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刘玉堂 黄南珊
2011年第11期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大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将进一步激发荆楚儿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阔步迈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生产力,构建湖北“战略支点”总目标、总任务的征程,加快实现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一、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两种类型改革
全会提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近年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我们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加快改革全面深化。深入推进两种类型改革,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国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深化以“三项制度”(即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层干部竞聘制、员工竞岗制、岗位(绩效)工资制和合同管理制,探索建立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活力和改善服务,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和骨干作用,有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改善文化民生,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要加快改企转制步伐,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化改造和股份制改造。当前要加快推进出版发行领域和电影制作系统及电视剧制作机构的改革,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的整体改制,全面启动非时政类报刊单位和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加强改革配套政策落实到位,确保改革取得实际成效。国有文化企业要深入推进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完善经济目标考核制,进一步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化改革促进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汇聚能力。推进文化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大中小型文化企业兼顾并举,培育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由成长型向强势型转变。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类改革和分型发展,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相兼顾,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双轮驱动协调共进。
二、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正确把握改革不同向度
全会提出,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这就从深层次要求抓住两个关键性问题和从整体思维角度把握改革不同向度。一是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不同向度。宏观改革主要是指宏观性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并涉及“三局合一”的机构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系统完善的文化宏观调控体系。宏观改革着眼于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着重于转变政府职能,着力于政府对整个文化领域的综合管理、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形成调控有力、管理有效、运行有序、高度协调的宏观调控格局。微观改革主要是指通过微观性运行机制改革创新,以增强文化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实力。大力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革新,进一步确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增强竞争优势、强化经营活力的标向,健全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运行机制,完善文化产品市场营销体系,降低运行成本,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文化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宏观改革重在宏观调控,综合管理,增强调控力;微观改革重在微观搞活,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从而做到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相协调。二是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不同向度。存量改革首先是通过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企转制,使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文化资源由资源分散、资源闲置转向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其次是国有文化企业进行战略重组,通过市场化改革,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促进资本聚集和资产重组,通过产业联动、企业联盟而实现战略合作和战略互惠,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集聚、规模扩张和集约增长,从而有力推进资源存量的市场化配置,充分挖掘国有文化单位的资源存量潜力。增量改革首先是扩大文化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和其他企业参与文化产业领域建设。其次是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国有资本控股,积极吸引非公有资本参股,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存量改革旨在盘活体制内存量资源和集聚生产要素,增量改革则通过制度释放来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盘活激活存量与扩张拓展增量相结合而形成推进产业发展的合力。上述不同改革向度突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两个问题,两者分别是整个改革的核心问题和中心环节,都是改革的关键和着力点。
三、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强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全会指出,“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的创建是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要着力构建系统集成的体制(制度)和机制,加强整体建构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文化体制。一是构建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文化领域的宏观管理,实现文化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文化管理方式创新。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文化宏观调控体系。二是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立集中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完善文化市场法律体系和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执法环境。三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组织健全、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包括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扩大服务的承担主体,努力实现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比较完备、惠民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责任明确、行为规范、管理科学、富有效率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四是构建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国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入推进以“三项制度”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激发内部活力和提高服务能力。
国有文化企业要健全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绩效薪酬制和财务核算制等配套性制度。五是构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监督体制。对国有文化企业单位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和实行授权经营,建立和健全管理科学、监督有效、制度规范、富有效率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机制,确保国有文化资产有效监督和科学运营并实现保值增值。按照权、责、利相统一要求,实行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六是构建对外文化交流贸易体制。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加快构建科学规范、运行协调、综合配套、双向传播的对外文化贸易体制。进一步实现外贸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提高出口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文化发展机制。一是构建区域文化管理协调机制。首先建立文化管理部门的联席会议制,统筹解决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强化综合协调和管理合力效应。其次建立文化产业领域联席会议制,强化整体领域内横向协作、产业联动的效能。二是构建文化生产和服务微观运行机制。培育和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建立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科学完善、富有效率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以责任、效益为核心的目标管理创新和以激励为重点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产品链建设,大力提高品牌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三是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建立和健全政府资金引导、企业主体投入、民间资本给力、银行信贷和股市融资助力等合成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灵活多样、集成有效的文化投融资体系。四是构建社会文化援助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协同有序、保障有力的社会文化援助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国家允许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大力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力量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五是构建产业联动发展机制。积极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内外联动发展和整体融合,构建联动联合、协作协调、互动互补、互促互融的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强力推进产业行业深度融合,建立日益社会化的产业协作关系;强力推进文化企业深层联盟,进一步提升企业合作层次。六是构建文化经济利益协调机制。要以产业利益协调为着力点,在区域协作、产业联动、企业联盟过程中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形成竞争合作、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文化经济利益协调机制。对于参与合作的利益相关方,实行妥当利益协调和合理利益分成。七是构建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建立和健全系统协调、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文化生态保护机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保护方式和生态环境价值补偿方式,有效维护文化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文化生态系统再生能力。八是构建文化人才培育机制。健全和完善文化人才选拔、引进、使用、考核的公平竞争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着力培育和造就一批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一批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一批高端市场中介服务人才,积极引进一批海外创新型高层次文化人才。
四、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系统优化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发展方式决定发展效果,转变发展方式则是推进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涉及文化产业领域的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率提高,产业融合深化,文化创新提升,科技进步支撑,文化消费拉动,可持续发展等。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有两个根本点,一是强调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坚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产业效益放在首位,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强调注重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把保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是文化产业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就宏观性产业整体转型而言,就是要推动文化产业整体由数量扩张型、外延式增长向注重质量效益型、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性转变,注重提升内涵和品质,注重发掘和依靠产业发展的内生力量,努力实现产业的价值性提升和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全面落实内需拉动战略,努力扩大文化消费,注重于依靠市场内生动力和文化消费拉动,重视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的牵引和拉动作用。着力推进文化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重视规模和速度向质量、效益与规模、速度相兼顾转变,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由以传统产业为主向以新兴产业为主转变,由以投资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坚持走创意牵动、科技驱动和集约增长之路。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建构一个多元化投入、创意化研发、商品化生产、市场化运营、品牌化营销、全媒体传播、科技化支撑、内生型增长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这样,文化产业自身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
(作者分别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第二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大公益事业投入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共大东区委员会
大东区是沈阳市五城区之一,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对全区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深刻认识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用加强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促进全区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几年来,在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而强化区域大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建设的力度,通过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区上下呈现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2005年大东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下面,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一谈我们的体会和主要做法:
一、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2003年起,我国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区委、区政府就开始结合大东区的特点,调整全区的文化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认为,大东区是沈阳市的工业城区,历史上是沈阳的民族工业发祥地,大东区的工业发展步伐可以概括为起源于清末,崛起于民国,成熟于新中国的“一五”时期建设,在工业主导全区经济的模式下,计划经济的影子始终影响着文化建设,如何让工业城区增加文化含量,以文化的推动力来促进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区委、区政府进一步认识到,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区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要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下,大东区拉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塑造城区文化形象,促进全区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委、区政府根据大东区的实际,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从构筑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入手,不断对公益事业加大投入,使全区的文化品位、文化形象、文化氛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重视CIS成果运用,塑造城区文化形象品牌 区委、区政府认识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竞争已从经济形态转化到文化形态。加强文化建设,是凝聚振兴力量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区域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此,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大东区大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大东区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推广工作领导机构”,将企业文化形象识别系统(CIS)引入城区,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大文化形象识别系统。这个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CIS)由理念识别系统(MIS)、视觉识别系统(VIS)和行为识别系统(BIS)组成。通过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推行规范,要求全面导入CIS,强化理念、视觉、行为识别系统的宣传灌输,循序渐进地引导全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把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纳入对外宣传、员工教育、行为规范、公务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同时,组织CIS理论与实践学习研讨、举办报告会和党校专 题辅导讲座、编写市民教育手册、开展知识竞赛等,使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在全区得到有效推行。
在城区建立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是区委、区政府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城区文化建设的一次全新探索和有益尝试,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城区形象,凝聚城区力量,增强城区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构筑区域特色文化,带动了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
(二)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
在积极推进大文化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构筑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区级文化设施建设上,继区文化馆2002年投入使用后,2005年又开始筹划区图书馆的改造,经过多次选址论证,最后确定修复占地面积519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的一处民国时期建筑,目前,已投入900多万,预计在十月份竣工交付使用,将极大地改善图书馆的办馆条件,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览、借阅环境。
为加强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年,区委、区政府还对区少年宫投入资金,从内到外进行全面整修,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
在加强区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站在保 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的高度,共计投入1000多万元,对大东区内的民国时期一些奉系政要公馆进行了全面维修,从而使大东区的公益性设施不断增加,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一定的“硬件”基础。
区级文化设施的不断改善和增加,促进了街道文化工作的不断进步,全区各街道在加强原有文化站建设的同时,还积极与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协调沟通,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来扩大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不断满足群众就近、就便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区委、区政府在着力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和扩大社区文化活动室的面积,到目前,全区164个社区80%有了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广场,这些文化阵地成为全区公益性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街道办事处为辐射,连接社区的三级文化活动阵地网络。
(三)重视活动的创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全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提高大东区的文化品位,跳出区级文化活动老框子,创新区级文化工作内容,2005年,大东区组织全省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走进大东,通过参观、访谈,参加大东的相关活动,看大东的历史和现在,感受大东的厚重与变化,创作了一批散文作品,区里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书,出版了《文化眼睛看大东》散文集。同时,区里还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开展了“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创作活动。首届“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收到征稿700多篇,今年,我们在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举行了“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颁奖典礼,30位获奖作者分别得到1000、800、500元的奖励。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丰富了全区群众文化活动。
2005年10月,我们在全市五城区中率先成立了“大东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目前,共成立了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7个文艺家协会,共有会员600余人。著名作家冰心弟子冰人的《冰人文集》首发式的成功举办;以东北大马路和汽车工业崛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东北大马路》创作完成;“诗情画意迎世园,激情澎湃颂大东”文艺创作系列活动的开展;“知荣辱、迎世园、颂大东”百名小作家征文大赛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精品层出不穷。我区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已经日益凸显并逐步形成。
为了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今年5月,区委、区政府结合大东区工业城区的特点,发挥企业文化对区域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组织策划了“五月的鲜花”大东区工业文化巡礼活动,并在沈阳电视台录播了“五月的鲜花”大东区工业文化展示电视晚会。企业文化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大东区文化活动内容,也为企业重视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重视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 能力
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摈弃旧体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我们区级层面上的文化事业单位,分为两类,一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我们有四家;二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我们也有四家。2005年,我们在文化系统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区文化馆和图书馆进行了内部的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首先是在馆长的配备上,采取公开报名、竞聘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竞争,两位馆长都是在群众的监督下产生的;其次是副馆长的产生,过去,副馆长由馆长提名,这次,我们同样采取公开报名、竞聘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地产生副馆长。两馆的在岗馆员则采取考核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的方式,决定是否胜任;对文化馆新进的3名业务干部,经人事局批准,专门到沈阳音乐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择优录用。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在岗的人员更加勤奋,新进的人员珍惜难得的机会,使得两馆的活力增强,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那种懒散和出工不出力等问题迎刃而解。第三是在两馆内部建立岗位管理体系,实行岗位分类,严格考勤制度和奖励分配制度。在改革的促进下,文化馆的组织、辅导能力得到强化;图书馆简化办证、借阅手续,主动热情为读者服务等受到读者好评。在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按照市委和市文改办的要求,年初以来,我们对全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被侵占、挪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并在6月中旬前全部恢复了文化服务功能,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
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我们有四家影剧院,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资产存量、人员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以便先确立试点单位,为事业单位转制或破产或分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三、文化体制改革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就大东区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无法按岗定酬,优劳优酬。因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是统一的,助理馆员的工资是一样的标准,馆员的工资也是一样的标准,各单位不太可能自己另起炉灶,只能是在年终奖上奖优罚劣。
第二、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市里没有对区级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或破产有明确的操作政策和标准,使区里的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为此,我们建议市里能够对区一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分别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导我们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而全面落实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第三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文化发展目标任务,需要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需要从战略上研究和部署文化改革和发展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需要把握的重点
1、把握正确方向,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的正确方向,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革的方向不能变,正确的导向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不动摇。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当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
2、把握关键环节,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仅仅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实现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的有机结合。加强宏观管理,形成职责分明、反映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文化宏观调控体系,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要按照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着力从调整管理权限、改进管理方式和创新管理载体三方面进行改革。曾强微观活力,打造适应市场、满足需求、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主体,是提高文化单位的质量和效益的客观需要。要坚持用市场的思路和办法,激发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活力。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生产;用市场手段盘活文化资产;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融资;用市场手段激活文化人才。
第五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
④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
造源泉充分涌流
⑤开创全民族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
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
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1)主体: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目的: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3)形式:丰富多彩
(4)对当代青年的要求①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化风尚身体力行③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
④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
造源泉充分涌流
⑤开创全民族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
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
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1)主体: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目的: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3)形式:丰富多彩
(4)对当代青年的要求①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化风尚身体力行③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