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融合抗菌肽实验研究及猪场疫病防控实际应用效果
融合抗菌肽实验研究及猪场疫病防控实际
应用效果
一、猪场疫病现状及发展态势
自从HPRRS出现后,HPS,SS,PRDC等疫病时常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现,PCV2及PCVAD近年来在全国蔓延,FMD大范围的频繁出现,呈现出高发病率,PED在全国肆虐,造成了极高的死亡率,ERY卷土重来,PR又掀**。
当今猪场主要疫病及混合感染情况——通过对7972例保育猪病料病原混合感染检测结果统计(吴斌2012)混合感染模式共达263种。其中最常见的9种混感模式例举如下:
当前形势严峻,前景堪忧,除与猪群生存环境恶化,霉菌毒素等有关外,还与PRRS、PCV2免疫抑制病有关。防控新思路:加强饲养管理,严格生物安全措施,减少滥用药物及免疫,增强猪群抵抗力。
二、猪场常规免疫宏观效果评价
1.HCLV,PR,PPV,JEV,MP等均被认同
2.PCV2苗近年为国内外学者认同
3.FMD与毒株、剂量、免疫次数等密切相关
4.PRRS MLV争议较大,主要疫争议点:
PRRS免疫机制未明确
PRRSV特性:ADE,持续感染,机体难发现,免疫反应后延等
当前滥用、错用、大量免疫、频繁免疫、强制免疫都是不科学的 PRRS MLV实际免疫应关注点未能明确指出
现在猪场生产中迫切需求减少猪场及猪群体内PRRSV 病毒载量的有效制剂。
三、抗菌肽(AMPs)及其生物学特性
抗菌肽是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阳离子短链多肽的总称,也是先天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生物效应靶向性,对多种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癌细胞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而对真核细胞不具细胞毒作用。抗菌肽生物活性稳定:在高离子强度和酸碱环境中或100℃加热10分钟时仍具有杀/抑菌作用,同时具有协同抗菌效应:能与宿主体内某些阳离子蛋白、溶菌酶或抗生素协同作用,增强其抗菌效应;具有与抗生素不同的杀菌机制,不易产生抗菌肽耐药菌株;能与细胞脂多糖(LPS)结合,中和内毒素,防治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和内毒素中毒性休克;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招募并增强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而降低由前炎症细胞因子引发的炎症反应。
四、融合抗菌肽(金源肽)构建和表达研究主要内容
1.筛选、组合抗菌效应互补的抗菌肽——MAPWA 及PGBD-2(国家发明专利号201110068695.3),形成融合抗菌肽
2.融合抗菌肽MAPWA(蛙皮素-美洲商陆素抗菌肽)
3.融合抗菌肽PGBD-2(猪PG-1与防御素PBD-2抗菌肽)
4.融合抗菌肽高效表达质粒及转化研究
5.融合抗菌肽基因真核高效表达研究
五、融合抗菌肽体外对猪免疫调节和抑制病毒复制的研究
用P1和P2(MAPWA和PGBD-2)与猪免疫细胞在体外培养,MTT法观察它们对免疫细胞的刺激增殖活性;同时加入PRRSV共培养,以定量实时RT-PCR技术检测免疫细胞和Marc-145细胞及培养液中的PRRSV病毒含量。结果发现:P1和P2融合抗菌肽具有显著的免疫激活特性,P2的免疫刺激作用较强;同时P1和P2融合抗菌肽能够显著减少PRRSV在免疫细胞和Marc-145细胞的复制量;证明融合抗菌肽PGBD-2和MAPWA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效应,并且能显著地抑制病毒复制,减少其在靶细胞中的含量。提示融合抗菌肽分子具有免疫强化作用和抑制PRRSV在靶细胞复制的效应。
图1 P1和P2融合抗菌肽对猪免疫细胞的刺激效应
图2 不同处理免疫细胞中PRRSV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结果
图3 P1和P2处理对PRRSV在Marck 145 细胞中复制的影响
六、融合抗菌肽产品对猪体内PRRSV及PCV2带毒率影响的初步观察
母猪日粮从配种后1月龄至哺乳结束全程添加2‰金源肽Z30。其后代仔猪日粮中在教槽料和保育料中分别按8‰、2‰添加金源肽Z10直至保育结束。结果发现:金源肽饲料饲喂的后备母猪体内血液免疫细胞的IL-10基因表达量较对照后备母猪显著下降,而其CD4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实验组后备母猪的PRRSV和PCV2带毒率率明显减少,病毒含量也显著降低;实验母猪和仔猪的特异性猪瘟抗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猪。这些表明:金源肽产品添加入饲料可显著增强动物的免疫调节水平,提高抗PRRSV和PCV2感染的能力,有助于控制、减少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对仔猪和后备母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图4 金源肽饲喂后备母猪血液PRRSV含量的变化
图5 实验猪血液PCV2的含量变化
图6 实验猪血液免疫细胞IL-10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图7 实验猪血液免疫细胞CD4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七、融合抗菌肽产品在国家级松桠原种猪场实际应用试验结果
在四川铁骑力士绵阳松桠原种猪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试用验证。该场是我国首批通过国家认证的18个国家级核心原种猪场之一。母猪配种后1月饲喂2‰含量的金源肽,能改善母猪繁殖性能,窝产子数较对照组提高0.92头。保育期仔猪饲喂8‰、2‰含量的金源肽,到保育期63天结束时,实验组仔猪较对照组平均每头多增重3.66公斤,显示了极为明显的生长发育促进效应。
金源肽产品优良的保健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降低母猪死胎率,增加活产健仔数;提高哺乳母猪泌乳量,改善奶水品质;提高配种率,降低怀孕母猪返情率。
2.提高仔猪健康水平,促进生长,减少仔猪疾病发生,降低死亡率,改善弱仔。
3.辅助治疗作用,金源肽产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体现出来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和药物疫苗协同增效作用。对圆环病引起的肾炎皮炎综合症的辅助治疗,对蓝耳病的缓解作用。
第二篇:猪场饲养管理及疫病流行防控策略
课题:猪场饲养管理及疫病流行防控策略
教学目标: 掌握猪病防疫知识
教学重点:当前猪的主要疫情、主要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主要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猪主要腹泻病的临床鉴别诊断、发生疫情后的主要控制措施、主要防控措施。
教学难点: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 教学内容:
一、当前猪的主要疫情
1、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气喘、咳嗽、发热、耳部发绀等
主要病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感、气喘病,个别的还有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
2、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流产、产弱仔,母猪发热、拉稀、奶水不足或奶水稀薄等
主要病种为-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伪狂犬病,个别的与流感、大肠杆菌病有关。
3、腹泻。主要表现为拉黄色、白色、灰色水样便
主要病种有:猪瘟、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大肠杆菌病。
二、主要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传播较为迅速,死亡率较高-尤其是仔猪并伴有母猪流产、仔猪和育肥猪外周血液循环衰竭-耳部发绀、皮肤出血、血液凝固不良等临床症状。
猪流感:传播迅速,猪群几乎同时发病或在1-2天内同时发病,发热、食欲减退或废绝、鼻流清涕、卧地不起、咳嗽气喘,如无其它疫病混合或继发感染4-7天后逐渐恢复;反之症状复杂、死亡率升高。
气喘病:病原为支原体,传播较为迅速,体温一般不升高、以腹式呼吸为主,抗菌素治疗有效-支原净、泰乐菌色、土霉素、强力霉素等,但停药后易复发,死亡率低。
三、主要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多在怀孕后期流产、早产或产弱仔,并伴有仔猪呼吸困难、外周血液循环障碍-发病率较高、仔猪死亡率高、出血或淤血严重。
猪瘟:临床症状不一,母猪患慢性猪瘟,所产仔猪大小不一,有木乃伊、死胎以及弱仔(震颤)和临床健康仔猪,母猪产仔前发烧,产仔后体温多恢复正常。
伪狂犬病: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其中以死胎为主。
新生仔猪大批死亡,刚生下的仔猪头天很好;第二天开始发病;2-5天为死亡高峰,有的整窝死光。发病仔猪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鸣叫、呕吐、拉稀,病后1-2天死亡。
四、猪主要腹泻病的临床鉴别诊断
1、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本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8h至3d。传播迅速,能在2-3天内蔓延全群。病猪突然呕吐,接着发生水样腹泻,粪便为黄绿色或灰色,有时呈白色,并含凝乳块。体温升高,发生腹泻后体温下降。机体脱水、消瘦、严重口渴,食欲减退或废绝。一般2-3天死亡。10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病愈猪生长发育较缓慢。
2、大肠杆菌病(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
黄痢:主要在出生后数小时到7日龄以内仔猪发病,以1-3日龄最为多见,在产仔季节常见很多窝仔猪发病,发病最高可达100%,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以排黄色稀便和急性死亡为特征。
白痢:是10-30日龄以内的仔猪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下痢,排出白色粥状粪便为特征。
五、主要防控措施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改善环境、及时诊断、适时保健。主要措施
1、免疫接种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仔猪15日龄首免,35-40日龄加强免疫;种猪2-3次/年。
每年10月份开始对母猪和仔猪进行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免疫接种,直至来年3-4月份。
伪狂犬病:种猪2-3次/年或产前21-30天进行免疫,仔猪3-7日龄首免,断奶时加强免疫一次。
气喘病:仔猪7-9日龄首免,15日龄加强免疫一次,或7-9日龄胸腔注射一次。
大肠杆菌:母猪产前21-30天免疫,仔猪断奶前后免疫一次。口蹄疫:种猪3次/年,仔猪-育肥猪,50、100日龄免疫2次。
猪瘟的免疫
仔猪20日龄首免,60日龄加强免疫适用于猪瘟清洁场且种猪免疫效果好的养猪场;0、20、60日龄三次免疫适用母猪隐性带毒率高的养猪场;20日龄、50日龄、110日龄三次免疫适用60日龄附近和120日龄以上有零散疫情发生的猪群,也适用于夏季高温热、其它疫病多发等应激状态下的免疫。
2、改善环境 2.1、加强消毒
2.2、提高舍内温度、加强通风
2.3、提高养殖废弃物、污染物以及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率 2.4、防鼠:鼠可以传播很多重要的疾病:弓形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最为严重的是口蹄疫
3、及时诊断
发现疑似疫情,应找兽医或疫病诊断部门尽快确诊,以制定控制或治疗措施,减少损失。
只有早发现、迅速采取控制措施,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规模养殖场平时就进行2次/年的免疫效果评估。
采取种猪分阶段、仔猪按周龄分别采样,具体分群如下,后备公猪、种公猪、后备母猪、1-2胎母猪、3-4胎母猪、5-6胎母猪、7胎以上母猪、2周龄仔猪、4周龄仔猪……22周龄育肥猪,每群采集5-10份样品,进行猪瘟、伪狂犬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等主要疫病的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免疫程序。
4、适时保健
保健的概念很广,包括驱虫、补铁、补充氨基酸、抗应激、预防常见细菌性疾病等。在断奶、天气突变和仔猪常发疫病的前期投喂相应的抗菌素、多种维生素等药物进行预防是十分必要的。
六、发生疫情后的主要控制措施
发现疑似口蹄疫、急性猪瘟、急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报告,并配合其进行采样、假定封锁、消毒等灭疫措施。
一般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1、通报左邻右舍加强防疫
2、隔离病猪-减少传播
3、加强消毒-杀灭病原-减少传播
4、改善养殖环境、增加营养
5、尽快确诊-有利于制定控制措施
6、控制措施制定的原则:以控制大群为目的,治疗发病群/个体为辅助。
七、病毒性疫病的主要控制措施
病毒性疾病多有传播迅速,易形成流行的特点。
现有抗病毒药物一般分为三类,其一为西药如病毒灵、病毒唑、金刚烷胺等,抑制病毒繁殖的某一阶段,不能杀死病毒,但作用直接见效相对较快;其二为中药制剂如黄芪多糖、板蓝根、金银花等,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为主,也有一定的抑制病毒繁殖的功效,但见效稍慢;其三为高免血清、免疫球蛋白等。
药物对慢性猪瘟、经典型蓝耳病、伪狂犬病等效果不理想。确诊为猪瘟、蓝耳病时,应对大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对猪瘟发病群大剂量接种猪瘟疫苗;对蓝耳病发病群进行对症治疗。确诊为伪狂犬病时对母猪、仔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紧急免疫接种一定要使用弱毒疫苗-活疫苗!使用疫苗的同时可投喂免疫增强剂,左旋咪唑为免疫修复剂,成品有蓝环清预混剂。
诊断为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时,在用药物的同时注意补充体液、调整饲料、加强保温等工作。
高免血清、免疫球蛋白、植物血凝素等药物对发病初期、经济价值高的种猪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八、细菌性疾病的主要控制措施
除气喘病、猪肺疫等少数细菌病外,其传播速度较病毒性疾病为慢,发病主要集中在易感阶段,如大肠杆菌3月龄以下猪只,沙门氏菌-猪副伤寒主要危害2-4月龄仔猪.确诊后:隔离病猪,对未发病的易感猪群口服药物进行预防,对发病猪使用抗菌素及对症进行治疗。
疫情平稳后,对有疫苗的细菌性疾病进行免疫预防,如气喘病、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等。治疗误区
抗病毒药物+抗菌素+退烧药物/抗炎、抗过敏药物=治疗百病 发病初期,发病数量少,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在不能确诊的情况下,应对发病猪采取对症、抗菌治疗,不要使用退烧、抗炎、抗过敏药物。如治疗有效,说明为细菌性疾病,可继续用药;如无效则多为病毒性疾病,应尽快确诊。
九、对养殖小区的几点建议
1、建立防疫组织,统一管理,共同受益。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成立相应的防疫组织,有专人负责小区(村)的兽医卫生管理,尽量不从外地购进仔猪/购进猪只必须隔离饲养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后混群饲养;专业村内不得有猪只屠宰加工点,以减少从外地购买病猪污染全村。
2、对收购猪及其产品的车辆、等进行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最好在区(村)外设置销售点,由养殖户送到点上销售。严禁收购病死猪只的不法商贩进小区或养殖村,也禁止养殖户销售病死猪只。
3、区(村)内统一管理强制免疫病种,即使个别的散养户亦要免疫接种,以防因个别户猪只发生烈传染病而祸及全区(村)。
4、建立疫情通报制度,一户猪只发生传染病,通报全村,以利采取防制措施。
5、合理处理粪便,减少污染。
6、加强与当地兽医防疫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全县,乃至全市的疫情,以便制定本区(村)的防疫实施、免疫病种,防患于未然。
7、小区的设计与建设,应效仿规模养猪场,生活区、办公区与养殖区分开,养殖区又分为配种区、怀孕母猪区、产房、保育、育肥等区域,分户饲养,各负责一段。
8、统一兽药使用。聘请专职兽医进行防控措施的制定、诊断与治疗。
聘请专职兽医的优势:防控措施较为合理、诊断及时、用药只求效果不求利润。
第三篇:农村规模猪场疫病防控措施
随着养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规模养猪场的疫病控制问题已显得越来越突出。为有效防控规模猪场的各种疫病,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各个环节。
1、场址选择与布局
规模猪场场址应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供水供电方便、有充分自然隔离条件的地段。全场应严格划分行政管理区和饲养生产区,两区之间设立隔离屏障。猪舍应彼此独立,间距10米以上,排列顺序从上风向始依次为:公猪舍、母猪舍、产房、保育舍、育成猪舍和隔离观察室。净道门边设消毒室、更衣室(沐浴室),大门入口、饲养区入口及猪舍入口分别设立消毒池。在下风段饲养区外(50米)建立兽医室、病猪隔离舍、污物污水处理设施等。装猪月台应建在饲养生产区育成舍附近的围墙外。
2、防疫措施
规模猪场应配备的主要防疫设施,包括防疫、诊疗、消毒、冷藏设备,兽医室,病猪隔离场所,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等。猪场周围应筑有围墙或其他有效屏障,并建立绿化带。
(1)门卫制度。生产区内应严禁非本场生产管理人员随意出入,外来人员出入需经主管兽医人员批准。进入生产区人员必须更衣换鞋、洗手、消毒,通过消毒池入内。(2)消毒制度。整个饲养生产区范围内的所有猪舍、运动场、工具、道路应实行定期清洗消毒。消毒药应选用高效、低毒,几种消毒药应间隔轮换使用。禁忌交替使用酸性与碱性等相互拮抗的消毒药物。
(3)免疫制度。根据猪场和周边地区的疫病发生情况,正确选择疫(菌)苗种类,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建立免疫档案。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同时根据疫情严重程度,适当增减免疫剂量。在免疫接种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母源抗体,猪群健康状况,疫病发生季节,疫苗的有效期和疫苗的副作用等。
(4)检疫制度。引进种猪必须来自非疫区正规的种猪场,并严格做好检疫,进场后需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后,经驱虫、免疫、消毒后方可混群饲养。商品猪必须经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指派的检疫员检疫合格,并开具产地检疫证明后,方予出售。
第四篇:猪场疫病防控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猪场疫病防控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霍立军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日
一、新建猪场要加强购种猪的现场检疫工作,通过协商对供猪场家进行猪蓝耳病、猪瘟、伪狂犬、口蹄疫抗原检测,经检测有阳性反应的猪场不要购买猪。抗原检测阴性的猪场购猪后选择与现有猪舍距离500米以上隔离饲养20天-30天,再次进行抗原检测,确认阴性后,根据你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免疫15天后,经抗体检测合格后方可进猪场正常饲养。
二、加强引进猪的免疫和抗体监测工作。与供猪方协商对供猪场在引进猪之前20天进行猪瘟、伪狂犬病疫苗及根据饲养场所在地疫病流行情况及需要免疫的种类进行免疫接种,待猪群接种疫苗后15天采血检测免疫抗体为阳性后再引进(购买)。
三、搞好环境卫生、定期防疫消毒。饲养区卫生,每天清理干净,舍内粪便及时清理。每周对猪舍(带猪消毒)及环境进行2次消毒,消灭疫源,这样可有效控制疫病的流行。
四、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自卫封锁。
1、猪群管理必须实行“三固定”。即:固定猪群、固定猪舍,固定人员,防止人为串圈,以免人为传染。坚决避免人、猪随意流动造成人为感染机会。同时也减少了养殖人员的频频更换对猪产生的应激。
2、猪场的畜牧兽医管理人员和养殖人员的不可采取轮休工作制。养殖人员可实行日薪工资或一个饲养周期结束后集中带薪休假。因为养殖业生产与工业产业是不一样的,工业生产人员流动、休息不会给后期生产带来大的影响。而养殖生产,人员流动后由于不熟悉情况,饲喂方式方法的不同、掌握猪群动态的程度等情况都会给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所以管理人员、养殖人员取消轮休制,是畜牧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否则,是不可能做到健康养猪、养好猪。
五、根据当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排好饲养全程的免疫程序,严格做好免疫工作。重点建议如下:
1、伪狂犬母猪一年普免4次;小猪出生滴鼻,70天的再补免一次。
2、猪瘟初生后20天首免,14天后检测抗体,对猪瘟阴性猪补免一次猪瘟疫苗。
3、选用口蹄疫商品化的高效O+A二价苗,母猪群每年免疫4次;仔猪群35天首免,70天二免,120天三免。
六、发生疫情的饲养场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进行疫病的定性。找当地或国家定点的动物疫病检测中心进行确诊。
2、做好饲养场的全面生物安全工作。污染场要彻底清扫、消毒,固定好饲养人员,限制人员流动。
3、根据疫病流行情况、免疫检测情况做好免疫和加强免疫工作。
第五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随着《动物防疫法》及《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的相继出台和我省兽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县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支柱,但与日益严峻的疫情形势和食品安全形势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认真反思,基础防疫监管措施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落实已经成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漏洞,如何建立动物防疫工作的长效机制,将基础防控工作做牢做实,建立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保护屏障,已成为当前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以下笔者将对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我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户动物疫病防控意识淡薄
一是养殖户动物疫病防疫的重要性认知不足,自觉接受防疫意识淡薄。部分养殖户认为饲养的动物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如何防疫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权干涉,没病时就省事省钱,存在一种碰大运的侥幸心理,也有的因曾经遇到免疫后动物发生不良反应、发病、甚至死亡而未得到及时救治、赔偿,则对防疫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二是病死动物不按规定处理。尤其是小规模和散养户,他们的社会防疫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一方面受利益驱动,为减少经济损失,不少养殖户对病死畜禽变价处理,另一方面对处理不出去的有不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乱丢乱甩的陋习难以彻底改变,即使采用掩埋,但是对掩埋的地点、深度和方法达不到科学规范要求,掩埋坑中根本不加消毒药,基本上形同虚设,造成水源、环境污染,给动物疫病的发生埋下隐患。三是养殖户千方百计逃避检疫。为逃避检疫费,养殖户逃避检疫,致使病害动物进入流通环节,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产生不利影响,甚至疫情发生后隐瞒疫情,阻碍执法。为动物疫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
(二)乡镇动物防疫体系薄弱。一是乡镇人员编制少、工作量大,人员负担重。按照我省要求乡镇区域所人员不少于4个,而我县乡镇区域所最多4个人,有的乡镇只有1人,却承担着22项职能,最繁重、最基础的工作都压他们身上,压力大、责任大、工作经费少也导致他们长期牢骚满腹,都不愿意做负责人,形成乡镇区域所所长无人干的怪现象。此外,我县现有乡镇区域所工作人员大多数都住在县城,而在乡镇工作需要坐车上下班,各乡镇山高皇帝远,县局监督不到,人员素质再不高,很容易形成空城计。很多地方常年轮流值班,对上级安排工作应付了事。二是村防疫员工作量大、经济待遇低,免疫质量得不到保证。村级防疫员是动物防疫的主力军,他们在最基层开展免疫、消毒、加施耳标、填发免疫卡、建立免疫档案、流行病调查、疫情报告、掌握畜禽进出栏情况、临栏检疫等大量工作,但报酬却人均5000元钱,除去走家窜户交通费所剩无几。这样导致许多年轻村防疫员外出务工挣钱,造成村级防疫人员年龄老化,新生力量补充不进来。这样无疑增加了疫病防控的难度。
(三)动物防疫经费落实难。《动物防疫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动物防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职责,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和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但实际落实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防疫工作保障经费落实不到位。县级列入预算的监测经费不但少而且还经常不到位,致使县级监测工作开展困难,尤其“两病”净化工作,往往是人感染布病后财政才拨付款项开展工作,使我们的工作非常的被动。二是疫苗注射后动物发生反应、死亡赔偿及无害化处理补偿政策落实不到位,这样养殖户常常拒免。三是工作任务量逐年增加,检测试剂逐年上涨,但监测经费却始终没有增加,导致各级监测难以开展。
(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快速处臵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发现疑似重大动物疫情后,要逐级上报,采集病料要送省级实验室和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贻误了疫情判定和处理。二是疫情发布与地方畜牧业保护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合理解决,增加了疫情公布给地方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压力,不利于调动地方及时发现报告疫情的积极性。
二、建议和对策
1、加强宣传,科学引导,提高养殖户自觉主动性和依法防控意识。利用媒体报道、发放资料、培训教育、科技下乡、在动物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内制作大字标语、科普宣传栏、安放警示牌和责任公示牌等形式,加强对《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等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以及动物疫病防疫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科学养殖,依法防控知识,提高养殖户知法、懂法、自觉守法意识、督促养殖户做好各项防控工作,确保病原及时消灭,防止病原扩散蔓延。
2、健全兽医管理体制,提高防疫人员的的业务素质。一是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健全基层兽医服务体系,适当增加乡镇人员编制,招录畜牧兽医专业大学毕业生进入乡镇工作,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动物防疫能力。二是提高基层兽医人员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引入绩效工资制度,将年终考核与工作能力、业务成绩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工作积极性。加强培训,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加强其责任心和政治敏感性,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加大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增加防疫设备投入,提高劳动报酬。建立村级防疫人员统一的管理办法,对其任务、考核、待遇、奖惩予以规范。使村级防疫员真正成为动物防疫的主导力量。四是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对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和管理相对人的法律细化,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加强政府行政推动力度,完善重大防疫措施、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力度,把防疫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动物疫病防治措施。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也应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纳入村委行政管理考核内容,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行政推动作用,提高免疫质量和密度,改变防疫员孤军作战的局面,促进动物防疫工作上水平。二是增加防疫投入,建立动物疫病防控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将防疫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经费足额拨付到位,专款专用。同时县级以上财政还应安排工作经费,重点是基层防疫人员的劳动报酬。把免疫反应死亡补偿制度和经费落到实处、简化理赔程序,及时足额兑现补偿金。最大限度保护养殖户的利益,消除村级防疫员的后顾之忧,使基层动物疫病免疫工作顺利开展。
4、实行规范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制,建立防疫监督长效机制。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运用动物疫病的免疫、监测、检验、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等综合性技术措施,严格检疫和监督,是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一项综合措施。一是实行动物规模养殖场(小区)动物卫生监管责任无缝隙覆盖,制定动物卫生监管责任制,明确监管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实现定人、定岗、定责,建立责任体系网络,落实责任制管理。各级政府不是将目标责任书签到下级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要加强检查监督,切实履行政府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领导、宣传、组织职责。二是指导养殖户建立养殖档案,真实反映动物养殖环节的免疫。要对免疫质量等防疫工作中的主要指标进行严格检查,对达不到规定密度和有效保护率的及时补免。四是加大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基础建设资金扶持力度,以“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为手段,鼓励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落实。根据畜牧业发展实际,规划修建规模适当的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所,引导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改进,对辖区内病死动物统一集中处理,达到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标准,真正实现科学防控,依法监管。六是落实检疫申报和入场隔离制度,切实执行“防检结合,以检促防”,把好产地检疫关。要重拳打击逃检者,政府协调建立部门间合作,严厉打击逃避检疫的经营者,规范“绿色通道”管理。通过严格检疫督促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降低防疫工作监管难度,以确保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