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
【内容摘要】: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发现识字教学是各个学段的基础,也是重点。解读教材,发现识字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集中识字,一是随文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同时大量地阅读文本又是识字与巩固识字的过程,因此识字不应局限于课本。“多认少写、认写分开、课外识字”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尽早识字、极多识字,为他们的早期阅读扫清文字障碍,从而进入语文殿堂。鉴于此,我在各年级的识字教学中一直坚持随文识字与课外识字相结合的方式,侧重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延伸为辅助,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尝试了多种有效的识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兴趣;随文识字;课外识字
【正文】
我在农村小学工作多年,对农村孩子有着很深的感情,农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生活艰苦,学习条件较差,他们与城里的学生在智力上并没有明显的差距,只存在环境的差异,环境的不同导致学生在情感、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费时更多但获得却少。例如在识记汉字、阅读中,农村的学生因为很少接受学前教育,积累较少,对新知的接受相对迟缓,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长。而识字与阅读是小学不同阶段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在阅读中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那么针对农村孩子一系列的特点,如何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是先学习还是先识字,到底识字是重点还是理解课文是重点,如何操作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获取新知是我们这次课题研究关注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为了调动各学段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体验中主动识字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假如识字教学只是单纯为识字而识字进行教学,会使识字教学变成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却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熟悉的或不太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课堂教学中再现出来,并引导学生置身于这些生活情境之中,去亲自体验感受,产生语文学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就会缩短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并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与热情。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识字教学,学生就能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学生也就容易体验到学习过程中愉悦快乐。
比如一年级语文《在家里》一文中,要学习的生字比较多,而且不再是象形字,如何呈现这些新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很快记住这些生字词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我引着学生一起回想家里摆放的家具,学生说一样,我相机出示一种图片。最后形成一个温馨的家,学生兴趣高涨,指指点点着这些家具,兴奋地与同桌交流,自己家有这个还有这个。然后,我将生词一个个的飞上屏幕,让学生试着认,有的学生说我认识“沙发”,因为我家的沙发上有这个词,妈 妈教过我的。也有的说我认识“闹钟”,它天天叫我起床。在学生交流后,我再一一将这些新词回到了相应的家具下面,加深了认同感与归属感,学生看到熟悉的场景,学起字来,有较浓的兴趣,觉得很有成就感。
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情绪高昂,声音响亮,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生字的音形义,学会了运用。
二、创设故事情境,在故事体验中积极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让学生学会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既能培养他们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因为识字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喜欢学字,感受汉字的魅力,所以故事识字法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为学生喜闻乐见。
请看一年级下册《春笋》中“块”字的故事:“块”和“快”是双胞胎,块,喜欢躺在地上,就叫土块。快,每天都很开心,就叫快乐吧!
再如,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中“喝”字的故事:“喝”和“渴”是一对好朋友。“渴”愁眉苦脸地说:“我今天还是很渴,有那么多水就是喝不着,不如把你的口借给我吧!”“喝”很为难:“要是借给了你,我就没嘴了,妈 妈会不认识我的。”在编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完全记住了这两个字的区别是“渴”带着水(氵),“喝”带着嘴(口)。再如,“乌”跟哪个字长得有点像?学生说“鸟”。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这两个字?学生总结:因为小乌鸦长得黑黑的,连眼睛都看不见了,所以没有一点。
三、创设游戏情境,在游戏体验中快乐识字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我在“创新识字”教学中,经常采用“猜谜识字”、“组合生字”、“叫字排队”、“送字回家”、“读词赏画”、“读文找字”、“孪生聚会”、“玩玩字卡”、“找找朋友”、“眼明手快”、“邮差送信”等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希望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帮助新入学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
例如:“玩玩字卡”:学生小组协作学习,通过玩字卡复习认读生字。摆——边摆边读,一人一张,不会的可请教小组同学;读——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齐读自己的字卡,可找出难认字拿在手里或摆在一旁;考——学生互相考认字卡,自己不会的跟人学,别人不会的想法教;收——学生在小鸟声中快速收字卡,边收边读。
再如:猜谜识字法,它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猜谜分为字谜和哑谜两种。一是字谜。编字谜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先分析部件或笔画特点,然后编成谜面。谜面可以由老师出也可以由学生出。比如生字“攀”编的字谜──“木对木,×对×,大字下面用手拉。”这么复杂的字,一个字谜就帮助学生认清了字形。二是哑谜。“吃”是一年级上册《ao ou iu》一课中的生字,在教这个字时,我故作神秘地说:“看老师的动作猜一个字,比一比谁看得认真,猜得正确!”教师用嘴略带夸张地做出“吃”的动作。学生纷纷举手,“是'吃'!”“猜得对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我看到老师在用嘴巴吃东西!”“真聪明,请你也来吃一吃!”“吃这个动作可真有意思,现在你知道吃为什么是口字旁了吗?”猜哑谜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效果很好。
四、创设体态情境,在体态表演中识字。
在学习动词的教学中,大都可以通过体态表演获得直观体验。比如会意字“看”的学习。老师手放在额头上模仿孙悟空的样子左顾右盼,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含义,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是在看,解释手放在眼睛上方可以表示看,由动作引出生字“看”。再如“喝”和“渴”的学习,先让学生做 “喝水”和“口渴”的动作,明白“喝”与“口”的关系、“渴”与水有关系。
五、通过对比看图,意义识字
比如,“棵”和“颗”一直是学生搞不清的两个字。“颗”是一年级下册《比多少》一课中的生字,我让学生观察图片,数数图上分别有几颗星星,几颗黄豆,几颗爱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用“颗”。“棵”是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一课中的生字。我让学生观察图片,弄清“棵”大多与树木有关。
再如:“仗”和“杖”的学习。这是在学习母字“丈”的基础上的加一加变新字,学生很快掌握了读音,但是不清楚二者的差异。于是我先出示一幅人们拿着武器在战场上拼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图意,然后出示生字“杖、仗”,让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第二步,出示老奶奶手拿拐棍图,认识这就是手杖,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生字。通过对比观察、体会,学生由表象感悟进而确定了符号意识,两个字就区分开了。
识记生字,如果只是简单地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一溜而过”,显然有走过场的嫌疑,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认读能力了。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同伴合作指图说图,再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拓展。这样,学生学会的不仅是字,还学会了观察、表达与倾听,丰富了对字的认识,养成了很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当然在中高学段,学生的积累多了,就可以直接对比字形、分析字形,一比较一综合就能明确字义,记住字形,从而应用。
六、提供实物,联想识字
《自选商场》一课中的“笔”教学片段:
师:(拿出一支钢笔)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支彩笔。
生:这是用来画画的笔。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笔?
(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边说边做起来。)
生:我见过毛笔。
生:我见过铅笔。
生:我还见过钢笔。
师:小朋友见过的“笔”真多!你是怎么记住“笔”的?(识写生字,再读句子,巩固生字。)
七、找反义词,对比识字
每个汉字都有文化意蕴,巧妙运用反义词识字法,可以帮助学生弄清字义,还可以提高识字效率。
在《比一比》教学中,通过课件区别东西的形体、数量,进而认识汉字“大、小”“多、少”,由表象而建构字形模型。
这种方法在中高学段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
八、利用生活情境,补充识字
崔峦老师强调指出:识字提倡“两条腿走路”:一是课内,二是课外。课内识字向课外延伸,课外识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汉字,教育小学生识字应注重重复记忆,让所学的字无数次的重现于学生眼前,只有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处处把字识,识更多的字。为此,我引导学生在沸沸腾腾的生活中主动识字,建立一个教学的开放系统。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1)认识学生姓名,提高识字量。让学生轮流当小组长,收发作业本,这样互相认识学生姓名,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识字量大增。(2)认识校园里的告示牌、名人名言、校纪校训等,提高识字量。这样,学生把熟悉校园环境与识字有机地融为一体,浓郁的爱校情与主动识字的强烈求知欲相互渗透,学生识字的内驱力大增。
2.收集商标,学习汉字。现代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社会,物质丰富。商品的包装日益精美,每种商品都有其独特的标志——商标。每种商标设计都很独特,不仅构图精巧,而且色彩鲜艳,孩子们都喜欢看。而且电视、报纸、广告牌、商店里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的,是孩子们识字不可多得的载体。我们经常在课余时间让大家展示自己收集的商标,孩子们在玩中学会了很多字,如“乐百氏”“娃哈哈”“海尔”等等。
3.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等识字。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讲台、黑板,我都在上面贴上字卡,让孩子们看到什么就认表示该实物的字。还分类进行识字比赛,比一比谁认识的字多。如,学习用品类、水果类、蔬菜类、植物类、动物类。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利用上街、旅游等机会,问问爸爸、妈 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呀?那个店叫什么名字呀?不知不觉孩子们不但认识了很多字,还增强了生活的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但有良法。”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创造多种适合学生的识字方法,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识字,激发识字积极性,提高识字能力,达到较好的识字效果,让识字成为一种乐趣
第二篇:在生活中识字提高识字兴趣
在生活中识字提高识字兴趣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这一切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深层联系。生活里有最丰富、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可以说生活中处处可以学汉字,处处需要用汉字。在实践中,我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汉字,运用汉字,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生字的有效途径。
—.巧用生活元素,激发学生自主识字。
低年级学生正是形象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在识字教学中,我常和学生一起利用生活元素,以谜语、儿歌、故事等形式来体现生字,来帮助学生识记。
如教“秋”字时,我出示谜语:一半绿油油,一半红通通,待到丰收时,农民笑呵呵。“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水里看不见”——“雨”字。如,学习“看”字,学生编出了谜语“一只手捂着眼”;学习“春”字时,编出了谜语“三人看日落”;学习“金”字时,编出了谜语“一个人,他姓王,兜里装着两块糖”……
在课堂上编一些儿歌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区别“已、己”时编出了“出头已,没头己”;区分“左、右”时学生编出了“左下工,右下口”的顺口溜;学习“朋”时,学生编成了儿歌:“两个月亮并排走,一会就成好朋友”。
一些小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激活想象力,如学习“啄”字,学生编出了小故事:啄木鸟在树上啄虫,那一点就是啄木鸟在树上啄开的一个洞或它捉到的一条虫。小小的一点我们给予了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某些生字,把它具有代表性的一点突出来,添加上想象的成分,会在识字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纸船和风筝》一文中有个“鼠”字,我用红笔突出了重点的一笔斜钩,问学生这一笔像什么,学生把它想象成小松鼠那弯弯的向上翘的尾巴,这样识记生字,既充满了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又可以点燃孩子们的创造识字的火花。学生编出的一则则小故事不仅生动地分析了字形,而且充满着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学生也乐于编。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脑力得以激活,思维闪现出激情的火花,学生学习生字的质量和速度自然加快了不少。
二.挖掘生活情趣,加减法灵活识记生字。
在识字过程中,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怎样让学生记得更牢固呢?在教学中,根据熟字换偏旁这类字的特点,我常常带领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快乐情趣,创造愉悦的识字氛围,让学生用加减法识记生字。如“线”与“浅”,“棒”与“捧”,“拍”与“柏”等等,通过对比记忆,学生发现字的意义与偏旁有关,发现了偏旁的表义功能:木棒的棒与木头有关,所以是木字旁;用手做捧的动作,所以是提手旁……学生不仅能较快掌握新字,而且还能在对比中与以往的熟字多次见面,进一步巩
固了旧字,可谓一举两得。
由独体字可引出许多新字,如教“法、丢”时,我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
另外给所学的字添减笔画,也可带出许多新字,如公——么,日——由——甲,这样既能互相比较,又能达到识字目的。
另外,在识字教学中,我还通过让学生“拼”“摆”“书空”生字笔画、部件的方法,给学生以直接、立体的感官刺激,从而调动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在自学、自悟、自得中不断探索,达到巩固识记生字的目的。例如,发给学生一些熟字卡片(“大”“人”“干”“木”)和分别写在卡片上的几种形态的“点”,请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说这些字加上“点”后会变成什么字。如“大”可变成“太”、“头”,“人”变成“火”,“干”变成“平”,“木”变成“米”……
三.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比较中运用生字。
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生字和运用文字的不竭源泉。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我感觉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运用生字效果较好。如在教学同音字“坐、座、做、作”时,做“坐下”的动作,指着座位,让学生体会字义的不同。“坐下”的“坐”加上“广”字头组成“座”,用“座”字可以组成“一座山”、“一座房”、“一座桥”等。在分清音、形、义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组词或句式填空进行练习。例如:小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做)(作)业。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坐、座、做、作”的理解,给学生烙下一个深刻的记忆。
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展的特点,我试着在识字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依自己的努力运用新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发挥,久而久之,学生比以往善于观察了,识字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坐井观天»中有两个生字“喝”和“渴”容易混淆,学生常常误写成“渴水”和“口喝”。此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你为什么会口渴?”“喝水要用什么来喝?”在分析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找到了答案。有的说:“因为水少,只有三滴水,所以才会口渴。”有的说:“口渴了,要找水喝,所以„渴‟左边有三点水。”
有的说:“喝水要用口来喝,所以是口字旁。”
四、引导学生把主动识字融入生活的广大空间
有人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积沙”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学语文重在积累,重在习得。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利用生活中出现的文字帮助学生学习生字。像广告牌、商店名、包装袋、车站名……都是学生学习汉字的活资源。曾经有一个学生对“润”字的读音总是记不牢,后来当他想起“大润发”这个商店名时,这个字便无意地牢牢地记在了心里。鼓励、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识字,这样既扩大了认字量,又不断巩固课内所认的字。
2利用课外阅读使学生识字和用字达到双赢。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会提高其读书的兴趣与信心,会促进阅读;同样大量的课外阅读、多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成果、促进识字,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增强语感,实在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在学习课本的同时我们每学期都为学生指定2本课外必读书目,选取的书目一是故事性较强,能调动起孩子的读书兴趣,二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读书中明白道理,感悟真情。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世界童话名著》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巩固课外阅读成果,如利用课前五分钟,介绍小知识、讲故事、说新闻等,午间10分钟诵读古诗、佳句等,每月一次的阅读考级,更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在阅读考级中读故事,讲故事,谈体会,体会着识字带来的乐趣与收获,在活动中运用着、巩固着已学的生字。
大量的课外阅读,给我们带来了无数个惊喜:刚要教“虎”字,已有人喊出“九牛二虎之力”的成语;教“熊”时,有人会抢着告诉我,童话《三只小熊》里有这个字;教“迟”字时,有人会琅琅地背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在学习课文时,当他们发现这个字我曾在课外书中遇到过,就会有识字的成功感,更加乐于读书。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识字、阅读成果的愿望,而结合学校特色开展的“我能行”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争做“识字大王”、“阅读小博士”等荣誉称号的活动,谁在识字活动中认的字多、记得牢,就能被评为“识字大王”、“阅读小博士”,则更激发了学生识字、阅读的积极性。
3将生活中的游戏活动引入到课堂中来。当堂采取多种方法复现,及时巩固要求认识的字。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似曾相识,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和认字之后两三天内进行复习、巩固尤为重要。学生认字,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边学,一边丢。要重视在合作中、游戏中、活动中巩固认字。如在教学形声字时把偏旁和独体字写成许多卡片分给学生,请某个学生举着手里的偏旁先站到讲台上来。如“女字旁”站上来,问谁来和我做朋友?下面就会有好几个小朋友上来和他站一起,如“子”、“马”、“生”、“末”、“且”等,上来要说:“我和女字在一起我们是妈,妈妈的妈”“我和女字在一起我们是好,好人的好……
比如,同位或小组中比赛谁认得快、记得牢,发挥同学间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作用。比如,用摘苹果、走迷宫、找朋友、巧配对等游戏的方式在兴趣盎然中加深印象。
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和活动范围,处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积极地快乐地参与到识字学习活动当中来,鼓励学生多多实践,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兴趣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兴趣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农村孩子见到的和听到的都比城市的孩子少,学生感到作文难写,无从下笔,这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但更多是老师的问题,老师如果能够正确引导,正确批改作文,逐步引导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农村由于自身原因,学生见到的比城市的孩子少之又少,小学生怕上作文课文,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有的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不知所措;有的乱写一通,敷衍了事。由于作文是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表现,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质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农村小学生作文现状,我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立足生活,培养兴趣, 激发写作欲望。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文离不开生活,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表面上看,农村小学生每天从学校到家里,两点一线,上课、下课、作业、考试,如此循环,颇有单调乏味之感。但他们的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要真正搞好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欲望是关键。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时我说:“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东西,今天,老师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带来了,”我边说边把一支很普通的钢笔拿出来。“这支钢笔是我读师范时,用七元钱买的,它很普通,笔帽是银白色的,它的作用很大,在我读师范时我天天用它练字,在我从教时,我的论文获奖有它的一半功劳。我很喜欢它。老师想知道你们的喜爱之物是什么样子的?你为什么喜欢它?能给老师介绍一下吗?”这时,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心爱之物,有的拿文具盒;有的拿笔;有的拿手帕......他们聚精会神地观察着自己的心爱之物,接着同桌互相交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边写起来,这次写作我几乎没有指导,同学们就能顺理成章了。
二、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丰富作文内容
学生如果局限在教室、学校等一些小圈子里,要写出文质兼美、内容充实的文章,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学生走进生活,学会了做人,他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活力,写作的素材,也就有了更多的源泉,具体的说,比如带领学生到集市观察市井百态;平时观察家乡的变化,积累家乡历史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并且培养学生的课余爱好,比如藏书、收集标本、游戏表演、音乐、美术等。生活内容丰富了,感受深了,在写作中就有真情可言,有感可发,文章就会有血有肉,内容充实,感染力就一定很强。
三、在观察中培养小学生联想能力
在指导小学生观察时,除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外,还要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培养他们作文时的联想能力。比如在指导学生写蔬菜和水果时,我就指导学生事先在家观察一种蔬菜或水果,这是农村孩子的优势,我首先提出要求,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写出它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并且引导学生多用比喻句,比如萝卜,有的学生把它比作火箭、比作象牙、比作牛角、比作月亮......这些比喻即形象有具体。但也有一些不恰当的比喻,我及时引导,让学生说出不恰当的地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还有的学生引用或自编出了谜语,用谜语写出自己观察的蔬菜或水果,文章也就显得生动了,有趣多了,假如没有丰富的联想,学生怎么也编写出这么多的比喻句和谜语来。
四、感悟教材,学习习作技巧
被选入的教材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典范性强的特点,可以说是最好的范文。教师若能充分发挥课文的作用,比煞费苦心寻找范文要强的多。比如学习《九寨沟》时,课文说九寨沟风景如画,人间仙境,我就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中引导学生体会九寨沟的美,让学生细细的品味,边读边想,九寨沟美在哪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且用书中的词语总结九寨沟的美,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九寨沟的美。这样学生就会逐渐理清文章的层次,学生也感悟了写作要安一定的顺序来写,顺序井然,条理清楚,才能让人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经常练笔,养成写作的习惯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不要安课文的练习的习作来写,让学生感觉到作文不单单是作文课上的事,平时更要经常练习。要求学生时时注意捕捉“灵感”,看到一件你认为有意义的事就随时记下了;听到一件趣事,就及时整理出来;得到了一
定灵感,马上写出来等等。还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全神贯注观察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关注家乡四季的变化,自然现象等。并且把这些材料随时记录出来,不论是写成片段还是成篇,文中就会具有灵性,充满真情实感,文章就无须担心能不能打动读者,佳作自然出现了。
六、以情感人,唤起说的兴趣,以说带写,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就是鼓励、引导学生解脱“命题”作文的束缚;“自由”使得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自由”使得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自由”使得学生成为学习习作的主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所以教师首先要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在教学中力求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也要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即愿说。为写作打下基础。其次
领略语言教材美的情感。语文教材,篇篇佳作都是情感的结晶,情文并茂,反映出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作为教师,除了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文本、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中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感情。只有走入了作品的意境,使学生的、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并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情感,养成愿说的好习惯。到学生自己写作时才能够有真情实感。再次从生活见闻引说。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一周来的所见所闻、奇闻异事说给大家听,不仅能提高说话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平时注意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再把觉得有意义的内容写下来,写时也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最后从自我体验中引说。体验是一个人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所引起的一系列感受,它能引发强烈的表达欲望。如:过生日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且大多经历过,让学生以模拟打电话的形式互谈过程、谈感受,这样就把学生的生活和说话训练有机的联系起来。学生不仅能说,而且还善于发挥。那么如果把这件事写出来就变得很容易了。
七、作文批改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精改只是作文批改中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把作文批改的越细越好的发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的作文中都采用精批精改的方法,那么,要把每一篇作文都改成优秀作文是不可能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才能进行评价,那是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么写作的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发到自己的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对自己的写作的连看一看的兴趣都没有了,既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的再细,对学生作文的写作的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批改的方法、方式,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总之,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一直是广大教师所努力探求的,如果我们能真正勤于写作,以切身经验正确引导学生,将作文的指导、批改、讲评诸多方面把握好,并溶于一体,在练习时就感到心情舒畅,信心十足,从跟本上解除了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就不会觉得作文难,而教师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努力创设一种更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并给以明确、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定能冲破“山穷水尽”,迎来“柳暗花明”。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兴趣
张
敏
张寨镇郑庄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课程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设施相对不完备的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又该怎样才能改善这些现状?最近,我们对部分农村小学学生作文状况作了大量调查与分析,现对调查情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
首先表现在作文题材的雷同,单一。
相对城市孩子而言,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孩子见得少,听得少,读得也少,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少,生活内容单一。所以学生的作文很多时候题材都是雷同的,内容很单一。如曾经让学生以“我终于学会了。。”为题进行作文,超过一半的学生就写了“我终于学会了做饭”然后是“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和“我终于学会了洗衣服”。全班四十几个学生,内容竟然只限于三个题材,可见学生经历感受之单调、知识容量之匮乏。
其次,作文内容的贫乏,有大、空、抄的弊病,缺乏真情实感。
见识面的狭窄决定了学生作文内容的单调,空洞。学生的作文或者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亲身经历的,就存在空洞的弊病,如写事一类的文章,学生大多用流水帐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难以写具体;或者找来一些作文书,作文刊物照搬照抄,或是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过多的借鉴,根本不是自己亲身经历,长此下去,就会让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即某天要是不看作文书了,将不知从何处落笔。
再次,学生写作技能差、语病多、不会使用标点符号,作文缺乏创新精神。
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单一,教学上存在无计划和脱节的弊病,造成学生的写作技能较差。如高年级的作文学生只知道用三段式来写,具体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列一个自然段,怎样用过渡句过渡段来加强文章内部的衔接,学生无法把握。学生写人的作文里,他们不知道怎样将人物写生动、写活,什么地方用神态、动作来描写,描写人物时可用上哪些学过的生动的词语、句子等。这样。在作文内容的具体上功夫不够就很难妙笔生花,就难以谈作文的创新精神了。同时,学生的句子虽是通顺的,但受农村方言的影响,语病较多。作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无区别的乱用,什么地方都用上句号;有的不知在什么地方断句,什么时候想起来就在什么地方点一下,以至写出来的话时断时续等等。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学生因素
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个人,受多种因素的限制,知识容量匮乏,视野狭窄。学生的生活除了校园就是家里,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条件不多。农村小学的校园生活本来就比较单调,学校里开展的活动不多,除了书本上学的知识,学生的课外读物少之又少。就课程来说,从学生到老师,到学校到家长对艺体科目的学习和重视都不够,这就更造成了学生知识的匮乏。学生回到家里要么帮家长干点活,要么和同伴玩耍,周末和节假日大多也只是在家里度过,出门的机会不多。知识的欠缺还造成了学生心理的劣势,那就是胆小、羞怯,尤其怕见生人,不能敢想敢说,这样给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足够的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要让学生写出具体、生动、内容丰富的文章来,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要做“无米之炊”。
(二)教师因素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的见闻、信息也相对匮乏、闭塞。教师们接受新鲜知识、理论的途径有限,对课改的方向不够明确,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的领会不够深刻。同样的,对新课程背景下作文的改革理念,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更是只能得到一知半解。教师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其本身的素质成为制约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
农村小学校园设施的不完备,教学观念落后,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宽裕,农村社会文化背景的落后,都对学生的知识的吸取、能力的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如在一些农村小学,校舍简陋、师资紧缺,就不能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质量,尤其是艺体科目的教学,更是难以保证。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没有深入每个教师、家长的内心,有的地方仍然沿袭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家庭经济的不宽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行动乃至思想。整体文化背景的落后,文化氛围的淡薄更是对学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有些根深蒂固。
三、对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的建议
1、从教师教学的角度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针对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很清楚的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针对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恐惧心理,首先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的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来。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前奏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作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着力:用教师自身的感受去创设情景;用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情境。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造成目前学生作文现状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作文环境的单一,可供协作的材料太少,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难以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而流个不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源、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为学生开拓开发作文的源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农村本就是个天地广阔、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活本就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如在母亲节里要求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顺应节日的变换开展班队活动,如三月的文明礼貌月,组织“献爱心”活动,五月的植树节,组织“多植树,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活动等。其次,作文教学中遵循从说到写的过程。
对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存在读写脱节的现象,教学程序较为单一,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课内与课外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了,听了,有很多想说的话要说,要尽量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机会。同时,还忽略了学生自由练习说的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给学生习作带来的活力与优势。
再次,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使学生能写好作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能力,样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当其冲的是要上好阅读课。从阅读教学入手,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叶圣陶先生曾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重要。”
课文习作范文到读写例话,正好体现了由读到写这一过程。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方法于课内,然后再得方法于课外,实际就是给学生借鉴提供范例。“语文教材编排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离开阅读教学去搞作文教学,必然使学生失去依傍而造成作文难的后果。所以,作文教学经常是以阅读教学开始的,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以及表达方法,从而供自己作文时借鉴和使用。但是,在目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仅凭课本上的阅读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拿小学高段来说,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小学5—6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范文60篇。”可见,课外阅读在作文教学中有相当大的比重。的确,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才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写作的能力。对于好的精彩的地方画一画,反复的体会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写?对于典型的好词佳句抄一抄,写一写,用专门准备的练习本积累下来。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对作文也就不会感觉困难了.2、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受地理环境所限,农村学校校舍不完备,师资不齐。学生学习的内容除语数学科之外,其他科目知识欠缺,因此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切实将办学方向转变的素质教育上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设置教学科目,并付诸实施。学校应开展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和有意义。如少先队的活动、主体队会、节日的庆祝、纪念活动等。学校还应开辟第二课堂,以增加学生知识容量为目的,提供学生课外阅读的物质条件,充实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改善学生课外阅读“无米之炊”的现状。在班级里教师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充实学生的课外读物,如为学生订阅相应的报刊、读物,还可以办一个班级图书馆,馆里的书籍就是由学生从家里带来的,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交换读物,既经济又让学生收益颇多。
同时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开展好校本培训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更主要的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是教师成长的一只方舟。校本培训工作应以学校整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注意培训的系统性,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实用、有效”上作文章。开展校本培训工作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发挥被培训者的主体作用,使参加校本培训变为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针对教师现状,充分考虑教师已有的教育经验,不做重复的培训,学校应随时代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一方面着眼于课程、教材、教法、管理中的“问题”,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以“问题的提出为根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本着学校缺什么专业教师就培训什么教师,教师缺什么素质就补什么素质的原则开展校本培训。鉴于校本培训主要是以教师在岗培训为主,所以应该做到形式的灵活多样。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可要求教师每年订一本教育杂志和学习一本教育理论著作,并把其中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摘录下来,做好读书笔记,每月写一篇学习心得。学校每学期可举办一次集中培训或邀请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以此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二是信息交流和人员学习交流相结合。针对农村教师知识面相对狭窄,信息来源的速度慢,途径少的不足,学校应为教师接受新知、学习他人经验、拓宽视野仅可能的提供机会和条件,学校除把其他学校的教改信息传递给教师以外,还可以选派教学骨干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增加信息量,吸取丰富的、优秀的教学经验。三是自我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可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围绕学校的主导课题,确定好自己的教研小课题,采取分散研究,集体研讨的形式,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这样,教师教学素质得到提高了,在指导学生写作上也就得心应手了。
总之,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对学生作文训练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质。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整体建设。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思索,不断创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识字写字教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识字写字教学
武鸣县仙湖镇那溪小学梁春燕一、二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识字、写字部分尤为重要,因为识字、写字是学生今后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以及写字的美感意识,不仅对学好语文,而且对终身学习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可学生的学习状态总是不尽人意:有的上课时不能认真听讲;有的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有的学习态度比较被动,总是在老师的督促下才完成作业。我多次给学生讲识字、写字的重要性,让他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可是收效不大。如何让学生学习汉字而不感到枯燥乏味呢?经过近年的教学,我对新课程识字写字教学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多种途径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营造愉悦识字氛围,新教材的选文极富童趣,为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以学生喜爱的儿歌形式出现,内容明白易懂,读来朗朗上口;广泛采撷儿童经验,识字溶入生活;选择直观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具体识字;创设趣味教学情景,寓识字于游戏活动;拓宽识字资源与途径,力求实现“识用结合”;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以及读商标、招牌广告等自主识字途径,将课堂识字与生活运用相合;鼓励学生将学会的新字在阅读、写话中经常运用,以提高识字效率。
二、利用情境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简笔画、动作、语言等、创设情景,汉字、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哭”字时,学生比较容易漏写一点,老师可以画出一副小妹妹哭的图画,再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她哭的样子,老师指出“哭”上两个口表示眼睛,一点是哭的眼泪。这样,学生写“哭”字时就会想到这滴眼泪,就不会漏写这一滴了。如教学“跑”、“跳”、“抓”、“笑”、“哭”、“举”、“伸”等表示动作的词,我会让学生做一座相应的动作,这满足了孩子爱动的天性,为他们的识字过程增添了乐趣。
三、自做学具,组合识字方法
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分析能力相应提高。因此,启发他们用换偏旁法,用画一画、贴一贴的形式来表现。学生们为完成这一任务,都主动收集周围资料。这样,在识字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又培养了主动收集资料,制作学具的好习惯。
四、应用游戏法,激发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与这种世界。而且,孩子在他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段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她日后整个认识的(通向知识的)道路”。
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何让学子们做乐知者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与识字相联系起来的游戏,引其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
1.找朋友。老师把生字卡发到同学的手中,一个学生拿着“放”字说:“我是‘放’,谁和我做朋友?”另一个拿着“学”的学生马上出来和“放”合在一起,说:“我是‘学’,和‘放’组成‘放学’。”全班读“放学”。
2.摘水果。老师先画出不同的果树,再把写有形近字的水果形卡片贴到相应的果树上,如:“杨、扬”,“刻、孩”,“栏、拦”等。教师读哪个字,就让学生把带有这个字的水果摘下来,然后用这个字组词。
3.动物找食。老师在黑板上贴上带有汉字的食物画,如:虫、竹叶、青草、萝卜,又在另一处贴上几种带有汉字动物画,如青蛙、熊猫、山羊、小兔,让学生分别读出各种动物和事物的名称,然后帮助动物找出他们各自喜欢的事物,相对应地贴在一起。
4、猜谜语法。我特别留意收集字谜,或师生自编字谜,如:人在云上是“会”字;一人靠在树木旁,就是“休息”的“休”;画时圆,写时方,冬天短,夏天长,是个“日”字。这样做无形之中还启迪了孩子的智慧。
五、自学法让学生提高识字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运用方法,自己学习知识。在平常的识字课里,注意渗透一些识字的基本方法,如熟字换部首法、加减部首法、形声字学习法、查字典识字法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对一些简单的生字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形式上可先让四人小组自学,要求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分析含义。然后小组汇报,说说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怎样记住字形,字的意思是什么等,汇报后再有其他小组补充纠正。这样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自由发挥,兴趣较浓,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生感受到学习生字的乐趣了,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提高书写质量了。批改作业便是一种手段,每次作业批改完之后,我都要选出写得干净整齐的作业进行表扬,提出其优点,增加其成就感;不工整的作业,我也尽力找出其闪光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扬长”做到了,也要提醒学生“避短”,每一次的作业都要发现问题、纠正问题,避免出现“两次绊倒在同一块石头上”的现象。
通过不断挖掘教学方法,再在实践中进步、努力,学生不仅爱学习生字,而且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