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宁夏内蒙等地学习考察报告
宁夏内蒙等地学习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推动我市科学发展,6月28日至7月1日,市委、市政府组成由市上四大班子、市直部门和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张掖市党政代表团,利用4天时间,行程近3000公里,先后赴宁夏中卫、银川、石嘴山、内蒙古阿拉善盟和毗邻的武威、金昌等6个市(盟),就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产业开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同当地党政领导和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这次学习考察时间虽短,安排虽紧,但大家切实感到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路,看到了差距,坚定了信心,而且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触动很大,启发深刻,受益匪浅。
看看人家咋发展
近年来,六市(盟)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生态保护、产业培育、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以生态恢复为先导的城市建设特色独具。这次考察的宁夏中卫、银川、石嘴山三市,把加强生态保护,加快城市建设,打造优越的人居环境,作为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立足高起点、高品位、高速度,重规划、重功能、重人性,从设计理念到实际建设,无不体现出新颖别致、风格独特的新风貌,引领发展、促进和谐的新潮流。所到之地处处都有大水面、大生态,令人难忘。银川市针对因围湖造田,“七十二连湖”风光不再的实际,加快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永宁鹤泉湖、珍珠湖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塞上湖城,全市湿地面积达3.8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0%,城市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彰显。成立于2004年的中卫市,以建设“生态园林旅游度假名城”为目标,相继扩建了黄河湿地公园、香山公园、行政生态公园、应理生态公园、景观水道等一批大型重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占地近万亩、水域面积近4000亩的生态景观。中卫市在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中,由政府建立偿债基金,通过银行贷款,举债建设的成功作法,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石嘴山市生态保护建设更是气势不凡,现已建成的沙湖景区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集沙、水、苇、鸟、荷、山为一体,身临其境,芦苇摇曳,水鸟嬉戏,鱼跃湖面,被誉为“鸟的天堂,鱼的世界,游人的乐园”,是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星海湖湿地生态保护区现扩整水域面积23平方公里,恢复湿地43平方公里,被水利部、林业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北武当生态保护区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先后发动干部群众在荒山之上背土栽树70余万株,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考探险于一体的生态型旅游区,2008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与我市毗邻的金昌市投资1.2亿元,开发建设的金水湖景区占地3540亩,形成水面约900亩,金水湖将冬季城市中水留蓄至用水高峰时段,为农业灌溉、城市绿化提供水源,缓解城市用水不足的矛盾,同时也为广大市民创造了一个环境优美、富有现代气息、开放的郊野生态型公共绿地,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
2.以循环理念为引领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石嘴山市是一个以煤炭开发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经营粗放,致使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污染较为严重。2007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08年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该市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全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产业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石嘴山市在企业、园区、循环型城市等各个层面全面推行了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金昌充分发挥政策、资金、信息等导向作用,加快永昌工业园区、河西堡化工园区和金昌新材料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合理布局各功能分区,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引导各企业以优势企业和优势资源为依托,培育发展衔接紧密的相关接续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先后引进四川新希望集团等企业与金川公司、金泥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将金昌的环保压力转变为加快地方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优势。由于实现了资源互补、产品互供、区域公共产品共用,为企业避免重复建设、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成立于1997年的阿拉善经济开发区是内蒙古20个重点开发区之一,开发区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总人口3万余人。开发区以建设生态工业园为目标,以国际化的眼光和现代化的理念,引强入园,聚集产业,规划建设了“三园一区”(盐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煤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和特色冶金循环经济工业园,以商服、居住、文化娱乐等为主的贺兰区),现已建成世界生产规模最大的金属钠生产基地,亚洲生产规模最大的靛蓝生产基地,我国生产规模最大的氯酸钠厂和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焦炉煤气合成甲醇装置。至2008年,开发区入驻企业137户,完成工业增加值61.3亿元、财政收入9.5亿元,进入了自治区十强经济开发区行列。
3.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阿拉善盟立足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盐化工、煤化工、冶金、火电等特色产业,产业链条延得深,集群效应十分明显。中盐吉兰泰盐化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盐业总公司控股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公司围绕发展盐、盐化工、盐田生物及制药三大产业,现已形成年产150万吨成品盐、32万吨纯碱、4.5万吨金属钠、5万吨氯酸钠、500吨核级高纯钠的生产能力。2000年成立的庆华集团是一家集采矿、选矿、炼焦、煤化工、钢铁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大型矿产资源开发民营企业,集团下属15个独立法人企业,有员工1万多人。庆华集团在阿拉善经济开发区投资26亿元,建设年产200万吨焦炭、300万吨洁净煤、20万吨焦炉气合成甲醇、1亿块粉煤灰制砖等项目,还规划建设100万吨COREX还原炼铁、50万吨还原煤气制甲醇、24万吨甲醇制油等项目,预计“十一五”末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10亿元,利税22亿元。武威市发挥光热资源优势,由甘肃电投出资控股、中科院陈应天教授以技术和自有资金参股成立的甘肃电投日新应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新型太阳炉生成多晶硅材料技术,打造世界一流的多晶硅原料生产基地。现投资建设的年产100吨多晶硅项目,投资概算1亿元,用于进行该项目产业化发展和产业化技术研究,在有关生产技术细节完善和改进后,将扩大项目生产规模到4000吨,预计总投资20亿元,年产值17亿元,年利税达8亿元。所到各地,处处呈现出以大开放、大投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热火场景。
4.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银川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探索公司大户带动、劳务土地合作、技术服务引领、销售企业合作、支部+协会组织、农民自发联合等发展模式,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土地流转,向大户“能人”集中,成立专业合作社集约经营,推行工厂化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地处市区南郊的永宁县发展设施农业4.2万亩,建成千亩万间设施农业基地20个。2008年,设施农业产值达1.85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纯收入达890元、核心区达1600元,该县设施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的格局正在形成。成立于2005年的永宁小任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是自治区内最大的集水果、蔬菜种植、深加工、批发、零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固定资产3800万元,员工380名,发展区内果蔬连锁销售超市20多家,销售精品果蔬400多种。2008年销售果蔬3500多万公斤,销售收入达1.2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武威市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形成了以玉米淀粉、酿造、面粉、熏醋、药品、肉类等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体系,特别是引进知名品牌达利食品在武威落户,现已建成投产马铃薯全粉生产线5条,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建成年产20万吨的“和其正”、“优先乳”等6大类35种PET饮料生产线和万吨薯片、糕点、饼干等休闲小食品生产线,不仅延伸了农产品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而且带动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5.以效能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工作落实。六市(盟)在改革发展中不但思路新,魄力大,而且工作抓得紧,抓得实,对每一项工作都实行精细化管理,明确责任,量化指标,限定时间,严格考核,提高行政效能,确保各项工作见到实效,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五加
二、白加黑”、只争朝夕、奋力开拓、苦干实干的精神,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坚韧不拔、干事创业的干劲,这一点使大家记忆深刻,触动很大。中卫市树立“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加强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中卫市香山机场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坚持“科学规划、超前安排,优化程序、交叉作业”,抢时间,抓进度,保质量,项目提前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项目工作和工程建设创造了西北民航的“中卫速度”,被民航西北管理局誉为西北民航支线建设的典范和样板。银川市号召各级干部“激情干事、激情创业”,围绕推动工作落实,先后实施了责任倒查、暗访督察、责任检讨等制度,全市上下工作实、力度大、效率高,全党抓经济、全民共创业、全市谋跨越的氛围非常浓厚。石嘴山市干部群众发扬艰苦拼搏的精神,在砂石戈壁滩和石质荒山上凿坑、背土、栽树,开展生态建设会战,凡是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生态建设任务不能保质保量完成的,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如今一座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正在昔日“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上崛起。
主要感受和启示
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六市(盟)勇于开拓创新,用大手笔书写大思路,大引进促进大变化,大项目助推大发展的做法着实令人震撼。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与六市(盟)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在解放思想上有差距。这次考察,所到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又快又好,除有国家政策支持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思想解放,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进取,敢为天下先,善于捕捉、把握和用好机遇。我们尽管也反复强调解放思想,但封闭保守、因循守旧、温饱即满、不思进取以及等、靠、要的思想障碍和观念痼疾并未得到根除,机遇意识、危机意识、赶超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烈,习惯于与自己的过去比,不善于与发达地区看齐。在项目建设上有差距。
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上下抓项目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所上大项目、大工程屈指可数,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更是凤毛麟角,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力度还不大,项目建设依赖于资源开发,产业链条短,不能形成集群效应。在体制机制上有差距。考察各地不论生态保护、产业培育还是城市建设方面,都有新思路、新举措,敢于“先上车,后买票”,敢于举债建设,负债经营。与之相比,我们在融资方面办法还不多,思路还不宽,目标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还不够细化完善,一部分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不够,一些部门配合不协调,形不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在工作作风上有差距。沿途考察,所有情况介绍并非专业人员,而是当地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情况熟悉,作风务实。一路走来,处处体现出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印迹。相比之下,我们在作风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干部工作节奏慢,方法不灵活,作风飘浮,虚于应付,部分干部缺乏创一流业绩、干一流工作的劲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抓落实干到位的实际效果。
这次学习考察时间短,安排紧,考察点多,特色鲜明。大家普遍感到六市(盟)和我市同处西部内陆,同属滨水城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基础设施、人文资源差别不大,有的地区自然环境甚至比我市更严酷,前几年的发展水平也大体相当,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他们抢抓机遇,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对我们加快发展有重要启示。
——必须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六市(盟)的主要经验就是坚持生态立市,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不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他们发展的理念新、定位高,走出了一条符合各自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实践充分证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符合张掖发展实际,符合广大群众意愿,必须坚定不移地认真贯彻。
——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发展突破口,把中央精神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必须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经济要发展,产业是基础。宁夏、内蒙及省内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效应十分突出,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很大。我市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必须立足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坚持把特色产业培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做大做强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夯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必须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六市(盟)高度重视扩大开放对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走出去”、“引进来”,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抓住了更多发展机遇、获得了更广发展空间、赢得了更大发展优势。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姿态,主动迎接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实现合作共赢。
——必须切实增强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六市(盟)的快速发展,干部是重要因素。纵向比,我市经济社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决不能骄傲自满,自我陶醉。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否则,我们离标兵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离追兵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甚至掉队落后。一定要增强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使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让发展的成果在落实中显现。
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习借鉴外地的发展经验,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实际,全面客观地认识加快发展的优劣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全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继续解放思想,完善发展思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程度决定发展速度。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必须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我市与发达地区比,最大的差距还是差在观念障碍上,我们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解放思想和深化对市情认识统一起来,和实现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统一起来,始终坚持发展先于一切,发展重于一切,发展高于一切,牢固树立“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更加自觉地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真正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十大工程,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变成各县区发展的具体部署、变成各部门的共同目标、变成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以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勇气、超常的措施,推动张掖实现更大的发展。
——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促进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深层次原因仍然是体制机制层面的。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切实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围绕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合理把握推进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力求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
——加强湿地保护,打造生态张掖。改善发展环境,首先必须改善生态环境。黑河水流经张掖,使张掖成为坐落在湿地上的城市,过去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保护不够,形成后发优势。要按照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的思路,抢抓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的机遇,切实做好湿地文章,全面启动黑河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湿地公园申报建设工程,构建以黑河为骨干,流域涵养区为辅翼,张临高城乡一体化的生态体系,大力实施甘州区东北郊湿地的保护、修复和治理,再现“金张掖”湖光苇色。要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加快滨河新区建设步伐,打造城市发展平台,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增强城市聚焦功能。要认真学习借鉴考察地区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依托我市“南山(祁连山)北水(黑河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现有基础条件,着力构建东南部草原森林生态佳境旅游区、中北部名城古韵绿洲农业旅游区和西南部山水奇观民族风情旅游区,塑造“生态张掖”、“文化张掖”、“民俗张掖”、“现代张掖”旅游品牌,努力把张掖建成中国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目的地。
——明确发展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是加快张掖发展的重要支撑。立足我市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按照提升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的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以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节水、高效为目标发展现代农业,以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拉动二三产业。抓住国家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甘肃发展的难得机遇,以优势资源吸引优势企业,让优势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煤化工、钨钼冶金、新能源和农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发展,建设河西张掖新兴煤化工基地、国家钨钼冶金新材料接续基地、河西张掖新能源产业基地、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生态化,主体经济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内部结构合理化,走出一条发展新型工业与提升现代农业相互支撑、与生态张掖建设相互促进的新路子,使四大产业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
——加快项目建设,打牢发展基础。善于运作项目、能够抓好项目,是这次考察地区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我市坚持发展抓项目,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与之相比,无论是项目的规模质量,还是项目的带动作用,我们都还有很大的差距。要进一步增强我市的自我发展能力,必须想方设法在项目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责任,既要抓关系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又要抓能够增加财源的好项目;既要抓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项目,又要抓民生工程项目。当前,要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增加中央投资和国债发行规模的重大机遇,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我市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利用国家发行政府和企业债券的有利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确保现有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在抓好现有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的同时,组织论证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始终做到投产达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以一轮又一轮的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营造良好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投资环境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第一竞争点,也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市的投资硬环境先天不足,我们要在坚持不懈地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改善投资软环境上,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外商发财我发展”的理念,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着力打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发展平台,用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张掖投资兴业。特别是在当前各地竞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必须以超常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扎实的举措,吸引资本、吸引项目,要充分发挥我市在土地、矿产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改进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好的思路和决策需要良好的作风作保障。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首先要学习他们那种苦干实干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研究新情况、探寻新思路、解决新问题。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要建立和完善确保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增强工作动力。要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和“五加二,白加黑”的苦干精神,自加压力,只争朝夕,脚踏实地,埋头实干,以作风大转变的实际成效带动各项工作落实,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赴宁夏内蒙等地学习考察报告
赴宁夏内蒙等地学习考察报告
最近,随县党政考察团赴宁东、乌海、鄂尔多斯等地就考察学习煤炭资源开发转化、矿区污染治理、旅游开发等有关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这次学习考察时间虽短,安排虽紧,但大家切实感到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路,看到了差距,坚定了信心,而且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触动很大,启发深刻,受益匪浅。现就我县煤炭资源开发转化、矿区污染治理、旅游开发谈点建议:
一、抓好煤化工园区建设。基础设施是提高园区承载能力的重要载体。宁蒙等地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了许多大胆探索。宁夏自治区、银川市设立宁东基地建设基金,加大区、市两级投入,成立宁东能化投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承担基地建设开发任务。鉴于我县煤电化工业园目前处于起步初期接受辐射能力较弱等实际情况,需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思路,鼓励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开发,多渠道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一是按照“多予少取”原则,设立园区发展专项基金,由县政府按照一定比例、每年统筹安排资金,共同投资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园区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净收益、企业税收县级留成部分,全额返还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成立园区开发投资公司,作为园区建设融资平台,通过BT、BOT等多种灵活方
式融资,承担基础设施、综合配套项目的建设任务。三是实施“引凤筑巢”,采取免征或减征相关税费方式,鼓励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仓储设施、生活保障设施等项目建设。四是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对园区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打捆包装,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协调交通、水利、林业、电力、通信等部门,把园区内道路、供排水、绿化、电网、通讯等纳入部门工作规划、计划,予以重点推进。
二、延伸煤炭资源开发链条。一是总量扩张。通过资源整合、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我省煤炭工业集约化水平;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大型优势企业,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工业现代化和规模化。二是煤电联营。一方面加快有条件的煤矿与电力企业、中化企业的联营,以及与具备资质的战略投资者的合资合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劣质煤炭、煤矸石、矿井水等资源,将其转化为电和热,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三是产业延伸。从我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考虑,应积极发展煤炭加工转化产业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推动产业升级。我县油页岩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应积极介入这一领域。四是煤机制造。加快发展煤炭装备制造业,以煤矿机械厂为龙头,努力形成集采煤、掘
进、输煤、井下基础配件为一体的煤机设备产业链。
三、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一是加强矿区资源的综合利用。煤炭矿区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本问题,就是从煤炭资源开发的源头上切实搞好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综合利用。即要尽可能地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采用先进管理制度与措施,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推行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的生产活动,使矿区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多年来,由于我国众多矿区的粗放型开发生产活动,加之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较为落后,大量共伴生矿产资源未能合理回收利用,我国矿产综合回收利用率一直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因此,矿区必须把矿山二次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放在重要地位。解决这些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不仅是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矿区资源环境持续、有效利用的需要。二是加大矿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的步伐。在矿区,无论是原生的煤炭资源,还是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都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循环产业链,进行产业化生产。从长远发展看来,包括矿区二次资源在内的一切废弃物终将成为工业的材料来源,其综合利用也必将走产业化道路。矿区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鼓励与培养对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的产业发展,采取优惠政策支持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同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工业生态链相互联结形成网络,使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从根本上有效地治理矿区污染问题,降低末端治理费用,提高矿区综合效益。三是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矿区环境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同时,对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加大力度实施综合治理。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鼓励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与工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伴生矿资源等进行综合的开发及利用,变废为宝,使得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积极开展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拓宽利用领域,提高利用水平。五是大力推广煤炭绿色开采和洁净煤技术,减少或控制因煤炭开采和使用而产生的环境损害。对规模较小不具备建设洗煤厂的煤矿,可由县上统一规划建设洗煤厂,实行集中洗选。
四、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资源开发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吸引,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的客商到我县开发旅游资源,提倡鼓励国家、集体和个人参与我县旅游景区景点的供水、供热、道路、市政工程、交易市场、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拓宽客源市场。旅游是一种形象经济,特色是旅游的生命和灵魂,宣传促销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议我县把宣传促销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密度,叫响特色旅游品牌,扩大彬县旅游的知名度。三是通过加大调研力度、深化认知程度、提升规划层次、理顺管理体制、激活运作机制、加大开发力度、拓宽投资渠道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快发展彬县旅游业。四是简化旅游项目审批手续,实行一票制,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性价比。可以将彬县所有的旅游资源整合成套票和一般票两种,使游客方便快捷的投入旅游中。另外努力提高旅游资源的性价比,丰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使游客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五是对具有国际水准的“彬县大佛寺”旅游资源,要按照国际化要求,尽快融入到“国际丝绸之路旅游精品线路”之中,充分发挥彬县大佛寺旅游景区龙头地位和品牌效应,增强彬县旅游吸引力与影响力。六是鼓励农民积极兴办农家乐、果家乐及其他农业旅游项目,把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使小城镇、新农村建设项目更具旅游功能,把彬县变成我省城市居民休闲、避暑、果品采摘等参与性旅游项目最佳县之一。七是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制定我县旅游业发展长远规划,有针对性、分批分层次有重点进行旅游
景点的开发,使我县旅游业成规模、上档次。八是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县政府要通过招考的形式为我县各旅游景点配备一批导游员、讲解员。利用在岗培训、离岗学习等形式,加强对现有涉旅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公开招聘高层次管理人员,吸收一批旅游专业人才来我县从事旅游业,以适应我县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0一一年四月三十日
第三篇:赴宁夏内蒙山西学习考察报告
安顺市总工会
赴内蒙、山西等地学习考察报告
安顺市总工会办公室 韩开林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以理论创新推动维权工作创新,把市、县(区)帮扶中心建设成为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社会化维权的大平台,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工会组织应有的贡献。5月19日,由安顺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猷新带队,市总工会相关部室负责人以及部分县(区)工会主席组成的考察团一行10人,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总工会、山西省太原市总工会等地学习考察工作。在两地考察学习期间,考察团一行实地参观了呼和浩特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太原市总工会办公、后勤和经济实体建设等,与两地工会进行了工作座谈:一是签订了两地双向维权协议书,建立两地双向维权机制;二是开展了推介招商引资活动;三是学习考察两地工会维权工作等先进经验。此次外出学习考察深受启迪,其主要情况如下:
一、呼和浩特市总工会维权帮扶工作亮点
呼和浩特市总工会维权帮扶工作主要依托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来完成。呼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在1998年成立的职工法律援助中心、2001年成立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2006年成立的维权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而来的。多年来,该中心充分发 挥拾遗补缺、救急济难的作用,进一步深化送温暖工程,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完善横向互动和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使全市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与社会保障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呼市特色的长效帮扶机制,被广大职工亲切誉为“职工权益的保护神”、“困难职工之家”。2008年该中心被授予了“全国工会模范帮扶中心”荣誉称号。同年,该中心还先后被全国总工会、自治区司法厅评为“全国维护农牧民工合法权益工作先进集体”,“全区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此次学习考察期间看到挂在墙上的一面面锦旗、一块块牌匾既表达的是困难职工的心声,也是上级部门对帮扶中心工作的充分肯定。其工作亮点体现在:
一是整合维权资源,建立帮扶长效机制。该中心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机制不断健全,帮扶对象不断扩大,帮扶内容不断拓展,帮扶方式不断创新,使工会过去的单一维权进一步扩展为有司法、法院、劳动、卫生、教育、新闻等部门参加的社会化维权,帮扶工作内容也扩充为信访接待、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与服务、法律援助、生活困难救助、子女就学帮助等。同时积极创新帮扶的形式,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真情救助困难职工,先后建立了爱心医院、爱心超市、爱心学校、爱心药店,并通过“四个爱心”活动,让送温暖活动切实形成了长效机制。
二是优先解决困难劳模住房问题。在相关部门配合下,呼市总工会对全市184个社区的困难劳模住房情况进行了排查,对人均住房面积在21平方米以下的283户住房困难劳模作了详细登记。经过与市房产局多次研究,提出了分批解决的具体安排:申请经济适用住房的劳模,经市总工会审核后由房产局发放准购证,可优先购买一套经济适用房,一次性解决住房问题;申请廉租房的劳模,房源由政府从廉租房中预留一部分,供劳模家庭优先租用,分两年每年30户分批解决;对申请其他解决方式的30户劳模,由所在单位参照相应标准,发放一次性住房补贴。单位无力解决的,政府给予一次性补助。
三是加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力度。通过各级工会帮扶管理系统,依托283名社区帮扶助理员和旗县、企事业基层工会,借助社区和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将帮扶触角纵向延伸到了社区和企业,帮扶中心服务窗口实现了到社区和企业,帮扶救助实现了统计上报信息化、网络化,大三级帮扶信息网络管理信息达到了准确详实,帮扶救助方便快捷,随时求助、即时帮扶,全覆盖无遗漏。目前,呼市总工会正在积极打造市区帮扶站基础设施条件,整合社会信息资源争取把工会帮扶管理系统与市人口信息网络平台相衔接。截至目前,已建成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1个,旗县区一级职工帮扶中心15个,市、区县级职工帮扶中心实现了全覆盖;建成各级各类工会服务站145个,基本实现了工会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四是加大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力度。向因下岗失业、患重大疾病、突发意外、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职工及时提供资金或物质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使他们的困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是呼和浩特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一项重要工作。每年元旦、春节期间,首府处处都涌动着爱的暖流,大规模的送温暖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困难职工的心坎上。几年来,基本上做到了对特困职工普遍走访慰问一遍。面对生活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除每年开展1—2次为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捐资赠物大型活动外,还坚持及时解决日常职工急难问题。2007年以来共为生活和医疗等方面有困难的职工、劳模、下岗失业和退休人员提供生活和医疗等方面的救助33408人次,已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780万元。从2000年开始已连续11年开展了“金秋助学”帮扶活动,共捐资324.75万余元,受助学生2630名,成为帮扶中心帮困救助的品牌工程,一批又一批困难职工的子女因帮扶中心的救助圆了大学梦。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加强了对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困难职工的援助,无偿为困难职工提供法律救助,切实维护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中心专门聘请了3名律师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服务,并与市法律援助中心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聘请多名律师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几年来,帮扶中心无偿为农民工追讨欠薪打官司,协同市劳动监察大队帮助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工伤费用2700余万元。
五是注重培训与就业工作。对有再就业能力的困难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帮扶,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是呼和浩特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一大特色。多年来,帮扶中心充分发挥工会再就业援助、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帮困救助、法律援助的作用,实现工会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目标。近几年,帮扶中心逐步形成了教育与培训、指导与介绍一条龙服务体系,先后举办了104期各类劳动技能培训班,进一步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和择业手段,下大力气培训5200多名下岗失业职工和农牧民工,使4160名困难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帮扶中心的工作得到了自治区总工会、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工会实施送温暖工程促进再就业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
二、太原市总扎实维权帮扶彰显工会作为
“共同约定”聚合力,“援助行动”树标杆。近年来,太原市总工会紧紧围绕大局,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推进工运事业率先发展,彰显了工会组织的作为。该市总始终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会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强力推动“共同约定行动”,扎实开展“农民工援助行动”,深入实施困难职工帮扶工程,在实践中获得丰硕成果:举行全市“千企共同约定、万人就业援助行动”启动仪式,截至目前,该市参加共同约定的企业有2002家,覆盖职工43.3万人;在全市建立县级以上工会农民工就业培训基地28个,太原市希望职业学校被全总命名为“全国工会就业培训 5 基地”;十个县(市、区)帮扶中心全部达到省总“五星级”标准。
一是强力推动“共同约定行动”,凝聚起企业与职工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该市总于3月3日在南宫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全市“千企共同约定、万人就业援助行动”启动仪式。该市财贸工委的《共同约定书》蓝本还被《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通讯》选登,并向全国推荐。截至目前,该市参加共同约定的企业有2002家,覆盖职工43.3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太原市原计划裁员的企业有410家,经过开展“共同约定行动”,已有390家企业做到不裁员;809家企业将“不裁员、不减薪”写入了集体合同。该市总在开展“共同约定行动”中总结出“五个融入”的做法,得到了广泛赞誉。目前,为贯彻落实全省“共同约定行动”现场交流会议精神,该市总积极开展了万份资料送企业、千名干部下基层、百名专家作讲座的“万、千、百”活动,进一步坚定了职工和企业共克时艰的信心。
二是扎实开展“农民工援助行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针对金融危机对大量返乡农民工造成的不利影响,该市总就与劳动保障等部门密切合作,先后帮助4.5万名农民工得到免费职介、免费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为5000余名农民工提供维权服务和生活帮扶。同时,该市总还在全市建立县级以上工会农民工就业培训基地28个。2010年5月25日,太原市希望职业学校被全总命名为“全国工会就业培训基地”,太原市希望职业学校、太原市 成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太原市三桥职业培训学校被省总命名“山西省工会农民工培训基地”。截至目前,该市各培训机构已培训返乡农民工和外地来并求职的农村劳动力8600余人。
三是深入实施困难职工帮扶工程,切实为困难职工办好事、解难事。2005年以来,该市总大力实施了县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星级建设提升工程,2008年,经省总验收,十个县(市、区)帮扶中心全部达到“五星级”标准。此外,该市总还积极打造了职工大病医疗互助这一品牌工程,职工每年缴纳36元互助金,患重大疾病最多可获5万元互助金。自2005年实施以来,共筹集资金4134万元,支出2972万元,受益职工达9959人次;先后有德国、美国等国工会代表团以及国内20个省和自治区、80余个地市总工会组团前来考察、交流经验。2010年年初,参加第四期大病医疗互助工程的各类单位达到2583个,职工达到40.3万人;筹集个人互助资金近1800万元,较上期增长13.4%;上半年共为1665人次进行了资助,有效缓解了职工的困难情况。
三、推介招商,宣传树立安顺新形象
安顺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加快经济发展的特区,要实现和省城贵阳的无缝对接,打造成为黔中经济新区,百万人口的生态旅游城市等,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从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战略目标出发,努力加大改革开放,切实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有力推进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此次在呼和浩特市和太原市学习考察期间,考察团团长,安 顺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猷新在与两地工会负责人签订两地双向维权协议书,建立两地双向维权机制的基础上,向两地工会积极推介宣传安顺,不仅介绍了安顺概况、区域环境,还着重宣传了安顺招商引资的机遇热点、发展优势、优惠政策、投资导向等,广泛开展招商引资。邀请两市工会牵头,组织企业家到安顺进行投资考察。紫云自治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伍兴荣也结合紫云实际,推介宣传紫云,热忱欢迎两地有识之士到紫云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其他县区的同志也从不同的角度宣传推介。
据统计,此次共向呼和浩特市、太原市发放招商引资宣传资料40余份,推介安顺招商引资项目85项,其中:工业产业化项目33项,旅游业发展项目23项,农畜业产业化项目13项,城市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6项。两地工会负责人对安顺未来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纷纷表示将竭尽全力向所属大中型企业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推介安顺招商引资项目,积极动员在承接产业转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企业到安顺投资兴业,力争有相当的项目落户安顺,助推安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四、启发与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赴内蒙、山西等地学习考察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安顺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学习考察使我们看到了差距和不足,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舞台更加广大,学习借鉴内蒙、山西等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于我们发挥优势、加快 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市工会维权工作,总的要求是要以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以法律法规为基本准则,以制度建设为基本保证,以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目标,坚持“维权对象全覆盖、维权内容全方位、维权力量全联动、维权环节全过程”,建立健全社会化、法制化、人文化的工会维权机制,不断提升工会维权工作整体水平。
1、坚持维权对象全覆盖。一方面,要努力做到组织的全覆盖。要从当前劳资矛盾源头在企业、汇聚到乡镇(街道)的实际出发,全面总结推广“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的典型经验,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着力构建重心下移的维权工作三级组织网络体系。在市、县(区)建立职工维权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花大力气建好乡镇(街道)职工维权服务站,作为职工维权工作的职能机构,协调辖区内的维权工作。同时,在企业建立职工维权服务点,作为工会维权工作的“前沿阵地”,筑牢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道防线”。这样,以组织网络建设为基础,努力把关系理顺在源头,把职工凝聚在企业,把矛盾调解在基层,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做到小事不出企业,大事不出乡镇(街道)。另一方面,要努力做到工作的全覆盖。维权工作要面向全体职工,无论职工是不是工会会员,无论职工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无论职工是临时工还是合同工,都要为他们做好维权工作。当前,从企业性质看,要特别重视做好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维权工作,确保职工的劳动权利不被侵犯、劳动工资不被拖欠、劳动条件有所改善、人身安全有所保障、社会保险能够享受。从职工群体看,要特别重视做好外来职工、困难职工等弱势职工群体的维权工作。要加大帮扶力度,竭诚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特别是年底临近,工会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拖欠职工工资清算工作,确保广大职工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坚持维权内容全方位。职工权益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方面的权益,也有政治、文化、自身发展等方面的权益。我们要坚持以劳动法律法规为依据,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纳入维权工作范畴,努力做到维权内容的全方位,体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全面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要做好职工“五个权”的维护工作:一要立足于致富职工,维护职工的经济权。要通过抓好集体合同的协商、签订、履行、监督和仲裁等工作环节,切实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特别是要通过建立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保障职工得到与企业经营业绩相适应的劳动报酬;要通过会同劳动执法部门对企业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障职工经济权的实现。二要立足于成就职工,维护职工的素质提高权。素质提高权是职工最根本的权益,提高广大职工素质是对职工权益的最大维护。要继续推进职工素质工程,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加快职工队伍的知识化进程,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职工队伍,提高职工的工作创新能力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三要立足于保障职工,维护职工的保障救助权。各级工会组织要与有关部门一起,合力加强社会保障救助工作,在养老、医疗、就业、困难救济等方面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保障。四要立足于依靠职工,维护职工的民主权。要健全民主参与途径,切实落实职代会的各项职权,深入实施厂务公开“双挂钩”、“双挂牌”制度,有效保障职工的知情权、民主权、参与权,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依靠职工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五要立足于陶冶职工,维护职工的文化权。要引导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特别要建设企业文化设施,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特别是要从外来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陶冶职工,不断满足外来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外来职工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安顺。
3、坚持维权力量全联动。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充分履行对特困职工“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但是这些工作的切入点,从工作对象的角度看,主要还是从“单体”的、“个体”的特困职工着眼的。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权益,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难维护”已成为工会维护职能弱化的主要特征。扭转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但必须努力,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做好工会维权工作,既需要党委和政府重视,工会组织履职,也离不开社会各界配合和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所以,做好工会维权工作,要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坚持“党政重主导、工会当主力、企业负主责、职工为主体”的工作方向,做到工会 维权工作与职能部门联手、与各级工会联动、与社会力量联合,形成互联、互动、互补的工作机制。
4、坚持维权环节全过程。工会维权工作和维权方式,要做到“一条龙”式的全过程维权。要推行事前重协商、事发重协调、事中重协办、事毕重履约、事后重回访的“五步”工作法,既加强源头参与,从政策上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注重事中维护,在协调中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还关注履约兑现,在事后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要紧紧围绕源头参与和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来开展。比如,在源头参与和宏观维护环节,工会要加大对有关政策制定的参与力度,使职工的呼声和工会的主张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得以体现;在劳动关系建立环节,重点要抓好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作,着力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在劳动关系运行环节,重点要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及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在劳动关系监督环节,重点要加大劳动法律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切实纠正在一些企业存在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在劳动关系调处环节,重点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警和疏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工作,努力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和援助。
第四篇:赴宁夏内蒙等地学习煤炭资源开发转化、矿区污染治理、旅游开发考察报告
赴宁夏内蒙等地学习煤炭资源开发转化、矿区污染治
理、旅游开发考察报告
最近,随县党政考察团赴宁东、乌海、鄂尔多斯等地就考察学习煤炭资源开发转化、矿区污染治理、旅游开发等有关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这次学习考察时间虽短,安排虽紧,但大家切实感到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路,看到了差距,坚定了信心,而且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触动很大,启发深刻,受益匪浅。现就我县煤炭资源开发转化、矿区污染治理、旅游开发谈点建议:
一、抓好煤化工园区建设。基础设施是提高园区承载能力的重要载体。宁蒙等地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了许多大胆探索。宁夏自治区、银川市设立宁东基地建设基金,加大区、市两级投入,成立宁东能化投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承担基地建设开发任务。鉴于我县煤电化工业园目前处于起步初期接受辐射能力较弱等实际情况,需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思路,鼓励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开发,多渠道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一是按照“多予少取”原则,设立园区发展专项基金,由县政府按照一定比例、每年统筹安排资金,共同投资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园区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净收益、企业税收县级留成部分,全额返还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成立园区开发投资公司,作为园区建设融资平台,通过BT、BOT等多种灵活方式融资,承担基础设施、综合配套项目的建设任务。三是实施“引凤筑巢”,采取免征或减征相关税费方式,鼓励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仓储设施、生活保障设施等项目建设。四是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对园区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打捆包装,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协调交通、水利、林业、电力、通信等部门,把园区内道路、供排水、绿化、电网、通讯等纳入部门工作规划、计划,予以重点推进。
二、延伸煤炭资源开发链条。一是总量扩张。通过资源整合、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我省煤炭工业集约化水平;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大型优势企业,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工业现代化和规模化。二是煤电联营。一方面加快有条件的煤矿与电力企业、中化企业的联营,以及与具备资质的战略投资者的合资合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劣质煤炭、煤矸石、矿井水等资源,将其转化为电和热,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三是产业延伸。从我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考虑,应积极发展煤炭加工转化产业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推动产业升级。我县油页岩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应积极介入这一领域。四是煤机制造。加快发展煤炭装备制造业,以煤矿机械厂为龙头,努力形成集采煤、掘进、输煤、井下基础配件为一体的煤机设备产业链。
三、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一是加强矿区资源的综合利用。煤炭矿区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本问题,就是从煤炭资源开发的源头上切实搞好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综合利用。即要尽可能地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采用先进管理制度与措施,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推行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的生产活动,使矿区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多年来,由于我国众多矿区的粗放型开发生产活动,加之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较为落后,大量共伴生矿产资源未能合理回收利用,我国矿产综合回收利用率一直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因此,矿区必须把矿山二次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放在重要地位。解决这些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不仅是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矿区资源环境持续、有效利用的需要。二是加大矿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的步伐。在矿区,无论是原生的煤炭资源,还是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都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循环产业链,进行产业化生产。从长远发展看来,包括矿区二次资源在内的一切废弃物终将成为工业的材料来源,其综合利用也必将走产业化道路。矿区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鼓励与培养对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
共伴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的产业发展,采取优惠政策支持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同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工业生态链相互联结形成网络,使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从根本上有效地治理矿区污染问题,降低末端治理费用,提高矿区综合效益。三是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矿区环境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同时,对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加大力度实施综合治理。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鼓励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与工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伴生矿资源等进行综合的开发及利用,变废为宝,使得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积极开展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拓宽利用领域,提高利用水平。五是大力推广煤炭绿色开采和洁净煤技术,减少或控制因煤炭开采和使用而产生的环境损害。对规模较小不具备建设洗煤厂的煤矿,可由县上统一规划建设洗煤厂,实行集中洗选。
四、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资源开发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吸引,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
资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的客商到我县开发旅游资源,提倡鼓励国家、集体和个人参与我县旅游景区景点的供水、供热、道路、市政工程、交易市场、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拓宽客源市场。旅游是一种形象经济,特色是旅游的生命和灵魂,宣传促销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议我县把宣传促销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密度,叫响特色旅游品牌,扩大彬县旅游的知名度。三是通过加大调研力度、深化认知程度、提升规划层次、理顺管理体制、激活运作机制、加大开发力度、拓宽投资渠道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快发展彬县旅游业。四是简化旅游项目审批手续,实行一票制,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性价比。可以将彬县所有的旅游资源整合成套票和一般票两种,使游客方便快捷的投入旅游中。另外努力提高旅游资源的性价比,丰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使游客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五是对具有国际水准的“彬县大佛寺”旅游资源,要按照国际化要求,尽快融入到“国际丝绸之路旅游精品线路”之中,充分发挥彬县大佛寺旅游景区龙头地位和品牌效应,增强彬县旅游吸引力与影响力。六是鼓励农民积极兴办农家乐、果家乐及其他农业旅游项目,把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使小城镇、新农村建设项目更具旅游功能,把彬县变成我省城市居民休闲、避暑、果品采摘等参与性旅
游项目最佳县之一。七是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制定我县旅游业发展长远规划,有针对性、分批分层次有重点进行旅游景点的开发,使我县旅游业成规模、上档次。八是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县政府要通过招考的形式为我县各旅游景点配备一批导游员、讲解员。利用在岗培训、离岗学习等形式,加强对现有涉旅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公开招聘高层次管理人员,吸收一批旅游专业人才来我县从事旅游业,以适应我县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0一一年四月三十日
第五篇:赴江苏等地考察报告
关于赴江苏等地学习考察的报告
为了进一步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办公厅(室)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州政府办公厅组织学习考察组于10月19日至11月6日,赴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南通市和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学习考察,现将考察学习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省一市六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两省一市六地,处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竞争力最强、发展活力最足的长三角地区。近年来,他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寻求创新突破,经济和社会在较高平台上始终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主要特点为:
一是经济总量大、发展成就大。从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看,南京市、苏州、扬州、无锡、南通、杭州和上海市均已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苏州的经济总量占到整个江苏的四分之一,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五位,2009年,全市实现GDP774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5%,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2亿元,增长11.4%。总量和增量位居全省首位。无锡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和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2009年全市实现GDP4992亿元,增长11.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全市财政总收入1061.99亿元,增长16.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5.91亿元,增长13.8%。从百姓收入看,无锡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3元,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25027元,增长10.2%。在收
市建设起点之高、标准之高、档次之高,也令大家赞叹不已。苏州环古城保护工程投资达47亿元,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无锡蠡湖整治投入30亿元,使昔日的臭水湖变成了水清景美的新景观。我们所到之处,无不为鲜花绿地,“花园城市”、“园林城市”而赞叹。苏州、扬州、杭州市的城市建设既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化城市气息,达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开发的高度融合、和谐发展。
五是城乡统筹好、群众生活好。他们以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题,逐步实现了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的目标。六地城市化率都在50%以上,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苏州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征地补偿、拆迁补偿为主体的“五道保障”,提出了建设“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的“幸福”工程。全面实行城乡一体垃圾集中处理、城乡一体污水集中处理、城乡一体饮水工程,农村生活面貌大为改善。
这次学习考察,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六地的干部群众思想活、观念新;经济发展势头猛、实力强;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起点高、手笔大。他们超前的发展理念、创新的工作思路、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思维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总结他们的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满怀激情干事创业。两省一市六地之所以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最关键的因素就是
思想解放,观念常新。在他们高速发展的“经济快车”上,承载的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识。1985年昆山市率先圈出土地自费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一家县办国家级开发区。在工作思路上,他们措施多、办法活,响亮地提出“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在发展定位上,他们具有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宽广视野和宏大气魄,瞄准国际一流的水准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始终坚持借力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江、浙、沪地区的经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积极接受上海辐射实现借力发展的历史。他们始终如一的在探索和寻求自己在“大上海”经济圈中的定位,加快接轨上海经济圈的步伐。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瞄准上海的人才、技术、物资资源,把上海大量的技术人才以“星期日工程师”的形式请过来搞横向协作,搞联营,推动了与上海的第一波经济合作浪潮,乡镇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九十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六地无一例外地提出了接轨上海的发展战略,与上海相呼应,与浦东相配套,推动“一区两沿”(工业园区和沿路、沿江)开发。特别是利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平台,招商引资,承接项目,推销产品,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昆山市依托东邻上海的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完成了由乡镇集体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彻底转型,成为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中的一个耀眼亮点。苏州高新区依托区位优势,主动服务上海、融入上海,主动承接产业转移,2006年当年引进项目163个,利用外资近10亿美元,新增内资注册资本80亿元。嘉善历史上是个传统的农业县,工业基础很薄弱,6
式、园林化绿色生态城市。他们突出“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亮点”,全面加快城市国际化、现代化步伐,近年来投巨资,先后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生态工程以及体育中心、图书馆、国际会展中心等公共配套项目建设,城市的承载力不断提升。以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四化”工程,整个城市靓丽多姿、景致美不胜收。
二、政府办公厅(室)工作的主要做法
这次学习考察,既开阔了眼界,又加强了办公厅(室)之间的交流,感受到了两省一市六地政府办公厅(室)工作的一些好做法。
(一)“三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高,工作枢纽、参谋助手、桥梁纽带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办公厅(室)作为省(市)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有着十分特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市)委、省(市)政府战略部署、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认真做好政务接待、会务服务、公文流转、文字综合、信息报送、督办落实、信访处理、应急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办公厅为省(市)政府领导服务的参谋助手作用和全省(市)政务运转的桥梁枢纽作用。他们团结拼搏,埋头苦干,身在兵位为帅谋,服务中心创一流,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确保了省(市)政府政令畅通,确保了省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优、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各办公厅(室)高度重视队伍建
设,编制人员充足,分工精细明确,如:各秘书处分工细、力量雄厚。研究室、应急管理、电子政务等机构规格高,人员编制多。经过多年努力,各办公厅(室)较好地完成了厅管干部的竞聘上岗和年轻干部选调、交流等工作,切实把一批思想作风硬、业务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年轻干部选拔到了领导岗位,为各办公厅(室)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人才保证,使各厅(室)人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员结构,既有利于发挥工作阅历丰富的中年以上同志的中坚作用,也有利于发挥年轻同志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的优势,机关作风明显转变,勤奋敬业、团结奉献的精神得到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风气日益浓厚。
(三)广泛形成了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讲责任、讲奉献的良好风气。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办公厅(室)建立了较规范的工作规章制度,促进了办公厅机关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办公厅(室)内大力倡导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厚积博学,持之以恒地向实践学习,做到与时俱进。办公厅(室)全体同志以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一切以工作为重,一切以事业为重,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勤勉尽责”,不断增强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对事业强烈追求的热情和激情,自觉忠诚于党的事业,乐于为做好“三服务”工作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例,充分体现了办公厅同志能吃苦、能打硬仗的可贵品格。
(四)全面推行无纸化协同办公,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电子政务作用发挥明显。为了降低行政成本,规范行政行为,增
托,强力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建设产业特色更明、科技含量更高、配套能力更强的产业带。三是做“强”的文章。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制订鼓励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力度,力争在我州建成一批科研基地和研究中心。有条件的县市开发区要积极建立一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或科技创新基地,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科技支撑。
(四)必须自觉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借力发展出主意,想办法。紧紧抓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内地产业调整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建设全疆或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基地,大力发展煤化工、水电煤电、矿业开发和传统工业。充分利用伊犁沿边开放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霍尔果斯、都拉塔两个口岸和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强化中心服务功能,加大选商引资力度,在吸引一批企业、资金、项目落地上实现重大突破,逐步做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使外向型经济上规模、上水平。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对接县市要在发展规划、产业调整、体制机制、科技人才、信息资源、交通网络对接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按照“平等互利,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对口联姻”的原则,充分发挥优势,积极主动地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人才、社会事业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
(五)必须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把握全局性,增强主动性。一要在围绕州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当好参谋助手上狠下功夫。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
加快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主题,为州党委、州政府出主意、谋思路,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努力使办公厅决策服务参谋“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二要把综合协调作为发挥办公厅整体功能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改进协调方法,加大协调力度。不论办文、办会、办事,必须要做到把握全局、考虑周全,将综合协调贯穿其中,使协调出凝聚力,协调出积极性,协调出战斗力。三是大力弘扬苦练内功,悉心钻研业务,把握工作内在规律,积极探索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有效途径;广泛阅读有助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的各类书籍,持之以恒地学理论、学历史、学业务,拓宽视野,创新思维,增长才干,勇敢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挑战。做到钻研业务,精通业务,正确掌握相关政策规定,把各项政策弄懂弄透,做到熟记于心,运用自如;积极了解认知新事物,掌握新理论,增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六)必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促进伊犁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按照国家、自治区电子政务发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数据中心、统一基础网络、统一管理机制”的要求,充分利用政府办公厅现有机房的网络和交换设备,构建一个先进、开放、安全、访问便捷的州直统一电子政务核心平台。建设形成“上下一体、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全州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和信息安全体系。实现各类政务资源的可互连、可访问、可交换、可共享、可整合、可管理的建设目标。逐步实现州直县(市)、口岸和州直各部门跨部门、跨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OA协同办公,彻底消除信息孤岛,节约人力物力,杜绝重复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确保州直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发挥电子政务对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