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农业全域信息化建设建议书V5.0
XX市农业全域信息化项目建议书
2015年5月
目录
一、项目建设目标...................................................................................................................3
二、总体思路...........................................................................................................................3
三、效益分析...........................................................................................................................3
3.1.经济效益分析...............................................................................................................4 3.2.社会效益分析...............................................................................................................5 3.3.生态效益分析...............................................................................................................6
四、项目实施进度和建设内容...............................................................................................6
一、项目建设目标
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共建共享各类资源数据,互联互通各类平台系统,协作协同各类业务工作,构建具有综合展示、应用管理和指挥调度服务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应用示范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与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与市场、产学研和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创新工作机制,并适时开展成功经验模式的推广应用。力争经过三年建设,到2017年底,基本实现“123”战略目标:打造“1”个农业全域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2”个体系,即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体系,农业物联网综合管理应用体系;建设“3”个系统,综合展示系统、应用管理系统、远程指挥调度系统的农业物联网应用。使XX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二、总体思路
按照“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应用”的总体思路组织实施。遵从“组装集成建平台,推广平台促应用,先试点试验、后推广应用”的指导思想分步推进实施。遵循“全过程、全要素、全系统”的“三全”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推动全要素共享、全系统整合、全过程协同。探索形成农业物联网可看、可用、可持续、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三、效益分析 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三个10%的目标。即减少投入(包括生产资料、人工及管理)10%;增加产量10%;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方面增收10%。3.1.经济效益分析
1、提高农户亩产收益,实现农民增收。通过农业物联网进行实时采集、分析预测和科学管理等,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主动性,减轻低效投入,改变传统农业用大量施肥、用药和漫灌水提高产量的方式,消除传统农业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影响,从而达到减少投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目的。
2、提高粮食加工企业产品收益,促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农田环境远程监控系统,改变传统的信息采集模式,实现农作物生产信息的实时检测与控制,并在专家知识库辅助下,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科学化管理。从长远角度看可以提高企业单位产品的收益,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3、降低粮食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开展从原料到产品全产业过程食品安全信息的溯源,可以实现粮食产地的来源、生产加工工艺、储存状态及装运情况的可溯源管理,实现快速定位、快速跟踪反应,最大限度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带来的风险。3.2.社会效益分析
1、满足市场对优质粮食食品的需求,粮食食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消费量大。对产品进行全过程检测,可以有效提高食品质量,推进无公害生产,从根本上提高食品的竞争力和商品率,促进粮食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粮食加工产品的出口创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满足市场对优质粮食加工食品的需求。
2、实现粮食加工业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农产品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项目,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实现粮食加工业安全生产、生态环保,还可以提高粮食食品的附加值,从而成为推动高产优质高效粮食加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3、拉动整个粮食加工产业链的发展。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粮食加工业安全生产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创立品牌和有实力的名牌产品,进一步形成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对广大消费者的健康进行潜在保护,树立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粮食加工食品中存在的的化学物质、细菌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虽并不一定会引起大量人群的急性中毒,但潜在的慢性危害和毒理作用是肯定存在的,正确地实施危害因素的有效控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不会马上看出成效,但其作用肯定是巨大的和造福子孙后代的。3.3.生态效益分析
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且有益于环境保护。运用信息采集技术、近程通讯技术(如常用的RFID)、信息远程传输技术、信息智能分析与控制技术,结合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实施农田环境远程监控系统,将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管理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和农业投入品,保证生产地域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保证土壤的长期肥力和洁净,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体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提高企业和公众的环境意识。达到“保护一片水土,振兴一批企业,拉动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四、项目实施进度和建设内容
由于本项目建设涉及面较大,经过前期基本需求调研,基本功能框架设计,项目建设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第一阶段:环境建设和重点平台建设及软件开发 时间:2014年—2015年
依托应用示范工程,建立以应用示范带动标准研制和推广的机制,做好农业物联网相关标准的研制。形成完整的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架构,逐步形成通用、标准、自主可控的应用平台。
建设内容为:
1.XX市农业全域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终端、广播电视、电话语音、智能移动终端等多种媒体和手段,实现农业信息查询、农科热线、远程视频诊断、技术推广、农业灾害预警、远程教育、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指导农民播种、施肥、灌溉,以及病虫害防治、气象灾害、突发传染病等预警信息。
充分利用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打造更加强大和高效的覆盖全部农民、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让农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终端都可以享受及时、权威、便捷、低廉、互动性的个性化服务。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云门户、数据中心、机房建设、软件开发、各示范应用平台接口开发。提供统一业务接口,使用开放式框架,持多种数据库,统一布局,支持多系统接入。基本完成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构建,围绕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基本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地方和国家标准,尤其是在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接口、网络通信、数据格式、产品设备研发等方面。
(1)云门户系统是XX市全域农业物联网应用和信息化建设的门户网站,包括信息资讯、政策分析、优势产业、农情播报、农技百科、农技推广、气象服务、商务信息、物联网实时监测等多个模块,向全市工作在农业战线的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民提供全面、前沿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围绕农业各应用体系和系统建设,完成综合服务平台搭建,贯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关键环节,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数字化管理的目标。
(2)农业中央数据中心:按照“统一标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农业物联网数据仓库,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标准、病虫草害、农产品生产全产业链关键环节信息、土壤、气象、水情、企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村能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农民远程教育等数据。开发应用智能化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技术和跨平台应用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2.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项目示范项目
XX市物联网旱涝保收项目地点为XX市梨林镇、五龙口镇的伊品家庭农场。水肥一体化实施地块为位于农场总部北侧的180亩地,有机井2眼,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围绕种植管理,形成能实现自动化检测、远程监控、远程诊断,实现对水肥的精准管理、环境的自动调控和病虫害的智能监测和预警等智能管理手段和功能。由农业生产资源管理系统、作物病虫害管理以及远程诊断系统、农田墒情监测与灌溉管理决策系统、农田苗情监测系统、高效节水自动控制系统构成。
(1)农业生产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以耕地、养殖水面的空间分布、面积等自然属性信息以及使用权、承包权动态信息、耕地基础设施情况等经济属性信息为基础,建立农业资源管理信息体系,进一步汇聚各农企、政府监管单位信息,形成完整的物联网监管服务闭环服务体系,真正实现现代化农业。以地理信息为基础对项目区内各类功能区、设施、资源信息、农田信息等基础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使农场管理机构可以方便地掌握各类设施、资源的状况,提高工作效率,为农业生产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2)作物病虫害管理及远程诊断系统建设:通过分析、处理太阳能自动虫情测报灯、手持病虫害信息采集终端等硬件设备获取的实时病虫害以及人工录入的信息,为农业生产应用提供实时、动态和准确的作物病虫害诊断与处理信息。
(3)农田墒情监测与灌溉管理决策系统建设:通过分析、处理气象墒情监测站获取的实时墒情信息,结合系统获取的权威气象预测数据,为农业节水、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灌溉提供科学指导与服务。
(4)农田苗情监测系统建设:通过分析、处理作物生理信息监测站、作物长势视频监测站获取的实时苗情信息,结合遥感影像获取的作物大尺度生长信息,能够更好更准确的对作物生长状态进行综合监测和诊断分析,为作物长势、灾害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合理的辅助决策支持。
(5)高效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建设:通过无线灌溉阀门控制器实现田间固定高架式微喷启停的自动启停控制,通过首部控制器首部内设备工作状态的实时测控,大幅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6)移动端管理软件系统:包括苗情视频查看模块、墒情数据查看模块、病虫情调查数据记录模块以及气象数据查看模块。通过苗情视频查看模块,用户可以方便的查看田间农作物的长势,以及受灾害影响模块。通过墒情数据查看模块,配合土壤墒情传感器,用户可以涵盖农业资源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用户能够随时掌握土地使用状况和状态。通过病虫情调查数据记录模块用户能够随时将获取的病虫情调查数据上传到服务器,数据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通过气象数据查看模块,用户可以随时获取到区域气象数据。
(7)农场分控中心建设:为农场提供一个快捷、便利的应用查询平台,及时通过上述各个系统了解所在农场作物“四情 ”状况,以便迅速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各种病害对作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3.市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
围绕XX市农业宏观决策管理需求,在指定地点部署农业生产指挥决策平台。指挥调度系统是数字化、频监控系统,可基于IP网络实现图像、声音及各种报警信号的远程采集、传输、储存和处理,提供便捷、经济、有效的远程视频监控解决方案,集成各种宏观与微观农情监测数据,调度强大的分布式计算与存储资源,实现农业病情、虫情、灾情、墒情等信息快速掌握,并实施科学、高效的决策与部署。
(1)现场数据和图像监测
基于综合平台,实时掌握现场的生产动态,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为指挥调度提供信息化技术手段。
(2)现场设备远程控制
基于综合平台,在实时掌握现场的生产动态的基础上,通过手动或自动远程控制现场设备开关,对生产环境进行及时的调节,减少损失、提高产量。(3)智能报表和决策分析
根据现场检测的数据,生成环境监测报表,预测农作物生长趋势,提供灾害预警。
(4)农技培训与专家远程诊断
基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结合农产品种植的实际情况,可实现实时双向的在线农业技术专业培训及答疑、农技咨询服务、开展生产指导、病虫害诊断等功能,提高服务效率,节省培训费用,提高科技转化的服务能力。
针对各类农产品常见病虫害的远程诊断和咨询,主要提供病虫害的多媒体信息查询、病虫害专家诊断系统的在线实时诊断和咨询以及非实时咨询、提供植保专家病虫害防治知识及日常操作指导等功能,通过将专家系统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有机集成在一起,解决病虫害远程诊断和咨询问题,将专家系统诊断和农民寻求有机结合在一起,支持Internet网中运行,支持移动智能终端应用。
(二)第二阶段:多平台数据整合 老系统升级 新系统建设 时间:2015年—2016年
利用综合服务平台强大的信息管理能力,针对XX市已经实施的十几个特色农业物联网和信息化示范工程,实现与综合服务平台的数据互联,因涉及多个管理平台、多个软件开发厂家,整合互联难度较大,在一阶段农业信息总体架构搭建完成后,实现二阶段的多平台、多应用融合和跨平台数据整合。
以农业云服务综合平台为依托,面向XX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集成与开发多种面向农业生产的应用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指导企业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基本完成农业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基本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建设内容为:(1)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对各行业应用系统的用户进行统一认证和管理,提供综合服务平台行业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服务,为政府、各行业应用企业、农业合作社及农民、消费者带来操作简单、方便易用的用户体验。同时,也为未来行业应用系统的便捷接入、数据统一维护管理、功能应用扩展性强提供了有力保障。
(2)建立软件数据接口,使系统建设完成后,能与XX目前已建的农业物联网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对于不能实现与综合服务平台和应急指挥中心实现数据互联的前期建设项目进行升级或改造以满足接口对接和数据互联。
(三)第三阶段:系统升级功能完善 时间:2016年—2017年
利用物联网技术,进一步加强对XX农业、农村资源的管理和应用,实现对业资源信息跨部门共享,为气象局、水利局、畜牧局等涉农部门提供信息发布窗口,利用综合服务平台云门为全市300多个涉农企业提供特色农业资源、农产品展示平台。
主要建设任务:
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升级优化,充分依托、整合现有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并完善监管平台各项功能,建设农业信息化基础支撑系统,丰富平台信息内容,确保平台稳定运行,提供便民服务。实现功能点如下:
(1)政府对农户及企业信息普查
政府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农户及企业发布问卷调查信息(信息普查),及时掌握农业生产的生产情况。授权农户及企业及时在信息普查表中填写“普查”信息,以便于政府主管部门及时的指导农业生产工作。
(2)行业信息发布
政府主管部门在此模块及时的发布最新的行业政策法规、行业规章等信息,以帮助农户及企业及时的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
(3)农户及企业注册登记
农户及企业在本平台上按照预先设定的要求,进行注册登记。农户及企业注册登记后,待相关管理人员审核及授权后,就可以正常使用。
(4)农户及企业信息反馈
农户及企业收到政府指令,经网络传输反馈后。平台通过此模块接收农户及企业反馈的信息。待平台接收到农户及企业反馈的信息后,管理人员可以对反馈信息进行筛选过滤,以满足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领导的不同需求。
(5)农户及企业供求信息的发布与获取
农户及企业可以在此模块发布供求信息,信息经平台管理人员及相关领导审核后,其他用户就可以在此处查看供求信息。
(6)农户及企业的商机推荐
政府主管部门在此模块发布“商机”,并将此“商机”推送到相应的农户及企业用户。农户及企业用户收到此信息后,点击相关的链接,就可以查看相关的“商机”推荐信息。
(7)农产品推广与宣传
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此模块发布农产品推广与宣传信息。农户及企业用户在此模块浏览自己关心的农产品推广与宣传信息。
(8)平台数据公共接口
为了便于本平台与其他平台系统及以后开发的系统进行对接,本平台预留数据公共接口。
第二篇: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方案
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方案
2016年
一、旅游行业现状
2015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1966元,增速达8.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步入大众消费时代。2015年我国旅游投资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加速了旅游景区建设步伐,以景区为主体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近百家景区追逐新三板,2016年一季度入境旅游6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0.9%,有力促进了国内景区旅游。
2015年我国私家车保有量达到1.24亿辆,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自驾游趋势的发展,周边旅游景区人气爆棚,2015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改变了国内景区旅游格局。
互联网大数据的逐渐普及和应用,使景区旅游产品定位更加准确,能够更好地帮助景区精准营销,提升用户体验。智慧景区的普及和推广,使景区的配套服务和设施(景区WIFI覆盖、快速入园、电子导览等)更加完善。
二、建设基本原则
全域旅游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实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统一的原则,按照统一的步骤进行。应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资源整合,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实施策略进行建设,并有效继承历史建设成果。
全域智慧旅游平台项目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游客需求提供全程服务
平台建设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面向大众的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打造最便捷、最开放、最实惠的应用平台及工具,满足游客在栾川旅游的全程需求。
(2)全局统筹安排分步落地实施
统筹安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既要从全局出发,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又要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栾川县乡村游智慧旅游建设深入持续开展。
(3)继承建设成果避免重复建设 充分重视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服务的规划工作,同时对已有建设成果进行有效继承,有效整合进来。坚持规划、继承发展,避免出现偏离规划方向或重复建设的情况。
三、全域旅游服务云平台总体建设目标
全域旅游服务云平台项目建设内容可以概括为“1 3 5”工程,即“一个平台、三大对象、五类应用”。
一大平台:乡村旅游云服务平台
三大对象:
(1)旅游管理机构(旅游局)、政府
(2)旅游企业(酒店、农家客栈、餐饮、景区、旅游商品企业)
(3)游客及旅游企业从业人员
五类应用:公共服务、市场营销、综合监管、人才培养、电子商务
乡村旅游云服务平台是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移动互联、高性能计算、智能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 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并在食、住、行、游、购、娱、教、管、研九大领域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对象的智慧旅游解决方案。
建立以旅客为中心的全程服务体验,有效提升旅客满意度、景区旅游形象、旅行服务品质,从而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形象,为城市和 所属区域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平台建设主要任务
(一)解决游客出游前、中、后问题
面向游客主要从游客出游前、出游中、出游后:一站式服务、旅游资讯、搜索、阅读、攻略、购票、支付、检票、导航、导游、导览、导购、游玩、互动。
(二)解决旅游服务企业问题
宣传、推广、营销、渠道管理、活动组织、管理决策、数据统计分析、成本节约、营业增收。
面向OTA/旅行社/分销商:线下对接、票务资源共享、游客资源引入、业务信息互惠、营销、结算。
(三)提供政府监管及决策功能
面向职能部门/旅游局:科学的政府应用服务,包括资源整合平台、旅游宣传渠道、监管数据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辅助旅游热线呼叫中心定位于政府对外服务的多媒体门户,是整合各种旅游资源、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全面服务于公众、开拓政府公益事业的信息服务平台。
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咨询、宣传推广、旅游投诉、旅游紧急救援和政策发布等。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强化本地信息系统化 通过信息技术对接,促使本地营销网络化 借助信息网络平台,推进目的地旅游信息化
五、全域旅游平台技术架构
智慧旅游作为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典型应用之一,整个系统架构分为数据生产、数据接入、数据融合和数据消费四个层面:
数据生产层也可以理解为主动感知层,需要充分利用目前互联网、物联网以及通信网的各类采集终端、采集手段,使得数据获取广泛化、范围最大化,用户在使用系统服务的同时为系统“生产数据”。
数据接入层,即网络层,整合互联网、物联网以及通信网三网的接入优势。数据融合层,也即智慧旅游应用平台以及所依托的智慧城市大数据云平台,包括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 技术的数据中心平台,以及各类旅游应用平台。
数据消费层,也即应用层,在系统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各类丰富多彩的旅游应用业务,直接体现智慧旅 游的目的——增强管理支撑能力,增加用户粘度,增加经济效益,推进地区经济发展。
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目标是促进咨询、旅游、休闲娱乐、住宿餐饮和商务活动良性互动。最终 形成集导航、导游、导览、导购、观光、休闲、商务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体系。
六、结语
全域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的,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核心是以游客为本的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
“全域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
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简单地说,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
全域智慧旅游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把一些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为广大游客量身定做,提供适需对路的旅游产品。如澳门2012年接待内地游客1000多万,它的信息平台能够体现各省的具体人数及排名。但在国内许多旅游城市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远高于澳门旅客人数,可他们分别都来自哪里,各有多少人,不清楚;连客源地构成情况、游客指向及发展趋势不明朗。由此很难开发出具有针对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第三篇:市农业信息化工作总结
10月24日,我市99个乡镇分别从市农业局领到了电脑、打印机及其他上网相关设备,有关人员还接受了简短的农业信息业务知识培训。这标志着我市农业信息化工程已全面启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我市有关部门从7月份开始筹备此项工作,四个月来,开展了方案论证、设备招标、信息员培训等前期工作,终于让全市99个乡镇政府全部用上了电脑,并可以通过因特网了解和发布农业信息。此次发放给每个乡镇的包括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以及上网的相关软件和设备,总价值7000元。其中,市政府补贴3000元,四市二区政府补贴3000元,乡镇出资1000元。
××市海南镇是我市的水产养殖大镇、蚕桑生产大镇,前来领取电脑并接受培训的该镇党委副书记、农副产品购销公司总经理苏俊香告诉记者,市政府的此项措施解了乡镇和农民的燃眉之急。他说,近年来,农民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市场信息,基层干部在指导农民调整时也显得办法不多。镇政府曾考虑通过上网打通信息“瓶颈”,但由于资金、人员等多方面的问题,一直未能实现。现在在两级政府的支持下,镇政府实现了上网,将能更好地发挥水产养殖和蚕桑生产的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乡镇领导都表示,回去以后,将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信息收集和发布,并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网络知识,真正使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服务生产。部分乡镇还准备设立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促进农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
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农业信息化工程的全面启动,将能让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农业信息并应用于生产经营,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都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逐步形成,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信息为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提供服务。对此,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实施了“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农村信息“村村通”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并成立了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发挥农业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招商引资、产品展示等功能,成为新阶段为农服务的重要窗口。
一、基本情况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区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在农委,确定专人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二是加大硬件投入。自____年省委、省政府号召实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以来,我区逐年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几年来,区乡两级累计投入___多万元,由原来的电话线拨号上网,发展到现在宽带上网。目前,区委大楼各单位和各乡镇都可以用光纤上网,大大提高信息量和信息传送速度。____年初,我区在全省率先实施数字光纤村村通工程,截至上半年,连接全区各乡镇的广电数字光纤体系基本建成,该系统可以实现计算机宽带联网、可视电话会议功能,还可以传输___套数字电视和__套模拟电视信号。目前,该光纤网络在__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已实现畅通,村级试点在**镇**自然村和***自然村已实现户户通光纤。三是积极维护更新**区农业信息网。自**区农业信息网在某省农业信息网服务器上开通以来,区农委指定专人,负责维护和更新网站,并培训农口各局办人员操作网站管理后台,及时发布各类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信息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等,使**区农业信息网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据统计,农业信息网改版以来,**区农业信息网共发布新闻、各种技术材料、图片等____余条,其中不少有价值的信息被**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信息网采用;在全国“一站通”发布供求信息___多次,为农民和全区的种养大户提供快速可靠的市场信息服务。四是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网。目前,全区_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已上网,利用网络获取市场及相关农产品信息,其中**面粉有限公司和**肉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已经正式运行。
二、存在问题一是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够到位。据调查,乡镇基层部分人认为,所谓的信息化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在互联网浏览信息,没有认识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多样性,形成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单一化的片面认识,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对网络功能,也普遍只停留在利用网络进行收发信息,还没有达到利用网络信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的程度;有些人对网络的作用和效果有怀疑,认为网络作用不大,效果不明显。绝大多数农户还没意识到网络信息化的作用,认为有无网络信息都一个样,甚至连互联网是什么都不知道。二是业务人员技术水平制约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专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要会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区区、乡两级农业部门懂计算机的技术人员也有一些,但既懂农业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却很少,适应不了新时期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需要。因此,业务人员技术素质的低下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三是总体投入不足,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偏低。虽然我区各乡镇都有了光纤,也都能联网上网,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薄弱。在当前普遍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氛围里,我区不少地方虽然重视信息化建设,但在投入上更注重的是硬件投入,缺乏对人员培训、软硬件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等后续投入,这些都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化服务日常运作,最终导致信息化工作水平偏低。
第五篇:农业信息化建设大事记
农业信息化建设大事记
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
200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搞好‘沃土工程’建设,增加投入,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指导和服务。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
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200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要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008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在全国推广资费优惠的农业公益性服务电话。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要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
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要发展先进育种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抗逆性,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提高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