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

时间:2019-05-14 01:4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

第一篇:中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可见,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能不是明显的和直接的数学问题,而具备数学素养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比如,人们在超市购物时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境,收银台前排了长长的队等待结账,而只买一两样东西的人也同样和买一车东西的人排队等候。有位数学家马上想到,能否考虑给买东西少的人单独设一个出口,这样可以免去这些人长时间的等候,会大大提高效率。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什么叫买东西少,1件、2件、3件或4件,上限是多少?因此,会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收集不同时段买不同件数东西人的数量,用这个数据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数感的人会有意识地把一些事情与数和数量建立起联系,认识到排队结账这件事中有数学问题,人们买东西的数量(个数)与结账的速度有关系。

具备数学素养可能有助于人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个情境本身可能并非有明显的数学问题。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是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现。不难看出,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它有别于一个人潜在的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新的课程标准中,给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六个主要方面,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并从概念的界定、及其在数学与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面进行了描述。

如在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数学抽象中,便指出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给出数学抽象的作用是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数学抽象的意义,在于它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第二篇: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中学数学核心素质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数学核心素养其实就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思想的一种细化表现,是一种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联系与整理,利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将数学知识进行统一归纳,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方法的训练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数学核心素质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数学能力的提高和加强,包括对具体的数字、数学符号、数学语言、几何图形、抽象空间、以及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全面人才。

核心素养包含了多种数学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多个方面,而且这些数学能力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不会出现单独使用的情况,存在着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特点,联系紧密。因此在对学生核心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数学能力进行全面的提高,使学生具备综合能力。一般来说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都是先通过对数学语言以及具体的数字进行了解之后,利用一定的逻辑来对问题进行解决。核心素质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在头脑当中建立起一个数学知识的网络,将知识作用于实际问题当中。我们都知道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巩固的过程,在应用于实践当中对知识进行不断的深化,使得知识能够掌握的更加牢靠。因此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够体现核心素质的特点。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略 将数学能力系统化培养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十分强的学科,实际到许多板块需要相互衔接相互贯通。这些模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逻辑性的相似,因此在数学核心素质培养的过程当中,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内容作为基础,用一定手段将各个数学板块衔接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挖掘,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梳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数学能力网络。对于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要进行全面的提高和综合培养,许多学生能够在数字符号、空间模型以及几何分析方面有着相统一的能力。例如函数及其应用是高考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类题型,在这一方面就要为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要将函数的类型、图像、性质、表达式以及基本概念等进行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还可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的对函数的概念以及用法进行了解和掌握。

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不光要对知识进行传授,还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基础之上,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结合和整理,对解题思路和应用手段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创新。面对学生的想法,教师要认真的进行验证并鼓励学生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应用。有利于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独立进行思考,并积极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并对逻辑思维能力有帮助,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2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略 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理解和记忆,因为数学知识能够将复杂问题化繁为简,通过逻辑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思维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将知识联系在一起,加深记忆,更好的学习知识。

数学核心素养还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有助于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一定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比如说学生在掌握建模过程中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并利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掉,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考分析联想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核心素养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造性的思维往往建立在批判性的思维之上,所以说对待事物需要理性思考,在对事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运用分析思维推理提出方案,最后解决问题。

中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指导

教师要创造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保持更好地求知欲望,设计一个铁盒实际生活的情境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满足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表达。在课堂提问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倡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问题,教师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帮助,引导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借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是很具生活实例为载体,经过教师的指导建议,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收集、方案的确定和实际的操作,在最后掌握其中的研究方法。由于传统课堂上这些步骤全都省略掉了,依靠教师的讲解,使得探究性活动成为了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了实践操作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更应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

3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兼顾知识取向和文化取向 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包括知识取向和文化取向。知识取向主要指教材上的知识内容。在这一部分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文化取向理念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融入一些数学历史文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一部分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例如,讲“勾股定理”这一课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九章算术》中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既能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又能了解我国数学史,并产生兴趣。实际上,知识取向与文化取向是相统一的,知识是部分,文化是整体,学生在整体中接受部分知识并不冲突,反而有利于对知识的吸收。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尽量融入所学知识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数学家的事迹等,考虑相关内容包含的数学素养,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知不觉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好习惯。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众多学科中,数学是锻炼人思维模式的主要科学,反之,思维则是数学的灵魂,因此可以说,数学和思维是紧密相连、融会贯通的。学好数学,要以思维为基础,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便能得到提高。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小学知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剪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进行拼凑,让学生体会可以通过辅助线的方法把三个角转化在一起。这样做不仅能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还能通过引申,让学生的思维从实验几何上升到理论几何高度。另外,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培养思维模式。设计的问题要充分体现出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引导性,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自然、迅速地联系新知识。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的设计和细节的关注,时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目标,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

4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

加强过程性。注重学生过程性目标的达成

近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逐步认识到“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弊端,体会到“过程”的重要性,并力图在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学习知识。但多数教师对“过程”的定位主要是服务于知识的学习,即对“过程”的把握必须有利于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无法促进知识高效学习的过程必将被摒弃于日常教学之外。为此。《标准》认为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即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至于在这些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则是另一个问题。为此,在教科书编制和教学实施中,应提供一定的活动性素材,给予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促进过程性目标的完成。

加强现实性。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数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为此,自然应该加强有关数学语言、知识、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基础。但仅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数学应用意识还难以自发形成。为此,在教科书编制和教学实施中,应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使用各种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其形成对数学较为积极的态度,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学习“100万有多大”时,让学生回家数一数一千粒大米是多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的策略,以及各具特色的“算”的方法。有的学生是一粒一粒数,有的学生是先数一把大米是多少粒,然后估计一千粒会是多大一堆。学生在交流中还讨论哪一种方法更好一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地感知大数,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这个过程中为学生适当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三篇: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折叠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折叠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折叠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折叠文化基础

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科学精神

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折叠自主发展

学会学习

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健康生活

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折叠社会参与

责任担当

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第四篇: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

重磅!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家长快收藏

[来源:人民教育微信] 2016-09-15 08:01:25

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相信很多家长、老师都明白,成绩和分数都不是最重要的,能力和素养,才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核心。

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以前我们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应该换成这句话,有了六大核心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底有哪六大核心素养呢?

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

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自主发展——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2、国家认同

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2、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课题组负责人就研究成果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指标,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Q:社会各界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在价值定位方面,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Q:开展核心素养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Q:核心素养研究的专业性很强,请介绍一下研究过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联合课题组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研究过程主要包括:

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体设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与理论结构,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比较15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程序方法、指标框架和落实情况;通过教育政策研究,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开展传统文化分析,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课程标准分析,了解现行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相关表述,明确课标修订任务。

同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各界对核心素养的期待。课题组访谈了十二个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为建构符合国情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提供实证依据。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召开专家论证会60余次,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主要结论,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总框架。此后,又召开征求意见会20余次,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对总框架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2)开展转化研究,对接课标修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提交了核心素养总框架初稿。2014年7月,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对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进行了审议。

为做好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修订的衔接工作,2014年8月,呈请教育部基础二司委托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开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2015年1月,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了衔接转化研究成果,赞同研究组提出的核心素养落实方式。

3)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为确保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和适宜性,2015年4月和2016年年初,两次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将核心素养初稿及研究报告送教育部有关司局和单位征求意见。

同时,正式征求了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并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征求各省市教育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意见。此外,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一线教育实践专家意见。

Q:根据课题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指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均是实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其遴选与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

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

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Q: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尽管素质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

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Q: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是什么?

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素养的协调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系统化的描述。

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Q: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

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第五篇: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

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自主发展——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2、国家认同

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2、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课题组负责人就研究成果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指标,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Q:社会各界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在价值定位方面,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Q:开展核心素养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Q:核心素养研究的专业性很强,请介绍一下研究过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联合课题组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研究过程主要包括:

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体设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与理论结构,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比较15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程序方法、指标框架和落实情况;通过教育政策研究,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开展传统文化分析,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课程标准分析,了解现行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相关表述,明确课标修订任务。

同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各界对核心素养的期待。课题组访谈了十二个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为建构符合国情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提供实证依据。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召开专家论证会60余次,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主要结论,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总框架。此后,又召开征求意见会20余次,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对总框架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2)开展转化研究,对接课标修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提交了核心素养总框架初稿。2014年7月,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对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进行了审议。

为做好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修订的衔接工作,2014年8月,呈请教育部基础二司委托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开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

2015年1月,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了衔接转化研究成果,赞同研究组提出的核心素养落实方式。3)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为确保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和适宜性,2015年4月和2016年年初,两次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将核心素养初稿及研究报告送教育部有关司局和单位征求意见。

同时,正式征求了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并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征求各省市教育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意见。此外,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一线教育实践专家意见。

Q:根据课题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指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均是实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其遴选与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

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Q: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尽管素质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

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Q: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是什么? 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素养的协调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系统化的描述。

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Q: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

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下载中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优秀范文5篇)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敲定 2016年09月18日11:14 教育专栏作者:京城教育圈 我有话说(6人参与) 重磅消息!千呼万唤始出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微......

    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合集5篇)

    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

    程序员六大素养

    程序员六大职业素养 说起职业素养,可能大家脑子里马上反映出来的是西服领带公文包的精干白领形象,其实作为程序员来说,外在可能没有那么重要,更多的是内在职业素养,本期调查分享......

    提高中学数学教师职业素养

    提高中学数学教师职业素养 摘要:本文在参照与借鉴有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素养的现状,在分析有关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学数学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与高考作文(共5篇)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与高考作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

    浅谈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浅谈核心素养      核心素养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根本性,能够以一知十、以一当十;二是生长性,能够促进成长、持续生长,滋养整个人生;三是贯通性,能够融会贯通、成就整体生命。 教......

    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府东街小学 李彩霞 通过学习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读本”的学习,感到内心很受触动。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

    浅谈核心素养

    浅谈核心素养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有何特定内涵?笔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