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节水办法

时间:2019-05-14 01:1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节水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节水办法》。

第一篇:北京市节水办法

征集】《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意见 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网站 日期:2010-09-30

关于《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说明

一、背景情况

北京是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干旱加剧,北京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已由上世纪末的不足300立方米下降到150立方米左右,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首都发展的主要瓶颈。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2005年3月15日市政府第155号令发布了《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以下简称现行办法),2005年5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规章的施行,对于规范本市节约用水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缓解连续干旱时期水供需矛盾,保障奥运会和城乡用水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首都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以世界城市这一高端形态谋划北京未来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战略。进一步加大节约用水管理力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北京实现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有必要对现行办法进行修订,以适应现实情况的需要。

二、《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起草过程

《办法》修订工作列入市政府立法计划后,成立了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和起草小组,负责立法调研及规章草案起草工作。立法起草班子成立以后,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多次召开全市节水立法调研工作会议,集中听取基层水务部门的意见,摸清了全市节水管理基本情况;根据国家关于加强节水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总结了现行办法实施5年来的成功经验,并研究、借鉴了外省市的节水立法经验,确定了节水办法的立法框架。《办法》修订草案初稿完成后,向54位水管理专家发函书面征求意见,并在北京水务信息内网开设专栏,面向全市水务系统公开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召开专家座谈会共同修改规章草案,并书面征求了各区县水务局、节水中心、市水政监察大队、市属水务管理单位的意见。4月19日—4月30日再次通过北京市水务信息网、《北京水务报》面向全市水务系统和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征求了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经过多次修改,报经局领导班子审议通过后,6月3日市水务局又发文征求了市政府各委、办、局及部分直属机构、二级单位等44个单位的意见,累计经过十余次大的讨论修改,形成目前的《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

三、主要修订内容

现行办法共有39条,《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进行了较大扩充,共分总则、用水管理、节水措施、节水科研、推广与宣传教育、监督管理、节水奖励、法律责任、附则,共八章73条。与现行《办法》比较,修改、增补的条款达66条,删除条款1条。现就修订内容重点说明如下:

(一)完善节约用水责任体系

在现行节约用水责任制基础上,《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进一步细化、完善了节约用水目标管理责任制,将节水工作落实到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用水单位、农村管水组织,形成完整的节水责任体系。

(二)完善节水管理制度。

1、明确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费性质属行政事业性收费。

2、进一步完善节水“三同时”制度,具体内容体现在修订草案送审稿第十九条。

3、规范特殊行业用水以及特定用水行为。重点对纯净水生产、洗车、洗浴、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现场制售水设备等特殊行业用水以及工程施工降水、水源热泵等用水行为进行了规范。

4、强化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管理,完善、强化了雨水利用工程建设的三同时制度。

5.完善农业及农村节水工作,促进农户主动节水。

(三)完善节水考核评价制度

《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明确规定:“节约用水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上一级人民政府每年对下一级人民政府下达节约用水目标管理责任,将节水绩效纳入行政考核体系。”“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积极开展节约用水工作;对发现的本辖区内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并向有关部门或者机构报告。”

(四)健全节水奖励机制

为了充分调动全社会节水积极性,《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专设一章,对节水奖励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规定,本市节水奖励分为政府奖励、部门奖励、单位奖励三个层次。政府奖励名额及奖励标准由市节水管理部门会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核准。部门奖励名额及奖励标准由市节水管理部门会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及有关部门决定。用水单位应当对本单位取得节水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同时,草案建立了节水目标考核、以奖代补、节水设施运行、居民用水激励、浪费用水举报等奖励制度。

(五)理顺节水执法体制

2002年,规划市区节水执法方面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节水管理、监督、处罚权分离以后,节水监督、违法案件的发现、查处环节增多,处理过程拖沓,在执法和管理方面都形成了削弱的局面。节水执法专业性强,水行政主管部门也有1384人的水政执法监察队伍,具备节水专业执法优势。《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明确规定节水执法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进一步规范了监督检查措施。

(六)完善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现行办法规定的法律责任不够完善,处罚力度较小,违法成本较低,不能满足水行政工作的需要。《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进一步完善了法律责任,设定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核减用水指标、罚款、加收滞纳金、没收、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措施,增强可操作性。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宗旨)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节水原则)本市厉行节约用水,统一调配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发挥价格对用水行为的调节作用,按照计划供水、定额管理的原则,采取行政、经济、工程、科技等措施,促进节约用水工作。

第四条(政府职责、节水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节约用水责任制,把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组织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

第五条(行政管理体制)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节水管理部门)负责全市节约用水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区、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未设置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区人民政府指定的节约用水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区、县节水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监督管理工作。

市和区、县节水管理部门下设的节约用水专门机构,负责节约用水的具体管理、监察工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基层组织节水责任)镇(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辖区内的节约用水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节水型社区、节水型村镇创建工作。

第七条(单位和个人义务和权利)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有对浪费用水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

在节约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用水管理

第八条(规划管理)市节水管理部门应当编制全市节约用水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区、县节水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全市节约用水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节约用水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市和区、县节水管理部门应当依据节约用水规划,制定年度节约用水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九条(产业结构调整)市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节水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本市产业投资项目指导目录和限制发展项目名录,限制落后的、耗水量高、用水效率低下的产业项目。

列入限制发展项目名录的,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予立项,环境保护部门不予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新设企业不予登记注册,质量技术监督检验部门不得对生产的产品发放生产许可证。

第十条(用水定额)本市相关行业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用水定额由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制订,报市节水管理部门和市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无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用水定额,由市节水管理部门和市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订。

用水定额由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年度用水指标)节水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年度用水计划和相关行业用水定额以及用水单位的生活、生产经营需要,核定用水单位的用水指标。

新增用水单位和新建用水项目在投入使用前,应当到节水管理部门申请核定用水指标。节水管理部门未核定用水指标的,供水单位不得供水。

工程施工、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需要临时用水的,应当向节水管理部门申请临时用水指标。临时用水指标当年度有效。

用水单位应当严格执行用水指标。年度内因生活、生产经营用水发生变化确需调整用水指标的,应当在发生变化之前向节水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方可调整。

第十二条(年度用水指标迁移)用水单位在本市境内迁移的,应当及时到市或者相关区、县节水管理部门办理用水指标核定手续。

第十三条(计量设施)用水应当计量。

供水单位和用水户应当安装符合质量标准的水计量设施,并加强对水计量设施的检查与日常维护,按照规定定期进行检测,保证计量准确。水计量设施发生损坏的,应当及时修理或者更换。

用水单位无水计量设施的,节水管理部门应当责令限期安装,并自取水之日起,按照工程设计取水能力或者取水设备额定流量全时程运行计算取水量,直至安装水计量设施为止。

用水单位有两类以上用水性质类别需要执行不同用水价格计价的,应当根据不同用水性质类别分别安装水计量设施。

用水单位未按照不同用水性质类别分别安装水计量设施单独计价交费的,按照该单位用水性质类别中水价最高的标准计算收费。

第十四条(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费)用水单位应当按照节水管理部门下达的年度用水指标用水;超出的用水量,除据实交纳水费外,由节水管理部门根据该单位用水实际执行的水价标准,按照下列倍数收取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费:

超出规定数量20%(含本数)以下的部分,按照水价的一倍标准收取;超出规定数量20%至40%(含本数)的部分,按照水价的二倍标准收取;超出规定数量40%以上的部分,按照水价的三倍标准收取。

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费属行政事业性收费,所收费用上缴同级财政专户管理。

第十五条(用水统计)供水单位和直接从河流、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节水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报送供水情况、实际用水量以及用水单位变化情况。

第十六条(水量平衡测试)月均用水量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用水单位应当开展水量平衡测试,完善节水措施,制定合理用水规划,并向节水管理部门报送测试资料,申请验收。水量平衡测试合格的用水单位,应每隔3年复测一次,并将复测结果报原验收部门。

节水管理部门负责用水单位水量平衡测试的组织、管理和验收。

具体办法由市节水管理部门会同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再生水使用)再生水输配水管线覆盖范围内具备条件的地区,市政杂用以及景观水域、高尔夫球场、滑雪场、洗车用水应当使用再生水。再生水水质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再生水用户有特殊水质要求的,应当根据再生水水质特点,制定相应的使用规程,采取必要的水质处理与维护措施,保证再生水使用安全。

自建再生水设施运行管理单位,应当保持设施运行完好,按规程检测再生水水质,保证水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再生水水质超标的,应当及时采取整改措施。节水管理部门应当对投入使用的再生水水质和水量进行监测,并对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再生水设施停止供水的,应征得节水管理部门同意。

第三章 节水措施

第十八条(用水单位)用水单位、农村管水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做好下列工作:

(一)建立健全节约用水责任制,开展节水型单位、节水型乡村创建工作;

(二)设立节水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节约用水工作;

(三)建立日常用水台帐和用水统计分析,明确节水目标、用水计划、节水措施;

(四)加强用水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

(五)开展节约用水宣传;

(六)定期向节水管理部门报送节约用水情况。

第十九条(节水设施三同时)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在办理项目立项及设计方案报批手续时,应当附具节水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

建筑设计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节水标准和规范进行节水设计,并单独成册;施工图审查单位应当严格审查节水相关内容。无节水评估报告批准文件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手续,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项目核准手续,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开工许可手续。

节水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节水管理部门申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使用,节水管理部门不予核定用水指标,供水单位不得正式供水。

第二十条(雨水利用工程)新建、扩建、改建下列建设项目应当附属建设雨水利用工程,雨水利用工程建设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一)建(构)筑物占地与路面硬化面积之和达到1500平方米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

(二)占地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的公园、广场、停车场、绿地;

(三)道路、桥梁等建筑工程。

鼓励已建工程项目补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鼓励农村地区单位和个人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第二十一条(再生水设施建设)公共排水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地区新建、扩建、改建的下列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再生水设施:

(一)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

(二)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写字楼、办公楼等建筑;

(三)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不含地下部分)住宅小区;

(四)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以上的文化、体育、商业和其他综合性建筑。

现有建筑属上述规定范围内的,可根据条件,逐步配建再生水设施。

第二十二条(房屋拆迁)房屋拆迁时拆迁人应当与供水单位签订停止供水协议,明确拆迁施工现场的节水管理责任。

供水单位应当配合拆迁施工进度,采取措施及时关闭拆迁施工现场的供水管线。

第二十三条(工业节水技改)工业用水单位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水的重复利用率应达到行业标准。

再生水输配水管线覆盖范围内具备再生水使用条件的工业用水,应当使用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再生水。

间接冷却水应当循环使用,循环使用率不得低于98%。

第二十四条(水生产企业)现有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应当采用节水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损耗。纯净水生产企业产水率不得低于原料水的70%。生产后的尾水必须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

第二十五条(农业用水)市节水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水资源状况,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用水定额,制定农业节水规划。市农业、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农、林、牧、渔业用水结构。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状况,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益节水型农业,限制并压缩耗水量大、效益低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加大农业节水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第二十六条(农业用水设施)农业应当节约用水。

农业用水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水资源论证。通过水资源论证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核定用水指标。

种植业用水应当采取管道或渠道防渗方式进行输水,减少输水损失;实行节水灌溉方式,采取喷灌、微灌、管灌等先进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生产非食用农产品鼓励使用再生水。

第二十七条(农业用水管理)农业用水应当安装计量设施;没有计量设施的应当按照规划组织安装,逐步实现分户计量、收费。用水单位、农村管水组织应当负责对农业节水设施进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并按规定向当地节水管理部门报送用水量。

第二十八条(农用井改变性质)农业用井改为非农业用途的,用水单位应当到节水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重新核定用水指标,并按照新的用水性质类别计价交费。

第二十九条(特殊用水行业)禁止开办以下高用水企业:

(一)高档洗浴业;

(二)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

(三)滑雪场、高尔夫球场;

(四)月用水量超过5000立方米的戏水、游艺经营场所。

现有上述高用水企业应当采取节水措施,分类计量,严格控制用水量,安装数据远传设备,按月向节水管理部门报送取用水量。

第三十条(制水设备管理)禁止生产、销售产水率低于70%的饮用水制水设备。

禁止使用产水率低于70%的制水设备制造饮用水并进行销售。

使用制水设备制造饮用水的,尾水必须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

第三十一条(洗车业管理)洗车用水应当安装并使用循环用水设施,五环路以内提供洗车服务的企业应当使用再生水。

新增洗车服务的企业在办理工商登记手续时,应当附具节水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无节水管理部门审核意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手续。

第三十二条(水源热泵系统)水源热泵系统应安装数据远传设备,按月向节水管理部门报送取用水量及回灌水量,回灌率不得低于95%。

第三十三条(绿化用水)园林绿化应当选用节水耐旱型植物品种,采取节水灌溉方式,严格执行绿化灌溉制度。

绿化用水鼓励使用雨水和再生水,限制使用自来水和地下水。

住宅小区、单位内部的景观环境用水,应当使用雨水或者再生水,不得使用自来水和地下水。

第三十四条(矿泉水、地热水开发)从事矿泉水、地热水开发经营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交纳水资源费。

第三十五条(淘汰的用水设备、产品和器具)用水应当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

禁止生产或者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耗水量高的设备、产品以及未通过节水产品认证和不符合本市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

市节水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地方性节水器具标准,确认“节水型用水器具名录”和“明令淘汰用水器具名录”,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六条(供水单位节水)供水单位应当加强供水管网维护管理,提高供水管网监测和维护管理水平,供水管网的漏失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公共供水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布抢修电话,出现故障应当及时抢修。

第三十七条(计量收费)节水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直接从河流、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水计量设施的查验,按时收取水资源费。

供水单位应当完善用水计量和查表制度,准确记录用水量,并按时向最终用户收取水费。物业服务企业以及其他单位接受委托代收水费的,应当向用水单位和个人出具供水单位发票,并不得收取手续费等额外费用。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节水管理部门和供水单位工作人员的查表、收费工作。

第三十八条(信息管理与预警)节水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当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控、资源优化配置和节水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用水信息统计、报告制度。

用水量较大单位的用水可能超出用水指标时,节水管理部门应当给予预警提示。

第三十九条(应急措施)在发生特别重大、重大城市供水突发事件或者在用水量达到日供水能力90%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应当停止高档洗浴业、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滑雪场、高尔夫球场、月用水量超过5000立方米的戏水、游艺经营场所的生产经营用水。

第四章 节水科研、推广与宣传教育

第四十条(节水科研)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政策,加快建立节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和节水设备、节水器具研制生产体系,引导科研单位、企业和个人开展节约用水的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开发、推广、使用节约用水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

第四十一条(服务及培训)节水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节水技术、工艺、产品展示和交流平台,促进节水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技术指导,普及节水知识和推广节水技术;组织节水管理、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

第四十二条(节水社会宣传)新闻媒体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宣传工作,播放和刊登节约用水公益广告。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节约用水知识列入学校教育内容。

旅行社接待游客时,应当进行节约用水宣传,提高游客的节约用水意识。

饭店、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应当设置节约用水宣传标语,宣传节约用水知识。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政府节水管理)节约用水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上一级人民政府每年对下一级人民政府下达节约用水目标管理责任,将节水绩效纳入行政考核体系。

第四十四条(基层节水管理)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积极开展节约用水工作;对发现的本辖区内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并向有关部门或者机构报告。

第四十五条(部门职责)节水管理部门应当负责拟订节约用水的政策、规程、规范、标准,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体系,指导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节约用水责任制和考核评价标准,对用水单位进行节水评价、监督和管理。

旅游、教育、经济和信息化、农业、园林绿化、商务、体育、卫生、市政市容、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相关管理领域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

第四十六条(节水监督管理措施)节约用水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人员行使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开展检查,调查了解有关情况;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并有权查阅、复制;

(三)责令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四)对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七条(监督检查)节水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监督检查记录经监督检查人员和用水单位签字后归档。

第四十八条(对检查的要求)节约用水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

节约用水监督检查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必须出示监督执法证件;对涉及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为其保密。

第四十九条(用水单位义务)用水单位应当与节水管理部门签订节约用水责任书,接受节水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对本单位节约用水工作负主要责任。

用水单位对节水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五十条(举报制度)节水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受理有关用水违法行为的举报并及时处理;需要落实整改措施的,报经有关负责人签字并督促落实。

第五十一条(居委会义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单位或者个人存在用水违法行为时,应当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第五十二条(公众举报)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节约用水违法行为,均有权向节水管理部门报告或者举报。

第五十三条(社会监督)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及其它媒体等单位有进行节约用水宣传教育的义务,有对违反节约用水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

第六章 节水奖励

第五十四条(节水奖励原则)在节水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科研、节水发明、技术改造、技术推广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单位、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五十五条(奖励主体)节水奖励分为政府奖励、部门奖励、单位奖励。

政府奖励名额及奖励标准由市节水管理部门会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核准。部门奖励名额及奖励标准由市节水管理部门会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及有关部门决定。

用水单位应当对本单位取得节水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第五十六条(节水目标考核)上一级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实行年度节水目标考核,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节水管理部门对用水单位节水目标管理责任年度执行情况予以考核、评价,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获得节水型单位(企业)、小区、村镇称号的,节水管理部门给予奖励。

第五十七条(以奖代补)根据年度用水情况,政府阶段性推进、社会共同参与的重大节水建设工程、项目,以及在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有重大投入并产生显著节水效果的项目,节水管理部门给予奖励。

第五十八条(设施奖励)自建再生水利用设施,在使用过程中设施使用情况正常的,由节水管理部门会同发展和改革、财政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再生水使用量给予奖励。

新建建设项目已配套建设雨水利用设施的,减免防洪费。

第五十九条(居民用水激励)居民生活用水逐步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具体办法由市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及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六十条(举报奖励)对单位或者个人向节水管理部门或者节约用水执法部门举报浪费用水的行为,经查证举报属实、为查处重大浪费用水行为提供主要线索和证据的举报人由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具体奖励办法由节水管理部门会同发展和改革、财政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用水单位未取得临时用水指标或超过批准期限用水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手续,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规定,用水单位未取得用水指标擅自用水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最高倍数,交纳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费,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节水管理部门扣减用水单位30%以下的用水指标。

用水量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计算。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用水单位不按时缴纳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费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日加收滞纳部分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用水单位未按规定进行水量平衡测试或发现浪费用水不及时整治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扣减用水单位30%以下的用水指标。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十七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以罚款:

(一)再生水输配水管线覆盖范围内,未按规定使用再生水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自建再生水设施水质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已建成的再生水利用设施未经节水管理部门同意擅自停止使用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建设工程的雨水利用设施未建成或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未经验收擅自投入使用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建设项目未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或者设施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的,不予核定用水指标;已建成的设施不正常使用的,核减相应的用水指标。

第六十七条 在房屋拆迁过程中,拆迁人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未与供水单位签订停止供水协议或者未按照协议要求擅自施工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除补交相应费用外,由节水管理部门处以应交水费3倍以上15倍以下的罚款。

供水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没有正当理由故意拖延、不与拆迁人签订停止供水协议或者未及时采取措施停止供水造成水资源浪费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供水单位和其他直接从河流、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未按规定及时向节水管理部门报送数据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伪造、篡改、瞒报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十四条的规定,交纳相关费用,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间接冷却水循环使用率低于98%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纯净水生产企业产水率低于70%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能达标的,核减其用水指标;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供水,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四)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生产尾水直接排放的,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农业用水建设项目不进行水资源论证、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农业用水不计量或者农田灌溉大水漫灌造成浪费用水的,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七)擅自改变农业用井用途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八)滑雪场、高尔夫球场、高档洗浴用水、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水源热泵系统以及月用水量超过5000立方米的戏水、游艺经营场所未安装数据远传设备,或者未按规定报送取用水量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九)提供洗车服务的企业未安装、使用循环用水设施或者未按规定使用再生水的,处1万元的罚款;

(十)水源热泵系统未能实现完全回灌的,按取用、回灌水量的差额收取水资源费;回灌率低于95%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一)再生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绿化用水违反规定使用自来水的,除按规定缴纳有关费用外,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二)住宅小区和单位内部的景观用水使用自来水和地下水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三)用水设施、设备和器具失修、失养或者管理不善造成浪费用水的,每处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十四)用水单位使用明令淘汰用水器具的,每件处100元罚款;

(十五)擅自从公共供水设施、消防设施取水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生产、销售产水率低于70%的饮用水制水设备的,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使用产水率低于70%的制水设备制造饮用水并进行销售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第三款规定,利用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尾水不回收利用,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条 建筑施工过程中挖断公共供水管线或者违章压占公共供水管线造成水资源浪费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1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依法赔偿损失。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生产或者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耗水量高的设备、产品的,由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生产或销售不符合本市节水标准用水器具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出售和未出售的产品)货值金额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安装国家明令淘汰的耗水量高的设备、产品以及未通过节水产品认证和不符合本市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第六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八章 附则

第七十二条(名词解释)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1、水量平衡测试:是指用水单位对本单位用水体系进行实际测试,根据其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分析的工作。

2、节水设施:是指节水器具、工艺、设备、计量设施、再生水利用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第七十三条(施行日期)本办法自2010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二篇:北京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2-09-28 【生效日期】2012-1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北京市

北京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

(2000年9月22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2012年9月28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选举工作机构

第三章 参加选举村民的登记

第四章 候选人的产生

第五章 投票选举

第六章 罢免、辞职和补选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村民委员会选举,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第三条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至少有一名妇女成员。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具体人数和妇女成员所担任的职位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第四条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第五条 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由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区、县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和指导选举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六条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支持和保障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第七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经费由村自行解决,确有困难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给予适当补助。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指导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安排。第二章 选举工作机构 第八条 村民委员会选举期间,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成立负责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机构,组织领导下级人民政府指导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成立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指导机构,负责制定本辖区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实施方案,部署选举工作,动员村民依法参加选举,协助确认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资格等工作。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共五至九人组成,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名单应当及时向村民公告,并报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选举的目的、意义和有关法律、法规;(二)制定选举工作实施方案;(三)确定和培训选举工作人员;

(四)审查、登记并公布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

(五)组织提名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审查候选人资格,确定并公布候选人名单,组织宣传介绍候选人;

(六)确定并公告选举日期、投票方式、投票地点和投票时间;

(七)主持选举大会,组织选举投票、公开计票,认定疑难选票,确认选举效力,公布选举结果,并报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备案;(八)受理有关选举工作的申诉;(九)主持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移交;

(十)总结选举工作,整理、建立选举工作档案;(十一)办理其他选举工作事项。

村民选举委员会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议事原则。

村民选举委员会履行职责,从组成之日起至完成村民委员会工作交接之日止。

第十一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经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推选其为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决定,予以免职。乡、民族乡、镇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指导机构对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可以提出免职建议。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

村民选举委员会因故出现缺额,按照原推选结果依次递补;没有候补人选的,也可另行推选。第三章 参加选举村民的登记

第十二条 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村民的年龄计算到选举日为止。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选举前,应当对下列人员进行登记,列入参加选举村民名单:(一)户籍在本村并且在本村居住的村民;

(二)户籍在本村,不在本村居住,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

(三)原为本村农业户籍,现已转为非农业户籍,但仍在本村居住或者工作,并且未参加居民委员会选举,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人员;

(四)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或者工作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

已在户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登记参加选举的人员,不得再参加其他地方村民委员会选举。第十四条 村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经村民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一)丧失行为能力的;

(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

(三)登记期间,经公告、电话、信函等多种方式确实无法取得联系的。

选举日前,以上情形消失的,经村民选举委员会确认,应当列入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

第十五条 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二十日前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张榜公布。村民对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有异议的,应当自名单公布之日起五日内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日内作出书面处理决定,并公布处理结果。

对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发给参选证。第四章 候选人的产生

第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由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直接提名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召开候选人提名会议,投票产生候选人。提名会议应当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参加。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候选人数应当分别多于应选名额一至二人,按照获得提名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

每个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提名的候选人人数,不得超过应选名额。

第十七条 村民提名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从全体村民利益出发,推荐奉公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村民为候选人。

第十八条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八条规定情形的,不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

前款规定以外的严重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被依法限制人身自由客观上不能履行村民委员会成员职责的村民,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不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

第十九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选举日前组织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与村民见面,向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介绍候选人情况,由候选人介绍履行职责的设想,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第二十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五日前,按照获得提名票数多少的顺序张榜公布。第五章 投票选举

第二十一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选举日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一)制定投票办法,公布投票选举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二)准备选票和票箱,布置选举大会会场和投票站,设立发票处和秘密写票处;(三)确定和培训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代书人及其他选举工作人员;(四)其他选举事务工作。

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代书人和其他选举工作人员。

第二十二条 选举村民委员会,可以采取一次投票选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分次投票选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方式。具体选举方式,由村民选举委员会根据多数登记参加选举村民的意见在选举方案中确定。

第二十三条 投票选举时,应当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召开选举大会。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根据村民居住状况和便于组织选举的原则,设立中心投票会场和若干投票站。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因行动困难不便到会场或者投票站投票的,可以设立流动票箱。每个投票站或者流动票箱必须有三名以上监票人负责。第二十四条 选举现场应当设立代书处。

投票时,村民自己不能填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代书人代写。代书人不得违背委托人的意愿。

任何人不得强制村民委托代书人填写选票。

村民及代书人填写选票,其他人不得围观和干预。

第二十五条 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村具有选举权的近亲属代为投票,委托投票手续应当在投票选举日前办理。

每一村民接受委托投票不得超过三人。受委托人应当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填写选票和投票。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不得接受他人委托代为投票。

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公布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的名单,并在发票时查验委托书。

第二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选举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对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反对票或者另选他人,也可以弃权。

第二十七条 投票选举前,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核实参加选举的人数;投票结束后,所有投票箱应当立即集中到选举大会会场,当众开箱,公开唱票、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

第二十八条 选举村民委员会,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

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等于或者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多于投票人数的无效;每一选票所选的人数,等于或者少于应选名额的有效,多于应选名额的无效。选票无法辨认的,经村民选举委员会认定,作废票处理。废票计入选票总数。

第二十九条 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人数多于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者当选。如遇票数相同,无法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得票相同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者当选。

第三十条 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应当在十五日内就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

另行选举时,根据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差额确定候选人。候选人以得票多者当选,但得票数不得少于已投选票总数的三分之一。

另行选举后,当选人数超过三人并已选出村民委员会主任,但仍不足应选名额时,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可以不再另行选举。

第三十一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确认选举有效后,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并报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十日内,向新一届村民委员会完成公共财物、集体财务账目、债权债务凭证、档案资料、印章等工作移交。工作移交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监督。第六章 罢免、辞职和补选

第三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受村民监督。

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罢免要求和理由应当以书面形式同时向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提出。村民委员会应当在接到罢免要求之日起三十日内,就罢免理由和联名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召集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村务监督委员会应当对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罢免工作进行监督。

村民委员会逾期不召集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可以督促村民委员会召集;经督促仍不召集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召集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投票表决。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对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处罚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罢免建议。

第三十四条 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讨论表决罢免要求时,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出席会议并提出申辩意见。

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参加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表决的程序和方法适用本办法规定的选举程序和方法。表决结果当日公布,并报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罢免未获通过的,届期内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提出罢免要求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再核查处理,但应当说明理由。

第三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要求辞职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并予以公告。

第三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因罢免、辞职、职务终止等原因出现缺额,可以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补选。补选结果当日公布,并报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备案。补选程序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本办法有关规定办理。

补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其任期到本届村民委员会任期届满为止。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本市区、县、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市、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村民委员会选举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本办法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贯彻实施。

第三十八条 对下列行为,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者区、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乡、民族乡、镇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调查并依法处理;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暴力、威胁、欺骗、诬告、诽谤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

(二)直接或者指使他人,以财物或者其他利益贿赂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选举工作人员或者其他有关人员的;

(三)伪造选举文件,涂改、伪造、毁坏选票或者虚报选票数的;

(四)擅自调整、变更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或者指定、委派、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五)对控告、检举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违法行为或者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要求的人进行压制、打击报复的;

(六)无正当理由拖延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七)其他干扰、妨碍选举工作正常进行的。

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乡、民族乡、镇或者区、县人民政府调查确认后,宣布当选无效。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辖区范围内有村的街道办事处,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履行本办法规定的应当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履行的职责。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北京市农业植物检疫办法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46号 【发布日期】2013-04-26 【生效日期】2013-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北京市农业植物检疫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 246 号

《北京市农业植物检疫办法》已经2013年4月11日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市长 王安顺

2013年4月26日

北京市农业植物检疫办法

第一条 为防止危害农业植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根据《植物检疫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农业植物检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植物检疫条例》和本办法。第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农业植物检疫队伍,加强农业植物检疫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植物疫情监测、调查、控制、扑灭及其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做好本辖区内农业植物疫情的控制和扑灭工作。

第四条 市和区、县农业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植物检疫工作;市和区、县农业行政部门所属的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具体承担农业植物检疫工作。园林绿化、工商行政管理、交通运输、邮政等有关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业植物检疫的相关工作。

农业行政部门应当与园林绿化行政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沟通会商机制,定期交流工作情况,通报植物疫情信息,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方面的协作与配合。

第五条 市和区、县农业行政部门及其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应当加强农业植物检疫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全社会农业植物疫情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第六条 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农业植物检疫员,设立检疫检验实验室和必要的隔离种植场所,配备相应的农业植物检疫工作设备和除害处理设施,组织开展先进适用的农业植物检疫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根据工作需要,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可以按照规定聘请兼职检疫员协助开展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第七条 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公布的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应施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名单以及本市公布的补充名单实施检疫。本市补充名单由市农业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备案。

第八条 对于在本市繁育的,用于试验、示范或者推广的农作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繁育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到繁育基地所在区、县农业植物检疫机构申请产地检疫;检疫合格的,核发产地检疫证明。

凭产地检疫证明,农作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可以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调运。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入单位或者个人调入的农业植物、植物产品应当经过检疫,并附具调运检疫证明:

(一)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应施检疫的农业植物、植物产品从疫情发生地调入本市的;(二)农作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调入本市的。

凭调运检疫证明,农业植物、植物产品可以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调运。

第十条 对调入的农业植物、植物产品,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应当查验其调运检疫证明;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应施检疫的农业植物、植物产品,或者其他可能带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应施检疫的农业植物、植物产品,可以进行复检。

调入的农业植物、植物产品经复检不合格的,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应当监督调入单位或者个人在指定地点对其进行除害处理,并通知核发该调运检疫证明的农业植物检疫机构。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出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调出前向农业植物、植物产品存放地所在区、县农业植物检疫机构申请调运检疫;存放地所在区、县未设立农业植物检疫机构的,向市农业植物检疫机构申请调运检疫:

(一)国家规定的应施检疫的农业植物、植物产品从疫情发生地调出本市的;(二)调入地规定的应施检疫的农业植物、植物产品调出本市的;(三)农作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调出本市的。

农业植物、植物产品经检疫合格的,核发调运检疫证明;检疫不合格,但能进行除害处理的,调出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农业植物检疫机构的要求,在指定地点对其进行除害处理,除害处理后合格的,核发调运检疫证明;无法进行除害处理的,应当停止调运。承运单位承运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农业植物、植物产品,应当查验调运检疫证明。

第十二条 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应当按照检疫规程实施检疫;有关农业植物检疫的程序、办理时限等内容应当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三条 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证明的原件或者复印件应当至少保存2年。

第十四条 销售农作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建立经营档案。经营档案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产地检疫或者调运检疫证明的原件或者复印件;

(二)农作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来源、销售去向、销售数量。

第十五条 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可以在农作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交易市场或者会展现场派驻检疫人员,加强现场检查,办理检疫手续。

第十六条 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监测网络,设置疫情监测点;根据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开展对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日常监测和定期调查。

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日常监测和定期调查方案由市农业植物检疫机构统一制定,报市农业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区、县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发现农业植物疫情的,应当立即向本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市农业植物检疫机构报告,区、县农业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和扑灭措施;市农业植物检疫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市农业行政部门报告。

市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发现农业植物疫情的,应当立即向市农业行政部门报告;市农业行政部门应当立即通知相关区、县农业行政部门,区、县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和扑灭措施。

农业行政部门、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农业植物疫情不得瞒报、谎报、迟报,不得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农业植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及时向农业植物检疫机构报告。第十八条 农业行政部门对染疫的农业植物、植物产品以及相关物品,可以采取高温消毒、药剂处理、填埋、焚烧等措施;对被污染的场地,可以进行高温消毒或者药剂处理。

农业行政部门实施前款规定的措施,应当尽可能减少对土壤、大气、水体、植被等造成污染和破坏。

农业行政部门实施本条第一款规定措施,发生疫情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服从和配合。

第十九条 市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对区、县农业植物疫情控制和扑灭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和监督;市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应当对疫情控制和扑灭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第二十条 发生重大农业植物疫情的,按照本市重大农业植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处置。第二十一条 因控制和扑灭农业植物疫情给相关单位或者个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具体补偿办法和标准由市农业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二条 农业植物疫情处置后,疫情发生所在区、县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应当加强监测;疫情发生地3年内未再次发现同种疫情的,由区、县农业行政部门提请市农业行政部门确认该疫情完全扑灭。

在疫情被确认完全扑灭前,疫情发生地不得种植引发该疫情的有害生物的寄主植物;违反规定种植的,由区、县农业植物检疫机构责令改正。

第二十三条 市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农业植物检疫信息通报制度,加强农业植物检疫信息平台建设,及时汇总、通报农业植物检疫信息。

第二十四条 农业植物检疫人员在实施农业植物检疫等相关执法活动时,应当穿着检疫制服,佩戴检疫标志,出示执法证件,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农业植物、植物产品的生产、经营、贮存以及其他可能发生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场所,进行现场检查和疫情调查;

(二)采集相关样品,查阅、复制与检疫有关的资料,收集与检疫有关的证据;

(三)依法封存、没收、销毁违反规定调运的农业植物、植物产品,或者责令改变用途;(四)监督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落实除害处理等措施。

农业植物检疫人员实施农业植物检疫等相关执法活动,不得干扰当事人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干扰和阻挠。

第二十五条 对在农业植物疫情控制和扑灭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第二十六条 市和区、县农业行政部门及其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履行、违法履行、不当履行农业植物检疫职责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行政问责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农业植物检疫机构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繁育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产地检疫证明试验、示范或者推广种子、苗木或者其他繁殖材料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在本市调运农作物种子、苗木或者其他繁殖材料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调入单位或者个人调入未经检疫合格的农业植物、植物产品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二款规定,调出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调运检疫证明擅自调运的。

对前款规定的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对前款规定的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承运单位承运未办理调运检疫证明的农业植物、植物产品,或者承运的数量、种类与调运检疫证明不符的,由农业植物检疫机构给予警告,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未按照要求保存产地检疫或者调运检疫证明原件或者复印件的,由农业植物检疫机构责令改正,对单位可处2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处2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销售农作物种子、苗木或者其他繁殖材料的单位或者个人未按照要求建立经营档案的,由农业植物检疫机构责令改正,对单位可处2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处2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发生疫情的单位或者个人拒绝服从、配合疫情处理的,由农业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导致农业植物疫情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经规定相应法律责任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1987年8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京政发106号文件发布,根据2007年11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200号令修改的《北京市农业植物检疫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

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市厉行节约用水,统一调配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发挥价格对用水行为的调节作用,按照计划供水、定额管理的原则,采取行政、经济、工程、科技等措施,促进节约用水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节约用水责任制,把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组织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

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节水管理部门)负责全市节约用水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区、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未设置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区人民政府指定的节约用水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区、县节水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监督管理工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在节约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在节水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创建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社区的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和区、县节水管理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在节水科学技术推广使用和单位节水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所在单位应当予以表彰奖励。

第七条市节水管理部门应当编制全市节约用水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区、县节水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全市节约用水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节约用水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八条市发展与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节水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水资源状况,制定本市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投资项目指导目录和限制发展项目名录,限制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发展。

第九条本市相关行业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用水定额由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制订,报市节水管理部门和市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无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用水定额,由市节水管理部门和市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订。

行业用水定额由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节水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用水计划、相关行业用水定额和用水单位的生活、生产经营需要,核定用水单位的用水指标,并在每年12月31日前将下一的用水指标下达到相关用水单位。

新增用水单位和新建用水项目在投入使用前,应当到节水管理部门申请核定用水指标。

第十一条用水单位在本市境内迁移的,原核定的用水指标继续有效。

用水单位迁移需要在本市境内转移用水指标的,应当及时到市或者相关区、县节水管理部门办理用水指标转移手续。

第十二条用水应当计量。

供水单位和用水户应当安装水计量设施,并加强对水计量设施的检查与日常维护,保证计量准确。水计量设施发生损坏的,应当及时修理或者更换。

用水单位无水计量设施的,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安装,并自取水之日起,按照工程设计取水能力或者取水设备额定流量全时程运行计算取水量,直至安装水计量设施为止。

第十三条用水单位有两类以上用水性质类别需要执行不同用水价格计价的,应当根据不同用水性质类别分别安装水计量设施。

用水单位未按照不同用水性质类别分别安装水计量设施单独计价交费的,按照该单位用水性质类别中水价最高的标准计算收费。

第十四条用水单位应当按照节水管理部门下达的用水指标用水;超出的用水量,除据实交纳水费外,由节水管理部门根据该单位用水实际执行的水价标准,按照下列倍数收取累进加价费用:

超出规定数量20%(含本数)以下的部分,按照水价的一倍标准收取;超出规定数量20%至40%(含本数)的部分,按照水价的二倍标准收取;超出规定数量40%以上的部分,按照水价的三倍标准收取。

第十五条供水单位和其他直接从河流、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节水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报送供水情况或者实际用水量。

第十六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时,应当就节水设施方案征求同级节水管理部门的意见;规划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节水标准和规范进行节水设施设计;施工图审查单位应当严格审查节水相关内容。

节水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节水管理部门申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使用,节水管理部门不予核定用水指标,供水单位不得正式供水。

节水设施包括用水器具、工艺、设备、计量设施、再生水回用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第十七条城市房屋拆迁时拆迁人应当根据拆迁施工进度,与供水单位签订停止供水协议,明确拆迁施工现场的节水管理责任。

供水单位应当配合拆迁施工进度,采取措施及时关闭拆迁施工现场的供水管线。

第十八条工业用水单位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应当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损耗。

再生水输配水管线覆盖地区内的工业用水,应当使用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再生水。

间接冷却水应当循环使用,循环使用率不得低于95%。

纯净水生产企业产水率不得低于原料水的70%。

第十九条市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市水资源状况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林、牧、渔业用水结构。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状况,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益节水型农业,限制并压缩耗水量大、效益低的农作物种植面积。

第二十条农业用水应当计量收费。农村地区逐步实行村民生活用水、乡镇企业生产用水与农田灌溉用水分别安装水计量设施分类计量。

农田灌溉应当采取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灌、微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用水效率。

第二十一条农业用井改为非农业用途的,用水单位应当到节水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重新核定用水指标,并按照新的用水性质类别计价交费。

第二十二条绿化用水鼓励使用雨水和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再生水,逐步减少使用城市自来水。

城镇地区的绿地、树木、花卉应当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并严格执行园

林绿化灌溉制度,提高绿化用水效率。

住宅小区、单位内部的景观环境用水和其他市政杂用用水,应当使用雨水或者再生水,不得使用自来水。

第二十三条洗车企业应当建设循环用水设施。再生水输配水管线覆盖地区内已接通再生水的洗车企业,应当使用再生水。

第二十四条禁止生产或者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耗水量高的设备、产品以及未通过节水产品认证和不符合本市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

市节水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确认“节水型用水器具名录”和“明令淘汰用水器具名录”,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五条供水单位应当加强供水管网维护管理,提高供水管网监测和维护管理水平,保障供水管网的漏失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公共供水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布抢修电话,出现故障应当及时抢修。

第二十六条节水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当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控、资源优化配置和节水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用水信息统计、报告制度。

用水量较大单位的用水可能超出用水指标时,节水管理部门应当给予预警提示。

第二十七条用水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做好下列工作:

(一)建立健全节约用水责任制;

(二)设立节水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节约用水工作;

(三)建立用水记录和用水统计分析,明确用水计划、节水目标、节水措施,定期进行合理用水分析或者水平衡测试;

(四)加强用水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

(五)开展节约用水宣传。

第二十八条新闻媒体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宣传工作,播放和刊登节约用水公益广告。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节约用水知识列入学校教育内容。

旅行社接待游客时,应当进行节约用水宣传,提高游客的节约用水意识。

饭店、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应当设置节约用水宣传标语,宣传节约用水知识。

第二十九条本市加快建立节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和节水设备、节水器具研制生产体系。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节水科学技术研究,整合节水科技资源。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发研制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以及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

第三十条鼓励单位和个人向节水管理部门或者节水执法部门举报浪费用水行为,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接到举报的有关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并对举报属实、为查处重大浪费用水行为提供主要线索和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

第三十一条节水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直接从河流、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水计量设施的查验,按时收取水资源费。供水单位应当完善用水计量和查表制度,准确记录用水量,按时收取水费。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节水管理部门和供水单位工作人员的查表、收费工作。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供水单位和其他直接从河流、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未按规定及时向节水管理部门报送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处1000元罚款;

(二)间接冷却水直接排放或者循环使用率低于95%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农业用水不计量或者农田灌溉大水漫灌造成浪费用水的,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

(四)擅自改变农业用井用途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住宅小区和单位内部的景观环境用水使用自来水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六)用水设施、设备和器具失修、失养或者管理不善造成浪费用水的,每处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七)用水单位使用明令淘汰用水器具的,每件处100元罚款;

(八)擅自从公共供水设施、消防设施取水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用水单位不按时缴纳累进加价费用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日加收滞纳部分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第三十四条在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拆迁人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未与供水单位签订停止供水协议或者未按照协议要求擅自施工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的,除补交相应费用外,由节水管理部门处以应交水费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供水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没有正当理由故意拖延、不与拆迁人签订停止供水协议或者未及时采取措施停止供水造成水资源浪费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建筑施工过程中挖断公共供水管线或者违章压占公共供水管线造成水资源浪费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依法赔偿损失。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四款规定,纯净水生产企业产水率低于70%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能达标的,核减其用水指标;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供水。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生产或者销售不符合本市节水标准用水器具的,由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按每套(件、台)50元以上100元以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事项,市人民政府决定由城市管理监察组织行使的,由城市管理监察组织处罚。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1986年6月13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城镇节约用水奖励办法》、1988年9月21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管理办法》、1989年11月14日市人民政府批准、1989年11月30日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发布、根据1994年3月23日市人民政府批准修改的《北京市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征收管理办法》、1994年7月6日市人民政府第11号令发布的《北京市城镇用水浪费处罚规则》、2000年12月1日市人民政府第66号令发布的《北京市节约用水若干规定》同时废止。

第五篇: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

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

(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行政问责范围

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

第四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五章 行政问责救济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责任型、服务型、法治型和效能型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问责适用范围和概念] 本市的行政问责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行政问责,是指本市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工勤人员除外)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规定职责,造成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责任。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和时限等不完全履行职责的情形。

违反本办法规定,依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问责主体]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问责的统一领导工作。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监察机关,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行政问责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四条 [监察机关职责] 市和区、县监察机关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监督同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行政问责工作;

(二)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行政问责的处理情况;

(三)办理由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问责案件;

(四)研究行政问责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向同级政府提出相应建议;

(五)同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行政问责工作。

第五条 [行政机关职责]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监察机关报送行政问责工作情况材料。

第六条 [问责原则和要求] 行政问责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权责统一、教惩结合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二章 行政问责情形

第七条 [行政问责一般情形]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行政,自觉贯彻法律、法规以及上级的决定、命令、部署,依法履行职责,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无法定依据、违反法定程序和时限、超越或者滥用职权、不按规定履行公开或者告知义务实施行政行为,或者有其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行为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第八条 [行政审批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审批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法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审批的;

(二)违反规定增加、取消或者停止实施行政审批的;

(三)违反规定增设行政审批程序、条件的;

(四)违反规定变更、延续、撤销行政审批决定的;

(五)向申请人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的;

(六)不依法履行行政审批日常监管职责的;

(七)未按照规定实施统一受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行政审批的;

(八)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申请予以受理的;

(九)受理行政审批申请后不依法出具书面受理凭证或者行政审批申请不予受理又不依法说明理由的;

(十)对符合法定批准条件不予批准或者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行政审批决定的。前款所称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

第九条 [行政征收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行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行政征收征用款物隐瞒、截留、挪用、私分或者疏于管理的;

(二)应当依法征收而未征收的;

(三)依法应当予以补偿而未予以补偿或者未按时、按法定标准予以补偿的;

(四)不开具合法票据的;

(五)征收款项未按照规定上缴国库的。

前款所称行政征收,包括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征用是指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征用行政相对人财物的行政行为。

第十条 [行政检查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检查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未按照规定出示有效证件实施检查的;

(二)未按照规定将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记录、归档的;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予制止和纠正的;

(四)泄露应当保密的检查信息的;

(五)违反规定检查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或者影响被检查对象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第十一条 [行政处罚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处罚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不具备行政处罚执法人员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违反规定设立行政处罚事项或者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规定将行政处罚权委托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行使的;

(四)对应当予以制止或者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或者处罚显失公正的;

(五)下达或者变相下达行政处罚指标的;

(六)违法处置查封、没收或者扣押的财物的。

第十二条 [行政强制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

(二)违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的;

(三)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未按照规定保管,造成损毁的;

(四)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未按照规定解封、退回的。

第十三条 [行政复议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复议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

(二)在法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未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三)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未按照法定期限书面告知申请人的。

第十四条 [行政诉讼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应诉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应诉的;

(二)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有关证据的;

(三)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决定的。

第十五条 [行政赔偿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赔偿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符合规定的行政赔偿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依法应当给予赔偿逾期不给予赔偿的,或者不应当赔偿而给予赔偿的;

(三)未按照规定核定赔偿标准的;

(四)作出赔偿决定后,未依法责令应当承担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第十六条 [其他]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决定的;

(二)应当进行而未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或者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弄虚作假,引发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不履行层级监督管理职责,对下级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的;

(四)对工作中出现重大问题,发生、发现紧急突发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不及时向上级报告、请示的;

(五)对涉及其他机关或者部门职权的事项,不与有关机关、部门协商,或者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未报告请示上级裁决,擅作决定的;

(六)迟报、漏报、瞒报、谎报工作信息的;

(七)应当移送、转送有关机关、部门处理的事项,未按照规定移送、转送的;

(八)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违反公务员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懈怠、工作态度恶劣,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

第十七条 [问责方式]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问责的方式分为:

(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行政告诫;

(四)调离工作岗位;

(五)责令辞职;

(六)免职;

(七)处分;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以上行政问责方式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照本办法规定受到行政问责,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以及其他有关规定给予处分,不得以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的行政问责方式代替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 [情节区分] 对被行政问责人员,应当根据其行为性质、危害程度等因素确

定情节轻重,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处理;

(二)情节较重的,给予行政告诫、调离工作岗位处理;

(三)情节严重的,给予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职处理。

第十九条 [问责与评优选先的关系] 行政问责应当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任用工作相结合。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被问责并追究责任的,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资格。

第二十条 [从重处理情形]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拒绝纠正过错的;

(二)隐瞒事实真相,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

(三)对控告人、检举人、投诉人打击报复的;

(四)一年内被问责两次以上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理的。

第二十一条 [从轻或者减轻处理情形]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理:

(一)被问责行为情节轻微的;

(二)积极配合调查或者有其他立功表现的;

(三)主动发现过错并及时纠正,未造成不良影响或者有效制止损害后果扩大的;

(四)其他依法可以从轻、减轻处理的。

第四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二十二条 [问责部门职责] 行政机关应当明确人事、法制、监察(包括派驻监察机构)等工作部门或者机构在行政问责工作中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行政过错行为的检举、控告和投诉;

(二)调查行政过错行为;

(三)形成调查报告、提出拟处理意见。

形成的调查报告和提出的拟处理意见应当由行政机关的人事、法制、监察(包括派驻监察机构)等工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联合签字,提交行政机关领导成员集体审议后,由行政机关作出处理决定。

监察机关负责受理、调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同级人民政府做出处理决定的行政问责案件,提出处理建议。

第二十三条 [问责启动]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启动行政问责程序: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

(二)在上级或者同级人大、人民政府的监督、检查中,发现行政行为存在错误的;

(三)政府政务督查机构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能完成政府工作或者领导批示、交办工作而两次就同一事项发出催办通知书的;

(四)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等行政部门发现行政行为存在错误,要求调查处理的;

(五)发布规范性文件有违法情形,被上级机关或者主管机关依法改变或者撤销的;

(六)经行政诉讼,人民法院认定行政行为违法的;

(七)经行政复议,复议机关认定行政行为违法的;

(八)新闻媒体披露有明显行政失当情形且确有证据的;

(九)本机关在检查中发现行政行为存在错误的;

(十)其他应当进行调查的。

第二十四条 [问责时限] 行政问责案件,应当自受理或者决定调查之日起三个月内调

查完毕。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调查时限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办理。第二十五条 [问责调查] 调查行政问责案件,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被问责行为涉及行政管理相对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并听取其意见。

第二十六条 [问责回避] 调查处理行政问责案件实行回避制度。回避适用的对象、条件、方式和决定权限等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陈述和申辩] 调查处理行政问责案件,应当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并做好记录。

第二十八条 [问责处理] 问责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应当载明问责对象行为事实、责任性质、适用依据和处理结果,以及其依法享有的申诉权利,并在三个工作日内送达被问责人。

上级机关、其他机关要求处理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名检举、控告、投诉的,应当书面告知其处理结果。

对于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行政问责案件的处理决定,一般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五章 行政问责救济

第二十九条 [复核申诉] 被问责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决定不服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申诉条件的,可自收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依法直接提出申诉。

对市级以下行政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复核时限] 复核机关应当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书面的复核决定并送达申请人。

第三十一条 [申诉时限] 申诉受理机关应当在受理申诉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书并送达申请人和原处理机关,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三十二条 [申诉纠正处理错误时限] 申诉受理机关认定原处理有错误的,原处理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诉处理决定书后三十日内予以纠正。

第三十三条 [执行不停止]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执行原问责处理决定。

第三十四条 [处理不加重] 问责对象不因提出复核、申诉被加重处理。

第三十五条 [处理错误补救]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处理错误的,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或者部门应当及时纠正;造成名誉损失的,应当在公布处理决定的范围内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补偿或者赔偿。

第三十六条 [其他] 涉及给予问责对象处分以及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职的行政问责和救济程序,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办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退休和调离]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进行行政问责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决定机关作出处理决定前已经退休的,不再给予处理,但依法应当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相应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进行行政问责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在行政机关作出处理决定前已经调离到其他行政机关的,原所在单位可向其新单位提出处理建议,新单位无正当理由应当采纳。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下载北京市节水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节水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市专利申请资助奖励办法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侵权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北京市专利申请资助奖励办法 一、地区的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向北京......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文号】 : 京科发[2010]538号 【颁布部门】 : 市科委 【颁布时间】 : 2010年10月15日 【实施时间】 : 2010年11月22日 【法规类别】 :......

    北京市物业管理招标投标办法

    北京市物业管理招标投标办法 关于印发《北京市物业管理招标投标办法》的通知 京国土房管物〔2003〕848号各区县国土房管局,各房地产开发企业,各物业管理企业,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0-12-23 【生效日期】2010-12-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北京市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

    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 字体:【大】【中】【小】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奖励办法

    附件1: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农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和......

    40、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

    节能监察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节能监察行为,提升节能监察效能,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节能监察工作实际,制定本......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探测、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