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答案100分(大全)
考试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试卷 题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0 道,多选题 10 道所属课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总分 100 分,85 分及格。
程 化发展繁荣》(下)倒计时 24:31
一、判断题(10 道)
1.文化单位主要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正确 错误
2.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带来了新文化生产的变革。
正确 错误
3.早在1980年时,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即提出要推动文艺体制改革。
正确 错误
4.传统媒体在某些重大事件中的反应滞后,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中央党报不如地方党报,地方党报不如都市类报纸,都市类报纸不如网络。
正确 错误
5.报刊、纸质图书、电视等夕阳产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制约了国有文化单位的做大做强。
正确 错误
6.文化产业的重点工作首先是确立正确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
正确 错误
7.我国演艺院团改革遇到极大阻力的原因之一是财政补助不确定。
正确 错误 8.公益性与经营性是一块硬币的两面,较易将其进行严格划分。
正确 错误
9.当前我国要不断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盗版侵权行为,促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正确 错误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
A.硬实力 B.软实力 C.巧实力 D.硬实力和巧实力
2.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出台了若干重要文件,如2006年年出台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B.《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D.《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3.据统计,日本占世界文化贸易进出口额比例为()。
A.42.60% B.10% C.1% D.36% 4.国家是(),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放入仓库是必然结果。
A.投资客体 B.领导主体 C.经济客体 D.投资主体
5.1983年,()同志指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
A.邓小平 B.陈云 C.叶剑英 D.刘少奇
6.目前,我国民间电影制作单位约270家,国有电影制作单位38家,民营制作电影部分占()。
A.43% B.60% C.80% D.92% 7.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出台了若干重要文件,如2000年出台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B.《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D.《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8.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国农家书屋30万家,乡镇文化站()万个。
A.2.67 B.5.78 C.7.92 D.10.11 9.美国学者雷默在()中提到:“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
A.《中国思想的底线》
B.《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 C.《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D.《淡色中国》
10.早在上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的职能开始由以物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的转变。
A.二三十年代 B.七八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 D.八九十年代
11.党的()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2.()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受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红。
A.慈善组织 B.营利组织 C.非营利组织 D.行政法人制度
13.近年来,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以下,且不断降低。
A.0.1 B.0.4 C.0.6 D.0.9 14.()是指表演艺术委员会、董事会、监事会,实行董事长负责。
A.慈善组织 B.营利组织 C.非营利组织 D.行政法人制度
15.台湾地区颁布的()中提到:“源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之形成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之潜力,并保证全民美学素养,使国民生活环境提升之产业。”
A.《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
B.《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D.《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16.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7.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8.为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中国政府于()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
A.1978 B.1983 C.1987 D.1992 19.1983年,()同志指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
A.邓小平 B.陈云 C.刘少奇 D.叶剑英
20.“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向外输出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出自()。
A.克林顿 B.布莱尔 C.撒切尔 D.鲁伯特?默多克
三、多选题(10 道)
1.随着我国承诺的兑现,国外媒体集团将进入报刊分销发行业,利用()等方面的优势参与我国内市场的竞争,市场争夺将更加激烈。
A.垄断 B.资金 C.技术 D.管理
2.文化体制改革思路中的三不变是指()。A.党的喉舌性质不变 B.意识形态不变 C.党管干部不变 D.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变
3.完善文化内容管理体制,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
A.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 B.依法管理文化 C.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 D.实行文化艺术消费的分级制
4.新媒体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网络成为信息主渠道 B.电视媒体趋于老年化 C.新闻性滞后 D.新闻性超前
5.科学发展迫切需要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
A.生产力 B.吸引力 C.竞争力 D.影响力
6.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包括()转变政府职能等。
A.重塑市场主体 B.完善市场体系 C.改善宏观管理 D.健全法规政策
7.文化体制改革思路中的两分法是指()。A.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B.事企分开 C.经营性文化企业 D.政事分开
8.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
A.改变主要依靠精神消费需求 B.改变单纯依赖消耗物质资源方式 C.改变主要依靠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 D.改变主要依靠物质消费需求
9.文化体制改革思路中的四分开是指()。
A.事企分开 B.政企分开 C.政事分开 D.管办分开
10.文化发展应坚持的“四个崇尚”包括()。
A.崇尚自律 B.崇尚创意 C.崇尚多元 D.崇尚法治
第二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大公益事业投入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共大东区委员会
大东区是沈阳市五城区之一,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对全区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深刻认识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用加强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促进全区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几年来,在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而强化区域大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建设的力度,通过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区上下呈现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2005年大东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下面,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一谈我们的体会和主要做法:
一、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2003年起,我国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区委、区政府就开始结合大东区的特点,调整全区的文化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认为,大东区是沈阳市的工业城区,历史上是沈阳的民族工业发祥地,大东区的工业发展步伐可以概括为起源于清末,崛起于民国,成熟于新中国的“一五”时期建设,在工业主导全区经济的模式下,计划经济的影子始终影响着文化建设,如何让工业城区增加文化含量,以文化的推动力来促进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区委、区政府进一步认识到,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区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要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下,大东区拉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塑造城区文化形象,促进全区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委、区政府根据大东区的实际,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从构筑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入手,不断对公益事业加大投入,使全区的文化品位、文化形象、文化氛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重视CIS成果运用,塑造城区文化形象品牌 区委、区政府认识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竞争已从经济形态转化到文化形态。加强文化建设,是凝聚振兴力量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区域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此,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大东区大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大东区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推广工作领导机构”,将企业文化形象识别系统(CIS)引入城区,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大文化形象识别系统。这个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CIS)由理念识别系统(MIS)、视觉识别系统(VIS)和行为识别系统(BIS)组成。通过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推行规范,要求全面导入CIS,强化理念、视觉、行为识别系统的宣传灌输,循序渐进地引导全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把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纳入对外宣传、员工教育、行为规范、公务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同时,组织CIS理论与实践学习研讨、举办报告会和党校专 题辅导讲座、编写市民教育手册、开展知识竞赛等,使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在全区得到有效推行。
在城区建立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是区委、区政府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城区文化建设的一次全新探索和有益尝试,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城区形象,凝聚城区力量,增强城区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构筑区域特色文化,带动了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
(二)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
在积极推进大文化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构筑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区级文化设施建设上,继区文化馆2002年投入使用后,2005年又开始筹划区图书馆的改造,经过多次选址论证,最后确定修复占地面积519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的一处民国时期建筑,目前,已投入900多万,预计在十月份竣工交付使用,将极大地改善图书馆的办馆条件,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览、借阅环境。
为加强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年,区委、区政府还对区少年宫投入资金,从内到外进行全面整修,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
在加强区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站在保 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的高度,共计投入1000多万元,对大东区内的民国时期一些奉系政要公馆进行了全面维修,从而使大东区的公益性设施不断增加,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一定的“硬件”基础。
区级文化设施的不断改善和增加,促进了街道文化工作的不断进步,全区各街道在加强原有文化站建设的同时,还积极与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协调沟通,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来扩大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不断满足群众就近、就便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区委、区政府在着力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和扩大社区文化活动室的面积,到目前,全区164个社区80%有了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广场,这些文化阵地成为全区公益性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街道办事处为辐射,连接社区的三级文化活动阵地网络。
(三)重视活动的创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全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提高大东区的文化品位,跳出区级文化活动老框子,创新区级文化工作内容,2005年,大东区组织全省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走进大东,通过参观、访谈,参加大东的相关活动,看大东的历史和现在,感受大东的厚重与变化,创作了一批散文作品,区里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书,出版了《文化眼睛看大东》散文集。同时,区里还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开展了“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创作活动。首届“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收到征稿700多篇,今年,我们在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举行了“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颁奖典礼,30位获奖作者分别得到1000、800、500元的奖励。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丰富了全区群众文化活动。
2005年10月,我们在全市五城区中率先成立了“大东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目前,共成立了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7个文艺家协会,共有会员600余人。著名作家冰心弟子冰人的《冰人文集》首发式的成功举办;以东北大马路和汽车工业崛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东北大马路》创作完成;“诗情画意迎世园,激情澎湃颂大东”文艺创作系列活动的开展;“知荣辱、迎世园、颂大东”百名小作家征文大赛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精品层出不穷。我区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已经日益凸显并逐步形成。
为了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今年5月,区委、区政府结合大东区工业城区的特点,发挥企业文化对区域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组织策划了“五月的鲜花”大东区工业文化巡礼活动,并在沈阳电视台录播了“五月的鲜花”大东区工业文化展示电视晚会。企业文化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大东区文化活动内容,也为企业重视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重视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 能力
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摈弃旧体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我们区级层面上的文化事业单位,分为两类,一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我们有四家;二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我们也有四家。2005年,我们在文化系统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区文化馆和图书馆进行了内部的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首先是在馆长的配备上,采取公开报名、竞聘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竞争,两位馆长都是在群众的监督下产生的;其次是副馆长的产生,过去,副馆长由馆长提名,这次,我们同样采取公开报名、竞聘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地产生副馆长。两馆的在岗馆员则采取考核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的方式,决定是否胜任;对文化馆新进的3名业务干部,经人事局批准,专门到沈阳音乐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择优录用。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在岗的人员更加勤奋,新进的人员珍惜难得的机会,使得两馆的活力增强,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那种懒散和出工不出力等问题迎刃而解。第三是在两馆内部建立岗位管理体系,实行岗位分类,严格考勤制度和奖励分配制度。在改革的促进下,文化馆的组织、辅导能力得到强化;图书馆简化办证、借阅手续,主动热情为读者服务等受到读者好评。在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按照市委和市文改办的要求,年初以来,我们对全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被侵占、挪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并在6月中旬前全部恢复了文化服务功能,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
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我们有四家影剧院,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资产存量、人员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以便先确立试点单位,为事业单位转制或破产或分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三、文化体制改革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就大东区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无法按岗定酬,优劳优酬。因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是统一的,助理馆员的工资是一样的标准,馆员的工资也是一样的标准,各单位不太可能自己另起炉灶,只能是在年终奖上奖优罚劣。
第二、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市里没有对区级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或破产有明确的操作政策和标准,使区里的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为此,我们建议市里能够对区一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分别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导我们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而全面落实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第三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文化发展目标任务,需要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需要从战略上研究和部署文化改革和发展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需要把握的重点
1、把握正确方向,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的正确方向,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革的方向不能变,正确的导向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不动摇。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当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
2、把握关键环节,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仅仅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实现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的有机结合。加强宏观管理,形成职责分明、反映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文化宏观调控体系,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要按照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着力从调整管理权限、改进管理方式和创新管理载体三方面进行改革。曾强微观活力,打造适应市场、满足需求、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主体,是提高文化单位的质量和效益的客观需要。要坚持用市场的思路和办法,激发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活力。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生产;用市场手段盘活文化资产;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融资;用市场手段激活文化人才。
第五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
④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
造源泉充分涌流
⑤开创全民族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
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
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1)主体: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目的: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3)形式:丰富多彩
(4)对当代青年的要求①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化风尚身体力行③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
④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
造源泉充分涌流
⑤开创全民族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
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
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1)主体: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目的: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3)形式:丰富多彩
(4)对当代青年的要求①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化风尚身体力行③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