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精准扶贫
浅谈我县农民合作社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摘要: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具有益贫性的显著特征,这使其能够成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理想载体。农民合作社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普通农户无股权,使合作社与普通农户之间难以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整合国家财政扶贫资源与合作社进行对接,再吸纳贫困农户的自有资源,一方面有助于依托合作社推动建立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合作金融扶贫与农业科技扶贫相结合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贫困农户在合作社中的股权份额,改善合作社的产权构成,使贫困农户能够更好地参与合作组织并逐步提升合作自治能力,推动合作社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走上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精准扶贫、协同机制、合作自治
了示范社的建设,围绕当地特优产品,强化服务指导,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发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动军。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历史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从成立开始就具有经济互助性。拥有一定组织架构,成员享有一定权利,同时负有一定责任。
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简要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概念上规定合作社的定义,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另一方面,从服务对象上规定了合作社的定义,即“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原则创办的一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其在发达国家已经存在较长时间,它增强了分散的农民家庭的市场经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我国农村专业方面的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衔接问题,被群众称为“贴心会”、“致富会”。但同时,协会没有法律地位,只服务、不经营,有支出、无收益。为解决这一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6年10月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7月1日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二、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是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在促进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总体状况
通过对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研发现,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整体实力逐步增强
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县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780个,比2007年增长了3倍,具体来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逐步拓展到种植、养殖、农机、等多个行业,其中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和畜牧业。调研发现,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于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从事种植、养殖业的最多,并存在跨领域兼营的现象。
2.合作社服务领域拓宽,以产品销售和生产服务为主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的领域已由过去主要开展信息服
3.合作社运作模式多元化,以“合作社+农户”类型居多
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合作社+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户自发组织成立,主要通过合作社把自己的产品销往市场;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该类合作社通常拥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合作社通过生产基地,指导农户生产,并按标准收购或代销社员产品;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起,企业占合作社的绝大部分股份,社员以劳动或产品入股,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多数由龙头企业负责人兼任,合作社搭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四是合作联社+农户,这种组织模式由从事相关行业的不同合作社组成,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联合体,并在各环节上带动社员和农户。
三、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增加农户经济收入的现状
5.随着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今年以来,各贫困村通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限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从调研情况看,2016年,我县177个农民专业合作带动贫困户比率90%以上。各类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改变了单家独户的市场弱势地位,共同组织生产,共同面对市场,使专业生产优势与销售优势得以有机地结合。
(二)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合作社通过将科技推广、品种改良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等各个环节,推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化。调研发现,许多合作社积极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社员带着土地入股。以在何坝镇的实地调研情况为例,民旺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建成了自属基地,并实行全封闭式的集中生产管理,同时还建立了育种基地,以良种选育与推广为核心,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的技术竞争力。
除此之外,合作联社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地域、行业界限,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配置生产要
(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都需要符合质量标准,进入最终消费环节的产品具备可追溯性。通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定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科学用药,对基地内生产的马铃薯制定“企业产品标准”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实行田间档案管理制度和植保员签名制度,最大限度控制马铃薯农残。此外,该合作社还积极推行马铃薯生产信息化管理,建立马铃薯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从播种育苗—施肥用药—检测采收—加工分拣—冷藏运输—客户,确保每个生产环节都有章可依,有据可查。
(五)有利于促进产销对接,稳定农产品价格
近两年,流通环节过多被认为是引发农产品价格较快上涨的重要推手。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分散的农民根据掌握的市场信息做出更为理性的生产经营决策,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更重要的是,将一家一户生产的农产品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与超市、企业、学校等主体对接,直接进入销售终端,可以大大缩减流通环节并降低零售价格。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县通过“农超对接”试点项目的引导,多家合作社与超市或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了产销对接关系,合作社通过连锁超市和流通企业的农产品销售额占比较大。
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
(一)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整体实力仍显薄弱
调研发现,真正上规模、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合作社为数较少。合作社规模偏小、经济实力较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本积累慢,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很难形成产品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等。这些都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产业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的主要障碍。
(二)合作社服务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除一些规模较大的合作社之外,大多数合作社对成员的服务更多地是停留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贩销大户销售服务的层面上,缺少对能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深加工。以半夏种植生产为例,截至2016年上半年,涉及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比较小。服务面不广、层次较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组织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农民自发组成的专业合作社在适应和开拓市场方面普遍面临更大的困难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缺乏信息利用、市场营销、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合作社而言,最缺乏的是带头人、财务、经纪人、营销、经营管理五种类型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与创新。
(四)合作社制度尚不健全,管理运行有待规范
调研发现,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着内部组织不健全、民主管理机制不落实、财务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一是有的合作组织虽然设立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架构,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在重大决策上往往由合作社发起人自做决定,普通社员基本上没有对专业合作社参与管理。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分配机制有待完善。例如,有的合作社向社员收购农产品统一对外销售所取得的经营利润,没有按收购量再次返还给社员;股金分红与交易量分配比例没按法律规定执行,社员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三是个别合作社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无专人核算、无会计账簿、无合法的原始凭证的“三无”现象。
五、政策建议
(一)促进各类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
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地位,鼓励和扶持合作联社的发展壮大。完善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大理事会、监事会权力的行使。建立健全入社审批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风险保障制度等。规范和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盈余返还等方式,与合作社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二)改进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
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监管方式,鼓励金融结构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特点,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重点要在担保方式、授信额度、贷款利率等方面,体现便捷、灵活特点,开发适合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贷产品。与此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同类专业合作社的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精准扶贫)新闻稿
龙寿洋万亩田洋花海项目助力扶贫,精准帮助57户贫困村民脱贫
2017年八月中旬,海南叁圆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叁圆文旅)与琼海市嘉积镇人民政府签订琼海龙寿洋项目开发协议,海南叁圆文旅团队有着扎根旅游业二十余年的厚重积淀,结合开发过海南南山寺、呀诺达等著名景点的丰富经验,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开发理念,利用琼海的先天优势及良好的社会基底,全情投入打造全国首个以生态光影为主题的5A级级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区。
2017年10月。海南叁圆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建设花海项目,转让经营嘉积镇龙寿村委会、礼都村委会下辖的九个村民小组农民约274.05亩基本农田,与当地各农户组成的具有精准扶贫性质的嘉裕隆花卉种植专业农民合作社签订土地转让经营协议,成立企业扶贫小组,通过“企业+专业农民合作社+农民”的方式,精准扶贫57户贫困村民。
开发建设花海项目协议签订之后,三日内向村民支付含租地定金、土地劳务费、承包租金等共计约100万元,优先解决贫困村民就业问题,并提供就地就业岗位,村民们还可以参与项目土地盈利分红。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精准扶贫。
龙寿洋万亩田洋项目总占地面积13218亩,总体规划以水道文化为核心,对标荷兰羊角村,立意“东方的龙寿洋、西方的威尼斯”,将水城文化贯穿整个项目,建设大旅游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在经营理念上升级“农民+合作社+企业”的联结机制,“农旅文”深度融合,农促旅、旅强农,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通过“保四不、创四有”让农民不失地、不失居、不失业、不失收;天天有收入、月月有工资、季季有收成、年年有分红。通过专业合作社落地,以及景区覆盖带动,实现农+旅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大健康”第四产业。通过产业公司,每卖出一个农作物,公司拿出一部分利润打造村集体公共基金,解决农民的金融需求,致力于带动每一户家庭致富增收。
第三篇:精准扶贫与群众路线
精准扶贫与群众路线
要确保贫困地区如期实现群众路线精准扶贫稳定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做到3个坚持。
一、坚持勤政为民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更是一种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扶贫工作者而言就是坚持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的核心价值观,把扶贫到户作为扶贫工作的永恒主题。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树立为人民谋利造福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做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顿;以公仆的姿态服务人民,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时刻把贫困群众的冷暖、忧乐、安危挂在心头;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努力使党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带头深入群众,带头服务群众,带头敬畏群众,实施好整村推进,脱贫解困,精准识别、产业扶贫等扶贫工作,给人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际利益。
其次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就必须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扶贫事业的新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群众观点,代表群众利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经常对照焦裕禄精神和“三严三实”要求拷
问自己,是否有“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是否有“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是否有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去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要真正做到勤政为民,就要树立“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的观念,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以更大的努力啃下精准扶贫“硬骨头”,才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作为扶贫干部要时时刻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始终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充分尊重民意、主动问需问计于民,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整村推进、精准扶贫、产业扶贫、雨露扶贫、为民办实事等10项重点工作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切实保障各项扶贫措施落实到实处符合群众利益。“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二是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定项目符合实际,群众拥护。三是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选准发展路子,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四是要听到实话,看到实情,采取“找一条致富之路、教一门实用技术、联系一个就业岗位”等帮扶措施,引导群众充分发挥本地和自身优势,走科技致富、特色致富之路,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实办好,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五是扎实做好惠民工程,突出扶贫到户,资金使用权全部下放到村,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万人,切实关心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好生产生
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绝不能替群众“做主”、“包办”等违背扶贫政策的错误做法,绝不能劳民伤财,违反群众意愿的事情,最大限度地维护贫困群众利益。
二、坚持求真务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帮。只有树立扶贫为大,扶贫为重,扶贫为先的理念,才能体现到教育实践活动各个环节,各项安排中,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把群众利益“守护好”,促使人民群众致富是最大的为民。这不仅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是,更是衡量我们是否做到求真务实的试金石。我们就要尽心尽力干出成绩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真正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好的作风,不断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解决贫困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以落实扶贫政策,找准发展路子,优先发展社会事业,参与式扶贫为抓手,形成精准扶贫大扶贫合力,增强贫困地区城步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快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同时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牢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要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时刻牢记“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摆正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丝毫不计较个人的功名利禄和荣辱得失,用心做事,激情做事,不断迎接各种发展竞争挑战,勇于克服惯性
思维,树立担当意识,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把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完成好,一是立即行动,抓紧制定实施中央省“两个意见”方案。二是集中力量,扎实做好重点工作,三是科学统筹稳步实施片区规划,四是加强资金监管、绝不能让制度成为“稻草人”。五是动员社会力量,巩固完善大扶贫格局。
三、坚持廉洁奉公
作风决定事业的兴衰成败。总书记在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是不称职的理念。我们要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切实做到做到心不贪、手不伸、嘴不馋,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干好本职工作,提升服务群众水平,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以“秦亡于奢”和李自成“打江山18年坐江山18天”的以史为鉴教训,始终保持走好群众路线的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觉,坚守廉洁奉公、树立清廉形象,自觉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以干部的清正,政府的清廉,政治的清明引领社会正能量的发挥。
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思想
武装头脑,坚定政治信念,自觉地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确保政治上不迷航。要树立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理想志向,忠诚党的事业,兢兢业业,踏实工作,乐于奉献,把做好每项工作、每件事情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座标”,不断攀升,不断奋发,不断进步。要树立立党为公的事业心和勤政为民的责任心,辛勤工作,乐于奉献,做好本职工作。要树立高尚的道德人格,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保持高尚的情操,以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尊严与人格力量,带动和影响社会风气。要勤俭节约和改进工作作风。要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优秀传统,身体力行地勤俭办一切事业,要踏实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艰苦奋斗,虚心接受人民的批评,诚恳接受人民的监督,用艰苦奋斗之风彻底扫除享乐主义等浮灰暗尘。
第四篇:扶贫专业合作社项目实施细则
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细则
一、项目名称及概念
产业化扶贫项目是以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组织和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项目。该项目必须能够引导大多数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优先支持红提、苹果、蔬菜、冬枣等县域主导产业。
二、扶持对象和范围
专业合作社所从事的产业必须能够引导大多数贫困户达到当年脱贫致富,产业扶持优先是红提、苹果、蔬菜、冬枣等县域主导产业。
三、资金补助标准
财政扶贫资金补助额度为15-25万元。
四、申报的条件
1、合阳境内注册和从事涉农企业或专业合作社;
2、能够带动区域内贫困户增收,必须解决30户贫困户脱贫;
3、涉农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基地面积至少200亩以上。
五、申报的程序
1.合作社或涉农企业项目向所在镇办申请,由镇办上报县办。2.上报材料包括注册登记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土地租赁协议书,法人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
3、县扶贫办按照项目管理办法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做到项目编制前和项目实施后的公开公示工作,无异议后编制项目计划。
六、实施的流程
1、计划下达
县扶贫办根据当年资金规模和专业合作带动贫困户情况,由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申请,县扶贫办初审后在扶贫网站进行公示,无异议后,编制下达项目计划。
2、前期准备
项目计划下达后,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批复的项目资金规模,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财政扶贫资金的具体用途和资金使用计划,做好实施前各项准备工作。
3、项目实施
专业合作社项目实施方案由县扶贫、财政部门批复后组织实施。项目实施期限为一年,从批复项目实施方案之日算起。专业合作社只对基础设施进行补助,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
4、验收报账
项目实施结束后,由县扶贫办、财政局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验收合格后按照报账程序报账。
七、后续管理
县扶贫办、财政局要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对项目申报审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统计监测等资料归档管理。
第五篇: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 2015.10.16
一、现状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
“学习笔记”评述:
——从贫困人口的数量看,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还有贫困人口7017万人。
——从贫困人口的分布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多轮扶贫攻坚,目前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角落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偏远山区,无论采取何种扶贫方式,难度都比以往增加,不少地方面临“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矛盾。
——从贫困群众的诉求看,日益呈现多样化。一方面,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另一方面,“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也增加了扶贫开发难度。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学习笔记”评述:
减贫与发展是反映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认识和掌握贫困化发生机理、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制定扶贫规划的重要依据。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自己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日渐紧迫,“不容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建成”目标的实现与扶贫成败与否有巨大的关联。“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期待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取得看得见的成效。三、六个精准
“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四、四个施策 “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五、五种渠道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六、十项工程
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
“学习笔记”评述:
有些地方扶贫投入不少,但实际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因贫施策的科学性不够。而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六个精准、四个施策、五种渠道,十项工程”,就体现出精准扶贫中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的行动。贫穷是一种系统性弊病,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理解“精准扶贫”的要义,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其中,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多元主体
“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学习笔记”评述: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国已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目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拓展着全新的扶贫格局。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这也是精准扶贫思维的重要体现。从各地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更加明显。以政府一元主体为核心的扶贫计划往往多依赖于行政力量,搞大水漫灌、一刀切,从而忽视市场与社会,群众不但没有富起来,大量的投入还打了水漂。精准扶贫的思路动员了我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到扶贫的行列中来,开创了多维联动的社会扶贫新格局,真正反映民情民心,将脱贫致富带入到寻常生活中。
八、管理
“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
“学习笔记”评述:
我国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贫困县,旨在集中资源扶助最贫困的地区。然而,在原有考核机制下,为争取政策扶持,部分地区出现了“哭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为创新扶贫县考核机制,2014年中组部、扶贫办印发了《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扶贫县考核、约束、退出三项机制改革。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文件,对贫困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禁止作为等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在退出机制上,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河北、贵州、甘肃等省份制定了贫困县退出标准、程序、奖励办法和脱贫时间表。
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规划将把扶贫开发放在重要位置,从顶层设计着手,谋划了一整套制度保障,尤其强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抓扶贫。除地方政府外,规划还拟对行业部门的扶贫责任做出明确要求,今后行业部门扶贫工作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顺手之举”,而是有一系列制度体系予以监督保障。
九、扶志与扶智
“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学习笔记”评述:
扶贫扶贫,关键是一个“扶”字。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认为,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难形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说到底,扶起贫穷的人们,最终是要让他们自己站立。精准扶贫摆脱了以往社会保障制度中被动盲目投入的趋势,政府着力于建设一个环境,培育脱贫的能力。
十、展望
让精准扶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学习笔记”评述:
总书记在听取云南和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均指出,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在精准扶贫政策影响下,贫困地区的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正在逐步释放,人力资源的运用,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技术都在刺激着贫困地区在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上找到新的“效益生长点”。
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单纯依靠一个政策、一项举措让上百万人脱贫已不现实,扶贫政策边际效应不断递减。顺应这一趋势,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职业技能培训、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举措将成为扶贫开发工作“主轴”。而这些举措的实施,将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给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