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少先队组织吸引力建设的研究结题报告
2011年度江苏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
课题结项报告书
课 题 名 称 增强少先队组织吸引力的实践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张国民 陈丽
负责人所在单位 红太阳小学
课题申报时间 2011年5月
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 2011年 11 月
增强少先队组织吸引力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梅2010年6月1日在第六次全国少代会上作报告时提出,少先队组织要以增强活力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但目前小学里普遍存在低年级学生热衷入队,高年级学生对少先队组织逐渐“淡漠”,有些甚至极不愿意佩戴红领巾的情况。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逐渐减退。日前江苏就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热点、难点进行探讨,部分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少先队活动以求实现少先队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
我校地处浦口较为繁华的桥北地区,是一所新建的开发小区配套学校,目前有一二年级少先队员219名。建校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们一直秉承“沐浴阳光,情智育人”的办学理念,努力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重视少先队组织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在少先队仪式教育、阵地建设、文化建设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为进一步促进我校少先队组织的自身建设,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养“情智共生”的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或避免当前少先队组织对学生吸引力不强的问题。
基于以上论述,我校于2011年5月向共青团江苏省委申报了《增强少先队组织吸引力的实践研究》课题,并被共青团江苏省委批准立项。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试图在上级团队组织的指导与支持下,依据少先队组织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区情、校情,通过对当前少先队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实践创新,从而探索出增强少先队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促进我校少先队组织建设,促进我校少先队员全面健康发展。
本课题属于当前国内少先队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成果不多,研究的空间很大。如果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和收获,将对促进当前少先队组织建设,发挥少先队组织功能,提高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三、课题的界定
少先队组织: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吸引力: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
增强少先队组织吸引力的实践研究:本课题将通过阵地建设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增强我校少先队组织对少先队员的吸引力。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理论依据: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王兆国提出:大力加强少先队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巩固基层组织、活跃基层工作,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政策依据:少先队章程说明我们队的目的: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参与实践,培养能力,立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综上所述,少先队组织吸引力问题研究刻不容缓。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少先队基层组织对学生吸引力的实践研究,通过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在少先队员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增强少先队在学生心目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产生民族自豪感。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少先队阵地建设增强少先队组织吸引力。
1、加强少先队队室建设,发挥少先队阵地功能,从而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少先队队室是少先队大队的传统活动阵地,它是辅导员和少先队小干部学习和讨论工作的场所,是向少先队员进行教育的“有形”阵地。
2、运用好队员们自己的宣传阵地——“七彩阳光”广播站,发挥出它应有的自我教育、活跃课余生活的作用,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
3、以“红领巾小社团”为阵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每周五下午开设兴趣活动课。
4、利用“阳光娃”评比,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阳光娃”评比活动是我校少先队特色活动之一,目的为展示少先队员们的个性品质,选拨优秀个性人才。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基本思路
1、制定《少先队基层组织吸引力的研究实践方案》。
2、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分阶段认真实施。(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边改进。
2、经验总结法:组织开展系列体验活动,对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或事例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推动课题研究工作。
3、调查研究法:主要采用调研、评估、观摩、访谈、比较、记录等方法展开研究。
4、文献资料法:通过全面搜集、鉴别、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
(三)途径
1.健全少先队制度,使制度真正成为少先队活动的有力保障。2.提升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素质,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3.分层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有效灌输培养朴素感情。4.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紧紧围绕“沐浴阳光 情智育人”,深入开展阳光情智特色活动。
5.发挥少先队组织独特的育人功能。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1年4月----2011年6月: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011年6月----2011年7月 实施阶段
第一轮(2011年7月——8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 申报课题;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轮(2011年8月——2011年12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第三轮(2011年12月——2011年3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学科实现质的跨越;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写出第三期研究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
第四轮(2011年3月——2011年7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出论文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2011年7月——2011年8月,结题验收
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
九、研究结论
1、“七彩阳光”广播站 每天由语文老师统一对学生进行朗读主持的训练,每周一、三、五由小主持人播音。“七彩阳光”广播台是少先队组织的宣传阵地。是活跃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有效途径。目前开设了“阳光校园”“阳光美文”“好歌大家听”三个节目。
2、队部室的建设
我校队部室内设有读书角,提供一些有关少先队组织的报刊书籍供师生阅读。室内设有“少先队历史”“我们的荣誉”以及队歌、队旗等展示少先队的成果。队室是少先队大队部的所在地;是辅导员和少先队干部学习和讨论工作的场所;是向少先队员进行组织教育的阵地;是展示少先队工作成果和荣誉的地方。我校在这一方面特别注重开发,利用好小小一块天地,把它设计成活泼充满魅力的地方,吸引了无数优秀少先队员的目光。
3、红领巾小社团
我校按照队员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妙笔生花”“七色彩虹”等文艺、科技、体育、休闲、娱乐等各种类型的红领巾小社团。每个社团固定的老师每周五任教,任教老师做到课前备课,课后反思等工作,以确保学生的掌握程度。红领巾小社团拓展了少先队活动的途径,是少先队工作的有效延伸。它是队员学习交往、充实课余生活的一种有效形式,既可以满足队员的兴趣爱好,又可以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4、“阳光娃”的评比
我校在学期末时综合学生平时的得奖情况、课堂表现、以及最后的演讲来评定。现有“阳光礼仪娃”“阳光活力娃”“阳光书香娃”“阳光才艺娃”“阳光智慧娃”,能让每个找准自己的位置,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去努力。展示学生风采,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育人氛围,突出我校的特色评价方式,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进一步展示学生的自我个性,让他们的光芒去照亮和温暖周围的每一位学生,使之成为众多学生学习的榜样。“阳光娃”已经成为红太阳小学全体同学追求的目标,前进的指南。
5、少先队队干部的培养,我校从一开始就要求队员们有竞争意识,在选拔少先队干部时,学生虽然年龄小,但都积极要求进步,愿意为少先队组织做出自己的努力,并通过竞聘演讲的方式获得少先队干部的荣誉称号。在成为少先队干部后,服从少先队辅导员的安排,时时刻刻以队员们的榜样工作学习生活。对其他队员们是一种促进作用,增强了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少先队组织教育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明确的指向性,不仅能提高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还能满足他们精神上积极向上、渴望交流等需求。目前我校只有一二年级,活动开展具有局限性,一些校外的阵地建设,活动开展不能顺利进行,随着我校生源的日益壮大,此课题将一直为我校研究的目标,不断的在阵地建设、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等方面做出努力,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
2012.2
第二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2011-06-19 16:29:02)转载▼ 标签:
教育
引言
新世纪之初,自建国以来最深入的一次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雁塔区被定为西安市教改试验区,我校有幸成为了首批教改试验学校之一,在这一新形势下,好多原来隐藏在教育教学背后的潜在矛盾也越来越明显的浮出水面,最明显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速度缓慢已成为教改继续深入的桎梏。面对这一现状,2003年初,我校语文教研组在我校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其它职能部门的配合下,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大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经过近半年的前期准备和调研,拟定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呈送雁塔区教育局,经教育局评审组同意,2003年6月被正式列为西安市第七十八中学教师教育研究课题。在学校的统一安排和周密部署下,经过课题组两年多的调研、讨论、研究,现已完成研究任务。
一、课题的提出
1.近年来,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要学好,必须对教师进行持续的、高质量的专业发展,传统专业发展的模式必须改变。教师不再被动地坐在那儿,接受“专家”的新思想或新实践,对专业发展的评价也不再仅仅通过教师的满意度,或是对这些新方法的用途进行评价。学校教育改革呼唤新的教师专业发展。
在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际能力,同时还主张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扩大教师的自主权,促使课堂教学合理化。在教育实践中提倡反思,提倡研究,形成了教师反思运动以及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美国人认为教学是使所有其他专业成为可能的重要专业;是形成今天教育和美国未来的专业。培养并支撑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终身发展对美国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学校既是学生学习场所,也是教师发展场所。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2.我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以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开始,经过学历补偿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向以旨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继续教育迈进。继续教育已成为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1999年9月13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原则上每五年为一个培训周期”。这标志着我国教师的在职培训也已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正在不断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可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在我们的身边继续教育还存在诸多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不足。因为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就自己身边曾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就教师专业化问题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职业的占50.2%,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专业的占3.1%,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事业的占46.8%。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教师缺少专业感、缺乏专业意识。面对现状,我们就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深入研究,从具体来讲,事关我校长远的教育教学发展,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服务,也是我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面临深刻变化的时代,教师被重新认识和发现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界定为新一轮课改形势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所起的作用。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情况下,对我们现有的教师人员有了新的要求。可是面对国内外的新变化,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教育教学的新情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足,具体表现为:①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重传统教学,轻创新理念;② 教师队伍专业意识低;③在岗前岗后的培训中重视形式而轻视培训内容和过程。因此,改革现有的一些政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社会、学校、教师本人重新认识教师这一职业,提高我们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主要靠的是教师自身,因而,本课题研究重点立足于中小学教师的改革实践,尤其是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就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和试验。
三、理论依据:
1.坚持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指导,认真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
2.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和适应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3.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四、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
研究主要目标
以我校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准的整体提高为主导课题,立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面向未来,促进我校教师的全面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对我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为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奠定理论基础。2.
研究项目和实施目标: ⑴进行教师教育意识的研究,让广大教师更加明确教育的优劣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使教师牢牢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⑵教师课程意识的研究,所有的知识、标准、教材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工作才能转化,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教师就要明确教师就是教材。
⑶教师学生意识的研究,教育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教育者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
⑷教师发展意识的研究,强化教师应该首先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群体应该首先成为学习型组织意识的形成。
五、研究对象:
西安市第七十八中学全部教师以及我校周边地区的中小学教师。
六、主要研究方法:
(一)、试验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过程中必须呈现给广大教师的是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指导。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中小学校教师的工作实际,遵循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规律。
3.整体优化原则: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坚持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整体提高和全面发展,进而指导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主要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行动研究法; 3.
试验总结法
4.形成集约化研究和个备课小组相对独立的开展专项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七、实施步骤: 研究阶段:
(一)第一阶段: 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二)第二阶段: 本阶段主要研究项目和内容:
(三)第三阶段:
八、课题研究成果和结论
1.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注重教师学科专业化知识的培养。教师的学科专业化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交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这种学科专业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在这方面,除了教师本人的努力以外,我们学校为教师增强学科专业知识提供各种机会。如,开办图书馆,给教师一定的学习本学科知识的时间,投入巨大的财力重新购买上万元的新书,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组织研讨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日常交流。2003年以来,我们重新落实了教研组,备课组的研讨任务,使得研讨次次有目标,次次有结论。
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等。我们学校给广大教职工的口号是,注意教育过程中的学科渗透,所以自课题研究以来,在我们校园内,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学科之间的讨论多了,并且好多教师还主动学习运用其它学科知识,画画走进了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师成了各科教师的抢手地。
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不同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它应该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校教师在我们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大讨论的影响下都积极行动起来,表现出了良好的研究意识,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在这方面,学校给予了支持和鼓励,尤其是学校领导也能积极投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题,树立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思想。和过去相比,研讨课多了,论文多了
2003年以来的具体的专业能力的提升统计见附表
(一)2.完善教师培训
健全职前、在职和职后培训。中小学教师相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而言,更注重实践性。因此,在职前、在职和职后培训中,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我校在这方面为了避免继续教育过程中有些重形式而轻视过程和内容的有些问题,每周都要在教导处的组织下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
注重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在学校组织下,结合教师日常教育工作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种模式。它以教师的自学、讨论和相互观摩评议为主,也很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校本培训,有利于克服一般教师培训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也是促进中小学教师自主研究学习的有效举措。2003年以来,我校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不但注重了教师的讨论、观摩,而且还在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鼓励有些学科开发校本课程,从而使教育与实践真正结合了起来,微机组面对我们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实际,重新整理了计算机教学方案,生物组的课堂走出了教室,走进了学校的花花草草,走进了我们美丽田野。等等这些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3.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
首先,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求和培养教师牢牢树立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其次,为新时期教师道德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师德应该注入新的内容:(1)树立教育理想和价值观。七十八中教师应走出教书仅是谋生手段的误区,逐步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者的转换。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人格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除了拥有专业技术外,还应有远大的理想。(2)勤于反思,善于积累,乐于交流。我们认为如果没有反思、交流的空间,教学容易陷入纯技术化和机械化的泥潭,难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更难以应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所以从2003年以后,我们要求教师工作中有这些作风以外,还要求表现在教案中。
4.增强教师的专业意识
怎样增强教师的专业意识,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过去我们教师多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纲要工作的,而现在更提倡研究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教师应该更多的拥有专业自主权。“有了教育的专业自主权,教育才不再是一份普通的职业,而是一种神圣的专业和事业,也因而才有较大的工作成就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在这方面,我们学校从主管教学的校长到教导处都鼓励每一个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九、研究后的思考:
1.深入学习《课程标准》(修订),组织全校教师培训,以《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2.加快课程改革研究,在雁塔区成为课改试验区这一大环境下,重点加强教师专业化与课程改革新体系的研究。
3.以实践为特点,有步骤有重点的运用教师专业化理论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
教师素质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也成为当今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中的热门话题。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主要反映在教学能力的提升、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以及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并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强调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点对点、面对面、走进现场、小规模的、物理形态的教研与培训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教研与培训方式必须再次寻求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走入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网络的需求,尤其是广大教师,已经不仅仅限于聊天、游戏、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一般性的功能,进行即时的在线研讨,与专家进行点对点的零距离交流以及和全国各地教育同仁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切磋已经成为教师群体共同的需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方便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互动、研修、学习,真正打造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
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校长教师的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活动面小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网络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专业支持力量和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缓解。网络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教研”也因此应运而生,它改变了教研与培训的基本方式,对促进教师的学习与提高,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在会上讲到:“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造现有教研模式,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网络教研。这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
网络教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如何发挥网络跨地区、多向互动的独特优势并与教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当前新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本课题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理论支撑,并结合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进行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有如下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的开放、学习过程的交互、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注重教学的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为了把别人优秀的教育方法融入我校的教育教学中,达到取长补短的功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即现代化设备比较齐全,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我们在建构主义、教师合作教学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于2008年4月申报了该课题本课题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不断修改完善。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构建一个教师共同的教研平台,探索在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新模块。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运用网络平台,开创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从而不断扩大教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活动更加科学,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最终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品位及教育教学质量。
四、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和创新: 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结合教师发展的阶段特点,促进教师知识结构平衡发展;学校的激励机制与教师的积极参与并举;数学教师知识发展的内容方面,应加强教育理论和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水平;通过网络平台,为教师们提供学习资源以及即时指导,并可借助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数学专业知识讲座和培训,有效地弥补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依托网络,参加网络在线讲座和培训、在线研讨、在职培训与个人自学、反思相结合;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和网络合作体的优势,以课堂教学应用为切入点,以骨干、名优教师为引领,发挥“网络教研”优势,促进全体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均衡化发展。
五、课题进程或阶段说明: 第一阶段:2008年4月---2008年6月(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
根据本课题总方案和我校实际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子课题。课题提出(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学校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填写申请审批书。2008年6月上旬完成申报,制定课题研究(实验)方案,并报送总课题组审批后,开题研究。
第二阶段:2008年7月----2010年7月(实践研究阶段)
1.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首先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网络教研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校本教研深入开展的重要作用。有人可能觉得制约网络教研发展的是硬件设备,实际上,比硬件更重要、更困难的是观念的转变。如果领导者及教师没有从观念上转变,再高档的硬件设备也不会物尽其用,而成为资源浪费。因此,转变观念,提高网络教研意识是当务之急。其次,还要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加强对比研究,对研究成果要注重积累、总结。
做好开展课题实验前后,学校教研活动氛围、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对比研究,以数据和案例为佐证,注重经验的积累、总结和提升。
3.参与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研究活动,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课题研究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扎实地组织并落实。
多种教科研活动包括:组织实验教师开展网络学习、网络备课,开展网络研讨活动;利用网络开展实验学校间的学习与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全省的网络教研活动。
以上活动分或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第三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0月(结题阶段)
2010年10月前,完成研究(实验)报告。以研究目标和计划为依据,总结研究经验和成果,并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研究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六、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网络教研就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以网络为教研活动的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强调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构建的虚拟环境在教研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其次强调多种类型人员的参与,包括教学研究者、教研员、教师以及学生,但主体是教师;第三,强调活动的跨时空、跨学科乃至跨性质,其本质在于这种教研活动的开放性。
运用网络教研平台,进行网络教研。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⑴个人角度:提高教师与人沟通、探讨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⑵教研组角度:形成教研组共同参与的集体备课工作室,教研组在网上安了一个家。
⑶学校角度:形成一个研训一体化的主题研讨培训平台,与学校的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七、成果的影响
预计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网络教研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交流空间,教师要做到怎样获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信息,而不要将搜集信息变成一种形式,不再解决信息的整理、筛选、交流、创造性利用的问题。
第三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引言
新世纪之初,自建国以来最深入的一次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雁塔区被定为西安市教改试验区,我校有幸成为了首批教改试验学校之一,在这一新形势下,好多原来隐藏在教育教学背后的潜在矛盾也越来越明显的浮出水面,最明显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速度缓慢已成为教改继续深入的桎梏。面对这一现状,2003年初,我校语文教研组在我校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其它职能部门的配合下,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大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经过近半年的前期准备和调研,拟定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呈送雁塔区教育局,经教育局评审组同意,2003年6月被正式列为西安市第七十八中学教师教育研究课题。在学校的统一安排和周密部署下,经过课题组两年多的调研、讨论、研究,现已完成研究任务。
一、课题的提出
1.近年来,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要学好,必须对教师进行持续的、高质量的专业发展,传统专业发展的模式必须改变。教师不再被动地坐在那儿,接受“专家”的新思想或新实践,对专业发展的评价也不再仅仅通过教师的满意度,或是对这些新方法的用途进行评价。学校教育改革呼唤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在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际能力,同时还主张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扩大教师的自主权,促使课堂教学合理化。在教育实践中提倡反思,提倡研究,形成了教师反思运动以及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美国人认为教学是使所有其他专业成为可能的重要专业;是形成今天教育和美国未来的专业。培养并支撑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终身发展对美国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学校既是学生学习场所,也是教师发展场所。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2.我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随着新一轮教改的全面开始,提高办学质量就成为重中之重。现在,我们提出基础教育要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轨,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素质正在受到基础教育变革形势的挑战,而应战的对策唯有提高专业化水平。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走过了由数量扩展、质量提高向专业化迈进的过程。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衔接的一体化的师资培训体系,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们国家的师资培养正处于由扩充数量到提高质量的过渡阶段。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仅有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经过教育专业的训练,有专门的教师从业资格要求和专门的职业规范要求。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以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开始,经过学历补偿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向以旨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继续教育迈进。继续教育已成为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1999年9月13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原则上每五年为一个培训周期”。这标志着我国教师的在职培训也已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正在不断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可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在我们的身边继续教育还存在诸多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不足。因为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就自己身边曾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就教师专业化问题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职业的占50.2%,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专业的占3.1%,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事业的占46.8%。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教师缺少专业感、缺乏专业意识。面对现状,我们就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深入研究,从具体来讲,事关我校长远的教育教学发展,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服务,也是我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面临深刻变化的时代,教师被重新认识和发现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界定为新一轮课改形势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所起的作用。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情况下,对我们现有的教师人员有了新的要求。可是面对国内外的新变化,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教育教学的新情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足,具体表现为:①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重传统教学,轻创新理念;② 教师队伍专业意识低;③在岗前岗后的培训中重视形式而轻视培训内容和过程。因此,改革现有的一些政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社会、学校、教师本人重新认识教师这一职业,提高我们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主要靠的是教师自身,因而,本课题研究重点立足于中小学教师的改革实践,尤其是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就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和试验。
三、理论依据:
1.坚持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指导,认真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
2.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和适应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
3.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四、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研究主要目标
以我校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准的整体提高为主导课题,立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面向未来,促进我校教师的全面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对我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为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2.研究项目和实施目标:
⑴进行教师教育意识的研究,让广大教师更加明确教育的优劣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使教师牢牢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⑵教师课程意识的研究,所有的知识、标准、教材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工作才能转化,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教师就要明确教师就是教材。
⑶教师学生意识的研究,教育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教育者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
⑷教师发展意识的研究,强化教师应该首先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群体应该首先成为学习型组织意识的形成。
五、研究对象:
西安市第七十八中学全部教师以及我校周边地区的中小学教师。
六、主要研究方法:
(一)、试验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过程中必须呈现给广大教师的是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指导。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中小学校教师的工作实际,遵循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规律。
3.整体优化原则: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坚持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整体提高和全面发展,进而指导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行动研究法;
3.试验总结法
4.形成集约化研究和个备课小组相对独立的开展专项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七、实施步骤:
研究阶段:
(一)第一阶段: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
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确立研究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为研究课题并讨论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分析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二)第二阶段:2004年9月至2004年12月
本阶段主要研究项目和内容:搜集教师专业化理论并在学校内展开讨论、学习,在学校和周边进行问卷调查,掌握本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在课题组分配研究任务,分阶段有层次的逐步展开推进课题研究活动,并在2004年12月向学校进行课题中期汇报。
(三)第三阶段:2004年12月至2005年10月
分析研究状况,讨论课题研究结果及结题,给出结题报告,向学校进行课题结题汇报。
八、课题研究成果和结论
1.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注重教师学科专业化知识的培养。教师的学科专业化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交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这种学科专业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在这方面,除了教师本人的努力以外,我们学校为教师增强学科专业知识提供各种机会。如,开办图书馆,给教师一定的学习本学科知识的时间,投入巨大的财力重新购置上万元的新书,累计1800多册。投资现代化的电化教育设备,为教师购置配备投影仪、计算机、录像机、开办校校通等,累计投资几十万元。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组织研讨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日常交流。2003年以来,我们重新落实了教研组,备课组的研讨任务,使得研讨次次有目标,次次有结论。
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等。我们学校给广大教职工的口号是,注意教育过程中的学科渗透,所以自课题研究以来,在我们校园内,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学科之间的讨论多了,并且好多教师还主动学习运用其它学科知识,画画走进了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室成了各科教师的抢手地。
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不同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它应该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校教师在我们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大讨论的影响下都积极行动起来,表现出了良好的研究意识,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在这方面,学校给予了支持和鼓励,尤其是学校领导也能积极投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题,树立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思想。和过去相比,研讨课多了,论文多了,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我校老师还配合省电教馆编纂了陕西省教师多媒体培训教材。2003年以来的具体的专业能力的提升统计见附表
2.完善教师培训
健全职前、在职和职后培训。中小学教师相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而言,更注重实践性。因此,在职前、在职和职后培训中,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我校在这方面为了避免继续教育过程中有些重形式而轻视过程和内容的有些问题,每周都要在教导处的组织下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
注重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在学校组织下,结合教师日常教育工作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种模式。它以教师的自学、讨论和相互观摩评议为主,也很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校本培训,有利于克服一般教师培训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也是促进中小学教师自主研究学习的有效举措。2003年以来,我校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不但注重了教师的讨论、观摩,而且还在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鼓励有些学科开发校本课程,从而使教育与实践真正结合了起来,微机组面对我们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实际,重新整理了计算机教学方案,生物组的课堂走出了教室,走进了学校的花花草草,走进了我们美丽田野。等等这些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3.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
首先,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求和培养教师牢牢树立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其次,为新时期教师道德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师德应该注入新的内容:(1)树立教育理想和价值观。七十八中教师应走出教书仅是谋生手段的误区,逐步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者的转换。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人格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除了拥有专业技术外,还应有远大的理想。(2)勤于反思,善于积累,乐于交流。我们认为如果没有反思、交流的空间,教学容易陷入纯技术化和机械化的泥潭,难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更难以应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所以从2003年以后,我们要求教师工作中有这些作风以外,还要求表现在教案中。
4.增强教师的专业意识
怎样增强教师的专业意识,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过去我们教师多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纲要工作的,而现在更提倡研究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教师应该更多的拥有专业自主权。“有了教育的专业自主权,教育才不再是一份普通的职业,而是一种神圣的专业和事业,也因而才有较大的工作成就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在这方面,我们学校从主管教学的校长到教导处都鼓励每一个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九、研究后的思考:
1.深入学习《课程标准》(修订),组织全校教师培训,以《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2.加快课程改革研究,在雁塔区成为课改试验区这一大环境下,重点加强教师专业化与课程改革新体系的研究。
3.以实践为特点,有步骤有重点的运用教师专业化理论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附表:
①论文获奖情况:
论文撰写情况 2001 2003
撰写篇数 26 74
区级一等奖 2 9
区级二等奖 12 16
区级三等奖 4 10
②各级评优课获奖情况
市级优秀课 区级一等奖 区级二等奖
2003年 无 5人次 11人次
2004年 2人次 没有活动 没有活动
③各级多媒体课件获奖情况
区级 市级
2003年 2个 1个
第四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值得我们回味品评。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所创作出的美诗佳词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光彩夺目。那千古名句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诗人与我们之间产生共鸣。我们的祖先十分看重诗歌对人的教育作用,两千年前,圣哲孔子用自己的践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学语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行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使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课题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诗文的同时,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升学生的学养,陶冶情操。
三、课题研究方法。
采用古诗词现状调查、古诗词教学改革、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方法指导、测试等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提审其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开展了古诗词现状调查活动。我们从鉴赏兴趣、鉴赏原因、鉴赏方式、鉴赏能力这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去主动鉴赏诗歌。部分学生存在着不会鉴赏古诗词的现象。经调查,我们认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现状堪忧,我们需要从调动学生鉴赏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为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此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2)、向全体学生传授古诗词鉴赏方法,并打印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我们从怎样鉴赏古诗词,怎样规范答题,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分别表达怎样的主题等方面进行方法传授。通过讲授,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鉴赏古诗词方法。
(3)、利用早读课时间,诵读、鉴赏古诗词,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4)、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观。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为:
1、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2、放手让学生自己鉴赏,教师及时点拨。
3、注重方法传授
4、创设良好氛围,调动学生学诗词的兴趣。
(5)、开展古诗词专练,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四次古诗词专练,每次练习各有侧重,分别为:鉴赏形象、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技巧、鉴赏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角度的练习,希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抓住边角时间,以每日一首诗形式,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7)、开展古诗词鉴赏比赛,调动学生鉴赏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8)、开展鉴赏文写作,通过写作,激发学生鉴赏积极性,提升鉴赏水平。
(8)、以月考为契机,及时分析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对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要及时分析他们进步较慢的原因。
六、课题研究成果。
1、进行了课堂改革,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中,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鉴赏诗歌,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珍视学生个性解读,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诗歌。从而通过自学、自悟达到真正解读、鉴赏
诗歌的目的。经努力,收效很好。既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荆丽娟老师在与黑龙江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中,诗词教学受到了黑龙江专家的好评。孙团结老师在组内同课异构中,成绩突出。所写诗词教学的教案和反思刊登在青河县中学教研杂志上。
2、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词,为提高其鉴赏能力奠定基础。在课堂研究期间,我们利用早读课等时间,督促学生认真记诵诗歌,并及时督促检查,经过努力,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歌,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这为他们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
3、经过反复诵读、鉴赏,初步调动了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我们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通过诵读、鉴赏比赛,每日鉴赏诗歌,写鉴赏文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近诗歌、爱上诗歌,经过努力,一部分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心中泛起或悲或喜的涟漪。
4、提升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方法点拨、课堂赏析、专题训练、鉴赏文写作等内容的尝试,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一部分学生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一部分学生拿到诗歌至少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
5、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审美情趣。
诗中的情感是丰盈的,哲理是深厚的。经常带领学生置身于诗歌的国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不自觉地学习到诗歌的道理,发自内心的享受诗歌的美丽,在这过程中,自热而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但学生鉴赏诗歌还要长期坚持,才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在这条长满荆棘也盛开鲜花的道路上,我们会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传统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学生的精神家园。虽然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我进步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第五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足生本教研
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负责人:罗辉龙
课题组成员:罗辉龙、何汉威、傅伟邦、陈文轲、黄海英、何海威 执 笔:罗辉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国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国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标的提出,给比较枯燥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等等。老
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虽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这些弊端,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提出“立足生本教研,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旨在探求语文教学的真谛,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从小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阐明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索语文教学的方法和对策,以及从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中寻求“促进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理论依据。
2、研究内容
在理论上,研究的内容有:⑴研究有效的生本学法: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
围,使学生完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构建新型的生本课堂。⑵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之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适应语文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1、何谓“生本教研”、“语文素养”。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教育过程中应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它是提倡“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主旨的教育。
结合语文课标来看,“语文素养”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
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2、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围绕“学生的言语运用,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成长”这个根基和原点,通过思考如何唤醒、诱导、激发学生的言语潜能、个性、情感和心灵;思考如何让学生感到读写的快乐,感受到言语带来的愉悦和骄傲;思考如何让学生表现出对言语的敏感等方式,力求解决后进生学习困难、学生倾听习惯不好、阅读及写作能力偏低、写字水平低下等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力求寻找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实际操作的有效途径,以期达到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兴宁市永和中心小学五年级4班的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用文献法进行理论基础的搜集和学习研究;
2、用调查研究法对有关问题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
3、用行动研究法对理论与方案进行探索、实践;
4、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的认识、体会及外地、外校的有关经验及时进行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科研知识学习,以便让教师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二)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上级对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课题组每星期定期召开课题会议,传达课题组研究计划,指导实验教师制订一周的课题研究内容、目标,使课题研究与实际的教学工作融合,整体推进教学工作。
2.坚持定期汇报制度。
在每个学月的下旬,课题组都要组织课题汇报交流,带领实验教师反思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并及时调整与完善,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3.及时总结提炼。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要求,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加强反思与提炼,反思研究中的得失,提炼研究成果,便于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有效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课题论证、设计、启动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
学校领导、教导处、课研组反复进行课题论证,选定课题,形成研究方案。召开课题开题会,正式启动课题研究。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有: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2.申报课题,由市教研室审批立项。3.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生本教育”及“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资料和成功经验。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5.实验教师学理论,学方案。6.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二)课题深入实施研究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按照课题研究计划,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1.开展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一)。探索在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具体做法,如:抓好早读课,以养成高声朗诵的习惯;安排好课外必背文段,以养成背诵的习惯;指导好阅读课,以养成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做好作文规范化训练,以养成规范作文的习惯。通过这些做法,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2.开展语文积累与应用能力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二)。
探索语文积累与应用能力养成的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字词句常规作业,加强语言材料的积累;通过阅读好书活动,加强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通过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加强规范语言的积累;通过周记、应用文等写作教学活动,增强书面应用的能力;通过读报评报、课堂演讲、辩论等活动,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通过这些途径,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能力,并养成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开展阅读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三)。
在语文“阅读鉴赏”模块和其他模块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所探索的阅读鉴赏与审美能力养成的教学策略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步,通过诵读或创设阅读情境,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审美对象;第二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将先前感受到的内容整合为审美形象;第三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深入领会,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实践审美体验。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探究创新能力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四)。
结合我班的特点,我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自编自演的活动为主,如:“读报有感”,在课堂上随机读报上的一段新闻,再分别谈谈个人的感想;以“爱”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要求讲出亲身体验;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活动,要求为给出的案例作出自己的见解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1.制定计划;
2、围绕课题开展各类研究活动;
3、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案例,并提出修正意见;
4、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5、阶段性实验经验交流会。
(三)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2013年7月——2013年8月)
这是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概括研究结果,形成研究结论。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论文交流。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第二阶段撰写的论文。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八、课题研究成果。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科研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如今已基本上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1.探索到了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四大途径:①充分发挥教师范写的作用;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在练习中培养;③从写字姿势入手,确保学生有正确的写字姿势;④运用鼓励性评价,在作业中实践良好的书写习惯。
(2)扩大学生识字量的五大策略:①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识字提供源动力;②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拓展识字空间;③通过汉字教学帮助记忆使学生触类旁通,如理解记忆、形象记忆、比较记忆、想象记忆等;④充分利用字典这一工具书培养自主识字能力;⑤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识字。
此外,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目前就识字而言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学生缺乏识字的耐心,学生认字不规范,教师对认字作业的指导过于简单化。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将继续探讨解决策略。
2.发现口语交际教学须联系生活
我们从三个大的层面探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1)挖掘教材的训练因素。其中包括:借助课文内容复述、借助课文内容演说、借助课文内容续编。
(2)巧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语言情趣。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想说;注意直观,发挥想象,使学生能说。
(3)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开掘口语交际的源泉。比如今天是圣诞节,你想对同学说什么?在学小彩金活动中,你是怎样做的?周末你和父母去神光山玩,那里有什么变化?向大家介绍介绍等等。
3.加强听记训练,有利于积累语文资本
镜头一:读报评报时,读报人还未读完,很多同学已各自叽叽喳喳地说着自己的想法,至于报纸上后面的内容是什么、结果怎么样却根本不当一回事。
镜头二:辩论会上,一位学生在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另一位学生觉得与自己的意见不合,就马上打断别人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还有的学生开着小差,根本就没在听其他同学的发
言。怎么办?
研究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经验:先给同学们讲解听记的重要性,打通思想关,再合理安排听记的内容,讲解听记的方法,形成听记训练常规,引导孩子们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生活中都要有意识地听记,养成良好的听记习惯。
4.通过实践活动,综合运用语文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力求通过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通过研究实践得出如下经验:
(1)课堂中创造实践机会。使每个学生树立“光想不说不行,光做不听更不行”的意识,放低要求,教给方法,配合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运用。
(2)由课本走向读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①课本为发端,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②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看看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③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儿童生活、生动有趣的读物。
(3)由课内走向生活,激励参与实践。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触角由课内伸向课外,由校园延于社会。如让学生收集网络、书刊上查阅到的资料信息,并注意积累;记录生活中听到的市井俚语;采集身边的“焦点新
闻”等,而后利用演讲时间,开展“信息交流会”,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吸取,共同完善。
(4)开展活动,提高能力。如让学生办手抄报提高阅读量和版面设计能力;采访家人朋友,把语文课堂搬进社会;开展智力竞赛等语文游戏,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组织社会考察,了解人类和自然,提升综合能力等。
5.加强阅读训练,抓住语文之本
很多一线教师认为,当前的学生阅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①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阅读兴趣的缺乏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②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③不重视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没养成。很多学生阅读纯粹是“读”文句,“一读了之”,没有记忆、积累的自觉性,因而阅读效果不佳,仍然存在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作文根基浅等问题。
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策略:①坚持进行课前预习,先行阅读思考。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③读后留疑带动课外阅读。④开展小组一体共读书。一个小组几个学生共读一本课外书。读完后,每个学生出一张读书手抄报,各写一份读后感,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开展读书交流会,一起感受阅读的魅力。⑤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文段诵读、自编演说、创办手抄报等。
6.探索习作之法,提升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面对这个难于达标的模
块,实验的一线教师毅然知难而进,探索出作文教学的新路子。
(1)加强原始资源的积累,增加写作素材。①积累好词佳句,储备词语资源。②鼓励读范文,并增强交流,丰富学生的写作积累。③加强对修辞技巧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审美情趣。
(2)巧用储备的素材,激发写作欲望。①在阅读中适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②及时捕捉生活情景,创写心里的感受。
(3)及时引趣,设计习作任务。①课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语言文字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每一堂课上,如对课文续写、改写都是良好的载体。②课外训练让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习作同步练》、《少先队员》、《红树林》、《文峰塔》都是作文训练成效显著的读本。③让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通过反思梳理思想、提升表达能力。
7.合理评价,师生共促提升
正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评价环节一样,恰当的评价十分利于我们的教学和研究,恰到好处的评价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我们利用意见评价箱进行评价,通过大家在意见评价箱上互相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增强的严格要求自我的意识,每一个字、每一笔划、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要细细斟酌,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字斟句酌中得到提升。
经过实验研究,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综合运用能力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实验教师的语文素
养和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课题研究报告有一定的创新性、学术性,为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摸索出较为科学的规律,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
九、存在问题及设想。
1、由于过去课题组老师较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我们是第一次负责这样的课题研究),所以许多方面都是边探索边研究。再者,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的实验严格说来,只能算是探索性实验,即属于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没有随机分派被试,缺乏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不能完全控制误差来源的实验。
2、因为课题组老师本职工作都很忙,课题研究工作主要是利用工作之余及业余时间进行。光是进行课题理论研究及了解课题研究的方法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感觉时间比较仓促,真正意义上说,我们的课题还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3、通过实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实验的过程及理论还不够完善,为使此课题实验更加趋于成熟,成果更加显著,我们课题组成员将继续对本课题实施延伸性研究,以推动学校的教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附主要参考文献及著作目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3、钱理群,《当老师真难真好》,2012年广州大学图书馆世界读书日活动(网上报告厅);
4、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2014年9月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