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_推动社会主义(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1:3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_推动社会主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_推动社会主义》。

第一篇: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_推动社会主义

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部署,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改革为动力,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掀起了新一轮文化强省建设热潮,取得了显著成绩。文化体制改革在许多重要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了新突破,总体上在全国保持靠前位臵;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珠三角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全国领先;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取得可喜成绩,电视剧《潜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娘》、《下南洋》、《桥隆飚》,电影《秋喜》、《所有梦想都开花》,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等饮誉全国。广州、深圳两市2009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清远六市2011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等6家企业先后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19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对此,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给予充分肯定,《人 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工作目标要求,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我省迅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常委会和省委中心学习组分别两次组织了专题学习和研究部署。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先后两次主持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听取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征求各改革单位的意见建议,并就文艺院团改革、全省有线广电网络和新华书店改革重组等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分头进行专题调研。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重点突破、确保全面完成改革重点任务作出部署。

省委于2010年7月召开十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强省建设工作,这不仅在我省历史上属首次,在全国也开先河,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汪洋同志代表省委所作的工作报告和全会审议通过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 年)》,对我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我省文化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臵,形成文化自觉,列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文化强省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市县党政班子每年实行单独考核。二是实施文化强省建设‚十大工程‛,明确了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点内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措施。三是建立健全建设文化强省的财政保障机制。2011—2015年,全省财政投入250亿元以上,用于支持文化强省建设;从2011年起,全省财政的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1%以上,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稳步增长;省、市两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11—2015年每年安排1亿元,对基层文化设施和重点文化工程给予补助;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年均递增4000万元,从2010年的2亿元增加到2015年4亿元; 2011—201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扶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资金5000万元;有财政拨款的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财政部门要按转制前的渠道和标准继续拨付经费。四是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若干文化经济政策的意见》,在财税金融、土地城建、外贸出口、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予以支持。五是加强文化法规建设,制定出台《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广东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当前,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形成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我省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改革文化行政管理体制,2005年全面完成市、县(市、区)两级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工作。2009年又率先在全国组建省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全省以城市为主体,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基本形成,执法力量和监管力度明显增强。大力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省新闻出版局将局属的出版社、企业和杂志社全部划转省出版集团公司主管主办,并下放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全省广电系统实现局台分设、管办分离,强化了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2009年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管机制。广州、深圳、惠州、肇庆等市也成立了专门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其余一些市也正积极筹备成立相关机构。改革文化投资建设管理体制,政府主要承担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文化服务,同时以‚公办民助‛,‚民建公助‛形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文化产业,除国家政策规定的频道、频率、报刊外,其他领域全部向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开放,目前我省民营文化企业和从业人员已占全省各类文化企业和从业人员80%以上。

2.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着力塑造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目前,全省50家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单位,103家市、县(市、区)新华书店,3家国有电视剧制作机构和2家电影制片厂,省和21家地级以上市电影公司全部完成转企改制任务。31家县(市、区)电影公司已完成转企改制,占总数的50%。省属的广东歌舞剧院、南方歌舞团、省话剧院、广东现代舞团四家文艺院团已转制成企业,全省还有19家市、县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以及合并、撤销工作。省和21个地级以上市有线广电网络机构结合重组整合工作,也全部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启动非时政类报刊分类改革试点,推动15家试点单位转企改制,为全面改革探索路子。目前,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梅州、清远等市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完成转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近300家,核销事业单位编制7000多个。

3.全省有线广电网络和新华书店改革重组取得突破性进展。由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19个地级市电视台以‚联合发起、资产入股‛方式组建的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8月5日挂牌成立,11月份全面完成人员、资产移交,该公司目前拥有净资产52亿元,有线电视用户734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562万户。全省广电网络重组整合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广东模式‛和‚广东速度‛。目前正推进第二阶段与广州市网、第三阶段与深圳市网和县区网的整合。省新华发行集团和广州、深圳出版发行集团与各市、县(市、区)的重组工作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目前已完成了部分市、县的整合工作。

4.积极推进文化资本运营和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取得重要突破。粤传媒、天威视讯、奥飞动漫、省广股份等一批文化企业相继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南方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广东中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珠江电影集团公司、南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股改上市工作也进展顺利。与此同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揭阳日报》联合发展经营,与肇庆、揭阳、惠州等地合作开发户外数字新媒体业务,省出版集团与省旅游出版社合作经营,广东电视台与奥飞动漫联合打造嘉佳动漫频道。广州俏佳人公司收购美国一家国际卫视电视台,并在16个美国城市落地,成为中国民企成功并购境外广电媒体的首例。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和文化强省的地位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区、单位和少数同志对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重大战略部署的认识有差距,没有形成文化自觉。有的文化单位干部职 工对改革有消极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害怕改革,不愿改革。

二是改革进展还不平衡。个别地区和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如各级行政部门、社会组织所办的非时政类报刊单位以及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进展较慢。

三是大局观念有待增强。个别地区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如广电网络、新华书店重组等,缺乏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算计地方利益和局部利益,态度不积极。

三、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些年来,我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服务主体,大力加强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广泛的文化服务网络,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1.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具规模。先后实施山区文化建设工程、东西两翼文化扶持工程等工程,省财政投入4.25亿元,扶持粤北、粤东、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建成1295个各类文化场馆。截止2010年底,全省已建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3个、文化馆145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153个,乡镇和街道综合文化站1594个,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16139个,全省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800多平方米;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5000多个,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与此同时,一批省级和地市级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如省博物馆、省图书馆改扩建工程、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广州歌 剧院、深圳音乐厅与图书馆、东莞玉兰大剧院与图书馆等相继落成,为各地开展高端文化服务、满足群众高层次文化需求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城市的标志和名片。目前,广东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在总量上已处于全国前列水平。

2.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手段不断丰富。为改善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展览难等问题,我省从2003年起先后启动了全国首创的‚广东流动图书馆‛、‚广东流动博物馆‛和‚广东流动演出服务网‛三大流动服务网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截止2010年底,全省已建成‚广东流动图书馆‛分馆67个,总进馆人数2160万人次、总阅览册次4059万册次、总外借册次226万册次,累计解答读者咨询30万件;以省博物馆为中心的‚广东流动博物馆‛,现有成员单位57个,近年来先后制作30多个不同类型的展览,举办了93场次巡回展览,参观人数达250多万人次。由省文化馆牵头建设的‚广东流动演出服务网‛,每年为基层群众送戏2万多场,受益观众4000万人次。2008年以来,深圳和东莞又开展了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试点工作,这一文化惠民工程不仅是国内首创,在世界范围也无先例,现正在珠江三角洲推广。此外,我省还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96个县配发了98台‚岭南流动书香车‛。

3.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方面,目前已形成以省级分中心为龙头,市、县级支中心为骨干,镇、村服务网点为终端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 络。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方面,截止2010年,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8%,已基本解决我省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方面,2010年,我省共完成农村电影放映223122场,完成总体任务的96%,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农家书屋建设方面,2007年以来全省共投入建设经费约2.8亿元(其中省财政累计投入专项经费9532万元),并于2010年一年内完成7732家农家书屋的大规模建设任务,截止2010年底,全省各地按标准共建设农家书屋12291家,覆盖全省60%的行政村,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

4.创新品牌文化活动,不断拓宽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对全省定期举办导向性、示范性、制度化的展示群众文艺创作与演出成果的品牌群众文艺活动大胆创新。如已成功举办了九届的‚‘百歌颂中华’群众歌咏活动,推动了全省群众歌咏活动蓬勃开展,全省有近万支合唱团队活跃在各地,仅第九届就有15万人参加;每年一届的‚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促进了全省群众文艺创作与演出的繁荣,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最高政府奖项——‚群星奖‛评选中,我省连续十届名列前茅。已开展两届的‚全省十佳文化广场评选活动‛,在全省掀起了建设文化广场、开展广场文化的热潮。此外,我省还采取政府采购等形式,组织了‚广东省优秀舞台艺术巡回演出‛、‚情系岭南——百场优秀戏剧曲艺作品巡回演出‛,将优秀的文艺作品免费送到基层。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是设施面积总量不足,区域发展不够均衡。目前我省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已达800多平方米,但与2010年我省出台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中提出的1200平方米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东西两翼地区文化馆站达标率还比较低,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短缺简陋,个别地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出现‚滑坡‛现象。

二是文化经费总量偏少,与经济发展水平尚不相称。目前全省仍有一半以上的地市,文化文物事业经费占当年财政支出的0.5%以下,与《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的达到1%以上的目标差距较大。‚农家书屋‛维持经费短缺,‚村村通‛网点的运行维护补助经费困难也比较大,东西北部地区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等因素进度缓慢。

三是公共文化人才匮乏,队伍素质急待提高。一些地方对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及其编制进行了精简,或者挪用原有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编制,致使基层文化馆站业务人员比例偏低、队伍稳定性差。‚农家书屋‛管理员素质低。

四是体制机制有待理顺,改革措施仍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尚未建立起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一部分公益性文化场馆的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员工工资福利以及事业经费还未得 到有效保证。比如,省财政目前还无法按100%的比例拨给省文化馆、省图书馆等纯公益性单位员工工资、奖金。另外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条块分割,各系统、各单位分头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尚未形成合力,造成部分资源浪费。部分市县电影公司体制机制陈旧,缺乏服务农村、开发市场的经营能力。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增强了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十一五‛时期,我省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规模总量迅速扩大,2010年增加值达252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5.6%,约占全国文化产业比重的1/4,规模总量已连续八年位居各省市首位,文化产品出口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

1.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编制《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提出‚十二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产业,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产业基地,发展一批在国内领先的文化新业态,并制定相关的政策保障措施。

2.着力打造文化会展、交易和投融资三大平台,完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按照‚政府牵头,企业运作‛和股份制形式,成立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贯彻落实长春同志等中央领导的 指示精神,办好深圳文博会。2010年5月第六届深圳文博会总成交额达1088亿元,比上届增加207亿元。同时积极办好中国(东莞)国际动漫节、南国书香节、广州演艺交易会等文化会展。搭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开通运营为文化企业提供信息交流、产品推介的文化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百川网‛。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省文资办等单位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授信总规模134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规模为50亿元的广东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可于近期成立。贯彻落实银发[2010]94号文件,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扶持。

3.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在广州东圃、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新区、东莞松山湖、惠州汝湖等地建设‚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试验园区‛,在中山建设粤台两岸文化产业园。对全省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进行统筹规划,研究确定了一批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目录。推动全省各地立足实际,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目前,全省建设了12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入驻企业超过1万家。

4.落实和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强化政策保障。贯彻落实国办发[2008]114号等政策文件,确定下发了两批共134家享受财税优惠政策的省属试点单位名单。做好年度‚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评审工作,对全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予以资金扶持。深圳、珠海、惠州、佛山、肇庆、江门、潮州等市也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会同省统计局研究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了健全统计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对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扶持。会同省外经贸厅等五部门拟于近期认定一批广东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

目前我省文化产业的主要问题是:

1.文化创意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我省文化创意和服务业虽然增长较快,但占文化产业的比重只有43%,而低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比重过大,文化创意和内容生产能力不足。

2.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了全省文化企业总数的75%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更是占全省比重的85%,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3.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我省文化产业总量居全国首位,但产业集中度仍不高,存在‚小、弱、散‛状况,尤其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五、切实加强对文艺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有力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近年来,我省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一些文艺门类取得重大突破并重新崛起,在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国家重要文艺奖项评选中,成绩名列前茅,进 一步提升了广东文化形象。

1、电视剧创作重新崛起。以《潜伏》、《马文的战争》、《与空姐一起的日子》、《天地民心》、《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桥隆飚》、《娘》、《说好不分手》、《下南洋》为代表的影视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各大电视频道播出,形成了‚屏幕热播,专家热评,群众热议,市场热卖‛的全国传播效应,标志着广东电视剧进入了一个新的生产创作高峰。

2、电影创作稳步提升。电影《走路上学》获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鹰奖、朝鲜国际电影节大奖等大奖,电影《越光宝盒》成为珠江电影集团历史上首部票房过亿的电影,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票房均过亿,创造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新高;电影《秋喜》在2010年中美电影节上获最佳影片‚金天使奖‛;电影《所有梦想都开花》获第13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和‚优秀女演员‛提名奖。

3、动漫创作数量质量稳居全国前茅。2010年,广东产动画片54部,2725集,总时长达30967分钟,连续三年排名全国产量三强之列。《喜羊羊与灰太狼》、《猪猪侠》、《开心宝贝》、《藏羚王》、《数学荒岛历险记》等系列作品风靡全国,影响海外;2010年我省共有5部作品获得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动画片奖。

4、文学创作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一批作品相继获国家级文学奖项,文学新秀不断推出,文学粤军蔚然成形。2010年,广东有3篇作品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奖,一篇作品获中国作协 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是我省同一年度获国家级文学奖项最多的一次,获奖总数在在全国名列第一;今年,我省邓一光的长篇小说《我是我的神》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吕雷、赵洪的长篇纪实文学《国运——南方纪事》获提名奖。

5、舞台艺术作品好戏连台。杂技剧《西游记》荣膺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二期)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广东在国家级精品剧目评选中零的突破。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评选中,芭蕾舞剧《风雪夜归人》荣获‚文华大奖‛,《蝶》、《刑场上的婚礼》等四部作品荣获‚特别奖‛,《还官记》等三部作品获‚优秀剧目奖‛,话剧《与妻书》广受好评。

6、音乐创作再现辉煌。《一万个理由》、《月亮之上》、《自由飞翔》等广东原创歌曲唱响大江南北,并通过彩铃、炫铃等新载体广泛传播;在‚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全国性歌曲征集活动中,从全国1.8万首歌曲中遴选出的36首入围歌曲,广东就有4首,它们分别是《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圆圆的思念》、《中国,我为你歌唱》,重振了广东音乐品牌。

7、美术摄影创作持续繁荣。在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重要美术评展和工程中,我省画家屡获佳绩,其中李节平创作的《小夫妻》成为建国后广东首次夺得全国美展油画类金奖的作品;摄影强省地位继续得到巩固,在全国各大影展赛事评选中,获奖总数位列榜首。

我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当前广东文 艺创作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与广东经济强省的地位尚不相称,仍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

一是对文艺生产的有效引导尚需加强。有少数文艺作品存在低俗现象,尤其是影视和网络中的一些作品,情趣低下,价值取向模糊。有些地区没有建立起推动优秀文艺产品创作生产的制度和措施,致使地区文艺创作生产资金、动力明显不足。有些地方文化体制改革不到位,文艺院团活力不够。

二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优。专业艺术创作基础比较薄弱,创作人才缺乏、老化和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地区创作人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严重。40岁左右的文艺人才比较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名家大师不多,领军人物更少。

六、下一步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重点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阶段。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动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确保完成各项改革重点任务 一是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以今明两年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为重点,确保2011年底全面完成县级电影公司转制任务,推动南方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整体转制,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打造强势频道、频率和品牌节目。

二是大力推进以广电有线网络和新华书店为重点的文化资源重组整合。今年推进完成第二阶段对广州有线广电网络的重组整合、第三阶段对深圳广电网络和县(市、区)的网络重组整合工作,争取年底全面实现‚全省一张网‛。推动省新华发行集团和广州、深圳新华出版发行集团2011年完成对地级市及所属县(市、区)新华书店重组工作,打造三个国有大型骨干发行集团。

三是加快文化企业股改上市步伐。落实重点企业股改上市的规划和扶持措施。推动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公司、南航集团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珠江电影集团公司、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综合实力强的民营文化企业股改上市,争取我省每年有1-2家文化企业上市,培育一批文化领域的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二)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一是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从2011年起至2015年,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省财政将每年投入1亿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未达标的县、镇、村三级文化馆站进行扶持,预计将扶持100个左右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400个左右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000个左右城乡社区文化室建设项目。二是扎实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订了要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目标:今年7月1日前,省级和副省级市实现免费开放;10月1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免费开放;年底前,全省其他地区基本实现免费开放。省财政将按照不低于国家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标准,对我省县、镇两级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三是广泛开展各类普惠群众文化活动。省委宣传部联合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省文联等部门面向全省印发了《关于开展‚幸福广东‛文化惠民系列活动的通知》,将在办好第11届广东艺术节、第10届百歌颂中华、第5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的基础上,按照汪洋书记的指示,举办首届广东农民读书节、‚幸福广东‛摄影大赛、首届广东社区文化节、二沙岛草坪音乐会与广场音乐会等共计15项文艺展演、展览、办节。

四是重点做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巩固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成果,确保每个村每个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继续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做好县级支中心建设收尾工作和健全基层服务网点,同时,在东莞等地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全省基层电子阅览室建设。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出的指示,以及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关于提前启动‚十二五‛时期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通知》(新出联“2010”8号)精神,我省到2012年8月底前尚需建设农家书屋7815家,从而完成‚十二五‛期间农家书屋覆盖全省20106个行政村的总任务。认真推进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和数字化放映进程,力争2011年全面实现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大力开展送文艺下乡工作,今年将重点做好文化志愿者百场义演巡回演出工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骨干的培训工作等。积极实施外来工文化服务工程、文化数字化工程、公共文化配送工程等新的工程。

五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立法进程。加快制定出台《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规条例。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实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平面传媒、广播影视、出版版权、演艺娱乐、网络文化服务、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8大门类产业,着力培育文化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加快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落实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明确的‚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试验园区‛和‚粤台两岸文化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和项目建设。制定出台文化产业强市和特色文化产业县(市、区)、镇认定办法,同时继续开展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工作。三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会同省外经贸厅等部门尽快认定一批广东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构建国际文化营销网络,重点抓好影视音像、动漫玩具、出版物、文艺演出、新闻媒体网络五大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实现落地经营。

四是开展‚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试点。探索对人民群众看电影、看戏、看有线电视和购买书籍与音像电子产品等基本文化消费进行补贴,以拉动文化消费。

五是抓好《文化强省规划纲要》落实,强化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制定文化强省建设的评价考核办法,从今年起对各地党委政府进行专项考核。建立文化人口评估制度,由省社科院每年对各地开展文化活动,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估发布。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若干文化经济政策的意见》。完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和工作制度,从今年起每年定期发布文化产业统计报告。、与省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制定贯彻中央九部委《关于加大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落实好与金融机构签订的战略协议。

(四)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的引导,提高广东文化影响 一是抓宏观引导规划,完善创作生产格局。对我省文艺创作生产的导向、类型、内容、格局进行宏观引导、总体设计。加快建设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珠三角、东西北地区为重要依托,各文艺创作生产基地为重要据点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文艺创作地 区生产格局。充分发挥国有文化院团、单位的带动引领作用,努力促进民营文化机构、企业及个人全面参与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投资运作。

二是抓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建立健全各类文艺创作专项资金制度和人才激励专项资金制度,统筹使用好省每年5000万元的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进一步完善我省重点文艺项目的运行办法,建立对重点作品社会招标、论证、修改、投入、效益评估和产出回报的一整套投入运作机制。推动南方广播影视创意基地等一批文艺创作生产基地建设,兴建广东文学馆、广东人民艺术中心、广东画院(新址)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

三是抓文艺新业态,占领发展前沿。大力加强对发展文艺新业态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大力培育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视、数字电影、手机视频等新的文艺业态,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

四是抓队伍培养,夯实人才基础。大力推进‚十百千工程‛,做好 ‚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评选工作,发现和培养各艺术门类和流派的带头人,造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领军人才。认真开展好‚新世纪之星‛、‚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青年画院签约画家‛等系列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完善文艺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国乃至海外招贤纳士。

第二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试题答案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精神试题 2011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安徽文化企业是()(分值:3/得分:3)

安徽演艺集团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安徽出版集团 √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亨廷顿认为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分值:3/得分:3)

军事

文化 √

经济

意思形态 安徽省第一次提出加快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是在安徽省()(分值:3/得分:3)

第八次党代会 √

第六次党代会

第七次党代会

第九次党代会 美国“软实力”理论是由谁提出的()(分值:3/得分:3)

布朗

约瑟夫·奈 √

弗格森

亨廷顿 世界上第一个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国家是()(分值:3/得分:3)

英国 √

美国

德国

日本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是在()(分值:3/得分:3)

2010年

2007年

2007年

2009年 √ 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报告中是在党的()(分值:3/得分:3)

十七大

十五大

十四大

十六大 √ 中国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是()(分值:3/得分:3)

3.0%

2.50%

3.25%

2.75% √ 2011年在合肥举办的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为()(分值:3/得分:3)

第八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 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分值:3/得分:3)

2004年

2003年

2005年 √

2006年 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是哪次会议上()(分值:3/得分:3)

十七届三中全会

十七届五中全会 √

十七届六中全会

十七届四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几个部分()(分值:3/得分:3)√ 提出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共领导人是()(分值:3/得分:3)

胡锦涛 √

邓小平

江泽民

毛泽东 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在()(分值:3/得分:3)

2003年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 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是在什么时期()(分值:3/得分:3)

“五四”运动时期 √

抗战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党的报告多次强调,文化工作者要()(分值:5/得分:5)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 下列属于文化事业的有()(分值:5/得分:0)

面向大众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

电影电视剧的拍摄

九年义务教育 √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主要包括()(分值:5/得分:5)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

经营管理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二为”方向是指()(分值:5/得分:5)

为政治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

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 文化传播手段包括()(分值:5/得分:5)

广电 √

表演 √

新媒体 √

图书报刊 √ 下列名胜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分值:5/得分:5)

九华山

黄山 √

西递 √

宏村 √ 安徽“黄山松精神”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分值:5/得分:5)

开放、奉献 √

自强、拼搏 √

科学、民主

团结、进取精神 √ “软实力”包括()(分值:5/得分:5)

制度影响力 √

文化影响力 √

外交影响力 √

意识形态影响力√ 全国首家出版传媒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安徽出版集团落户。()(分值:3/得分:3)

是 √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团化和规模化。文化产业的规模对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分值:3/得分:3)

是 √

否 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是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其项目还整体输出到沙特、伊朗、南非、乌克兰等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分值:3/得分:3)

否 √

是 中国全部出版企业的出口产值比不上一个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分值:3/得分:3)

是 √

否 文化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文化品牌只包括文化产品品牌不包括文化活动品牌和。()(分值:3/得分:3)

否√

第三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相关问题思想汇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相关问题的思想报告

在刚结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党中央讨论了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相关问题。并且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并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只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很有必要皆迫切需要的。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辉煌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设还面临诸多挑战。文化事业发展比较落后,拜金主义、见利忘义等各种思潮泛滥,学雷锋惹麻烦等各种怪现象层出不穷。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面临的文化冲击,见识的文化缺陷更是警醒着我们。外国文化严重入侵,崇洋媚外现象的普遍,”李刚门药家鑫等案件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了当今中国文化的现状。

而作为我们大学生,我们担负这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我们外语专业的学生,长期接触学习外国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外来文化影响,更加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要有批判精神,正确看待中西文化,兼容并包,不能全盘西化。针对一些大学生所表现的道德文化缺陷,我们必须引以为鉴,加强自身学习,传承中国先进文化,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和文化修养。学习领会会议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新华社25日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这一决定。

决定全文近2万字,共分9个部分: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决定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让文化成果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一时间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第五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大公益事业投入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共大东区委员会

大东区是沈阳市五城区之一,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对全区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深刻认识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用加强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促进全区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几年来,在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而强化区域大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建设的力度,通过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区上下呈现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2005年大东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下面,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一谈我们的体会和主要做法:

一、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2003年起,我国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区委、区政府就开始结合大东区的特点,调整全区的文化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认为,大东区是沈阳市的工业城区,历史上是沈阳的民族工业发祥地,大东区的工业发展步伐可以概括为起源于清末,崛起于民国,成熟于新中国的“一五”时期建设,在工业主导全区经济的模式下,计划经济的影子始终影响着文化建设,如何让工业城区增加文化含量,以文化的推动力来促进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区委、区政府进一步认识到,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区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要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下,大东区拉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塑造城区文化形象,促进全区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委、区政府根据大东区的实际,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从构筑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入手,不断对公益事业加大投入,使全区的文化品位、文化形象、文化氛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重视CIS成果运用,塑造城区文化形象品牌 区委、区政府认识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竞争已从经济形态转化到文化形态。加强文化建设,是凝聚振兴力量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区域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此,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大东区大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大东区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推广工作领导机构”,将企业文化形象识别系统(CIS)引入城区,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大文化形象识别系统。这个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CIS)由理念识别系统(MIS)、视觉识别系统(VIS)和行为识别系统(BIS)组成。通过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推行规范,要求全面导入CIS,强化理念、视觉、行为识别系统的宣传灌输,循序渐进地引导全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把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纳入对外宣传、员工教育、行为规范、公务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同时,组织CIS理论与实践学习研讨、举办报告会和党校专 题辅导讲座、编写市民教育手册、开展知识竞赛等,使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在全区得到有效推行。

在城区建立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是区委、区政府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城区文化建设的一次全新探索和有益尝试,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城区形象,凝聚城区力量,增强城区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构筑区域特色文化,带动了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

(二)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

在积极推进大文化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构筑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区级文化设施建设上,继区文化馆2002年投入使用后,2005年又开始筹划区图书馆的改造,经过多次选址论证,最后确定修复占地面积519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的一处民国时期建筑,目前,已投入900多万,预计在十月份竣工交付使用,将极大地改善图书馆的办馆条件,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览、借阅环境。

为加强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年,区委、区政府还对区少年宫投入资金,从内到外进行全面整修,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

在加强区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站在保 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的高度,共计投入1000多万元,对大东区内的民国时期一些奉系政要公馆进行了全面维修,从而使大东区的公益性设施不断增加,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一定的“硬件”基础。

区级文化设施的不断改善和增加,促进了街道文化工作的不断进步,全区各街道在加强原有文化站建设的同时,还积极与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协调沟通,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来扩大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不断满足群众就近、就便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区委、区政府在着力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和扩大社区文化活动室的面积,到目前,全区164个社区80%有了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广场,这些文化阵地成为全区公益性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街道办事处为辐射,连接社区的三级文化活动阵地网络。

(三)重视活动的创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全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提高大东区的文化品位,跳出区级文化活动老框子,创新区级文化工作内容,2005年,大东区组织全省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走进大东,通过参观、访谈,参加大东的相关活动,看大东的历史和现在,感受大东的厚重与变化,创作了一批散文作品,区里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书,出版了《文化眼睛看大东》散文集。同时,区里还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开展了“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创作活动。首届“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收到征稿700多篇,今年,我们在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举行了“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颁奖典礼,30位获奖作者分别得到1000、800、500元的奖励。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丰富了全区群众文化活动。

2005年10月,我们在全市五城区中率先成立了“大东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目前,共成立了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7个文艺家协会,共有会员600余人。著名作家冰心弟子冰人的《冰人文集》首发式的成功举办;以东北大马路和汽车工业崛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东北大马路》创作完成;“诗情画意迎世园,激情澎湃颂大东”文艺创作系列活动的开展;“知荣辱、迎世园、颂大东”百名小作家征文大赛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精品层出不穷。我区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已经日益凸显并逐步形成。

为了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今年5月,区委、区政府结合大东区工业城区的特点,发挥企业文化对区域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组织策划了“五月的鲜花”大东区工业文化巡礼活动,并在沈阳电视台录播了“五月的鲜花”大东区工业文化展示电视晚会。企业文化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大东区文化活动内容,也为企业重视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重视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 能力

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摈弃旧体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我们区级层面上的文化事业单位,分为两类,一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我们有四家;二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我们也有四家。2005年,我们在文化系统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区文化馆和图书馆进行了内部的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首先是在馆长的配备上,采取公开报名、竞聘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竞争,两位馆长都是在群众的监督下产生的;其次是副馆长的产生,过去,副馆长由馆长提名,这次,我们同样采取公开报名、竞聘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地产生副馆长。两馆的在岗馆员则采取考核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的方式,决定是否胜任;对文化馆新进的3名业务干部,经人事局批准,专门到沈阳音乐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择优录用。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在岗的人员更加勤奋,新进的人员珍惜难得的机会,使得两馆的活力增强,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那种懒散和出工不出力等问题迎刃而解。第三是在两馆内部建立岗位管理体系,实行岗位分类,严格考勤制度和奖励分配制度。在改革的促进下,文化馆的组织、辅导能力得到强化;图书馆简化办证、借阅手续,主动热情为读者服务等受到读者好评。在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按照市委和市文改办的要求,年初以来,我们对全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被侵占、挪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并在6月中旬前全部恢复了文化服务功能,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

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我们有四家影剧院,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资产存量、人员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以便先确立试点单位,为事业单位转制或破产或分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三、文化体制改革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就大东区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无法按岗定酬,优劳优酬。因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是统一的,助理馆员的工资是一样的标准,馆员的工资也是一样的标准,各单位不太可能自己另起炉灶,只能是在年终奖上奖优罚劣。

第二、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市里没有对区级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或破产有明确的操作政策和标准,使区里的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为此,我们建议市里能够对区一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分别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导我们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而全面落实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下载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_推动社会主义(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_推动社会主义(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