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安全生产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4 01:1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肥东县安全生产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肥东县安全生产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肥东县安全生产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肥东县安全生产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围绕县委提出的“勇当全省先锋,争创全国百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和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我县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事业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关注安全的氛围,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和处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县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逐年下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分类目标:

1、全县各类事故及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控制目标

到2010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监督检查合格率达到80%以上。

2、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目标

到2010年,所有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法》的要求;乡镇政府建立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机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办公场所;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人员能满足工作需要;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和装备“五到位”;进一步加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执法队伍建设,扩大监管范围,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

3、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建设目标

到201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并能有效运行。

4、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目标

到2010年,建立起全县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监控,重大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治理。

5、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建设目标

各类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基本满足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安全生产监管人员、企业主要负责人、经营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把安全生产作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纳入各级总体规划和考核指标体系。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等发生矛盾时,必须自觉服从和保证安全的需要。将预防事故的关口前移,落实防范措施,通过强化检查、专项整治、查处事故等,实现“治标”;通过改革发展解决深层次问题,通过推动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五要素”落实到位,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责任是安全生产的灵魂。从业单位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实体,也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把安全责任分解落实到工矿企业,落实到车间、班组、岗位。从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所有从业单位都必须自觉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责任制,加强安全管理,搞好职工培训;都应当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安全监管监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市场监管职责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职责定位,推动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的“三个转变”。各级地方政府负有对本区域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进行监管的责任。完善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建筑、邮政、电信、旅游、特种设备、消防等有专门的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的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及其监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出资人机构的安全监管职能。健全乡镇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乡镇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

充分发挥县安全生产委员会、乡镇级安全生产委员会、非煤矿山联席会议、危险化学品联席会议、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联席会议、消防联席会议等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3、严格执法,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

用法律来规范各级政府、从业单位、从业人员和全社会的安全行为。探索建立地方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发挥政府各有关部门、公、检、法和纪检监察机关作用,提高执法权威性和实效性。加大执法力度,综合运用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和法律手段,依法严惩重特大事故责任人,严厉打击无视法律、无视监管、生命安全的非法及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失职渎职、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要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企业、国家、地方和社会多渠道的安全投入机制。企业要依法提足大修、折旧、安全费用等专项资金,优先用于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依法整顿和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新建工程项目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防止出现新的隐患。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安全领域科技进步示范、安全信息通讯、应急救援体系、安全文化、教育培训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开展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普查)、检测、评估。建立县、乡镇、企业等多级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从业单位必须对重大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5、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

坚持“依法整治、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的整治原则,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认真贯彻《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深化危化品道路运输专项整治,突出抓好液氯、液氨、石油液化气、剧毒溶剂等生产、储运环节的安全监管,解决好安全防护距离不够企业的“转、停、搬、关”问题。要继续整顿治理非煤矿山,未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山、小选矿厂,坚决予以关闭、取缔。认真研究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新措施,严密防范重特大事故。严格执行建筑施工企业、民爆器材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要切实加强对学校、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6、加强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减少交通事故

认真贯彻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增强全社会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改善道路安全通行状况,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继续治理超载超限。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对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进行专项整治,杜绝非法渡运。贯彻落实《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加强铁路沿线和交叉道口的安全管理。

7、加强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危害治理工作

在遏制重特大事故多发、减少事故伤亡的基础上,大力加强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开展职业危害普查登记,加强对作业场所特别是非煤矿山、建材、轻工、纺织等职业危害较严重行业的监督检查,查处严重危害事故。改善作业环境,完善劳动保护,开展职业病的预防、保健、检查和救治,提高职业病防治能力。

8、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和处置重特大事故能力

在上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框架下,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全县应急救援体系,加快矿山、危化品、交通、海事、消防、电力、旅游以及医疗救护等专业性应急救援子系统建设。整合现有资源,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综合性、专业性应急救援基地和骨干救援队伍,形成应急救援能力。制定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定期进行预案演练,提高县、乡镇政府、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特大事故的能力。继续深入开展消防安全整治,防范、减少重特大火灾事故。

9、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和支持系统建设

安全是企业和社会永恒的主题。实现安全生产,要依靠职工群众,依靠全社会的支持和监督。要发挥工会等组织的作用,维护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积极推进和完善工伤保险。保障职工和公民安全生产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人民群众举报安全生产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重大事故处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新闻媒体在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社会监督,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和政府安全监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继续探索实践加强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继续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在安全生产监管中的评估评价、监测检验、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信息咨询等作用。

四、保障措施

1、编制和落实安全生产专项规划

将安全生产专项规划、有关指标、重大工程项目分别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规划保障实施机制,并认真组织实施。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建立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2、加强各级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放到首要位置。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机制,保障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装备、经费等到位,及时解决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3、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层层落实责任。把安全生产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严格实行“一票否决”。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

4、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拓宽安全生产投入渠道,形成政府、企业及全社会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落实和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公益性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建立安全生产专项基金,把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企业要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确保安全生产的投入。

5、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

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完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实行浮动费率和差别费率,严格工伤发生率和职业病危害程度考核,提高事故多发、职业危害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的缴纳费率标准。提取一定比例的工伤保险资金,设立工伤事故预防基金,用于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6、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严格市场准入

新开办企业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依法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落实建设工程项目安全设施、职业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未实行“三同时”的建设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对安全产品、安全设备及设施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逐步按规定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烟花爆竹等的高危行业落实缴纳风险抵押金制度。

7、全面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为切实加强“双基”(基层和基础)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使各类企业加强安全质量工作,建立起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安全生产状况的进一步稳定好转,从2007年开始,逐步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8、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利用现代通讯、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快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高效灵敏、反应快捷、运行可靠的信息体系,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建立各种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应急救助系统,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9、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机构建设。抓好企业法人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认证工作。逐步建立由学校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宣传教育构成的全方位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实现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的制度化、社会化。

10、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监督检查

加强对城市交通、城市消防、水、电、气“生命线”设施和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安全监督检查,促进城市公共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和社会应急服务联动机制的建立。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应对城市公共安全危机。明确建设、建筑、交通、质监、公安、卫生、环保、气象、地震、旅游等相关部门职责,完善城市各级公共安全管理机构。

11、加强群众性安全生产监督

加强工会组织、新闻媒体、社团组织以及社区基层组织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和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鼓励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安全生产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县政府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

12、开展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

“平安畅通县区”活动围绕降事故、促安全、保畅通的总体目标,到2008年,县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达到:工作机制健全,安全设施完善、交通有序畅通,管理水平提高,守法意识增强,交通事故明显下降。

13、倡导先进的安全文化

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法律和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坚持面向基层、面对职工群众的方针,促进安全文化的繁荣。扶持、引导和发展安全文化产业,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舆论阵地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第二篇:“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六年八月

前 言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实现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的奋斗目标。科学技术既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方针,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构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为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主要包括:现状与问题,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条件和措施,附件五个部分。

一、现状与问题....................................1

(一)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1

(二)安全生产科技现状...........................3

(三)安全生产科技存在的问题.....................5

(四)安全生产科技需求分析.......................6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发展思路..................................9

(三)发展目标..................................9

三、主要任务.....................................10

(一)创新安全生产理论..........................10

(二)开展事故隐患治理关键技术研究...............12

(三)开展重要安全科技攻关......................13

(四)做好科技示范和推广应用....................14

(五)构建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15

(六)开展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发.................15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15

(一)整合安全生产科技资源......................15

(二)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投入......................16

—I—

(三)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17

(四)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17

(五)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18

(六)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领导与协调...........18

五、附件.........................................19

(一)8大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领域............19

(二)60个优先发展的安全生产科技研究方向.........20

(三)100项重点推广技术........................23

(四)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28

(五)6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30

—II—

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方针、目标和总体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特制定《“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以指导“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实现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一、现状与问题

(一)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安全生产摆在与资源、环境等同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

“十五”时期,国家加快了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先后公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改革和完善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在重点行业和领域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治理;增加了安全生产投入,制定和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执法力度,严肃事故查处。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

—1— 一是事故总量大。2001~2005年,平均每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90多万起,死亡13万多人。二是重特大事故多。2001~2005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587起,平均每年发生117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73起,平均每年发生近15起。三是职业危害严重。据卫生部门统计,截止2002年全国累计检出尘肺病患者58万余例,已死亡近14万人,病死率为22%;每年新发尘肺病超过1万例。四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以煤矿、道路交通为例,2005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81,约是世界先进采煤国家美国的70倍、波兰的10倍、南非的17倍、俄罗斯和印度的7倍;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7.60,约是发达国家的5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也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

造成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安全生产缺乏足够认识,不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没有落实到实处;二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欠账严重;三是部分行业安全管理弱化,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四是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或制度形同虚设,管理混乱,违规作业、违章指挥的现象不断发生;五是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安全生产技术基础薄弱。

“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一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煤、电、油、运等紧张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煤炭等基础

—2— 产业超能力、超强度生产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二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得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和人员流动加快,而安全培训教育相对滞后,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差,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难度。三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一些危险性较大的产业也将出现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城市向农村转移的趋势。这些变化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对安全生产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安全生产科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科研队伍,科技研发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取得了一批重要安全科技成果,对促进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建立了一批专业科研院所,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安全生产科技队伍。“十五”期间,组建了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依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分别建立了矿山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等安全生产技术支撑机构;建设了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研发基地,现正在建设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初步建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和具有一定规模、水平的安全生产科技队伍。

—3— 二是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重大工业事故预防预警与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重大工业事故与大城市火灾防范及应急技术”取得了“矿山重大瓦斯煤尘爆炸预防与监控技术” 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下,启动了“煤矿生产安全科技行动”专项,“煤矿瓦斯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和“预防煤矿瓦斯动力灾害的基础研究”项目分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建立了安全生产科技奖励制度和科技发展指导性计划,2004年奖励的安全生产科技优秀成果143项,2005年列入科技发展指导性计划的科技项目有638项。

三是通过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提高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矿山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预防与监控技术”的研究与实施,初步建立了以淮南矿业(集团)公司为依托的瓦斯灾害防治技术示范工程,大幅度提高了瓦斯抽放量,2005年全矿区瓦斯抽放量达到1.5亿m3,抽放率由2001年的24.5%增加到41.5%,矿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至0.46,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取得了良好示范效果。

四是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煤矿安全数字化监测监控网络”、“危险品道路运输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管理应用系统”等项目已列入国家重点推广计划,“煤矿安全气相色谱仪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已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

—4— 项目计划,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HAN隔阻防爆等技术在各地得到应用。大批安全防护用品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对保护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起到良好作用,也促进了安全防护产业的发展。“公益技术与行业共性技术转化平台建设”项目被列入2005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五是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的作用日趋显著。2006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规划纲要》,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公共安全”已列入重点领域,“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重点研究开发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开发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被列为优先主题;“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被确定为重大专项。这些举措将对促进我国安全生产科技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三)安全生产科技存在的问题

虽然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安全生产科技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安全科技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和转化率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安全技术落后于生产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弱,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等高危行业和领域长期制约安全生产的一些共性、关键性科技问题尚未攻克。

—5— 二是安全生产科技基础条件较差。部分安全生产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改制后,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服务于行业安全科技发展的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工作出现弱化,对安全生产公益性科研的支撑与保障功能呈下降趋势,有些专业领域甚至出现缺位。安全生产科技学术带头人缺乏,人才流失严重。安全生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检测检验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缺乏,安全生产科研资源条块分割,布局不合理,基础条件薄弱,缺乏共享机制,不能满足安全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是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对安全生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及其规律、方法等研究不足,尚未形成能够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的理论体系。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研究滞后,技术标准欠缺,修订不及时,标准体系条块分割,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四是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不足。安全科技投入缺乏激励政策,投入机制不完善,对安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企业的安全生产科技投入有限,以企业为主体的安全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安全生产理论、公益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

(四)安全生产科技需求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安全生产科技面临重大挑战和巨大需求。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逐步过渡到深部开采,水压、地压、地温、瓦斯压力都相应增加,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复杂性和治理的难度将加大;随

—6— 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重化工产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装臵的复杂性与危险性也将不断增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资产和人口的日益集中,城镇生命线工程将日趋复杂,城镇的安全压力将增大,由安全生产问题引发的环境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将增加;经济成份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将使安全生产管理及其监督监察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所有这些必将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巨大的科技需求。

一是迫切需要创新安全生产理论和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创新安全生产基础理论体系,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公布施行,对制订配套的技术标准提出更高的需求;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需要技术标准提供依据与技术支持;涉及安全生产的设备、材料、仪器仪表的安全管理需要不断建立与完善技术标准;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需要技术标准的支撑和促进;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客观需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

二是急需加强安全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攻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大危险源及重大事故隐患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灾害防治的复杂性也在增加,一些共性和关键性安全技术与装备问题制约着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急需开展共性、关键性安全技术的研发与集成,提高对重特大事故的防范控制能力,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提高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

—7— 力,需要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做支撑。急需开展安全规划、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管、安全行为、安全评价、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监管监察技术、事故调查分析等管理技术的研究,促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制与方法创新,实现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是急需壮大安全科研人才队伍。安全科技人才是提高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需要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科技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一支与安全生产工作相适应的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安全科技人才队伍,为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四是急需开展安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示范。随着安全生产形势的发展,安全生产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涌现,急需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开展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形成多面多点的安全生产科技促进安全发展样板工程,带动我国安全生产科技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整合安全生产科技资源,构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提升安

—8— 全生产科技水平,为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树立创新观念,以增强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安全科技攻关;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手段创新,以科技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初步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形成有利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安全生产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的科技水平,为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提供科技保障。具体目标是:

(1)初步形成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框架,在安全生产基础理论、事故、灾害发生机理等8个方面有所突破。

(2)开展60项重大安全生产科技攻关,在煤矿等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灾害与事故防治、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分析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3)推广100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8项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工程,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4)促进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使安全技术装备和安全防护用品产业基本满足国内安全生产的需要。

(5)初步建成6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

—9— 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联动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

(6)基本形成较完整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在安全技术标准的种类、数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的进步。

三、主要任务

根据《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为满足安全生产对科技的需求,实现“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一)创新安全生产理论

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重点围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典型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规律、安全经济及管理理论、安全生产社会科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加大安全生产理论研究的力度,推进安全生产的文化、法制、责任制、科技和投入等基本要素落实到位,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安全生产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安全生产哲学问题,揭示安全生产的本质,建立科学的安全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研究生产力水平、社会公共管理水平以及安全文化等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与作用,研究安全生产社会学问题,探讨安全生产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战略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2.安全科学基本理论。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安全生

—10— 产的共性特点和规律,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由安全向事故演变的共性原理;研究安全生产法学理论,指导安全生产立法实践;研究安全生产科学理论体系,构筑安全生产科学的理论框架及其基本理论构成。

3.安全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规律,探讨人的生理、心理、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预测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4.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针对岩土体多相、非均质、各向异性的复杂环境特点和大规模采掘工程的诱变灾害,研究气-液-固耦合作用下,稳定与非稳定变形、破坏与状态变化及转化机理、条件与规律;气-液-固耦合作用及突变动力学模型,为瓦斯煤尘爆炸、顶板灾害、煤与瓦斯突出和岩爆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地球资源勘探与深部开采过程的灾害风险预测、灾变动力学与防治理论。

5.典型工业事故发生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针对高危行业的生产特点,研究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特种设备事故等的发生机理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用数学、力学和热物理理论揭示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针对重大突发性灾害现象,开展灾害成灾机理、控制原理及灾后评估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为事故预防和灾情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6.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理论。研究事故灾难过程中及灾难后人的心理学与行为学规律、应急救援的组织管理、人员搜救、安全疏散、抢险救灾、资源调度、辅助决策、信息管理等的理论、机制和方法,为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提供理论基础。

—11— 7.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分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要素、内容以及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策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体系。

8.安全经济及安全管理理论。结合安全生产的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安全生产的经济规律和宏观调控机制理论,揭示国家政策与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基本规律;研究政府、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建立适应于安全生产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安全统计学理论,指导安全生产统计分析工作。

(二)开展事故隐患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灾变因素和危险源特性,开展事故隐患辨识与评价、监测、控制及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为消除重大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奠定基础。

1.事故隐患辨识与评价。针对高危行业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危险源辨识、定量风险评价技术与方法,开发事故隐患诊断、鉴别、分级和分类技术与标准,研究重大关键设备与设施的失效模式、失效准则、剩余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个体生物特征识别、快速筛查与证实技术,提高事故隐患辨识与评价的科学性。

2.事故隐患监测与控制。针对当前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道路交通的灾变因素以及重大事故隐患特性,进行各种动态、连续监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监测、控制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集成的煤矿瓦斯安全监控技术,事故隐患申报、—12— 分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过程的动态监管技术,道路交通事故隐患监测、诊断和控制技术,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

3.事故隐患治理。针对当前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道路交通的重大事故隐患特性,研究开发事故隐患治理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开发矿山采掘、通风、运输、提升等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隐患治理关键技术与装备,尾矿库危库、险库和病库治理技术,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事故隐患治理关键技术与装备,道路交通事故隐患治理技术等,为事故隐患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

(三)开展重要安全科技攻关

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安全生产科技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组织科研力量,开展重大、重点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积极配合项目归口管理部门,推进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立项和组织实施。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结合安全生产科技的实际需求,组织、筛选重点科技项目,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研究开发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等防控技术,开发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装备”优先主题,优先发展60个安全生产科技研究方向。重点开展煤矿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危险化学品事故监控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安全保障技术、非煤矿山典型灾害预测控制关键技术、高危职业

—13— 危害预防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重大事故调查分析技术与装备、关键装备失效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等研究工作,实现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四)做好科技示范和推广应用

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发挥骨干作用,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及时跟踪安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引进、推广和转化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成果,并积极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技术成果。重点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交通、公共安全等行业和领域选择技术上成熟、先进、适用的100项重点科研成果组织推广应用。建立煤矿瓦斯灾害综合防治、矿山安全监测及信息化、重大危险源监控、交通运输安全监控、城市生命线安全、安全三峡、安全奥运、安全科普等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及时淘汰技术落后、安全保障程度低、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技术装备,提高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的安全性,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组织实施“安全生产劳动防护公益技术与行业共性技术转化平台建设”项目,重点开展煤矿瓦斯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信息化、功能性新材料、故障快速诊断、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安全

—14— 防护装备和先进救援救助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

(五)构建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组织、规划和协调社会力量共同从事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研究,对现有技术标准和规程进行调研、分析和全面清理,安排计划,分清轻重缓急,开展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职业危害等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规程的制(修)订工作。跟踪国际现行技术标准发展动向,研究和推动我国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向国际职业安全健康标准靠拢。

开展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技术研究,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重点开展安全生产监管模式与特征、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指标体系、安全生产信息化、事故预防与工伤保险相结合的机制等相关方面研究。

(六)开展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发

针对矿井瓦斯、突水、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重大火灾、重大交通事故、大电网事故等突发性灾害,开展事故灾难应急抢险、应急响应、应急信息共享与集成、人员定位和搜救等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并在相关领域和地方开展应急救援技术推广示范。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

(一)整合安全生产科技资源

吸引社会科技资源进入安全生产领域,增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臵的—15— 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院校的生力军作用和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科技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建设安全生产科学研究与装备研发基地,构建科技研发、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技术转化与推广服务、应急救援技术、智力资源、法规标准等6大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提高安全生产科技保障能力,实现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转。

(二)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投入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投资和引导机制,努力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形成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及全社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将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共性、公益性技术研究项目列入国家和有关部门相关计划,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加快科研机构建设和加大安全生产科技研发投入,并参与重大、重点安全生产科技项目研究及安全生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工程示范。加强政策性引导,形成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的联合协作机制,实现技术、人才、产业等资本的优化组合,逐步使企业真正成为安全生产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推动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安全生产科技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公开招标、择优支持”的原则,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技术标准制(修)

—16— 订、工程试验、技术转化、技术推广和技术示范等工作。各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安全生产科技研发的资金支持。

(三)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建立各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推动有关部门对从事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和领域的紧缺人才和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培养给予政策支持,吸纳高素质人员进入安全生产科技领域。注重安全生产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保障安全生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从事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和领域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与技术培训,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创造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推动安全学科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努力实现“安全科学与工程”成为一级学科。

(四)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引导和鼓励优势资源投入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抓住机遇,用好国家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与支撑平台建设等方面一系列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支持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加大安全生产优秀科技成果评选力度,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17—

(五)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国际组织、世界各国科技合作关系,不断扩展新的合作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国际安全生产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学研究合作项目。跟踪研究国际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前沿动向,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六)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领导与协调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科技在安全生产事业重要地位的认识。强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国安全生产科技研究和技术示范的职能,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发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对国家安全生产重大科技决策的咨询作用。积极推行安全生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项目评价制度,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安全生产科技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公共媒体,传播安全生产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大力倡导安全文化。充分发挥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及规划的组织实施。

—18—

五、附件

(一)8大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领域

1.安全生产的社会科学基础 2.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 3.安全行为理论

4.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 5.典型工业事故发生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 6.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理论 7.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 8.安全经济及管理理论

—19—

(二)60个优先发展的安全生产科技研究方向 1.重大项目

(1)煤矿瓦斯等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2)危险化学品事故监控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3)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安全保障技术 2.重点项目

(4)矿井水害防治与老空区探测关键技术

(5)井工生产安全管理与灾害应急救援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6)安全生产检测与物证分析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7)城市重大工业工程隐患辨识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8)煤矿瓦斯、突水、煤岩动力性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价及分级标准

(9)煤矿灾害连续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10)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煤层瓦斯抽放成套技术(11)非煤矿山典型灾害预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12)海上油气勘探安全保障技术

(13)冲击地压(岩爆)灾害综合监测预报关键技术(14)地表采动监测网络布臵关键技术(15)矿山突发性动力灾害预警及控制技术(16)矿山深部开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

(17)地下矿山和深凹露天矿山尘毒危害防治技术

—20—(18)危险化学品生产过程中泄漏源的早期鉴别和监测技术(19)危险化学品生产装臵长周期运行安全保障成套技术(20)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信息化关键技术(21)可燃性气体(粉尘)爆炸自动抑爆技术(22)危险化学品泄漏在线封堵技术与装备(23)高危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24)埋地油气管线泄漏检测报警及风险评价技术(25)特种设备失效模式、失效准则、风险评价、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

(26)个体生物特征识别、快速筛查与证实技术(27)重大危险源辨识指标体系、监测与监控网络化技术(28)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参数监测关键技术

(29)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30)移动危险源动态监管系统关键技术(31)交通运输工具碰撞检测和防撞安全技术(32)重大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现场勘察及鉴定技术(33)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指挥决策系统(34)重大事故模拟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35)典型有毒有害气体快速检测检验技术与设备(36)基于防减灾指数的企业安全生产监控监管指标体系(37)典型事故调查分析与决策支持关键技术(38)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 3.政策引导性项目

(39)矿区开发安全规划关键技术

—21—(40)防治矿井火灾的新材料、抑制剂和新工艺

(41)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和抗灾能力技术与灾变时期的风流控制技术

(42)矿井安全供电与电网综合保护技术(43)深凹露天矿灾害性小气候预测预报技术(44)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关键技术

(45)石油化工生产过程静电消除与控制关键技术(46)烟花爆竹药剂及生产过程本质安全技术

(47)可燃性气体(粉尘)爆炸危险性动态监测、预警技术(48)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预测与事故预警关键技术研究(49)重大产品、复杂系统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50)设备预防性保养和故障诊断技术

(51)埋地压力(气、水、油)管线检测、报警、关断及维护技术

(52)构筑物(地基、大坝、高陡边坡、尾矿库等)失稳监测预警技术

(53)交通运输事故监控与预警技术(54)大型电网事故时的社会应急技术(55)作业场所高危毒物预警技术

(56)安全防护用品和安全保护用具设计与评价关键技术(57)遇险人员定位与通讯技术及探险机器人技术(58)事故灾难现场标准化应急指挥系统(59)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60)基于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22—

(三)100项重点推广技术

1.煤矿领域

(1)高效节能主要通风机及高效低噪声对旋局部通风机(2)局部瓦斯积聚处理技术与装备(3)本煤层长钻孔超前预抽瓦斯技术(4)采空区瓦斯自动抽放技术与装臵(5)长钻孔控制爆破防止突出技术

(6)突出煤层定向长钻孔预抽本煤层瓦斯技术与装备(7)定向水平长钻孔抽放瓦斯工艺技术与装备(8)瓦斯、风、电闭锁装臵

(9)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确定技术(10)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预测、监测技术与装备(11)机掘、机采工作面防突措施及配套装备(12)突出危险预报仪等便携预测仪器(13)爆炸危险性监控和自动抑爆技术与装备(14)井下移动式制惰气装臵及惰气防灭火技术(15)全矿井安全综合监控系统(16)胶带输送机监控技术(17)三相固态泡沫防灭火新材料

(18)灾变时期风流控制和救灾决策支持技术(19)煤层注水技术与装备(20)高压喷雾与旋流湿式除尘技术(21)粉尘检测技术

—23—(22)正压氧呼吸器及新型救护器材(23)矿井提升系统安全保护技术(24)救灾无线通信及动目标安全监测系统(25)基于GIS的通风信息管理技术

(26)底板水害及其突水前兆的多信息实时监测与预警预报技术

(27)以音频电透视、直流电法和瞬变电磁法为主体的井上下综合电磁法勘探技术

(28)突水水源的物化探技术与快速诊断技术(29)高分辨地震勘探及其精细解译技术

(30)隔水层综合阻水能力的岩石力学与应力监测与探测技术。

2.非煤矿山领域

(31)非煤矿山安全信息管理与分析集成系统(32)非煤矿山采场地压声发射监测和预报技术(33)非煤矿山大面积地压灾害控制技术(34)非煤矿山地下水灾害帷幕注浆截流防治技术(35)露天矿山生态护坡防护技术(36)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37)非煤矿山安全开采的全尾砂充填技术(38)高硫矿床矿石自然发火防治技术(39)深井矿山热害防治技术

(40)非煤矿山控制爆破与安全预测系统(41)爆破振动分析技术

—24—(42)地下矿山压气机械化装药成套技术(43)尾矿库安全监测、监控技术

(44)深部开采多级机站计算机智能通风系统(45)可控循环通风、防尘技术(46)高陡边坡安全监测技术

(47)凿岩工作面局部净化与除尘/通风技术(48)石油、天然气钻井开发作业安全生产技术(49)石油、天然气开采防井喷、防硫化氢技术 3.石化及危险化学品领域(50)储罐声发射监测技术

(51)油品储运静电危害防治技术和粉体静电控制技术(52)油气站库安全检测报警技术

(53)临氢装臵的检测、评定、延寿、失效分析(54)基于仿真的在线故障智能诊断系统

(55)作业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及作业环境状况评价技术

(56)涡喷消防车

(57)作业环境热危害、噪声危害、放射危害评价与控制技术

(58)全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网络及地理信息管理系统(59)全国化学品运输信息管理数据库(60)全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力量分布数据库(61)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技术(62)海上石油平台定量风险评价技术

—25—(63)计算机辅助HAZOP分析方法 4.建筑、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

(64)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软件(65)基于GIS的企业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软件(66)危险化学品运输、客运车辆GPS安全监控系统(67)城市、区域重大危险源辨识监控、重大事故监测报警系统

(68)车站、码头等基于GIS的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69)重大道路事故快速报警、指挥系统(70)内河水运安全监控、事故报警和指挥系统(71)多功能应急救援指挥车

(72)铁路安全监控和事故报警、指挥系统(73)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模式

(74)地下大型硐室、地铁、地下百货商场等事故监测报警系统

(75)交通运输工具碰撞事故报警与应急反应系统(76)易燃易爆物料储仓泄爆、抑爆装臵(77)冶炼作业环境中毒事故监测报警系统(78)车辆超速、超载连锁监控装臵

(79)火灾、爆炸、泄漏等典型事故风险评价软件(80)船舶故障快速诊断装臵

(81)铁路路况快速检测分析、缺陷诊断装臵系统.(82)燃气泄漏报警装臵(83)无损探伤技术

—26—(84)压力容器损伤快速检测系统

(85)石油天然气管道在线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86)便携式红外电气线路检测仪(87)事故灾害环境的可视化模拟技术(88)火灾排烟探测系列装臵技术(89)新型阻燃材料

(90)防止变电站全停保障技术装备(91)起重机安全综合保护系统(92)800兆列尾和列车安全预警系统(93)防止列车脱轨安全检测监控系统(94)新型车轮轴探伤装臵(95)大型油轮泄漏油围堵清除设备(96)汽车综合性能快速诊断装臵

(97)施工期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安全控制系统(SAC)(98)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CSMIS)(99)大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改进设计

(100)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安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7—

(四)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1.煤矿瓦斯灾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工程

煤层瓦斯抽放,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警、监测和综合防治,煤气共采及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防治技术示范。

2.矿山安全监测及信息化技术示范工程

矿山灾害监测、预警的信息化技术及GIS、GPS技术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区域数字矿山安全工程。

3.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示范工程

包括重大危险源监控实施程序、监控技术和监控模式、重要工业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的建设与管理等技术示范。

4.运输车辆、船舶和高速铁路安全监控示范工程

以高速公路、水上运输为重点,采用运输车辆船舶监控、事故预警技术,提高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程度,预防交通重特大事故。时速300km/h高速铁路动车组运行动力学性能监测、高速动车组运行速度监控、信号CTC系统,线路、信号、供电系统设备动态检测,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

5.城市生命线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城市燃气管线监测与预警、地铁和建筑火灾监测与消防、城市供电安全监测和预警、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等技术示范。

6.安全三峡示范工程

集水坝安全监测控制、水运安全和管理、水上应急救援为一体的综合集成、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和应急救援示范工程。

—28— 7.安全奥运示范工程

改善和应用先进的规划、设计和危机处理技术,提高奥运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改善和应用先进的建筑安全生产技术,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水平;改善和应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确保先进安全技术和标准的贯彻实施等。

8.安全科普工程

按照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通过图书、杂志、科普读物,音像制品、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面向企业、面向社区、面向公众,宣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宣传科技兴安战略,弘扬安全文化,普及安全科学、应急避险知识,发挥各级安全专家在安全科普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公众的安全意识,推动我国安全生产健康发展,使安全生产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相适应。

—29—

(五)6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1.科技研发平台

2.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平台 3.技术转化与推广服务平台 4.应急救援技术平台 5.智力资源平台 6.法规标准平台

—30—

第三篇:计量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计量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测量单位统一、保证测量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人们在广泛的科技、经济、社会活动中,每天都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测量。测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这些活动的成效,而计量是实现准确测量的基本保证。没有计量,就无法保证科技创新、质量控制、公平交易及健康、安全、环境监控、资源保护中各种测量的有效性,也就无法保证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从而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计量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和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进入新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发展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计量必须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同步发展,才能保证我国各个领域中测量量值的准确可靠并与国际一致,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需要。“十五”期间,我国计量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绩。认真总结“十五”的经验,并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出发,按照计量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好计量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国家计量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提出其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以及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将对提高我国计量工作的整体水平,加强计量工作的基础支撑能力,保证计量工作今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n(来源于新世纪范本网www.xiexiebang.com)bsp;

一、“十五”期间计量工作基本情况

1、科学计量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一是加强了国家计量基准体系建设。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对60-80年代建立的原有191项国家计量基准、副基准的整体技术水平进行了首次评价,评价后保留了177项。www.xiexiebang.com 为适应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始就有关国家计量基准体系的构架、发展方向及管理组织专题研究。初步建立了经费渠道,加快国家计量基准的更新改造,并开展了包括7项量子基准课题的前沿研究。其中,“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的不确定度达到8.5×10-15,相当于350万年不差1秒。目前国际上只有法国、美国和德国独立研制成同类的实验室型原子钟,这标志着我国时间频率计量研究已进入世界最先进水平的行列,体现了我国科学研究、实验能力和工艺技术的水平。直流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国际关键量比对中,其技术指标国际领先,为维护我国技术主权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3至2005年,总共安排落实财政部专款4400万元用于激光波长基准量值溯源体系(532nm)能力建设等22个项目。启动了一批为保证我国基标准量值与国际一致,并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服务能力的研究项目,如纳米计量标准、GSM数字移动通信综测仪校准系统、光通信计量检测标准、眼科医疗仪器检测及基础标准的研究、工频谐波精密测量技术研究、强激光与高能激光计量标准与溯源装置研究等。红外体温测量的辐射温度溯源体系研究成果在防SARS

期间做出了贡献,“角膜接触镜顶焦度标准器”已成为国际标准ISO 9342-2,客观式标准模拟眼也写入国际标准ISO

10342“验光机”。为逐步提升和完善现有计量基标准的量值传递、溯源能力,提高其测量能力和自动化水平,各地也加大了投入,新建和改造了大量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仅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受理并组织考核的省级以上新建计量标准就有158项,促进了计量标准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是积极参与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从2005年起,科技部正式将计量基标准建设(物理部分)、计量基标准建设(化学部分)、标准物质等三项课题纳入国家科技www.xiexiebang.com 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落实了建设计量基标准公共信息平台等子项目计划,并先后下发了《关于落实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建设的通知》、《关于做好编制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地方参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一些地方也与科技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将各地计量基标准建设纳入了当地科技经济发展规划。

三是积极组织了计量比对。由国家计量院和标物中心代表我国共参加国际物理、化学量关键比对105项,参加其他双边、多边国际比对17项,绝大多数项目达到了国际等效要求,有一些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国际互认提供了技术支撑。组织各省级计量院(所)对三相电能表等12项标准装置开展了量值比对,对电能表、电子计价秤开展了型式评价实验室能力比对,并首次组织实施了船舶液货舱容量比对、历时8个月的静态轨道衡量值比对、历时一年的铁路罐车容积量值比对、大容量计量比对等。大区和一些地方也组织开展了计量比对。通过比对确保了全国计量标准量值的统一和与国际量值的等效性。

四是加强了现场计量校准和在线计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国家计量院、国家专业计量站和一些省级计量院(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现场计量校准和在线计量检测方面做了大量技术开发和研究工作,如质量检验与市场监督技术开发装备研究、电能表在线检定装置等。国家计量院研制的射频原油含水分析仪,应用在原油生产过程的脱水工艺和集输管线的在线计量检测中,有效地控制了原油脱水质量和输送原油中水的含量,解决了企业在线检测的难题,并为企业节能增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的《模/数、数/模转换器静态特性测量标准》,解决了模/数、数/模性能的准确测量和量值统一,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接口、卫星通讯、雷达控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制www.xiexiebang.com 造、工业自动化测控等科研、生产和国民经济领域,该成果对于发展我国数字化高新技术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是标准物质及其计量检测方法的研究取得成效。在科技部及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加大了资金投入,标物中心、中科院及有关部门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针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研制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标准物质。在建立与完善国家分析测试体系、集中各个领域的分析测试资源、农药及兽药残留物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及检测能力的建设、为我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解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计量标准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问题而进行的痕量有害物质计量基、标准和权威检测方法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2、加快计量系统的改革和发展。

一是加强了计量技术法规工作。制定了《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管理办法》和《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制修订项目经费管理暂行规定》。调整、改革了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优化了技术委员会的构成,将原来的21个委员会调整为19个,委员总数增加三分之一,行业和企业委员占到总数的40%以上。建立了计量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库,19个委员会共有管理和技术专家316名。同时积极组织制、修订计量技术法规。目前,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和备案的技术法规共计2625个,其中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93个,国家计量检定规程847个,国家计量技术规范136个,部门计量检定规程1031个,地方计量检定规程518个。国家计量院还完成了99项国家计量基准操作技术规范的修订工作。

二是规范了计量标准考核和管理工作。对全国计量标准、计量检定人员考核委员会进行了换届改选,初步建立了全国计量标准考核管理信息系统和计量标准考核年报制度,施行了国家计量标准考评员注册制度,修订了《计量标准考核办法》和《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并组织了宣贯。全国已建立起一支3687人的国家计量标准考评员队伍,各级质www.xiexiebang.com 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组织实施了所辖区域内的计量标准考核(复查)工作。目前,经考核合格并取得证书的计量标准包括: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建立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5028项,授权开展计量检定的单位建立的计量标准6975项,企、事业单位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50830项。

三是加强了对标准物质的规范化管理。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组织有关部门、技术机构的管理和技术专家成立了全国标准物质管理委员会,共批准全国192个研究院所和大学、企业研制的国家标准物质3461种,其中,国家一级标准物质1291种,国家二级标准物质2170种。

四是着手研究计量检定人员管理模式的改革并加强管理。包括组织修订《计量检定人员管理办法》和1991年出版的《计量检定(测)人员考试题库》,筹备建立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等。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组织实施了所辖区域内计量检定人员的考核工作。目前,全国有16余万人取得计量检定证件。其中,依法设置的计量检定机构有计量检定员39504名,授权开展计量检定的单位有计量检定员20989名,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有计量检定员101415名。

3、计量技术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得到加强。

一是加快了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的建设。大区中心的工作重点已逐步转向发挥区域量值传递作用。如每年大区间比对项目已增加到8项,大区内比对项目已增加到15项。“十五”期间国家为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共投入工作经费36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配套经费930万元。目前,大区中心共建立并保存国家计量基准47项,大区级计量标准575项。

二是对国家专业计量站实施了分类管理。对从事一般检定、校准工作的计量站,不再安排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考核;对从事具有垄断性强制检定工作的计量站,加强行风和www.xiexiebang.com 公正性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对从事与其他单位检定项目重复的计量站,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社会成本;对具有高、精、尖大型计量设备的计量站,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共有国家专业计量站52个,其中国家专业计量站19个,分站33个,覆盖了电力、铁道、石油、海洋、矿山、通讯、船舶、气象、纺织等多个领域的特殊计量专业,固定资产2亿余元,有职工1000余名。

三是加快全国质检系统计量技术机构的改革重组、资源整合、调整机制、更新装备。其中,北京等13个省(区、市)已完成省会城市保留一个计量技术机构的重组工作。省级计量技术机构普遍加大了对科研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据统计,仅2005年省级计量技术机构的固定资产投入已达9亿元。目前,31个省级计量院(所)共有实验室面积约23.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6亿多元,职工4348人,其中:高级职称912人,中级职称1325人;研究生学历148人,大学学历1802人。

四是计量技术机构的内部管理和自身建设得到较大加强。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建立了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强化了计量技术机构的内部管理,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山西等23个省级计量院(所)开展了机构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制度,完善内部竞争激励机制,基本形成了竞争上岗、奖惩分明的用人机制;提高了科研开发能力,使其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随着计量技术机构的发展以及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逐步树立了计量技术机构在社会上的科学、公正形象。

4、计量法制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计量行政法规制度日臻完善。《计量法》的修订工作正式启动,并列入国务院2004www.xiexiebang.com 年、2005年二类法律修订计划;2005年底形成了《计量法》(修订第六稿),经国家质检总局局务会审议后已正式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先后制、修订了《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等9件计量部门规章,组织修订了《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和《进口计量器具型式审查目录》,向有关国际组织进行了通报,使国内外的管理范围保持一致,并基本符合了《行政许可法》和WTO/TBT的要求。地方计量立法工作也在加快,陕西等14个省(区、市)和深圳经济特区先后发布了地方计量条例。目前已形成由计量法和8件计量行政法规、26件计量部门规章、28件地方性计量法规以及4件地方政府计量规章构成的计量行政法规体系。此外,中央军委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计量条例》,国防科工委发布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二是基本建立了商品量计量监督管理制度。包括建立了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国家、省两级计量监督抽查制度,建立了一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实验室,先后组织开展了6次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其中,在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安排太原等15个省会城市对米、面粉、食用油、牛奶、纯净水、啤酒、味精、白酒、洗衣粉、洗发液等10种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进行国家监督专项抽查,抽样合格率分别为76.2%、81.9%和84%;在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安排哈尔滨等另外15个省会城市对方便面(挂面)、奶粉、茶叶、葡萄酒、茶饮料、速冻食品、合成洗涤剂(洗餐具、水果、蔬菜等用的洗涤剂)、化妆品、涂料、油漆等10种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进行国家监督专项抽查,抽样合格率分别为88.0%、86.6%和88.9%。为了加强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监管的力度,各地质量技术监督局也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进行了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据统计,2002年至2005年平均抽样合格率分别为87.9%、87.4%、85.1%、86.3%。

www.xiexiebang.com 三是切实加强了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的监督。先后组织对水表等19种计量器具的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其中,“十五”期间连续4年的水表抽样合格率分别为85%、84.7%、82.9%、92.5%,电能表为97.4%、97.3%、93.8%、96.3%;连续3年的电子计价秤抽样合格率分别为60.6%、51.5%、68.3%,眼镜计量仪器为84.2%、85.7%、86%,出租车计价器为100%、87.5%、100%,税控加油机为96.4%、87.5%、85%;连续2年的称重显示器抽样合格率分别为85.7%、83.3%,电子血压计为100%、83.3%;玻璃液体体温计为66.7%、76.9%,称重传感器为50%、64.7%,瓦斯计为80%、88.9%;煤气表、心电图仪、粉尘测量仪、蒸汽流量计、水银血压计、多费率电能表、压力表、弹簧度盘秤的一次抽样合格率分别为67%、100%、72.7%、96.9%、66.7%、96.8%、61.1%、25%。各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色也相继组织开展了对部分计量器具的监督检查,据统计,2002年至2005年全国各地检查计量器具的平均抽样合格率分别为88.9%、90.2%、86.8%、76%。

四是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不断加强。“十五”期间,按照计量法的规定,全国平均每年对3184万台件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并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实施了强制检定,为保证社会各领域测量量值的准确可靠做出了贡献。此外,根据国务院授权,适时调整了国家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目录,纳入了电话计时计费装置、棉花水分测量仪、验光仪、验光镜片组、微波辐射与泄漏测量仪、燃气加气机、热能表等,取消了汽车里程表。目前,我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为60项117种。为规范加油机等重点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统一了加油机强制检定的合格标志。向社会公布了各种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的检定期限;制定了新版的《检定证书》和《检定结果通知书》封面格式式www.xiexiebang.com 样;统一规定了《仲裁检定申请书》、《仲裁检定证书》等格式式样;开展了建立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档案试点工作。

五是重点市场计量专项整治成果显著。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每年都开展了重点市场计量专项整治,打击了市场上的计量违法行为,树立了一批好的典型,规范了市场上的计量行为,提高了全社会的计量法制意识。这些专项整治工作包括:

2002年组织开展了集贸市场、加油站计量专项整治。共出动计量监督执法人员8.8万人次,检查在用计量器具191万余台(件),合格138万余台(件);检查公平秤19101台(件),合格18216台(件);检查定量包装(零售)商品257110批次,合格224549批次;检查66213家加油站在用加油机223095台(件),合格214585台(件);查处集贸市场计量器具违法案件23351个,定量包装(零售)商品计量违法案件12901个,加油站加油机计量违法案件3395个。据30个省(区、市,未含西藏)统计,集贸市场在用计量器具258万余台(件),受检率从62.9%上升到86%;集贸市场设置公平秤24466台(件),受检率从74.6%上升到95%;加油站在用加油机291267台,受检率从97.7%上升到99.7%。

2003年组织开展了眼镜制配场所计量监督检查。共检查眼镜店20981家,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从77.8%上升到93.3%,在用计量器具平均合格率从89.2%上升到95.8%;检查眼镜产品生产企业190家,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从95.5%上升到98.8%,在用计量器具合格率从96.1%上升到98%。2003年还配合国务院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部署加强计量监督工作,共检查食品类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30529家,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从81.9%上升到95.4%;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样合格率从80.8%上升到92.8%。

2004年组织开展了餐饮业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共检查餐饮店77485家、在用衡器www.xiexiebang.com 111712台(件),受检率从53.7%上升到92.4%,合格率从66.3%上升到94%;检查量杯、量提53120个,受检率从46.9%上升到88.7%,合格率从66.9%上升到88.2%。2005年组织开展了粮食、棉花市场和煤矿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其中,粮食市场专项检查中共检查粮食收购站27799家、在用计量器具80874台,检查粮食销售企业33009家、在用计量器具74585台,受检率分别从86.8%和86.5%提高到98.5%和97.8%;检查定量包装商品35863批次,合格率为90.8%;查处计量违法案件4308起。棉花市场专项检查中共检查棉花收购站7714家、在用计量器具26048台,检查棉花销售企业4674家、在用计量器具16771台,受检率分别从89.6%和88.1%提高到99.3%和99.9%;查处计量违法案件559起。煤矿专项检查中共检查煤矿企业13213家、在用计量器具322797台,其中瓦斯计228821台、风压表29481台、粉尘测量仪3631台、其他在用计量器具60864台,受检率分别从73.1%、61.8%、47.1%和74.3%提高到88.9%、79.9%、69.7%和91.3%。

六是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做好相关计量器具的检定。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做好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在用计量器具的检定,下发了“关于做好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管理接收工作的通知”。据统计,目前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共有2010个机动车安检机构(已接交和未移交的),3127条检测线,在用计量器具22152台,已检定21261台,占总台数的96%。其中,质检系统检定19178台,占已检定总数的90.2%;公安系统检定1167台,占已检定总数的5.5%;安检机构自己检定257台,占已检定总数的1.2%;其他单位检定659台,占已检定总数的3.1%。

七是规范行政审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面完成了计量行政www.xiexiebang.com 许可项目的清理,保留了计量行政许可项目9项。其中,根据计量法设定的项目为7项,根据计量法实施细则设定的项目为1项,根据《国务院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设定的项目为1项。向社会公布了各项行政许可项目的许可依据、许可条件、实施机关、申请程序、期限、收费以及申请的具体材料格式等,较好地贯彻了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要求,方便了相对人各项申请活动的进行。各地也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相继完成了计量许可项目的清理,向社会公示了行政许可的相关信息。北京、上海等一部分省、市还开设了行政许可网上办事大厅,基本实现了网上申报,并能随时查询办理情况。

八是加强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的监管。根据《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考评员培训、考核、聘任规定》组织了考评员培训。目前,全国共有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考评员3058名,共颁发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14000多张,颁发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3300多张。通过加强管理,电能表、加油机等重要计量器具的产品质量有明显提高,维护了广大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组织开展了电子计价秤专项整顿,共监督检查电子计价秤生产企业69家,有56家企业通过检查满足生产条件要求,13家企业没有通过检查或主动放弃生产,其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已被吊销或注销。整顿促进企业改进了硬件设备,提高了计量设备的受检率。

九是加强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和监督管理。组织修订并重新公布了《计量器具新产品管理办法》等规章和《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和型式批准通用规范》、《计量器具型式评价规范编写导则》等计量技术规范,并组织全国质监部门和定型鉴定技术机构进行宣贯学习。共向企业颁发型式批准证书5000多个系列,颁发样机试验合格证书32000多个系列。

十是加强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和监督管理。共受理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申请并安排定型鉴定1210个系列,颁发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1148个系列,颁发临时型www.xiexiebang.com 式批准证书900多张,累计颁发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1567个系列。严肃处理了日本索佳公司所销售的大地测量仪器存在严重质量缺陷的问题,维护了中国1000多家用户的合法权益。

十一是加强对税控加油机和出租汽车计价器的监管。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加强对税控加油机和出租汽车计价器这两种监控税源的重要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共组织对30多家企业500多个系列的税控加油机按统一大纲进行定型鉴定,审核税控计价器定型鉴定报告,组织考评员对税控加油机企业进行了生产条件考核并颁发制造许可证。审核了60多家企业的税控计价器定型鉴定报告,对这些企业进行了生产条件考核并颁发制造许可证。通过加强税控加油机、出租汽车计价器的管理,为国家实施税收政策调整和改革创造了条件。

5、进一步加强工程计量工作。

一是开展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工作。在企业自愿基础上,安排对大中型企业开展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工作,由各省级局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经审查合格,先后向宝钢等910家企业颁发了完善计量检测体系证书。同时组织有关专家密切跟踪ISO 10012的进展情况,组织制定了“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随即组织有关单位学习ISO 10012和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组织计量检测体系考评员的培训,先后举办12

期考评员培训班,共培训并考试合格690 人。按照新的ISO

10012和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已向140家企业颁发了新的完善计量检测体系证书。

二是启动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按照国际通行作法,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在政府推动、企业自愿的原则下,支持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牵头组建了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统一实施全国的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在全国建立了30个工作站,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网络。

www.xiexiebang.com 三是加强中小企业计量工作。各地认真贯彻实施“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在42000多家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积极组织开展了计量确认等工作,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计量管理水平,切实为企业能源、原材料消耗以及质量管理、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测、安全以及环境监测、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计量保证。

四是组织开展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工作。根据全国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工作,提出了定量包装商品C标志的管理和考核要求。首先由北京、江苏等省级局在本地区一些知名企业开展推行C标志的试点,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加大宣传力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随后召开了推行C标志工作座谈会,扩大开展C标志评价的范围,对取得C标志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凡是带有C标志的产品一律免于市场计量监督抽查。目前,这一工作已在全国推开,有800多家企业的7000多种定量包装商品被批准使用C标志。

五是加强社会公正计量站的监督管理。召开了社会公正计量站工作座谈会,明确了对社会公正计量站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各地组织培训了计量管理及检测人员,实行持证上岗;每年抽查考核一定比例的公正计量站,对存在问题的通报批评、责令整改;撤消了一些不完全独立于交易双方、开展计量检测工作不规范的公正计量站,并将原挂靠在质检部门及计量技术机构的一些公正计量站与局、所分离,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目前,已批准建立社会公正计量行(站)1300多家。

6、积极开展计量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计量组织活动。组织参加了OIML等7个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的国际会议、交流研讨、培训等活动,在电能表、流量、衡器、计量管理等技术委员会中成www.xiexiebang.com 为工作组成员,并承担了OIML TC17/SC1湿度和OIML

TC10/SC2压力计等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积极参加了制修订国际建议的工作,使我国在制定国际计量贸易技术措施的领域能占据有利地位,维护了我国的权益,促进计量器具产品的出口。

二是积极开展了国际计量交流与合作。共组织计量出访团组72个,接待来访团组30个,加强了与世界发达国家计量机构的合作关系,对外签署计量合作协议等12份。与荷兰签署了非自动衡器型式试验结果互认协议,与德国签署了非自动衡器和称重传感器型式试验报告互认协议,与英国签署了6类计量器具的互认协议,受理了9家制造商18个系列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换证工作,为促进更多的计量器具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

三是积极加强人才的国际培训。通过科技部组织的日本JICA、AOTS和韩国KOICA项目,外国专家局、双边合作协议和国际组织培训等国际合作项目,共选派39位技术骨干参加了定量包装、非自动衡器等计量技术和法制计量培训项目,学习和了解了国外计量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以及有关国家的实践经验,培养人才。

四是建立WTO/TBT应对机制。成立了全国计量行业WTO/TBT通报评议协调委员会,通过网络将国外计量技术法规草案通报内容传达到有关单位,及时反映中国的意见。

五是参加国际多边互认。正式向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申请加入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多边互认协议(MAA)。向国际组织提交了相关文件,按照OIML的要求派出代表和专家积极参与了MAA的合作;OIML中国秘书处制定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聘请专家对OIML中国秘书处质量体系进行了审核;并积极研究中国加入MAA的对应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工作程序。

www.xiexiebang.com

7、有关计量工作取得进展。

一是稳步推行法定计量单位。启动了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改制工作,成立了卫生部等6个部门参加、12个单位组成的电离辐射量和单位改制领导小组、专家技术组。现已完成建立新计量基准、改制旧计量标准的技术基础工作,编制了一整套改制培训、宣贯材料。

二是调整实施了新的计量收费标准。为解决1991年颁发的计量收费标准额度太低的问题,经多次与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协调,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批准了新的计量行政收费项目,2002年批准了新的国家级计量检定收费标准,各地参照该标准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地的计量检定收费标准,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的收入明显增加。2005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又批准实施了新的计量行政收费标准。

三是计量宣传开始制度化。通过在每年的3.15国际消费者日和5.20国际计量日开展计量宣传活动,计量宣传工作逐步制度化,扩大了计量工作在全社会的影响。2005年组织了计量法颁布20周年庆祝活动,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向全国从事计量工作30年以上的1600多人颁发了纪念证书。

四是计量信息化建设起步。在重庆、北京举办了两次质监信息系统CQS计量子系统软件应用试点培训会,组织现场培训学习;会后印发了“关于CQS计量子系统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对质监信息系统CQS计量子系统的试点应用工作做了布置,要求各级质监部门充分重视计量信息工作,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学计量亟待完善。

一是计量基础科学研究亟待加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作为测量科学基www.xiexiebang.com 础的计量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国际单位制是计量技术基础的基石,使计量建立在坚固的国际单位制基础之上是现代计量体系的重要特征。国际上一直在研究,希望能将基本单位的定义建立在自然量子现象乃至基本物理常数的基础上,这样的定义将不随时间、空间和复现的方法而变化,从而十分稳定。2005年召开的第17届国际单位制咨询委员会(CCU)会议建议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

为2007年的第23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准备决议,原则同意按基本物理常数对质量单位“千克”、电流单位“安培”、温度单位“开尔文”重新定义,同时考虑重新定义物质量的单位“摩尔”,并争取于2011年的第24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通过这一决议;会议还建议各国国家计量院要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积极开展相应的基础研究;会议还研究了建立国际生物量单位的问题。国际计量委员会

(CIPM)已将以上情况向各成员国发布,要求各国计量院提供相关基本物理常数的最佳可能值,并长期进行相关研究。这是自从1875年米制公约签订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变化。国际上,这种计量基础科学研究的原理性创新不断加快,世界各国普遍都在加大对科学计量的投入,都在集中财力建设国家计量院和计量基、标准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的计量科学研究缺乏持续稳定的支持,导致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逐渐拉大。

二是现有的国家计量基、标准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现有的国家计量基、标准绝大部份是我国在20世纪60-80年代初自行研制的,大部分仍停留在原有水平,有的经长期使用后技术指标逐渐降低。近年来,国家对计量基、标准的建设投入虽然有所加强,但总体上仍难以乐观。从国际计量局根据WTO的要求为实现国际间测量结果互认组织的关键比对看,在184项物理量关键比对中,我国只参加了77项,超过一半的项目尚不具备参加的能力;在56项化学量关键比对中,我国只参加了28项,一些解www.xiexiebang.com 决热点领域的研究性比对由于更多地应用了最新的化学计量技术,我国只参加了不到40%的项目,计量基、标准能力不足是关键的制约因素。

三是现有的标准物质满足不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对化工、造纸、冶炼等严重污染企业所造成的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用的快速计量检测方法及校准仪器用标准物质急需研究。随着我国加入WTO,进出口贸易的大量增加,我国出口商品被欧盟设下的贸易技术壁垒限制,遭到大批退货或销毁,给我国出口贸易造成重大损失。其原因之一是在我国相关检测机构未能建立完善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并缺乏相应的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及校准测量仪器用的标准物质。

2、法制计量亟待加强。

一是计量法规制度建设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计量法律、法规中有些规定及相应实施的计量管理制度已不适应入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计量法律、法规亟需修订。

二是对国内计量器具生产和进口计量器具的管理范围和方式不一致,不符合WTO关于“同等国民待遇”的准则。

三是对计量器具管理未能确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计量器具目录种类过多,监管不到位。从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看,抽样合格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一些计量器具的抽样合格率仍然偏低,其中有企业质量意识不强的责任,也有政府计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必须尽快从完善法制要求等方面强化监督抽查的后处理工作,加强许可证和定型鉴定的后续监管。

四是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不到位,强检目录品种多,但覆盖的范围窄,有些简单原理的计量器具管理过严,管理方式过于死板,一些重要领域(包括涉及健康、安全、环保、资源领域)的计量器具未得到有效监管。

www.xiexiebang.com 五是市场计量行为急需规范。越来越多的商品以预包装商品方式出售,以及第三产业中提供计时服务等,有关计量投诉案件有所上升,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六是执法处罚的力度太小,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制造、销售、使用假冒伪劣计量器具以及缺斤短两等坑害消费者的违法行为起不到遏制效果。今后要着力研究如何建立健全计量长效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3、工程计量亟待发展。

一是新发展的计量校准市场缺少规范管理,没有建立准入制度,无序竞争时有发生;校准服务机构多头溯源,计量校准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受到威胁;国内的计量技术机构计量设备陈旧,满足不了企业量值溯源的要求,竞争能力低,而且面临着加入WTO过渡期后国外计量校准机构进入国内参与竞争带来的冲击。

二是少数社会计量公正站管理不规范,不能公正检测,仍然存在出具虚假数据、只收费不检测的问题;一些地区存在社会计量公正站的设置布局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有些投资少、见效快的领域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超出市场需求,造成恶性竞争;社会计量公正站检测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企业计量基础薄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些企业计量基础薄弱,企业计量设施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投入不足导致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企业计量管理水平落后,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计量管理制度或不严格执行,使计量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企业内部计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企业计量人员缺少技能提高的机会且待遇较低,很多高素质人才流向其他部门。

四是能源、资源计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些企业的领导层对能源、资源计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计量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的保证作用以及带来的潜在经济效益,能源、资源计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些能源、资源计量器www.xiexiebang.com 具的质量不可靠,还有一些能源、资源量无法检测或检测手段落后,能源、资源计量器具的配备不能满足生产经营和节能降耗以及节约资源的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指导服务也不到位。这些原因导致在一些企业中计量工作没有充分发挥促进节能降耗、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应有作用。

五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许多高技术含量、多功能、综合性的检测仪器的发展,目前普遍缺少在线检测、非常态量、动态量、连续量及多参数量的计量检测方法和手段,满足不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计量关键检测技术和现场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亟待加强。

4、计量技术机构亟需加快改革与发展。

一是有些计量技术机构的定位不准确,发展方向不明确。作为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设置的计量技术机构,有些计量技术机构不是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执行法定计量检定工作,将有限的技术改造经费用于更新陈旧落后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而是一味上新项目,追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机构重复建设,相互恶性竞争。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机制,造成各级计量技术机构重叠设置,资源浪费严重,技术装备一方面更新改造缺少资金,一方面使用效率低下。

三是一些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设置的计量技术机构存在“盲目”的优越感,缺乏竞争意识,过分依赖政府拨款,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在实验室里进行量值传递,开展工作等用户上门,业务主要靠政府的法制管理任务,服务意识薄弱,适应市场的能力很低,对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项目,反应迟钝,缺乏研究开发的主动性。

5、参与国际和区域组织活动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一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作为年贸易量超过上万www.xiexiebang.com 亿美元的贸易大国,只停留在理解国际规则、遵守规则、运用规则保护自己的利益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尽快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参与国际和区域组织活动的实效性,努力成为国际规则和国际建议制定的重要影响者、制定者和主导者。

二是人才资源缺乏。中国加入WTO,急需一批既懂业务知识、又懂WTO规则、外语又好的复合型人才。

6、计量工作的投入亟待加大。

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目前在国家计量基标准的量值传递溯源能力建设、国际关键量及计量标准量值比对、国家计量基标准运行维护、计量技术法规的制修订等方面虽有一定经费投入,但是额度太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在计量检测、校准方法和计量科研经费方面还没有相应经费渠道。

二是与国际接轨程度亟待改善,但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国际贸易中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调节手段的不断削弱,技术性贸易措施形成的壁垒对贸易的影响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承担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和国际建议的制修订工作中的参与程度逐年增加,但由于受到经费不足的影响,只能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保证重点工作的完成。

三、计量工作面临的形势

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导力量,科技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灵魂和原动力。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检测技术和计量保证能力产生巨大需求,并要求作为基础支撑的计量科学研究应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并应具有一定超前性。因为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首先需要高准确的计量检测给予新理论的验证,需要www.xiexiebang.com 具有原创性、前瞻性的高精度计量基标准作为支撑,近年来很多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理论都是通过精确的计量仪器设备或在计量领域的首先应用加以验证的;同时,计量基标准研究本身也是科技的组成部分,要将当代最前沿的多学科技术理论与最新的高技术手段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与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比,现有的计量基、标准和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亟待完善和提升能力。

2、国民经济发展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取得显著成效,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工业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迫切需要提高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工业竞争力,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传统的产业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和网络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对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计量检测技术产生巨大的需求;化学计量面临医疗、生物工程、食品和药物检验、环境保护中不断增加的复杂测量的挑战,相关标准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大;工业自动化要求实现在线检测,尤其是要解决非常态量、动态量、连续量及多参数量的测量溯源问题,这一切都对现有计量基、标准和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如在信息时代,纳米技术对物质潜在信息和结构的开发,可使

“单位体积物质”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加百万倍。但纳米技术的利用要取决于有效及准确的纳米计量检测手段。目前在纳米材料、集成电路、超精加工和纳米机械等最基本的纳米尺度的测量方面量值溯源无法解决,已严重影响了纳米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

3、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能源、www.xiexiebang.com 资源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经国务院同意,从2004年至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能源、资源供求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加强能源、资源计量管理和提高其利用率是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二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健康、安全、环保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更新的计量检测技术和监管方式。

4、经济和贸易全球化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计量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计量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及自身体系的建设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尽管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政治和经济体制也不尽相同,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对计量需求的跨度非常大,计量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加大对计量基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当今各国政府普遍的做法。国家计量技术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安全、增强贸易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基础保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全球计量体系,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都提出了建立全球计量体系的战略性要求,计量的国际一致性已成为减少贸易技术壁垒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计量的发展趋势。为此,各国政府在把计量基标准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时,通过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键比对,争取在国际计量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以保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防安全中的优势地位。这对我国原先独立自主的计量体系构成加入WTO后未来几年间面临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为维护国家安全,保证国家主权完整,保护民族利益,为突破国外不合理的非关税技术壁垒,避免我国产品出口受制于人,并阻止国外的劣质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对于www.xiexiebang.com 涉及高新技术、贸易、安全、国防等关键性量值的溯源不能依赖国外的能力,必须建立我国独立、完整和先进的计量基标准体系和测量技术能力。

5、国防建设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战争中使用着越来越多的现代军事装备,对准确测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现代导航技术中广泛应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其准确性依靠时间频率计量基准。“GPS”是美国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是可以全球共享的应用价值很高的空间信息资源。其精确的定位能力是由其精确的时间测量来实现的,该系统中的各种时钟(包括星载钟)和时间测控部份是它的核心,而这些时钟则是通过美国的时间频率基准来核准的。没有准确的时间计量基准,导航的定位精度就低,导弹的命中率就差。我国目前使用的是美国的GPS系统,一旦发生战争,美国随时可能关闭和加密面向我国的GPS信号,我国军事系统由于没有自己的导航定位系统,可能会处于挨打的被动局面。依赖和分享别人的空间资源是靠不住的,而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全球定位系统的关键是能够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原子钟和建设高度现代化的时间频率计量体系。

6、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提出了进一步改革计量法律制度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对规范政府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计量法律制度急需进行改革,以适应这些法律的要求。

四、“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计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走“改革、发展、www.xiexiebang.com 服务”的道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探索并遵循计量工作的基本规律,完善法规体系、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施计量放心工程、计量安全工程、计量服务工程和能源、资源计量工程,加快信息化建设,夯实技术支撑的实力,强化监督管理的力度,增强服务经济的能力,拓展国际交流的空间,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现代计量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2、工作目标

一是建设适应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先进性和与国际一致性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以应对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满足新时期加强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的发展要求为切入点,建设适应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先进性和与国际一致性的计量基准体系和相应的量值传递、溯源系统以及信息资源平台,并建立科学、敏捷、高效的管理机制。要追踪国际上计量基准的研究动态,加强对阿伏加德罗、普朗克等物理常数和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量子基准及关键技术、精确测量方法的研究;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一批十大计量领域的计量基标准和相应的关键服务技术方法,使国家计量基、标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由目前的40%增加到70%;参加国际物理量关键比对项目增加到110项,参加化学量关键量比对项目达到40项;使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国家有证标准物质满足全社会90%的量值传递、溯源需求,形成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计量基标准体系,整体计量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是推进计量法制建设。修改现行计量法,修订70%以上与其配套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加强地方性计量法规与国家计量法规的协调,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行法定计量单位,使修订后的计量法规体系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www.xiexiebang.com 经济体制和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符合WTO、OIML等的相关准则。

三是加强计量执法监督。强化商贸领域计量监管,引导经营者自律,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2010年达到90%以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样合格率达到90%以上;强化医疗卫生领域计量监督,在用医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2010年达到90%以上。

四是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计量技术机构体系基本框架。围绕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政事分开、明确定位原则,完成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体制改革,对各级计量技术机构承担的任务范围、计量标准的设置、资金的投入方向等进行合理规划;80%的城市实现一个城市只设置一个综合性的计量技术机构;省级计量院(所)纳入公益科研(或事业)机构进行管理,地市级、县级计量院(所)争取纳入公益事业机构进行管理,并达到《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JJF1069-2003)的要求,计量院(所)的技术装备、检测能力、人员水平达到本地区同类机构的先进水平。

五是加快计量校准检测服务体系的建设。制定、颁布计量校准监督管理规定,积极发展计量校准市场,引导计量技术机构参与市场竞争,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计量校准服务体系。所有省级以上计量院(所)必须具备向社会开展计量校准服务的综合能力。

六是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计量管理体系和计量检测手段。要通过组织企业学习ISO10012国际标准,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适应生产经营需要的自主管理计量工作的自律机制,对小型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要组织学习《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加强计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推进能源计量和节能降耗方面,要提出加www.xiexiebang.com 强能源计量与节约资源的措施,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计量检测和能源计量的教育培训,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七是积极、稳妥地推行法定计量单位。要追踪国际动态,加强对新计量单位的研究;同时,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行法定计量单位。其中,国家计量院要于2006年底前建立低能X射线、中能X射线和60Coγ射线等3项空气比释动能国家计量基准;各省级计量院(所)要于2007年底前完成空气比释动能计量标准的改制工作。

五、“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任务

1、完善计量法规体系。

一是完成《计量法》的修订工作。

二是全面启动并基本完成《计量法》配套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国家计量法规体系。

三是在计量法律、行政法规制修订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地方性计量法规的制修订工作。地方性计量法规的制修订一定要遵守立法法、行政许可法和计量法的规定,加强地方计量立法与国家计量法律、行政法规的协调,打破地方保护、地区封锁的限制。通过计量法制工程的全面实施,基本建立起以国家计量立法为主、地方计量立法为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计量法规体系。

2、完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

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家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有证标准物质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包括进行计量基础、物理常数、精密测量的方法研究;提升计量基准量值传递溯源能力及跟踪国际先进水平的后续研究;国际物理、化学量关键比对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要组织落实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的“国家计量基标准体系建设”项目和“实验材料和标准物质资源”项目。建立和完善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高准确度和高稳定性的国家计量www.xiexiebang.com 基准体系,使国家计量基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率由目前的40%增加到70%;同时,加强生物技术、信息工程、精密加工、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标准物质的研究。要研究经济发展中社会的计量需求,做好国家和各地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发展规划,加大投入,使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随国家计量基准的水平同步发展。要建立科学、敏捷、高效的管理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构建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标准物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二是组织好计量比对工作,确保相关量值的准确和与国际水平的一致。参加国际物理量关键比对项目达到110项,参加国际化学量关键比对项目达到40项,确保比对结果的国际等效,并争取每年做1~2次主导实验室,提升我国科学计量的影响力。每年组织开展6~7项省级以上计量标准的比对,尽快提升国家专业计量站和地方计量院所的计量能力,并将其作为型式评价、计量器具监督抽查等的技术基础。除国家下达的比对任务外,各地也要根据量值传递、溯源的需要,定期开展比对工作。

三是解决量值传递、溯源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解决涉及国家与社会公共安全、人身健康、食品安全、公平贸易、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关键计量新技术、现场快速检测、在线计量检测、非常态量、动态量、连续量及多参数量的计量检测技术开发与计量检测、校准方法的研究;着力解决新材料及纳米技术、新能源、光通信、数字视频、现代加工、环境及大流量、生物技术、大众健康、现代农业、大型工程等领域重要参量的有效测量;大力推进动态测试、远程校准技术及高新技术领域极端条件下极值、痕量、微量的测试技术研究。

四是做好计量技术法规的制修订及管理工作。对实施5年以上的计量检定规程及计量技术规范进行清理和专家评审论证后,组织进行修订;加快在线检测方法、校准方法技术规范的制定,满足校准市场的需求;跟踪OIML《技术委员会导则》的修订工作,修www.xiexiebang.com 订《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章程》,并对部分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进行调整、换届;做好部门、地方、行业计量技术法规的备案工作。

3、完善技术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计量技术机构的改革与发展。要根据地方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利用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契机,对现有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与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技术保障体系。要通过机构重组,解决同一地区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计量技术机构开展的业务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在为行政执法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走向市场的步伐,不断开拓服务范围。要增强科研开发能力,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计量技术机构,要下大力气抓好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要努力加强计量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开发人才资源。要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协调落实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发展所需的资金渠道和来源,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加大对计量技术机构的投入。2006~2010年,依托省级计量院(所)建立20个国家计量器具质检中心,完善全国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网络;利用全国计量资源,授权建立40个国家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实验室,从源头抓好重点管理的计量器具产品质量。

二是加强专业计量站的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计量站所具有的业内技术、人员和跟踪行业新技术发展的能力和资金优势,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让专业计量站在参与计量比对和国际交流、承担各项法制计量任务和开展计量校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建立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培训和管理机制。要建立和维护计量技术人员考试试题库,构建考核平台,通过相应的教育培训机制,每年完成2万名注册计量师的培训、考试工作,建立注册计量师制度,改善计量队伍的整体结构,逐步提高全社会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计量检定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

www.xiexiebang.com

4、全面实施计量放心工程。

一是健全商品量计量监督机制,强化商品量计量监督管理。加强对消费者和市场反映强烈的零售商品、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管理。集中抓好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集贸市场以及零售商店商品量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强化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计量监管,建立健全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机制,推进商品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力争实现米、面粉、方便面、食用植物油、牛奶、奶粉、茶叶、味精、白酒、啤酒、葡萄酒、纯净水、茶饮料、速冻食品、合成洗涤剂、洗衣粉、洗发液、化妆品、涂料、油漆等20种定量包装商品的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

二是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做好重点市场和服务领域的计量监督管理工作。重点开展商贸领域的计量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商贸领域计量监督机制,强化计量监督检查;引导商贸领域率先自律,诚信计量;完善商贸领域舆论监督机制。力争在县级以上城市实现商店、集贸市场、餐饮业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加油站加油机受检率达到100%的总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全国创建3000家集贸市场、3000家餐饮业、15000家商店、3000家加油站为老百姓放心购物计量场所。

三是加强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四表、出租汽车计价器等强检工作,保证老百姓用放心表,坐放心车。

5、全面实施计量安全工程。

一是重点做好医疗卫生领域计量专项整治工作。要建立健全医疗卫生领域计量监督机制,强化计量监督;引导医疗卫生领域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计量安全意识,确保在用强检医用计量器具依法实施检定。力争实现县级及县级以下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在用医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地级及地级以上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在用医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全国创建3000家医院为安全计www.xiexiebang.com 量医疗卫生机构。

二是继续重点做好眼镜制配场所计量专项整治,确保眼镜制配场所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全国创建10000家眼镜店为安全计量眼镜制配场所。

三是认真开展与交通、矿山安全有关的计量专项整治,力争实现有关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

四是加强特种设备用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保证特种设备用计量器具量值准确可靠,力争实现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

五是加强食品生产、检测及国家级大型工程中使用的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工作,保证国民吃得放心,保证大型工程质量优良和安全可靠。

6、全面实施计量服务工程。

一是继续培育和发展计量校准市场。制定计量校准监督管理规定,有序地引进竞争机制,指导和规范校准服务行为,使社会计量资源通过市场调节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使企业获得优质低价、方便快捷的计量服务。加强对计量校准市场的管理,杜绝各类不规范的计量校准行为。

二是加强对社会公正计量站的监督管理。组织培训计量管理及检测人员,规范社会公正计量检测服务行为,督促社会公正计量站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每3年组织一次社会公正计量站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单位通报批评、责令整改;逐步扩大流通领域的社会公正计量服务业务范围,不断满足广大企业和消费者对公正计量服务的需求。

三是为企业生产经营做好计量服务。要积极支持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依据国家标准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继续开展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评价工作,认真组织做好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的评价工作,争取每年新增2000家企业取得计量www.xiexiebang.com 保证能力合格证书。加快推广C标志,扩大C标志产品发证范围,争取每年新增600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取得计量保证能力合格证书。

四是树立全局意识,切实为国民经济服务。包括调整矿山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切实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加快天然气高压大流量计量站的建设,并继续做好国家重点天然气工程高压大流量计量系统的首检,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如期完成,保证天然气计量交接准确可靠;组织研究岩洞储油计量技术,并对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油库第一期工程的大型储罐组织计量检定,保障油库验收的计量数据准确可靠,与国际油品计量交接方式互通并符合法制计量要求。

五是加强国际计量互认工作。要在总结与荷兰、德国、英国开展型式批准结果互认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互认国和互认产品的范围;争取扩大OIML国际计量器具合格证书的产品范围,增加流量计等产品;研究落实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型式批准多边互认协议方案(MAA),按照国际文件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促进中国计量器具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六是加快计量信息化建设。建立对外开放、全国联网的网络平台,提供法规信息、技术法规信息、各类计量资源信息、计量政务信息等,开设咨询和征求意见的交流平台,实现政务公开。

7、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计量工程。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能源、资源计量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组织国家节能监测中心等单位新制定20项节能监测方面的国家标准,修订现行的不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能源、资源计量国家标准。

二是提出加强能源计量与节约资源的措施,面向全国广大企业开展能源计量有关法律法规和节能监测技术标准的教育、培训工作,推广应用能源、资源计量检测和计量管理www.xiexiebang.com 的新技术,提高企业能源、资源计量管理的水平和人员素质,促进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

三是通过颁发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型式批准、组织后续监督抽查等手段,调整重点能源、资源计量器具许可证的发证权限,强化对节能监测和能源、资源计量仪器仪表的监督管理,提高能源、资源计量仪器仪表的质量,重点能源、资源计量器具的抽样合格率要达到85%以上。

四是组织计量技术机构尽快建立新型能源、资源计量仪表的计量标准、校准装置,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扩大能源、资源计量仪表的检定校准覆盖范围,保证能源、资源计量仪表有量值溯源的依据和途径。

五是在全国选拔1000家企业,作为能源、资源计量管理先进单位给予表彰,鼓励企业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能源、资源计量管理方法和检测技术,提高能源、资源计量管理水平。

六、“十一五”期间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和支撑条件

1、争取计划和科技部门的支持,将国家计量基标准、有证标准物质和地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的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中长期经济建设计划和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2、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地方财政拓宽经费渠道,增加对量传体系建设、计量基标准维护、计量比对、计量规程、计量工作、大区工作等现有经费的支持力度,并建立计量科研、计量基标准建设、商品量计量监督、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管、重点市场计量监管等经费渠道,确保每年大约至少要中央财政投入5000-6000万元经费,地方财政投入相当比例的经费,以满足开展各项计量工作的需要。

3、加强与国家和地方立法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加快计量立法步伐,为计量工作各项www.xiexiebang.com 任务的完成提供法律保障。

4、加强与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通过制定并落实国家能源、资源计量和节约能源、资源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走高效节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5、加快计量技术机构的改革。

6、健全和加强与省以下垂管体制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和计量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计量执法力度。

7、加强与有关行业协会的合作,充分发挥大企业和社会各方面计量资源的作用,加快建设社会化的计量校准和计量公正站等中介服务网络。

8、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计量相关专业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在省级以上计量院所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开放性实验室,抓好拔尖人才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开发人才资源,建立高业务素质计量专家队伍,改善计量技术队伍的整体结构。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遵义县“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小结

遵义县“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小结

一、安全生产现状与形势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前四年(2006—2010),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安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我县以创建“平安遵县”为目标,围绕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方针,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从2006年至2009年,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312起,死亡231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五年实现“双降”。其中: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为0.43,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7.8,万车死亡率为4.26,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5.66。其中除煤矿行业由于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 导致实际产量与预期出现较大差距,致使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未能实现规划目标外(“十五”预期目标为4.04),其余三项指标全部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主要开展工作

1、强化安全生产目标管控。制定了《遵义县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等文件,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建立健全了指标控制体系和责任体系,量化细化各项工作指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实行“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度。

2、加强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制定了《遵义县安全生产检查制度》、《遵义县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安全生产警示约谈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3、推行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先后建立完善了道路交通、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建立了安全生产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有效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合力。

4、提高处置突发事故能力。制定完善了《遵义县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以及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行业的应急救援预案。

5、加大科技兴安力度。煤矿瓦斯监控系统矿、县级联网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对煤矿瓦斯的动态管理;全县2家煤矿企业建成瓦斯发电项目,基本淘汰了木支护;在8家企业启动了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建设试点。

6、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结合“三项行动”、“三项建设”,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2010年底全部煤矿均达三级以上标准。

7、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精神。

8、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安全生产年”、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等各项专项活动。

9、严格事故责任追究。2006年—2010年共追究责任人员125人(其中科级及以下5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责任2人,各级共处罚款819.5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安全事故频发的态势未得到根本扭转,较大以上事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道路交通和煤矿两大行业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居高不下,是事故的构成主体。

2、一些镇(乡)和部门安全监管工作存在措施不到位、联合执法机制不完善、执法不严格、对违法行为查处不力等问题,安全生产监管权威性和有效性不足,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防范。

3、镇(乡)安全监管基础薄弱,人员不足、经费欠缺、装备落后,不能适应现实安全监管需要。

4、安全生产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监管”的倾向,工艺、技术、设备落后,“三违”现象屡禁不止,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的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

5、安全事故防控体系尚不完善,安全生产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信息化水平低,宣传教育培训方式和手段落后,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应急管理意识淡薄,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还未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

(四)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省、市、县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社会公众对提升安全监管效能、提高事故灾难应对处置能力、加强自身安全健康权益保护等意识不断提升,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会不断涌现,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将提出更高要求。

2、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加快发展,生产经营活动会日趋多元化,人流、物流、车流将持续增加,资源供给任务将日益繁重,安全生产将面临新的更大的考验。

3、企业安全管理方式落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离本质安全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状况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4、随着生产安全事故总量逐年下降,其继续下降的空间将越来越小,同时随着安全生产监管对象的不断增多,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安全监管的任务将越来越繁重,安全生产面临更大的挑战。

第五篇: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具有生命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找

范文,到xiexiebang.com]是农业生产的内因,是农产品实现优质、专用、高效的前提。因此,××××市的种子工作一直以来得到当地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全体种子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高度和深度进军,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调整农产品结构首先要调整种植业结构,而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前提就必须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为此,“九五”期间在全市大规模实施了“种子工程”;“十五”期间重点实施了一批种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随着国家对农业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农业生产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种子工作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制定本规划,以便指导今后的种子工作向更快、更好、更新发展。

一、××××市种子工作现状

种子产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包括以种子科研、生产、销售企业为主体的种子经营体系和以品种试验、审定,质量监督检验,行政管理为主体的种子管理体系。多年来,××××市在新品种引育、试验示范、良种繁育推广方面成绩显著。

⒈提高了优良品种的更新更换速度

建国年来,××××共进行了次品种更新更换,即年、年、年、年、年和年,每次品种的更新更换都直接带来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年以后,随着农产品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新品种更新更换速度加快,对品种品质和专用型的要求也更加突出。从过去单纯注重产量和抗性,到现在具体要求品质和成份含量,对品种的要求更高了。因此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种子部门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快了一些优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例如优质小麦、双低油菜、高油大豆和饲用型玉米等,为××××市发展高效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九五”期间累计引进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油菜、马铃薯等作物优良新品种(系)份,每年安排多个新品种(系)余点次的品种引种鉴定、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九五”期间有个新品种通过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十五”期间有个新品种通过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这些品种大部分在当地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带动了农业增产增收,给农民提高了经济效益。

⒉加强原良种生产繁育,为农业生产提供足量的优质原良种。

“九五”以来,累计完成原种生产繁育万亩,累计产原种万公斤;累计完成良种生产繁育万亩,累计产良种亿公斤;生产经营的种子均达到国标原种和良种标准,保证了农业生产有足量的优质良种,实现了良种在农业增产中占的份额。

⒊依靠科技,全面实施种子工程建设。

“九五”以来,××××市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种子包衣技术推广呈现翻番增长。种子包衣技术的应用推广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实现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多年来,种子包衣面积逐年加大,“九五”以来截止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万亩,仅应用包衣技术一项增产粮油亿公斤。

第二:种子科技课题研究,推动了优质小麦、双低油菜、高油大豆等作物品种结构的调整。多项种子专项课题研究和新品种及配套技术项目的实施,加大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其中优质小麦、油菜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均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绿色双低油菜及配套技术示范项目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

第三:加大了种子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种子管理机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提高种子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加大种子管理的执法力度,全市实现了种子管理站、公司分设,政企分开后,强化了品种管理和种子市场监督职能,为××××市种子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第四:种子基地建设有了新发展。发展种子产业化,必须走“育、繁、推”一体化道路,实施种子工程以来,市站、牙克石、额尔古纳、根河、鄂温克、鄂伦春等站都建立了公司直属原、良种场,现有原、良种基地万亩,这为提高种子质量,加快新品种供种速度奠定了基础。

第五:种子行业自身改革有所突破。

种子部门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创新。在公司的运行机制及体制改革上,大胆进行改革尝试。××市种子公司实现了职工整体买断国有资产,实行股份制运营,成立了

下载肥东县安全生产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肥东县安全生产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具有生命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是农业生产的内因,是农产品实现优质、专用、高效的前提......

    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具有生命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发挥......

    安全生产发展规划

    安全生产主要工作情况 (一)建章立制,加强安全规划和制度建设。 1.认真编制镇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为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的理念,根据县委、县政府和县安监局的要求,紧紧围......

    安全生产发展规划

    安全生产发展规划为进一步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止和减少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维护企业职工的生命......

    外语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模版]

    为适应民办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提升外国语中学的办学水平。服务于洪泽的经济建设,本着立足当前,考虑长远。促进学校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十一五”发展规......

    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本站推荐]

    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 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12-17 14:40:2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文章标题: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一、企业目前基本情况本企业于2004年底迁入XX工业园区生产。第一期新建标准厂房(包括供电设施)26000余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左右;新增生产设备投入200......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发展卫生事业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五”期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