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州市中小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情况汇报(定稿)
永州市中小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情况汇报
一、中小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把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重要战略来抓,通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中小企业不断跃上新台阶,对繁荣经济、增加税收、促进就业、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规模快速扩张。2010年全市拥有中小工业企业6151家,比2005年增加3982户,增长1.6倍;2010年全市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07.2亿元,比2005年增长3倍;全市规模工业企业 776家,比05年增长1.5倍;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2.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79%。
2、支柱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先进机械制造、矿产品加工、外向型加工、清洁能源和再生资源五大产业集群实现了快速发展,其中农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加工集群产值双双突破百亿大关。汽车及零部件、矿产品加工、粮油加工、林产加工等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分别实现总产值30.9亿元、143.4亿元、57.4亿元、67.9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25.5%、3.4倍、4.6倍、3.8倍。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外向型加工行业发展迅速,由“十五”末的6.7亿元,升至“十一五”末的52.4亿元,年均递增50.9%。
3、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突破。传统产业整合提升加快。“十一五”期间按照“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关小上大、行业整合”的思 路,主要抓了冶炼、造纸、水泥三大产业的整合提升。2.5万KVA硅锰合金电炉4台已经竣工投产;3条年产1万吨的电解金属锰生产线已投产;祁阳海螺水泥、莲花水泥一期、骄阳水泥、道县华新水泥建成投产;5个3万吨造纸项目建成投产。同时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共关停小造纸厂、小水泥、小冶炼厂113家。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起步发展,来势良好。达福鑫电子LCD平板显示器项目已竣工投产,凤凰园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道县东圣电子、双牌毅恒电子、东安创辉电子、江华创晨电子等项目正在建设;希尔、恒伟、大自然等生物医药企业快速发展;东安天润、凤凰园华威等光伏企业呈快速发展态势,新兴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扩总量、增后劲的重要力量。全市工业经济结构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4、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6家,“金浩”、“天龙”、“银光”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天龙”、“银光”牌大米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实现了我市零的突破。全市获“湖南省名牌产品”2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标准化项目20个,获得省质量管理奖3个,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6项,重点研发项目14项,获得专利30项。高新技术企业由去年的15家增加到24家,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由去年的39家增加到65家。上半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2亿元,同比增长36.5%
5、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全市已组建各类信用担保机构9家,注册资本金达8.6亿元,累计为5585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30亿元,获得支持的中小企业年新增销售额800亿元,新增利税80亿 元。目前我市已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基地6个,在建基地6个,其中省级重点扶持的创业基地4个。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技术研发、检测资源优势,设立医药、食品、化工、冶炼、竹木制品加工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8个。部分县区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二、中小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目前我市中小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是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调查结果表明,2004-2010年间,在实现产品和工艺创新的企业中,由企业或企业集团独立完成的产品创新项目和工艺创新项目分别占76.3%和69.9%。企业的创新活动多以产品创新为目标,并通过与工艺创新配套来实现。在开展创新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同时实现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企业占69%,其中机械制造业这一比重达到83.2%。
二是开展创新活动较为密集的行业主要分布在高技术或中高技术行业。如医药制造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占到63.8%,机电机械制造业占到60.9%。而传统制造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如纺织业这一比重只有24.2%。
三是企业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支撑了创新活动的开展。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经费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占到82.8%,表明创新经费主要由企业自主筹集,企业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支撑了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
四是企业更着重于产学研联合开展创新活动。熙可罐头食品公司与湖南农科院联合开发柑桔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该 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国柑桔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恒远发电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大型轴伸贯流发电机组,填补了国内空白。道县蓝瑞铁合金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矿热电炉“三相负载平衡”节能技术,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降低单位产品电耗13%以上,年节电1600万度,节约资金900万元。湖南中政建材公司与中南大学等院校合作,成功开发了外墙外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筑节能效果达到65%以上,项目竣工后年新增销售收入4.1亿元,利税1亿元。湖南科力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大等多所著名高等院校,成功开发了壁挂式采暖炉电机、贯流风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属于首创。
五是开展创新活动直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87.1亿元,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2.7%;新产品出口额为16.3亿元,占当年全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11.9%。
六是我市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普及程度还不高。调查结果表明,2004-2010年间我国开展创新活动的工业企业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8%,总体来看开展创新活动的普及程度还不高。但从不同规模企业看,大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普及程度较高、达到83.5%,中型企业的普及程度也已过半、达到55.9%,小型企业的普及程度偏低、只占到25.2%。
七是我市工业企业总体上尚未进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上半年全市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0.19%左右,是全省平均水平0.66%的一半,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3%-6%的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支出中,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费用的支出占全部创新费用的55.8%,用于研发活动的支出只占36%,而欧盟国家创新费用的60%以上用于开展研发活动。由此说明,现阶段我市工业企业的创新主要依靠引入外部技术来实现,总体上尚未进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
总体看来,我市中小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管理体制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并且企业研发投入仍显不足,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仍比较薄弱。同时,企业之间科技资源共享水平低,同一课题,重复立项,重复投资。在基础性研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方面,企业间没有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
三、制约中小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因分析
1、创新动力不足
在我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拥有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企业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政策上或者政策的执行中还存在着所有制差别,削弱了政策应有的引导力。
(2)在投资取向上,更多的中小企业更愿意向投资回报率高、回收周期短的行业投资。企业的投机心理较强,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3)在产业定位上,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 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技术实力、资本实力雄厚而且创新能力很强的中小企业很少,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瓶颈也压制了企业创新的动力。
2、创新环境不佳和创新体制不健全
创新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技术交流、人才流动、产权交易等高效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伤害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市场秩序尚不规范。存在较为普遍的地方保护主义、恶性竞争和价格失真。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由于创新产品的外部效应较强,企业创新的收益很容易被其他企业假冒、模仿而侵占,因此,在外部制度环境不够完善,尤其是在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意愿就会减弱,而跟随与模仿的动机则会增强。正因为这种“免费搭车”的客观外部环境,使许多中小企业惧怕投入得不到应有回报的心态普遍存在。而且,与自主创新相比,模仿的成本更低、效益更好、风险更小。
创新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是“产学研”结合不够密切,现有的科研体制对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不够,而企业创办技术创新中心又受到自身能力限制。据有关方面调研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全国规模比较大的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比例只有25%。其次,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慢,投资的边际收益率比较低,而资本市场不够健全,风险投资行业的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缓慢,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这 一渠道获得创新融资,缺乏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
3、创新能力不足
与发达地区的企业相比,我市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我们企业家协会组织的调查中,“缺乏创新人才”是第一位的因素,有59.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此项。其它依次是“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40.7%)、“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36.8%)等。可见,资金和人才是影响创新能力的两个关键要素。(1)就中国现状来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人才严重匮乏
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专业技术背景和创新意识,经营思想急功近利、规避风险的意识又过于强烈,使其对技术创新畏缩不前、顾虑重重,使本来就屈指可数的技术创新人才还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有的企业缺乏长远眼光,看不到技术创新人才带来的长远利益。因此,由激励制度的不健全带来的人才流失问题非常严重,特别是一些关键的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忠诚度不强,“跳槽”、“自立门户”等现象频繁发生。
(2)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最大的特点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商业银行为了降低“道德风险”,必须要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得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因此就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中小企业也很少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等等的支持。当下,政府科技投入的体制还倾向于将大部分资金投入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投入到企业的相对较少,而投入到中小企业的更是凤毛麟角。因为中小企业的 资信差、寻保难、抵押难,从银行取得贷款相当困难。商业银行为了避免承担风险、责任,更愿意贷款给有政府保护的大型国有企业,而不愿意贷款给那些有一定市场潜力和盈利能力的中小企业。因此,许多中小企业的创新只能依赖内源融资,这无疑会大大加大自主创新的风险性。而效益差的企业则根本无从谈起。使许多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有心无力”,技术研发能力差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乏力。
四、大力加强中小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撑
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紧张、人才缺乏、技术不足等问题,是我们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工作着力点之一,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应不断探索政策支撑体系的建设,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培养一支创新型企业管理队伍,加强企业负责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领导职责。加大创新能力的培训力度,要进一步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促进企业转变观念,以引导和激励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
其次,促进产学研结合,培育技术服务市场。要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科研和视野开阔的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但众多中小企业不可能都搞研发中心,这就要依靠我们出台扶持政策,创建创新技术中心,加强资源管理,共建共 享创新基础条件,搭建起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建立公共技术服务机构,积极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建立资金扶持体系。企业资金的扶持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财政资金的扶持体系。设立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把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列入政府财政职能。二是建立培育企业创新能力的金融信贷机制。商业银行资金雄厚,机构众多,具有良好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基础,银行对企业的创新支持就是要把贷款投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效益好的企业上来;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投入,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和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企业发展;鼓励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证。三是完善信用担保制度。解决企业融资难,必须完善我市信用担保制度,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可以为企业提供公平的融资环境,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政府应在融资担保中起主导作用。担保业务具有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要保证业务的顺利进行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第四,加快建设企业智力支撑体系,发挥科技人员创造性。加快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专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型管理队伍,围绕企业创业、发展的需要,整合人才资源,加强培育企业需要的各种人才。要探索建立科技型企业以经济增加值为中心的中长期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考核和分配相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制度上解决保护和留住人才的问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2、完善企业创新运行机制
首先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技术创新是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企业活动,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就无法开展和持续,企业自筹的研发经费应保证占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从企业外部筹集的研发经费则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基金和政府的支持资金,应积极争取。其次要建立创新的有效管理机制。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商品化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实行有效的创新源管理、研发管理和营销管理,确保项目成功运作,确保科技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3、完善信息先进技术的转化机制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姻嫁接,组织研究开发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信息产业关键技术。支持和鼓励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各类科技合作。保护知识产权,通过技术入股、技术参股、校企联合、所企联营等形式,形成技术开发创新的良好机制,将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的信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4、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完善技术入股的法律规范。建立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信息产业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经营制度。并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快建立起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专家、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
5、社会应形成尊重知识与保护创新的环境
对于社会而言,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风险,鼓励企业创新,必须保证企业创新活动获得补偿和收益,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有关知识产权方 面的人才培训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如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侵权者的成本,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第二篇:08-10自主创新汇报材料
芜湖市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情况汇报
芜湖市创新办(2010年10月25日)
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来,我们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首要任务,突出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建设,着力形成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创造性开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主创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主导战略和核心动力源。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6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9.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5%。高新技术企业达197家,新增52家;高新技术产品达204个,新增43个。专利申请累计11742 件、专利授权累计 5703 件,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6.7%和31.4%。市及三县四区全部通过科技进步考核,我市连续第四次蝉联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今年以来,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508.9亿元,同比增长18.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3.4个、7.7
— — 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1-7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2亿元,同比增长36.1%;实现财政收入111.7亿元,增长30.4%。1-9月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777.8亿元,增长3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03亿元,增长25.02%。高新技术企业和省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36 家,累计达245家。高新技术产品新增52个,总数256个。专利申请量到9月底分别达5380件,同比增长220.9%,授权量2570件,同比66.4%。核准注册商标707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省著名商标19件、安徽名牌产品22个。
(一)着力加强战略谋划,完善政策体系,自主创新工作全面推进
2008年底,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组和具体工作机构。2008年12月22日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试行)通知》,制定了政策扶持引导措施和奖励标准,落实了具体要求。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又以1号文件形式,出台了《芜湖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并陆续制定了《“小巨人”企业培育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今年,我们又出台了《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暨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工作要点》、《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商标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下达了自主创新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召开了国家技
— — 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推进工作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近期,还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对自主创新工作开展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为不断强化战略谋划,全面推进自主创新,我们还出台了推进“工业强市、三产兴市”战略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在工业发展上,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72.1%。今年上半年,四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65.9亿元,同比增长54.8%;实现产值168.6亿元,增长46.8%。到2015年力争打造汽车、材料、光电三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两个千亿元企业,新兴铸管等三个500亿元和若干个百亿元工业企业。在三产发展上,确定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和专业化大市场建设等五大重点,努力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
(二)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富有芜湖特色的产业体系
我们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干大事,着力形成富有芜湖特色的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芜湖光
— — 电项目,主体厂房已封顶,订购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MOCVD设备107台,预计年底一期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总投资60亿元的德豪润达LED封装项目厂房土建正在施工,订购了MOCVD设备70台,预计年底一期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投资80亿元、年产能1000兆瓦的地面应用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项目,预计年内开工,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50亿元。总投资27.5亿元的信义光伏、节能玻璃项目,2条生产线点火,5条深加工生产线开始试生产。预计2015年芜湖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光电产业基地。总投资18亿元的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市政、房建、园林绿化完工,将于10月底试营业。总投资90亿元的生命健康城项目,已引进中科生物、深圳北科、深圳玛西普科技等9个项目入园,中科科技园生物产业孵化中心已开工建设。
同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国家对新兴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我市共有9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及重点工业污染治理工程”资金支持,共获补助4870万元,在全省名列前茅。
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实行市领导联系大项目制度,抓谋划、抓签约、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坚持每月调度一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县区比学赶超。仅今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项目就达1084个,同比增加250个;在
— — 建亿元以上项目217个,同比增加62个,其中工业项目133个,增加51个;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31个,其中当年新开工6个。总投资272亿元的奇瑞公司扩能技改、总投资108亿元的新兴铸管大型铸锻件基地、总投资65亿元的联合重卡和发动机、总投资47.8亿元的芜湖电厂五期、总投资37亿元的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30亿元的芜湖海螺三期2条日产1.2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总投资22亿元的新联造船三山基地等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瞄准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瞄准“好、大、高、外”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企业,持之以恒,紧盯不放,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抢占科技制高点,提高区域竞争力。仅今年1-6月份,全市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7757人次,签约项目1104个,在谈项目3277个,新批注册项目616个,总投资6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21.7%;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66.1亿元,增长58.1%;招商引资在建项目1508个,已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6.3亿元,同比增长43.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6.6%。上半年,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1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新批外资项目19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个。
(三)着力培育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第一,抓投入。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大扶持力
— — 度,兑现政策资金。制定了《“小巨人”企业培育办法》,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对100户总部在芜湖的创新企业,每户每年以奖代补100万元。2009年财政安排科技创新投入7.17亿元,同比增长66.6%;2010年,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安排市级自主创新配套资金7.5亿元。截止目前,已拨付相关单位和企业3.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22.3亿元。落实创新优惠政策,今年1-7月份兑现财税政策资金3.05亿元,有5.3亿元企业研发费用享受了加50%计入成本扣除计税的政策。我们还对一批资助的重大项目加大了检查、监管力度,确保各级财政资金及时兑现到位,专款专用,发挥效益。
第二,抓平台。芜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级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创业园建成使用。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路路通芜湖分中心及9个服务站投入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量达15万平方米。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最近公布的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居全国第16位、中部地区第3位。芜湖高新园区已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已获批准。科技部批准在芜湖建设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省部共建安徽省现代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全省获批仅有的四家国家工程实验室中,我市就占两家(奇瑞汽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特种显示国家工程实验室)。芜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
— — 中心,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被列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的服务外包产业园,投资4.3亿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安徽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地将于8月份开工。总投资15亿元、占地30万平方米、亚洲规模最大的奇瑞汽车试验技术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已挂牌运营。三安光电研究院、信义玻璃光伏研究院下半年将开工建设,新兴铸管钢铁研究院投资4960万元的研究中心主体楼已建成。
截止9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各类研发机构256个,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达128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7家。奇瑞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汽车试验技术中心和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安得物流、新兴铸管、瑞鹄模具、鑫龙电器等13家企业已申报国家或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三安光电、信义玻璃、新兴铸管等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步伐加快。
第三,抓科技成果。2009年,全市取得各类重点科技成果108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48项。成果登记、鉴定133项;技术合同交易额8.6 亿元。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13个。今年上半年,取得各类重点科技成果56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27项。奇瑞公司
— — 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VT无级变速器,缸内汽油直喷、6速自动变速箱、LED前大灯系统集成、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等4个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均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海螺集团的水泥工业窑炉低温载能废气高效再利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安徽省铜合金材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了近20项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项目,有13项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安徽省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进展十分迅速,已研制开发生产线13条,在实验、检测、试制等领域开放多项对外服务项目。芜湖欧宝机电公司开发4款高效、节能、低噪冰箱压缩机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四,抓产学研合作。一是不断深化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完善产学研战略联盟。今年以来,已组织各类产学研对接合作洽谈活动10次以上。正在筹备以“自主创新、合作共赢”为主旨的 “驻皖高校院所芜湖产学研合作恳谈会”。二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积极性,建立“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办学关系。与安徽工程大学共同创立了芜湖文化创意产业园;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人才。三是以开发区为载体,建立了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机械工业园区分别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合工
— — 大等建立了各具产业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同时,以“985工程”高校为主,“211工程”高校为辅,在全国遴选15-30所符合芜湖产业发展特色的高校院所寻求合作,招引更多的科研院所来芜设立研发转移机构。
(四)着力强化优先发展理念,打造人才高地,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向芜湖集聚
我们强化“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的理念,大力弘扬创新文化,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出台了《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加大了人才激励和科技奖励力度。将人才引进的重点向企事业单位倾斜,向创新主体倾斜,对企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财政资金除给予一次性10-80万元的安家补助外,另在三年内予以每人每月1000-8000元的生活补贴。奇瑞公司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后,给予了优先立项申报、优先补助资金、优先提供相关服务等政策支持,引进了数十名专家参与“汽车数字化设计”基地项目建设。我们还拟定了“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连续5年,每年选拔10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财政给予每人3万元的税后奖励;对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由政府创投基金按照风险机构投资总额的20%予以配套;对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项目流动资金不足的,由政府担保公司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贷款资金担保。2009年直接投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2200万元,新增中高级人才6100多人。今年上半年,全市又新增中高级人才5000人,其中高
— — 端人才783 人;人才投入达1943万元。
(五)着力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加快改革步伐,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
我们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创业、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为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按照“在创新中承接,在承接中创新”的要求,规划建设230平方公里的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和10平方公里的芜湖保税港区,重点承接文化创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区域性大市场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1个国家级、8个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宁安城际铁路芜湖段、合福铁路芜湖段、芜申运河、芜雁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将明显提升。
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去年以来,招商、中信、光大、兴业银行先后入驻芜湖,2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镇银行——繁昌建信银行,交通银行在南陵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已获银监会批准筹建。目前,南陵农商行、浦发银行繁昌县支行、齐鲁证券营业部等金融机构已经开业,扬子农商行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民生银行落户芜湖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开业23家,注册资本 13.8亿元,累放贷款35多亿元。我们采取“积极引导、强化服务、规范运作”的方式,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在芜投资,加快对创新型企
— — 业和项目的投资力度。目前,由政府出资2亿元的“芜湖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先后引导设立了芜湖远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世纪江东、芜湖瑞业投资等7家各类创投公司,注册资本达29.9亿元。创投公司累计投资5.5亿元,促进了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创新型企业加速发展,政府引导基金的“酵母裂变”效益初步显现。截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006.3亿元,成为省内继合肥之后第二个贷款超千亿元的城市。其中,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61亿元,贷款余额较年初净增加196亿元,存贷款总量、增量均位居全省第二位。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去年以来鑫龙电器、神剑股份、长信科技3户企业成功上市,全市上市企业达8家;顺荣汽配、亚夏汽车2户企业完成上市申报;10多家企业正在进行改制辅导,初步形成了“上市一批、报会一批、改制辅导一批”的企业上市梯队。
三是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一是 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招标采购交易中心,实行行政审批 “一门受理、全程办理、一站式服务”的审批模式;对政府部门的采购招标实行了“五统一”管理服务,集中运作。二是清理行政审批项目。2009年以来,共清理、调整、下放(削减)行政审批项目209个;通过清理收费,年减轻社会负担6.55亿元。目前,正在开展全市67个执法机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征收等各项行政职权的清理审核工作,力争在年底前结束,并
— — 在网站上向社会公布,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三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最近将召开动员大会,初步考虑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改进作风,提高效能,创先争优”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提升机关服务企业和投资者、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水平,力争机关效能建设在教育、制度、监督、奖惩上取得实效。四是推广应用统一办公平台。以现代办公需求为导向,以实际业务应用为重点,实行“平台统一、网络统一、应用统一”,年内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打造高效服务型机关。四是开展 “万人千企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初步确定全市党委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执法部门、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共127个单位和行业为评议对象,加大服务对象评议在单位考核中的权重,促进各参评单位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是公立医院改革率先试行。芜湖是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我们在2008年市级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开”改革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芜湖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芜湖市公立医院医疗集团化改革方案》等12个配套文件。成立了芜湖市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组建了三大医疗集团,在医疗集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进入9月份,芜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又取得两大新成果,一是医疗集团化改革向区级医疗机构延伸,取消区医院建制,市辖各区医院整体并入市三大医疗集团;二是芜湖所有政府举办
— — 的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将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革。市辖各县均成立了药管中心并独立运行,在县级医院全面实施医药分开改革。
五是农村土地整治继续推进。把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出台了《芜湖市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芜湖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管理办法》、《芜湖市县域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点规划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取得了初步进展。上半年,全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开工5572亩、完工3302亩;建设用地置换挂钩项目开工7333亩、完工2081亩。最近,我们又召开了全市加快实施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大会,市政府与5个县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加大土地整治工作力度。力争今年完成土地整治13.5万亩任务,到2015年完成土地整治80万亩、2016-2020年完成100万亩的目标。
六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深化。我们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2008年制定了《芜湖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2009年出台了《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编制了《芜湖市文化发展规划》、《芜湖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今年以来,又下发了《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芜湖市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芜湖市文化创意产业“小巨人”培育办法》等一系列
— — 文件。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实行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三局合一”。深化了文化馆、图书馆、书画院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推进了市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试行独立制作人制度。完成了大众电影院的院线改制。推进了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大江印务传媒有限公司、芜湖市广电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记三运省长要求芜湖“当先锋、打头阵”的指示,突出“高端引领,产业提升,先行先试,辐射带动”,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奋力争先,乘势而上,力争自主创新实现“六大突破”,即:创新型产业发展有突破,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高新产业项目;创新型企业培育有突破,加快培育一批扎根芜湖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平台建设有突破,再建一批创新型企业孵化平台;创新人才引进有突破,以优厚条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来芜创业;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有突破,抓紧制定有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体制机制创新有突破,为自主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宽松便利条件。
在具体工作上,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在产业发展
— — 上争取新进展。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大招商力度,力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落户芜湖。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路径,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光伏光电、新型显示、生物技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华强影视场景装备等20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着力培育6家龙头企业,全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二是在科技创新上争取新进展。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力争中天印染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尽早获批。组建1-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增产学研联合省级示范企业2家以上。组织开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10次以上。发挥芜湖高教园区等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高校院所的研发和技术转移机构落户。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产业技术承接平台。健全“科技路路通”芜湖分中心服务功能,新建服务站10个以上,建设10个科技资源专业数据库,申报建设国家专利技术(芜湖)展示交易中心。积极筹备第四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筹建中国(芜湖)科普产业园并开展招商工作。三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争取新进展。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人才载体建设,下大力气引进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创新团队。争取留学人员芜湖创业园升格为省部共建留学生创业园。建立留学生、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集聚高端领军人才来芜创新创业。推进产学研合作联盟,提高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
— — 四是在改革上争取新进展。搭建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加强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风险资本的对接。积极推进股权融资,发挥安徽长江产权交易所等区域性产权交易所的作用,提升功能,扩大交易范围。积极申报国家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城市。加快安徽皖江股权转让中心(有限公司)筹建步伐。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酵母裂变”作用,积极引进各类风险投资。推进企业上市,力争全年有3户企业报会、6户企业股改。抓住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机遇,确保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做好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五是在支撑政策上争取新进展。重点在新兴产业扶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推进全民创业等方面,加大力度,完善措施,狠抓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
第三篇:永州市教育系统灾情汇报
永州市教育系统灾情汇报
省教育厅:
今年元月11日至2月上旬,我市遭遇了罕见的长时间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全市各中小学校都遭受了不同程序的灾害,受灾较严重的中小学校有732所。据统计,冰雪灾害导致我市倒塌校舍1128间、面积近10万平方米;新增危房6199间、新增危房面积达49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5万平方米;损坏仪器设备6.22万件,损坏课桌椅2.12万套,损坏图书25.5万册,损坏输电线路31.98万米,损坏供水管道9.75万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67亿元。其中祁阳、零陵、东安、蓝山、道县、江永等6个县区学校受灾尤为严重,灾情发生后,我们及时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组织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职工积极投入到抗灾救灾工作中去,确保了抗冰救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现将情况汇简要汇报如下:
一、灾情的主要特点
这次冰雪灾害对我市教育系统影响的范围之广、时间之、造成的损失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校舍损毁严重。这是冰雪灾害给我市教育系统造成的最大损失。一是校舍倒塌多,尤其是大建筑物倒塌多。据调查,这次冰灾中,所有学校的木瓦结构房都遭遇毁灭性破坏。受损最严重的是学校的食堂、礼堂、澡堂、厕所等建筑物。仅祁阳、零陵、冷水滩、东安等4个县区就倒塌三用礼堂10座,倒塌学校食堂21座。金洞林场上师源乡中心校一栋学生宿舍和一栋学生食堂因灾倒塌,一时难以修复,将要延期一周才能开学。零陵区永州十一中、冷水滩区永华中学两校能容纳1000余人的食堂也在风雪之夜塌陷毁坏。零陵区富家桥中学一栋面积680平方米的三用礼堂在这场冰雪灾害中倒塌。二是形成大面积校舍危房。全市几乎所有的校舍防漏隔热层都因冰冻遭到严重破坏,大面积楼房因冻坏则渗水。东安县白牙市镇二小教学楼22间教室墙体全部下沉开裂;零陵区徐家井小学校舍琉璃瓦全部毁裂,该校3层楼高、150米长的护坡,因冰冻破坏了水泥结构,整个护坡已向外移动10来公分,严重危及到一墙之隔的永州职院的一栋教学楼。三是部分老师住房受损严重。在这场雪灾中,全市农村学校原本破旧的教师住房,根本无法经受住冲击,共有2000余户教师住房严重受损,这部分教师目前因经济困难,无法重建家园,只能暂时寄居在亲戚朋友家或租房住。零陵区富家桥中学12户教师的住房因冰冻,瓦片大面积脱落,加上梁柱被压断,已无法居住,目前这12户教师只能外出租房居住。宁远县清水桥镇中心校的一栋教师宿舍受到冰雪侵袭,墙体和梁住严重受损成为危房。四是其他建筑物和附属设施损毁严重。全市几乎所有学校的单车棚都严重损毁。学校围墙、护坡也不同程序受损。据统计,全市中小学校倒塌围墙、护坡3.57万米。
2、学校水电设施严重受损。全市所有学校水电设施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截止2月20日,全市还有264所学校不通水电。蓝山县15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的学校不通电,宁远县有17所乡镇中小学没有通电。零陵区富家桥中学自来水管全部爆裂,学校内的两根电线杆被拦腰截断。零陵区永州十一中3栋宿舍60户教师自来水管全部损坏,不能供水。双牌县麻江九年一贯制学校3000米引水管全部破裂,造成近1000名师生饮水困难。宁远县保安中心小学供水管道全部爆裂,学校的供电线路被冻断。
3、部分农村学校交通中断。有的地方因为冰冻造成山体滑坡或路面塌陷,学校道路一时难以修复;还有的山区积雪冰冻尚未完全融化,学生上学也极不方便。据统计,目前全市还有22个乡镇的农村中小学校因灾不通车,1.5万余名学生交通受阻。特别是双牌阳明山小学、林江小学、蓝山县汇源乡小学等山区林区学校的学生上学尤为困难。
二、抗灾救灾的措施及效果
为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上下齐心,通力协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抢险救灾。通过努力,确保了师生生命安全,确保了受损校舍和设施修复工作有序开展,确保了春季基本如期开学。
1、领导重视,认真落实救灾责任。市委、市政府对学校受灾情况高度重视,将学校救灾保学工作纳入全市抗冰救灾工作统一进行安排部署。2月13日,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市委书记曾庆炎到市教育局指导工作,共商教育部门救灾保学的具体措施,并提出救灾保教、救灾保学、救灾保安全,确保春季如期开学的目标要求。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深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将抗冰救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春节前,市教育局及时成立了抗冰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教育局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均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分工负责,切实加强对救灾保学工作的组织领导。春节期间,市教育局领导都坚守岗位,认真值班,掌握灾情,做好应急准备。
2、精心安排,认真组织开展抗灾救灾各项工作。强降温强冰冻天气来临之初,市教育局及时转发了省教育厅、教育部《关于做好2008年寒假和春节期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预警通知》。元月31日、2月2日、2月14日,市教育局又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防范应对强降温降雪冰冻天气的紧急通知》(永教通[2008年]2号)、《关于加强对学校校舍及其他设施安全隐患排查的紧急通知》(永教通[2008]6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救灾保学工作的紧急通知》(永教通[2008]7号)等文件。2月17日,我们又召开全市普通中小学学校工作会议,动员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长要切实做好救灾保学工作,确保2月22日如期开学。要求县区对每个学校的修复被损项目建立台帐,每个项目必须有一名教育局和学校领导负责,责任落实到人,限时完成。会议明确要求做到“三个所有”,即:所有学校领导必须立即到岗到位,所有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必须深入学校指导抗灾救灾,所有与抗灾救灾无关的活动必须停止。
3、加强安全防范,千方百计保证师生生命安全。一是组织学生安全离校。针对冰冻雪灾天气情况,我市教育系统提前做好了全体师生放寒假的工作。全市中小学校原定于元月28日放寒假,但鉴于天气恶劣,元月20日全市小学提前放假,组织教师护送学生安全回家;元月24日,初中学校搞完质量检测后,安排全部学生安全离校返家。部分滞留学校的高中学生,也于元月30日以前全部安全离校返家。对远离学校的农村教师,学校妥善安排离校,安全返回家中。抗灾救灾期间,市教育局还及时确定并公布了援助电话,每天24小时接受因冰灾陷入困难的帅生求助。各县区教育局也及时公布了援助电话,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二是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我们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对校舍、饮食饮水、卫生和交通等重点安全领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安全隐患排查,对发现的隐患问题明确责任人,制定具体的整改方案,及时消除。通过努力,在这场冰冻雪灾中,全市没有发生一例师生伤亡的事故。
4、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做好救灾保学工作。为切实摸清全市教育系统灾情底子,市教育局及时制定了《永州市教育战线救灾补损开学调研方案》,组织30多名机关干部,从2月16日起深入13个县区(含金洞、回龙圩两个管理区)受灾最严重、损失最大的学校,组织摸清灾情底子,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在市教育局的积极督促下,全市各县区教育局在这次抗灾救灾的过程中,态度积极,工作主动,都在2月16日前后召开了校长会议,安排救灾保学工作。全市各学校的行政人员均提前到岗到位,了解灾情,排查安全隐患,全力修复受损校舍和水电设施,做好开学前各项准备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前段,虽然我们做了大量而艰苦的工作,但由于冰冻灾害造成的损失惨重,要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要搞好灾后重建工作,还有较大的困难。
1、修复损毁校舍和设施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时间紧。春季开学在即,雨季又即将来临,大部分危房已无法使用,倒塌的礼堂、食堂又一时难以修复,目前为保如期开学,只能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临时解决学生就餐、上课等问题,对学生学习、生活影响很大。二是资金缺口大。倒塌的礼堂、食堂、教室、厕所、澡堂,都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基本设施,必须尽快重建。但是要重建一个学生食堂,需要数十万元;建一个多功能礼堂,需要一到两百万元的资金。据估算,全市校舍修复重建需要资金约两亿元,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及学校筹资困难。
2、学校通水通电困难。由于电线损毁灭重,加之缺乏电力技术人员和电力设施、材料不足,目前我市仍有一部分学校的输电线路还没有修复通电。由于缺电和山区林区学校水管爆裂,导致学校不能抽水和从山里引水,师生饮用水得不到保证,而且部分学校在短时间内还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给师生教学、生活造成极大不方便,严重影响到学校师生日常教学、生活秩序。
3、困难学生的救助任务大。这次冰灾给很多农村学生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一步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26万余名在校中小学学生家里不同程度受灾,他们在学校的衣食住行比较困难,救助困难学生的任务更加繁重,加大了控流保学工作的难度。
面对惨重的自然灾害,我们动员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坚定信心,自力更生,加快灾后重建步伐。但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义务教育经济保障机制改革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目前全市灾后重建资金缺口巨大,恳请上级补助教育救灾资金1.5亿元。
永州市教育局 2008年2月20日
第四篇:关于加快培育工业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工业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
强化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加速形成有利于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运作机制,促进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就加快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新型工业战略,坚持“健全体系、突破重点、营造环境、提升能力”的方针,着力“六加快”,加快实施专利新产品产业化工程,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加快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环境,促进自主创新工作登上新台阶。通过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全面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十一五”末,实现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其中市级及以上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开发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工业企业年专利申请量增幅超过30%,新产品销售率达到30%,全市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家,推进100项重大专利新产品产业化,培育300项南京市优秀专利新产品,打造100家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实施100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新及示范项目,建立产学研基地20家。
二、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做好技术中心建设,组织运行较好的技术中心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企业技术中心在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加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力度,加快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关键性技术的超前研究开发,创新管理模式,深化中心工作内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市场机制,整合我市现有的企业技术中心资源,开展技术战略联盟,在生物医药、通信等高技术行业,探索构建行业共性平台,推进产业协同创新。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跨国公司联合、协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重点工业性实验,以及中试实验成果的放大,并最终实现产业化。
三、加快专利新产品产业化进程,增强市场核心竞争优势。加快实施专利新产品产业化工程,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新产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早日形成市场核心竞争优势。每年支持20家以上重点企业在新的平台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专利新产品,并围绕专利新产品,营建新的创新和产业化机制,以加快产品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秀专利新产品的评选,深入挖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国家和南京市产业导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且市场前景好,并能够取得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专利新产品,每年公布认定60项“南京市优秀专利新产品”,并以市政府名义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为自主创新的深入开展提供产业及市场支撑。紧紧抓住国际电子信息、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和资本向我国、尤其是长江三角洲转移的机遇,加速我市高技术产业与国际先进生产力的对接,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新型光电、新材料、软件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通信、计算机及外设、软件及系统集成、信息家电等五大类产品群,形成一批主导产品和规模企业。全力打造南京“药谷”,打响南京“药谷”品牌。着重抓好新港开发区内的医药工业园和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内的医药工业园的建设,鼓励产业资本、产业技术和重点项目向医药工业园集中,实现医药产业的有效集聚,把南京“药谷”建设成医药产业新技术的孕育地、资金人才的汇聚地、新产品的加工制造地。加快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实施“封装切入,两头延伸,龙头拉动,产业集聚”战略,把我市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再造一个“千亿”,医药企业实现销售额达到300亿元,半导体照明产业的销售规模达到50亿元。
五、加快培育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形成自主创新的充足源泉。进一步强化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围绕电子信息、石化、汽车、钢铁、电力等五大支柱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技术含量优、发展速度快的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群体。鼓励企业不断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细化产业分工,突出专业特色和产业集群,构筑以五大产业为支撑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加大对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加快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新产品、新技术项目,并围绕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项目快速进入产业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形成新的规模经济效益。鼓励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产品制造水平,节约企业运营成本,激发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力。
六、加快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产业的渗透与倍增作用。充分利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的集群优势,通过融合计算机、通信和微电子等领域的先进技术,采用信息化手段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围绕管理信息化、制造自动化、产品数字化、系统集成化等要求,分类别、分层次推动企业(特别是传统型企业)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将传统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有机结合,率先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电力等支柱产业推进信息化,大力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水平,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推进企业强化业务流程重组,实施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加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组织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项目的实施,以及示范企业的认定,力争“十一五”期间,实施信息化重点项目100项,认定示范企业30家,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加强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技术服务商等中介服务机构,在信息化规划制定、项目咨询与监理、技术援助、信息化培训、软件选型等工作中的作用。
七、加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自主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加快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市实施工业第一方略的重要性,完善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形成对自主创新的有效激励。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自主创新投入体系。市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部分资金,设立专项,重点支持重大专利新产品产业化,市优秀专利新产品奖励,培育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等新兴产业。深入落实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际风险资本,整合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创新人才国际化进程,树立人才全球化的观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开发机制与激励机制,促进我市新产品的开发,大大缩短与国外同类新产品的差距。加快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作,由市经委负责实施,市各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立南京城市综合竞争优势地位。
第五篇: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专题调研报告第2页
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专题调研报告第2页
四、广东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思考和选择
(一)路径思考
1、确立“以我为主”的内源企业主体地位
外向经济为主的我省企业自主创新应确立以内资为主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提升的企业研发投入中,外资企业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跨国公司一般有着很强的专利保护意识,在中国的研发成果多数以“半成品”的状态返回到母公司,最终的专利和技术成果体现在境外。从东莞电子元件产业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外资企业产业的扩散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内部,对当地内资企业的扩散效果十分微弱。而温州乐清民营企业在推动地方产业扩散方面的作用则很明显,在地方产业的发展上发挥的作用超过了外资企业。
2、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提升方式
我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使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要素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逐步实现从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3、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方向
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要与行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紧密结合,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等有一定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开发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大幅度提高我省产业的国产技术装备水平。
4、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进一步融合 通过增强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促进信息技术与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二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三是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作用与倍增效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四是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5、推动节能减排
一是开展节能重大技术攻关。突破当前节能减排的重大技术瓶颈,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企业,促进环保产业的跨越发展。二是攻克可再生能源与非化石能源技术难关。掌握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三是突破、推广、普及城市节能减排技术。要尽快掌握城市建筑与建材、垃圾发电、汽车尾气等重点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四是抢占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制高点。应着力取得信息、生物、纳米等原创性科技突破,开辟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为实现长远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路径选择
1、一个突破
支持和引导我省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和管理机制保障,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大力发展能在若干产业领域广泛应用,并对产业技术提升起到重要作用的基础技术、专业技术和整合集成支持技术。如支持重大节能、环保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渗透和应用,有力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
2、两个强化
(1)强化龙头企业。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带动面广、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作为重点环节来抓,围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的产品和产业,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与合作,推进先进技术和产品向龙头企业集中。
(2)强化高成长企业。强化对高成长企业的扶植政策,健全市场规则与机制,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渠道,在要素需求和环境治理与配套方面提供针对性服务,用有力的措施和手段激励高成长企业,将其集聚效应和拉伸功能发挥出来,为我省高成长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市场环境。
3、三个增强
(1)全面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未来一段时间内,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仍然是我省企业自主创新的最主要途径。必须强化工业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将先进技术溶入企业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创新。要促进珠三角地区已有的引进技术和模仿技术向东西两翼和山区的转移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着力增强大型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我省大型企业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迫切需要从传统创新方式向集成创新方式转变,必须以系统集成的方式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建立适应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形成以集成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3)有限目标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应结合我省实际着重,在少数领域制定重大技术原始创新计划。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和辐射作用,对高难度、高投入和高风险的应用研究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大中型企业持续开展原始创新活动。
4、四个建立
(1)建立区域性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借鉴美国费城等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以中央部委和广东共建的方式,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大中型城市选择产值规模大、产业集聚度高的工业园区试点设立全国大学生实习培训基地,作为我省区域性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重点吸引高校本科以上理工类大学生进行为期3-6个月的实习学习。这将为我省相关产业提供充足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储备,有利于我省企业吸引一大批全国各地的优秀创新人才。
(2)建立行业性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政府、协会、企业、院校、检测机构等共同参与,在我省建立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建立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全省行业内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试验基地、仪器设施、行业检测、成果转化等提供多样化服务。政府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保持公共服务平台的低成本运作和低收费水平,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3)建立全方位的技术创新合作平台。进一步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和机制,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以技术入股、共同出资等多种形式组建技术开发实体,通过建立大学研究院、联合研发中心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尝试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合作,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联合技术研发。在led、tft-lcd、汽车关键零配件、数字电视等关键领域,联合行业内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共同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动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
(4)建立多层次的技术交易平台。着手建立综合性的技术贸易交易所,为技术供应方与技术需求方搭建交易的平台,并承担技术中介、资产评估、司法公证等服务。侧重在软件开发、电子器件、节能减排等活跃领域建立专业性强的技术贸易平台,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公司洽谈交流的渠道。可考虑政府推进建立全省统一的网上技术交易平台,推行科技成果资本化和挂牌转化制度,减少贸易交易成本和降低交易风险,提高技术交易的成功率。
5、五个提升
(1)提升驱动力。首先,应着力增强企业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保持企业持续的发展动力。其次,应加强企业的管理创新,通过组织与制度创新、战略与决策创新、管理模式与方法创新,完善企业内部的创新体系建设。第三,要推进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2)提升整合力。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上市,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和其他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创新。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发展我省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
(3)提升辐射力。以发展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为依托,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辐射力强、集聚明显的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影响力,拓宽共性技术的传导渠道,密切产业集群中各类企业的协作关系,强化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各自定位和作用。
(4)提升承载力。一是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广州应充分利用产业、科技、人才等区位优势,成为全省自主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聚集地和辐射中心。深圳要发挥体制机制、资本市场和高技术产业密集等优势,成为我省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二是珠三角东西产业带。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协调各市产业分工布局,形成不同层次的产业技术创新群,建成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集群创新基地。三是东西两翼和山区。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承接好先进技术转移。加强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着重在优势和特色的领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5)提升支撑力。一是政策支撑。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撑力度,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的倾斜政策。二是中介支撑。搭建技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协助推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应用。三是环境支撑。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五、广东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
(一)健全政府财税支持机制
1、持续增加政府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持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争取到2010年实现我省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1.8%的既定目标。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健全财政投入绩效评价管理机制,更加着眼于产业前沿关键技术的突破、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以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引导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过程中的支持作用。鼓励对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按技术设备引进费用的一定比例提取消化吸收资金,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2、设立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
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投入,设立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用于高新技术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三大方面,节能减排、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新材料、新能源四个领域,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六大主导产业。以重大专项的实施为主要载体,着重于支持投入规模大、周期较长的中长期关键技术的研开项目,攻克一批制约我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难题。
3、实施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等税收优惠
切实按照当年实际发生的用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国际专利申请和国内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每项专利给予适度资助奖励。企业员工薪酬和培训费用按实际发生额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外部跨国公司内部技术向我省内资企业转移,引导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我省内资企业共同承担政府科技项目,提高我省内资企业的研发能力。
(二)拓宽企业的投融资渠道
1、大幅提升创业投资规模
培育适合本地化特征的风险基金运作模式,积极吸引大型创业投资基金入粤,选择与国内外投资业绩突出、基金募集能力强、管理经验成熟的品牌创业投资机构开展合作,在我省试点设立商业化投资基金,以利于引进优质的资本、项目、人才和管理模式。针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可在风险基金介入前设立“种子基金”,不断扩大基金规模,形成投入与回报相结合的良性滚动机制。
2、建立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的信贷体系
引导和支持银行建立以自主创新能力为评价标准的信贷评价标准,优先安排和支持产业共性核心技术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信贷申请,对资信等级高的创新型企业给予信贷倾斜,根据信贷原则和规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授信额度和金融服务。引导国家开发银行等对我省重大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等提供贷款和融资服务。
3、支持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改制上市,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与中小科技企业间的并购行为,保证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的畅通,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使我省企业更多地得到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
(三)大力引进培养创新人才
1、引进各类高级科技人才
围绕我省优先发展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引进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工程化人才,重点吸引大量通信、新能源、汽车、精密化工等产业的紧缺人才来粤工作,进一步夯实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基础。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改进海内外创新人才的服务工作,根据人才的技术级别和水平给予一定的安置费用,切实解决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安居问题。
2、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育和激励力度
加大在职教育力度,进一步对技术人才加强知识技能、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加大对骨干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完善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多层次、分类型、全方位的技术奖励机制,提供在职人员职业培训津贴或奖励源。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促进技术人才在企业及高校院所之间的合理流动。
(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产品
1、完善自主创新产品认证政策
建立一整套科学系统的认定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由相关部门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程序对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定,使广东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时纳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定期对该目录实行动态管理。继续实施新产品试产计划,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开拓市场。
2、加强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
我省企业或科研机构研发的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具,经认定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必须优先采购。通过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择优购买我省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对外资企业产品提出更为严格的准入条件。
(五)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1、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加快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地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夯实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试验、检测、分析软硬件基础,大力支持企业技术中心成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主要载体。
2、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市场选择技术开发项目,国家向行业龙头企业以招标的方式选择牵头企业,再由该企业向科研院所招标,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方式。科研院所的应用技术开发项目,必须有企业参与,以产业化为目标。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创建技术战略联盟,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立以技术资源成果共享为核心的合作机制。
3、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流动与整合。加大粤港澳产业技术创新的合作力度,开展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通过cepa的实施加速粤港澳各种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成。推动外资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到省外、境外设立研发机构。
(六)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
1、建立公共技术创新和资源共享平台
围绕我省支柱和战略产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发展各种类型的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等公共平台,整合建立全省联网的大型精密仪器协作网、技术文献共享网以及虚拟的技术图书馆等。按照市场运作模式,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对外提供费用较低的有偿服务。
2、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
加快建设华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华南技术交易网,充分利用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平台,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整合现有技术市场,强化技术市场的咨询、评估等服务功能,支持我省产业聚集地区申请设立国家级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等。
(七)增强基础研究支撑作用
1、超前部署下一代产业关键技术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也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支撑。必须在我省重要战略产业领域,继续鼓励学术研究活动的探索,及时将其提升为重点基础研究课题,对下一代产业关键科学技术超前部署一批重点战略性研究攻关计划。
2、优化配置基础研究资助模式
鼓励我省有条件的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在我省产业发展重大需求领域和新兴前沿交叉学科领域着力加强基础研究,支持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等,增加我省国家实验室以及科学研究中心等基地的建设费、设备更新费等开支,促进原始性创新成果的产生。
(八)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环境
1、大力提倡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从政策上营造谁创新谁得益的、谁先创新谁先得益的环境,从制度上规范保护创新、保护创新利益的环境,构建人人想创新、行行争创新的局面。注重创新成果的产生,也要倡导标新立异、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推进企业内部形成自主创新的环境,通过鼓励和激励企业人员开展创新活动,增强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2、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
建立健全专利指标评价体系和专利统计制度,加快建立专利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专利信息检索服务,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制度。编制《广东省重点工业产品采标指导目录》,引导企业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采标。制定技术标准研制资助管理办法,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支持建立全省技术标准服务、研究、测试机构。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联动机制,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①资料来源:2008年4月,对我省21个地级市468家工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采集的数据,下同。
②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对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的计算采取的公式是:技术依存度(%)=技术引进经费/(r&d经费+技术引进经费);研发强度是指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首页12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