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认识实习——实例分析
建筑实例分析:
实例
一、江南临水民居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生活离不开水,所以古时的江南民居多建造在滨水区域。此类民居靠水一侧多开窗或者门,有良好的观水视野,体现出明显的临水性。而沿岸所设的码头及近水平台,进水阶梯使人们能近距离靠近水,但由于多数河流水太深,岸堤台面大多比较高,对水的隔离性较强,导致亲水性体现并不明显。
实例
二、济南护城河
黑虎泉附近建筑多为传统中式楼阁亭台,台基较低,没有大面遮挡能直视水面,具有良好的临水性。但这种临水性只是针对河道两侧近距离的观景建筑而言,由于沿岸筑造的堤台过高,导致附近公路及稍远建筑根本无法看到水面,产生了隔离感,其临水性大打折扣,自然也无法满足亲水性要求。《“泉城”的水岸复兴——济南大明湖及护城河沿岸景观规划》一文中给出了很好的解决临水亲水性的方案,如下图:
经改造后,通过对驳岸的不同处理为护城河周边提供了很好的观赏视野,使“岸”的面积扩大,在心里上缩短了人与水的距离,增强了临水性,也满足人们对亲水性的要求。
黑虎泉:泉眼被三面石护栏与沿水道路隔离,虽然临水性良好,满足了人们的观赏需要,但水边台面高度过高加之护栏围合,导致人与水的距离过远,忽视了人们的取水需求,使人们打水既不方便也不安全,亲水性要求没能满足。
这是护城河驳岸其中一段,由于护城河一侧有泉眼,故而形成了横穿驳岸的水域。此处采用天然石块作为汀步,且通行道路不止一条,给人驻足戏水的空间,很好的增进了人与水的距离,满足了亲水性要求。
临水性是人的一种视觉感受,受水边建筑物高度几人与建筑、人与水的距离影响。芦原义信指出,人的眼睛通常以大约60度的顶角圆锥为视觉范围,如果建筑物的视点的距离为D,建筑的高度为H,当D/H=1时,高度与距离存在一种匀称性,以此为界,D/H<1时产生紧迫感和较强的围合感,D/H>1时则产生远离感,同时围合感被削弱;而D/H>2时产生开阔感,围合感随D的增大而逐渐削弱至零。在考虑水体空间围合要素的尺度时,建筑和水作为一体成为建筑水空间,它们共同决定人对水的感觉和体验。如上图的两层驳岸设计,上层视野开阔,两边的临水性均较强,而下层只有一侧与水贴近,另一侧被高台围堵,导致一面临水性强而另一面很弱。
实例
三、流水别墅
说到临水性和亲水性,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赖特的流水别墅就不能不被提及。这座凌驾于瀑布之上的流水别墅与天然水结合得浑然一体。悬空的楼板铆固在后面的自然山石中,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生活空间靠着几层平台而凌空在溪水之上,虽然在室内未必能直接看到流水,但在这个平台上,沉浸在瀑布的响声里能享受到极大的生活乐趣,而这正是亲水性在精神层面上的要求。
建筑设计及人工水景
水体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有其生态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局部微气候。在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所应考虑的,不仅包括使用功能、空间序列等,还要考虑建筑的时间因素。在利用水体时,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和气候,因地制宜。不要为造水而造水,而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水体利用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综合考虑,达到最理想的建筑空间效果。另外,在建筑空间中适宜地运用水体这一元素,能较好地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氛围。大尺度人工水体
当环境中的建筑倒影在水面上时,形成了一个“虚面”,在视觉上增加了一个层次,使建筑获得一种特殊的效果。
例一:中国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在超椭圆形壳体剧场的四周是平静如镜,万流归心恬静的湖面。设计者大胆的方案构思和巧妙地利用大尺度水体可以说是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的一大亮点。在四周水池的整体烘托下剧场建筑物倒影清晰可见,夜晚剧场钛制壳体上灯光闪烁,池中倒映更加美丽,给人一种崇高安详的感觉。
例二:泰吉·玛哈尔陵
泰姬陵整个陵园是一个长方形,长576米,宽293米,总面积为17万平方米。四周被一道红砂石墙围绕。正中央是陵寝,在陵寝东西两侧各建有清真寺和答辩厅这两座式样相同的建筑,两座建筑对称均衡,左右呼应。陵的四方各有一座尖塔,是专供穆斯林阿訇拾级登高而上的。大门与陵墓由一条宽阔笔直的用红石铺成的甬道相连接,左右两边对称,布局工整。在甬道两边是人行道,人行道中间修建了一个“十”字形喷泉水池。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条清澄水道,水道两旁种植有果树和柏树,分别象征生命和死亡。泰姬陵倒影清亮,荡漾在澄澈的“十”字形喷泉水池中,当喷泉飞溅,水雾迷时,它闪烁颤动,倏整倏散,飘忽变幻,景象尤其魅人。
例三:水之教堂
大尺度人工水体又一经典之作:水的教堂。水之教堂位于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部群山环抱之中的一块平地上。从每年的12月到来年4月这里都覆盖着雪,这是一块美丽的白色的开阔地。安藤忠雄和他的助手们在场里挖出了一个90m×45m的人工水池,从周围的一条河中引来了水。水池的深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使水面能微妙地表现出风的存在,甚至一阵小风都能兴起涟漪。面对池塘,设计将两个分别为10m方和15m见方的正方形在平面上进行了叠合。环绕它们的是一道“L”型的独立的混凝土墙。人们在这道长长的墙的外面行走是看不见水池的。只有在墙尽头的开口处转过180°,参观者才第一次看到水面。水池在眼前展开,中间是一个十字架。一条简单的线分开了大地和天空、世俗和神明。教堂面向水池的玻璃面是可以整个开启的,人们可以直接与自然接触,听到树叶的沙沙声、水波的声响和鸟儿的鸣唱。天籁之声使整个场所显得更加寂静。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中,人们面对着自我。
小尺度人工水体
建筑水环境可以理解为建筑空间和水环境的一种相互结合关系。建筑与水体的结合运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水体与建筑及其环境的协调,一种为建筑群体内部筑池引水的手法,这种手法可以通过使用小尺度的人工水体是建筑和空间巧妙的融合一体。在都市,一条不经意的小溪会让人的神经获得松弛,精神得以平静。一座广场中心的喷泉会凝聚广大公众的深情与激昂,就是街中心的一池清水也会纾解都市人的身心疲惫。所以,无论是居住类建筑亦或是公共建筑还是文化建筑,水环境都十分重要。我们在这次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建筑有机会临近自然水体,绝大多数建筑只有通过与人工水体结合,才能在建筑环境中引入水之美,也只有千变万化的人工水体,预付了建筑更多的表情,把建筑环境妆点得生机勃勃。
在建筑设计中。古典园林中的水环境做的十分完善。所以我们认为现代建筑的水环境设计应该多从古典园林中吸取营养。古典园林的水环境包括 胡海 池沼 溪涧 泉源 和瀑布水帘。在现代建筑水环境的设计中。这些元素都有大量变体。单万变不离其宗,在现代建筑水环境设计中就是将他们不断变形交叉而已。这些在泉源房中都有几种变形。
泉乐坊借鉴济南传统建筑与园林手法将泉乐坊建成涓涓细流经众多店铺与特色景点。里面有泉源池沼。溪涧和瀑布
池沼 池沼是中国园林水环境中最为普及重要的一种。
图中可以看到一条小桥横于池沼之上。这条小桥便源于古典园林的桥。只不过采用了现代的材料与现代的手法。但他依然保留着古典的空间。桥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建筑中。池沼如一面镜子。烘托着建筑的氛围。显得幽静典雅。
泉源:在泉乐坊中的泉源仅为池沼的点缀,没有主体性,在很多现代建筑中泉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映雪湖的出水口,周围的杂草很难发现。
溪涧:在古典园林中溪涧随处可见,又是又如壁立万仞,有时又如旁家亲切的小姑娘,有时又如远离人事的仙人,拒人千里之外。当环境优美,安静时溪涧就会被匠人们用假山修饰,宛如山峡。当环境热闹。如门前屋后,溪涧就变得和蔼可亲。吸引着人们前去溪水,但气氛紧张。庄严是,溪涧变得笔直简约。在古典园林中溪涧就随着氛围而变。
现代建筑的溪涧都与泉乐坊相似,都加入了现在审美观,一般比较笔直、简约。但一般都不如古典的。古典溪涧火静或优雅或庄严。溪涧有时展开形成水面、形成亲水平台 瀑布与水帘:瀑布和水帘在古典园林中一般随源泉而产生,有时如一丝清水,有时又倾泻直下。实际上采用何种瀑布,取决于处于何种环境。当幽静时侯采用一丝清水。环境热烈是采用倾斜之下的瀑布。其实采用何种形式是环境决定的,其实质与溪涧是一致的。在泉乐坊中瀑布也仅是点缀,并没有起到活跃空间的作用,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瀑布的变化可谓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要么细如水丝。要么倾泻而下。
在倾斜而下之中有的如泉乐坊瀑布一样。如同真实的瀑布。有的则在叠石上叠水。在泉乐坊中,水环境也为空间的划分组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联系 当面状水体运用于众多建筑形体或者建筑物要素中时,能起到统一的联系作用,这一点在中国古典园林里运用可谓是淋漓尽致。水体在这里作为一种关联因素,能将散落的建筑和建筑统一起来
建筑与建筑之间隔一道溪涧。是两个建筑融为一体。消除了之间的独立感。同时是空间显得丰富。
过度由于面具有空间延伸感,面状水体往往运用于建筑形体和形体之间、形体与构成要素之间、构成要素与构成要素之间,使建筑空间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过渡。
水景小品 水景小品往往构成环境景观的中心,她能展现出水体的活动和动态美,动态的水体有湍急的溪流、喷泉的水柱、瀑布等,给人们欢快清新、变换多彩的感受,满足人们的亲水要求。
喷泉
喷泉是最常见的水景小品之一,广泛应用于室内外空间。它不仅自身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品,而且能够增加局部空间的空气湿度,减少灰尘,有宜于改善环境,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喷泉的类型很多,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空间形态、使用不同的喷泉类型都能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喷泉在人流来往比较大,商业气氛活跃的建筑周围最为常见。
如济南泉城广场上的莲花喷泉,即为典型的室外大型喷泉水景。它位于泉城广场的中轴线上,成为了整个广场上除泉标外的另一个标志性景观。
广场周边多为高层商业建筑,从高处向外眺望,喷泉更是成为了这片景色的亮点。配合炫丽的灯光和动感的音乐则更是不禁引人驻足观望。
香港的半岛酒店入口,就设计了一个较为大型的喷泉。半岛酒店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嘴梳士巴利道,紧邻繁华的商业街道。1928年开业,七十多年来誉满全球,备受推崇,位列世界最优秀酒店之一。白色的西式建筑形式给人印象深刻,而入口的喷泉池也成为酒店入口的标识,它阻隔了街道的人流,哗哗的水声也阻隔了街道嘈杂的噪音,人从街道往酒店行进,水声渐近,逐步进入酒店区域。
此外,还有璧泉、涌泉、跳泉、雾化喷泉、喷水盆等。
璧泉:泉水从室内壁面隙口流出称为壁泉。壁面可采用天然石或人造石,可塑成岩壁也可加工成光滑平整的表面,前者给人自然天成的野趣,后者则给人以技术精湛的现代感。
在建筑立面的处理,我们常常对建筑表皮加以处理,将立面附以装饰的元素。而这样用有趣的水的设计无疑提升了整个建筑的活力。
涌泉:水流利用设备减速由下向上冒出,不作高喷,称为涌泉。如济南市的趵突泉,就是在大自然中的一种涌泉。如果用人工设计不同压力及图形的水头,亦可产生不同形体、高低错落的涌泉
跳泉:是一种高技水景艺术,水通过特殊效果的喷头喷出,水形似根根晶莹透彻地冰柱,从一个水坛跳跃到另一个水坛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一条条富有生命力的水段。主要适用于酒店或购物中心、花园以及各种戏水乐园。
瀑布、跌水、溪流
瀑布的形式多样,并模仿自然景观,采用天然石材或仿石材设置瀑布的背景和引导水的流向。瀑布的水流量较大,具有较好的声音效果,显出蓬勃的气势。
跌水是呈阶梯式的多级跌落瀑布,它的水流较缓,给人以沉稳、绵绵不息的感觉。
溪流则是提取了山水林园中溪涧景色的精华,是回归自然的真是写照。曲折多变,叮咚做响的溪流给人以亲临自然的感觉。
水景小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空间环境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需要能使人感受到轻松、自然、灵动和具有生命力的空间环境。在多种多样的设计元素中,水元素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室内空间的更丰富的内涵会通过水元素的合理运用体现出来。
流动的水元素
流动形式的水元素运用到室内空间中,可以起到活跃空间气氛的作用,可以增强韵律感,水流顺着墙面流下,形成流动的水景,这样自然活泼的水景壁能给室内空间带来更多情趣。
静止的水元素
静水的形式运用到室内空间中,可以使空间在宁静中多了一份清新,并且有烘托周围环境的作用。由于静水的形式可以是规整的,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格局来设计静水的造型,这样可以合理利用空间,打到观赏性和功能性的完美结合。比如室内空间中常见的水族箱,楼梯拐角处的小水池等。
水元素与光照的结合
由于水的律动,打破了室内环境中的一些垂直于水平的装饰,当水元素加入光照元素之后,水体开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将水景与室内空间其他原色结合起来,会有一种身处户外,具有独特的安静与安详,自然和谐的气氛。
第二篇:景观建筑实例分析
景观建筑实例分析
选取已建成的景观建筑(如:别墅、景区会所、小型活动中心、小型展示建筑、园林建筑等),面积不超过500平方米,进行实例分析。
一、分析内容:
1、环境分析:分析景观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处理的手法。
2、空间分析:对建筑内外空间的设计手法进行分析,如空间形态,空间变化,空间组织等。
3、功能分析:分析建筑的功能分区、功能组织等。
4、交通组织:分析建筑的内外交通流线组织。
5、结构分析:分析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采取此种结构形式的 作用。
6、形式分析:运用美学观点,分析建筑的外部造型,立面形式。
二、成果要求:
1、运用文字说明与图示说明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景观建筑实例。即每一项分析内容必须配以相应的图示说明。
2、图面需结合分析内容自行设计,力求达到图面形式与表达内容的完美结合。
3、分析内容需在3号绘图纸上完成,所有内容必须徒手完成。
4、表达方式不限。可墨线、淡彩等。
5、图签要求在图纸背面左下角
第三篇:建筑质量事故分析实例
建筑质量事故分析实例
简介: 最近几年来,在对工程质量事故鉴定工作中,我收集了一些典型的工程质量事故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材料供应以及质量检测等各方面。现列举一部分,供大家参考。
关键字:质量事故 实例
案例一:
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以上。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100kN, 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1.4m~2m左右。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
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案例二
某市一商品房开发商拟建10栋商品房,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要求,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桩尖深入沙夹卵石层500以上,按地勘报告桩长应在9~10米以上。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完后,由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采用低应变动测方式对该批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并出具了相应的检测报告。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主体施工,个别栋号在施工进行到3层左右时,由于当地质量监督人员对检测报告有争议,故经研究决定又从外地请了两家检测机构对部分桩进行了抽检。这两家检测机构由于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未及时发现问题。后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其检测报告进行了审核,在现场对部分桩进行了高、低应变检测,发现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存在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有的桩身未能进入持力层,有的桩身严重缩颈,有的桩甚至是断桩。后经查证该工程地质报告显示,在自然地坪以下4~6m深处,有淤泥层,在此施工振动沉管灌注桩由于工艺方面的问题,容易发生缩颈和断桩。该市检测机构个别检测人员思想素质差,一味地迎合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桩长(施工单位由于单方造价报的低,经常利用多报桩长的方法来弥补造价),将砼测试波速由3600米/秒左右调整到4700~4800米/秒,个别桩身经实测波速推定桩身测试长度为5.8m,而当时测试桩长为9.4m,两者相差达3.6m。这样一来,原本未进入持力层的桩,严重缩颈桩和断桩就成为了与施工单位记录桩长一样的完整桩。该工程后经加固处理达到了要求,但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三
某市一开发商修建一商品房,为了追求较多的利润,要求设计、施工等单位按其要求进行设计施工。设计上采用底层框架(局部为二层框架)上面砌筑九层砖混结构,总高度最高
达33.3m,严重违反国家现行规范〈建筑抗 设计规范〉GBJ11-89和地方标准〈四川省建筑结构设计统一规定〉DB51/5001-92的要求,框架顶层未采用现浇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不均匀,在较大洞口两侧未设置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六至十一层采用灰砂砖墙体。住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房屋内墙体产生较多的裂缝,经检查有正八字、倒八字裂缝;竖向裂缝;局部墙面出现水平裂缝,以及大量的界面裂缝,引起住户强烈不满,多次
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投诉,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案例四:
某县一机关修建职工住宅楼,共六栋,设计均为七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0001平方米,主体完工后进行墙面抹灰,采用某水泥厂生产的325水泥。抹灰后在两个月内相继发现该工程墙面抹灰出现开裂,并迅速发展。开始由墙面一点产生膨胀变形,形成不规则的放射状裂缝,多点裂缝相继贯通,成为典型的龟状裂缝,并且空鼓,实际上此时抹灰与墙体已产生剥离。后经查证,该工程所用水泥中氧化镁含量严重超高,致使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施工单位未对水泥进行进场检验就直接使用,因此产生大面积的空鼓开裂。最后该工程墙面抹灰全面
返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案例五:
某县级市一乡村修建小学教学楼和教师办公住宿综合楼,乡上个别领导不按照有关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自行决定由一农村工匠承揽该工程建设。工程无地质勘察报告,无设计图纸(抄袭其它学校的图纸),原材未经检验,施工无任何质量保证措施,无水无电,砼和砂浆全部人工拌和,钢筋砼大梁、柱子人工浇注振捣,密实度和强度无法得到保证。工程投入使用后,综合楼和教学由于多处大梁和墙面发生较严重的裂缝,致使学校被迫停课。经检查,该综合楼基础一半置于风化页岩上,一半置于回填土上(未按规定进行夯实),地基已发生严重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出现严重裂缝;教学楼大梁砼存在严重的空洞受力钢筋已严重锈蚀,两栋楼的砌体砂浆强度几乎为零(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砂浆中还夹着黄泥),楼梯横梁搁置长度仅50mm,梁下砌体已出现压碎现象。经鉴定该工程主体结构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已失去了加固补强的意义,被有关部门强行拆除,有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惩办。
案例六:
某县有关部门为教师建一广厦工程,位于河边,其上游数百米为电站大坝。该工程于1995年11于月开工建设,1997年元月竣工。具有关资料表明,该工程所在地20年一遇洪水水位313.50(绝对标高),但建设、施工单位擅自将该工程±0.00标高由314.40m降到308.16m。致使该工程自1997年投入使用以来,遭遇洪水淹没五次,洪水水位高出二楼地面约70cm(相当于绝对标高312m),底楼地面受洪水冲刷已多处出现直径约1m~2m、深约0.5m~1m的管涌坑,直接危及地基基础的长期稳定和上部结构的安全。受电站卸洪浪涌冲击压力影响,二楼楼面板向上反拱(据住户反应由二楼板缝冒出的水柱高达70cm),室内瓜米石地坪多处破损并与空心板剥离,二楼部分楼面板已不满足建筑构件安全使用要求。工程设计二个单元九层,实际建造四个单元十层,顶层部分住户擅自加建到十一层,不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要求。该工程
经有关部门鉴定为不合格工程。
案例七:
四川省某市玻璃厂1999年4月为增加生产规模扩建厂房,在原来天然坡度约22°的岩石地表平整场地,即在原地表向下开挖近5m,并距水厂原蓄水池3m左右,该蓄水池长12m、宽9m、深8.2m,容水约900m3。玻璃厂及水厂厂方为安全起见,通过熟人介绍,请了一高级工程师对玻璃厂扩建开挖坡角是否会影响水厂蓄水池安全作一技术鉴定。该高工在其出具的书面技术鉴定中认定:“该水池地基基础稳定,不可能产生滑移形成滑坡影响安全;可以从距水池3m处按5%开挖放坡,开挖时沿水池边先打槽隔开,用小药量浅孔爆破,只要施
工得当,不会影响水池安全;平整场地后,沿陡坡砌筑条石护坡;......本人负该鉴定的技
术法律责任”。最后还盖了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予以认可。
工程于7月初按此方案平基结束后,就开始厂房工程施工,至9月6日建成完工。然而,就在9月7日下午5时许,边坡岩体突然崩塌,岩体及水流砸毁新建厂房两榀屋架,其中的工人3死5伤,酿成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
该工程边坡岩体属于裂隙发育、遇水可以软化的软质岩石,虽然属于中小型工程,但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爆破、水池渗漏、坡体卸荷变形等不确定的不利影响因素甚多,在没有基本的勘察设计资料的前提下采用直立边坡,破坏了原边坡的稳定坡角,而且未采用任何有效的支挡结构措施,该边坡失稳是必然会发生的。若有正确的工程鉴定,并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采用经过勘察设计的岩石锚桩(或锚杆)挡墙和做好水池防渗处理措施则是能够有效保
证工程边坡安全的。
该高工的“技术鉴定”内容过于简略,分析评价肤浅、武断,未明确指出及贯彻执行现行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原则及技术方法,主要结论建议缺乏技术依据,尽管其中有关地基施工中关于松动爆破和开槽减震的建议是正确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但未经设计计算的有关边坡稳定的结论是不恰当的。有关用条石挡墙护坡的建议也不是该工程边坡条件下能确保边坡安全的有效支挡结构技术措施,而有关采用坡度为1:0.05的放坡建议,则更是没有贯彻现行规范的基本规定,缺少相应的论证分析,它的误导为该工程事故埋下了安全隐患。该“技术鉴定”虽然盖有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但却无一般勘察、设计单位通常执行的“审核”、“批准”等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技术鉴定的内容到形式都缺乏严肃性;而且这种技术鉴定缺乏委托方与承担方之间的有关目的、任务、质量要求等基本的书
面约定,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技术鉴定工作的深度和技术质量。
平基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前后所发现的漏水等边坡岩体不稳定因素的征兆,虽然有关各方曾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与研究,但由于缺乏岩土工程及支挡结构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对隐患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相应措施,而继续盲目施工至全部工程(人工边坡及厂房扩建)结束和水池继续运行,并在7月3日决定将水池蓄水至7m水深,使整个工程的安危事
实上依赖于个人狭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上。
综上所述,此次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以及负面社会影响,主要是由于违章进行工程鉴定、处理方案错误所至。从事工程鉴定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者应从此次事故中汲取经验教训,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鉴定方法与标准进行工程鉴定,即按照:客户委托,确定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及检测验算;安全性、使用性鉴定评级;可
靠性评级;出具鉴定报告及处理意见的基本鉴定程序规范、标准地进行工程鉴定。
第四篇:建筑质量事故实例分析
建筑质量事故实例分析
案例一:
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
以上。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100kN,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1.4m~2m左右。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
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案例二
某市一商品房开发商拟建10栋商品房,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要求,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桩尖深入沙夹卵石层500以上,按地勘报告桩长应在9~10米以上。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完后,由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采用低应变动测方式对该批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并出具了相应的检测报告。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主体施工,个别栋号在施工进行到3层左右时,由于当地质量监督人员对检测报告有争议,故经研究决定又从外地请了两家检测机构对部分桩进行了抽检。这两家检测机构由于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未及时发现问题。后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其检测报告进行了审核,在现场对部分桩进行了高、低应变检测,发现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存在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有的桩身未能进入持力层,有的桩身严重缩颈,有的桩甚至是断桩。后经查证该工程地质报告显示,在自然地坪以下4~6m深处,有淤泥层,在此施工振动沉管灌注桩由于工艺方面的问题,容易发生缩颈和断桩。该市检测机构个别检测人员思想素质差,一味地迎合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桩长(施工单位由于单方造价报的低,经常利用多报桩长的方法来弥补造价),将砼测试波速由3600米/秒左右调整到4700~4800米/秒,个别桩身经实测波速推定桩身测试长度为5.8m,而当时测试桩长为9.4m,两者相差达3.6m.这样一来,原本未进入持力层的桩,严重缩颈桩和断桩就成为了与施工单位记录桩长一样的完整桩。该工程后经加固处理达到了要求,但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三
某市一开发商修建一商品房,为了追求较多的利润,要求设计、施工等单位按其要求进行设计施工。设计上采用底层框架(局部为二层框架)上面砌筑九层砖混结构,总高度最高达33.3m,严重违反国家现行规范<建筑抗设计规范>GBJ11-89和地方标准<四川省建筑结构设计统一规定>DB51/5001-92的要求,框架顶层未采用现浇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不均匀,在较大洞口两侧未设置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六至十一层采用灰砂砖墙体。住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房屋内墙体产生较多的裂缝,经检查有正八字、倒八字裂缝;竖向裂缝;局部墙面出现水平裂缝,以及大量的界面裂缝,引起住户强烈不满,多次向各级
政府有关部门投诉,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案例四:
某县一机关修建职工住宅楼,共六栋,设计均为七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0001平方米,主体完工后进行墙面抹灰,采用某水泥厂生产的325水泥。抹灰后在两个月内相继发现该工程墙面抹灰出现开裂,并迅速发展。开始由墙面一点产生膨胀变形,形成不规则的放射状裂缝,多点裂缝相继贯通,成为典型的龟状裂缝,并且空鼓,实际上此时抹灰与墙体已产生剥离。后经查证,该工程所用水泥中氧化镁含量严重超高,致使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施工单位未对水泥进行进场检验就直接使用,因此产生大面积的空鼓开裂。最后该工程墙面抹灰全面
返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案例五:
某县级市一乡村修建小学教学楼和教师办公住宿综合楼,乡上个别领导不按照有关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自行决定由一农村工匠承揽该工程建设。工程无地质勘察报告,无设计图纸(抄袭其它学校的图纸),原材未经检验,施工无任何质量保证措施,无水无电,砼和砂浆全部人工拌和,钢筋砼大梁、柱子人工浇注振捣,密实度和强度无法得到保证。工程投入使用后,综合楼和教学由于多处大梁和墙面发生较严重的裂缝,致使学校被迫停课。经检查,该综合楼基础一半置于风化页岩上,一半置于回填土上(未按规定进行夯实),地基已发生严重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出现严重裂缝;教学楼大梁砼存在严重的空洞受力钢筋已严重锈蚀,两栋楼的砌体砂浆强度几乎为零(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砂浆中还夹着黄泥),楼梯横梁搁置长度仅50mm,梁下砌体已出现压碎现象。经鉴定该工程主体结构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已失去了加固补强的意义,被有关部门强行拆除,有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惩办。
案例六:
某县有关部门为教师建一广厦工程,位于河边,其上游数百米为电站大坝。该工程于1995年11于月开工建设,1997年元月竣工。具有关资料表明,该工程所在地20年一遇洪水水位313.50(绝对标高),但建设、施工单位擅自将该工程±0.00标高由314.40m降到308.16m.致使该工程自1997年投入使用以来,遭遇洪水淹没五次,洪水水位高出二楼地面
约70cm(相当于绝对标高312m),底楼地面受洪水冲刷已多处出现直径约1m~2m、深约0.5m~1m的管涌坑,直接危及地基基础的长期稳定和上部结构的安全。受电站卸洪浪涌冲击压力影响,二楼楼面板向上反拱(据住户反应由二楼板缝冒出的水柱高达70cm),室内瓜米石地坪多处破损并与空心板剥离,二楼部分楼面板已不满足建筑构件安全使用要求。工程设计二个单元九层,实际建造四个单元十层,顶层部分住户擅自加建到十一层,不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要求。该工程
经有关部门鉴定为不合格工程。
案例七:
四川省某市玻璃厂1999年4月为增加生产规模扩建厂房,在原来天然坡度约22°的岩石地表平整场地,即在原地表向下开挖近5m,并距水厂原蓄水池3m左右,该蓄水池长12m、宽9m、深8.2m,容水约900m3.玻璃厂及水厂厂方为安全起见,通过熟人介绍,请了一高级工程师对玻璃厂扩建开挖坡角是否会影响水厂蓄水池安全作一技术鉴定。该高工在其出具的书面技术鉴定中认定:“该水池地基基础稳定,不可能产生滑移形成滑坡影响安全;可以从距水池3m处按5%开挖放坡,开挖时沿水池边先打槽隔开,用小药量浅孔爆破,只要施工得当,不会影响水池安全;平整场地后,沿陡坡砌筑条石护坡;„„本人负该鉴定的技术法
律责任”。最后还盖了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予以认可。
工程于7月初按此方案平基结束后,就开始厂房工程施工,至9月6日建成完工。然而,就在9月7日下午5时许,边坡岩体突然崩塌,岩体及水流砸毁新建厂房两榀屋架,其中的工人3死5伤,酿成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
该工程边坡岩体属于裂隙发育、遇水可以软化的软质岩石,虽然属于中小型工程,但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爆破、水池渗漏、坡体卸荷变形等不确定的不利影响因素甚多,在没有基本的勘察设计资料的前提下采用直立边坡,破坏了原边坡的稳定坡角,而且未采用任何有效的支挡结构措施,该边坡失稳是必然会发生的。若有正确的工程鉴定,并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采用经过勘察设计的岩石锚桩(或锚杆)挡墙和做好水池防渗处理措施则是能够有效保
证工程边坡安全的。
该高工的“技术鉴定”内容过于简略,分析评价肤浅、武断,未明确指出及贯彻执行现行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原则及技术方法,主要结论建议缺乏技术依据,尽管其中有关地基施工中关于松动爆破和开槽减震的建议是正确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但未经设计计算的有关边坡稳定的结论是不恰当的。有关用条石挡墙护坡的建议也不是该工程边坡条件下能确保边坡安全的有效支挡结构技术措施,而有关采用坡度为1:0.05的放坡建议,则更是没有贯彻现行规范的基本规定,缺少相应的论证分析,它的误导为该工程事故埋下了安全隐患。该“技术鉴定”虽然盖有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但却无一般勘察、设计单位通常执行的“审核”、“批准”等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技术鉴定的内容到形式都缺乏严肃性;而且这种技术鉴定缺乏委托方与承担方之间的有关目的、任务、质量要求等基本的书
面约定,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技术鉴定工作的深度和技术质量。
平基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前后所发现的漏水等边坡岩体不稳定因素的征兆,虽然有关各方
曾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与研究,但由于缺乏岩土工程及支挡结构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对隐患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相应措施,而继续盲目施工至全部工程(人工边坡及厂房扩建)结束和水池继续运行,并在7月3日决定将水池蓄水至7m水深,使整个工程的安危事
实上依赖于个人狭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上。
综上所述,此次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以及负面社会影响,主要是由于违章进行工程鉴定、处理方案错误所至。从事工程鉴定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者应从此次事故中汲取经验教训,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鉴定方法与标准进行工程鉴定,即按照:客户委托,确定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及检测验算;安全性、使用性鉴定评级;可
靠性评级;出具鉴定报告及处理意见的基本鉴定程序规范、标准地进行工程鉴定。
第五篇:建筑认识实习
淮 海 工 学 院 实习报 告 书
题
目:
建筑认识实习
学
院:
土木工程学院
专
业:
土木工程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2015年月日
前言:认识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增长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实习中,学生在专业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将所学知识和实习内容相互验证,并对一些实际问题加以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巩固专业思想。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我们对建筑工程的理解,学校在学期末安排我们进行了专业认识实习。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通过实习,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熟悉房屋构造,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这个实习不仅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同时也让我巩固和深入理解了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为以后的课程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和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这次实习目的是通过参观典型建筑,建筑工地,使我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对本专业的概貌 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增强我们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实习意义:
1、通过实习,对一般土木工程施工前准备工作和整个施工过程有较深刻的了解;
2、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深入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3、通过亲身参加施工实践,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4、通过工作和劳动,了解建筑物、构造物施工的基本生产工艺(土石方、桩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安装、装饰等)中的技术技能;
5、了解目前我国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的实际水平。
二、实习方式
土木工程专业14级实习以老师讲解和学生参观代表建筑物为主,这次实习维持5天,时间从6月23日到6月27日。分三个阶段:
一、全体实习人员参加实习动员会议;
二、指导老师带领参观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在建工地;
三、学生自己参观商业街道--陇海步行街。由于天气原因,原定第三天参观民用建筑改为参观淮海工学院四食堂。
每天写一篇实习日记,记录所见所感,最后写一篇实习总结报告,并对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实习地点
淮海工学院实训中心、淮海工学院四食堂、秀逸苏杭小区、陇海步行街。
三、具体内容
4.1观看房屋结构
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学习,我了解到建筑结构主要分为2大类。按结构材料,结构类型可以分为木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等。按结构体系可以分为排架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组合结构等。
这次实习中,实训中心是排架结构,由两边的柱子,有一个屋架支撑在柱子上,形成了这样的一排,下面又是一排,在这两排上面上屋架之间放上一个板子形成个空架连续的房子。排架的特点是在自身的平面内承载力和刚度都较大,而排架间的承载能力则较弱,通常在两个支架之间应该加上相应的支撑,避免风荷载的一个推动,发生侧向的移动。秀逸苏杭小区由于是高层建筑,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是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并用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
在四食堂这幢建筑中,老师讲解道,屋顶和柱子之间是铰接的,有缝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了抗震的能力。当房子偏移时,屋盖的移动柱子的移动是各自独立的,这样有利于保证房子的整体稳定性问题。当柱子间距比较大时,还可以设置构造柱,这样不仅划分了空间,也可以加强整栋楼的稳定。在结构实验室中,其两侧柱子是典型的工业厂房的柱式,上部有牛蹄,用于安装吊车的轨道,这也应注意铰接的处理。
此外,通过网上查询了解到:
砌体结构是以砌体为主制作的结构。它包括砖结构、石结构和其它材料的砌块结构。分为无筋砌体结构和配筋砌体结构。
混凝土结构是以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包括素混凝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1.素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泥)、水和粗、细骨料按适当比例配合,拌制成拌合物,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2.当在混凝土中配以适量的钢筋,则为钢筋混凝土。由于这两种材料温度线膨胀系数接近,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物理、力学性能很不相同的材料才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前者主要受拉,后者主要受压。
3.预应力混凝土是在混凝土结构构件承受荷载之前,利用张拉配在混凝土中的高强度预应力钢筋而使混凝土受到挤压,所产生的预压应力可以抵消外荷载所引起的大部分或全部拉应力,也就提高了结构构件的抗裂度。
框架结构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
如果是单层厂房,为了经济合理,一般是排架结构,这样利于大空间的处理;多层建筑可以是框架结构,高层为了抗震的要求且经济合理,一般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并用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4.2观察房屋细部处理
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我领会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任何事情都如此,建造房子也不例外,在施工过程和技术处理上常有一些 细节应该注意。这决定了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结构师的必要条件。比如在小区观看在建居民房时,指导老师说墙体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要预先留好水电线管道,而且要清楚暗管的通向,不能搞混或者忘记留管道。4.3了解施工的主要的流程
这个主要是通过观看秀逸苏杭小区的施工过程理解到得。首先,需要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正如在施工时看到的一句横幅:“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我们去工地实习时,都每人发了一个安全帽。任何一个施工单位都非常重视安全问题,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
然后,由施工单位安排施工流程,管理制度。从上到下都有严格的管理,明确的分工。任何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施工技术也非常强硬,不懂得问题,马上开研讨会及时得到解决,这样就缩短了施工时间,到达提前竣工的目的。
这个环节,应体现人人有责的思想,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则,才能建筑造出安全、经济、耐久的建筑!
四、总结感受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近距离的观察了房屋的建造过程,以及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我对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和一些建筑结构直观地认识,增强了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应用。并且在本次实习中,我对建筑工程的各方责任和角色有了更切实际的了解,深刻体会到工程建设中的种种限制、种种实际问题。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
工地上所见所闻,更加激发了我对本专业的热爱和憧憬,深深体会到要在建筑这个行业上有所作为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也让我认识到:实践是大学学习的第二次课堂,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做土木建筑这一行,需要严谨的态度及创新的思维,同时应借鉴他人的设计思路,更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增瓦,实现自身的价值。
希望我的经验和体会能够在以后的道路上指导我走向成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没有实力就变成别人是你的精彩,而不是你是别人的精彩。我们的实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学习将仍在继续。当然,这次的实习也让我充分的了解的了自己知识的欠缺,老师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今后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中我也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虽然在实习的过程中,有些知识不是很懂,但这并没有消沉我的学习兴趣,反而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