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管理会计现状
浅论管理会计现状
管理会计是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在西方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和发展。随着我国企业进一步融人经济全球化,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而管理会计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部与2016年6月22日发布财会[2016]10号——关于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通知。专业人士也开始断言未来十年内,会计行业的人才结构将发生巨大的转变。中低级财务会计人员将被管理会计师等高端财会人才取代,初步预计有2/3的普通财务会计将被迫面临失业或转行。
而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只是对管理会计普遍规律和基本认识的总结升华,并不对应用指引中未做出描述的新问题提供处理依据。管理会计的任务是: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要通过管理会计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面临和解决很多问题。
一、学习市场需专业化和规范化
管理会计是利用企业的财务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市场中有很多管理会计的教材,翻开目录涉及的内容基本是管理会计的概述、定义、计划或控制等概念性内容的解释,有的甚至涉及一些基础财务及财务职业道德的内容滥竽充数。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动态的,管理会计要非常熟悉日常经济活动及相关流程,在经济活动发生变动的情况时给予合理的专业建议。因此,教材中对于案例的分析应开展更多的假设,通过专业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市面大多教材列举的案例比较单一和简单。案例千篇一律,针对实务中发生的问题没有过多仔细的开展和探讨,有的案例中得出的结论也没有仔细分解和解释,学习者在工作中通过案例很难借鉴、学习、消化和吸收,无法掌握精髓。
管理会计师资人才的缺乏,导致市场培训机构专业能力有限。一些打着学习管理会计的大旗,怀着能捞一笔是一笔的心思。有的甚至提出“7天成为管理会计达人”的口号招摇撞骗,坑害财务人员。学业完成后无法胜任该项工作,浪费学习者的热情、财力、时间及精力,最终收获的是一张证书。
二、工作环境中的学习氛围需要改变
在今天的市场,大部分企业都是私营企业。企业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是主营业务的发展规模,并不是很重视财务职能,很多企业将财务职能进行外包。特别是外包到收费较低的所谓“代帐公司”。由于费用的低廉,这些“代帐公司”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等方面也是参差不齐,能力令人堪忧。其次与企业沟通甚少,信息交流处于封闭状态,造成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及报告无法做到真实、准确及有效的反映。
聘用全职财务人员的企业,企业财务人员实质只是记账员,大多数只涉及收付账款、产品成本核算业务。由于部门职能的不合理规划,企业财务人员发生身兼数职现象,没有机会深入的熟悉公司经济活动的流程,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并给予合理建议给企业管理者。针对公司整体资源配置、不能进行准确衡量、全程控制和监督来确保企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无法成为衔接公司战略、运营与绩效的桥梁纽带,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政府等机构的支持和引导
为切实推动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发生一些事项进行取消、调整及下放做出了前所未有改变,成果有目共睹。但随着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而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各地区对于责任确认和划分出现偏差,针对某一项事项细节操作流程有不一致现象。在政府运行内部细节操作流程环节优化的同时,对企业没有减少太多。
由于企业财务人员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的情况十分普遍。发生一些事项细节操作流程环节出现反复变更时,企业为了任务去完成任务将事情交给财务人员办理。企业财务人员为了工作去完成工作,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事项申请审批或备案流程,极大降低财务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四、电子信息化的不完善
随着进入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极大的改善了我们的居住和生活方式。但财务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始终不温不火,市面上的财务运用软件基本上是用友、金蝶、SAPP、ERP等。由于财务领域电子化的发展速度慢,市场竞争不激烈,专业智能化财务软件报酬十分客观,软件公司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而企业购买财务专用软件预算有限下出现软件的运用功能局部性。
运用财务软件的财务人员在制作相关报表和分析报告时,还要将相关数据筛选并导出,需要采用excel、word、ppt等传统软件的方法来完成。采用这种手工导出方式需要导出、分析、制作、核对的流程会导致财务人员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在处理电子数据。造成与公司经济活动流程等环节沟通和学习减少,各部门信息共享处于不活跃状态,造成会计报表及报告失真。
总体来讲,对比西方国家,我们落后太多。但财务人员转型为管理会计是大概率事件。现在成为管理会计的学习和成长也面临和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期待社会各界能携手共进,打造出管理会计成长的流水线,让更多的管理会计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管理会计强则企业富,企业富则国强,国强则民安!眼界及能力有限,本文不当之处,敬请理解与支持。
2018年3月7日
第二篇:浅谈养老金会计现状
浅谈养老金会计现状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努力寻求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途径,至今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养老 保险制度。伴随经济发展,养老金在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逐渐被重视起来,进一步规范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就是迫在眉睫的焦点。
【关键词】养老金会计 规定缴费制 规定受益
引言
我国养老金制度还存在着层次单
一、覆盖面窄和管理协调不畅等问题。本文首先对较为科学的养老金 会计体系作了基本介绍,进而对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展开分析,并最终给出完善的建议。
1.养老金会计的基本介绍
所谓养老金会计,又名退休金会计,是一项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养老资金运作的管理活动。养老金会计的内容与养老金计划模式的选择有关。人们按照养老金给付的确定方式不同,将养老金计划分为:规定受益计划和规定缴费计划。由于在具体内容和约定条款上的不同,导致其在养老金费用的确认及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的会计处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养老金会计的主要内容。
养老金会计具有它本身鲜明的特点:其一,广泛采用估计和判断方法。养老金会计由于其对象的不确定性,在处理时,估计和判断是主要的方法。为了真实地反映不确定性经济业务,会计人员需要依靠精算师运用概率统计、数理等知识来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其二,更多地选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作为公允价值的一种,成为计量不确定性的最有用的计量属性。在养老金会计中更多地采用现值,而不是采用历史成本;其三,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于精算假定的不确定性和递延项目分摊的不确定性;其四,采用多种信息披露方式。在养老金会计中,除了在会计报表中主要披露“养老金费用”、“预付/应付养老金负债”外,更多地采用表外披露的方式;其五,核算对象面向未来。养老金会计处理主要是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如预计给付义务的计算、递延成本的分摊、无形资产的摊销,它研究的主要是现在和将来的资金运动。
2.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处理
目前,我国采用“多层次”的养老金计划,在会计处理上实行规定受益计划和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即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实行规定受益制,而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是规定缴费制。但我国尚无养老金会计准则规范养老金会计处理,故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养老金会计制度。
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原则。既然劳动报酬下养老金计划会计处理的关键问题,是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当期确认相应的养老金费用,那么在会计核算时就应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企业在核算各期养老金费用的同时,必然涉及相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一般而言,养老金资产就是企业按计划规定提拨给基金组织并由其管理运营的资产。养老金负债就是企业承担的养老金给付义务。在规定受益制下,由于要将未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当前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会计核算工作相当复杂。首先,企业将来的给付义务包括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次,将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现时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从而涉及贴现率的选择;而贴现的计算必须将上述不确定因素考虑进去,这项工作会计人员很难胜任,一般要由精算师完成。因此,规定受益制下的会计处理,必须在精算师、基金组织及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基础上完成。
3.我国现行养老金会计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3.1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的现状
3.1.1设计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计划由基本养老金计划、补充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储蓄性养老金计划组成。基本养老金计划采取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主要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来源问题,个人账户部分实行基金制,这个部分主要解决的是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按照其所尽的缴费义务多少不同而有所不同的问题。补充养老金计划实行的是个人账户方式,是基金制,它解决的是实力雄厚的企业的退休员工将取得更多养老金收入的问题。但是自从我国推行“统账结合”的养老金计划以来,个人账户一直是“空账”运行,现阶段的老年人的养老金仍只能依靠社会统筹解决,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而要做实个人账户,其所引起的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问题却使中央财政难以承受。因而,从根本上说,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仍属现收现付制,社会统筹的比重较大,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统筹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萎缩,基金制应占据主导地位。
3.1.2 筹资机制方面
目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费欠缴严重,除了经营状况不好等客观因素外,有意逃费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虽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金制度,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引进个人账户,意在发挥个人账户的激励机制,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但现实情况是:“统账结合”制度下,“搭便车”和“缴费难”的现象仍然很严重,个人账户的激励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在我国目前实行的基本养老金制度中,个人账户的比例较小,养老受益与职工的缴费并没有直接挂钩。无论是来自社会统筹的缴费还是来自个人账户的缴费,都存在着严重的激励缺失,职工对其个人账户的缴费和企业对社会统筹的缴费都不积极,彼此也都不关心对方或监督对方是否缴费或足额缴费,甚至两方面都存在着“故意逃费”的动机。
3.1.3 会计处理方面
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养老金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与工资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而养老金则是职工劳动报酬的延期支付部分。既然养老金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企业在支付工资的同时就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延期支付的附加价值,并计入当期成本。
3.2对于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去改进:
3.2.1完善现收现付制,逐步向完全基金制转变。
虽然我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已经过这么多年,但本质上仍是现收现付制。企业是养老保险资金的主要缴纳者,但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的使用权由政府控制,企业只有按期缴纳保险费的义务,而没有对自己所缴纳资金的控制权和所有权,企业职工退休后到底能领取到多少养老金,取决于国家的规定和其个人账户的积累,企业对职工领取养老金的数额并没有义务做(下转第58页)
(上接第55页)
任何保证,因此,从养老金制度的实施来看,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属于确定提存制,或者说就企业而言,还应该按照确定提存制来进行会计处理。基于这种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对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应先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现收现付制,以后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社会统筹部分的不断萎缩和个人账户的做实,彻底解决隐性债务问题后,才能实现向完全基金制转变。
3.2.2开征社会保障税,消除企业和职工对养老金缴费问题认识的不足。
对于企业和职工在缴费上的认识不足,政府也可以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方式解决。社会保障税是为筹集特定的社会保障资金而对一切发生工薪收入的企业、职工就其支付、取得的工资和薪金收入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它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形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开征社会保障税正是为实现这种转变提供了资金保证,它不仅为社会统筹筹资,也为个人账户筹资,费改税的本身增强了筹资的强制力度,保证养老金有一个可靠的资金来源,对解决我国现行养老金制度的筹资困境将有重要意义。
总之,实施养老金会计势在必行,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 研究 和解决养老金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使之科学化制度化。
3.3我国养老金会计改革的建议
3.3.1在实施主体上,其范围应限于城镇各类企业。
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单独实行企业补充保险制度;中小企业可以联合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实行企业补充保险制度;有条件的行业,也可以实行全行业统一的补充养老保险。
3.3.2所需资金应主要由企业负担;也可以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但个人缴费部分不应超过供款总额的一半。
企业供款,可以在企业工资储备中列支,也可以经当地政府批准,将不超过本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部分计入企业相关成本费用。补充养老保险费用中的个人缴费,从个人工资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或绝对额缴纳。
3.3.3企业的补充养老金计划方案应由企业与本企业职工根据国家政策,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建立。
方案中应包括补充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供款水平、缴费周期、享受条件、支付方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协议应承担的责任等内容。同时,应建立职工代表和企业管理者代表所组成的基金管理理事会,负责监督补充养老保险方案的实施情况,依据实际情况对方案的修改调整提出建议,委托经办机构,审核享受资格等。
3.3.4供款方式和水平的选择。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用中的企业供款水平,可以依据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确定,企业为补充养老金保险个人账户供款的方式,一般按照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入,在试行初期也可以按一定的绝对额计入。可以规定依据职工距离退休年限的长短,确定不同的供款水平。
3.3.5职工符合法定退休条件并办理了退休手续后,有权从自己的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分次领取补充养老保险金。
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余额,按照《继承法》的规定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锋.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 中国 财政 经济 出版社,20
[2] 中国注册会计师 教育 教材编审委员会.高级财务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 邓刚慧.养老金会计与不确定性[J].上海会计,2002,(2).[4] 李晓东.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2,(6).[5] 林克利,章成蓉.养老金会计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借鉴[J].四川大学学报,2003,(6).[6] 李映照.对我国企业养老保险会计核算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四川会计,2001,(9).作者简介:刘敏(1989-),女,汉族,学士,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学生。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
第三篇:会计道德现状
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及调整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日益形成,各种经济形势的不断涌现,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
机和利益,也给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作为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会计
人员,企业的发展和会计人员自身要求息息相关,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不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同时,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腐朽思想的诱惑,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
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活动,处理会计关系
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和职业原则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既是会计行为对本行业
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范,又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因负的职业责任和义务。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1996年6月17日财政部财会字19号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就已经明确规定
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具体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
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分别就会计人员的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
等做出了全面的规定。由此可见,一方面为各基层单位和广大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工作提出
了要求和示范;另一方面,为各级管理部门会计工作,考核会计人员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标
准。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
(一)会计信息失真
据调查显示,对当前普遍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会计人员主动出谋划策的占
20.2%,配给单位造假的占36.8%,被迫操作的占25.9%,因业务水平低而出错的占17.1%,会计造假案也层出不穷,1997年2月琼民源的年报所披露的所谓4.41亿元的其他业务如
利润和6.57亿元的资本公积金的解释,便是典型的一例,此外,还有东方锅炉,蓝田股
份,田通高科,银广厦等多个公司的严重造假事件等。这些事件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沦丧,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此类行为为法律所不容,应该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
(二)会计人员会计法制观念淡薄
有些会计人员平时不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按财务制度对经营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在现实工作中,经不起金钱的,权力和美色的诱惑,不能坚持原则,做出了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而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教育体制中,学校的教育也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和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不够重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以及违背职业道德造成的严重教育不足,许多高等院校对学生会计道德的教育很不重视,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课程,学生走向社会后职业道德缺陷愈来愈明显。
(三)会计人员监守自盗
在市场经济下,一些会计人员经受不住物质利益诱惑,贪图享乐,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物质要求,一些人不顾道德约束,伪造,编造,隐秘,毁损会计资料;甚至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化公为私,出卖集体和国家的商业机密,以身试法,走上犯罪的道路,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贵州省贵阳市财政局许杰在担任会计兼出纳的10年中,采取各种手段贪污公款7272万元,媒体报道时冠以“惊天大案”。交通部财务司综合处曹勋平自1995年至1998年期间利用自己的职务和下属单位划拨国家基本建设限额款的权力,非法挪用交通部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和科技经费共计8000万元,受贿31.5万元,此类案件枚不胜举。
三、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⒈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正在强烈的冲击,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一系列传统特征,对我们的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严峻的历史性挑战前,由于长期以来对道德教育的忽视,许多人暴露出国民素质方面的严重欠缺,道德水平下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意识抬头,重利轻义的思想在社会上滋生蔓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成为一些人的人生信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旧社会的沉渣泛起,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都是不争事实。会计人员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
⒉我国缺乏健全的法治环境的影响
会计职业道德是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性自愿地执行,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实现,基本上是非强制性的,因此它的执行力较差。所以说,会计法律规范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法制环境,但现阶段我国有关会计的法制并不健全,相关法律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客观上不利于制约需要法律保护时,违法会计行为的滋生蔓延,更为严重的是,在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能给予足够的保护,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正像有的会计人员在面对弄虚作假的、授意、指使、强令而承认自己行为有失时所说:“法律都管不到的事,我们的道德更无能为力了。”
(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滞后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是经济体制上的大变革,也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次大变革,许多方面要破旧立新。但遗憾的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明显滞后。我国尚设有针对会计人员制定出专门的职业道德准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都是散见于《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总会计师条例》等法规中,而且大部分法规只是确立了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仅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做出原则性的指导,只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也仅仅只是从三个方面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内容过于概括,简单,没有明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应当遵循的标准,无法具体指导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使人无所适从。而且有些职业道德规范相当部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却未做变更,迟迟没有制定、推出新的职业道德规范。出现了一些职业道德“真空”地带,什么是允许的,应该的,什么是不允许的,不应该的,缺乏明确的准则。加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缺乏强制性和约束性,又没有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来保障和落实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行为的约束,要求与实际存在严重脱节。
(三)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⒈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一些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工作中墨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进取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影响了企业财务水平和经济效益。还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作中不能够廉洁自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办理经济事务,为了自身的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一些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⒉屈服领导的压力被动造假
在目前经济社会中,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拥有绝对的领导权和管理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在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也就不可避免的与企业负责人道德水准密切相关。一些企业负责人为了个人利益往往向会计人员施加压力,而一些会计人员为了迎合领导只能违背职业道德而造假。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等,都是由于负责人指使会计人员造假造成的。
四、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规范和提高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强烈会计监督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当前会计工作者队伍建设和会计秩序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从制度规范、行为奖惩、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
(一)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机制是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便于及时纠正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确保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进行的体系。会计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只有完善内、外部机制,才能不断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心,才能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才能有效的防治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保证经济活动地正常运行。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内容全面,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和检查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监督和检查,督促和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对检查中发现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予表彰和奖励,对其中的典型案例应予大力宣传;而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通过正反典型案例的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评价会计职业道德,扶正祛邪、惩善扬恶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于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注重职业道德,不要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一是对于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加大会计信息稽查力度和检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
同时应建立民事赔偿制度,以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受到假信息侵害时,可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取得民事赔偿。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循行业规则、不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出现做假账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要立即退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对造假的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吊销资格证书,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等。
五、结束语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与原因不容忽视,要使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净化会计信息市场,提高会计职业德势在必行总而言之,当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不容忽视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会计改革不断深入,会计行业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讲求会计诚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如果领导能够把好财务收支关口,公正明确地反映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不偏私不滥用职权,同时会计人员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不存私心,不怕打击报复,能自觉大胆地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作坚决斗争,用适当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才会渐渐走出困境,会计人员的诚信度才会逐渐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做好会计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坚信,只要努力,持之以恒,会计诚信的春天一定会到来,道德之花一定会绽放。
第四篇:管理现状
对我国农村体育管理的探究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的根本。农村体育管理以普及群众行性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和传播科学健身知识为主要目标,为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健设发挥着重要作用。[1]
关键词: 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管理; 农民体育协会; 经济文化基础;新农村建设 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一直是发展的重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的体育制度也日趋完善,和西方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甚至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体育的发展远未达到所期望的目标,还存在农民健身意识薄弱、体育人口少、体育设备简陋、社会指导员缺乏、体育消费偏低、宣传体育有关政策法规的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了搞好农村体育的发展,提高小康社会的进程,对农村体育管理的研究十分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大力开展农村全民健身工作,对于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农村体育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农村稳则社会安。了解和健全农村体育管理体系,有助于保证农村体育工作的加速发展”。[2]
1、我国农村体育特点
农村体育是指在县级及县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文化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由于农村体育是以农村人口为主体,在农村地理范围内所展开的体育活动,因此与城市体育及其他人群有着明显差别。
1.1体育锻炼的随意性与季节性
农民不像职工那样按时上下班,工作时间自由,并且手生产活动的影响较大,在农闲季节或是重大节日时,自发性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1.2经济条件的滞后性
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城镇,使得在农村体育推广中经济实用的健身项目容易普及。
1.3活动项目的传统性
中国的农村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农村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很多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有明显的文化继承性。比如南方的五月端午节赛龙舟,北方正月的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浓厚。
1.4锻炼地点的天然性
大多农村活动地点比较分散,农业生产地点空旷,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就可以放下农具,伸伸腿、弯弯腰,利用手中的各种农具进行那个一系列简单的体育活动。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缺少标准的、固定的体育场馆设施,但天然的活动场却是得天独厚。
1.5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薄弱
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发展不均衡,不少地区的体育器材场地十分缺乏,农村体育缺乏组织。另一方面,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把劳动和体育等同,要让大多数农民自觉、科学、有组织的开展体育活动,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2、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农村体育物质层次的缺陷
体育的场地设施能够吸引广大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是进行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和重要载体,而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近70 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16.5%和占人口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体育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这说明乡、镇、村地区的体育场馆条件较差,我国广大农村的体育场地及设施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多数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用来锻炼的场所,而只能在自家庭院以及周边活动,体育器材主要以自制为主,体育活动形式受到限制,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比如:散步、爬山、荡秋千之类的,影响了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有关的调查表明,影响乡镇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缺少场地。另外,有些体育设施由于质量不合格而不能够被有效使用,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国家机关部门的运动场所不对外开放,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本来就非常稀少的体育资源。
2.2 我国农村体育内层的问题
2.2.1 体育价值观混乱
体育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看待体育运动的准则,它是驱使人们参与体育的内部动力,并支配和调节一切体育行为,决定着社会或个人对体育的基本态度。多数农民把劳动当成是体育,认为日常的劳动就足以代替体育,没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再去参加体育运动,健康意识薄弱,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更不需要进行体育锻炼,更有甚者,认为可以通过一些迷信的做法能够维持身体健康。据曹奔等对我国西北边远地区农民的调查发现,在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上,仍存在着较大偏差,21.8%和33.3%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能”或“也许能”代替体育锻炼,而众多医学调查资料显示,农民的身体健康水平远远不如城市居民。部分农村地区由于体育管理部门不够重视体育的发展,缺乏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导致人们对体育项目的规则、制度不明白,使很多体育项目的比赛无法进行,严重阻碍了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
2.2.2 体育审美意识偏低
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并向人们展示绚丽多姿的运动美,几乎每一项体育运动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柔韧性和耐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精神美,但是由于自身对体育相关知识的匮乏、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运动及其美学价值的宣传力度不够,多数农民感受不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以及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对体育兴趣的缺失导致发展农村体育的工作难以进展。
3、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
农村体育管理是指通过一定方式整合资源,对农村体育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
一系列活动过程,它以普及群动性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和传播科学健身知识为主要目标,为丰富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3.1农村体育组织机构的种类
从管理机构性质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3.1.1各级政府中的农村体育管理机构
我国各级政府体育机构中都设有负责监管农村体育的专门机构,如国家体育总局群众
体育司(文体局或体育局)中的群众体育处、群众体育科等。
3.1.2各级群众组织中的农村体育管理机构
这里主要指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中专门领导、管理体育的机构,负责对农村妇女、青
年的活动进行管理。
3.1.3农村体育管理的社会团体
这里主要指1986年以来成立的各级农民体育协会。
3.1.4农村体育管理的民间组织
这里主要指由农民体育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各样的群众性体育团体,如武术俱
乐部、钓鱼协会、冬泳协会、棋社、晨练站点、锻炼小组等。[3]
3.2农村体育基层组织管理系统
由于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经济发展不均衡性,农村体育管理相对于城市体育管理难度
更大,管理模式更加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乡镇体育组织和村级体育组织。长期以来,农村体育难以深入农村,关键就在于缺乏乡镇、村的体育基层组织。因此加强农村体育基层组织建设是发展农村体育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3.2.1乡镇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乡镇体育活动组织是联结县级组织与农民体育的中介,它主要负责乡镇范围内的体育
工作。科学健全的乡镇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机构由政府管理部门、乡镇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社会团体与社区等三个方面共同组成。
3.2.2村级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村落是农村的基本组成单位,而村级锻炼小组则是我国从村基层单位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与管理模式,主要有村干部兼任小组领导,村文体行政管理部门兼任小组成员,这种形式一般多见于富裕乡镇的村落,其能按照一定的计划安排活动,并得到体育专业人员的指导,故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村级锻炼小组和管理的体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能丰富农民的闲暇文化生活,有效地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4]
3.3内部机构设置
镇(乡)一级虽有文体站负责本镇(乡)的文体工作,但机构内部设置不合理,管理权限
边界划分模糊,运行机制不畅,管理不力。具体表现在镇(乡)文体站兼职人员过多,学历层次低,基本没有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人员配备上重文艺轻体育.而村一级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少量有机构设置的村都是村领导有一人分管,但没有具体抓体育工作。
农村体育管理机构包括行政组织和群众组织两大体系,群众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更严
重,镇(乡)行政村社会体育组织尚不健全,镇(乡)的情况好于行政村,镇(乡)、村的指导站点基本都是群众自发参加,没有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员,我国农村体育管理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3.4 农村体育基层组织管理人员构成情况
农村从事基层组织管理的专职人员严重不足,大量的兼职人员难以保证工作的长期稳
定发展,同时人员数量偏少,管理工作难以正常有效地开展。村一级没有本(专)科毕业的基层负责人。只有部分聘用的体育教师是大专毕业生。
兼职和聘用的农村基层体育管理组织负责人一般都没有政府正式编制,只能领取少量
津贴,故而这部分人很不稳定,容易受政府领导人的更迭和政府机构调整的影响。由这样一
支队伍来担当管理农村基层体育的重任确有相当难度,必须加以调整。
3.5 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经费来源情况
资金投入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农村体育工作离不开经费的支持,目前我国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经费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但上级体育系统拨款偏少。
上级体育系统拨款形式主要是支持体育器械和场地,镇(乡)和村本级财政开支主要是参加体育比赛费用,居民自费部分主要是参加活动和运动服等,社会赞助开支比较杂,各项开支都占一定比例,总体上看目前农村体育活动经费主要以社会赞助和居民自费为主.政府投入资金远远不够,发达国家。
农村体育的发展经验证明,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重视,加大投入。
3.6 农村体育基层组织对体育政策法规和健身知识的宣传情况
政策法规代表着政府的意志,农村居民对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6年颁布的《体育法》和2008年奥运会的认知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对体育政策法规和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奥运会的情况主要是通过电视了解的.这说明农村基层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宣传力度严重不足,加强体育政策法规和有关体育知识赛事的宣传是转变农村居民体育观念。
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举措,否则将造成政府的意志只停留在政府机关的文件层面上,形成“上热下凉”的尴尬局面,必须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宣传力度。
3.7现阶段农村体育管理的主要方式
农村体育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体育功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体育意识氛围。制定切实可行的的农村体育活动计划,使农村体育持续、科学的合理发展。广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龙头作用,一多种形式办体育,大力倡导社会团体和个人修建体育场馆、健身辅导站。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侧重趣味性、健身性、休闲性、社交性、传统性、以适应农村体育特点。以农村体育组织和农民体育协会为依托,开展了大量的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农村退伍军人和学生的骨干作用,推动了农村的体育发展。组织参加“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和“全民体育先进县”的评选。大大促进了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
4、对农村体育和体育管理采取的措施
4.1农村体育的任务
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普及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光大农民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从而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任务。
因此,为了完成我国农村体育的任务,当前要做的工作由以下几项:[5]
第一,进一步提高农村体育工作的认识,把发展体育事业纳入小康村镇建设的发展规划,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文明村镇的重要内容。
第二,积极引导和加快建设适合农村特点、根植于群众之中的各种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发挥农民体协为主体的各种群众体育组织作用,形成农村健身组织体系。
第三,要结合农村集镇建设,进一步有规划、有目标的建设和改善体育场地设施,为农民提供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
第四,积极培训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发挥他们在组织群众开展科学健身的重要作用。
第五,从体育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努力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活动方式。
第六,组织好竞赛活动,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
第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的社会化进程,大力倡导社会团体和个人修建体育场所,自办小型竞赛和业余训练,建立建设辅导站等。
4.2提高农村体育管理的措施
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体育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发展体育的基础是经济,经济可以对体育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也制约和促进体育的发展。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才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并提高农村居民参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村居民意识到参加体育活动不会影响生产劳动,而且能提高工作效率。建议有关部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并带动他们走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让他们亲身经历参加体育锻炼的乐趣与益处。使体育锻炼成为农村居民真正的需要,从而掀起农民健身热潮。广开渠道,筹备改善体育器材场地设施体育器材设施是农
村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基本条件。
目前农村体育设施还比较薄弱,政府部门要广开渠道,筹备改善体育器材场地的经费,且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农村配备适合农民健身的体育器材,还可利用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健身需要。
采取措施增加农村体育人口场地器材较少、意识不够和宣传工作的不到位是导致体育人口偏少的原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意识,使家庭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相结合,将学校体育教学项目深入到家庭,让学生带动家庭体育开展,应在不增加农民负担情况下来提高体育人口的数量。
从建立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特点看,仅靠县里极少数的体育专职人员来开展体育指导工作是不现实的,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乡镇体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利用农闲时间开设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培养农村体育骨干。
各级部门应通过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到乡镇等基层组织从事农村体育健身指导员工作,实现村村有指导员,村村有健身点的体育建设目标。这样做不仅使农村的体育管理水平上升一个很大的高度而且也为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解决了部分找工作难的问题。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将会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也会为祖国的体育教育事业训练一大批人才。人才,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缺乏人才的农村体育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发展农村体育公共事业,但政府在农村体育管理职能上存在管理的双重角色和“片面效应”、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缺位、组织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职能垄断、法制建设与监督机制严重滞后等问题,因此,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化建设、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建立制度性保障、加强体育法治建设与监督机。[6]
5、结语
总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重视和关心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是建设新农村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开展农村体育工作,增强农村居民体质,提高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水平,丰富业余生活,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的生产方式,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入和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成功,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和在农村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加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农村体育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瑞林,秦春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2]胡家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全面启动农民健身工程[J].体育工作情况,2006(11):2-7.[3] 卢元稹.社会体育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2.122.[4] 王凯珍.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65.[5] 卢元稹.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2.119.[6] 章小兰,刘衍霖.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福建:福建体育科技,2009(4):14.
第五篇:会计监督现状问题
1.有些企业管理者,对加强企业监督是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认识不足,因而对财务人员履行职责重视和支持不够。特别是有个别领导,既缺乏专业知识,又缺乏民主作风,对会计工作缺少支持,对财会人员提出的一些有益意见置之不理。
2.当前经济管理处于新旧体制交替阶段,新的规章制度尚未健全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正在建立。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经营范围在不断扩展,经营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全省财政收支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要求,但现行的核算制度与这些变化了的情况还不相适应。…………………………………………………… 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生活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阶段出还存在着不足。一方面会计监督不力,会计工作者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致使工作展开不利。再者,由于会计监督不力以及概念不清,因此会计监督的效果不佳。如此循环下去,我国会计监督的职能将会无止境的淡化下去。因此强化企业会计监督职能,切实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是当务之急。
2、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会计定位造成的局限 首先,从会计的地位来说,通过会计记录而形成的会计信息反映的是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和利益关系,是重要的经济信息来源。因此,以会计为手段,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就成为一些单位和个人谋求不正当利益的手段。其次,从会计的身份来说,会计隶属于企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聘用、提拨、晋级等直接由单位领导决定,而单位领导考虑的首先是个人或单位的利益。在单位的局部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不相称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难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此外,各级会计监督单位在维护会计人员权益方面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也是造成许多会计人员执法力度不足的原因。
2.2整体脱节
(1)内部监督的局限。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的职能部门,受单位领导人控制,其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与单位利益直接挂钩。而内部审计则侧重于企业的经济利益,事实上,许多单位的内审机构得不到重视,力量薄弱,形同虚设;发挥的监督作用极其有限。
(2)外部监督不健全。首先,以财政、税务、审计为代表的政府监督,其重点是对财政资金收支的监督,偏重于国家利益而不够重视企业,事业单位的各自特点和需要,因此在执行会计检查和监督时出现若干不协调现象;一是对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干预过多等,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二是部分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执法过程中人为因素过重,主观随意性过大。
其次,作为我国社会监督主要力量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差距,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做到超然独立。另外,会计师事务所所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而查错防弊则转为次要目的,无形中为图谋不轨者创造了无比的机会,降低了社会监督作用。2.3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
由于会计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会计监督不力。虽然新的《会计法》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却没有跟上。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再者,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2.4企业单位负责人缺乏监督意识,阻碍会计的有效监督
目前,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独揽大权,集人、财、物、管理于一身,股东大会、董事会履行职责不到位,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因而影响正常会计工作,阻碍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
2.5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 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虽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致使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监督弱化,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3如何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
…………………………………………….1.会计法制建设滞后,会计监督弱化
《会计法》第4条规定:“单位领导人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本法?”第16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这样,会计人员一方面要服从本单位统一领导,另一方面又要对单位实施必要的会计监督,会计人员的这种在行政领导的同时对行政领导行为实施监督的双重使命,从理论上讲不通,在实际工作中也难行通?如果强制要求会计人员在二者之间做到彼此兼顾,会计人员处在外挤内压?进退两难的境地,其结果必然是会计人员为了保全自身而放弃执法,会计监督成为名副其实的“空架子”?
2.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不利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切实履行
国家财政部门只承担对会计人员的领导,而会计人员的劳动?人事?工资福利等关系隶属于各自所在的企事业单位?作为相对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事业单位,不仅拥有会计人员的管理和使用权,并且拥有相对甚至绝对的财务自主权?这种管人与管事相分离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制约着会计人员有效地履行监督职能?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国的一些地方也试行了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可以达到管人与管事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确实能强化会计监督职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但是会计委派制是一种政府行为,与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会计人员的任免权限与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相矛盾,与《会计法》?《公司法》?《企业法》不符?
3.政府监督部门合力没有形成,会计监督的权威性不足
各级政府的财政?审计?税收?工商行政管理等诸多执法监督部门,在新形式下,从各自职能出发,通过机构改革,自成监督体系?财政部门建立起国有资产运行管理体系,审计和税务部门形成独立的审计监督体系,而政府职能部门从各自利益出发,对会计监督各有取舍?这样的结果,不但未能形成相互配合的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政府监督体系,反而使会计监督本身应有的权威性削弱,造成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外部支撑力度不够?此外,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社会性的会计监督服务机构发育还不够完善,不能适应新形式下会计监督的新需求?
4.会计基础工作的不规范,使会计监督工作失去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财政部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相应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但是由于单位领导重视不够,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并忽视学习,有意违纪等等原因,使得许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极不规范? ………………………………………….在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会计监督仍有弱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社会风气不太理想,对某些违法行为,会计人员很难识别其合法性与真实性;会计人员的监督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和群众的理解与积极配合,面对“合理与不合法、回扣暗付与明列、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等矛盾,在承办经济业务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会计工作辛苦繁杂,待遇、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过分强调审计监督,以致于淡化会计监督的事前监督职能。上述问题导致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乏力,内部控制体系失调,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一些企业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同意,擅自处置和调用本企业资产;一些企业搞两套账或账外账,以逃避地方政府对预算外资产的管理监督,出现严重的偷税漏税现象,不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不清、数据不实,偷漏税金额巨大;会计信息失真,个别单位或个人要求财会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当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个别会计人员往往受制于经营者,不能坚持原则,使企业经营业绩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影响了国家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二、我国会计监督的现状分析
1,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
一般是通过法规制度的制订、执行和监察三个环节来进行内部会计监督的。在法规制度的执行环节,法规制度靠基层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来执行。但由于会计人员具有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监督又代表企业行使经营管理权的监督双重责任,在国家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很可能首先考虑自己所在企业的利益,利用法规制度中的漏洞,甚至采用各种违规手段来维护企业利益。而在企业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也往往是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如实际工作中,面对企业管理当局违法或违规行为,会计人员如果知情不举,就会违反会计法要负法律责任;如果向有关部门举报,日后又有可能受到管理当局的打击报复,从而把会计人员摆在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位置。
2,企业内部控制不够健全
如果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督的职能就难以发挥其作用。在 现代 企业制度下委托经营者对企业财产进行监督是必然的,为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也是非常必要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些企事业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一方面缺乏各种监督制度,甚至连起码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也不设置,有时连简单的内部牵制制度也不要,即使有而且较健全,但却不落实、不执行、不考核,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随着 计算 机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作业人员技术要求较高,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违纪违规行为更易发生,会计监督难度增加。
3,企业负责人会计意识薄弱
对 企业 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健全,阻碍了 会计 的有效监督。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会计就是记账,任何人都能胜任。企业管理者会计知识甚少,没有认识到会计本身的 规律 性和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未从根本上认识到虚假会计信息也是造假、制假,对国家 经济 良好运行的危害是致命的。致使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造成这种局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企业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以不知情、不懂会计为由,将造成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一推了之或找个替罪羔羊,来推卸货摆脱自己的责任;其二是企业管理者的短期行为,指使会计人员制假,以实现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其三是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人约束机制。比如“红光实业”上市公司的虚报瞒报、包装上市,坑害了广大 社会 公众股民,部分原因就是对单位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健全,阻碍了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
4,会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不学法、守法、执法,不能 分析、理解。领会 法律 的内涵,有意无意制假,而以不知情为由,不能真正完成会计使命;
第二:会计人员缺乏执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往往是根据领导的意思来办事,没有根据事实说话;
第三: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尤其在会计电算化日趋普及的形式下,会计人员应该与时俱进,努力 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并且按照《会计法》规定持证上岗,适应新形式的需要。
…………………………………
1、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生活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阶段出还存在着不足。一方面会计监督不力,会计工作者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致使工作展开不利。再者,由于会计监督不力以及概念不清,因此会计监督的效果不佳。如此循环下去,我国会计监督的职能将会无止境的淡化下去。因此强化企业会计监督职能,切实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是当务之急。
2、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会计定位造成的局限
首先,从会计的地位来说,通过会计记录而形成的会计信息反映的是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和利益关系,是重要的经济信息来源。因此,以会计为手段,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就成为一些单位和个人谋求不正当利益的手段。其次,从会计的身份来说,会计隶属于企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聘用、提拨、晋级等直接由单位领导决定,而单位领导考虑的首先是个人或单位的利益。在单位的局部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不相称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难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此外,各级会计监督单位在维护会计人员权益方面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也是造成许多会计人员执法力度不足的原因。2.2整体脱节
(1)内部监督的局限。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的职能部门,受单位领导人控制,其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与单位利益直接挂钩。而内部审计则侧重于企业的经济利益,事实上,许多单位的内审机构得不到重视,力量薄弱,形同虚设;发挥的监督作用极其有限。
(2)外部监督不健全。首先,以财政、税务、审计为代表的政府监督,其重点是对财政资金收支的监督,偏重于国家利益而不够重视企业,事业单位的各自特点和需要,因此在执行会计检查和监督时出现若干不协调现象;一是对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干预过多等,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二是部分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执法过程中人为因素过重,主观随意性过大。
其次,作为我国社会监督主要力量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差距,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做到超然独立。另外,会计师事务所所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而查错防弊则转为次要目的,无形中为图谋不轨者创造了无比的机会,降低了社会监督作用。2.3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
由于会计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会计监督不力。虽然新的《会计法》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却没有跟上。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再者,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
2.4企业单位负责人缺乏监督意识,阻碍会计的有效监督
目前,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独揽大权,集人、财、物、管理于一身,股东大会、董事会履行职责不到位,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因而影响正常会计工作,阻碍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2.5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
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虽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致使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监督弱化,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一、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
(一)国家会计管理部门以法规制度进行会计的宏观控制失灵,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重要原因。会计监督是通过法规制度的制订、执行和监察三个环节进行的。在法规的制订环节,由于我国改革步伐较快,新旧制度的交替比较频繁,形成了新旧法规制度的“真空地带”,有的法规已经滞后,而有些法规并不完善有疏漏,从而导致法规制度对会计行为约束不力,会计监督职能弱化。在法规制度的执行环节,法规制度靠基层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来执行。但由于会计人员具有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监督又代表企业行使经营管理权的监督双重责任,在国家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很可能首先考虑自己所在企业的利益,利用法规制度中的漏洞,甚至采用各种违规手段来维护企业利益,这也使会计监督职能弱化。在法规制度的检查环节,多年来的财务大检查大都只重查违纪金额而忽视对企业单位内部监督体系即规章制度的检查,并且对违纪者打击力度不够,起不到威慑作用。
(二)微观会计机构难以发挥监督职能,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直接原因。企事业单位是会计监督的基层机构,也是会计的执行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与企业的矛盾并不剧烈,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事业单位独立性越来越强,这时虽然有的单位内部监督体系健全,但在这一监督体系的运行中,一些企业的经营者、领导者独断专行,进行以权谋私甚至违法乱纪坑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在一些经济案件中,必然有些企业会计人员知晓或参与,但由于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使其向集体利益倾斜,单位领导的打击报复使其不能依法办事,从而放弃会计监督。
(三)社会监督不力是造成当前会计监督弱化的外部原因。新《会计法》构建了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及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模式。当前不仅国家监督、单位内部监督弱化,而且社会监督不力。根据国际惯例,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要交给社会监督,即交给那些具有“经济警察”作用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监督。但当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体制原因、执业标准、人员素质、执业环境等问题,使社会监督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内部原因。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督的职能就难以发挥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经营者对企业财产进行监督,为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很必要的。但有些企事业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尤其缺乏各种监督制度,连起码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也不设置,有时连简单的内部牵制制度也不要,即使有而且较健全,但却不落实、不执行、不考核,形同虚设。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作业人员技术要求较高,操作单一化,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违纪违规行为呈现出智能化特征,会计监督难上加难。
(五)法制观念淡薄,法制环境不健全,执法不严是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关键原因。法制观念淡薄是我国公民的普遍现象,在多数人的意识中只有《刑法》才是法,而对违反了《会计法》却并不以为然。这样的意识必然造成财会人员有意或无意的违法。并且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经营者、领导者无视法律屡有越权行为,企业会计人员虽有监督职能,却无力监督。执法不严也是造成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个人行为取决于其行为给个人带来的收益与可能受到的惩罚及惩罚概率的大小。目前管理上不足及财务监督的缺陷对违法乱纪的诱惑力较大。当前对违犯财经法纪给国家、他人带来严重损失的行为,存在着执法不严,甚至违法不究,多以罚代法,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监督目标,而且纵容了违法行为,导致恶性循环。
(六)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下,职业道德滑坡是会计监督弱化的根本原因。会计监督问题根本是人的问题。人们的行为既要受法的规范,也要受道德的规范。会计信息失真,其实质是:一部分人受益是以大部分人利益受损,尤其以国家利益受损为代价。尽管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是:所有会计数据都由会计人员流向社会,没有会计人员的参与,不可能有假数据产生,可以说会计人员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滑坡表现在对违法乱纪行为的软弱无力,致使会计工作混乱,会计监督弱化。
………………………………………….一、会计监督及其现状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照特定主体制定各种合法制度,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行进行综合、全面、连续、及时的监察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达到提高特定主体工作效益的目的。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会计核算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会计监督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检查、考核、监督、控制。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只有核算而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由此可见,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单位和个人只注重会计的核算职能,认为会计工作就是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报表,做到“帐平表对”就好了,而对于会计监督职能如何发挥、甚至会计是否具有监督职能产生疑问。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督职能严重弱化,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有些企业设账外账,假造信息;有些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经纪律松弛,经济效益差,上缴利税少,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完成。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更需要加强会计监督和管理。
二、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
(一)会计监督法律机制不健全。由于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会计监督不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而与之配套的机制还未能建立和健全。虽然我国早已颁布了《会计法》,但与之配套的相关细则还不完备。在会计工作中依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行为。对于一些违法行为的确定及制裁,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配套。近几年来在我国出现了一些侵吞国有资产案和上市公司造假案,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单位负责人以权谋私,会计人员失与监督,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缺乏对此的惩罚依据,使得一些责任人员逃脱法律制裁。
(二)单位领导人缺乏会计监督意识。目前,一些单位人治大于法治,有的单位领导人置国家法律法规和统一颁布的会计制度于不顾,他们独揽大权,集人、财、物管理于一身,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出具虚假的财务会计报表或隐瞒重要事项,通过手中职权侵吞国有资产,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在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如在我国证券市场出现的多起造假案就是会计人员造假,虚增利润,满足企业负责人欺骗公众的目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单位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阻碍了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
(三)外部监管不到位。由于外部监管不到位,势必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产生消极影响。一是政府监督未能有效到位。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各项法规制度检查中,对单位违纪违规处罚时,重点放在对单位的违纪违规处理处罚上,而对其相关责任人员处理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威慑作用。二是社会监督执业质量和信誉不高。当前一些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由于管理体制、执业环境、单位利益、人员素质等问题,在执业过程中质量不高,自律意识不强,甚至为制假、造假者出谋划策,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弱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一般来说,会计信息来自单位内部,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致使前些年我国会计人员奇缺,而现阶段,虽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
(二)我国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
一是会计监督职能客体多样化。《会计法》第五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客体是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有财产都是国家的,产权关系单一,利益格局固定,使得会计监督很容易进行。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体,产权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利益关系和个人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资本结构也变得复杂了,如合资、外商独资、股份制等,经营方式也增多了,如合营、租赁、承包等。由于利益原因的驱使,会计监督的客体日渐多样化,而相关管理措施的滞后,直接导致了会计监督的弱化。
二是会计监督主体受客体的支配。《会计法》第四章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条规定,指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象是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手段是对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实时监督。会计人员的主要监督任务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通过对记账凭证和财务收支的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确保财务会计活动的合法性。但存在的最大的矛盾是,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是受单位负责人领导和支配,他们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以不可能监督单位负责人,甚至在会在其指示下作假,在该背景下,具有会计监督职责和身份的会计人员的地位日见尴尬,在查处的企业经济犯罪案件中,会计人员均未能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督。
三是监督部门权限不对称,监督不力。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根本原因是会计监督者地位下降,成为被监督者的雇员,而被监督者领导着会计监督者,可以对其发号施令,甚至两者联手进行会计造假,这大大增加了查处会计造假的难度,因此要有效杜绝会计造假,从根本上防止问题的出现,就必须改变会计监督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增加主体的独立性,让主体不再受客休的,随接支配,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会计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而将目前发展迅速的企业财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主体的独立性。一方面是企业财务外包。近年财务外包在跨国企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它们将记账、报销、发票对账等繁杂的“劳动密集型”财务工作外包给东亚、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国际外包公司,取得了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是企业财务会计职能“外部化”。针对财务外包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目前缺乏独立性强的会计公司的实际情况,业界有学者提出企业财务会计职能的“外部化”,这种“外部化”具有财务外包所有的优势,而且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我国严重的会计造假问题。财务会计职能“外部化”基本理念是将企业的全部会计核算职能交予政府部门指定的专业承包商,即会计公司来替代执行,由其完成企业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过程。同时企业通过政府部门向会计公司支付相应的费用。与日前企业财务外包相比,“外部化”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会计外包,执行会计核算的会计公司不是企业自行选聘,而是由政府部门予以指定。这样才能在客观上解除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工作的控制,创建会计信息产生的独立环境,从而解决会计造假的难题。财务会计职能“外部化”在本质上是一科,防止会汁舞弊现象的制度设计,而且执行“外部化”,可为企业减少对会计工作的投人,企业主可将有限的资源真正用于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运背等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中去。所以“外部化”作为防范会计造假的手段,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和良好的综合管理效果果。
………………………………………..