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感谈——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

时间:2019-05-14 01:0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周感谈——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周感谈——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

第一篇:十周感谈——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

十周感谈——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

十周感谈

——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

中文摘要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要想让残疾少年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

关键字:偏差行为 社会连结理论 自我认知

(一)实习情况综述

2004年3月5日至5月21 日,我们一行九人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区开展了为期十周,每周五、六、日分别由一个小组负责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选择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在这里作义工,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另外,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即那里十位年龄在13——18岁不等,文化水平在小学三五年级之间的残障少年,无人授课、无处求学;同时,他们在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注:除了这些智力正常的残疾少年,康复区还有成年人和弱智青少年,鉴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局限,我们和他们只作简单的交流,未建立专业关系。)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总体实习计划:先联系我校附小彭英校长,动员小学生捐课本、习题集、工具书、课外读物等一百余本。然后,以作义务老师的方式,,与他们顺利地建立专业关系。工作方法上,以小组活动与个案工作结合、辅导与管理相配合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使青少年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在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即他们自觉、自动和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实习的意义

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实习”解决问题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体现的是“实习”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认同方面:

与案主的正式接触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实质区别,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一般助人活动的随意性,决定了它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前后相继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它是一种插入式的人文关怀。对于“义工”来说,志愿活动疏导了自己助人的意愿,满足自己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需要。对于受助者来说,他们享受了一种探望式的关怀。活动结束之后,便各自回到原有的生存状态中,对改变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本质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组织性、系统性和彻底性相统一。如果说“志愿活动”是可以随便排列的卡通画面,那么“社会工作”就是设计动画片;如果“义工”过年的时候送给小白兔成筐萝卜,“社工”既要送给他们萝卜籽,还要教会他们种萝卜的技术;如果说“志愿活动”传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信号,表达了社会接纳他们的至诚意愿,那么,“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把这种美好的意愿落到实处。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要为案主的未来长久的幸福负责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意味着在付出的同时寻求接纳,在相互接纳中承担责任。它“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和对案主生存状态的神入,从一开始就决定社会工作没有轻松和真正的开心可言——在案主的问题解决以前。第二,对自己的再认识: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开始由“社会人”转变为 “社会工作者”。在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同时,坚定了作社会工作的信念。

他们是因为上天自己的失误,而先天残疾的孩子。他们因为下肢残、侏儒、皮肤病、脸上覆盖性红斑、视听障碍、发音不请等生理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督促我们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们该把在空虚和抱怨中虚掷的时间,分给他们一些。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对穷人的态度即可;我认为,从一个社会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灵魂的空间,提供维护生命尊严的条件。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明白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

接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系统应用的过程。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关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幼时被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收养,长到12岁时分别被领养、寄养、资助继续求学等。而其余的,就暂时滞留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一年前,他们的老师辞职。他们就过着这种生活:白天吃饭、看电视、作卫生,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开始同样的循环。这只是让单调的生活,以相同的模式复制到不同的日子里而已。被遗弃的日子里,福利院为他们提供了细数生命尊严的空间。在成长的过程中,封闭式的管教本身就意味着排斥与压抑。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漠视。

第五:对专业技能与价值的认识

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以社工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问题。那时侯我们理解到社会工作传递给人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第四,关于专业价值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价值是灵魂,技能是主导 在专业技能不足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威力——它是一个“缓冲坡”。面对他们突发的情绪转变、不愿对我们说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时,当他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在合理的方案拿出来以前,我们给予的是毫不迟疑的付出真诚的爱、无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这样问题不会恶化,许多小问题会在这个过程中化解。然而,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专业技能。

社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重于技能。只重技能而轻专业价值观的形成,显然是舍本逐末、事倍功没;只重价值而忽略技能,只能伤了“爱心”又无功而返。我们应该让 “关爱的心”成为一种本能,本能意味着瞬间作出真实的反映,它省去了在不同态度之间反复权衡的徘徊。这不只是道德需要、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价值和技能相融的便捷途径。

(三)案主的问题

在十周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身体的缺陷、社会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院方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是:懒惰、没有上进心、自私、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关心人等等。这些为一个成人定性的词语,却用在孩子身上。环境在不能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爱、自由和关怀的情况下,丝毫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苛刻要求。的确,他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和对外界的防备心理,这造成他们不会交往、不会关心他人。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很少受到来自道德、宽容、励志等方面的关怀和教育;这是他们在自我照顾过程中被迫形成的一种求生本能。

有一个女孩樱:清瘦、娇小、总是面含微笑。每次,她会指着我们身上蚊虫叮咬处、结疤的伤口等温柔地比划一番;走路时,她喜欢拽着我的手贴着我走;我们坐下来时,她就站在身后给我们辫上各种可爱的发辫,然后幸福地笑。只是,去了几周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她说一句话。

一天,在她们宿舍玩了好久之后,我对她说:“你给我辫辫子好吗”

她重重点头,然后要往我身后走,我拉住了她:“不要点头,告诉姐姐,说‘好’好吗?”

她迟疑地张了一下嘴,还是羞涩的点头。

“不能说‘好’吗?”我假装生气地嗔怪她。

“好——”那个字拉了好长的音,声音如被卡了的磁带一样,时高时低地在空中打颤。她不喜欢在生人面前说话,是因为声带的缺陷。后来她还是怯生生到不敢开口,经过几次强化训练,我们可以顺畅地开玩笑。经过了解,他们中另外两个孩子,也是因为相同原因不爱说话。显性的自卑,是不想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隐性的自卑,来源于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正常孩子该有的一切。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2:对外界的向往与缺乏“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

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沿着自己的纹路延伸。因为青少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决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天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从他们为难的神色中,我知道这是事实。他们的理由是,院里领导不让他们瞎想,想也没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 种体会吗?”“没有。”“看过雨吗?”“没有。”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下雨更加不允许在外面。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

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们放出去,又能干什么呢?我们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胆设想,下一周去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答案,这是作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美丽的,比如唱歌、画画、学古筝、厨师等。更主要的是,许多人有这方面的天赋。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至少让他们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人。

3:“半隔离”状态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处于“心理无依”的状态。

他们每人都有用作业本自制的通讯录,上面有:姓名、地址、电话三栏。我们要逐一填写。他们会说出一些陌生的名字,问我们是否认识,那些都是曾经去看望过他们的大学生。难为他们还那么“念念不忘”。女孩小昕,经常让我们带信给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还会送漂亮地风铃给她(他们一个月只有10元零花钱,这些钱要用来没生活用品,买一件新衣服意味着省吃俭用几个月,那个风铃是别人送她的)。后来我们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XX姐姐啊,怎么每次都问她啊?”她说:“是啊,因为我写了好多信,只有XX姐姐给我回信了。” 只要有电话响起,教室里就会出活跃起来。离电话最近的人跑慢一点,大家就高呼:“XX,快,快啊!谁的电话?”电话接通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保持安静,是谁的电话,谁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幸福接听。谈话的内容大家共享的,原来他们的快乐来地那么简单!

(四)开展残疾少年社会工作的构想

目前,我们的社会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宽容去接纳残疾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从某种程度上隐含着排斥——似乎他们生来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参与创造和分享 “正常社会”的一分子。他们也在“我是残疾人”的自我认知下,躲避着外面的世界。这种成长环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会使之支离破碎,个人的才智也会在废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内根除社会偏见是不可能的。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他们正视自己“身体残疾”的事实、树立“意志不残”的信念,以客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异样的目光、适应环境。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同时,要想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1.童话——安置心灵之家的“宅基”

小时侯,童话的缺席是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它扼杀了孩子没有负担的期望,也关闭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一己的思维来创造世界的窗口,那样的童年往往残疾。以后的补偿最多是借尸还魂式的徒劳,终不得精髓。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回忆自己听过的童话故事。我们也挑合适的童话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

2.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分工明确地一帮一或一帮几——小屋的基本“架构” 生活在公共环境中,心灵的的慰藉就缺少私有源泉;人们通过某种拥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孩子独有的私有财产。我们根据文化程度,把他们分成3个小组,每周五、六、日,分别去三个人,一人负责一个小组,为他们上课、解答问题等。当其中个体有问题时,我们就进行单独谈话。我们经常问他们一些漂亮饰物和照片的来历,他们就自豪地介绍照片中的自己,幸福地回忆与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经历。爽朗的笑声溶解为灿烂面孔的旁白,那种神态驰骋球场的体育健儿拿着奖杯奔向球迷。这时他们会感到有人是专门为他们而去的。

3.赞美和鼓励——进入小屋的“门”

如果说可爱的赞美字眼对一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那么在一个人的人生之始尤为重要。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漂亮发辫、条理清晰的作文、敏捷的思维等进行赞美,以此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当我们要求他们写日记、保持安静、不打架时往往以奖励为借口,每每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每次许诺之后,我们都在同学中收集适合的衣物带过去。

4.以宽容和教育做保证的自由犯错的空间——小屋的“床” 成长意味着犯错,成长渴求着自由与宽容。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嫁接一些、舍弃一些,而不是生硬地切割。有的时候,他们会把分给小伙伴的食物拒为己有、把作业做的乱七八糟、把同伴打的哇哇大哭、其中一些人看不起那些有智力障碍的人。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很反感,可是自己在这个年龄段做错事后,还蛮横地摔门而去,而每次妈妈都会默默地做好我喜欢的饭菜等着我迷途知返啊。一个人犯一次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一次也不肯原谅他。理请自己的头绪以后,我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值的庆幸的是他们很听话。有了床之后,即使屋子没有建好也可暂作休息。

5.任意喊出需要与失望的自由——小屋的“窗”

如果说童话给了孩子们自由幻想的空间,那么我们该为小屋装上这么一扇窗——任其任意喊出自己的需要与失望。他们有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争取童话唤醒的梦想;即使我们满足不了那些要求,孩子也可以在被拒绝的空间里慢慢融入现实。

6集体的监督与安排——小屋的“公安”

自发的助人活动很难长期坚持,因为自觉性的养成,离不开初始阶段集体的监督与鼓励。我们该有这么一种集体存在,它就是保障小屋安全的“公安”。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诞生,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周末和节假日,经常有高校学生、社会慈善人士去参观,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志愿者,使志愿活动成系统、成规模,将会受益无穷。

(五)实习实录

第一:他们的在乎让我惭愧

我们的实习受到少年、院领导的热情接待和真诚配合。刚去的时候,康复区宛若一张被定格的照片:房屋、假山、路边的行道木,溶为一体似地一动不动。干净的庭院内无人走动,走道两边的长椅上零零散散地坐着一些人——他们都保持着固定的姿势:翘腿的、低头的、打瞌睡等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我们刚一进门,他们立即都站起来,同时几乎把眼睛和嘴张到最大,表现出喜出望外的神态。然后纷纷跑开了——不是跑向我们,而是边跑边向屋里没有出来的人大喊,然后一起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们。

我们主动走上前和他们聊天、发书、作游戏,气氛很快活跃起来了。他们送了我们一串串漂亮的纸鹤和纸心。走的时候,我把东西放在所长的办公室里,忘记拿出来了。我很为难地对小鱼(一个15岁的女孩,坐在人群中她可以瞬间抓住人们的视线。沉默淤积的忧郁气质,丝毫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宁静与自信;清秀的脸始终舒展着浅笑,真诚而不招摇.;只是,走动的时候原本平整的路变地不平了)说:“这样好吧,一会你帮我把东西拿出来,下次来我再带回去好吗?”

同伴也应和着说:“算了,算了,下次再说吧,我们还要赶时间。”

小鱼说:“不能算的,不能算的。”说话时会笑的眼睛在声音沉寂的一刹那归于忧郁,深邃的眸子在我和同伴之间游移。她舒展的眉头始终漾着的笑意,也被紧张俘虏了。

似乎如果我们不回去拿的话,她就会哭。一直不喜欢说话的女孩樱,一直摇着我的手,并且目光扫向一个工作人员(办公室钥匙在她那),然后再定定地盯着我。后来她陪我要来钥匙的时候,围着我们的几个少年,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笑容。实习要结束的时候,我和同伴在他们中一部分人中作了一个小实验。即让他们写下自己最舍不得的六个人,在一一删除之后留下一个人。我们想通过这种方法,粗略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以及他们现在的渴望。结果,出现每条纸上都写着伙伴的名字,其中三张纸上有我和同伴的名字。后来那些纸被我带回来了。其实,我们有什么资格 出现在那些纸上呢?我们是去实习的,我们做的也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啊!

面对他们的信任与期盼,我感觉自己必须给他们某种保证,那种实质性的,同时又对自己的能力心存怀疑。回来的时候,心情很沉重。害怕他们靠着我们,我们转身离开他们跌倒在地的伤痛,害怕我们没有能力教会他们如何自立。二,错误地为他们定位“遭冷遇”

他们比我们文化程度停留在小学阶段,并且普遍比我们小,更加由于对“人生发展的阶段”了解欠缺,我们就下意识里把他们定位为脆弱的“儿童”。首次去的时候,我专门买了一本《幼儿折纸》在宿舍里学折纸技术;同伴专门补习了童话,试图用“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之进行熏陶,企图用“小二郎”对之进行感染,从而拉近距离。而那天,他们的折纸技术令我乖乖地当起了小学生;我们的故事却令他们乏味,他们甚至没有表现出最起码的好奇——鼓励我们把故事讲下去。

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哈欠连连,问到他们是否故事,他们只是不置可否地笑。显然,他们还不习惯撒谎。更有甚者,他们干脆以点头、摇头回答我们的问话,也许他们以为我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了。

接下来的几次实习,我们就接受了来自他们的各种挑战。除了几个爱说话的之外,其他孩子不喜欢用言语表达感情,而后来爱说话的孩子也总是若有所思地点头、摇头、或者上课的时候睡觉、打闹。后来他们干脆用哑语进行交流。后来,看到他们谈论偶像剧的投入、唱流行歌曲的认真;看到小姑娘在高校某男生走后,冒雨跑到大门口傻傻站立的表情;看到小男孩与“外来小女孩”(福利院有老人公寓,这些小孩一般是老人们的孙辈,周末的时候来看望他们)搭讪时的调皮;听到午饭后,小女孩在宿舍里打着、闹着、叫喊着“XX是XX的”,当然,说的是我们都知道的名字。我们明白了自己犯了多么可笑的错误——他们是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而不是儿童!于是,我们开始毫不避讳地聊偶像剧,讲校园里的事。

如果下肢不残的话,小昕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在意识到自己漂亮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残疾,这令早熟的她极其敏感切且有一种破坏倾向。一次,某公司的人给他们带了好多食物,每人还有几枝康乃馨,几个小孩接过之后就把它们丢在一边。而小昕则把花瓣一个一个撕下来,一枝接一枝。我把其余的几枝也拿给她,后来她笑着撕完了。当我问到她以后想干什么的时候,她一副无所谓的神态对我说:“嫁人呗!”

课外时间,我们让他们带我们逛整个福利院、陪他们打篮球、在他们宿舍瞎侃等等。我们努力以这种方式营造一种大家庭的氛围,让他们在相互了解与沟通中学会交往、学会生活。第三:不只是震撼

1:病痛的时候我想到了死

小羊是一个很懂事,甚至有一点早熟地孩子,她患有严重的皮肤病,粗短的直发丝毫掩盖不了头顶的疮疤,大片的红点点从脸脸一直覆盖到后背,许多红点上隐约有白色的脓包。一次某高校的学生看她们的时候,她一首歌唱过之后教室里有短暂的沉静,那是在咀嚼伤悲、是在酝酿眼泪。后来,在一个同学在带动下,我们欢呼雀跃地笑了,泪水才没有流出。

一天,我们看见她闷闷不乐,在我们再三地询问下她流下了委屈的眼泪。原因是她怕疼,她的皮肤病要用激光治疗。她说:“每次我一进去他们就按住我,我就哭,我怕啊!”

那时我们静静地听她说,边安慰边为她擦眼泪。后来她说自己曾经都想过死,因为生活没有意思。女孩!一个外表“丑陋”而歌声甜美的女孩,想到了死!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在闲谈的时候也会去揭她的“伤疤”。“你脸上的伤是什么时候长的?”

“是因为小的时候,父母把我扔进一个比较脏的地方”语气平静地像是在讲述别人的事。

“哦,”我们准备给她一个发泄怨气的机会然后心理疏导“那你是不是很怨他们啊?”

“开始的时候是的,”说着她把头转向一边,“不过现在我想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苦衷。”

听完这句话,准备好的话一句都说不出。从她的眼神和语气里我知道,她的话像外交辞令而不是肺腑之言。一个14岁的女孩凭什么承担这样的责任——

第二篇: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

十周感谈

——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

中文摘要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要想让残疾少年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

关键字:偏差行为 社会连结理论 自我认知

(一)实习情况综述

XX年3月5日至5月21 日,我们一行九人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区开展了为期十周,每周五、六、日分别由一个小组负责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选择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在这里作义工,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另外,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即那里十位年龄在13——18岁不等,文化水平在小学三五年级之间的残障少年,无人授课、无处求学;同时,他们在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注:除了这些智力正常的残疾少年,康复区还有成年人和弱智青少年,鉴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局限,我们和他们只作简单的交流,未建立专业关系。)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总体实习计划:先联系我校附小彭英校长,动员小学生捐课本、习题集、工具书、课外读物等一百余本。然后,以作义务老师的方式,,与他们顺利地建立专业关系。工作方法上,以小组活动与个案工作结合、辅导与管理相配合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使青少年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在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即他们自觉、自动和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实习的意义

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实习”解决问题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体现的是“实习”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认同方面:

与案主的正式接触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实质区别,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一般助人活动的随意性,决定了它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前后相继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它是一种插入式的人文关怀。对于“义工”来说,志愿活动疏导了自己助人的意愿,满足自己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需要。对于受助者来说,他们享受了一种探望式的关怀。活动结束之后,便各自回到原有的生存状态中,对改变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本质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组织性、系统性和彻底性相统一。如果说“志愿活动”是可以随便排列的卡通画面,那么“社会工作”就是设计动画片;如果“义工”过年的时候送给小白兔成筐萝卜,“社工”既要送给他们萝卜籽,还要教会他们种萝卜的技术;如果说“志愿活动”传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信号,表达了社会接纳他们的至诚意愿,那么,“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把这种美好的意愿落到实处。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要为案主的未来长久的幸福负责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意味着在付出的同时寻求接纳,在相互接纳中承担责任。它“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和对案主生存状态的神入,从一开始就决定社会工作没有轻松和真正的开心可言——在案主的问题解决以前。

第二,对自己的再认识: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开始由“社会人”转变为 “社会工作者”。在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同时,坚定了作社会工作的信念。

他们是因为上天自己的失误,而先天残疾的孩子。他们因为下肢残、侏儒、皮肤病、脸上覆盖性红斑、视听障碍、发音不请等生理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督促我们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们该把在空虚和抱怨中虚掷的时间,分给他们一些。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对穷人的态度即可;我认为,从一个社会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灵魂的空间,提供维护生命尊严的条件。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明白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

接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系统应用的过程。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关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幼时被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收养,长到12岁时分别被领养、寄养、资助继续求学等。而其余的,就暂时滞留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一年前,他们的老师辞职。他们就过着这种生活:白天吃饭、看电视、作卫生,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开始同样的循环。这只是让单调的生活,以相同的模式复制到不同的日子里而已。

被遗弃的日子里,福利院为他们提供了细数生命尊严的空间。在成长的过程中,封闭式的管教本身就意味着排斥与压抑。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漠视。

第五:对专业技能与价值的认识

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以社工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问题。那时侯我们理解到社会工作传递给人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第四,关于专业价值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价值是灵魂,技能是主导

在专业技能不足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威力——它是一个“缓冲坡”。面对他们突发的情绪转变、不愿对我们说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时,当他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在合理的方案拿出来以前,我们给予的是毫不迟疑的付出真诚的爱、无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这样问题不会恶化,许多小问题会在这个过程中化解。然而,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专业技能。

社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重于技能。只重技能而轻专业价值观的形成,显然是舍本逐末、事倍功没;只重价值而忽略技能,只能伤了“爱心”又无功而返。我们应该让 “关爱的心”成为一种本能,本能意味着瞬间作出真实的反映,它省去了在不同态度之间反复权衡的徘徊。这不只是道德需要、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价值和技能相融的便捷途径。

(三)案主的问题

在十周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身体的缺陷、社会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院方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是:懒惰、没有上进心、自私、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关心人等等。这些为一个成人定性的词语,却用在孩子身上。环境在不能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爱、自由和关怀的情况下,丝毫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苛刻要求。的确,他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和对外界的防备心理,这造成他们不会交往、不会关心他人。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很少受到来自道德、宽容、励志等方面的关怀和教育;这是他们在自我照顾过程中被迫形成的一种求生本能。

有一个女孩樱:清瘦、娇小、总是面含微笑。每次,她会指着我们身上蚊虫叮咬处、结疤的伤口等温柔地比划一番;走路时,她喜欢拽着我的手贴着我走;我们坐下来时,她就站在身后给我们辫上各种可爱的发辫,然后幸福地笑。只是,去了几周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她说一句话。

一天,在她们宿舍玩了好久之后,我对她说:“你给我辫辫子好吗”

她重重点头,然后要往我身后走,我拉住了她:“不要点头,告诉姐姐,说‘好’好吗?”

她迟疑地张了一下嘴,还是羞涩的点头。

“不能说‘好’吗?”我假装生气地嗔怪她。

“好——”那个字拉了好长的音,声音如被卡了的磁带一样,时高时低地在空中打颤。她不喜欢在生人面前说话,是因为声带的缺陷。后来她还是怯生生到不敢开口,经过几次强化训练,我们可以顺畅地开玩笑。经过了解,他们中另外两个孩子,也是因为相同原因不爱说话。显性的自卑,是不想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隐性的自卑,来源于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正常孩子该有的一切。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2:对外界的向往与缺乏“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

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沿着自己的纹路延伸。因为青少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决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天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从他们为难的神色中,我知道这是事实。他们的理由是,院里领导不让他们瞎想,想也没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 种体会吗?”“没有。”“看过雨吗?”“没有。”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下雨更加不允许在外面。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

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们放出去,又能干什么呢?我们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胆设想,下一周去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答案,这是作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美丽的,比如唱歌、画画、学古筝、厨师等。更主要的是,许多人有这方面的天赋。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至少让他们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人。

3:“半隔离”状态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处于“心理无依”的状态。

他们每人都有用作业本自制的通讯录,上面有:姓名、地址、电话三栏。我们要逐一填写。他们会说出一些陌生的名字,问我们是否认识,那些都是曾经去看望过他们的大学生。难为他们还那么“念念不忘”。女孩小昕,经常让我们带信给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还会送漂亮地风铃给她(他们一个月只有10元零花钱,这些钱要用来没生活用品,买一件新衣服意味着省吃俭用几个月,那个风铃是别人送她的)。后来我们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XX姐姐啊,怎么每次都问她啊?”她说:“是啊,因为我写了好多信,只有XX姐姐给我回信了。”

只要有电话响起,教室里就会出活跃起来。离电话最近的人跑慢一点,大家就高呼:“XX,快,快啊!谁的电话?”电话接通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保持安静,是谁的电话,谁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幸福接听。谈话的内容大家共享的,原来他们的快乐来地那么简单!

(四)开展残疾少年社会工作的构想

目前,我们的社会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宽容去接纳残疾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从某种程度上隐含着排斥——似乎他们生来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参与创造和分享 “正常社会”的一分子。他们也在“我是残疾人”的自我认知下,躲避着外面的世界。这种成长环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会使之支离破碎,个人的才智也会在废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内根除社会偏见是不可能的。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他们正视自己“身体残疾”的事实、树立“意志不残”的信念,以客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异样的目光、适应环境。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同时,要想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

1.童话——安置心灵之家的“宅基”

小时侯,童话的缺席是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它扼杀了孩子没有负担的期望,也关闭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一己的思维来创造世界的窗口,那样的童年往往残疾。以后的补偿最多是借尸还魂式的徒劳,终不得精髓。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回忆自己听过的童话故事。我们也挑合适的童话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

2.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分工明确地一帮一或一帮几——小屋的基本“架构”

生活在公共环境中,心灵的的慰藉就缺少私有源泉;人们通过某种拥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孩子独有的私有财产。我们根据文化程度,把他们分成3个小组,每周五、六、日,分别去三个人,一人负责一个小组,为他们上课、解答问题等。当其中个体有问题时,我们就进行单独谈话。我们经常问他们一些漂亮饰物和照片的来历,他们就自豪地介绍照片中的自己,幸福地回忆与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经历。爽朗的笑声溶解为灿烂面孔的旁白,那种神态驰骋球场的体育健儿拿着奖杯奔向球迷。这时他们会感到有人是专门为他们而去的。

3.赞美和鼓励——进入小屋的“门”

如果说可爱的赞美字眼对一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那么在一个人的人生之始尤为重要。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漂亮发辫、条理清晰的作文、敏捷的思维等进行赞美,以此 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当我们要求他们写日记、保持安静、不打架时往往以奖励为借口,每每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每次许诺之后,我们都在同学中收集适合的衣物带过去。

4.以宽容和教育做保证的自由犯错的空间——小屋的“床”

成长意味着犯错,成长渴求着自由与宽容。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嫁接一些、舍弃一些,而不是生硬地切割。有的时候,他们会把分给小伙伴的食物拒为己有、把作业做的乱七八糟、把同伴打的哇哇大哭、其中一些人看不起那些有智力障碍的人。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很反感,可是自己在这个年龄段做错事后,还蛮横地摔门而去,而每次妈妈都会默默地做好我喜欢的饭菜等着我迷途知返啊。一个人犯一次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一次也不肯原谅他。理请自己的头绪以后,我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值的庆幸的是他们很听话。有了床之后,即使屋子没有建好也可暂作休息。

5.任意喊出需要与失望的自由——小屋的“窗”

如果说童话给了孩子们自由幻想的空间,那么我们该为小屋装上这么一扇窗——任其任意喊出自己的需要与失望。他们有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争取童话唤醒的梦想;即使我们满足不了那些要求,孩子也可以在被拒绝的空间里慢慢融入现实。

6集体的监督与安排——小屋的“公安”

自发的助人活动很难长期坚持,因为自觉性的养成,离不开初始阶段集体的监督与鼓励。我们该有这么一种集体存在,它就是保障小屋安全的“公安”。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诞生,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周末和节假日,经常有高校学生、社会慈善人士去参观,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志愿者,使志愿活动成系统、成规模,将会受益无穷。

(五)实习实录

第一:他们的在乎让我惭愧

我们的实习受到少年、院领导的热情接待和真诚配合。刚去的时候,康复区宛若一张被定格的照片:房屋、假山、路边的行道木,溶为一体似地一动不动。干净的庭院内无人走动,走道两边的长椅上零零散散地坐着一些人——他们都保持着固定的姿势:翘腿的、低头的、打瞌睡等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我们刚一进门,他们立即都站起来,同时几乎把眼睛和嘴张到最大,表现出喜出望外的神态。然后纷纷跑开了——不是跑向我们,而是边跑边向屋里没有出来的人大喊,然后一起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们。

我们主动走上前和他们聊天、发书、作游戏,气氛很快活跃起来了。他们送了我们一串串漂亮的纸鹤和纸心。走的时候,我把东西放在所长的办公室里,忘记拿出来了。我很为难地对小鱼(一个15岁的女孩,坐在人群中她可以瞬间抓住人们的视线。沉默淤积的忧郁气质,丝毫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宁静与自信;清秀的脸始终舒展着浅笑,真诚而不招摇.;只是,走动的时候原本平整的路变地不平了)说:“这样好吧,一会你帮我把东西拿出来,下次来我再带回去好吗?”

同伴也应和着说:“算了,算了,下次再说吧,我们还要赶时间。”

小鱼说:“不能算的,不能算的。”说话时会笑的眼睛在声音沉寂的一刹那归于忧郁,深邃的眸子在我和同伴之间游移。她舒展的眉头始终漾着的笑意,也被紧张俘虏了。

似乎如果我们不回去拿的话,她就会哭。一直不喜欢说话的女孩樱,一直摇着我的手,并且目光扫向一个工作人员(办公室钥匙在她那),然后再定定地盯着我。后来她陪我要来钥匙的时候,围着我们的几个少年,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笑容。

实习要结束的时候,我和同伴在他们中一部分人中作了一个小实验。即让他们写下自己最舍不得的六个人,在一一删除之后留下一个人。我们想通过这种方法,粗略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以及他们现在的渴望。结果,出现每条纸上都写着伙伴的名字,其中三张纸上有我和同伴的名字。后来那些纸被我带回来了。其实,我们有什么资格 出现在那些纸上呢?我们是去实习的,我们做的也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啊!

面对他们的信任与期盼,我感觉自己必须给他们某种保证,那种实质性的,同时又对自己的能力心存怀疑。回来的时候,心情很沉重。害怕他们靠着我们,我们转身离开他们跌倒在地的伤痛,害怕我们没有能力教会他们如何自立。

二,错误地为他们定位“遭冷遇”

他们比我们文化程度停留在小学阶段,并且普遍比我们小,更加由于对“人生发展的阶段”了解欠缺,我们就下意识里把他们定位为脆弱的“儿童”。

首次去的时候,我专门买了一本《幼儿折纸》在宿舍里学折纸技术;同伴专门补习了童话,试图用“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之进行熏陶,企图用“小二郎”对之进行感染,从而拉近距离。而那天,他们的折纸技术令我乖乖地当起了小学生;我们的故事却令他们乏味,他们甚至没有表现出最起码的好奇——鼓励我们把故事讲下去。

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哈欠连连,问到他们是否故事,他们只是不置可否地笑。显然,他们还不习惯撒谎。更有甚者,他们干脆以点头、摇头回答我们的问话,也许他们以为我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了。

接下来的几次实习,我们就接受了来自他们的各种挑战。除了几个爱说话的之外,其他孩子不喜欢用言语表达感情,而后来爱说话的孩子也总是若有所思地点头、摇头、或者上课的时候睡觉、打闹。后来他们干脆用哑语进行交流。

后来,看到他们谈论偶像剧的投入、唱流行歌曲的认真;看到小姑娘在高校某男生走后,冒雨跑到大门口傻傻站立的表情;看到小男孩与“外来小女孩”(福利院有老人公寓,这些小孩一般是老人们的孙辈,周末的时候来看望他们)搭讪时的调皮;听到午饭后,小女孩在宿舍里打着、闹着、叫喊着“XX是XX的”,当然,说的是我们都知道的名字。我们明白了自己犯了多么可笑的错误——他们是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而不是儿童!于是,我们开始毫不避讳地聊偶像剧,讲校园里的事。

如果下肢不残的话,小昕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在意识到自己漂亮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残疾,这令早熟的她极其敏感切且有一种破坏倾向。一次,某公司的人给他们带了好多食物,每人还有几枝康乃馨,几个小孩接过之后就把它们丢在一边。而小昕则把花瓣一个一个撕下来,一枝接一枝。我把其余的几枝也拿给她,后来她笑着撕完了。当我问到她以后想干什么的时候,她一副无所谓的神态对我说:“嫁人呗!”

课外时间,我们让他们带我们逛整个福利院、陪他们打篮球、在他们宿舍瞎侃等等。我们努力以这种方式营造一种大家庭的氛围,让他们在相互了解与沟通中学会交往、学会生活。

第三:不只是震撼

1:病痛的时候我想到了死

小羊是一个很懂事,甚至有一点早熟地孩子,她患有严重的皮肤病,粗短的直发丝毫掩盖不了头顶的疮疤,大片的红点点从脸脸一直覆盖到后背,许多红点上隐约有白色的脓包。

一次某高校的学生看她们的时候,她一首歌唱过之后教室里有短暂的沉静,那是在咀嚼伤悲、是在酝酿眼泪。后来,在一个同学在带动下,我们欢呼雀跃地笑了,泪水才没有流出。

一天,我们看见她闷闷不乐,在我们再三地询问下她流下了委屈的眼泪。原因是她怕疼,她的皮肤病要用激光治疗。她说:“每次我一进去他们就按住我,我就哭,我怕啊!”

那时我们静静地听她说,边安慰边为她擦眼泪。后来她说自己曾经都想过死,因为生活没有意思。女孩!一个外表“丑陋”而歌声甜美的女孩,想到了死!

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在闲谈的时候也会去揭她的“伤疤”。

“你脸上的伤是什么时候长的?”

“是因为小的时候,父母把我扔进一个比较脏的地方”语气平静地像是在讲述别人的事。

“哦,”我们准备给她一个发泄怨气的机会然后心理疏导“那你是不是很怨他们啊?”

“开始的时候是的,”说着她把头转向一边,“不过现在我想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苦衷。”

听完这句话,准备好的话一句都说不出。从她的眼神和语气里我知道,她的话像外交辞令而不是肺腑之言。一个14岁的女孩凭什么承担这样的责任——要合理化社会的不公平待遇,要给父母这样的宽容?实质上这种宽容是一种更深层的自我压抑,那是多少次疑问、多少次期盼、多少次无奈之后而无奈地自我解脱呢?许多时候最难过的是,明明白白地掌握了一种理论,可是用在自己身上又接受不了,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这种尴尬。

2,我省下肉来喂猫

男孩小苏——一个养猫的男孩。开始去的时候,他也把我们看成参观的人了,非常不配合。每次都是把他硬拖到课堂上,后来他明白我们工作性质后,还经常介绍书让我们带回去看,比如漫画版水浒传、黑色幽默、科幻故事等;天热的时候,他一边拿着我的水杯找有水的热水壶,一边说“灌满了,路上喝。”;更有甚者,他还送小猫给我们。那是幸福的猫——一只母猫和四只小猫的毛永远都是干净整齐。而且,小苏还把自己伙食里的肉挑出来喂猫;门口一直挂着小干鱼,小苏说那是托别人买的(他们每个月可是只有10块钱的生活费啊,一日三餐免费)。当然我们没有要,我们还是不自信自己可以养活一只小猫。实习结束那天,我们看见一群人围着一只受伤的鸟,才发现另外一个秘密:老猫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抓到鸟,其他人说它玩了一会就把它吃掉,S没有否认。我想那只被众人围着的鸟应该不会被吃掉吧!

现在还记得结束实习那天,照合影的时候同伴拉着他说:“小苏,过来!我们合一张,你是我的最爱啊!”想一想两个大男生这样暧昧都感觉好笑。小苏是儿童福利院里下肢手术做的最成功的一个,曾经他的右腿几乎整个拖在地上,如今只有一点点跛;他每天看报、喜欢篮球、羽毛球、院里还给他报名参加了湖北省残疾人运动会。曾有过多次机会出去上学,比如修理摩托、学习按摩等都遭拒绝,理由是不喜欢(这可是别人争取都很难争取到的),学电脑的机会自己不争取,理由是文化知识不够,学也没有用。他是一个很有主见也很有潜力的男孩,我们要他保证不再轻易放弃出去的机会,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来。

3,我讨厌他们打乱了课堂

小鱼是一个上劲的女孩,尽管她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但是她确切地知道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一个周六我们正上课的时候,某高校的学生前来参观,我们就动员他们去和大学生玩,许多人都矜持地坐着不动。当我宣布下课的时候,一直温顺的小鱼居然憋红了脸重重地收拾文具,然后悻悻地走开。原因是下午两点,她和老人公寓的老爷爷(院方帮忙联系的)约好了去练书法,下午不能上课了,而那些不速之客又打乱了上午的学习安排。

小鱼还经常去老年大学那边练电子琴,刚学两个星期,书法已经相当不错了。后来她主动申请外出上学,现在在武汉某电脑外语学校上学,该校已免费接受多位残疾人。走之前她给我看《圣经故事》,封面写着“何XX送给XX钊,X年X月X日”;下面还有图画——一把刀、一个箭头指向一条鱼、一个新日期。她说那是别人送给小钊的,小钊去那个电脑学校上学,就转送给她了。小钊是刀,她是鱼,她还说她看完的时候也会送给其他人的。

4,被辞以后,拒领工资

每次开饭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一袭白衣、五官端庄、20岁左右的女孩为他们打饭。我一直以为她是工作人员,后来才知道她是从那个电脑学校学成回来的。她向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件事。一次她去一家饭店应聘,因为没有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她得到了那份工作。可第二天老板把她辞了,说:“这样的人,我不能要!”然后让会计给她一天的工资。她拒绝了那一天的工资,因为老板伤害了她的自尊。我们一直不知道她的缺点在哪,后来她去洗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她没有左手,但是看她为孩子们打饭时的娴熟与麻利,我们相信她完全可以胜任那份工作,然而老板在乎的不是这个。

注:每次有人来的时候,小鱼和小苏都是大家的重点关心对象。某部队女兵集体认“小鱼”作妹妹,即节假日接她过去;小苏是院里重点培养对象。因此他们就比较优秀。

(六)实习的不足之处和建议

初次实习时,工作安排上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四点:

1,价值观的影响远大于专业技能的应用,理论知识的缺乏使我们的工作先天不足

2,朋友间的关怀大于专业关系的作用,3,“随机应变”式的介入取代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工作安排。

4,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反映、解决

实习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一套完整有序、有切实可行的运行模式。从实质上说,我们的实习是时间较长的志愿活动,而没有表现出专业助人活动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常识性的试行:建立校方和实习单位的简单联系,与负责人建立良好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2老师、同学、实习单位之间要有定期的交流。

3实习时小组要制定工作的明确目标和粗计划,并定期作简单地评估。-

4教学中多涉及关于特殊群体的知识,比如残疾人、爱滋病人、吸毒者等。

第三篇:郑州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

专业实习报告

201016410张春阳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我们的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实际操作等能力。感谢学院领导给予我们一个学习的机会,抱着感恩的心,凝聚所有组员的辛勤努力,不仅仅为了得到 老师和领导的肯定,更多的是我们思想的熏陶,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我们了解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方面关于社会救助方面的一些实际的问题,针对郑州市社会福利院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报告形式,结合理论与实际,通过组员之间的认真讨论,做出此报告。

3012年1月7日下午,汤老师和刘老师主持召开了这次实习的动员大会,会上确定了我们实习的时间、地点、计划、流程、目的、任务,明确了小组分工、负责人、带队老师,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确定了实习地点是郑州市社会福利院之后,组里便分工搜集资料,包括对郑州市社会福利院的地理位置、发展状况、管理范围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以及对残疾人救助的内容、特点、实施等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我们组根据我们需要调查的问题,拟定了两个问题,便于对社会福利院领导进行访问。

去之前,我们了解到,郑州市社会福利院是由郑州市人民政府兴建的一所综合性福利事业单位,位于郑州市中原区电厂北路一号,始建于1948年,规格为副县级,隶属于郑州市民政局。全院占地面积

共62亩,内设一室六科:即办公室、收养管理科、医疗康复科、生活护理科、财务科、总务科、社工科。

郑州社会福利院目前共收养郑州市辖区内“三无”人员338人,其中老人105人,儿童64人,中青年残疾人169人。在党的民政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我们坚持以“全心全意为孤老残幼人员服务”为办院宗旨,以“爱心、耐心、细心”的“三心标准”为服务理念,同时大力加强硬件基础建设,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院内生活环境和服务设施逐年改善。如今,收养人员居室内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电扇,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

随着郑州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城市框架迅速拉大,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更好的改善“三无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郑州市社会福利院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改扩建项目顺利启动。总建筑面积50758.82平方米,设计1200张床位,其中用于收养‘三无人员’的床位700张,用于面向社会中低收入群体养老服务的老年养护床位500张,另有行政办公楼和后勤服务楼等。建成后的郑州市社会福利院将是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科学、服务一流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能够基本满足郑州市“三无人员”生活照料、护理康复、情感关怀、紧急救护等需要,同时面向郑州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并承载郑州市妇女儿童打拐安置和社工培训实践等任务。

郑州市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近年来,先后获

得首届“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一级福利机构”、“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市先进工会”等多项荣誉称号。

我们到社会福利院参观,感觉福利院的救助措施也是比较完善的,在生活方面,福利院包吃包住包穿,完全有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负担,我们去的时候他们身上穿的就是福利院刚为他们购买的新棉衣。他们每顿饭吃多少都有记录,在他们吃饭的时候,工作人员会根据记录给他们盛好饭。他们一般是两个人住一间屋子,屋里有独立卫生间和暖气,居住条件还是不错的。并且工作人员还定期给他们洗澡。在行为方面,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人,工作人员会亲自给他们穿好衣服,把饭给他们端到跟前甚至是亲自喂他们吃饭,连上厕所也是工作人员负责的。,医护人员会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对于那些比较严重的残疾人员,福利院会出钱把他们送到医院或康复机构进行专业的治疗。在教育方面,福利院会把那些聋哑儿童和智障儿童送到聋哑学校或智障学校;把那些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送到职业培训机构学一技之长,由于他们身体有某方面的缺陷,无法和正常人有同样的竞争能力,他们在外面工作后遇到什么困难还可以再回到福利院获得帮助。

这次去实习收获还是很大的,我认为国家的政策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同时我也认识到残疾人救助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补充。

1、残疾人救助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次福利院之行让我感觉到国家多残疾人救助这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收效是有的,在这里的残疾人,能够享受到比较不错的待遇,值得肯定。

2、残疾人贫困问题仍然严重。残疾人因为其身体的特殊性,在社会竞争力上明显低于健全人,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缺乏竞争力的个体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因此残疾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地位方面通常随着身体的残缺也会陷入弱势地位。

3、残疾人有融入社会的强烈愿望。通过我在福利院的咨询了解,很多残疾人都有希望在社会上工作的意向,残疾人不是一个主观想要不劳而获的群体,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有积极的人生观,希望能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变现状。

通过对福利院的残疾人咨询和交流,可以发现,目前的社会救助不论在力度还是广度上对残疾人救助的供求缺口都较大,残疾人社会救助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教育救助。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极大地影响了残疾人的社会竞争力。只有残疾人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才能弱化其身体残障的影响,因此发展残疾人教育,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是改变残疾人弱势地位的关键。

2、医疗救助。在医疗保障的制定中,较多的考虑了共性而忽视了残疾人的特殊性。所以应当a、降低残疾人医保救治“门槛费”。b、对残疾儿童实行专项救助。c、以残疾人康复需求为出发点,在医保制度内增加有关残疾人的康复项目,开展专项救助,设立专项救助金。

3就业扶助。在残疾人就业方面为有创业条件的残疾人开展残疾人创业行动,帮助他们开办小饭店、理发馆等;对于不具备创业条件的残疾人,开展残疾人便民服务点,使其可以从事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便民服务经营。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一部分残疾人自食其力,融入社会生活。

我们作为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祖国未来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我们去补充完善和发展,这次实习使我感慨良多,我要好好学习这方面的文化知识,也要积极参加这种实地实习,这样才能是我们的知识更充实,更准确。我相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明天一定更好,也相信我们一定会成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第四篇:福利院实习报告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福利院实习报告

所谓白驹过隙,所谓时光飞逝,实习的三周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快的像是一眨眼的功夫,快的甚至像是还来不及去告别,就这样离开了我们第一次真正感受工作的地方。三个星期,说长不长,毕竟这些日子真的没有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深入了解自己所在地方的背景、环境甚至发展;当然了,也说短不短,我们利用这些时间已经足够接触这个环境下的不同人群,而且我觉得我们也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时间,去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建立一份深厚的感情。我被分到了胶州张应镇的儿童福利院实习。说实话,我起初是不喜欢小孩的,或许很多人都不理解,没错,我也相信孩子的世界单纯,孩子的心灵纯净,但是在我心里觉得与这样的人群接触需要太大的耐心,我不认为自己拥有这样难得的品质。然而,慢慢的接触下来,我发现自己也可以做的很好。我完全能够融入其中,与这里的工作人员以及孩子们融洽相处。

我想借写这样的一份作业,来简单阐述一下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

1.有关福利院的环境。第一天到达目的地时,的确是被它的环境所惊讶。这里是真的绿树成荫,草木繁盛。院里的绿化环境十分优美,而且有自己打理的蔬菜大棚等等。工作人员吃的食堂中的饭菜都是出自自己之手,绝对环保无害。毫无疑问,这样的大环境一定给孩子们很好的成长平台。即使他们不像正常孩子那般灵活,但是凡事亲自动手却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接下来的那些时间,我也曾观察过孩子们这方面的表现。我暂且不说他们的努力有了多大的收获,然而他们不懈的坚持与奋斗,确实取得了让我们这些正常人都自惭形秽的结果。在院里有将近一栋楼的空间是有特殊作用的,在这里面有一些“新合家庭”,都是镇上的一些夫妻住在里面,然后负责抚养院里的孩子,进去参观的时候家里那种温馨干净的环境真的深深触动了我们这些实习生。而且,有些孩子是被放到镇上的寄养家庭生活的,有机会下户走访的时候,大家会不停感慨这艳羡我们的环境。几乎家家户户的门旁或院子里都有开的正艳的花朵。我总在想,有这样让人心旷神怡的环境,孩子们又怎么不会健康茁壮得成长呢。

2.有关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最开始的一周我在半边天项目的“祖母”科室。在这里工作的阿姨大都跟我们的父母差不多年纪,见到她们第一眼就感觉很亲切,觉得一定特别好相处。果然如我们所想,她们总是很详细、不厌其烦得回答我们的问题,平时也会跟我们聊天,非常和蔼可亲。看到她们对待孩子的认真与负责,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身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专制大家都觉得很开心也很感动,工作效率自然就高。当然了,不可能所有事情都会平坦。第二周我在“康复”科室。在这里的工作人员年纪稍轻,他们有的当妈妈不久,有的还没有结婚,在这里工作感觉挺压抑的。我所在的活动室,有两个老师五个孩子,平常大多数时间老师只是给孩子分配好任务,然后就再也不管他们,去做自己的事情。我问他们有关孩子的情况,也并不能得到很有价值的答案。如若我跟他们接触,也总是会受到很大的阻碍。这让我有很强的挫败感。第三周在“寄养科”办公室。平时都是看看资料或是帮帮大家的忙。跟工作人员接触的并不是很多。然而,他能给我的印象却是及其不错的。他们的工作较老师而言可能轻松不少,但是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认真程度却给了我很深的启发。这对于还未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意义颇深。他们身体力行,给上了很值得回味的一堂课。

3.有关福利院的孩子们。这里的孩子与我们平时见到的大不相同。全院一二百的孩子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孤儿,大部分都是脑瘫。有的智力低下,有的肢体不灵活,有的甚至意识不清。以前,我总觉得这样的孩子只能在媒体或电视剧中出现,他们离我异常遥远。然而,真正跟他们接触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这样的孩子跟我真的咫尺之遥。第一次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离得远远的,一是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恐惧陌生人的到来,一是害怕自己的某些下意识的举动会伤害到他们。所以我就选择了敬而远之的方法。后来,看到两个学姐与他们相处无障碍时,我也试着跟他们交流。由刚开始的小心翼翼甚至谨言慎行到后来的打成一片,这的确经历了一定的磨合过程。在与这样的孩子相处时,我发现,他们有很强的“专制”心理,也就是说如果我一开始跟一个孩子呆在一起意味着我只能跟他一起。不然他们会生气继而再不理你。后来可能是我们频繁得触犯他们的“禁忌”,以至于他们已然习惯了我们这些不受自己待见的行为。在我的不断努力下,我终于能与他们正常得相处下去。在这里有一个孩子非常淘气,他是最坏的孩子,总是肆无忌惮得欺负其他老实的小孩,甚至毫无顾忌得攻击我们这些实习生。然而在我眼里他是十分可爱的,我最喜欢跟他玩,以至于到后来我分到其他科室时,也总是抽时间跑去看他。当然了,他也对我很友好,总是拉着我的手,甚至连自己的老师都不要了。一旦要受惩罚时总是让我抱着,我一跟他说再见,他就大喊大叫。我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尤其是这个顽皮又十分可爱的小男孩。

关于自己的实习地点,想简述的就这么多。它必定是不完美的,却包含了我这段时间以来我看到的感受到的所有东西。关于未来,我们很多人都是迷茫的,彷徨的。甚至到现在还根本看不到一点方向。我们现在不晓得以后的生活怎样,也不知道会拥有一份怎样的工作,这份工作是不是与自己的专业对口,这份工作是否是自己所长久以来梦想得到的。实习,顾名思义,是指在实践中学习。词典中如此解释:实习就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作为大一学生,我们就有机会去实习,而且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三次这样的,到实践去学习的机会。无疑,我们是幸运的。在现如今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还有幸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情。

关于这第一次实习,我感受的或许不够深刻不够深厚,然而我用最诚实的一份态度去完成这样一份工作。这对我而言,是难得的,是值得纪念的。我期待着下一次的实习机会,我期待与新的人群去认识去接触去相处。我期待这样给自己不断锻炼的时机,去成长,去练就一套足够强的本领,面对以后的所有困难与挑战。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第五篇:社会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永康市社会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2013年7月18日---2013年8月1日 实践地点:永康市社会福利院

一、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2.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永康市社会福利院主要经营:"三无"对象托养,自费老人寄养等产品。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半个多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 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

在福利院里我接触的有各类人,福利院了的老人,孤儿,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去的第一天,我买了新鲜的葡萄和香蕉送给老人吃,但是有一点我欠考虑了,有些老人患有糖尿病,不能吃太甜的东西,所以我就把水果拿给那些孩子了。从这点小事中,我明白了做事真的要全方面考虑,要为对方切实考虑。

考虑到那些老人在福利院里很孤单,我就每天上午陪老人们聊聊天,剪剪指甲,我讲我们这一代所经历的事,而那些老人们说说他们那个年代的艰辛。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老人讲了他和他的老伴从相知相识,相爱,但最终他的老伴因病去世离他而去。他们间的点点滴滴是那么的感人,我的眼不禁模糊了。在和老人们相处的这段时间里,他们让我懂得了很多,我学习了很多。

而每天下午我是在陪伴孩子们度过的,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在他们空余的时间里我和他们玩玩游戏,听听歌,教他们一些简单的英语。虽然孩子们有时很顽皮,常常捣乱,但每每想到他们自小无父无母,却能如此坚强的走下去,也就有耐心和他们相处下去了。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我也一直遵从。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每次见到我,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姐姐”,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福利院里的人都说我这个姑娘心底真好,不怕脏不怕累。但是我最佩服的是那位医务室里的医生,当我知道她同时是副院长时,我很心里对他很不屑,心想这肯定又是靠父母的关系才坐到副院长这个位置的。但是经过经过几天她的带领和相处,我才发现我错了。她是个孤儿,从小在这个福利院长大,当她在本市的卫校完成学业后,她就立马回到福利院工作,回报福利院。我想像她这样才是真真的回报社会。当然,回到福利院工作的人也很多,他们都觉得自己生活成长的机会是福利院和社会给他们的,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回报福利院和社会。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8月1日,是我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天,今天院长同意让一些行动还较方便的老人和年龄较大的孩子们在一起,我们坐在讲笑话、玩游戏......天真的笑声弥漫整个福利院。我真希望他们能永远像现在一样快乐,真希望微笑能永远驻留在他们心间。下午就要离开了,心中很不舍,在这十几天的相处里,不管是和老人,孩子还是工作人员,我们都建立了友好的感情。

短短的暑期社会实践就这样结束了,从中我仅收获了快乐,也锻炼了能力。传扬社会关爱精神,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我用自己的努力为这次实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我们应关注孤残儿童,关心社会福利事业。让我们携起手共同关爱弱势群体。

下载十周感谈——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周感谈——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社会福利院调研报告

    XX社会福利院调研报告 引导文:社会福利院主要任务是收养市区“三无”老人,孤残儿童、弃婴,实行养、治、教并举的工作方针,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下面是小编整理......

    儿童福利院实习报告

    儿童福利院实习报告 集体性的实习结束后,我们紧接着又开始于我们个人的实习。经过我们同学的集体商讨后决定于XX年1月5日开始我们的个人实习。第一天我们广泛搜索有关资料,最......

    福利院实习报告[5篇]

    福利院实习报告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福利院实习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福......

    儿童福利院实习报告

    儿童福利院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

    关于儿童社会福利院的实践报告

    关于儿童社会福利院的实践报告关于儿童社会福利院的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X年4月29日-X年5月1日 实践地点:XX儿童福利院 一、 实践目的 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 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

    关于儿童社会福利院的实践报告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

    儿童福利院实习报告[5篇模版]

    儿童福利院实习报告3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儿童福利院实习报告3篇,仅供参考,大......

    儿童福利院暑假实习报告

    儿童福利院暑假实习报告今年暑假已经结束了,我又回到了校园,在暑假中,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到了实习中,在不断地实习中得到了更好的进步。今年暑假我实习的地方是儿童福利院,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