塑料和纸成功进行分离。该方法分选塑料工序少、节省投资,但会使垃圾的含水率发生改变。2.8.4 温度传感技术
现有的温度传感技术主要通过热源识别,利用X射线及热源将PVC 从混合塑料中识别出来。或通过温差识别出不同物体,利用各种塑料脆化温度不同,加热后于低温下通过热传感技术,可进行有选择地分选。同样的方法可适用于不同材质的固体垃圾。该分选技术可将生活垃圾大致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及金属,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实检方面还略显不足,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国内外背景
为什么要实行垃圾分类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您知道这些垃圾它们到哪里去了吗?它们通常是先被送到堆放场,然后再送去填埋。
垃圾填埋的费用是高昂的,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200元至300元人民币。而仅北京市日产垃圾就有12000吨,目前面积在36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在北京五环路以内有700多处,占地500多万平方米,每年在3-5%的速度增加。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产生着废弃物。
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了。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2500多万吨,1996年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1.16一吨,是1979年的4倍。这么大量的垃圾需要把多少土地变成填埋场?占地60公顷,日处理量为2000吨的阿苏卫填埋场仅能处理北京六分 之一 的垃圾,且在第11个年头就会被填满。被废弃的垃圾填埋场不复为耕地,也无法建成生活小区。
目前,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另一种垃圾处理方法就是焚烧。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不仅投资惊人,并且会增加二次污染的风险。二恶英这令人谈“恶”色变的剧毒致癌物质,就是垃圾焚烧后产生的主要气体成分之一。
此外,无论填埋还是焚烧,都是对资源无谓的浪费,我们不断地把有限的地球资源变成垃圾,又把他们埋掉或烧掉,我们将来的子孙在哪里生存?
难道我们对待垃就束手无策了吗?其实,办法是有的,这就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对于一向勤俭持家的中国人并不陌生。也许你还记得五六十年代回收废品的情景:牙膏皮攒起来回收,橘子皮用来制药,生物垃圾用来做堆肥,废布头,墨水瓶等等都能得到再利 分类后的垃圾,既避免了垃圾公害,又为工农业提供了原料。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也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走在大街上,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
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
居民对政府的垃圾分类工作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这不仅表现在他们每个人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耳熟能详;而且,在这里为垃圾分类处理出钱,就像为能饮用到洁净的自来水付费一样天经地义。
垃圾回收作为一种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回收产业正在全国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以美国3个城市巴尔的摩、华盛顿和里奇蒙为例,过去回收垃圾每处理1吨需要花40美圆,分类处理以后,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创造了5100个就业机会。在美国这3个城市只是很小的一个地区,其垃圾回收不仅节约了处理垃圾的费用,而且创造了5亿美圆的财富。
垃圾分类不仅是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的时尚,也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趋势。在巴西,许多社区都实行的垃圾分类,这位市长把市政大厅正门口的分类垃圾箱作为该市的荣耀。而附近的二十多个海滩,分类垃圾箱更像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菲律宾的一些地方,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为清洁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垃圾分类是这个运动中的主要内容。
不管穷国还是富国,垃圾分类都在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而在着方面曾经世界领先的中国,这好的传统却几乎丢失了。
别人向我们学会了捡,我们却从人家那里学会了扔。我们的生活好了起来,我们便不再吝啬卖破烂换回的那几毛钱,宁可把它们当垃圾扔掉。勤俭节约,废物利用,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似乎已经被颐堑颂谩R灾劣诮种械淖试幢涑闪艘蛔健?
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这一座座的垃圾山不都是我们一家一户亲手堆起来的吗?
我们又是垃圾的受害者,这些垃圾山吞噬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后果是要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来承受吗?
我们更应是垃圾公害的治理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垃圾分类来战胜垃圾公害。
1996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间组织地球村的帮助下,从这天起开始垃圾分类。最初的分类桶是家委会成员用省下的年终奖购置的。分类后的垃圾由家委会联系的小贩和企业来清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居民们从未中断。
作为民间垃圾分类的小小的火种,大乘巷居民的行动燃发了许多公民的热情,97年以来,北京的一些大学、中小学以及一些退休老人相继进行垃圾分类尝试。在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和一位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女博士的帮助下,这些“手拉手地球村”的孩子们还用回收换来的钱建立了一所学校。
市民和孩子们的行为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宣武区环卫局率先行动,于97年秋开始宣武区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试点工作。宣武区文明办和街道以及民间组织地球村给予积极配合。
99年4月23日,宣武区白纸坊的建功南里小区社区像过节一样热闹,中国首家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正式启动。从这天起,居民将改变垃圾混扔的方式而按照有机类,无机类和弃土类分类投放,政府环卫部门改变混运的方式而分类清运,分拣和回收。它意味着在这里丢失多年的老传统,终于被拣了回来。
在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有人曾经把垃圾比喻成放错地方的资源。让我们到宣武区再生资源分拣站看一看,垃圾一旦回到应有的位置,会有什么样的用处?
每天被我们丢弃的可乐瓶和被称为白色垃圾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盒,属于高分子聚合有机物,如果埋在地下的话,就是100年200年也烂不掉,它还会使土壤板结,降低土壤的肥力,甚至使土壤失去耕种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扔掉各种各样的废塑料。废塑料处理后还可制成纽扣、笔筒等用品。废塑料也是炼油的好原料。有人曾经形象地将它们比作“二次油田”。1吨废塑料至少能回炼600公斤的汽油和柴油。
在回收站,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废纸被送到这里,包括这些不起眼的小纸片……我们知道,好的纸张是用木材造成的,一吨废纸可再造700公斤好纸,可少砍17棵大树,还能减少生产纸浆过程中的水污染。
可是由于我国废纸的回收率还很低,只有20%左右,每年不得不大量进口废纸 仅96年就进口废纸137万吨。大家也许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洋垃圾”事件,那一船洋垃圾就是打着进口废纸的旗号混进来的。
洋垃圾被赶走了,却留下了反思,我们为什么要从别的国家进口废纸来做造纸的原料?为什么我们不能最大限度的回收废纸,而是听任他们混在垃圾里埋掉或者是烧掉?中国的林木资源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中国的江河湖泊已由于早制的污水排放而严重污染。如果按照每人每周扔掉各种废纸平均半公斤的话,那么仅北京一个城市一周就要扔掉废纸6000多吨。
中国有着回收废品的历史传统,我们过去回收废物,或许只是受贫困经济制约的不得已的手段;在逐渐富裕的今天,我们回收废纸,则是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我们所捡回来的不止是一张张的废纸,那是我们的子孙安身立命的森林和河流。
垃圾,只有在混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垃圾,一旦分类回收就都是宝贝,就连那种被成为微型杀手的废电池也是可以被化害为利的。在这个不起眼的照相馆,我们看到这样的废电池回收箱。而我们生活中用的电池,一般都含有汞或镉等有毒的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如果留在地下就很容易通过雨水的淋溶,进入到地下水当中。
这种污染是很难排除,生物学半衰期大概是30年,也就是你30年才能排出一半。因此这个对人的危害特别大。废电池里含有多种有用的金属矿才,回收利用的价值很高。
正因为废电池有严重的危害和特别的回收价值,许多国家严禁它们在与垃圾混置,日本的社区专门有这种黄色的桶,将纽扣电池等分别投放。
从97年以来,北京的一些市民和学生也行动起来,自发自觉地分类投放和搜集废电池,人民大学的青年志愿者还帮助京城一家连锁店设置了废电池回收箱。
作为对公民运动的积极回应,北京市环卫局成立了专门的废电池回收点,对废电池进行回收并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你知道什么是生物类垃圾吗?生物垃圾就是剩饭生菜,蛋壳果皮,采帮菜叶一类的厨房垃圾。这些看似无奇的废物可以作什么呢,原来它们却可以用来制造很好的有机肥料。像槐柏树小区里这台大纳梦生物垃圾处理机,就可以将生物垃圾烘干,粉碎,制成高效的有机肥料。居民可以用它种花养草。
用他们施种出的蔬菜,比起化肥食品来,既安全又健康,在超市还挺受欢迎。生物垃圾通常占了垃圾总量的40%,如果他们都能变成有机肥,既省下用做填埋场的土地,又节约运送他们的车辆和能源,还防止他们滋生蚊蝇和细菌。有关专家商量建议政府在所有的小区安装上生物垃圾处理机并在新建小区建立处理生物垃圾的工作房。
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看到,垃圾分类创造的是一个无垃圾的社会,一个使资源循环再生的社会,而这一切只需要我们的举手之劳。
第三篇:国内外垃圾分类的经验
、国内外垃圾分类的经验
国际上通常把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分为粗分类和细分类。粗分类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主要是大类粗分,路边回收。即将生活垃圾简单的分类为办公垃圾(纸张废品比较多),餐饮垃圾(有机垃圾比较多)、居民垃圾等,由居民分类收集送至路边分类投放。专业公司从路边收集点统一收集后,集中采用机械化再次分拣。细分类以日本为代表,推崇循环经济和源头减量理念,依靠立法强制推动,制定实施了完备的垃圾分类法规体系。日本的垃圾分类从回收到最终处理几乎完全由政府负责,垃圾细分类多达几十种,而且要求全民参与,居民按标准细分,采用定时、定点和定类的方式由专业公司分类收集利用。
各国垃圾分类大多具有以下特点:(1)法制健全,管理科学。各国重视垃圾分类立法。基本上做到了对各种垃圾分类具有严格明晰的规定和指引,同时对违反垃圾分类的行为处罚相当严格。政府在垃圾分类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社会参与程度非常高。(2)设施完善,投放方便。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设施比较完备,而且布点合理,具备人性化的特点。如在日本,垃圾分类设施配备到各个小区,种类达几十种,同时严格要求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在超市等大型公共场所专门设立废弃物等回收点。(3)垃圾资源化产业成熟完备。在发达国家,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下形成企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垃圾产业体系,有的城市甚至已实现了垃圾的零排放。(4)重视宣传教育。国外大多数国家把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就开展全民普及教育。垃圾分类手册发放到户,各种宣传资料在公众场所随处可见。
两市基本是按照源头粗分原则分“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其它垃圾”三类。两市都在大力推广居住小区的垃圾分类,并鼓励社区和机团安装厨余垃圾机就地单独处理餐饮垃圾。目前上海有450个小区、北京有1827个居住区推行了垃圾分类。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完善的市场体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今后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紧紧围绕建设“首善之区”的任务,抓好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以街道(社区)为中心,规范物资回收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市场化运作、法制化监管”的管理机制,建设“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垃圾循环利用模式,在全社会推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主要目标: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力争到2014年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80%以上,资源回收率达到30%。用2年左右在学校、社区,5年左右在全市普及生活垃圾分类。
一是建立指导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机构。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配合协作。建议市政府成立生活垃圾减量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由环卫、经贸委、供销社、环保、法制、城管、教育、共青团、宣传、规划、国土、工商、税务、公安、消防等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二是做好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从源头抓好垃圾分类、减量,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实现节能减排,切实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是当务之急。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参与,但必须由政府来主导,由强制性的法规制度保障实施,并由政府研究出台相关的奖励措施。
三是建立和规范废品回收体系。废品回收是当前最具广州特色、也是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必须抓好废品回收系统的规范建设。建议采用“行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所在街(镇)为主,并联合城管、工商、环保、环卫、公安、消防等部门加强行业整顿,建设一批规范的废品回收站(点),逐步淘汰不符合条件的回收站(点),力争5年内完成回收站(点)的规划布点建设,建立起以街道社区的网格化的废品回收体系。四是积极推进街道、社区的垃圾分类普及工作。要在现有试点基础上,总结推广经验,创新分类方式,推动实施垃圾分类全民行动计划,在各区(县级市)、街(镇)和社区普及垃圾分类。同时,应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市市容环卫局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牵头协调,负责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规划及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垃圾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城市管理目标。积极筹建餐厨垃圾回收处理厂。加强对余泥渣土的综合利用。
第四篇:垃圾分选主要方法
垃圾分选主要方法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垃圾分选技术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技术,对于资源的再利用以及垃圾处理后续处理链条来说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并且尤其是垃圾焚烧这链条里,分选技术尤为重要。垃圾分选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资源的再利用,而且也可以提高垃圾焚烧效率。
垃圾分选技术针对不同废弃物,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北极星节能环保网将垃圾分选的主要技术进行了整理,垃圾分选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风力分选
风力分选的基本原理是气流将较轻的物料向上带走或水平方向带向较远的地方,而重物料则由于上升气流不能支持它们而沉降,或由于惯性在水平方向抛出较近的距离。风力分选过程是以各种固体颗粒在空气中的沉降规律为基础的。风选主要是回收纸张、塑料等可回收利用成分。
二、磁选
磁选技术主要应用于对于矿产资源的分类,磁选的工作原理是待选别的物料给入磁选机的分选空间后,受到磁力和其他机械力(如重力、离心力、摩擦力、介质阻力等)的共同作用。
三、弹跳分选
弹跳分选机是针对经过粗破碎后垃圾中的无机颗粒分选而设计的带有分离功能的输送设备。该机是利用破碎后垃圾物料特性,输送皮带设计弹跳功能在一面输送物料的同时把无机颗粒或其他硬性颗粒物弹跳分离出来,被分离出的颗粒物与输送物料成反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分选的目的。弹跳分选主要是选出电池、陶瓷、砖石等成分。
四、密度分选
主要是根据物体的密度进行分选,将不同密度值的垃圾进行分类。
五、自动分选
生活垃圾自动分选技术是国内目前相对成熟的垃圾分选技术,该技术结合了机械、自动控制、微生物等手段,采用了独创的流体环境下机械生物分选方法与装置、污水综合湿地处理循环利用技术、TR微生物除害等技术,整个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极少有人工直接参与,整套系统共有22个分类出口,可将混合生活垃圾分类(或分离)成超大件垃圾、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塑料和泡沫材料、柔性条块物、可腐有机物、不可腐有机物、砖石玻璃、泥沙、废电池、填埋物等11种物质,垃圾资源化率达到85%以上,而且处理工程中的污水、粉尘和细菌、病毒都得到了处理和控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选技术水平,还要对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自动分选技术进行优化和设备创新,提高其分选效率和分选精度,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和运行能耗、物耗和管理投入。如果采用优化创新后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分选技术,能够将垃圾中90%以上的成分进行资源化利用,大大较少垃圾的填埋量,延长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垃圾分选技术为垃圾处理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这一目标提供更大的可能。
第五篇: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暨 南 大 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学
院:
人文学院
学
系:
专
业:
行政管理(城市管理方向)
课程名称:
城市发展前沿专题
学生姓名:
冯颖欣
学
号:
2011052273
指导教师:
李琴
2013年 月 日
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2011年广州生活垃圾日均产量约1.8万吨,日均处理垃圾1.38万吨,而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为1.4万吨,其中91%靠填埋。2009年番禺大石数百名业主发起签名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抗议活动,引发广州垃圾焚烧厂选址的热议。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一方面,民众每天所产生的垃圾量远多于城市处理垃圾的能力,而另一方面,民众对建立垃圾焚烧厂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垃圾产生得快,但处理得慢。如果仅采用堆填的方式,垃圾占用宝贵土地的土资源。如果采用焚烧垃圾的方式,居民则担心其有毒气体会影响身体健康。两方面的矛盾所造成的垃圾围城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而在宝岛台湾,情况恰恰相反。在北投垃圾焚化厂却身穿彩虹图案,与它的观景台和360°全玻璃幕墙旋转餐厅构成了北投的标志性建筑。同是垃圾焚化厂,却有不一样的宿命。台湾民众与广州民众对于垃圾焚烧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折射出两地不同的垃圾处理方式。中国大陆的其他城市是如何处理垃圾的?台湾等在处理垃圾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地区和国家对于我国大陆城市有什么启示?
国内已有学者开始探讨各地处理垃圾的方式。黄奕潆(2011)在《台湾 垃圾变黄金》一文中介绍了台湾因为垃圾分类回收得当,垃圾总量减少且创造了2万个就业机会和95.6亿元新台币的回收再生产值[1]。王伟(2010)在《苏州:让餐厨垃圾变成循环资源》中介绍了苏州对地沟油的有效利用,构建餐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公司采用高温湿热处理和生物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将餐厨垃圾化为生物柴油、沼气和蛋白饲料,为其他城市处理餐厨垃圾提供一个模式[2]。刘新宇(2008)提出了上海垃圾分类迟迟难以推广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居民原先有积极性,但随着后续的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没有跟上,使居民觉得分类收集毫无意义[3]。许焕岗(2009)在参观斯德哥尔摩餐厨垃圾设备后介绍斯德哥尔摩如何处理餐厨垃圾,并提出中国的餐余垃圾由于分类处理的欠缺,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需要进行科技攻关,并且需要考虑技术的实用性、适用性和推广性[4]。戴宏民(2002)在《德国DSD系统和循环经济》一文中介绍了德国DSD系统的组织运作和垃圾分离去处,并提出了“必须深化对废弃物资源化的认识”、“通过国家立法和强制执行确立废弃物资源化”和“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机构”三个建议[5]。可见,较少的文章总结了几个国家或地区垃圾分类处理的模式和启示。
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下面,笔者选取垃圾处理取得一定成功的上海和苏州,选取台湾、德国和斯德哥尔摩作为成功处理垃圾的案例,结合国外国内的例子,总结其可行性和局限性,进而归纳总结几点启示。
一、国内案例
(一)上海:经济利益推动垃圾分类
早在2011年5月上海就推出了“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6]的活动,如今,末端处理的生活垃圾较以前日均减少两三千吨。
政府发放厨余垃圾袋和普通的垃圾袋。居民在自家进行垃圾分类。在上海垃圾分类居民小区里,有五个垃圾桶,分别是咖啡色的“厨余果皮”、黑色的“其他垃圾”,绿色的“玻璃”、红色的“有害垃圾”和蓝色的“可回收垃圾”[6]。居民把垃圾带扔到相应的垃圾桶里,最后物业单位的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完成垃圾分类这个环节后,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废旧纸、塑料瓶罐鼓励保洁员回收,出售后所得费用归保洁员所有。而废玻璃由于价值低,则由市容环卫承担收运处置工作,有害垃圾交售给上海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和上海电子废弃物交投中心等地专项处置,厨余垃圾则在加工后作为肥料出售,其他垃圾则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7]。
为了帮助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如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垃圾分类投放积分换礼活动。居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等活动获得绿色账户积分,从而在网上换取日用品甚至公园门票等。政府还和光大银行合作推出了“阳光阿拉环保IC卡”[8],将积分直接换成人民币。
上海市推动垃圾分类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政府利用经济利益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一方面,通过设置“阳光阿拉环保IC卡”和开展积分换礼品活动等调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废品出售后其费用归小区保洁员所得也调动了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和进行废品回收的积极性。其次,垃圾桶的设置方便居民投放垃圾袋。垃圾桶采用不同的颜色标识且分类较为细致,而不是采用目前街道上常见的仅用文字标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居民在投放垃圾时不需要走太近即可分辨出应该投哪个垃圾
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桶。长年累月下来,居民形成条件反射,无论在街上或是小区内,见到五种颜色的垃圾桶即知道相应的分类,这有助于居民养成分类垃圾的习惯。
然而,经济利益推动垃圾分类也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比如,市容部门调查发现旧小区的垃圾分类准确率高,而高档小区的垃圾分类准确率低。在旧小区,居民的经济条件相对于高档小区的较差,积分换日用品的活动对这类居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对于高档小区的居民来说,一方面,经济条件较好,积分换日用品的活动对其吸引力下降,另一方面,这类高档小区多雇用保姆搭理家务事,保姆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有限。因此,单一地利用经济利益推动垃圾分类不具有普及意义,仅适用于一部分居民。此外,积分换日用品活动的背后需要源源不断资金的支持。如果一个地区财政收入较少,在长期内,难保资金的充足供应。
(二)苏州:氛围推动垃圾分类
同样是积极推动垃圾分类的城市还有苏州。2010年苏州政府提出了“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的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9],按部就班,步步推行垃圾分类。各行政区可选择三分法(把垃圾分为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或四分法(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另外,在广场、公园、影剧院等大型公共场所设置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两类收集容器,在合适的场所设置有害垃圾收集箱,在餐厅、食堂等公共场所设置厨余垃圾收集点。
不同于上海,苏州在推行垃圾分类时着重营造氛围。同样开展积分兑换礼品制度,苏州推行时更增添了一份人情味。比如,在苏州的养一社区,回收点旁边设置了一间爱心小屋[10]。居民到爱心小屋可以选择有价交换或无偿捐献废报纸、书本等,社区根据所回收物品的费用,向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结算,注入“爱心小屋爱心基金”,帮助辖区内的困难群众。爱心小屋里的居民还会改造废品成为精品,用于出售或装饰社区。如在废弃玻璃瓶内放置泥土和植物装饰社区,玻璃瓶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了推动环保与慈善结合的活动,社区还制定了一个慈善积分制度。社区为无偿捐献废品的爱心人士建立爱心档案,废品的价格兑换成积分,登记在积分卡上,在年末评出社区
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星级环保居民,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如理发、眼睛修护服务、电脑维修服务等,积分第一名的居民更获得爱心荣誉证书及奖励,并在爱心墙上签名和贴上自己的照片[11]。除了爱心小屋外,政府还聘请小区的大妈大爷为垃圾分类指导员,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指导员接受相应培训和指导后上岗服务,在垃圾收集点和上门宣传[12]。此外,有点小区还制作了垃圾桶语音提示器[13]、垃圾分类手册和宣传展板,垃圾志愿者也到街上分发垃圾分类手册,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指导[14]。
苏州推动垃圾分类的方式充满了人情味。首先,爱心小屋是环保和慈善的完美结合,垃圾分类不仅仅是单薄的环保,增添慈善后变得更立体,也扩大了关注人群和受益人群。爱心小屋成立之前,一方面,可能只有社会环保组织大力推动垃圾分类,加入慈善元素后,慈善组织也会成为推动垃圾分类实行的一份子。另一方面,不仅城市的环保事业得到发展,有助于垃圾围城问题的解决,同时,本辖区内的贫苦群众也得到了帮助。其次,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设置发挥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在小区内营造了垃圾分类的氛围。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在小区中,热心的大妈大爷熟悉小区居民和事情,由他们承担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责任,能够方便、顺利地开展工作,向居民提供垃圾分类的信息。同时,这个做法也能解决这类人群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最后,垃圾桶语音提示器、垃圾分类手册和宣传展板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宣传方法,从视觉和听觉上展开宣传攻势。
然而,爱心小屋和垃圾分类指导员存在的基础是小区有一定的热心居民,而不是潮汐群体如白领族。如果一个小区以白领为主,那么爱心小屋和垃圾分类指导员在这些小区存在的可能性较小。此外,垃圾桶语音提示器、宣传展板等都需要政府较大资金的投入。
二、其他国家或地区案例
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一)台湾:将循环利用进行到底
台湾地区人均每天垃圾产生量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1.143公斤减至2011年的0.35公斤,其垃圾处理方法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
在台湾,每晚在特定的一个时间,黄色双箱式压缩垃圾车和白色资源回收车准时到达居民区,居民把受众蓝色的垃圾袋扔进垃圾车,其他垃圾则对应地放入回收车的“一般类(瓶罐等)”“废纸类”“干净塑胶类”“养猪”等字样的垃圾桶中。垃圾回收完毕后,资源回收队会对垃圾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并按照类别整齐摆放。厨余垃圾分为猪可食用和堆肥类。猪可食用的厨余会出售给养猪户,堆肥类厨余则变为肥力或土壤改良剂。而废弃的家具、自行车等体积较大的回收物则按照“免费回收、修复再生、低价贱卖”的模式处理。最后,那些不可回收的垃圾会被焚烧。焚烧所排放的气体经过系统处理后,实现无害化达标排放。
台湾处理垃圾分类的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家庭垃圾不落地收集[16]。这个是指在居民区无垃圾桶,居民直接将垃圾投放到准时上门的垃圾车,从而减少了一般城市中随处可见、臭不可闻的垃圾堆和垃圾桶。第二个特点是价格机制。一方面,在分类之前,垃圾清洁运费按居民用水量计算,与垃圾数量无关,而分类后,可回收的垃圾免清洁运费,而不可回收的垃圾需要用付费的蓝色袋子装好。如果被发现混杂垃圾,则会有罚款的惩罚。因此,居民有动力将垃圾仔细分类,一方面能不用担心罚款问题,另一方面减少家庭在垃圾方面的支出。第三个特点是变废为宝。第一个宝是钱。2012年台北市销售再生家具收入近1290万元,养猪厨余收入逾750万元,变卖其他各类回收废弃物收入逾6687万元[16]。猪可食用厨余出售给养猪户,堆肥类厨余经过处理后变成肥料或土壤改良剂,而要废弃的家具经过回收队师傅对其进行拆解、翻新,以同类产品市价的30%出售。这些一点一滴不起眼的处理累积起来就是一笔财富,原本是人们眼中的垃圾此刻通过分类而变成了金钱。第二个宝是焚烧垃圾后的剩余物。焚化炉与锅炉、蒸汽涡轮结合发电,一部分售给电力公司,一部分焚化厂自用。而焚化时所产生的热能加热游泳池,为居民提供免费的温水游泳池。焚化后剩下的底渣用于铺路,飞灰作为水泥厂的原料。
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第四个特点是环环相扣。最后垃圾焚烧的顺利进行全赖于前面各个环节的有效进行。在第一个环节,居民的有效分类,第二个环节,清洁队员的再次分类,最后可再利用的资源和不可燃烧资源已经从焚烧垃圾中被剔除,需要焚烧的垃圾量比原来大大减少,因此,其造成的污染也相应减少。最后一个特点是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而这正是最关键的问题。台湾政府一方面加大处罚力度,对于乱丢垃圾、投放混杂垃圾的人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加大教育力度如在学校教育中增添垃圾分类,孩子监督家长进行垃圾分类。外加上社会上环保志愿者指导人们进行垃圾分类。长期以往,垃圾分类的意识深入人心。
然而,正如上面所分析的,台湾垃圾分类的成功归因于民众的意识和政府的严厉监管,且台湾人口和土地面积都比中国小,推行政策和实施监管都比较容易。而台湾民众对待垃圾焚化厂的态度与中国的大有不同则归因于前面各个环节的有效执行。如果第一个环节民众没有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正确率低,则会加大第二个环节清洁队员二次分拣的难度。如果清洁队员没有责任心,或欠缺所具备的知识,那么第三个环节焚烧、填埋垃圾的效率进一步降低。第一,玻璃进入焚化炉会粘结炉排,引发机械故障;第二,垃圾中的塑料制品和含盐分较多的厨余垃圾正式垃圾焚烧产生二噁英的罪魁祸首;第三,厨余果皮的纯度需要达到90%以上才能进入湿垃圾处理设施进行生态处置,制作成猪食或肥料。每个环节都需要监管,需要投入人力财力,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而相比于中国,对于有污染的企业的整治力度小,对于培养居民环保意识的努力还有待提高,相关的立法还不够完善。一个国家需要整治垃圾围城的问题,首先,政府就需要带头作用,营造一股人人分类垃圾氛围,通过硬性做法如随手扔垃圾会被罚款和软性做法如在学校就教育孩子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相结合,铺天盖地、真真切切、按部就班地落实各个环节,并进行有力的监管,这样,垃圾围城问题
(二)斯德哥尔摩:处理垃圾电子化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欧洲的绿色首都。而其中的汉马碧更是一个职能生态小区。但是,在15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垃圾场。但经过政府的改造后,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这里成了职能生态小区。
居民家里的残羹剩饭等有机垃圾都要装进一个免费得到的小纸袋里。家里煮饭所用的沼气其中有一半就是通过这些有机垃圾发酵而来的。人们把垃圾分门别类地放进街上的电子垃圾桶。垃圾桶的阀门和地下管网相连,阀门打开的时候,垃圾就会被真空吸入到沼气池或者垃圾发电站,垃圾产生的沼气或电能就成了人们煮饭、公交车的能源。这个全程都由电脑控制。而小区内有一个像博物馆一样的玻璃屋,里面的展示区以各种形式向人们灌输垃圾分类的概念并帮助人们进行垃圾分类,而小区先进设施的建设也让大家了解这是很重要的一环[17]。斯德哥尔摩实行“谁生产谁回收”原则,因此在商店里有回收塑料品、包装箱的回收装置,售后服务延伸到环保领域[18]。
一方面,高科技使得斯德哥尔摩的垃圾回收利用落到了实处。垃圾桶能够自动运输垃圾至指定的地方,减少了人力的资本,且垃圾输送更有效率,垃圾桶肮脏、臭气冲天的形象也被洁净的垃圾桶所替代。焚烧时所产生的热能得到了利用,垃圾堆填所产生的沼气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能源。另一方面,斯德哥尔摩也下功夫培养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人们能在参观玻璃屋的同时学到了垃圾分量的相关知识,这种方法比生硬的宣传更有效。而小区先进设施大规模地建设本身就起着一个宣传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提醒人们小区现在真真切切需要进行垃圾分类。此外,垃圾分类各个环节体现了城市设计者的用心。比如,装残羹剩饭等有机垃圾的小纸袋免费发放,鼓励居民分类垃圾,且纸袋面积小,方便人们带上街扔垃圾,同时也因为容量小,纸袋不会发出恶臭。
然而,斯德哥尔摩处理垃圾的方法或许只适用于新建设的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城市。地下垃圾运输管道的铺设需要破坏水泥路,大范围地铺设,这无疑会造成交通不便,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同时又需要一大笔资金做支持。即使具备了资金条件,科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何铺设地下管网才能有序整洁?如何利用真空的吸力运输垃圾?运送垃圾后如何检查垃圾分类的准确率?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技术的支持。虽然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学习斯德哥尔摩让人们喜欢上垃圾分类的做法,让垃圾分类不仅是一种环保的理念,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还成为了时尚的理念。玻璃屋的讨巧,里面各个展示区的设计,都体现了一座城市政府治理垃圾问题的的用心。
(三)德国:DSD系统
德国DSD废弃物回收系统是目前欧洲各国回收系统的代表。德国《包装废物条例》规定如果包装类废物的回收利用率没有达到政府的要求,那么产品将不能在市场销售。因此,德国包装业协会成立了DSD系统。DSD由95家生产商、销售商在于1990年底自发组织成立。在DSD的会员中,生产商从DSD中购买绿点,包装产品的制造商就把包装卖给生产企业,生产商在包装上印刷绿点,交给商店销售,消费者消费后把废弃的包装扔进由DSD制作的垃圾桶中。DSD收集废弃包装后,运到再生工厂,再生工厂再生原料或其他产品,最后产品制造商凭借着这些原料再生产包装。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一次性包装的循环利用过程[19]。而对于非生态友好的一次性包装上,就采用押金制度。公司与生产商签订合同,生产商在包装上贴好标志,生产商根据发放包装的数量预先支付押金给系统公司,消费者把废弃包装放到公司的回收点获得押金。在这个过程中,公司通过公司替消费者预付押金,消费者只有把废弃包装放到回收点才能获得押金,否则,消费者就需要为他的不环保付出代价[20]。
德国处理废弃包装的方式和前几个国家或地区处理方式大有不同。首先,德国承担垃圾处理的是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通过与生产商和销售商签约,把回收废弃包装落到实处。对于可以循环利用的,DSD串合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和再生工厂四个主体,保证每个环节不会遗留废弃包装,促进、监督各个环节。而对于生态不友好的一次性包装,DSD通过把押金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消费者把废弃包装放在特点的回收站以获取押金。其次,德国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虽然中国也出台了关于污水排放的限制条例,但是企业通过与有关部门的公关,依然排放大量的污水,污染江河。然而,在德国,除了执法有力之外,包装协会组织生产商和销售商共同商讨方法,如何更有效率地遵守法律。因此,绿点的普及以及押金制度的实施一方
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面需要政府的有力监督,另一方面需要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配合。
然而,如果把绿点和押金制度引入中国,还需要几个问题。第一,执法需要有力。政府需要严格贯彻执行环保法律并加强检查和监督,加大惩罚力度。只有企业的违法成本高于遵纪守法的成本,企业才会选择遵守相关法律。或政府可以制定法律把处理一次性包装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就如同增值税或进口关税一般,通过提高价格,抑制消费需求,从而减少不环保的一次性包装的运用。第二,包装协会或环保组织需要承担重任。在法律得以严格贯彻执行的前提下,行业协会需要发挥带头作用,联合行业里的企业,制定回收废弃包装的方法。企业可以设计简便包装,既降低了包装成本,也遵守相关法律。
三、启示
中国不能照搬上述的五个案例处理垃圾的方法,但可以取各自所长,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处理垃圾的方法。以下,是这五个案例的一些启示:
首先,防患于未然。台湾和斯德哥尔摩都是在经历了垃圾围城的危机后,当地政府才下定决心处理城市的垃圾问题。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城市也需要经历了垃圾围城危机后才有需要解决处理垃圾问题,防患于未然最重要。而且,居民环保意识的培养、分类垃圾习惯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当危机出现的时候,才拍脑袋要解决问题,短时间内恐怕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危机还在暗地里发展的时候,政府就需要下定决心解决垃圾问题。
第二,完善相关法律并认真贯彻落实。一方面,国家关于垃圾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而关于垃圾分类有则有如下条例:“第十五条 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逐步实行分类投放、收集和运输。具体办法,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地区实际制定。”、“第十六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地点、时间等要求,将生活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容器或者收集场所。”可见,国家关于垃圾分类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比如,垃圾应该分为哪几类?相关的垃圾应该如何处理?处理合格标准是什么?国家关于垃圾具体分类的规定是由地方政府规定。然而,在中国一个人口流动性非常强的国家,如果每个城市垃圾分类的方法都不
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一样,流动人口每去到一个城市就需要适应这一个城市垃圾分类的方法,随着迁移的次数多了,流动人员难免会混淆垃圾分类的方法,从而降低了垃圾分类的准确度。因此,国家需要将法律的条款细节化,统一垃圾的种类。另一方面,完善法律后,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法律。但常见的是政务不出中南海。如果以社区为单位,则需要在居委会中聘请专管垃圾的工作人员以保证法律的实施到位。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居委会的事务较多,如果在目前工作数量的基础上,在加上垃圾分类的任务,那么,居委会会保量而不保质。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如果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居民垃圾分类将会停留在一个表层,自然,法律也无法得到有效贯彻。
第三,软硬兼施。这一点启示是针对居民分类垃圾而言。硬是指促成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手法要硬。
硬手法可以分为利益杠杆和惩罚机制。就利益杠杆而言,笔者认为积分换取礼品的制度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可以在小区垃圾桶旁边放置一个类似于自动售卖机的机器,当居民需要购买垃圾袋时,可以通过刷卡得到相应的垃圾袋,而垃圾袋上面以条码的方式备注居民的信息,实行垃圾袋的实名制。装有害垃圾等不能回收或不能焚烧需要通过填埋而解决的垃圾袋在派发超过一定数量后需要额外的收费以限制该类垃圾的投放,以免影响环境。同时,一个月内使用垃圾袋数量少的用户可以得到积分奖励。过度使用成本上升,减少使用成本下降,以这种利益杠杆调节居民产生垃圾的数量。此外,还能够抑制对过度包装产品的需求,因为居民需要为这样的过度包装而付出经济代价。而就惩罚机制而言,在二次分拣中被发现垃圾混乱放置的用户需要支付额外的垃圾重新分类费用。如台湾的机制一般,垃圾分类得越不仔细,居民所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越大。最后,费用差问题。小区里售卖的垃圾袋的价格应该比市面普通垃圾袋的低,垃圾分类没有额外的经济成本甚至成本降低,这样,激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垃圾袋可以通过废塑料瓶的再生产而得来。在惩罚方面,罚金的设计应该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定,并且不能过低。如果罚金过低,居民的经济成本没有增加则发挥不了警示的作用。此外,罚金可以用作购买礼品的资金,最大限度地保持整个过程中资金的稳定性,节省开支。把垃圾分类运行机制设计得新奇特别,首先就可以吸引居民的注意力。
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而积分兑换礼品可以使垃圾分类更有活力而不是单调。
软手法则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首先,政府要塑造一种全民都在垃圾分类的氛围,使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潮流。这个可以通过增加公益广告和活动来制造。一个广告的“单曲循环”有助于居民加深垃圾分类的印象。形成单曲循环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加广告播放的次数。二是通过一些顺口溜,或特别的广告方式来加深人们的印象。而活动则需要居委会组织。一般在社区参与活动的对象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和中年人很少参加。但举办垃圾分类活动的目的不在于硬性要求全部人参加,而在于每家每户有一个知道垃圾分类的人,笔者在此称为种子。这些种子在日常生活中,将垃圾分类的知识传播给家人,从而家人也间接了参与活动。并不是仅仅是老年人才能成为种子,小学生、中学生在平常学习中接收了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后氛围塑造后,同样可以发挥种子的作用。其次,政府需要把垃圾分类精品化。但垃圾分类氛围形成后,人们开始关注垃圾分类,这时,如果能够推出一些如斯德哥尔摩玻璃屋、苏州的爱心小屋等把垃圾分类精品化的展览活动,人们将会乐于去尝试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在人们的印象中通常都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但如果能让这件麻烦的事情与精致、爱心、慈善等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垃圾分类将不再是一件麻烦事,而会成为一种环保时尚、充满爱心的生活方式。
第三,以实力说话。如果居民能够很好地完成垃圾分类,社区里的清洁员也能负责任地完成二次分拣,那么最后需要焚烧或填埋的垃圾数量就会大大减少。但是,即使需要焚烧的垃圾数量减少了,焚烧厂依然需要运作,即政府总要选一个地方建设焚烧厂,附近的居民总会对选址有异议。此时,政府需要用实力说话。当然,用实力说话的前提是处理垃圾的技术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然而,这个“一定的水平”并不抽象,正如在台湾的案例中,垃圾中厨余果皮和塑料品被剔除干净,焚烧炉的温度只要达到850°,具备这两个条件的话焚烧垃圾就不会产生二噁英。为了增强民众的信心,政府还可以在焚烧厂附近设置空气监测站,欢迎人们监督。在初期,还不能把焚烧厂建设成想北投垃圾焚烧厂一样漂亮,但至少,政府需要让人们不抗拒垃圾焚烧厂。
第四,把循环利用进行到底。像德国,把塑料瓶分出来后交给再生厂生产再
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生原料制作塑料瓶或其他产品。而居委会就可以和再生厂合作,把塑料品生成再生原料后制作垃圾袋等。一方面这个可以降低居民垃圾分类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塑料品的循环利用。此外,厨余垃圾可以仿照台湾的做法,制作成猪食或肥料。焚烧所产生的热能则可以仿照斯德哥尔摩的方式,变化成电能,供居民生活和公交系统。废弃玻璃瓶可以制作成精品,出售或用作慈善用途。这些循环利用的方法能够让垃圾分类变得实用。以前垃圾分类给人们的印象通常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是垃圾分类后去哪里,用作什么,人们了解甚少,因此,如果能够在垃圾分类后把二次资源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那么人们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会相应地提高。
第五,关于街道垃圾分类难度大的问题。台湾是采取把垃圾带回家分类完毕后再送上垃圾车,而德国采取的是DSD系统,居民饮料瓶等投入到特定的回收站能够获取押金。高晓松曾在节目里提到他到日本参加音乐节时,狂欢两个小时后地上没有一片纸片。音乐节在12点结束,日本人很有耐心地排队把垃圾分门别类地投进垃圾箱,足足到凌晨2点。当然,这是在日本人已经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的前提下才可以发生。而在中国,不妨尝试把垃圾带回家的做法。由于目前居民对垃圾如何分类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在街上,特别是在情急之下,可能会分类错误。这种分类错误不仅会加大人力去进行街道垃圾的二次分拣,而且还找不出“凶手”。如果居民能够把垃圾带回家,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可以提高,因为小区内居民投放垃圾是实名制,具有惩罚制度的约束,居民在分类垃圾时就会更加仔细。当然,前提是街道上有人监督是否有人随地乱扔垃圾。像香港一样,随地扔垃圾会被罚款。
第六,垃圾产业化,成为新产业。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过程中,有许多环节都暗藏着发财致富的机会。比如说,对于居民废弃的家具,政府把现有搜集破旧家具如电视机、洗衣机的工作人员组织起来,进行规范,链接好搜集完毕的家具应该如何翻新再投放到二手市场。政府需要在破旧家具搜集者、翻新工厂和二手市场中架起桥梁,使原本分散的个体组合起来成为一条二手家具的产业链,创造就业岗位和财富。这种做法同样适用于塑料瓶、旧书等物品。
综上所述,当务之急是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并认真贯彻落实,在培养居民垃圾
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分类意识和习惯方面要软硬兼施,通过提高处理垃圾的科技水平和加强二次资源的运用,树立居民对垃圾分类及处理的信心。只有政府、居民和企业齐心协力才能很好的解决垃圾围城的问题。
浅析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奕潆.台湾 垃圾变黄金[J].中国市场.2011-6 王伟.苏州:让餐厨垃圾变成循环资源[N].工人日报.2010-8-8 刘新宇.上海垃圾分类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观察.2008-6 戴宏民.德国DSD系统和循环经济[J].中国包装.2002-12 许焕岗.参观斯德哥尔摩市餐厨垃圾设备有感[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9-10 孙小静.上海垃圾分类3年日平均减少逾两千吨[N].人民日报.2013-6-13 郭剑烽.上海垃圾分类推行十余年 有望纳入法制化管理[N].新民晚报.2013-12-09
程贤淑.“垃圾分类”入思想品德课 人大代表:“小手牵大手”更有效[N].新闻晚报.2013-12-10 周伟蔚,钱玲.苏州居民垃圾分类指导员上岗啦[N/OL].2013-07-02.[2][3][4][5][6][7][8][9]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3/07/02/017826047.shtml
[10] 蒋丽英。垃圾分类试点样本调查:各有妙招也各有难处[N].苏州日报.2013-08-29 小汤.废品收购站成“爱心小屋”无偿捐赠可获“慈善积分”[N].苏州日报.2010-12-14 李莉,闫艳,高杰.苏州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收集[N].中国环境报.2012-9-20
张健,钱嫣婧.手绘横幅宣传垃圾分类[N].姑苏晚报。2013-12-11 晓平,钱振苏.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 试点小区添置语音提示器[N].苏州日报.2013-10-17
齐湘辉、陈键兴.看台北如何收拾狂欢过后“一地鸡毛”[N/OL].[11][12][13][14][15]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3-10/14/c_125530119.htm [16] 齐湘辉、陈键兴.跟随台北垃圾“走一趟”环保之旅—透视台湾垃圾处理[N].新华社.2013-10-12 商璐.斯德哥尔摩:电脑科技控制垃圾处理[N].人民日报.2013-3-14 袁瑛.异国感受垃圾处理经验:同样的焚烧,不同的宿命[N].南方周末.2009-11-05 李华友,肖学智.德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分析[J].环境保护.2003-5 刘海燕.德国:小小“绿点”绿山河[N].新华社.2013-8-27 [17][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