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实施监督的规定
【发布单位】82001
【发布文号】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9号 【发布日期】2001-03-24 【生效日期】2000-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
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实施监督的规定
(1999年11月28日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3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实施
监督的规定〉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常委会)对本级司法机关办理案件的监督,促进公正司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自治区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司法机关是指自治区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
第三条 第三条 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已经办结生效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等案件以及虽未办结但程序严重违法案件的监督,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第四条 人大常委会实施案件监督,应当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不代行审判权、检察权,不直接办案。
第五条 第五条 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司法机关办理的案件依法进行监督。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地区工作委员会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区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的规定,协助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对本地区司法机关办理的案件实施监督。
第六条 第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司法机关办理的案件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申诉、控告的,由本级人大常委会的信访工作机构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 信访条例》统一受理。符合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的案件,由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内务司法工作的专门委员会或者人大常委会授权负责内务司法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案件监督工作机构)办理。
第七条 第七条 案件监督工作机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诉和控告,根据具体情况,可按以下方式处理:
(一)交由检察机关依法实施监督,并限期报告结果;
(二)交由有关司法机关依法复查,并限期报告结果;
(三)就案件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四)提出处理建议、意见,提请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
对监督工作机构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方式,有关司法机关应当予以配合,并提供必要的材料。
第八条 第八条 对案件监督工作机构交办并要求报告结果的案件,司法机关应当在九十日内报告,但法律对办案期限另有规定的,在法定期限内报告。逾期不能报告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九条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并经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提出,司法机关未依法及时纠正的,列为人大常委会实施监督的案件:
(一)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定性处理明显不当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严重影响公正判决的;
(三)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玩忽职守,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在本行政区域内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
第十条 第十条 依照本规定参与案件监督工作的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守秘密,不得以权谋私,徇私舞弊;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对案件监督工作机构提请讨论或者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提出质询的案件,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可以按以下方式处理:
(一)听取案件办理情况的汇报,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将有关案件的质询案交由受质询机关答复;
(三)对案情重大或者违法情节特别严重的,提出议案交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对案件监督工作机构或者主任会议提出的有关案件监督的议案、报告,人大常委会会议可以按以下方式处理:
(一)听取和审议案件办理情况的报告;
(二)决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
(三)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组织的专门调查,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参加;可以调阅案卷和证据材料;可以询问有关人员。有关机关、单位、团体和个人应当提供情况及有关材料。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不执行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定;
(二)隐瞒事实真相,提供虚假材料和作虚假报告,以及隐匿、销毁、篡改有关材料和证据;
(三)干扰、阻碍案件监督工作或者袒护包庇违法人员;
(四)打击报复申诉、控告、检举人员或者其他有关人员。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违反第十四条规定的,由有关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报人大常委会备案。同级人大常委会可以依法免去或者撤销由其任命或者决定任命的人员的职务,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人员,人大常委会可依法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罢免案。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案件中,有徇私舞弊、贪赃枉法、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的,由其所在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机关应将处理结果报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人大常委会监督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工作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大常委会关于案件监督的决议、决定被认为不适当的,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上一级人大常委会予以撤销。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违反第十条规定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区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行的监督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区人大常委会对区司法机关办理案件的监督,促进司法机关秉公办案,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法律和《湖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湖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实行监督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区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以下简称司法机关)办理的案件以及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严重违法行为实行监督。
第三条 区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实行监督,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办事、集体行使职权和不直接处理具体案件的原则,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监督司法机关依法纠正错案并追究有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责任。
第四条 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和审议司法机关的报告,受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执法检查、视察、评议,上级人大常委会交办等渠道发现司法机关办理的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实行监督:
㈠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决定,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实体处理上确有错误或显失公平的;
㈡依法应予立案查处而不立案查处的,该捕而不捕的或越权办案,超期不结,超期羁押等严重违反法律程序的;
㈢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索贿受贿、刑讯逼供等严重违法的;
㈣司法机关及其负责人对错案不予纠正,或对其办案人员的严重违法行为不严肃处理,隐瞒事实真相、包庇纵容的。
第五条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负责处理区人大常委会司法个案监督的重要日常工作。
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承办有关司法个案监督的具体工作。
第六条 区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实行监督,采取以下形式:
㈠转办、交办;
㈡听取汇报;
㈢调阅案卷;
㈣委托本极司法机关调查;
㈤询问、质询;
㈥调查和特定问题调查;
㈦发出《法律监督书》;
㈧督办。
第七条 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除上级交办和领导批示的以外,原则上不直接接待来信来访,来信来访统一归口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内设信访室接待。
第八条 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区人大常委会信访接待室受理的属于本办法第四条情形之一的申诉、控告、检举,应根据情况,作如下处理:
㈠一般案件转交本级司法机关处理,有关机关应在30日内将处理结果直接答复申诉、控告、检举人,并抄报转交单位。
㈡区人大常委会信访接待室受理的案件,经审查认为存在重大疑点的,由信访接待室提出意见,报常委会分管领导审批后移送法制工作委员会处理。
㈢法制工作委员会对直接受理和信访接待室移送的案件,经审查认为存在重大疑点需要向有关司法机关调阅案卷或听取汇报的,可自行决定。在调阅审查或听取汇报后,认为案件存在明显错误,提出意见和建议,报常委会分管主任批准,向本级司法机关交办。经审查认为不需要交办的案件,由法制工作委员会作其它处理。
㈣本级司法机关对交办案件应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予以处理,并按要求限期向交办单位报告结果。
㈤对于错误明显经交办仍不能得到纠正的案件,由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提出监督意见,向主任会议报告,由主任会议处理。
第九条 主任会议对向其报告的案件,按下列方式处理:
㈠听取有关司法机关的汇报,提出意见,责成司法机关限期依法处理;
㈡交法制工作委员会或办公室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㈢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
第十条 区人大常委会对提请审议的案件,认为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或者违反法律程序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对主任会议责成处理而不处理,经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决定发出《法律监督书》。
人大常委会审议认为需要进一步核实的,可以依法组成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或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十一条 区人大常委会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调查组,或者区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进行调查时,可以请有关专家或专业人员参加。
参加调查的人员与所调查的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调查结束后,应当写出调查报告。
第十二条 区人大常委会责成本级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的重大案件除有特定期限外,司法机关必须在3个月内报告处理结果。区人大常委会对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在向本级司法机关提出意见的同时,可以向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报告。
第十三条 本级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区人大常委会应当追究其责任:
㈠拒不执行《法律监督书》的,或者对提出的监督意见或交办的案件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办理、不答复、不报告的;
㈡作虚假报告、虚假答复、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隐藏、销毁、篡改有关材料和证据的;
㈢阻碍、干扰区人大常委会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调查组或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区人大常委会信访室调查的;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㈣袒护错案责任人,对责任人不予追究的。
第十四条 区人大常委会对有本规定第十三条所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作如下处理:
㈠依照法律程序,对有关司法机关负责人提出询问、质询;
㈡责成有关司法机关负责人向人大常委会作出书面检查;
㈢责成主管部门对有关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㈣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的有关人员依法免去、撤销职务或向本级人大提出罢免案。
第十五条 被监督的司法机关对区人大常委会发出的《法律监督书》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收到《法律监督书》之日起15日内向区人大常委会提出书面意见,也可以向市人大常委会反映情况。区人大常委会在接到书面意见后的3个月内作出答复。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厦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监督规定
【发布单位】81304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6-05-31 【生效日期】1996-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厦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监督规定
(1996年5月31日福建省厦门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1996
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保证宪法、法律和法规在本市的贯彻实施,规范执法检查监督工作,遵循《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市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各级人大常委会、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行使执法检查监督权。
区人大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协助其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开展执法检查监督工作。
第三条 第三条 执法检查范围:
(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议、决定;
(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三)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
(四)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
第四条 第四条 执法检查是检查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督促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厦门海事法院及时解决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执法检查组不直接处理问题。
第五条 第五条 执法检查应有计划地进行。
执法检查计划应包括检查的内容、检查的组织、检查的时间和地点、检查的方式和要求。
第六条 第六条 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计划,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室)在每年代表大会会议后2个月内拟定,报送主任会议批准,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执法检查计划,由各专门委员会在每年代表大会会议后2个月内制定,经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协调后,报主任会议备案。
各级人大常委会及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执法检查计划,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室)通知本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厦门海事法院和下级人大常委会或镇人大。
临时需要增加执法检查项目,由主任会议确定,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七条 第七条 各级人大常委会应积极主动配合上级人大常委会及专门委员会的执法检查活动。
第八条 第八条 执法检查应成立执法检查组。
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组成员由主任会议从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确定。
专门委员会的执法检查组成员由该专门委员会成员组成。
执法检查组可以邀请各级人大代表及有关专家参加工作。
第九条 第九条 执法检查组可以采用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查询、查档、抽样调查、调阅卷宗资料及其他必要的检查方式,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实施的真实情况。
执法检查组成员履行执法检查职权时应出示检查证件。
第十条 第十条 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有义务配合执法检查工作,根据执法检查组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
任何部门和公民都应为执法检查组的工作提供真实情况和资料以及其他必要的帮助。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执法检查必须写出执法检查报告。
执法检查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所检查法律、法规实施状况的评价;
(二)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对改进执法工作和追究责任的建议;
(四)对法律、法规本身需要修改、补充、解释的建议;
(五)检查组认为必须报告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各级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执法检查报告,由同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请常委会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市人大专门委员会执法检查组的执法检查报告,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列入会议议程。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执法检查报告,由执法检查组组长向常委会全体会议汇报,并由常委会全体会议审议。
未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专门委员会的执法检查报告,可由专门委员会审议。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汇报和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时,该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应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各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由常委会办公厅(室)以书面形式交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应按要求在6个月内将改进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效果向常委会作出书面汇报。必要时,主任会议提请常委会决定列入会议议程,进行审议。
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由专门委员会以书面形式交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应按要求在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专门委员会汇报改进执法工作的措施和效果。专门委员会如对汇报不满意,可以向常委会提出议案,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
常委会审议时可以作出相应决议或发出监督意见书。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典型违法案件,主任会议可以交由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办事机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向主任会议汇报。主任会议可根据情况,要求有关机关限期处理,有关机关应及时报告处理结果。必要时,主任会议可提请常委会决定列入会议议程,进行审议。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特别重大的典型违法案件,常委会可依法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常委会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
常委会不直接处理具体案件,具体案件由法律实施主管机关或相关部门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承担责任:
(一)干扰、阻碍执法检查正常进行的;
(二)弄虚作假,不如实反映情况的;
(三)对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提出的改进措施,在规定期限内不办理或不汇报说明的;
(四)对如实反映情况者实行打击报复的;
(五)其他违反本规定的。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对有前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各级人大常委会按下列方式处理:
(一)给予通报批评;
(二)责成其向人大常委会作出书面检查;
(三)责成人民政府或其工作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厦门海事法院给予行政处分;
(四)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依法撤销职务;
(五)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依法提出罢免案;
(六)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查处。
前款所列各项可以并处。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新闻媒介应对各级人大执法检查活动及时进行宣传和报道。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可就执法检查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典型违法事件及其处理结果可以公之于众。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1996年8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四川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规定
【发布单位】821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5-04-26 【生效日期】1995-04-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规定
(1995年4月26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加强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简称执法检查),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和省、市(州)人大专门委员会可以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执法检查。
省人大常委会地区工作委员会受省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可以组织地区人大工作委员会成员和部分省人大代表对法律法规在本地区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第三条 第三条 执法检查的内容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议、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有关法规性的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
第四条 第四条 执法检查的对象是我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其它负有执法责任的单位。
执法检查应着重检查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的执法情况。
第五条 第五条 执法检查应重点围绕与本行政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来进行。
第六条 第六条 执法检查的方式可以是在本行政区域内全面进行检查,即上级人大常委会布置的执法检查,下级人大常委会普遍进行自查后,由执法检查的组织者进行抽查;也可以是执法检查的组织者直接对一些部门或地区进行抽查。
第七条 第七条 各级人大常委会和省、市(州)人大专门委员会每年都应开展执法检查,保证执法检查的质量,注重实效,并应于年初将当年要开展的执法检查列入工作计划。主任会议应对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要开展的执法检查进行统筹协调,和上级人大安排的执法检查相衔接,避免重复检查。
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变更或取消执法检查的,应当报主任会议或专门委员会决定。
第八条 第八条 执法检查前,应制定执法检查的具体计划,内容包括:
(一)执法检查的组织;
(二)执法检查的内容和对象;
(三)执法检查的时间和地点;
(四)执法检查的方式和范围;
(五)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九条 第九条 执法检查的具体计划一般应于执法检查前两个月通知被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有关的人大常委会或乡(镇)人大主席团。
第十条 第十条 执法检查应根据工作需要,本着精干、效能和便于工作的原则组织执法检查组。
执法检查组由组长一人,副组长和组员若干人组成。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成员由主任会议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确定,专门委员会执法检查组成员由专门委员会确定。执法检查组可吸收本级和上级人大代表、有关专家参加,必要时也可邀请执法机关负责人和下级人大常委会的负责人参加。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执法检查组成员在对某一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前应认真学习该法律法规,并注意收集有关执法工作的情况,研究执法中的问题,使执法检查推动法律法规的实施落到实处。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执法检查应注意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和群众,可以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和实地考察、调阅有关档案、材料等多种形式,保证执法检查取得应有的效果。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要自觉接受人大的执法检查,认真作好自查,主要负责人应按检查组的要求汇报情况,对检查工作给予配合。
执法检查组向有关单位和部门调查了解情况时,有关单位和部门应提供真实情况、回答询问。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对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执法检查组举报。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向检查组反映情况的人进行打击报复。违者,当事人或知情人可向执法检查组或执法检查的组织者反映控告,执法检查组织者应责成有关机关予以查处。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执法检查组不直接处理具体问题,但可提出意见和建议,由常委会责成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执法检查应严格依法办事。对执法检查组成员的违纪违法行为,被检查者可向执法检查组织者或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反映。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执法检查结束后,应对检查工作进行总结,写出书面执法检查报告。报告应包括对执法工作现状的估价,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改进执法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等。报告应实事求是,客观反映情况,不回避矛盾。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自行组织的执法检查报告经主任会议审议后,由主任会议提请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由执法检查组组长向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作报告。
专门委员会执法检查的报告由专门委员会审议后,报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由检查组组长向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作报告。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执法检查报告,在分组会议和全体会议审议时,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应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专门委员会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时,可要求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对执行检查报告审议后,可以提出审议意见或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对法律法规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可以依法提出询问或质询案,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受询问或质询机关向常务委员会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答复。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典型违法案件,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交由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进行调查,也可直接交有关机关办理。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将调查结果书面报告主任会议,由主任会议决定交由有关机关限期处理。有关机关应在三个月内将办理情况书面报告主任会议。必要时,主任会议可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人大常委会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违法问题,可以依法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执法检查中发现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制发的规范性文件违法的,人大常委会可责成其自行纠正或依法予以撤销。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常务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常务委员会作出的相应的决议决定、主任会议的审议意见,办事机构应及时以书面形式转有关机关办理。有关机关必须认真办理,并在三个月内将办理情况和整改措施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必要时,主任会议可提请常务委员会进行审议。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拒不接受检查、不提供真实情况或对常务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决议决定及主任会议和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拒不办理或有意拖延的,常务委员会可对该机关的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责令限期纠正,或建议有关机关给以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可予以撤职或依法罢免。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常务委员会可就执法检查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执法检查的情况和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新闻单位应对执法检查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对一些典型的违法事件予以公布,并追踪报道。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程序规定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理、复核行政处罚案件,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设立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委员会(以下称案审委),负责对立案查处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集体审理。
第四条 案审委应当由五名以上的单数委员组成,其中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一名。主任委员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或者其委托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关负责人担任。
县(区)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根据人员编制等实际情况设置案审委委员。
案审委委员应当由取得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担任。
第五条 案审委审理案件实行会议制度。案审会议由主任委员或者其委托的副主任委员主持。
第六条 对拟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决定的,或者情节复杂、影响重大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由三分之二以上委员进行集体审理。对其他行政处罚案件,可以由三名以上委员进行集体审理。
较大数额罚款的标准,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结合本地实际 确定。
第七条 案审委应当下设办公室(或者专职工作人员,下同)。案审委办公室(以下简称案审办)应当按照查审分离的原则设置。
案审办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
(一)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初审;
(二)召集案审会议,组织整理审理记录;
(三)按照案审委提出的处理意见,组织案件承办机构制作相应的执法文书,并履行相关的报批手续;
(四)组织行政处罚案件复核及听证工作;
(五)组织对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批案件的审查;
(六)承担案审委的其他日常工作。
第八条 案件承办机构应当在案件调查终结后,将案件调查终结报告以及案件的全部材料提交案审办进行初审。
案件调查终结报告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案由及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经过及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
(三)调查认定的违法事实及主要证据;
(四)当事人在调查过程中提出的申辩事实及理由;
(五)违法行为性质及定性依据;
(六)拟处理意见及其依据;
(七)从轻、减轻或者从重处罚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九条 案审办应当自接到案件材料后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案件的初审工作。初审内容主要包括:
(一)对案件是否具有管辖权;
(二)违法主体认定是否准确;
(三)办案程序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四)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充分,执法文书是否规范;
(五)适用法律依据是否准确;
(六)处理建议是否合法、适当;
(七)处罚裁量是否合理、公正;
(八)违法行为是否涉嫌犯罪,并需要移送司法机关。第十条 案审办对案件进行初审后,应当提出初审意见,按照本规定第六条的规定报请案审委集体审理。
案审办初审时发现案件需要进行补充调查或者案件材料需要补正的,应当向案件承办机构提出补充调查或者补正的建议。
第十一条 案审会议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会议主持人宣布本次会议参加人员是否符合规定,说明本次会议审理案件的数量及审理程序等;
(二)案件承办人员介绍案情及拟处理意见;
(三)案审办介绍案件的初审意见;
(四)参加会议委员对案件的管辖权、违法事实、证据、办案程序、法律依据、当事人申辩事实及理由等内容进行审议,并发表意见;
(五)参加会议委员对拟处理意见的合法性及合理性进行审议,并形成结论性的处理意见;
(六)会议主持人宣布案审会议结束。案件承办人员可以列席案审会议。
第十二条 案审委应当对案件进行全面审理,并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二)对违法事实不能成立、违法行为已过追诉时效或者违法主体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四)对违法行为需要由其他部门进一步处理的,向有关部门提出行政建议;
(五)对违法行为依法不属于本部门管辖或者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或者司法机关;
(六)对违法行为需要补充调查或者案件材料需要补正的,提出补充调查或者补正等处理意见。
案件审理可以根据需要,征求有关部门的专家意见。专家意见应当记录在案。
第十三条 案审会议应当形成审理记录,经参加会议的案审委委员确认签字,存入行政处罚案卷。具备条件的可以同时采集录像、录音等视听资料,作为文字记录的辅助材料存入案卷。
第十四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在案审会议结束后,根据案审委提出的处理意见制作并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不予行政处罚、行政建议、案件移送等相应的执法文书。作出不予行政处罚、行政建议、案件移送等决定的,应当报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告知内容未提出陈述、申辩或者在法定期限内未要求听证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及时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报请案审委主任委员批准后送达并执行。
第十六条 当事人提出新的申辩事实及理由的,案审办应当组织进行复核,并报请案审委重新审理。
经过听证的案件,案审办应当报请案审委重新审理。第十七条 案审委对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案件重新审理后,维持原处理意见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及时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依法送达并执行。
案审委改变原认定的违法事实、证据、处罚依据或者处罚种类及幅度的,应当重新履行行政处罚告知程序。
经复核重审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报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十八条 行政处罚决定一经作出,不得擅自改变。确有法定事由需要改变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经案审委重新审理决定,并报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十九条 案审办负责督促案件承办机构及时对案件进行立卷存档以及对《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案件报告、备案。
第二十条 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因案件管辖、延期或者其他依法需要报请决定的案件,应当由案审办 组织进行审查,并报请案审委主任委员批准决定。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9月18日公布的《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审理工作规则》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