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教育观点摘要
生本教育观点摘要
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教育。
生本课堂是以开放为基本特征的探究与交流的课堂。
生本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1、主流的教育价值观与生本教育的教育价值观:
主流教育价值观有两个:一个是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生本教育主张: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充分体现了主流的教育价值观。一个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生本教育主张:以生为本,通过学生的亲历亲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尤其强调思维品质。
2、生本教育的核心价值: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
生本教育从传统教育的依靠教师转为主要依靠儿童自主学,给儿童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支持、帮助和引导儿
童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和锻炼儿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教师在高度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丰富和引导,和儿童们一起游戏,一起讨论问题,儿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生本教育使课堂充满生命关怀的气息,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爱、幸福成长。
3、生本教育的实现策略: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生本教育生态 :需要广泛的社会理解、支持和配合,需要广大民众达成共识,形成一种文化自觉,需要合力营造尊重学生学习天性、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氛围。
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性,增强生命意识和改革意识,赋予生本教育改革的空间,给与生本教育政策的支持,为生本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教师:要认识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教育,相信儿童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的生命能量接受最基本的东西,养成最基本的习惯和人格,大胆践行生本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教育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
家长:正确认识儿童,尊重儿童的生命世界,顺应儿童的学习天性,摒弃短期的教育功利,助力生本教育实践,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4、生本教育的原理:
生本教育的原理是生命神奇的蕴含。教育的基本动力是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教育的功能是指向激扬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自身的成长,教学的本质是帮助人学习,德育的真正基础是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教者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是生命的牧者,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是“教皈依学”,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是“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作功夫”。
5、生本教育的首要任务:把核心性的学习交还给学生。核心性学习指的是: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的学习。即:庄子所说的“意之所随”处,宋玉讲的“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地方。
要发展能力,需要的是“粗料精做”。让学生经历去粗取精的过程,把得出结论的过程作为演练场,获得能力,去解决复杂多变的新问题。
人不吃青菜了,直接去打维生素针剂行不行?很显然是不行的。不仅仅是会造成营养不全,更使我们为吃青菜而准备的全套机能及器官归于无用,会因此而废弃。吃青菜,不仅仅吃的有滋有味,还保证了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健康运作和茁壮成长。类比到学生学习,就是在形成知识的同时,又成长了学生自己。
6、生本教育的前置性学习与预习的区别。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课堂教学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让学生有健康的心态并获得快乐学习的能力。不设置零起点的课堂,要安排前置性学习,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对自己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可以避免上课时面对陌生的学习内容产生恐惧感,教师不仅明确做什么,而且更希望以一种积极的情绪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品质。对学生来说,当他认真完成了自己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得到周围的人认同和赞赏的时候,他的自豪感、成功感、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更加积极的去投入学习。这种动机是学生内生出来的,是无需别人提醒的。
前置性学习就是在课堂学习之前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感受与预学。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熟悉,有所知晓,有所研究,接下来的学习便会充满信心和动力。
前置性学习任务的布置,一定要从提升品质入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自主的学,有思维的学。学习任务一般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我能学会什么?第二部分:我还能知道(查阅或感悟)到什么?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要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求:解决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完成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查找一些资料,提炼出一个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就前置性学习的学习时段,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单元内容大感受。即针对某一单元或某一部分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在非学科规范的层面,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丰富背景和知识之间的丰富联系,并尝试应用经验和直觉猜测进行描述和交流。例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周长之前进行测量实践活动,如,量课本封面4条边的长,量一张桌子桌面周边的长,量自己的腰围,量一个罐头或茶叶盒的底的一周的长。通过动手测量以及测量过程和方法的交流,让学生对周长以及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所感,有所知。二是课时内容小研究。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以前让学生完成如下学习研究:①请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周长24厘米的长方形(每个小格的边长为1厘米)。②画长方形,我是这样想的。③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几个长方形,填写下表(填写出长、宽与正方形的个数)。④我的发现。⑤我的疑问。
预习与前置性学习有着本质性的差别。预习往往是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更多的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更多的是表现为接受教材中的内容,是把教材中的知识乃至于结论移植或者说是照搬到课前的研究纸上。前置性学习研究是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探讨,更多的是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疑问,它是以研究的方式思考问题,实践体验。它即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解疑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质疑和交流体现的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像一种对话——多种思维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
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有助于最终形成学生对这一数学问题的深刻理解,从而达到会学、会想的效果。
7、生本教育的学习过程:没有旁观者。
在生本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好学习的内容、难度和目标,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每位学生的学习放到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让每位学生都生产知识、思想、方法。在独立研究之后,通常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主体学习任务,通过开放式的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各自发言,并接受同伴的意见,为学生学好和好学奠定基础。一般组织两个层次的学习交流:第一个层次是小组之内的交流,每位学生在组内将自己课前研究过程中的想法与困惑、发现与疑问和盘托出,小组成员商讨,确定全班交流的人选、交流方法、内容整合等。第二个层次是全班范围内的交流一般由一个组主讲,该小组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个问题阐述他们的想法,或将他们在各自探讨的过程中遭遇到的困难、经历过的弯路、所犯下的错误以及认识发生的变化等逐一呈现。其他小组的学生先“听”后“讲”,也就是在听完该小组的介绍讲解之后,再陈述各自的想法。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说,不是“蓝本”,而是“镜子”,把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照,其后的学生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可以对该小组的发言进行要点提炼,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对该小组的想法进行补充完善;还可以是对该小组的发言进行质疑问询;也可以是在自己没有听明白 的情况下要求该小组的学生再讲一遍。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想法无论对错都是课堂学习这辆“动车”运行的动力。课堂上,应当更多地充盈学的内在想法,教应当更多地让学生去完成。学生能学,学生能教。
8、生本教育的教师引导:勿操之过急。
教师给与学生的信号越多,学生的思维水平就越低。
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引导要适时、适度。不能急不可待的引导着,以自己的思路推进着,不能拽着、牵着、赶着学生走,这样会抑制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的学习,都是基于各自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他们的个性差异和个体特殊性客观存在,他们出现各种想法都是正常的。课堂上各种想法得以呈现,恰恰是以生为本的体现。作为教师先要造势,让学生主动出击,充分表达各自的所思所想。
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讷于言而敏于行”,顺其势而改其路,四两拨千斤。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要“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面对学生的学习,有“慢慢走,细欣赏”的心态,相机穿插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要把握方向,要有整体观,做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遮蔽学生的学习,替代学生的学习。
9、郭思乐的“生产性的爱”。
郭思乐讲“生产性的爱”是深切的爱。在学生生产知识、思想、方法的过程中,他们对知识、思想、方法产生了爱。这种爱,犹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是由他的心血浸养的,是联系着他们的神经和血脉的。爱的课堂,是以生为本的具体化,是学生以研究者的心态与方式进行教学的,产生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内容的“生产性的爱”。由此,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加油站和幸福美好的中继站。
10、生本课堂——复习课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前置性学习任务。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整理知识;典型例题;总结反思。
接着,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完成主体学习任务。一般分四个步骤:①四人小组讨论前置性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推荐一道典型例题,或介绍一种典型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②小组代表汇报讲解知识结构体系,和学习这类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其他小组的同学作补充。③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推荐一道典型例题,由全班同学确定解答,再由学生代表上前讲解。④小组代表小结学习内容。
第三,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或推荐练习题进行学习效果测评。第四,确定下一节课的前置性学习任务。
在课堂中,每个人都有提出问题的权利,每个人在听取别人解答的同时,也有回答别人提问的义务,必要时教师作适当点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知识系统
化、条理化、完整化,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由于知识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所以学生学会的知识也是终生难忘的,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的话:生本课堂,是我们自己的课堂。在这里,老师“不见自我”,有的是一群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学生;在这里没有灌输,有的是不同思维相互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在这里,没有对与错,有的是思路的分析,思维的探讨。这是一个火热的课堂,这是一个自主的课堂,这是一个自信的课堂。
11、生本课堂——新授课教材内容整合策略。
学生学习的持久强烈的愉悦感和学习动力,并不来自于简单的表扬和欣赏,而是来自于学习内容本身。因此,必须进行教材整合,章节重构,从整体着手,把掌握知识意义的主动性还给学生,鼓励单元整体学习。在新授课中,教材内容的整合一般采用以下策略:
①从整体着手,把握知识意义;
②从问题情境、动手实践切入,体现学科魅力; ③从问题开始,突出探究活动。
12、生本课堂——课堂组织实施三要素
要素之一:前置性学习。即先行学习,或称之为独学。是指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任务的帮助下,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独立进行
学习的过程。任务过程的时间可以是在课前或课外,也可以在上课的伊始,或在课的中间几个时段。前置性学习任务可以是简洁的纸质稿,也可以无文本,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再转入下一学习内容前,教师以投影或者口头的方式抛出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前置性学习不是对知识点面面俱到的识记,二是触及核心学习内容的提前切入和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
要素之二:小组讨论。或称之为对学。是指组内成员在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意见一致的、容易的问题直接在小组内消化,是组内成员互帮互学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倾听和观察各组动态,捕捉典型信息。
要素之三:班级交流。或称之为群学。是指几个小组派代表或全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观点,征询其他组的意见,等待评价和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就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的主持者,激励者,待机而发,在思维阻滞点和突变点上,在学生需要赞赏、支持和点拨时,适时点拨指导,引导讨论走向正规,或带向本质性的问题的讨论中。
13、生本课堂的行动策略 先学后教才可以以学定教; 先自主学习才能合作学习; 先自主合作才能实现少教多学; 先小组培训才能保证合作学习效果;
先组内研讨才能全班智慧共享; 先入格才能后出格。
第二篇:生本教育理论基本观点
生本教育理论基本观点
生本的教育观。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人的智慧的发展延续着亿万年生命发展的过程,人的起点非零。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教育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也是根本途径。
生本的学习观。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生本的课程观。建立以符号实践本体取代符号研究本体的课程观,真正实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是死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上,应当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
生本的教师观。教师应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对普通的基础教育而言,教只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在学生的放飞中获得自身的解放,同学生一起成长。这种新认识为教师成长提供新的目标和途径。
生本的德育观。德育不是抽象的说教。它的真正基础是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体验情感、意志,塑造人格。教育和教学的生态对德育有重要的意义。
生本的学校管理观。生本教育的学校管理要适应学校的生本化的发展。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需要、尊重学生的智力之外,还要依靠学生进行管理。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素质教育和考试的矛盾。遵循生命发展、成长的自然规律,使每个人得到正常的、愉快的发展,素质教育目标实现了,在考试的竞争中也会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第一次听说“生本教育”还是在校长到广州学习归来。通过校长的讲解和有关资料的补充,使我初步的认识到“生本教育” 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本教育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
本学期,学校也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理论,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因接近学期末,我们语文剩下的课文也不多了,也按生本教育的有关理念,给学生设计过两课的预习作业,通过预习作业上的内容,自主的把握课文内容,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再拿出一节课来进行小组交流、回报。因是初次尝试,学生在汇报时的语言流利性、逻辑性的层次性比较差,但是从汇报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课下确实是搜集、交流过了。生本课堂就要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要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自己的课堂,合适、适时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回报的形式来构建我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育的讨论、学习中,真实感受生本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第三篇:生本教育
请各位成员根据自己情况安排好计划,逐步实施。
本学期课题组主要工作是为下学期生本教学全面铺开做好准备。准备工作包括:研究学习搜集生本教育书籍文章,掌握并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并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记录,不定期针对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反思或某个专题(如:生本与教材处理、生本的组织教学等)进行研讨(主要以网上论坛、博客等形式)。对教材进行改编,便于生本教学的进行。调查学生情况、自觉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应用生本教学理念和方法,并观察记录学生的生成、反应,为下学期深入研究取得初步经验。搭建沟通平台(以网络为主),便于研讨交流。
每月研究工作安排:
2010年 4月
1搭建沟通平台(以网络为主),便于研讨交流。教育大发现社区教研环境参考方案Gmail+Googlegroups(Google网络论坛)+wiki+好看簿
对以上四个平台进行分工管理,欢迎课题组成员毛遂自荐。进行生本理论、理念的研究学习,以自学为主,针对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反思、或某个专题进行研讨(暂定题目A 如何组织合作学习B 如何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对学生外语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已经挂在shengbenjiaoyu@gmail.com邮箱里
2010年5月--6月逐步在教学中渗透生本元素(小组合作、教材内容等)并做出观察、反思记录。2 探讨如何利用生本理念进行复习(特别是目前担任毕业班的教师)。
2010年7-8月继续学习生本理论。
2重点研讨如何改编教材,以适应下学期的生本教育的全面实施。再次期间,要完善沟通学习的平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2010年9月 正是全面铺开。
第四篇:生本教育
学习生本教育 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互助三中数学教研组 李守英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使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在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儿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上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生本教育就是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教育。我问自己:我们眼前的教学模式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也有很活跃的课堂活动,这不正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吗?我继续学下去,找到了答案,其实不然。我们一直沿用的教材、教法和教案,都只是为教师而设计的,根本没有留给学生施展拳脚的时间和空间。至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表现,也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师本教育模式。它和生本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天性和潜能,而生本教育从教材、教法到教师都给了学生自然发展的空间,在认知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意志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生本教育的课堂有以下特点:
1、突出学生
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
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生本教育使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生本教育是学生获取“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学习就主动了,老师、家长再不用发愁了。
2、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在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学懂了”、“会学了”,“生本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3、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为“自律”。在生本管理中,学生获得了充分的信任,逐步树立了自信心和责任感、懂得了自尊、自爱,并且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了“自管自”的良好局面。
4、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爱考”。生本备考使学生直接参与系统复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对考纲,考卷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让学生自己当“司机”做“探路人”,其效果比师本备考要好得很多。
第五篇:生本教育
浅谈情感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 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联系该课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实践 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明确了以情 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原则。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体会到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品 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融情感教育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 充满生命活力可以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 会。
一、老师要塑造一个充满情感的自我形象去感染学生
教师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总是以自己的情 感、态度、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陶冶、感染的作用。为此在 课堂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深入角色塑造一个充满情感的自我形象 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针对学生的认知需要密切联系学 生的生活实际将学习和生活中的鲜活内容融入其中使课堂教学更具现实性与亲近感让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
首先老师要善于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来塑造自我形象。在课堂教学 中教师语言的声与情要形成恰如其分的呼应关系使自己的情感进入所要表达的内 容之中。如能做到这点就能够诱发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感染并唤起学 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师生情感达到共谐状态。比如在教学《呵护绿色家园》 一课时一边出示投影一边用亲切抒情的语气讲述春天来了楼房周围嫩绿的 柳枝随风起舞花坛里开着绚丽多彩的鲜花宽阔的平地上铺着绿茵茵的草坪 再加上这些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谁知道在我 们的身边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保护着家乡的环境老师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像一 股小溪流入学生的心田学生对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绿色使者”我 们的家园才绿色满园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道理也就很容易接受了。相反若 教师讲述时情绪低沉、语气平淡不能随着词意的表达而伴随情感同样的语言也 会变得味同嚼蜡食而不知其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情 感功能用生动的语言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氛围使之产 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还应注意以适当的手势、眼神、身姿等态势来配合语言的表达这 样就会把课堂中的自我形象塑造得更富于感染力。如在特殊的气氛中加以有力的手 势则能增强表达效果。讲话时的感情也一定要在面部表情上体现出来或温和、或 激动、或悲伤、或惊讶„„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体验对学生有深厚的热 爱之情才能在教学中进入角色以产生良好的效果。当然在实施的同时还应注 意配合的适度、适时和适量做到质朴自然、恰到好处。正如巴浦洛夫所说“好的 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前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的改造世界。”
二、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伏”着的教师要善于诱导这些潜 藏着的情感因素使之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情感往往又是 在客观事物被感知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所以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以具体直 观、生动形象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理解道德观念的内涵使学生在这个过 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以诱发其内在的情感因素从而达到动情的目的。如在教学 四年级下册《诚信是金》一课时我把本课的故事内容制成连环节讲解明理时 分步演示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动情明理学生首先认识到诚实不需要理由。诚实就是实事求是说的和做的一个样诚实就是敢作敢当不隐瞒事情的真 相„„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学生各抒己见谈出自己对诚实的认识“诚实就 是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诚实就要敢于说„不知道‟”。教师再适时抛出一串问题进行 深入引导你说过谎吗为什么说谎当时的心情怎样如果有人当众戳穿了你的 谎言你会有什么感觉呢把自己曾经隐瞒的错误名正言顺说出来你有没有这样 的勇气这样随着情节的发展学生的内在情感就被自然而然地引发出来了。
三、运用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以教材的道德观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课文大都是 故事性题材实践性活动,能真正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习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 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 内容生动有趣形式活泼反映的大都是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事。这对很有吸引 力和感染力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再就是插图起着渲染道德情境的作用画面上 人物的表情、动作非常传神反映出人物的喜、怒、哀、乐之情有利于教师借助 图画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图文内容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感染和激发学生的 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四年级下册教材中《伸出我们的手》一课不仅 课题本身蕴含着真爱与感动之情而且教材中也表现出人与人之间一种真挚的情感。
“关爱无处不在用爱的眼睛去观察你会发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无处不 在”“帮助别人并不需要多么富有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点点付出却能托起 许多人的梦想和希望。用爱心为他人点燃希望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幸福„„”“一 句问候一把搀扶一份捐赠一次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我们能做的很多很多。献出我们的爱心伸出我们的双手给他们无私的帮助”。字里行间洋溢着爱的故事 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再看配合课文的多幅图画及照片无论是图面展现的内容 还是照片上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周围环境的描绘也都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真挚 的爱。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因素在讲述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图片做 深入细致的观察使学生明白“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爱是种 子撒播在人们的心中就会生根、开花、结出美丽的果实让学生自主的发出倡议积极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深对社会的关爱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做到爱
亲人爱朋友爱社会这样就使学生形成了关爱生活关爱社会的道德情感。这 种情感也就可以驱使着他们对道德形象的进一步认识进行概括、深化、抽象出形 象的本身属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到明理的目的。由此可见充分发掘 教材中具有感情色彩的内容能使学生投入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之中产生相应的 情感促进学生道德意志的形成。
四、创造情感体验的实践条件使学生已有的情感得以升华
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和推动情感 发展的动力。而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又极不稳定容易激发也容易消逝教师几 句鼓励的话可以使他们马上振奋热情高涨但不能持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实践条件使其在实践中获得道德认识深化情感体验 进行自我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如新课标中所要求的创造条件让学 生积极参与实践在理解与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温暖的家》一课时1可以 让学生观察妈妈、爸爸的手每天他们要用这双手干多少活试着了解爸爸妈妈 某一天的工作并且记下来。2今天我当家爸爸妈妈真辛苦我能分担些什么 订个计划。3和父母谈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对你的期望也把你的一些愿望 告诉他们去谈一谈吧通过这些现实生活的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 的情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另外在为学生创造课堂实践条件、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还应把课堂教育的 内容延深到课外为学生创造尽可能丰富的课外实践条件使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 道德观念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深化情感培养意志品质形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学习《我爱我们的学校》一课之后可在校内开展“我是校园 美容师”、“小小卫生监督员”等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做到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扔果皮 纸屑的基础上能主动地清理校园卫生对乱扔脏物、乱画墙壁的现象进行监督 这样做不仅能使校内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而且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更好的做到我爱我们的学校能为学校做点事我很开心达到了导行的目的。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断加强情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 能抓住学生的思想启动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诱导让学生保 持健康积极的情感进行学习。这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 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情感、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努力 掌握新的教学方法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 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