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工业园区调研报告2(精)

时间:2019-05-14 01:4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株洲工业园区调研报告2(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株洲工业园区调研报告2(精)》。

第一篇:株洲工业园区调研报告2(精)

寻求超常突破 实现跨越发展

—— 赴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高科园考察学习调研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园区建设, 2012年 5月,本 人随同省知识产权局一行前往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高科园进行考察学习。短短一星期时间,我们认真学习这些园区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及招商引资、规划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并由此引发对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高科园的基本情况(一苏州工业园

苏州 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位于苏州 古城东侧,于 1994年 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 5月实施启动,园区行 政区划 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 80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等三个镇,户籍人口 31.5万(常住人口 61万。园区周边有发达的高 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网与中国和世界的各主要城市相连。园区先进产 业高度集聚, 79家世界 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 126个项目, 投资上亿美元 项目 100个,其中 10亿美元以上项目 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 49%,并在 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集群。十多年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 30%,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含海关收入 , 引进合同外资 3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55亿美元、注册内资 1356亿元, 创造就业岗位 51万个。2008年, 园区实现地

区生产总值 1001.5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95.1亿元, 进出口总额 625亿 美元,其中出口 311亿美元,新增注册外资 30.2亿美元,到帐外资 18亿美 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土地和人口分 别占全市 3.4%和 5%, SO2和 COD 排放总量分别占 1%和 2%,但完成的 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则占全市的 15%左右,注册外资、到帐外 资和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 25%左右,已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 极。

(二上海张江高科园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 1992年 7月,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 术开发区,位于浦东新区中部,规划面积 25平方公里。1999年 8月,上海 市委、市政府颁布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 明确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自此,张江园区步入 了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 1月,张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 8月, 市委市府推出“张江创新十条”, 同年 11月, 张江高新区核心园扩大至 75.9平方公里,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张江的目标直指国际一流创新科技园区。截 止 2011年底,园区累计注册企业近万家,经营企业 2095家;其中经认定的 高新技术企业 395家,国家级、市级、区级技术中心 169家,外资研发机构 123家,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39家。2011年, 园区实现经营总收入 3700亿元, 工业总产值 1740亿元,税收收入 160亿元,成为浦东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经过 20年的开发, 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框 架。目前,园区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 863信息安全成果 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 业示范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在科技创新方 面,园区拥有多模式、多类型的孵化器,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国家留学人 员创业园,一批新经济企业实现了大踏步的飞跃。“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园区文化和创业氛围正逐渐形成。

二、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高科园发展的主要经验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苏州工业园和上海张江高科园在近十年来发展尤其 迅速,取得了令人惊奇的业绩,他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始终坚持思想解放、更新观念。二大园区之所以发展的规模大、膨胀的速度快, 成为全国知名园区, 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他们坚持解放思想, 不断更新观念, 始终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着力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 业氛围,形成了先发优势。从他们介绍情况看,不论是确定工作思路、工作 目标、工作重点,还是制定政策、建立工作机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都具有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和与时

俱进的创新精神。可以说他们已 经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整个园区开发建设的全过程, 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二大 园区建设之初,他们就以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视野,密切关注全球经 济发展的新趋势,跟踪世界最前沿的发展动向,瞄准的国际一流的水准,始

终把自己置身于全球发展的大潮之中, 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 向,敢于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争论,不 动摇, 只发展, 而且每次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都能够审时度势, 抓住机遇, 先人一步,从而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头。正是有了一流的开发观念,才有了 园区开发的一流举措和超常规的发展速度。

(二始终坚持发挥优势、谋划长远。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 园区建设过程中,他们都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依托大城市,将园区建 设与城市建设相融合,依托旧城,建设新城,又结合各自的人文地理风貌, 形成了各自的园区建设风格。苏州工业园区选址于苏州古城东郊、金鸡湖畔, 与旧城自然相接、连为一体。他们依托古城,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与建设 方面的成功经验,融新加坡国际化理念与苏州文化底蕴于一体,注重工业、交通、商贸、人口、生活的协调发展,园区内既有学校、医院、娱乐中心和 居民区,又突出了工业生产和商贸活动,具有完备的城市功能。位于上海浦 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 充分利用浦东开放形的外向经济区域优势和上海的人 才技术优势, 依托浦东保税区和科研院所,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产业研究 中心,分别建设起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科研教育区、生活区等功能 小区。二是规划先行、建设超前。二大园区一开始就按照创建生态工业示范 区的国际化标准要求,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立足实际, 着眼长远, 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规划管理,确保了 园区建设高档次、高水平。其中,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确立了“先规划后建

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 形成了“依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中新双方专家联合编制了先进科学的园区总体规划, 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 市功能,高标准地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同时,认真借鉴新加坡“需求未到, 基础设施先行”的经验, 适度超前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 为客户进入和项目 开工投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 始终坚持市场运作、创新模式。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园区开发, 是他们又一成功经验。他们以战略家的胆魄,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采取 经营城市的办法,面向市场,通过市场运作,滚动开发,加快推进园区的各 项建设,有效突破了资金瓶颈。二大园区都立足当地实际,在把握总的原则 和大方向的基础上,切实做活、做足了土地开发的文章,采取政府拔一块启 动资金和银行贷一块、土地收益中留一块的办法,搞好土地储备,实现供地 可控。苏州工业园采用“公司化运作机制”,通过土地拍卖获得大量资金, 一方面具备了补贴工业用土地的资金实力, 一方面积累了发展园区其他事业 和解决农民安置等现实问题的资金。

(四始终坚持扩大开放、强化招商。二大园区都把发展定位在招商 引资上项目上, 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通过招商引资形成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大格局, 这是几大园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首选之路。苏州工业园始 终不渝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提出了“项目就是生命、就 是生产力”的观念, 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招商引资, 重点组织实施了 “人力向招商集中、领导精力向招商集中、自主权向招商集中”的“三集

中”和“明确责任抓招商、主动登门抓招商、全程服务抓招商、委托中介抓 招商、特色园区抓招商”的五大招商举措,着力引进世界 500强企业、跨国 公司以及投入、产出大的规模型大项目。张江高科园区招商引资的秘诀有两 点:一是靠感情投入,提出了“关系也是资源”的理念,强调文化的融合, 着力于招商引资的长期性与后发优势;二是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 劲”和“盯劲”, 提出了“外向强, 一强百强;外向好, 一好百好;外向优, 一优百优”的口号,全市上下形成了“一把手带头招、机关干部一起招、人 民群众齐动员”的大招商格局。

(五始终坚持政策领先、优化环境。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 园区快速膨胀,他们结合实际,致力于营造投资优惠政策的洼地,始终保持 优惠政策领先的位次。二大园区内的投资者除了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 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有的还享有一些类似特区的优惠政策。一是实行税 外无费或低费制。对辖区内企业实行了统一扎口收费, 并对外资企业实行行 政事业性费用零收费制度。二是实行税收减

免政策。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被国 家赋予了“不特有特, 特中有特”的优惠政策, 投资者可享受优惠的所得税 率和“两免三减半、两免六减半”等优惠。

(六始终坚持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管理就是服务,服务是管理的 更高层次。所考察的几大园区不但实现了管理与服务观念的重大转变, 而且 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服务模式, 始终保持 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实行现代化的宏观管理。二大园区尤其是苏州

工业园区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建立起了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 机制。苏州工业园区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权负责, 园区开发由中新双方财团 组成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张江高科园由园区管委会代表 政府负责管理, 开发则由园区开发公司负责, 两大园区都实行了园区管理与 投资开发的有效分离,管委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为园区的发展 构筑起飞的平台。二是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办事程序和高效率的服务运行 机制。实行“小政府、大服务”,放下架子办实事,以精简的机构、优质便 捷高效的服务, 努力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张江高科园区设立张江 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口受理、一门办结”,受理业务 50多项,包括张 江园区管委会负责的 31项、工商 6大项、税务 3大项、技监 1项、浦东人 才 8项、公安出入境受理 5项以及党员组织关系接转、企业设立开户手续、中小企业投融资等服务。同时, 张江实施了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零收费” 政策。2004-2010年,“零收费”共为园区企业免去各类行政费用 4000万 元。

三、相比之下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和上海张江高科园的考察,我觉得有许多地方是值 得我们学习的;在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株洲市委、市政府虽也是坚 持规划先行,高度重视政策配套和系统推进,在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开发 模式、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提档升格等方面工 作取得重要进展。但由于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处地理位置, 区域经济整体

环境都不如上述二个园区, 相比之下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的创新意识不强。就我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来说, 表面上看上去都已经做得很到位了, 但仔细分析起来, 我们与苏州工业园和 上海张江高科园的差距最大的地方就是整体的创新意识远远落后于这两个 工业园,在整体规划上缺乏超前的意识,园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权威 性不强;工业园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脱节,各类规划之间衔接 和协调不够,变动过多;规划实施管理有待加强,难以形成园区的整合优势 和规模效应, 这一点苏州工业园和上海张江高科园都做得比我们好, 它们的 规划一直都没有改变, 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展。在项目建设上缺乏大胆突 破的意识, 过分地强调引进大项目, 根据苏州工业园和上海张江高科园的经 验,强调的是产业相关度和成长性,只要是符合他们产业需求的,成长性好 的一律大开绿灯, 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管理模式上缺乏 改革创新的意识, 我们的高新区管理一直是以管委会的模式在运行, 而苏州 工业园和上海张江高科园则都是以公司化的模式在运营;从实际效果来看, 这样更有利于市场化运作,值得我们考虑。

(二 解放思想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超前意识不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缺乏 “ 大思路、大规划、大发展 ” 的气魄,眼界不够 开阔, 缺乏预见性, 未能积极谋划、主动谋划和超前谋划园区建设。其二, 创新精神不足。没有充分利用“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条件,解放思想,大

胆尝试,仍然拘泥于固有的框框,办起事来怕字当前、难字当头、畏首畏 尾,观念比较陈旧,思维比较呆板,工作缺乏创造性,思想比较保守,面 对园区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制约显得束手无策。三是干事创业氛围不 浓。对发展园区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还存在狭隘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 益至上的不良思想, 没有把干劲和精力全部投入园区建设工作中, 在全区 上下还没有完全形成想干事、创大业、求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不强。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株洲高 新技术开发区几乎每个工业园区都有机械、化工、冶金等产业,缺乏明显的 产业分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产业雷同和同质化竞争现象。同时,由于园区 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脱节, 不

能完全共用基础设施, 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 染,难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辐射能力,难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的目标。

(四资金支撑脆弱园区建设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建设资金 普遍短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已成为园区建设主要困难。目前,部分园区靠 有限的财政资金和一定的负债投入,基础设施要达到“七通一平”的要求相 当困难, 使得部分园区建设水平偏低, 形象建设进度缓慢, 园区吸引力不强, 集聚效应难形成。

四、几点工作建议

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 所在,抓住、抓好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目

前, 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 工业园区 发展才刚刚步入高速发展的起步阶段, 园区的重点企业数量不多, 建设水平不高, 发展速度不快是我市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 转变思想观念, 加快研究完善全省促进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是我 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解放思想,寻求园区发展的突破口。没有思想的大解放, 就没有园区经济的大发展。所考察的二大园区之所以经济快速发展, 固然 有其区位、资源和经济基础等各方面的客观优势, 但与之相比, 我们最大 的差距还是差在思想观念上。实现园区建设加快发展, 就一定要在思想观 念上来一个大转变。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事关区域经济发展的 宏大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城建、环保等若干个工作部门,我们应该 积极利用 “两型”社会试验区的优势,寻求发展的突破口;建议高新技术 开发区管理部门, 乃至市政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成立专门的工作 机构,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和协调推进高新技术开发 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在园区规划上实现新突破。规划是龙 头。科学的规划能有效地指导园区开发建设, 为园区的有序发展奠定良好 基础。一要坚持规划

先行, 尽快做好园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性规划。要按 照适度超前,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确立至少 20年不落后的目标,处理好 园区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与规划的前瞻性、长效性的关系, 进一步修编、扩大园区规划,使园区容量和承载力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园区规划要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高新技术 开发区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来谋划,把园区规划建设成一个环境优 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城区。同时,要尽快完善好全区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征地工作力度,保障园区规划的长远发 展。二要强力执行园区规划。这对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要采 取有力措施,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的原则,切实抓好园区的开 发与建设,确保应有的档次和水平。园内每一个新上项目,都要严格督查,确保执行园区规划,形成园区统一、协调的品格,从而把园区建成一座现 代化的新城。要加强与原开发商的沟通协调,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园区各项 建设,确保园区规划的切实施行,保证园区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和总体布局 的合理性。

(三)要加大改革、创新机制,在园区管理上实现新突破。体制机 制是园区发展的生命所在,体制机制越优越的园区发展越有活力。我们要 创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园区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一是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高科集团的市场化运作优势,应该让高 科集团积极参与做好园区开发建设的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按照 责、权、利统一原则,赋予开发建设公司相应的管理职权,明确管理职责 和权限,实行园区有限“自治”,防止相互“越位”、“错位”现象发生,提高 工作效能。管委会要修改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法和管理细则,建立健全

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制度,提高园区管理效率。二是 创新与市直部门、区直部门协调机制。设立专门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 制度,加强区内部门协调,尤其要加强“一区三园”之间的部门协调,争 取形成“一区三园”之间的联动,还应积极争取市直部门支持,形成了上 下协调、条块协调的工作格局,更好促进园区开发建设。

(四)加大多元筹资投入力度,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筹措资金,引领产 业快速发展。各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

式、全方位的融资 思路,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 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 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工业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 BOT、BO、BT 等形式利用外资,筹资建设。第四是积极争取国债指标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 建设的投入,尽快拉开园区建设框架。民革株洲市委 二 0 一二年九月十五日

第二篇:株洲工业园区调研报告2

寻求超常突破 实现跨越发展

——赴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高科园考察学习调研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园区建设,2012年5月,本人随同省知识产权局一行前往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高科园进行考察学习。短短一星期时间,我们认真学习这些园区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及招商引资、规划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并由此引发对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高科园的基本情况

(一)苏州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位于苏州古城东侧,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等三个镇,户籍人口31.5万(常住人口61万)。园区周边有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网与中国和世界的各主要城市相连。园区先进产业高度集聚,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26个项目,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0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49%,并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十多年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含海关收入),引进合同外资3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注册内资135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1万个。2008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1亿元,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其中出口311亿美元,新增注册外资30.2亿美元,到帐外资18亿美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市3.4%和5%,SO2和COD排放总量分别占1%和2%,但完成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则占全市的15%左右,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25%左右,已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上海张江高科园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浦东新区中部,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明确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自此,张江园区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1月,张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8月,市委市府推出“张江创新十条”,同年11月,张江高新区核心园扩大至75.9平方公里,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张江的目标直指国际一流创新科技园区。截止2011年底,园区累计注册企业近万家,经营企业2095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95家,国家级、市级、区级技术中心169家,外资研发机构12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9家。2011年,园区实现经营总收入3700亿元,工业总产值1740亿元,税收收入160亿元,成为浦东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经过20年的开发,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框架。目前,园区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在科技创新方面,园区拥有多模式、多类型的孵化器,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一批新经济企业实现了大踏步的飞跃。“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园区文化和创业氛围正逐渐形成。

二、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高科园发展的主要经验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苏州工业园和上海张江高科园在近十年来发展尤其迅速,取得了令人惊奇的业绩,他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始终坚持思想解放、更新观念。二大园区之所以发展的规模大、膨胀的速度快,成为全国知名园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始终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着力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形成了先发优势。从他们介绍情况看,不论是确定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还是制定政策、建立工作机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具有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可以说他们已经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整个园区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二大园区建设之初,他们就以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视野,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跟踪世界最前沿的发展动向,瞄准的国际一流的水准,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全球发展的大潮之中,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敢于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争论,不动摇,只发展,而且每次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都能够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先人一步,从而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头。正是有了一流的开发观念,才有了园区开发的一流举措和超常规的发展速度。

(二)始终坚持发挥优势、谋划长远。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他们都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依托大城市,将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相融合,依托旧城,建设新城,又结合各自的人文地理风貌,形成了各自的园区建设风格。苏州工业园区选址于苏州古城东郊、金鸡湖畔,与旧城自然相接、连为一体。他们依托古城,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融新加坡国际化理念与苏州文化底蕴于一体,注重工业、交通、商贸、人口、生活的协调发展,园区内既有学校、医院、娱乐中心和居民区,又突出了工业生产和商贸活动,具有完备的城市功能。位于上海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充分利用浦东开放形的外向经济区域优势和上海的人才技术优势,依托浦东保税区和科研院所,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产业研究中心,分别建设起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科研教育区、生活区等功能小区。二是规划先行、建设超前。二大园区一开始就按照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区的国际化标准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规划管理,确保了园区建设高档次、高水平。其中,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依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中新双方专家联合编制了先进科学的园区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高标准地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同时,认真借鉴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经验,适度超前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客户进入和项目开工投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始终坚持市场运作、创新模式。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园区开发,是他们又一成功经验。他们以战略家的胆魄,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采取经营城市的办法,面向市场,通过市场运作,滚动开发,加快推进园区的各项建设,有效突破了资金瓶颈。二大园区都立足当地实际,在把握总的原则和大方向的基础上,切实做活、做足了土地开发的文章,采取政府拔一块启动资金和银行贷一块、土地收益中留一块的办法,搞好土地储备,实现供地可控。苏州工业园采用“公司化运作机制”,通过土地拍卖获得大量资金,一方面具备了补贴工业用土地的资金实力,一方面积累了发展园区其他事业和解决农民安置等现实问题的资金。

(四)始终坚持扩大开放、强化招商。二大园区都把发展定位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上,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形成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大格局,这是几大园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首选之路。苏州工业园始终不渝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提出了“项目就是生命、就是生产力”的观念,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招商引资,重点组织实施了“人力向招商集中、领导精力向招商集中、自主权向招商集中”的“三集中”和“明确责任抓招商、主动登门抓招商、全程服务抓招商、委托中介抓招商、特色园区抓招商”的五大招商举措,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投入、产出大的规模型大项目。张江高科园区招商引资的秘诀有两点:一是靠感情投入,提出了“关系也是资源”的理念,强调文化的融合,着力于招商引资的长期性与后发优势;二是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劲”,提出了“外向强,一强百强;外向好,一好百好;外向优,一优百优”的口号,全市上下形成了“一把手带头招、机关干部一起招、人民群众齐动员”的大招商格局。

(五)始终坚持政策领先、优化环境。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园区快速膨胀,他们结合实际,致力于营造投资优惠政策的洼地,始终保持优惠政策领先的位次。二大园区内的投资者除了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有的还享有一些类似特区的优惠政策。一是实行税外无费或低费制。对辖区内企业实行了统一扎口收费,并对外资企业实行行政事业性费用零收费制度。二是实行税收减免政策。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被国家赋予了“不特有特,特中有特”的优惠政策,投资者可享受优惠的所得税率和“两免三减半、两免六减半”等优惠。

(六)始终坚持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管理就是服务,服务是管理的更高层次。所考察的几大园区不但实现了管理与服务观念的重大转变,而且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服务模式,始终保持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实行现代化的宏观管理。二大园区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起了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苏州工业园区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权负责,园区开发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张江高科园由园区管委会代表政府负责管理,开发则由园区开发公司负责,两大园区都实行了园区管理与投资开发的有效分离,管委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为园区的发展构筑起飞的平台。二是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办事程序和高效率的服务运行机制。实行“小政府、大服务”,放下架子办实事,以精简的机构、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努力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张江高科园区设立张江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口受理、一门办结”,受理业务50多项,包括张江园区管委会负责的31项、工商6大项、税务3大项、技监1项、浦东人才8项、公安出入境受理5项以及党员组织关系接转、企业设立开户手续、中小企业投融资等服务。同时,张江实施了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零收费”政策。2004-2010年,“零收费”共为园区企业免去各类行政费用4000万元。

三、相比之下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和上海张江高科园的考察,我觉得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株洲市委、市政府虽也是坚持规划先行,高度重视政策配套和系统推进,在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开发模式、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提档升格等方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由于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整体环境都不如上述二个园区,相比之下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的创新意识不强。就我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来说,表面上看上去都已经做得很到位了,但仔细分析起来,我们与苏州工业园和上海张江高科园的差距最大的地方就是整体的创新意识远远落后于这两个工业园,在整体规划上缺乏超前的意识,园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权威性不强;工业园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脱节,各类规划之间衔接和协调不够,变动过多;规划实施管理有待加强,难以形成园区的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这一点苏州工业园和上海张江高科园都做得比我们好,它们的规划一直都没有改变,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展。在项目建设上缺乏大胆突破的意识,过分地强调引进大项目,根据苏州工业园和上海张江高科园的经验,强调的是产业相关度和成长性,只要是符合他们产业需求的,成长性好的一律大开绿灯,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管理模式上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我们的高新区管理一直是以管委会的模式在运行,而苏州工业园和上海张江高科园则都是以公司化的模式在运营;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更有利于市场化运作,值得我们考虑。

(二)解放思想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超前意识不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缺乏“大思路、大规划、大发展”的气魄,眼界不够开阔,缺乏预见性,未能积极谋划、主动谋划和超前谋划园区建设。其二,创新精神不足。没有充分利用“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条件,解放思想,大胆尝试,仍然拘泥于固有的框框,办起事来怕字当前、难字当头、畏首畏尾,观念比较陈旧,思维比较呆板,工作缺乏创造性,思想比较保守,面对园区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制约显得束手无策。三是干事创业氛围不浓。对发展园区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狭隘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至上的不良思想,没有把干劲和精力全部投入园区建设工作中,在全区上下还没有完全形成想干事、创大业、求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不强。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几乎每个工业园区都有机械、化工、冶金等产业,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产业雷同和同质化竞争现象。同时,由于园区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脱节,不能完全共用基础设施,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难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辐射能力,难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四)资金支撑脆弱园区建设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建设资金普遍短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已成为园区建设主要困难。目前,部分园区靠有限的财政资金和一定的负债投入,基础设施要达到“七通一平”的要求相当困难,使得部分园区建设水平偏低,形象建设进度缓慢,园区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形成。

四、几点工作建议

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抓住、抓好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目前,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园区发展才刚刚步入高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园区的重点企业数量不多,建设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是我市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研究完善全省促进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是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解放思想,寻求园区发展的突破口。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园区经济的大发展。所考察的二大园区之所以经济快速发展,固然有其区位、资源和经济基础等各方面的客观优势,但与之相比,我们最大的差距还是差在思想观念上。实现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事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宏大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城建、环保等若干个工作部门,我们应该积极利用“两型”社会试验区的优势,寻求发展的突破口;建议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部门,乃至市政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和协调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在园区规划上实现新突破。规划是龙头。科学的规划能有效地指导园区开发建设,为园区的有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尽快做好园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性规划。要按照适度超前,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确立至少20年不落后的目标,处理好园区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与规划的前瞻性、长效性的关系,进一步修编、扩大园区规划,使园区容量和承载力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园区规划要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来谋划,把园区规划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城区。同时,要尽快完善好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征地工作力度,保障园区规划的长远发展。二要强力执行园区规划。这对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的原则,切实抓好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确保应有的档次和水平。园内每一个新上项目,都要严格督查,确保执行园区规划,形成园区统一、协调的品格,从而把园区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要加强与原开发商的沟通协调,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园区各项建设,确保园区规划的切实施行,保证园区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和总体布局的合理性。

(三)要加大改革、创新机制,在园区管理上实现新突破。体制机制是园区发展的生命所在,体制机制越优越的园区发展越有活力。我们要创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园区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一是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高科集团的市场化运作优势,应该让高科集团积极参与做好园区开发建设的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按照责、权、利统一原则,赋予开发建设公司相应的管理职权,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实行园区有限“自治”,防止相互“越位”、“错位”现象发生,提高工作效能。管委会要修改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法和管理细则,建立健全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制度,提高园区管理效率。二是创新与市直部门、区直部门协调机制。设立专门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区内部门协调,尤其要加强“一区三园”之间的部门协调,争取形成“一区三园”之间的联动,还应积极争取市直部门支持,形成了上下协调、条块协调的工作格局,更好促进园区开发建设。

(四)加大多元筹资投入力度,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筹措资金,引领产业快速发展。各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工业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BO、BT等形式利用外资,筹资建设。第四是积极争取国债指标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快拉开园区建设框架。

民革株洲市委

二0一二年九月十五日

第三篇: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精神,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研究探讨推动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措施,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5月3日至5月15日,市工信委王松平主任率领工信委分管经济运行、节能降耗、工业投资、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等委领导及有关科室负责人共21人到全市9个县(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投产企业达产增效、竣工企业投产达产情况;工业园区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受环评限批影响项目环评限批解除后项目备案及推进情况;招商引资在谈项目落地情况;50户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以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需要市工信委帮助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组采取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形式开展调研工作。从总体情况看,我市12个工业园区建设日益提高,工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园区管理体制基本健全,发展后劲和活力进一步显现,园区经济在工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支柱作用更为突出,已成为工业经济主要增长极。

一、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一)管理体制

为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去年8月25日,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中共曲靖市委 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决定》(曲发﹝2011)21号)(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每个县(市)区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全权管理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九个县市区的工业园区管委会专兼职副主任选配到位履职,管委会内设“一室三局”人员除马龙还没有选派到位外,陆良、师宗、罗平、富源、麒麟、沾益、会泽7个县市区的“一室三局”机构设置及人员选配到位履职,宣威工业园区同宣威开发区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内设机构没有重新设置。管委会机构设置,人员选派和基本到位。

(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一季度全市12个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9亿元,同比下降4.13%,其中工业投资24.04亿元,同比下降3.03%,基础设施投资2.48亿元,同比增长25.51%。标准厂房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30.4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加,但总体讲,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欠季度目标数较大,工业投资只完成了季度目标数的50.24%,欠23.81亿元。完成较好的是宣威、富源、会泽、麻黄,分别完成目标进度数的101%、99.76%、95.53%和85.83%,完成不足30%的是越州、马龙、罗平、师宗、南海子,分别为23.53%、20%、16.47%、7.06%和3.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完成了目标数的35.94%,欠4.42亿元。完成较好的宣威,完成目标进度数的105%。越州、煤化工、陆良没有基础设施投入。

(三)经济运行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6个,市级重点工业园区6个,规划面积374.7平方公里,总体上形成了由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园区和市级园区组成的多层次园区体系,培植和构建了以新材料、化工、冶金、机械装备、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为主体的六大支柱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1.37亿元,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6.94亿元。2011年,全市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达59.44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693.2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43.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63.01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4.93亿元;上交税金21.35亿元;园区内企业总数达到414户,从业人员8.49万人。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77.97亿元,同比增长20.51%,完成季度目标数215亿元的82.78%,欠37.0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78亿元,同比增长12.07%,完成季度目标数的69亿元的57.65%,欠29.22亿元;上缴税金3.8 亿元,同比下降44、63%,完成季度目标数的49.71%,欠3.845亿元。全市12个工业园区没有一个园区全额完成季度目标。

(四)招商引资

2012年1-3月,全市共有国内合作实施项188项,项目总投资1894亿元,合作方总投资1883亿元;筹建项目21个,在建项目139个,完成项目27个,签约项目1个;其中工业项目128个,优势产业127个。我市各工业园区一季度工业园区累计新签约项目 20个,在谈项目 40个。

(五)规划修编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1]185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曲靖市在省要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镇近期建设规划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按照“靠城不进城、发展有空间、相互有依托”的要求,对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工作,规划修编各项工有序进行。我市麒麟、宣威、富源被列为国家级利用低丘缓坡荒滩试点,陆良、师宗、罗平、马龙、会泽、沾益被列为利用低丘缓坡荒滩省级试点县,2012年2月9日,市政府授权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市国土、规划、工信、林业四部门对我市九个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近期建设规划、林业保护利用规划和工业园区规划四个规划衔接成果进行了市级联合审查,并已以通过。到目前为止,罗平县、会泽县修编后的规划已经通过县、市两级组织的评审,待修改完善后报省工信委评审备案,马龙园区修编后的规划以及轻工基地规划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县级评审,待市级评审后报省评审备案,其他园区规划修编工作正在文本编制过程中。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决定》,园区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虽人员除马龙外,基本配齐,也已授权,但实际工作中难于充分行使职权。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还停留在为了项目而建设,没有真正做到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先行,园区开发力度能力较弱,只有陆良、罗平、马龙、会泽开展了土地预收储工作。现已开发建设区电力配套没有协调一致,所到县市区多反映现有企业用电的问题。

(三)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较少。我市工业园区现有具备招商的储备项目95个,再谈项目只有40个,不足储备项目的一半,签约项目只占储备项目的五分之一,而开工建设大项目没有。

(四)经济运行情况和投资情况堪忧。曲靖的加工制造业,除烟草外,主要是以重化工和冶金两大支柱产业为主,受世界金融危机、希腊债务危机和我国调控房地产也的影响,我市的煤炭、焦化、钢铁等产业的产能、产量、价格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市工业园区经济运行和投资。从调研的情况和一季度的报表情况分析看,同比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同比是两位数的增加,但固定资产投资降低3.03个百分点;上缴税金大幅降低,减低38.74个百分点;企业利润除西城、师宗、会泽、罗平没有出现亏损外,其它园区出现亏损。

(五)产品结构单一。我市12个园区的规划布局非常雷同,基本上都是围绕化工、冶金两大产业进行发展,没有真正形成依靠资源,错位发展的格局。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园区还停留在原料的初级加工上,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园区产业链的延伸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三、当前的困难

(一)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缺口较大,各级政府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与园区发展那的实际需求差距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二)企业融资贷款困难。受宏观政策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货币政策任然偏紧,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大部分中下企业融资尤为困难,资金链绷紧甚至有可能出现断裂的风险。

(三)项目支撑不够。由于目前招商引资政策不够完善,加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签约率不高,项目落地不多,项目推进不快。总体上看,园区大项目不多,主导产业不突出,特色产业未形成,园区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竞争力弱。

(四)用地成本增加。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上山,城镇上山”的政策,按照新的土地政策,需要征收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需增加的用地成本麒麟麻黄达37万元/亩,南海子达28万元/亩,其它地区达18.7万元/亩,用地供给成本大大增加,项目推进、落地更加困难,有一部分再谈项目推进较为缓慢或停止。

四、建议和意见

(一)强化考核。根据《决定》提出的要求,我市工业园区实施 “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行动计划,要对各工业园区实施考核,建议尽快促成市政府出台园区考试实施办法,逐一落实《决定》的有关政策,激发园区活力,掀起园区发展新景象,以工业园区的“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推动我市工业的跨越发展。

(二)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建议市委市政府督促各部门和县(市)区尽快出台加快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省委省政府今年3月17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跨越发展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去年8月25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决定》的相关对园区建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园区新增税收部分留给园区作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从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园区的承载力。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筑巢引凤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促使各县(市)区出台招商引资相关激励机制,确保招商引资取得突破。

(四)召开园区用电工作协调会。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当前已经出现的电力配套设施的滞后等问题,建议由我委主持,邀请市供电局;县(市)区分管领导、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工信局分管领导;县供电公司是就园区规划修编后和近几年发展的情况,电力配套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急需解决的等问题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协调。

第四篇:昆明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超常突破 跨越发展

全面发动园区经济大发展攻坚战

——关于对昆明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工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昆明市规划建设有各类工业园区15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个(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省级工业园区6个(呈贡、安宁、海口、杨林、寻甸、东川),市级工业园区6个(晋宁、石林、宜良、富民、禄劝、官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工业园区为支撑,市级特色工业集聚区为补充的三级园区发展体系和格局。2007年,昆明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9亿元(不含旅游度假区和官渡工业园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8%,其中2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工业园区占全省4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的比重达到60%。

二、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做法

2008年,昆明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工业园区作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实施富民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推到主攻工业的最前沿、招商引资的最前沿、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城市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的新理念、新体制和新机制,采取最特殊、最特别、最灵活的政策措施,强势发动,超常突破,努力促进工业园区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最根本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昆明市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高度,从实现大跨越、大发展、建设现代新昆明的高度,正视差距、直面矛盾,充分认识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工业园区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工业兴则全市兴、工业活则全盘活,园区强则工业强、园区弱则工业弱的观念,树立经济建设以工业突破为主、工业突破以园区建设为主,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园区经济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建设现代新昆明的关键,作为振兴昆明经济的关节点和突破口,形成全市各级各部门关心园区、支持园区、服务园区、建设园区的良好氛围。目前园区建设已成为昆明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发展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昆明市把创新作为工业园区发展不竭的动力,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功经验,大胆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管理体制上,按照“实体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原则,推行权责合一、党政合一、经济社会发展合一的实体化管理,赋予市级、县级经济管理和相应行政管理权限,确保市权、县权审批手续在园区内全部办结。管理机制上,实行管委会主任负责制,采用扁平化管理,管委会自主设置机构、配备人员,确定分配方式和收入标准,除班子成员外全员实行聘任聘用制。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主要领导分别由省、市委任命;省、市级工业园区挑选年富力强、懂经济、善管理的常委、副县(市)区长担任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在开发模式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园区投资公司,赋予参与土地收储和土地一级开发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园区开发建设。

——加快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谁能抢先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谁就能吸引更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谁就能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谁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昆明市着力在软硬环境建设上求突破。在硬环境建设上,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两年突破工程,两年内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大突破,确保有熟地、净地招商。2008年全市计划启动“五通一平”建设项目170多项,预计投资70多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各类项目70多个,总投资14多亿元。在软环境建设上,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提供从申请到建设、投产全过程高效优质服务,做到行政审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无条件、审批无阻力、程序无障碍,营造“三最四低”发展软环境,全力打造效率园区。严格禁止乱收费乱检查,工业园区新建扩建工业项目,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免除,市级部门不得随意对工业园区内企业实施检查,必须进行的,要事先向管委会通报并经同意后才能进行检查。

——加大招商引资,促进超常规发展。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主力军,招商引资是工业园区的生命线。昆明市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理念,实施一把手工程,实行招商引资任务倒逼、倒排计划,形成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推进制度。工业园区建立市、县、园区招商引资联动机制,组建专业招商队伍,与全市派驻沿海发达地区地级以上城市35个招商分局合作,实行专业化、全天候、拉网式、驻点式招商。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突出大项目招商、地区优势招商、重点地区招商和外资项目招商,重点引进装备制造、光电子、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环保产品等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目前,项目包装、项目储备、项目推介等各项招商引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集群式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产业集群是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昆明市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八业高新化、布局专业化”的要求,围绕发展有基础、有优势的产业,每个园区明确1~3个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电力装备、机床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磷化工、铁化工八大产业集群。同时,通过对入园企业和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引导新建、引进工业项目(企业)按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入园发展,实施非园区工业企业出城进园工程,鼓励主城区工业企业实施入园搬迁改造升级,以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为核心,延伸产业链,使大企业、大项目的单体优势转变为群体优势,努力催生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

——加大政策支持,营造政策洼地。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在财政政策上,实行相对独立的财政预决算体制,以2007年为基数,5年内园区新增税收上解市级部分,全部留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从2008年起,5年内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亿元工业园区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专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贷款贴息及软环境建设的补助。在土地政策上,园区用地指标实行单列,全市用地指标优先保园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低于50%用于园区;实行地价成本补贴机制,每年从市、县两级经营性用地项目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5%,专项用于补贴工业项目用地地价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人才政策上,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园区工作,可保编、保级、保工资。

——强化评价考核,促进园区科学发展。建立工业园区统计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园区建设水平与发展速度同步提高。制定出台《昆明市三级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统计评价考核办法》及工业园区考核奖惩办法、管委会领导班子年薪管理办法、统计报表制度等配套措施,重点考核园区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利润总额、重大工业项目等指标,并把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工程、环保、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市级园区升格提档等工作作为否决指标列入考核。指挥部每年与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市级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给予重奖、重用;对组织领导不力、措施不实、实效不大,连续处于后进的予以重处、重罚。

——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发展合力。加强组织领导是实现工业园区发展的有力保证。昆明市把实现园区建设大突破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求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政府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园区领导全力以赴拼命抓,成立了工业突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指挥部,加强对园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同时,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园区发展中的职能职责,国土部门保障工业用地,规划、建设等部门提供高效服务,发改部门储备各类项目,财税部门确保专项扶持资金及时到位,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部门提供配套服务,公安部门保驾护航,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检查工作,各方密切配合,上下联动,步调一致,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地为园区建设发展服务,形成合力加快工业园区大突破、大发展。

三、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在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中,昆明市委、市政府坚持规划先行,高度重视政策配套和系统推进,在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开发模式、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提档升格等方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同时由于我省工业园区发展起步晚,大部分处于规划建设初始阶段,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划设计滞后园区开发建设。城市规划滞后于城市开发建设,没有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滞后,区域内园区缺乏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园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脱节,园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权威性不强;各类规划之间衔接和协调不够;规划实施管理有待加强,难以形成园区的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土地供给制约园区开发建设。在国家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的背景下,土地供给困难和用地需求增加,使工业用地问题成为制约园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2008年,昆明市工业园区计划引进300亿元以上招商项目,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但省下达昆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为1020公顷。土地利用指标有限,园区土地收储困难,建设项目等土地的情况日益严重。

——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不强。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昆明市几乎每个工业园区都有机械、磷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产业雷同和同质化竞争现象。同时,由于园区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脱节,不能完全共用基础设施,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难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辐射能力,难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资金支撑脆弱园区建设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建设资金普遍短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已成为园区建设主要困难。目前,部分园区靠有限的财政资金和一定的负债投入,基础设施要达到“五通一平”的要求相当困难,使得部分园区建设水平偏低,形象建设进度缓慢,园区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形成。

——省市联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有待加强。在工业园区建设中,昆明市从土地管理、规划建设、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充分赋予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市级、县级权限,加快开发建设。但园区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制度安排、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支持,特别需要省委、省政府及省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四、几点工作建议

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抓住、抓好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目前,我省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园区发展才刚刚起步,重点园区的数量不足,建设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是我省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研究完善全省促进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是我省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立完善省市联动工作机制。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事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宏大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城建、环保等若干个工作部门,建议省政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和协调推进我省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统筹保障园区建设用地。土地是工业园区经营的基本资源。土地供应已成为制约我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鉴于工业园区土地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建议省政府推广昆明市的做法,对省级重点园区土地利用指标实行单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低于50%用于工业园区,重点保障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的工业园区建设用地。

——研究制定省级园区配套政策。我省园区建设起步慢,滚动发展能力弱,各级政府财政因底子薄,园区建设前期需大量资金注入及各级政策扶持。建议省政府尽快制定出台全省促进园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园区税收、土地出让金或其它税费除上缴中央部分外,全额留给园区作为滚动开发后备基金;建立省级土地成本补贴机制,依据每年经营性用地项目的土地出让金收益中不少于省级可用部分的5%,提取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资金,专项用于重点工业园区地价成本调节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园区规划管理。坚持以城市化理念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把园区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功能区域,与城市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要求,对园区规划进行前溯性审查,搞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提高资源共享度,有效解决用地规划、空间布局、环保治理等问题,做到无障碍规划、有界面建设,永不搬迁。当前,加快制定云南省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办法,加强规划管理,强化规划落实,提高规划执行力,切实提高全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

——多元筹资加大投入。各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工业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BO、BT等形式利用外资,筹资建设。第四是积极争取国债指标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快拉开园区建设框架。

第五篇: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县政协经济委员会

**工业园区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接受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实现产业转移的主平台。近年来,园区发展迅速,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功能还相对滞后,已对园区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

一、**工业园建设成就与发展前景

1、编制了一个前瞻性发展规划。为策应省市沿江开放开发战略,发挥沿江岸线优势,从200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着手谋划**工业园建设,县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对接主城区、融入大**、决战新工业、做美沙河城”的全县发展思路,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进**沿江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之后,**工业园成

为我省沿江开发战略中的重点开发四大板块之一,我县重新编制了**工业园控制性详规,规划范围为北至长江,南至九码快线,西临**,东与城西港区相连,规划总用地40平方公里,近期3——5年内,集中建设核心区约平方公里,生活配套区2平方公里。将围绕装备制造、轻化制造、高新科技、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和机械电子六大产业进行布局规划。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近几年来,**工业园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资金近10亿元,完成了“万亩土地平整”、**联圩除险加固两大扩园项目,新建了日供水3000吨自来水厂、日处理污水6000吨的污水处理厂、11万伏变电站、环境监测站、消防二中队等配套设施,新辟了长坪公路和港湖大道两条入园主干道,新建园区道路15000米,整治河道4300米,绿化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130盏、铺设管网5411米。

3、园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高潮迭

起。到今年年底,园区共引进项目44个,其中投产项目19个,在建项目15个,签约项目10个。投产规模较大的项目有东正木业、汇泉酒精、邦利益康、雄基钢构、中盛钢构、新茂化工、乾元纺织等;在建项目主要有投资浙商皮革、赛湖机车、宝利源粮油、富美家装饰材料、奥普新实业;签约较大的项目登喜鸟纺织服装、亿安**水上游乐、金峰兴铅银加工、高新科技产业园。2012年,**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园区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到25亿元。逐渐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

4、园区发展前景预测。根据规划平方公里核心区测算,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3年后园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400亿元,用电量将达到亿度,用水量4万吨/日,货物吞吐量约600万吨,产业工人约需3万人,园区总人口将达到6万人。

二、**工业园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产业人口的集聚,园区基础及配套服务功能滞后的矛盾逐渐凸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园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园区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几年的建设,**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但按照新的规划要求,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铁路专用线、长江码头仓储物流基本处在规划、谋划之中,企业货物吞吐主要依靠公路运输;供电能力只有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园区天然气管网尚未建成;自来水供应成为园区发展的制约瓶颈;污水处理厂未能正常运转,且规模小不能满足园区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同时,污水管网建设也严重滞后。

2、园区生活服务设施有待加快推进。由于前期入园项目投产不多,员工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矛盾尚

未凸现,但按照园区项目推进速度,未来生活服务需求将明显加大,目前园区生活服务设施推进速度较慢,没有宾馆、酒店,企业老总只得白天在园区上班,晚上到**居住,对企业洽谈业务、生意交往造成不便;没有商业服务网点、企业职工要买上一点生活日用品都非常困难;没有文化娱乐场所,职工文化生活单调,难以留住生产工人;企业职工公寓做得不多,企业职工住宿难。

3、园区社会公用事业配套不够健全。消防设施虽已建成,却没有正式启用;公安、医疗、教育、银行、保险、邮政、电信等机构未进园区;园区内及外接交通不便,从沙河和**没有到园区的公交车,企业职工出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招工难”和“留人难”;园区环境保洁措施未落到实处,造成道路保洁和园林绿化管护困难。

4、园区行政管理功能不够健全。**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但**工业园管理局人员配置过少,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容易造成重建设,轻管理,服务质量跟不上;事关园区企业发展的工商、税务、安监、环保、质监等行业管理部门都未入园,没有一样手续能在园区办

结。

三、**工业园区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建议

上述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前期园区规划面积小,规划层次低,没有充分预计到项目建设和园区快速发展造成的,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园区建设就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1、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园区控制新详划和配套服务区详规已经制定,一是要为园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一次性规划,分步建设,细分园区功能区块。要统筹产业布局和园区基础设施,社会公用事业,商业服务设施布局。二是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要严格遵循规划要求建设,不能随意改变规划,降低建设标准,坚

决避免目光短浅,不顾建设时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

2、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园区发展基础先行的意识,抓紧建设一批当前企业生产所急需的基础配套设施。与此同时,要借鉴沿江其他工业园在发展初期的经济以及所走弯路的教训,凡关系到企业生产保障性的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系统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中。一是**工业园要把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置。确保圩堤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排涝达到20年一遇标准,**化工企业多,确保消防设施配套,严防次生灾害发生,提高**工业园及园区企业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统筹考虑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实行雨污分流;二是加快建设园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码头和铁路专用线一定要利用这次江西省沿江开放开发规划修编机遇,列入江西省沿江开放开发规划,启动码头建设。由政府主导解决园区供水瓶颈;建议供电部门超前规划一座220千伏的

变电站,提高园区供电能力。

3、完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在加快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活性配套设施。一是综合配套服务区,要高标准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既要有政务中心、商业中心、宾馆酒店等标致性建筑,又要整合园区各企业需求,建设直接为企业职工服务的公租房、职工公寓以及新建学校、医院、幼儿园和文化娱乐休闲场所等。二是设立园区内公交,将园区公交与沙河、**公交线路对接。三是做好保洁工作,设立园区环卫所,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财力,实行道路、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为园区营造一个干净、优美的发展环境。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工程项目多、种类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和完善。

4、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巨大,仅靠政府投资是不现实的,要政

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用足用活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一是政府重点主要是积极争取项目,实行国家、省、市扶持与县级财政投入相结合,搞好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防洪体系建设、园区外接道路建设、园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园区内的宾馆酒店、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设施等,可

由政府提供土地,鼓励园区内企业入股自建自营。三是通过土地运作和园区企业联建等形式建设商品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满足园区企业职工住房需求。()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保险、邮政、电信等部门提前进入园区。

5、健全园区服务管理配套体系。进一步明确**工业园管理局对园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的职能,把**工业园打造成一级准政府。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业务衔接,协调发改委、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工商、税务、环保、质检、人事劳动、安监、消防、邮政、金融、交通、通讯等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园区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各有关职能和服务部门应尽快延伸到园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审批程序,使园区企业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6、加强**工业园闲置用地管理。**工业园在前期招商项目中,有些企业未能按合同正常投产或投产后又停产的现象,导致工业用地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一方面是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必须依据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收回闲置用地,破解用地瓶颈。

下载株洲工业园区调研报告2(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株洲工业园区调研报告2(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昌市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南昌市**区工业园区发展的调研报告---胡昌民 工业园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扩大招商引资的窗口。总体上看,我区罗亭工业园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取......

    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遵照县委的部署,结合审议县政府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报告的需要,7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县工业园区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于7月下旬前往璧山、荣昌、忠县等地考察学习。现......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修订版)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招商引资的有效平台。经过深入调查,感到我区工业园区建设虽起步较晚、进展艰难,但具备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优势和......

    XX年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XX年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事关当前、受益长远,将强力推动金乡实现兴农富民强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工业园区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XX年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XX年工业园区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工业园区调研报告部门知道格式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XX年工业园区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根据委领导的统一部署,由XX......

    杞县工业园区情况调研报告

    杞县工业园区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分析形势、认真总结经验、深刻认识规律,为了更快更好发展工业企业,提出树立和落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3篇3篇范文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3篇3篇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一) **工业园区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接受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实现产业转移的主平台。近年来,园区发展迅速,在全县工业经济发......

    2016工业园区党建调研报告

    2016工业园区党建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党工委在县委、政府及县直机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员工的全力配合下,坚持以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