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推动“双创”工作激发创业活力资料

时间:2019-05-14 01:4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推动“双创”工作激发创业活力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推动“双创”工作激发创业活力资料》。

第一篇:2017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推动“双创”工作激发创业活力资料

推动“双创”工作 激发创业活力

【热点扫描】

G20杭州峰会前夕召开的G20劳工就业部长会议,承诺按照创新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共同采取行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推动实现体面劳动。现在,人们日益认识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之际,要使增长潜力得以释放,就要让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有效、便捷地流动,以创新举措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各国民众都能积极参与并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2016年的G20峰会选在具有创业创新特色的浙江省杭州市举行,非常贴切地呼应了峰会推动创业创新的目标,响应了与会各方希望发展创新、推进创业的强烈愿望。2016年6月15日,以高标准打造的杭州市创业大街正式开街,目前已有200多家机构组织正式入驻。自中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规划以来,从梦想小镇到基金小镇,从滨江区到信息港小镇„„各种互联网、物联网、生命科学、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杭州已拥有近百家创业园区和创业服务机构。杭州在创业创新方面堪为观察中国的一扇窗,中国的创业创新成果早已为国际社会公认。

2016年9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释放社会投资潜力助力实体经济,部署建设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会议指出,坚持市场主导,发展各类创业投资,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稳增长、调结构。会议强调,要推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更大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企业应抓住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就业是民生之本。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以体现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尊重,调动人们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4.财政的作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财税政策,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第页 1

5.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推动“双创”,需要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激发市场活力;同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取消对“双创”工作的不利限制因素,营造创业创新的便利条件。

6.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表明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这有利于政府积极促进就业,关注民生,保障人民切身利益。

2.我国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发展生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为促进创业和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以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和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3.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劳动者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又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国务院明确指出推动“双创”工作、激发创业活力的意见,立足于我国国情,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必将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出全社会的智慧才能和创造活力,既有利于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又有利于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同时,中国的创业创新成果和经验,必将带动世界的创业创新。

3.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会一帆风顺,但是我们要坚信发展的光明前途,对此充满信心。

4.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

第页 2

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

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针对训练】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正在中国形成,并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引擎。下列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路径正确的是()A.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推进创业便利化→激发创新与创造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B.推进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拓宽创业资金来源→降低创业创新成本 C.搞好创业培训服务→提高创业者技能→实现充分创业就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D.加大创业财政支持→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尊重劳动知识人才→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2.2016年9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坚持市场主导,发展各类创业投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稳增长、调结构。国务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①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掘并培养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实现科研资源市场配置,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③减少政府基础研究投入,着力完善创新环境 ④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为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激发群众创业创新热情,某县工商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部署启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力争树立更多的先进典型,深入推进全县“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工作。这反映了政府()①通过创业、创新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②贯彻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力促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③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创业、创新的主体 ④实施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措施,着力清除和消除就业的制度性障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国务院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体制机制、财税政策、金融支持、创业服务、构建平台、激发活力、拓展渠道等方面提出了系列的具体措施。这()①有利于贯彻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②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助推发展升级 ③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促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高潮 ④意味着把创业创新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创客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那些出于兴趣和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变成现实的人。在“大众创业、万

第页 3

众创新”的今天,创客被寄予厚望。完成5~6题。5.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创客”孕育的土壤是()①通过财政手段提供创业贷款 ②实施大学生创业的税收减免政策 ③鼓励企业家提供创业基金 ④提高综合素质,树立自主择业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李克强总理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培育“创客”文化,发扬“创客”精神,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①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善于寻找新思路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创客”精神先于万众创新而存在 ③创新勇气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决定着创业、创新实践的进程 ④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创客“文化推动创业、创新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7.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对于那些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创客”具有重要意义。这佐证了()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既要创造价值又要享受价值 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材料 提倡自己动手的“创客文化”正席卷中国各大城市,这种民间自发的创新实践与中国政府的宏大目标不谋而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进我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首次提出“众创空间”概念并确定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创客基地遍地开花。上海市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建设100个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配备DIY实验设备的“社区创新屋”,鼓励普通市民开展创意和创新实践活动;“北京创客空间”则与风险投资合作建立了孵化中心,利用专门投资基金支持有价值的创客项目。“创客文化”的普及和“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的构建,降低了创新门槛,让更多人参与到创新中,实现人人创新,全民创造,对于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实现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创业梦想,具有重要意义。

(1)“创客”是一群新人类,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追求美好生活。综合材料,运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创客们如何才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实现创业梦想?

第页 4

(2)新的时代呼唤“创客精神”。请你拟两条宣传语,为“创客”们呐喊助威。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大问题催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每年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数量较大,就业总量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凸显;我国创业创新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健全,善于创造、勇于创业的能力不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

(1)结合材料一分析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意义。

第页 5

材料二 在国家战略规划引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势头良好,新企业不断涌现,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人数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6上半年日均新增登记注册企业为1.4万个左右,再创历史新高。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已超过450万,约占农民工总数的2%,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比例从几年前的0.5%增至1%。

(2)结合材料二,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如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材料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具体的创业创新环境,政府如何进一步简政放权,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服务,至关重要。创业者最担心的是审批、立项太过繁琐,有权就任性。李克强总理说过,“希望我们的一些同事,不要贪恋手里那点小小的权力,阻碍政府工作的大目标,那样做得不偿失。”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政府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做到“有权而不任性”?

材料四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4)运用“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的知识解读习总书记讲话中“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的原因。

第页 6

10.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级的战略,对我们国家来讲,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要发挥人民大众的创造力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材料一 经过多次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全面地阐述了党的发展新思维,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这是指导“十三五”期间中国发展的新的“思想灵魂”。《建议》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激发全体人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材料二 2016年,李克强多次强调,要推出一批简政放权改革措施,让市场活力更大释放;确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使更多创新型企业得到政策支持。会议指出,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度,持续为企业松绑减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创新的依据,并分析崇尚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联系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中央党政部门是如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的第页 7

11.材料一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实实在在地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材料二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创新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材料三 创新丰富了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拉近了公民与政府的距离,使表达和倾听更加贴近;创新振奋了国人精神,航母入列、神九飞天、蛟龙入海„„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加自信。(1)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材料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2)联系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推进创新措施的依据。

(3)结合材料三,说明创新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

第页 8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保守主义、中庸之道等惯性思维和落后思想,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大众创业创新。要激发全社会的智慧才能和创造活力,必须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和谐氛围,培育创新精神,形成创新风

材料二 创业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发展进步的动力,人民是创业创新的主体。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和增强社会创造力,使人人皆可创业创新、创业创新惠及人人,在全社会兴起万众创业创新的热潮,使中华大地处处充满无限生机和创造活力。

材料三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青年是重要力量。有人说青年创业迎来了“最美好的时代”。但创业有风险,进入需谨慎。根据媒体的报道,青年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3%,面对略显骨感的现实,青年要做好充足准备,放飞创业梦想!

(1)结合材料一,运用从文化生活知识,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

(2)结合材料二,分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哲学依据。

(3)结合材料三,就青年创业拟定一条新闻标题,要求:紧扣主题,凝练朴素,限15字以内。

第页 9

参考答案

【针对训练】

1.D【解析】A的传导顺序错误,因为简化行政审批手续能够推进创业便利化,但并不一定会激发创新与创造活力,故排除;B传导错误,因为拓宽创业资金来源,并不会降低创业创新成本,故排除;C传导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没有关系,故排除。故选D。

2.B【解析】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高度相关,也与政府创新调控方式高度相关,这句话点明了推进大众创业创新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有关,故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研资源的配置,②与题意无关;③减少政府基础研究投入不是推进大众创业创新的目的,说法错误。故选B。3.A【解析】材料强调政府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贯彻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①②符合题意,当选;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创业、创新的主体,③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着力清除和消除就业的制度性障碍,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4.C【解析】材料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无直接关系,①排除;国务院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动力转换,助推发展升级,②观点正确;有利于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促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高潮,③观点正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而不是创业创新,④排除。故选C。5.C【解析】②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实施大学生创业的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家提供创业基金,有利于创客孕育的土壤,故入选。①④观点与题意不符,有利于创客孕育的土壤,通过货币手段提供创业贷款,而不是通过财政手段,提高综合素质,树立自主择业观能够提高就业,但并不能提高创客孕育的土壤,故排除。故选C。

6.D【解析】创客热衷创新,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善于寻找新思路,①正确;同时我们发扬“创客”精神是因为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创客“文化推动创业、创新的发展,④正确;②强调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不选;创新意识不起到决定作用,③不选。故选D。

7.D【解析】②说法错误,因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双重的,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故排除;③说法错误,因为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故排除。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8.(1)①要积极投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活动,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身的价值。②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又要把握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利用好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有利条件,努力奉献社会(在 个

第页 10

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③发扬“创客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

(2)例如:一旦创新成为信仰,一切险阻都将化为坦途!培育创客文化,让创业创新!

9.(1)①有利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②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③有利于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收入,让更多的人富起来,促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④有利于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

(2)①坚持改革推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③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创业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整合利用全球创业创新资源,实现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自由流动。

(3)①政府必须履行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职能,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但不能包办一切。②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③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④政府的权力是由法律授予,必须依法行政。

(4)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 10.(1)依据: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发展生产力,必须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②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对企业的作用:

①有利于企业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供给,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自主品牌;②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销量;③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增加企业利润。(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2)①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审时度势,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好宏观决策的顶层设计。②政府必须切实履行好经济、文化

第页 11

和社会建设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坚持依法行政,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11.(1)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或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发挥创新创业理念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带动作用。

(2)加大财政投入可以为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完善激励制度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企业为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3)拓宽了公民表达诉求的渠道,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听取民意,提高决策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政务公开,接受人民监督;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12.(1)①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克服创业创新问题上的落后思想。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开放宽容的文化环境。

(2)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立足我国的国情,适应新常态,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人皆可创业创新、创业创新惠及人人。

③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思维和文化的发展。(3)例: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创业能力;扶青年创业,点希望之火。

第页 12

第二篇:高考政治 时政热点微专题(第一集)三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微专题三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背景材料】

新华社北京2016年3月31日电,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10个领域50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一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重点行业改革,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二是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保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三是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有利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体制机制,强化降成本、补短板的制度保障。四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财税环境。五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机构、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等改革,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六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等体制创新,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扶贫机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七是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深化外商投资体制改革,完善“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八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完善环境治理保护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基础制度建设,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九是深化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体育等改革,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守住民生底线和社会稳定底线。十是加强改革试点和改革督查评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提高方案质量,抓紧抓实改革方案制定、评估、督查、落实等工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推动改革举措早落地、见实效。【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影响价格的因素。《意见》在强调深入推进价格改革时指出,要择机理顺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完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多方参与的价格形成机制。2.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为解决就业创造条件。《意见》提出,要构建对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活动的普惠性政策支撑体系,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创新监管方式,为新兴领域创新创业营造宽松环境。3.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意见》在强调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时指出,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进一步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4.鼓励支持和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意见》在强调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时指出,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废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改善和优化服务。这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5.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意见》指出,要营造保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构建对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活动的普惠性政策支撑体系,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这有利于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

6.推进收入分配公平。《意见》在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指出,要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7.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意见》指出,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要素配置扭曲,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8.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意见》指出,要完善“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深入贯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及三年滚动计划,务实推进中蒙俄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加强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对接。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见》在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基础制度建设时指出,要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定出台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这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见》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2.坚持系统优化方法。《意见》强调,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开展“证照分离”试点,改进和规范审批行为,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推广网上并联审批等新模式。3.抓好主要矛盾。《意见》强调,要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围绕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性矛盾凸显、风险隐患增多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4.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意见》指出,通过改革探索,在知识产权、科研院所、人才流动等方面取得试点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加快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再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

5.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年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都有不同的侧重点。2016年的意见中,“创新”二字出现了42次,显示了在宏观经济从探底向回暖的阶段,执政者掌舵改革的思路。

6.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意见》强调,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搭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7.辩证否定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意见》强调,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创新有机结合,合理安排改革试点,鼓励地方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创新,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推动面上制度创新。【跟踪试题】

1.《意见》指出,要择机理顺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完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多方参与的价格形成机制。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

B.商品价值的变化 C.价值规律的作用

D.买卖双方讨价还价

2.《意见》提出,要构建对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活动的普惠性政策支撑体系,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创新监管方式,为新兴领域创新创业营造宽松环境。这说明

A.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B.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C.积极适应社会需求,转变就业观念

D.依法维护自己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3.《意见》在强调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时指出,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进一步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上述材料表明

①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②国有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③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④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意见》在强调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时指出,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废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改善和优化服务。这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意味着

①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 ③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地位相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④在市场竞争中,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具有平等的市场地位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5.《意见》指出,要营造保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构建对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活动的普惠性政策支撑体系,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营造保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的直接效果是 A.促进分配公平,达到财政收支平衡

B.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C.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D.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6.《意见》在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指出,要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这表明国家在

A.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B.努力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C.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D.逐渐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7.《意见》指出,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要素配置扭曲,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之所以要与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是因为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其固有的弊端 ②市场经济应坚持以宏观调控为基础 ③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国家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④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8.《意见》指出,要完善“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深入贯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及三年滚动计划,务实推进中蒙俄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加强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必要性包括

①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要求 ②是合理配置资源和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的要求 ③是提高中国经济实力的根本之策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意见》在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基础制度建设时指出,要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定出台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这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基础制度建设的直接措施是()等措施,直接有利于

A.改善人民生活

B.促进经济发展

C.实施节能减排

D.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0.《意见》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反映了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主观符合客观

D.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11.《意见》强调,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开展“证照分离”试点,改进和规范审批行为,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推广网上并联审批等新模式。材料启示我们

A.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B.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统筹全局 C.要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D.要重视部分的作用,以推动整体发展

12.要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围绕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性矛盾凸显、风险隐患增多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D.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13.《意见》强调,要通过改革探索,在知识产权、科研院所、人才流动等方面取得试点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加快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再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上述要求体现的哲理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依存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14.每年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都有不同的侧重点。2016年的意见中,“创新”二字出现了42次,显示了在宏观经济从探底向回暖的阶段,执政者掌舵改革的思路。这体现的哲理有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 ③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 ④抓住主要矛盾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5.《意见》强调,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搭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这蕴涵的辩证法道理是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发展具有客观性,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矛盾具有同一性,要坚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6.《意见》强调,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创新有机结合,合理安排改革试点,鼓励地方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创新,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推动面上制度创新。这表明

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②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推动复杂事物发展就必须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 ④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7.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现就《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提出了10个领域50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提高方案质量,抓紧抓实改革方案制定、评估、督查、落实等工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推动改革举措早落地、见实效。

材料二 《意见》在强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时指出,要制定出台重点领域(政务、个人、电子商务等)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完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整合。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积极发展信用服务业,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和信用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全面推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国家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府职能知识,针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至少4条)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参考答案】

1.B 2.B 3.A 4.A 5.B 6.A 7.C 8.C 9.C 10.B 11.C 12.B 13.C 14.C 15.B 16.D

17.(1)①政府要认真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点任务进行监管。②政府要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经济体制改革的违法犯罪活动,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③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④政府要履行加强社会建设职能,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制定和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方案。

(2)①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客观上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提出了紧迫要求。信用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信用具有货币属性,能够实现一定的经济政策功能,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在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下,一国的市场规模会因信用交易的增长而成倍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加就业。因此,要扩大市场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就必须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③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的需要。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面临新的任务,都要求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力。应对所面临的挑战的需要

④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变当前信用秩序紊乱状况的需要。让守信者获得种种收益,让失信者遭到市场的淘汰。这样一种意识和文化的形成与确立,不能仅靠简单的教化来解决,而必须要依靠规范的信用制度来实现。

第三篇:2017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长征胜利八十年长征精神代代传资料

长征胜利八十年 长征精神代代传

【热点扫描】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选取“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四节课,邀请多位亲历长征、平均年龄逾百岁的老红军参与节目,讲述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和克服困难。【考点链接】

一、《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是政府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2、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在新时期政府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表现。

二、《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优秀文化对社会、民族,以及对个人的积极作用。

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3、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开学第一课》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我们应该大力弘扬。

三、《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弘扬长征精神就是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长征精神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认识。

3、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长征途中表现的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体

第页 1

现了这一点。

4、红军指战员经过千辛万苦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针对训练】

1.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联合制作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材料说明()

①执政为民,强化政府的权力 ②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③以人为本,尊重老百姓的一切利益 ④积极履行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新时期之所以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是因为()

①中国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②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③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弘扬长征精神()

①有助于树立我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②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③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④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联合制作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据此回答4~5题。

4.今天,我们举行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的重大意义,从唯物论上说()A.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国家完全统一 B.完成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历史愿望 C.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情

D.充分发挥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长征胜利80年来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这是因为()

A.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第页 2

C.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长征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和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将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和美好憧憬变为现实。

参考答案

【针对训练】

1.C【解析】①③表述不准确。

2.D【解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精神的力量,①说法错误;经济力和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③说法错误。该题选D。3.D【解析】②③夸大其词。

第页 3

4.D【解析】A、B、C都不是唯物论角度,应选D。

5.B【解析】由“核心力量”可知应选B。A表述不准确,C、D不符合题意。

6.(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能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出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科学理论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确指导,减少了前进过程中的错误。

(3)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规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尊重了规律客观性,又很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取得了社会建设中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做法。

【解析】题目设问已限定知识范围是唯物论,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等角度分析。

第页 4

第四篇:高考政治 时政热点分析(第01期)专题05 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

2015年高考政治 时政热点分析(第01期)专题05 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

2014年5月28日至29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经济生活

社会主义的本质。长期以来,中央和发达地区对新疆等民族地区的帮助和支持,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新疆最大的民生问题,而民生牵着民心。要坚持就业第一,增强就业能力,引导各族群众有序进城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自主创业。

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央投资额将继续向新疆倾斜,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促进了资源合理配置,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更加重视贴近百姓,更加重视惠及当地,更加重视保护环境,更加重视改革开放,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参与式、包容性、融合式发展,确保到2020年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政治生活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对暴力恐怖活动,必须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先发制敌,露头就打,打早、打小、打苗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铁的手腕予以毁灭性打击,坚决把暴力恐怖分子嚣张气焰打下去,以震慑敌人、鼓舞人民。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府的职能是管理和服务。要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把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新疆长治久安工作搞扎实,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不断开创新疆工作新局面。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必须始终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办好老百姓所思所盼的事,加快改善各族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做好新疆工作,关键是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必须始终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形成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合力。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3.文化生活

文化对人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培养优秀人才,全面提高入学率,让适龄的孩子们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4.生活与哲学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新疆发展和稳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中央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新疆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大局稳定,这充分证明我们党的治疆方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保持战略定力。

坚持联系的观点。做好新疆工作,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特别重要。着眼于长治久安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团结的强大推力,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必须围绕稳定谋发展,通过发展促稳定。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自古边疆稳,则国安;边疆乱,则国难安。新疆局势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发展的观点。我们要结合新疆形势充实和完善党的治疆方略,坚持长期建疆,多管齐下,久久为功,推动跨越式发展,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南疆发展,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特殊政策,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新疆问题的总钥匙。必须始终把促进改革发展同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发展和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建设美好家园,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是主体;新疆跨越式发展进程中,要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能力测试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完成1-4题。

2.时隔四年,中央再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新疆工作特别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这表明了

A.中国共产党履行经济、政治职能

B.国务院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 C.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体现

D.国务院依法行政的体现

3.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比较,最终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这一制度的决定因素有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③“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下列包含哲理与此一致的是

①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②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③多管齐下,毕其功于一役

④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完成5-13题。

5.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新疆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这是基于民族团结是

①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国家统一的基础

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物质保证

④公民应享有政治权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一支桨中止了和另一只桨的协作,这只船便只能在湖中绕圈子,而不能直达彼岸。”这句谚语启示我们,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必须

A.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B.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C.保证民族自治地区享有自治权

D.调动信教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7.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作为公民,维护民族团结应该 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③与各民族同胞和睦平等相处 ④严厉制裁民族分裂分子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8. “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正是在这样的村训指导下,新疆尉犁县达西村富裕、和谐,成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精神上要亮堂堂”就要

①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②发展大众需要的娱乐文化 ③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

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据不完全统计,新疆现有宗教活动场所2.4万余座,宗教职业人员2.68万人。信教群众占新疆人口的56.3%。为了保护宗教遗址,我国政府每年投入大笔资金。上述材料说明,在我国

①鼓励支持少数民族信教

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积极贯彻 ③宗教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④宗教文化得到了国家的尊重和保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14年4月底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时,疏附县阿亚格曼干村清真寺的伊玛目吐尔逊•马来提老人说,他平时在讲经解经时注意宣讲党的好政策,让群众更好理解,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老人的做法有利于

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②引导群众确立正信、抵制极端

③拓宽教徒正确掌握宗教常识渠道

④确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14年19个援疆省市计划安排援疆项目1100个、援助资金106亿元(不含兵团),重点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定居兴牧工程、教育、就业及产业扶持等项目。这种援助

①有利于加快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稳定

②是发展新疆自治区经济的根本举措 ③是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障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这是党中央根据新疆形势和全国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一判断正确性在于

①认识到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③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承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要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完成14-18题。

14.民生牵着民心,就业是新疆最大的民生问题。要从稳疆安疆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增加就业为重点,加快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劳动者就业有利于

①取得劳动报酬,获得生活来源

②提高自身素质,优化产业结构 ③从事生产活动,创造社会财富

④改善劳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希望你们的生活像刚演奏的乐曲一样:最美还是我们新疆!”2014年4月,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表达了良好的祝愿。这体现了

①党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宗旨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民主执政是党的基本方式

④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把教育搞上去,是实现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 5 生的基础。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教育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功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丝绸、地毯、和田玉,都是发展方向。一招鲜,吃遍天,南疆发展要因地制宜,一村一业,一乡一品,农民就会受益于此。这强调了

①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矛盾的普遍性

③矛盾的特殊性

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实践早已证明,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但不发展,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关键是要用好发展这把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既坚定不移抓发展,又不以发展代替稳定,而是不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强调我们要

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共性和个性统一 ③勇于承认矛盾、解决矛盾

④善于回避矛盾、消灭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如同彩蝶嬗变,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大地,正上演一出出茧蛹羽化成蝶、蔓妙起舞的精彩影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2010年以来,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总规模超过400多亿元,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渠道,中央投入资金规模数倍于对口援疆资金规模,以增强新疆自身“造血”功能,促进新疆跨越发展。

材料二 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新形势下做好新疆工作,必须筑牢民族团结这一各民族发 6 展进步的基石。新疆各族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促团结、反分裂的社会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⑴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分析财政援疆经济学依据。

⑵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怎样才能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走过许多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新疆各族群众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扫除民族分裂主义的阴影,驱散宗教极端思想的雾霾,大美新疆才会因和谐而更美丽,幸福新疆才会因稳定而更幸福。

⑴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怎样增强新疆各族群众“四个认同”?

⑵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知识,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才能建设幸福新疆。⑶结合材料,就民族团结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第五篇:高考政治 时政热点微专题(第二集)十二 推动中国-东盟融合发展的新一代

微专题十二 推动中国-东盟融合发展的新一代

【背景材料】

2016年7月26日,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闭幕。其间,第四十九届东盟外长会、中国—东盟(10+1)外长会、东盟与中日韩(10+3)外长会、东亚峰会外长会和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相继举行。通过中国与参会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系列外长会始终保持对话与合作的基调,为今后中国—东盟关系开辟了美好的前景。在中国—东盟(10+1)外长会上,中方强调继续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愿与东盟以纪念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推动双方关系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迈向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针对有个别国家外长在东亚峰会外长会发言中提及南海仲裁案,王毅表示,仲裁从程序和法律适用、事实认定以及证据采集等多方面都充满了疑问和谬误。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不合法”:一是仲裁的提起不合法;二是仲裁庭的成立不合法;三是仲裁的结果不合法。中国采取的立场完全正当,目的是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本次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议聚焦合作、发展。东盟轮值主席国老挝总理通伦·西苏里在东盟外长会开幕式致辞时说,在过去49年中,东盟经历种种考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往来不断增强。作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东盟已经形成单一市场与生产基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6万亿美元。2016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如果说这25年是中国—东盟关系的成长期,未来25年就是双方关系的成熟期。成长期的关键词是从无到有,中国已经跟东盟之间建立起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构架,而成熟期的关键词是提质升级。【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税收的作用。当前,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而消除税收障碍已成为税收国际协调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国际协调的历史进程应与地区税收国际协调的一般步骤大致相同,即关税协调、其他间接税协调和直接税协调。这体现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东盟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深化,其在本地区的地位也越发重要。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实现本地区的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顺应了经济全球化。

3.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目前,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对于中国与东盟来说,迈向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经贸合作是重要内容,双方既要巩固传统优势,又要努力拓展新领域,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复苏。4.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全球性不可逆转的趋势。借助产能合作拓展双向投资。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一直保持良好势头,东盟对华投资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2015年一些成员国对华投资增长较多。这说明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了。5.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伴随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投资的增长,金融需求也在增加,这为中国东盟开展金融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传统的融资、外汇结算、保险等服务外,中国与东盟在货币互换、本币结算、跨境债券投资等领域也在展开尝试。

6.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近年来,中方开展了多项工作支持东盟旅游发展。同时,东盟多国也采取措施,吸引中国游客,并针对中国游客推出了签证便利措施。未来,中国与东盟的旅游合作有望进一步加深。7.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2015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修订协议,标志着自贸区的升级。双方确定11个重点合作领域,在20多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这说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南海问题争议解决之前,各方并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包括开展海洋环保,搜寻与救助,打击跨国犯罪等合作。这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与东盟各国建设命运共同体,促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属于合作关系。中国与菲律宾的领土分歧和对峙表现为两国关系的冲突。

3.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才能健康发展。中国代表团参加此次东亚合作系列会议的主调是加强相互合作,并强调会议应聚焦合作而不要挑拨离间,挑拨国家之间的分歧。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分歧与争议,以维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好亚洲地区的稳定。

4.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二利益相悖则是国家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开展广泛的经济贸易合作反映了它们存在共同利益。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进行挑拨离间体现了利益的差别和对立。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尽管南海地区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动交流和务实合作还一直在持续,各国都从中受益匪浅。南海区域的和平稳定、合作发展符合各方的最大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说明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6.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目前,中国正加快网络强国建设,形成了一批知名的信息通信制造企业、运营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中国表示愿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缩小乃至逐步消除数字鸿沟,共同提升区域信息化水平。这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

7.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妥善处理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将始终存在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及自由贸易区运行的全过程。中国宣布将向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提供特别优惠关税待遇,以增加从三国的商品进口量。这一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8.中国始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中国尊重东盟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双方在南海展开深度合作的潜力也将日益显现出来,通过双方的广泛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使南海成为合作之海、友谊之海、和平之海。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做传播中华文化的文明使者。中国和东盟就加强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达成多项重要共识和具体规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通过举办研讨会、人员交流、展演展览等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从2010年的49580人增长到2015年的71101人,中国去往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从2010年的16947人增长到2015年的39662人。这将推动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的进一步开展。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功能。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2016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有近300项活动,覆盖全年各个时段,遍及中国和东盟各国主要城市。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4.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我们将紧扣“教育优先,共圆梦想”主题,深耕友谊、深化合作,推动更多合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共创中国与东盟美好明天作出贵州贡献。

5.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领域合作,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取得、运用、商业化、保护、管理和执行方面加强能力建设、技术支持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训。

四、从哲学角度分析 1.意识的能动作用。中国与东盟国家外交部长在万象发表关于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了《宣言》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承诺根据国际法原则由直接有关国家通过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和管辖权争议。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与东盟可以借助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进一步拓展产业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合作。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联络建设、网络建设也已取得积极进展。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3.联系构成发展。中方建议,以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为切入点,用好亚投行、丝路基金,拓展金融合作,打造更多示范效应项目,取得更大的实质性进展。双方应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共同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4.树立整体的观点。“东盟+1”、东盟“10+3”、东亚峰会、东盟论坛等都是以东盟为中心的合作机制。东盟建立共同体以后,这些合作形成一个很特殊的地区合作网络。东亚合作的时间不长但成效非常好,极大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5.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则主要涉及贸易、物流、建筑、能源、制造业和商业服务等领域。目前,中国与东盟10国作为创始成员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正式运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推进。

6.矛盾双方又主次方面之分。中国—东盟关系总体发展良好,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维护中国—东盟关系大局。新加坡是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中方愿与新方以及东盟各国一道,排除各种内外干扰,牢牢把握好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7.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内各成员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它们的合作目标和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要有区别地设计和实施其关税减免的进程和标准,注意利益平衡。

8.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由于中国与东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同,产业结构相似,相互间的经济竞争不可避免。需要中国与东盟双方共同努力,求同存异,不要过分计较眼前利益。

9.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跨界经营、合作创新已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的新常态,企业要因地制宜对现有业态和技术进行再创新。同时,中国优势产业走出国门也需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再创新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10.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中强调,在东盟遗产公园等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管理、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等生物多样性相关多边环境协议等方面探讨可能的合作倡议。这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跟踪试题】 1.当前,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而消除税收障碍已成为税收国际协调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国际协调的历史进程应与地区税收国际协调的一般步骤大致相同,即关税协调、其他间接税协调和直接税协调。这体现了税收

①可以切实减轻投资者负担

②能激发市场主体投资创业的热情 ③发挥了税收灵活性的特点

④解决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随着东盟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深化,其在本地区的地位也越发重要。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实现本地区的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材料启示我们

①参与经济全球化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②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③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共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目前,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对于中国与东盟来说,迈向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经贸合作是重要内容,双方既要巩固传统优势,又要努力拓展新领域,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①是促进“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的重大举措

②能深入影响国际经济的“游 戏规则” ③有利于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④有利于增强我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借助产能合作拓展双向投资。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一直保持良好势头,东盟对华投资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2015年一些成员国对华投资增长较多。这启示我国企业要

①要增强参与综合国力竞争的能力 ②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③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④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伴随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投资的增长,金融需求也在增加,这为中国东盟开展金融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传统的融资、外汇结算、保险等服务外,中国与东盟在货币互换、本币结算、跨境债券投资等领域也在展开尝试。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其原因是

①经济全球化使双方关系进一步加强 ②中国与邓东盟之间没有利益冲突 ③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④中国与东盟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6.近年来,中方开展了多项工作支持东盟旅游发展。同时,东盟多国也采取措施,吸引中国游客,并针对中国游客推出了签证便利措施。未来,中国与东盟的旅游合作有望进一步加深。这表明

①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②引进外资和先进管理经验有了新举措 ③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 ④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2015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修订协议,标志着自贸区的升级。双方确定11个重点合作领域,在20多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这

①表明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得到提高 ②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③说明我国已从引进来为主转向走出去为主 ④有利于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在南海问题争议解决之前,各方并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包括开展海洋环保,搜寻与救助,打击跨国犯罪等合作。动中国与东盟关系沿着正确轨道持续向前发展,需要双方

①增进互信,消除分歧 ②平等相待,互利共赢 ③加强合作,避免对抗 ④战略结盟,共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中国与东盟各国建设命运共同体,促进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但中国与菲律宾的领土分歧和对峙表现还没有消除。这表明

A.世界各国在根本利益上存在一致性

B.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C.合作、竞争、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D.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0.中国代表团参加此次东亚合作系列会议的主调是加强相互合作,并强调会议应聚焦合作而不要挑拨离间,挑拨国家之间的分歧。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分歧与争议,以维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好亚洲地区的稳定。这表明我国 ①把维护共同利益作为对外活动的目的②把促进解决分歧与争议作为共同关注的主题 ③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④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开展广泛的经济贸易合作反映了它们存在共同利益,而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却在进行挑拨离间。这表明

①合作共赢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外交理念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③利益相悖是国家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 ④国际争端应运用和平方式通过对话来解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尽管南海地区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动交流和务实合作还一直在持续,各国都从中受益匪浅。这说明中国与东盟双方

①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②都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 ③都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④都采取建设性方式增加理解,扩大共识

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3.目前,中国正加快网络强国建设,形成了一批知名的信息通信制造企业、运营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中国政府表示愿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缩小乃至逐步消除数字鸿沟,共同提升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这体现了

A.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准则 B.我国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前提下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 C.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D.我国坚持在平等、互利、互惠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

14.妥善处理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将始终存在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及自由贸易区运行的全过程。中国宣布将向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提供特别优惠关税待遇,以增加从三国的商品进口量。这一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明中国

①是承担国际责任的建设性举动 ②是为了发挥非政府国际组织的协调和援助作用 ③颠覆了世界经济政治旧秩序,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④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是负责任的大国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中国和东盟就加强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达成多项重要共识和具体规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通过举办研讨会、人员交流、展演展览等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化逐渐趋同 ③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文明使者 ④文化教育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中国与东盟国家外交部长在万象发表关于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了《宣言》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承诺根据国际法原则由直接有关国家通过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②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7.中方建议,以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为切入点,用好亚投行、丝路基金,拓展金融合作,打造更多示范效应项目,取得更大的实质性进展。双方应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共同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此观点说明

①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② 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构成发展

③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则主要涉及贸易、物流、建筑、能源、制造业和商业服务等领域。目前,中国与东盟10国作为创始成员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正式运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推进。这说明

①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③事物的量变过程就是事物的质变过程 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9.跨界经营、合作创新已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的新常态,企业要因地制宜对现有业态和技术进行再创新。同时,中国优势产业走出国门也需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再创新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跨界经营、合作创新的哲学依据是

①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②重视科学理论,相信权威 ③坚持认识基础上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会推动科技发展 ④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从2010年的49580人增长到2015年的71101人,中国去往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从2010年的16947人增长到2015年的39662人。这将推动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的进一步开展。2016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有近300项活动,覆盖全年各个时段,遍及中国和东盟各国主要城市。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我们将紧扣“教育优先,共圆梦想”主题,深耕友谊、深化合作,推动更多合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共创中国与东盟美好明天作出贵州贡献。

材料二 由于中国与东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同,产业结构相似,相互间的经济竞争不可避免。需要中国与东盟双方共同努力,求同存异,不要过分计较眼前利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内各成员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它们的合作目标和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要有区别地设计和实施其关税减免的进程和标准,注意利益平衡。中国—东盟关系总体发展良好,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维护中国—东盟关系大局。新加坡是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中方愿与新方以及东盟各国一道,排除各种内外干扰,牢牢把握好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教育知识,说明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不断发展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知识分析如何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参考答案】

1.A 2.C 3.B 4.D 5.A 6.C 7.C 8.C 9.C 10.D 11.D 12.C 13.D 14.C 15.B 16.D 17.C 18.B 19.B 20.(1)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双方互派留学生等形式,推动中国与东盟 人文交流的不断发展。材料中的数字变化说明了这一点。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功能。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2016年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遍及中国和东盟各国主要城市和覆盖全年各个时段的近300项活动,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③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因此,要紧扣“教育优先,共圆梦想”主题,深耕友谊、深化合作,推动更多合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共创中国与东盟美好明天作出贵州贡献。

(2)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由于双方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同,产业结构相似,相互间的经济竞争不可避免。需要中国与东盟双方共同努力,求同存异,不要过分计较眼前利益。②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由贸易区各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内各成员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它们的合作目标和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有区别地设计和实施其关税减免的进程和标准,并注意利益平衡。③矛盾双方又主次方面之分。中国—东盟关系总体发展良好,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维护中国—东盟关系大局。要排除各种内外干扰,牢牢把握好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下载2017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推动“双创”工作激发创业活力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推动“双创”工作激发创业活力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