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组织部 劳动人事部 财政部关于公安
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组织部 劳动人事部 财政部关于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编制和经费若干问题的联合通知
各省、市、自治区政法委员会、组织部、编制委员会、人事局、财政厅、(局),并公安部、高检院、高法院、司法部:
中央决定,全国各级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编制单列,实行统一领导,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分级管理。到1985年先扩大到××万人,根据中央决定,现通知如下:
一、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编制单列,到1985年先扩大到××万人的范围,包括:
1.各级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所属的所、站、队,公社公安特派员,实行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等行政编制人员,法院的基层法庭,司法行政机关所属的公证处和公社司法助理员。
2.陷蔽斗争工作单位,法律顾问处,警察、司法学校,干部训练学校(队),科研所,医疗机构,机关附属机构等行政费开支的事业编制人员。
3.公安、司法高等院校,劳改、劳教管理机关和所属的监、所、场(厂)、队等事(企)业编制人员。
不包括:离休、退休、退职人员;铁道、交通、民航、农垦、林业等部门的公安、检察、法院人员;事(企)业单位的消防队、经济警察等人员;劳改、劳教场所的生产工人;消防企业的职工;各种临时工、合同工。
二、1982年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增加编制××万人。
1.1980年、1981年,各地根据中央关于充实加强政法队伍的要求,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增加了约××万人,中央同意按各地增加的这些人数核准编制。核准编制以后,各地存在的偏多偏少问题,待以后制订编制标准和分配方案时统筹考虑。这部分人员的经费,1983年由财政部解决一半,每人拨专项经费一千元。从1984年起,由财政部全部解决,每人每年拨专项经费二千元。
2.1981年,中央批准京、津、沪、穗、汉五市增加编制,由于政法系统编制总人数没有定,未能增拨。中央同意1982年给五市和其他严重缺编的地区增加编制×万人。现根据人口多少、承担任务轻重以及这次给省市追加编制人数等情况分配。增加这部分人员所需经费,从今年开始,由财政部按实际增人情况专项解决(每人每年二千元),分地区的追加数另行通知。
3.1981年确定分配到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部门的军队转业干部约×万人,今年一月开始报到。各地应将实际报到人数统计上报,由劳动人事部、财政部相应增加编制和经费。
4.各地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占用事(企)业单位的人员,应尽量在上述增加编制中解决。
5.各级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领导机关,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精神,精简机关,充实基层,加强第一线。但由于政法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恢复、重建较晚,因此,精简要实事求是,不能一刀切。在1982、83年内,由地方党委统一领导进行整顿调整,尽量不要再增加编制。
三、按照以上安排,全国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编制约为××多万人,余下的×多万人编制,经过调查研究,在1984、85年内另行分配。
四、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的编制单列后,实行统一领导,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分级管理。中央、国务院只核定各省、市、自治区的编制人数以内统一掌握,具体分配。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编制,不得挪作他用。分配结果,应报告中央政法委员会、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备查,同时抄送公安部、高检查院、高法院、司法部。
五、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人员的配备,必须适应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并逐步做到合理、完善。公安部、高检院、高法院、司法部应分别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根据人口多少、区划大海、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边防、内地、是否对外开放等因素,分别提出各级、各种上人员的编制定员标准。由劳动人事部负责汇总,并征求地方编制管理部门的意见,报中央、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此项工作,争取在1983年内完成。
六、为了确保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队伍的纯洁,对现有“五种人”和不适合做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尽可能在今、明两年内协助调出去。今后进入,各级政法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好关,严格审批手续,保证质量,宁缺勿滥。不准搞内招,杜绝走后门。
七、铁道、交通、民航、农垦等部门今后需要设置公安、检察、法院机构和增加公安、检察、法院编制的,应分别与公安部、高检院、高法院、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和中央政法委员会商量研究后,转报中央、国务院审批。
事、(企)业单位办的公安分局(处)、派出所人员,各地自设的城建警、市场警、卫生警等人员,地方公安机关与事(企)业、公社合办的派出所等非行政编制人员,自文到之日起一律冻结,只准减少,不准再增加。由公安部负责调查研究,提出整顿和解决意见。
第二篇: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政法委)历任领导
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政法委)历任领导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政法小组—中央政法委员会
1958年6月10日, 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政法小组, 直接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 全面领导政法工作。彭真为第一任组长。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该小组被撤销;但此项工作一直由康生负责。在康生病逝后,该项职务由汪东兴接掌。1978 年6 月, 中共中央决定恢复成立政法小组,纪登奎任组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政法小组的工作由黄火青主持。
1980年1月24日,党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政法委员会的通知》;撤销中央政法小组,当年3月决定,由彭真担任重新设立的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一职。中央政法委员会在中央领导下, 研究处理全国政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向中央提出建议;协助中央处理各地有关政法工作的请示报告;协调政法各部门的工作, 对政法各部门共同的有关全局的问题, 根据中央的方针、政策、指示统一认识, 统一部署, 统一行动, 调查研究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情况;调查研究政法队伍的组织情况和思想情况;办理中央交办的其他工作。中央政法委员会设立精干的办事机构。1982年,党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将政法委规定为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主要负责联系、指导政法各部门的工作;
1988年,国家进行机构改革,实行党政分开;同年5月19日,决定撤销中央政法委员会,成立中央政法领导小组。中央政法领导小组的职能是指导和协调政法方面的工作。1990年3 月, 中共中央决定,(政治**的影响)恢复中央政法委员会。内设办公室、研究室两个局级机构。1991年3月, 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 设在中央政法委员会。1994年3月, 进行机构改革后, 中央政法委员会是党中央领导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是协助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常设议事机构。中央政法委员会机关与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其主要职责是: 根据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部署, 统一政法各部门的思想和行动;研究制定政法工作的方针、政策, 及时向党中央提出建议;对一定时间内的政法工作作出全局性部署, 并督促贯彻落实;监督和支持政法各部门依法行使职权, 指导和协调政法各部门密切配合, 研究和讨论有争议的重大、疑难案件;组织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组织推动政法工政法各部门领导班子的建设;完成党中央交办的其他任务。内设办公室、研究室两个职能机构和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1994年11 月, 中央政法委员会机关增设队伍建设指导室。中央政法小组组长:彭 真(1958.06-1958.10)罗瑞卿(1958.10-1960.12)谢富治(1960.12—“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央政法负责人:康 生(1966.05-1975.12)汪东兴(1975.12-1978.06)
中央政法小组组长:纪登奎(1978.06-1980.01)副组长:黄火青(1978.06-1980.01)赵苍璧(1978.06-1980.01)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彭 真(1980.01-1983.5)陈丕显(1983.5-1985.07)乔 石(1985.07-1988.05)中央政法领导小组组长:乔 石(1988.05-1990.03)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乔 石(1990.03-1992.11)任建新(1992.11-2002.11)罗 干(2002.11-2007.10)***(2007.10-2012.11)孟建柱(2012.11--2017.10)郭声琨2017.10--副书记:彭 冲(1980.02-1982.10)陈伟达(1984.10-1988.03)刘复之(1985.09-1988.03)任建新(1990.03-1992.11)罗 干(1993.03-1998.03)***(2002.11-2007.10)孟建柱(2007.10-2012.11)王乐泉(2010.04-2013.4)郭声琨(2013.4--2017.10)秘书长:刘复之(1980.03-1985.09)顾林昉(1985.09-1989.01)任建新(1989.01-1992.10)束怀德(1993.03-1998.03)王胜俊(1998.03-2008.04)周本顺(2008.04-2013.4)汪永清(2013.4--)副秘书长:邹 瑜(1981.09-1983.07)束怀德(1990.03-1993.02)王胜俊(1993.02-1998.03)陈冀平(1994.01-2011.11)张 耕(1998.04-2003.10)周本顺(2003.11-2008.04)高以忱(2005.12-2010)王其江(2008.06-2015.12)鲍绍坤(2008.12-2012.2)陈训秋(2011.10—)景汉朝(2017.04—)雷东生(2017.04—)白少康(2017.06—)198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政法委员会的通知》;原中央政法小组及其办公室即予撤销。当年3月决定,由彭真担任重新设立的“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一职。1988年年5月19日,撤销“中央政法委员会”,恢复“中央政法领导小组”。199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又恢复设立“中央政法委员会”。
1980年3月,正式设立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1988年5月,决定撤销“中央政法委员会”,成立“中央政法领导小组”。但大多数省级以下党委的政法委员会,并未立刻随之撤销。1990年3月,中共中央又决定恢复设立“中央政法委员会”,而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也进一步加强完善。1988年5月, 撤销中央政法委员会, 同时成立中央政法领导小组, 不设办事机构, 列入公安部编制。中央政法委历任书记、副书记、秘书长 彭真1980.3--1983.05 陈丕显1983.05--1985.07 乔石1985.07--1988.5.19;1990.3--1992.10 任建新1992.10--1998.03 罗干1998.03--2007.10 ***2007.10—2012.11.19孟建柱2012.11.19--副书记 刘复之1983.04--1988.04 陈伟达1984.10--1988.05 任建新1990--1992.10 罗
干1993.03--1998.03 ***2002.11--2007.10 孟建柱2007.10--2012.11.19 王乐泉 2010.04—2012.11郭声琨2013.4--秘书长 刘复之1980.3--1983.04 顾林昉1983.04—1988.5 任建新1988.5--1992.10 束怀德1993.03--1998.03 王胜俊1998.03--2008.03 周本顺2008.03--2013.4
第三篇: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事部、民政部、劳动和
【发布单位】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事部、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发布文号】建城[2005]220号 【发布日期】2005-12-06 【生效日期】2005-12-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建设部
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事部、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
(建城[2005]220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自2003年建设部等八部委下发《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区高度重视,稳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认真探索停止福利供热,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冬季采暖是我国北方地区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供热事业的发展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形成的职工家庭用热、职工单位交费的福利供热制度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尤其是收费难、设施老化、能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影响了城镇供热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改革城镇供热体制,切实解决福利供热制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保障北方地区居民采暖,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区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供热体制改革作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稳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做好供热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合理供热、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以培育供热市场和保障供热能力为基础,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解决低收入困难群体采暖问题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镇供热新体制,促进城镇供热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国家统一指导下,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积极推进改革工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认真细致地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全面落实改革要求,使供热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取得较快发展;坚持环保节能的原则,强化节约意识,大力推动建筑节能和系统节能,降低能源消耗;坚持积极稳妥、确保稳定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公平,满足困难家庭的需要,同时兼顾各方面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近期重点工作
(一)完善供热价格形成机制。城镇供热实行政府定价,并按照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原则,完善供热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热价与燃料价格的联动机制。各地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供热的燃料特点,当煤炭等燃料价格在一年内变化达到或超过10%后,相应调整热力生产的出厂和供热销售价格;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的办法,解决煤炭价格上涨对供热企业的影响,确保正常供热。
(二)逐步推进供热商品化、货币化。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福利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采暖用户直接向供热企业交纳采暖费,实行用热商品化。同时,实行将采暖费补贴由“暗补”变“明补”。各地区在制定采暖费补贴政策时,应根据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住房标准、收入水平、城镇供热平均价格、采暖期限、企业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总体补贴水平,统筹考虑各类人群的补贴标准和发放办法。采暖补贴资金来源为原“暗补”时财政、单位用于职工的采暖费用。原则上各地区可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供热商品化、货币化,具体由各地从实际出发自行确定。
(三)培育和完善供热市场。各地区在推进供热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达到投资多元化、运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提高供热投资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善供热服务,满足用户需求。要加大国有供热企业的改革力度,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允许非公有资本等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参与热源厂、供热管网的投资、建设、改造和经营。
(四)切实保障低收入困难群体采暖。各地区在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冬季采暖问题。在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时,要将解决好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采暖问题作为重点内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切实落实资金,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采暖资金的筹集,以同级人民政府为主,上级人民政府可通过适当方式给予补助。中央财政将在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统筹考虑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采暖保障支出因素。
(五)优化配置城镇供热资源。要坚持集中供热为主,多种方式互为补充,鼓励开发和利用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供热。各地区要按照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城镇供热发展专项规划,优化城镇供热结构;要从保护环境、节约土地、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出发,积极整合供热资源;要改变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部门分散供热的模式,实行供热社会化、专业化。
(六)大力促进供热采暖节能工作。各地区要认真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城镇供热采暖系统的节能改造。要严格按照城镇供热采暖系统国家工程建设标准,积极运用水力平衡、气候补偿、温控和计量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造供热设施和管网,改进消烟除尘系统,污染物达标排放,充分挖掘现有系统供热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
各地区要加强城镇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力度,新建建筑严格按照节能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及验收;对既有建筑要制定节能改造计划,积极采取措施,组织实施城镇既有居民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尽快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和热能效率。稳步推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促进供、用热双方节能。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须安装楼前热计量表和散热器恒温控制阀,新建住宅同时还要具备分户热计量条件;既有住宅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热计量方式,热计量系统改造随建筑节能改造同步进行。
(七)加强供热市场监管和应急保障。各地区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对供热市场准入、退出、价格、质量和安全等实行有效监管,规范供热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供、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城镇供热预警和应急保障机制,制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安全稳定供热。对可能出现供热燃料紧张的地区,要实行供热燃料应急储备制度;对不能保障正常供热的企业,要有应对措施,必要时依法实行临时接管。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各地区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应当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鼓励各地区从实际出发,对供热体制改革进行积极探索,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改革方案。各地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和宣传工作,进一步引导城镇居民转变福利供热采暖观念。要认真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切实做好低收入困难群体的采暖保障工作,保障供热和安全。要将此项改革列入本地区“十一五”规划和计划中,抓紧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各项改革方案的出台均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做到民主、科学、公正、公开。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尽快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加强对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要进一步完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协调作用,及时总结经验,研究解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五年十二月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劳动人事部岗位职责
劳动人事部岗位职责
1、在总经理领导下,负责全公司的日常人事管理工作;
2、协助起草公司有关人事、薪酬、考核、培训等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以及相关政策;
3、协助拟定公司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员工培训规划;
4、负责公司员工招聘工作,制定招聘计划,组织实施各项招聘活动;
5、负责公司的劳动合同管理,依法对所属员工进行调配和管理;
6、协助管理公司的职务任免、调配、解聘、离退休的申请报批手续;
7、负责管理员工劳动关系、职称考核、劳保福利、工资测算等工作并办理有关手续;
8、协助开展员工考评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对公司人员进行考核;
9、负责员工沟通,了解员工情况,掌握员工思想,及时提出对策或建议;
10、参与负责管理公司员工培训活动,检查评估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
11、负责公司人事档案、外出培训、学习费用报销等管理工作;
12、协助实施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有关各项活动;
13、完成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劳动人事部岗位职责21、协助总部制定分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2、负责分公司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的贯彻执行;
3、负责分公司行政管理内部及外联统筹协调工作;
劳动人事部岗位职责31、人事板块:负责招聘、培训执行、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的完成;
2、行政板块:负责资产、档案、费用、厂区安全卫生、外联事务的工作;
劳动人事部岗位职责41、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完善公司组织架构及定岗定编人员,完善各岗位说明书并报批;
2、组织编制、修订公司管理制度及相关补充制度,监督、落实各项制度的执行;
3、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制定人力资源招聘计划、培训开发计划并组织实施;
4、负责公司人才库建设及人才梯队建设;
5、制定公司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制度,负责组织实施,并不断完善绩效薪酬管理体系;
6、负责公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
7、负责统筹管理公司行政工作,包括办公用品管理、档案管理、公司资质证照管理、后勤管理、外来人员接待等。
劳动人事部岗位职责51、负责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规划,建立、执行招聘、培训、考勤、劳动纪律等人事程序或规章制度;
2、负责制定和完善公司岗位编制,协调公司各部门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人力,满足公司的经营管理需要;
3、根据现有的编织及业务发展需求,协调、统计各部门的招聘需求,编制/月度人员招聘计划,经批准后实施;
4、做好各岗位的职位说明书,并根据公司职位调整组要进行相应的变更,保证职位说明书与实际相符;
5、负责办理入职手续,负责人事档案的管理、保管、用工合同的签订;
6、建立并及时更新员工档案,做好/月度人员异动统计(包括离职、入职、晋升、调动、降职等)
7、制定公司及各个部门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经批准后实施;
8、对试用期员工进行培训及考核,并根据培训考核结果建议部门录用;
9、负责拟定部门薪酬制度和方案,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0、制定绩效评价政策,组织实施绩效管理,并对各部门绩效评价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及时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使绩效评价体系能够落到实处,并不断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11.、负责审核并按职责报批员工定级、升职、加薪、奖励及纪律处分及内部调配、调入、调出、辞退等手续;
12、做好员工考勤统计工作,负责加班的审核和报批工作
13、负责公司员工福利、社会保险、劳动年检的办理;
14、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员工思想工作,受理并及时解决员工投诉和劳动争议事宜;
15、定期主持召开本部门工作例会,布置、检查、总结工作,并组织本部门员工的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保证各项工作任务能及时完成;
16、其他突发事件处理和领导交办的工作。
劳动人事部岗位职责61、负责管辖范围内的考勤检查监督
2、负责检查合同收据,交接财务资料;
3、协助管理所辖范围的形象监督;
4、上传下达公司的发文
5、负责公司的招聘以及安排面试、校园招聘
6.员工入职、离职人事手续办理
劳动人事部岗位职责7
1.执行、监督公司各类管理制度;
2.负责公司培训计划组织实施;
3.负责办理人事招聘、人才引进、内部调动、解聘和转移保险相关手续,车辆管理及后勤保障工作;
4.负责公司各类证照,职称及证件的办理与年检,公司各类证照的办理;
5.负责协助上级完成各阶段的考核;
6.负责组织、协调公司年会、员工活动及各类会议,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及企业文化;
7.负责公司各类工程合同管理、归档及公司其它相关文件的管理;
8.完成直属上司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第五篇: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国务
【发布单位】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 【发布文号】教职成函[2005]6号 【发布日期】2005-08-12 【生效日期】2005-08-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认真做好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
(教职成函[200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事厅(局)、劳动保障厅(局)、农业厅(局)、扶贫办: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职业教育工作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方面,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榜样,鼓励先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在新时期取得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门决定,拟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联合表彰在发展职业教育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表彰名额及范围
此次评选表彰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60个、先进个人300名(推荐名额分配表见附件2)。在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获得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经贸委联合表彰的人员一般不再参加评选,如确有新的突出贡献,可推荐参评,但要从严掌握。
(一)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评选范围
1.办学有特色并取得显著成绩的职业院校200所,含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各类培训机构。
2.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的先进单位60个,含教育、发展改革或计划、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农业、扶贫等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服务机构等。
(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评选范围
1.在职业院校的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等人员260名,含学校教师和从事行政、科研、科技推广、后勤服务等工作人员。
2.在职业教育的决策、组织、管理和研究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工作者40名,含各级党政、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及工作人员。
二、评选条件
(一)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的基本条件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贯彻执行《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明确清醒的认识,始终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不动摇,在本地区、本系统或本部门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有较高声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充分发挥党政部门的领导决策作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确定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和本单位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或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协作,在制订政策、统筹规划、联合办学、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及促进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
2.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勇于开拓,不断改革,在办学体制、办学模式、教学组织、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等方面特色鲜明,教育质量高,效益显著。
3.具有创新精神,在职教教学科研、先进经验推广以及职业指导与咨询、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或者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4.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计划、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突出经验,起到表率作用。
5.在推行国家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技能鉴定和行业企业办学、培训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的基本条件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模范履行职责,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事职业教育5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重视职业教育事业,在职业教育的指导、管理、研究、改革工作中,在办学体制改革、办学模式创新、促进毕业生就业、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成绩显著。
2.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在学校建设、管理、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科技推广、校企结合、职业指导等方面成绩显著,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三、奖励办法
奖励工作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重在精神奖励的原则。教育部等七部门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前联合发布表彰决定。
(一)向评选出的先进单位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向评选出的先进个人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并分别颁发奖牌、证书或奖金。
(二)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会后将以各种方式宣传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事迹,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四、评选方法和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地、各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密切配合,做好评选组织工作。坚持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通过评选,认真总结经验,积极促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二)要保证评选的民主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好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上、民主评选、逐级审核、公正推荐方式进行。评选名额不得突破。推荐领导干部时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纪检监察部门的意见,并将意见一起上报。各地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要对推荐参评对象进行考察并负责公示情况(对推荐的人选要在其工作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5-7天)的检查与上报。评选中要重政策、重贡献,优中选优,评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
(三)要保证评选的代表性。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评选范围、评选程序组织评选,注意发现新的先进典型,要向第一线的教师和学校倾斜,向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倾斜。要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方方面面。
五、组织领导
为了做好评选表彰工作,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成立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评选表彰的组织领导和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名单见附件1),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组成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办公室,从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抽调人员负责具体工作。
六、申报材料和时限
为保证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地于2005年8月22日前将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联系电话报全国职业教育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于2005年8月30日前报送下列材料:
1.《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申报表》(见附件3)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申报表》(见附件4);
2.《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推荐情况一览表》(见附件5);
3.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推荐人选的典型事迹材料,字数控制:先进个人材料不超过2000字,先进单位材料在3000字左右。材料要求准确、生动、翔实,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时代感。先进个人还要附一张工作照片。
4.2005年评选推荐工作总结,包括评选工作程序、评审委员会组成情况、评审结果等。
上述所有文字材料均要求一式三份,并存入计算机软盘(3.5寸)。书面材料与软盘一同上报。其中第2项存为Excel文件,其余文件一律存为Word文档。软盘必须清除病毒。
联系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刘宏杰 谢 俐
联系电话:(010)66097715,66097792,66020434(传真);
通讯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邮 编:100816;
电子邮件:liuhj@moe.edu.cn,xieli@moe.edu.cn
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事部
劳动保障部
农业部
国务院扶贫办
二○○五年八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