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加工贸易调研报告(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01:3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加工贸易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加工贸易调研报告》。

第一篇:广东加工贸易调研报告

广东加工贸易调研报告

[1]--现状调查:转型升级声声急

[编者按]广东经济的起飞,源于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发展,使广东在全国经济的排名中获得了多项第一:吸收外资最多的省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外贸总额最大的省份,非农就业最多的省份……凭借加工贸易的翅膀,广东已初步达到了经济起飞和工业化的目的。

然而,入世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广东日益面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监管机制改革、区域协调发展及实现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等一系列深层问题。目前,广东已进入了需要大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

本报将从今日起陆续奉上广东加工贸易调研系列报告,内容涉及现状调查、政策调整影响、品牌之辩、转型升级战略等热点问题,敬请读者垂注。

日前,记者南下广东调研该省加工贸易现状。期间捕获了一个颇具“地震”效应的信息:国家有关部门拟调整加工贸易政策方案,在叫停一批“两高一资”类产品加工贸易的同时,将纺织服装、鞋、箱包、家具、塑料及制品等绝大部分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列为加工贸易限制类。虽尚为传言,记者仍明显感受到这一消息给广东这一全国加工贸易领军地区带来的强烈震动。

加工贸易是改革开放之初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计?还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有关人士至今对此看法不同,并导致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摇摆不定。“三来一补”、“大进大出”一直是加工贸易的“代称”,低档次、技术落后、低附加值,则又成为加工贸易的“原罪”。该不该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如何发展加工贸易的话题,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里持续发酵。

此行之前,记者同样对加工贸易存有偏见。然而,通过一周的采访,虽不能说对加工贸易有了深入了解,记者却也对它产生了很多新的认识,形成了一些新的概念。

深圳贸工局加工贸易处老处长周文汉的一句话,始终令记者回味:你了解加工贸易越深,理解就越会不同。

站在面向未来的节点上

发展加工贸易绝非简单的对错问题。事实是,加工贸易成就了广东经济的率先起飞。广东20多年的发展实践至少说明:加工贸易是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贸易方式,是欠发达地区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是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诚然,加工贸易在发展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历史、体制以及现实条件等多方因素共同使然。但用发展的眼光看,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转型升级逐步得以解决”的。这一观点目前已在国内形成了相当的共识,即推动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从低端向高端不断地转型升级,这是加工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一五”规划均明确提出了要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急迫性缘于四个“但是”

回顾历史,广东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生产传统轻工业品为主的简单加工装配,扩展到零部件、机电产品的加工装配;90年代后期,发展到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装配及属地化配套生产;进入新世纪后,逐步实现由OEM(贴牌加工)向ODM(委托设计生产)进而向OBM(自主品牌营销)转变的新阶段。

特别是“十五”期间,广东加快了加工贸易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大大增强,产品结构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转向IT、机械、高新技术产品,并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如深圳华为、中兴、TCL、美的、格兰仕等。2005年,广东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分别达74.3%和4..1%。

与辉煌成就并列的,是四个引人深思的“但是”:

虽然,广东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在国际制造业的分工链条中,从技术研发到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组装生产,再到终端的国际物流配送,广东加工贸易整体仍处于加工制造和零部件配套等中低端环节,附加值还不够高,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品牌等环节大部分还由跨国公司母公司控制。可以说,广东的加工贸易企业主要还是充当“加工厂”的角色。

虽然,广东加工贸易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从1978年1160万美元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发展到2005年的1750.7亿美元,增长了1.75万倍,对广东GDP直接贡献率达29.4%。但是,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占该省出口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上半年,广东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由原来的80%以上下降为69%。而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却逐年上升,已由2000年的19%上升至2005年的22.4%。

虽然,广东加工贸易主体开始越来越多元化,但是仍没改变以外资为主的状况。1996年,广东民企加工贸易出口仅10万美元,到2004年已达6亿美元,增长6万多倍。然而,目前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的绝对比例,内资企业占20%,其中民企只占5%。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比例及规模偏低,反映出本地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优势不足,不利于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和本地民营经济的壮大,也不利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实现更大的增值。

虽然,广东加工贸易产业布局开始向珠三角以外地区扩散,但是仍没改变珠三角过分集中、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偏少的布局。直至2005年,珠三角之外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仅占全省的2%。

四个“但是”将目前广东加工贸易发展中的深层问题摆在眼前,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思路决定行动

广东省外经贸厅加工贸易处副处长汪涛与加工贸易打交道已有十几年的时间。提起加工贸易,汪涛有说不完的话。谈及广东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的成因,汪涛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关键是对发展加工贸易在认识上的种种误解,导致了相关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之所以逐年下滑,主要还是受政策和外部环境变动的影响。

他分析指出,随着我国加入WTO,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发生战略性转移,外商投资的战略已由原来大进大出的加工出口为主,转为以占领国内市场为主,加上全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加快形成,为广东加工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此外,随着珠三角劳动力、土地、水、电等生产成本的提高,广东与内地省份相比,发展加工贸易的优势有所弱化。在此背景下,目前很多外企调整发展战略,把开拓广阔国内市场作为重点目标。与此同时,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料件生产的产品须100%外销,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料件生产的产品内外销则没有限制。因此,不少企业开始采取一般贸易方式而不是加工贸易的方式进口料件,而产品的目标市场也从以国际市场为主转为广大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

至于广东加工贸易主体的外资化现象,汪涛指出,因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并不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而国有、集体企业的技术水平、外销渠道、市场及经营机制均不及外资企业,结果导致加工贸易的本土化水平不高,加工贸易的配套、人员及资本流动等主要在外企间进行,产业关联和技术的外溢效应对内资企业影响不大,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和区域布局也很大程度上受外企自身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制约。

按事物发展规律,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客观过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也不例外。广东前期的加工贸易企业总体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低端,技术含量不高,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广东在发展加工贸易初期,经济落后、技术水平起点低,但劳动力资源丰富,只能以自己的成本和资源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跨入新的世纪,广东的加工贸易更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产业结构、外资来源结构、产品结构已不断优化,加工贸易整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然而在广东已初步达到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目的的今天,在面对一系列严峻问题的挑战和背负沉重负面舆论压力的今天,广东人已深刻认识到:必须抓住时机,加速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汤炳权对广东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的战略性思路进行了阐述:建立加工贸易支持服务体系,提升其产业价值链,推动加工贸易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最终使加工贸易融入广东整体工业体系,占据国际产业分工链条的有利环节,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思路决定行动,加快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广东加工贸易调研报告[2]--冷眼旁观:加速本土企业自主发展

记者本次南行前,对加工贸易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初级形态上。人云亦云,记者也一直认为加工贸易企业只是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生产着档次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每天安于现状地使用别人的技术和设备,只知埋头苦干不知抬头看路,更谈不上自主创新和谋求自我发展。

然而,现实扭转了记者的观念。在广东一周的采访,记者亲眼目睹了很多加工贸易企业正努力演绎着通过引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实现自我飞速发展的感人一幕。他们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拥有阵容强大的研发团队;过去他们的口号是“紧紧咬住,先拥有再完善”,现在他们高喊要“适时超越”。这就是以东莞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时期下大批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真实写照。生益科技总厂长陈仁喜的一句话令人欣慰:“企业的发展,没有持续、有力的研发,难免后劲不足。我们对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将不遗余力。” 不可否认,加工贸易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市场。丰厚的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技术形成企业发展的后劲,科学的管理保障了企业健康运行,对人才的培养造就了一批民营企业家,现成的市场铺就了企业的营销网络。综合这些要素,加工贸易正加速着国内企业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加工贸易教你认识了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品牌,最重要的是它使国内企业进入了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俱乐部,更快地熟悉国际游戏规则,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技术外溢带动企业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长期从事加工贸易的研究。他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加工贸易是中国工业化的一条新道路。他认为,加工贸易不仅带来大量新产品和新技术,形成了新产业,而且通过加工贸易中技术与管理的“外溢效应”也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技术有很大进步的加工贸易企业占29.9%,有一定进步的占61.5%。

隆国强经研究发现,加工贸易的上述“外溢效应”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实现:一是产品的扩散与竞争。由于大量加工贸易企业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由这些企业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投入国内市场后,一方面培育了国内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国内企业开发与生产同类产品提供了示范,移动通讯市场的扩张与制造业的发展最具说服力。二是加工企业对配套企业的订货要求与技术支持。这大大提高了国内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使其产品能够达到国际市场要求。三是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流动,传播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随着加工贸易不断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大型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从事技术开发。截至2005年底,杜邦、本田、日立、三星等知名跨国公司仅在粤就已设立了研发机构243家。这些研发中心上连研发源头,下连规模生产企业和市场,为广东企业吸收和承接国外高水平技术的转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发平台。为国人熟知的深科技是当前世界第二大专业磁头生产商,其加工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量的90%以上。公司战略规划与行政中心总监刘仁告诉记者,作为加工贸易企业,深科技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离不开自主科技创新。目前,外商开始逐步将很多研发、试验环节转给深科技,或让深科技参与。趟出自主发展之路

记者经调查发现,目前广东很多加工贸易企业就是通过引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实现了自我跨越式的发展。比如,TCL集团成长之路就是一条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通过多年的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TCL逐步研制出了超平彩电、音响电视等一系列新产品,并打响了TCL的自主品牌。在掌握了一系列外围技术的基础上,TCL逐步掌握了丽彩芯片设计技术、DPTV数码电视显示技术等15项核心技术,成为具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并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被业界称为创造了当今“电池神话”的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也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制造商的。公司关务中心主任李慧告诉记者,比亚迪在开展加贸易的同时从未停止过自主创新。上世纪90年代,全球充电电池技术基本被日本垄断。1995年比亚迪成立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自主研发,其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公司该项业务年收入的2%左右。现在公司生产线全属自行开发并获得专利,仅公司的电池产品就拥有国内外专利800多项。李慧告诉记者,公司通过加工贸易迅速完成了资本、技术、人才等的积累,并适时地投入到其他产品开发中去,比如公司另一主业汽车制造。目前,“比亚迪”牌的汽车已驶入中东、非洲、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已申请了多项国内外专利,完全从事一般贸易生产。催生民营企业家

东莞外经贸局副局长游匡正从1978年就开始跟加工贸易打交道,他称自己是见证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老人”了。

对发展加工贸易的好处,“老”游一口气能说出十几条,且有理有据。在他提供给记者的相关资料中,每一个重要数字,他都能背着说出来。然而,在这些裨益中,他只特别强调了一点,加工贸易在提高中国劳动者素质的问题上不简单,值得好好研究。在这一点上,他非常推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的观点。

“我们都提出要大力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使加工贸易落地生根,发展民营经济除了资金、技术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问题。”游匡正强调,有了人,才可能有科学管理、有了人,才可能有技术创新、有了人,也才可能产生民营企业家,而加工贸易的发展正是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的现代人才。

首先就是能够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熟练劳动力。隆国强指出,一方面加工贸易企业重视员工培训。据悉,目前广东企业员工每人年均培训时间10天,年均培训每人2次;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贸易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其技术、质量、管理基本都具备国际竞争力,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了面对国际市场的技术或管理。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存在员工流出。与大多数企业不同的是,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的“打工者”在工作几年后往往回到家乡成为了乡镇企业骨干和创业致富的带头人。据统计,以东莞为例,1996年至2005年外来人员经东莞邮政汇出或通过其他途径带回家乡的资金,总额估计逾300亿元,有力支持了内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隆国强分析,加工贸易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来华从事加工贸易的外企大多实行人才本地化战略,大批本地员工因此走上技术与管理的关键岗位,积累了面向国际市场生产与经营的宝贵经验。这些人才的流动成为技术与管理扩散最为有效的途径。

近几年,人才从外企流入国企或自我创业已经屡见不鲜,甚至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在华的高层管理与技术人员回流国内企业也屡有报道。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有20%左右的加工贸易企业认为其流出员工开始了自我创业,这说明加工贸易企业对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同样起到了巨大作用。

有了人、有了技术、有了钱,中国本土企业才有能力更快地实现自我发展。广东加工贸易调研报告[3]--加工贸易的品牌之辩

“加工贸易就是贴牌,没有品牌。”长期以来,这个观念深入人心,记者此前也持相同看法。“其实,加工贸易只是一种贸易方式,打造自主品牌与企业从事何种贸易方式并无关系,与企业的选择有关。”在与相关专家交流后,并结合自己日前在广东的采访经历,记者得此认识。

在广东的一周,记者倾听了多位加工贸易企业主要负责人回忆其在开展加工贸易的同时,打造自主品牌的艰辛历程。他们中,有的已经成功,有的仍在努力,有的刚开始行动。

不管怎样,他们都在为着自己的信念而奋斗。

当今国际知名品牌的载体,多为百年老店,我们不能苛求我们的企业在10年或20年的时间内就具备百年的积淀。正如龙永图所预测的那样:“中国至少还要贴牌20年。”然而,有上述一批意识超前且长远的企业的引领和示范,至少我们可以期盼缩短与国际知名品牌差距的时间。品牌与贸易方式无关

“品牌和贸易方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件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对记者提出的“加工贸易没有品牌”的概念进行了驳斥,“事实是,我国大量一般贸易出口企业也未见自有品牌,而加工贸易却成长出了一批自主品牌企业。”

据了解,目前,我国通过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华为、中兴、TCL、美的、格兰仕、格力等,都已拥有了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在重点行业形成了自已的名牌和拳头产品,实现了从OEM(贴牌加工)到ODM(委托设计生产)再到OBM(自有品牌营销)的转变。这批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已开始“走出去”到国外投资设厂和设立研发机构,初具跨国企业雏形。例如,2005年TCL海外销售收入达250亿元,首次超过整个集团国内市场的总收入,海外运营机构也达20个,基本完成其在全球新兴市场的战略布局。

隆国强认为,不应强调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哪种方式更有利于打造自主品牌。面对国际市场,两种贸易方式在下游的价值链情况没有区别。加工贸易是将产品卖给下游厂家或批发、零售商后被贴牌,一般贸易中绝大部分产品则是在卖给国际市场的中间商后被贴牌。两种贸易方式的产品都没有与最终市场直接接触,所以对品牌的概念都不十分敏感。

“其实,能不能做、做不做品牌,完全取决于贸易方式的主体,即企业自己。”深圳贸工局加工贸易处处长周文汉与隆国强持一致观点。

他们认为,如果出口企业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创品牌的成本非常高,就越可能选择贴牌加工。不管采取何种贸易方式,这些企业都可能处于一个贴牌的境界。此外,还要取决于主体的内外资性质。外资企业有品牌,但品牌是属于母公司的,其品牌收益并不由在华企业获取。

所以,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主体若更多是国内大企业,创建品牌的概率就大;如大量是小企业或外资企业,创自主品牌的概率就相对小些。

但隆国强也指出,就一个国家而言,特别是在中国,贸易应该是多元的。“如果我们7000亿美元的出口都没有品牌,这很可怕;全有品牌,也是不可想象的。”做不做品牌是企业家的理性选择,企业家并非不知做品牌的好处,但还是有很多人不做,因为创品牌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才会考虑从品牌中获取利润增值。加工贸易企业品牌进行时

广东省外经贸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该省一批企业在开展加工贸易业务过程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创建了自主品牌,这批企业共获得名牌称号629个,占全省的33.7%,其中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90个,占全省的54.5%;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270个,占全省的30.6%;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9个;省著名商标240个,占全省的32.2%。

“自主品牌的逐步创建,标志着企业的加工贸易从OEM、ODM向OBM的转变。”广东省外经贸厅加工贸易处副处长汪涛向记者介绍,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完成上述转变主要通过三种渠道:一是通过自主投资研发升级做ODM后,进一步向OBM延伸;二是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生产过程中,学习其先进技术,运用到自已品牌中,改进、提升自主品牌;三是通过购买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股权先实现ODM,再向OBM升级。如深圳市的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了全球最大的独立手机研发企业———中电赛龙,正在借助CEC移动电话网络优势来推动自有品牌桑达(SED)移动电话的营销和售后服务,从而升级做OBM。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广东很多企业通过OEM迅速完成资本、技术、人才等的积累,从而有力支持了其自主研发,开发新品和打造自主品牌。虽然目前这些企业自主品牌的产品收益很少,但他们依然坚持做自己的品牌。

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制造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走的就是这条路。这个现有员工8万人,2005年创汇2.7亿美元的大公司在10年前起家时仅是一个拥有20名员工和一间小厂房的小企业。公司关务中心主任李慧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于1995年,做电池一般贸易出口,一直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2002年以后,为降低贸易成本,公司开始转做加工贸易(较一般贸易可节省4%的增值税和进口原材料关税),当年就节约成本几千万元,从而提升了竞争优势并迅速积累了大量资本。之后,公司开始逐步将产品范围扩展到几乎全部手机零部件,乃至汽车,并逐步打造着自己的“比亚迪”(B.Y.D)品牌。

目前,比亚迪已有一小部分镍镉电池以自主品牌出口。而汽车则完全是自主品牌出口,虽然主要出口市场仍集中在中东、非洲、巴西等第三世界国家,但李慧相信,随着公司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比亚迪”汽车一定会驶入发达国家市场。据他透露,现已有美国代理商希望代理“比亚迪”牌汽车。

李慧指出,企业创品牌一般有两条路可选:先做大再打牌和先打牌再做大。比亚迪走了第一条路。他始终认为,如果一开始就打品牌,比亚迪很难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他也强调,不管采取什么贸易方式,打造自主品牌均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加工贸易与品牌相辅相成

通过加工贸易,深科技成为全球第二大专业磁头生产商,并成功扶持了“KAIFA”牌电表和税控机等自主品牌产品。国内覆铜板龙头企业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是一家港资企业,公司组建不久,内地领导者便未雨绸缪开始培育自己的品牌,并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果然,几年后在香港老板酝酿撤资,并提出索取品牌使用费和限制经营区域等苛刻要求时,生益由于初步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并掌握了技术,成功化险为夷,并从此逐渐摆脱了OEM方式。目前,其销售的所有产品和全部国际认证均是“生益”自主品牌的产品。

深科技战略规划与行政中心总监刘仁认为,加工贸易与品牌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加工贸易企业的品牌并非完全通过产品的品牌体现,很大程度上它是内在的,是通过企业的整体信誉、核心竞争力等体现出来。比如,提到磁头就想到深科技,这就是企业的品牌效应。

生益总厂长陈仁喜则指出,企业发展以追求赢利为目的,品牌并不决定一切。有品牌的企业也可能很快消亡,比如曾在国内红极一时的秦池酒、孔府家酒、活力28洗衣粉等企业。然而,一旦选择创建品牌,再难也要坚持下去,有了品牌也有核心技术并不断创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才可能形成自己的话语权。

采访中,深圳和东莞有关部门负责人均表示,下一阶段政策导向将大力培育企业创建自有名牌,利用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推进加工贸易品牌建设。

广东加工贸易调研报告[4]--加工贸易不应成为平衡国际收支的“祭品”

有消息称,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拟结合调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同时相应调整加工贸易政策的方案,把涉及冶炼、冶金、造纸、酿造、炼油、重化等产业的一批产品列为禁止类,特别要把纺织服装、制鞋、箱包、家具、塑料及制品等绝大部分的轻纺类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列为加工贸易限制类。这个信息目前在广东掀起了波澜。

对于这一可能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相关企业一方面承认有关部门的初衷是好的,另一方面也认为调整涉及面太广,力度过大,难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他们眼中,“加工贸易兴则广东兴”。

因此,消息一经传出,敏感的广东企业就立即组织了多支调研队伍对政策调整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外经贸厅、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省财政厅及海关、税务等14个部门均以最快的速度提交了内容相似的调研报告。这些报告几乎都强调了一点:政策调整可能涉及的大批轻纺产业是现阶段我国加工制造业的优势所在,是国内企业最具竞争力、最有可能形成自主品牌的产业;不能简单地将这些轻纺产品等同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商品。

那么有关部门此次准备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微调的用意何在?这又将对广东经济和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国家调整用意猜想

当前,我国外贸顺差较大,面临很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各部门都在想办法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但在此问题上,各方观点不一:有人提出限制出口,有人强调扩大进口,也有人认为应该运用汇率手段调节,更有甚者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加工贸易,指责其是造成较大顺差的“罪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猜想,若真如传闻所言,平抑顺差很可能是国家此次酝酿调控的要因。

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加工贸易的战略意义并没有得到广泛认知。很多人将加工贸易视为低档次、技术落后、低附加值的贸易方式,甚至将加工贸易指责为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的主因。

而现实远非如此。隆国强用数字说话:目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以上是采取加工贸易方式完成的。据相关调查,在我国受到的反倾销调查案例中,80%以上是一般贸易。

纵观全球产业与贸易发展格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总是通过产业转移,将一种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地区。比如我们熟知的空客和波音飞机,其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通过加工贸易在全球组织生产的。隆国强指出,产业链条越长的产品,越可能成为加工贸易产品,而传统上从源头到最终产品在一国内完成的所谓“一般贸易”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

通常而言,技术含量越高的产品,加工环节也越多。相应地,全球化采购、全球化加工、全球化销售成为这种产品的基本特征,它们也就越可能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

因此,以隆国强为代表的一批专业人士的基本观点是,加工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的主流。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它可以充分发挥本国成本要素的优势;发展适合本国的加工贸易,可以迅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网络。因此,加工贸易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工业化的一条捷径。不应成平衡顺差的“祭品”

“加工贸易就是要创造顺差的。”在问及加工贸易与巨大顺差的关系之时,隆国强毫不犹豫地说。“我们通过开展加工贸易参与全球分工。如果没有顺差,那意味着什么?”他反问记者。显然,做加工贸易就是要在参与全球分工的过程中获取增值,所以一定会有顺差,顺差越大意味着我们在加工贸易产业链上获得的价值和增值越多。“这恰恰是我们的政策需要鼓励的。”

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能有今天的经济成就,主要就是依托加工贸易的发展。拿广东东莞来说,记者此次是平生第一次走进这座城市,感觉其现代程度和市容市貌并不亚于特区深圳,甚至规划更合理。谁能想到,过去的东莞仅是个农业大县,如今却脱胎换骨变成一个现代化工业都市。东莞外经贸局副局长、加工贸易“老”人游匡正告诉本报记者:“这与东莞较早开展加工贸易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密不可分。”

目前,该市仅五星级酒店就有15家,加工贸易的发展也极大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提升。很多尝到加工贸易甜头的企业,越做越有劲。

更关键的是,现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结构水平也不可同日而语。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有力调整了出口结构,机电产品和高新产品出口占了绝大比重。游匡正强调,如果没有加工贸易,今天我们的出口商品结构可能仍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水平上。

“一个国家的企业是有分工的,有的企业要专门面向国际市场创汇,有的企业则要花外汇。不能因为目前我国顺差较大,就让挣外汇的企业去平衡,让花外汇的企业全部自给自足。”隆国强认为,平衡国际收支应该通过鼓励扩大进口的方式,真正把创造的外汇用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打压加工贸易去实现外汇平衡是一个非常狭隘的观点。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博士认为,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继续发展很有必要,但同时国家也应鼓励高技术、高增值、低污染的加工贸易继续发展。其实,国际对加工贸易的统计方式客观上存在夸大顺差成份。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部分也应算作原材料的进口,据相关统计,目前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部分已占到5%。而且,加工贸易企业生产中也可能用进口石油、天然气发电,加之进口生产设备的折旧,加工贸易顺差并没有那么大。广东加工贸易调研报告[5]--政策调整:广东加工贸易山雨欲来 对于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可能对广东带来的影响,该省外经贸厅加工贸易处副处长汪涛给记者细算了一笔账。

他首先强调了一点:不能简单地将轻纺类产品等同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商品。当前,国际品牌服装、鞋类、家具,如耐克、阿迪达斯、宝路等都是通过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加工生产,他们的生产技术、质量和管理水平均处于国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这与东莞市外经贸局副局长游匡正“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的独特观点不谋而合。

“传统产业也同样存在高新技术”。据汪涛介绍,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广东的加工贸易企业正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加速转型升级。目前广东塑胶制品和家具制造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纺企也在加强技术改造,采取电脑纺织机代替人工纺织,产品的新型面料和辅料质量档次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了解到,加工贸易企业普遍认为,将轻纺产业列为加工贸易限制类,会严重影响广东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的基本面,并对绝大部分出口加工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宏观上可能影响招商引资

若按传闻中的方案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认为,一方面将在宏观上对我出口不利;另一方面,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相悖。

广东省外经贸厅提供了一组数据:2005年广东纺织服装、鞋、箱包、家具、塑料制品等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为243.5亿美元,同比增幅8.5%,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14%。据初步估算,若将这些产品全部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将会影响广东今年近300亿美元的直接出口。

最重要的是,在现有制度层面下,如果随意调整加工贸易政策,不仅可能会波及到从事加工贸易的这些行业和几万家企业,而且可能会使国内外投资者降低在中国投资的信心。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在可能受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影响的产业中,广东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4102个,合同外资981.2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636亿美元。政策变动将影响大量已投资的现有企业,加之目前周边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上对我形成的有力竞争,今后广东甚至全国的招商引资工作都将面临更大压力。企业面临双重负担

日前还有消息称,国家拟进一步调低出口退税率。记者也从知情人处获悉,相关方案已报至国务院。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与降低出口退税一起,将大幅增加企业的负担。”汪涛分析,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同样受出口征退税率差的影响。国家原来将出口退税率从17%降为13%后,一般贸易出口受到4个点税差的影响,而加工贸易出口(包括不含国产料件的加工贸易出口)由于企业实行“免、抵、退”的税收政策,其4个点的税差同样由企业负担。以生产企业进料加工为例,由于国家降低4个点的退税率,2005年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增负65.7亿元,其中纺织服装、鞋、箱包等一批轻纺加工贸易企业负担13亿元。若国家进一步降低出口退税率,这些加工贸易企业的负担将达20亿元。因此,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调低,已达到对轻纺产品出口(包括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调控的目的。若再将其列为加工贸易限制类,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实转”,据测算,这些行业的加工贸易企业需缴纳约200亿元的保证金,加上因降低退税率多缴的20亿元税差,对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据知情人透露,此次拟定的调整方案中还提出,“在开展上述轻纺产品加工贸易中,在继续降低出口退税的基础上,东部沿海地区企业还要按进口应征税(关税+进口环节税)额的50%缴纳保证金,中西部地区企业也要按20%的比例缴纳保证金”。若果真如此,除东部沿海地区将受较大影响外,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上述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因地区而异,实行不同的管理标准,也不符合国务院35号文有关加工贸易分类管理的规定。中断深加工结转产业链

“我们生产所必需的很多塑料部件是通过深加工结转从配套上游企业手中采购的。”专业生产手机电池和零部件的加工贸易企业———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关务中心主任李慧不赞同将部分轻纺行业列为加工贸易限制类,因为“这可能导致深加工结转产业链的中断。”李慧的态度代表了本次受访加工贸易企业的一致呼声。他告诉记者,目前在广东,塑料制品加工业已成为机电、IT产品的重要配套产业,绝大部分通过深加工结转,与电子、IT、电器、轻工、家电、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形成一种不可分割协作和相互依存的加工配套关系。

“深加工结转”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将保税进口料件加工的产品结转至下一家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后复出口的经营活动。举个形象的例子:棉纺厂进口棉花后不是简单地加工出口,而是将纺成的棉纱卖给国内织布厂,织布厂再将布卖给制衣厂,在国内完成整个产业链的加工环节后,最终以成衣的形式出口。整个结转过程均在海关严格的保税监管下完成。其中,产业和企业间发生的产品结转“买卖”视同进出口管理,但在海关不作进出口统计。近年来,广东加工贸易通过深加工结转形成了大量配套产业链和完整的产业群体,纺织服装、鞋、家具、塑料制品的产业中各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产品之间已形成了紧密配套关系。据统计,目前广东七成加工贸易企业采购配套以深加工结转的方式实现;全省IT、计算机和家电行业中,80%以上的手机部件、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和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在珠三角地区内实现配套。2005年,广东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额达8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7%,约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三成,带动国内配套产业产值3000多亿元。

如限制上述所有产业链的加工贸易业务,中断和割裂不同产业、不同企业间已形成的配套产业链,不仅将影响产业集群和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还将“间接影响广东1500亿美元的加工贸易出口”。广东省外经贸厅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列举出了这一惊人数字。

对加工贸易政策取向的建议,广东外经贸厅在日前上报商务部的一份报告中提出,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影响面广,震动很大,当慎之又慎。在制定或调整时,应做到“四个十分注重”:注重加工贸易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注重产业稳定、劳动就业和社会安定;注重港澳的繁荣稳定及关系祖国统一大业的对台工作;注重东部扩大开放、率先发展,推动中西部协调发展。不宜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大的调整,而是应加紧出台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鼓励性政策。

广东加工贸易调研报告[6]--转型升级:变“候鸟经济”为“榕树经济”

入世以来,广东的加工贸易愈发面临着按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等一系列深层问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加工贸易兴则广东兴。”有关专家指出,广东处于全国加工贸升级的领军地位,广东加工贸易能否顺利升级,不仅关系到广东能否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而且关系到全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大局。

经济学家施振荣描绘的“微笑曲线”形象揭示了全球化时代不同分工环节的附加价值,我国在全球分工的价值链中,主要居于最终产品的组装、低附加值零部件生产等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低谷一段,因此,我国加工贸易还有很大升级空间,从组装向前与向后产业链条推进,附加值相应提高。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概括的,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基本方向一是向上游复杂零部件生产、产品研发延伸;二是向下游的物流、金融、分销等服务环节延伸。把加工贸易的根留住

用商务部前任部长吕福源的话形容,“加工贸易就是一种游牧贸易。”因为,加工贸易从投资形态来看,多属于中外合资、合作形式,中国主要以厂房、土地等作为投资资本。一旦中国的土地等相关政策以及劳动力等成本要素不再具备优势,外商很可能随时撤资。这种动态之下必然存在竞争问题,哪里的条件和环境好,外资就会投向哪里,即所谓的“游牧”。

“如何使游牧扎根?”东莞市外经贸局副局长游匡正认为,最根本要解决环境问题。以东莞为例,虽其最早发展了加工贸易,并较早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由于无经验可以借鉴,也就相应地缺乏规划,出现了目前加工贸易较分散的状态,不利于集中管理和集群发展。

对此,游匡正认为,必须进行整合,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推动加工贸易的集聚发展。也就是将以往分散的加工贸易进行整合,使园区成为发展加工贸易企业群、产业群的重要载体,力促配套企业群、产业群的形成与集中,不断延伸产业。

比如,东莞近两年着力打造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就是按此思路发展的,目前已初具规模。园区内综合性配套设施和机构齐全,包括行政区域、金融商业、教育、医院、工业研究所、生态保护等,就如同一座现代化小城市。这种环境的优化极大提高了招商引资优势。据游匡正介绍,只有投资总额超亿美元的国内外企业才有资格进园。

“以加快园区建设,推动加工贸易集聚发展,通过产业链条的延长和增值,使一个链条的所有环节相互捆绑”,不仅是东莞,也是整个广东将加工贸易这个“候鸟经济”留住的有效方式。

“最重要的是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广东外源与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深圳贸工局加工贸易处处长周文汉强调,应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民营经济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积极建立对民企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企介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促进民企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逐步实现由“海外接单、大陆生产、香港出口”的传统营运方式向“大陆接单、大陆生产、大陆直接出口”模式的转变,使加工贸易真正成为“榕树经济”。转型升级三步走战略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汤炳权指出,其实,当前广东加工贸易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新一轮世界产业和国际资本转移加快,我国特别是广东仍为外商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为加工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入世后,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加速形成,CEPA全面实施,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为加工贸易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广东加工制造业发达,产业链条完整,配套能力强,为加工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由此,广东将紧抓机遇,分三阶段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战略实:第一阶段是2005年~2007年,主要巩固和延伸加工制造环节,提高技术水平含量;第二阶段为2008年~2010年,着力提高研发、设计能力,创建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在2010年~2015年的第三阶段,则重点控制价值链核心环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要通过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逐步完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支持服务体系,促其从以降低成本为主向以提高收益为主转变,以外资企业为主向本地与外资企业并举转变。”汤炳权在阐述具体工作思路时指出,其将以加工贸易的优化带动全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终实现加工贸易融于全省整体工业体系,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处理好两个关系

隆国强提醒,在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过程中,应主要处理好两方面关系:首先是准确理解内源发展与加工贸易升级的关系。他认为,近年来广东提出的加快内源发展的思路,符合中央提出的在开放中把握自主权的要求。但在全球化时代加快内源发展,必须是在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基础上的内源发展。

“加工贸易既可能是外源发展,也可能是内源发展。”不应该将加工贸易与内源发展对立起来。华为、中兴等本土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迅速崛起,正是利用了珠三角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形成的现代制造业基础,而其最初的发展也正是依靠了加工贸易方式。

隆国强指出,加快内源发展的理念与加工贸易升级中强调的增加自主创新的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强调内源发展,正是要加快加工贸易升级,而不是忽视加工贸易的作用而延误其升级的进程。

此外,要处理好加工贸易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比如,是在低端产业转出时处理好东西两翼发展与内地其他省区的关系。低端产业是转向广东东西两翼山区,还是江西、湖南、广西,甚至“9+2”更内陆的省市,亦或是越南等其他低成本国家。

第二篇:加工贸易调研报告

加工贸易调研报告

近年来,作为湖南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XX市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加工贸易,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逐年递增。但同时,受人才、资金、物流瓶颈等因素制约明显,加工贸易在数量、质量、规模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尤其是部分县家庭作坊式企业较多,给海关监管带来潜在的风险。对此,衡阳海关组成调研组,深入XX市区及辖区内祁阳、蓝山、新田等县与县商务局座谈,了解掌握永州地区加工贸易的整体情况;实地走访弘电电子、奔腾彩印、泉辉罐头、宝达食品、辰阳针织、速必乐运动用品公司等1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了解掌握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现状、运作模式、报关口岸、物流走向等具体情况;组织召开关企座谈会10次,了解目前加工贸易开展情况、企业存在困难和需要海关帮助解决的问题,比较全面地掌握了目前永州加工贸易的现状。

XX年以来加工贸易在外贸中所占比重大幅提升,今年前3季度占比首次超过50%。XX年以前,XX市加工贸易在外贸中占比仅XX年和XX年在25%左右,其余年份均低于10%。XX年提高至%,XX年为%,XX年下滑至38%。今年前3季度,XX市加工贸易进出口9817万美元,增长%,占同期XX市进出口总值的%,为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出口8389万美元,增

长%;进口1428万美元,增长%。

鞋类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中占比过6成。今年前3季度,XX市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鞋类产品5229万美元,增长倍,占同期XX市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出口柑橘罐头1357万美元,增长%,占%;出口机电产品万美元,增长9倍,占%;出口服装万美元,增长%,占%。

加工贸易产品主要销往美国、香港、欧盟和日本,进口主要来自于中国台湾、韩国和东盟。今年前3季度,分别对美国、香港、欧盟、日本出口2661万美元、2203万美元、1301万美元和1175万美元,分别增长%、倍、1倍和2倍,合计占同期XX市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自中国台湾、韩国、东盟分别进口万美元、万美元和万美元,分别增长倍、%、2倍,合计占XX市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

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今年前3季度,XX市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8515万美元,增长倍,占%,其中出口7104万美元,增长倍;进口1411万美元,增长%。此外,私营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1292万美元,下降%,占%,其中出口1280万美元,下降%。

加工贸易备案企业多,但实际经营企业数量少。据永州监管组统计,截至目前XX市备案的加工贸易企业有127家,但在海关有实绩的仅23家。

地方政府十分重视,但大部分企业思想不够解放。永州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加工贸易,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比如XX县出台了对于在当地报关出口的货物给予100美元奖励3元人民币的规定,XX县出台了《关于发展“三来一补”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对持“绿卡”企业实行“十不准”规定的通知》等优惠政策,政府还开通了“特别快车道”,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保姆式”服务,如免费为企业培训农民工,组织队伍分赴贵州、四川、江西等地招工,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题等。但大部分企业并不为所动,比如凯盛鞋业有限公司,虽然投资规模大、生产能力强,今年1-8月出口额达300多万美元,但企业还是保持在沿海时的运作模式,绝大多数产品通过广东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域报关出口,从而造成部分业绩没有计算到湖南省。还有XX县的家庭作坊式加工企业,都形成了固定的经营模式,既从沿海大厂领取料件,加工后将成套的半成品交沿海大厂贴牌后出口,然后收取加工费。这些企业的观念还停留在有钱赚就是硬道理的阶段,虽然技术和采购原料方面都不存在问题,但由于与沿海大厂形成了固定的合作方式,因此都没有响应政府的号召,自主开展加工贸易,对当地加工贸易的业绩帮助不大。

地理条件比较优越,但人才、资金、物流瓶颈等制约明显。永州紧邻两广,靠近港澳,交通便捷,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和突出的综合成本优势,但外贸人才稀缺、融资困难、物流不便等因素又制约了加工贸易发展。一是缺少有经验懂加贸法规政策的报关员。全市加工贸易企业具有报关员资格的人不多,目前在永州注册的报关员仅7人,大多业务人员对海关、商检的法规政策不了解且流动频繁。企业想在永州办理加工贸易业务,但苦于招不到懂业务的人员而不得不直接结转到沿海总厂出口。二是企业招工困难,劳资纠纷频繁。由于XX市大部分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地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没有形成市场,劳动力资源流动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托本地农村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者大多流向发达地区。近两年来用工成本上升,甚至超过沿海,相对沿海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已逐渐丧失,这对于永州从沿海承接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企业利润下降,生产中心及出口业务倒退,有的甚至重返沿海。三是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紧张。永州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规模偏小,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而银行贷款存在门槛高、审核苛刻等问题,中小企业在银行申请贷款较为困难,而且贷款审批手续繁琐、周期长、效率低、资金使用需向银行报批,有的企业即使能申请到银行贷款也不能在急需资金的时候到位。而且自营出口成本较高,很多企业都是采取代理出口,致使永州加工贸易进出口业绩流失在外。调研组走访XX市泉辉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时,该公司负责人反映,由于公司缺乏流动资

金、融资困难,进行自营出口从发货到收回货款周期较长,而且要承担汇率变化的风险,而通过代理出口,代理公司能够预先支付货款,该公司不得不将大部分产品交由代理公司出口,让代理公司赚取高额利润。四是物流不畅,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由于远离沿海港口,公路、铁路出海路程较远,加之永州公路口岸尚在建设当中,没有一家综合性的口岸物流企业,大型货柜运输车辆需要从沿海地区调度,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永州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同时也影响了一些企业将沿海总部搬迁到永州的信心。

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效果明显,但数量、质量、规模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一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大项目、好项目太少。永州产业转移承接的项目多为中小型、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偏小,缺乏高附加值、高新技术含量、高创汇的企业。二是缺乏出口型大企业。永州的加工贸易企业个数在全省来说位居前列,但去年进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仅有2家,今年前3季度,除湘威运动进出口额过5000万美元外,其他均不足1000万美元,加工贸易缺乏大户支撑。三是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量不大,在湘南三市中处于滞后位置。永州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虽然逐年递增,但总量不大,今年前3季度在全省排名仅列第6位,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不足3%,只有郴州的%、衡阳的%,增长速度也远远落后于郴州、衡阳。四是县区发展

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突出。蓝山、宁远、XX县、新田4个县加工贸易走廊和凤凰园经济开发区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总额的95%,而有的县区至今仍没有加工贸易实绩,县区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全市加工贸易的整体发展。

海关监管的力度很大,但监管难度大,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海关稳步实施保税加工监管作业流程再造改革,大力开展单耗监控和专项核查,建立健全加工贸易税收担保制度,防止企业经营不善造成国家税款流失,基本实现了监管到位的目标,但由于人力资源紧张、监管区域点多、线长、面广,监管的难度很大,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对于已在海关备案的企业而言,绝大多数都是从沿海承接产业转移过来的,公司的总部还在沿海,很多情况下是由沿海总部统一采购料件,然后分发到各分厂进行加工,管理不规范则很容易出现串料、擅自外发等风险。此外,由于目前永州的青壮年劳动力许多已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富余劳动力年龄偏大,劳动力技能偏低,而且流动频繁,很难实现稳定就业,使得企业熟练工人减少,从而使料件的损耗率存在很大的差别,给海关单耗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对于没有在海关备案的家庭作坊式企业而言,蓝山、宁远、XX县、新田4个县目前共有家庭作坊式加工企业460多家,以毛纺织业为主,年产值亿元人民币。从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家庭作坊式企业代加工的都是国产料件,但其中也有相当部分企业代加工

的料件中有5%-20%不等的进口料件,按平均15%的进口料件计算,也就是每年至少有价值7200万元人民币的进口料件在蓝山加工。这些料件是普通的进口料件还是保税料件,还需调查证实。因此,这些家庭作坊式加工企业存在一定的监管风险,但这些企业均没有在海关注册登记,海关无法对其实施监管。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企业规范经营。坚持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倾听企业对海关反映强烈的问题和意见建议,通过开展政策宣讲、召开关企座谈会、现场解答业务疑难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针对通晓海关法规和熟悉海关操作实务的企业不多,与海关监管要求存在差距的实际情况,对企业采取培训、讲座和送政策上门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政策法律支持服务,使进出口企业和管理相对人及时了解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进出口政策,为企业依法经营创造条件。

加大与地方商务部门的联系配合,共同促进永州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一是主动加强与地方商务部门的联系配合,积极协助商务部门举办外贸业务培训班,免费为企业培训外贸人才。二是积极协助商务部门争取在本地投资的企业将沿海总部迁至本地,并完善落实相关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支持总部在外地的本地企业自营报关。三是加快培育一批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采取

有效措施激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减少代理出口份额,扩大自营进出口。四是鼓励一批企业自主开展加工贸易。目前XX市共有127家注册企业,在海关办理加工贸易合同备案的企业仅有23家,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拥有发展加工贸易的潜力。此外还有480多家家庭式手工作坊企业,如果引导一半的加工企业实行自营出口的话,每年将至少增加4000万美元出口值。

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是认真落实长沙海关“双十条”措施,建立加工贸易转移企业办理海关手续的“绿色通道”,优先办理转移企业注册、合同备案、结转、核销等手续,在资料齐备情况下实行“当日办结制”。对自沿海迁入的加工贸易企业,按照其在原沿海海关评定的企业管理类别进行申报;允许迁入企业将原进口的设备结转到新企业继续使用,结转设备的监管期限从原进口放行之日起连续计算。二是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加强政策研究分析,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工贸易政策对XX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把握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充分发挥海关统计的预警功能,主动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和工作建议。主动为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量身定做专项服务措施,加大对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农副产品深加工和自营出口的扶持力度。三是加大海关政务公开力度,扩大企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深化文明窗口创建活动,推行优质文明服

务,切实履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即办制等服务承诺,全面推行“5天上班、7天服务、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方式。

加大海关、商检等机构建设力度,打造完备的大通关平台。加快永州海关、商检等通关平台建设的速度,争取集中精力在年内建好海关办公大楼,为申报永州海关打下坚实基础;改善货物进出境通关条件,缩小在此方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打造一个硬件设施一流、口岸单位运转协调的大通关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运输、仓储、保险、金融等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的对接平台作用,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利用区位优势,加大招商的力度,特别是要引进龙头企业,起到示范、引领、带动的作用。在突出抓好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引进的同时,还要注重引进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调研中发现招商引资过程中大都只局限于引进单个企业,而无相关配套企业和整个产业链的引进。只有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才能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配套跟进。就目前永州招商的实际情况而言,既可以通过委托招商,即委托沿海发达地区招商机构代理招商,根据落户项目投资规模的大小对代理机构实行奖励;也可以通过以商招商,即以专业生产基地和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产业链项目专题招商活动。

解决好物流瓶颈,引入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或政府出资打造物流平台。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培育引进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基地和大型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运输、配送、仓储等功能齐全的物流网络系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或者参照成立融资担保公司的做法,政府出资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全权代理永州地区的进出口业务,切实解决企业业务不熟、资金紧张的矛盾。要主动联系、密切配合相关部门,积极加快公路口岸建设力度。

对相关产业合理布局,形成集群效应。现永州加工贸易主要有纺织、鞋类、食品、电子五金、汽车、机械、建材、医药等产品,已初步形成了以湖南果秀、永州泉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以承阳针织、丽宏针织为代表的毛织服装加工产业群;以凯盛鞋业为代表的制鞋加工产业群;以永州捷宝电讯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塑料制品加工产业群;以湖南元创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汽车零配件、机电加工产业群;以永州三甲电子、弘电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因此各县区要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依托本地的特色产业,积极引进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打造当地新的外贸增长极。例如,XX县的制鞋业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XX县可将此作为本县外贸出口的特色基地予以重点发展,积极引进制鞋类企业落户祁阳;XX县的毛纺针织业全国

闻名,已成为全国第三、湖南最大的毛织出口加工基地,因此要以扩大规模为重点,可以继续引进大的毛纺针织服装加工龙头企业,采取收购其它中小毛织厂的设备或其它中小毛织厂以设备、技术、资金入股的方式,组建蓝山毛织业集团公司,也可以将分散的家庭作坊企业集中起来,成立专门的中介公司,统一签约,自行出口,切实做大做强毛纺针织服装加工产业。

第三篇:广东加工贸易发展

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与升级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班 张沁

指导老师 潘曦

摘 要:加工贸易一直是广东省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广东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与升级更为艰难。本文从广东省加工贸易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的策略。

关 键 词:广东 加工贸易 现状 升级转型

一、广东加工贸易的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之初,在借鉴国外加工贸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上海等沿海省市进行加工贸易试点。1979年7月,中央决定给予广东省以特殊政策及灵活措施。1979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在特殊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再加上毗邻港澳地区的地理优势,广东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地区。广东省加工贸易经历了早期的以服装、鞋类、箱包、玩具等产品为主,发展到现在以IT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60%。

二、广东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1、加工贸易成为广东外向型经济的主体,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008年全省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为8697.7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6.9%;涉外税收为2355.9亿元,增长19.9%。全年加工贸易顺差达1054.9亿美元。

2、加速了广东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2008年,我省加工贸易项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的80.7%和46.5%。全省加工贸易增值率由1996年的35.6%上升为2008年的67%。

3、推动了广东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的进步。通过吸收外资发展加工贸易,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技术设备,其中核心关键技术4676项,促进加工贸易的逐渐转型。

4、加工贸易产业链不断延伸,带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2008年以来,我省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总金额达1280.9亿美元,增长7.9%,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三成。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带动国内配套产业的产值超过5500亿元,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5、推动了广东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形成了深圳布吉(电子信息产业)、东莞虎门(服装)等专业乡镇。

6、促进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涌现出华为、美的、格力、格兰仕等一大批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

7、增加了劳动就业、培养了大批熟练产业工人,有利于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截止2008年,我省加工贸易吸纳就业1600多万人,其中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以上人员占13.66%,技术、熟练工人占66.7%,普通工人占19.64%。[2]

8、金融危机对广东加工贸易造成严重冲击。具体表现在:

一、加工贸易进出口降幅较大;

二、出口订单匮乏;

三、内销信息不足;

四、融资难度增大;

五、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导致我省产品竞争力下降;

六、来自周边国家与其他省份的竞争压力加大;

七、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由原来珠三角占绝对比重逐步向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发展, 东部其他省份如江苏、浙江等地,加工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9、欧元汇率的不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影响。加工贸易的出口主要是销往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欧盟地区爆发的欧债危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外销出口订单。加上人民币不断的升值,会导致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增加企业的汇兑风险,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会亏损甚至是倒闭。

三、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与升级的策略

1.规划加工贸易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广东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对广东省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做出规划引导,注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各地市根据资源与产业发展优势,明确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各地市有序分工、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克服功能交叉重叠和产业结构趋同。

(二)将加工贸易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

改进和提高招商引资的操作方式和层次,跟踪国际行业技术和领军企业的最新动向,瞄准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充分发挥广东地域优势,多渠道主动招商。明确招商引资的指导方向。提高加工项目投资门槛,对于增值率低于目前平均增值率的新项目限制进入,分行业规定新进入项目增值率的最低限,确定国内采购的最低比率,推动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资金、技术密集的加工贸易项目和“关联配套”型加工贸易项目,要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两高一资”加工项目坚决禁入。

要重点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广东省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以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要继续加强对日韩企业的招商工作。充分发挥区位、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抓住日韩企业海外加工布局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分析收集各类企业发展动向和信息,尽可能多地吸引日韩等地区企业来广东省开展加工贸易。扩大对欧美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欧美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广东省投资建厂,扩大技术溢出效应,尤其是应该加强对欧盟各国的吸引,同时,借我国与非洲、东盟各国关系发展日益密切之机,多渠道地加强与其合作。

(三)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

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使其具备应有的激励机制、竞争理念和市场行为,从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和产业技术基础的作用,为加工贸易升级换代提供有利条件。

民营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其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改变现行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新环境,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密切跟踪有关跨国公司的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争取跨国公司的订单,融人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为其提供配套产品,彻底解决技术扩散效应差的问题。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出口信贷资金支持体系,促进外资经济与当地经济不断地融合,形成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群体,促进加工贸易本地化。

(四)发展加工贸易海外营销

品牌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竞争力的象征,仅仅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不但导致企业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的利润极少,而且生产经营中始终不能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知名品牌企业,是新时期加快我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增值率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加工贸易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和有条件的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培育自己的国际品牌。

企业需要转变思想,正确认识海外分销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积极融入到全球产业发展的大潮中;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企业生产;多渠道获得融资,解决营销网络建设与品牌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成立海外业务部,吸引国际经贸人才进入,积极接触海外跨国公司,争取直接接单;实施正确的营销策略,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做好分销商的沟通与管理,加强合作,加强品牌宣传,逐步建立完善的海外分销渠道,提高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2.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

引导配套产业向主体产业靠拢,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特有的技术外溢效应加快技术的扩散、传播和创新,释放科技创新能量。打破行政区划概念,各地在发展主要产业基础上,加强与其它地区的产品配套能力开发,形成中东部大产业群。

产业集群发展应该以各类开发园区以及出口加工区为核心,根据各园区发展重点规划,发布推荐一批重点发展产业的企业名单,规划、引导与之配套的关联协作企业在其周边集聚,有效解决加工贸易产品配套难的问题。

鼓励外资的跟随性投资,引导外资向专业园区发展,促进配套产业群的形成,培育新技术产业的配套生产基地,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创造更加有利的产业空间。

支持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发展配套协作,不断提升包括加工配套、人力资源配套以及同行企业和相关企业聚集效应在内的加工贸易的整体工业配套水平。

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政策。提高海关通关效率;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料件;加强对配套企业的科技、资金和信息支持;发挥政府、科研单位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内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联合技术开发、人才培训。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积极支持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鼓励企业转移先进技术,培训员工,同时,严把审批关,将加工贸易审批和管理工作与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工作结合起来,扩大技术溢出效应。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模仿创新。借鉴台湾等地的经验,设立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基金和产业科技进步基金,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开发;发放优惠贷款和各种补贴,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进步、质量改进、自动化发展和员工培训,以有效地缓解企业技术进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加快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大力宣传并采取适当鼓励措施,促使加工贸易企业实施合理的人才开发战略,鼓励员工创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技术进步的合法权益。

3. 完善政府配套服务

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工贸易是广东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条现实路径,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

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博览会、展销会,尤其是国际著名的专业博览会,将山东的产品推向世界,努力创造世界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易雪玲.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黄晓玲.发展加工贸易与产业技术升级探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3].刘似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2005(2)

[4].尹浩华.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5(2)[5].孙楚仁.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计.世界经济研究.2006(3)

[6].王晨钟.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天津:《现代财经》2005年第8期。

[7] 马强,2009:《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创建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思考》 [8] 文佳妮,2007:《广东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9] 邵祥林、王玉梁:《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加工贸易》

[10] 陶涛:《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3-4月

[11]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粤府[2008]69号

第四篇:考察加工贸易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安排,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周再华带队,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商务局、市招商局、xx高新区等单位组成考察组,于5月5日至8日赴江西xx、湖南xx两市,就招商引资工作与加工贸易产业发展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组认真听取了两市的经验介绍,参观考察了两市的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和部分重点加工贸易企业,感到收获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地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特点

xx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全市辖1区2市14个县和沙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77万人,是江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xx拥有4张国际名片,即国际钨都(销售产值占全国三分之一)、稀土王国(世界稀土70%在xx)、脐橙之乡(面积、质量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三)、客家摇篮(全市90%以上为客家人);拥有4张国内名片,即红色古都(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绿色宝库(森林覆盖率74.4%)、两江源头(赣江、东江,东江是香港饮用水源)、历史文化名城(全国36大名城之一,誉称“江南宋城”)。20xx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70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财政总收入74.52亿元,增长31.5%。xx是中部地区首批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20xx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增长10.6%,实际引进内资186亿元,增长12.9%;完成进出口总额8.6亿美元,增长24.3%。

xx市地处湘南,同为中部地区首批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全市辖2区1市和8个县,总面积1.94平方公里,总人口466万。xx市经济以“两矿”(煤、有色金属)、“两烟”(卷烟、烤烟)、“两电”(水电、火电)为主体,三大产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70%以上。近年来,xx抓住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加工贸易,经济发展十分活跃。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财政总收入59.1亿元,增长18.3%;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增长23.8%,到位内资123亿元,增长13.4%;完成进出口总额4.7亿美元,增长67.6%,其中出口4.38亿美元,增长67.8%。

两市在加工贸易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四个共同的特点。

(一)发展优势明显。一是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优势。两市分处赣南、湘南,紧邻沿海发达地区。xx建有航空港,有1条航道、2条铁路、2条高速公路直达粤港澳,距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仅3-5小时车程,东达福建4小时车程。xx与韶关接壤,距省会长沙和珠三角地区均为300公里,经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南下广州、深圳可朝发午至。二是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两市均是“小有色之乡”,工业基础较强。xx誉称“中国钨都”和“稀土王国”,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稀土产业销售收入直逼百亿。xx有“中国银都”和“微晶石墨之乡”之称,银产量占全国的40%,微晶石墨储量占全世界的70%。xx同时又是全国19个重点产煤地市之一。三是加工贸易起步早。特别是xx市,第一单加工贸易业务始于1981年,当时出口额为81万美元。近年来,两市加工贸易逐步发展壮大。

(二)发展速度较快。据xx海关统计,2001年xx市加工贸易企业仅10余家,实际进出口额1000万美元左右,只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0%。目前全市加工贸易企业达到116家,新增加工贸易企业90%为沿海转移企业,2004年至20xx年,xx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分别增长5倍和8倍。20xx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4.93亿美元,其中出口3.01亿美元,占到了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0%以上。xx列入全国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后,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加工贸易企业25家。20xx年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项目47个,占全市新批外资项目的71.2%。台达电子、高斯贝尔、伟晟电子、嘉玛服饰、郴丰鞋业等一批大企业成为加工贸易产业的生力军。

(三)发展环境改善。一是通关条件好。xx设有两个海关(xx海关、南昌海关龙南办事处)、两个商检局(xx商检局、省商检局龙南办事处)和3个外汇管xx局,建有设施完善的公共保税仓及进出口货物查检场和物流中心,形成了赣粤港直通车快速通关格局。xx已设立长沙海关xx办事处和xx出口加工区办事处、省检验检疫局xx出口加工区办事处,xx海关新院主体工程基本完成,xx二类公路口岸正式奠基开工,大通关格局正在形成。二是运营成本低。据两市的调研比较,xx市综合成本比珠三角地区低650万元/年左右,“洼地”效应比较明显;xx市综合成本约为沿海地区的75%,其中劳动力成本低30%左右,工业用地价格明显低于沿海地区。三是承载能力强。xx拥有“中部地区最佳投资城市”和“粤商最佳投资城市”两块招牌,全市18个区县(市)设立工业园区16个(仅石城、崇义、新屋三县没有工业园区)。以香港工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承接走廊长达180公里,覆盖赣粤高速、京九铁路、康大高速(南康-大余)沿线的9个区县(市),有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9个省级工业园,集聚了全市三分之二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xx去年经海关总署批准设立的出口加工区正在封关运行,全市有以承接和服务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为重点的市管园区2个(xx经济开发区、xx有色金属产业园),工业小区3个(石益塘工业小区、华塘工业小区、良田工业小区)。

(四)发展目标明确。xx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规划至2013年引进企业1000家以上,带动就业100万人,实现出口100亿美元,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2018年引进企业3000家以上,带动就业200万人,实现出口400亿美元,销售收入5000亿元。xx市“十一五”期间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内资和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引进战略投资者50家以上,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建设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建材、食品医药等5个年增加值或营销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

二、推进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积极推进观念创新。两市都注重把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作为第一驱动力来抓。xx围绕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xx”的大战略,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主要媒体上开辟《解放思想,抢抓承接产业转移机遇》的宣传专栏,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同时,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开放口的工作人员进行轮训,并派出干部到沿海地区培训锻炼。xx强调从思想观念上对接珠三角,全市上下形成了“发展经济靠投资者,营造环境靠政府”的xx念。今年市委选派了11名县处级干部到深圳、广州、北京等发达地区挂职。

(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一是加强横向联系。在香港霍英东基金会的支持下,xx、xx和韶关三市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外称“红三角”,每年举行一次发展论坛。二是加强对外联络。xx、xx均在粤港澳地区设立了多个联络机构,突出加强了深港地区的商务联系。xx与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香港贸发局、香港商会和珠三角、闽东南的相关商会联系紧密。20xx年,xx与香港政府签署了合作建设香港工业园的框架协议。xx先后邀请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马时享率领的高级经贸代表团、香港青年商会代表团和广州开发区代表团入郴进行了商务考察。三是加强了信息库建设。两市都建立了统一的项目储备库、优惠政策库、投资要素库和客商信息库等商务资源系统,对促进加工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努力提升承载能力。两市围绕加工贸易发展用地不足、空间不够、承载能力不强的问题,突出抓了园区建设。在加工贸易园区的布局上,打破地域空间界限,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xx基本建成了以香港工业园(占地50平方公里)为龙头的赣粤产业承接示范走廊,建成了国家级的出口加工区。目前,该市正在积极争取xx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15个区县(市)工业园有2个正在申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正在申报省一类工业园区,6个正在申报省二类工业园区,工业园区规模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xx大做“示范建设”文章,计划重点建设1个国家级承接示范园、1个省级示范区、2个省级承接示范县、3个市级承接示范工业小区,并正在积极申报将xx列为全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重点示范市。与此同时,两市狠抓通关口岸、物流体系等配套建设,逐步形成了快捷的口岸联动机制和物流集聚效应。

(四)科学构建政策平台。两市围绕加快园区建设,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有效解决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几个瓶颈问题。一是重大项目招商政策问题。xx对重大招商项目和战略投资者的用地、规费和税收优惠,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由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决定。xx市制定了具体的规费减免和税收奖励政策。二是“飞地招商”问题。为充分发挥各地工作积极性,达到统一布局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财税与gdp值分成办法。以10年为限,前5年引进方和落户方按6:4分成,后5年按4:6分成。三是软环境治xx问题。建立外来企业排忧解难工作机制,当地党委、政府派出特派员到企业驻点服务;市、县两级政府每年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服务月”活动。四是企业用工问题。在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同时,推进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储备式”培训。放宽城区入户条件,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可以认购(租)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其子女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就近入学。优秀劳工可以参评各级劳动模范,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菜单”,积极探索新的招商方式,优化招商引资管xx。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上,一些作法值得借鉴。一是委托招商。即委托沿海发达地区招商机构代xx招商,根据落户项目投资规模的大小对代xx机构实行奖励。二是企业招商。以专业生产基地和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产业链项目专题招商活动。如高斯贝尔xx数码基地,去年一次引进4家配套企业;台达电子落户xx后,开展专题招商引来19家上下游配套企业。三是重点招商。围绕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突出粤港澳地区的招商。去年以来,xx市先后组织了深圳、东莞、香港三个专题招商活动,引进加工贸易项目47个。在招商引资管xx上,两市都是集中抓重点部门的招商。xx只对10个主要部门实行考核,其它部门只测评服务水平。xx招商引资考核范围也由原来的66个部门缩小到21个部门。

三、加快我市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建议

去年7月,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20xx〕44号公告发布后,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明显加快。据有关信息,珠三角地区有2万多家企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到2010年,粤、沪、浙、闽4省将转移产业产值1.4万亿元。这对xx无疑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我们同时也面临三大压力。一是周边地区强大的竞争力。当前,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主要沿“三线”推进,即经xx向赣、皖地区推进;经xx向湘、鄂地区推进;经梧州向北部湾地区推进。以上“三州”成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而且,xx在全国20个重点承接地中也没有明显优势。二是广东省保护性政策的拦截力。广东省已在粤北山区及东西两翼建成21个产业转移园区,每建成一个园区,省政府奖励4000万元支持产业转移。三是东南亚地区的反拉力。一些东南亚国家也正在利用低廉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争夺日韩、港澳台以及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机遇是运动的资源。xx要在这场争战中赢得主动,必须准确把握形势,进一步加强战略性研究,发挥优势,创造条件,采取超常措施抢占发展先机。

(一)作好规划。一是要确立发展模式。外地经验证明,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走区域化、集约型发展之路。我们建议将正在规划的xx高新区东部新区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集中打造包括现有“一区两园”在内的“长(沙)益(阳)产业转移示范区”。首期在“一区两园”设立3个加工贸易示范园,在沧水铺循环工业园申报建设xx出口加工区。二是要制订发展规划。尽快组织编制《xx市加快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总体规划》和《长益产业转移示范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依据规划研究制定实施意见。三是要明确发展重点。从我市实际出发,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鞋、制衣和农产品加工列为全市加工贸易的产业重点。

(二)出台政策。加工贸易业务在内地发展时间不长,操作有别于一般贸易,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持、更优的政府服务。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研究制订关于加快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政策性文件,出台支持园区建设、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发展、优化政务环境的政策措施,在用地、用工、投资奖励、行政审批、“飞地招商”等方面制订具有创新性、操作性的具体办法。

(三)抓住重点。运营成本、企业用工和平台建设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市在这三个方面都比较薄弱,必须重点突破。一是抓好海关、商检机构的建设,尽快改善通关条件,提高通关效率。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益宁城际干道建设进度;尽快启动桃马公路,争取二广高速常德至邵阳段早日开工;启动xx千吨级港口和铁、公、水联运建设工程;集中抓好沧水铺工业园扩建和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物流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以上建设工程要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工作目标,制定时间进度表,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善xx的配套环境。三是大力发展标准厂房。加工贸易企业要求前期投入小,生产见效快,提供更多的标准厂房能够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良好发展基础,要继续推进管xx和教学改革,发展面向xx的“订单式”、“储备式”培训,为加工贸易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四)抓好招商引资。发展加工贸易主要依靠企业的参与和支持。目前,我市加工贸易企业仅8家,实际有出口业绩的只有3家(益神、科力远、橡塑集团)。壮大这一产业,必须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出口加工企业落户xx。要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引资考核管xx,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生产规模大的企业,力求“引进一企、带动一群”。同时,要引导和鼓励现有出口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结构,改变贸易方式,开展加工贸易业务。

(五)加强领导。建议成立市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工业、商贸的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各区县(市)、相关职能部门和工业园区,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来抓,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市直各部门要形成互动工作机制,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建议市委、市政府将承接产业转移列入全市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考核挂钩。

第五篇:考察加工贸易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安排,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周再华带队,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商务局、市招商局、**高新区等单位组成考察组,于5月5日至8日赴江西**、湖南**两市,就招商引资工作与加工贸易产业发展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组认真听取了两市的经验介绍,参观考察了两市的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和部分重点加工贸易企业,感到收获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地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特点

**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全市辖1区2市14个县和沙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77万人,是江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拥有4张国际名片,即国际钨都(销售产值占全国三分之一)、稀土王国(世界稀土70%在**)、脐橙之乡(面积、质量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三)、客家摇篮(全市90%以上为客家人);拥有4张国内名片,即红色古都(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绿色宝库(森林覆盖率74.4%)、两江源头(赣江、东江,东江是香港饮用水源)、历史文化名城(全国36大名城之一,誉称“江南宋城”)。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70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财政总收入74.52亿元,增长31.5%。**是中部地区首批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增长10.6%,实际引进内资186亿元,增长12.9%;完成进出口总额8.6亿美元,增长24.3%。

**市地处湘南,同为中部地区首批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全市辖2区1市和8个县,总面积1.94平方公里,总人口466万。**市经济以“两矿”(煤、有色金属)、“两烟”(卷烟、烤烟)、“两电”(水电、火电)为主体,三大产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70%以上。近年来,**抓住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加工贸易,经济发展十分活跃。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财政总收入59.1亿元,增长18.3%;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增长23.8%,到位内资123亿元,增长13.4%;完成进出口总额4.7亿美元,增长67.6%,其中出口4.38亿美元,增长67.8%。

两市在加工贸易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四个共同的特点。

(一)发展优势明显。一是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优势。两市分处赣南、湘南,紧邻沿海发达地区。**建有航空港,有1条航道、2条铁路、2条高速公路直达粤港澳,距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仅3-5小时车程,东达福建4小时车程。**与韶关接壤,距省会长沙和珠三角地区均为300公里,经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南下广州、深圳可朝发午至。二是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两市均是“小有色之乡”,工业基础较强。**誉称“中国钨都”和“稀土王国”,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稀土产业销售收入直逼百亿。**有“中国银都”和“微晶石墨之乡”之称,银产量占全国的40%,微晶石墨储量占全世界的70%。**同时又是全国19个重点产煤地市之一。三是加工贸易起步早。特别是**市,第一单加工贸易业务始于1981年,当时出口额为81万美元。近年来,两市加工贸易逐步发展壮大。

(二)发展速度较快。据**海关统计,2001年**市加工贸易企业仅10余家,实际进出口额1000万美元左右,只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0%。目前全市加工贸易企业达到116家,新增加工贸易企业90%为沿海转移企业,2004年至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分别增长5倍和8倍。2007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4.93亿美元,其中出口3.01亿美元,占到了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0%以上。**列入全国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后,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加工贸易企业25家。2007年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项目47个,占全市新批外资项目的71.2%。台达电子、高斯贝尔、伟晟电子、嘉玛服饰、郴丰鞋业等一批大企业成为加工贸易产业的生力军。

(三)发展环境改善。一是通关条件好。**设有两个海关(**海关、南昌海关龙南办事处)、两个商检局(**商检局、省商检局龙南办事处)和3个外汇管**局,建有设施完善的公共保税仓及进出口货物查检场和物流中心,形成了赣粤港直通车快速通关格局。**已设立长沙海关**办事处和**出口加工区办事处、省检验检疫局**出口加工区办事处,**海关新院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二类公路口岸正式奠基开工,大通关格局正在形成。二是运营成本低。据两市的调研比较,**市综合成本比珠三角地区低650万元/年左右,“洼地”效应比较明显;**市综合成本约为沿海地区的75%,其中劳动力成本低30%左右,工业用地价格明显低于沿海地区。三是承载能力强。**拥有“中部地区最佳投资城市”和“粤商最佳投资城市”两块招牌,全市18个区县(市)设立工业园区16个(仅石城、崇义、新屋三县没有工业园区

下载广东加工贸易调研报告(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加工贸易调研报告(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工贸易合同

    加工贸易合同是一种涉外经济合同。1985年3月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正式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该法适用于除国际运输合同以外的一切涉外经济合同,......

    加工贸易流程(推荐)

    加工贸易流程 一、了解加工贸易述语 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下简称料件),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

    加工贸易题库

    报关员测试题库(加工贸易) 一、 判断题 1、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

    加工贸易管理制度

    加工贸易管理制度为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海关的监管规定,依法开展加工贸易的业务经营,特制定本制度。 一、进料加工物资流转操作流程 (一)合同登记备案环节 1、本公司......

    加工贸易合同[★]

    加工贸易合同 合同号:______签约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 _________ 甲方:________地址: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传真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地址:__________电话:_____......

    加工贸易合同

    合同编号:___________签约地点: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________地址: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传真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地址: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

    加工贸易流程

    加工贸易流程描述 一、合同备案基本程序: 签订加工贸易合同-->申请CA证书(EDI中心)-->企业申请-->经贸部门审批(外经贸办证窗口) -->国税局审批(国税部门,注:进料加工,来料加工不需......

    加工贸易手册

    加工贸易手册 目录 编辑本段一、 中国商务部电子商务中心2,准备好以下材料前去录入: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资格证书副本;来料加工合同;来料登记申请表(加工企业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