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4 01:2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xiexiebang推荐)

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能产生多重效益,启迪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产业是一个较新的、宏观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目 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公认的界定。普遍的观点认为,文化产业 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 行业总称。其包括的行业主要有:

1、文化艺术业:包括艺术创作与表演、文艺表演场馆、图书馆(档案馆)、文物和博物馆(纪念馆)、群众文化活动(包括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文化中心、文化俱乐部)、文化艺术经纪代理及艺术品市场等。

2、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业,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各类图片的出版、印刷(复制)业等。

3、广播电影电视业:包括广播、电视、电影的制作、发行、播映等。

4、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包括卫星传输、互联网等各种文化传播。

5、文化娱乐业:包括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游乐园 等。

6、文化旅游业:包括以文化艺术和文物为对象的旅游参观、旅游纪念品生产经营等。

7、体育业:包括竞技体育和休闲健身服务。

8、博彩业:包括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

9、广告业:包括广告制作、宣传等。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与时俱进的要求

1、发展文化产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文化与其他产品一样,由政府组织 生产、流通和消费。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因此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比其他物质产品滞后,从而制约了文化行业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化进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2、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文化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充分地享有文化成果,这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产业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从国际上成功经验来看,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是主要途径之一。

3、发展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约产物,先进的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网络传输、数手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及快速方便地销售,从而力又・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已经成为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4、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际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从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人们对文化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加入WT0,外国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激荡更加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力图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优势,将大量精神文化产品、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输入我国,并力图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对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人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1、经济实力优势。泉州是市场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拉动了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泉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泉州在经济建设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做法,为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资源优势。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丰厚。历史遗存众多,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泉州又是优秀旅游城市,山清水秀,民俗独特;文化建设发展迅速,形成较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

3、文化品牌优势。泉州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南戏、南音、南少林,石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石雕、瓷雕、花灯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历史悠久,艺术精湛。这些传统文化品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

4、市场机制优势。泉州人市场意识强,市场机制灵活,其优势已经在发展物质商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如能应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定能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有力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娱乐业是泉州改革开放以来成长最为迅速的文化产业。上个世纪末,全市文化娱乐经营单位共有2183家,从业人员近万人。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遵循“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合理 布局”的原则,全市娱乐行业逐步从杂乱无章的膨胀过渡到繁荣有序的蓬勃发展阶段。目前,全市共有综合娱乐场所68个家,歌舞厅47家,舞厅32家,卡拉0K厅125家,餐厅卡拉OKl56家: 网吧!36家,拥有60万互联网用户,有近7万宽带用户,电子游戏厅(室)150家,台球厅75家,旱冰场48家,保龄球馆12家,音像制品批发6家,音像制品零售463家.录像放映厅42家,电影发行部门4个,电影影剧院19家,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多投资主体的文化娱乐市场。2.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泉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依靠雄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泉州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市新一轮创业的一个亮点,通过南音、南戏、南建筑、南少林、南小吃、南国服装、南国风光等独特魅力,依托以众多文物古迹为主要场所的旅游景点景区,一个集游乐观赏,吃住购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服务系统产业正在形成。在加强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同时,泉州把文化旅游当作重头戏来抓;推出了海丝文化游、宗教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等多达十条的文化旅游线路,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提升文化旅游理念,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积极、快速地发展。目前全市共有星级酒店46家,旅行社53家。2001年接待境内外游客675.76万人次,创汇2.57亿美元,旅游总收入64.4亿元,相当于全市GDP总量的5.4%。旅游从业人员近3万人。

3、文化事业单位运用产业手段谋求生存与发展。泉州的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在文化建设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市国办文化事业单位在与市场接轨,与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单位的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目前全市有固定演出场所28个,国办艺术表演单位15个,有泉州市演出公司、明星演出公司两个演出经纪公司。2002年有国内外63个演出团体来泉演出。戏曲艺术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龙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领导下。我市通过了《市直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意见》。确立了“分类指导、核定收支、定项补劲、业绩挂钩、逐年递增”的财务预算体制,在改变剧团福利型经营模式,走产业化的观代化经营道路上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改革过程中,各剧团改变了过去“等靠要”的被动模式,进一步树立了市场意识,泉州的演出市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2002年市直五大专业剧团共演出了10场。在群众文化方面,2002年,全市有艺术馆1个,文化馆9个,文化站142个,民间职业剧团168个,农村电影队225个,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民间文艺社团。全市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举办各种展览,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举办各种艺术培训。群众文化部门在坚持公益性为首位的前提下,“以文补文”向产业化方向探索。如,市艺术馆与厦门大学音乐系合作开展艺术培训活动,以市场运作方式尝试产业化之路;晋江市陈埭镇文体站坚持走以国办文化为主导的多种经营道路,年经营创收达20多万元。

4、文化产业领域不断发展、扩大。随着大文化概念的确立,文化产业领域也随着不断发展、扩大。文化产业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等领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我市公开发行的报纸有《泉州晚报》、《泉州晚报.海外版》、《东南早报》、《石狮日报》、《泉州广播电视报》、《侨乡科技报0、《泉州师范学院报》等7种报纸,《泉南文化》、《泉州文学》、《海外交通史研究》等3种公开发行的期刊及几十种内部发行的报刊。泉州晚报社已经向集团化发展,经营业绩喜人,除出版、发行“两报一刊一网”外,开始向多种经营发展。2002年《泉州晚报》发行量15万份,发行量位居全省地市报首位。出版印刷方面,全有共有53个新华店分销点,年实现利润180万元。书刊零售单位562冢,书刊二级批发单位10家,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17家。印刷企业1300多家。目前,泉州还没有出版社。2002年,市直广播电视系统实施体制改革,成立了泉州广播电视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市有广播电台9座,无线电视台一座,有线电视台10座,调频广播发射台9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8 座,乡镇广播电视站137座,全市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音124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411小时,全年广电创收10953.82万元。我市体育产业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体育彩票业在全省已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县(市、区)体育场馆等设施都不同程度地以出租的形式进入了市场经营,收入水平各不相同;体育竞赛表演和有偿体育娱乐服务刚有初步发展。

(三)泉州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文化市场被分割为多头管理。文化部门管理演出娱乐音像网吧服务市场;广电部门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管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市场;体育部门管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旅游部门、宗教部门、建设部门及各县(市、区)都参与旅游资源管理。划分过细,或互相交叉,难于协调统一,形成合力。以文化旅游为例,海上丝路各旅游景点(区)分别隶属于城建、市政公用事业、文化、宗教等部门,旅行社隶属旅游部门。这给规范管理、串成线路、连成片区带来诸多不便,削弱了整体优势。

2、政事不分、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由于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造成投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方面: 尤其以文化、体育、旅游最为突出。文化行政部门陷于操办文化艺术创作演出活动的具体事务之中,削弱了行政管理和宏观管理的职能。公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普遍缺乏活力,没有形成创新激励机制,没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全市大部分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属国有性质,集体或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国独资或中外合资文化企业更是凤毛麟角。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分散单一,主要还是以体育彩票、体育场地(馆)出租为主,个别地方甚至截留体育彩票公益金。旅游业仍然只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

3、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市场机制不健全。这是泉州文化产业的通病。从文化娱乐演出、旅游、体育到报业、出版印刷业都程度不一地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足的毛病。文化演出规模小、规格不高,无法形成大反响,起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旅游还没有成形整体效应,报业缺乏规模效应,竞争力有限,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目前,我市的文化要素市场(指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艺术设施市场、文化艺术人才市场、文化艺术劳务市场、文化科技市场等)、产权市场发育滞后,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国有资产没能实现重组和保值增值,文化事业结构也没能按产业化的要求进行调整。

4、对人文资源的罗列性展示大于开发利用。泉州是宋元时期东方大港,号称宗教博物馆,有“古称佛国,满街圣人” 的美誉;有郑成功、施琅,李贽、弘一大师等历史名人,还有大多值得我们引以骄敏的人文资源。作为旅游景点(区),普遍存在学术研究性强。而观赏及参与性不足:缺乏吸引力的特点。而对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我们的认识是罗列性的、浅表的,总体上说缺乏新意、缺乏兴奋点、缺乏深度和科技含量。近些年我市开展的重大文化活动,没有造成像昆明”世博会” 那样的影响,没能形成品牌效应,没有直接的和持续的经济效益。

四、发展泉州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建议由市政府协调,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机构。该机构全面负责娱乐、演出、美术、音像、影视、出版、广告、旅游等文化大市场的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尽快改变目前这种机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

2、克服体制上的障碍,调整布局,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集团。要打造大泉州文化,这已不光是文化行政部门的事,应协调新闻出版、广电、旅游、宗教、体育等部门,整合力量,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做大文化产业,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发挥文化企业的规模效益,促进文化企业更多地应用高新技术,综合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增强竞争实力,扩大社会效益。可以龙头企业为试点,组建泉州市级报业集团:整合报纸资源;组建市级新闻产业集团,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本市报业、广电、文化等产业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将市委机关报的广告、经营等剥离出来组建股份公司,这是目前报业体制改革的方向。整合泉州出版印刷市场,着手泉州出版社及泉州图书城筹备工作: 组建泉州演出艺术有限公司: 就演出娱乐业来说,我市约演出业市场十七起步较早,已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要充分利用我市演出团体多、资源充足的优势,以市属剧院团及相关城镇剧院团作为紧密层和松散层,打破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加强演出团体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市场需求出发:与专业剧团建立演出中介代理制,实现艺术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运作,推动演艺业的发展。我市文化娱乐市场发育较早,分布较广,娱乐市场主体多元化,有着巨大的消费群体,要依托民间资本优势,下大力气改变目前娱乐市场“散、乱、小”的状况,进一步开发新的娱乐项目,注重打造品牌,实现娱乐产业升级。

3、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涉及文化产业的各部门单位,都拥有相应的文化产业资源及其服务区域和对象,聚集在这些部门的文化产业资源,不仅在部门间总体呈分割利用状态,而且在部门内部的各单位间也大体如此,其结果是造成资源的低效率利用状态。应下大力进行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和部门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理清资源关系,形成合力,以便高效利用。在文化旅游业方面,打“海丝”牌,整合”海丝”旅游资源,将五片五点、一馆加以包装开发,将泉台文化、泉州民俗、泉州移民文化的文物景点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加以整合,集中提炼,形成“海丝”品牌,推介”海丝”旅游线路,开发“海丝”旅游商品。最终达到以”海丝”为龙头带动各县市旅游业的兴隆,提升泉州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

4、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筹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多元投入。要真正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解决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技术、人力、管理资源等不足的矛盾,单靠政府的投人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人。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实观文化产品民营化战略,也是解决投入不足的重要途径。通过相应的文化投资体制改革,实观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以此构筑泉州文化产业体系。

5、积极发展文化中介服务机构。以观有的机构和社团为基础,改变原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功能,加大其向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转变,并最终在此基础上集中扶植和办好几个大的文化中介公司。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多种所有制参与文化中介和经纪人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竞争的文化中介体制。进一步发挥文化艺术社团在行业管理、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所特有的作用。

6、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要抓紧制定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在市场准入、税收、建设用地、人才引进、保证公平竞争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篇: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公司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公司成立于20**年*月*日,主要宣扬香道文化,提供香道产品以及其附属的产品和文化推广。经过半年的发展,我司已经初步完成了整个公司体系的架构,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方向,得到了行业的肯定和认可,并接洽了部分客户,下半年有意向达成合作,为文化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企业刚起步,企业上半年整体还处于亏损状态。

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下半年我司将与部分客户达成协议,并投入相关人力,大力推广香道产品,同时结合网络,完成线上系统的筹建,希望为香道文化的传承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公司

2014年6月10日

第三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作者: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年第01期

—《中国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经过一年紧张而又高水准的合作科研,顺利完成了《中国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编写工作,并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为《文化蓝皮书》作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蓝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谢绳武任主编,国家相关部委的主要领导大多都担任了编委会的副主任和委员。

据专家介绍,这本书有三个第一:是我国第一本文化蓝皮书,也是第一本代表国家水准的文化蓝皮书,更是院校首次强强合作在文化研究领域完成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社科院与上海交大本着优势互补、勇于攻关的精神,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总报告、“十五”期间和入世后的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文化行业的报告、中国区域文化发展的现状报告、与国外文化产业的比较、文化产业发展的个案研究、中国大城市的文化产业综合指标统计研究,以及专家论坛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报告。

《文化蓝皮书》反映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况,展示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前景。它的适时诞生,预示着我国正以世界的眼光、时代的要求融入世界发展的格局之中。正如中国社科院院长李铁映在序中所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将日益突显。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一些文化出口大国的文化产业,业已成为本国重要的经济支柱,特别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联姻,正推动文化产业进入一个飞速扩张的时代。许多国外的政要、专家学者,不约而同都将其看成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他们甚至断言,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与产业两个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这样的判断包含着发人深省的预见性,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第四篇:文化产业10年发展报告

文化产业10年发展报告

A.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并成体系

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成倍增长的态势。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1.8万户,从业人员873万人,资产总额1.8万亿元,主营收入为1.6万亿元,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15%。10年间,法人单位增加了近2倍,从业人员增加了1倍,资产总额增加了4.6倍,主营收入增加了4.1倍,增加值增加了4.8倍。

如果从2003年算起,也只用了8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就突破了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在产业发展史上是个奇迹。2010年以前,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量在千亿元上下,2010年以后年份的年均增量超过了2000亿元。从占GDP的比重看,2004年只有2.15%,到2011年达3.28%,2012年为3.48%,2013年为3.42%。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

文化产业本质上是文化生产及再生产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产业包括三个类别:一是文化内容生产。从文学创作到艺术生产,从舞台表演到影视剧生产,从音乐制作到书报刊出版,文化内容生产体系已很完备。二是文化传播渠道。包括与出版生产相对接的出版物发行,与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服务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相对接的广电节目传输系统,与电影制作、演艺相对接的电影院线和演出院线。三是文化生产服务。印刷复制、软件开发属于典型的文化生产服务,要素市场意义上的文化产权交易所以及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投资咨询、金融担保等中介服务也在此列。

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文化生产及再生产离不开国民经济体系支撑,由此派生了两个类别,即文化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业;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渗透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由此增加了一个类别,即生产性文化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设计将文化元素植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品牌价值和附加值。

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表明,经过10年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体系。

表2显示,从投入看,劳动力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遍布于文化产业六个类别。2004年,文化内容生产、文化生产服务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三个类别的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资产总额分别超过2000亿元;2013年,除文化装备制造外,其余五个类别的从业人员均已超过百万人。从产出看,2013年文化内容生产、文化生产服务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的主营收入均突破万亿元,生产性文化服务的主营收入接近万亿元;除文化装备制造外,其余五个类别的增加值均已超过2000亿元。综合投入和产出,10年间,文化产业各类别呈现竞相增长的良好态势,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体系业已形成。

B.文化产业以文化生产及再生产为主体

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化生产及再生产不断扩大规模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和软实力的主要手段。文化产业如何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而不会偏离方向,更不能“耕了他人田、荒了自家地”,这是宏观决策和管理部门最为关注的大问题,更是决定文化产业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表明,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快速的,而且是健康的。

1.文化生产及再生产保持主体地位。表2显示,无论从投入看还是从产出看,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生产服务这三个类别在文化产业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2004年、2008年和2013年,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生产服务的从业人员、资产总额和主营收入加总额占文化产业六大类别的比重均在60%以上,增加值加总额占比在70%左右。如果把生产性文化服务加上,在文化产业六大类别中,2013年文化生产及再生产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高达91.13%,资产总额、主营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分别达86.88%、74.84%和86.72%。

2.文化内容生产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生产,在文化产业统计上,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大类中(详见表3)。

2013年,新闻服务的资产规模为3770.65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5倍;出版服务的资产规模为4321.34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近3倍;影视制作的资产规模达到1615.37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0倍以上;演艺的资产规模达991.42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22倍。

2013年,出版服务的主营收入已超过千亿元,在文化内容生产领域保持领先;演艺和影视制作的主营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13年比2004年分别增长了25倍和14倍。

3.旅游和休闲娱乐占比很低。在文化产业统计中,旅游仅限于公园景区游览服务,不包括旅行社。2013年,公园景区游览服务的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分别为52.46万人和7696.70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98%和7.44%;增加值为645.02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1%。2013年,休闲娱乐服务的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分别为84.72万人和2276.93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81%和2.20%,增加值为576.9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87%。

C.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呈阶梯状

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呈现东部领先、中部追赶、西部快跑的梯度发展态势。

1.东部领先是全面的。2004年、2008年和2013年,东部10省市的资产规模平均为1006.55亿元、1605.41亿元和4502.25亿元,是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的3.63倍、4.01倍和1.89倍,是西部12省区市平均水平的7~8倍。

在文化产业六大类别分地区分排序中,广东省“拔得头筹”,江苏省综合排名仅次于广东省。北京市虽然在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和生产性文化服务三个年份的排名均在前三名,但文化装备制造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两个类别的排名明显靠后,所以综合排名在山东省和浙江省之后。上海市与北京市的情况基本一致。

2.中部大步追赶。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中部六省与东部10省市的差距在缩小。尤其是在2013年,二者资产规模的差距已从2004年的3.63倍缩小至1.89倍,主营收入相差的倍数也从4.94倍缩至1.93倍。2013年,中部地区湖南省、河南省和湖北省文化生产服务增加值仅低于广东和山东的规模。

3.西部个别省市发展迅速。与中部六省相似,西部12省区市与东部10省市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这一点在资产规模和主营收入两项指标上均有体现。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西部地区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生产服务的发展水平与中部地区大致相当。

D.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时间较短,发展基础还不牢固,急需规划引导和重点培育。

1.打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的通道。近年来,国家财政已投入大量资金推动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以文化资源数字化成果为原料,就可以形成“中华文化素材库”,既为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打好基础,也为文化生产部门提供各式各样的素材,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为一体,确保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2.加快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自2013年起,财政部会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扶持电影、新闻出版、印刷复制等传统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建议将扶持范围扩大到演艺、广电节目传输、电影院和剧场等行业,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改造。

3.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与其他领域相比,尤其是跟国外知名文化企业相比,国内文化企业的规模很小、实力很弱。应当抓紧制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的规划和政策,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战略性调整,推动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鼓励文化企业实行混业经营。

4.充分发挥文化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作用。科技对文化的影响及渗透,是借助于文化装备这个环节实现的,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度必然通过文化单位的技术装备水平体现出来,文化装备制造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目前文化装备制造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大,急需把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作为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主要途径。

5.高度重视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以设计和广告为主体的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是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体系产生直接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中,广告服务目前的规模较大,但建筑设计和专业设计的发展潜力巨大。2014年初,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广告、设计等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抓住机遇,抓好落实。

2014年国家支持文化企业发展政策一览

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3月,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推动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4月,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指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免征企业所得税。

4月,国务院发布的《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提出,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出口分别实行增值税零税率、营业税免税。

8月,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小微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采购。

8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

11月,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宣部发布的《关于继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指出,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

第五篇:开远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开远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州委政策研究室:

根据全州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方案,中共开远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单位,对开远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远文化产业资源概况

早在1500至800万年前就有腊玛古猿在开远栖息。三千多年前,开远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和中原地区不相上下。元朝,忽必烈大军统一全国后,带来了中原人士和文化。元朝到清末,中原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被移植到了开远。1909年滇越铁路通车,西方文明进入开远。上世纪中叶,开远因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工业文明熏陶的人文优势,上级在计划经济时代把大量工业项目布局在开远,当时的开远成为了滇东南的物资集散地,工商业高度发达。1981年11月18日,“开远县”改名为“开远市”。历史演化到今天,使开远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

(一)物质文化遗存及保护类资源

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31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文物管理所藏品7000余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全市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项(碑格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项、州

— 1 —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人。现已制定了《碑格乡传统文化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的方案》,并开展相应保护工作;编纂并出版了《开远市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适应》丛书;出版发行了《开远乡村旅游文化丛书》;完成了《开远乡土教材》编排工作。

(三)旅游文化资源

全市现有1个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南洞风景区),公园4处,广场2处。实施“一村一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建设,重点开发凤凰谷片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全省首家建立“开远通灵乡村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建成通灵村“稻作文化陈列室”和“老宅茶室”;完成旧寨村革委会遗址修缮,围绕知青文化吸引企业投资,建成“知青茶庄”;打造中华苗族第一村,在跃进村建成红河州首个“苗族民俗博物馆”;建成发兴村“爱老孝心示范村”;其他重点村也积极打造特色景观,推出农事体验项目等,吸引游客前往参观体验。发挥开远作为云南省首家苗木花卉基地的优势,建设集生产、销售、设计施工、科技研发、生态观光于一体的苗木花卉文化产业走廊,吸引了自驾车游客前往赏花、摄影。2011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180.7万人次,海外旅游者1933人次,旅游业间接总收入近8亿元。

(四)文学艺术资源

全市有业余文艺团队1000余支,业余文艺爱好者1万余人,每年演出5000余场次。全市有文化体育场馆3个,100%免费向市民开放,年接待人数8万人次。

— 2 — 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共有12个艺术家协会,即文学协会、书法协会、美术协会、摄影协会、音乐舞蹈协会、京剧协会、花灯协会、老年诗书画协会、根艺协会、观赏石协会、民间传统艺术协会、烟盒舞协会,会员1200余人。会员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广泛进行交流学习。王洪泰、杨忠旺、王永礼、陆华岩等会员的书法作品,入选央视101书画频道《迎新春书画展》;开远成功举办了根艺的全国大展和多次省展,2011年根艺协会参加云南省第五届根艺展,获金奖8个,银奖11个,铜奖15个,优秀奖16个。开远根艺逐渐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成为开远文化产业的又一个亮点。

(五)新闻出版资源

全市有报纸出版单位1家,出版《开远市讯》,年总印数6600份。2011,市讯社周丽娟、孙艳、文江虹等三同志被云南省报业协会、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第十四届云南报业新闻奖三等奖;开远电视台古杰同志获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二等奖,邹跃伟、谢芳、蒋金芬等三同志获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三等奖。开远出版的《开远文库》丛书共6种,总印数6万多册,市属相关单位创办了《城乡交响》、《南国草》、《开远政协》、《开远网球》等期刊。

(六)广播、电视、电影资源

全市现拥有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本市电视公共节目2套(开远一套、开远二套),每周播出公共节目22小时、年制作节目121.5小时。开远有线电视用户达7万余户,— 3 — 架设广播电视网络干线1653.6公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8%以上,基本覆盖城乡居民。2011年广播电视经营收入达到152万元。

全市有2个城市影院,年放映4380场次;有9个农村电影队,年放映2500余场次,观众达3.9万人次。正加快中国网络剧制作中心拍摄基地、中国红河音乐制作基地、中国红河音乐会所建设步伐,全力打造现代工业型影视拍摄基地,发展影视制作产业。2011年,中国第一个网络剧制作基地和第一部网络剧《镁光灯下》在开远诞生,电视连续剧《归宿》、电影《OK大爱》等5部影视剧在开远拍摄。

二、开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我市制定《开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对全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2011年,地方财政投入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达1360万元,增长3.18%;市级财政追加100万预算安排作为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建设的增幅高出了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

(一)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11.7亿元, 生产税净额2345.7万元,增加值达到4.7亿元,同比增长28.05%,高于同期GDP增速8.25(按现价比)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4.36%,比去年提高0.26个百分点,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二)文化产业外层发展迅猛

2011年,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文化— 4 — 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4248万元,以网络、乡村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0636万元,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为主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7337万元。三大层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9.03%、22.44%和15.48%,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3.1%、9.2%和67.8%。其中,外围层文化产业发力最猛,实现增加值总量最大,占比最高。

(三)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开远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其中以网络、休闲娱乐、广告等新兴文化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最快。2011年,开远文化产业单位数为1535个,从业人员达11046万人,同比增长1.8%。

(四)文化产业人均贡献能力提高

开远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为4.3万元,同比增长26.5%,比上年增长50%,为全社会平均水平的近1.3倍,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财富创造能力上也日益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实力。

(五)文化产业体制创新步伐加快

1.将市文化体育局、广电局的管理职能进行归并,组建了市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加挂新闻出版局牌子,实现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文化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2.整合市文化、新闻出版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在全市形成了集中统一、运转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体系。3.完成电影公司和电影院全面

— 5 — 转企改制。4.大力推进文艺院团的改革发展。2005年,将市歌舞团和市文化馆合并,组建“开远市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中心”。

(六)文化产业创意项目进展顺利

1.以开远泸江公园为依托,规划建设红河州文化创意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已发展成为集根艺、文化艺术品牌展示、信息交流、文化传播、文化会展、文化旅游、引导生产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主题公园和孵化基地。下一步积极向省文产办进行项目申报,力争园区成为全省首家正式命名和挂牌的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

2.在开远文化产业史上首开先河,规划建设首个“城市文化综合体”——开远市新天地文化旅游广场,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广场综合了文物古建筑保护、影院、图书城、博物馆、KTV、商城、餐饮等多种文化休闲功能,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活力和实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努力方向

虽然开远的文化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存在着文化产业规模和总量偏小、文化产业品牌不多不强、文化精品创作缺乏人才支撑、群众文化消费比重较低、文化资源开发层次偏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开远将抓实七项重点工作,使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竞争力、辐射力明显增强,成为开远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打造“幸福之乡”十大品牌。注册“幸福之乡”品牌,— 6 — 弘扬“开放兼容、崇文尚武、奋发向上、只争一流”的开远精神,从而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1.建设“幸福之乡”的幸福文化品牌;2.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文化品牌;3.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的荣誉文化品牌;4.以各工矿企业为载体的工业文化品牌;5.“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品牌;6.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大众文化品牌;7.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休闲文化品牌;8.以《乡村旅游文化》丛书、《开远文库》丛书为主的文献文化品牌;9.以根艺、民族刺绣等为主的民间工艺文化品牌;10.以红河创意产业园和红电国际艺术园为主要载体的创意文化品牌。

(二)形成开远县域经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以开远泸江公园红河州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为核心,科学编制开远县域经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打造“一园多翼”的县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实现文化产业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推动开远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发展的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

(三)做大做强创意设计产业。把开远根艺、中和营跃进社区苗族服饰、碑格乡彝族(仆拉)服饰和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建设成为生产基地、交易平台、培训基地、旅游热点。

(四)培育娱乐休闲业。按照“一村一品”农村产业发展要求,培育一批乡村文化旅游示范村;推进开远新天地今典影院和吉迪数字影视城等娱乐文化企业和连锁网点上档次、上规模;引进和开发现代时尚娱乐休闲项目,着力培育特色

— 7 — 化、个性化、品牌化娱乐休闲业,繁荣全市娱乐消费市场。使开远城乡的人气更旺、商气更足、名气更响。

(五)推进体育健身业发展。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体育活动品牌,积极承办好国际、国内篮球、足球、网球、围棋等大型赛事活动;积极推进体育设施、器材、健身、训练和体育服务等经营性体育产业的发展,开发建设健身休闲项目,培育体育训练基地品牌。

(六)争取启动开远国际艺术空间项目建设。以开远老火电厂旧址为核心,对原开远发电厂现存厂房、车间进行改造,建设、开发、经营“开远国际艺术空间”,使之形成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多元文化艺术中心和休闲胜地,展现“百年工业文明,现代人文开远”的魅力。

(七)做好开远根艺园艺创意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开远根艺园艺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开远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古玩收藏品和民族服饰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业、文化旅游产品的专业市场和专业街区,推动开远根艺园艺创意产业向产业集群化迈进。

四、对州级扶持开远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给予项目支持。开远市泸江公园作为红河州文化创意示范园区,正在准备申报全省首家正式命名和挂牌的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同时,利用开远已经形成的根艺等文化产业,通过融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的文化含量,形成独特卖点,打造“一园多翼”的县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将开远打造成云南省“县域经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恳请州— 8 — 委、州政府将创意文化园区作为经济园区来经营和管理,从谋划设计和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二)加大资金支持。请州委、州政府确定县(市)级地方财政预算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文物保护经费、非物传承保护经费在县(市)级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比例,真正落实“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得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搭建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投资文化项目和企业。

(三)给予政策支持。1.制定相关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改进和完善金融业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和服务。2.继续落实好税收方面有关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有关税收减免优惠政策。3.把文化产业重要项目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保障项目用地指标。4.积极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领域,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鼓励有文化、懂经营的人才领导文化企业。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人员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同等对待。

下载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

    县级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级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邵阳××县组织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表明:近几年来,××县文化产业有了......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镇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汇编)

    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产业,也要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样,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年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精选 3 篇)?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 文化市场 ? 论文摘要: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这是成都市委、市府提出的未来......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总报告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总报告 走进“十一五”:发展文化事业的新综合与新视野 2006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一系列重大事件凸显出开局之年的新气象。1月12日,中共中央、......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推荐阅读)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何卓亚 赵霞 丁擘 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